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试题全套厦门大学环境毒理学精品课程 教学课件

环境毒理学试题全套厦门大学环境毒理学精品课程教学课

第一章绪论

【选择题】

1.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A(有机污染物

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2.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名词解释】

1.环境毒理学

2.生态毒理学

【问答题】

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

一、选择题

1、目前已知最强的化学致癌物是( )

A、DDT

B、2,3,7,8,TCDD

C、黄曲霉毒素B1

D、无机砷 2、对下列物质毒性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环戊烷,戊烷

B、仲胺,伯胺

C、乙醛,甲醛

D、AsO,AsO2523 3、生物转化中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反应是( )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水解反应

D、结合反应 4、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

A、滤过

B、简单扩散

C、主动转运

D、易化扩散 5、不具有神经毒性的化学物是( )

A、二恶英

B、汞

C、铅

D、DDT 6、关于Ah受体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具有内源性配体

B、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

C、 TCDD是Ah配体中最具有潜力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对称的平面分子

D、二恶英的Ah受体依赖性毒性不包括发育毒性

7、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好选用两种动物是

D、狗和猴 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8、下列哪组致癌物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A、免疫抑制剂,无机致癌物,促癌剂

B、免疫抑制剂,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促癌剂

C、直接致癌物,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细胞毒物

D、激素,固态物质,无机致癌物

9、下列哪些发生断裂与重接的染色体基因不丢失和增加

A、倒位

B、插入

C、易位

D、重复

10、微核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A、DNA完整性改变

B、染色体完整性改变或染色体分离改变

C、染色体交换或重排

D、细胞分裂异常

二、填空题

1、可参与结合反应的内源性化合物

有、、、

(写出其中任意四种)。

2、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机理的主要理论是、

和我国学者提出的。

3、香肠、火腿类食品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有

.

4、肾脏的排泄机理有、

、。

5、用于判别外源化合物致癌性的三类常用系统

是、、。 6、化学物在体内的初次分布取决于,二次分布取决于。

7、对一种化合物来说,其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按数值大小的排列顺序应当是

三、名词解释

1、效应和反应

2、微粒体和微核

3、最大无作用剂量和阈剂量

、吞噬和胞饮 4

5、SOS修复

四、简答题

1、简述急性毒性试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2、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破坏主要有哪些表现,

3、联合毒性有哪些类型,如何区分,

4、机动车的增加可能导致哪些污染现象,这些污染现象对环境有何危害, 五、问答题

1、铅、镉、芳香族氨基化合物都有血液毒性,都可能造成机体贫血,试比较三者引起贫血的机制的不同。

2、说明化学致癌多阶段学说的主要内容,各阶段的机制和特点。该学说给你有何启示,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选择题】

1.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2.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溶解度

C(气血分配系数

D(以上都是

3.pKa为

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

4.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以上都是

5.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A(肠道

B(唾液

C(汗液

D(肾脏

6.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

7.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 A(N一氧化(苯胺 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 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

C(环氧化,苯并(α)芘 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

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8.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以上都是

9.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 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 10.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滤过

1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 A(肝

B(肾

C(肺

D(小肠

12.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不包括下列哪一种反应

A(甲基化

B(羟化

C(共氧化

D(环氧化

13.外源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

A(化学毒物与器官的亲和力 B(血流量

C(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

D(器官和组织所在部位

14.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为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胞吞

15.外源化学物经皮吸收必须具备下述哪项条件

A(水溶性

B(脂溶性

C(水溶性和脂溶性

D(分子量小于100

16.外源化学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食管

B(胃

C(小肠

D(大肠

17. 外源化学物体内生物转化I相反应的酶主要存在于

A(微粒体

B(线粒体

C(细胞膜

D(细胞核

18.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化学毒物的A(毒作用发生快慢

B(毒作用性质

C(代谢解毒

D(毒作用持续时间

【名词解释】

1.生物转运

2.生物转化

3.代谢饱和

4.靶器官

5.贮存库

【问答题】

1、阐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2、环境污染物吸收有哪些途径,分析影响吸收的因素,

3、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

4、简述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5、何谓肠肝循环,

6、外源化学物分布的特征是什么,

7、如何理解生物转化的复杂性,

、举例说明毒物代谢酶被诱导和抑制的毒理学意义 8

第三章环境化合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选择题】

1.毒物是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LD50的概念是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D(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统计值) 3.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4.最大无作用剂量是

A(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B(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C(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能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D(一种化学物在环境中存在而不引起物体的损害的剂量 5.最小有作用剂量是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 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 D(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

6.最敏感的致死剂量指标是

A(绝对致死剂量

B(半数致死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以上都是

7.对LD50 描述错误的是

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B(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 C(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D(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 呈正比

8.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9.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1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11.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12.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

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

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B(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 C(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 D(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低 13.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大

A(LD50

B(LD0

C(LD01

E(LD100

14.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小

A(LD50

B(LD0

C(LD01

D(LD100

15.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16.用“阳性或阴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效应,

称为

A(效应

B(反应

C(量效应

D(质效应

17.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 A(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吸收途径

C(剂量

D(作用时间

18.化学毒物对不同个体毒作用的敏感性不同,其原因不包括: A(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

C(机体修复能力差异

D(宿主的其它因素

19.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表现出独立作用,主要是由于

A(化学毒物各自作用的受体、靶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B(化学毒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

C(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

D(化学毒物在对机体毒作用方面存在竞争作用 20.化学结构与毒效应

A(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决定理化性质

B(理化性质决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决定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 D(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化学活性及理化性质 21.化学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

A(电离度

B(熔点

C(挥发度

D(以上都是

22.研究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之间关系的目的是 A(寻找毒作用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B(预测毒牲大小

C(推测毒作用机理

D(以上都是

23.甲烷(CH4)若用Cl取代CH4上H后,其毒性最大的是 A(CH3Cl

B(CH2Cl2

C(CHCl3

D(CCl4

【名词解释】

1.毒物

2.毒性

3.剂量

4.效应和反应

5.危险度和危害性

【问答题】

、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 8

9、试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及其意义

10、什么是化合物的联合作用,主要有那些类型, 11、如何判断化合物的联合作用类型,

12、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13、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作用有何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何实际意义,

14、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15、试述化学毒物对机体损伤的主要机制

第四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1.毒理学体外试验常选用

A(大鼠和小鼠

B(果蝇

C(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

D(鸟类

2.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 A(初成年,性刚成熟,初断乳

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

C(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

D(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

3.急性毒性是

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融化合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 C(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或 24 小时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所引起的中

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

D(一次是指瞬间给予动物快速出现中毒效应 4.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

好选用两种动物是

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D(狗和猴

5.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 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

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D(以上都是

6.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

A(灌胃

B(喂饲

C(吞咽胶囊

D(饮水

7.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

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C(腹腔注射,经口

D(经口,经皮

8.经呼吸道静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A(设备简单

B(操作方便

C(消耗受试物少

D(以上都是

9.动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A(装置备有新鲜空气补充 B(受试化合物保持浓度不变 C(保证染毒柜内和二氧化碳分压恒定 D(以上都是

10.急性毒性研究的接触时间是 A(一次

B(一次或8小时内多次

C(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

D(一次或14天内多次

11.化学物的一般急性毒性试验,如无特殊要求,则动物性别选择为:

A(雌雄多少都可以

B(雌雄各半

C(全部为雄性

D(全部为雌性

12.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 A(1天

B(1周

C(2周

D(3周

13.亚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目的是 19 A(探讨阈剂量及最大无作用剂量 B(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C(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

D(为其它试验剂量设计提供数据 14.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限是

A(环境毒理学3,6个月

,6个月 B(食品毒理学3

C(工业毒理学1,3个月

D(食品毒理学90天喂养

E(以上都对

15.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动物的要求是 A(成年动物

B(大鼠100g左右,小鼠15g左右 C(大、小鼠,狗,家兔均可用 D(必须为啮齿类或非啮齿类动物 16.亚慢性毒性试验中一般化验指标有 A(血象、肝、肾功能B(病理学检查

C(灵敏指标的检查

D(特异指标的检查

17.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目的是 A(确定阈计量

B(确定最大无作用计量

C(进行该化合物的危险度评价 D(以上AB正确

18.慢性毒性试验设有四个计量组(高、中、低、最低)及对照组,哪个计量组

为最大无作用计量

A(高计量组出现了明显的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1

B(中计量组出现了轻微中毒的症状,与对照相比P<0.05

C(低计量组出现了个别动物极轻微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

D(最低计量无任何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

【名词解释】

1、近交系

2、突变系

3、杂交群

4、封闭群

5、悉生动物

6、清洁动物

7、急性毒性

8、亚慢性毒性

9、慢性毒性

【问答题】

16、实验动物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为什么, 17、剂量分组的基本要求,为什么要设置对照组, 18、毒理学试验染毒途径有哪些, 19、简述几种常用的检测LD50 的方法。 20、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能否对受试物作出全面评价,为什么,

21、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有哪些观察指标,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剂量分组的原则。 22

23、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实验三者在实验设计方面有何区别和内在联系,

第五章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

【选择题】

1.下列哪些形式不属于基因突变

A(颠换

B(倒位

C(移码突变

D(大段损伤

2.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

A(同义密码

B(错义密码

C(终止密码

D(以上都对

3.关于基因突变的碱基置换,下述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 A(DNA的嘌呤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 B(DNA的嘌呤换成另一嘧啶,称为颠换 C(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 D(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嘧啶,称为转换

4.DNA链中减少了一对碱基可导致

A(染色体畸变

B(移码突变

C(碱基置换

D(大段损伤

5.颠换与转换的不同点主要在于

A(碱基置换的类型

B(产生的氨基酸

C(产生的蛋白质

D(导致的后果

6.导致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原因是

A(DNA交联

B(DNA链的复制错误

C(DNA链的断裂与异常重接 D(DNA链的断裂与原位

7.关于拟紫外线断裂剂的描述错误的是 A(诱发DNA双链断裂

B(需经S期复制才看见染色体断裂 C(依赖断裂剂

D(射性断裂剂不同

8.关于大段损伤的描述错误的是 A(DNA链大段缺失

B(跨越基因的损伤

C(DNA断裂

D(光镜下可见

9.环状染色体是

A(染色体长臂两端连接形成环状 B(染色体短臂两端连接形成环状 C(染色体两臂断裂重新形成环状 D(以上都对

10.关于倒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丢失 B(染色体只发生一次断裂 C(染色体两臂均断裂断片互换 D(染色体旋转180度

11.染色体断裂后不重接则不能形成下列哪种形态学改变

A(无着丝粒断片

B(染色体缺失

C(环状染色体

D(微核

12.SCE是

A(染色单体交换

B(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C(染色单体互换

D(姐妹染色体交换

13.下列哪些发生断裂与重接的染色体基因不丢失和增加

A(倒位

B(插入

C(易位

D(重复

14.染色体数目异常的表现不包括 A(二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多倍体

15.染色体畸变有

A(颠换

B(置换

C(转换

D(互换

16.有关染色体畸变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光镜下可见的变化B(光镜下不可见的变化

C(染色体结构异常

D(染色体数目异常

17.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染色体整倍性畸变 A(n

2n B(

C(3n

D(上述AC都是

18.常见的烷化剂有

A(N-亚硝基化合物

B(硫芥

C(烷基硫酸酯

D(以上都是

19.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以DNA为靶的诱变

A(烷化剂作用

B(碱基类似物取代作用

C(嵌入剂作用

环境毒理学

1.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10微米。 2.大气污染来源:自然来源(数量较大);人为来源(毒性、危害较大)。 3.粒径1-5微米的粒子在支气管各部沉积,粒径小于1微米的粒子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沉积,到达肺泡的飘尘可被吞噬细胞吞噬。 4.大气中的SO2:40%-90%被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吸收;吸附在颗粒物表面的SO2可进入呼吸道深部。 5.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O2大200-300倍。 6.CO—Hb解离速度:O2—Hb的1/3600。 7.N2O2、N2O4、N2O5;易分解为NO、NO2。 8.N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CO的1400倍。 9.NO2毒性是NO的4-5倍。 10.大气中NO2:1-3ppm:嗅到5ppm呼吸道阻力增加;13ppm:对上呼吸道明显刺激;100-150ppm: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紫绀(30-60分钟)窒息死亡。 11.土壤的容纳能力是指土壤未受污染时的某种物质含量(自然本底值)与对作物能产生有害影响时的某物质含量(农田土壤标准值)之间的差值。 12.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使污染物质的积累过程逐渐占据优势,破坏了土壤及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3.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土壤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环境行为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和危害的学科。 14.土壤污染的特点:污染物很难消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15.凡是进入土壤并影响到土壤的理化性和组成物而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物质,统称为污染物质。 16.土壤污染的分类: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病原微生物。 17.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的pH,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溶解度随着土壤pH的降低而升高,因而容易在土壤中迁移和被作物吸收。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重金属可被土壤吸附而处于不活化的状态。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控制着土壤重金属的转化状态和存在状态。重金属的络合和螯合作用:羧基与重金属的络合作用可大大提高重金属氧化物的溶解度,重金属与腐殖酸作用可形成稳定的可溶性螯合物。 18.作物各个部位对农药的吸收量:根系大于茎叶大于壳皮大于子实。 19.重金属的吸收:主要经消化道吸收,其次呼吸道、再次皮肤、其次经消化道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小肠。 20.重金属与血浆成分的结合:与血浆中低分子成分结合;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与特殊蛋白或转运蛋白结合。 21.重金属在体内的分布:初始:取决于器官的血流量;再分布:取决于器官亲和力大小分布特点与金属的侵入途径、溶解性、化学形式、代谢特点、毒性性质及器官特点有关。 22.重金属的指甲、毛发中的含量较高,可用来检测环境中重金属污染和人体负荷。 23.金属对健康的危害:慢性中毒:如水俣病、痛痛病;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变态反应;对免疫力的影响;一般发生在其他毒性之前,是一个重要的早期毒性作用指标。 24.汞的代谢:吸收:金属汞—蒸汽形式;经呼吸道,速度很快。无机汞—消化道吸收15%。有机汞—消化道(甲基汞达90%)、呼吸道80%、皮肤吸收。 25.Hg的硫化物、氯化物。氧化物及汞盐,离子态可被吸附,Hg2+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对脑危害性较小,无机汞不易被吸收,不易造成肝肾损害。 26.铝的代谢:吸收:主要从消化道,其次是呼吸道和皮肤、消化道;吸收率5-10%,主要在十二指肠。经门静脉到肝脏,分别进入血液和胆汁—肠道、呼吸道;吸收率25-30%,其余随气体呼出。 27.镉在体内的含量随年龄而增加,镉蓄积性很强,靶器官是肾,全身镉生物半衰期10-30年,镉长期蓄积的主要原因是镉与MT结合力强,大多数镉以Cd-MT的形式长期存在。 28.痛痛病:表现为全身疼痛;多发性骨折而引起身躯缩短骨骼变形,最后发生肌萎缩及其他并发症死亡,原因可能是由于:影响人体对钙吸收和成骨作用;妨碍骨胶原的固化成熟,导致骨骼软化。 29.Cr0、Cr2+—无毒或毒性很小;Cr3+—难吸收、毒性不大;Cr6+—毒性比Cr3+大100倍。30.砷的呼吸消化道:不溶性呻化合物不易被吸收,无机砷的吸收程度取决于溶解度和物理状态;砷酸盐在肠道中的吸收方式与磷酸盐类似;有机砷的吸收主要通过肠壁粘膜以简单扩散方式进行;呼吸道;可被完全吸收,但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外源化学物: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通过一定途径与人体接触并从环境中进入人体。 3.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非人类生物个体和群体以及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4.环境易答基因(环境易感基因):人类的某些基因对环境因子具有特定的反应,这些反应影响着人体对有害环境因子(特别是环境化学物)的易感性。 5.人群调查:是环境毒理学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即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动物试验的结果及对环境化学物毒理作用的预测或假设,选用适当的观察指标,对接触该环境化学物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损害的关系。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1.生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统称为生物转运。 2.生物转化(代谢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转化。 3.ADME: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 4.许多化学物质在溶液中呈离子状态时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生物膜;反之容易。解离度越大,越难通过。体液的pH可影响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度。 5.吸收 (1)经消化管吸收 ①有机酸主要在胃内被吸收,有机碱主要在小肠内吸收 ②消化管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消化管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使某些化学物转化成新的化学物而改变其毒性;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管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2)经呼吸道吸收 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颗粒物直径大于10m者,因重力作用迅速沉降,被吸入后因惯性碰撞而大部分沉积在上呼吸道;直径5~10m者因沉降作用而大部分阻留在气管和支气管;直径为1~5m者可随气流到达呼吸道深部,并有部分到达肺泡;颗粒直径小于1m 者,可在肺泡内扩散而沉积下来。 (3)经皮肤吸收 ①环境化学物经皮肤吸收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表皮,二是毛囊、汗腺及皮脂腺 ②环境化学物通过表皮吸收需通过三层屏障:表皮角质层,连接角质层,基膜 ③表皮吸收的影响因素:化学物透过角质层的速率与化学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及角质层的厚度有关;不同种属的动物表皮通透性不同,可能与其角质层的厚度不同有关;高温促进皮肤血液和间质液流动,使化学物较易被皮肤吸收;角质层损伤因子。6.同一种环境化学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的化学物在机体内分布情况也不一样 7.浓集或蓄积的部位可能是其主要毒性作用部分即靶器官(有的化学物对其积聚的部位可直接发挥毒性作用,该部位称为靶部位,即靶组织或靶器官),也可能不呈现毒性作用而成为贮存库(有的部位化学物含量虽高,但未显示中毒效应,这些部位称为该化学物的贮存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 环境毒理学: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中已存在和即将存在的环境污染物,特别是有毒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第二章 1.迁移:自然界,生物体内 ②机械迁移:水、大气、重力 ②物理-化学迁移:是最重要的 无机污染物:溶解-沉淀、吸附-解析、氧化-还原、水解、配位等 有机污染物:上述以及化学分解、光化学分解、生物化学分解等 ③生物迁移:是最有意义的 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态 指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在环境中的表现形式。 外部形状:固体、流体、射线; 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单质、化合态 3.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 迁移、转化同时进行 影响污染物转化的因素:①污染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②环境条件 污染物转化形式: 物理转化(只有形态的改变) 化学转化(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大气:CH、NO X 、SO 2 —光化学氧化 水体:氧化—还原、水解、配位反应等 土壤:吸附催化、自由基、pH 生物转化(吸收和代谢) 微生物、植物、动物 ? 4.生物转运:化学污染物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生物转化: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 ? 5.被动转运:特点:①在转运过程中生物膜不具有主动性,是一种纯物理化学过程;②不需要消耗代谢能;③被转运的物质只能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 分为简单扩散:影响因素: ①化学物浓度梯度(主要因素)②脂/水分配系数③外源化学物的离解或电离状态 滤过:分子量大小 6.载体转运:在载体或运载系统的参与下,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 转运 特点:①需要有载体参加--生物膜上的蛋白质; ②逆浓度转运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③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具有选择性; ④载体有容量限制; ⑤竞争性抑制,如铅利用钙的载体;钴和锰利用铁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1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外源化合物:指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于环境中,可与机体接触并今天机体,引发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 3 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整体实验、调查研究、体外实验。5 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6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只要有液晶态的脂质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其在物质转运、能量代谢、细胞识别、信息传递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7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其机理:(1)被动转运:简单扩散(驱动力为浓度梯度,受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脂水分配系数、化合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的PH值影响)和滤过作用(环境化学物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驱动力为渗透压);(2)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异化扩散、吞噬和胞饮。8 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其次还可以同过静脉注射染毒。消化道吸收: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从可使某些化学我转化成新的物质而改变其毒性;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道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呼吸道吸收: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肺的通气量和血流量;颗粒物的大小。皮肤:化学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脂/水分配系数、角质层的厚度;动物的种属;温度及血流量;角质层损伤因子。9 化学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在化学物分布的开始阶段,血液供应愈丰富的器官,分布的化学物愈多,其起始浓度愈高;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的分布越来越受到化学物与组织器官亲和力的影响,形成再分布过程。10、化学物的主要储存库:血浆蛋白、肝和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11、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生物机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12、生物转化的过程及实质:第一阶段(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使分子上出现一个急性基团,使其易容于水,并可进行结合反应;第二阶段(第二相反应,结合):化学物经过结合反应,排除体外。13、竞争性抑制:参与生物转化的酶系统一般对底物的专一性不高,几种不同的化学物均可作为同一酶系统的底物;当一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含量过高时,可抑制该酶系对另一种化学物生物转化的催化作用。14、最小有作用剂量:指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集体开始出现损害所需的最低剂量。15、效应和反应:效应表示接触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质所引起机体个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反应是接触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质后,表现一定程度某种效应的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16、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分别表示外源化合物的剂量大小不同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引起的量效应大小的之间的关系,和外源化和物的剂量与其引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17、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主要类型有:直线型、抛物线型、S型曲线。18、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1)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结构与毒性,物理性质与毒性(脂/水分配系数、电离度、挥发性和蒸汽压、分散度、纯度);(2)机体状况:种属和个体差异、性别与激素、年龄、营养与健康、生物节律;(3)接触条件:接触途径、溶剂、毒物浓度与容积、交叉接触;(4)环境因素:气温,气湿,气压。19、毒理学试验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选择对外源化和物的毒性反应及代谢特点与人类接近的物种;选择自然寿命不长的物种;选择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的物种;选择经济并易于获得的物种。20、常用的染毒方法:经口染毒(灌胃、吞咽胶囊、喂饲),经呼吸道染毒(静式吸入染毒,动式吸入染毒),经皮肤染毒。21、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1)亚慢性毒性研究的目的:分析长期接触条件下化学物的毒作用特征及可能的毒作用靶器官,求出亚慢性毒性的阈剂量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在无慢性毒性的资料时,一次进行受试化学物的危险度评价;为慢性毒性研究选择剂量及筛选观察指标提供依据。(2)慢性毒性研究的目的:确定受试化学物的最低有害作用剂量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依此进行受试化学物的危险度评价,并为制定人接触该化学物的安全限量提供毒理学依据;确定受试物慢性毒性作用的特征和靶器官以及慢性毒性损害的可逆性等。22、遗传损伤的类型:(1)基因突变: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改变从m RNA到蛋白质翻译过程中遗传密码子读码顺序的突变),整码突变(DNA链中增加或减少的碱基对为一个或几个密码子),片段突变;(2)染色体突变:染色体结构的改变;(3)基因组突变:染色体数目的改变。23、致突变作用:环境化学物质或其它环境因素引起生物体细胞异常信息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24、环境化学致癌物评价的观察指标(1)一般观察:每天观察实验动物的一般状况和毒性反应(体重,食物消耗量或饮水量);(2)肿瘤发生情况:对每一肉眼可见及可触及的肿瘤,均应记录其出现的时间、部位、大小、外形、发展状况并记录动物死亡时间;(3)病理检查:实验过程中死亡或濒死而提前处死的动物及实验结束后的全部处死动物均应进行系统的尸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和靶器官。还应注意观察癌前病变。5、间接致癌大多数有机致癌物本身不具有与细胞大分子的亲核中心发生共价结合的能力,他们进入机体后,需经过代谢活化形成亲电子活性的代谢物才能作用于细胞大分子而发挥致癌作用,此类致癌物称为间接致癌物。

环境毒理学

第七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生态学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作环境微生物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和揭示微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包括动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功能表达规律,探索其控制和应用途径。主要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种群组成、数量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微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功能等。 微生物生态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好地发挥微生物的作用,更充分地利用微生物资源,为解决人口膨胀、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生态学理论基础和方法、技术手段等,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in soil) (一) 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1. 营养丰富 2. 水分满足 3. 酸碱度, 渗透压 4. 氧气 5. 温度 (二)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1. 种类分布 异养种类较多细菌90-230kg/亩 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2. 垂直分布 5-22cm 数量最多 逐渐减少,2m深处几个/克 3. 数量和种类随季节而变化 4. 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 二. 水体中的微生物(in water) (一) 淡水中的微生物 1. 来源: 土壤、雨水 2. 数量和种类: 贫营养细菌(oligotrophic bacteria) 兼性贫营养细菌 富营养细菌 硫细菌、铁细菌、色杆菌属 微球菌属 3. 饮用水的卫生标准 大肠菌群:100ml不得检出 粪大肠菌群: 100ml不得检出 细菌总数:100个/ml 4. 水体中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营养、温度、溶解氧 5. 人类活动对水体的影响 6. 保护水资源

环境毒理学题库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物对人体和人群, 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通过一定途径与人体接触并从环境中进人人体,从而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它们是一类“外来生物活性物质”,又可称为外来化学物。 人群调查:是环境毒理学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即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动物试验的结果及对环境化学物毒理作用的预测或假设,选用适当的观察指标,对接触该环境化学物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损害的关系。 体外试验:可采用器官灌流技术,将受试化学物经过血管流经特定的脏器,观察环境化学物在脏器内的代谢转化和毒性作用。也可以将某个脏器从体内取出再制成原代游离细胞,进行环境化学物对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 三致实验:即致癌、致畸型、致突变实验。致癌试验除长期动物引癌试验以外,又发展了体外细胞试验,以测定某因素是否引起正常转化为癌细胞。致畸型试验指将有害因素施于不同动物的亲体,观察一代甚至几代,看是否造成胎儿的畸型或死亡。致突变试验指遗传物质的损伤和改变包括:DNA 构型的改变,DNA 中碱基的取代或位置的改变。 环境基因组学:主要是利用高效测序技术,对选择的靶基因在不同人群中进行再测序,了解该基因的多态性及其频率,分析该基因多态性的形成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功能的关系,调查和研究基因多态性与人群疾病之间的关系,定量建立环境—基因—疾病之间的关系网络,达到预防控制公害病或环境病,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 生物调查:即环境化学物对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群体损害关系的研究。 毒物动力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来化学物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和过程。 表观分布容积:指外来化学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该化学物的总量(D )与血毒物浓度(ρ)的比值,表示毒物以血毒物浓度计算应占有的体液容积,用于推测毒物在体内分布范围的大小。单位为mL/kg 或L/kg 。公式为:00//ρρD V D V d d ==或。(D0—静注毒物量) 一级速率过程:指化学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与其浓度成正比的过程,线性动力学模型符合一级速率过程。其公式为:ρρe k dt d -= 生物半减期:指化学物从体内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一般为min 或h 。公式为: e k t /693.02/1=。 消除速率常数:表示单位时间内毒物从体内消除的量与体内的量之比例常数。公式为:D dt dD k e /)/(=。 一室模型:毒物经静脉注射进人体内的一室动力学模型,又称单室模型,该模型将机体视为单一的室,认为外来化学物进入机体后能迅速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机体之中。公式为:ρρe k dt d -= 积分为:t k e e -=0ρρ 自然对数化:t k e -=0ln ln ρρ。 二室模型:对化学物进入机体后,从血浆(包括体液)到组织脏器间逐步分布达到平衡这种动力学过程应用多室模型,简称二室模型。 代谢饱和:当毒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量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为代谢饱和。 竞争性抑制:参与生物转化的酶系统一般对底物的专一性不高,几种不同的化学物均可作为同一酶系统的底物;当一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含量过高时,可抑制该酶系对另一种化学物生物转化的催化作用。 特异性抑制: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某一种酶有特异性抑制作用,从而使该酶催化的生物转化过程受抑制。 酶的诱导: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酶系的活力增强或酶的含量增加,这种现象称为酶诱导。 生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生物转化/代谢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

环境毒理学考试资料

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体、土壤中已经存在或者即将进入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剂量;污染物毒性的大小;机体毒性反应的强弱。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以及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相关因素。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试验和整体内实验,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体外试验分为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四种水平;整体实验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毒性实验。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有三种:机械性迁移、物理-化学性迁移、生物性迁移。 生物性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收、吸附、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生物性迁移有三种形式: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这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在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该种污染物的浓度/环境中该种污染的浓度) 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着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其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生物积累系数(BAF)=生长发育前阶段污染物的浓度/生长发育后阶段污染的浓度)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数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系数(BMF)=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有三种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化学转化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为主;在水体中的转化以氧化-还原反应和络合水解反应为主。土壤中,在pH较低时,金属溶于水而成离子状态易于迁移;在pH较高时,金属易与碱性物质化合,呈不溶态沉淀难迁移(游离金属离子和脂溶性金属络合物是金属产生毒作用的主要形态)。 脂溶性污染物,以被动扩散吸收;水溶性污染物,以特殊转运吸收。 生物转化:污染物通过生物相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而发生转化的过程。污染物生物转化的结果:1.使大部分有机污染的毒性降低,形成更容易降解的分子结构;2.使部分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增强,形成更难降解的分子结构。 各种环境污染物与机体接触后,在体内的全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分布、排泄使外来化学物在体内发生位移,称为生物转运;代谢过程使污染物发生化学结构和性质的改变,转变成新的代谢产物,称为生物转化。生物转运是污染物质反复多次透过生物膜的过程。细胞膜主要是由类脂质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各种蛋白质镶嵌在类脂层内或附在膜表面上。蛋白质有多种功能,有的是转运膜内外物质的载体,有的是接受化学物质的受体,有的是具有催化作用的酶,有的是能量转换器。膜上具有亲水性膜孔。 毒物代谢动力学:用数学方法研究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随时间而发生的量变动态规律,即研究毒物代谢的量变的经时过程,目的在于了解毒物在体内消长的规律,从而对毒物安全性评价提出科学依据。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 毒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 1.被动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用载体,不消耗能量) 2.滤过(通过膜孔,以水为载体,不消耗能量) 3.主动转运(逆着浓度梯度,蛋白载体,消耗能量) 4.易化扩散(顺着浓度梯度,蛋白载体,不消耗能量) 5.膜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吐作用—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 毒物吸收的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气溶胶和颗粒状物质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吸收,吸收情况与颗粒大小有关。颗粒直径>5um的粒子在鼻和支气管树中沉积;颗粒直径<5um的微粒,粒子愈小,到达支气管树的外周分支就愈深;直径≤1um的微粒,附在肺泡内;极小的微粒(0.01—0.03um),由于布朗运动速度快,附在较大的支气管内。

环境毒理学

1.实验室方法: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 2.体内试验:体内实验法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也称整体动物实验。 3.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细胞器以及利用微生物学进行毒性研究的方法。 4.用于毒理学的体外试验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和方法有:基因引入、应激基因反应、荧光原位杂交。单细胞凝胶电泳等。 5.体外试验的优点:①简单、快速、经济,能在一段时间内对大量化学物质的潜在毒性进行筛选②实验条件比较容易控制,可以用来测量生物体的某一特异性毒效,而不受集体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③根据实验的目的和需要,选择不同种属动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株、细胞受体等,用来比较种属差异,确定靶细胞甚至靶分子,探讨毒作用机制④为整体动物实验提供线索和依据,使体内试验的设计和研究更加合理⑤操作过程比较容易标准化、自动化或仪器化。 6.体外试验方法主要应用:①各种化学物质的初筛,包括环境样本、混合化学物以及化妆品的毒性测试②研究化学结构-生物活性关系,预测类似结构化学毒性③在新产品开发早期用各种体外试验方法比较候选化学物的毒性,直接为新产品的研究行和开发服务④研究探讨毒作用机制,特别是细胞分子水平的毒作用机制。 7.按照染毒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试验;按照实验目的分繁殖、蓄积、代谢试验及(致畸变,致癌变,致突变) 8.化合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吸收大气污染物的主要途径)、消化道(吸收污染物质主要途径)和皮肤进入体内(限制体内外物质交流的主要屏障作用来自角质层的紧密结构)。 9.到达肺泡的固态毒物可通过以下途径消除:①直接从肺泡进入血流②从气管转运至肠胃道 ③游离的或被吞噬的颗粒可通过肺的间质进入淋巴系统。 10.影响消化道对环境化学物吸收的因素: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 11.环境化学物经皮肤吸收的途径:①表皮;②毛囊、汗腺及皮脂腺; 12.化学物通过表皮吸收需通过三层屏障:①表皮角质层;②连接角质层;③基膜。 13.表皮吸收的主要方式是简单扩散。 14.污染物的分布:指污染物经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或其代谢产物形成后,有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分散到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过程。以简单扩散为主。 17.叙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其机理? 答:①被动转运:膜两侧的毒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化学物并不与膜起反应,不消耗能量。简单扩散生物膜两侧的化学物分子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滤过:化学物通过细胞膜的亲水性孔道过程。②特殊转运:(被转运的毒物必须与生物膜组成成分发生可逆性结合,并形成复合物)包括:主动转运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由低浓度处转运并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特点:是需要通过蛋白载体作用,载体可逆浓度梯度,是化学物通过细胞膜,因此需要消耗能量。易化扩散:不易溶于脂质的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处转运的过程。特点:易化扩散只能按顺浓度梯度方向转运,因为不需要消耗能量。 18.环境污染物吸收有那几条途径?影响吸收的因素? 经消化道吸收: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是某些化学物转化成新的物质而改变其毒性。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道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环境化学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经呼吸道吸收: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气体从高分压(浓度)处向低分压(浓度)处通透,肺泡气和血液中该气态物质的分压差越大,吸收越快。随着吸收量的增加,分压差逐渐减小,吸收速度逐渐减慢。 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非脂容性的物质的吸收速度主要受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影响,相对

环境毒理学试题全套厦门大学环境毒理学精品课程 教学课件

环境毒理学试题全套厦门大学环境毒理学精品课程教学课 件 第一章绪论 【选择题】 1.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A(有机污染物 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2.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名词解释】 1.环境毒理学 2.生态毒理学 【问答题】 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 一、选择题 1、目前已知最强的化学致癌物是( )

A、DDT B、2,3,7,8,TCDD C、黄曲霉毒素B1 D、无机砷 2、对下列物质毒性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环戊烷,戊烷 B、仲胺,伯胺 C、乙醛,甲醛 D、AsO,AsO2523 3、生物转化中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反应是( )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水解反应 D、结合反应 4、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 A、滤过 B、简单扩散 C、主动转运 D、易化扩散 5、不具有神经毒性的化学物是( ) A、二恶英 B、汞 C、铅 D、DDT 6、关于Ah受体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具有内源性配体 B、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 C、 TCDD是Ah配体中最具有潜力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对称的平面分子 D、二恶英的Ah受体依赖性毒性不包括发育毒性 7、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好选用两种动物是 D、狗和猴 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8、下列哪组致癌物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A、免疫抑制剂,无机致癌物,促癌剂 B、免疫抑制剂,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促癌剂 C、直接致癌物,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细胞毒物 D、激素,固态物质,无机致癌物 9、下列哪些发生断裂与重接的染色体基因不丢失和增加 A、倒位 B、插入 C、易位 D、重复 10、微核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环境毒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毒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第一题:环境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它包括了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布、转化、归宿以及对生物体的危害 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题:环境污染物的分类及其毒性机制 1. 有机污染物:包括农药、工业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它们的 毒性机制主要包括代谢损伤、致突变和致畸形等。 2. 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氨氮和硫化物等。它们的毒性机制主 要包括生物蓄积、离子干扰和氧化应激等。 3. 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指核辐射和放射性核素。它们的毒性机制主 要包括DNA损伤、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等。 第三题:环境毒理学的评价方法 1. 动物实验:通过对动物进行暴露实验,观察并记录毒物对动物的 影响,包括生理指标、病理学变化和行为改变等。 2. 体外试验:采用细胞或组织等体外模型,通过体外实验评估毒物 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3. 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特定地区或人群的环境暴露情况与疾病发生 率之间的关系,评估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第四题:环境毒理学的应用 1. 环境保护:通过评估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2. 食品安全:评估食品中的污染物,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3. 新药开发:通过环境毒理学评价,筛选和鉴定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新药物。 4. 危险废物处理:评估废物的毒性,制定合适的处理和处置方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答案解析: 第一题:环境毒理学定义和研究范围的简要描述。 第二题:环境污染物分类及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机制的说明。 第三题:环境毒理学的评价方法的简要介绍。 第四题: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的简要说明。 以上为环境毒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对你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

环境毒理学与健康风险评估考试试题

环境毒理学与健康风险评估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是: A.评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B.寻找新的化学药物 C.改善环境质量 D.增加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含量 2.以下哪项不属于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A.化学物质暴露与健康风险评估 B.基因毒性研究 C.环境监测与评估 D.环境保护法律研究 3.以下哪个因素对环境毒理学研究影响较小? A.物种差异 B.年龄和性别 C.环境温度 D.试验时间

4.环境毒理学中常用的实验模型包括: A. 细胞培养 B. 动物模型 C. 流行病学调查 D. 运算模型 5.以下哪个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A. 体外试验 B. 分子模型 C. 分子生物学技术 D. 流行病学调查 6.环境毒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内容常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 A. 慢性饮食细胞毒性实验 B. 半致死剂量测定 C. 长期暴露动物模型 D. 遗传毒性实验 7.下列哪项不属于环境毒理学风险评估的组成部分? A. 暴露评估

B. 毒性评估 C. 健康风险评估 D. 环境监测 8.环境毒理学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是: A. 判断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浓度 B. 评估人体对化学物质的暴露程度 C. 预测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D. 确定健康风险的可接受水平 9.以下哪种环境分析方法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浓度? A. 基因毒性试验 B. 高效液相色谱 C. 环境监测站 D. 动物模型实验 10.环境毒理学研究在以下哪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A. 药物开发 B. 环境保护 C. 科学教育

D. 食品安全 二、简答题 1. 请简要描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 简要说明环境毒理学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联。 3. 什么是环境毒理学风险评估?请列举评估过程的主要步骤。 4. 简述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模型和方法。 5. 请简述环境毒理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三、论述题 请论述环境毒理学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并阐明其重要性。【正文开始】 一、选择题 1. D.评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含量到底是危害还是有益。 2. D.环境保护法律研究是环境法学的内容。 3. C.环境温度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小,通常在实验设计时进行控制。 4. A.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两种常用实验模型。 5. D.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用于研究化学物质在人群中的健康影响。 6. B.半致死剂量测定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

环境毒理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环境毒理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sciences)和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毒理学的产生过程: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些动植物的有毒作用就已有认识,并已有文献记载。 18世纪西班牙化学家和生理学家BonaventuraOrfila:现代毒理学的奠基人。 毒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快速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pollutant)。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

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体外试验(invitrotest): 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 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单、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学效应。

环境毒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1.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环境化学物。 2。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机理的主要理论是K区理论和湾区理论。 3.香肠、火腿类食品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亚硝胺类化合物。 4.肺泡对于气态物质的吸收主要通过自由扩散方式。 5.化学物在体内的初次分布取决于血流量,二次分布取决于化学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6.生物转化过程包括4种是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二、名词解释 共氧化作用:在机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经氧化作用形成前列腺素,在此氧化过程中,某些外源化学物可同时被氧化,即共氧化作用。 LD50:半数致死剂量,又称致死中量,指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 贮存库:进入血液的环境化学物大部分与血浆蛋白或体内各组织成分结合,积聚在特定部位,有的部位化学物含量虽高,但未显示中毒效应,这些部位称为该化学物的贮存库。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烃类、NO X等污染物在强烈日光紫外线作用下,经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蓄积于大气中形成的一种浅蓝色烟雾。 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电磁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改变健康生物及其子孙或者其群体的内分泌功能,对它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 三、简答题 1。简述致突变作用的不良后果。 答:(1)致死性突变 诱发物引起生殖细胞的突变可以是致死性的,这种突变不具有遗传性,而是造成配子死亡、死胎、自发流产等。 (2)可遗传的改变 生殖细胞发生非致死突变会影响后代,表现为先天畸形等遗传性疾病、胚胎发育迟滞或导致遗传易感性改变等。 2。简述主动转运的特点。 答:(1)需有载体参加 (2)化学物可逆浓度梯度而转运,故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因此,代谢抑制剂可阻止此转运过程。 (3)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化学物必须具有一定的适配的基本结构才能被转运;结构稍有改变,即可影响转运过程的进行。 (4)载体有一定容量,当化学物达到一定浓度时,载体可以饱和,转运即达到极限。 (5)如果两种化学物基本相似,又需要同一载体进行转运,则两种化学物之间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3。为什么要禁止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 答:有机氯农药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也是主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之一,它们的使用不仅会对动物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而且能在动、植物体内蓄积和富集,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也会直接污染我们的环境。长期接触有机氯农药时,可引起慢性中毒,同时,会侵犯神经系统和实质性器官。 4。简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 答:(1)种属和个体差异不同种属的动物和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对同一毒物的感受

智慧树答案环境毒理学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 1.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内源化学物对机体的()答案:有害作用 2.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根据动物实验分类可分为()答案:体内试验和体外实验 3.毒理学体外实验常选用()答案: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 第二章 1.以下化合物中,具有致癌作用的是()。答案:3,4-苯丙芘 2.()是一切可溶性污染物污染环境的基本方式之一。答案:溶解作用 3.大气的()现象会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作用。答案:湍流 4.风对污染物的()作用可以实现对污染物的扩散。答案:冲淡稀释 第三章 1.化学毒物生物转化的II相反应是指下列哪一种反应()。答案:结合 2.下列选项不属于I相反应的是()答案:结合反应 3.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答案:肾脏 4.下列关于毒物靶器官的说法正确的是()答案:外源化学物可直接发挥毒作 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 5.吸收的主要部位不包括()答案:肝 第四章 1.毒物仅引起个别受试对象死亡的最低剂量()。答案:最小致死剂量(LD01) 2.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答案:最大耐受剂量(LD0) 3.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答案:LD50 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4.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小:() 答案:LD0 5.LD50的概念是()答案: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第五章 1.化学物的一般急性毒性试验,如无特殊要求,则动物性别选择为()。答 案:雌雄多少都可以 2.测定化学物LD50 时,常用的观察期限是()答案:14天 3.经呼吸道静式染毒主要优点是()答案:三项都是 4.根据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正确的是()答案:静脉注 射>经呼吸道>腹腔注射>经口>经皮 5.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答案:灌胃 第六章 1.农药、食品、化妆品等化学物质进行毒理学评价时,第一阶段主要进行() 试验。答案:急性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外源化学物:指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于环境之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又叫外来化合物或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 体内试验:也称整体动物实验。按人体可能接触的剂量和途径使实验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接触环境污染物,然后观察动物出现的形态和功能的变化。 体外试验:器官灌流技术将受试化学物经血管流经特定的器官,观察环境污染物在脏器内的代谢转化和毒性作用;或将某种器官从体内取出再制成原代游离细胞,进行环境污染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或利用经体外多次传代的细胞株对外来化学物进行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研究。第二章 1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这些过程都需要通过细胞的膜结构。 2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被动转运:扩散、滤过; 特殊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3 生物转化产生的结果:解毒作用(失活):使外源性化合物毒性降低,易于排出,或使其转变为易于被其它微生物所降解的化合物。 增毒作用(活化):使其毒性增加. 4 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 (一)物种差异和个体差异 1)、代谢酶的种类不同 2)、代谢酶的活性不同。 (二)生理因素 1、年龄 2、性别与激素 3、昼夜节律 (三)饮食营养状况 (四)代谢饱和状态 (五)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 5 结合反应: 进入体内的外源化学物在代谢过程中与某些其他内源性化学物或基团发生的生物合成反。 第三章 (一)毒物(Toxicant)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通常一种物质只有达到中毒剂量时才是毒物。 (二)中毒(Intoxication) 中毒是各种毒性作用的综合表现,包括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三)毒性(Toxicity) 指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 2最小有作用剂量 也称中毒阈剂量或中毒阈值,指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3环境化学物的相互作用(联合毒性作用): 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称为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联合作用类型 (1)相加作用(Addition):M=M1+M2化学性质相近或属同系,靶器官相同,作用机理相似物质。 (2)协同作用(Synergism):M>M1+M2 稻瘟净、马拉硫. (3)拮抗作用(Antagonism):M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