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的动因与理论分析_艾青

企业并购的动因与理论分析_艾青
企业并购的动因与理论分析_艾青

2004年第2期双月刊

总第143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J O URN AL OF ZHON GN AN UN IV ERSI TY OF ECONOM ICS AN D LAW

№.2.2004

Bimonthly

Seria l№.143企业并购的动因与理论分析

艾 青 向正军

(武汉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并购重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并以控制其他企业为目的的经济行为。随着新一轮并购浪潮的出现,对于并购的动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用经济学的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等理论对企业的各种并购行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由于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因此,对于实际发生的并购绩效的分析应综合考虑和分析各种利弊因素。

关键词:并购;规模经济;交易成本;代理成本;多元化经营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30(2004)02-0113-05

企业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简称。兼并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按某种条件组成一个新的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而收购是指一个企业以某种条件取得另一个企业的大部分产权,从而居于控制地位的交易行为。在这里,所谓“以某种条件”通常表现为现金、证券或二者的结合。人们习惯将兼并与收购一起使用,简称并购。有效的并购活动对于克服企业资产存量效率低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所属行业及所生产产品的上下游关系,可以将企业并购活动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类。伴随着新并购类型的出现和新并购浪潮的发生,经济学对于并购动因的解释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古典经济学从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份额的角度解释企业并购的动机,这种解释主要适用于横向并购,其对纵向并购的解释,则不能让人满意。现代企业理论从降低交易费用和代理成本的角度解释并购的动机,但对混合并购的解释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并购的动因进行有关的经济学分析。

一、规模经济的动因与理论解释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收益不断递增的现象。即指规模增大时,单位投资可获得更高比例的经济效益,或者是规模达到某一水平后单位成本和交易费用下降,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可以将要素资源和产品资源集中起来,以获取规模经济。从不同的经济单位角度看,

收稿日期:2003-08-09

作者简介:艾 青(1966—),女,湖北松滋人,武汉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向正军(1964—),男,湖北松滋人,武汉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113

规模经济又分为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新古典经济理论将企业视为一组生产函数,通过边际分析和比较静态均衡来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主要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解释企业并购的动因。该理论认为,在给定生产函数、投入和产出的竞争市场条件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按照利润最大化即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对投入和产出水平进行选择。在变动成本总额随着产出增加而提高时,不变成本在短期内总量是既定不变的,因此,平均成本会出现下降的趋势。但是,在达到某一临界点时,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就变得十分困难。因为,有些投入(如经营能力)很难随企业规模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在超过临界点后,企业的平均成本又会开始上升。设企业在竞争市场上按既定价格w1,w2,…,w n购买x1,x2,…,x n等n种投入,则其总成本为?w i x i。令Q =f(x1,x2,…,x n)表示该企业的生产函数,在目标产出水平Q给定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求解下列问题而使成本最小化:

Min?w i x i

s.tf(x1,x2,…,x n)≥Q

求解Q的每个值,可得出总成本曲线C(Q),平均成本曲线C(Q)/Q和边际成本曲线C′(Q)。假设企业是产品市场的完全竞争者,并且面临价格P*,则企业可以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使P*Q—C(Q)最大化。以此为基础,可确定企业最佳规模,从而也决定了企业应否通过并购实现规模扩张,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在工厂规模经济层面,企业可以通过兼并对工厂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的要求;兼并还可以集中在一个工厂中进行大量单一品种生产,从而达到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在某些场合,通过兼并,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于专业化引起的各生产流程的分离,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损失,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在企业规模经济层面,通过兼并,可以节省管理费用;各个企业可以对不同顾客或市场进行专门化的生产和服务,极大地降低市场营销费用;大型企业可以集中足够的经费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通过兼并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使企业有更大的能力控制它的成本、价格、生产技术、资金来源及顾客的购买行为,降低经营风险,改进它与政府的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应该注意的是,规模经济并非规模越大越经济,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将降低管理效率,增加管理成本。

新古典经济理论对规模经济的论述对企业的横向并购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就有动力扩大企业的规模,而扩大企业规模较快的方法就是企业并购。由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来源于生产相同产品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因此新古典经济理论解释并购行为也只能适用于横向并购。新古典经济理论在一般意义上强调技术的作用,强调规模收益是企业规模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不考虑企业产品之间的边界问题,产品边界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企业边界的问题,而这正是现代企业理论所讨论的主要问题。

二、交易费用动因与理论解释

交易成本理论起始于科斯。而后由威廉姆森等人做了进一步发展。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并购是由于效率方面的原因。具体地说,并购是企业内的组织协调对市场协调的替代,其目的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理论借助于“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概念,对纵向一体化并购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越高,不确定性越强,交易频率越大,市场交易的潜在成本就越高,纵向并购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市场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时,纵向并购就会发生。科斯认为,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物,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互相替代的手段。企业出现的原因在于,运用企业内部行政管理手段比运用非人格化的价格机制进行交易的费用更低。市场交易费用和企业内部行政组织费用间的平衡关系,决定了企业和市场的边界。由此可见,企业通过纵向并购,可将原先的市场买卖关系,转114

变为企业内部的行政调拨关系,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如果降低的市场交易费用大于行政组织费用,那么并购在经济上是可行的。根据科斯对企业性质的认识,我们可以认为,纵向并购的动机在于降低交易费用,企业纵向并购的边界条件是降低的交易费用与增加的行政组织费用相等。威廉姆森对交易费用的决定作了解释。他指出,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及交易发生的频率,对交易费用具有影响。交易费用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于资产的专用性及其所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现货市场交易的高成本。在面临较高资产专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发生可能性的情况下,需要某种中间产品投入的企业,倾向于将外购变为企业内部生产,即对生产上游产品的企业实施并购。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纵向并购的动机在于清除或减少由于资产专用性所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格罗斯曼和哈特指出,对交易费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合约的不完备性。完备的合约,可以消除机会主义行为,但现实经济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并且明晰所有权益的成本过高,所以合约是不可能完备的。企业出现的原因在于,当合约不完备时,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减少由于资产专用性所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实际上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不完备的合约所导致的纵向现代化实体。基于对企业性质的这种认识,我们可以认为,纵向并购的动机在于:在不可能签订完备合约限制由于资产专用性所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情况下,通过并购作为交易对象的企业,以将交易转入企业内部,从而消除机会主义行为。那么,纵向并购是否真能消除机会主义行为?当某企业并购了另一企业,而将现货市场的购买变为自己制造时,它就必须购买原先由目标企业购买的那部分生产要素,从而带来新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一点体现了张五常对企业理论的发展和贡献。张五常认为,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设立,而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或者说以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纵向并购在消除了存在于产品市场上的市场机会主义行为的同时,却将存在于要素市场上的企业机会主义行为带入企业。由此可见,纵向并购的边界条件,是市场机会主义行为减少所带来的费用降低额等于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增加所要求的费用增加额。借助现代企业理论,我们对企业纵向并购的动机和边界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交易成本理论对于纵向并购动机的解释是合理的,但是不能合理地解释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动机。

三、多元化经营动因与理论解释

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和不相关的领域中谋求扩大规模获取市场,创造效益的长期经营方针。多元化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对相关多元化的解释较多地用到范围经济的概念,非相关多元化一般出于寻找新的机会、组合业务、提高收益、降低风险的考虑。公司进行多样化经营的原因主要有:

(1)充分利用和开发公司的现有资源是公司进行多样化扩张的最典型原因。在任何特定时期,多数公司的资源中都存在着剩余能力,即那些未被充分利用的能力。同时,公司拥有的许多富有价值的资源都是异质的或者深入地嵌入企业内部的,从而使得公司很难出售或出租自己的剩余能力。虽然公司中也存在一些可分割的资源,但由于较高的交易成本或资源的独特性,使得这些资源在当前的环境中比在其他条件下具有更多的价值。结果公司只能是把这些资源保留在企业内部,并通过多元化扩张把这些资源运用到新的业务领域而提高回报水平。

(2)企业同时经营若干不同但相关的产品时,可能产生若干经济效益的改善。这种因增加相关产品种类而导致的节约,就是一种“广度经济”(eco no my of scope)。在管理与经济学文献中,广度经济又被称作“合成效应”(sy nerg y effect)。这种合成效应在生产、销售及研究开发过程中,都可能发生。

(3)多样化经营,可以降低风险,实现多元投资组合的综合效益。所有企业的收益在经济周

115

期波动总有一定的敏感度,但各种不同企业的产品,其周期变动不同,因此,一个周期变动较大的企业通过兼并一个周期稳定的企业,除了可以分散个别企业自身的特有风险外,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程度的风险抵消,降低投资组合的投资风险。

(4)企业追求多样化经营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寻求企业成长的新空间。在一种产业之内,企业发展是有极限的。极限来自于市场和法律两个方面。从市场界限而言,当市场集中度很高时,某一家公司想继续扩张是十分困难的;从法律角度看,政府反垄断立法也不允许单个企业在某一市场内独占鳌头。因此,一个希望持续成长的大企业走向经营多样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兼并与收购是企业扩张的捷径,也是实行多样化经营的最常见办法。

由混合并购形成的、以多样化经营为特征的混合联合企业,由于各组织部分共同的利益,而服从于同一企业家的领导,各组成部分在要素市场上,由多个主体变为一个主体,从而在要素市场上,居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公司混合购并的动因是分散经营风险和产生协同效应,其理论基础是代理理论和管理主义者理论。在所有权极为分散的公众公司中,代理问题会更为严重。解决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一般可以考虑两个方面的途径:(1)组织机制方面的制度安排。法玛和詹森指出,在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将企业的决策管理与决策控制分开,能限制代理人侵蚀股东利益的可能性。法玛指出,通过报酬安排以及经理市场可以减缓代理问题。(2)市场机制方面的制度安排。股票市场为企业股东提供了一个外部监督机制,因为股价可以反映管理者决策的优劣。低股价会对管理者施加压力,使其改变行为方式,并且忠于股东的利益。曼尼在1965年指出当所有这些机制不足以控制代理问题时,接管市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最后一着外部控制手段。曼尼强调说,如果公司的管理层因为无效率或代理问题而导致经营管理滞后的话,公司就可能会被接管,从而面临着被收购的威胁。代理理论的一个变形是由穆勒在1969年提出的管理主义理论。穆勒用管理主义理论来解释混合并购问题,穆勒认为管理者有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的动机,他假设管理者的报偿是企业规模的函数,并认为管理者采取了过低的投资要求收益率。代理理论表明当管理者市场没能解决代理问题时,公司间的市场或并购活动赖以进行的市场将会发挥作用。因此该理论表明兼并活动是解决代理问题的一种方法。而管理主义理论认为代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兼并活动只是与管理者低效率的外部投资有关的代理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管理主义理论认为购并公司的管理人员在进行公司收购时,不是追求本公司股东的财富最大化,而是追逐管理人员自身的利益,即分散经营风险,扩大控制权,具体形式就是开展混合购并,进行多元化经营。因此,管理人员的利益与公司的经营风险成反比关系。但是,多元化经营不一定符合股东的要求。因为公司股东如果想降低其投资风险,可以简单地将其本身的投资多元化,即分散购买不同公司的股票,建立其自身的投资组合。然而,无论在西方还是我国,公司混合购并都曾经或正在风行一时,其原因就是公司制企业的委托代理制度形成的管理者控制权和所有者剩余索取权的分离。交易成本理论对混合并购的解释是“内部市场”说。它认为,混合并购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多产品企业内的“市场”能节约交易费用,或者说比外部市场更有效率。它反映资本市场经由管理协调取代市场协调而得以内在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交易成本理论没有能够同时分析一体化的收益和成本,也没有能够分析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对于一体化总收益的影响。

四、其它企业并购动因理论分析

随着企业界的购并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购并数量、规模、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因而迫切需要新的购并理论来解释和预测不断涌现的大量并购活动。除上述并购理论外,西方学者一直不断地试图从其它的角度揭示隐藏在大量并购活动之后的真正动因。

116

1.价值低估理论认为并购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目标企业的价值被低估。通常采用两种比率来衡量公司价值是否被低估,一是托宾比率(即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二是价值比率(即市场价值与资产的账面价值之比)。当目标企业的价值被市场低估时,就会有企业采取并购的手段,取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

2.财务协同理论是基于一个有累积税收损失和税收减免的企业可以与有盈利的企业进行合并,从而实现合法避税的目的。该理论隐含的假设前提是,企业并购活动产生的税收减免大于并购的成本,但是这种情况只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

3.资产组合理论借助资产组合假设,认为市场环境是不确定的,为了降低和分散风险,企业通常采用混合并购的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

4.市场势力理论认为并购活动的主要动因在于借助并购可以有效地降低进入新行业的障碍,通过利用目标企业的资产、销售渠道和人力资源等优势,实现企业低成本、低风险的扩张,可以减少竞争对手,从而增强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并保持长期的获利机会。市场势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增大企业规模将会增大企业的势力。

5.效率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优势和劣势企业之间在管理效率上的差别,通过并购其他企业的方式来进行“管理的溢出”,使其管理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不仅使目标企业的效率提升至同样水平,而且会比原先两个企业产出之和还大,即所谓的“1+1>2”,效率理论在解释并购的动机方面是十分有力的。

五、小结

并购是企业的一种直接投资行为,其根本动因在于利润最大化,这一根本动因是隐藏在作为根本动因表现形式的形形色色的直接动因之下的。引发企业并购行为的动因是多元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每个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的情况下,资源的稀缺决定了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并购动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并购(主要是横向并购)可以直接将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这一角度看,并购可谓是市场竞争的最高形式。因此,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根本动因相联系,提高竞争力的要求也是重要的并购动因。而且不同的并购活动背后的动因常常无法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并购活动是在企业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实际进行并购的决策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论证,这样才能对并购的绩效作出正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美]大卫·J·科利斯.公司战略[M].王永贵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美]J·弗雷德.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M].唐旭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路易斯·普特曼.企业的经济性质[M].孙经维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席酉民.企业集团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比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王春,齐艳秋.企业并购动机理论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6).

(责任编辑:张从发)

117

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战略并购将成主流模式-----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并购案例的选择 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10月8日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并从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本文拟以新办法实施后即2002年12月1日至2003年8月31日发生的上市公司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力图在案例的统计分析中寻找具有共性的典型特征以及一些案例的个性化特点。 一般而言,从目前发生的多数并购案例看,若以股权发生转移的目的区分,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出于产业整合的目的进行战略并购;二是以买壳收购为手段,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而后以再融资为目的的股权变动。本文分析的重点将结合控制权转移的途径,侧重于从收购目的即战略并购和买壳收购入手。也就是说,本文分析的第一层次以目的为主,第二层次将途径及其他特征综合作分析。基于此,我们统计出共有49例并购案例,其中战略并购30例,买壳并购19例。战略并购类案例控制权尽管通常发生了改变,但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会发生重大改变。收购人实施收购的目的主要有:提高管理水平进行产业整合、投资进入新的产业、其他(如反收购、利用上市公司作为产业资本运作的平台、MBO等)。买壳收购类案例主要包含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和政府推动下的资产重组(重组和收购方也是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主要资产都会发生重大改变。上市公司收购案例的统计分析均来源于公开披露的信息。 战略并购案例分析 一、并购对象的特征 1、行业特征----高度集中于制造业。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所有1200余家上市公司分别归属于22个行业大类中(由于制造业公司数量庞大,因此细分为10个子类别)。在本文研究的30个战略并购案例分属于其中的12个行业,行业覆盖率达到了55%。占据前4位的行业集中了19个案例,集中度达到了63.3%,接近三分之二。 从统计结果看,战略并购在高科技、金融、公用事业等市场普遍认为较为热门的行业出现的频率并不高。相反,战略并购却大部分集中在一些传统制造行业(如机械、医药、食品等)。在8个制造业子行业中发生的案例共有25项,占据了83.3%的比例。由此可以认为,战略并购对象的行业特征相当显著,有超过80%的案例集中于制造业。 如此鲜明的行业特征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全球制造业基地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可以预见,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将为上市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战略并购提供一个广阔的舞

企业并购之动机及个案分析

企業併購之動機及個案分析 林正寶企業管理系教授 一、企業併購的動機 (1)成長(growth): 企業為了成長而擴張,有時採取併購的擴張方式要比自內部逐漸的擴張方式,更加省時,速度又快,較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市場生產及消費的脈動。經由內部的擴張而成長,不僅曠日費時又徒增成本,較不容易掌握市場的最新商機。雖然透過併購其他企業可能會遭遇障礙,但與經由內部擴張相較,併購不失為是一種企業追求快速成長較便捷之途徑。 (2) 綜效(synergy): 指兩家公司合併組成一家新公司,如果新公司的生產力及價值超過這兩家公司個別生產力及價值之總和,則合併具有「綜效」存在。買下另一家公司比經由內部擴充為快,惟買下企業可視為企業跨業經營的投資組合之一部分,透過兩企業的互補性,可提供合併之綜效,此對原來兩企業的股東皆為有利。產生綜效之原因有:營運面與財務面之規模經濟(operating and financial economies of scale)、差異性效率(differential efficiency)以及市場獨佔力之提升(increased market power)。例如,AOL合併Time Warner,Morgan Stanley合併Dean Witter,Nations Bank合併Bank of America,Citi-corp合併Travelers。 (3) 租稅考慮(tax consideration): 一家獲利並適用高稅率級距的公司併購另一家有鉅額累積虧損的公司,這項虧損可立即轉為節稅,而非成為未來年度之稅抵。在公司處分超額現金以併購另一家公司時,併購不失為一種可用來節稅的方法。如果公司持有過多的現金,但缺少內部的投資機會,公司可拿這些現金來分派額外股利給股東、投資有價證券、購買庫藏股或併購另一家公司。前述三項現金之用途皆有缺點,但拿現金來併購企業則可避免所有的缺點。 (4) 以低於重置成本的價格收購資產(purchase of assets below their replacement cost): 因資產的重置成本經常高於其市價,企業可透過併購以達到收購低價資產之目的。例如,1980年代Chevron收購Gulf Oil的部分資產以擴充其石油槽設備;美國第四大鋼鐵公司LTV收購第六大鋼鐵公司Republic Steel的資產,使其成為鋼鐵業的第二大公司。

关于企业并购分析

企业并购战略: 企业并购战略企业并购战略指并购的目的及该目的的实现途径,内容包括确定并购目的、选择并购对象等。并购目标直接影响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并购战略类型对文化整合模式有影响力。在横向兼并战略中,并购方往往会将自己部分或全部的文化注入被兼并企业以寻求经营协同效应;而在纵向一体化兼并战略和多元化兼并战略下,兼并方对被兼并方的干涉大为减少。因此,在横向兼并时,兼并方常常会选择替代式或融合式文化整合模式,而在纵向兼并和多元化兼并时,选择促进式或隔离式文化整合模式的可能性较大。 并购综述: 企业购并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产权,从而影响、控制被收购的企业,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行为。 企业购并的类型: 企业的购并有多种类型,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根类方法,下面分别从购并双方所处的行业、购并的方式、购并得动机、购并的支付方式进行分类。 企业购并可以分为横向购并,总性购并和混合购并。 1,横向购并。横向购并是指处于同行业。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工艺相似的企业间的购并。这种购并实质上是资本在同一产业和部门内集中,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2,纵向购并。试制生产和经营过程相互衔接、紧密联系间的企业之间的购并。其实质是通过处于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阶段的企业之间的购并,从而实现纵向一体化。纵向购并除了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节约共同费用之外,还可以促进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加速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节约运输、仓储费用和能源。 3,混合购并。是指处于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市场,且这些产业部门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的企业之间的购并。包括三种形态: (1)产品扩张性购并,即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间的购并; (2)市场扩张性购并,即一个企业为了扩大竞争地盘而对其他地区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进行的购并; (3)纯粹的购并,即生产和经营彼此毫无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若干企业之间的购并。 混合购并可以降低一个企业长期从事一个行业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另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的技术、原材料等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新形势下互联网企业并购动因及问题分析

新形势下互联网企业并购动因及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很多互联网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增强自身竞争力,一时之间并购盛行。但是由于互联网企业自身的属性,使其在组织架构以及市场条件等方面与传统企业之间都有着较大差异,因此在并购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介绍了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种类及特点,并且以滴滴并购优步中国为案例,对其并购动因及效益分析,旨在希望能够使得我国的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标签:互联网;动因;效益;控制措施 1引言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互联网行业度过了辉煌的20年,实现了各个领域的高速发展,且仍以高速增长的趋势一路前行,互联网行业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动力所在。与此同时,互联网产业内部掀起了巨大的并购浪潮,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且采取并购措施。但在其过程中若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中存在的风险,贸然进行并购活动,不仅不会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良好影响,反而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危机。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企业并购所产生的优势和劣势问题,做好对应的防范措施,才能将损失降到最小,从而保证并购活动顺利进行且获得满意的结果。 2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种类及特点 互联网企业并购种类主要分为三大类: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互联网的横向并购是指相同产业的互联网企业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对于扩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可以有效地消除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优酷和土豆的并购案就属于互联网企业中的横向并购案例。互联网的纵向并购是指在生产过或经营等环节中,有着密切关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无论是对于加快生产流程,还是节约运输和仓储等费用都有着较大的好处。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就是当今国内互联网领域中最大的一起纵向并购的案例。混合并购指的是在生产和经营等环节中,彼此之间均无关联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并购行为。混合并购可以有效地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适应力和生命力。 由于互联网行业自身的属性以及其不断变化创新的发展特点,因此在并购环节上也显示出了一些与传统企业不同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1)互联网企业并购业务紧密联系且企业盈利能力强;(2)被并購企业有较强的潜在价值以及偿债能力。 3互联网企业并购动机及原因分析 2016年8月1日,占有国内最大打车软件市场的滴滴宣布与优步中国达成

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管理学院2009001094 李静 摘要:企业并购是企业资产重组的重要方式, 对我国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行为扩大企业规模、重置资产,以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常见的企业并购动机和企业并购的综合动机两个方面对企业并购动机理论进行较系统的多层次分析。 关键字:企业并购并购动机 企业并购是企业的兼并与收购的简称,并购根据所涉及的行业分为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三种形式。从企业产生至今,企业并购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并购活动有时比较集中,出现并购浪潮,有时比较分散,表现得不很明显。 并购动机理论的出发点是竞争优势理论。并购是企业间的竞争行为, 离开了竞争就无所谓并购。把竞争优势理论作为并购动机行为的出发点, 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 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由于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基本动机在于利润的最大化,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并购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二, 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现实的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 来自于产品、技术、优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使企业间竞争优势的差异成为现实。如果竞争优势为特定企业所拥有, 其他企业又不能在其自身内部产生该项优势, 那么, 就只能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第三, 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转移过程, 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值得一提的是, 竞争优势是相对的, 即使是处于劣势的企业, 它也一定具有某一方面的优势, 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而在我国“优吃劣”的并购行为中存在着优势单向转移的观点, 如“企业兼并可以使优势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散到劣势企业中去”, 这种单向转移的结果极有可能拖跨优势企业, 产生的是1+ 1= 0 的转移效应。 一、常见的并购动机 1、扩大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型并购动机,顾名思义就是指以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实施对目标企业的并购。这种并购动机在企业并购浪潮的早期较为常见。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值市场经济发展成熟期,国外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种资本已找不到更好的投资去处,于是各种外资纷纷涌向中国。此时我国的市场发展不完善,尤其是资本市场不成熟,在这种背景下,外资很快在一些行业找到了合资对象。这是典型的以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并购动机案例。 2、追求规模经济,以期低成本优势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企业可以通过吸收式并购或控股式并购,达到规模内部经济。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生产规模,更多的销售渠道。产能一旦扩大,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成本优势也就突显出来。并购形成的规模内部经济也同样符合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市场是不完全的,各种交易障碍和机制的缺陷妨碍了许多交易及大量贸易利益的取得,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交易活动改在公司所属的企业之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市场,部分地取代外部市场,借以克服市场交易障碍和机制缺陷,以获得更大的贸易利益。内部化理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应用,对跨国投资产生的市场内部化做出了很好解释。 3、价值低估观点 “价值低估观点”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目标企业价值的低估。除外部因素外,目标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一、引言 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行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五次并购高潮。每一次并购高潮都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经济推动力。我国从二十世纪年代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一批批企业逐渐壮大。年加入的成功,为我国这些大企业在全球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使中国经济逐步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年底发生一宗跨国并购案——联想集团并购部门,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种种结论——看好、保留、不看好——也皆来自于形形色色的判断理由。到底如何看待这些评论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问题,也关系到我们怎样理性地评价并购个案的方法与原则问题。 本文的产生正是基于对联想集团公司并购案例的浓厚兴趣,为了寻求科学有效的并购案例的评价方法而展开的。本文运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依据有关的企业并购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借助于图表、统计、对比等分析方法,对联想购并部门案例的收益与风险作了系统化的深入剖析。 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并购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然后作者在掌握联想集团并购案大量事实资料的基础之上,按照有关并购的动因理论和风险理论结构化地分析了联想集团并购案的利弊得失。 二、联想并购—业务背景介绍 (一)并购背景简介 年月日,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近%市场份额的联想集团宣布,以.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知名品牌的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业务,及亿美元的净负债转到联想名下,交易总额达到.亿美元。届时,将持有联想集团.%的股份,成为联想的第二大股东。 此次联想收购全球业务,将组建起继戴尔,惠普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并意味着联想的个人电脑年出货量将达万台,销售额将达亿美元,从而使联想在目前个人电脑业务规模基础上增长倍。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交易,将对全球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并购双方概况 联想集团成立于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万元人民币、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财年营业额达到亿港币,目前拥有员工余人,于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年,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从年以来连续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至年月底,联想集团已连续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第一(数据来源:),年,联想台式电脑销量全球排名第五。 ,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年创立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万多人,业务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八百八十多亿美元。但联想收购的其个人电脑业务在过去三年半里持续亏损。年月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档案显示,到年月日为止,的个人电脑业务亏损总额已高达.亿美元。 三、联想收购—业务的动因 (一)联想集团面临的危机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年,一直是中国市场的龙头企业。它在世纪年代创下了十分辉煌的业绩,其股票在年成为了香港旗舰型的科技股。同年联想还被世界多个投资者关系杂志评为“中国最佳企业”,仅在国内业务取得成功并不是这个雄心勃勃的大企业所能满足的,联

企业并购动因及效应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而企业并购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经营活动。它产生的动力主要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以及源于竞争压力。但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因。不同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目的,实现并购的价值。并购的具体动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可以充分利用目标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制度优势, 实现规模效应 通过并购充分利用目标公司的制度优势和资源优势,从而使其规模迅速扩大,随着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位成本呈下降趋势,进而企业的利润能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企业出于经济上理性的思考,追求企业不断地做大做强。 2.可以以迅速占领目标市场, 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为了开拓自身在该地域的市场领域,占领目标市场,甚至达到控制某行业市场的目的,收购公司需要迅速进入目标市场,并购正是收购公司进入目标市场的捷径。 同时,一些较晚进入目标市场的收购公司,为了在短时间内缩小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快速进入目标市场,特别愿意采取并购的方式。因为这可以使他获得竞争优势,增强其竞争实力。 3.可以获取各方面的协同效应并购重组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增强企业进入壁垒,建立优势的竞争地位。因此,企业在不断的并购中完成企业的战略布局,通过扩大企业规模以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给同行业的竞争者或后进入者设置了障碍。由于地方保护及消费者偏好的问题存在,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一个地区的企业,可以赢得市场的准入条件,以及地方政府优惠的投资政策支持,进而可以控制市场资源,包括市场网络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 关系资源,这些优势资源是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大规模的 必要保障。 二、企业并购带来的效应 企业并购,对于目标公司绩效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企业并购带来的正面效应 1.企业并购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及战略性调整 首先,企业并购有助于改变市场结构。通过整合产业链,整合市场参与者,减少和避免资本重叠和资本分散,将不断使市场结构趋于合理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其次,并购有利于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从而最终会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 2.企业并购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收购公司通常拥有当今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纯熟的经营管理方法、 垄断性的专利和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都可以注入到并购后的目标企业,加速目标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可以分享收购公司的整个市场渠道在经营上形成更好的渗透,使公司能够借助收购公司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和管理机制,促进技术、产品、管理更好地融合,迅速提升核心竞争力。 3.企业并购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各类经济资源重组的过程。一方面它可以充分组合收购公司和目标企业的各种有利资源,通过优势互补,联合发展。提高经济资源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收购公司对企业并购,能够快速壮大企业经济实力,增强企业资金、 技术能力、人才等优势。4.企业并购可以获得规模效应 收购公司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规模效应:一是生产方面。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将会大幅度增加,投 作者简介:伍艳芳,湖南省娄底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企业并购动因及效应分析 伍艳芳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现象-企业并购也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企业并购可以促进存 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实力。本文笔者就当前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企业并购提供理论借鉴。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财务决策 伍艳芳:企业并购动因及效应分析 24··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毕业论文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1.企业并购概述 (2) 1.1企业并购的定义 (3) 1.2企业并购的类型 (3) 1.3企业并购的目的和功能 (4) 2.并购案例的介绍 (4) 2.1案例背景 (4) 2.2并购各方概况 (5) 2.2.1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 (5) 2.2.2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6) 3.并购动因分析 (7) 4.并购过程及结果 (9) 5.并购对双方的影响 (10) 5.1并购对上汽的影响 (11) 5.2并购对南汽的影响 (11) 6.并购的启示与思考 (12) 6.1发挥“双品牌”优势 (12) 6.2资源的整合 (12) 6.3政府的支持作用 (13)

6.3并购模式的创新 (13) 结束语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4)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Analysis on Merger Case of Enterprises 学生:金煜 指导老师:刘进梅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购事件将层出不穷。当这些企业在经济市场上进行并购时,很多问题就随之而来了。从并购的历史数据来看,成功的企业并购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多,有的企业甚至因不成功的并购而陷入了困境。并购充满风险,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并购研究既是目前并购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和完善现有并购理论的客观需求。为了企业的发展前途,企业并购应该引起人们的相当注意。本文就此问题选取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旨在给企业并购与整合以有益的启示。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the events about merger will be more and more.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hen merger in the market of economy . From the historical data, the success of merger was not expect as much, even more some of them fell into difficult because of unsuccessful merger.Merger which is full of risk has been realized.Mergers research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present merger practice,but also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enriching and improving the existing theory. For the future of the development,the merger should be cause people's considerable attention.This paper select a case about the issue,in order to give merger and combine some useful inspire. 关键词:企业并购整合启示与思考 Key words:Enterprise Merger Combine Inspire and think 前言 全球经济的发展刺激并购市场不断扩大,通过并购整合与行业重组,企业可以占有更多的市场资源,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并购的一个主要战场。由于中国并购市场在规则管制方面进行的改进,中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已经逐渐习惯了采用并购策略,将并购看成是扩展业务、增加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案列分析 -----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 一、引言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所有业务,包括门户网站、雅虎搜索、即时通讯、拍卖业务,以及3721网络实名服务等。根据协议,雅虎将拥有阿里巴巴35%的投票权和40%的经济获益权,同时向阿里巴巴支付10亿美元,雅虎因此成为阿里巴巴最大的战略投资者。 二、并购双方简介 (一)阿里巴巴简介 阿里巴巴()是全球企业间( B2B )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最活跃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2003年5月,阿里巴巴投资 1 亿人民币推出个人网上交易平台淘宝网(), 2004年7月,又追加投资亿人民币。截至 2005 年7月10日,淘宝网在线商品数量超过 800万件、网页日浏览量突破 9000 万、注册会员数突破760万、2005 年二季度成交额达亿人民币,遥遥领跑中国个人电子商务市场。2003 年10月,阿里巴巴创建独立的网上交易安全支付产品支付宝(),目前,支付宝已经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以及国际的VISA 国际组织等各大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 (二)雅虎简介 雅虎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互联网通讯、商贸及媒体公司。其网络每月为全球超过一亿八千万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网上服务。雅虎是全球第一家提供互联网导航服务的网站,不论在浏览量、网上广告、家庭或商业用户接触面上,雅虎都居于领导地位,也是最为人熟悉及最有价值的互联网品牌之一,在全球消费者品牌排名中位居第 38 位。雅虎还在网站上提供各种商务及企业服务,以帮助客户提高生产力及网络使用率,其中包括广受欢迎的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网站解决方案的雅虎企业内部网;影音播放、商店网站存储和管理;以及其他网站工具及服务等。雅虎在全球共有24个网站,其总部设在美国加州圣克拉克市,在欧洲、亚太区、拉丁美洲、加拿大及美国均设有办事处。 三、并购背景及其动因 (一)并购背景 1.雅虎: 雅虎中国当时已经进入了一个很严重的瓶颈期,在本地化的道路上步履艰难,因此作为投资一方的软银公司本着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考虑,自然希望能够将其优化整合。从雅虎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处理不了的中国业务盘出去,正好有利于集中精力在其他市场竞争。 2.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本身在国内的B2B领域是无可非议的老大,在业务上与雅虎无大冲突,同时雅虎强大的搜索功能与国际背景还将对阿里巴巴的发展大有益处,因此进行内部处理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3.国际背景: 百度在美国上市,股票表现抢眼之极,中国概念在纳股再度成为助推力,而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下一个极具潜力的网络企业,不应忽略,在合并案中,雅虎只是以业务并入和现金入股的方式进入,并不影响阿里巴巴原有董事会的结构与权利分配。 (二)并购动因 一般而言,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二是实现企业特定的发展战略,三是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就阿里巴巴而言,我们认为,其收购雅虎中国的动因有两方面。 1.站在集团战略发展角度,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大国,使其在国内网络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收购雅虎中国后,阿里巴巴的业务范围将拓展到除了无线、游戏外的所有互联网领域。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阿里巴巴的B2B、C2C已经成为市场领导者,即时通讯工具有雅虎通和淘宝网,搜索是第2名,这时,挤进四大门户的行列也非难事;同时,以阿里巴巴积累的商务用户为基础,加上淘宝网用户群和雅虎中国以白领为主的受众群,若要发展广告业务,其竞争力已与很多门户网站不相上下;另外,有了流量基础,定位可以不再局限于电子商务。

企业并购动因及问题分析

企业并购动因及问题分析 摘要:在当今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以预期实现企业规模效应的重要方式,不同行业的企业并购动因不同,本文主要从企业进行规模经营、多元化经营、获得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及个人知名度四个方面进行企业并购动因分析,并对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规模效应企业并购市场分割协同效应 正文: 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一)规模经济动机论,企业并购的规模经济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规模经济。即由生产技术所决定的最佳产量规模。二是管理经营上的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企业并购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销售成本、增强研究开发实力等。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了规模经济。(二)战略动机论,战略驱动并购的原动力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及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稳定上升。新古典经济学从利润最大化的传统假设出发,将并购看成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行为,在现实并购中,管理层的并购决策应该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具体战略动机表现在:一是能力转移动机。威斯通等认为,兼并是为了转移或获得行业专署管理能力(横向兼并或相关兼并),转移或获得一般管理能力及财务协同(混合兼并)。二是战略重组动机,通过兼并实现分散经营,同时扩充管理技能。K.D.Brouthers等(1998)认为在并购的战略动因中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和获取稳定的利润增长率等。(三)协同动机论,一些经济学家(Arrow,1975;Alchain,Craw fordandKlein,1978;Williamson,1975)通过对第二次并购浪潮的研究后认为,企业的纵向联合通过避免相关的联络费用和交易成本使得不同。发展水平间的企业实现了经营的协同;同时,利用并购企业向被并购企业管理的溢出使双方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得到提高,实现了管理上的协同。此外对市场协同、财务协同、技术协同和采购协同的寻求也是促使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四)金融创新推动和潜在价值低估论,金融创新对并购的推动是与潜在价值低估相联系的,Tobin(1977)q理论和Jensen(1986)的自由现金流假说为这种动因做出了很好的解释。[1]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分担经营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纷纷通过一系列的纵向整合、风险投资、兼并重组等进入一些相关业务或不相关业务实现多元化经营。毫无疑问,在企业进入多元化的过程中,并购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企业并购

公司横向并购动机

公司横向并购动机:效率理论还是市场势力理论 来自汇源果汁与可口可乐的案例研究1 一、研究背景 1.交易双方 1.1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 Company)成立于1892年,目前总部设在美国乔亚州亚特兰 大,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全球48%市场占有率以及全球前三大饮料的二项(可口可乐排名第一,百事可乐第二,低热量可口可乐第三),可口可乐在200个国家拥有160种饮 料品牌,包括汽水、运动饮料、乳类饮品、果汁、茶和咖啡,亦是全球最大的果汁饮料经销商(包括Minute Maid品牌),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可口可乐为其取得超过40%勺市场占有率,而雪碧(Sprite)则是成长最快的饮料,其它品牌包括伯克(Barq)的root beer(沙士),水果国度(Fruitopia)以及大浪(Surge)。 1.2汇源集团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主营果汁及果汁饮料的现代化大型 企业集团。从北京汇源集团分拆成立的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于2007年2月在香港 联交所主板上市。 汇源已成为中国果汁行业第一品牌。集团累计研发和生产了500多种饮料食品。据权威 调查机构AC尼尔森最新公布的数据,汇源100%果汁占据了纯果汁46%勺市场份额,中高浓 度果汁占据39.8%的市场份额。同时,浓缩汁、水果原浆和果汁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事件描述 可口可乐将通过全资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交易总金额为179.2亿港元,可口可乐将以现金形式支付所有交易金额。 2 0 0 9年3月18日,中新网挂出了一则题为“商务部宣布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快讯;之后,商务部网站上出现了同样消息。 二、相关理论研究 1 ?相关定义

(金融保险)保险公司兼并收购动因分析

保险公司兼并收购动因分析 保险公司兼并收购,即指两家公司的资源与资源控制权被合并到一起,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看,如果兼并收购是合理的,即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那幺就意味着兼并收购是“帕累托改善”。从国外保险公司兼并收购的方式和结果看,当保险公司需要发展壮大出许多保险公司都是采取兼并收购其它公司的形式,特别是在跨国经营或投资中尤其如此。 随着知识经济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到来,我国保险市场将面临着多种并购压力: (1)经济上,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将更加完善,市场化改革将更加深入,优胜劣汰正在成为市场经济的法则; (2)体制上,政府将进一步转变职能,由以往过度保护国内保险公司转为对内外资保险公司实行国民待遇; (3)财政上,政府财政的重点将转为公共财政,投资将主要集中于公共项目,不可能再向竞争性行业进行大量投资; (4)产权上,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其进入金融保险业限制的放宽,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参股投资、兼并收购现有保险公司的可能性增加,混合所有制保险公司的诞生将在我国保险业中实现产权制度上的创新; (5)开放上,国内保险市场将全面开放,监管法律和方式将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全面接轨,来自外资保险公司入市争夺保险市场的压力将陡增; (6)业务上,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放松管制,允许混业经营将成为可能,国内保险公司将受到来自国内外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影响,其中来自国内银行为设立“金融超市”的压力最甚,保险业决不应安于现状;

(7)产业上,产业结构调整是“十五”期间的重大任务,而结构调整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就是兼并收购; (8)机构上,保险公司为生存和发展,自身具有兼并收购的内在动力,而且为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压力,保险公司希望将机构做大,在资金和规模上同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因此,我国保险业的兼并收购将会或迟或早,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早做准备,未雨绸缪,因势利导,积极应对。 分析保险公司兼并收购的合理性,可以从下列动因得到解释: 技术互补性。20世纪中叶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技术领先的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中占据着非常有利的地位,甚至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领导某一领域的潮流,形成暂时的市场垄断。这也是近年国际金融保险兼并收购有别于以往兼并收购在技术层面上最大的区别。但大小保险公司都具有自身的技术特点,通过兼并收购实现公司间的技术互补和优势互补,这种情况在近期的兼并收购案中屡见不鲜。随着保险业发展,兼并收购的对象将可能扩展至非金融领域,如网络公司、IT行业机构等,这对于提高保险公司的技术含量大有裨益。 制度互补性。随着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保险公司产权制度会发生很大变化,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将进入保险业,保险公司的投资主体会变得多元化。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将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监督被投资主体的经营,保险业中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终将形成。进而,国有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或混合制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差异会很快地显现出来,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存在制度互补的可能性。另外,外资保险公司的入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制度互补的可能性,而这种制度创新恰恰是我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一)规模效益假说 该假说认为,并购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使各生产过程有机配合,减少环节问题,降低生产成本,达到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通过并购把那些在技术上紧密关联的生产阶段组织在一个企业中,可以实现企业技术的规模效益。通过并购精简机构,节省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用同一销售网络为更多的顾客提供服务,降低单位产品的销售费用,从而在企业经营上实现规模效益。 (二)协同假说 如果某公司拥有一支高效管理队伍,其能力超过了公司的日常需求,企业并购可使其过剩的管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管理的溢出”,产生管理协同效应。企业合并可提高举债能力,降低资金成本,进行合理避税,还可能使股票价格发生波动,形成股票投机机会,增加股东的资本利得,这些都能产生企业财务协同效应。混合并购可降低和分散市场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产生风险协同。 (三)节约交易费用假说 科斯和威廉姆森等认为,市场运作的复杂性导致交易要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通过并购使这些交易内部化,而 企业内部交换是双方利益的根本一致,可节省这些交易成本。如为保证知识产权、关键设备和技术及相关管理人员等关键要素的获得,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情况下,通过谈判往往要支付高昂的谈判和监督成本,还可能由于他人的竞争或垄断而最终难以实现,而通过并购,可使之成为内部问题,节约交易费用。再如当企业商标为外人所用时,如果该使用者降低商品质量,可得到成本降低的好处,而商誉的损失则由商标所有者承担,企业可通过加强监督减少因商品质量降低而造成的商誉损失,但又须增加监督成本,而并购可将商标使用者变成内部成员,就可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并购还可以减少或消除因资产专用性而带来的不确定性。 (四)市场力假说 通过并购活动,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纳入到企业的控制范围,减少竞争对手,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强了对采购市场和销售市场的控制力,并且由于其较强的市场能力而不易受市场

企业并购分析报告

企业并购分析报告 按照参与并购的企业的大小强弱来划分,企业并购包括强强并购、以强吃弱、以弱吃强、弱弱并购四种模式。从我国企业并购的短暂历史来看,以强吃弱的形式最为常见,弱弱并购、以弱吃强的数量也有不少,但两个势均力敌的企业之间以战略合作的姿态进行强强并购的形式还为数不多,仅有极少量的案例能够称得上强强并购,如发生在2000年的联想并购赢时通案。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并购主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并购模式,目前国内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到底应该采取强弱并购为主,还是应该采取强强并购为主。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我国企业应该以强弱并购为主,强强并购为辅。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西方企业的历次并购都需要经过强弱并购这个主流过程,我国对于这个过程难以跨越;二、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强弱并购更适合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三、强强并购容易使企业朝垄断化的方向发展,而强弱并购则一般没有这种担心。而另外则有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面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应该完全以强强并购为主,首先有选择地做大做强一部分企业,尽快形成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产业的龙头,其他的并购模式则由市场自然发展。 实际上,过分拘泥于我国企业应该以哪种模式作为并购的主要模式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并购模式是由其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市场环境和具体经济结构不同,所采取的并购模式自然也会不同。西方各国在已经经历的前四次兼并浪潮中,之所以以强弱并购为主、强强并购为辅,表面上看是各国政府为维护市场公平而进行管制的结果,而实质上却是因为当时各国间市场相对封闭,国际贸易壁垒森严造成的。从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体化加速的趋势,西方各国政府在本国企业已经十分强大的基础上,均致力于打破国际间的贸易壁垒,世界市场逐步向统一体迈进,企业面对的不再只是国内同行的竞争,更要面对来自国际上的强大竞争,因此需要快速扩大自身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以强强并购为重要特征的第五次并购浪潮才汹涌澎湃。 在现阶段的我国企业,强弱并购已经经历了较长的一段时间,而这种并购模式实际上只是企业针对国内相对封闭的市场作出的选择;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浪潮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需要直面跨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巨大优势。由于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的吸引,跨国企业对我国早已虎视眈眈,如今贸易大门越开越大,而同时政府以计划手段对企业的保护作用也越来越弱,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进入我国,并且呈现出全方位进攻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应该有紧迫感,应该在战略、策略和制度上加以重视,企业采取以强吃弱、以弱吃强、弱弱并购的模式都无法在短期内尽快做大做强,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强强并购,尽快整合。 因此,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要大力推动企业间的强强并购,而股市作为企业并购的主战场,更是要创造条件、建立制度促进上市公司积极进行强强并购。 强强并购出现的背景因素 以前的一般性的企业并购,往往发生企业因为经营不善甚至濒临破产,企业的所有者想把企业低价出售,或者国有企业因为长期亏损而负债累累,政府因为财政压力而采取行政性的“拉郎配”方式促使企业兼并重组。对于上市公司,除了这两方面的原因外,更大的动机则来源于二级市场诱人的融资诱惑、巨大的炒作获利空间以及对上市公司的不断诈取掏空,于是乎报表重组、财务重组甚至概念重组大行其道,而企业重组的方式也主要局限于简单的资产置换。当然,企业为了适应长远的竞争需要,主动采取前瞻性的战略并购也是有的,如1998年清华同

企业并购动因

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产生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 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产生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以及源于竞争压力等因素,但是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机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动因。 1并购的效应动因 在并购动因的一般理论基础上,提出许多具体的并购效应动因。主要有: (1) 韦斯顿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并购会带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最明显的作用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常称为1+1〉2的效应。 (2) 市场份额效应通过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通过横向并购,达到由行业特定的最低限度的规模,改善了行业结构、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使行业内的企业保持较高的利润率水平;而纵向并购是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利的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混合并购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是以间接的方式实现,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充足的财力对其相关领域中的企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威胁。 (3) 经验成本曲线效应其中的经验包括企业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长,由于经验无法复制,通过并购可以分享目标企业的经验,减少企业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学习成本,节约企业发展费用,在一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企业,经验往往是一种有效的进入壁垒。 (4) 财务协同效应并购会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货币效益,主要有税收效应,即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合理避税,股价预期效应,即并购使股票市场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并购方企业可以选择市盈率和价格收益比较低,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12]。 2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 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有两个:一是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而增加企业价值是实现这两个目的的根本,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获取战略机会并购者的动因之一是要购买未来的发展机会,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原因在于:第一,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发展研究部门,获得时间优势,避免了工厂建设延误的时间;减少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企业并购的另一战略动因是市场力的运用,两个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大量信息资源可能用于披露战略机会,财会信息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2021年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毕业论文目录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1.企业并购概述 (2) 1.1企业并购的定义 (3) 1.2企业并购的类型 (3) 1.3企业并购的目的和功能 (4) 2.并购案例的介绍 (4) 2.1案例背景 (4) 2.2并购各方概况 (5) 2.2.1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 (5) 2.2.2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6) 3.并购动因分析 (7) 4.并购过程及结果 (9) 5.并购对双方的影响 (10) 5.1并购对上汽的影响 (11) 5.2并购对南汽的影响 (11) 6.并购的启示与思考 (12) 6.1发挥“双品牌”优势 (12)

6.2资源的整合 (12) 6.3政府的支持作用 (13) 6.3并购模式的创新 (13) 结束语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4)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Analysis on Merger Case of Enterprises 学生:金煜 指导老师:刘进梅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购事件将层出不穷。当这些企业在经济市场上进行并购时,很多问题就随之而来了。从并购的历史数据来看,成功的企业并购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多,有的企业甚至因不成功的并购而陷入了困境。并购充满风险,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并购研究既是目前并购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和完善现有并购理论的客观需求。为了企业的发展前途,企业并购应该引起人们的相当注意。本文就此问题选取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旨在给企业并购与整合以有益的启示。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China's economic,theevents about merger will be more and more.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hen merger in the market of economy .From the historical data,the success of merger was not expect as much,even more some of them fell into difficul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