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对痤疮临床治疗分析

中药对痤疮临床治疗分析
中药对痤疮临床治疗分析

中药对痤疮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之间收录的78例痤疮的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照组的39例患者采取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的39例患者采取中药进行治疗,然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其中观察组的患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数据的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两组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的反应。

结论:中药治疗痤疮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治疗的过程中未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治疗与应用。

关键词:中药治疗西药治疗痤疮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42-01

痤疮是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皮肤疾病,一般多发生于年轻的人群中,经常表现在面部和胸部以及背部等部位。在临床治疗上经常采取常规的西药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效果难以满足患者的理想效果。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对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之间收录的78例痤疮的患者采取中药的疗法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的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治疗痘痘中药配方

治疗痘痘的中药配方 [方一]浙贝母、白附子、菊花叶、防风、白芷、滑石各15克,皂角10克。将6味为细末,用皂角蒸熟去筋膜,同药捣为丸,早晚擦面。本方祛风清热,适用于痤疮、雀斑。 [方二]赤小豆20克,细辛6克,麻黄3克,银花10克,泽泻8克,茯苓15克,车前子8克,神曲15克,红花3克,甘草6克。煎汤代茶,1日1剂,并用药液清洗患部,早、晚各1次。本方功能消疮,适用于痤疮。 [方三]土茯苓30克,生地榆15克,赤芍10克,黄柏15克,蒲公英、茜草各10克,地肤子、金银花、板蓝根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清热解毒,活血祛湿,适用于痤疮患者。 [方四]白果适量。将药洗净,切开,绞汁,取汁频涂患部,干后再涂,直至汁尽,每日再2—3粒。本方解毒排脓,平痤除皮,适用于痤疮患者。 [方五]硫黄、川军各等分。将2味药共研细末,冷开水调敷患处。主治痤疮。[方六]蝮蛇胆汁0.5毫克,雪花膏500克。将2者混合调匀,每日早、晚先用温水洗脸,待干后涂擦皮损处。本方消炎抑菌,溶解皮脂,脱色止痒,适用于痤疮。 [方七]士瓜根60克。捣细为散,以浆水和研成膏,瓷盆中盛贮,临卧洗面后涂之。本方泻热消瘀,适用于痤疮。 [方八]白菊花3克、甘草2克混合茶叶面膜能消除粉刺,去除油脂。面粉1匙加蛋黄1个,拌匀后加绿茶粉1匙。洗净脸后,均匀地抹在脸上,20分钟后洗去。也可用红茶与红糖泡茶,将糖茶水1匙与面粉1匙调匀,做面膜15~20分钟后洗去。 [方九]连翘3克、芦荟适量、橘梗2克和草莓本身有消毒和收敛的作用,能让爱长痘痘的症状缓和下来,对皮脂分泌旺盛的皮肤也非常有效。使用草莓4粒,面粉1小匙、酸奶少许,用清水将草莓冲洗干净,榨出汁;将面粉和酸奶混合后放入草莓汁和蜂蜜搅拌均匀,涂抹于脸上,干后洗净。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2010版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2010版 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皮肤科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临床试验的文献依据;有些甚至对患者有伤害,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使患者的经济受损。因此对目前正在从事临床皮肤科工作而又未经正规皮肤科专科训练的临床医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也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重庆西南医院皮肤科尹锐 1、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因素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引起痤疮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快速发育和皮脂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激素支配的。进入青春期后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升高,睾酮在皮肤中经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雄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部分痤疮患者血中睾酮水平较无痤疮者高。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皮脂分泌作用。皮脂主要由角鲨烯、蜡酯、三酰甘油和少量固醇及胆固醇酯组成,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并促进毛囊上皮的角化。 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质细胞。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质形成细胞中板层颗粒减少,代之以大量张力细丝、桥粒和脂质包含体,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质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腺排出障碍,最终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 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易继发细菌感染。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最为重要。痤疮丙酸杆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酯酶可分解皮脂中的三酰甘油,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是导致痤疮炎症性损害的主要因素。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趋化中性粒细胞,活化补体和使白细胞释放各种酶类,诱发或加重炎症。 除上述因素外,部分患者痤疮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有关,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痤疮如聚合性痤疮和暴发性痤疮,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2、痤疮的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三度4级: 1级(轻度):仅有粉刺; 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 3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 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3、痤疮的局部治疗 3.1 局部清洗 用清水洗脸,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但不能过分清洗。忌用挤压、搔抓粉刺。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糖皮质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 3.2 外用药物治疗 3.2.1 维A酸类药物①0.025%~0.1%维A酸(全反式维A酸)霜或凝胶:此药可以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使粉刺溶解和排出。开始用药5~12d时皮肤有轻微刺激反应,如局部潮

名老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探析

名老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探析 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痤疮为常见皮肤病,近代中医名家治疗各具特色,体现了时代的特点,试总结如下: 1.主方加减 陆德铭教授认为阴虚火旺为发病之本,肺胃积热、血瘀凝滞为发病之标。治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痰,其基本方:生地、玄参、麦冬、天花粉、女贞子、枸杞子、生首乌、蛇舌草、虎杖、丹参、茶树根、生山楂(原文无剂量)。多依皮疹形态加减:皮疹色红加赤芍、丹皮、连翘,脓疱加银花、半枝莲、蒲公英、野菊花,结节囊肿加三棱、莪术、桃仁、石见穿、皂角针、海藻、夏枯草、浙贝、全瓜蒌,瘙痒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月经不调或经前皮疹加剧加当归、红花、益母草、仙灵脾、肉苁蓉、锁阳,皮脂溢出多加侧柏叶、薏苡仁,发于鼻部加黄芩、桑白皮、地骨皮。[1]。 许连霈教授以清火解毒,佐以消肿散瘀治疗痤疮,其基本方为黄芩、金银花、地丁、桑白皮各15克、黄连、连翘、丹参各10克、甘草6克。结节囊肿明显者加当归、制大黄,聚合性痤疮加黄柏[2]。 范瑞强教授认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过旺。治宜滋肾泻火,清肺解毒,以自拟消痤方治疗:丹参

25克、女贞子、旱莲草、鱼腥草各20克、生地、蒲公英、连翘各15克、知母12克、甘草5克。加减:阴虚内热者表现为粉刺丘疹,以消痤汤为主;瘀热痰结者症见红色或暗红色结节、囊肿、疤痕为主,以桃红四物汤合消痤汤;冲任不调者发病多与月经不调有关,以柴胡疏肝散合消痤汤[3]。 唐汉钧教授对肺脾肾症状兼有、证型交叉者,以自拟经验方治疗:茯苓、白术、白花蛇舌草、鹿含草、丹参各15克、枇杷叶、仙灵脾、桑白皮各12克、黄芩、菊花、陈皮、半夏、女贞子、生山楂各9克。加减:肺热偏重加银花、蒲公英、侧柏叶、地骨皮等,胃火盛加黄连、山栀、生石膏、寒水石等,冲任失调加黄精、肉苁蓉、枸杞子、旱莲草等[4]。 2.辩证分型 唐汉钧教授将本病分为:(1)肺经风热者,丘疹色红细小,鼻翼发红、油腻、脱屑,炎症较明显,以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侧柏叶、桑白皮、金银花各12克、黄芩、菊花、桑叶各9克、甘草6克。丘疹质硬难消加天冬、浙贝、玄参,面部痒甚加白藓皮、白蒺藜。(2)胃肠湿热者,多见于30岁左右者,丘疹色红较大,或结节、脓疱,伴胃肠功能紊乱,以黄连解毒汤加减:全瓜蒌18g、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鹿含草各15g、大黄、黄芩、苦参、栀子各9克、黄连、甘草各6克。脓疱较多加蒲公英、银花、野菊花。(3)肝肾阴虚、冲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地病因病机分析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地慢性炎症.好发于男女青春期地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地部位,临床上以面部地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地范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冲任失调 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地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地主要因素.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内分泌失调 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地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地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地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地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地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地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地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地发生有关.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皮脂分泌旺盛 毛囊和皮脂腺是雄性激素靶器官.在不正常水平地雄激素作用下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过浓地皮脂郁积在皮脂腺导管内;另一方面在雄激素地刺激下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管腔变窄,更进一步加重了皮脂排泄不畅,形成了临床上所见到地丘疹和粉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毛囊内微生物感染 已知表皮和毛囊皮肤内存在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组微生物,其中以痤疮棒状杆菌跟痤疮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皮肤中地皮脂分泌过多给这组微生物地生长提供了良好地环境,它们分解脂肪,促使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使毛囊及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游离脂肪酸产生地炎症反应和细菌本身引起地炎症共同形成临床上所见地红色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它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痤疮的病因病机分析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男女青春期的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上以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的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1.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热而脸生粉刺。 2.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4.冲任失调 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 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 1.分泌失调 目前已经公认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的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的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的发生有关。 2. 皮脂分泌旺盛 毛囊和皮脂腺是雄性激素靶器官。在不正常水平的雄激素作用下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过浓的皮脂郁积在皮脂腺导管;另一方面在雄激素的刺激下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管腔变窄,更进一步加重了皮脂排泄不畅,形成了临床上所见到的丘疹和粉刺。 3. 毛囊微生物感染 已知表皮和毛囊皮肤存在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3组微生物,其中以痤疮棒状杆菌跟痤疮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皮肤中的皮脂分泌过多给这 3组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们分解脂肪,促使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使毛囊及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游离脂肪酸产生的炎症反应和细菌本身引起的炎症共同形成临床上所见的红色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 其它

治疗痤疮的几种有效方法

治疗痤疮的几种有效方法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被覆于整个人体表面,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它既是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重要器官,又是人体美的主要载体。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除毛发、甲、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外,还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及肌肉。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颜面、前胸、后背等皮脂溢出部位,其损害特征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和结节,严重的可形成瘢痕。痤疮发病率高达45. 6%,男性发病高峰在16-19岁,女性发病高峰在14-16岁,可持续至30-40岁,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痤疮形成的原因 1、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毛囊导管口角化和毛囊内微生物相关; 2、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 3、饮食、胃肠功能、环境因素、化妆品及精神因素可诱发和加重痤疮发生。 痤疮的程度 1、轻度:以粉刺为主,少数炎性丘疹; 2、中度:在轻度的基础上,丘疹数目增多,出现浅在性脓疱,皮损局限于颜面; 3、中度重度:在中度的基础上,丘疹、脓疱增多,皮损发生于颜面、颈部、胸背部; 4、重度:在中重度的基础上,有囊肿、结节、瘢痕形成,皮损发生于上半身。 痤疮治疗方法介绍 面部皮肤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它直观折射出你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也正是因为这样煤炭总医院整形美容中心的专家表示了痤疮是美容皮肤科的最常见的病种之一。痤疮治疗是指通过各种医疗美容技术作用于痤疮部皮肤,使皮肤恢复光泽、细腻。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日常护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一、日常护理治疗痤疮 引起和加重痤疮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应尽量避免或加强护理,如:避免日晒、辐射,少食香、甜、辣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用温水洗脸,保持心情舒畅,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痤疮可到具有医疗资质的机构进行倒模或药膜处理。 二、药物治疗痤疮 痤疮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损容性皮肤疾病。目前治疗痤疮的药物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1、抗雄激素类药,如螺内酯、西咪替丁等;2、抑制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的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α-羟酸类药物等;3、抗皮脂溢出类药,如硫酸锌、葡萄糖酸锌等;4、抗微生物类药,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等。 由于每个人的痤疮病因不同,严重程度也不同,所以在选择药物治疗痤疮前应到医院,在医生做出明确诊断后严格按照医嘱服用,切不可盲目用药,以免带来严重后果。 三、物理治疗痤疮 1、激光治疗痤疮 根据激光的选择性光热效应理论(即不同波长的激光可选择性地作用于不同颜色的皮

中医治疗痤疮

中医药对痤疮的认识探讨 摘要 痤疮是青春期男女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的精神、心理、情绪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无情的折磨。痤疮病情越重,病程越长,心理障碍越重。他们的生活质量严重的受到了影响,最后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性格暴躁、情绪无常,甚至精神分裂。而中国传统医学在很早以前便对痤疮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医治病着重于全局,重视内因,强调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结合中药的现代药理学作用,以调整气血,调整内分泌为治则。 本文从痤疮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医治疗等多个方面对痤疮进行了探讨,把目前中医药对于痤疮的认识进行了简单概括,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该课题还存在大量的后续研究工作。 关键词:中医药,痤疮,中医治疗

痤疮,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类型的皮疹为特征。多发于青春期,除儿童外,人群中约有80%~90%的人患本病或曾经患过本病(包括轻症在内)。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常伴有皮脂溢出。中医学称本病为“粉刺”。痤疮发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毛孔堵塞。毛孔堵塞以后,毛囊里面的油脂排不出来,由于毛囊口被阻塞,毛囊管腔狭窄,形成缺氧状态,使毛囊内的厌氧菌大量增生,导致微生物失衡,从而就形成了粉刺。 2中医病因病机 2.1古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论述 如《素问·生气通气论》载“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皶,赤疱币币然也”,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载“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盖受湿热也”。不难看出,古代部分医家从外邪郁表,即由于风邪、湿邪、热邪郁于肌表,久蕴不解而成痤,提出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另有《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载“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亦有《外科大成肺风酒刺》载“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可以看出血热久郁,即由于素体血热,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生里热,累及血分,血热蕴结而成痤,亦认为是本病的病因病机。 2.2 近代学者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李艳萍等[1]认为湿热毒瘀是痤疮的主要病机,比较常见的是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辛辣最易化热,肥甘厚味易生湿化热,湿热聚之则化毒生瘀;其次是环境因素,如生活、居住、工作环境潮湿或湿热,刺激皮肤的灰尘或气味,阳光的长期久

治疗痤疮常用药

中药治疗痤疮常见中成药 中医主要采用清热祛风、凉血利湿的方法: 成药可选用防风通圣丸、归参丸等,内服可用枇杷叶9克、桑皮9克、苦参9克、赤药12克、丹皮10克、菊花9克、生草9克,水煎服,日服一剂。大便干燥者, 可酌加酒军6~10克;结节性囊肿可酌加贝母10克、凌霄花6克。外治可用颠倒散,每晚用茶水调后搽患处,白天洗掉。 白芍3克、细辛3克、通草2克、桃仁3克,加大枣两枚掰开。 每日早七时下午四时开水泡服,八剂一疗程。服到痘痘或大便排出为起效,再继续坚持到光洁的那一天。 不用熬药,只要把药放入一个塑料旅行杯(杯口带滤网的那种)用开水冲泡服用即可。 中药治疗痤疮配方 [方一]浙贝母、白附子、菊花叶、防风、白芷、滑石各15克,皂角10克。将6味为细末,用皂角蒸熟去筋膜,同药捣为丸,早晚擦面。本方祛风清热,适用于痤疮、雀斑。 [方二]赤小豆20克,细辛6克,麻黄3克,银花10克,泽泻8克,茯苓15克,车前子8克,神曲15克,红花3克,甘草6克。煎汤代茶,1日1剂,并用药液清洗患部,早、晚各1次。本方功能消疮,适用于痤疮。 红萝卜汁消粉刺取红萝卜1000克,洗净压汁,8枚桃树叶煎水汁400毫升,倒入萝卜汁里,用此法洗脸,每日洗脸三次,一日一剂,坚持洗三天,粉刺既可消除。泡永久花治“青春痘”。 中药治疗痤疮偏方 中医痤疮净提示银杏仁适量,切成片,每晚睡前温水洗净患部(不可用香皂、肥皂),取银杏仁片反复擦患部,边擦边削去用过的部分。每次用1~2粒,一般7~10次即可见效。 鲜樱桃枝叶、鲜桃树枝叶各50克,鲜槐树枝叶、鲜柳树枝叶各40克,鲜猪苦胆2~3个。将各种枝叶切碎,加水煎沸,加入猪苦胆汁,熏洗患部。每日2~3次,每剂用猪苦胆1个。 枇杷叶、夏枯草、桑白皮各15克,银银花、连翘、黄芩各10克,海浮石50克,生甘草7克。水煎2次,药液混合,2次分服,每日1剂。丹参100克。研为细粉,每天3次,每次3克内服。一般2周后即可好转,约6~8周痤疮减少。可逐渐减量,每天1次,每次3克。硫磺、川军各等份,研细粉,用清水调和,敷于患处。每日2~3次。枯矾10克,硫磺、大黄各5克,黄连、黄柏各3克。冷开水100毫升浸泡1昼夜。每晚睡前将药液摇匀,涂于患部。 西医治疗方法

治疗痘痘的中医处方

. 治疗痘痘的中医处方 该五个处方可以任选一种,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参照下面说明添加不同的药物!五个处方可以换着吃,每个处方一周为一疗程! 【方一】适用于痘痘不严重者! 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芩7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皂刺10克,苦参10克,土茯苓20克,牛膝15克。 【方二】:适用于脸颊和鼻子周围痘痘较多者 枇杷叶、黄芩、桑白皮、生山栀、黄柏、知母各9克,生甘草3 克、生地、连翘、白花蛇舌草各15克 【方三】适用于额头痘痘较多者! 黄芩、生山栀、生地各9克、黄连、生大黄(后下)、生甘草、什麻各3克、茵陈、生意苡仁、生山楂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 克、 【方四】适用于痘痘比较严重,数量多,红肿者~ 金银花、紫花地丁各30克、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各10克、黄连、黄芩各3克、知母、连翘、白芷、赤芍、牛蒡子、生甘草各6克 【方五】适用于嘴周,下巴或者脖子长痘痘者! 桃仁、当归、炙半夏、淅贝母各9克、红花、川芎、陈皮各6克、丹参、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舌草各15克、牡蛎30 克,生甘草3克 上述各方根椐病情按以下各方法加减: 1、伴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3-6克。 2、咽干口渴唇燥者,加玄参、天冬、麦冬、天花粉各9克。 3、结节、囊肿难消者,加莪术9克、夏枯草、牡蛎30克 4、伴月经不调者,加当归、赤芍各9克、益母草15克 5、有慢性肝病者,加平地木、虎杖各9克、茶树根15克 【方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7日为一疗程 青春痘常用中成药(1)丹参酮适应脓疱症状(2)当归苦参丸适应湿热上蒸型(3)清热暗疮片面性适应囊肿性及感染性青春痘(4)金花消痤丸适应湿热上蒸型(5)复方珍珠暗疮片适应湿热上蒸型(6)连翘败毒丸适应热毒型(7)逸豆消痤丸综合性痤疮(根据个人情况按照以上药方进行搭配,治愈率很高,现在淘宝上有人拿此药方赚钱) 精品

中医治疗痤疮的外用方

中医治疗痤疮的外用方 中医根据四诊将痤疮主要分为以下三型: 1.肺经蕴热怔: 主要表现为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治疗以清肺凉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是枇杷清肺饮,主要药物有:枇杷叶,桑白皮,知母,黄芩,银花,赤勺,生地,生石膏,生甘草等。 2.脾胃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拌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常用的方剂是芩连平胃散,主要药物有:黄连,黄芩,白术,厚朴,蛇舌草,茵陈,六一散,生甘草等。 3.血瘀痰凝证: 主要表现为痤疮日久,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舌暗苔薄,脉涩。型多见于长期的慢性痤疮患者。 治疗以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的方剂是大黄蛰虫散,主要的药物有:大黄,蛰虫,水蛭,蛇舌草,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等。 治疗痤疮的中药外用方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西医以其形态不同而分为寻常

型痤、脓疱型痤疮、结节型痤疮等。本病在中医学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治疗服药的同时可根据自己的病情辨证论治,用一些外用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像京珠堂人参玉面膏等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制成对痤疮丙酸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外用方还有: 蛇胆霜 蛇胆霜是由蝮蛇的胆汁0.5毫升加冷霜或普通雪花膏500克混合调匀即成,每日早晚用温热水冼脸后,均匀涂搽于皮肤处。蝮蛇胆汁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它含有多种氨基酸,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及参与皮脂代谢,有溶解皮脂作用,治疗痤疮有效。 四黄洗剂 大黄、黄芩、黄柏各50克,硫黄15克,上药研细末,硫黄先用75%酒精溶解,然后将上药加入500毫升蒸馏水中摇匀,密封1周后备用。用法:用棉签蘸药外搽,每日4-6次,适用于寻常型痤疮和脓疱型痤疮,有消炎祛脂作用。 消痤膏 夏枯草、羌活、海藻、白芷、僵蚕各6克,黄连1.5克,冰片少许,白蜂蜜60克,痤疮严惩者加旋覆花、晚蚕砂、苦参各6克,如有囊肿或疤痕疙瘩者加密陀僧、滑石各9克,将上药共研细末,人蜂蜜调膏备用,外搽患处,治疗期间宜忌食醇酒厚味及辛燥之物。硫黄搽剂 由硫黄、赤石脂、密陀僧、樟脑、天仙子、白果各10克,冰

痤疮治疗药物的现状及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672061.html, 痤疮治疗药物的现状及进展 作者:郑燕敏张兵 来源:《上海医药》2008年第06期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8)06-0283- 痤疮,俗称粉刺。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疾病,好发于青春期。痤疮发病原因有多种因素,一般认为主要原因为:青春期雄性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皮脂腺肿大,皮脂腺分泌增多,同时使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栓塞,皮脂瘀积于毛囊形成脂栓,即粉刺。在厌氧环境下,痤疮丙酸杆菌等厌氧菌大量增生繁殖,产生溶脂酶,分离皮脂产生游离酸,刺激毛囊引起炎症,致使毛囊壁损伤破裂,瘀积的皮脂进入真皮内,从而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反应。另外,遗传、内分泌障碍、多脂多糖及刺激性饮食、高温及某些化学因素,对痤疮的发生、发展也起一定的作用。 12~25岁的人群中有近80%人患痤疮,痤疮虽然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但影响外貌,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因此痤疮药物的开发越来越得到重 视。本文根据有关文献报道,对痤疮治疗药物及进展作一综述。 1 目前临床用的痤疮治疗药物 1.1 全身用药 1.1.1 口服抗感染药 最常用的抗生素是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或氯霉素等,适用于中、重度痤疮,局 部抗生素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有形成瘢痕或炎症后色素沉着倾向及躯干部受累者。 四环素类:主要通过杀灭痤疮丙酸杆菌,从而降低皮脂腺中脂肪的浓度而发挥疗效,对中度和重度丘疹、脓疱型痤疮有效,对粉刺无效。第一代四环素族如四环素, 因其价廉、效佳而成为一线药物,由于食物影响其吸收,需空腹服用。第二代四环素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 米诺环素由于亲脂性强, 在毛囊、皮脂腺中浓度高,胃肠道吸收好, 故临床症状改善快,炎症消 退持久, 与其他抗生素相比发生耐药性最低,吸收不受饮食影响,是目前首选的治疗药物之一。四环素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等,多西环素可能发生光敏反应,米诺环素长期使用可在甲床、牙、皮肤嚗光部位出现色素沉着。

痤疮的治疗常用中药方

痤疮的治疗常用中药方 中医处方 (一) 【辨证】脾胃湿热,肺经外感风邪,外邪入里化热,湿热上蒸面部所致。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方名】痤愈汤。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皂刺10克,生首乌20克,苦参20克,土茯苓20克,牛膝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 中医处方 (二) 【辨证】内火闭结,气逆于上,风邪外搏,湿邪恣害所致。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利湿。 【方名】美容煎。 【组成】生枇杷叶(去毛)12克,霜桑叶12克,麦门冬12克,天门冬12克,黄芩12克,杭菊花12克,细生地12克,白茅根12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9克,大力子9克,白芷9克,桔梗9克,茵陈9克,丹皮9克,苍耳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5剂为1疗程。 【出处】xx方。

中医处方 (三) 【辨证】脾胃积热,熏蒸于肺,痰瘀聚。 【治法】凉血清热,消痰软坚。 【方名】加味化瘀消坚汤。 【组成】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中医处方 (四) 【辨证】肺热郁滞。 【治法】清肺热,行郁滞。 【方名】xx清肺饮。 【组成】黄芩9克,当归6克,红花6克,川芎9克,赤芍9克,生地9克,葛根9克,花粉9克,薄荷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中医处方 (五) 【辨证】风寒外束,阳气内郁。

治疗痘痘的中药药方

治疗痘痘的中药药方 桑白皮10g 枙子10g 黄莲10g 生地15g 生大黄10g 黄芩10g 生山楂30g 连翘15g 茵陈15 牡丹皮10g 生薏苡仁30g 生甘草6g [功效] 宣肺清热,凉血解毒。 [适应症] 寻常型痤疮。 [方二]赤小豆20克,细辛6克,麻黄3克,银花10克,泽泻8克,茯苓15克,车前子8克,神曲15克,红花3克,甘草6克。煎汤代茶,1日1剂,并用药液清洗患部,早、晚各1次。本方功能消疮,适用于痤疮。 [方三]土茯苓30克,生地榆15克,赤芍10克,黄柏15克,蒲公英、茜草各10克,地肤子、金银花、板蓝根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清热解毒,活血祛湿,适用于痤疮患者。 1治疗逗逗的中药配方:金银花2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g,白芷、连翘各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头煎、复煎药液均作口服。用上方第3煎药液洗脸。七天一个疗程。3~4个疗程。到中药房配药!这张药方对湿热体质引起豆豆超有效,体质肾虚者不可用. 银花30克,连翘、黄芩、川芎、当归各12克,桔梗、牛膝各9克,野菊花15克。水煎服,日1剂。主治:青春痘、痤疮。 枇杷叶12克,桑白皮、黄芩、生山栀、赤芍、丹皮、连翘各9克,生甘草3克,每天各服一剂,水煎服。连服10-15剂即除。 银花30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川芎12克、当归12克、桔梗9克、牛膝9克、野菊花15克,脓疱红肿疼痛加黄芩9克、黄柏9克、紫花地丁30克;结节囊肿多,加夏枯草30克、牡蛎30克、白芥子9克、丹参30克;头晕目痛加龙胆草12克;便秘加大黄30克;胸胁痛,加柴胡9克;尿黄加白茅根30克;气虚加党参30克;结节、囊肿迁延难消,加三棱9克、莪术9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浙贝母9克;月经不调,加益母草30克、当归9克、丹参12克。水煎,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外用方: 1 先清洗面部,去除污垢。将苦瓜洗净捣烂,涂敷面部,20分钟后洗净。每周2-3次。 2 鲜菟丝子适量。捣烂绞汁,外涂患处。 3 芦荟叶50克。洗净后用纱布拧取汁液7-10毫升,加入90℅的护肤霜,混匀,涂搽患处,每日1-3次。 4 大黄、硫磺各等份。将上药研为细末,加饱和石灰水至1000毫升,外搽患处。有哪些单验方? 1 紫背天葵50克或干品15克,生米仁30克用淘米水500毫升煎煮半小时,内服及外搽。 2 大黄、紫草等量研细末,加入菜油浸泡3-6天后外用。 3 蝮蛇胆汁0.5毫升加雪花膏500克调匀外用。

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 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但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 临床医师对痤疮治疗的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个别方法甚至对患者造成损害。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痤疮治疗指南给各级临床医师提供诊疗指导、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医药技术的发展,痤疮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本指南是在201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基础上,根据使用者反馈、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进行了修订。 01痤疮的发病机制 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与之相关。 遗传因素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大量分泌的主要诱发因素,其它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激素也可能与痤疮发生有关;皮脂腺大量分泌脂质被认为是痤疮发生的前提条件,但脂质成分的改变如过氧化鲨烯、蜡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也是导致痤疮发生的重要因素;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通过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参与了痤疮的发生发展。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炎症与免疫反应是痤疮的主要病理特征,且炎症反应贯穿了疾病的全过程。毛囊微生物和/或异常脂质通过活化Toll样受体(TLRs)进而产生白介素(IL)-1α及其它有关炎症介质,IL-1α目前认为是皮脂腺导管角化及微粉刺和粉刺形成的主要因素;随着疾病发展,脂质大量聚集导致嗜脂及厌氧的痤疮丙酸杆菌进一步增殖,获得性免疫被激活。不断加重的炎症反应诱发毛囊壁断裂,脂质、微生物及毛发等进入真皮,产生异物样反应。痤疮皮损消退后常遗留红斑、色素沉着及瘢痕 形成,这与痤疮严重度、个体差异或处理不当密切相关。 02痤疮的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目前国际上有多种分级方法,本指南主要依据皮损性质将痤疮分为3度、4级,即:轻度(1级):仅有粉刺;中度(2级):有炎性丘疹; 中 度(3级):出现脓疱;重度(4级):有结节、囊肿。 03痤疮的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是痤疮的基础治疗,轻度及轻中度痤疮可以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中重度及重度痤疮在系统治疗的同时辅以外用药物治疗。 3.1维A酸类药物

中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及个人认识

中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及个人认识 宁应锋 摘要:这篇论文主要写了中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以及我个人的一些认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痤疮方法灵活,并且疗效很好。以及中西医治疗痤疮的比较,中医治标更治本。 关键词:痤疮耳穴割治法经方加减治标更治本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韩流的影响,现代的中国人对皮肤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而痤疮的高发却严重的影响许多人的细嫩皮肤,困扰着无数的爱美人士。首先。什么是痤疮呢?【1】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面、背、胸等含皮脂腺较多的部位。主要以粉刺、丘疹、脓包、结节、囊肿及瘢痕多种皮损为特征。 那么有痤疮该怎么办?中医其实很早就开始关注痤疮,让我们看看中医关于痤疮的认识的进展。【2】 《黄帝内经》认为痤疮的起因有以下3种。 1、调摄不当——内外合邪郁于肌肤 《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中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黄帝内经素问直解》中对本句的注释为:“若夏月汗出,而见水湿之气,则皮肤湿热,生疖如痤,生疹如痱,??若劳碌汗出当风,寒薄于皮肤而上行,则为粉刺。” 2、肺合皮毛一邪气郁久化热内传于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说:“肺生皮毛,??肺主鼻” 《素问·金匮真言论》又说:“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3、阳明主面一腑气不通则邪热内郁加重病情 灵枢·本藏第四十七》中说:“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肺应皮” 《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中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一指火热,二指心主血脉的功能,三指心主神。 4、心藏神主血脉一血脉不通则病久难愈的功能。 接下来我们看看96年耳穴割治法治疗座疮1 02 例。笔者通过4 年的临床实践, 用耳穴割治法治疗各型痊疮,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 1 临床资料 1 . 1 一般资料: 本组10 2 例病人, 男27 例, 女75例; 年龄最大者28 岁, 最小者17 岁; 痊疮多发于面部, 只有1 例除发生在面部外, 还发生在胸、背部; 病程最长者8 年, 最短者 3 个月 1 . 2 辨证分型 1 . 2 . 1 肺胃郁热型(6 4 例) : 颜面部散在毛囊性丘疹, 间或有黑头粉刺, 皮疹以鼻及口周较多, 伴有口鼻干燥、口臭、便秘, 舌红、苔薄白或黄, 脉沉滑有力。

中医治疗青春痘的方法

中医治疗青春痘的方法 青春痘是比较常见的影响个人容貌的皮肤问题,针对青春痘的治法众说纷云,截止目前却并没有一种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原因在于青春痘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加之个体的差异大,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青春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就犹为重要。 青春期出现的青春痘有自愈性,因此,学者建议轻度的青春痘,也不影响美容的,只要在平时的饮食作息方面注意就足够了。并不需要治疗。 但对于中度或者重度的青春痘,一个是影响个人的形象,另一个会对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感的压力,严重者还具有一定的毁容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只要方法得当,完全可以取得好的疗效,还原肌肤的本真面貌。 中药疗法 祖国医学把青春痘称之为痤疮,并且对于痤疮的论述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提出。中医对青春痘的治疗方法也是根据个体差异,皮损的严重程度来具体辨证论治,所以效果要比西医好,也是被人们更容易接受的方法。 中医根据四诊将痤疮主要分为以下三型: 1.肺经蕴热怔:主要表现为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治疗以清肺凉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是洁美保健露,主要成分有:野菊花,千里光,桑白皮,知母,黄芩,金银花,紫花地丁,薰衣草,

赤勺,生地,生甘草等。 2.脾胃湿热证:主要表现为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拌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主要药物有:黄连,黄芩,白术,厚朴,蛇舌草,茵陈,六一散,生甘草等。 3.血瘀痰凝证:主要表现为痤疮日久,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舌暗苔薄,脉涩。型多见于长期的慢性痤 疮患者。 治疗以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药物有:大黄,蛰虫,水蛭,蛇舌草,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等。 一般都是将药物煎煮后的药液,或将新鲜植物中草药捣计,或以酒、醋等作溶剂制成溶剂。溶液有清洁、止痒、退肿、收敛、清热解毒等作用。外洗的主要目的是清洁病损部位,消炎、退肿、收敛的作用。

治疗痘痘的药物

治疗痘痘的药物 人的一生中都会这种经历:脸上冒几颗痘痘,这时我们会这样跟自己说:“青春痘还在,说明我还年轻着”。然而青春痘困扰着很多人,如何摆脱痘痘的烦恼呢?如果你长了一颗痘痘,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对付它,服药是一种方式。可是,治痘痘药可能会使人变黑,这样的说法你听过吗? 痘痘引起的原因 青春期和青春后期的内分泌失调,造成体内激素水平异常,会严重的影响皮肤的状况,是引起痤疮爆发的一个主要因素。内分泌失调最终导致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雄激素水平过高又会引起皮脂腺发育旺盛,皮脂分泌增加,还可能导致毛囊皮脂腺角化异常,皮脂无法正常排出。另外,个人卫生,饮食习惯,失眠,精神紧张,遗传因素与痤疮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治疗痘痘的药物(1) 抑制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药:如维a酸类; 治疗痘痘的药物(2) 抗菌药:常用的局部应用的抗生素主要有:米诺环素,四环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多西环素,克林霉素,甲氧嘧啶。 治疗痘痘的药物(3) 抗雄激素药:如螺内脂; 治疗痘痘的药物4) 抗皮脂溢药:如硫酸锌等。

为什么痘痘药会让人变黑呢 治疗痘痘的药物中,抗菌药类的米诺环素是最常见的。米诺环素对中、重度炎症性痤疮疗效较好,用于治疗面部痤疮。米诺环素属于四环素类药品,这类药品具有的特点除了会使牙齿黄染,还有就是引起光毒性。但长期服用后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可为局限性蓝灰色或蓝黑色。如果在白天使用该药,受到阳光刺激,红热感会增强,严重时可能出现脱皮等症状,可能让肤色变暗。 而每个人的个体都有不同,有些人则是属于对于抗生素敏感的人群,会在少量的阳光照射下就会发生严重的光毒性反应的。服用此类药品要注意防晒,特别是夏天! 变黑后还能白回来吗 米诺环素引起的皮肤变黑是可以恢复的,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在服药过程中要做的事情就是多喝水、多吃些西瓜之类的水果以排毒。若出现不适马上去医院治疗。 长痘痘可以吃的食谱推荐: 1、薏米50克,白糖15克。煮粥,每日一次,连服一个月。有健脾利湿清热之功。 2、生山楂、大麦芽各15克,陈皮6克。加入少量冰糖,水煎服。 3、苦瓜半个。切丁,加水熬至稀烂为止,水呈淡黄色,以苦瓜水代饮料喝。切记不能放盐、糖等。 4、绿豆、百合各30克。加少量冰糖,水煎服。 5、枇杷菊花粥:枇杷叶9克,菊花6克,生石膏15克,粳米60克。所有药用布包好,加水3碗煎成2碗,再入粳米煮粥。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 苏丹 (四川省珙县宜宾市矿山急救医院中医科)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愈,故俗称“青春痘”。痤疮好发于面部,常伴有皮脂溢出.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使皮脂腺合成和排泄皮脂增多,造成毛孔堵塞,致使皮脂淤积形成脂栓,产生炎症,引起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痤疮在中医学中称为“粉刺”。中医认为年轻人血气方剐,气血充盈,乃生此病。青年人紊体阳热偏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窒,体表络脉充盈,气血郁滞,因而发病,故有“年少气充,而生寇疮”之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嗜食辛辣油腻肥甘之品,或酗酒,伤及脾胃,使中焦运化失司,生湿生热,结于肠内,肺胃积热上塞,阻于肌肤,而诱发此病。肺主气,调节全身的气机和血液的运行.又与皮毛相表里,不洁尘埃或粉脂附着于皮肤腠理,使玄府不通,气血凝塞;或冷水洗面,气血遇寒凉而郁塞。以致粟疹累累。肝主疏泄和藏血。若思虑太过,情志失调.使肝气琉泄不及,气血郁滞,而发病。若病情旷日持久不愈,使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聚湿生痰,痰血互凝,可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使病情加重。 中医药治疗痤疮,应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随证加减治之。①肺经风热:症见颜面潮红,皮疹隐臆,淡红或鲜红色,顶有黑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兼见I=1干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清肺散热。方用枇把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菊花、黄连、赤芍、白茅根、苦参。②肺胃积热:症见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I/I臭,伴有便秘,尿黄、纳呆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通腑。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黄芩、益母草、大青叶、白鲜皮、大黄、甘草。③脾失健运:症见皮疹色红不鲜,反复发作,或结成囊肿,伴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濡滑。治宜健脾化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扁豆、桔梗、淮山药、陈皮、莲肉、枣仁、砂仁、薏苡仁。④痰湿凝结:症见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日久融合,凹凸不平,皮肤粗糙,舌淡胖.苔白,脉滑。治宜消痰软坚,活血化瘀。方用化瘀散结丸加减: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昆布、海薰、夏枯草、陈皮、炙半夏、金银花。⑤肾阴不足:症见皮疹肿痛,皮肤油腻,口千,便秘,舌绛红,有裂纹,苔薄黄,脉细数。治宜澈弱揭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熟地黄、淮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山楂、玄参。不论何证型,口干者加石膏、麦冬:囊肿难以消退者加夏枯草、牡蛎:月经不调者加当归、白芍;有慢性肝病者,加平地木、虎杖;皮肤油腻明显者。加赤茯苓、茵陈。 据研究发现。丹参、黄柏、黄连、茵陈对痤疮短棒菌苗高度敏感。大黄、土茯苓抑制炎症。生山楂、生薏苡仁抑制皮脂腺过多分泌。白花蛇舌草有调节性激素水平作用。白藓皮可使皮肤变得有光泽。 饮食上宜少食肥甘、辛辣、油腻之品,还要戒烟限酒,多食蔬菜、水果等含有长纤维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总之要“清淡富有营养,温热而不寒凉”。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每日宜用温热水洗脸,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还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可用2个鸡蛋清和5匙蜂蜜搅匀后搽于脸上自然风干,可使皮肤变得光滑有弹性。 典型病历:刘某,女,20岁,学生,2003年9月23B一诊:患者皮疹红肿痛痒,皮肤油腻,口干.便秘,尿黄,舌红,有裂纹,苔薄黄,脉细弱。乃阴虚火旺,湿热塞滞所为。治宜滋阴泻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59,黄柏129,熟地黄209,淮山药159。山茱萸129,泽泻129,茯苓159,丹皮159,枇杷叶109,栀子129,麦冬159,当归129t玄参129。夏枯草309,甘草69,丹参159,水煎4剂。--诊:诉药后诸症减轻,上方去泽泻、枇杷叶、夏枯草、麦冬,加白花蛇舌草159,大黄69,慧苡仁159,沙参309.法半夏129,水煎4剂。三诊:诉药后皮疹基本消失,治宜以调理脾胃为主,方用归脾汤加减:白术129,茯神159,黄芪209,龙眼肉159,酸枣仁309,党参309,甘草69,当归159.远志159,薏苡仁159,山楂309,建曲158,白鲜皮159,水煎5剂,调理半月,并嘱忌食辛甘后昧之品,多食蔬菜、水果。半月后随访:皮疹消失,皮肤光滑。有弹性。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4—47 2颓伯康.中医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50一15l 3黄菲莉.中医美容学.第2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3—2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