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引进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

论引进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
论引进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

论引进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引进外资对中国的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引进外资;买方市场;结构调整

积极利用外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实践之一。利用外资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法律体系的建设,也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近2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外资流入的不断增多也必然对我国经济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首先,三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大举实行本地化战略,以其高质、新颖、现代化的商品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商品消费需求。外商投资的行业大部分是我国国内消费者需求大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商品在中国目前开放经济条件下,事实上是由国内厂商和来华投资外资企业共同生产的。而外资企业因其产品质量、管理手段、营销方式与资金运作等方面均要胜国内厂商一筹,再加上我国政府为吸引外资而给予它们的各种政策优惠。因此,这些商品过剩的结果往往是中国自己的国有企业被排挤出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市场。这种由许多企业在国内有限市场不断排挤本国企业而造成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为什么会出现大批量的亏损?并且有许多还是行业性的亏损。

第二,三资企业的产品因其高质、名牌且具有世界超前水平迎合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心理,成为了国内产业的先导,使得国内企业向其倾斜。从工业部门可以看出,三资企业极力加强的工业部门是电子、运输工具业、电器业以及服装、皮革、塑料、金属制品、食品制造、饮料、文体用具等。这些工业部门在我国工业中都是投资量较少,价值增值率、利税率低的下游加工行业,三资企业极力回避的工业部门是黑色金属冶炼、煤炭采掘、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加工、农用设备、化学原料等,这些部门都是投资量较大、价值增殖率、利税率较高的行业。尤其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上游的能源、原材料基础工业部门,在我国工业中属于瓶颈行业。因此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部门中的分布基本上处于与我国国内企业相竞争的“替代”状态,而不是相互分工合作的“互补”状态。受商品收入需求弹性递减规律的影响,有许多商品很快出现了供给过剩,如手表、电冰箱和电视机等商品的市场饱和速度之快真是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然而,由于人力资本不足,再加上制度方面的原因,产业调整不充分,结果在这些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这些商品的工资等因素约束下,厂商不得不削减产量,从而导致就业不足。中国的国有企业大批量的亏损,且有许多行业性的亏损,致使工厂被迫倒闭。职工大批下岗,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第三,从总体上说随着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虽然我国总体供给能力还不强,但是在市场上呈现出来的基本格局是正在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上反映出来的不是产品的短缺,而是产品的积压。一般说来,市场呈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在颇大程度上是由产业结构性问题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引进外资时,重复引进技术。现有的工业化过程基本上是以建新企业,上新项目为内容的。受现有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与技能的限制,各个时期新上的项目相当部分具有重复性,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容易进入的纺织、轻工部门和技术含量不高的机

械电子行业,由于信息不完全,企业不能充分了解市场供求信息,因而企业在进行有关生产什么和进入何种产业部门的决策时,往往是跟随别人,一哄而上,进入同一部门生产同样产品。在这方面,外资企业起了一定的先导作用。例如:台湾顶新集团的康师傅方便面看准了中国市场上快餐品是空档产业,于是大举进入中国,而随之而来的无论是外来的统一集团,还是国内的各个方便面企业,使得方便面市场出现了饱合状态。现在这种现象不仅仅反映在同一区域内,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之间也很突出,造成了同一行业的众多生产者面对越来越窄的市场。其次,目前产业结构处于低度水准,其突出表现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太弱,这不仅反映在出口规模和已有的生产能力不相称,更为严重的是,在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国内市场实际上就是国际市场,面对国外产品大半进入中国市场时激烈的国际竞争,过去一哄而上的大量企业招架不住便一哄而下。针对这种情况,应根据买方市场的特点进行调整,市场实现的外在压力会迫使企业自觉地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综上所述,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国内企业竞争压力大,某些商品过剩,造成买方市场失业人口增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以下对策。第一,正确引导外资投向,按照我国的产业政策引进外资项目。1995年6月我国颁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农业综合开发及新技术项目、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项目、增加出口外汇项目、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技术产业。我们应紧紧围绕国家的规定和导向,大力将外资引入这些产业,特别是要注意吸引国际上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向这些产业投资。第二,在每个工业部门内部,引进外资的同时应该极大提高国产化率。从三资企业本质上讲,是从事全球化经营的私有企业主体。它们的根本目标是在国际范围内实现利润最大化,并使经营风险最小。

三资企业及其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们在东道国内的产业前后向关联总是比较低,对当地的价值增殖贡献也不高,甚至在许多情况下,跨国公司只是将其整个生产过程的最后阶段,如产品的调试组装阶段移至东道国,表面上象是在进行生产,实际上却是为了进入当地市场并向当地市场倾销产品。因此,提高国产化率是改进三资企业对我国产业结构负面影响的重要举措。那么,提高国产化率的必经之路,就是大力扶持我国的国内企业,发展支柱产业。做这种选择,并不是因为我国国内企业是中国人拥有或控制,外国企业是外国控制等民族情感或心理方面的原因,而是基于经济上的考虑。当地企业作为追求自我利益的独立经济主体与跨国公司没有什么差别。它们在生产进口替代品,供应当地市场上,与生产性跨国公司直接竞争,在提供生产技术、设备、经营管理方法上直接与专业性跨国公司相竞争。但是,当地企业身处当地环境,受当地要素投入、消费、需求结构影响,从而生产技术、产品选择更适合当地资源。结构的事实,决定了它们的自身利益更多地和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及产业培育目标一致。这也决定了它们比进行全球一体化经营,追求全球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目标的跨国公司更能促进当地产业的成长。因此,引进外资只是我们扶持、发展国内企业的一种手段。这应是我国引进外资战略以及判断外资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基本立足点。因此,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应是大力发展国内企业。第三,市场需求的结构调整。针对某些外商投资的商品过剩的问题,应对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中国经济与农村经济并存。当商品在城市居民消费群体中达到饱和状态时,农村居民消费群体对这一商品的消费高潮还未到来。因此,中国如能加快发展低收入的农村部门,尽快把农村居民的潜在需求转化成现实的需求,从而避免厂商在国内尚有巨大潜在需求

的情况下过早进行结构性调整,那么当前一些商品生产过剩的问题也将得到大大缓解。为此,我们要积极开拓农村居民的消费市场。首先要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以便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使商品的生产地更加接近农村消费市场。其次,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以保证在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有条件消费如电视机、洗衣机以及适合于乡村使用的机械化交通工具等商品。总之,引进外资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处理好引进外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中国统计年鉴》韩继云《关于完善我国利用外资战略的思考》1997年第五期。

《中国工业经济》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波特五力模型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分析报告

波特五力模型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分析 摘要】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 力。竞争战略是源于对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的深刻理解。竞争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要运用这些规律或根据企业的偏好来理想 地加以改变。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或国际的,无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竞争规律都将体现五种竞争的作用力: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竞价能力,供应商的竞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关键词】波特五力模型产业结构 五力模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波特1979年发表在〈哈佛商业 评论》中,题为竞争力如何塑造战略》(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 )的论文中。该论文的发表,历史性地改变了企业、组织乃至国家对战略的认识,被评为哈佛商业评论》创刊以 来最具影响力的十篇论文之一。1980年他出版了〈竞争战略》一书,波特通过对行业和竞争对手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发展和完善了竞争战略理论。

波特认为,公司环境中最关键的部分是与公司发生竞争的某几个产业。产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公司的战略选择,其特征决定了竞争作用力的强弱,进而决定了产业的利润率。企业要想拥有长期的获利能力,就必须先了解所处的产业结构,并塑造对企业有利的产业结构,使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佳定位。 一、新进入者的威胁 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某一产品或投入的生产作业或功 能在某阶段内绝对数量增加时,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由于固定成本的分摊,产能越大,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就越多,每一生产单位所分摊的固定成本就越少,因此产品的单位成本与产能呈略往基点弯的曲线,其弯曲点的产量称之为经济规模。产业内的既有厂商如果在经济规模的产能上运作,产生规模经济,可阻止绝对数量较低、单位成本较高的潜在进入厂商进入市场。 2、产品差异。产品差异是指根基稳固的既有公司的产品在实 质或知觉上的微小差异让消费者感觉难以替代,一般是由过去的 促销、服务、产品特色、或因最早进入产业,而建立品牌认同 度、赢得顾客忠诚而形成的。而品牌认同也可能来自高的实际或心理上的移转成本,实际的移转成本是指产品规格的不兼容性,心理上的移转成本指对新产品的知觉风险,或是采用风险。有了

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doc

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号:粤府办[2001]74号 发布日期:2001-8-31 执行日期:2001-8-31 生效日期:1900-1-1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省经贸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会议精神,加速推进我省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我省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制定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发展,坚持发展是主题,创新是关键,改革是动力,体制是保证的指导思想。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要着眼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和竞争格局变化的趋势,培育发展增量,优化改造存量,以调整促发展。突出抓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和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这三个环节,使结构调整最终落实到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2.结构调整要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开发和推广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3.坚持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企业要尽快形成能对市场需求作出灵敏反应、自主优化配置资源的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退的调整,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各级政府要为促进企业有效地开展竞争、实现结构创新提供政策动力和体制保证。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河北省生产总值的影 响 专业:金融学学号:41016113 姓名:卢红吉 摘要: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78年至2011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软件,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GDP;可是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它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我国的为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省亦是如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整个省的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题目: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姓名: 学号: 专业: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6年12月20日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通过对数据观察,根据搜集的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

Y t=α+β1X1+β2X2+β3X3+μi (i=1,2,3) 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α表示在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可近似认为,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而βi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βi X i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会如何变化。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2、数据说明 以下数据来自财新网,见表1 表1单位:%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20002013年全国25个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对科技水平、国有经济比重、开放程度等影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基本结论是: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国有经济比重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负面作用,但影响程度较小。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面板数据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有关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以库茨涅兹(1989)为代表的收入决定论和以罗斯托(1988)为代表结构决定论。学术界支持罗斯托结构论的文献如David B. Audretsch等(2002)对欧盟国家19931997年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偏离度关系的研究;Peneder.Michael(2003)通过对28个OECD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总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相关变量建立的增长模型等。与之相对应,Masakazu Katsumoto (2004)和Chihiro Watanabe(2005)对100个国家近20年来的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变量进行分析,证明了库茨涅兹收

入决定理论的有效性。B.Sharma(2003)对澳大利亚制造业对R&D投入策略依赖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Josef C. Brada 对美国制药业发展与东西部技术流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B. Asgari和A. Nagamatsu(2003)认为R&D活动、功能开发与同化能力良性循环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帮助企业增强竞争与决策能力,从而促进日本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学术界对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自杨治(1985)将西方产业经济学引入国内以后,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内的产业结构研究文献才逐渐增多起来。 李国璋和武玉洁(2008)对于个别省份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赵春艳(2008)对我国各省19962005年人均GDP及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关系的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显著。周叔莲和王伟光(2001)认为具体有促进劳动分工、产业劳动生产率差异影响需求结构以及优胜劣汰;隋广军等(2005)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模仿型技术。盛昭瀚和高洁(2007)与唐德祥和孟卫东(2008)分别应用演化经济学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R&D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和路径依赖。陈国宏和邵?S(2001)运用AHP方法对产业结构给予量化后对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因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

产业经济学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市场经济丧失活力,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产业: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彼此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 产业关联: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结构关系。 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各企业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 产业布局:指生产力诸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组合而形成的各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 主导产业:指对一个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时期内能支持社会发展的产业。 幼稚产业:指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产业而言,处于幼小阶段的产业。 衰退产业:指某一产业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的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适应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产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成片,形成结构完整的有机体系。 前向关联: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投入产出法: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应该成为经济学中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结合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诸多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产业构成,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和途径。人们所提到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比重也就是产业结构比较直观的反映。事实上,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研究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及其作用方式演化的规律,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态势和相互关系;二是分析不同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通过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研究一个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效益。产业结构反映了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方式,也包括产业之间在生产、交换和消费方面的联系。 而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持续良性发展。从本质上讲,产业结构优化就是要提高社会各种资源的总和不断转化为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效率和效果,这样才能以最优的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产业结构优化通常需要一个地区建立以某一个或几个高效率、有优势的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一种产业结构关系,最终形成“优势突出,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具体到区域而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本地区的区域产业优势、资源禀赋与限制等多种经济发展要素,明确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特定的产业政策,以实现区域内产业内和产业间发展的相互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益。 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近两年我国经济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特点,最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趋势性放缓,经济转型的动力增强,压力加大。世界经济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着突破,等等。这些新变化不仅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少机遇,也带来不少挑战。 面临五个方面的机遇 机遇一: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升级动力正在生成。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其实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当活跃,近两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扩张期,今年以来这种态势仍然明显延续。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果凸显,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形成。在东部工业增加值、出口利润和财政收入等指标明显下滑时,中西部一些省份和城市的这些指标却逆势上扬,甚至大幅度上升。产业迁移促使要素流动,有利于矫正扭曲的市场价格和效益分布状况,催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有所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同时,全社会就业总量并未减少,相反还在扩大,去年经济增速慢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年初预期目标366万人。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增长动力的这些新变化,我国才能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扩大就业容纳量。 机遇二:我国的市场回旋余地大,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新技术和产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应用新技术的成本会迅速下跌,成本下跌就可以促进产业化、商业化、规模化。当前,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综合成本确实在上升,但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有12项指标,其中除了对劳动力成本和水电成本上升的评分为下降之外,其他10项指标评分全部是上升的,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服务效率,还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 这表明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放慢了,甚至绝对量减少了,但是这么多企业肯定并继续看好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见,不能简单说年轻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而劳动力素质提高则是我们新的人口红利来源。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中,劳动力素质提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回旋余地这么大,又有这样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积极因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机遇三:地区分工和产业布局将展开新的重组。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汇成4股潮流,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进程持续活跃,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十分旺盛。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中西部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些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转型,新的市场需求和后发优势孕育积累,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纵深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突出环境约束、民生改善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导向日益鲜明,支持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财税金融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鼓励竞争的改革,亦将陆续配套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制度环境等都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 机遇四:产业组织和供应链将发生新的整合。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引导下,原有的工业门类可能演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传统的服务业可能整合为新型的服务业,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趋向于精、专、强,而原来的非核心业务可能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 (粤府办[2005]15号) 我省2001年制定的《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粤府办〔2001〕74号,下称2001年《方案》)对我省工业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重新修订《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省工业产业竞争力,坚持“发展是主题,创新是关键,改革是动力,体制是保证”的发展思路。 1.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并举,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综合节约利用。 2.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选择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不断提高核心技术和新型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我省产业高技术含量,提升我省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3.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与国际经贸规则相适应的市场规则体系。积极突破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促进企业有效竞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体制和政策保证。建立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诚信机制。 4. 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积极引导,加快建立和发展以中介组织为主体、配套完善、运作规范的市场化产业服务体系,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平台。 (二)主要目标 1.保持工业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和协调增长。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左右。内源型工业与外源型工业协调发展,适度提高内源型工业的比重。 2.实现工业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加快我省工业化向中后期发展的步伐。到2006年,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及石油化工等新兴支柱产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得到改造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进一步提高;汽车、医

分析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析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 摘要: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地区健康发展的标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地区产业结构与产业布问题,对地区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从实际调研出发,分析了中国产业状况着重对重庆市合川区业结构及其现状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一、合川区地理位置概括 合川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处重庆市北大门,距重庆56公里。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处,是重庆北部地区中心规划城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5.58'37"至106.40'37"、北纬29.51'02"至30.22'24"之间。东邻渝北区,南靠北碚区、璧山县,西连铜梁县、潼南县,北接华蓥市、岳池县、武胜县、蓬溪县。东西宽69公里,南北距58公里,全市幅员面积2356.21平方公里。全区辖23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为155万人,城市人口40万。合川是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合川是重庆通往陕西、甘肃等地的交通要道和川东北、渝西北的交通枢纽,合川三江汇流,煤炭、岩盐、天然气、锶矿和石灰石储量丰富,是国家确定的商品粮、瘦肉型猪、茧丝绸和柑桔生产基地。 二、合川全区产业布局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合川全区已形成了“一园六区”(核心区、大石综合产业区、草街工业区、渭沱化工产业区、三汇工业区、北汽银翔工业区)的发展格局,规划为“一园六区”的发展格局,规划面积达11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85平方公里,工业用地30平方公里。近年来,全区经

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重庆啤酒、盐化工等120多家企业建成,北汽银翔、安全产业园、轻纺工业园等63家企业在建,新增厂房面积140万平方米、倒班房及办公楼面积31万平方米。2011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突破,达356亿元;财税总收入实现12.3亿元,年递增速度110%。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75亿元,建成核心区、草街工业区、城北工业区等50公里骨干路网和水、电、气、通信等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35万平方米IT电子类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轻纺类标准厂房、26万平方米机电类标准厂房进展顺利。 合川区的“一园六区”的产业分布,是典型的极核式产业分布。通过实行区域增长极,由于增产极的投资环境优于其他地区,于是就对周围地区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 图1、合川区主要工业园区分布 三、合川产业结构分析。 合川区顺应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并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地方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0802班王玉娟 2008324030924)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adopts from 1981 to 2010 by establish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economy three industry growth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us draws f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importance. Key word: economic growth; Three industries; Least squares; Industrial structure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影响产业结构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2影响产业结构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产业结构的协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要求。由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和一系列数量比例关系,所以第二次产业的发展必须与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保证各产业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在产业结构分析中除了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之外,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不同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都是产业结构分析的重点。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 -share Method , 缩写成SSM )是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儿·B ·克雷默于1942 年提出的,后由邓恩和胡佛在应用中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依据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我们将被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与标准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分解为两个分量:一个是结构分量,反映区域经济增长与标准区域经济增长因结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另一个是竞争分量,它反映区域内各产业增长是因不同与标准区域相应各产业的增长引起,因而它提供了区域的产业增长优势与劣势以及区域产业竞争力等信息。 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设Fj(T)表示T 时期全省j 产业经济活动水平(用j 产业产值或就业人数表示);Fij(T)表示T 时期i 区域j 产业经济活动水平(i=l ,2,3,?,n ;j=1,2,3,?,m);F(T)表示T 时期全省所有产业经济活动水平之和(可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表示)。其中T=t 。为基期,T=t 为研究期。即 ()()1m j j F T F T == ∑ ()()1 n j i j i F T F T ==∑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一个县(市)域的经济增长(Gi)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全省增长份 额(Ri)、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i)和区位份额(竞争力份额Di),用关系式表示为:Gi=Ri+Pi+Di , 从而将区域经济的实际增长量分解为三个分量。 区域某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也可以分解为全省增长份额(Rij)、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ij)和区位份额(竞争力份额Dij)三个分量,即Gij=Rij+Pij+Dij ()()01 1 []m m i ij ij ij j j G G F t F t ====-∑∑ (1)、全省份额分量(R) ()() () 01 1 0[ 1]m m i ij ij j j F t R R F t F t ====-∑∑ 上式中,() () 0[ 1]F t F t -为全省GDP 增长率,Ri 代表假定i 地区各产业均按全省GDP 增长率增长所实现的增长份额。把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同实际的增长水平相比较,如果高于实际增长水平,则区域的总偏离值为正;反之,为负。 (2)、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 ()() () () ()01100[]m m j i ij ij j j j F t F t P P F t F t F t ====-∑∑ 式中,Pi 代表i 区域按照全省第j 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照全省GDP 增长率所实现 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该区域第j 产业随全省第j 产业增长(或下降)而增长(或下降)的情况。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思路 作者:王岳平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应由过去的比例关系的调整,转向以强化薄弱环节为主的功能性调整,围绕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高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实施“突破关键环节”的战略,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矛盾特征与“十二五”时期结构调整面临的起点 产业结构具有影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就业和环境等方面的多重效应。过去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比较好地发挥了其增长效应,但在分配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方面,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环境效应方面,过度依赖重化工业的扩张,加上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使得资源、环境难以为继。在就业效应方面,由于在剩余劳动力还没有得到充分转化就开始了资本深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矛盾仍然突出。在分配效应方面,由于过度集中于一般加工制造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中,国外高端环节的垄断与国内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竞争与产能过剩,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加剧,并使得国民所得比重下降。总的来看,上述矛盾集中体现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和分工深化等关键环节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而非简单数量比例关 系的不协调,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由过去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转向关键环节及其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滞后的制约。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摆脱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和走出国内 经济调整迈向新繁荣的时期,是我国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第一,由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有条件取得比较高的速度增长,但很有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虽然此轮国际金融危机是在全球经济增长需要新的推动力,国内调整刚刚启动、前期积累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释放的条件下爆发的,加快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较强,从低谷到恢复到高速增长所需时间也会长一些,但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支撑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根本的变化。

2019年整理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_0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市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一、产业结构现状 ****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03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23亿元。人均gdp达到9836元,人均财政收入6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2元。“九五”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6.3:56.8:26.9调整为13:59:28,到2003年调整为10:57:33。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2002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63.4:2.6:31.1:2.9,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6.5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

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2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 2000年的73.0:24.5:2.5调整为6 7.2:24.7: 8.1。 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第二产业以工业占绝对优势,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开发利用为特征,以煤炭、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200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工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占全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65%。工业不仅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是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涌现出了诸如东方钽业集团、恒力集团、奔牛集团、英化股份、大荣化工等一批在区内外甚至在国外享有盛名的骨干企业,以及沙湖纸业、惠冶镁业、兴平公司、丰本公司等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创出了宝山牌钽粉、钽丝、恒力牌密封钢丝绳、太西无烟煤、宁河牌石灰氮、双氰胺、石鑫牌硅铁、沙湖牌面巾纸等一批荣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名牌产品。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煤炭工业、高载能原材料工业、电石化工工业、冶金及金属制品工业、电力工业等产业均在全区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2002年各产业实现产值分别为: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实现产值4.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2%;煤炭采选业实现产值13.25亿元,占18.3%;电石及深加工10.26亿元,占14.2%;电力工业8.33亿元,占11.5%;煤炭深加工2.5亿元,占3.5%;以铁合金、碳化硅、金属镁为主的高载能工业实现产值7.4亿元,占10.2%。

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e9321015.html, 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作者:张贵平 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02期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市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布局几经调整,三次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2003年,昆明市总体经济水平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昆明市及其所辖范围内 人均GDP约16308元,同比增长8.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比为7.3:46.4:46.3。自2004年以来,三次产业格局呈现二三一特征,一产同比增长4.3%;二产同比增长14.6%;三产同比 增长10.5%。三次产业比重为7.0:48.2:44.8,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重已基本接近。值得注意的是,在昆明市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仍有一定的差距。作者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角度出发,分析了昆明市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对区域差异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 一、昆明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现状 作者以昆明市各辖区、县(市)为基本地域单元,从时间序列、空间分布两方面对昆明市2003~2013年区域人均GDP差距进行分析。 (一)时间序列上昆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经济学中,习惯用标准差(S)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在绝对量上的变化,即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用变异系数(V)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变化,即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V)可用公式表示,其中Yi为第I个区域的人均GDP,Y0为 N个区域GDP的平均值,N为区域个数。利用此公式及相关数据得出昆明市各区域人均GDP 的差异状况(表1)。 分析绝对差异,我们容易看出,2003~2013年期间,除2003~2004年,各区域人均GDP 的绝对极差出现短暂缩小之外,昆明市各区域人均GDP的绝对极差及标准差整体呈逐年增长之势,即昆明市各区域经济发展在绝对量上的差异在拉大(表2)。相对于绝对量的变化,昆明市各区域人均GDP的相对差异逐年变化并不明显,呈下降、上升交替变化。2003年以来,相对极差由2003年的14.50下降到2013年的6.87,变异系数由2003年为0.86下降到2013年降至0.59,除2004年降幅较大外,昆明市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整体呈稳步下降趋势仍很明显(表3)。 从数据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可知,绝对差异代表的是量的变化,从昆明市人均GDP绝对差异量逐年加大不难看出,2003年以后,特别是2007年以来,伴随着昆明市产业结构转型,昆明市各辖区区域经济增长量的差距正逐步加大。而相对差异代表的是变化率,从昆明市人均GDP相对差异整体缩小趋势容易得出,2003~2013年昆明市昆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正逐

产业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产业经济学》试题 专业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产业经济学是一种() A、微观经济理论 B、中观经济理论 C、宏观经济理论 D、古典经济理论 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 A、国民经济总量 B、企业 C、家庭 D、产业 3、有效竞争理论是由()提出 A、克拉克 B、马克思 C、贝恩 D、霍夫曼 4、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 A、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B、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 C、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D、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 5、产业组织是指()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6、广告的作用() A、有利 B、有弊 C、有利有弊 D、无利 7、掠夺性定价的特征有() A、定价一般长期性的 B、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此战略 C、价格一般定在低于平均利润之下 D、对市场结构产生有利的影响 8、以下哪种联系方式不属于按照产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联系分类的方式() A、前向联系 B、后向联系 C、环向联系 D、价格联系 9、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角度看,“夕阳”产业是指() A、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业 B、处于衰退期的产业 C、处于调整期的产业 D、市场容量渐趋饱和的产业 10、下列不属于SCP分析框架内容的是()

A、市场行为 B、市场绩效 C、市场结构 D、市场竞争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以下属于三次产业分类法中第一产业的有() A、农业 B、渔业 C、畜牧业 D、林 业 2、产业结构政策通常包括() A、幼小产业保护政策 B、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C、战略产业扶植政策 D、贸易保护政策 3、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包括() A、企业规模 B、进入壁垒 C、市场容量 D、产品差别化 4、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 A、供给结构的优化 B、需求结构的优化 C、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D、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5、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 A、完全竞争 B、完全垄断 C、寡头垄断 D、垄断竞争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产业的经济活动是某些经济活动或者部门经济活动。() 2、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符合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需求。() 3、煤炭产业部门和电力产业部门是一种单向联系方式。() 4、产业组织考察的是组织之间的关系。() 5、产品差别化是一种有效的非价格竞争手段。() 6、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7、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产业转移只具有促进作用。() 8、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比完全垄断更有利于技术进步。() 9、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马歇尔冲突”。()

论产业结构对GDP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论产业结构对我国GDP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09统计一班李榕邹哲渝王力维【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92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 软件,研究三大产业的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三大产业、产业结构、GDP、回归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经济理论陈述 (一)三大产业的划分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常的三大产业是联合国使用的分类方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气、卫生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 (二)西方经济理论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个经济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度量的 早在1949 年库兹尼茨(Kuznets)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就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