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有机论美学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有机论美学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有机论美学

华东师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分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有机论美学

班级:2008级对外汉语系1班

姓名:何安琪

学号:

指导老师:陈融

职称:教授

完成时间:2012年5月

目录

一、英国新古典主义机械论3

(一)、机械论的产生背景3

(二)、新古典主义机械美学论的困境4

二、英国浪漫主义的有机美学论4

三、以有机美学论为核心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主X6 (一)诗与情感7

(二)诗与想象8

(三)诗与自然12

四、机械论与有机论的区别14

五、参考文献:16

六、致谢17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有机论美学

Organic Aesthetics in British Romantic Poetry 【摘要】

19世纪,当新古典主义机械论美学的批评对象和批评理论产生矛盾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革命意义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纲领。华兹华斯首先在他的《抒情歌谣集》中提出了“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想象力”,认为最好的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不谋而合,他将诗歌与自然界有机物的自然生长相联系,在德国浪漫主义美学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机论美学。他对于“想象”和“幻想”的本质区别的阐述是他有机论美学的主要观点。“自然”、“想象”和“真实”是有机论美学中的三个最主要的元素。从华兹华斯到拜伦、雪莱和济慈,他们的诗歌中无不沉淀出这样的有机性。这种有机论美学对形成和解释浪漫主义诗歌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有机论美学在诗歌创作方式上和诗歌内容上都与新古典主义机械论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柯勒律治的有机论美学是时代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的有机论美学对后来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关键字:有机论美学、机械论、自然、想象、真实

[Abstract]

In the 19th Century, when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object of criticism and the criticism itself rose up, the neoclassic poets were no longer able touse neoclassical mechanic aesthetics to solve its dilemma. Conforming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British romantic poets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and William Wordsworth have proposed the revolutionary guiding principles of romantic poems. William Wordsworth was the first poet to lay importance on the imagination in his work LYRICAL BALLADS, which he considered it as the driving force in the art creatio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shared the same opinion. He probed into the growth of an organism in the nature and managed to relate poetry with it. He brought about a new organic aesthetics based on German romantic aesthetics. The prominent feature of his organic aesthetics is his thorough explanation of Organic Imagination and Mechanic Fantasy. Nature, Imagination and Truth are three main elements in his theory, which have penetrated into the entire romantic poetry in the 19th century. His Organic aesthetics has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cre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romantic poetry. It contradicts the neoclassical mechanic aesthetics in intrinsically. Though Coleridge’s Organic Aesthetics is a product of the times and has its limitation, it still rendered a huge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history of poetics.

Key words: Organic Aesthetics, Mechanic Aesthetics, Nature, Imagination, Truth

一、英国新古典主义机械论

(一)、机械论的产生背景

自16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观在西方哲学史上取得长足的发展,科学思维方式在艺术创作者们的思想领域中也取得了支配地位。新古典主义正是在这股以自然科学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大背景下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盛行于与十七世纪英国王政复辟时期到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歌产生之前。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以理性至上、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并且追求用词的高雅。在诗歌方面,新古典主义诗歌的内容多数是对现实的反映和道德说教,因此也涌现了许多新的诗歌体裁,如社会讽刺诗和英雄诗剧等。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者在笛卡尔唯理主义的哲学背景下,推崇艺术创作是理性的生产

这一理论,将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的《诗的艺术》奉为新古典主义的法典。

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写道:“因此,首须爱义理: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义理获得价值和光芒。”①在布瓦洛看来,诗歌的创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必须压抑自身的情感与想象,遵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这使得诗人们如同一个机械师按照运动规律的原理制造发动机一样来创作诗歌。在艺术形式上,戏剧必须严格符合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诗歌的形式则必须遵循英雄双韵体,即每两行押一韵、一行一断句的诗体,强调句式均衡、整齐、准确和简洁。

这一时期不乏在诗歌造诣上集大成者,诸如约翰·德莱顿(1631-1700),他的政治讽刺诗超越了时间的普遍意义,无论是身处于哪个时代的人读来都可与现实稍作联系;又如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他将“英雄双韵体”在诗歌艺术中发挥到了神韵独步千古的境地,他的诗歌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富有哲理:

True wit is nature to advantage dress’d

真才气是把自然巧妙打扮

What oft was thought, but ne’er so well express’d

思想虽常有,说法更圆满②

这短短的两句诗的句尾都押[d]韵,与诗中nature和thought两词结尾的轻音遥相呼应,不仅强调“自然”和“思想”两词,在读音上也形成了一X重一急促的对照。这两句诗更能成为新古典主义机械美的审美批评的主要观点。蒲柏认为真正有才气的诗人在诗的内容上能够遵循理性的自然规律,在诗体的表现方面又能符合诗歌古典的审美主义下(即必须是英雄双韵体),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二)、新古典主义机械美学论的困境

新古典主义的机械美是有一定的缺陷的。评论家们在牛顿的科学自然观的影响下,将丰富而复杂的艺术创造活动拆分成冷冰冰的机械零件。它们虽然树立了机械式的自然准则和艺术准则,但实际上这种准则无助于真正自然的艺术,相反,它甚至还阻碍了这种艺术的创作。③这种困境直接体现在评论家们对于莎翁的矛盾评价中。德莱顿在《论戏剧诗》中对莎士比亚在戏剧诗上的成就给予了肯定,认为莎翁写诗只须内观己心,诗歌自然就在那里了,因为他天生就是有学问的。但是他也认为莎翁的艺术创作时常平淡乏味,文风时而诨虐、时而浮夸。蒲柏综合了德莱顿的观点,认为莎翁的优缺点都十分明显。他认为莎翁的缺点有很多:历史剧是老调重弹;悲剧中打动人的只有做作的事件、浮夸的表达、华而不实的格律;喜剧依赖于插科打诨、下流和丑角的俏皮话;在他看来,莎翁不懂得真正的幽默,笑话经不起翻译,尤其是双关语。

④他将莎翁的这一缺点归咎为伊丽莎白时代庸俗的戏剧艺术和低级趣味的观众的缘故。作为诗评家,德莱顿和蒲柏以理性为判定艺术作品高下的唯一标准,将莎翁那些不符合三一律的作品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低俗文章。但同时作为一个诗人,诗人体内本能的诗性让他们为莎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倾倒、都认为莎士比亚的剧作拥有不可名状的美感。他们无法理解莎翁在违反了理性批评的原则下,却依然拥有难以言喻的艺术魅力。当批评武器与批评对象产生矛盾之时,正是诗学变革之时。于是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塞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和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纲领。

二、英国浪漫主义的有机美学论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和西方文艺思想发展史上,有两个不得不提的名字,他们就是塞缪尔·柯勒律治和威廉·华兹华斯。他们两人合著的《抒情歌谣集》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开端。“湖畔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1800)第二次出版的序言中,提出了他对于诗歌改革的多项主X。其中的“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诗的语言应该是人们真正的用语”这两项主X直接将浪漫主义置于古典主义的对立面,打开了英国浪漫主义时代的新局面。相比于威廉·华兹华斯在诗歌作品上的多产,柯勒律治则在诗学批评理论上颇有建树。他所著《文学生涯》是近代文艺批评理论史上不可跳过的一部经典作品;他是第一个运用有机美学论来为莎士比亚辩护,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应当遵循其作品本身内部发展的规律,无需理会外部强加的规则。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具有这样高度的有机统一性,因此他无疑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一个繁星。

所谓有机美学论,就是将文学作品比喻成大自然中的有机体,在艺术家的想象中自然地出生、成熟、衰老与死亡。艾布拉姆斯认为,在羽翼丰满的有机论中,人类的任何产品或机构都被视为(开始生长的)并非任何人有意的计划或意图使然,并依赖某种内在的驱动力完成自己的生命旅程,受到当时当地的养料的滋养,以便形成它完善的有生命的形式。⑤其实早在柯勒律治的有机观之前,在文艺批评的历史长河中就已经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生命理论观。柏拉图在《斐德若篇》里就曾认为文章的结构应该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各个部分应该相互调和、各得其所。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于有机论则有更加具体的阐述。《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和史诗的艺术看法的著作。他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是由模仿得来的。这与柯勒律治的有机想象的观点有所

偏差,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便是模仿的作品,它也是一个完整的行动。内部的元素组织严密,任何一部分的缺少都会使文章整体结构松散。部分与整体之间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生命体。其后,有机论这一观点在经过德国康德美学、谢林等人的发展后,到了德国哲学家A.W.施莱格尔(1767-1845)的笔下已经愈发成熟。他继承了康德、谢林等人的观点,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来自于内在,并且应该像自然一样自足。正因为艺术是一个生命机体,它应该有丰富的内容才能存活,同时作为一个机体,它不应该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变化的作品。

柯勒律治的有机观深受上述几位德国思想家的观点。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德国哲学家们对文学作品的有机性的论述上,更深入地探讨了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在《文学生涯》的下半部分,他对“想象”和“幻想”进行了严密地区分,这也是他有机美学的主要理论。“想象”一词从柏拉图的迷狂说开始就与诗歌创作密不可分。拥有丰富想象力的诗人能够赋予不知名的事物如实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进一步调动读者的感官思维,让读者随着诗人们一同感受想象的快乐。“想象力”作为诗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在柯勒律治的有机观中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他认为“想象力”是每位诗人最核心、最本质的能力。他还将“想象”与“幻想”进行了区分。他说,“诗的天才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外衣、运动为生命、想象力为灵魂”⑥他在《文学生涯》中分别定义了这两个词。他认为幻想是诗歌的外在成分,是机械的、被动的,而“想象”作为诗歌的灵魂则是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想象”(Imagination)是对已有的元素进行再次创作,由于再次创作出来的东西与创作对象本身有一定联系,所以想象的元素并不是像搭积木一样,部分与整体是可拆分的,相反,想象的元素与原创作对象是如同灰泥一样相互融为一体的。因此,想象是一种“综合”、“弥散”以及“混

和、融化的能力”。⑦“幻想”(Fantasy)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由幻想所写出的诗句,在现实中并没有可以与之比对的参照物,幻想出来的东西是没有现实基础的,故而无法令读者产生感官上的移情。这样的诗歌不仅不能让读者产生感官上的享受,更会流于空洞无趣。在柯勒律治之后,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人都强调想象力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重要性。丰富的想象力使诗人在创作时突破了新古典主义所设定的诗歌固有的结构,在诗歌的内容和结构上与心灵形相高度统一,使诗歌成为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作为一位业余的植物学家,柯勒律治在论述有机论美学时也时常将诗歌与植物相联系。植物的根、茎、叶、花瓣等都组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生命的内在统一性。他认为诗歌也是应该具备这种内在的生命力,各个部分互相依赖,整体的完美与每一部分的相互发展协调是密不可分的。

三、以有机美学论为核心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主X

在柯勒律治的有机美学论的主X中,“情感”、“想象”与“自然”是三个十分重要的词语。他主X诗歌必须是诗人情感的自然表述、想象是诗人创作的原动力和诗歌必须像有机生命一样自然地生长。

(一)诗与情感

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领袖般的诗人。华兹华斯在早期与柯勒律治一见如故,并且携手共著了《抒情歌谣集》(1800)。在《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华兹华斯就诗歌的本质和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命题。在这一系列的命题中,华兹华斯将诗歌是情感的表现这一命题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诗歌并不是关于现实的表

现,它应该是诗人心灵的表述。华兹华斯将“真诚”作为诗人的最高美德,而诗歌的真实性更多的体现在诗人对于情感的表达是否真实。诗歌中的真实性与古典主义家们所认为的科学的真实性是不同的。科学的真实性是符合自然科学规律的,而诗歌的真实性则是要求诗歌在内容上与诗人的情感高度统一。诗人对于诗歌的真实性的要求贯穿了整个浪漫主义诗歌。华兹华斯作为“湖畔诗人”的代表,他用他全部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为后诗人留下了一篇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她住在人迹罕至的路边/住在野鸽泉的近旁/没有谁曾把这姑娘夸赞/很少人曾把她爱上/···美好得像颗星忽闪忽闪/独一无二地挂在天上/”这是华兹华斯著名的“露西组诗”中的第一首诗歌《她住在人迹罕至的路边》。后人对于华兹华斯诗中所表达的思想猜测颇多。有些人认为“露西”是华兹华斯心仪的姑娘,华兹华斯借此诗向她求爱呢。有些人则将华兹华斯对于露西的赞美看作是华兹华斯对于爱情的真切感受,爱情如同隐藏在青苔旁边的紫罗兰一样,若隐若现。拥有时如同天边闪耀的星星一般灿烂,失去时如同死亡一样痛苦。不管露西的原型是谁,这首诗歌都表达了诗人的深情。在这首诗歌的开端,诗人将露西的美描述成像天上的星星般闪耀,可就是这般美丽的可人儿,却住在人迹罕至的路上,无人所知。诗人以自己惜美、惜弱的同情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一般说来,对于美的人或物,人们都希望能有美的境遇与之相匹配,不如此,便有一种错位之感。⑧这种错位之感所产生的遗憾时常会发生。诗人正是借用这首诗歌,抒发了最平常不过的情感,却让读者感同身受、涵咏体味。

继华兹华斯之后,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和珀西·雪莱(1792-1822)用他们年轻而短暂的生命催开了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之花。拜伦的诗作被世人誉为“抒情史诗”,雪莱被华兹华斯认为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诗人。他们在“诗与情感的关系”这一命题上与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一脉相承,是浪漫主义时期不可多得的抒情大家。“奇

幻的想象”和“热情”是拜伦诗歌的艺术特色。在那些爱情诗歌中,拜伦的想象充满着瑰丽的色彩,拥有摄人心魄的感染力量。“我要凭那松开的鬈发,每阵爱琴海的风都追逐着它;我要凭那墨玉镶边的眼睛,睫毛直吻着你颊上的嫣红;我要凭那野鹿似的眼睛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⑨爱琴海的风追逐着女孩两鬓的秀发,在耳边低诉我的爱恋;你模样映在我黑玉般的眼中是多么的娇媚,胜过世间一切。拜伦借着诗歌热烈、无比真诚的向雅典少女表达他的倾慕之情。在拜伦之后,另一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上的“双子星”雪莱也用他过人的天赋,为我们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在读雪莱的诗歌时候,时常能够被他诗歌中所迸发出的力量所感染。雪莱以诗歌为武器,对黑暗的政治体制进行抨击和批判。他诗歌中的另一主题就是他对于自由的追求。他在短短的一生中,雪莱不断地抨击暴政、宣扬自由精神、为解放底层人民做出不懈的努力。他的诗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好似黑夜中的一道光芒,给予人希望。

尽管柯勒律治、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在抒情手法方面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在“诗与情感”的关系这一命题上都是相同的。他们认为诗歌好似一面镜子,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诗人不是科学家,他在描述一件事物的时候不会以理性思维去感知事物的外表,而是用心灵去想象,更多地描述的是诗人对这件事或物的看法与心情。诗人不会如哲学家一样对一件事物进行盖棺定论的论述,他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和自我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无论处于哪一个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在诗歌中产生移情。所以对于诗人来说,真诚的写诗,写我所思是判定一篇好诗的基本准则。

(二)诗与想象

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比那些以色彩、形式和动作为媒介的艺术更为优秀,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语言这一想象的产物更能直接表现我们内心生活的活动与激情。诗歌相比于其他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则更注重想象力的表现。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对于想象力的推崇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推崇从柯勒律治开始,经历了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早已深入到浪漫主义诗人的骨髓里。浪漫主义诗人们对于想象力的推崇使他们有意识的冲破新古典主义机械论美学的束缚,并且在他们的诗歌中滋生了浪漫主义特有的有机论美学。以下是柯勒律治于1798年创作的诗歌《古舟子咏》中的一段节选。

一天又一天,一天又一天,

我们被钉在海上不得一丝弹动;

就像一艘画中的船

定在一幅画中的海上。(第115- 118行)⑩

《古舟子咏》讲述的是三位青年应约参加婚礼,其中一位在途中被一个老水手拉住,听老水手讲述他海上的经历。而上述的节选讲述的是老水手在错手杀死信天翁时,大自然所给予他和他的船手的惩罚。在这里,诗人运用了其充沛的想象力来描述老水手所面对的自然困境。“钉”这一词是诗人强大的想象力的力量展现,它不仅十分形象而且简洁地描述了老水手在海上的现状,而且非常有画面感。读者读了之后仿佛眼前有一幅孤海中一叶扁舟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老水手此刻的绝望,并对他的遭遇产生同情。想象力使得诗歌更加形象动人、主旨更加鲜明,起到平铺直叙难以收取的显著效果。?这几句诗歌绝不可能是诗人在天马行空的幻想中产生。

华兹华斯认为,想象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它来自于心灵内部。他在《序曲》中宣称,“想象力在真理当中/只不过是绝对力量的异名/是心灵最深处、最辽阔处最清晰的东西/是理性最崇高的形式”?这种力量指引诗人主观的、能动的去创作。拜伦用比喻的形式来叙述想象力在诗歌中的地位,“诗是想象的熔岩/必须让熔岩喷吐出来/火山才能免于爆发”?。拜伦对于想象的定义虽然夸X,但是我们也能从中窥得拜伦的奇幻的诗歌艺术。雪莱则从普遍意义上认为“想象是诗歌的表现”,尽管简洁,却也肯定了想象在诗歌中的地位。

拜伦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史上具有“抒情史诗”之称,他用瑰丽神奇的想象,使他的诗歌充满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在诗歌《普罗米修斯》中,用他的想象为描写了一位为了人类幸福而牺牲自己的英雄形象。

巨人呵!你被注定了要辗转

在痛苦和你的意志之间,

不能致死,却要历尽磨难;

而那木然无情的上天,

那“命运”的耳聋的王座,

那至高的“憎恨”的原则

甚至不给你死的幸福;?

在诗歌中,诗人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为“悲壮”的英雄形象。“木然无情”的上天,“耳聋”的王座,我们能看到诗歌中诗人对于宙斯这一人物形象的批判。诗人的想象并非是无端捏造、随意杜撰的,他的想象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拜伦的一生都在为争取民族解放而奋斗,他在诗歌中对于宙斯的控诉,更是对于社会上层阶级的控诉。他2003年9月

?节选自威廉·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M]的《序曲》第13卷:第167-170行)

们不顾人民的幸福,自私固执的以个人利益为重。正是因为有了现实的这一层关系,他的想象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让我们看到一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一心为大众的高贵心灵。尽管拜伦最终真的因为他所热爱的革命运动而牺牲,鲜活的生命停止在36岁,却也无法磨灭他这一生的辉煌。拜伦的诗作中的想象绚丽多彩、自由不羁,但他将诗歌与现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好似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牢牢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只有这样的诗歌才有丰富的层次内涵,才能震撼人的心灵。

(三)诗与自然

在柯勒律治的有机美学论中,他详尽的阐述了诗歌的有机生长。他认为诗歌就像自然植物一样,悄悄地完成了自身生长的过程。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大自然,而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那种自发性。华兹华斯曾不止一次的提到诗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自然流露,就是指毫不刻意地,没有任何阻碍的倾吐诗人的情绪。这实际上就是指诗歌创作过程中的自发性和生长性。这种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创造过程直接体现在诗人的诗歌中。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湖畔诗人”的代表人物,他在晚年隐居于英国北部的湖畔地区,在那里感受着自然的美好。华兹华斯善于以大自然中的生物作为他诗歌的主题,他认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能够给予他创作上灵感。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生物都未沾染尘世的丑恶,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气质,在大自然的引导下能够净化心灵。他的诗歌语言朴素、清新,让人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咏水仙》就是一首极具华兹华斯自然风格的浪漫主义的诗歌。诗人用通俗易懂、清新自然的语言描述了水仙轻盈的体态,给予读者心灵的享受与愉悦。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在山峦峡谷之上飘荡

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

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

诗人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却使得诗歌拥有摄人心魄的美。从开始第一句“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在山峦峡谷中飘荡”就把我们引入了诗人编织的想象之网中。我们的心情随着诗人的诗句而起伏,起先为诗人看到水仙花而快乐、而后又因诗人不能领悟水仙的快乐而忧伤,最终又因看到这美景而顿生愉悦之感。诗歌情景交融,景在情中延伸,情在景中升华,两者融合的十分完美。全诗以“诗人的心情变化”为主线,好似植物的茎贯穿着整首诗歌,从最初快乐情绪的滋生,到中间伤感寂寞的情绪的爆发,最后在大自然中的超脱,情绪得以平复,这整个情绪变化过程正好完成了一次植物的生长,我们可以清晰地在诗人的诗歌中体会到有机的特征。

雪莱认为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并非学习的来,而是在一种不受控制的、自动的情况下得来的。这种灵感与是诗人的心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灵感袭向诗人的那一刻,诗歌好似一个生命体一样自然生长开来了。他还将诗歌的创造过程与胚芽生长作对比,他认为“一个伟大的塑像或一幅伟大的图画在艺术家的努力下逐渐形成,正如婴孩在娘胎中逐渐长成那样;并且那指挥着手来造形的心灵也不能替自己说明那创造过程中的起源、程序或手段”?虽然在这里,诗人意识到诗歌中灵感与想象的重要性与不可预知性,但是其实更多的还是诗歌的生长性。雪莱认为无论是那种艺术形式,都是有生命的。他在论述诗歌的产生时常用一些生物学方面的词语和描写语言,在诗歌与生物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济慈也认为诗必须来得“像树上长出叶子一样自然”。

这种自然的产生是因为诗人内部有一个“体内有一种精神上的酵母”,正是这个酵母推动者诗人不断的进行创作。浪漫主义的诗人们普遍都将诗歌的形成看成是植物生长。

四、机械论与有机论的区别

柯勒律治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批评史上第一个提出“有机论”这一观点的,并且将有机论的概念转变为一种对文学进行特殊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他所提出的有机论与新古典主义的机械论有着本质的区别。柯勒律治引用了施莱格尔的观点说道,“当我们给任何特定的材料加上一种事先规定的形式时,这种形式就是机械的。”在柯勒律治看来,无论文学作品以何种形式呈现,都不应该拘泥于特定的形式。机械论和有机论的对应物就是机器与生物。机器的组成就是单一的互相叠加,而生物的形成是有一种内在力量推动而成的。推动诗歌创作的正式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诗不是那些在理性支配下技艺娴熟的诗,而是表达诗人自己强烈情感的诗。?他鼓励诗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来进行艺术创造。新古典时期的文艺评论者在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在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以理至上,认为诗歌的目的是给人慰藉与教益。所以那个时代的大多数诗歌充满着理性的教育意味。诗歌的内容更多偏向于对社会想象的客观陈述。

其次,新古典主义的文艺评论家们喜欢运用近代的各种科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进行拆分而后分析。机械论美学者们对于诗歌美学的评定更多关注的是诗歌在格律、音韵或者结构上的规X。他们认为不遵循格律的诗歌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而浪漫主义有机论美学则以大自然中的有机体为原型,更加注重诗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诗歌的内容是有机植物的根,是诗歌的生命源泉,所有的语言、格律等外在因素如同

外在的枝叶都是围绕它而生长的,所以诗歌的各个部分是互相扶持、互相融合的,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诗歌的用语方面,他们也不再追求那些晦涩难懂的词来凸显自己的学识,他们偏爱使用一些简单、朴实的辞藻只为更好的传达诗歌的内容。

毫无疑问,柯勒律治的有机美学其中蕴含的美学思维对诗歌有着巨大的价值。他使得诗人们对诗歌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对于“想象”、“幻想”等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相较于机械论较为短暂的历史,将文学作品比喻为有机体的自然生长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就已有简要的论述,并且这类理论在这两千多年间从未间断,直到柯勒律治将其做了一个系统的阐述。所以,他的有机论美学是具有一定的先天正确性,甚至具有一定的普世性。首先,有机论美学并不是为了完全取代机械论美学而产生的。柯勒律治的有机论美学希望在机械论的理性与有机论的感性中找寻一个平衡点,将机械论中的科学理性的有益部分融入到有机美学中,创造出一个新的整体。在柯勒律治的想象论中,他结合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点,他推崇想象,又不希望诗人的想象是脱离现实,毫无根据,堕入非理性的X围。他的有机美学是一种中和的思想,他避免了理性和感性的二元对立。其次,他关于诗歌是充满活力的、动态的理论更加符合作者创作的实际,与诗人创作时的心理活动是一致的。

不过,时至今日,有机美学的时代性和局限性也不言而喻。20世纪崛起的后现代主义者们反对一切形式主义,他们对文学创作中的有机整体进行批判,认为文本应该是零散的、互文的、意义是游移不定的。而有机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中的部分应该是为了构筑整体而存在的,各个部分应该相互关联。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诗歌内容只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难免单一。不仅如此,后现代主义反对一个规则的、标准的世界,虽然有机美学实质上并没有过多的强调外在形式,但是有机整体论在当代已经失效。在现如今这个追求差异的世界,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没有鲜明的指向性,对真、善、美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诗歌

Chapter 2 Literature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A Brief Introduction The American Romantic period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s, the first literary Renaissance,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t stretches from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rough the outbreak of the Civil War. It started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Washington Irving's The Sketch Book and ended with Whitman's Leaves of Grass. 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 is best explained by referring to certain stirring events of American national history. Historically, it was the time of western expansion. The western boundary had reached to the Pacific by 1860; the number of states had increased from the original thirteen at the time of independence to twenty-one by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its total population increased from four million people in 1790 to thirty million in 1860. Economically, the whole nation was experiencing a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which affected American people's lives.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ization helped restructure economic life. The sudden influx of immigration gave a big push to the booming industry. Politically,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equality became the ideals of new nation, and the two-party system came into being. Literarily and culturally, the new nation needed to express its own experiences: their early Puritan settlements, their confrontations with the Indians, their frontiersmen's life, and the wild west. Besides, the ever-increasing numbers of newspapers, magazines, journals and books reviews provided a great market. All these produced a strong sense of optimism for American romanticism. This surging romanticism also had support abroad. In Europe, the Romantic Movement which had flourished earlier in the century both in England and Europe added incentive to the growth of Romanticists in America. The American writers who traveled to Europe and kept in touch with European Romanticism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Washington Irving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greatest benefit for Irving during his travels in Europe was his contact with Sir Walter Scot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ritish writers of his period. Scott introduced Irving to the Tales of German Romances, upon which Irving wrote some of his best-known short stories. In addition, Scott's border tales and Waverley romances inspired such Americans as James Fenimore Cooper. The Gothic tradition and the cult of solitude and gloom came through interest in the works of writers like Mr. Radcliffe, E. T. A. Hoffman, James Thomson and the “graveyard” poets. Robert Burns and Byron both inspired and spurred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 for lyrics and passion and despair. The impact of Wordsworth and Coleridge's Lyrical Ballads added, to some extent, to the nation's singing strength. American Romanticism was modeled on English and European works but exhibited from the very outset distinct features of its own. For instance, the American national experience of “pioneering” into the west proved to be a rich fount of material for American write rs to draw upon. Then, there is American Puritanism as a cultural heritage to consider. American moral values were essentially Puritan, and its influence over American Romanticism was conspicuously noticeable. American romantic authors tended more to moralize than their English and European brothers, and many American romantic writers intended to edify more than they entertained. Another thing merits attention with American Romanticism--the “newness” of America as a nation. The ideals of individualism and political equality, and the dream that America was to be a new Garden of Eden for man were distinctly American.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主要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与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华兹华斯的主要作品有《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序曲》《革命与独立》《不朽颂》《远足》。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古舟子咏〉(亦可称作〈古舟子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诗成为名家,其文评集《文学传记》(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见称,书中对想像(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的区别尤其著名。一生作诗不缀,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为首的德国唯心论。 罗伯特·骚塞(1774—1843)是“湖畔派”三诗人中才气较差的一位。年青时代思想激进,饱读伏尔泰、卢梭的著作,在威斯敏斯特学校学习时曾因撰文反对校方体罚学生而被开除学籍。进牛津大学后,他更醉心法国大革命,写史诗《圣女贞德》歌颂革命,后来还与柯尔律治计划在美洲的森林里建立乌托邦社会。但中年后骚塞的政治态度却变得十分保守,还热衷于趋附权贵,成了统治者的御用文人,并因此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1821年他以桂冠诗人身份作颂诗《审判的幻景》颂扬去世不久的英王乔治三世,攻击拜伦、雪莱等进步诗人,称他们是“恶魔派”(撒旦派)。拜伦作同名讽刺长诗一首,对乔治三世和骚塞作了尽情的揶揄奚落。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拜伦是多产诗人。拜伦著名的诗还有《当初我们两分别》《给一位淑女》《雅典的女郎》《希腊战歌》《她走在美丽的光彩里》《我见过你哭》《我给你的项链》《写给奥古斯塔》《普罗米修斯》《锡雍的囚徒》《给托马斯·穆尔》

英国文学选读浪漫主义诗歌名家译文[1]

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 华兹华斯(英1770——1850) 我独自漫游!像山谷上空 悠悠飘过的一朵云儿, 蓦然举目,我望见一丛 金黄色的水仙,缤纷茂密; 在湖水之滨,树荫之下, 在随风摇弋,舞姿潇洒。 连绵密布似繁星万点 在银河上下闪烁明灭, 这一片水仙,沿着湖湾 排成延续无尽的行列; 一眼便瞥见万朵千株, 摇颤着花冠,轻盈飘舞。 湖面的涟漪也迎风起舞, 水仙的欢悦却胜似涟漪; 有了这样愉快的伴侣, 诗人怎能不心旷神怡! 我凝望多时,却未曾想到 这美景给了我怎样的珍奇。 从此,每当我倚榻而卧, 或情怀抑郁,或心境茫然, 水仙呵,便在心目中闪烁—— 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 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 和水仙一道舞蹈不息。 希腊古瓮颂 你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 受过了“沉默”和“悠久”的抚育, 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 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在你的形体上,岂非缭绕着 古老的传说,以绿叶为其边缘; 讲着人,或神,敦陂或阿卡狄? 呵,是怎样的人,或神!在舞乐前 多热烈的追求!少女怎样地逃躲! 怎样的风笛和鼓谣!怎样的狂喜!

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 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 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 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 树下的美少年呵,你无法中断 你的歌,那树木也落不了叶子; 卤莽的恋人,你永远、永远吻不上, 虽然够接近了--但不必心酸; 她不会老,虽然你不能如愿以偿, 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永远秀丽! 呵,幸福的树木!你的枝叶 不会剥落,从不曾离开春天; 幸福的吹笛人也不会停歇, 他的歌曲永远是那么新鲜; 呵,更为幸福的、幸福的爱! 永远热烈,正等待情人宴飨, 永远热情地心跳,永远年轻; 幸福的是这一切超凡的情态: 它不会使心灵餍足和悲伤, 没有炽热的头脑,焦渴的嘴唇。 这些人是谁呵,都去赶祭祀? 这作牺牲的小牛,对天鸣叫, 你要牵它到哪儿,神秘的祭司? 花环缀满着它光滑的身腰。 是从哪个傍河傍海的小镇, 或哪个静静的堡寨山村, 来了这些人,在这敬神的清早? 呵,小镇,你的街道永远恬静; 再也不可能回来一个灵魂 告诉人你何以是这么寂寥。 哦,希腊的形状!唯美的观照! 上面缀有石雕的男人和女人, 还有林木,和践踏过的青草; 沉默的形体呵,你象是“永恒” 使人超越思想:呵,冰冷的牧歌! 等暮年使这一世代都凋落, 只有你如旧;在另外的一些 忧伤中,你会抚慰后人说: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 你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 查良铮译 西风颂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雪莱(1792年—1822年)生于古老贵族家庭。 自幼富于反抗精神,受卢梭、葛德文思想影响。 因此发表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1811年)被牛津大学开除。 1812年到爱尔兰去支持人民斗争,发表演说,散发《告爱尔兰人民》小册了。 1813年出版第一部长诗《仙后麦布》,批判专横的封建统治,宣扬了他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遭到统治阶级迫害,于1814年被迫出国,到意大利和瑞士,与拜伦结为知已。 1816年英国法庭横蛮地剥夺雪莱教育前妻所生子女的权利,雪莱被迫于1818年永远离开英国,定居意大利,但仍密切关注祖国的政治形势。 1822年7月8日渡海时不幸溺死。 雪莱定居意大利前后创作力最为旺盛。 长诗《伊斯兰起义》(1817年)塑造了革命者莱昂和茜丝娜的形象。 他们领导民众,推翻暴君,但暴君卷土重来,杀害了这对情侣。 长诗写于法国革命遭受挫败之后,以蛇与鹰的搏斗象征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旨在鼓吹革命最终必将胜利,唤起人民对人类解放的信念。

著名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年)对古希腊神话作了新的处理。 被锁住的普罗米修斯不肯向暴君低头,最后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获得了解放。 这首长诗富于象征意义,展望了未来的世界。 诗体历史悲剧《钦契一家》(1819)根据16世纪意大利发生一件案子,写贵族女儿贝亚特丽绮杀死她淫乱暴虐的父亲钦契的故事,肯定了以暴力反抗专制奴役的必要性。 雪莱写了不少密切结合英国人民斗争的政治抒情诗,如《暴政的行列》(1819)抨击政府对要求取消谷物法的群众进行镇压;《致英国人之歌》(1819)、《1819年的英格兰》(1819)和《致自由主张者的颂歌》(1820),表达了诗人对专制统治的仇恨并号召人民起来战斗,后来这些诗中的名句被编成歌词,在宪章运动的工人行列中广为传诵。 雪莱著名的诗篇《西风颂》(1819)以西风扫落叶象征革命力量扫荡反动统治,诗篇结尾的预言:西风哟,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表达了他对未来的革命乐观主义。 雪莱还写了大量优美的抒情诗,如《云》、《致云雀》、《致月亮》、《悲歌》等,雪莱最后一部作品是献给反对土耳其统治的希腊人民的抒情诗剧《希腊》(1822)。 另外还有长篇论文《诗之辩护》(1821),论述了诗人的社会作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欣赏

Choose one romantic poet and make your comment on one of his/her poem. A Red,Red Rose Robert Burns Robert Burns is an excellent native poet of Scotland. He had written many lyrics praising nature, love, and friendship, such as “A Red, Red Rose”,“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 And today I will express my comment on his lyric “A Red, Red Rose”. This poem was written in 1794 and published in 1796. It is one of the world famous love poems, and one of Burns’best poems. It is written by a man for his lover. In the last stanza we can see that he is going away somewhere and “fare the weel”. The narrator keeps the poem simple as he does not want to complicate the expression of his feelings, his only desire is to proclaim his love for his partner, like a rose, soft, delicate, beautiful and innocent, in its simplicity, it sums up this man’s feelings for someone he adores. With its simple Scotch language, Burns expresses his love with strong emotions in effective words and haunting rhythm. The language of the poem is quite simple and such Scottish words like “luve”, “las”, “gang”, make it melodious and immortal. So, the poet’s own emotions are expressed with such vividness and simplicity that they appeal directly to the readers’heart. The red rose is a lyric of genius, made out of the common inherited material of folk song. It is an example of something that is very old but which seems startlingly new because it manages to convey deep feeling without qualification or embroidery. The extreme simplicity of the language and the charming rhythmic beat of the verse express better than anything else the poet’s true sentiments toward his beloved. In a word,it is the most popular poem in the world without any doubt, and I love it so much. 专业:英语专业 学号:B12123104 姓名:王利莹

浪漫主义诗歌

浪漫主义诗歌 导读: 浪漫主义诗歌 1、《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做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离别的声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2、《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3、《云游》 徐志摩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4、《初春》 舒婷 朋友,是春天了 驱散忧愁,揩去泪水 向着太阳微笑 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 冲毁冬的镣铐 奔泻着酩酊的芬芳 泛滥在平原、山坳 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 飞溅起万千银珠 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 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等着吧 一旦惊雷起 乌云便仓皇而逃 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

英国浪漫主义分类及其作家简介

英国浪漫主义的分类及其作家简介 第一部分积极浪漫主义作家与消极浪漫主义作家 一、积极浪漫主义作家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将自己的理想寄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家有英国的华滋华斯、拜伦和雪莱,法国的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代表作:Notre-Dame de Paris (巴黎圣母院,1831) )and 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1862)、乔治?桑(George Sand,原名阿曼蒂娜-欧萝尔-露茜·杜班(Amandine-Aurore-Lucile Dupin ,1804~1876,代表作:Consuelo,《康素爱萝》(1843)),德国的克里斯蒂安·约翰·海因里希·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1856,代表作:On Wings of Song (Auf den Flügeln des Gesanges,《乘着歌声的翅膀》)、Germany. A Winter's Tale(《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早期俄国的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Alexander Sergeyevich Pushkin,1799~1837,代表作:Eugene Onegin《叶甫盖尼·奥涅金》、, 1830),波兰的亚当·密茨凯维支(Adam Mickiewicz,1798—1855,代表作:The Psalm of Youth,《青春颂》),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山陀尔(Pet?fi Sándor,1823-1849,代表作:I am willing that it is a torrent《我愿意是急流》、Freedom and Love《自由与爱情》),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二、消极浪漫主义作家 消极浪漫主义作家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第二部分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简介 一、罗伯特·彭斯 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苏格兰农民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复活并丰富了苏格兰民歌;他的诗歌富有音乐性,可以歌唱。彭斯生于苏格兰民族面临被异族征服的时代,因此,他的诗歌充满了激进的民主、自由的思想。诗人生活在破产的农村,和贫苦的农民血肉相连。他的诗歌歌颂了故国家乡的秀美,抒写了劳动者纯朴的友谊和爱情。 罗伯特·彭斯(1759-1796)苏格兰农民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

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简介(汉英对照) 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1795-1821)写给恋人芬妮·勃劳恩的情书。1818年,23岁的济慈认识并爱上了邻家少女勃劳恩,并在伦敦订婚。后来,他因看护弟弟而传染了肺结核病。1820年,他在友人的陪伴下去意大利休养,但还是于1821年2月23日在罗马去世。此信写于济慈去世前不久,表达了他对恋人的爱,以及对两人关系的担忧。”1818年的秋天,弗朗西丝·林顿的名字还是芬妮·布劳恩,在汉普斯蒂德她遇见了名叫约翰·济慈的诗人。这位默默无闻的林顿夫人,正是现在举世闻名的济慈未曾提起过的情人。 直到去世7年后,芬妮的身份才为人所知。尽管她曾把她和济慈的爱情故事讲给她的孩子们听,也向他们展示过济慈写给她的书信,但同时她也要他们保证不将此事告诉他们的父亲。然而当1872年路易斯·林顿逝世后,她的孩子们(主要是赫伯特)便将母亲的故事换为大笔收益。 他们确实大赚了一笔。虽然济慈死于1821年,年仅25岁,当时并不出名,但其后几年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他的才华。现在他被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十分畅销,1848年,首部济慈传记出版发行,由理查德·蒙克顿·米尔斯和济慈的几位朋友写成,然而其内容也激怒了不少人。比如珀西·雪莱在挽歌《阿多尼斯》中指出,米尔斯的传记把济慈描绘成了一个被攻击性评论害死的病弱梦想家,这个形象过于感伤同时也犯了精神上的错误。虽然传记中有提到济慈与一个年轻小姐订婚,但未论及她的姓名。 芬妮见证了济慈的名声渐起,或许她也读了不少赞颂济慈的书籍。但她从没道出过自己身份,也没有对济慈的生活表现出很大兴趣。他的丈夫只知道她作为那位诗人的邻居在汉普斯蒂德见过面。 然而她一直把济慈写给她的情书留在身边,整整有三打;其中许多是短笺,其余则是长篇累牍的示爱,还有一些是出于嫉妒的胡言乱语,流露出济慈不为人知的一面。 济慈和芬妮相遇时,这位诗人正处在他人生中最混乱的时期。他最小的弟弟汤姆身患严重的肺结核,这种疾病夺去过他母亲的生命,如今也掌握着汤姆和济慈的。不过最初横亘在他与芬妮间的并不是疾病,而是贫困。 1818年秋,济慈刚与好友查尔斯·布朗从苏格兰游历归来。布朗之前把他那幢被称为维特沃茨的拼连住宅租了一半给布劳恩一家,他回来时,布劳恩家暂时搬去了榆木村。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有机论美学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分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有机论美学班级:2008级对外汉语系1班 姓名:何安琪 学号:10082710113 指导老师:陈融 职称:教授 完成时间:2012年5月

目录 一、英国新古典主义机械论 (3) (一)、机械论的产生背景 (3) (二)、新古典主义机械美学论的困境 (4) 二、英国浪漫主义的有机美学论 (4) 三、以有机美学论为核心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主张 (6) (一)诗与情感 (7) (二)诗与想象 (8) (三)诗与自然 (10) 四、机械论与有机论的区别 (11) 五、参考文献: (14) 六、致谢 (15)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有机论美学 Organic Aesthetics in British Romantic Poetry 【摘要】 19世纪,当新古典主义机械论美学的批评对象和批评理论产生矛盾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革命意义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纲领。华兹华斯首先在他的《抒情歌谣集》中提出了“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想象力”,认为最好的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不谋而合,他将诗歌与自然界有机物的自然生长相联系,在德国浪漫主义美学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机论美学。他对于“想象”和“幻想”的本质区别的阐述是他有机论美学的主要观点。“自然”、“想象”和“真实”是有机论美学中的三个最主要的元素。从华兹华斯到拜伦、雪莱和济慈,他们的诗歌中无不沉淀出这样的有机性。这种有机论美学对形成和解释浪漫主义诗歌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有机论美学在诗歌创作方式上和诗歌内容上都与新古典主义机械论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柯勒律治的有机论美学是时代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的有机论美学对后来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关键字:有机论美学、机械论、自然、想象、真实

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和散文英国

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和散文Poetry and Essays in the Romantic Age The literary movement called Romanticism represented a renewal of progressive thought and emotion (liberal, free and open-handed), which had existed before the 1700s and which had never totally died out. While Romanticism in the1800s signaled a new mood (a feeling or emotion held by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at a time 当时许多人的一种共同的情绪), the world had witnessed earlier cultural movements that also merit the name Romanticism. Specifically, the ancient Greek epics (古代希腊史诗)can be called Romantic, as can much literature of the Medieval Period and of the Renaissance, or Elizabethan Age. All these writings---and the writings of

the English Romantic Age under study here---emphasize human adventure, passion, delight, love of splendor, of extravagance, and of the supernatural. The Romantic tradition in all these periods can be viewed in contrast to another main literary tradition---Classicism or neoclassicism. The pendulum of literary taste seems to swing between the two traditions. Now let’s have a look and examine the following lists, which contrast elements, outlooks, and concerns associated with the neoclassicism of the 1700s and the Romanticism of the early 1800s. Keep in mind also that although earlier literary periods can indeed be seen as typically Romantic, the period discussed here (1798-1837) is considered the Romantic Age. Neoclassical Romantic

外国浪漫主义诗歌

外国浪漫主义诗歌 导语:外国的浪漫诗歌注重人的情感的自然表达,所用的语言真实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陈词滥调。下面是外国浪漫主义诗歌。欢迎阅读及参考! 篇一、外国浪漫主义诗歌在芸芸众生的人海里 你敢否与世隔绝 独善其身 任周围的人们闹腾 你却漠不关心 冷落 孤寂 像一朵花在荒凉的沙漠里 不愿向着微风吐馨 篇二、外国浪漫主义诗歌当夏日的白昼退尽,繁花似锦的平原 向四面八方飘洒着令人陶醉的香气; 耳边响起渐近渐远的喧声,闭上双眼, 依稀入睡,进入透明见底的梦境里。 繁星越发皎洁,一派娇美的夜色, 幽幽苍穹披上了朦朦胧胧的色彩; 柔和苍白的曙光期待着登台的时刻,

仿佛整夜都在遥远的天际里徘徊。篇三、外国浪漫主义诗歌一继铜色的天幕,是灰沉 的苍穹。夜迈出一步。 黑暗之物将生, 树林窃窃私语。 风,吹自九霄。 黄昏金毯闪烁 的水面,皱起,一道道 黑夜的幽波。 夜又进了一步。 刚才,万物在聆听。 此刻,已阒然无语, 一切在逃亡、藏匿、寂沉。 所有生命、存在和思想 焦急关注 冥冥寂静走向 阴暗大境的脚步。 此刻,在云霄, 在阴暗的广度, 万物明显感到 一个伟大神秘的人物。

二 陷入沉思, 边毁边创造的上帝, 面对出混乱走向 虚无的世界,会怎么想? 他是否在倾听我们的声音?和俯耳于天使,倾耳于恶魔?巡视我们昏睡 的梦境,他又想到什么? 几多太阳,崇高的幽灵, 闪亮的轨道上多少星体, 在深渊,有多少 他或不满意的天地! 汪洋无垠, 几多巨魔, 黑暗中,滚动 多少畸形的生灵。 液汁流淌的宇宙, 还值得注视? 他是否会砸烂这铸模, 抛弃一切,重新开始? 三

唯有祈祷是避难所! 在幽暗的时刻,我们看见所有创造 似黑魆魆的大殿。 当寒影浮荡, 当蓝天出眼中隐去, 来自天空的思想 只是缕缕恐惧。 啊!沉寂苍白之夜 在我们心间抖动某物!为何在虚中觅寻? 为何要跪地匍伏? 这神秘的纤维是什么?阴郁的恐慌, 为何麻雀失去自由? 雄狮再无法称王? 沉于黑暗的一个个问题:在布满哀愁的天空; 在灵魂沉落、双眼迷失闻所未闻的幽冥中,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致使人,被驱逐的精神,

浪漫主义诗歌

literature 主要讲了18-19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Romanticism)诗歌的代表人Wordsworth的诗。他是浪漫主义的鼻祖,但浪漫主义这个称谓是后人加上的,不是他们本身这样称呼自己的(此处出题)。Romanticism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romance,和男女之间的爱情无关。Romanticism 针对的是common people而不是少数educated people,用的是simple language,描述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孩子,人类情感,以及自然和人类之间的互动。教授以自己为例,说自己在散步时感受到了这种互动(此处出题)与romanticism针锋相对的一种风格是neoclassicism新古典主义,也是那位romanticism的鼻祖很反对的。neoclassicism使用太多的elaboration,如sky不叫sky,而叫blue什么的;bird不叫bird,而叫feathered person。教授把该诗人的作品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主要描述植物的(花与草)诗歌。中期时是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评论。后期时对早期的作品进行修改。目前文学界还是认为它早期的作品是最好的。(教授还说,他的诗越写到后来越糟糕,反而早期的比较好,本文重点讲了他第一阶段的诗)。 Wordsworth, as we have said, is the chief representative典型的of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s原则in the romantic movement, but he is far more a member of any movement, through his supreme poetic expression of some of the greatest spiritual ideals he belongs among the five or six greatest English poets. First, he is the profoundest interpreter of nature in all poetry. his feeling for nature has two aspects. he is keenly sensitive, and in a more delicately discriminating way than any of his predecessors, to all the external beauty and glory of nature, especially inanimate nature of mountains, woods and fields, streams and flowers, in all their infinitely varied aspects. a wonderful joyous and intimate sympathy with them is one of his controlling impulses. In the second place, Wordswoth is the most consistent of all the great English poets of democracy, though here as elsewhere his interest is mainly not in the external but in the spiritual aspect of things. The obstinacy and these poems are only the most conspicuous result of Wordswoth's chief temperamental defect, which was an almost total lack of the sense of humor. Regarding himself as the prophet of a supremely important new gospel, he never admitted the possibility of error in his own point of view and was never able to stand aside from his poetry and criticize it dispassionately. 1、浪漫主义诗的特点。(双选)针对的是个人情感,与古典主义不同。 2、重听题,是对古典主义诗的描述,说他们把bird 说成fly people,大概是表现古典主义诗的特征。 3、教授对浪漫主义的态度? 4、说教授在自己散步的时候感受到互动的用意?说自己在散步时感受到了这种互动 5、重听题,大意是说教授认为作者第一阶段的早期作品比较好,但是在课上不对以后的作品作评价,暗示了什么?本文重点讲了他第一阶段的诗。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 (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 (2)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迷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和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后者以怀旧的态度去抨击资本主义。但是,这两类作家批判现实的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他们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并以此去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 (3)酷爱描写中世纪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到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4)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的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的珍宝探不到底,它既可怡情,又可益智。他们寄忧思于自然,用自然美来对照社会的丑。他们不仅歌咏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强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 2.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派作家认为古典主典主义宣扬的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情感置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由此浪漫派发现了“自我”,成为对人和世界的新视野的源泉。 (2)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派从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撷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民歌韵律创作,大大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在当时一味仿古或庸俗低劣的作品充斥文坛的情况下,无疑带来了清新、活泼、健康的新气象。拜伦首创的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广阔,将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融于一炉。这种新形式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对长篇小说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此外,浪漫派对语言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为日后的巴那斯派和象征派开辟了道路。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艺术大师。他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他把这种对照原则运于于小说、诗歌和戏剧创作中。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丑角在小说中起着衬托主人公的重要作用。对丑的美学价值的认识给予后世文学以重大影响。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大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