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徽位与音位探究

古琴徽位与音位探究
古琴徽位与音位探究

古琴徽位与音位探究

促轸抽弦,成序应律之后,初弹琴的人最好奇、最想知道的大概就是1234567怎么按,分别在哪里,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从琴面十三徽(晖)谈起。不妨揣测,换位设想,古人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拨弄弹按之间,一定会发现当按在琴弦1/2的地方(即高八度音位置),弹出来的声音与原来散音极为和谐悦耳,当按到1/3,2/3的位置,声音与原来的散音也很和谐悦耳(纯五度),慢慢的就会联想到4分点位置,5分点位置,到6分点位置的时候,除去相同位置的点,已经有11个徽了。如果继续加7等分点6个徽位的话,这徽位就过于缭乱,同时7等分点的音也不是那么和谐悦耳。

然后跳过7等分点,到8等分点出现了更多7个徽位,不过有3个是重复的:1/8(即现在的一徽),2/8(与1/4同),3/8(在现在的五徽六徽间),4/8(与1/2同),5/8(在现在的八徽九徽间),6/8(与3/4同),7/8(即现在的十三徽)。按道理可以加上4个徽,变成15个徽,但是只选择了在一头一尾加上两个徽,而舍弃了3/8、5/8,这其中原因,大概是这样一来更美观、二来不添乱(3/8、5/8与周边两个徽隔得太近)、三来凑齐13个徽具有特殊的意义,“其十二法六律六吕。其一处中者,元气之统,则一阴一阳之谓也。”又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到此徽位没有继续往后加了,逐渐就固定下来,通过金玉螺蚌标示,这样就形成了琴面十三徽。当然这个历史过程应该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相信也不会那么漫长。

徐上瀛《溪山琴况》二十四况将“和”列为第一,“音有律,

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数以定位。若混而不明,和于何出?”。音准很重要,是仲吕均(5612356),还是黄钟均(1235612),如果这混淆了,也就不成曲调了。又如果不能寻找辨别每一根弦的1234567,差池紊乱,如此“音出于声,声先败,则不可复求于音”。

古琴的徽位当是方便寻找音位之用。最基本的就是这13个徽13个音位。南宋琴家徐理于《琴统·十则》一书中说:“琴有十则,节四十五,同者十有四,得位者三十有一”,从二等分到十等分,加在一起有45个音位,剔除相同的音位,最后合计有31个音位。这31个音位,有的很少用到(比如9/10的位置,琴谱上记作徽外外,意即徽外的徽外),有的不用(比如七等分六个音位)。

后来琴家们从徽间(暗徽)发挥,有取“徽中间,徽近上,徽近下,中间近上少许,中间近下少许”的,如此两两之间就有5个音位,有取十分的,如此两两之间就扩大到9个音位。不过这些都有点想当然,不好把握。

明末王子朱载堉是十二平均律的发现者(为什么不说发明而说发现,因为我坚信十二平均律是自然的安排,2的开12次方与自然底数e、圆周率π、黄金分割φ一样是神奇的造物主的数字)。从弦长到弦长的一半,从低音到高八度音,中间平均分成12等分,不过不是等差数列,而是等比数列,公比是2的开12次方的倒数,弦长刚好从1、2^(-1/12)、2^(-2/12)、……2^(-11/12)到2^(-12/12)(即1/2),音高分别为C、#C(bD)、D、#D(bE)、E、F、#F(bG)、G、#G(bA)、A、#A(bB)、B、c。

12平均律即12音阶,就是钢琴上的黑白键盘,从中挑出C、

古 琴 指 法 和 符 号

古琴指法和符号 1. 弦、徽符号说明 弦--自外向内分别为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六弦、七弦共七根弦。 徽--自右向左分别为一徽、二徽、三徽、四徽、五徽、六徽、七徽、八徽、九徽、十徽、十一徽、十二徽、十三徽共十三个徽,其符号分别为:。每徽间又等分成十分,其符号分别为:。 在十三徽以下约三、四分则称徽外,其符号为,记谱时综合徽分如六徽二分记为:,十徽八分记为:。 2. 右手指法符号 2.1 右手基本指法符号 抹-- 挑-- 勾-- 剔-- 擘-- 托-- 打-- 摘-- 2.2 右手基本指法组合 抹挑-- 勾剔-- 抹勾-- 叠涓-- 背锁-- 短锁-- 长锁-- 轮-- 半轮-- 如一-- 双弹-- 拨-- 剌-- 拨剌-- 伏-- 撮-- 打圆-- 历-- 滚-- 拂-- 滚拂-- 反撮-- 掐(搯)撮三声-- 掐(搯)拨剌三声-- 3. 左手基本指法符号 3.1 左手手指符号 大指-- 食指-- 中指-- 名指-- 3.2 左手基本四法 绰-- 注-- 吟--[长吟-- 细吟-- 游吟-- 落指吟-- 略吟--] 猱(揉)--[长猱-- 落指猱-- 急猱-- 略猱--] 3.3 左手其它指法 跪-- 撞-- 双撞-- 逗-- 唤-- 上-- 下-- 淌-- 拖-- 往来-- 分开-- 进复-- 退复-- 掐(搯)起-- 爪起-- 带起-- 罨-- 虚罨-- 推出-- 同声-- 应合-- 浒-- 硬-- 不动--

4. 速度符号及其它 少息-- 连-- 乘-- 急-- 缓-- 慢-- 次、末-- 就-- 至-- 从头再作-- 从『处再作-- 再作-- 再二作-- 曲终-- 散音-- 按音-- 泛音-- 泛起-- 泛止— 古琴基础教学讲义 1.古琴的特点 古琴是弹拨乐器的一种.由于历经几千年流传发展至今已形成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各调齐备、指法丰富并有简单和声表现力极强的优秀民族乐器.古琴音乐的特点有: ㈠古琴音色优美:音色的优劣是根据泛音的多少和强弱来决定的.古琴本身有十三个徽,每个徽位是一个泛音的位置,即每根弦上都可以实际演奏出13个泛音,这是世界上任何乐器所不具备的,所以古琴本身的琴音就具备这个先决条件,而且每根弦上都有散音、按音、泛音,音色的变化也较一般乐器为多。 ㈡音域宽广、各调齐备,古琴有七根弦,从最低音c到最高音d共有四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亦即是从)。古琴是从五声音阶为主的音乐,但是根据十二平均律可转任何调,这可与现代音乐相吻合。 ㈢指法丰富:古琴本身就是一个大指板、不同琴码,也没有品位,各音位全凭十三个徽位来定位,这样就使演奏上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可以发出只有古琴上才有的特殊的上、下滑音,而且各种指法丰富,可产生出各种特殊效果,更提高古琴的表演手段。 ㈣可奏出简单的和声:古琴有七根弦索,在弹奏时可以利用特殊的指法,同时弹出二个协和的和声。 ㈤演奏速度多变:古琴的演奏速度不仅善于演奏较缓慢的舒发内心感情的节奏,而且也能以极快的速度表现气势磅碍的意境,在古琴上甚至也能奏出64分音符(即一拍有16个音)。 2.古琴的形制与构造 2.1古琴的形式--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师旷式、落霞式、连珠式、焦叶式、列子式等,其中以仲尼式为最多。 2.2古琴的构造--琴面、琴底、琴腹、琴首、琴轸、雁足、琴徽 古人造琴是模仿自己的,琴首,琴颈,琴肩,琴腰……龙池,凤沼,雁足,龙龈,凤眼等等,这些和古人的信仰崇拜图腾有关系:。除和人、神有关系,古人造琴还与天地、自然吻合,大家都知道琴是由两块板组合而成,阴阳相合,中间琴箱里其实有两根柱子,一名天柱,一名地柱。现在可以看出,古人造琴,天地人三才相辅相成,自然而然,合乎天道,同时阴阳相合,内涵相当丰富。 2.3定弦、常用调及记谱法。 2.3.1定弦、常用调 我们吴门所弹的琴曲中,常用调有四种: 原调名原调名现调名现调名定弦定弦音高音高代表曲目代表曲目备 注备注原调名现调名定弦音高代表曲目备注 仲吕仲吕FF C D F G A c dC D F G A c d 良宵引良宵引正调正调仲吕

古琴美学

古琴美学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于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奏风格审美准则。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其实,论述古琴演奏风格的文章,历代均有点滴。有些见于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亦有些散见于零星的

诗文中。而较有系统和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实际上乃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个美学范畴之下,冷谦更详细地论述它的内涵和外延,企图从不同的本质与现象和美感特征去引导读者把握古琴的声音美。现简单的将十六法的提纲和内涵分析如下: (1)轻——论音之适中和清实(技巧控制和意趣表达间相互之关系); (2)松——论吟猱动荡之妙(技巧论); (3)脆——论手指与手腕力度的灵活和弹性(技巧论); (4)滑——论指法技巧在滑与涩表现上之难易(技巧论); (5)高——论琴乐意境之深远高古(意境论); (6)洁——论琴品与人品之配合(道德论); (7)清——论平和洁净的环境、心境、乐器等条件在操缦时的重要(意境论); (8)虚——论“心静”与“声虚”内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论); (9)幽——论琴音之幽雅出于琴人高雅闲逸之品德(品德论); (10)奇——论雅淡琴乐之奇特处乃在于吟逗等装饰性之指法和乐句起承转合间变化之处理(表现论);

古琴知识100题

古琴知识100题 古琴知识100题 -- 古琴知识100题 -- (多选或单选题) 1、中国“琴棋书画”四艺之中的琴是指什么乐器? A、钢琴 B、古筝 C、古琴 D、扬琴 2、古琴的名称有很多种,下面还有哪种也是对古琴的称呼? A、瑶琴 B、玉琴 C、七弦琴 D、古筝 3、以下哪一位不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演奏家? A、管平湖 B、查阜西 C、刘天华 D、吴景略 4、下面哪一首古曲不是古琴曲? A《平沙落雁》 B《阳关三叠》 C《梅花三弄》 D《十面埋伏》 5、我国最早的刻本琴谱《神奇秘谱》是刊刻于哪个朝代? A、唐朝 B、宋朝 C、元代 D、明代 6、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探测飞船所携带的“地球之音”唱片中收录的是哪首古琴曲?由谁演奏? A《潇湘水云》吴景略 B《梅花三弄》张子谦 C《流水》管平湖 D《胡笳十八怕》杨宗稷 7、《高山流水》是下列春秋战国时期哪位圣贤弹奏? A、齐桓公 B、孔子 C、伯牙 D、屈原 8、《胡笳十八拍》为蔡文姬所写,请问她是哪个朝代的人?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元朝 9、古琴底板上有两个出音孔,大的叫龙池,小的叫什么? A、龙沼 B、凤池 C、凤沼 D、韵沼 10、古琴在传统文人眼里是修身养性之雅器,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而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者是谁? A、桓谭 B、嵇康 C、蔡邕 D、马融 11、古琴的减字谱是以下哪位琴家进一步完善与推广,将文字谱简化并沿用至今。 A、陈康士 B、董庭兰 C、崔钰 D、曹柔 12、减字谱中记录最粗略(较模糊的)是下面哪一项内容? A、指法 B、弦序 C、节奏 D、徽位 13、联合国于1997年通过了关于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器乐,是在什么时候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A、2001年5月 B、20XX年11月 C、20XX年10月 D、20XX年11月 14、据《史记?五帝记》载,尧赠送给舜的两件信物是? A、剑 B、玉 C、琴 D、絺衣 15、古琴按音有多少个? A、24个 B、85个 C、147个 D、203个 16、古琴一共有多少个泛音(包括暗徽)? A、25个 B、36个 C、79个 D、119个

古琴的文化和历史知识

如何辨别古琴的音色、材质、油漆工艺及附件 一、音色 要辨别音色首先要看张琴有没有抗指、打板、沙音 抗指左手按弦时感到有点吃力就是抗指。 琴弦离面不可过高,琴弦过高叫做抗指,会影响弹琴方法甚而累坏手指。以七徽的位置说,琴弦离琴面应在0.5公分左右。 打板右手弹空弦时,空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沙音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有沙沙(杂音)声音就是沙音。(有时琴弦不直有也会有沙音则与琴本身质量无关,需要更换琴弦即可) 音色右手弹空弦,听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于每个徽上,右手弹弦,听各处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相近。把按音和空弦音反覆连续弹奏,听音色和音量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在声音未停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余音延长则是优点。 左手轻点弦于相应徽位处,右手同时弹弦出声,听每一个泛音是否明亮清澈。 古琴音色听起来要有下沉感,声音松透不散而韵味悠长者为良。 建议初学者在买琴前多听听看看一些做工音色较好的老琴或名家制 做的古琴以增强对古琴工艺与音色的了解。

二、材质 古琴的底板材料是看不到,只能从古琴后面的龙池凤沼来仔细查看其面板的材质。但现在有很多人将纳音处用火熏黄熏黑,这就添加了识别的难度,用手擦拭有黑色木碳的印迹。 桐木 泡桐材色浅,木质疏松,指甲轻轻一掐就能陷下去,其木材纹路清晰。 青桐材色浅,木质细密坚实韧性较好。 杉木 新衫木—老衫木(老房梁) 新衫木木材发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颜色越来越黄,以发金黄色的木材最老,其有很浓重的清香味。 汉木指出土的汉代棺椁木材,其逾千年木色黝黑、松透乃斫琴良材。除了上述一些木材其他的木材只要适合也是斫琴良才,但是现在有部分厂家用一些小尺寸的木料拼接成古琴面板进行斫制,这些古琴从外观上是很难看出来的,但只要古琴的做工、音色好琴板是否拼接也是无关紧要的。 古琴底板多用梓木、楸木、椿木、花梨等质地较硬的木材,亦有用与面板同样的木材这种琴称为“纯阳材”,具体要根据琴材的震动来合理搭配 三、油漆工艺 化学漆———合成大漆(腰鼓漆)——传统大漆(国漆)

古琴的外观与音色

xx的外观与音色 中国古琴是不同于任何中西乐器的一种乐器,它与其他乐器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不仅是一件历史最悠久的乐器,而且还是一件极具欣赏价值的中国工艺品漆器,历来受到王公贵族,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爱,成为高雅艺术和文化修养的象征。古琴是一件动听的乐器,还是一件可供观赏的美器。以上两点是决定了选择古琴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一要选择声音,二要选择外观。 先说声音。古琴与其它乐器不同之处在于,像古筝、琵琶、小提琴等均是薄面板发出的声音,薄面板容易震动,故而易发音且音量大。但古琴则是厚面板发出的声音。它的面板厚度可达20-30毫米,是其他乐器厚度的5-10倍。它的声音浑厚、圆润余音长尤其是低音部分,如古钟般咚咚声,有种使人身心震撼的感觉。它的高音部分圆润甜美。如果与琵琶、古筝等比较一下,相同的音位的声音,前者的声音显得单薄,后者显得厚重,韵味更浓。 古琴的特殊制造工艺决定了古琴的发音与众不同。它不但面板长且厚,它所有表面均有一层生漆与鹿角霜的腻子。古琴的声音是被包裹的、被束缚的、被限置的。古琴的声音要含蓄、浑厚、不张扬而且余音长,所谓绕梁三日不绝。挑选古琴的声音,提高耳力很重要。最好要多听一些古琴名家用名琴弹奏的曲子。反复听,自然就对好的古琴的声音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更简单,更有效地方式是: 借到一张好古琴,比较一下音色的差别,反复对比的听,就能听出音色的差别还能增进自己的耳力。 古琴音色的好坏,古琴声音是否好听,是古琴优劣的决定因素。 古人评价xx有xxxx之说,xx即: xx,松,脆,滑。xx即: 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四善中苍有老的意思,音要苍桑古朴,不燥不闹。松与紧相对而言,声音发紧,听起来不自然,不流畅。松和

古琴的结构

古琴是以底、面两木板相合而成的。底、面上各有一些镶嵌的零件。琴轸(弦轴)上结绒扣由承露穿出,琴弦一端达蝇头与绒扣相扣合,一端绕过龙龈缠于琴背的雁足上。整个琴体即是共鸣箱,面板同时又是指板,底与面间的中空部位称琴腹。 琴面:琴面是琴体上面的一块琴板,它是古琴最重要的部分。琴面呈弧形,自项以上逐渐低头至“岳山”称为“流水处”,也称“岳流”。琴面是用梧桐木制成,“岳山”与“承露”另用紫檀或花梨等硬木雕成镶入面板,尾部的“龙龈”和“冠角”亦然,十三个徽位用螺蚌或金玉镶嵌。 琴底:琴底是琴的底板,用楸梓木制成。其肩下开有长方形或圆形音孔,称为“龙池”;足后尾前的音孔,称“凤沼”;腰中近边处开两个小方孔,为足孔,上安两足叫“雁足”;首部两旁倒垂两足,名为“凫掌”,“雁足”、“凫掌”都是用硬木镶嵌。 琴首:琴首纵面形如复舟,中开偃月形一穴,名为“舌穴”,穴中凸出部分称“凤舌”。 琴腹:琴额部岳内留实木名叫“项实”。项实后整个是“槽腹”。腹中正对琴底池、沼两处微微高起的部位名为“纳音”;安雁足处亦留实木,称作“凤腿”;肩下腹中设一圆柱(顶住底面),称“天柱”;腰下方的称“地柱”。 以上是古琴的大致构造情形。现存最早的图示是南宋田紫芝所辑:《太古遗音》(明初袁均哲刻本)中的琴面、槽腹、琴背

三图,并有详细注释.图中除有一、二处明显的讹误外(“冠线”高“七分”应,是七厘之误。中徽至尾深四寸二分,是四分二厘之误。此二处错误,后世琴书多照录。)基本尚属正确,可作参考。 现将结构制度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详为考订如下: (一)底面厚度 琴书中谈面板厚度多笼统而言。唯一的例外是唐李勉在他的《琴记》中最早提出了厚度的分布:“其身用桐木,岳至上池厚八分或七分半,上池以下后六分或五分,至尾或四分半。”实属难能可贵!其他文献上不谈厚度分布,也可能是视为秘诀,不肯轻传。笔者所藏明益王所制“碧天凤吹”琴,拆修是量得项部面厚五分四厘,中部及尾中厚四分半,周边厚三分四厘;琴底中厚三分六厘,尾中厚三分,周边厚二分七厘。卫仲乐先生所藏仲尼式琴,尾部面板穿一孔,孔的靠弦一侧厚二分四厘,靠边一侧厚二分,可见面板有由中至边是逐渐减薄的。古代的高手制琴不但底、面、首、尾厚度有别,周边与中心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完全合乎现代音响学的原理。 (二)槽腹深度 在宋代的著述中,《碧落子》定腹深为七分,《断琴记》、《斫琴秘诀》和《太古遗音》都小于此制。但传世的唐宋古琴都往往大于此制。如“鹤鸣秋月”腹深八分半,“一池波”腹深九分,“长风”、“飞瀑连珠”腹深八分等。《古琴考》所记:“李公

古琴调弦法

古琴调弦法 调弦对很多初学者来讲是一个大问题,即使像我这样有多年自学乐器经历的人,也经常调不准的,对于没有受过专业听音训练的人,调不准弦是很正常的。 当然,对于受过系统听力训练的专业人士,可能也不一定完全适应古琴的调弦,古琴弦是以三分损益为原则的律法,和专业的十二平均律的听音训练可能也不会完全一样吧,不过这个反正跟我没关系,我这一辈子是不会去接受专业的听音训练了。 最基本的调弦方式有按音调弦法和泛音调弦法,因为很多朋友或学生跟我学琴时都对调弦抱有恐惧,因此下面我就我几年来的调弦经历详细地写一点个人的心得,比较啰嗦,供同好者参考: 1、按音调弦法 按音调弦有一个简单的小曲最为代表,就是《仙翁操》,采用一散一按两两相合的原则,将七根弦的相对音高挑准。基本原则是先将某一弦的音调至标准音左右,其余弦将参考这个弦逐个校音。 例如,假设七弦先调至标准音左右(可用校音器或者其它乐器大致调弦,独奏时不要求准确,合奏时要求调至标准音),接着右手以先挑后勾的方式先后弹七弦的空弦和五弦的十徽,使得这两个音产生一种“仙翁”的声音感觉,其实就是xian weng这两个声母,这其实是两个被音之间的一种感觉。如果正好在五弦十徽这个位置得到这个“仙翁”的感觉,那五弦相对于七弦就是准的了。其它弦也都根据这个散按相对的方式逐一调准。具体方式,各教材里都有详细说明,在此就不再多累赘了。 需要说明的是在按音调弦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按就准,如何能保证弦调准呢?“仙翁”的感觉只是最终结果的参考,但并不会教你如何去调。我的经验是,

先保证七根弦不会相差太远,最起码保证在一个八度范围内吧。先挑散音,这没什么特别的,接下来按泛音的时候,在确定的徽位(例如十徽)按弦时用“绰”的方式(上滑),速度不宜快,同时找“仙翁”的感觉,由“仙翁”的感觉来确定左手的上滑的位置。例如前面所说的七弦空弦对五弦十徽,如果我的左手在滑到五弦十一徽的时候就找到“仙翁”的感觉了,那就说明在五弦十一徽这个音和七弦空弦音是一样的,但是实际我们要调弦完成后,应该是五弦十徽和七弦空弦音一样,而五弦十一徽这个音是应该比七弦空弦音低的,那么就说明,我在五弦十一徽这个位置得到“仙翁”的感觉,这个时候十一徽这个音还是偏高了,也就是说五弦偏高(十一徽的音比十徽的音低),那么就要将五弦再松一点低一点,直到左手正好滑到十徽位置时得到“仙翁”的感觉;同样道理,如果我是在五弦九徽得到这个感觉,那就说明五弦低了,要调高。 这种调弦方法其实说明白了,很简单,但也是最容易调不准的。因为这完全取决于“仙翁”的感觉,感觉总不会很准确的,尤其是七根弦是彼此相互对照着调,每条两根弦有一点误差,七根弦累积到一起后,最后这个累积公差可能就很大了。 所以,按音调弦只适合于初学者。 2、泛音调弦法 泛音调弦的准确度比按音调弦要精确很多。一张琴如果各弦相差很大,可以先用按音调弦至比较接近的位置,再用泛音调弦来准确定位。 泛音,是在古琴的徽位位置,左手快速轻点琴弦,右手在左手点的同时按动琴弦,古人形容为“蜻蜓点水式”,很形象。左手一定是要在徽位位置,这样才能得到清脆悦耳的泛音,如果没有点到徽位上,只能出来很沉闷的怪音。 泛音的原理也可以大指讲一下。琴弦在震动时,在弦长的二等分处,三等分处,四等分处,五等分处等等,都会震动,都产生一个个音,这些地方发出的音是整个弦长音的倍音,而古琴的徽位也是取在弦长的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等

古琴减字谱符号简释

古琴减字谱指法符号简释 一.音色符号 :散音。即弹奏空弦。 :泛音。左手指当琴徽处轻轻一点,右手同时弹弦。 :按音。左手在琴面上按弦而弹。按音弹法不在某一音或段落前注明。 :泛起。泛音句或泛音段落开始。 :泛止。泛音句或段落止。 二.右手指法 :擘。大指向内弹。 :托。大指向外弹。 :抹。食指向内弹。 :挑。食指向外弹。 :勾。中指向内弹。 :剔。中指向外弹。 :勾剔。勾剔连作。 :打。名指向内弹。 :摘。名指向外弹。 :历。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与挑的区别在于历的节奏较快。 :急历。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历的弹法比挑的节奏快,急历更有强调快弹的意思。左手“跪”的古写法符号与右手“急历”符号相同。 :蠲。在同一弦上急速抹勾,连续出二声,这是蠲一根弦的弹法。如果是蠲两根弦,并不是按前法先后连作两次,而是在急速连抹相邻的两根弦后,名指随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

这两种弹法的蠲节奏相近,弹奏动作则完全不同。 :轮。在同一弦上急速摘、剔、挑,连续出三声。 :半轮。在同一弦上摘、剔,连续出二声,其速度通常会比全轮慢。 、:琐、长琐。在同一弦上急速剔、抹、挑三声为琐, 若继而连续抹挑数声为长琐,长琐可加至六到十三声,通常七声使用较多。 、:如一声。在此符号之前的两声(有时也会数声)要同时弹出。如相差八度时的按、散音用剔弹出,如同一声。有时急速弹出的前后两声或数声也称作“如一声”。 、。双弹。在一按音和一空弦上,弹出两个“如一声”的音,弹法是中、食两指先架在大指上,然后先剔后挑,出音有力。 :拨。用食、中、名三指相并微屈,同时斜向左方快速拨入两根弦,出音有力。 :剌。剌读作辣。用食、中、名三指于“拨”的反方向弹出两根弦,出音有力。 :拨剌。此两指法常常连用。先拨后剌,弹奏有力度的双音。 :伏。伏是针对一二弦的指法,起始前食、中、名三指拳曲,然后突然伸开并快速向右前方以掌心伏于弦上,遏止住余音,使琴音突然静止。这一指法过程中食、中、名三指指甲必须擦弦而过,发出一“沙”声,伏的位置通常在一、二弦五徽左右。伏常与剌结合使用,先刺后伏,记作“”。 :撮。双音弹法,分小撮和大撮。小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一或两根弦,勾挑并作,出音要齐;大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三或四根弦,勾托并作,出音要齐。 、:齐撮:撮的古写。谱中会紧接标出某两弦,撮几声。 :打圆。对此符号之前的两音(可能是挑勾、也可能是

古琴徽位与音位探究

古琴徽位与音位探究(摘自网络)促轸抽弦,成序应律之后,初弹琴的人最好奇、最想知道的大概就是1234567怎么按,分别在哪里,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从琴面十三徽(晖)谈起。不妨揣测,换位设想,古人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拨弄弹按之间,一定会发现当按在琴弦1/2的地方(即高八度音位置),弹出来的声音与原来散音极为和谐悦耳,当按到1/3,2/3的位置,声音与原来的散音也很和谐悦耳(纯五度),慢慢的就会联想到4分点位置,5分点位置,到6分点位置的时候,除去相同位置的点,已经有11个徽了。如果继续加7等分点6个徽位的话,这徽位就过于缭乱,同时7等分点的音也不是那么和谐悦耳。 然后跳过7等分点,到8等分点出现了更多7个徽位,不过有3个是重复的:1/8(即现在的一徽),2/8(与1/4同),3/8(在现在的五徽六徽间),4/8(与1/2同),5/8(在现在的八徽九徽间),6/8(与3/4同),7/8(即现在的十三徽)。按道理可以加上4个徽,变成15个徽,但是只选择了在一头一尾加上两个徽,而舍弃了3/8、5/8,这其中原因,大概是这样一来更美观、二来不添乱(3/8、5/8与周边两个徽隔得太近)、三来凑齐13个徽具有特殊的意义,“其十二法六律六吕。其一处中者,元气之统,则一阴一阳之谓也。”又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到此徽位没有继续往后加了,逐渐就固定下来,通过金玉螺蚌标示,这样就形成了琴面十三徽。当然这个历史过程应该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相信也不会那么漫长。 徐上瀛《溪山琴况》二十四况将“和”列为第一,“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数以定位。若混而不明,和于何出?”。音准很重要,是仲吕均(5612356),还是黄钟均(1235612),如果这混淆了,也就不成曲调了。又如果不能寻找辨别每一根弦的1234567,差池紊乱,如此“音出于声,声先败,则不可复求于音”。 古琴的徽位当是方便寻找音位之用。最基本的就是这13个徽13个音位。南宋琴家徐理于《琴统·十则》一书中说:“琴有十则,节四十五,同者十有四,得位者三十有一”,从二等分到十等分,加在一起有45个音位,剔除相同的音位,最后合计有31个音位。这31个音位,有的很少用到(比如9/10的位置,琴谱上记作徽外外,意即徽外的徽外),有的不用(比如七等分六个音位)。 后来琴家们从徽间(暗徽)发挥,有取“徽中间,徽近上,徽近下,中间近上少许,中间近下少许”的,如此两两之间就有5个音位,有取十分的,如此两两之间就扩大到9个音位。不过这些都有点想当然,不好把握。 明末王子朱载堉是十二平均律的发现者(为什么不说发明而说发现,因为我坚信十二平均律是自然的安排,2的开12次方与自然底数e、圆周率π、黄金分割φ一样是神奇

学古琴赏析之心得

学古琴赏析之心得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渐渐对古琴有了了解。我认识古琴,是来源于影视文学作品。在《笑傲江湖》里,它能让正邪两派高手结为知音,琴箫相和,共谱一曲“笑傲江湖”。虽然古琴看似只是只是一勾一挑的枯燥动作,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原来古琴七弦间方寸竟然有天地万物,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我们跟着老师溯源到每个朝代,感受古琴在每个朝代的不同,也让我体会到了古琴的四个特点。 (一)史之久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经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等。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远久的历史留给它的不只是沧桑的韵味,还余那富有灵魂的音色与人共鸣。 (二)形之巧 老师亲自把琴带来,让我们大家得以欣赏,并且亲身体会。古琴的造型精美,音色圆润清脆,音响细腻,丰富多变。古人演奏古琴,非常讲究。古人演奏之前,要沐浴更衣,点上香柱,然后双腿盘坐,把琴放在腿上或桌上演奏。 古琴的形制大小合适(约长120cm,宽20cm,厚6cm),结构紧凑(呈1头大1头小的长方体),具有整1性。它就象1个匀称而完整的人体,紧凑、协调而又大小适中,具有人体的风韵。1张琴就是1个完美的人体,有额,有颈,有项,有肩,有身,有腰,有尾,有足。而且它的各个部分又恰恰是用身体来命名,如琴头、琴额、琴颈、琴项、琴肩、琴腰、焦尾、雁足、等。可见,琴的造型原则是对人体美的模仿。 鸣箱、琴弦的构造决定了琴的基本音色。古琴共鸣箱:就是整个琴体,但它不同于其它乐器是由木板胶合而成,而是直接用1块整木掏空而成,箱壁厚而粗糙,故其音响深沉、浑厚、结实,有古朴、苍茫的神韵。琴弦:就弦的长度来说,古琴的有效弦长特别长,1般均在110cm 以上。有效弦长长,则其振幅大,振动时间久,故其余音绵长不绝,有绕梁之韵。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以余音绵长不绝为特点的古琴,其独特的走手音是其它任何1种乐器所不具备和无法比拟的。 (三)音之美 古琴具有三种基本音色,散音、按音、泛音。散音代表地,按音代表人,泛音代表天,象征“天地人和”。 散音,即空弦音,奏法是右手拨弦,左手无动作,可听到较长时间的余音;泛音,奏法是用左手一指或多指正对徽位轻点琴弦,一触即起,同时右手拨弦,发出清越的琴音。诗音古琴共有119个常用的泛音音位,音位之多、使用之频繁是乐器之最;按音,又称走手音、案音、实音、走音,奏法是左手将弦按在琴面上,右手拨弦出音;继而左手揉弦以产生吟音,或移向其他音位产生滑音。绰、注、吟、猱等指法产生的吟音和滑音是古琴重要的最具特色的表情性音色。 一般的古琴曲是依照其乐曲的长短和结构的繁简而分于大曲、中曲、小曲,而琴曲无论大小,

古琴徽位与音位探究

古琴徽位与音位探究 促轸抽弦,成序应律之后,初弹琴的人最好奇、最想知道的大概就是1234567怎么按,分别在哪里,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从琴面十三徽(晖)谈起。不妨揣测,换位设想,古人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拨弄弹按之间,一定会发现当按在琴弦1/2的地方(即高八度音位置),弹出来的声音与原来散音极为和谐悦耳,当按到1/3,2/3的位置,声音与原来的散音也很和谐悦耳(纯五度),慢慢的就会联想到4分点位置,5分点位置,到6分点位置的时候,除去相同位置的点,已经有11个徽了。如果继续加7等分点6个徽位的话,这徽位就过于缭乱,同时7等分点的音也不是那么和谐悦耳。 然后跳过7等分点,到8等分点出现了更多7个徽位,不过有3个是重复的:1/8(即现在的一徽),2/8(与1/4同),3/8(在现在的五徽六徽间),4/8(与1/2同),5/8(在现在的八徽九徽间),6/8(与3/4同),7/8(即现在的十三徽)。按道理可以加上4个徽,变成15个徽,但是只选择了在一头一尾加上两个徽,而舍弃了3/8、5/8,这其中原因,大概是这样一来更美观、二来不添乱(3/8、5/8与周边两个徽隔得太近)、三来凑齐13个徽具有特殊的意义,“其十二法六律六吕。其一处中者,元气之统,则一阴一阳之谓也。”又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到此徽位没有继续往后加了,逐渐就固定下来,通过金玉螺蚌标示,这样就形成了琴面十三徽。当然这个历史过程应该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相信也不会那么漫长。

徐上瀛《溪山琴况》二十四况将“和”列为第一,“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数以定位。若混而不明,和于何出?”。音准很重要,是仲吕均(5612356),还是黄钟均(1235612),如果这混淆了,也就不成曲调了。又如果不能寻找辨别每一根弦的1234567,差池紊乱,如此“音出于声,声先败,则不可复求于音”。 古琴的徽位当是方便寻找音位之用。最基本的就是这13个徽13个音位。南宋琴家徐理于《琴统·十则》一书中说:“琴有十则,节四十五,同者十有四,得位者三十有一”,从二等分到十等分,加在一起有45个音位,剔除相同的音位,最后合计有31个音位。这31个音位,有的很少用到(比如9/10的位置,琴谱上记作徽外外,意即徽外的徽外),有的不用(比如七等分六个音位)。 后来琴家们从徽间(暗徽)发挥,有取“徽中间,徽近上,徽近下,中间近上少许,中间近下少许”的,如此两两之间就有5个音位,有取十分的,如此两两之间就扩大到9个音位。不过这些都有点想当然,不好把握。 明末王子朱载堉是十二平均律的发现者(为什么不说发明而说发现,因为我坚信十二平均律是自然的安排,2的开12次方与自然底数e、圆周率π、黄金分割φ一样是神奇的造物主的数字)。从弦长到弦长的一半,从低音到高八度音,中间平均分成12等分,不过不是等差数列,而是等比数列,公比是2的开12次方的倒数,弦长刚好从1、2^(-1/12)、2^(-2/12)、……2^(-11/12)到2^(-12/12)(即1/2),音高分别为C、#C(bD)、D、#D(bE)、E、F、#F(bG)、G、#G(bA)、A、#A(bB)、B、c。 - 2 -

古琴手法

(一)所谓学琴 提起学琴,一般人仅仅会想到是学习琴的弹奏。而我们这里要谈的是,学琴绝不仅仅是学习弹奏。 凡学问之道,与人的心灵境界的关系都是非常之大的。一个画家,如果不知自心与大道的融合,如果不重视对人生的理解,而仅仅单纯地画,技法再熟也永远不明画中真正的妙趣。画如此,书如此,棋如此,琴亦如此。 陶渊明曾有过“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名句。仔细体味,可知琴的学问绝不仅是弹奏而已。 作为一个学琴的人,如果只知道把指法练熟,那还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琴者。对琴的体会,才是琴家更重要的素质。琴的学问,可不仅仅是弹一弹就能体会的。所以,学琴就要从各个角度入手,全面地学,通过习琴,培养自己对琴文化的理解,培养自己洒脱心境,加深对生活的体会,完善个人修养,最终认知宇宙人生的真谛。 当然,学琴也是一件很实际的事情。学琴者当然要实际地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那么,作为一个真正的学琴者,起码应掌握哪些技能呢? 作为一个象样的学琴者,起码要会识谱、会弹奏、会打谱,并且要对琴文化有一定的理解。一个琴者,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方位的修炼,最终体得琴道。 (二)关于弹奏 关于识谱,以前已经作过简要的介绍,这里不再多谈。在识谱的基础上,要谈的就是作为琴

者的一项基本功夫,那就是弹奏。 想弹好琴,识谱是基础,同时要对常用的各种指法了如指掌,能够运用自如。根据琴谱掌握所学琴曲的全部指法,能够从头到尾弹下来,这是具体学习琴曲的第一步。然后就要体会琴曲的节奏,以助于清楚地表达琴曲中的含意。 如果说指法相对容易掌握,那么节奏的掌握就相对难一些。因为在琴谱上,指法说明得十分清楚,而却不说明节奏。节奏的掌握,要靠老师口传心授,和琴者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而掌握节奏,对于曲意的表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象一首好诗,如果在朗读时读错了标点、断错了句,那就无法良好地表达诗中的意趣。弹琴也是如此,如果停顿的地方不停顿,该连贯的地方不连贯,该快的地方快不起来,该慢的地方慢不下来,那就实在是失败的弹奏了。所以,学琴者要对掌握节奏格外重视。 另外,弹奏时的呼吸,对琴曲的弹奏,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良好地运用呼吸,往往会影响琴曲的节奏控制,以防碍整曲的弹奏。如琴者在弹奏琴曲时,若弹到悠扬潇洒处,却弊着气,搞得脸红脖子粗的,就根本无悠扬潇洒可谈了。若琴者弹到快速激昂处,却频频喘气,搞成了虚弱不堪的样子,哪里还有激昂可言。所以,琴者对于弹奏时的呼吸控制,不可不在意。 如此说来,呼吸和节奏的控制,实在是很难了。所以初学者往往难以掌握。所以,学琴者一定要注意对呼吸和节奏的训练。训练方法十分简单,那就是多练诗歌的朗诵。若能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则对于呼吸和节奏的控制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学习琴曲之时,要对每一首琴曲的含意、背景加以了解。弹奏之时,有如朗诵诗歌,按照朗诵诗歌的方法控制呼吸和节奏,就有助于较好地掌握曲意的表达。事实上,一个精于歌咏朗诵的琴者,掌握起一首琴曲的弹奏来,相对来说确实是非常快的。

最全的古琴简谱知识分解

简字谱的指法符号,是由文字谱的谱字减笔缩写而来的,开始较繁,各谱使用也不一致。经历代琴家的改进,废弃不用的,归并同类的,简化复杂的,逐步统一起来,到清末已相当规范。《琴学入门》所用的谱字,仅112个,其他各谱也大体相同。在改进记谱后,还可减去一半,大约采用四五十个符号,就可以代替。精简部分,大多是右手的复合指法和左手的装饰指法。 减字谱的谱字,也就是指法符号,大多和现代汉语相吻合,现分三类叙述如下: (1)古琴右手指法符号 弹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弹的部位,一般在岳山与一徽之间,高音区的按音亦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右手向徽弹出叫“出”,向身弹入叫“入”。不论弹入弹出,都略倾向琴面,音较丰满。且入弦勿深,一般不要超过指尖或甲背的三分之一。弹弦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禁而不用故叫禁指。四个指头分别向两个方向弹入弹出,产生了擘、托、抹、挑、勾、剔、打、摘等八种指法,叫右手基本八法,其余复合指法、特殊节奏及和声指法,都是由这八种基本指法演变或组合而成。, 尸(擘):用大指甲背弹入,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仰卧掌下,弹时急倒竖,虎口放开,其运动在中节与腕力并用。食中名三指平直,中节粘连,末节参差。禁指微翘,甲尖稍

仰。 乇(托):大指倒竖,虎口张开,先肉后甲,向外托出。其运动在中节与腕力并用。弹后大指仍伏掌下,食中名三指平直,中指中末二节稍低于食名二指,指缝稍开,禁指如前。 木(抹):用食指弹入,先肉(触弦)后甲(拨弦)。食指屈其根节,伸其中末二节,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侧伏于食指下,指尖距食指约一弦。每抹入必将食指箕斗落在大指甲尖抵住。其运动在食指中末二节之力。中名二指俱平直,指缝稍开,高低参差,禁指如前。 (挑):用食指甲背弹出。食指屈其中末二节,大指微弯,以甲尖抵住食指箕斗,向外挑出。其运动在食指中末二节,大指帮贴用力。中名二指微弯,余势与抹同,禁指如前。 勹(勾):用中指弹入,先肉后甲。中指屈其根节,坚直其中末二节,大指侧伏于中指下。每勾入必使中指末节落在大指甲尖抵住,并可搁在下一根弦上。其运动在中指坚劲之力。食名二指平伸,高于中指,禁指如前。 (剔):用中指甲背弹出。中指屈其中根末节,与大指作圈形,以大指甲尖抵住箕斗。其运动如挑法。食名二指微弯,高于中指,禁指如前。 丁(打):用名指弹入,先肉后甲。名指屈其根节,

一张图学完古琴54种指法

一张图学完古琴54种指法,你来吗?

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1、散:只用右手演奏,左手不触弦。 2、托:右手大指向外弹出。此手势称为“虚庭鹤舞”、“风前鹤舞”。 3、擘(劈):右手大指(用指甲)向内弹入。 注:(托、擘)两手势的要义是触弦果断,但同时要松。 4、抹:右手食指向内弹入。此手势称为“鹤鸣在阴”。 5、挑:右手食指向外弹出。 注:(抹、挑)两手势的要义是:食指触弦应和拇指的托擘一样坚定,但不可过急,动作应平滑。 6、勾:右手中指向内弹入。称之为“孤鹜顾群”势。 7、剔:右手中指向外弹出。 注:(勾、剔)两手势的要义是:中指的弯曲应如野鸭的脖颈一样:弯曲而不可生硬有角,弯曲过度则触弦过急。 8、打:右手无名指向内弹入。称之为“商羊鼓舞”势。“商羊”是一种传说中的鸟,据说只有一条腿。 9、摘:右手无名指向外弹出。 注:(打、摘)两手势的要义是:与食指中指平滑的动作相反,名指的触弦应短而脆。 10、全扶:食、中、名三指各入一弦,同时弹奏出一个声音,称为“风送轻云”势。 11、历(度):右手食指轻轻地依次向外挑两到三根弦。 注:(全扶、历)均应触弦轻且细腻,这样声音才能融为一体。 12、撮:和弦性质,两手指分别拨动两弦,使之同时发声(需要拨动的弦数分别写在“撮”的减字“早”的竖划之两侧)。称之为“飞龙拿云”势。一般的撮为“托勾”,相反的是“擘剔”,称为“反撮”(“反撮”的写法是在撮的减字上方写一“反”字)。

中国古琴音乐与发展(一)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译文 (1) 正文 (2) (一)古琴作为乐器,本身具有广阔的艺术表现力 (2) (二)作为文化载体,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9) 总结 (14) 主要参考文献 (16)

中国古琴音乐与发展 姓名: [内容摘要] 古琴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深刻内涵和长久的人类生态效应。提到古琴,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它那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至于很少有人去关注古琴本身的东西,其实我认为古琴作为乐器,本身就具有广阔的艺术表现力,当然古琴音乐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音乐文化形式传承下来,也以中国文人分不开,本文将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着手,做个初探,力图让人们更正确、更深入的认识古琴这一乐器,引发更多的人对古琴音乐艺术的关注。[关键词]:琴曲流变琴谱流变音乐文化文人音乐艺术表现力 [Content summary ]: The guqin music has deep intension of crossing over space-time and permanent human ecological effect as a kind of culture. Refer to the guqin, what we would thought of at once is its abundant and deep cultural intension, few peopl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thing of guqin, in fact I think the guqin is as the musical instrument, itself have broad artistic expression, natural guqin music independent music cultural form passing on come down relatively as one, can not separate with the Chinese scholar too, this text will set about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two respects, do one to visit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musical instrument of understanding guqin trying hard to make people more correct , deeper, initiate the concern about guqin music art of more persons. [Keyword ]: Artistic expression of cultural scholar's music of rheology music of musical instrument table of song rheology of musical instrument 古琴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深刻内涵和长久的人类生态效应,

中国传统古琴斫制技艺探究

H U A N G Z H O N G D A L V 黄钟大吕中国传统古琴斫制技艺探究 ■王悦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王玉文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中国传统古琴斫制技艺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唐朝时期古琴斫制技艺达到了巅峰水平。古琴集文化精要为一体, 在古琴斫制技艺实践运用过程中,琴体制度、制琴材料、浆漆工艺以 及槽腹制度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无不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传 统思想。本文将进一步对中国传统的古琴斫制技艺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古琴;斫制技艺 古琴斫制素有“唐圆宋扁”之说,唐朝时期斫制的古琴外形浑厚饱满、宋朝时期斫制的古琴则是有着素净大气、秀逸劲挺的特点。古琴斫制技艺在我国不同区域有着不同鲜明风格,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工序较为复杂,每道工序都会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手工制琴者具备高超娴熟的技艺,根据琴乐审美要求合理选择应用琴材、漆色以及槽腹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完美表达出古琴琴声的古雅韵味,吸引更多的古琴艺术爱好者。 _、古琴斫制流程 古琴斫制流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木工工艺流程,一部分是天然漆工艺流程。前者古琴斫制木工工艺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材出形。古琴斫制人员通常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运用对应的木材,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古琴模型去打磨制作好对应的外观轮廓,确保古琴整体线条的流畅性;2)掏内腔。古琴斫制人员将外观形状制作好的古琴内腔准确掏出,提前做好试音准备;3)试音。在制作古琴的琴面过程中,斫制人员要确保琴面的匀称合理性,在琴面制作完成后进行调音纠正误差。古琴成型制作水平与琴面制作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 )安装天地柱与纳音。古琴斫制要在调好的位置区域内正确安装高质量天柱地柱,并镶上纳音,在该过程中斫制人员必须认真做好试音工作,避免在安装时产生声音偏差,影响到古琴发出的音色;5)固定底板。当古琴斫制人员在完成对古琴面板制作作业后,就需要展开古琴底板的固定作业,可以科学采用固定模具或者绳棉来有效固定底板,防止古琴底板容易出现松动现象;6)整形与安装附件。当前面工作都完成后,古琴斫制人员需要进行后期古琴修整工作,要确保古琴周围边角的匀称性,考虑上齐空间为古琴尤其上色预留好合理的范围。 古琴斫制天然漆工艺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合理使用平裹纱布。在古琴胚体制作完成后容易会出现裂缝与结疤问题,针对于此古琴斫制人员要学会利用腻子进行找平作业,在古琴体打磨后给胚体裹上纱布,这样能够发挥出其固定作用,避免古琴再次发生裂缝质量问题;2)上漆。古琴斫制人员要采用调漆与鹿角去制作成漆胚,然后将这些漆胚均匀涂抹在琴体上,鹿角霜加到调漆中的作用是为了提高亲体的坚固耐磨度,上漆工序通常要经过两三次;3)收光。当斫制人员做好古琴徽位调试作业后,可以通过运用天然漆调和较为细腻的腻子擦拭琴体,这样操作的作用是为了促使琴体粗糙毛孔闭塞,并且优化调整徽位实际位置,收光实践操作中工作人员要注意与试音工作相互配合;4)推光。古琴斫制人员要将事先调制好的大漆均匀涂抹在琴体上,直到大漆在古琴上自然晾干后,古琴斫制人员就可以用极细砂纸进行带水打磨作业,推光后的琴体会变得更加具有质感,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5)擦漆。上漆工艺最后一步是运用老棉胎擦拭琴面数遍,接着将琴体放置在阴凉干燥处,等到琴体自然干后就可以进行上弦操作了。 二、中国传统的古琴斫制技艺 1.古琴斫制材料选择古琴斫制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科学合理选择琴材,琴材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琴体的整体结构和其发出的琴声音色。比如,在古琴面板与底板用材挑选过程中,斫制人员要正确认识 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