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食性和摄食活动的研究_但丽

克氏原螯虾食性和摄食活动的研究_但丽
克氏原螯虾食性和摄食活动的研究_但丽

广州地区犬蝠的食性

收稿日期:2007-09-10;接受日期:2007-12-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99341);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4J1-C0221)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吴毅,教授,重庆人,主要从事小型兽类分类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E-mail:wuyizhouq@https://www.360docs.net/doc/fe15265411.html, 动 物 学 研 究 2008,Feb. 29(1):103-107 CN 53-1040/Q ISSN 0254-5853 Zoological Research 广州地区犬蝠的食性 吴 毅,张成菊,吴清钊,杨仁勇 (广州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2004年5月—2006年4月采用拾遗法、粪便内容物分析法及实地观察对广州地区常见的食果蝙蝠— 犬蝠(Cynopterus sphinx )进行了食性研究。对26份食物残留物和粪便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犬蝠的食物包含13科21种的植物果实,3科3种的植物叶片,如:蒲桃(Syzygium jambos )、蒲葵(Livistona subglobosa )及龙眼(Dimocarous longan )的果实。其食性随果实的成熟季节而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秋两季大量食用各种水果,而在食物欠缺的春冬两季则主要食用棕榈科蒲葵的种子。广州地区犬蝠的繁殖期在每年的5—10月。 关键词:犬蝠;食性;季节性;广州 中图分类号:Q959.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5853-(2008)01-0103-05 Feeding Habits of Cynopterus sphinx in Guangzhou Area WU Yi ,ZHANG Cheng-ju ,WU Qing-zhao, YANG Ren-yo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 Abstract: Greater short-nosed fruit bat (Cynopterus sphinx ) is an abundant species of fruit-eating bat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Guangzhou area. From May 2004 to April 2006, the feeding habits of Cynopterus sphinx were studied using field surveys, gleaning and feces analysis. Analysis of 26 feces and leftovers of Cynopterus sphinx showed that Cynopterus sphinx had eaten fruits from 21 pl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13 families and leaves of 3 species belonging to 3 families. The main food of Cynopterus sphinx are fruits of Moraceae ficus , Syzygium jambos , Livistona subglobosa and Livistona subglobosa . The feeding habits of Cynopterus sphinx changed seasonally, as it mainly ate various kinds of fruits in summer and autumn, but seeds of Livistona subglobosa in winter and spring. The reproduction fastigium of Cynopterus sphinx in Guangzhou area is from May to October. Key words: Cynopterus sphinx ; Feeding habit; Seasonal variation; Guangzhou 犬蝠(Cynopterus sphinx )广泛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一带,在我国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云南、海南、西藏地区,为亚热带和热带雨林的典型种类。全球共计7个亚种,在我国分布的为泰国亚种C . s . angulatus (Mickleburgh et al ,1992)。犬蝠常以独居或小居群的方式栖息于椰子树、芭蕉及棕榈等的叶丛荫蔽处。与小蝙蝠亚目主要以回声定位来导航、寻找和捕食食物不同的是(Wei ,2006),犬蝠主要依靠嗅觉和视觉觅食无花果、番石榴、香蕉、芒果、龙眼及荔枝等水果。该物种已经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列入,濒危等级为待定(I )(Wang ,1998)。犬蝠在生态环境中能起到传播种 子的作用,是森林更新或恢复的重要媒介动物 (Zhu ,2007;Fleming ,1982)。目前国内对其食性的研究较少,仅见Tang et al (2005a ,b )、Zhu (2007)等的报道。犬蝠在水果收获季节取食经济水果,能对果农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有的果农采取驱赶、毒杀(Pan et al ,1997)和网捕等方式降低犬蝠危害,以至于造成犬蝠数量的锐减(Wu et al ,2004;Srinivasulu & Srinivasulu ,2002),网捕的方式同时也将无选择地杀死食虫蝙蝠(Wu et al ,2004;Wu & Xu ,2001)。为了解犬蝠的食性以及对栽培水果的危害程度进行正确地评估,作者于2004年4—5月通过野外观察、食物残渣和粪便分析等方法,对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企业标准2020版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稻田选择条件、工程改造与建设、水草种植、水稻栽培与管理、小龙虾繁养与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治、水稻收获、小龙虾苗和成品捕捞等关键技术。 本规程适用于克氏原螯虾养殖与水稻种植共作的无公害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5117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03)第[31]号 3水源水质 3.1产地选择 选择地块相对平坦,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土质优良,未曾有过污染,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田块,土壤持水性高,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交通便利。稻田生产环境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的规定。 3.2水源水质 水源水质应符合NY5051的规定。 3.3土质 土质以粘土最好,粘壤土次之。 3.4稻田要求 根据田块面积大小,以40-50亩为宜,在稻田周边内侧距田埂1-2m处挖掘环沟,沟面宽2-4m,沟底宽0.5-1.0m,沟深1.0-1.5m,坡比1:2.5左右,沟占稻田总面积的10%,根据需要在稻田的一边留一段田埂不挖通做为小坝,方便水稻种植机械作业通行。挖出的泥土用于堆筑田埂或围堤,高于田面0.8m以上,顶部宽1.5-3m。 3.5防逃设施 在养殖稻田四周构建围栏(铝塑板、水泥板)防盗、防逃、防敌害。进排水口在斜对角口设置,进水口在河道的上游,排水口在河道的下游,进水口用80目的3m唱的网袋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排水口用80目的网片,防小龙虾流失,溢水口也需用密网过滤,防止小龙虾逃逸。 3.6稻田清整 在冬季或春季将沟中的水排干,清除一层污泥,修整田埂和环形沟,曝晒一个月。

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属于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领域。其育苗方法包括:S1.孵化幼苗;S2.幼苗培养;S3.幼苗选育;S4.幼苗投放。通过分别对抱卵的雌虾单独培养、对离开母体的幼苗单独培养,并对由活动能力的幼苗进行选育,能够将不同大小规格的克氏原螯虾区分开来,得到优质的虾苗,也方便在投放时,将不同大小规格的分别投放至不同稻田内,有利于提高虾苗在稻田的存活率,减少不同规格虾苗间的相互自残伤亡,改善克氏原螯虾的单位产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孵化幼苗:将抱卵的雌虾养殖在孵化池内,维持水温18~25℃,投喂蛋白质含量大于 35%的复合饲料,投喂量为雌虾体重的6~8%,直至幼苗离开母体;

S2.幼苗培养:将步骤S1中离开母体的幼苗移至幼苗池,维持水温22~30℃,水的溶氧量不低于5mg/L,pH值保持在6.8~8.2,投喂幼虾饲料,投喂量为幼苗体重的18~25%,培养时间为7~10天; S3.幼苗选育:将步骤S2培养的幼苗移入选育池中,维持水温25~30℃,水的溶氧量不低于5mg/L,所述的选育池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所述池体(1)内沿进水口(2)与出水口(3)的连线方向设置有多个选育单元区(4),所述池体(1)的底面由进水口(2)向出水口(3)方向斜向下倾斜,且相邻两个所述选育单元区(4)之间设置有用于选育幼苗的分隔障碍带(5),多个所述分隔障碍带(5)相互平行;将幼苗放入与出水口(3)相邻的选育单元区(4)内,根据各区的幼苗数量投喂幼虾饲料,投喂量为幼苗体重的10~15%,直至幼苗体长2cm以上; S4.幼苗投放:将距离出水口(3)至少三个分隔障碍带(5)的选育单元区(4)内的幼苗分区投放至稻田,所述池体(1)内位于同一选育单元区(4)内的幼苗投放至同一块稻田内; 所述幼虾饲料包括豆浆、豆粉、鱼肉糜、螺蛳肉浆、蚌肉浆、轮虫、枝角类或桡足类的无节幼体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饲料按重量百分数计,包括玉米粉14.8~15.4%、肉粉28.9~30.9%、浮萍粉7.4~9.3%、豆粕粉22.2~22.7%和鱼粉2 3.7~2 4.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幼虾饲料按重量百分数计,包括豆粉17.7~21.4%、螺蛳肉浆32~35.5%、蚌肉浆32~35.5%、海带粉10.6~13.3%和壳聚糖0.7~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隔障碍带(5)为固定在池体(1)底部的带状障碍物,所述分隔障碍带(5)朝向出水口(3)的一侧设置有供幼苗攀爬的斜坡(5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隔障

24-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克氏原螯虾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收稿日期:2011-05-09 基金项目:江西省农业厅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E04723) 作者简介:黄羽(1986—),男,硕士生;通信作者:胡成钰(1964—),教授,博士生导师, hucy2008@21cn.com 。引文格式:黄羽,戴银根,毕成武,等.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克氏原螯虾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J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1,33(3):243-247. 文章编号:1006-0456(2011)03-0243-05 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克氏原螯虾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黄羽1,戴银根2,毕成武1,胡成钰 1 (1.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2.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西南昌330046)摘要:为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克氏原螯虾群体遗传多样性,使用AFLP 标记,用5个EcoR Ⅰ-Mse Ⅰ引物从6个群体139个个体中共扩增出12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89,占68.99%,通过NTSYSpc 软件对统计的1/0矩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群体水平上,洪泽湖显示了最大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比例为75.74%,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181, Nei ’S 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829,Shannon 多样性信息指数为0.441;群体间发生了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 6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4186,群体的遗传变异91.20%来源于群体内,8.80%来源于群体间,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群体内的遗传分化大于群体间的分化;6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可以分为3组,而鄱阳湖群体在这3组中均有分布。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AFLP ;遗传多样性;长江中下游中图分类号:Q958.1 文献标志码:A Assessment of 6Wild Crayfish for Evalu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UANG Yu 1,DAI Yin-gen 2,BI Cheng-wu 1,HU Cheng-yu 1 (1.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Food Engineering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China ; 2.Fishery Technical Extension St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46,China )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estim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using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A total of 129loci were generated with five EcoRI -MseI primer combinations and scored as bi-nary data in 139individuals.The 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loci was 68.99%.These data were analyzed by cluster methods in the software package NTSYSpc :Among the six populations ,the highest gene diversity was found within the Nanjing (HZ )population :PPB =75.74%,Ne =1.4181,Nei's (1973)gene diversity H =0.5829,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 H pop =0.441;Similarly ,the estimated fxation index (G st )value averaged across all polymorphic loci across the four lakes was 0.4186,suggesting a high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the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 )demonstrated that most variation occurred within populations (91.20%);among populatiou (8.80%)The six populations are separated into three major clusters by 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 (PCA )and cluster a-nalysis (UPGMA ). Key Words :Procambarus clarkii ;AFLP marker ;genetic diversity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是入侵物种的 典型代表,这与其r -型繁殖、成熟早、繁殖力高、生 境适应性广、生命周期短及生态可塑性大[1] 等生物学特征有关。近几年,克氏原螯虾已经成为长江中下游一种非常重要的渔业资源。然而,虾病、过度捕 捞、栖息地破坏和污染等因素极大地影响该虾在分 布区域的资源量。因此,为使克氏原螯虾资源得到持续性利用,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十分重要。分子标记是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一种有效的 工具[2] 。与其他分子标记相比,扩增片段长度多态 第33卷第3期2011年9月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Vol.33No.3Sept.2011

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资料)

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 (一)概述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又称红色沼泽螯虾、小龙虾或克氏螯虾,英文名Red Swamp Crayfish 或 Red Swamp Crawfish。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全世界共有螯虾400多种,北美洲是淡水螯虾分布最多的大陆,约有300多种,其中个体较大(50~80克)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螯虾有原螯虾属、螯虾属、太平洋螯虾属、叉肢螯虾属的种类,其中克氏原螯虾占整个螯虾产量的70~80%。我国是淡水螯虾分布最少的国家之一,仅有四个种,克氏原螯虾、东北螯虾、史氏拟螯虾和朝鲜螯虾,后三种仅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朝鲜和日本。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最早是从美国南部引种到中美洲、南美洲、非洲、中东、西欧、南亚和夏威夷。我国的克氏原螯虾先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由美国引种到日本的本州,三十年代末,即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再由日本引到我国的南京、滁县一带,开始在江苏省南京市及其郊县繁衍;70多年以来,由于该虾适应性广,繁殖能力强,无论江河、湖泊、池塘及水田均能生活,对水质要求不高,其生命力极强,pH值适应范围为5.0~11.0,适宜生存的水温广(0℃~40℃),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都适宜它生存和发展,甚至一些鱼类难以存活的水体也能生活,特别是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湖泊、池塘、湿地星罗棋布,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每年都会出现较大洪水,克氏原螯虾会随着洪水四处迁徒,再加上人为携带的传播,以及它极强的生命力,快速繁殖,很快发展到几乎遍布长江(中下游)南北的每一个角落,并成为归化于我国自然水体的一个种。最近十几年,种群发展特别快,在有的湖泊和地区已成为优势种群,已成为我国淡水虾类中的重要资源。 淡水螯虾是一种世界性的食用虾类,在十八世纪未就成为欧洲人民的重要食物源。可以说,200年来螯虾在欧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中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其经济及营养价值被得到充分认识,在有些国家甚至形成淡水螯虾文化。从消费发展的历史来看,起初螯虾作为工作之余的观赏动物,后来用途较多的是做鱼饵。地处螯虾产区的居民,还从家园附近的小沟或沼泽地中捕获螯虾供自家食用。随着欧美工业的发展,在许多人口密集区,很多饭店用螯虾做菜,这样使天然的螯虾资源得到进—步开发,即从单纯的鲜活螯虾买卖发展为专门的螯虾加工业,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螯虾食品已普遍进入饭店、宾馆、超级市场和家庭餐桌。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已逐步形成螯虾系列食品,目前主要有:冻生螯虾肉、冻生螯虾尾、冻生整肢螯虾、冻熟螯虾虾仁、冻熟整肢螯虾、冻虾黄、水洗螯虾肉、副产品等。有些国家由于工业污染等原因,野生资源

最新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

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

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 (一)概述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又称红色沼泽螯虾、小龙虾或克氏螯虾,英文名Red Swamp Crayfish 或 Red Swamp Crawfish。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全世界共有螯虾400多种,北美洲是淡水螯虾分布最多的大陆,约有300多种,其中个体较大(50~80克)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螯虾有原螯虾属、螯虾属、太平洋螯虾属、叉肢螯虾属的种类,其中克氏原螯虾占整个螯虾产量的70~80%。我国是淡水螯虾分布最少的国家之一,仅有四个种,克氏原螯虾、东北螯虾、史氏拟螯虾和朝鲜螯虾,后三种仅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朝鲜和日本。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最早是从美国南部引种到中美洲、南美洲、非洲、中东、西欧、南亚和夏威夷。我国的克氏原螯虾先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由美国引种到日本的本州,三十年代末,即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再由日本引到我国的南京、滁县一带,开始在江苏省南京市及其郊县繁衍;70多年以来,由于该虾适应性广,繁殖能力强,无论江河、湖泊、池塘及水田均能生活,对水质要求不高,其生命力极强,pH值适应范围为5.0~11.0,适宜生存的水温广(0℃~40℃),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都适宜它生存和发展,甚至一些鱼类难以存活的水体也能生活,特别是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湖泊、池塘、湿地星罗棋布,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每年都会出现较大洪水,克氏原螯虾会随着洪水四处迁徒,再加上人为携带的传播,以及它极强的生命力,快速繁殖,很快发展到几乎遍布长江(中下游)南北的每一个角落,并成为归化于我国自然水体的一个种。最近十几年,种群发展特别快,在有的湖泊和地区已成为优势种群,已成为我国淡水虾类中的重要资源。 淡水螯虾是一种世界性的食用虾类,在十八世纪未就成为欧洲人民的重要食物源。可以说,200年来螯虾在欧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中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其经济及营养价值被得到充分认识,在有些国家甚至形成淡水螯虾文化。从消费发展的历史来看,起初螯虾作为工作之余的观赏动物,后来用途较多的

克氏原螯虾布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克氏原螯虾布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克氏原螯虾(Citrobacter braakii)俗称小龙虾,于1929年由日本传至我国的南京一带,因其肉味鲜美,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经济养殖品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包括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和山东等十多个省市和地区。2017年,全国克氏原螯虾养殖产量达95万t,面积达60万hm2,预计2018年全国养虾面积可突破66万hm2,产量将达到100万t。 克氏原螯虾的养殖量逐年递增,却一直受到多种疾病的困扰,目前已报道的克氏原螯虾常见病原主要有螺旋体、对虾白斑病毒、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和维氏气单孢菌等。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普遍存在于土壤和水等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菌,同时也是动物和人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 该属细菌可引起人和陆生动物的感染发病及食物中毒,也已明确是某些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原菌。2017年,安徽某养殖场养殖的克氏原螯虾出现大量死亡现象,本实验室从养殖场用冰盒带回12尾病虾,进行疾病诊断。 通过对病虾的解剖发现头胸甲下方有大量腹水、肝胰脏水肿、颜色变深。从病虾肝胰脏中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株优势菌株AX1707。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其氧化酶阴性、革兰氏染色阴性,与布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braakii)最接近。通过对AX1707菌株的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等操作,结果显示AX1707与布氏柠檬酸杆菌(GenBank序列号:CP022049.1)聚为一支。 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具有较强致病性,LD50为4× 106CFU/m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氟苯尼考、

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分析_黄婷

(4)媒介:强调整合与交互 数字电视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数字电视实现了多媒体领域的综合,将电视网、电话网和计算机网三网合一,使三大传统媒介开始走向高度的综合。网络发展走向网格化,将网络管理的更加井井有条,资源高度整合和共享。 尽管远程教育不排斥短期的面授教育,但是远程教育中多数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是通过媒介来实现的。远程教育中,教与学分离 的本质特征。在师生时空分离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习者的学习孤独感和情感缺失,因此新型的远程教育-数字电视远程教育,必须特别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媒介正好能提供条件,比如数字电视远程教育中,应用了双向交互技术,进行实时交流,图像和声音都更加逼真,师生虽然异地,但是可以“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与协作。 2、数字电视远程教育系统结构的构想 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中心站部分、远端教学中转站站和单个用户部分。 (1)中心站作为信息中心:负责教育资源的采集、教育资料制作和教学节目的播出,全网接收小站的监控等。 (2)远端教学中转站:主要是电信局的计算机局域网,同时将资源存储到视像服务器中去备份,并可以实现与中心站的信息交互;学习资源通过有线电视网发送到每个学员家庭,对学员进行监控,辅导,并和他们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 (3)单个用户:学员在家中可以通过计算机、电视机接受,不受时间限制,采用定制方式及时地和电信局中心服务系统进行交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学员通常和当地电信局取得联系就足够了,必要时可以通过地面网和远程教育中心取得联系。 五、结语 萌芽于六十年代发展于七十年代的终身教育,迄今已成为国际思潮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同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终身学习、人人学习已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现代远程教育应更适于社会成员的个别化学习而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最佳选择。”现代远程教育就必然要担负起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教育的重担。远程教育的发展的几十年,它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它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而媒介的发展一次又一次为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前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远程教育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资源,来改变自己的现状,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埃弗洛特.罗杰斯.技术革新的特征[M].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钟志贤.远程教育导论--学与教的原理和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数字电视介绍[J].http://www.heshan.net/ethernet/ethernet2.htm [4]黄小慧.对数字电视改变媒介形态的思考[J] [5]陈吉利.网络时代电视的发展趋势[J].咸宁师专学报2002年10月 [6]马成志.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位与使命[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2月/上 [7]网络学院怎样才能保有学生?--来自"人大网院"的调查分析[J]. http://www.open.edu.cn/ycjy/zx/baogao/2.htm [8]王涛.远程教育系统在有线广播电视网的应用[J]. http://www.wx800.com/msg/snapshot.php?doc_seq=11137 [9]冯秀琪张冬玉.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中国远程教育[J]. http://zhaosheng.cer.net/20031119/3094574.shtml 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分析黄婷吴志强肖英平邹琦胡向萍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江西南昌330031 [摘要]本文对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的因子有温度、溶解氧、耗氧率、pH值、盐碱度、氨氮、重金属污染等,并针 对当前克氏原螯虾养殖现状,指出了关于养殖过程中应引起重视和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又称克氏螯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软甲亚纲(Malacostraca),十足目(De-copoda),螯虾科(Cabaridae),俗称淡水小龙虾。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后由美国移植到日本,20世纪30年代末期,再由日本引入中国南京,现己分布至国内十几个省市。近十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兴起了养殖克氏原螯虾的热潮,并已逐渐成为我国水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养殖品种,产量一路飙升,2006年,其年产量达到了一千万吨。但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重金属污染水体,导致重金属在克氏原螯虾体内富集;水体溶解氧过低,导致大量虾死亡。本文拟就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中的一些主要因子进行探讨,以期能对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提供技术指导。 1、温度 水温对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克氏原螯虾适应性很强,能在湖泊、河流、池塘、水渠、水田甚至一些鱼类难以存活的水体中生存,成体能耐40℃的高温及-15℃的低温,但其生长适宜水温为20℃~32℃。 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32℃时,克氏原螯虾的生长率显著下降。低温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幼体生长比较缓慢,但成活率较高,而高温则可以明显促进其幼体的生长,可是在31℃时死亡率很高[1]。对于约1月龄的幼体,考虑到其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两个方面的因素,25℃较适合其生长发育,不适合30℃以上的高温和5℃以下的低温,最适宜温度为23.4℃。因此在我国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地区的克氏原螯虾幼体均能自然越冬,而北方地区的克氏原螯虾幼体在越冬期间就应当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 同时,水温也是影响孵化的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在17℃~32℃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受精卵孵化的时间越短。在水温低于17℃或高于32℃时,受精卵死亡脱落严重,孵化率很低,在24℃~32℃水温条件下受精卵死亡脱落的数量很少,孵化率较高,所用时间也相对较短。 有实验表明水温在18℃~20℃时,孵化期为30~40天,在25℃时,则只需15~20天。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孵化的最适宜温度 为159

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中存在的误区与解决方法

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中存在的误区与 解决方法 一、亲虾的消毒方法欠妥 常规的消毒方法是用3%浓度的盐水对克氏螯虾亲虾进行浸泡,以杀灭病菌,同时也有利于伤口的收敛和愈合,但对离水运输的亲虾而言,用盐水进行消毒将加重其脱水症状,不利于放养成活率的提高。 建议用高锰酸钾替代盐水进行亲虾消毒,此项改进不但可以解决盐水对亲虾的伤害问题,而且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可杀灭细菌和消除鳃部黏液,使亲虾的放养成活率得到提高。 二、亲虾放养时间不当 克氏原螯虾养殖过程中进行虾苗自繁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不同地区的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因气候和养殖条件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苗种的来源基本是相同的。即投放亲虾自繁或购买虾苗进行放养。由于虾农对克氏原螯虾的繁殖生物学了解较少,因此在制订亲虾放养和苗种生产方案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当之处,如在上半年放养野生亲虾进行虾苗繁殖等错误的方法。 克氏原螯虾通常一年只产1次卵,其交配与产卵的水温为12—33℃,虽然3—5月份的水温均均达到产卵要求,但克氏原螯虾只交配,不产卵,其原因是5月份之前的亲虾

性腺尚未发育成熟,虾卵需经4—6个月的发育后才能进入IV期未,因此上半年放养的亲虾在下半年才能繁育虾苗。 在自然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的产卵和孵苗高峰期大多在下半年的9—11月,虾卵经9—15天的孵化,虾苗即可孵出。在我国华东地区80%以上的虾苗是在10—12月份被孵出。后期孵出的虾苗寄生在雌虾腹部度过整个冬天,也有部分亲虾抱卵越冬,并在越冬过程中孵出虾苗,这些虾苗是养殖生产所需苗种的主要来源,因此池塘养虾或稻虾同作养殖模式只要在8—10月份投放亲虾就可以通过自然繁殖,培育出供养殖所用的虾苗。而克氏原螯虾轮作的养殖和季节是在11月至翌年5月(江、浙、沪地区),水温相对较低,年底孵出的虾苗养至翌年5月底大多数只能长成15克/尾左右的小规格商品虾,因此养殖效果不十分理想,只有培育出大规格虾苗与稻虾轮作模式相配套,才能使养殖产量和效益得到明显的提高。 加快亲虾性腺发育并实现提前产卵、孵苗是获得大规格虾苗的有效方法,而投喂优质饲料和提高越冬水温是促进新虾性腺发育的重要条件。解剖克氏原螯虾亲虾可知,3月份有部分雌虾的卵巢已民育至第Ⅱ—Ⅲ期,若能投喂优质饲料和提升越冬水温,就能加快雌虾的性腺发育速度,并实现提前产卵和孵幼。除此之外,提前育成的虾苗用于虾稻轮作、稻虾同作和池塘养殖,当年就可养成大规格商品虾,对提高

食性

中医食疗重视食物的不同性味和作用,就是用食物性味的偏胜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食物的性是指“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食性。凉性和寒性,温性和热性,在作用上有一定同性。只是在作用大小方面稍有差别。此外,有些食物其食性平和,称为平性。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属寒凉性;能减轻和消除寒证的食物属温热性。一般认为,寒凉性食物大都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常用于热性病证。温热性食物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于寒性病证。平性食物则有健脾、开胃、补益身体的作用。 温热性食物有:适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流涕、头痛等症象的生姜、葱白、香菜;适用于腹痛、呕吐、喜热饮等症象的干姜、红茶;适用于肢冷、畏寒、风湿性关节痛等症象的辣椒、酒等。 平性食物有:大米、黄豆、黑芝麻、花生、土豆、白菜、圆白菜、胡萝卜、洋葱、黑木耳、柠檬猪肉、主题、鸡蛋,鱼肉中的鲤鱼、鲫鱼、泥鳅、黄鱼、鲳鱼。另外我们日常里饮用的牛奶也属于平性食物。 凉性食物有:荞麦、玉米、白萝卜、冬瓜、蘑菇、芹菜、莴笋、油菜、橙子、苹果等等。 寒性食物有:小米、绿豆、海带、绿豆芽、苦瓜、西红柿、黄瓜、香蕉、西瓜、甜瓜等等。 1、碱性食物 含钠、钾、钙、镁等金属元素较多的乃是碱性食品。并非味道酸的就是酸味食品,应该掌握一点:所有酸味的水果、豆制品都为碱性食物而不是酸性食物,碱性食物被认为是具有美容作用的食物。 豆腐、牛奶、芹菜、土豆、竹笋、香菇、胡萝卜、海带、绿豆、香蕉、西瓜、草莓等及大部分的蔬菜、水果都是碱性的。 食物的“酸碱性”会影响体态和皮肤健美。 经测定,弱碱性的食物有:豆腐、豌豆、大豆、绿豆、油菜、芹菜、番薯、莲藕、洋葱、茄子、南瓜、黄瓜、蘑菇、萝卜、牛奶等。而呈碱性的食物有:菠菜、白菜、卷心菜、生菜、胡萝卜、竹笋、马铃薯、海带、柑橘类、西瓜、葡萄、香蕉、草莓、板粟、柿子、咖啡、葡萄酒等。还有一些食物因吃起来酸,人们就错误地把它们当成了酸性食物,如山植、西红柿、醋等,其实这些东西正是典型的碱性食物。 多吃碱性食物。研究发现,多食碱性食物,可保持血液呈弱碱性,使得血液中乳酸、尿素等酸性物质减少,并能防止其在管壁上沉积,因而有软化血管的作用,故有人称碱性食物为“血液和血管的清洁剂”。这里所说的酸碱性,不是食物本身的性质,而是指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留在体内元素的性质。常见的酸性元素有氮、碳、硫等;常见的碱性元素有钾、钠、钙、镁等。有的食物口味很酸,如番茄、橘子,却都是地地道道的强碱性食物,因为它们在体内代谢后的最终元素是钾元素等。 2、酸性食物 酸性食品是指含有人体内能形成酸的无机盐如磷、硫、氯等元素及其它元素,可使体液表现为酸性的食物常见的有蛋白质丰富的肉、鱼、禽、蛋类以及谷类、硬果中的花生、榛子、核

鱼类食性研究

鱼类食性研究 摘要:本文对有关鱼类食性方面的知识做了一个概括,主要包括食性分析的意义、食物的类型、食性分析的一般方法、同位素在食性分析中的应用、食物成分 分析的两种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在不断的开发应用,我 们应当更加全面地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优点及不足,不断改进,为鱼类食性研究提 供更好的基础。 关键词:食性研究胃含物分析方法同位素技术 一、食物类型及其分析方法 1.食物类型。根据食物的重要性,可将鱼类的食物分为主要食物、次要食物和偶然食物。根据鱼类的主要食物组成,可将鱼类划分为4大食性类型:(1)草食性,摄食植物性食物,可 分为水草食性和藻类食性;(2)肉食性,摄食动物性食物,分为食鱼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和浮 游动物食性;(3)杂食性,兼食动物和植物性饵料;(4)碎屑食性,以有机碎屑和其夹杂的微小 生物为食。 2.胃含物分析法。胃肠内容物分析法有助于分析物种个体大小与不同发育阶段食物组成 的变化规律,有利于研究分析食物网中食物的时空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提供消费者某一个 时间段(暂时性)的食物来源信息。 胃肠内容物分析方法在鱼类和海洋脊椎动物生态学研究中被称为“标准方法”。世界上许 多国家都在该领域开展过大量研究,尤其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类。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 利用胃含物分析法对鱼类食性进行研究,但存在许多不足:其一,由于消费者所摄入不同食物 在消化道中的消化率不同,所以在胃肠内容物中发现的各种食物成分所占的比例并不能准确 的反映出消费者实际摄入饲料的比,对于胃肠中消化速度较快的食物类群其重要性易低估, 而对于消化速率慢的类群其重要性易高估,从而导致了在胃肠食物组成分析上易出现偏差; 其二,反复的消化作用使食物类群降解程度参差不齐,胃肠内容物食物类群的鉴定工作比较 困难;其三,胃肠内容物测量的只是被捕食前所摄食的食物,不能代表生物长期的食性,并 且许多水域生物存在偶食性。尽管传统的胃含物分析法在研究中存在这些不足,但由于它方 法简单、方便和直接,仍然是研究摄食生态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推出。这些方法在获取濒危和稀有物种胃内容物信息方面尤为重要。并且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胃肠内容物分析的不足之处。 3.同位素技术在食性研究中的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方法是根据消费者稳定性同位素比值 与其食物相应同位素比值相接近的原则来判断此生物的食物来源,进而确定食物贡献,所取 样品是生物体的一部分或全部,能反映生物长期生命活动的结果;稳定性同位素还能对低营养 级或个体较小生物的营养来源进行准确测定,进而为确定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及对整个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准确定位。稳定性同位素不但可以确定消费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对于 有多种食物来源的消费者,同样可以用稳定性同位素确定各种食源在消费者食物中所占的比例。由于有机体中许多元素的同位素现在还不能准确测定,所以同时对消费者的多种食物的 贡献比例进行准确定量测定还不现实(n种同位素,大于n+l种食物)。虽然还存在较多潜在的 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但该方法在揭示食物对消费者间的定量关系方面提供了一个参考。 二、食物成分分析 1.表格法。表格法是将描述饵料重要性的各项指数用表格的形式列出。这些指数在反应 饵料重要性时各有优点,出现频率可以反映出鱼类对某种饵料的喜爱程度。个数百分比适合 于描述饵料个体规格相近的鱼类的食物组成,重量百分比能够反映出某种饵料占总食物量的 比例。但由于不同食物的个体大小、含水率、营养价值等因素不同,以上指标均有其局限性,尚没有一种方法能单独反映鱼类真实食性。

国内有蹄类食性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第42卷第3期2019年5月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vol.42.No.3 May.2019 文章编号:1006-6993(2019)03-0027-05 国内有蹄类食性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李楠楠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生态研究院,牙克石022150) 摘要:用于有蹄类食性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观察法、利用法、胃分析法、痿管法、粪便DNA分析技术和粪便显微分析技术6种方法。文章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介绍6种方法各自优势和不足,提出粪便显微技术将在有蹄类食性研究方面前景广阔。 关键词:有蹄类;食性;方法;进展 中图分类号:S815文献标识码:B 动物为了维持生命,必须从周围环境中不断摄取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被称作动物的食物,它是联系动物与环境的纽带。动物食性研究是基础生态学研究重要内容,也为研究动物营养生态学,评价物种生存,查清物种间的关系以及探讨其在生物群落中地位提供基础资料,尤其濒危物种的食性研究,有利于探讨种群生存现状及繁殖策略。有蹄类作为哺乳动物中的较大类群,食性研究方法的准确性关系到有蹄类资源科学管理的水平。文章对有蹄类食性研究方法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国内有蹄类食性的研究。 1有蹄类食性选择的影响因素 有蹄类对食物的选择性影响着有蹄类动物的食物组成,进而影响从周围环境获取营养物质的数量。有蹄类动物因年龄、性别、生理结构和健康状况等自身情况影响到个体对食物的选择性、采食的行为以及食物组成的比例;还会因植物资源状况、生境特征、食物丰富度以及采食时间地点等外界环境因素的改变而改变采集策略;除自身和环境因素影响外,有蹄类食性选择还会受到种内和种间竞争的影响,特别是在食物匮乏的冬季,动物个体会迫于食物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取食策略从而减少或者回避竞争,达到个体的存活。目前,影响有蹄类食物选择的因素的相互关系已成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円。 2有蹄类的食性研究方法 有蹄类因动作敏捷、机警给研究其食性研究带来一定困难,经过多年的科学探索,专家们总结出了几种食性研究方法。 2.1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是观察有蹄类采食植物的种类,通过动物采食每种植物的时间进而确定其食物的组成的方法I。由于有蹄类动物都警惕性高,再加受野外环境和仪器设备的限制,研究者很难观察到一些珍稀的动物活动。直接观察法现在多用于一些驯养的动物个体,让被研究的动物自由取食,记录其取食植物的种类和次数(取食一口记为1次)通过模拟该动物采食来估计每次取食的种类,进而确定食物的组成叫 2.2利用法 利用法中最常用是剪枝估重法和啃食调查法。啃食调查法是通过跟踪动物留下的新足迹,统计其啃食过的枝条数,进而确定采食各种植物的比例,沿样线每隔10-20m取样方(样方大小为2m x 2m),记录样方内被新啃食过的枝、茎、叶。剪枝估重法是在取食生境中,随机剪取主要啃食的几种植物的当年枝,并测量当年枝的长度Y(cm)和末端直径X(cm),样本数>30,测出每个当年枝的干重W (g)建立方程:⑴Y=A+BX;⑵W=C+DX冋。 2.3胃分析法 20世纪70年代以前研究动物食性主要用胃分析法,它是通过对动物胃内容物的分析进而确定动物食性的方法。胃分析法比较复杂,一般分为取样、冲洗筛选、鉴别分类和对结果的定量分析几个步骤,一般胃样通过意外死亡(冻死、病死等)和狩猎等渠 收稿日期:2018-08-13 作者简介:李楠楠(1986-),女.黑龙江省绥化市人,林业工程师.

哺乳动物食性的研究

哺乳动物食性研究——粪便分析法 食物是连接动物与环境的纽带,也是建立动物群落中各种种间关系的基础。捕食、寄生、竞争等种间关系是动物间食物联系的最具体的体现。食性分析可粗略地判断出适宜生境,根据食物组成及其喜食性程度可确定生境的适宜度,并对动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食物与生境关系的主要目的是弄清野生动物利用哪些食物,怎样何时在什么地方取得这些食物,以了解野生动物的需求,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有关动物食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观察法、粪便分析法、室内笼养饲喂法、胃内容物分析法和毛发中同位素含量测定法等。实地观察法虽然较为可靠,但在林栖胆怯的动物中难以开展;胃内容物分析法要以杀死动物作为代价,在目前动物食性研究中不提倡。看了有关动物食性研究方面的论文,发现大多数采用的都是粪便分析法,但是粪便分析法也有它的缺点:粪便显微分析法能精确地确定动物所摄入的食物种类,但在显微定量方面必须进行合理的修正才能使实验数据更为精准地反映动物的食性,但经过前人总结发现室内笼养饲喂法可为粪便分析法提供修正参数。 研究动物的食性包括野外和实验室两部分。野外调查可提供大量有关动物食物的信息,是实验室分析的基础。如果实验室研究不与野外调查相关联,就不能解释实验室工作的结果。食性研究是从营养角度探讨动物与生境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确定动物的食性及动物的取食行为是进行种群管理的前提。动物对食物的需求包括食物的质和量两个方面。不同种间的食性差异是由动物物种身体结构的特异性及在长期进化中对环境的适应决定的。 1.基本原理 粪便在食性研究中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粪便分析法是大多数草食动物食性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粪便中未被消化的植物碎片细胞印迹结构来确定动物取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常采用显微组织学的技术来分析草食动物粪便中残存的植物细胞,以确定动物的食性。Johonson认为,作为植物的最外部位,首先最快感受和反应外界环境变化的组织之一为叶表皮,它们的一些特征已经明显处于基因的控制之下,因此成为极有用的分类学证据。 植物的科、属甚至种的表皮细胞结构特点各不相同,植物角质层碎片通过动物消化道后除大小会发生变化外,仍保存原表皮细胞的模式结构。因此根据粪便中未被消化的角质碎片的细胞结构,可鉴定动物取食的植物种类。植物表皮细胞可供鉴定的特征有细胞极性、叶脉型、细胞的形态、形状、大小、排列方向和内容物以及气孔副卫细胞是否存在,其数量和排列方式如何,其他表皮刺腺体硅细胞晶体淀粉粒是否存在,形态分布如何等。 定义某一类型植物在粪中残留系数为R(0~1),消化吸收能力系数为(1~R);再设平均残留量为W,平均消化吸收量为A,平均摄入量为P,则动物的摄入量、消化与吸收、残留量之间各类型植物有如下关系[2]: P∝(1/R)*W (1) P∝[1/ (1-R)]*A(2) 由此可以定量估算某一类型植物被摄入的量;再把粪便中的残留物细胞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