自然辩证法关于钱学森

自然辩证法关于钱学森
自然辩证法关于钱学森

“钱学森之问”的思考------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为视角

[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令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这是个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求解。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这个视角来求解“钱学森之问”,先是找出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症结在于人的异化,再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培养杰出人才的最终目标,以此来解析“钱学森之问”。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人的异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09年科学巨擘钱学森溘然长逝,在给我们留下无尽的缅怀和哀思的同时,也留下一个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仅萦绕在钱老和温总理心头,也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的困惑。本文试从人的异化视角求解“钱学森之问”。

一、人的异化: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症结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论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经济分析为根据对异化问题作了深刻的哲学分析。“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1]其中马克思对工人的劳动异化做了四方面的规定:“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2]在马克思后来的著作中,异化问题也占有重要的位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马克思正是看到了现实世界中人与物关系的颠倒,物的世界的增值伴随着人的世界的贬值,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看到了自由自觉地劳动变为人的生存手段等现实世界中的“异化”,开始思考“异化”产生的根源,从而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与改造,力图消除这种种异化。

马克思看来,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根源是劳动和资产的对立,表现为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而人的异化的反面是“自由”,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达到对私有财产的完全否定,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可见,马克思是立足于社会经济事实来谈“人的异化”的,把“人的异化”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即作为实在的东西出现的异化”是人的自我意识异化赖以实现的前提,而自我意识的异化不过是“被看作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反映在知识和思维中的表现”。[3]而我国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依然存在着异化,但我们要认清,这种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异化现象的残留,也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断侵蚀的结果。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消除旧的分工,消除私有制才能真正的消除异化,而社会主义制度正走在克服异化的进程当中,但人的异化在这个时代给我们学校培养杰出人才带来了一定很大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导致学校教育中的人的异化

建国后国家急于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大力发展国民经济,要求教育必须服务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育界掀起了“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教育商品化”等改革。在极端工具理性及实用主义的指导下,“大学成为不是灌输现成知识的机关就是简单技能训练的场所,抑或是颁发甚至是贩卖文凭的机构”。[4]同时也过度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如“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等。在这种形势下,“教育被完全当作服务社会的工具,而忽视了教育培养人的本意。”[5]在这个

过程中,学生就变成了异化的人,他们并不能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只是变成了一个“工具人”。

此外,“教育界和学术界难免会受社会官本位、造假及腐败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6]我国儒家传统文化是一种“学而优则仕”的“官文化”[7],这种“官文化”腐蚀了学人的学术兴趣,阻断了其走向学术研究的路径。“研而优则仕”或者说“一冒尖就当官”的现象,在近年来成为风气。比如菲尔茨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它只授予40岁以下的青年数学家,在48位菲尔茨奖得主中,担任过所长、系主任、科研主管、院长、校长的有13位,其中9人在得奖至少9年后任职,且任职时间大多仅3年。由此可见,大数学家是几乎不在创新的高峰期当官的。同时“官文化”是一种讲究等级,扼杀平等与真理的“酱缸文化”。[8]在这种文化中,个体是被奴役的、个性是被束缚的、思想是被压抑的。于是“人们‘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惟独不畏真理;……崇拜权力、崇拜金钱,惟独不崇拜知识”。[9]这种金钱至上的行为正是马克思眼中的异化形式,也就是现实世界中人与物关系的颠倒,物的世界的增值伴随着人的世界的贬值,自由自觉地活动变为人的生存手段等现实世界中的“异化”。

(三)学校教育理念导致人的异化

基础教育阶段,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存在诸多问题。基础教育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升学率成为评价基础教育好坏的唯一标准。教育内容方面,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教育方法方面,方法机械单一,普遍存在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幼儿教育阶段超前教育成风,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小学阶段课业负担过重,没有自由发展空间;中学阶段文理分科,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10]有学者提出了“范式陷阱”说,即“在旧的范式中沉浸越深者,在旧的范式中学习越多、掌握更加精确、不断在旧范式中取得成功的人,陷入旧的范式越深,旧范式因而成为陷阱而让学习者难以跳出而做出创造”。[11]高等教育阶段,首先,“大学办学方向迷失与功能错位。”[12]大学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在于适应并服务于当前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但同时大学教育要适当超越现实,并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然而现在的大学教育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完全沦为经济、政治及文化的附庸。加之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象牙塔”意义上的大学已不复存在。在这种办学方向的指导下,大学教育的功能也出现了错位,大学逐渐沦为一个极端崇尚实用的训练场。其次,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不合理。有学者认为大学教育存在“两重两轻”现象,即“重知识教育轻人格教育、重技能教育轻通识教育。”[13]中国高等教育,同时我国大学人才培养与评价标准是一个“选优”而非“去劣”的过程,“选优”的主导者是教育行政当局而非教授,是出于经营者至上的考虑而非消费者至上的考虑,是出于向社会标榜的需求而非社会责任的担当。[14]由于学校教育理念的定位失误,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而这些也正是人的异化的表现。在这样的学校中显然是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的。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学校培养杰出人才的最终目标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把自然和社会长期所赋予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而全面地展示出来,即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全面生成、丰富和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角度考察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并基于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尽管当时尚未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概念,但却孕育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揭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旧的分工等原因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此时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已初步形成。随后,马克思在

《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15]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包含如下重要内容:一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创造力、社会能力、现实能力及各种潜能的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随着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将把对自然界的消极片面的拥有变为积极全面的占有,并在其中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三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有着紧密联系,在社会全面进步之中个人的社会性才能得以充分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四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是现实的人,具有自身属性,只有每个人都不断发展完善自身属性,自觉发挥和运用个人才能,人类才能在不断超越现实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历史,达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二)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

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需要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教育进行系统的深入分析研究。“因为发展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在单向性、一维性、静止性的孤立状态中实现的,而是在多向性、复合性、动态性的系统状态中实现的。因此,必须把发展教育作为一项涉及多种因素关系的复杂系统来加以深入分析研究。”[16]我们应该对教育现状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深入分析研究,从中发现教育观念、教育管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继续教育等存在的重大误区,找出深层原因,从教育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以及各种类型,紧密围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只有从直接的物质关系领域解放出来,人的社会关系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人才能实现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种状态下,个人才将会真正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整个社会才将是由各具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形成的联合体。

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促进中国教育发展,培养大批杰出人才。为此,必须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其一,要净化社会大环境,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只有全社会对物质与人自身的发展的认识水平的普遍提高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可能走向现实。每一个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认识能力,并且能够运用这些能力影响和改造社会环境的组织和个人,都是环境优化的主体。其中,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的主导力量,在它对社会发展目标的选择上起宏观调控的作用的过程中,应该将构建一个有利于杰出人才培养的环境的理念贯彻渗透其中,从而使得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营造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其二,学校要转变办学理念,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如幼儿教育盲目超前的态势愈演愈烈,致使幼儿的灵性过早泯灭,幼儿的好奇心丧失殆尽。因此,必须冲破幼儿教育盲目超前的误区,消除拔苗助长的危害,让幼儿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与童趣。大量的课堂知识灌输和超负荷的课外作业,小学教育成了繁重知识灌输的机器,致使小学生在不堪重负之中喘息。因此,必须冲破小学教育繁重知识灌输的误区,使小学生在愉快学习中成长。中学教育在为高考文理分科之中苦苦挣扎,文理分科成为影响中学教育发展的桎梏,致使中学生步入知识狭窄的偏道。因此,必须冲破中学教育文理分科为高考的误区,让中学生在知识海洋中畅游。在高等教育阶段,应该使大学生形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此,必须冲破大学教育不是灌输现成知识的机关就是简单技能训练的场所,就是是颁发甚至是贩卖文凭的机构这样的误区,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社会栋梁。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学一学日本的教育。为还象牙塔一方平静,日本高校对“学术”与“技术”的区分泾渭分明。日本的“专门学校”类似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但其在日本社会的认同度比高职教育在中国所获认同度要高得多。在日本,大学是培养学术人才的地方,但并不具备将一门养家糊口的

手艺教授给学生的功能。整个国家的技术人才教育,几乎全部都交给了“专门学校”。绝大多数专门学校都是私立、门槛颇低,只要高中毕业就可报名入学。而另一方面,如果想从事和手艺相关的工作,无论是设计师、摄像师、律师,还是护工、保安、修理工,就必须进入专门学校学习,并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否则,哪怕是东京大学的毕业证,也不能成为进入一个技术行业的敲门砖。这种教育模式,将所有以就业为目的的功利化学习内容全部请出了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将铜臭味和浮躁气息屏蔽在了大学的墙外,从而保证大学校园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场所。“日本高校认为,只有让大学回归象牙塔的纯粹性,才能保证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创造力。”[17]杨克俭认为“一个国家仅有经济发展和科技发达是引领不了世界的,领军世界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科技发达的基础上拥有能够引领世界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体系。而这些都是大学里产生和完善的。”[18]

其三,学生要提高自我修养,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向全面而自由的人发展。首先我们要修炼自己的人格,我们应该要像钱学森学习,他用“爱国、奉献、创新”诠释了他的科学人生。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世界观、价值观,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来说是根本。我们要有的爱国心、感恩心、责任心以及激情和梦想。其次,我们在平时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抑制其发展。“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现实世界是有限的,想象的世界却是无限的”[19]。格林.克拉克认为:“人类所有才能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像力。”;苏格兰杰出的哲学家杜格尔德.斯特华特也说:“想象力的才能是人类最伟大的源泉,也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毁坏了这种才能,人类将停滞在野蛮的状态之中。”想象力是创新思维重要的实现形式。想象力越丰富,就越能把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并加以利用,就越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和难以进入的领域。再次,我们不应该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要尝试跨学科,拓宽自己的视野。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去年7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人才,尽管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于一身,表现出全面的良好素质。究其原因,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的结合使他们想象力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因而获得广泛的成就。”[20]

【参考文献】

[1]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48.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8.

[4]张传燧.大学现实与理想的冲突[J].大学教育科学,2010,(5):9.

[5]高晓清.人的工具化及其解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3):43.

[6]求索. “钱学森之问”谁可以破解?[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3.

[7]张绪山.钱学森之问: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J].炎黄春秋,2010,(6):70,71.

[8][9]庞跃辉,许尚立.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J].高校教育管理,2011,(1):46.

[10]庞跃辉,史银.中国教育怎么了:求解“钱学森之问”[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60-157,15-20.

[11]卢晓东.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兼论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1,(7):9-10.

[12]张传燧.大学现实与理想的冲突[J].大学教育科学,2010,(5):9.

[13]熊丙奇.正视问题积极应答“钱学森之问”[J].2010,(7):31.

[14]张楚廷.两种做法,两种观念,两种结果———评“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J].大学教育科学,2010,(2):110-112.

[15]尚伟伟.论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及其历史进程[ 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

2009(3): 45

[16]庞跃辉,许尚立.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J].高校教育管理2011(1):49

[17][18]郭爽.寻找“钱学森之问”的国际答案[N].国际先驱导报,2011-12-19(10)[19]心放.想象力统治世界[M].北京:新世界出版,2009:48.

[20]温家宝.温家宝在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中国网,2010-09-01

《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读书笔记

《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读书笔记,卢明森,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 P19, 一般系统论这一学科来源于生物学研究,是一个重要发展,王兴成同志在介绍它时,把其基本原则归纳为一是整体性原则,二是相互联系的原则,三是有序性原则,四是动态性原则。既然一般系统论是研究系统,一二两天基本原则是容易理解的。三、四两个基本原则有些新鲜:它们来源于观察生物和生命现象。生物有一个有条不紊的构造,而且能有目的地生长和演化。这看来是生命所特有的。生物一死,构造立即开始破坏,生长和演化也理解停止,转入分解。所以一般系统论的核心是这后两条基本原则。贝塔朗费等人,首先认识到这个生命所特有的现象与物理学中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的不同:热力学第二定律说一个封闭系统(同周围环境没有能量和物质交换的有限大的系统)的熵只能增加,看来越变越无序,而不是走向有序。抓住这一点,一般系统论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即系统要同周围环境有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心得: 传统网管是相对的封闭系统,缺乏信息交换,所以系统只能在功能层面有限扩大,而在整个层面来看变得越来越无序,支撑越来越困难。智能网管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即智能网管要同周围环境有信息交换,包括与人的交换,与系统的交换,这种交换会让系统功能、数据、逐渐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转变,包括识别核心能力、感知数据价值、学习专家能力。 如下图,对外的开放,会暴露网络的不足,发现支撑的短板,继而提升支撑能力,提高运营质量和客户感知; 开放性1:能力开放让日益支撑扁平化;同时扁平化会让网络可能存在的问题尽量暴露,继而我们也可以最快的完善;所以开放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升华。 开放性2:与人的交换,规则能力可以让业务专家参与到运营中,让网管变为一种动态完善的过程,不断把抽象、总结出来的业务规则贯入系统,达到人机的合一支撑,这种开放手段会让网管逐渐具备抽象能力;把专家价值逐步沉淀到系统,即使某个专家离职以后,其知识也可以变为系统的一部分,降低人的负面影响。 标准化1的思考: 标准化是稳定的点或体系,是盘活原有网管投资的有效途径,系统的自组织能力,标准化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过度,可以让我们逐步把握网管的重点,让网管支撑从整体上逐渐走向一种有序的结构。 P19 第三段

关于钱学森说的名言警句名句大全

关于钱学森说的名言警句名句大全 1、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2、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3、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4、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 5、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6、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 7、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 8、高等学校的学习,是打基础的时期,应该强调学好基础课程。 9、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10、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11、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2、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13、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14、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 15、我个人仅仅是苍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16、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17、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我不打算再回美国,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18、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9、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20、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 21、“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 22、“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23、“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24、“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25、“我认为今天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

以人为本与逻辑思维素质培养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第36卷 第6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1月Vol.36 No.6 J ournal of Southw es 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v.,2010 [逻辑 语言与认知] 主持人: 何向东 主持人语:王春丽、何向东的 !以人为本?与逻辑思维素质培养#一文,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出思考认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思维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这是因为,科学的发展、知识的创新,离不开逻辑思维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而良好的逻辑思维素质是一个人把握知识、从事科研和评价自身境遇的基本要求之一。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及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思维能力的提高与科学的发 展、社会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演绎。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改善国人思维素质,特别是逻辑思维素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应当高度重视思维素质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唯有抓住这个根本,素质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论文对如何充分重视逻辑教育提出了具体建议,同时指出,各门课程的教学都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渗透逻辑训练。 干咏昕的 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打造批判性思维课程#一文,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界定、在西方的发展和核心内容,论述了将其引入中国大学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文章指出,既然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对于缺少批判性思维传统,缺失创新性的中国大学教育来说,引入批判性思维课程是十分必要的。论文着 重阐释了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说,批判性思维应该教学生如何想得全、想得细、想得对、想得深。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启发思维的途径是无限的。作者倡导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打造批判性思维课程,以达到使学生真正了解、掌握并使用批判性思维核心价值和方法的教学目的。 !以人为本?与逻辑思维素质培养 ???!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王春丽,何向东 (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重庆市400715) 摘 要:科学的发展、知识的创新,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促进科 学的进步及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思维能力的提高与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演绎。在目前的形势下,一定要重视逻辑教学,提高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以人为本;逻辑思维;思维习惯;逻辑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9841(2010)06 0046 05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在学生的升学率还是在教育质量上, 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可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温家宝总理的记忆中,这句话钱老已经讲 了五六遍。据说,温总理2006年拿这个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6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得到的回答有: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 46 *收稿日期:2010 09 21 作者简介:王春丽(1982 ),女,河南周口人,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哲学逻辑和逻辑 哲学。 通讯作者:何向东,教授,博士生导师。

钱学森主要学术贡献

钱学森主要学术贡献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 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 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

钱学森的成就

二、科学成就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⑥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⑦思维科学

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科学成就

中国航天报/2011年/12月/8日/第003版 航天论坛 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科学成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原710所副所长科技委主任于景元 钱学森在开创我国航天事业过程中,同时也开创了一套既有普遍科学意义、又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与技术。实践已证明了这套组织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今天来看,就是在当时条件下,把科学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综合集成创新,从而走出了一条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道路。我国航天事业一直在持续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 系统科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航天系统工程的成功实践,不仅是钱老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建立系统科学体系奠定了实践基础。 系统科学是有三个层次结构的学科体系。在钱老建立的系统科学体系中,处在工程技术或应用技术层次上的是系统工程;处在技术科学层次上直接为系统工程提供理论方法的有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而处在基础科学层次上属于系统理论的便是系统学。这样三个层次结构的系统科学经过系统论通向辩证唯物主义。 在系统科学体系中,系统学是需要建立的新兴学科。20世纪80年代中期,钱老以系统学讨论班的方式开始了创建系统学的工作。在讨论班上,钱老首先提出了系统新的分类,将系统分为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复杂巨系统和特殊复杂巨系统。生物体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地理系统、社会系统、星系系统等都是复杂巨系统。其中社会系统是最复杂的系统了,又称作特殊复杂巨系统。这些系统又都是开放的,与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所以又称作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20世纪90年代中期,钱老提出开创复杂巨系统的科学与技术,实际上就是由综合集成方法、综合集成理论、综合集成技术和综合集成工程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科学技术体系,这就把复杂科学体系大大向前发展了,发展到了复杂巨系统科学体系。 系统科学、复杂巨系统科学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对现代科学技术向综合性整体化方向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这是钱学森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贡献,也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和思想财富。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 钱老从系统科学思想出发,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结构,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人类知识体系,这是钱老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贡献。 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从纵向上看有11个科学技术部门。这11个科学技术部门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这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目前水平所做的划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今后还会产生新的科学技术部门,所以这个体系是动态发展系统。 我国正在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自然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更要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综合优势和整体力量。 从钱老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人类知识体系可以看出,钱老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有学科和领域的深度,又有跨学科、跨领域的广度,还有跨层次的高度。如果把深度、广度和高度看做三维结构的话,那么钱学森就是一位三维科学家。 系统科学的实践意义

有关钱学森的励志名言

有关钱学森的励志名言 导读:本文有关钱学森的励志名言,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3、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4、我认为今天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 5、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6、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7、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8、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9、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0、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1、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已经很高了,不要把荣誉都堆到一个人的头上,务必将这一荣誉授给别人。

12、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 13、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14、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 15、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16、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17、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的奖赏。 18、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19、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20、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党,是国家! 21、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 22、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 23、高等学校的学习,是打基础的时期,应该强调学好基础课程。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摘要】 教育是钱学森最后的心结。 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晚年不止一次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起他的忧虑——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009年8月6日,与温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他依然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言之谆谆,意之殷殷。 “当你走近病榻上的钱学森,你能感受到的是:他虽垂垂老矣,却思维敏捷;他学识渊博,又历尽沧桑;他言简意赅,一张口就讲出人生大道理,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时刻关注着国家和世界大事,却又超凡脱俗,从不谈生活琐事。他想的都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钱学森的秘书、学术助手涂元季曾这样写道。 钱先生平和安详地离去了,并没有留下什么遗嘱。但人们更愿意把老人关于教育的话看成他的遗愿,并称之为“钱学森之问”。 “在世纪之交以来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时,人们更加深切体会到钱老之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位专家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自主招生纷纷出台,中学推荐、学生自荐纷纷进入人们视野,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也已启动…… 《钱学森同志言论选编》引起人们的深思。有认识、有行动,还有人们内心深深的期待——希望中国有更多的钱学森式的人才出现。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教育改革意见领袖精英培养 正文: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

2011.2.25论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例

浅论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以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为例 内容摘要: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系统思想为方法论基础,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伟大构想,这个体系包括“三层次一核心十一个桥梁十一大部门”,体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研究对象、体系及基本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本文拟就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体现的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予以分析阐述。 关键词: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 随着近代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走向独立,各门自然科学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从最初的分化状态逐渐趋向于整体化和结构化,科学与技术逐渐走向联姻,科学的部门结构和层次结构日益分化,其的整体化特征也日益明显。至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一体化,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即现代科学技术体系。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系统论观点对现代科学和技术进行了新的分类,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伟大构想。这个体系体现了钱学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一、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的形成 (一)理论基础 钱学森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钱学森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系统思想,二是其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 第一,钱学森深刻的系统思想始终贯穿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其系统思想源于1950年对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受美国数学科学家维纳控制论思想的启发,钱学森结合其赴美留学期间对火箭、导弹的研究,运用控制论的原理解决了远程火箭的自动导航、火箭发动机燃烧的伺服稳定等问题。后来他意识到,不只在火箭技术领域,整个工程技术范围内几乎处处存在着被控制的系统。于是,他用更系统的方法将当时工程技术领域的实践经验概括成一般理论,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该书首次提出了关于受控工程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可直接应用于工程设计的实践中。其实,《工程控制论》一书已经触及到了系统思想。“《工程控制论》第十八章中,钱学森同志就讲到用重复不那么可靠

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

2012年第22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2No.22 收稿日期:2011-09-29,修回日期:2012-04-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技术科学的前沿技术知识图谱及强国战略研究”(7077301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河南省产业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2011-QN -090)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2.22.055 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 ———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 陈立新 (商丘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技术科学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克莱恩。受此影响,钱学森提出技术科学 是科学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中间环节,是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在钱学森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技术科学作了深入的研究,进一步阐发了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就是技术科学的强国之道,对我国的科技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技术科学思想;钱学森;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22-0255-04 The Bridge berween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 Hsue -Shen Tsien ’s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Sciences CHEN Lixin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qiu 476000,China ) Abstract :Source of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scienc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mathematician Klein of Goettingen Universi-ty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Affected by this ,Qian Xuesen (Hsue -Shen Tsien )presents that technological sciences are the vital intermediate parts of modern sciences ,which is helpful to transform scientific basis theory in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It is the bridge betwee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Based on the Tsien ’s thought ,many scholars studied and developed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sciences.Tsien ’s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sciences is the road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country ;it ha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sciences ;Hsue -Shen Tsien ;natural sciences ;engineering sciences 1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的产生背景 技术科学思想是钱学森科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 。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克莱恩(F.Klein )。克莱恩的观点是数学要和实 际工程结合起来,要运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2] 。1904年,普朗特(Ludwig Prandtl )提出了著名的边界层理论,引起克莱恩的注意,并将其聘请到哥廷 根大学[3] 。普朗特在哥廷根大学建立了应用数学与应用力学研究所,开创了应用力学学派,成为近代航空流体力学的奠基人。普朗特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如冯·卡门(Theodore von Karman )、铁木辛柯(Stephen P.Timoshenko )、普拉格(Willia Prager )、邓哈托(J.DenHartog )、纳戴(Arpad Nadai )等。 1906年,冯·卡门进入哥廷根大学,在普朗特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冯·卡门是犹太人,1930年被迫从德国的哥廷根大学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和铁木辛柯等人把哥廷根大学的应用力学引入美国,是美国近代应用力学的奠基人。冯·卡门在加州理工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是我国学者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林家翘的导师。 1935年,钱学森通过庚子赔款奖学金从清华大学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1936年,钱学森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在冯·卡门的指导下学习与航空工程有关的基础理论。1939年,钱学森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成为冯·卡门的得力助手和合作者。冯·卡门把克莱恩的基础理论与工

论‘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论‘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教育转型不仅依靠社会性人才的推动,而且依赖于创新思维所引发的教育契机。民族前途是现有一切物质因子及精神因子的助力推动。民族振兴走强国之路须凭借驱动教育转型的内在引擎。无疑,创新便是内在引擎它能够助力推动民族前途与国家振兴。创新是人类创造自我的行为表现、是行为学意义上的巨大进步,对社会本身的发现与创造构成新的社会关系,是人类对所处的生态学意义上的自然物质世界以及对所处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关系本身所做出的发现与思考。它颠覆传统思维定式,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永远走在世界历史的最前沿。 标签:创新教育,教育转型 1、引言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4]。 创新思维是自我意识的萌芽,是肯定自我的表现,是人格意义上的精神掘起,它的掘起如同罗马帝国的建立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地位一样影响巨大而深远。这种思维是精神上的超我。尼采《超人哲学》中曾说:不做没有个性、没有创见、没有出息的庸人,而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意志,去开发创新人生,享受努力奋斗的成就,即便是失败,只要永远在奋斗,也是最有价值的自我实现[2]。 “为什么中国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之一脉相亲的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为什么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信息技术革命都在西方国家而不在中国”。发人深省的疑问与困惑既体现了两位科学家对中国科技与前途的关注,也体现了中国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中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固守传统,固化思维,缺乏批判精神,缺乏创新精神,没有一个中国人发起一个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一样的精神革命,对中国人的思维来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 2、中国教育缺乏创新思维的原因有哪些 2.1 封建社会步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为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东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封建时期进入时间过早并且过早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但是与中央集权制度相对应的经济基础还远远落后于封建统治,这就严重阻碍了中国两千年的发展。从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至清王朝结束所谓“中国封建社会”比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都要长一倍以上,中国封建社会必定会对中国发展造成影响。

我理解的钱学森地理科学思想

我理解的钱学森地理科学思想 地科一班余滢2012013228 摘要: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世界力学大师。他不仅在“两弹一星”方面功勋卓著,而且在地理科学方面也建树颇深,我们从他的地理科学思想中可窥见一斑,在这里我想就钱学森老前辈的地理科学思想写一些个人理解。 关键词:地理科学思想大科学沟通桥梁三个层次研究对象基本方法建设思想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科学,它是研究人类生活,生产环境的形成,发展与区域分布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部门有着密切关系。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众说纷纭,从而对人与地理环境关系也莫衷一是,这样制约了地理学的发展,特别受苏联的影响,地理学被人为地分割成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游离,难以全面研究人类的生活环境问题和发挥地理学的整体优势。在国家提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体现地理科学的学科优势,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服务功能,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利用系统科学的思想,从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出发,在充分肯定地理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对地理学进行了重新建构和认识。 一.地理科学是一门大科学 由课本可知,钱学森思想中,地理科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学,他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它不同于传统的地理学和地球科学,而是把中世纪以来从地理科学中分化出来的测绘学,天文学,地质学等与地理学结合起来重新团结在大的地理科学系统之中,即钱老所提倡的大地理科学概念是以地理学为主体,横跨地质学,气象学,技术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等多门科学,是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将其纳入他创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之中,并把它提高到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驾齐驱的科学门类。 二.地理科学的三个层次 地理科学的三个层次依次是:基础科学层次,地理科学的基础科学就是地球表层学,就是对人在地球上进行活动的这个区域进行系统研究。技术科学层次,这是把基础地理科学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层次做准备的中间层次,如数量地理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国土经济学等。工程技术层次,这是地理科学在直接改造宏观世界方面的学问,带有工程技术性质,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气象预报,地震预报等。 三.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 过去,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只局限在生物圈,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阐述成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钱学森在综合世界科学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人与生物圈(MAB)的概念是不够确切的,它不能把今天人活动的范围全部包括进去,倒是如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浦汉昕同志指出的,苏联科学家的地球表层或地理壳更准确,地球表层包括上至对流顶层(在极地上空约8公里,赤道下平均约17公里,平均10公里),下至岩石圈的上部(陆地上约深5~6公里海洋下平均深4公里) 这才是今天我们人在开发利用,并有很大影响的范围。因此,环境的含义,现在应该是地球表层,而不是什么MAB”。 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巨系统,除了地球表层内部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化外,它还与外界之间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但进来的东西不等于出去的东西。钱老指出,地球表层巨系统是一个具有功能性的层次结构,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说,最基层的一级

电影钱学森经典台词

电影钱学森经典台词 电影钱学森经典台词 1、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2、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伟大国家。 3、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4、“Knowledge was boundless”(学无止境)。 5、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Marx主义哲学。 6、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

截? 7、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8、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9、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10、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11、事情不容易,请不要性急,还要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 12、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13、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14、“Nothing is final !!!”(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 15、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16、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

17、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18、你们是否富日子过惯了?动不动就开口建实验装置!望深思之!我们国家还很穷嘛。 19、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20、人是要首先认识客观世界才能改造世界,而认识客观世界是知识,经济是改造客观世界。 21、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22、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 23、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24、高等学校的学习,是打基础的时期,应该强调学好基础课程。

钱学森之问的感想

“钱学森之问”的感想 本次培训不少的专家学者提及“钱学森之问”,在世纪之交,钱老提出:“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十几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然处于引用之中,解决的路在何方,作为一线的高中教师,越觉得茫然。近几年,社会道德的沦丧,不要说杰出人才就是合格的人的培养也存在了问题….. “幸福的教育在哪里”的心得 7月20日下午黄家骅老师讲授了《幸福的教育在哪里》:幸福是一种需求的满足,但欲望必须真实而适当;幸福是一种比较优势,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仅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均衡的收益;幸福是一种复合的考量,也是瞬间的感觉。幸福的教育让师生互爱、家校互敬、校园和谐。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论文写作与规范》的心得 论文写作一直是本人教研能力的薄弱环节,黄老师从论文的选题、范式、教育科研准备和后期工作等几个方面,进行精心的指导。行动研究问题课题化,问题就是课题,教学就是研究,教师就是专家,效果就是成果,论文的形成就是平时素材的积累;我缺乏的就是积累,有想法没有及时记下,要写的时候一片空白无从下笔。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课堂教学有效性离不开简约化教学 一节课45分钟,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简约化处理。在备课中采用以舍求得的策略,以课标为中心辐射,确定核心、次第展开,化繁为简。高中学生所学科目多,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课堂充分发挥课堂的效率,让学生有课堂的自主性,改变学习的方式。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心态决定状态 教师被美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现在教师的工作状态是累繁忙,教师以什么样的状态面对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心态决定工作的状态,教师要学会要处理好事情,先管理好自己的心情;能宽容别人的不足,也能欣赏别人的优势;能自己从内打破,让自己获得重生。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1 / 1

浅谈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 何谓杰出人才?应该是指世界级的、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应该是能和“三钱”相提并论的人才。三钱则是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钱老对此问题的回答 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办学模式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来?上个世纪30年代钱老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模式。“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关注钱学森之问 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开信。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

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发出公开信的11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在当时,我们的学校,缺乏培养杰出人才的机制。当然如果再追问下去,直白一点说,就是我们的学校不像学校,更像衙门。不仅没有杰出人才,而且离“杰出”两个字渐行渐远。 现在,虽然较当时情况比较好,但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钱学森之问仍然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 钱学森之问提出的背景 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而这个问题极大的反映了中国的教育问题。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难以突

钱学森主要科学成就

钱学森主要科学成就 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电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在空气 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1956年初,钱学森 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 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 委员。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 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 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的学术著作,引起了控制 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 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他也成为该组织第一届 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在应用力学领域,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压 缩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 概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 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他发展了系统学和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在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领域,钱学森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 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6 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 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在思维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 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推动思维科学研究是计算机技术革命 的需要。他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并将系统科学 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在人体科学、科学技术体系等方面,钱学森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钱学森

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钱学森 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自然会提出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问题[1]。在自然科学、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三大部门之外,现在似乎应该考虑三个新的、正在形成的大部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2]。关于这三个部门,我在以前的几篇文章[2,3,4]中曾讲了一些初步看法,也得到了同专们对这些看法的意见。这些意见促使我进一步考虑这三大部门科学的发展和结构问题,在这里我将谈谈一些想法,请大家讨论,批评指正。 一先说系统科学这个大部门。 以前我看到大力发展一类新的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的必要性,因而提议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研究这类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目前系统工程,除了与各门系统工程专业有关的专门学问,如工程系统工程的应用力学、机械设计、电力工程等之外,各专业系统工程的共同理论基础是运筹学;而今后进一步发展也要用到与运筹学相关的控制论。但是运筹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是紧靠工程技术实践的一般理论,属于我们称为技术科学的那类科学,技术科学是趋势为工程技术服务的;也可以说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首先达到的台阶是技术科学。控制论这一门 20世纪前半叶从自动控制技术成长起来的新科学也是技术科学。但在技术科学这个台阶之上,应该还有一个台阶,即基础科学。在自然科学这个大部门中,例如物理学是基础科学,化学是基础科学,系统工程这类工程技术迈到运筹学以及控制论这一级台阶不会就停止不动,上面还有它们的基础科学。但什么是它们的基础科学呢?这是从观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一观点或科学学[1]的观点不能不提出的课题。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建立系统科学的结构体系[3]。 关于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这一问题,我以前没有答案,而只是模糊地提问道[3]:运筹学的进一步精炼会不会出一门理论事理学?控制论(包括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经济控制论和社会控制论)的进一步精炼会不会出一门理论控制论?这种提法,只引起我们思索,而没有指明途径,不解决问题。 要有进展,我们必须从系统工程的范围中走出来,在更大的视野中去考察。 我们看到生物学界的发展,正如罗申( R.Rosen)在不久前的一篇论文中[5]所讲的,18世纪以来的近代科学发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还原论和经验论的方法,或形而上学的方法,这在当时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是对古人的反击和革命;古代人们直观地以有机物或神灵主宰一切。然而,罗中似乎忘记了从神灵到拉普拉斯的机械论之间也曾有过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近代科学方法是从古代唯物主义发展而来的。罗中指出,近代科学的这种只重分析与实验的方法,在生物学的研究中把生物解剖得越来越纲,近四五十年更是攻打到了分子的层次。我们可以说把生命现象分解为分子与分子的相互作用,现在已取得了伟大的、惊人的成就,建立了分子生物学这门有非常充实内容的科学。但在这一发展面前,也有许多生物学家感到失望,我们知道得越细、越多,反而失去全貌,感到对生命的理解仍然很渺茫好象知道得越少了。 50年前冯·贝塔朗费比较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开始所谓理论生物学( Theorethc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