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两课时教案

《朝花夕拾》两课时教案
《朝花夕拾》两课时教案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 主备人:郭颖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略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多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积累及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简洁导入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3.教师点拨:读书三功:“诵”、“疑”、“评”。 读书方法介绍:读书“三功” 诵,不是看,而是声情并茂地念。疑,不是一般地想,而是追问作者,同作者探讨。评,不是复述,而是评价优劣得失,揭示艺术规律。具备了这三功才能读出智慧,读出境界,读出一个灿烂的自我。 4.掌握一些有关阅读散文的方法。 二、走近鲁迅了解创作风格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三、深入文本了解背景 四、合作交流概括内容 1.阅读文本,把握整体内容; 《朝花夕拾》目录: (1)小引(2)狗?猫?鼠(3)阿长和山海经 (4)二十四孝图(5)五猖会(6)无常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8)父亲的病(9)琐记(10)藤野先生(11)范爱农(12)后记 2. 小组讨论,畅谈喜爱篇目; 3.踊跃演讲,发表独到见解。 五、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讲述。

《朝花夕拾》阅读训练

《朝花夕拾》导读 一、《朝花夕拾》 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二、目录: 小引①狗〃猫〃鼠②阿长和山海经③二十四孝图④五猖会⑤无常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⑦父亲的病⑧琐记⑨藤野先生⑩范爱农后记 三、分类 1-7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 8-10篇: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四、简介 1.《猫〃狗〃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2.《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4.《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朝花夕拾教案阅读课教案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读书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二、合作交流 (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著。 冰心《繁星》《春水》施耐庵《水浒传》 鲁迅《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 吴承恩《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童年》罗曼·罗兰《名人传》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2、阅读要讲究方法(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1、《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 1926年间。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 2、这十篇分别包含: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范爱农》 《藤野先生》 小结:浏览之后,要做进一步阅读,介绍第二种读书方法。 2、略读:略读法就是用尽快的速度,抓住几个要点把书读一遍,对全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他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阅读方法。(不是逐字逐句的读,而是快速的观其概貌) (默读是略读的一种方法。默读时,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 你最喜欢哪篇文章?略读课文,概括内容。 《狗?猫?鼠》——作者追忆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揭露了封建教育扼杀儿童天性的本质。 《无常》——记述了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儿时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对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 《父亲的病》——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

朝花夕拾阅读检测题及答案

《朝花夕拾》阅读检测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人物不是《朝花夕拾》作者的是(D) A、周树人 B、鲁迅 C、周豫才 D、周作人 2、《朝花夕拾》是一本( A )A、散文集B、论文集C、文学评论集D、杂文集 3、鲁迅先生的籍贯是(C) A、浙江杭州 B、浙江温州 C、浙江绍兴D浙江嘉兴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在(A) A、“我家的”后面 B、“我家的”前面 C、“我家的”左面 D、“我家的”右面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作者何时求学的地方(A) A、少年 B、青年 C、壮年D老年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D) A、学堂名 B、书房名 C、书院名 D、私塾名 7、寿镜吾先生是鲁迅在何处求学时的老师(A) A、本城书塾 B、南京水师学堂 C、东京“清国留学生速成班” D、仙台医专 8、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何处求学时的老师(D) A、本城书塾 B、南京水师学堂 C、东京“清国留学生速成班” D、仙台医专 9、藤野先生的全称是(D) A、藤野B藤野严C藤野严久D藤野严久郎 10、《藤野先生》回忆作者早年学医时的生活经历,地点不是在( C ) A、日本 B、仙台 C、北京 D、仙台医专 11、《朝花夕拾》结集出版前,曾在何处连载(A) A、《莽原》 B、《申报》 C、《奔流》D《晨报副刊》 12、《朝花夕拾》在报上连载时的栏目叫(A) A、《朝花夕拾》 B、《花边文学》 C、《旧事重提》 D、《伪自由谈》 13、除“小引”和“后记”外,《朝花夕拾》正文共有多少篇(B) A、12 B、10 C、14 D、8 14、《朝花夕拾》正文前的“小引”讲的是《朝花夕拾》的(B) A、写作过程 B、编纂过程 C、修改过程 D、构思过程 15、《朝花夕拾》正文后的“后记”讲的是(D) A、本书的写作过程 B、本书的编纂过程 C、本书的修改过程 D、与《二十四孝图》相关的内容 16、《狗?猫?鼠》是一篇(B) A叙事散文B议论散文C抒情散文D杂文 17、《狗?猫?鼠》写到了作者何种生活经历(C) A、养狗 B、养猫 C、养隐鼠 D、都不是 18、《狗?猫?鼠》开头提到的“名人”“教授”“大脚色”“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是(A) A、一种人 B、两种人C三种人D四种人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薈湛江市第二中学麦晓敏 2016年11月5日 莆【教学目的】 蚃 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 生的阅读。 螇2.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蚅3.学会欣赏运用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人物。 螄【教学重点】 莂 1.了解全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袇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肆【预习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集有关资料; 蒆【教学过程】 膁一、导入(30秒)

膁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 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 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蒇(板书:朝花夕拾鲁迅) 羃二、了解名著阅读的方法(5分钟) 膄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名著? 芁(生谈阅读方法)后出示(PPT1:) 羈名著基本的阅读方法: 蚅(一)先读序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写 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初步的了。 羂(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彩部 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莁(三)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概括大意,抄名言,作评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莈(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膃三、阅读《朝花夕拾》(5分钟) 螁师:我们也借鉴以上方法来读读《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阅读问答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问答 《狗?猫?鼠》 1.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写“宠物”的文章是哪一篇文章? 答:《狗?猫?鼠》 2.作者仇猫的原因有哪些? 答:(1)性情与别的猛兽不同,捕食定要尽情玩弄,待玩腻了在吃,与人们的坏脾气相同。(2)天生一副媚态。(3)在交配时嗷叫,令人心烦;(4)吃了“我”心爱的隐鼠,虽然后来证实非猫所害,但“我”是不会对猫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3.狗?猫?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是? 答:“八戒招赘”和“老鼠成亲” 4.隐鼠的结局是怎样的? 答:“我”认为是被长妈妈一脚踏死的。 5.《狗?猫?鼠》一文是针对谁的攻击引发的?用意何在? 答:“暴虐者”。充分表达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之情。 《阿长与山海经》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答: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我什么心情? 答:“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表现“我”的惊讶。“我”只是随口跟她提起,并不会料到长妈妈会把它买了回来,同时也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敬意”。 3.结合全文,概括长妈妈的形象特点。 答:阿长是个朴素的乡村妇女,她虽然有些迷信有些喜欢说别人闲话,但是她总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美好憧憬。 《二十四孝图》 1.《二十四孝图》中鲁迅为什么得到二十四孝图后即高兴又扫兴? 答:“高兴”是因为我一人所独有;“扫兴”是因为“我”知道了“孝”有如此之难,对之前想做孝子的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2.鲁迅先生为什么说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答:对书中那些孝子的做法感到可疑甚至反生反感。 3.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不是反对孝道的文章? 答:不是。作者并不反对孝道,只是对中国古代孝道深表怀疑。文章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暴,对中国古代儿童的怜悯和同情。孝顺是优秀的品质,但不能过分虚假,不然就变的愚不可及了。 《五猖会》 1.《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可以看出父亲是个对子女要求严厉的人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阅读指导(学案+教案)

《朝花夕拾》读前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阅该的兴趣,指导学生运用相关方法阅读《朝花夕拾》。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提运用快速阅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使用批注法阅读,并及时有效地填写相关读书表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以单元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已知信息导入:同学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是“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葚”,还是“美女蛇”“怪哉”虫?这些都是鲁迅童年的生活片段,充满了童年的气息。像这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的文章,鲁迅先生把它们收进了同一个散文集里,那就是——《朝花夕拾》。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是悲喜交织的,今天起,我们就开始阅读《朝花夕拾》,在鲁迅先生的记忆长河里,与他一起感受他曾经的喜怒哀乐。 作品介绍: 1.“鲁迅知多少”:看哪个同学的作者简介更详细、更丰富。 2.“《朝花夕拾》知多少”:看哪个同学对本书的篇章、内容、人物了解的更多些。(让学生先介绍,教师视情况补充、更正、点评。) 试读名著: 1.方法介绍 由于《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集,所以阅读的时候可以围绕着鲁迅青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去写。其中,要注重鲁迅的“所感”,它是丰富的,既有快乐、又有忧愁。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要将快速阅读与精读相结合,要用批注法进行阅读记录,并将有价值的信息填写在读书记录表上,再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2.教师示范

3.实践运用 (1)以《五猖会》为例,让学生在本篇散文中找出“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练习填写读书记录表,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想,为以后的自主阅读做准备。 (2)汇报热身 ①让学生在组内展示自己的读书卡。 ②小组推荐优秀读书卡,向全班展示。 注意:要确保学生在本次练习中明确了阅读方法,并能够在以后的阅读中自主完成阅读与读书记录表。 4.布置作业 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运用本课学到的“快速阅读与精读相结 合”“批注阅读”的方法进行全书的两遍阅读,并将每篇散文的读书记录表填好,小组间互相交流,汇总问题,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几张表格在全班展示。(时间为两个星期) ②将每组汇总上来的问题以及感悟进行各小组之间的探讨,最终得出结论,可以以文字、演讲、手抄报等灵活的方式呈现,留在交流展示课进行分享。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资料链接: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如果有人说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信吗?我不信!但我们可以大胆假设: 提问:如果我们的人生只剩下现在短暂的45分钟,那么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2、有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个疑问。著名的诗人臧克家曾经这样赞颂过他:“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自己也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提问:同学们说说他是谁啊?——鲁迅。 (板书:鲁迅) 3、著名的共产党人瞿秋白曾经这样形容鲁迅,说他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狼。”而且鲁迅也承认,说“对,我是狼”,“痛苦时索性躺在荒山里,在草莽中,舔着自己的伤口。”还有人说鲁迅先生是一把

最新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学设计名师资料汇编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一、学习导引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1)、《朝花夕拾》全书篇文章,外加一篇《》,一篇《》,是鲁迅惟一一本集;是鲁迅回忆、和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是回忆性。 (2)、我们已学过该集中的文章有《》、《》等;在初中阶段,我们还将学到《藤野先生》一文。 (1、十;小引;后记;散文;童年少年青年;记叙文;散文。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二、课文重温 (3)、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阿长与〈山海经〉》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3、③;4、称呼的由来,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大”字形的睡相,一肚子烦琐的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等;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 三、发人深思 有一句校园民谣: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意思是说,学生平时学习语文,对鲁迅的作品的阅读理解,感到困难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1、专家说 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那他难懂在什么地方?通常的说法是认为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比较复杂,我们不太了解,这样就很难进入鲁迅作品。其实我觉得这不是阅读鲁迅作品的障碍。鲁迅作品之所以难懂,难懂在你很难知道他真正在想什么,真正想说什么,这一点非常难把握。鲁迅先生关于他的作品,说过两句话: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是不一样的,我为自己写和为别人写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真正了解鲁迅作品的真意,是很困难的。

教案《朝花夕拾》教学内容

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案 主备人:陆远见 【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 简洁的导入

2.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3.教师点拨:读书三功:“诵”“疑”“评”。 二、走近鲁迅了解创作风格(视频)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三、深入文本了解背景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用意,正如许广平在讲到关于鲁迅对待儿子海婴的态度时所指出的那样:“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尤其是普通的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鲁迅希望儿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欣慰的记念》第183页)因而,《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作品,是对封建教育制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鞭挞。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四、合作交流概括内容 1.阅读文本,把握整体内容;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1 人教版完美版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2,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2、鲁迅及其代表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2,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三)根据课题和学习目标,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和学习目标,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预设: 《朝花夕拾》有那些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1,《朝花夕拾》有哪些文章? 2,这些文章都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主题?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2018《朝花夕拾》阅读检测题有答案

《朝花夕拾》 一、填空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 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 5. 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 6. 《二十四孝图》中,子路负米、敦巨埋儿、老菜娱亲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7. 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三件重大的事。 8. “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活无常。 9. 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0. “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琐记》篇。 11. 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乌烟瘴气” 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2. 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13. 《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14. 《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弃医从文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15.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6.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7. 鲁迅在《藤野先生》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8. 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 “黄香扇枕” “陆绩怀橘”之类。而“哭竹生笋” 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导读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 2.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3.学会欣赏运用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人物。 【教学重点】 1.了解全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预习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板书:朝花夕拾鲁迅) 二、了解名著阅读的方法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名著? 三、阅读《朝花夕拾》

(一)作者介绍 (二)整体感知《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全书篇文章,分别为《》、《》、《》、《》、《》、《》、《》、《》、《》、《》。外加一篇《》,一篇《》,是鲁迅惟一一本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到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 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四、选文例析《五猖会》 (一)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归纳主题。 (它主要记述“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板书:五猖会→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二)文章是如何来表现这个主题的? 主要是通过叙写“我”去看五猖会前后的情感变化的经历来表现: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读书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二、合作交流 (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著。 冰心《繁星》《春水》施耐庵《水浒传》 鲁迅《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 吴承恩《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童年》罗曼·罗兰《名人传》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2、阅读要讲究方法(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1、《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 1926年间。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 2、这十篇分别包含: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引领学生深度阅读——《朝花夕拾》读书交流会》课堂教学设计

四、《如何引领学生深度阅读——《朝花夕拾》读书交流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缘起 当前,信息时代里整个成人世界碎片化、浅表化的阅读习惯,已经严重影响我们学生的阅读姿态和阅读选择,长此以往,令人忧虑。2017年3月7日,人教社编辑尤炜老师在“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介绍”中特别指出:从七下开始,在阅读策略上,“重在精思细析,渐趋专业,针对性佳”,并明确提出“批注式”、“笔记式”等具体方法,主要目的是为了“破除学生大而化之、笼笼统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更多关注文字深层的东西,在思考的深度与精度上,在思维方式的多元化等方面的教学要求都有所提高。“传统文化类”教学内容被列为综合性学习三大类之首。我认为,这是对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最精准的解读,不仅只适用于新教材,我们的八年级教材当然可以以此理念为引领。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无论是使命还是职责,都实在想尽己所能,引领自己的学生以深度阅读的姿态,抛去功利,除去浮躁,沉心,静气,将自己浸入经典中,去感受经典中的文字美、文学美、文化美,去理解、思考、表达、体验、传承……运用好的阅读方法,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将书中的精华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价值,并试着影响他人。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这种分享和被关注的喜悦中促进自己的阅读走向深入,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厚重的底子。这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课程目标 开展本次活动,希望达成以下目标: 1.让学生能沉心静气,以安静阅读的姿态真正浸入文字中,能 够享受阅读。 2.学一点有效的阅读方法,掌握一点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3.更多关注经典中的文字美、文学美、文化美。 4.学会多种形式的自我表达。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 让学生能沉心静气,以安静阅读的姿态真正浸入文字中,能够享受阅读。 2. 学一点有效的阅读方法,掌握一点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难点: 1. 更多关注经典中的文字美、文学美、文化美。 2. 学会多种形式的自我表达。 四、教学资源准备: 1.老师和学生一起课前精读《朝花夕拾》。 2.教师为课堂开始和结束准备PPT。 3.每小组根据各自需要自己准备文字资料、PPT、背影音乐、视频资料、简单道具等。 五、课前准备及课外学习活动设计。

朝花夕拾教案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鲁迅和他的《朝花夕拾》教学目标: 1. 课前初读作品,大致了解著作中各篇章的主要内容。 2. 通过略读、精读、感悟等读书方式,了解作者的生命历程,消除对鲁 迅的隔膜,对其作品的隔膜。 3. 能运用课上所学的读书方法,选准读书角度,制作读书卡。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探究学习,了解鲁迅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消除对鲁迅的隔膜, 对其作品的隔膜。 2. 选准读书角度,制作读书卡。 学习准备: 通读原著中所有作品,重点阅读学习材料中的几篇作品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 根据课前预习,介绍鲁迅 出示鲁迅的生平简介,请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所认识的鲁迅 (预设:圣人、神人、大文豪、斗士……) 2. 根据课前预习,介绍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前文与鲁迅的距离感中,引出《朝花夕拾》的简介,并抓住“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历路程”这句关键句) 二、范例导读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为例,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制作读书卡。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已学课文,简单处理,用概括的方式) ②《五猖会》(引导学生用好摘录的方式,并且落实好各种方式的读,做好感悟批注)

三、学以致用 按照范例,对所选的几篇文章进行阅读勾画,完成表格,制作读书卡(小组合作交流,共读共划共悟,集体展示)

四、课堂小结 “圣人”鲁迅,他有快乐的童年,也有被父亲、被学业束缚的烦恼,这是和我们一样的;在家庭遭受变故,父亲生病的人生磨难中,慢慢练就出了几分坚毅的品质,这也是我们所能拥有的;进入青年时期,一次次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几经探索,几番抉择,最后终于坚定了他用笔、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决心,这是不是又和将要步入青年的我们有几分相似呢?其实,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并不是遥不可及,不可亲近的,他的作品,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如此。 五、课后作业 今天老师只是选择了一个阅读的角度,选择其中五篇,作为一个例子,教给大家一个阅读的方法。关于阅读这部作品的角度还有很多,就像课本中告诉我们的一样:鲁迅的童年、笔下的那些人物、儿童的教育观念…… 课后,你能不能选择或自己设计一个阅读角度,按照老师给你们做的示范,也设计一个这样的表格,制作一张这样的读书卡片,相信你的阅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板书设计: 童年快乐与烦恼圣人 少年磨难与坚毅普通的人亲近青年探索与抉择

关于朝花夕拾阅读心得300字五篇

关于朝花夕拾阅读心得300字五篇 关于朝花夕拾阅读心得300字(一)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初读《朝花夕拾》,我感觉它不像一部名著,反而像一位老朋友,多年不见在与你聊家常,也许这才是这本书的独到之处。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品味到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天真烂漫,眼前也不由自主的出现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画面。鲁迅趁大人不注意溜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玩耍,嬉笑,采摘野花野果,真是让人心向往之。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使用了大量对比与讽刺的手法,例如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使用了许多明亮,快活的文字来描写“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再写到作者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学习,反衬出了“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与乏味,体现了鲁迅对私塾的不满。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但更能吸引读者。这应该就是这本书成为名著的原因吧。 童年已经渐行渐远,留下的只剩琐碎的记忆,本书是鲁迅先生对逝去岁月的回忆,还有无奈的感伤。细细品味《朝花夕拾》,也让我开始去寻觅童年的时光了。 关于朝花夕拾阅读心得300字(二)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记录的大都是他少年时的故事,文章生动有趣,用文字刻画出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次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集,令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一向严谨的鲁迅先生,文笔竟如此生动活跃,静中有动,动中添静,动与静的结合那样完美,看不出一丝修改的缝隙,竟如说话一般流畅和自然。恰到好处的词语运用,是文章显得更加朴素自然。只需三言两语,便能刻画出一个生动的形象。 在整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长妈妈了。他是鲁迅的乳娘,为人淳朴,忠厚,善良,总是笑眯眯的,还经常给鲁迅讲故事。在鲁迅的每一篇文章中,都有她的影子。在她的身上,有着鲁迅先生童年时的美好回忆。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完整版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读书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二、合作交流 (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着。 冰心《繁星》《春水》施耐庵《水浒传》 鲁迅《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 吴承恩《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高尔基《童年》罗曼·罗兰《名人传》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 2、阅读要讲究方法 (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1、《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 1926年间。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 2、这十篇分别包含: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范爱农》 《藤野先生》

名著导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朝花夕拾教案

学校七年级语文备课 时间:2017 年 9月日主备人:审核人: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题《朝花夕拾》课型 教学目标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 重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课前准备预习阅读《朝花夕拾》 教学用具小黑板课件多媒体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 附:人物形象简析: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二、赏析片断写出感受 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4.通过拓读,学习感受生活,学会默读他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师归纳: 1.(1)“谋杀”我的隐鼠。(2).“切切察察的毛病”。 (3). 摆“大”字的睡相。(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长毛”的故事。(6).<<山海经>>。(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