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时代服饰

新古典主义时代服饰
新古典主义时代服饰

新古典主义时代服饰

1789年发生了法国大革命,其影响非同凡响,它不是一次一般的政治或民族的战争,而是被定性为资产阶级大革命,标志着以“现代社会”取代“旧制度”的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变革,具有历史的、文化的象征意义。与此相伴随的是一场新古典主义文化潮流,服装也有明显的表现。新古典主义服装文化不像前面的巴洛克和洛可可两种风格,它不是视觉样式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精神理念层面的问题,这是正确解读的关键

法国大革命吹响了这一新时代的号角,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及其思想从法国向全欧洲、全世界扩展开来,另一方面,18世纪中叶兴起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在19世纪开花结果,整个19世纪作为现代文明的黎明时期,从各个方面为20世纪新的生活样式的到来做着精神和物资上的准备。

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们突然没游乐18世纪的典雅,轻松的心态,空想主义色彩浓郁,而服饰这种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19世纪的服装风格,它既有革命时期的简练和素朴,也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婉丽。

19世纪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人们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开始懂得自己在服饰中真正的需要,开始逐渐接受极其简朴的审美思维方式,同时仍然留恋着古典的自然优的主旋律。

19世纪的时装业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变化:工业的进步和更高级裁剪技术的出现,使原本由宫廷贵妇引导流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时装样本和舞台剧中的女演员成为新的时尚代言人,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织物较密的白麻布、薄纱、条纹毛织物和蝉翼纱,给人轻飘逸的感觉,强调细腰和夸张的裙摆、马鬓编成的裙撑首次出现,为了显示细腰,肩部设计不断扩张,袖口也极度夸张,甚至右袖根部用金属丝做撑垫,这种新3典样式的特点是造型极为简练、朴素,与装饰繁多、矫揉造作的洛可可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一种用白色细棉布制成的宽松的纣裙式连衣裙——修米兹多莱斯。服装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薄衣时代,这种古典样式另一个造型上的特点就是把腰节线提高到乳房底下,胸部内侧做成兼有乳罩作用的护肤层,这种高腰身也是后来帝政样式的一大特点。袖子很短,袖形多为帕夫袖或奥尼亚式希顿一样的感觉,露出手臂,时兴戴长及肘部以上的长手套。裙子很长,柔和、优美的衣襞一直垂到底上。其裙长没有一定的标准,行路的裙子一般长达三米,社交场合的裙子长达八九米。这时流行的面料是来自英国的细棉布。督政府时代,服饰一方面继续保持古典风格,一方面追求优雅,朝着华美、奢侈的方向发展。

19世纪30——40年代,正是“七月王朝”时期,处于法国路易菲力普时代,女子服饰向浪漫主义风格迈进日益完善的紧身胸衣增大裙撑围度,再度使裙子变成大钟形,上衣领口线开的更加低,把双肩露在外面,领口边缘用各种花边和褶裥装饰,袖子膨大至极呈横宽造型,仿佛与显裙呼应,形成30年代左右最流行的造型。40年代在度受到英国田园风格的影响,袖体回收出现宝塔式袖子,强调女子上体娇小,下体膨大的形象。

与此同时,妇女们喜用各种颜色的披肩来装饰自己,1798年,随着印度棉布的流行,人们又时兴使用印度产的开士米做的长披肩。这时还流行一种叫做“斯潘塞”的短外套。这种外套来自对同一时期男子短外套的模仿,那时,男子常在夫拉克的短外套,因最初的穿用者是英国的斯潘塞伯爵而得名,女服的斯潘塞衣长仅达高腰位置,长袖。

人们不仅在服装样式上追求古典样式,连发型和鞋也是古典风格的。19世纪的服饰,开始使用特殊的面料,设计也比较新潮、大胆,从中可以窥见现代服饰的剪影,手套是女子们不可缺少的服饰品,黑色蕾丝和金属做的珠子相配,充满香艳风情,女人发簪越来越高,她们用长长的饰针固定,上面装饰羽毛,锻带等,帽子与发型相呼应,宽檐高帽上装饰蕾丝和人造花。那时女子热衷运动,早上骑马,下午打网球或高尔夫球,这便是当时的网球装和高尔夫球装。19世纪30年代,女士风行像男子那样骑马兜风,骑马开始出现,女子在宽敞的长裙里穿用旧棉布做的紧身马裤和长统靴,戴高统礼帽和鹿皮手套。

19世纪的男装,变得更加的女性化,背心、外套和长裤时最常见的组合,为了突显身材,男士们开始使用紧身胸衣,1793年,与共和国革命份子的服装相对抗,王党中的时髦男子穿上黑色阿比,脖子上的白色克拉巴特一直缠到下颌处,恐怖政治过后,王宫司令部的男子示威性的穿着灰色的夫拉克,系绿色的克拉巴特,下穿紧身的克尤罗特和短靴,手持文明杖,到督政时代,身穿巨额大翻驳领的紧收腰身的双排扣大衣,紧身的半截裤克尤罗特用吊带裤吊着,在膝下用华丽的缎带系扎,脚蹬翻口皮鞋。

在法国,这时男装总的流行趋势是减少刺绣和装饰,面料为朴素的毛织物,并出现了前襟自腰节开始向后斜着裁下去的夫拉克,这时的夫拉开克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前腰节水平向两侧裁断,后边呈燕尾式,即现代燕尾服的前身;另一种是前襟从高腰身出就斜着向后裁下来的大衣,是现代晨礼服的前身,这两种样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

战争改变了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也将19世纪浪漫主义风潮打破。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他们全新的生活理念,使服装设计师开始试着用一种艺术的眼光看待设计。

英国文学 第二章新古典主义时期

The Neoclassical Period I. John Bunyan novelist. His masterpiece is The pilgrim’s Progress. As a stout Puritan , he had made a conscientious study of the Bible and firmly believe in salvation through spiritual struggle. The Pilgrim’s Progress is the most successful religious allegor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ts purpose is to urge people to abide by Christian doctrines and seek salvation through constant struggles with their own weakness and kinds of social evils. II. Alexander Pope poet. Pope made his name as a great poet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An Essay on Criticism in 1711. The next year, he published The Rape of the Lock, a finest mock epic. For him the supreme value was order---cosmic order , political order, social order, aesthetic order , and this emphasis on order found expression in all of his works. He strongly advocated neoclassicism, emphasizing that literary works should be judged by classical rules of order, reason, logic, restrained emotion, good taste and decorum. III. Daniel Defoe a novelist. Robinson Crusoe, an adventure story very much in the spirit of the time, is universally considered his masterpiece. He wrote four other novels:Captain Singleton , Moll Flanders,Colonel Jack and Roxana, those novels deal with the personal history of some hero or heroine, usually a whore, a pirate, a pickpocket, a rogue or some other criminal. In most of his works, he gave his praise to the hard-working, sturdy middle class and showed his sympathy for the downtrodden, unfortunate poor. Defoe was a very good story-teller. The realistic account of the successful struggle of Robinson single-handedly against the hostile nature forms the best part of the novel. Robinson is here a real hero: a typical eighteenth-century English middle-class man, the pioneer colonist. IV. Jonathan Swift a prose writer and a master satirist. A Tale of a Tub and Battle of the Books established his name as a satirist. His A Modest Proposal is generally taken as a perfect model. His other works are: The Drapier’s Letters , Gulliver’s Travels Gulliver’s Travels: Swift’s best fictional work, the book contains four parts.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is great and its exploration into human nature profound. In his writings, although he intends not to condemn but to reform and improve human

西方服饰史中的典型风格及其主要设计元素

西方服饰史中的典型风格及其主要设计元素 【哥特式服装】 一面料哥特式服装的面料多选用蕾丝,鱼网,pu皮,漆皮,软羊皮,雪纺,绸缎,羽毛,有弹力的棉,麻等。 二辅料常用的辅料有金属或银制的搭扣,铁链,拉链,铆钉,珍珠,钻饰等 三颜色哥特风格的颜色选择以黑色为主,给人神秘,性感和高贵的感受。其次选用红色(大红,暗红),深紫色(茄色),墨绿,湖兰以及灰色与黑色搭配使用。 四款式特色 现今的哥特式服装继承了中世纪服装的特点,又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结合新的概念,派生出实用性强的,非舞台夸张效果的服装,只强调一种感觉,哥特式的神秘感觉。另外与苏格兰格相结合而产生的略带punk风格的哥特服装,代表着从post punk 到gothic转型的过程。还有将淑女风格的洋装,娃娃服加入哥特元素形成的lolilta风格。 哥特风格注重的是细节与整体的协调性。通过一些细节的处理突显哥特味道。 1 镂空:蕾丝与面料的叠加产生很好的镂空效果。从黑色花纹网中透出的红或紫色,产生神秘而性感的视觉感受。在镂空面料的服装下隐约透出苍白的皮肤,这正是哥特风格的特点之一。 2 面料上的暗花纹:这种在面料上的暗花多以图腾或圆线条为主,也有花草图案,通常是直接织或绣在面料上,而印花并不常用。这种面料不显张扬却也不失内容,更代表了哥特族人的细腻与考究,充满了贵族的气质。 3 捆绑束腰带有自虐色彩的女士束胸衣代表着中世纪对女性的压迫,虽然已经被现今舒适服帖的胸衣所取代,但是这种装束仍延用到现在的哥特服装中。加上漆皮,金属打造的捆绑式sm装束,更呼应了哥特风格中性与虐恋的主题。没有什么比丝带捆绑出的纤细腰枝更能让人激动的了。 4 繁杂的褶皱与简约的线条褶皱堆砌出的层叠效果给哥特装增添了一丝奢华,大荷叶边的领口,袖口,巨大的裙摆延续了十八世纪没落贵族华丽的颓废。而与之相对应的细线条简约风格的裁剪不但可以修长身型,塑造魔鬼般的身材,更体现出沉稳与凝重,这正与哥特族的内心世界不谋而合。 五塑造哥特风格的关键在女款服装中,我们多用柔软的雪纺面料和绸缎,纱,蕾丝来表达女性婀娜与性感。特别是轻薄的雪纺,衣者宛若从地狱飘来的邪恶天使,让人渴望却不可及。男装中除用华丽的绸缎面料外还采用了合成面料,皮与帆布来表现男性刚强与坚韧。让男性充满了统治者的风范。 1 领高耸的立领夸大的荷叶领 V字领 2 肩高垫肩小窄肩 3 袖高袖笼修长的窄袖收紧的袖口与散边的袖口 4 腰高腰身束胸衣 5 裙修长的礼服裙大下摆的公主裙 6 裤紧身鸡腿裤宽大的裙裤 7 鞋 【古典主义风格服饰】 服装中的古典主义风格源起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服装和雕塑一样,强调对人体自然美好的推崇。它一般属于块料型,大多不用缝纫,以各种形状和品种的材料披覆和包缠在身上,用别针、金属扣或腰带等固结或系结,充分表现了人体的自然之美。基同(CHITON)和希玛申

中外服装史期终复习知识点复习课程

中外服装史期终复习 知识点

中外服装史期终复习知识点 一、中国服装史 1、服装起源的四种说法。 A、羞耻说 B、装饰说 C、性吸引说 D、保护说 2、原始人类的三个服装阶段是什么? 答:裸态、毛皮、纤维 3、旧石器时代的服装一般用何种材料制成?(毛皮) 4、我国远古居民缝制衣服的开端以?为标志。(骨针) 5、运用动物纤维蚕丝为首的国家是?(中国) 6、中国古代以上衣下裳象征?(天地阴阳) 7、中国古代“褐衣”的材料是?(麻) 8、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是?朝,鼎盛时期是?朝,废除时期是?朝。(夏、周、秦) 9、设立“司服”之职掌管帝王服饰开始于()朝。 10、什么是冕服“十二章”纹,象征意义各是什么? 十二章纹: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衮服”。 11、帝王冕冠有几旒?玉珠多少颗?正确戴法是?

答:帝王冕冠为十二旒,共有玉珠144颗(前后相加288颗);正确戴法是前低后高。 12、仅次于冕冠的帝王冠是? 13、周朝时,天子燕居、诸侯祭祀宗庙、大夫和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穿的衣服是?(玄端) 14、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的服式是?(深衣) 15、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是战国时期的__________。 16、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服式区别于汉族服式的最主要特征是 __________。 17什么是丝绸之路? 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南朝王公、名士、百姓崇尚宽衫大袖——“?”的服饰。(褒衣博带) 19、“杂裾垂髾”服出现在()时期。 A、汉朝 B、六朝 C、隋朝 D、唐朝 2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是_________。

维多利亚时期服饰特点

维多利亚风格服饰(Victorian Fashion) 维多利亚风格指1837年至1901年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的服饰风格风情,以唯美,高贵,雅致为主旋律 大体来说,维多利亚时代就是一个以烦琐体现优雅高贵的时代吧…… 我从各个年代的服饰变化角度切入 1825-1850 这个时期两性服裝的潮流到达一种荒谬的定点。男性服装清一色是未经装饰的黑色烟管状服裝;女性则持续使用裙撑架,利用褶皱及蕾丝等把自己过度装饰得像个会走路的婚礼蛋糕。由于缝纫机的发明,还有打版书和系统的散播,这个时期不论男人和女人的服裝都变的更为复杂。虽然男人的衣服外在看來简单却需要更复杂的剪裁来使服装线条更为贴近身体线条。 接下来重点介绍女性服饰的演变。 无论英国或西欧,再度流行起蓬松的袖摆如下图: 1840年才是有真正的维多利亚风格 此时女性的裙子又变得宽大(当然不如18世纪那麼宽)裙子并不需要刻意填充以使其膨胀,虽然也会显得丰满,但是大体上还是与自然体型相当。之后衬裙变得很沉重而且不灵活。

先从袖子谈起, 维多利亚女性的上衣其实已经具备现代女装的特色 长长的窄袖、披肩、封闭式的外衣 18世纪洛可可时代的女装,其实是开放式的外套,并且裸露裏头的低胸束腰。 这点在道德观念严密的维多利亚,是非常要不得的。 ↑洛可可时代 因此你可以看到,维多利亚女人们的上衣都是 一体成形的罩衫 最明显的改变莫过於花纹 19世纪流行的风潮,其实把装饰都留给了花边 反而在布料染色跟绣花上的功夫,其实比较简约

1850年代,19世紀女性服裝的体态轮廓,在50年代为「半球型」 这时的洛可可的气息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 受到家庭的道德观影响,女人们的衣著色调变得更深,更素雅 并且全身色系相当统一。 1850年代,女性采用Hoop Skirt(或称作Crinoline)取代以往又重又热又大又不卫生的衬裙,使得她们的双脚有更多活动的自由,而她们对于這服装上一点小小的改革感到滿足。这种Hoop Skirt可能会露出女性的双脚,因此她们必须采用The Bloomer Costume內搭的长裤,而且在初期这些裙撑架是以坚固的铁制成的,这种服饰使男性受到惊吓并企图阻止这样的流行继续下去,他们毫不留情的在报纸及公开场合等利用各种方式来嘲笑这种流行趋势。Hoop Skirt的好处使得大多数女性不顾父亲及丈夫的放对,Hoop Skirt 的材料也很快地从坚固的铁制成到有弹性的钢丝,这使得裙子可以越來越轻。到了1850年代中期,时髦的裙子需要圈环或者钢箍撑起来,膨胀得很厉害。在当时的幽默或者讽刺杂志上时常可以见到嘲讽的图画。这时期裙子的膨大化是靠穿数层衬裙来实现的,一般至少重叠四到六层衬裙。女装的下半部越来越沉重。但是圈环裙的流行并没有持续多久,许多女性并不喜欢。维多利亚女王也从没穿过这样的裙子。这一样式脱离实际,非常不便,而且显得不庄重(会有暴露内衣的危险)。 在1850-1865年间,女性服饰的轮廓变得更大和趋于水平线在过去所有的线条都是向下拉的。如图: 1860年到了1860年代末期,圈环裙就被淘汰了。 和1850年代最大的差别还是裙摆的宽度 已经宽大到都可以拖地了

新古典主义时期工艺美术

新古典主义时期工艺美术概述“新古典主义”是一种艺术风格的名称,它所指的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半期在欧洲流行的一种崇尚庄重典雅、带有复古意趣的艺术风格。它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反对罗可可艺术的过分雕琢,另一方面也是对人们渴望回归古希腊、罗马艺术要求的满足。兴起原因 18世纪后半期,法国的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人们在政治上对自由平等的要求十分强烈。此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需要一种足以鼓舞自己和群众的高大形象来促进革命的成功。在此前后,罗马古城赫克拉尼姆和庞贝遗址重见天日,引动了人们对古代文化、艺术的向往。新古典主义时期陶瓷工艺法国、德国和英国的陶瓷工艺在罗可可式陶瓷工艺的基础上显示出新的特点。其题材主要来自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此外也有一些帝王、骑士、诗人和学者的形象。作品外形简洁流畅,常配以古典纹饰。帝国风格 19世纪初至20年代欧洲艺术盛行的创作风格。起源于法国,它既是拿破仑执政时期法国的官方艺术,也是法国艺术界将艺术创作主题转移到古代传统上来而开创的新风尚。作品忠实地按照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风格来表现现实题材。其器皿的标准造型是一种简单的圆柱体。罗可可艺术复兴 19世纪30年代,欧洲瓷器业开始大胆地采用18世纪中叶的罗可可艺术风格,出现了所谓的“罗可可艺术复兴”。它使欧洲瓷器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个明显的转变:对称的几何造型让位于不稳定而过分矫饰的笨重式样;浮雕装饰覆盖整个器面,只留下一点空间彩绘有限的装饰。韦奇伍德乔桑??韦奇伍德

(Josiah Wedgwood, 1730―1795)于1768年创办了埃特鲁里亚工场,生产模仿希腊陶瓶的陶器。韦奇伍德最著名的瓷器是“黑瓷”和“碧玉炻器”。黑瓷:一种质地紧密、极为坚固的黑色炻器;碧玉炻器:以绝对均匀无光泽的底子将模塑的白色装饰浮雕衬托出来,与硬石雕刻极为相似。新古典主义时期家具工艺新古典主义家具对罗可可家具过于矫揉造作、豪华奢丽的风格作了明显修正。家具造型设计的重点被放在水平和垂直的结构上,强调表现结构的力度。装饰纹样除了罗可可式的莨苕叶饰外,多用玫瑰花饰、弓或缠有月桂的权杖等。新古典主义时期金属工艺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金属工艺,明显摆脱了罗可可时期的那种矫揉造作的风尚,呈露出精致而典雅、庄重而含蓄的工艺特征。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金属工艺的造型风格和装饰特征均受古罗马银器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古典主义雕刻风范。新古典主义时期玻璃工艺玻璃工艺在意大利、法国、德国、捷克、奥地利和英国都十分繁盛。在造型上,表现出对称而和谐的特征。在装饰上,继承和发扬了威尼斯的刻花技法和德国的彩绘手法及热融镶嵌技法等。新古典主义时期染织工艺两个最显著的变化:一是增加了蓝、绿、灰等较为冷静肃穆的色彩二是增加了“满天星纹”做工上继承了罗可可时期的制作技法,仍然保持着精湛而细腻的宫廷艺术特色。新古典主义时期室内设计与罗可可时代形成鲜明对比,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室内装饰表现出明晰、理性的特色。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所倡导的回归古典、简洁大方的设计准则逐渐在欧洲传播开来。 * * Art & Craft of Neo-Classicism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女装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女装 摘要 新古典主义阶段,可以分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督政府时期和执政府时期(1789年—1804年)和后期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王朝复辟初期(1804年—1825年)。在服装上,新古典主义表现为摒弃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宫廷式样,追求古典、高雅、自然的服装形态,到了十八世纪后期,有繁缛装饰和约束感很强的箍裙及附属装饰品渐渐销声匿迹。但是到了法国革命之后的1804至1825年间,法国革命所争取的自由、和平理想又受到了压制。在拿破仑第一帝政期和王政复辟初期,宫廷式的奢华又在服装中有所表现,女服在保持古典主义样式的同时,又逐渐加添了许多华丽的贵族气的点缀。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服饰女装修米兹帝政紧身胸衣妆饰

目录 一、新古典主义时期女装发展的背景 .................. .. (4) 二、新古典主义前期服饰 (4) (一)长裙修米兹莱斯 (4) (二)短外套 (5) 三、新古典主义后期服饰 (5) (一)帝政式女装 (5) (二)紧身胸衣 (5)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妆饰 (6) 五、小结 (6)

一、新古典主义时期女装发展的背景 继洛可可风格以后,欧洲以法国为开端又出现了一股新的审美思潮。因为这股审美思潮是从当时人们的审美立场出发,来表达或者表现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形式,所以被称为新古典主义。西方对古典艺术的关心在十八世纪初就已经出现,到十八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希腊、小亚细亚地区发现了古文化遗址,特别是一些意大利文化遗址,如1748年庞贝古城的发掘,更是激发了人们对古典艺术的向往,从而使古典主义获得发展,并在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初风靡西欧。 十八世纪的许多绘画作品中,已经出现不少看上去简朴,但具有一种优雅气质的人物形象。在英国,女王为消遣而行农耕时所穿戴的服饰,如用棉印花布制作的村姑式的围裙、三角形的披巾和头戴的意大利草帽等,都成为妇女们的效仿对象。到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人在服装观念上又一次经历了变化。法国大革命以前,社会上封建等级制度牢固地保存着,教士为第一等级,贵族为第二等级,其余为第三等级。法国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口属于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和城市平民。三级会议规定,第三等级的与会者只能穿黑色的服装出席会议。当革命胜利后,随着第三等级统治政权的确立,本来以黑色为标志色的第三等级服装成为新的占有支配地位的服装,并且一直沿用至今。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不仅冲击了王室贵族的宝座,也冲击了他们日渐堕落的审美趣味。法国古典主义艺术应运而生,它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宁静感”,强调自然、淡雅、节制的艺术风格。同时受到英国田园风格的影响,洛可可时期那繁缛、庞大、装饰过剩的女装造型遭到扬弃,自然简单的服装款式取代了华丽夸张的样式,排除了拘束、非自然的紧身胸衣和裙撑,追求淡雅的自然美。 二、新古典主义前期服饰 (一)长裙修米兹莱斯(Chemise dress) 在新古典主义前期,女子只穿一条简洁、柔美的内衣式连衣裙修米兹,彻底的放弃了上个时期的紧身胸衣和裙撑,完全暴露出丰腴美丽的腰身曲线。修米兹用白色细棉布制成,形式宽松,其最大的特点是要节线提的很高直到乳房下部,以使胸部更为突出,袖子很短,露出丰腴圆润的手臂,佩戴长及上臂的手套。裙长拽地,优雅的褶线柔和地勾勒出女性的美。随着裙身加长,拖在地上,走路时要用手把裙摆挽起或是搭在胳膊上。在挽起的一边可以看见穿着长丝袜的腿部,袜子多为肉色和紫丁香色,并在腿根部两侧有条状刺绣。 由于修米兹连衣裙的面料采用当时流行的,产自英国的高支纱的细棉布以及纱、罗等织物,质地透薄,而妇女们穿着时又经常不系腰带,为了赶时髦不顾巴黎凉意颇浓的天气不穿外套,很多妇女为此患上了流行性感冒,甚至引起肺炎。为了尽可能的避免盲目赶时髦带来的不良后果,妇女们把不愿意系的腰带系上,

新古典主义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在雕刻上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在雕刻艺术上以浅浮雕(bas relief)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代表艺术家:巴利(Barry)、卡诺瓦(Conova)、富拉克斯曼(Flaxman)、汉弥顿(Hamilton)、蒙斯、毕拉内及(Piranesi)、托尔瓦森(Thorwaldsen)、维恩(Vien)、魏斯特(West)。 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1757年11月1日-1822年10月13日)是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他的作品标志着雕塑从戏剧化的巴洛克时期进入到以复兴古典风格为追求的新古典主义时期。 美惠三女神 -- 卡诺瓦 抹大拉的玛利亚 -- 卡诺瓦

因邱比特的吻而复活的普塞克 -- 卡诺瓦 在建筑上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建筑是一种建筑风格,由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新古典主义运动而产生,作为对洛可可风格反构造装饰的反动,以及后期巴洛克中一些仿古典特征的副产物。其纯粹的形式,主要源自于古希腊建筑和意大利的帕拉第奥式建筑。在建筑方面,杰斐逊设计的弗吉尼亚大学校园和法国的苏弗洛所建的“巴黎万神庙”(先贤祠)是最著名的建筑之一。除了维吉尼亚大学外,杰弗逊连住家都是自己亲手设计的。美国的白宫,由詹姆斯·霍本和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设计,也属于此风格。 弗吉尼亚大学圆顶大礼堂 -- 杰斐逊 白宫北面

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作家和作品

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作家及其作品 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作家,新闻记者,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其作品可读性强,主要构架为:主人公个人通过努力,靠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最主要的代表作是《鲁滨逊漂流记》,此外还写有小说《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罗克查娜》、《伦敦大疫记》、《一个骑士的回忆录》。 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1707年4月22日-1754年10月8日):18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戏剧家。在《约瑟夫·安德鲁斯》、《弃婴托姆·琼斯的故事》和《阿米丽亚》中,菲尔丁奠定了19世纪末一直支配着英国小说的那种全面反映当代社会的现实主义传统。另外还写有著作《一七三六年历史纪事》和《里斯本航海日记》。他和丹尼尔·笛福、塞缪尔·理查逊并称为英国现代小说的三大奠基人。 塞缪尔·理查逊(SamuelRichardson,1689-1761):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保守派作家,作品有《克拉丽莎》、《帕米拉》等。他关注婚姻道德问题,善于描写人物情感和心理,开创了此后英国家庭小说的一种模式。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年9月7日-1784年12月3日),常称为约翰逊博士(Dr. Johnson),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集文评家、诗人、散文家、传记家于一身,前半生名不经传,但他花了九年时间独力编出的《约翰逊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此外还有作品《沙维奇的生活》、《约翰逊字典》、《雷塞拉斯,阿比西尼国王子传》和《诗人列传》。 托马斯·格雷(1716-1771),英国18世纪重要诗人。《墓畔挽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是其代表作。较著名的诗歌还有《爱猫之死》、《诗的发展》、《游吟诗人》、《欧丁的衰败》等。

新古典主义

一、新古典主义产生的原因: 1、18世纪下半,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一场巨大的革命运动即将来临,渴求改变现状的法国民众对散发着没落贵族气息和华丽脂粉的“洛可可”艺术越发反感。他们都期待庄重严肃的新艺术风格作为宣传革命号召人民的有力武器,希望艺术能够发挥培植人们的斗争勇气。 2、18世纪中叶,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发表了《古代艺术史》一书大力宣传古代社会的纯洁,静穆,提倡古典美的艺术思想。 3、1748年,庞贝古城的发掘,使壮丽辉煌得古代艺术展现在人们面前,激起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崇拜。在思想界,古典精神成了美的最高标准,法国因此掀起了一股学习研究古典艺术。 二、新古典主义的概述: 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影响了装饰艺术、建筑、绘画、文学、戏剧和音乐等众多领域。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亦即反对华丽的装饰,尽量以俭朴的风格为主)。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到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三、新古典主义艺术的特征: 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它的杰出代表是达维特(杰克·路易斯·达维特(1748-182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他在拿破仑时代曾教育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家,在他死后成为法国绘画的杰出人才,并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美术运动的中心。)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 四、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 新古典主义美术以希腊、罗马的艺术为范本,主张以古罗马神话和英雄故事为题材。 1、强调市民英雄主义艺术表现方面。 2、强调理性秩序,忽视情感,个性的表达。 3、重视素描而忽视色彩的表现。 4、讲究艺术形式的严谨完整,体现一种庄严典雅的风格。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_第二章_新古典主义时期(英国)(课文翻译)

英美文学选读翻译(英语专业自考) 第一部分:英国文学 第二章新古典主义时期 这里我们所称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指介于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以华滋华斯和科勒律治1798年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为创始标志的浪漫主义时期之间的英国文学时代。 英国社会在新古典主义时期充满了动荡与变革,其中1660年英皇查理二世复辟,1665年一场瘟疫,仅在伦敦就夺去了七万人的生命,而伦敦一场火灾摧毁了大片城区,三分之二的市民无家可归,1689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清教徒玛丽公主与她荷兰裔的丈夫奥兰治公爵威廉取代了英皇詹姆士二世登上王位,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正体。在这一时期,议会与专制君主不断斗争,而当时凌驾于议会与政府之上的两大党派,托利党与辉格党之间的矛盾也层出不穷,此外不同的宗教教派,辟如罗马天主教廷与英国国教及不信奉国教者,还有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也都存在着尖锐的冲突。总之,这一时期是矛盾与价值观分歧的时期。 而18世纪,英国的国力又得到长足发展。在海外,英国殖民地扩展到北美、印度和西印度群岛,由此产生的不断增长的殖民地财富与贸易为英国开辟了广阔市场,原先那种小规模的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便远远不够了。市场不仅需要英国产品,更需要英国标准化的产品。在国内,"圈地运动"使大片土地都集中到越来越少的大地主手中,成千上万的小农场主与雇农都被赶出家园,成为城市里的雇佣工人。英国工业革命因此得到了雄厚的基础一一本国劳动力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以及从殖民地掠夺来的资本积累。到18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它的产品涌入全球各地的市场。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英国资产阶段或曰中产阶级也发展壮大了,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多由城市人口组成,比如商人、产业主及贩奴者、殖民者等其它人员。工业革命的方兴未艾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加人这一行列。这个阶级在当时是进步的,是区别于封建贵族的新生力量。城市资产阶级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取社会地位,因此他们理解劳动人民的穷困与艰苦。他们信奉自强自立,劳动致富。他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勤奋工作、积累财产。这一切特征都在当时现实主义小说中有所体现。 英国的十八世纪也同时是启蒙主义时代,或曰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是进步的知识分子运动,兴盛于法国,后席卷整个欧洲。这次是15、16世纪文艺复兴的延续与发展。运动的宗旨便是用当代哲学与艺术思想的晨光启迪整个世界。启蒙主义者赞颂理性、平等与科学。他们主张理性是任何人思想与行动的唯一缘由。他们相信一旦理性成为衡量人类行为与关系的尺度,所有的迷信、不公与压迫便都会让位给"永久的真理"、"永久的公正"及"天赋的平等"。为此,他们大力提倡秩序、理性及法律。这种思想意识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1776

西方服装史复习题总汇

外国服装史复习题汇总(附参考答案) (一)古埃及 1、古埃及人喜用什么材质的服装面料?最喜用哪一种服装色彩?是通过何种方式将缤纷的色彩代入其服饰 之中的? 答:(1)古埃及人喜欢用亚麻的服装面料; (2)古埃及人的服装最喜用亚麻的本白色; (3)古埃及人通过首饰、配件装饰手段将缤纷的色彩带入到其服饰之中。 2、古埃及服饰中时常看到“蛇”、“鹰”、“甲虫”等的图案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的是什么? 答:蛇——古埃及法老权利、地位的象征 鹰——象征皇后的权威 甲虫——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小动物,肩负着每天将太阳的神圣使命。 3、古埃及服饰是以怎样的方式体现穿着者的身份和地位的? 答:古埃及各阶层的人都穿麻织物制成的胯裙、卡拉希利斯等服装,体现穿着者身份地位的方式主要在于:(1)面料用料的多少,(长短程度,褶裥细密程度) (2)面料的精美程度(厚薄程度) (3)装饰配件的象征性涵义 (4)配饰的精美程度 (二)美索布达米亚地区 4、古代美索布达米亚地区服饰的特点是什么? (1)流苏装饰 (2)羊毛面料及毛皮材料 (3)长衫外缠绕以带有流苏边饰的披巾 (4)男子蓄发留胡须,并施以卷烫等装饰,突出男性的阳刚之美 5、古代美索布达米亚地区主要采用的面料是什么?在服饰装扮上有何特点? 6、美索布达米亚地区苏美尔人穿的裙装(卡吾那凯斯)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答: (三)古代克里特 7、古代克里特男女服饰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答: 女装:胸部完全暴露,人为化的造型, 男装:身体大部分躯干暴露, (四)古希腊与古罗马 8、古希腊服饰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服装的悬垂性和服装线条的流畅性 (2)服装的披挂性和缠绕性 (3)服装简洁、单纯(富有内含的单纯) (4)服装的自由性和变化性 (5)服装的功能性,适合人体的各种动态活动 (6)突出人体的肩部、腰部,四肢暴露,面料虽较为沉重,但藏不住对人体整体的感觉,故称为“无形之形”的服饰

新古典主义音乐

☆新古典主义音乐 (1)概述 从20代初到50年代,新古典主义是影响面最大的一种音乐流派。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第一部新古典主义作品——舞剧《浦契涅拉》是新古典主义作为音乐运动真正的开始。新古典主义在美学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也否定后期浪漫主义及其引伸出来的表现主义那种夸大的幻想和表现。在形式结构方面,新古典主义提倡复调音乐,并复兴浪漫主义以前的曲式,如早期的组曲、大协奏曲、赋格等;此外,还以七个音的自然音阶为基础,节奏匀称、配器清晰。虽然这些特征都是古典主义早期或巴洛克时期所具备的,但新古典主义的作曲家还在其中加入了一些现代作曲技法,如复杂的和声多调性、复节奏、复拍子等,同时会出现20世纪音乐特有的尖锐、新颖且不协和的音响效果。新古典主义的作曲家除了斯特拉文斯基,主要还有欣德米特、萨蒂以及六人团的奥涅格、米约等。 (2)斯特拉文斯基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他于1927年在英国《音乐杂志》上发表短文,宣告向新古典主义的转变;1942年的论著《音乐诗学》,更是集中地阐释了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创作的新古典主义时中,创作了大量戏剧音乐、首管弦乐队作品、合唱、独唱声乐作品、室内乐与乐器作品。此时,斯特拉文斯基已经形成自己的美学观,在音乐创作中更倾向于强调形式结构的平衡。在俄罗斯时期对当代和声以及节奏创新的基础上,大胆地开拓、创新,使固有的传统创作模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从舞剧《浦契涅拉》起,斯特拉文斯基进入了他的新古典主义时期,这部作品是根据佩尔戈莱西尚未发表的手稿而作的,他这时期的创作强调形式结构的平衡胜于个人情感的表现。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音乐,采用了巴洛克大协奏曲的体裁,织体明晰,音响清晰,是典型的18世纪风格。但在写作中,他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手法,如乐句扩充或缩短使旋律与节奏形成不规整的关系,以及添加内声部来产生不协和音响等等,使古老的创作体裁,在独具匠心的构思下充满了新意。《管乐八重奏》是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风格成熟的标志,体现出他对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音乐体裁形式的继承以及自己鲜明的音乐个性。他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品还包括《诗篇交响曲》、《钢琴与管乐协奏曲》和歌剧《浪子的生涯》等。 (3)欣德米特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欣德米特的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新古典主义倾向。他反对感情夸张冲动的晚期浪漫主义,试图将巴赫或更古时代的音乐特点融于现代的风格之中。他首先在练习曲性质的《钢琴音乐》(1927年)等作品中系统地发

欧美服装发展史

拜占庭艺术风格与服饰: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使得有机会出现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在艺术的成就上,此时所强调的是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 同样,这种特色也反映在服装上。例如:在男女宫廷服的大斗篷、帽饰以及鞋饰上都出现了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充斥着华丽图案的刺绣。这些情形有别于同时期在欧洲地区的服饰,营造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又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 国际哥特艺术风格与服饰:“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很快这种风格便影响到整个欧洲,而且反映在绘画、雕刻、装饰艺术上,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巴洛克艺术风格与服饰: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服饰:“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由此演变而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着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这种强调自然、淡雅、节制的艺术风格,与古希腊罗马的题材形式结合所发展出来的服饰,也随即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跃升为服装款式的代表。 特别是在女装方面。例如,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又如,排除受约束、非自然的“裙撑架”,等等。因此从1790年到1820年之间,所追寻的淡雅、自然之美,在服装史上被称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与服饰:“前拉斐尔艺术风格”源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其艺术精神主要是追寻一种自然但是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 这种艺术风格是对冷淡、生硬的艺术的一种反驳。痛斥“人与自然的疏离感”,希望透过艺术将“人性化”、“自然化”、“理想美”的特质结合表现出来。因此,当时的服装被誉为“理性美感式”的服饰。这种服饰风格与当时“维多利亚风格”极端的相对,成为英国社会追寻服饰改革的代表款式。 20世纪初期苏联艺术风格与服饰:20世纪初期苏联艺术风格是指“绝对主义”、“构成主义”以及“塔特林派”的艺术主张,这些艺术风格都源自20世纪初期的10年代,由苏联的艺术家所引导而成的。这些艺术家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将之表现在几何式的抽象艺术之中。 这种艺术风格也深刻的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特别是在当时的苏联,将这种“几何抽象的艺术风格”与“充满浓厚政治意味”的主张相互结合,表现在服装的款式以及面料的花色设计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服装审美特色。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是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潜意识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而发展出来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主张"精神的自动性",提倡不接受任何逻辑的束缚,非自然合理的存在,梦境与现实的混乱,甚至是一种矛盾冲突的组合。这种任由想象的模式深深影响到服装领域,带动出一种史无前例、强调创意性的设计理念。 波普艺术风格与服饰:这种艺术风格源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美国,但确鼎盛于50年代中期的美国。“POP”是“Popular”的缩写,意为“通俗性的、流行性的”。至于“POPArt”所指的正是一种“大众化的”、“便宜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趣味性的”、“商品化的”、“即时性的”、“片刻性的”形态与精神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影响到服装领域中,体现在服装面料以及图案的创新,改变了过去服饰装饰图案的特点,在欧洲服装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欧普艺术风格与服饰:欧普艺术风格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OP”是“Optical”的缩写形式,意思是视觉上的光学。“欧普艺术”所指代的是利用人类视觉上的错视所绘制而成的绘画艺术。因此“欧普艺术”又被称作“视觉效应艺术”或者“光效应艺术”。 欧普艺术影响下的服装服饰,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视觉上的动感,服饰图案的设计上以欧普艺术的视觉感为最大的特点。极限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极限主义艺术风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强调的是一种“理性、冷峻、简约”的艺术风格。这种强调“单纯、简单”的观念,逐渐成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时装界所追求表现的一种具代表性的服饰风格。 极限主义艺术风格影响下的服饰以简单的设计理念影响到国际时装的流行趋势,成为20世纪末的一项具代表性的服饰风格的变革。

古典主义时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海顿、贝多芬、莫扎特三位音乐大师作品风格及创作技法的分析与总结,进一步说明:今天人们心目中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是由海顿开始,并与后继的莫扎特、贝多芬共同成为一个乐派甚至一个时代的象征。维也纳古典乐派也因这些天才人物的天才创作,而具有新的时代意义,代表新的时代精神。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1750年J?S?巴赫去世之时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结束、古典主义时期的开始;1827年乐圣贝多芬的去世则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 古典主义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初期古典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 初期古典乐派被称为后巴洛克时期或者洛可可时期; 初期古典乐派与维也纳古典乐派文艺复兴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各地繁荣昌盛起来。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次子 卡·菲·埃·巴赫为中心的柏林乐派;以约翰·施塔密茨 (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为中心的曼海姆乐派;以瓦根扎尔和蒙恩为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歌剧虽然是古典派音乐中的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方面,特别体现在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上。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影响了维也纳乐派,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奏鸣曲是古典派音乐中极富代表性的形式,它的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中间出现发展

部,然后是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奏鸣曲形式,他们还在交响乐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这个乐派的交响乐配器中,木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也是受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维也纳古典乐派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维也纳古典乐派对西方音乐历史起到重要意义,在音乐风格上与巴洛克时期有了本质上的不同。巴洛克音乐崇尚的是一种光彩照人的强烈,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稳重守制、逻辑均衡;和谐、优雅却又平衡、统一而又优美。在节奏上古典主义音乐一改以往巴洛克持续不断的强烈感,特别注重旋律的作用。在旋律上,这一时期的音乐特别强调均衡和简洁。在结构方面,其核心在于古典乐派采用单旋律主音音乐结构;而在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崇尚的是复调法。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对此后音乐历史的发展是具有非凡推动意义,时期诞生了三大重要的曲式——交响曲、弦乐四重奏以及键盘奏鸣曲。奏鸣曲、室内乐以及器乐协奏曲、歌剧等形式在古典主义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也得益于当时乐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乐器之王“钢琴”正是在这一时期最终成型并被

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1780 - 1810s) 新古典主义,18世纪80年代: 新古典主义件一般描绘罗马历史;他们升高罗马的英雄。在18世纪80年代是一个理性的时代,并通过它的历史画,其作品被输送的启蒙理想的模式。许多件,Horatii的誓言一样,反应的时间革命。这件作品是一个呼吁武装起来,这表明人是巨大的,可以控制。在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表现出像一个在这片的高度沉思时刻。 特点: 带回描绘罗马历史 正式组成 使用对角线显示情感/力矩的顶点(相对于一个普通的时刻) 地方色彩 整体照明 经典的地理结构 完成画布 浪漫主义,1800-1810s: 不同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激情时的年龄,有没有时间的沉思,所以件一般表现为情绪极端。浪漫主义是古典,新古典主义作品的沉思性质的反应。浪漫主义的庆祝性质的自然力,描绘成为失控的性质。当不可控性是生命相比,它使人们认为生活应该是不可控的;生活应该是不断的边缘上。 特点: -显示了高度的行动 -情绪极端 失控的庆祝性质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普遍认为是“浪漫,很少做”的事情,虽然爱可能会偶尔浪漫艺术的主题。相反,它是一个国际性的艺术和哲学运动,重新定义了在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想到自己和他们的世界的根本途径。

历史因素 这是文学史上的珍品,浪漫主义运动的据点是英国和德国,而不是浪漫的语言本身的国家之一。因此,它是从英语和德语文学史家,我们继承了浪漫主义时期的终端日期的方便,于1798年开始,一年由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抒情歌谣的第一版和赞美诗组成夜间诺瓦利斯,并于1832年结束,这标志着沃尔特斯科特爵士和歌德死亡。然而,作为一个国际影响所有艺术运动,浪漫主义至少中的1770是开始并持续到十九世纪的下半年,美国文学后比欧洲,并在一些艺术,喜欢音乐和绘画,比文献中。这延长的时间顺序频谱(1870至70年)还允许承认浪漫的罗伯特彭斯和威廉布莱克在英国,在德国的歌德和席勒的早期著作中,卢梭的著作在整个欧洲的影响力的伟大时期的诗歌。 因此,早期浪漫主义时期正好与通常被称为“革命时代” - 当然也包括,的,美国(1776年)和法国(1789年)革命 - 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传统的动荡年龄,年龄,目睹了工业革命最初的转换。一个革命性的能量也是浪漫主义的,相当自觉地改造不仅是理论和实践的诗歌(和所有的艺术),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的核心。其主要的一些戒律延续到二十世纪,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时代。 想象 作为心灵的最高教师的地位提升到想象。这对比鲜明的原因至上的传统观点。浪漫主义倾向于定义,并提出我们最终的“整形”或创造性的力量,创造性的权力的性质,甚至神的大约相当于人类的想象力。它是动态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权力,有许多功能。想象是创造一切艺术的小学教师。在更广的范围,它也是教师,帮助人类构成现实,(华兹华斯建议),我们不仅认为我们周围的世界,但也有一部分创建它。团结的原因和感觉(科尔里奇描述与矛盾的短语,“智的直觉”),想象力是赞美最终合成教师,使人类调和的分歧和对立的外观世界。对立的和解是一个浪漫主义中央的理想。最后,想象力是密不可分的,与其他两个主要概念,因为它被推定为师资队伍,使我们“读”作为一 个符号系统的性质。 自然 “自然”意味着很多事情的浪漫主义。如上所述,它经常被作为本身就是一件艺术作品,构造一个神圣的想象力,在象征性的语言,。例如,在整个“自己的歌,”惠特曼的介绍司空见惯的物品的性质的做法 - 包含神圣的元素,他指的是 - “蚂蚁”,“heap'd石头”和“戳的杂草” “草”作为一个自然的“象形文字”,“耶和华的手帕。”特别是视角方面有很大差别的自然 - 自然愈合能力,作为主体和图像的源性质,作为一个文明的人工构造,包括人工语言避难的性质 - 当时的意见给予性质,地位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是“有机”,而不是被视为,在科学或理性主义的观点,“机械”的法律制度,为浪漫主义流离失所的理性主义的宇宙观点,作为一个机器(例如,一个时钟的自然神论图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