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不平等

收入不平等
收入不平等

收入分配问题的启示

关键字:收入分配教育税收

摘要:

收入不平等:事实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报告——世界经济展望:全球化与不平等。这份报告认为,20多年以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包括最贫困的人口群体在内。然而,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收入不平等状况日趋严重。也就是说,在绝对意义上,人们的经济状况都在改善,但是相对富裕群体收入的增加更快一些。于是,作为结果,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加深了。此前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关键指标2007:亚洲的分配不均等”也指出了同样的现象。报告认为,贸易的迅速自由化伴随着中国的贫困率大大下降,但同时也伴随着收入不平等的增加。例如,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28激增至2004年的0.42。而这一不平等的加大主要由城乡差距和城市居民之间差距的扩大所造成。

事实上,中国的收入不均等程度在增大,这一点毋庸置疑。而相关的研究也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在增加,且高等教育存在机会不平等。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程度是应该的,然而未必就能藉此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人的能力各有差异,即使人人都接受同样的高等教育,在就业市场仍然有竞争力的高低之分。例如美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较高,而收入不均等的程度也很高。提高全体人口绝对意义上的收入水平,这是人人都能接受的目标。然而,尽力缩减收入不平等,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并且可以达到的目标吗?

库兹涅茨假说

1955年,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假定,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平等开始时会上升,然后随之下降。库兹涅茨理论意味着,如果我们以图形的方式把不

平等水平表示为人均GDP的函数,那么,函数曲线应该是倒U形的。

收入不平等的原因

我们会有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经济机制会导致不同国家的收入不平等及其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但是我们还要强调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为什么会存在收入的不平等?

收入不平等存在的理由是,与收入相关的许多方面使得经济中的人批次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存在于人力资本方面,如教育和健康状况,也可能是居住地,如城市和农村,对实物资本的所有权,人们具有的特殊能力,甚至运气等方面。这些差异会通过经济环境转换为收入差异。一个人之所以富裕,可能是因为他拥有一项高度需求的技能,可能是因为他的父母在他出生的时候给了他一大笔钱,又或者可能是因为有个好职位让他碰上了。一个人之所以贫穷,可能是因为他居住的地方经济本来就很不好,也可能是因为他身体不太好,限制了他的收入,或者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受过教育。

在分析不同国家不平等差异的原因时,我们既要考虑人口经济特征分布的不同,也要考虑这些不同的经济特征是如何转化为不同水平的收入的。一个国家的不平等很严重,可能是因为这些特征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有些人接受了高水平的教育,而有些人根本没有受过教育。或者是因为某些特征上的差异对一个人的收入影响很大,例如,接受教育时间长的人比接受教育时间短的人工资高得多。同样,某个给定国家的不平等之所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是因为这些经济特征的分布或回报方式发生了变化。

我们可以限定在一个单一的经济特征里进行更加具体的分析,假设决定收入的唯一特征是教育年限,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受教育年数最多为4年,如下图:

这是一个受教育年限分布的例子,该图显示的是每个可能受教育组别的人口比例,15%的人没受过教育,20%的人只接受了1年的教育,30%的人受了2年教育,20%的人受了3年教育,15%的人受了4年教育。

为了从教育分布中获得收入分布,我们需要知道教育是如何转化为收入的。我们引入教育回报率这个概念,即每多接受1年教育可以使收入上升的百分比。为了简化,我们假设教育回报率为每年10%。因此,如果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收入是100,那么,接受了1年教育的工人收入就是110,接受了2年教育的

工人收入是121,依次类推,如下图所示,显示的是收入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

结合教育分布和教育回报两方面诗句,我们可以推算出收入分布,即各种收入水平的人口比例,如下图,5%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假定他们的工资是100,那么,20%的接受了1年教育的人的收入就是110,依此类推。

利用这种分析,我们可以确定造成不同国家之间收入分布存在差异的因素,并确定使得某个指定国家的收入分布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原因。国家之间收入分布的差异或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必定有其原因,或是教育回报方面的,或是教育分布上的。

假设上面图(a)(b)(c)代表的是教育回报率为10%的A国,那么下面图(a)(d)(e)代表的就是教育回报率为5%的B国。

可见,A国的教育和收入关系曲线比B国的更陡,B国较低的教育回报率会导致收入分布的范围更窄,即收入不平等程度更低。教育回报率从10%降到5%,会使基尼系数从0.068将低到0.035。

接下来再假设,C国和A国有着相同的教育回报率,但是两国的教育分布不同。

A国和C国教育回报率相同,但是两个国家的教育分布不同,C国受中等教育的人很多,而受教育最低或者最高的人很少,C国的基尼系数为0.049,相比A国的0.068,C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更低。

B国和C国我们每次只改变了一个决定不平等的因素,然而为了使之更符合实际,我们应该同时改变这两个决定因素,或者同时增加,或者同时按不同的放向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不平等的总效应将取决于哪种作用强度更大。另外,如果跳出这个简单的模型,则有许多经济特征会影响收入。要完全考虑决定不平等的因素,我们就应该知道每个特征的分布情况,也必须知道劳动力市场的回报率。在实际中,完全考虑所有这些特征是不可能的,因为许多影响个人收入的经济特征不可能被我们观察到,例如,我们可以收集到人们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方面的资料,但是我们收集不到人们坚持不懈的能力、精力或者雄心壮志等方面的数据,这些因素明显会影响个人收入。

之前提到的西蒙·库兹涅茨假说,即收入不平等在经济增长开始时会增加,随后随着国家发展而下降。库兹涅茨推断,经济增长会首先提高技能的回报率,例如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回报率会上升,因为与不熟练的工人相比,熟练工人能更好的采用新生产模式。同样,新技术也会提高实物资本的回报率,因为基数往往蕴含在新资本品中。由于我们发现的技能和资本主要处于收入分布的高端,它们的回报率的提高会使得收入不平等提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关注点开始出现。第一,收入分布决定因素的特征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并降低了收入不平等。技能的高回报将引导低技能劳动力接受更多的教育,而且,落后区域或部门的劳动力会迁移到经济高增长的地区或部门。第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减速,技能的回报率将下降,这也会导致收入不平等呈现下降趋势。

歧视对收入的影响

工资歧视

平均来看,全日制工作的女性取得的工资大约是全日制工作的男性的75%,工资歧视的含义可以由口号“同工同薪”来阐述。要确认工资其实的存在比较困难,因为实施歧视的人通常否认这一点,而且劳动力的相对生产率衡量起来可能

也是比较困难的。要证明歧视,就要按个人成就和生产率来进行区分,一般来说,人力资源像任何其他资源一样,在一个竞争的经济社会中所得工资与其价值是差不多的,因此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工资差异反应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经济中的确存在工资歧视,表明市场在不同的用途之间不适当的配置了资源。

雇佣歧视

雇佣歧视是指有些人仅仅因为一些非经济因素如种族或者性别等而未被雇佣。雇佣歧视和工资歧视一样,很难肯定的确认。在美国,白人的失业率是14.5,而黑人的失业率高达35.6%,尽管不是绝对的结论,但这种特征的证据无疑暗示着某种程度的雇佣歧视。

职业歧视

一般来说,男性工作在那些很少雇佣妇女的工作岗位上,而妇女工作在那些很少雇佣男性的工作岗位上。这种职业分隔的经济结论对妇女来说就是低工资,妇女通常被安排到那些劳动生产率和经验与其自身状况没什么关系,且加班费和奖金的支付机会非常有限的岗位上。为什么妇女不能进入工资更高的由男性控制的工作岗位呢?人们普遍相信,妇女的社会角色使得她们建立一个职业生涯的重要性被降到了最小。在我们的文化中,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通常是让那妇女在家中提供家庭服务,如抚养孩子。相反,男性要到市场中去寻找工作给家庭提供收入。然而在20世纪,男性和女性的传统经济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双收入家庭现象是普遍的,但是妇女的工作仍然经常被认为是“第二位”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鉴于我们在性别之间的劳动分工文化,妇女选择了那些允许她们同时工作又从事家务劳动的职业,而这样的职通常只要求较少的教育和培训,从而也是低工资的。

价格歧视

同样的产品或服务不是因为服务于顾客的成本差异而是因为种族或性别不同而被强迫支付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价格歧视。

个人收入或家庭收入的决定因素

家庭之间的收入分配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资源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家庭使用它们的方式,收入相对较高的家庭一般比收入相对较低的家庭拥有能产生更多收入的劳动力和资本资源。这两类家庭之间的收入差异有时被家庭使用资源的

方式的差异所区分。

劳动力资源及其用途差异导致的收入差异:我们知道,边际收入产品——一个工人在竞争性市场中得到的报仇,是由雇佣企业的劳动力的边际产品和边际收入组成。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是企业新雇用一单位劳动力所增加的产品产量。假定在一组竞争性企业当中有一个企业提供草坪养护服务,雇用几百个工人修剪草坪。这些工人如果每天都能修剪面积相同的草坪,那么他们的边际产品正好相同,而且,如果边际收入不变,那么每个工人得到的日工资正好相同。但事实上,有些工人可能干得更多,可能因为他们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也可能他们富有经验,有着更效率的方法。不管怎样,可以预期这些工人会得到更多的报仇,因为他们增加了企业的收入。

在有些情况下,导致收入差异的劳动力资源差异可能不在于劳动力,更多的与脑力的差异有关。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有些工人为雇主贡献更多。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神经外科大夫要比草坪养护工人挣得多,因为前者对其公职医院收入的贡献是后者边际收入产品的数倍,这种情况有很多,比如艺术界或体育界里的那些天赋非常出色的人。

在收入差异的决定中,还有两个因素起作用,那就是劳动力资源以及其用途的差异。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不是机器,即闲暇时间是一种商品,人们都愿意为其支付,而机器几乎不需要闲暇。如果你每小时收入10元,而希望烧工作一小时,那你就必须愿意为休息这1小时支付10元。毫无疑问,工人们对他们的闲暇时间赋予的价值不同。一种极端的情况是工作狂,他们赋予闲暇的价值很低,另一种极端情况是休闲狂,他们赋予闲暇的价值很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预期前者挣得比后者多。我们还需要认识到一名工人对一个竞争性企业的价值,不仅仅包括劳动力的边际产品,还包括企业的边际收入。至此,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并且假定企业间的边际收入固定不变,当然这是不对的,同样熟练的工人,其边际产品完全相同,但如果他们生产的产品以完全不同的市场价格出售,那么他们获得的工资会相差悬殊。同样是养护草坪的两个工人,假定一个在居民小区工作,而另一个在高尔夫球场工作,显然前者比后者挣得少得多。

资本资源所有权差异的原因:继承,一些人和家庭继承了不动产和证权如股票和债券等,这些人比起那些没有继承资本资源的人来说要幸运。运气,运气在

人群中也不是平均分配的,有些家庭也许因为运气比较差而位于收入金字塔的底部,由于生意失败、一场大病、一次致命的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也许都会使得个人和家庭没有收入或者失去获得一定收入的能力。积累倾向,人们在储蓄和积累资本资源方面的倾向和趋势也大为不同,那些被强烈动机驱动放弃今天的消费的人们,是为了在将来享受更多的收入,有些人则更关心他们目前的收入水平,他们不储蓄也不积累资本资源。

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实物资本积累的影响

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有益影响的一个途径是储蓄率。储蓄会导致实物资本积累,并显著的影响经济增长。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随着其接近于一个新的稳态水平,也将经历一个过渡性的经济增长。不平等之所以与储蓄相关,一个简单的理由是,储蓄率一般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也就是说,一个人收入越高,他的储蓄率可能也越高。一国总的储蓄量等于所有收入组别的人们的储蓄之和。收入越不平等,即富人所拥有的总收入比例越高,那么,总储蓄量也就越高。

收入越是不平等,资本积累的水平越高。凯恩斯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的著作中人为,收入不平等就是把钱放在最不可能把它用于消费的人的手中,尽管它很令人讨厌,但它却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恰好是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使得大量的固定资产和设备改建的积累成为可能,这也是这个时代不同于所有其他时代的地。在战争之前的半个世纪中建立起来的固定资产的大量积累,是人类最大的利益所在,而且也绝对不可能发生在一个财富均分的社会。

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虽然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更有利于实物资本的积累,但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却相反,收入分配越不平等,人力资本的积累就越低。产生这二者之间差异的原因应回溯到两个生产要素的本质差异上来。人力资本是“安装”在某个具体的人身上的,只有当它的所有者工作时才有效,而且,它不可能从一个人身上转换到另一个人身上。相反的是,一件实物资本可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使用,而且可以很容易的由一个人买卖给另一个人。其结果是,实物资本可以由一个人所有,而由另外一个人利用它来进行生产。例如,一个富人可以拥有一家工厂,而这家

工厂可以雇佣成千上万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但是一个人想要拥有其他人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则几乎不可能,因此,与实物资本的情况不同,任何一个人不得不投资于人力资本,而且这种机会只限于可以接受这些人力资本的人。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在对人力资本投资存在上述限制情况下收入不平等的效应。我们只考虑两个情形,即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每个人只能做两类投资,或是投资于他自身的人力资本,或是投资于实物资本。我们假设在低水平投资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边际产量非常高。但是,随着某个人投资于人力资本数量的增加,投资的边际产量会下降。相反,任何一个实物资本的投资者所面临的边际产量并不取决于这个人投资于实物资本的数量,因为任何个人的投资与国家的资本水平之间的关系很小。

个人投资于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的数量与这些投资所获得的边际产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横轴代表每种形式的资本投资量,因为人力资本的边际产量会随着个人投资数量的增加而下降,所以代表人力资本的边际产量的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代表实物资本边际产量的直线是水平的。两条线相交处的投资水平记作I,如果一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小于I,那么人力资本的边际产量将高于实物资本的边际产量。如果这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多于I,那么人力资本的边际产量将小于实物资本的边际产量。

图清楚的表明,如果一个人只有很少的货币,他会用这些货币投资于人力资本,而不是实物资本,因为投资于边际产量最高的资本形式总是比较好的。但是,有很多货币可用于投资的人将会把其边际货币投资于实物资本。更具体的说,如

果一个人可用于投资的货币小于I,那么他会把所有的货币资本投资于人力资本,如果大于I,那么他会把数量等于I的货币投资于人力资本,而把其余的货币投资于实物资本。

我们可以检查一下这个理论与实际数据是否一致。这个理论的含义是,人力资本比实物资本的分配更加平等,理由是,许多比较贫穷的人都将尽其所有投资于人力资本,因为他们不拥有实物资本,而许多富人拥有的财富几乎都是实物资本的形式。回想基尼系数的定义,它测度的是一个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等于0,表示完全平等,等于1,表示最大程度的不平等。基尼系数也可以用来测度诸如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具体资产所有权的不平等程度。美国实物资本和教育年限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78和0.14。因此,实物资本的所有权的确比人力资本更加不平等。

不平等是如何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呢?我们考虑两个人的情形,一个人可以用于投资的货币大于I,而另一个人小于I。后者将把所有的财富都投资于他自己的人力资本,而前者会将数量投资于I的货币投资于人力资本,其余财富投资于实物资本。需要注意的是,穷人投资的最后1单位货币的边际产量高于富人。如果收入从富人向穷人进行再分配,则会发生两种情况,第一,人力资本的积累将提高,因为穷人会把额外的货币都投资于人力资本,而富人将会减少他在实物资本方面的投资。第二,总产出将上升,因为穷人投资的人力资本的边际产量将高于富人投资的实物资本的边际产量。

不平等对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同影响,即有利于实物资本,不利于人力资本,这表明不平等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步伐的影响是不同的。正如凯恩斯所言,19世纪经济增产的驱动力量是实物资本的积累。在那个时期,许多新技术是面向更有效的利用实物资本的,即制造更好的机器,因此那个时期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是有贡献的。然而,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中,至少是最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一直是由人力资本而不是实物资本积累所驱动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是有害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国际资本流动的开放将会影响不平等对要素积累的影响。如果一个国家开放实物资本的流动,那么,不平等对储蓄率的有利影响将不复存在,因为投资不一定要依靠国内储蓄来提供资金。另一方面,不平等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负效应依然存在,这样,一个资本流动

开放的国家,其要素积累最大化的不平等水平将低于资本流动封闭的国家。

穷人为何如此之多?

从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出发,我们一定会想到贫困问题。贫困涉及人们的最低需要与满足这些需要的能力之间的关系,任何有关贫困定义的难点在于“最低需要”的含义和满足这些需要所需要的货币数量。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贫困:如果把GDP看作是可供全国人分享的经济蛋糕,那么,收入分配概念就是说如何让不同家庭获得的蛋糕大小差不多。要从这个角度讨论贫困问题,需要说明两点,首先,各个国家的贫困问题完全是收入分配问题,同时,几乎没有什么人会主张追求完全相同的收入分配目标。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人力资本开发、发明创造等因素的差异,自然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收入不平等,换言之,如果不考虑上述所列的因素,就是说不论他们对蛋糕有无贡献,所有人都将得到灯亮的蛋糕,这样一来,经济还会繁荣吗?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因为过度的收入不平等而社会分崩离析的例子。因此,当站在收入分配角度考察贫困时,应当牢记,虽然完全均等的收入分配不是合理的目标,但是各个国家都应留神其收入分配不平等级剧恶化。

以美国为例,我们把家庭的数量分成五个等分和最高的5%家庭,下图列示出1960年-2000年收入分配数据。可以看出,美国的收入分配很不平等,最高的20%家庭在2000年得到了49.6%的收入,而最低的20%家庭只得到了3.6%的收入,最高的5%家庭取得了21.9%的收入。

家庭五分位数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第二个1/5家庭12.2 12.2 11.5 9.6 8.9

第三个1/5家庭17.8 17.6 17.5 15.9 14.9

第四个1/5家庭24.0 23.8 24.3 24.0 23.0

最高的1/5家庭41.2 40.9 41.5 46.6 49.6

最高的5%家庭15.9 15.6 15.3 18.6 21.9 收入不平等在20世纪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缓解,最高5%家庭和最高20%家庭的收入份额在1929-1944年间降低了,而最低的20%家庭的

收入份额上升了。通常认为造成这种收入更加公平的趋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财产收入急剧下降,另一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充分就业时的低收入和高收入工人之间的差距也缩小了。

但是在1990-2000年间,收入不平等加大了,最高的20%收入阶层的收入份额从46.6%上升到49.6%,增长了6.5%。与1990年相比,2000年所有按五分位数划分的收入阶层除了最高的20%阶层之外,获得的收入份额都减少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提高有若干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此期间高薪制造业工作减少了,因为很多大型企业把他们的经营地转移到了低薪经济体。失去这些工作之后,很过曾经拿高薪的美国人发现自己只能在工资较低的服务部门工作。美国的最低工资占贫困线的百分比从1980年的98%下降到2004年的71%,显然,这一时期的这种最低工资状况压低了收入分配中最低五分位组掌控的国民收入份额。

利用税收政策与贫困做斗争

劳动所得税收抵免:劳动所得税抵免是美国最初在1975年出台的,这是一项旨在抵消有工作的穷人缴纳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工薪税的不良影响的适当措施。由于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税是从所挣的第一个美元开始征税,没有个人扣除或免税额,所以低工资工人这种税的负担比其他所得税的负担要大。劳动所得税抵免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让贫困工人从其应纳的年度所得税额中抵免可退还的税额,减少他们缴纳的税收总额。劳动所得税收抵免通过减少穷人的应纳税总额,可以增加低收入工人实际的年收入,鼓励他们继续就业。拥有适中劳动所得的个人和家庭,在收入达到特定的限额之前,可以申请这种抵免。由于劳动所得税收抵免是一种可退还的税收抵免,如果一个家庭的应纳税额低于抵免额,就可以从国内收入署那里获得一张该差额的支票,例如,如果一个人应该向政府缴纳1000美元的所得税,而同时他也有资格申请1500美元的税收抵免,那么,他就可以向国内收入署申请退税50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人们来说,劳动所得税收抵免就相当于给你的现金,这将增加你的可支配收入。

与传统的收入援助计划不同,在这类计划下,对于接受者挣得的每一美元,福利金都会减少,而劳动所得税收抵免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之前的数额会增加,然后一旦达到了某一收入水平就会逐渐减少。下图说明了2004年一个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未成年子女的家庭的劳动所得税收抵免结构。这类家庭的收入在不到10000美元时,可以按工资和薪金总额的40%申请所得税收抵免。因此,最大劳动所得税收抵免额是0.40×10500美元,也就是4200美元。在家庭收入没有达到14750美元时都可以申请获得该税收抵免额,一旦达到14750美元,该抵免额就逐渐减少。收入超过14750美元的家庭,他们的劳动所得税收抵免额要按每增加1美元收入的21%减少。因此,在收入达到34700美元之前,劳动所得税收抵免额将逐渐下降。如果该家庭的收入超过34700美元,就不在获得这种税收抵免。

这项计划使得2000多万个家庭获得了劳动所得税收抵免的好处,劳动所得税收抵免比针对收入很少或没有家庭收入的计划更有可能使家庭拜托贫困。

负所得税建议:按照负所得税制,收入低于预先确定的水平的家庭可以不缴纳所得税,而且还可以根据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正常税率获得补助。这种税制涉及三个重要的变量,即保证收入水平、所得税率和平衡收入水平。下图说明了负所得税制是如何运作的。

家庭收入用横轴表示,家庭的应纳税额用纵轴表示。应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额由向上倾斜的直线表示,该直线的斜率由所得税率决定。在负所得税制下,所有家庭都被保证有一个等于G的绝对值最低收入水平。因此,收入为零的家庭,其应纳税额是负的,等于G。这意味着该家庭不仅不用缴纳所得税,政府反而要给该家庭一张数额等于G的绝对值的支票。随着该家庭的收入增加,这项补助额会按所得税率下降。换句话说,打到B点之后,家庭不再从政府那里获得支票,相反,他们必须向政府缴纳所得税。

负所得税建议有几个颇具吸引力的特点,它基于这样的理念:当一个家庭的收入超过了贫困线时,就应缴纳正的所得税,当一个家庭的收入低于贫困线时,就应从政府那里获得一张补助支票。由于这种补助仅仅是增加家庭的总收入,所以,他们挣钱比不挣钱的情况总是要好,而且,他们挣的越多,他们的情况就会越好,因此,负所得税鼓励低收入者工作。这项计划针对的是生活在贫困中的个人和家庭,而这些人不一定是老年或残疾贫困者,只要你是穷人,就符合条件。所以,负所得税制比大量现行的反贫困制度要简单得多,而且更容易管理。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对于我国的现状,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又大,导致我国的收入分配非常不均衡,200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6,超过了国际上规定的0.4的红线。要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应该主要从工资性收入入手,农民外出就业的收入是当前和今后的主要增长点。此外,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等,都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其次,如前面所讨论过的,教育是决定人们收入的一个最主要因素,而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受教育的人口基数又大,要想普及高等教育似乎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关注越来越大,受教育的人口也在逐年递增。这样一来,人才市场的充裕必然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收入更公平的分配。

最后,我们应该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负所得税的建议虽然很合理,但是对于我国来说,要实施必然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财政负担,不过我们可以

对目前个人所得税税法中不合理的条款进行调整。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法按应税项目分类征税,不能就个人的所有收入进行综合征说,这样的话就不能很好体现支付能力的原则。我们可以考虑将分类税制改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可以将经常性所得,如工资薪金所得、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合并起来,按统一的税率计算征收,避免纳税人将收入分解,进行多次费用扣除。对于利息、股息、红利等资本收益所得和偶然所得可继续实行分类征收。对应税收入的范围实行反列法,也就是税法中只列出哪些收入不属于应税范围,其他收入都属于应税收入,以便对高收入阶层的一些新的收入来源及时征说。我们还可以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避免使个人所得税过于大众化,从而难以发挥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

对于政府来说,注重分配的过程总比从结果上调节要有效得多。虽然绝对公平的收入分配只存在于理想之中,适当的收入差距也是一种激励机制,但是,我国政府可以通过整合要素市场,确保劳动要素的合法收益,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优化税制结构,阻止收入分配的严重两极分化,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培育有效消费群体。无论如何,我们要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国的收入分配会更加公平,经济会更加繁荣,社会会更加进步。

计量经济分析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的研究

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的研究 受教育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身份的证明,它可以体现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影响一个人的素质品位、修养,它还可以改变和决定我们的命运,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有密切的联系,它们所成的比例是正比,一般所受教育程度高的,他所得到的收入相对来说就越多,相反,一般所受教育程度越低,他所得到的收入水平相对来说也就越低。受教育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身份的证明,它可以体现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身份不同,影响一个人的素质品位、修养,它还可以改变和决定我们的命运,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 一、收集数据

(在数据处理中用1代表小学及以下2代表初中3代表高中4代表专科5代表本科学历6代表硕士及以上) 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如下: 二、建立模型 建立如下一元回归模型: β β+ μ y + =x 1 (其中x表示受教育程度,y表示收入水平,μ表示残差) 三、模型检验 (一)、T 检验

(二)、回归分析 可决系数2R=1,截距项与斜率项的T检验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 T(4)=3.555。可以看出可决系数平下自由度为N-2=4的临界值0.0061 2 R的值较大,表明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有关,且相关性很强。

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计算结果,表明可建立如下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函数:

Y? X =1250 + 通过T型检验T=7.856,自由度df=5,sig.=0.000并且sig.(双 侧)=0.000。由于sig.比α=0.05小得多可知我国居民受教育程度与居民收入有显著相关性。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的研究”调查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吸取教训。我们是未来的主人,我们要认真的学习知识,以适应现代竞争激烈和交际广泛的社会生活,在心理、性格、思维、修养等内在素质铸造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也必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同时还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有这样的精神准备,才能迅速的成熟、长大,将来才可以自由地翱翔于世界的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样,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所以作为未来主人的我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认真的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受教程度与文化水平,为自己将来的美好前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铺好自己人生的道路,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回报社会与父母,为社会做贡献。因为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所成的比例是正比。一般所受教育程度越高,他所得的收入水平就越多,相反,一般所受教育程度越低,他所得到的收入水平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收入分配不公 摘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 都偏低,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现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此有关。从根本上看,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就必须从初次分配开始,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弱化权力在要素市场的支配关系,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通过公共决策减小既得利益制度化的几率等。 关键词:国民收入;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表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现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此有关。这种状况不仅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也将严重影响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一、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居民收入差距两极分化 资料显示,过去二三十年,我国正经历着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不同人群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都发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1988-2007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有专家断言,目前占全国20%的人占有全部财富的80%虽无从考究,但众多迹象表明,这种断言实不为过。 (二)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在整个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前者由1990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41.4%,后者由1995年的67.3%降低到2007年的57.5%。1996-2007年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其中有4.6个百分点是劳动者报酬下降造成的。数据显示,1997-2007年,我国GDP比重中,政府财政收入从10.95%升至20.57%,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而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1996-2007年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 (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对称增长 被中央领导再三强调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指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例关系),在2009年形成了史上最紧张的局面。1992-2007年,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分别增长了9.83倍、19.35倍和7.52倍。政府和企业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均超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企业收入增长主要是本世纪以来比较快,超过了平均增长速度;而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始终是最慢的,且低于平均增长速度,这是一种并不对称的增长。结果,在高速经济

受教育年限与居民收入的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 本文的目的在于测量受教育程度和工作年限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文章选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李实、赵人伟老师主持,福特基金赞助)于2002年对城镇居民所作的抽样数据,该数据覆盖22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了6835户城镇家庭,涉及20632位城镇居民。该调查的优点是样本容量大,而且对城乡居民和农民工的基本信息和工作单位、工作年限以及工资详细组成都进行了调查,因而数据的选取有助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因为文章的研究与收入有关,经过对未参加工作和已经下岗或退休的个体进行筛选,最后剩下10174个样本数据,样本容量之大及覆盖面之广足以保证研究所具有的代表性。 通过对主要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下表: 其中低收入是指收入按由小到大排序是,最低20%收入的人口数;中低收入处于由低到高的是20%—40%的人口数;中等收入是处于由低到高的是40%—60%的人口数;中高收入是处于由低到高的是60%—80%的人口数;其余统计到最高收入。由此图可以看出,按照收入等距离分组时,处于高收入组的人口最多,占到人口总数的35.5%。 由此图可看出受教育年限主要集中在5年到15年之间,因而2002年底参加工作的城镇居民中,学历主要分布在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 因问卷中针对2002年底就业(在岗)成员统计一个问题是第一次参加工作时间。根据这个时间可以计算出到2002年底,个体参加工作的年限。由上表所知,城镇居民工作年限主要集中早12到36年之间。 为了测度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这里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具体模型表示为:INC=F (E,YJ,Z )。其中INC 表示城镇居民年收入,YJ 表示城镇居民的工作年限,Z 表示一系列的控制变量。Z 是通过设置虚拟变量来反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性质、职业和地区变量。 依据相关数据,利用stata 软件进行运算,得到的回归结果如下: 上表为进行多元回归的结果。表中age 表示个体的年龄,age2表示年龄的平方,用来反映与收入的非线性关系;gender 表示相别的虚拟变量,当gender 取1的时候表示的是男性, Number of obs 10049F( 95, 9953)71.36 Prob > F 0R-squared 0.4052Adj R-squared 0.3995

中国行业收入不平等问题的成因、现状及解决策略

中国行业收入不平等问题的成因、现状及解决策略 一、引言 在中国经济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行业收入差距以及行业不平等问题备受关注:一是行业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不同的研究测算的结果并不相同;二是行业收入差距是否合理或者说存在多少倍的差距是合理的,民众更关注差距背后的公平判断;三是行业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是否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用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来对行业收入差距问题进行研究。 行业收入差距一直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领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各个行业的开放并不是同步和同等程度的,从而使中国的行业收入差距问题更具特殊的复杂性。国内外研究表明,行业收入差距的形成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行业的人力资本特征、[1-2]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以及行业的行政性垄断[3-5]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但每一种影响因素对于差距的贡献究竟有多少还鲜有研究。因此,本文针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现状,在建立行业收入差距决定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的行业数据,对决定行业收入差距的各个因素按对不平等的贡献进行了排序,以期找到影响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政

策建议。 二、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 为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逐步放开了一些行业的进入管制,允许外资企业、民营资本和乡镇企业进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等一般竞争性行业。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改革,而产业开放以及劳动力市场改革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从1993年开始,政府不再对企业下达职工人数计划,企业自主决定招工的时间、数量、条件和方式,企业和职工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确定劳动关系。随着竞争性行业的竞争加剧,这些行业中的许多国有企业绩效不断恶化,不少国企相继破产。1996年开始,国家允许国有企业对富余职工进行下岗分流,加大了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力度。进入21世纪后,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但国有资本仍然掌控金融、电信、电力、航空、铁路等垄断行业。从行业开放和劳动力市场化发展的历程来看,改革的渐进性以及同时存在的新旧体制差别,也即“双轨制”[6]势必给各行业的工资决定机制带来很大的差别。 随着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国有企业职工比例大幅度下降,从1992年的61%下降到2009年的20.6%,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比例从1992年的20%下降到2009年的2%。与此相反的是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比例的大幅度上升,从1992年的6.2%上升到2009年

收入分配不平等

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与经济增长 ——一个基于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实证研究 钞小静任保平*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069) 摘要:本文从有效需求角度入手,探究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中国1978-2005年间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劳动力、投资、教育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和有效需求交互影响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收入分配不平等通过有效需求机制阻碍了经济增长,且在短期内效果也非常显著。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 一、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于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研究集中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Lewis,1954;Kuznets,1955;Kaldor,1957)。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兴起,经济学对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又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水平,2006年GDP的增长率高达10.7%,而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广大人民并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总体来看,这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并不算高。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不断上升通过资本市场、政治体制、社会环境、市场规模等各种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制约作用,已成为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只有当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够被绝大多数人所分享时,它才能够成为一种长期持续的发展过程。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若忽视了收入不平等问题将会影响到长期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在我国经济改革继续推进的背景下,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进一步凸显,能否处理好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能否高质量增长的关键问题。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将利用来自中国的数据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收入分配不平等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是什么?第二,在长期和短期内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如何?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综述有关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文献,第三部分建立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模型,第四部分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 *本文受西北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项目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类的资助(项目编号:07YYB09)。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赵西亮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内容提要:收入不平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一国总体经济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国外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多,本文就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从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经济增长,收入分配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a summary (Zhao Xil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Income inequa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decades, there are literature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which is enlighten. This article makes a summary of the literatures from theoretical and positive research area. Keywords Income inequality Economic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上升到1995年的0.34。城市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4年0.16增加到1994年的0.30。另一抽样调查的结果是,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338上升到1995年的0.429,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0.223上升到0.286,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0.382上升到0.445。①这种居民间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会有什么样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呢?收入分配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我们又应如何调整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以促进经济增长呢?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考察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出发点。 实际上,经济学中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整个古典经济学几乎都是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性总结,运用其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揭示了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不平等造成需求的畸形发展,从而出现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有效购买力的不断缩小之间的矛盾,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1929大危机之后,凯恩斯也发现了这一基本矛盾,即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为研究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工具,以卡尔多(Kaldor, 1955)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发展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他是在凯恩斯的框架内,假设社会上有两种人,即资本家和工人,而两种人的储蓄倾向不同,资本家有更高的储蓄率,社会储蓄率是两者的加权平均,假设储蓄能够顺利的转化为投资需求。所以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可以影响社会储蓄率,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并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干预,财富将向资本家集中,从而破坏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即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经济稳定条件),导致经济波动。而库兹涅茨(Kuznets)1955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一文可以说是研究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奠基性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库兹涅茨考察了美英等发达国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发现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在降低。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储蓄高度集中但收入不平等却在降低。比如美国当时最富有的5%几乎拥有2/3的储蓄额,最富的10%几乎拥有全部的储蓄,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最富有的5%的人的收入份额并没有增加,另外,城市不平等程度大于农村的不平等程度,而工业化并没有增加这种不平等程度,所以他认为这是两个迷。为了给这些现象以经济解释。他构造了一数值计算表。就是在这张表中,他的计算模拟得到了后来所说的倒U形曲线的假说,即经济在从一个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在早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收入不平等会逐渐增加,而当工业化后期(工业部门已经吸收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后)收入不平等程度会逐渐降低。随着一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收入不平等程度先扩大后减少。库兹涅茨的工作引起了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兴趣,有大量文章试图将库兹涅茨假说进行模型化,比如罗宾逊(Robinson, 1976a, 1976b)的工作。实证检验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的文章也非常多,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进行这一工作,比如Bourguignon & Morrisson(1998)、巴罗(Barro,1999)、Panizza(2002)等。1950年代和1960年代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收入的功能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大多数文献集中在收入分配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方面。1970年代和1980年代,可能是因为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低谷,经济学界对收入分配研究的兴趣也降低了。而1980年代末以来,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经济学界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兴趣又增加了。不过,这一阶段的文章大多是考察个人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是考虑收入的规模分配方面而非功能分配,我们所综述的文章也大多是这段时间里的文献。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我们知道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而主要的因素有资本、劳动力①参见赵人伟、李实等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第43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复习与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不平等的衡量 一个人的收入取决于这个人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又取决于天赋、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和歧视等。决定工资的因素也就是决定经济中总收入如何在各社会成员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1.解决衡量不平等的四个问题 (1)社会中的不平等程度。 (2)贫困人数。 (3)衡量不平等程度时引出的问题。 (4)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流动。 2.贫困率 (1)贫困率与贫困线的含义 贫困率(poverty rate)是指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贫困率常用量作为收入分配的判断标准。 贫困线是由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被认为处于贫困状态。在美国,贫困线是联邦政府按提供充足食物成本的大约三倍的标准确定的。贫困线根据价格水平的变动每年进行调整。 (2)贫困对不同群体的影响 贫困是一种影响所有人口群体的经济病症,但对各群体影响的大小并不同: ①贫困与种族相关。据统计,黑人和西班牙裔人生活在贫困中的可能性是白人的三倍左右。 ②贫困与年龄相关。孩子比一般人更容易成为贫困家庭的成员,而老年人比一般人更不容易贫穷。 ③贫困与家庭结构相关。没有丈夫的以女性为家长的家庭生活在贫困中的可能性是已婚夫妇家庭的五倍多。 这些影响也会同时起作用:在女性为家长的家庭中,黑人和西班牙裔的孩子有一半以上生活在贫困之中。 3.衡量不平等时的问题 至少由于三个原因使得收入分配与贫困率数据所给出的生活水平不平等状况是不完全的。 (1)实物转移支付

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调查问卷

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调查问卷 感谢您在百忙中能抽空回答我们的调查问卷,我们在这里向您表示由衷的感谢!此问卷共有14条小题目,大约消耗您3~5分钟时间!﹝请在选项中选择您认为合理的答案,并在选项左边的□里打√﹞^_^ 1、请问你的年龄是: □12~16 □17~22 □24~40 □41~60 □60岁以后 2、你的性别是 □男□女 3、你的受教育程度是: □初中及初中以下□高中及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 4、请问你目前职业是______(必填) 5、请问你目前的月收入范围是: □0~2000 □2000~4000 □4000~6000 □6000以上 方便的话,可以填一下您的月工资______(选填) 6、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固定工资□自由职业□投资所得□个体经营□政府补助或亲友资助 7、您认为文化程度对你的收入是否有影响 □毫无影响□有一定的影响□影响很大 8、假如你的孩子成绩优秀,而家里钱不够,你会怎么办? □借款贷款供他(她)读书 □变卖东西供他(她)读书 □只好让他(她)退学 9、你怎样看待读书 □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多读书才能多赚钱。 □只要能赚钱,不必多读书。 □读书关系到孩子的人生幸福,赚钱倒是次要的。 □不清楚 10、你认为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质量的差异对未来的发展是否有影响? □影响很大,是决定孩子一生的主要因素 □肯定有影响,但并不绝对 □影响很微小 □不清楚 11、你认为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是?(选做) □政府政策问题□文化教育问题□社会分配不公 □社会保障制度落后□物价上涨□其他 12、你是否希望接受更多的教育 □十分渴望□有条件的话就学习,没有的话就算了□不需要 13、你认为一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你参与学习或培训?(可多选) □费用□交通□课程内容□时间□师资□学习环境□其他 14、未来,您觉得,您的工资水平与现在相比是否会增加 □收入下降□收入上升□没有变化

对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看法

我对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一些看法 “在相互支持的一万个家庭中,或许有一百个家庭根本就不劳动,不为共同的生存做任何事。其他人除了自己之外还要养活他们,而且比这些根本不劳动的人得到的舒适、方便和丰盛更少。富裕奢侈的商人除了指手画脚什么也不做,却过着比做事的手下更安稳,阔绰,自在的生活。这些手下人除了受限制外,也生活的安逸,富足,并远远超过为生产这些商品付出辛勤劳动的手艺人的生活。手艺人的劳动也是完全可以忍受的,他在遮风挡雨的房间之内创作,如果和可怜的劳工相比,他的生活还是舒适的。这些劳工要和恶劣天气的淫威下从事艰辛的工作。这些为整个社会提供支持、为社会其他人提供舒适和方便的人,所得到的份额却越少,并且一辈子默默无闻。这个人类社会的重担压在他们的肩上,因为不堪重负而被压趴下,落入社会最底层。” ————亚当·斯密斯密所描述的分配不平等现象从最直观的理解上应该是人们占有的生产要素的不同导致了收入的不同:商人占有资本和流通渠道因而获得高收入,手工艺人占有技术获得的收入稍微低一些,而劳工只占有劳动力要素获得的收入最低。 资本和流通渠道比手工技术,比劳动力能获取更高的收入,是因为资本和流通渠道的要素价格高于技术的要素价格,高于劳动的要素价格。 不同要素的价格应该由要素的供求均衡来决定。以工资率为例,一方面,由对产品的需求可以得到一条向下倾斜的劳动需求曲线。劳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在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和劳动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联合作用。另一方面,训练劳动者并维持其有效率的劳动需要付出若干代价,以及劳动给劳动者带来的负效用,由此可以得到一条向上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表明,要想让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劳动,必须给予更高的工资率。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劳动市场达到均衡的状态,对应的工资率就是均衡劳动供给时的工资率。 不难发现,某一要素的价格并不是始终如一的,要素价格随着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整。很清晰的例子就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由于生活成本的增加而导致的城市农民工数量的减少已经让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频繁出现用工荒,企业只有提供更高的工资待遇才能维持正常生产。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生数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现下农民工工资高于新就业大学生工资已成普遍,而这一结果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由此可见,要解决贫困问题,关键是要缩小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差距,而缩小不同要素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市场化。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当中,当持有某一要素的收益提高时,市场参与者会迫不及待地增加这一要素持有量;相反,当持有某一要素的收益降低时,人们又会想方设法地减少这一要素持有量。举个很简单的例子,20年前大学生非常吃香,于是大家拼了命地考大学,而这几年大学生的工资待遇普遍没有以前那么高了,查阅近年来的高考报名人数,可以发现是在逐年递减的。 总之,只要在一个要素能够自由转换的充分竞争市场,价格机制本身就能够自发地调整不同要素的供求均衡点以实现不同生产要素之间收入差距的最小化。因此,我不认为市场本身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恰恰相反,市场调节能够缓解收入分配不平等。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并不是自由市场,而是扭曲的市场,即存

受教育程度、收入与初婚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受教育程度、收入与初婚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本文研究主题:分析个人受教育程度、收入与初婚年龄的定量关系。研 究方法:利用CGSS2008相关数据,运用stata12.1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最 后得出研究结果:受教育程度、收入与初婚年龄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个人收 入越高,初婚年龄越大;并且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对男女两性初婚年龄影响的程度 不同,对于女性的影响要大于男性。 关键词:初婚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 一、研究背景 1.研究意义。初婚是家庭生命周期成形的起点,其行为模式的变化,特别是初婚 年龄的变化,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和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研究初婚年龄 的影响因素,看似简单的相关却可能发现一些隐藏在背后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例如 教育程度对于初婚年龄的影响,收入对于初婚年龄的影响,同样的因素对男女两 性是否产生不同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初婚年龄反映了一个社会中婚 姻和家庭的变迁,而且会对国家的人口再生产有巨大影响,研究其影响因素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本文主要对影响初婚年龄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将运用CGSS2008的数据,通过对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这两个因素为指标 的分析,研究初婚年龄与个人所处的地位是否有相关关系,并分析是否具有性别 差异。研究假设:初婚年龄与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具有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关 系具有性别差异。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与变量。本研究使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的数据。样本覆盖了中国内地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样本量为6000个。得到有 效样本量为4760个。该调查收集了大量关于受访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教育经历、 职业经历与婚姻经历的信息。 (1)因变量:初婚年龄。这里采用CGSS中,第一次结婚者会直接采集其第 一次结婚的时间点减去出生年份。而非第一次结婚者会对采集其第一次结婚的年 份减去出生年份。(2)个人收入:为使数据成正态分布,收入取了收入对数。(3)受教育水平:我们将教育水平操作化为研究对象最高学历在正式制度下的 年期。(4)控制变量:性别。 2.研究方法。本文数据采用stata1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变量进行描 述分析,然后用相关分析计算出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后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初婚年龄与各个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 三、受教育程度、收入与初婚年龄的相关分析 1.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1)变量平均值、方差、最值初婚年龄、受教育 程度、收入的描述性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在CGSS2008中平均初婚 年龄为23.8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0年。平均年收入为14313.23元。(2) 受教育年限与初婚年龄的散点图及拟合直线。做一元回归曲线图可以看出,受教 育程度和初婚年龄拟合较好,两者的关系比较稳定。一般而言,随着受教育程度 增高,初婚年龄随之增大。可以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3)收入对数与初婚年 龄的散点图及拟合直线。从一元回归曲线图可以看出,收入和初婚年龄拟合较好,两者的关系比较稳定。一般而言,随着收入增加,初婚年龄随之增大。可以进一 步进行相关分析。

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1978―2005-文档资料

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1978―2005 一、导论:把阶级带回来 在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研究中,对于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概括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是收入分配的持续恶化,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从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人民币1 642元增加到14 040元;而收入的基尼系数也从0.356快速上升到0.449(World Income Inequality Database,2006;陈志柔,1999;国家XX局,2006)。近年来中国社会不平等的恶化已经成为学术界与媒体共同关注的话题。 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机制变迁的研究,以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及其后续的相关争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英语世界最为盛行(边燕杰,2002;Nee,1989、1991)。受博兰尼(Polanyi,1957)和泽林尼等(Konrad &Szelenyi,1979)的启发,倪志伟将决定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的模式区分为再分配制度与市场交换制度两种类型,宣称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再分配制度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的过程中,掌握再分配权力者,例如干部或党员的收益将会减弱,而私营企业主与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将会获得市场青睐 (Nee,1989;Nee & Cao,1999)。此理论提出后,在政治资本、人力

资本、个体户的收益和总体社会不平等的趋势等方面,均受到经验证据上的重大挑战,这就是所谓的“市场转型之争”(the markettransition debate)(Szel6nyi & Kostello,1996)。一些研究发现,在市场转型过程中,所谓政治资本的拥有者,其收益未必会减少(Bian&Logan,1996;Walder el al ,2000;Zhou,2000),学者们由此提出了关于政治权威延续的命题。再如,有关私营企业主的研究表明,新兴的企业家未必都能得到市场的眷顾,在农村地区,相对于一般个体或家庭企业的收益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扩张而下降,具有干部身份的企业主却仍维持其经济优势(Walder,2002、2003;Wu,2006)。即便我们观察到人力资本作用的上升也不能说明市场的作用在加强(Wu & Xie,2003),无论是对政治资本还是人力资本回报的变化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趋势,而是受制于具体的制度背景。因此,20世纪90年代关于市场转型的争论最后不了了之(Zhou,2000)。 为什么会如此呢?参与市场转型争论的双方,虽然依据各自的实证资料(主要来自中国)做出了不同的理论概括,却留下了很多经验证据与理论视角上的空白。首先,双方的观点受到研究资料本身的时空限制。如倪志伟(Nee,1989)的资料来自1986年的福建农村调查,边燕杰(Bian & Logan,1996)的研究主要基于1991年的天津调查,而周雪光(Zhou,2004)的发现主要针对1994年中国的部分城市。这些研究主要依赖城市或农村资料,导致对户口制度和城乡分割的长期忽视(Wu &Treiman,2004;2007);后续研

不平等的政策、社会经济后果及对策

不平等的政策、社会经济后果及对策 (2011-05-06) 早报导读 一,惊人的现状 伟大的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说明了,社会收入的分配对社会的安定极其重要,甚至比社会整体财富增长更为重要。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西方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一般为五个:(1)促进经济增长,(2)稳定问价,(3)促进就业,(4)公平收入分配,和(5)促进国家收支平衡(包括财政收支和外贸收支平衡)。公平收入在政府的决策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1989年苏联和东欧剧变之后,市场经济体制在和计划经济的历史竞赛中已经胜出了,确立了它的地球地位。以加州伯克利大学经济系Saez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全球化的展开,在过去的20年中,主要发达国家 (包括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但除了北欧的社会民主主义国家) 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在恶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在这一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浪潮中,中国也毫无例外。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从一个相对收入均等的国家演变成为世界上收入最不平的的地方之一。据官方数据,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经从改革开放前的0.2-0.25上升到了现在的0.45-0.50。有一些学者认为,实际数据要远远高于这个值,接近或达到了很多拉美国家0.60-0.70的水品。最近,王小鲁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国家统计局在统计中严重漏报了高收入人群。城镇收入当中,有4.8万亿灰色收入漏报,城乡合计,最高和最低的10%的收入差距31倍。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 另外一个数据更为惊人。招商银行在2011年的年报中披露,该行客户中的1.5%掌握了该行的45%的现金存款,同时控制了67%左右的资产和其他有价证券。考虑到招商银行的网点分布比较均匀。这个数据就很现实的代表了现在中国财富分配的现状。 这样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的收入分配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如果不采取政策,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发展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包括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地区之间差距,和城市以及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Benjamin等人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整体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不在于城乡之间,而在于城市和农村的内部的分化。 首先,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扩大到了现在3.33倍,中间再1984年曾经下降到了1.71倍,但是最近差距扩大不是很明显。同时,数据也表明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最近的10年中并没有恶化,甚者有所收敛,比如全国最高的上海和最低的贵州的之间人均

第五讲 不平等与经济增长

第五讲 不平等与经济增长 5.1 经济不平等 有两个原因使我们关心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第一,每个人都觉得,从哲学和道德角度说不平等是不好的。没有任何理由让任何一个人在获取经济资源时得到歧视性的区别待遇。 第二,如果我们不关心不平等本身,仍然有别的理由使得我们必须关心不平等。 5.1.1 什么是不平等? 一、背景 经济不平等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与寿命、个人能力以及政治自由等紧密相连(阿马蒂亚·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进行比较,因为个人收入和财富与自由及个人的行动能力是相关的。因此,研究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时应抱着这样的宗旨:不是因为它代表了所有这些差异,而是它代表了这些差异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经济不平等:初步观察 须注意个方面: 1.考虑具体的背景,我们可能会关注一下当期支出与收入的流动,财富(或资产存量)的分配,或一个人一生中收入的分配情况。 2.我们还想了解人们赚多少钱及怎样赚到那些钱。这里,功能性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是有明显差别的。 功能性分配表示各种要素投入的收益,如劳动、土地和各种资本设备等。 个人收入分配即收入在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配,而不是在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 为什么要区分? 1.对收入来源的理解会影响我们判断产出的方式。从慈善或福利机构领取的钱可能被认为与工作挣到的同样数目的钱不同。 “受到雇佣是获得自尊的因素之一,也的确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如果一个人由于失业而不得不选择一种并不适合于他或与他的教育程度不相称的工作,他可能仍然感到不满足,甚至并不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工作。”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收入不平等的根源

中国经济时报:收入不平等的根源在哪里? 刘小玄 2006年07月17日12:54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近来,关于收入不平等的话题被炒得纷纷扬扬,不少人指责市场化导致了收入不平等,纷纷求助于政府,希望政府拿出有效办法来解决,似乎又有要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来进行收入分配的趋势。那么,在市场经济改革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时候,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市场化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从纵向发展和横向比较的角度来看,它不仅带来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同时也的确带来了比过去大得多的收入差距。 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市场化使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消费水平和质量迅速提高,从过去的自行车手表之类的三大件消费,到现在的彩电冰箱洗衣机,以及手机普及率的大大提高,从过去的粮、油、棉、布以及日用必需品的配给制,到现在的放开供应,不愁吃穿。即使是农村,虽然生活水平提高程度不如城市,但是,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却挣不来一年的口粮钱的极端赤贫状态,到现在的温饱基本自给,还能到城里打工挣钱。这不能不说,农民的收入也的确比过去有所提高。由此可见,市场化不仅促进了企业的生产,提高了企业效率,带来了繁荣,而且,劳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使他们有了更多增加收入的可能。 与过去相比,市场化带来的收入提高是显著的。那么,为什么人们总是感到某种不公平呢?原因在于,市场化同时还带来了大量的、明显的收入差距。如果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种差距的来源,可以看到,存在着许多原因。大体来看,这些原因可以分成两类。 一种来源是竞争能力的差异造成的,因为市场经济天生就是鼓励竞争,就是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发挥作用,因而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较大的收入差距。这样形成的收入差距是合理的,也是一般人们能够接受的。 然而,人们感到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在于,要素流动的障碍,各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异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在于,各种制度原因造成的不公平交易机制。实际上,过去遗留下来的计划制度和新生的市场经济相结合而形成的不公平交易机制,是最大的不公平来源。而且,这种不公平交易还不一定是暂时的,还可能会长期持续下去,形成某种制度化的长期固定化的不公平结果。 不公平交易机制的根源就在于政府垄断部门的强势市场力量。这种作为垄断部门的既得利益者不仅可以从其强势市场地位中获取高额收益,还不断强化和扩充其强势地位,使得要素流动的市场壁垒难以消除,市场竞争的完善难以实现,各种过渡性的问题可能会成为长期性的问题。 市场化不断扩大的结果,导致政府权力也不断地卷入其中。在计划时代的实物经济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1)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 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经济 增长决定收入分配,一方面,经济增长为收入分配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水平也决定着收入分配的方式和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又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 一、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倒U型假说" 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其《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指出,在经 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使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储 蓄和积累在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集中,另一个因素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 工业化与城市化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恶化,即农村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 的拉大。随着收入差距扩大,还会出现一些抑制因素,使收入分配不 平衡趋势逐步缓和。1,法律和行政干预。随着人们对社会收入分配关 注的加强,对收入不平等的不满情绪也会增强,由此对国家的法律和 政策产生压力,政府就会通过累进所得税、遗产税以及其他转移支付 的方式来缓和收入分配差别扩大的趋势。这些干预措施使储蓄和积累 集中的倾向受到抑制。2,人口变动因素。高收入阶层的人口增长率存 在下降趋势,但高收入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相对固定的,于是一 些来自中等收入甚至较低收入阶层的人进入高收入阶层,以维持其固 定的比例。这样,导致高收入阶层整体收入水平下降,一定程度上抑 制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扩大。3,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由于科学技术迅 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并高速增长,持有这些新兴产业资产的人,其收入增长速度必然快于那些旧产业资产持有者的收入增长速度。在 总资产收入中来自新产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与此相对应,旧产业所 占的比例是逐渐减少的。在动态经济社会中,由于存在着上述因素, 形成抑制社会收入分配差别扩大的机制。这就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 收入分配不平等先扩大后缓和呈倒"U"型轨迹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

3.居民受教育水平、性别和收入的关系初探

居民受教育水平、性别和收入的关系初探 09审计5班蔡思羽 09010501 选取变量: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工作单位,企业性质,工作行业,1998、1999、2000、2001年收入 知识改变命运,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今天的高考,似乎都在印证着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在今天“知识”更多的代表的是学历,对所谓的命运的改变也多指收入的增加。那么在今天这句话依旧是真理吗?如果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那么对于男性和女性而言,知识改变命运的程度一样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对2002年城镇居民生活调查的一个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 为了针对我的疑问进行数据分析,我首先对数据进行了剔除,选择了工作状态为“Working or employed”的群体进行分析。然后对筛选出的样本数据再按照受教育年限和性别等分别进行分组分析,受教育年限以5为组距分为四组。 在筛选的出的数据中,首先对居民所受 教育程度的比例进行了分析,从饼状图(图 1)中我们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在11-15年 的占样本的54%,6-10年的占35%,而受教 育年限在16年及以上的仅占8%(此处将0-5 年认为是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6-10年为初 中文化水平,11-15年认为是高中及中专文 化水平,16年以上认为是本科及硕士、博士等文化水平)。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样本的主要的文化水平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小学和本科的文化水平并不占 多数,也就是说劳动力的主要文化水平是初高中文化。 为了进一步了解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又对数据按受教育年限分组,对年龄进行了基本统计量的分析。通过基本统计量分析,我发现受教育年限 图1

为0-5年(图2)和6-10(图3)年的呈现相似的分布,都为左偏的平峰分布,也就是说数据的分布集中在年龄较大的组群。而且受教育年限为0-5年的人群的平均年龄为45.6岁,中位数为47,标准差 为9.6;受教育年限为6-10的人群的平均年龄为43岁,中位数为44,标准差为7.6。按照年龄对出生日期进行推算,也就是说受教育水平为1-10年人群主要为19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在对受教育年限为11-15年(图4 和16年以上(图5)的人群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这两组数据的分布也极为相似,都为右偏的尖峰分布,也就是说数据集中分布在年龄较小的组群。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受教育水 平在11-15年的人群的平均年龄为38.5岁,中 位数为35标准差为5.5受教育水平为16年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