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英文叫做Symbolism,法语为Symbolisme,两者十分相似,因由是这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指把一块木板(或石块)分为两半,以表友爱的信物。后来用途逐渐变广。泛指所有能表达观念或事物的标识或符号。如逻辑术语中的“符号逻辑”英语称之为:symbolic logic,数学术语中的“数理符号”称为:Mathematical symbol。“诗的象征”Poctic symbol,其用法已从纯粹的符号或寓言的意义上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包括意象和隐喻,等意义的词语了。在实际用途方面,象征既是一个逻辑术语,数学术语,在语义学,符号学,认识论等方面,也常看见它出现。

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很古老的年代就有它的存在。一些文艺理论家谈论《诗经》的创作方法时,就包含了象征在其中了。《周礼·春官》,曾称风、赋、比、兴、雅、颂为六诗。郑玄为其注,中说:“兴者,托事于物。”唐人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宋人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中国之“兴”和西洋之Symbol有相近之点。但差异之处有甚多。

中国古诗中的象征表现手法,多为象征物与被象征之物(意)融合难分。李商隐的《蝉》就是一例。”本以高难饱,徒劳很费声。五更流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芙已乎。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青。

作者用婵来作象征物,以寄托作者对国家,对社会原是希望能有所作为的,但是,当权者却认为自己所言是“婵噪”而听不入耳。所以诗中有“五更流欲断,一树碧无情。”看看世道,是无法容纳自己的,当这小官,有如桃梗人一样,随水漂泊,居无定处。最后表明自己,也应象蝉一样,保持高洁的品格,安于清贫。

中国古代诗人的象征表现手法,源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先秦时代,多为托物以言志。例如:《诗经》中,多以桑、梅、杞、棠来象征女性。如:《氓》中有一首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脱)说也。”到了魏晋时代。佛教东传,印度的玄学融入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那时的中国文人,写诗时,其象征意义往往表现出一种对哲学的追求。突破了物象的表面界限,去寻求一种把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之景象,和人生地悲欢离合融合在一起而产生的玄秘境界,超越了先秦儒学的只重视社会与道德方面的内容。带着印度那种梵我合一的特征。以证悟宇宙,本体和历史,人生的哲理。曹操的《蒿里行》,阮籍的《咏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例。

欧洲的象征主义的旨趣在于:“追求将思想内容在感觉形式之内,但感觉形式并非其目的,……在象征主义艺术中,所有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用来表达与原初思想奥秘联系的感觉表象。”其象征物点是指向某种神秘的形而上的理念。例如:兰波有一首《空谷睡着》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个绿色的山穴,

欢唱的小河把银色的褴褛挂在草尖,

阳光在傲岸的山头闪烁,

这是一个泛着青苔的空谷,

一位年轻的士兵,张着嘴,光着头,

脖颈沐浴在蓝色荠草的新绿之中,

他躺在草丛中披着赤裸的长天,

在阳光垂旧的绿色大床上,脸色苍白地睡去。

他双脚伸进葛花中睡去了。

微笑得像个患病的娇童,他感到了寒冷,

于是大自然用温暖的怀抱摇着他。

芳香不能再使他的鼻孔抖动,

他安详地睡在阳光下,用手捂着心窝,

右肋上有两个红色的弹洞。

这首诗,表面看去是一首出色的抒情诗。一个年轻人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睡去了。如果是真的话,这是十分美好的。所以作者着力地去描绘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个年轻人是一个死去了的士兵。这士兵是诗的象征物,他象征着残酷的人类战争。作者要表达的是:人类的战争破坏了美好的大自然。

象征主义文学的正式宣布建立是1886年。

法国诗人勒内·吉尔出版《言词研究》一书。在该书中,作者指出了自波德莱尔以来的前卫派艺术家们的新成就。预示了象征主义文学的出现。同年9月15日,让·莫雷亚斯在《费家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在宣言中,他提出了点十分有影响的主张。

1、建议用象征主义者称呼前卫派诗人。

2、要求诗人们努力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

3、象征主义诗歌是说教,夸张,虚假感情和客观摹写的敌人。

4、象征物的使命在于表示出它们与原始意念之间奥秘的相似性。

19世纪,法国出现了三个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兰波、马拉美

魏尔伦,人们称他为象征主义诗人之帝王。他在1844年3月30日出生在法国的麦茨市。父亲是位军官。童年以后,大多数日子住在巴黎。1861年进法学院学习。1864年开始工作。由于工作关系,他结识了甚多帕尔纳斯派的诗人。他的文学道路,是作为帕尔纳斯派诗人开始的。《又名忧郁诗章》

1866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土星人诗集》问世。诗的形式,带有帕尔纳斯派的风格,手法上却接近《恶之花》。写的是巴黎人的灰色生活,充满忧郁的情调,其中,《秋之歌》是世界名著。

长久的啜泣,∕秋天的∕小提琴∕刺伤了我∕忧郁∕枯寂的心。∕

使人窒息,一切∕又这样苍白,∕钟声响着,∕我想起∕往昔的日子∕不觉泪落。

我,宛如转蓬∕听凭恶风∕送我漂泊∕

海北天南,∕象一片∕枯叶。(罗洛译)

这一本诗集,是在善于夸张,抒情的浪漫主义诗潮已处于衰微,而提倡客观性,科学性,注重格律和技巧的帕尔纳斯派正在兴起的时候写的,魏尔伦的《忧郁诗章》虽然也注重雕斧凿,但其中都融合着幻想与沉思。《秋之歌》中的律动就象一块小石片在水面上飞过去的时候,贴合在水面漾起了一连串的涟漪,又如小提琴的并弦乐声,一波又一波地流出了婉转的旋律。

1866——1869年,是魏尔伦德人生转折的第一站。第一部诗集问世后,由于意志薄弱饮酒纵乐的处世态度未变。但是,在他那忧郁的心灵深处,对友情,对幸福,地美好的希望,已经轻轻地泛起来了。其原因是:1867年,魏尔伦结识了诗人莫泰·德·弗乐维尔德女儿,非常漂亮的玛蒂尔特·莫泰。充满着忧郁与欢乐交织着的情感,在他的第二部诗集《华宴集》,又名《游乐园》,于1869年问世了。这本诗集只有21首诗。却有多首是世界名作。如《牧神》,《倒在地上的爱神》,《月光》等。《月光》是最典型的魏尔伦式的象征主义诗歌。

“你的灵魂是一幅精选的风景,那假面和贝加摩舞舒展着魔力,

弹奏着诗琴,跳着舞,在他们

奇异的齐装下面,却几乎是忧郁的。

正当他们歌唱着爱情的小调。

歌唱那胜利的爱情和愉悦的生活,

他们似乎对自己的幸福也不相信了,

而他们的歌和月光在一起融合。

那宁静的月光,忧郁而美丽,

他使鸟儿们在林中沉入梦境,

使那些喷泉醉心地啜泣,

喷泉石雕中间,苗条而又轻盈。

这是一首极富诗意的杰作:喷泉,月光和沉醉在爱情愉悦中的年轻人已经融和在一起了。自然的景物已经是诗中人的象征物。是诗中人心的崇拜对象。让自然景物表现人的心灵境界。

在这部诗集中,熔进了魏尔伦当时所有的矛盾着的感情。有些反映了诗人的惆怅与忧伤。如《倒在地上的爱情》中说:“昨夜的风把他吹倒了,在黎明的/呼吸中,大理石的碎屑飞溅开去。/使人悲伤:看到艺术家模糊的名字/在底座上,/在一株树的阴影里。/ 啊!∕使人悲伤:看到了大理石∕孤寂的底座!忧郁的思绪逸出∕又潜入我的梦,梦里有深深的痛苦∕唤起未来的厄运和孤寂。

也有反映诗人渴望单纯诚挚的友情,和内心憧憬着美好的希望。《致其莉梦纳》。

“神秘的船歌∕无言的心曲,∕情爱的,既然你的眼∕跟天空一样蓝,∕

“既然你的声音∕象奇异的幻影∕扰乱了我的理智,∕使它如痴如迷,

既然你的心灵∕洁白又芬芳,∕既然你的气息∕纯真又朴实。

啊!既然整个的你,∕象动人心∕但愿这是真情。

《华宴集》是魏尔伦开始显示自己的特殊艺术风格的诗集。最大的特点是十分丰富的音乐性。《月光》是最成功的作品。

1869年,魏尔伦和玛帝尔特·莫泰订婚。纯洁的爱情促使他改变了酗酒、放荡的恶习。生活使他的感情也改变了。他给未婚妻写了很多轻松愉快的诗。在仲夏的季节里,未婚妻穿着带皱领的彩色的连衣裙突然出现在他的眼前。于是,他写下了没有忧郁的恋歌《她穿着带皱领的灰绿连衣裙》。

六月的一天,我正焦虑不安,∕她的微笑忽然映入我的双眼,∕她穿着带皱领的灰绿连衣裙∕我赞美,没有可怕的陷阱。∕

在这本诗集里,有一首很别致的诗,名叫苍白的晨星, 在你消失之前,(一千只鹌鹑∕在百里香丛中鸣转)

请转向诗人啊,他的双眼满溢着爱,(那云雀∕随着白昼飞往天外)转过你的目光,∕让(它溶化在晨曦里面;多么欢畅!在成熟的麦田中间!)

让我的思想发出光辉,∕让它飞向遥远的地方!∕那露水∕在干草上欢快地闪亮。)在甜蜜的梦里∕我心爱的人儿睡得正酣……∕

(快些,快些,因为已经出现金色的太阳。

每段分开两部分来读,没括号的前者是爱情诗,有括号的后者是自然诗,联合起来,它又是一首人生哲理诗。

1870年6月,诗人在结婚前两个月,出版了这本名为《幸福之歌》汉名《美好之歌》的诗集。以表达自己对未婚妻的爱情。

在这本诗集的诗作里,魏尔伦更加注重推敲诗句的音乐性,在创作诗歌的旋律方面,显

示了很高的艺术特巧。在一首名叫《秋天的歌》中,作者十分巧妙地运用了头韵法和半谐音法,使诗歌带着很强的音响魅力。

1870——1874这是魏尔伦一生中产生极大变化的时期。

1870年8月,他与玛帝尔特·莫泰结婚。最初,两人的感情十分和谐的。魏尔伦获得了他的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1870年9月,路易·波拿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了。普法战争仍然在继续。工农群众和广大法国人民纷纷起来自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了,魏尔伦被人民群众的热情鼓舞,参加了国民自卫军。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阶级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成立巴黎公社,国民自卫军是巴黎公社领导下的武装部队,魏尔伦担任了公社新闻处主任。五月流血周以后,他避居外地,八月返回巴黎成为无业者。当时,他已有了一个未满周岁的儿子,家庭是温馨,幸福的,虽然,生活稍有为清苦些。这是,却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撼的事,他和另一位象征派著名诗人兰波发生了同性恋,弃子抛妻,两人私奔去了。波兰比魏尔伦年少十岁,两个是在1870年开始通信的。1874年出版了《无言的心曲》也译《无词浪漫曲》。

魏尔伦这部诗集,是因他在1873年2月,怕兰波离他而去,在布鲁塞尔开枪击伤波兰的手腕,被判刑两年监禁时出版的。当时,他还在狱中,没有一家巴黎出版社愿意接受这部作品。由朋友爱德蒙·勒佩帝叶出钱。

《无言的心曲》是魏尔伦创作的高峰点。这时,他对自己的放荡有点忏悔之意,生活上失去了职业,家庭,娇妻,爱子,……感情处于矛盾激荡之中。他是一个极端易动感情的人。于是,他带着倦怠,感伤的情调,祈求宽恕。

在《泪珠洒落我心中》一诗里,他写道:

泪珠洒落我心中,∕渐沥秋两飘城空,

缠绵恻怀愁绪∕缭绕胸间乱蓬蓬。

柔柔细细秋两声∕跳荡大地敲屋顶,∕

绵绵密密泣如歌∕衷心惆怅易回应。∕

无缘无故泪如雨,∕无聊之心求宽恕∕

次说无由难启齿∕悲伤莫名谁与语?∕

因由越说越难情∕痛苦沉重心难静,

没有爱来没有恨,∕伤语伤心更伤情。

这首诗的法文原稿,是很富音乐性的,著名的音乐家德彪西为它谱了曲。在欧洲很流行。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第一段是从心声到外景,又从外景回应心声,

第二段则相反,从景移于心而起反应。

第三段是写剪不断,理还乱的心情

第四段是第三段的更深一层的回应。

人们评价说:诗人用飘忽不定的诗句旋律来抒发自己那矛盾重重的心境,把焦急的渴望,婉约的情思,生活的欢乐回忆,痛苦的心灵过滤构成了一片轻灵婉丽的音乐世界,在这片常见而又神奇的诗境中,诗人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梦游者的奇想与幻觉的世界之中。

在这本诗集中,有一组题为《夜鸟》的诗,是1872年魏尔伦旅居伦敦,布尔塞尔时写的,是怀念玛蒂尔特·莫泰而作。

第五首写道:“我又看见你了。∕我推开半掩的门。∕你仿佛倦了,∕僵卧在床上。∕……你跳了起来,∕快乐地哭泣着。”

第六首写道:“我又看见你了。∕你穿上夏天的衣衫,∕黄的白的衣衫,∕印着各种各样的花朵。∕……我宽恕你,∕所以我想起你……”

诗人祈求获得宽恕,然而玛蒂尔特无法接这时的魏尔伦,她拒绝去布鲁塞尔与魏尔伦和好。诗人只好写道:

“那么,这些叹息还有什么用?

你不爱我,一切就这样结束,因为男人应该能独自承担的伤痛,我将平静地淡然地忍受苦楚。《夜鸟》第三首。

1874——1881,这是魏尔伦向的依宗教转变的时期。两年的牢狱生涯,对他也是一种刺激。也许他有一段能深深地反思自己的时光。在牢里,他学习英语和西班牙语。改掉了(也可以迫使他改掉,因为没有那种生活条件)酗酒与放荡的恶习。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依然写诗,甚至也写了些文艺理论的文章。1875年离开监狱以后,他在几处小城教师,继续过着比较平静的生活。1881年出版的《智慧集》就是他这几年的思想和生活。

在这个集子里,有一首叫《倾听这温柔的歌》诗中说:“一个痛苦的灵魂,平静地冰受着∕惩罚和监禁,时间不会久长,∕它是明澈的,象它的教训一样!……

魏尔伦离开家庭以后,没有见过那位未满周岁的孩子。他很想念这个小孩,在《智慧集》里有一首:《我又看见了那个独一无二的孩子》就是为他想念的儿子而写的。诗中说:我又看见了那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他似乎触动了我心中最后的伤痕,∕由这引起的剧烈的痛苦使我相信∕在使人慰藉的一天得到想望中的死。……一双匆忙的∕美丽的小手,将合上我的眼皮。

他希望儿子在他的有生时能来看看他,临终时用美丽的小手合上他的眼皮,然而,这希落空了,那个孩子在他的葬礼都没有参加。

在这本诗集中,最闻名于世的是《瓦上长天》这首诗。

“瓦上长天∕柔复青!∕瓦上高树∕摇聘婷。∕天上鸣铃∕幽复清。∕树向小鸟∕带怨声。∕主啊!上界上涯∕温复淳。∕低城飘下∕太平音。)——你来何事∕泪飘零∕如何消尽∕好青春?(戴望舒译)

这是作者在狱中写的。在比利时的蒙斯监狱,他非常想念被自己遗弃的娇妻与爱子。回想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深感愧疚,在囹圄之中,方想到外面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美好,心中向往而又难以寻觅了。

这首诗是美妙的是诗的旋律,那种短促但很柔和,廻旋而不曲折,赏心悦目的自然都震动着一颗破碎的心。

诗的节奏鲜明,音步排列很规则,一个长句合一个短句,一句轻松活泼,长歌短叹极好地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艺如天成”瓦莱里的评价应该是精辟而恰当。在寂寞与沉思中再度过三年之后,他出版了诗集《今与昔》这是诗人在总结自己创造的历程,收集了他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其中有著名的文艺理论篇章《诗的艺术》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艺术宣言。它涉及象征主义诗歌的一些重要原则。

首先提出“音乐先于一切”(De la musigine avant toute chose)它包含了四个方面。A、要使诗产生音乐效果。一首好诗,不仅要有和谐的韵脚,还要有象流水一样剪不断的内在节奏,廻旋,反复的流畅旋律,有如涟漪一样的音响效果。魏尔伦,很喜欢在一行诗中反复使用一些相同元音的词,就是根据这一道理。如《万花筒》最后一行:dete dans c herbe,an bruit moiréd an ol d’abeile (夏天,草地上,一只闪光的蜜蜂嗡嗡唱)Lete (夏天),L’here (草地)dabeide 蜜蜂,都有相同的元音e有间隔地排在一句诗中就会引起廻旋反复的音乐效果是稳定的,单数音节的诗句,有一种漂浮感,流动感,有如流水行云,仿佛是欲与还休,带给人的是丰富的想象余地。C、诗歌要易于上口,便于谱曲。④音乐性应和暗示性结合。

接着提出的是:“词不论雅俗,挥洒各自如。”也就是说:入诗的词语,雅语,俗语,书面语,口头禅都可以入诗。关键是:用得是否恰当。放置的位置是必须讲究自然的。

其三是:带着某种误解去挑选字眼。他说:“最难得的是灰色的歌,将模糊和清晰结合”。也就是说:要隐隐约约、明明暗暗、如幻如真。切忌平铺直叙。但诗人并没用提倡用生僻、隐晦难懂之语,提倡的是:单个词看,是明白清楚的,联合成整个诗句时,则成为含蓄,藴籍,带着朦朦胧胧的暗示。这样,人们才能白读不厌。有如:“正午颤抖的光芒。”面纱后面的眉眼。”

其四:诗要有“色调”(nuance)法语这个词也可作为:“细微的差别”解。也就是说,诗情应该随着诗句千变万化,有如一幅画的色彩浓淡,深浅是无一相同的。这样,一首诗中才有梦中梦,情内情。让人感受到整首诗是用既相同又有别地材料构成的和谐体。

其五:诗人认为:“残酷的思想”“亵渎的微笑要避开。”智者的介入会碰撞心灵的诗意冥想。太直接,太外露上能算是“文学”,不能算是“诗”。

其六:“捉住雄辩,绞死它的脖子。”也就是说,诗的结构应该曲折,但思想不能在诗的表面中直露,有如演说辞。

其七:“对于诗韵,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全能的。如只求合得韵律,而不求自然,则有如假首饰。

1884年初版,1888年曾订再版的《被诅咒的诗人》一书,是魏尔伦对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玛拉梅,柯比埃字,里尔亚当等客观地一一介绍给读者。赞扬这些曾被诅咒的诗人才是富有创新精神的诗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才真正代表法国诗歌发展的方向。由于这部书的出版,象征主义,诗人们团结起来了。在1886年莫雪亚斯发表的宣言,宣告象征主义诗歌流派正式建立。也正是这部书让世界上成千成万的读者有较完整的资料来研究象征主义诗歌。

在1890年左右,魏尔伦已被年轻的象征主义诗人们奉为坛主。在1894年,还继勒孔特德李勒之后,被奉为法国的“诗人之主”。但是,在《被诅咒的诗人》出版以后,他虽然还出版过10部诗集,然而,可读之篇却甚少了。原因是,1885年10月,他回到巴黎后,又过着放荡的生活,最后10年,是在酒馆与医院度过大部分时光。

玛拉美(Stephone Mallarme 1842——1898 )玛拉美是前期象征主义与后期象征之间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是梦幻象征主义的代表。

1842年3月18日,玛拉美在巴黎的一家底层职员家出世了,然而,论祖辈却是官宦之家。因此,他成年后,曾经凭想象,为自己取了一个贵族的名字:布朗维立叶伯爵。”

他四岁丧母,父亲续弦,他由外祖父抚养成人,为此,他曾遭受不少人讥讽他是无家之子,幼稚的心灵,埋下了忧伤的种子,15岁,和他朝夕作伴的妹妹又魂归天国,更受刺激,性格渐趋孤独,常常忧郁悲戚的情绪,以后,他便发奋读书,以求减轻自己的哀伤。

由于他的人生经历,少年时代就喜爱读和他有类似经历的波德莱尔和爱伦·坡的作品。为了能顺利地看懂爱伦·坡的名诗《乌鸦》。中学时代,就开始学习写诗。这些习作,写满了一白多个练习本。他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贝朗瑞”式的诗人。

中学毕业后,便在政府机关当临时雇员,也当过中学的英语教师,在学校,他结识了甚多喜爱文学的年轻人。1872年,他发表了《太空》、《回春》、《恶运》《苦恼》等。这些作品,都是模仿波德莱尔式的。

他主要是诉说人生的痛苦,带着病态的感觉,空虚的情绪。1866年,他在《当代帕尔纳斯》上发表了《窗子》、《蔚蓝的天》、《海风》等10首诗。以帕尔纳斯派的诗人身份,步上法国文壇。这些诗,是他的早期作品,这时,写的多为短诗。

显然是他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

《幽灵》明月添愁。赛拉芬们垂泪

沉入梦境,手捏琴弓,在花雾的

静谧中,拉着断肠的提琴,

白色的呜咽翔过彩云朵朵的苍穹。

——这是用你第一个吻祝福的日子。

爱折磨人的梦想

怡然陶醉在哀愁的馥郁,

没用懊悔,没用惆怅,

在萦怀着她的心中留下一掬采撷的梦。

我粘滞的目光游移在陈旧的马路,

当你全发上闪烁着灿烂的阳光

在傍晚的长街,巧笑着盈盈出现,

我相信看到戴着辉煌冠冕的仙人,

往昔,她走过我受宠的孩提时的

酣睡,用她那半拢的双手

撇下洁白如雪的芳星。

(1862年,20岁时写)

这首诗的结构是十分精巧的,作者在人物之前,描绘了一个神秘朦胧、虚幻的仙境,添愁得明月,垂泪的歌手,花雾缭绕中,断肠的琴声如白色的呜咽(轻烟)翔过彩云朵朵的苍穹。这里,诗人运用了波德莱尔德通感理论,视觉,听觉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然而,这是马拉梅式的风格,带着梦幻,虚空的情调。于是在诗中人物的出现便十分引人注目的,然而,作者都用虚写得手法,使读者引人更深的遐想之中去。——这是用你第一个吻祝福的日子。这是以侧写之笔来一个延宕性的转折,使读者进入第二个梦境。并点出:这又是一个“爱折磨的梦想”使人陶醉在“没用懊悔,没用惆怅”的哀愁之中,是谁使诗人充满着矛盾的思绪呢?当读者正在思索之际,诗人用简洁之笔,四行短诗刻画了令人难忘的形象。在陈旧的马路。一头披满阳光的金发,连着盈盈巧笑脸,有如一个戴着辉煌冕的人。”当人们正在赞叹之际,作者笔锋又把读者带入另一个诗的梦境。她用丰拢的双手,撇下洁白如雪的芳星,让孩提时的诗人酣睡。

这首诗的写作技巧是非常高级的,诗人把绘画、音乐和诗很和谐地结合起来。画面是拉斐尔前派的风格,清新、质朴、恬静。主要的色调是纯洁的白色,周围是一圈又一圈的焕彩。结构是一曲三折,使读者如入朦胧缥缈的梦幻之境。

诗的旋律极富音乐性,曾由好几个音乐谱曲,在民间传唱。

有人说:这是诗人思念母亲之作,也有人说写得是一段诗人和一位少女的隐秘的爱情。《海洛狄亚德》(Herodiade 有英雄王冠之意)这是一部作者没有能够完成的,一部谜也似得作品。原计划是一部规模宏大的诗剧

计划是在1864年想出来的,至1871年才写出长达134行的一幕,20年后,他又写了《约翰的感恩歌》、《前奏曲》(没完成)和《尾声》、《序言》却始终没有写。其中最著名的是海洛迪阿德与奶吗对话的片段。

女主角海洛迪阿德是一位公主。和圣经上的莎乐美有些相似。但并非莎乐美那样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惜使用一切手段的人。海洛迪阿德要表达的,是一个珍惜自己的纯洁,弃绝尘世的欢乐,冷若冰霜而自恋的女性形象。然而,她又不是一位性格终身如一的女性。她有时是带着清醒的意识的,如当地与奶妈相处时,有时几乎被处于催眠状态中,如当地对镜顾影并后镜中的影子说话的时候。这样处理,是为了让读者看到瞬间的感性和永恒的幻象交替地,来回出现。

有些专家认为:这本诗剧,是诗人为研究自己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而写。巴黎大学博士亨利·尼古拉写过《玛拉美与象征主义》一书。他说:玛拉美对挖掘内心深处的心理学是有预感的。1864年,已觉得需要摆脱波德莱尔的影响,而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他发现占据了大部分心灵的波德莱尔式的自我里面,有着模模糊糊地存在着的另一部分自我。诗人坐桌子

旁写信时,思想和文字如流水似的,非常顺畅地写在纸上,如果是写诗,则觉得困难重重。于是他把自己亲身感到的不正常的两重性,分解为两个彼此不同的角色来写这本诗剧。

《海洛迪阿德》开创了象征主义文学中的纳尔西斯主义的新主题和新的追求。

纳尔西斯(Narccssus纳尔基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人们认为:他是水仙花的象征物。

他是河神克菲索斯与女神勒里奥配所生。幼时,母亲曾为儿子是否长寿向先知提瑞西阿斯。答曰:主要他永不了解自己,便长命百岁。当时,无人能解其意。纳尔西斯长大后,非常英俊潇洒,为众多女孩追求,男孩仰慕,而他对谁均冷若冰霜,回声女神埃科钟于他,但却不善语言,只能重复情人说话的最后几个音节,纳尔西斯不理睬她,埃科痛苦不堪,憔悴而逝。哀哀的回声,不断在空中回荡。求过爱的女性纷纷请求司法女神星墨西斯惩罚纳尔西斯。纳尔西斯狩猎归来,途中朝清泉一督,看见一位美少年,他谜住了,目光无法离开水面,想找,又找不着谁是水中人。终于郁闷而忘。这就是司法女神对他的惩罚,也是先知所说的答案。最后泉边出了清雅绝伦的水仙花。纳尔西斯式的主题与追求,成了20世纪后期象征主义的热门母题。瓦雷里写过《水仙辞》,纪德写过《水仙解》。

《海洛迪阿德》也是诗人对自己主张的“纯诗”理论作形象性的表达。作者认为写“纯诗”是一种殉道者的事业。应该有一种崇高的接受苦难的思想。海洛迪阿德和奶妈的对话就是这种见解的象征性的表达。奶妈曾经想尽方法劝诱海洛迪阿德接近人世,享受快乐,但是公主拒绝了。奶妈想吻吻公主的手和戒指,给她送洗头的香料,抚摸一下她的头发,公主都认为:这些都是“世俗”的事情,会玷污她的纯洁,会伤害她的不朽。当奶妈暗示地问公主:你可能是在等待一个英雄,是吗?海洛迪阿德对着镜子中的映象,说:“我是为我,为我自己开花的。”她形容自己是一颗埋在泥土深处的宝石,晶莹通透,但是对于世人是没有一点实际用途的。”这种观点,就康德有关美的观点。她是纯粹美的象征,而不是世俗之人,以利功主义的目光去看待的附庸美,依存美。《圣约翰的感恩歌》其原始素材也来自《圣经》中有关莎乐美的故事。故事说莎乐美爱上了约翰,而约翰坚信上帝,把自己一切都献给上帝,于是莎乐美叫父王,杀掉约翰在头颅被砍时,突然开口讲述在死亡前的这一瞬间的感觉来。最初觉得一片黑暗腹背,然后在刀子的闪光下,脑袋突然昂起,“一刀切断了我和肉体的宿怨,”然后,以纯洁的目光凝蓝空,脑袋掉下来以后,背后是一月圣洁的光晕。这种描绘是一种象征。是作者所主张的“纯诗理论”的形象性显示。海洛迪阿德的形象就是“纯诗”理论的形象化阐释。圣约翰的殉难是告诉人们,纯诗的创作,是一种为圣洁殉难的事业。诗人要有殉难者的精神。

1876年,玛拉美的代表作,田园牧歌的象征主义长诗《牧神的午后》发表。

这是根据希腊神话中牧神潘德故事构思的。然而所代表的并非神话中的意愿。

潘Pan,在希腊意中作“一切”解。其名来自印欧语词根Pus,是使……肥沃之意。其形是人身上长有羊角,羊须,羊蹄,羊尾。他嗜酒,情欲炽烈,喜欢在山林中午睡,若被扰醒,会出各种手段使惊扰者恐惧。故多种欧洲均有Panic(英)Panique(法)等词,以表头发的恐惧。他常追逐各位女神,女神们都怕他。相传,阿卡迪亚的女神西琳克斯常和阿尔忒弥斯一起打猎,潘见她貌美,追她至拉冬河边,西琳克斯请河溪女神相求,溪神把她变为一丛芦苇,都被潘识破,便把芦苇制成排箫,后来诗人们写田园诗多有牧人吹芦笛之细节,也由此而起。其形象初见于古希腊田园诗人成奥克里托斯的作品中。

玛拉美诗中的故事大致如下:

夏天的一个午后,牧神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西西里岛的海岸边,有一群天鹅在戏水,定神一看,这些天鹅都成了仙女,他们在芦苇丛中边沐浴、嬉戏,仙女们的玫瑰色肉体,在水光中闪闪浮动,当他凝神细看时,那些仙女也许是察觉有人窥视,像是被他的目光射伤似的,瞬间都消逝于水中。

他把目光移向岸边,那儿有一对互相搂着入睡的仙女,象是一丛百合花。牧神向她们扑过去,没用拆散她们,而是双双地把她们抱起,狂热地亲吻,然而,仙女却从他那兴奋变得无力的臂弯中消失了。

他,记不清这是真的,还是幻象。拿起西琳克斯化的芦笛,抒发他的欢乐,表达他的遗憾,希望唤回那些美丽的仙女。

想着,想着,他又昏昏入睡了。那些美丽的仙女,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出现。

这是玛拉美对他的“纯诗”理论,作一次创作的实践。

这首诗,是用亚历山大诗体写成,共8段,100多行。它是把诗,音乐,芭蕾舞的艺术特征融合在一起。读时,不必追究诗人在说什么故事,也不要硬从字面上去译谈它的含义。而要在心灵上象接受从音乐家的琴弦上飞出的悦耳音符那样,去接受诗中的每一个字,要从诗的整体中构造成一幅多彩的田园风光的画,仙女们向你诉说的“真纯美”。

这首诗,采用的是有长,有短,参差错落的结构,随着诗的层次的展开,明与暗,梦与醒,幻与真,理想与现实,含义与形象,五彩缤纷,有如一座迷宫,一篇神话,一曲交响乐。但当你戏它凝神慎思的时候,它又化成一层淡淡地薄雾,一偻轻轻的云烟,有如流水行云,带你进入迷幻的无限的诗境中去。

这首诗,重要之点在于作者把想象情绪视觉印象,音响效果(诗的修辞,诗的旋律与节奏)协调地组成和谐的“综合象征”。

诗中牧神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纯诗艺术的执拗追求。仙女们是真纯美的象征,她们对世人是可追而不可得的。只有在理想的境界中才会出现。

这首诗,由德彪西谱曲,涅岑斯基改编为舞蹈后,在欧洲广为传播,也成了世界性的知名作。

马拉美在纯诗实验方面还有一首名叫《骰子一掷绝不会破坏偶然》的未完成作品。

这是一首把象征诗、哲理诗融于一体的作品。其内容大致是:展示诗人的一种哲理性设想。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空虚的世界,而人类的理想就是这空濛的世界中自然界融为一体。为了表达这种设想,他把“字”作为一种能产生梦幻和美的象征符号。

因此,他在创作时,每一个字的字体、大小,位置都作了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安排设计。他企图按照乐曲的结构安排版面。

主要句子:“骰子一掷永远不会破坏偶然”用大号大写字母印在20多页纸上,而且,纸是两页合为大页,次要的句子,用小号大写字母,一般的则用普通字母,有些还用斜体字,词语之间是没有序列的,次要的词,围绕着主要的散布。全诗不用标点。他认为:这是可以让读者调动视觉功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力。

诗中的意象,大部分和海与天空有关,时而几个词语被孤零零地摆在并列的两页上,好像白色天空的黑星星,时而写些延伸到另一页的诗行,如同轮船尾波,有些则排成楼梯式。如诗中有这样的一句:

在这些的海域的

波浪中

一切的真实都溶解了

也许

除了

在和某一个地方一样远的

地方

在诗中,有多处留下空白的纸页,他称之为“博学的空白”以表达不可言说的东西,以便让读者去进行无穷的探索。

诗的最后一节,名为《一个星座》,说:

由于遗忘和弃置而冷漠超然

数也

数不清

在广阔而高远的某个表面

恒星间

不断碰撞

形成一个整体的数量

窥视

犹疑

滚动

闪光和沉思

驻留在

某一个献给它的最后的一点

整个思想都是骰子一掷的表现。

这首诗的形式,风格,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如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诗,是从阿波里奈尔学来的,而阿波里奈尔的老师就是马拉美。

《纯诗的理》是马拉美在文艺理论方面的贡献

纯诗理论,是由一个支点,两盘砝码组成。

支点,就是有关纯诗的概念。这个概念认为:

纯诗是摒除客观的写景、叙事、说理、抒情,而凭音乐与色彩产生暗示力,以唤起读者感官得的感受和想象力的感应,使灵魂神游至光明极乐境域的纯艺术之花。它会成为一个绝对独立,绝对自由,比现世更纯粹,更不朽的宇宙。

两个砝码就是:1、重暗示力。2、重音乐效果。

重暗示,是说:诗写出来,应带梦幻气氛,让人一点点地去猜想,去理会,去探索,以达无限的境界。

重音乐效果:诗歌的语言,应和乐曲的音符,能引发不同阐释的意境。诗人本身的语言应该停止,而让文字进入动态,互相撞击而发出火花。

两者结合,就能产生纯诗。

这种理论的美学思想基础,依然是歌德关于美的解释:美分为纯粹美和依存美。

马拉美在1885年起,每逢星期二,在巴黎罗马街他的寓所中举行艺术沙龙。年轻一代的象征主义诗人拉弗格,克洛岱尔,纪德,瓦雷里,外国作家王尔德,叶芝,格奥尔格,印象派画家马奈,德加,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等常为座上客。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外国语言文学 (0502) 一级学科英文名称: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二级学科中文名称:英语语言文学 (050211) 二级学科英文名称: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一、培养目标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当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达到以下要求: 1.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遵纪守法。 2. 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及文化等专业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及其它涉外工作。 3. 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和发展,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旨在提高研究生的文学理论水平和语言水平,为文研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积累文评知识,探索英美文学史发展的轨迹,认清主要的英美文学流派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掌握有关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学基础理论的同时也通晓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概况。本学科现有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英语语言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研究方向和英语文学研究方向。 1. 英语语言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重点是对当代英语语言和对作为语言底蕴的异文化的研究,试图在继承英美语言研究遗产的基础上,把语言研究放到语言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

中,将其加宽加深,使之向全方位和边缘学科发展。按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文知识丰富,研究思路开阔,研究内容的时代感强,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研究潜力,也将有更深厚的从事语言研究的基础,并具备文科相关领域研究的条件。 2. 语言与文化研究方向:本方向所开设的课程特别重视文学背景的研究,包括人文、社会和历史背景,关注异文化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提倡学生从多视角去研究文学和理解文学内涵,使本方向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3. 英语文学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兼顾传统和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突出文艺批评观的开放性,重视比较研究,在教学和研究思路上有意识地兼容并蓄,形成一个自由、活跃的研究氛围。本方向所包含的研究范畴力求突出以下特点:(1)开设英语文学常规课程和专门类课程仍然是英语文学方向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教学内容,这是确立该方向的主干要素。(2) 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文学范畴,开辟商业文学和交际文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使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更趋实用性。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按照《河南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河科大研[2006]5号文件)中的有关规定执行。采用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学习年限为3年。 四、选课与学分要求 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的最低要求为29学分,其中学位课程至少17 学分(学位课=二外+政治+专业学位课+教学实践),非学位课程中必修课程12学分。本学科的主要课程设置与学分见附表。 五、学位论文工作要求 1.论文选题

(健康快乐悦读)人文常识悦读_象征主义文学有哪些诗人

象征主义者们强调发掘隐匿在自然界背后的理念世界,凭个人的敏感与想象力来创造超自然的艺术。尼采、弗洛伊德以及柏格森的思想是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注重描写个人幻影与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与生硬的说教,主张用有质感的形象与暗示、烘托、对比以及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晶特别重视音乐性与韵律感。 象征主义文学在诗歌领域内的成就是最高的。美国诗人爱伦·坡的理论与创作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原理》主张反自然、反说教的诗学观点,还强调形式美、暗示性以及音乐性,是象征主义的理论开端。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就是第一部具有象征主义特质的诗作。 19世纪70、80年代蜚声法国诗坛的保尔·魏尔伦在《诗的艺术》中提倡:诗歌应该首先要有音乐性,那是流动的、朦胧的、清灵的;选词上要求模糊与精确相结合;要色晕而不要色彩;不要格言警句、插科打诨类的东西。他的代表作品还有《三年以后》、《白色的月》和《狱中》等等。 阿尔图尔·兰波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中较激进的一位,他为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因素,其诗作以其瑰丽的色彩而著称。他的代表作是《醉舟》、《母音》和《地狱一季》。1912年,兰波成为超现实主义文学的鼻祖。 斯蒂凡·马拉美,被誉为“象征主义之象征”,是象征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是第一个将象征主义理论系统化的诗人。马拉美的《天鹅》、《海洛狄亚德》和《牧神的午后》是他的代表作品。保尔·瓦雷里的作品有《年轻的司命女神》、《脚步》、《石榴》、《风灵》以及《海滨墓园》。奥地利的莱纳·玛利亚·里尔克是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他的作品有《豹》、《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也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里尔克在现代诗坛上大师的地位。他的风格晦涩难懂,其中有很多存在主义的观点、象征主义诗歌系统化以及抽象化的特点。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威廉·巴特勒·叶芝以及T·S·艾略特。叶芝的作品有《奥辛之浪迹》、《驶向拜占庭》、《丽达与天鹅》以及《在学童中间》等等,还有理论著作《灵视》。艾略特是英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荒原》和《四个四重奏》。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930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左联】 3 于 月2 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 “左联”的委员。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培养革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6 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日成立于汉口。由郭沫3 月27 的简称,1938 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文协 若,会”茅盾、丁玲、胡风、夏衍等任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之一,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文协”的机

关刊物是抗战期间坚持时间最久的《抗战文协”的日常工作。艺》。“文协”在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抗日斗争相结合。成。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年6 【民族主义文学】指由1930 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波、王平陵、傅彦长、 国民党御用文人、上海市政府委员、员,、《前锋月刊》等。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国民党军官等。出版刊物《前锋周报》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现代诗派】“现代派”因施蛰存在1932 年5 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其中以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 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郑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郑克鲁译《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1995),张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 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抛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主义的关注远不及后期。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对这一思潮的研究逐渐呈现了蓬勃的态势,主要可分为三类的研究:第一是对作家作品及特点的归纳概括;二是诗学层面的分析;三是关于象征主义与其他文学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具体如下: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作者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是中国最早运用现代话剧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情简单,受易卜生的影响,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爱美剧 “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以陈大悲为代表的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 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此肇始了20年代初期遍及南北各地的“爱美剧”运动,打破了因为文明戏衰落儿形成的新剧舞台的沉寂,成为五四以后创造现代话剧的重要实践。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于1930年成立于上海霞飞路。代表作家有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代表刊物有《创造月刊》《拓荒者》《萌芽》等。左联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理论纲领》为纲,以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为总结,提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研究方向解析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研究方向解析 上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共有语言学方向、英美文学方向、比较文学方向、应用语言学方向、翻译研究(笔译)方向、翻译研究(口译)方向、英语国家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这几个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复试时各研究方向的复试内容有所不同。上外要求考生在报考时选定研究方向,一旦选定研究方向,之后无法更改。 各研究方向的课程设置和研究内容都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将为大家分别介绍。1.语言学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全面地了解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及最新发展,并能应用这些理论成果指导自己的语言科研,对具体的语言现象作出解释。研究内容包括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语法学、修辞学、文体学、社会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就业方向:该专业理论性较强,主要面向大中专教师及研究人员。所学课程:音系学、句法学、功能语法、形态学、心理语言学、媒介话语修辞分析、语用翻译研究等。 2.英美文学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对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历史及各个时期的主要流派有比较系统的了解,熟悉英美两国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代表人物与重要作品,有选择地对某一重要流派或作家进行深入地研究,并学会用正确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方法进行文学评论。就业方向:此方向开设学校多,招生人数较多,就业范围非常广泛,一般为教师、研究人员。所学课程:美国戏剧、现代英国小说、战后英国小说、19世纪英国散文、文学与学位论文写作、莎士比亚研究、美国诗歌研究、英语诗歌、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戏剧、文学与文化理论等。 3.比较文学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比较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现状和学科前沿问题,熟悉英美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运用比较文学方法,研究英美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中国文学在英美的传播与接受;研究中英、中美文学关系以及从文化层面进行中英、中美文学、文化比较,探讨中英、中美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就业方向:该专业人才可以到教育、外事、外贸、新闻出版、广播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 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 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 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下学期

第九章 基本概念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6.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7.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问题 1.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是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称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2.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3.试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是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答: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然而,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 5.从诗歌的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是的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6.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散文写的是实人、实事、实物,重在抒写真实感受、境遇。散文必须写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切身的感受,抒发真挚的情怀。真实的境遇与真实的感受,使散文艺术表现的核心,在描写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他运用剪裁、取舍、提炼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代表作如北岛的《回答》和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以马原、莫言、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6、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代表作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等。 7、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代表作除《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还有《布礼》(王蒙)、《芙蓉镇》(古华)等。 12、非主流文学:指的是50-70年代,那些偏离或悖逆主流文学规范的主张和创作。(1)它是相对于不同阶段的那些被接纳、被肯定、被推崇的主张和创作而言,是个历史的感念。(2)非主流文学在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里,处于受压制的地位。(3)非主流的异质文学的出现,在本时期呈现为阶段性的状况。如1956-1957年,1961-1962 或文革后期等。 15、寻根小说(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品

2017年上外考研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复试专业笔试真题回忆版

2017年上外考研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复试专业笔试真题回忆版 一、作家作品匹配(10题10分;作家名会列在题目下面给你选择) 这次考的比较难啊,我确定的只有五个…… The Ambassadors–Henry James Winesburg,Ohio–Sherwood Anderson Babbit–Sinclair Lewis Lord of the Flies–William Golding Cat on a Hot Tin Roof–Tennesssee Williams Lord Jim–Joseph Conrad Henderson the Rain King–Saul Bellow Cat’s Cradle–Kurt Vonnegut Jr. 二、名词解释(3题15分) Transcendentalis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heatre of Absurd 三、简答题(3题15分) 1.文学的作用 2.和第一题有点像但是我想不起来了~ 3.中国哪个作家和福克纳很相似?(好气哦,卷子打印错误writer写成wrier我懵逼一脸没看懂就略过了……) 四、评论题(几道题选两道做,15分一题) 我选的题是: Reading is enjoyable;every person is his own best critic. 很多人都有过躲在被窝底下拿着手电看书的经历,你有过吗? 五、作品赏析 今年考的诗歌,Robert Frost-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有几个小问,具体的问题我也记不清了。不过只要了解这首诗歌主题就很好写。有一问是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最后一问是问你觉得这个speaker是个什么样的人?Responsible?比woods的主人品味好?大概是这么个样子。 欢迎补充 1

象征主义文学简介

象征主义文学简介 阿洲整理 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尽管“象征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86年,但波德莱尔和爱伦·坡早在19世纪中叶的创作就最初涉及到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理念。 一、概述 (一)、什么是象征: 象征(Symbol),在古希腊是指“拼凑”、“类比”。最早指一块书板的两个半块,互相各取半块,作为信物。逐渐用来指那些参加神秘活动的人借以互相秘密认识的一种标志、秘语或仪式。 象征就是指甲事物与乙事物有着重要的密切的关系,甲事物代表、暗示着乙事物。在象征活动中,象征是用小事物来暗示、代表一个远远超出其自身涵义的大事物,如十字架-基督,用具体的人的感觉可以感知的物象来暗指某种抽象的不能感知的人类情感或观念,如狼-贪婪。 神话世界就是象征的世界,又因为神话是文学之母,所以文学与象征不可分离。 (二)、什么是象征主义: 作为一种创作美学,象征主义古已有之,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道,是文学史上具有原型意义的三种基本创作美学。始于柏拉图,他不统一的物质世界分为二元的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现象世界是本体世界的模本。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然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至20世纪20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性文学流派。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讲课稿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 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朦胧诗”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 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 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分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了一批文艺作品。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请示》,同意撤销《纪要》。 6、伤痕文学: 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的来源及其演变继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整个欧美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 变动不居的术语 “现实主义”(Realism)一词是个弹性极大的术语,它长期处于变动不居的地位。仅达米安·格兰特在《现实主义》的小册子中列举的各种现实主义就有三十多种。 诸如:批判现实主义、持续现实主义、动态现实主义、外在现实主义、怪诞现实主义、规范现实主义、理想现实主义、下层现实主义、反讽现实主义、战争现实主义、朴素现实主义、民族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客观现实主义、乐观现实主义、悲观现实主义、造型现实主义、诗歌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日常现实主义、传奇现实主义、讽刺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观现实主义、超主观现实主义、幻觉现实主义、低级现实主义、高级现实主义、单调现实主义、田园现实主义、唯灵论现实主义、自我内心深处的现实主义、大都会现实主义等等(见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2页,昆仑出版公司,1989。) 此外,还有我们熟悉的超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等。 缺少信任感的术语

“现实主义”一词有如此多的种类,以致人们对这个词产生了不信任感。批评家贝克尔建议:“下一步无论出现什么事,如果都要给它起个新名字,别再叫它…现实主义?或…某某现实主义?,将来我们谈论起来就会容易些。” 也有人说:“现实主义是个声名狼藉的靠不住的概念”。“我不想陷入为…现实主义?下定义的泥淖。”(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4页,昆仑出版公司,1989。) 还有人小心翼翼地加上引号使用现实主义,以表示对它的怀疑。 哲学概念:现实主义 无论对“现实主义”有多少怀疑和不信任,我们仅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这个角度来理解它的含义,并追溯它的来源及其演变的历史。 “现实主义”是从哲学借来的批评术语, 指中世纪经院 哲学的一个派别“实在论”,又译“唯实论”。实在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最初为唯心主义服务,后来,又用来指相对于唯心论的唯物论。但这个术语很不确切。因此,现实主义作为哲学用语,也是含糊不清的,既为唯心主义服务,也为唯物主义服务,常常遭到歪曲。 美术概念:现实主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与论述题

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 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小说作品及创作潮流。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岁月,其基调基本是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代表作品有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第四次文代会 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为文艺的领导与控制等问题。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促使文学文艺健康发展。第四次文代会是中国文学界的历史性转折,彻底开启了由极左路线的影响返归到文艺依自身规律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 3、第三代诗歌 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所谓"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4、民间写作 民间写作是指90年代诗歌创作中出现的与"知识分子写作"相对立的一种倾向。倡导"民间立场"和"口语写作",内在哲学支撑是解构主义,代表人物有于坚,伊沙,韩东等。 5、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由《钟山》杂志正式提出的。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与作品包括池莉《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等。 6、寻根小说 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7、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又称学者散文,大散文,是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有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的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风格上大多数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代表作家:余秋雨,周国平,刘小枫等;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等。 解答题 1、《废都》的时代文化象征意义 (1)小说反映了90年代的整个社会尤其是文化界价值失衡、物欲泛滥的"废都"意识和"废都"人格形态。

-2017年北大外院英语语言文学考研试题

2017年北大外院英语语言文学考研试题 全部三选一。 一、 1. 有个Polish writer写了本书叫Shakespeare, Our Contemporary。问你同意这个说法吗,cite Shakespearean plays and recent criticisms 来说明,要求be specific。 2. In Paradise Lost, Milton\'s representation of Satan. 给了段材料,根据材料分析。 3. 有人说Richardson和Fielding只能喜欢一个。问你prefer哪个。结合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novel说明。 二、 1. William Wordsworth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中,\"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到诗的末尾,要求分析significant details. 2. \"Womenhood\" is a great concern in Victorian age. 要求选at least two works分析Victorian women\'s social role. 3. Novels end differently, showing the worldview of their authors. Choose 2 or 3 Victorian novels, analyse the ways these novel end & how the endings correspond to (or are at odds with) the authors\' philology of life.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 1、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 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指由1930年6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革命文学运动】 1、 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 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否定,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从而引发了与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2、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革命文学论争】 指的是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后期太阳社、创造社之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派主义的攻击。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性质:这是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结果: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创造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停止。影响: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两个口号”论争】 1、 1935年,党中央根据日寇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策略。1935年底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解散左联。1936年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从延安到上海。鲁迅、冯雪峰、胡风等商量后,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以进行补救。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对此进行指责,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硕、博士研究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2.博士研究生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有创新,在深度、广度上达到学校的规定;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学术新动态,能够胜任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工作和专业课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在语言、内容、形式上达到相应的要求。 3.硕、博士研究生均应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并遵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范。 4.硕、博士研究生均应熟练掌握工作语言(英语),具有在较高层次上应用该语言的能力,并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语(法、德、日、俄),可以阅读一般的文章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文献。 二、研究方向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1)英美文学:英美文学史,小说,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 2)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及其发展,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语言学习过程等; 3)翻译理论研究:翻译理论与流派的发展,汉英语言的对比,翻译的文化历史等; 4)双语词典学:英汉词典学理论及词典编撰实践。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1)—4)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5)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尤其是听、说、读、写技能教学)的方法及评价; 6)美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的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其中的思想理念及其文化含义。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经复试通过者。 2.博土研究生:本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已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经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口试)合格者。 四、学习期限 硕士研究生实行有条件的弹性学制,学习时间一般为三年,其中第一学年为课程学习阶段,通过中期考核后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博士研究生学习时间一般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阶段至少一学年,特殊情况下可以申请延长学习时间。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组织。一九三0年三月成立于上海,领导成员有鲁迅,冯乃超,夏衍,阿英,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的文化”国剿”,推进革命文学运动,起过很大的作用,标志着革命文学的新阶段。同时,“左联”在创办刊物,培养新人,提倡文艺大众化,同“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文学艺术流派作斗争方在作出积极的贡献。一九三六年三月,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解放。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圣陶等12人,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倾向于现实主义。创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1932结束,文学研究会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新月社:1921年成立于北京,代表人物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原始一个文化社交团体,主要为旅英美留学生,不久形成一个团体。他们提出新诗格律化,追求新诗的艺术美与形式美,提倡新诗的格律化。在思想上受外来文化影响,倾向于自由主义。促进了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代表刊物《诗镌》。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注重自我表现,主要倾向于浪漫主义。创造社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 湖畔诗社:1922年4月成立于杭州西子湖畔,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以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讴歌纯真的爱情和友谊,表现人性的美和爱而著称,其中汪静之的成就最大。出版是个合集有《湖畔》等 象征诗派:二十年代初期,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先后写了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白话诗用有声有色的具体物象,来暗示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这一流派追求诗意的朦胧,追求艺术手法的奇特。象征派世人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把诗看作是视觉艺术。诗歌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如李金发《弃妇》 社会剖析小说: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凸显任务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茅盾的小说能及时抓住时代社会的特点,探讨社会问题,分析社会特点。这类小说有题材时代化,构思系列化,材料科学化的特点。 中国诗歌会: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于一九三二年九月在上海成立。该会的会刊是《新诗歌》旬刊。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该会在诗歌内容上主张表现“急风暴雨”的时代,“捉住现实”;在诗歌形式上,主张中国化和大众化,反对“洋化”。后来又提出“国防诗歌”口号,该会的代表诗人是蒲风。 《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标志着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较早表达了在民族灾难中生成凝聚的民族抗争意识,从而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得名于《七月》杂志。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牛汉、鲁藜、绿原等。以七月、希望、泥土杂志为主要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以政治抒情诗为主。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是个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像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