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案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案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案

课程序号: 0547

《学科教案》

题目:《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教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

提交时间:

成绩: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案

(一)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板书)】2.3.2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一、概念

二、形成过程

【教师】在《三国演义》,诸葛亮设计将司马懿父子围困在“上方谷”中,并用火攻之,正当大火冲天,对方即将葬身火海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救了司马懿父子的命。诸葛亮不禁长叹道:“成事在人,谋事在天”。这场雨真的是天意吗?那么天为什么会在在紧要关头下起雨来呢?

【ppt显示】三国演义剧照(诸葛亮照片)

(二)实验探究

【转承】学习了这节课后,大家就会明白这场雨到底是天意还是认为了,那么现在就进入新的内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ppt展示】有关热力环流的小实验视频

【教师】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热力环流的实验视频。在这个实验视频的左下角放的是一碗热水,右下角则是一碗冰块,等会儿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在这两个碗上方的白色水汽是怎么运动的?然后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学生】观看实验,某个学生回答···(热水碗上方白色水汽向上运动,冰块碗上方白色水汽向下运动,在两个碗之间白色水汽由冰块碗流向热水碗。)

【转承】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设问。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水汽产生了以上的环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热流环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环流呢?我们先来熟悉回顾一些常用的基础知识及其概念。

(三)基础知识回顾

【ppt显示】气压、高压及低压、等压面的概念及相关示意图

【教师】1.绘气压柱状图,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气压的概念是什么?并指出气压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压面。

【学生】气压是…变化特点…(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压逐渐降低。)

【教师归纳】同一海拔高度: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即定义为高压;空气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在同一高度上,空气是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另外,等压面是指大气中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平面。并且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总比低空的气压低。

【过渡】这些知识点要求大家熟记并能够灵活运用,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接下来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

(四)新课推进

【ppt展示】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示意图

【教师】请同学来看这张图,并结合书本的内容,思考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每个空气柱中的空气分子有什么分布特点(提示:高空与地面相比)?说明了什么?等压面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空气分子均匀分布,但高空中空气密度较近地面小,说明在同一高度的水平方向上气压都相等,并且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转承】好的,那么假设现在A、B、C三点受热不均匀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ppt展示】A地受热,B、C两地遇冷的示意图。

【教师】我们来看,现在近地面的A处,B、C两处遇冷,那么请问ABC三处的空气分子会进行怎么样的运动呢?

【提示】大家可以结束我们刚刚观看的实验视频,同时还可以结合热胀冷缩的原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A处空气受热上升,B、C两处空气遇冷下降)

【ppt展示】显示空气上升下降变化示意图

【转承】当受热不均匀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了垂直运动。

【教师】当空气发生了上述的垂直运动后,那么请问现在气压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A处近地面由于空气上升密度减小形成低压,高空变为了高压;相应的在B、C两处的近地面由于空气下沉密度增大而形成高压,则高空变为低压。)

【教师】此时同一高度上的等压面还会是水平的吗?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等压面出现弯曲)

【教师讲解】此时由于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出现了差异。那么,等压面肯定不会水平,而是出现了弯曲。在A地高空,原来气压值为1020hpa的点现在的气压增大,

因此要往高处找一个气压值为1020hpa的点,同理在B、C两处的高空气压减小,小于了原来的1020hpa,因此要往下再找一个1020hpa的点,然后将重新找到的气压值都为1020hpa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这样形成的一个曲面就是新的1020hpa的等压面。在近地面情况相似。

综上,等压面会呈现“凸高凹地”的情况

【ppt展示】等压面出现弯曲后的示意图。

【教师】那么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又会进行什么样的运动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由高压流向低压)

【ppt展示】水平方向上空气的流动示意图

【教师归纳】由于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得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这样就形成了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转承】看了上述几个步骤,我想请一位同学来总的概括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每个步骤大概是什么?大家可以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再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板书】二、形成过程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过渡】归纳总结学生的反馈,并进行一定的强化,最后对课前的那则三国故事进行解释分析。

【教师】那么我们现在回过头去再看诸葛亮火上上方谷的故事,这场雨究竟是天意还是人为呢?

【学生】回答…(回答人为的学生应该会多于天意)

【教师讲解】首先我给大家引入“对流雨”的概念。对流雨: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时,引起热力对流运动,湿热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其中的水汽在凝结核的作用下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上方谷里下了一场对流雨。因此,其实是诸葛亮聪明反被聪明误,没有考虑到地形雨的因素,最终使得司马懿父子得以逃脱。这是认为因素造成的雨。

【转承】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哪些现象是运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请大家看书本第48页的活动,完成其中的3个小题。

【ppt展示】下图表示某研究小组实测的上海市某日14时气温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中初绘35.0℃、35.5℃的两条等温线。

(2)简述上海市气温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3)P点夏季的盛行风风向为?若仅考虑本地区的气温分布和气压的关系,P点此时近地面的风向为?

【学生】小组谈论并回答…(城市中心温度高,郊区和沿海地区温度低。夏季吹东南风。P点近地面风向为西北风。)

【教师归纳】城市中心温度高,郊区温度低,符合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因此热岛效应其实就是运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形成的。

【转承】总结城市与郊区温度差异的原因。并要学生自己分析海陆风即山谷风的成因和风向。

【ppt展示】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并根据每张图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其过程,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过程为: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一种最简单的形式。请同学们在课后能够细心观察,看看我们生活当中还有没有哪些现象其中运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

(六)形成性评价

【课堂练习】

1、在下面四幅图上画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2、读在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中,正确的有( )

谷风山风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3、下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

4、图中四点的气压的关系为()

板书设计:

2.3.1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

1.概念

2.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PPT展示区

3.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4.实例

(1)热岛效应(2)海陆风(3)山谷风5.主要版画: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微专题 热力环流原理及运用

微专题:热力环流原理及运用 1、热力环流形成原因: 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类型: 3、热力(大气)环流意义: 4、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影响: 下图为长江河谷某地冬季某时刻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时刻,下列说法最可能的是 A.空气质量①④两处最差 B.a处的气温比b处低 C.②③处有逆温现象发生 D.江面以下沉气流为主 2.晴天中,图c、d两点距离最近的时间最可能是 A.8时 B.12时 C.14时 D.18时 3.据图推断,该日图示河谷地区最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夜雨 B.雾霾 C.洪涝 D.冻害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4.若a为某地地形剖面图,则乙地地形一定不可能是() A.向斜山 B.背斜山 C.向斜谷 D.断块山 5.若a为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且甲、乙两地海拔相同,则 ( ) A.气压:甲>乙 B.气温:甲<乙 C.甲地盛行下沉气流 D.乙地以晴朗天气为主 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结合乙图你会选择的拍摄时间段为 A.16时至次日8时 B.6时至18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8时至16时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8.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A.③处风力小于①处 B.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C.①处为陆风 D.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9.有关某沿湖城市与洞庭湖间,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B.城市规模扩大使湖陆风减弱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 B.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C.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 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11.“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A.年降水量增多 B.热量交换变缓 C.水汽蒸发加快 D.地面风速增强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 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 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 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 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 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 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2013-9-14) 考 纲 点 击 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补充:大气成分的变化 ①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例:地面有植被覆盖,水汽含量增多,而固体杂质含量变少。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大气中水汽含量少,而固体杂质多。 ②人类活动对干洁空气成分比例的影响 例:人类活动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使大气中的CO2增多。冰箱、冰柜的广泛使用,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增多(制冷工业发展以前,大气中没有氟氯烃化合物),氟氯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减少。 ③保护大气环境 2、大气的垂直分层: ( 1 ) 对流层:大气底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气温随高度递减;各层中最薄,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强烈,天气复杂多样。 (2)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分布区。因其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递增。空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天飞行。 ( 3 ) 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的高空范围。密度小,与星际空间接近。该层中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二、大气受热过程

补充: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弄清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大气保温效应的关键。如下图: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吸收而增温,然后它再以辐射、对流的方式向高层大气传送热量。所以说,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近地面大气吸热增温后,也向外进行辐射,叫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一小部分向上,散失到宇宙 空间;其余绝大部分是向下的,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得大气把从地面辐射中获取的热量还给了地面,所以说大气对地面起着保温效应。 作用 形式 参与作用 的大气成分 波长段 作用特点 实例 吸收 臭氧 (平流层) 紫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对可见光 吸收得很少 平流层气温 随海拔高度 增加而上升 水汽、CO 2 (对流层) 红外线 反射 较大颗粒 尘埃、云层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无选择性,云层 越厚,反射越强 夏季多云的 白天,气温不 会太高(偏低) 散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 可见光(蓝 光、紫光) 向四面八方散 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 呈蔚蓝色 颗粒较大的 尘埃、雾粒、 小水滴 各种波长同 样被散射 无选择性 阴天的天空 灰蒙蒙的 大气上界 地面 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 大气吸收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 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地面 二、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材分析】本节课包括两部分知识,即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从本节内容来看,总体安排从因到果,从整体到局部:大气热力作用影响地面受热状况,而地表受热的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课时安排两节,第一节学习热力环流,第二节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学生对于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很难把握,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掌握等压面的判读。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等的形成。【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判读。【教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与应用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与应用 湖南省冷水江市第七中学姜辉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解答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本课由问题→小实验和多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 →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现象。 (二)难点 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 三、教学思路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起到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为此设计了以下活动: 1、地理小实验,让学生直观、真实感受热力环流、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力画出环流图埋下伏笔。 2、观看多媒体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3、案例和拓展探究。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简要分析。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实验演示法、引导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2、学法:合作实验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蜡烛、香、纸板、1000ml的量筒)等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 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1、观察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冰块上方为何这样运动?(时间2分钟)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B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继续实验: 探究活动三: (实验) 1、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2、试着用示意图的形式分析空气为何这样运动?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为热水,B为冰块,A地热,空气膨胀上升, B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A地空气膨胀上升之后,A地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案

课程序号: 0547 《学科教案》 题目:《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教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 提交时间: 成绩: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案

【教师】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热力环流的实验视频。在这个实验视频的左下角放的是一碗热水,右下角则是一碗冰块,等会儿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在这两个碗上方的白色水汽是怎么运动的?然后 【学生】观看实验,某个学生回答···(热水碗上方白色水汽向上运动,冰块碗上方白色水汽向下

【教师】请同学来看这张图,并结合书本的内容,思考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每个空气柱中的空气提示:高空与地面相比)?说明了什么?等压面分布有什么特点? (空气分子均匀分布,但高空中空气密度较近地面小,说明在同一高度的水平方向上气压都相等,并且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转承】当受热不均匀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了垂直运动。 【教师】当空气发生了上述的垂直运动后,那么请问现在气压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又发生了什么 (在A处近地面由于空气上升密度减小形成低压,高空变为了高压;相应的两处的近地面由于空气下沉密度增大而形成高压,则高空变为低压。) 【教师】此时同一高度上的等压面还会是水平的吗?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等压面出现弯曲) 【教师讲解】此时由于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出现了差异。那么,等压面肯定不会水平,而是出现了弯曲。在A地高空,原来气压值为1020hpa 因此要往高处找一个气压值为1020hpa的点,同理在B、C两处的高空气压减小, 1020hpa的点,然后将重新找到的气压值都为1020hpa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这 1020hpa的等压面。在近地面情况相似。 综上,等压面会呈现“凸高凹地”的情况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 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城市风”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应用教案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应用》的教案 【课标解读】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对此知识点没有识记和原理理解上的具体要求,只是作为认识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解和体验,但热力环流作为大气运动中最重要的基本原理,是理解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移动的基础知识,教材上亦有详尽表述,所以将此部分作为重点和难点知识组织教学。 【设计思想】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是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而大气运动的直接结果,在世界各地形成了迥异的气候类型,进而影响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大气运动的抽象性及其复杂性,使学生理解掌握该知识点的难度较大,如何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预设有效地教学过程以化解难点,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乃至教学思想的反映。 本节课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运动再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其过程,然后配合准确精炼的语言,细致到位的分析,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随后的环节不再是知识的再现,而是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知识的运用,以课堂提升和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海陆风的形成,对海陆风延伸到海陆之间的冬夏季节环流,主要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最后安排讨论城市热岛环流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城市布局相关问题,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用学到的地理学原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2、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和思考身边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具备一定的地理思考能力,并对他人的观点有一定的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现实问题的提出引出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思考和兴趣。 2、运用板图分析,学生能够说出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及气压变化情况,进而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3、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的形成,学生能学以致用,画出热力循环图。 4、通过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加深学生的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通过探究大气环境中的实际问题,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中大气水平方向的气压变化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定稿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 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 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 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 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 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 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前系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 1 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 “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2.过程与 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T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T分析推理运动过程T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T给出实际生活案例T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 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五)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七)、课时安排 1 课时 二、学生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很难把握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课前学生必备的相关知识如大气压强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探索 ◆教学思想方法: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出发,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识图、绘图,理论联系实际等形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索自然地理奥秘的过程,亨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主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与愿望,更好地学习对自己、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达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内容却是极其重要的。重点介绍了对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的基本自然地理过程之一——大气运动的基本状况(大气热力环流的产生——发展——演变),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完成从地理现象到地理成因的探索,从感性知识到理性思维的提升。 ◆从第一单元对学生地球观的感知培养到从第二单元开始的自然地理组成要素分析,再到第五单元(§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整体综合,本节内容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又作为大气运动的开篇,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 ◆通过学生对活动的自主探究,完成对地理基本分析方法的归纳与总结(结果——原因,发现地理问题——收集、分析、整理材料——解决问题——地理语言表达)。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可以迁移到自然界存在的其他形式的热力环流,同时又是理解众多大气运动理论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考虑,结合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热力过程,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地理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亲生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中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鉴于模块一教材的基础地位,从高一开始,学生开始接触系统的地理理论知识,但是在此之前,学生头脑中对地理学科特征、地理概念、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认识很少或者很零碎,在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模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故确定其为重点。 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 ◆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 这些内容原理性强,学生对大气运动的了解又较为抽象,因此确定这些内容为本节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教学设计 2.3.1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从宏观上看,第二章从分别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对地球的物质组成和能量传输进行教材的组织,热力环流是大气圈部分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从微观上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太阳辐射导致地面冷热不均,从而引起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又由于空气垂直运动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出现差异,最终引起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本节课教材内容层层展开,逻辑性和层次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难点主要在于三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能够具备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④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②通过热力环流的事例,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学,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进一步提高环境意识,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热力环流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为: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其第二目内容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学校,生源不好,学生的基础差。地理又是一门“副科”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实在是不敢恭维。而地理是一门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综合学科。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在初中时就畏惧数理化,空间想象力很差,到高中学地理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有些学生甚至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却收缩而下沉也不理解。经常在做题时认为受热要下沉,冷却会上升。“一讲到气温、气压很多学生就傻了”这句话是我们地理老师的口头禅;学生也发出“读理科要是没物理、读文科要是没地理,读书其实也不难”的感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高低压是指水平方向的差异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1.长方形玻璃缸、2.塑料薄膜、3.一杯热水、4.一杯冰块、5.一束香、6.打火机 【课程安排】 (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会制约大气的运动状况,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气运动状况的一种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播放视频)海风、山风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设计(中图板) 镇安中学:侯启斌 一、课标要求 该部分内容授课1课时,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现象”。该标准旨在让学生认识导致大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奠定基础。热力环流是继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一一个重要原理,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依据。不同尺度的大气环流表现形式不同,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所以,需要借助示意图,以大气、太阳辐射地面这三个自然地理要素综合的逻辑关系这条主线与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特点选择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理论与实际联系、逻辑方法与直观方法结合的这条主线交织,解释一个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二、教材剖析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地理必修I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流”第二个大标题“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第一部分内容。

该部分承接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开篇,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最佳切人口,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同时它位于大气水平运动之前,为学生学习“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等知识做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内容延伸,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内容选择来看,该部分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因果关系。但从学习方法来看,是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延伸,对后面一节的学习方法起引导作用。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绘图、举例、运用原理,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归到感性认识将教材中隐含的综合思维育人价值挖掘出来。 三、学情简析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知识有探究欲望,但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乐于在小组合作探究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刚学的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是必备的知识技能基础,已学初中物理知识中气压、气温、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热胀冷缩、比热容等有助于理解该部分内容。学生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想象力较差,故综合思维水平低,学科理念尚未形成,难以想象和理解抽象概念,难以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难以将大气与物理知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地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而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001]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提高从实验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发展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难点】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并提出疑问军港的夜晚吹的是不是海风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实验感知 给学生展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容器中的红色的烟运动方向是什么??(顺时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冷热不均) 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直观的感知,为探究原因奠定基础。 (二)探究过程 1.请大家四个人为一小组,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 2.学生展示交流。 3.教师结合下列图示进行讲解 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

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 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 4.学生总结 冷热不均一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一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一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具体表现一一海陆风 1.学生绘制 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结合刚才学过的热力环流的知识,尝试着画出海陆风的示意图。 2.教师提示 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升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 3.学生展示成果。 4.教师归纳 由于海陆比热容不一样,所以在白天的时候,陆地升温快,是一个热源,海洋升温慢,是一个冷源。陆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受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压流向低压,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响陆地,所以是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 南康市第二中学钱祥红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 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和等压面的弯曲的关系。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探究式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热力环流的知识,先请我们同学观看一段视频。展示课件录像视频: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个视频播放的是什么内容?这个视频播放的是三国演义中第九十三回孔明火烧司马懿。同学们觉得诸葛亮聪明不聪明?司马懿有没有诸葛亮聪明?为什么火烧司马懿会失败?我觉得是诸葛亮没有学好地理,为了让我们比诸葛亮更聪明,我们来学习一下热力环流。 (分析过程) 一、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若ABC三地受热均匀时,ABC三地的气温气压都平行于地表且由近地面向高空递减。我们再这截三个柱状图,三个柱状图中空气质点都是均匀分布的。若ABC三地受热不均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来探讨一下,如果A地受热,气流就会膨胀上升(初中物理学过热胀冷缩),空气柱中的空气质点就会上移,质点上移就导致高空大气密度加大形成高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BC 两地相对于A地冷却,气流就收缩下沉,空气质点就下移,近地面空气质点增多大气密度加大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导致气流的垂直运动。此时,近地面ABC三地所受的压力还是相等的,为什么?举个例子说明,即拿两盒粉笔,其中一盒抽掉几跟,两盒粉笔位置上下调动对地面所产生的压力还是不变的,但是在某一海拔高度上气压就产生了差异即:没抽的一盒在上面,气压就更高,抽了的在上面气压就更低。所以在同一水平方向上就产生了气压差异,等压线就不再平行与地面了,这个时候某一海拔高度的等于面就发生了弯曲变化,即高压上凸、低压下凹。此时在同一水平方向上,气压就会由高压流向低压。这时A地近地面气流不断上升,BC近地面气流就过来补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热力环流。 总结热力环流过程: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2、接下来请同学们花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以下问题: ①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②同一海拔近地面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③同一水平面:气流与气压的关系? ④气流与天气的关系? ⑤等压面弯曲方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⑥近地面等压面与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 学生回答问题 展示答案: ①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