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业设计示列

鸿业设计示列
鸿业设计示列

平、纵、横设计实例

下面以一个从工程名设置开始到横断面设计完成的工程实例来介绍鸿业市政道路设计软件。

平面

1. 新建工程

单击[设置--新建工程],弹出“新建工程”窗口,如图-1:

图-1

输入工程名“test”,并填写“工程设置”等,点。则系统将在C:\HySzwork 下新建一名为“test”的文件夹,后续工程中产生的工程文件系统会默认保存在此文件夹下。

2. 把地形图加入到工程中并打开

把“软件安装目录\Samples\平纵横工程\test”下的“南平1.dwg”地形图Copy到刚才新建的工程目录“C:\HySzWork\test”下。在“工程管理”的“图形文件”节点上点击鼠标右键运行“添加文件”弹出图-3窗口。

图-2

图-3

选中“南平1.dwg”单击,“南平1.dwg”即被添加到工程管理中。如图-4。

图-4

双击工程管理的即可打开该地形图。

3. 处理地形图

①单击[地形|自然等高线|快速转化],命令行出现如下提示:

选择样线: 选择任意一条等高线,出现如下提示

选择等高线-首曲线层的LINE,SPLINE,POLYLINE,LWPOLYLINE,ARC:

选择对象: all 输入all选择整个地形图中的等高线

此时已经把等高线转化成里鸿业可以识别的等高线。

②单击[地形|自然等高线|离散],对自然等高线进行离散。

③单击[地形|自然标高离散点|文本定义|],命令行出现如下提示:

===== 通过图面中表示自然标高高程的文字来定义离散点自然标高=====

回车退出 / 选择表示自然标高高程的任一文字:

点定位 P /块定位 B / 圆定位 A / 圆环定位 D / 点取定位 G / 椭圆定位 E/<回车文字左下角> 确定文本表示的标高位置的定位方式,对于本地形图文本周围没有表示定位的实体,所以直接回车以文字左下角作为标高定位点。

过滤***层的TEXT实体,请选择: 直接在命令行输入“all”处理整个地形图

选取确认后,程序自动在文字的左下角布置表示此文字值的离散点。

④标高检查

单击[地形|自然标高离散点|标高检查],命令行出现如下提示:

选择对象: all 选中所有离散点

找到 3385 个

已滤除 3125 个。

请输入最小控制标高:200 本地形图的最小控制标高是200

请输入最大控制标高:280 本地形图的最大控制标高是280

回车弹出图5对话框:

图-5

共检查出两个无效点,点击,图面出现图6标识:

图-6

该点标高 : 2063.000

退出 X / 全部删除 A / 删除该点 E / <回车下一点>: 可以输入A删除所有无效点。

4. 定线

单击[平面|自动定线],弹出图-7对话框

图-7

单击按钮打开“软件安装目录\Samples\平纵横工程\test\折线定线.hjd”文件。单击平面线位将会绘制到地形图中。

5. 平曲线设计

设计两个基本型缓和曲线。[平面|导线法线型设计|基本型缓和曲线]。

两个弯道具体的参数如图-8、图-9、图-10所示。

图-8

图-9

图-10

6. 定义桩号、线转道路、标注桩号

①单击[平面|桩号|定义桩号],定义中线的桩号。

桩号代号:ROAD1

中心线的左下角为桩号起始点,起始桩号为0。

②单击[平面|线转道路],选中中心线弹出图-11对话框。

图-11

按照图-11所填写结果,单击即可。

③单击[平面|桩号|自动标注桩号]进行桩号标注。如图-12。

图-12

7.设置设计高程线位置

点击[设置|设计高程线位置],弹出图-13对话框。

图-13 设置设计高程线位置为路基中线。

8.超高加宽设计

点击[平面|超高加宽设计],弹出图-14对话框。

图-14

单击弹出图-15对话框,进行横断面形式设置。

图-15

软件会把平面图上道路两端的横断面形式提取出来。在图-15中可以设置板块的属性。

我们现在采用软件提取的结果,把板块参数中的“加宽”栏改成“是”。单击

保存文件。文件名采用默认文件名ROAD1。保存文件后点击回到图-14对话框。

点击图-14中的,弹出图-16对话框。软件会查询超高加宽规范把相关的参数显示到图-16对话框中。用户也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进行修改。

图-16

我们采用默认的参数进行设计,单击回到图-14对话框。

点击即可完成超高加宽计算。

超高加宽在后续的纵、横断出图时都会有所体现。

9.平面设计结束

可以调用“编辑”、“标注”等菜单中提供的标注工具对道路平面进行标注。

纵断

当道路定义过桩号后就可以进行纵断的设计.

1.地形图提取纵断自然标高

系统提供了四种纵断自然标高的录入方式供用户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

本例中有地形图,而且我们已做必要的处理,所以选择<从地形图提取自然标高>。

点击[纵断|地形图提取自然标高],弹出“地形图提取纵断面自然标高”对话框如图例图-17。

图-17

单击弹出图-18对话框。

图-18

单击保存提取结果。文件名采用默认文件名ROAD1。

2. 纵断面设计

点击[纵断|纵断面设计],弹出纵断面设计对话框。图-19

图-19

①首先点击绘出纵断草图,图表中纵断设计线的起点和终点默认在自然地面线的起点和终点.

②点击,在图面纵断设计线上点取一点拉出纵断设计线的坡度,表中自动加入拉坡点的数据。也可以在表格中直接对结果进行修改(重复此步可加入更多变坡点)。

③点击对每个边坡点进行竖曲线设计。设计结果如图-20。

④点击保存数据退出。文件名采用默认文件名ROAD1。

图-20

3. 纵断表头定制

单击[纵断|纵断表头定制]弹出图-21对话框。

按照图-21对话框中设计的结果进行设置。

设置完毕点击即可。

图-21

4. 纵断面绘制

点击[纵断|纵断面绘制]弹出图-22对话框。

图-22 按图-22所示设置完毕后点击即可。

图-23纵断面绘制效果

横断

1. 地形图提取横断面自然标高

点击[横断|地形图提取自然标高],选取道路中心线后弹出图-24对话框。

图-24

按图-24中设置,点击,提取完毕后弹出图-25界面。

在图-25界面中保存提取结果即可。

文件名采用默认文件名ROAD1。

图-25

2. 标准土方断面定义

标准土方断面定义文件在前面进行超高加宽设计的时候已经定义过了。

3. 边坡参数定义

点击[横断|边坡参数定义]出现图-26对话框。

图-26

双击“桩号段信息”弹出图-27对话框。

图-27

在“左侧填方坡”增加一个“自由放坡”组件。

在“左侧挖方坡”增加一个“自由放坡”组件。

选中左右对称。

设置完毕点击返回到图-26对话框。单击即可。

文件名采用默认文件名ROAD1。

4. 换土层厚度定义

点击[横断|换土层厚度定义],弹出[换土层厚度定义]对话框,如图图-28

图-28

在此表中可分段定义换土层的厚度。

在“起点桩号表项中”单击,输入0,“终点桩号”中输入100。“换土厚度”为0.3,则意义即为:从0桩到100桩的换土厚度为0.3米,在随后绘出的横断面图中将有一条灰色的

换土层线。定义结束后点击,将文件保存即可。

文件名采用默认文件名ROAD1。

5. 挡土墙设计

本工程不适合做挡土墙设计。

6. 横断面出土设置

单击[横断|横断面出图设置]弹出图-29对话框。

图-29

按图-29设置完毕点击即可。

7. 横断面计算绘图

单击[横断|横断面计算绘图],弹出图-30对话框。

点击然后再点击即可绘制出横断面。

图-30

图-31横断面绘制结果

平面分图

1. 自动裁图

具体操作见说明书。

2. 布局裁图

具体操作见说明书。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常用方法比较分析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常用方法比较分析 摘要:竖向设计是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有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面法、圆心法、等分法,由于平交口的多样性及其设计的复杂性,以上几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本文对常用的几种设计方法的计算原理、设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宜于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对于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及行车的舒适性都极具意义。 关键词: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面法;圆心法;等分法 0 引言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任务是确定与周边道路及建筑地坪标高相协调的平顺设计表面,并满足行车舒适、排水通畅、工程量小、美观等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计算竖向设计高程。由于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具有多种复杂的设计形式,加之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也随之产生了多种设计方法,其中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线法、圆心法、等分法。对各种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种方法的计算原理及适用特点、优势及局限性,进而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情况选用适当的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道路交叉口设计表面平顺程度和行车舒适程度,并有效的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及提高设计工作效率。 1 方格网法与设计等高线法 1.1方格网法 如图1所示,已知交叉口中心点A及其设计高程HA,相交道路半幅宽w1、w2,道路中线(路脊线)的纵坡坡度iv1、iv2,横向路拱坡度it1、it2,路缘石曲线半径R、曲线起终点(切点)D、E;分别过点D、E作路脊线的垂线DB、EC,其中点B、C为垂足;延长BD及CE交于点O,当路缘石曲线为圆曲线时,该点为圆心;根据路脊线纵坡可计算出点B、C的设计高程HB、HC,再通过路拱横坡可得到点D、E的设计高程HD、HE。 方格网法以路脊线及与之垂直的横断面线为高程计算线(如图1所示)。计算网格点N的设计高程时,先过点N作与其距离最近的路脊线的垂线NQ(点Q为垂足),根据路脊线坡度计算点Q的高程,再由路拱横坡即可得到点N的高程[1,2]。路缘石曲线与网格线交点(图1中点F、G)的高程,可依据邻近格点插值计算得到。 由此可见,当网格点与两侧路脊线的距离相等时,采用方格网法将可能得到两个不同的高程值;由于高程计算线严格与道路中心线垂直,故不能考虑右转车道的行车舒适性,在交叉口中心附近区域直行车道及右转车道表面均不能平顺过渡,该方法只适合于普通的小型交叉口;但方格网法便于设计、计算和施工,其

初学者鸿业市政道路设计操作步骤

鸿业市政道路设计操作步骤 一、地形处理: →自然等高线→快速转化 →自然等高线→离散 →自然标高离散点→文本定义 可能存在多余的点,则:自然标高离散点→标高检查:选择要检查的点 (ALL ),输入最小和最大标高→开始检查。可以逐个或全部删除。 二、场地土方优化: →定义土方边界:(绘制土方网格外包罗线,必须闭合) →网络划分(绘制网格):首先选择网格区域,输入区域编号,点取划分网络的基点(该点位置不影响计算结果),输入间距。 →网格处理:(处理完方可计算,同时形成一系列的资料点) →角点标高(用以定义各网格交叉点的自然标高及设计地面标高)→标高定义方式:由离散点计算→选点→框选 →土方优化:选择土方优化计算(根据优化结果定义区域内各点的设计标高,黄线为零线)→土方标高:框选 →边坡计算:输入填挖方边坡坡度,框选土方区域的边界。(自动计算边坡土方量,并绘制边坡示坡线,相邻边坡自动生成土方系统表 →土方断面:用来绘制土方网络区域的断面图(可做任意方 向的转轴剖)

三、平面设计:先绘制好倒线(定线),再进行平曲线设计 →导线法线型设计→基本型缓和曲线设计。步骤:1 动态设计→缓和段:LS 控制方式:R+LSR;2基本参数→输入转角半径R ,缓和曲线长LS →桩号→定义桩号(选择需要转化的中心线,点取桩号定义基点,输入起点桩号,选择方向,输入桩号代号) →线转道路:(选择需要转化的中心线,板块类型,输入道路名称) →纵断:→地形图提取自然标高(提取出中心线处的自然标高),修改提取标高 后保存文件! →横断:→地形图提取自然标高(按照指定的宽度提取横断自然标高,修改提取 范围)提取标高,保存文件 →工具:→图层控制→关闭选中的 →超高架宽设计(计算前先确定断面形式,定义板块是否加宽,保存横断面形式。)→单弯道设置→计算。计算后生成加宽文件,超高文件,超高图文件。 →平面规范检查(平面线型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从图面→查看结果 →道路绘制(选中交叉处理,绘制道路) →标注:→平曲线参数标注 →道宽自动标注 渠化:→右转车道 →港湾停靠站 →工具:→图层控制→所有图层打开 →平面:→自动截图→生成截图桩号→截图

鸿业市政【道路运输】设计操作步骤

鸿业市政道路设计操作步骤 1、地形处理: →自然等高线→快速转化 →自然等高线→离散 →自然标高离散点→文本定义 可能存在多余的点,则:自然标高离散点→标高检查:选择要检查的点(),输入最小和最大标高→开始检查。可以逐个或全部删除。 2、场地土方优化: →定义土方边界:(绘制土方网格外包罗线,必须闭合) →网络划分(绘制网格):首先选择网格区域,输入区域编号,点取划分网络的基点(该点位置不影响计算结果),输入间距。 →网格处理:(处理完方可计算,同时形成一系列的资料点) →角点标高(用以定义各网格交叉点的自然标高及设计地面标高)→标高定义方式:由离散点计算→选点→框选 →土方优化:选择土方优化计算(根据优化结果定义区域内各点的设计标高,黄线为零线)→土方标高:框选 →边坡计算:输入填挖方边坡坡度,框选土方区域的边界。(自动计算边

坡土方量,并绘制边坡示坡线,相邻边坡自动生成土方系统表 →土方断面:用来绘制土方网络区域的断面图(可做任意方向的转轴剖)3、平面设计: 先绘制好倒线(定线),再进行平曲线设计 →导线法线型设计→基本型缓和曲线设计。步骤:1 动态设计→缓和段:控制方式:;2 基本参数→输入转角半径R,缓和曲线长 →桩号→定义桩号(选择需要转化的中心线,点取桩号定义基点,输入起点桩号,选择方向,输入桩号代号) →线转道路:(选择需要转化的中心线,板块类型,输入道路名称) →纵断:→地形图提取自然标高(提取出中心线处的自然标高),修改提取标高后保存文件! →横断:→地形图提取自然标高(按照指定的宽度提取横断自然标高,修改提取范围)提取标高,保存文件 →工具:→图层控制→关闭选中的 →超高加宽设计(计算前先确定断面形式,定义板块是否加宽,保存横断面形式。)→单弯道设置→计算。计算后生成加宽文件,超高文件,超高图文件。

鸿业平交口专题

市政 道路 _平 交口 专题 1.在市政道路8.0版本中,“横断->交叉口土方”和“交叉口->交叉口土方”有什么区别? 答:“横断->交叉口土方”主要计算了交叉口施工范围内除去标准横断面之外的区域土方,并可沿道弧放坡和绘制示坡线,最终口土方量表。他解决了用户估算交叉口土方量不准确和手工绘制示坡线麻烦的问题,其土方计算区域如下图1,操作流程为:定义控制点自然高程和设计高程(主要指道路标准断面外的控制点)、计算、绘制示坡线、出表。 图1 横断->交叉口土方 “交叉口->交叉口土方”是计算交叉口行车区域内的土方,不包括行车道外侧的人行道,因计算线密集,这里的计算土方量会更计算区域如下图2。

图2 交叉口->交叉口土方 2.在市政道路8.0版本中,怎么才能快速标注交叉口控制点之间的坡度和长度? 答:点“交叉口->控制点工具->控制点标注”可快速的标注已定义的交叉口中控制点之间的坡度和长度数据(如下图3),当修改程之后,可通过“交叉口->控制点工具->更新控制点标注”快速更新对应的标注。

图3 控制点标注 3.鸿业的交叉口竖向设计中,如果路脊线在竖曲线上,怎样才能控制交叉口使用竖曲线的高程? 答:可以使用路脊线桩号定义功能,具体操作中注意问题如下: 1.基本参数的输入中,中心点和道路入口点可按实际高程输入(和设计标高文件一致); 2.在路脊线的桩号定义时,要保证桩号与桩号与原有道路一致(例如:平面部分的交叉口位置从500桩开始,则定义对 桩号也是从500桩开始,并且桩号前进方向和原有道路平面方向一致); 3.在生成计算线的时候,选择桩号代号对应的设计标高文件,如果设计标高文件不在此工程中,可以点击后面“…”选择 动根据该文件计算交叉口相关的高程。 4.如何在交叉口中使用过渡段处理导流岛和绿化带? 答:交叉口当中有绿化带和导流岛时有两种处理方式: ?导流岛或绿化带处不需要控制高程,这种情况最简单。在进行竖向设计时可以当绿化带或导流岛不存在,直接生成整围内的计算线和等高线。然后,再把绿化带、导流岛内部的等高线裁剪掉即可。 ?导流岛或绿化带处需要控制高程,此时需要将绿化带、导流岛定义成过渡段,并手工在过渡段上需要控制高程的地方然后生成计算线、等高线即可。 使用过渡段处理导流岛和绿化带的具体步骤如下:

鸿业管网设计步骤

第四章污水管网设计 一、布污水管 点取“布置管线”菜单项,首先提示输入管代号。如果是第一次绘制制定类型污水管线,程序还提示输入管线起点端最小覆土深度(单位为米)和管代号。功能和方法与布给水管相同。 当用鼠标点取“交互布管”菜单项时,出现如下图3-1对话框: 图3-1 管代号是用来区分某一区域或某一道路上的管线的,包括用来统计管材、标注、管线等等。输入要设计给水管的代号后,再选择该管所用管材,点取“确认”按钮。 命令行提示:参考线P/参考点D/已有管线L/坐标Z/管线起点: 1 参考线定位P: 输入“P”选择参考线定位, 提示:选择参考线: 提示:输入起点与参考线的距离(m): 提示:定管线起点: 用鼠标在屏幕上定义管线起始位置,程序即由选择点向参考线引垂线并由垂点向选择点一侧换算所输入距离,得到管线起点。 2 参考点定位D: 当输入“D”选择参考点定位时,出现 提示:选择参考点(交叉点int/线终点end/线中点mid/园中心(en)): 可以直接点取参考点或输入提示的字母辅助选择参考点。

提示:输入距离参考点横向距离(m): 提示:输入距离参考点竖向距离(m): 注意:以上两个距离为沿坐标网格横向和竖向的距离。 3 已有管线上L: 当输入“L”选择已有管线上定位, 提示:选择管线: 提示:相对尺寸定位D/靠近选择点端点E/<回车取选择点>: (1)相对尺寸定位D: 选择“D”时,提示用户输入管线起点距所选管线较近端点的距离,其单位为米,然后程序取得起点。 (2)靠近选择点端点E: 当输入“E”时,将把所选管线距选择点较近一端作为管线起点。 (3)回车取参考点: 当直接回车时,选择管线的点作为管线起点。 4 坐标定位Z: 当输入“Z”选择坐标定位, 提示:输入横向坐标(m): 提示:输入竖向坐标(m): 5 管线起点: 用鼠标直接在屏幕上点取起点。确定管线起点后, 提示:回退U/参考点D/方向和距离F/管线上L/坐标Z/到点: (1)方向和距离定位F: 输入“F”选择方向和距离定位时,出现 提示:选择方向: 可以移动鼠标动态观看由起点到出动态线的方向,在所需方向时按鼠标点取键。 提示:输入距离(m): (2)管线上L: 输入“L”选择已有管线作为到点时,出现 提示:选择管线: 选择管线后,程序自动由起点向所选管线方向垂直引管线。

道路交叉口设计

Ch6 道路交叉口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6-1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要求 §6-2交叉口的形式和选择 §6-3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6-4交叉口的视距 §6-5交叉口的转角缘石半径 §6-6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6-7交叉口的环形设计 §6-8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本章学习要求】 了解交叉口的交通特征、设计要求、交通组织设计,掌握几种常用交叉口的类型及设计、计算方法。 重点:普通交叉口、拓宽式交叉口、环形交叉口的设计内容和方法。 难点:交叉口的立面计算。

§6-1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要求 了解交叉口交通的基本特性,掌握减少冲突点的途径。 交叉口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咽喉。车辆和行人汇集、转换方向、相继通过。降低车速、阻滞交通、易发生交通事故,耽误行程时间。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最常见的一种节点形式,它们对道路网的交通状况影响很大,因此,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 1 交叉口的特征 1.1 交通特征 1)交通流在交叉口要产生危险点 分流点—来自同一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互相交叉的地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的地点。 2)交叉口交通复杂行车状态复杂。车辆进入交叉口要减速、制动,出交叉口时又要起步、加速,均为变速行驶,使行车的惯性阻力增加。 交通干扰复杂。交叉口一般处于人口集中的繁华地区,行人、非机动车在交叉口转换方向,使交通干扰更为复杂。 1.2 构造特征 共有的公共平面,在几何上应满足各条道路的平、纵面线形和排水的要求。 2 改善交叉口交通的基本途径 2.1 使交通流线在时间上分离 如装置自动交通信号灯、由交警指挥、限制通行时间等。 2.2 使交通流线在平面上分离 1)设置专用车道; 2)合理组织、变左转为右转;如设环岛、街坊绕行等 3)组织渠化交通;如使用划线、绿带、交通岛和各种标志等 2.3 使交通流线在空间上分离 设置立体交叉。 3交叉口设计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3.1 设计内容 1)正确选择交叉口类型;

鸿业管网设计步骤

鸿业管网设计步骤

第四章污水管网设计 一、布污水管 点取“布置管线”菜单项,首先提示输入管代号。如果是第一次绘制制定类型污水管线,程序还提示输入管线起点端最小覆土深度(单位为米)和管代号。功能和方法与布给水管相同。 当用鼠标点取“交互布管”菜单项时,出现如下图3-1对话框: 图3-1 管代号是用来区分某一区域或某一道路上的管线的,包括用来统计管材、标注、管线等等。输入要设计给水管的代号后,再选择该管所用管材,点取“确认”按钮。 命令行提示:参考线P/参考点D/已有管线L/坐标Z/管线起点: 1 参考线定位P:

输入“P”选择参考线定位, 提示:选择参考线: 提示:输入起点与参考线的距离(m): 提示:定管线起点: 用鼠标在屏幕上定义管线起始位置,程序即由选择点向参考线引垂线并由垂点向选择点一侧换算所输入距离,得到管线起点。 2 参考点定位D: 当输入“D”选择参考点定位时,出现 提示:选择参考点(交叉点int/线终点end/线中点mid/园中心(en)): 可以直接点取参考点或输入提示的字母辅助选择参考点。 提示:输入距离参考点横向距离(m): 提示:输入距离参考点竖向距离(m): 注意:以上两个距离为沿坐标网格横向和竖向的距离。 3 已有管线上L: 当输入“L”选择已有管线上定位, 提示:选择管线: 提示:相对尺寸定位D/靠近选择点端点E/<回车取选择点>:

(1)相对尺寸定位D: 选择“D”时,提示用户输入管线起点距所选管线较近端点的距离,其单位为米,然后程序取得起点。 (2)靠近选择点端点E: 当输入“E”时,将把所选管线距选择点较近一端作为管线起点。 (3)回车取参考点: 当直接回车时,选择管线的点作为管线起点。 4 坐标定位Z: 当输入“Z”选择坐标定位, 提示:输入横向坐标(m): 提示:输入竖向坐标(m): 5 管线起点: 用鼠标直接在屏幕上点取起点。确定管线起点后, 提示:回退U/参考点D/方向和距离F/管线上L/坐标Z/到点: (1)方向和距离定位F: 输入“F”选择方向和距离定位时,出现 提示:选择方向:

鸿业给水管线设计总结

鸿业给水管线设计总结 利用鸿业市政管线软件做给水工程设计的几点总结(LXP) 市政管线的给水设计一般步骤主要包括设置工程名,管线平面设计,标高设计,平面标注,纵断面图和节点祥图设计几个部分. 1 平面设计即主要完成给水管线的平面布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布置管线,这方面,我个人的经验是, 尽量利用该软件提供的道路绘制命令重新定原有道路,并定义道路桩号,(注意其命名在后续的标高定义中要用到)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阀门井和消火栓井的平面位置, 再利用道路边线的偏移准确定位.采用定义给水管道命令,在弹出的给水管道设计文本框中选择管代号和管材,再根据命令行提示选择连线方式便可快速完成给水管线的布置. (2)管线节点位置核定后,即可点取布置井类命令向管线上布置阀门井,室外消火栓等检查井,(注意布置时启用端点铺捉) 布置过程中,根据设计要求在相关命令行提示下选择布置.如命令行提示`图形标志处管线是否设置阀门`如果设计中要求,则选Y ,程序据此可初选检查井规格.由于会出现非标准图的情况,检查井规格的最终定型,则是由该井所设的节点管件和设计规范决定,要采用检查井编辑功能重新修改输入该井的标准图号和规格.(3)采用给水菜单中的定义管径命令,选择管道规格一致的管道,即可方便地为所选管段定义管径规格,若在选择管道规格文本框中没有所要求的规格,则须在设置菜单中的管道规格管理中添加相应的公称直径等参数后存盘设置.(4)管线整理命令专用来编辑整理所要修改位置的管线. (5) 节点编号, 根据管线形式采用具体的编号方式,对于枝状管网,采用枝状网成组编号,程序将自动搜索连续的各检查井和节点,并快速统一编号,若想将不同类检查井区分开来,则采用逐个编号方式逐个为检查井编号. 2 管线标高设计即定义节点地面标高和管线标高, 该软件中节点地面标高的确定有多种方式,各标高定义方式也可据其字面意思得知,其中,较为严格的定标高方式应为路标高计算,即根据道路中心地面标高及其到管线处的高差或横坡等参数定义节点地面标高的方式,其具体步骤如下: 利用测绘单位提供的道路纵断面图或标高文件,选用自然地面标高文件菜单项中测量图提取命令,将图面文件转换为与道路桩号相对应的路面标高bgz文件,文件的保存命名要与对应的道路桩号一致,再利用自然标高文件转设计标高文件,将文件转化为bgs设计标高文件. 点取桩号和标高文件关联,使道路与其路面标高建立起联系. 点取定节点地面标高命令,选取路标高计算,根据命令行提示,选择参考桩号线,即其旁侧布设管线的道路桩号线, 程序将自动检查该桩号线是否关联过道路设计标高文件,并弹出该工程名下的标高文件,选择其对应的标高文件,再选取管线上的相应节点,输入所需参数(如道路横破等),即可为相应节点定义上地面标高. (注意:在利用道路标高定节点标高时,设计标高文件的起点和终点不能在竖曲线范围内,如果设计中桩号线的起点和终点刚好在竖曲线范围内,如道路中心线的起点和终点处有路弧.须将桩号线向两端进行延长。道路的起点桩号和终点桩号必须包含所要绘制中桩断面的管道,标高文件桩号范围可包括其所对应的道路中心线的桩号范围。) 管线标高的确定也有多种方式,个人经验是先采用管中心埋深定标高的方式,在生成的中断面图中查看管线的坡度变化,在根据设计要求将管线按坡度和管径变化分成几大段,(以利于施工过程中的接管方便),再采用控制点定标高的方式,选择各段的控制点, 输入控制点处的管中心标高程序将自动找出他们之间的管道,根据它们之间的管道长度采用线性内插的方式计算出管道各端点的标高.另一种比较自由的管高确定方式是断面拉坡方式定标高.

交叉口竖向设计原则、要点解析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点 问题: 交叉口里有竖曲线怎么办? 1。交叉口里有竖曲线的话,标高要人为调吗? 2。程序生成基本控制点后,还想再设一些控制点的话,“控制点定义”这一项程序不认可,算出的结果与所设置的控制点不相符。 回答: 交叉口竖曲线已经基本做好了。采用的是读道路设计标高文件的方法。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将补丁发给你。(仅供测试) 2 如果用的是计算线法那么就只有路脊线及边界线上的控制点起作用。另外,图面没有计算线时程序是根据基本参数进行计算的。所以如果定义了其他控制点或改变了基本控制点的标高、位置的话,需要先在图面生成计算先后再生成等高线或角点标高。 1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点 交叉口竖向设计是为解决相交道路间、交叉口以及周围建筑物在立面位置上的行车、排水和建筑艺术诸方面的协调和统一,合理确定交叉口范围内相交道路共同构筑面上各个点的设计标高,以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范围内能获得一个平顺的面,从而保证交通安全、排水通畅和建筑造型的美观和谐[1][2]。 交叉口竖向设计有如下基本原则和要点: (1) 通过交叉口的主要道路可保持其设计纵坡、横坡不变。 (2) 公路等级相同的道路交叉,当交通量相近时,设计时应尽可能使相交道路的纵坡大致相等,且差值不大于0.5%为宜。当彼此纵坡不同时,一般可保持相交道路的设计纵坡不变,并改变较小纵坡道路的横断面使其与纵坡较大道路的纵坡相一致。 (3) 为了利于排水,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能将交叉口范围内汇流的地面水排出。车行道两侧的边沟纵坡不宜小于0.3%。并在该条道路交叉口路缘石转角曲线的切点处设置必要的雨水口以截住来水。 (4) 在较平坦地形设置交叉口,其竖向设计宜采用伞形。即适当提高交叉口中心控制点的设计标高并以此控制点为中心沿路脊线向四周倾斜,以利排水、行车、美观和衔接处理。 (5) 交叉口范围内由于车速通常小于公路各等级的设计车速,故要求横坡平缓。通常情况下其横坡不大于直线路段设计横断面的横坡度。 (6) 平面交叉的交叉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宜。当受地形及其它持殊情况限制必须斜交时要进行专门的交叉口设计。 2 常用的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 交叉口的竖向设计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3]: (1) 方格网法: 在交叉口范围内,以相交道路的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出5m×5m或10m×10m的方格网,测出各方格点的地面标高,计算确定设计标高和挖、填施工高度的方法即为方格网法。 方格网法便于施工放样,通常适用于道路正交或接近于正交的简单交叉口设计。 (2) 设计等高线法:

鸿业市政道路设计操作步骤

鸿业市政道路设计操作步骤 1 、地形处理: T自然等高线T快速转化 T自然等高线T离散 T自然标高离散点T文本定义 可能存在多余的点,贝y:自然标高离散点T标高检查:选择要检查的点(ALL ),输入最小和最大标高-开始检查。可以逐个或全部删除。 2 、场地土方优化: T定义土方边界:(绘制土方网格外包罗线,必须闭合) T网络划分(绘制网格):首先选择网格区域,输入区域编号,点取划分 网络的基点(该点位置不影响计算结果),输入间距。 T网格处理:(处理完方可计算,同时形成一系列的资料点) T角点标高(用以定义各网格交叉点的自然标高及设计地面标高)T标高定义方式:由离散点计算T选点T框选 T土方优化:选择土方优化计算(根据优化结果定义区域内各点的设计标高,黄线为零线)T土方标高:框选 T边坡计算:输入填挖方边坡坡度,框选土方区域的边界。(自动计算边 坡土方量,并绘制边坡示坡线,相邻边坡自动生成土方系统表

T土方断面:用来绘制土方网络区域的断面图(可做任意方向的转轴剖) 3、平面设计: 先绘制好倒线(定线),再进行平曲线设计 T导线法线型设计T基本型缓和曲线设计。步骤:1动态设计T缓和段:LS控制方式:R+LSR ; 2基本参数-输入转角半径R,缓和曲线长LS -桩号-定义桩号(选择需要转化的中心线,点取桩号定义基点,输入起点桩号,选择方向,输入桩号代号) -线转道路:(选择需要转化的中心线,板块类型,输入道路名称) -纵断:-地形图提取自然标高(提取出中心线处的自然标高),修改提取标高后保存文件! -横断:-地形图提取自然标高(按照指定的宽度提取横断自然标高,修改提取范围)提取标高,保存文件 -工具:-图层控制-关闭选中的 -超高加宽设计(计算前先确定断面形式,定义板块是否加宽,保存横断面形式。)-单弯道设置-计算。计算后生成加宽文件,超高文件,超高图文件。-平面规范检查(平面线型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从图面-查看结果 -道路绘制(选中交叉处理,绘制道路) T标注:T平曲线参数标注

BIM在市政综合管廊设计中的应用 禹亚辉

BIM在市政综合管廊设计中的应用禹亚辉 发表时间:2018-05-25T15:48:49.1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作者:禹亚辉赵然珂 [导读] 摘要:市政综合管廊主要是在城市的地下建设一个综合性的隧道空间,用来铺设给排水管道、供电线以及通讯线路等一些公用管线。 德州市市政工程建设总公司山东德州 253000 摘要:市政综合管廊主要是在城市的地下建设一个综合性的隧道空间,用来铺设给排水管道、供电线以及通讯线路等一些公用管线。这种隧道空间的建设能够增加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成为市政管线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管廊建设在我国的部分城市作为试点工程,但是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种试点工程还没有得到普及,由于城市线路以及建筑技术等方面的阻力,综合管廊建设的推行受到较大的阻力。而BIM技术的引进为综合管廊建设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本文就这种新型技术在市政管廊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关键词:BIM技术市政道路管线综合设计应用? 1.传统二维市政管线综合设计的缺陷? 在大型、较复杂的市政工程项目设计中,由于管线系统繁多、布局复杂,常出现各专业工程管线在水平或竖向空间位置上产生互相干扰碰撞,或者管线与其他管道附属构筑物冲突的情况。给施工带来麻烦,造成返工或浪费,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传统的设计流程中通过二维管线综合设计来协调各专业的管线布置。但传统二维市政管线综合只是将各专业的平面管线布置图进行简单的叠加,按照一定的原则确定各种系统管线的相对位置,进而确定各管线的原则性标高,再针对关键部位绘制局部的剖面图。总的来说存在以下缺陷: (1)管线交叉的地方靠人眼观察,难以进行全面的分析,碰撞无法完全暴露及避免。特别是对于大型的市政道路,管线种类众多,在道路标高变化较大或周边地形复杂的地方,管线避让、满足敷设要求以及控制埋深等各问题之间常常顾此失彼。 (2)管线交叉的处理均为局部调整,很难将管线的连贯性考虑进去,可能会顾此失彼,解决了一处碰撞,又带来别处的碰撞。(3)管线标高多为原则性确定相对位置,仅局部绘制剖面的位置有精确定位,大量管线没有全面精确地确定标高。(4)多专业叠合的二维平面图纸图面复杂繁乱,不够直观。仅通过“平面+局部剖面”的方式,对于多管交叉的复杂部位表达不够充分。 由于传统的二维市政管线综合设计存在以上不足,采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市政管线综合设计就成为针对大型复杂市政管线设计问题的优选解决方案。 2.BIM技术应用于三维市政管线设计的优点?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是指建筑信息建模/建筑信息模型。在Jerry Laiserin著名的比较苹果与橙子论述提出后,这一设计理念初步深入人心并得到应用推广。BIM计算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五大特点。BIM技术的发展使三维管线综合的设计方式得以实现,通过BIM协同设计可以直观表达各专业管线的设计意图,进而明确管线构筑物的复杂构造及管线之间的相互空间关系,方便进行碰撞与干涉检查和实时调整,实现元素级别的协同。 3.BIM应用于三维市政管线设计的主要软件? 目前国内已有多种软件可供选择,但三维管线综合的设计有其特殊的需求,需要跟市政道路进行紧密结合。目前业内使用较成熟的主要设计软件包括Autodesk公司开发的Revit MEP软件、Autodesk Civil3D软件、以及鸿业公司开发的鸿业三维智能管线设计系列软件。经过笔者对不同项目的使用分析,对这即款主流软件的不同应用重点有如下体会: Revit系列软件包含Revit Architecture、Revit Structure、Revit MEP三个软件,分别对应建筑、结构、设备专业,三者互相融合度高,可以满足复杂的市政工程节点、以及大型综合体市政道路出入口处的管线综合设计的需要。 Autodesk Civil3D软件可以实现大型市政道路、城市公路的整体设计,其数据分析功能强大,在土方计算、区域排水等参数分析上优势明显。但Autodesk Civil3D对市政管线的支持限于道路排水,其余类型的市政管线需要用户自行设置类型及规则,这对设计用户的培训要求较高。 BIM软件在和其他软件协同方面,目前主要通过LandXML、FBX、SKP、DWG等数据文件进行,可以和InfraWorks、3dMax、Google Skyetchup等软件交换信息和模型数据,具体交换形式需要视对接的软件而进行不同设定。 4.三维管线综合设计流程? 三维管线综合设计作为BIM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已在国内多个大型、复杂项目中进行设计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技术积累。笔者通过多个项目总结出的市政管线BIM设计流程是先建立市政道路模型,然后进行市政管线的建模,再根据各专业要求及管线敷设要求,对管线进行合理细致的调整、避让,最后汇成文档出图。具体的各个设计阶段如下: 4.1市政管线模型的建立? 市政设备管线BIM建模按照各专业的施工图分系统进行,如给水、污水、雨水、消防、热力、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等,各系统设置不同颜色以便区分,建模的顺序大致按从上到下、从大管到小管的顺序进行,以减小后期调整避让的难度。如果有横向的雨水口连接管则需特别注意,应在其他市政管线之前建模,这是由于重力流管到有坡度,而且不能上弯,一般需要其他管线去避让它,因此先行建模有利于后期调整避让。 4.2管线调整避让? 为了避免管线碰撞、控制埋深,管线间的避让是不可避免的。在建模的过程中即需观察管线间的空间关系并予以调整,在局部区域完成建模后,要及时使用BIM软件的碰撞检测功能,发现并消除碰撞,不必等到道路所有管线都建模完成再进行检测,因为各软件的整体检测速度都较慢,并且调整起来更难控制。通过三维BIM模型使得精确地调整管线高度成为可能,为满足敷设要求及埋深控制,在多管交汇的地方可以进行精细的实体避让。 4.3汇成文档并出图? 由于采用了三维的方式进行设计,最后提交设计成果的方式有别于以往的管线综合设计。拟以三个层次的成果提交:

鸿业错位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适用其他特殊交叉口)

鸿业错位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 鸿业错位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 鸿业交叉口的角点标高计算,可以采用三种方法: 1、 根据计算线计算 这种方法要求提供计算线,网上有说必须保证交叉口中心必须在一起才能生成计算线是不对的,只是说想在基本控制里面输入参数来定义中心点高程是不能实现的,因为现在又两个中心点了,而“基本参数输入”只有一个中心点可供输入,所以“基本参数输入”功能对于错位交叉不再适用;这里为了能生成计算线,我们可以不需要基本参数直接进行定义控制点,先定义中心点,在根据纵、横坡 用G定义出入口处、转折处控制点高程,如需加密可用D内插多增加几个控制点。然后点击“生成计算线”,出现 这里需要用到“选线H”,依次选路脊-控制点-控制点间的一点,再完成其他部分,至整个计算线都生成。计算线生成了,此时后面的步骤与一般交叉一样,相比大家都会。 2、 根据控制点计算 这个是比较灵活的方法,适用性很广,但也有个缺点,就是计算出来可能会有偏差,必须根据你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方法很简单,多设几个控制点。 3、 根据等高线计算 这个没有用过,应该也是先计算线或者控制点生成等高线再来计算用的。 对于错位交叉口,三种方法都是可行的。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操作过程(以控制点法为例): 1、 如图,这个是原始的错位交叉口平面;

2、 首先进行交叉口边界设置,这个与普通的交叉口没有分别; 3、 下一步,进行交叉口设置;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设置角点计算方法及等高线计算方法中,必须设置为“根据控制点计算”

如果不设置,采用默认的“根据计算线计算”,就会出现提示。 呵呵,通常我们做到这里就做不下去了,呵呵,你设置的按计算线计算,没有计算线,怎么计算标高呢? 4、 用交叉口的定义工具定义控制点

BIM技术在市政管线综合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BIM技术在市政管线综合设计中的应用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完善,城市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市政道路工程管线种类日益增多,传统设计流程的二维管线综合在解决管线设计问题时存在诸多缺陷。本文对BIM技术在市政管线综合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BIM技术市政道路管线综合设计应用 1.传统二维市政管线综合设计的缺陷 在大型、较复杂的市政工程项目设计中,由于管线系统繁多、布局复杂,常出现各专业工程管线在水平或竖向空间位置上产生互相干扰碰撞,或者管线与其他管道附属构筑物冲突的情况。给施工带来麻烦,造成返工或浪费,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传统的设计流程中通过二维管线综合设计来协调各专业的管线布置。但传统二维市政管线综合只是将各专业的平面管线布置图进行简单的叠加,按照一定的原则确定各种系统管线的相对位置,进而确定各管线的原则性标高,再针对关键部位绘制局部的剖面图。总的来说存在以下缺陷: (1)管线交叉的地方靠人眼观察,难以进行全面的分析,碰撞无法完全暴露及避免。特别是对于大型的市政道路,管线种类众多,在道路标高变化较大或周边地形复杂的地方,管线避让、满足敷设要求以及控制埋深等各问题之间常常顾此失彼。 (2)管线交叉的处理均为局部调整,很难将管线的连贯性考虑进去,可能会顾此失彼,解决了一处碰撞,又带来别处的碰撞。

(3)管线标高多为原则性确定相对位置,仅局部绘制剖面的位置有精确定位,大量管线没有全面精确地确定标高。 (4)多专业叠合的二维平面图纸图面复杂繁乱,不够直观。仅通过“平面+局部剖面”的方式,对于多管交叉的复杂部位表达不够充分。 由于传统的二维市政管线综合设计存在以上不足,采用BIM 技术进行三维市政管线综合设计就成为针对大型复杂市政管线设计 问题的优选解决方案。 2.BIM技术应用于三维市政管线设计的优点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uilding inform ation model)是指建筑信息建模/建筑信息模型。在Jerry Laiser in著名的比较苹果与橙子论述提出后,这一设计理念初步深入人心并得到应用推广。BIM计算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五大特点。 BIM技术的发展使三维管线综合的设计方式得以实现,通过BIM协同设计可以直观表达各专业管线的设计意图,进而明确管线构筑物的复杂构造及管线之间的相互空间关系,方便进行碰撞与干涉检查和实时调整,实现元素级别的协同。 3.BIM应用于三维市政管线设计的主要软件

平面交叉竖向设计

浅谈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 浅谈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 谭利英 摘要:基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的目的、原则,本文介绍了目前比较常用的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讨论了复杂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对目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关键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叉口竖向设计。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由于道路的纵横交错而形成很多交叉口。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处汇集、通过,因此交叉口的设计在整个道路设计中显得特别重要。交叉口设计内容包括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两个部分,本文讨论了交叉口的竖向设计。 1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点 交叉口竖向设计是为解决相交道路间、交叉口以及周围建筑物在立面位置上的行车、排水和建筑艺术诸方面的协调和统一,合理确定交叉口范围内相交道路共同构筑面上各个点的设计标高,以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范围内能获得一个平顺的面,从而保证交通安全、排水通畅和建筑造型的美观和谐[1][2]。 交叉口竖向设计有如下基本原则和要点: (1) 通过交叉口的主要道路可保持其设计纵坡、横坡不变。 (2) 公路等级相同的道路交叉,当交通量相近时,设计时应尽可能使相交道路的纵坡大致相等,且差值不大于0. 5%为宜。当彼此纵坡不同时,一般可保持相交道路的设计纵坡不变,并改变较小纵坡道路的横断面使其与纵坡较大道路的纵坡相一致。 (3) 为了利于排水,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能将交叉口范围内汇流的地面水排出。车行道两侧的边沟纵坡不宜小于0.3%。并在该条道路交叉口路缘石转角曲线的切点处设置必要的雨水口以截住来水。 (4) 在较平坦地形设置交叉口,其竖向设计宜采用伞形。即适当提高交叉口中心控制点的设计标高并以此控制点为中心沿路脊线向四周倾斜,以利排水、行车、美观和衔接处理。 (5) 交叉口范围内由于车速通常小于公路各等级的设计车速,故要求横坡平缓。通常情况下其横坡不大于直线路段设计横断面的横坡度。 (6) 平面交叉的交叉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宜。当受地形及其它持殊情况限制必须斜交时要进行专门的交叉口设计。 2 常用的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 交叉口的竖向设计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3]: (1) 方格网法: 在交叉口范围内,以相交道路的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出5m×5m或10m×10m的方格网,测出各方格点的地面标高,计算确定设计标高和挖、填施工高度的方法即为方格网法。 方格网法便于施工放样,通常适用于道路正交或接近于正交的简单交叉口设计。 (2) 设计等高线法: 设计等高线法是在交叉口设计范围内,选定路脊线和划分标高计算线网,算出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线网上各点的设计标高,最后勾划出设计等高线并计算出各点填、挖施工高度的方法。 设计等高线法与方格网法相比,能更清晰地反映交叉口的实际地形和竖向设计形状;但存在着设计等高线上各点位置不易放样的缺点。该法普遍用于一般道路的交叉口设计。 (3) 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是前两种方法的结合,集两者之长处。它先采用设计等高线法设计计算,再进一步利用内插

鸿业道路设计步骤

一、原始地形图等高线的离散三维化(原始地形图中的等高线标高已定义-电 子版地形常用形式) 1、地形→自然等高线→快速转换→用小框选中等高线→选择对象(all)回车确认完成; 2、地形→自然等高线→离散→离散点间距10m(默认即可)回车确认完成; 3、地形→自然标高离散点→文本定义(ZRD_TXTDEF)→选择表示高程的文字回车确认完成 功能:矢量化地形图中的自然标高文字自动辨别,并结合文本的定位方式转化为软件可识别的离散点的自然标高。 4地形→自然标高离散点→标高检查(对于快速转化得到的离散点,有时可能还存在一些多余点如坐标值等也被误转化,可用此命令检查图面上有无自然标高突变点,将标高超出控制范围的点剔除); 5、工具→图层控制→冻结选中图层(冻结离散的无数方格,否则图面太乱) 注:选择对象时需选择两次 1)选择文本(可以框选) 2)命令中输入all 3)再次选择文本 4)回车确认,出现请输入最小控制标高: 输入离散点最小控制标高 请输入最大控制标高: 输入离散点最大控制标高 注: 1.对图中等高线很少,有很多高程数据点的时候, 1)地形→自然标高离散点→文本定义(ZRD_TXTDEF)→选择表示高程的文字回车确认完成即可;2)有的时候图层数字不认需要逐点输入。 二、道路设计 先要绘制好导线步骤 1.根据地形变化情况,先在地形图上画出道路交点大概位置(用醒目圆表示); 2.平面→自动定线→图面提取(选中刚才定的道路交点圆)→命令行输入(S)→逐个捕捉道路交点圆→保存文件→绘制得到的线为导线 (一)平面设计(导线法线形设计) 注:先要绘制好导线

1、平面→导线法线性设计; 注:可以先进行动态设计,拖动;然后输入具体参数。 2、平面→桩号→定义桩号(选择定义好的中心线或选择好中线,输入ALL)注意:只能在程序可以识别的中心线上才能定义桩号。 3、平面→桩号→自动标注桩号; 4、平面→平面线性检查→从图面提取→检查→查看出现TXT文本; 5、平面→线转道路;(主要针对城市道路板块类型,公路只要给出边线即可) 6、平面→桩号→定义主桩号→; 7、平面→超高加宽设计→横断面设计→选择标准横断面类型→保存→退出横断面界面→单弯道设置→保存→计算→退出; 8、有桥涵情况:编辑→辅助设施→道路桥涵; 9、交叉口处理:平面→道路绘制→选择交叉处理;

《机械设计》第九版-公式大全

第五章 螺纹连接和螺旋传动 受拉螺栓连接 1、受轴向力F Σ 每个螺栓所受轴向工作载荷:z F F /∑= z :螺栓数目; F :每个螺栓所受工作载荷 2、受横向力F Σ 每个螺栓预紧力:fiz F K F s ∑> f :接合面摩擦系数;i :接合面对数;s K :防滑系数; z :螺栓数目 3、受旋转力矩T 每个螺栓所受预紧力:∑=≥ n i i s r f T K F 10 s K :防滑系数; f :摩擦系数; 4、受翻转力矩M 螺栓受最大工作载荷:∑=≥ z i i L ML F 1 2max max m ax L :最远螺栓距离 受剪螺栓连接 5、受横向力F Σ(铰制孔用螺栓) 每个螺栓所受工作剪力:z F F /∑= z :螺栓数目; 6、受旋转力矩T (铰制孔用螺栓) 受力最大螺栓所受工作剪力:∑=≥ z i i r Tr F 1 2 max max m ax r :最远螺栓距离 螺栓连接强度计算 松螺栓连接:[]σπσ ≤= 4 21d F 只受预紧力的紧螺栓连接:[]σπσ≤= 4 3.1210 d F 受预紧力和轴向工作载荷的紧螺栓连接: 受轴向静载荷:[]σπσ ≤= 4 3.12 12 d F 受轴向动载荷:[]p m b b a d F C C C σπσ≤?+= 21 2 受剪力的铰制孔用螺栓连接剪力: 螺栓的剪切强度条件:[]σπτ ≤= 4 /20 d F 螺栓与孔壁挤压强度:[]p p L d F σσ≤= min 螺纹连接的许用应力 许用拉应力: []S S σσ= 许用切应力: []τ στS S =

鸿业道路设计操作教程

鸿业软件道路设计操作教程 1、地形处理: →自然等高线→快速转化 →自然等高线→离散 →自然标高离散点→文本定义 可能存在多余的点,则:自然标高离散点→标高检查:选择要检查的点(ALL),输入最小和最大标高→开始检查。可以逐个或全部删除。 2、场地土方优化: →定义土方边界:(绘制土方网格外包罗线,必须闭合) →网络划分(绘制网格):首先选择网格区域,输入区域编号,点取划分网络的基点(该点位置不影响计算结果),输入间距。 →网格处理:(处理完方可计算,同时形成一系列的资料点) →角点标高(用以定义各网格交叉点的自然标高及设计地面标高)→标高定义方式:由离散点计算→选点→框选 →土方优化:选择土方优化计算(根据优化结果定义区域内各点的设计标高,黄线为零线)→土方标高:框选 →边坡计算:输入填挖方边坡坡度,框选土方区域的边界。(自动计算边坡土方量,并绘制边坡示坡线,相邻边坡自动生成土方系统表 →土方断面:用来绘制土方网络区域的断面图(可做任意方向的转轴剖)3、平面设计: 先绘制好倒线(定线),再进行平曲线设计 →导线法线型设计→基本型缓和曲线设计。步骤:1 动态设计→缓和段:

LS 控制方式:R+LSR;2 基本参数→输入转角半径R,缓和曲线长LS →桩号→定义桩号(选择需要转化的中心线,点取桩号定义基点,输入起点桩号,选择方向,输入桩号代号) →线转道路:(选择需要转化的中心线,板块类型,输入道路名称) →纵断:→地形图提取自然标高(提取出中心线处的自然标高),修改提取标高后保存文件! →横断:→地形图提取自然标高(按照指定的宽度提取横断自然标高,修改提取范围)提取标高,保存文件 →工具:→图层控制→关闭选中的 →超高加宽设计(计算前先确定断面形式,定义板块是否加宽,保存横断面形式。)→单弯道设置→计算。计算后生成加宽文件,超高文件,超高图文件。 →平面规范检查(平面线型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从图面→查看结果 →道路绘制(选中交叉处理,绘制道路) →标注:→平曲线参数标注 →道宽自动标注 渠化:→右转车道 →港湾停靠站 →工具:→图层控制→所有图层打开 →平面:→自动截图→生成截图桩号→截图 4、道路纵断设计: →纵断:→纵断面设计,选择纵断设计前提数据文件→应用→绘制草图→关联参考点或固定坡度或固定坡长还有自由拉破→点击动态拉破(使用自由拉破方式进行动态拉破,在黄色的设计线上点去拉破点,自由拖动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