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与文化教案

社会生活与文化教案
社会生活与文化教案

社会生活与文化教案

【篇一: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主备:高二政治组郑运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的力量;

2)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

题的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增强文化竞争意识,树立反对文化版权主义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的重、难点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竞争力的表现和意义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综合探究法,采用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模块课题

高中政治的四个模块内容高一已学的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

生活,本学期要学习必修三导入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二)介绍学习文化生活的目的

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文化的重要性

1.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看,对于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2.从个人角度看,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来说,文化同经济、政治一样重要,都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

所以,我们要用优秀的文化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介绍文化生活的结构

文化生活四个单元,是按第一单元是什么、第二单元为什么、第三单元怎么看、第四单元怎么办这样的逻辑思维展开分析的。我们的教学就先从什么开始。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中国结”的图片,先让学生体味我国的传统文化,导入

第一课时体味文化

一.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p4—9,组内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问题,每组派代表来展示本组学习的成果。

1.文化现象有什么特点?

2.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3.文化的形式有哪些?

4.文化有什么作用?

5.你喜欢哪些文艺节目?

6.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节目?

7.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物质产品属于文化吗,为什么?

8.20世纪20年代,一对牧师夫妇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间山洞里,发现了两个野外生长的小女孩,她们的外表是人形,却具有狼的习性,不能直立行走,昼伏夜出,用舌头舔食食物,且咧嘴示警。狼孩有文化吗?为什么?

9.我们现在怎么知道古代的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讲授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展示三组图片:

一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二组:我国古代的文化

三组:不同地方的吃、行文化

思考:上述图片分别反映了文化生活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呈现出不

同的文化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1. 含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谈一谈: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物质产品属于文化吗,为什么?

参考:(1)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属于文化。(2)而人类精神活动中所创造

的产品,包括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所以在人类精神活动中所创造

的物质产品也是文化,如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场、音乐厅、书店、体育馆、电影院等,都是文化景观。

展示古树土堡图片并思考:

上面古树土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土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

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点拨:古树土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古树土堡开辟成旅游区或

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

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练一练: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

(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2)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风光(3)敦煌莫高窟

的飞天壁画(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6)克隆技术(7)伦理道德观念

(8)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9)乡镇企业 (10) 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 (11) 苏州园林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

参考:(3)(4)(5)(6)(7)(11)(12)

自然现象: (1) (2),经济现象: (8) (9),政治现象: (10) (13)

方法指津: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文化的含义进行理解:

第一、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如原始森林);

第二,纯经济的东西不是(如交换、分配);

第三、纯政治的东西不是文化(如政党、选举)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

东西不是文化

思考:20世纪20年代,一对牧师夫妇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间山洞里,发现了两个野外生长的小女孩,她们的外表是人形,却具有狼

的习性,不能直立行走,昼伏夜出,用舌头舔食食物,且咧嘴示警。狼孩有文化吗?为什么?

3.每个人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和教育

获得的。

我们现在怎么知道古代的文化是怎样的呢?

我们通过看书,参观古建筑、参观历史文物来了解古代的文化情况。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

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

4.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精神

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谈一谈:阅读教材p7的“公交车上的风波”图片,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

谁更有“文化”?

结论:有些人很有文化但不一定文明,有些文明的人不一定有很高

的文化水平

5.易混知识:1)区分文化与文明

文化(culture):与“自然”相对,包括人类精神活动的积极成果和

消极成果。

文明(civilization):与“野蛮”相对,文明是文化中积极、进步和

合理成分。

2)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日常生活中讲的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它们不是一回事。合作探究:文化的力量不是抽象和虚无缥缈

的,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当汶川地震、举国神伤之时,文化成

为灾区军民赖以生存、斗争的精神食粮:一首小诗《孩子,快抓紧

妈妈的手》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唤起多少人对生命的敬畏;一曲

短歌《生死不离》不胫而走,催下多少爱怜的泪水;一台晚会《爱

的奉献》,49个国家和地区争相播放,创造了5.5亿的国内收视纪录,现场募得15.1亿元的善款??

合作探究:案例说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学生讨论得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静态-: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

艺术等属于文化;动态: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力量上

2.文化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3.文化的作用(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

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⑵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

历史中。

⑶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的精神力量体现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积累、文化潜力、文

化活动和文化发展水平,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正确的价值

导向、精神鼓舞和智力支持。所以我国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老师寄语:在一个文化落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

所以有道理;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

的生命。

我们都生活在文化生活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

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让文化引领我们走向

成功吧。

课后实践

主题:校园周边的文化

要求:自己去调查、搜集、整理校园周边存在的积极和消极的文化现象,并写出宣传积极文化,改革消极文化的方案。

课堂反馈

1.(2011年学考)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b )

a.到市场上购物

b.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

c.到银行贷款买房

d.参加居委会选举

2.(2012年学考)文化可以凝聚一座城市,可以提升一座城市。当前我国各地纷纷打造城市精神,这是因为( b )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它能促进城市的发展③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决定城市的经济发展④文化作为软实力,它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2年安徽高考)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 b)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回顾导入:

复习提问:1.什么是文化?

2.文化的力量是什么?

合作探究一:

阅读教材p9—11,组内同学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问题:

1. 请对下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

①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

②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

③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④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

⑤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⑥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⑦旁听一次听证会。

2.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它们是怎么影响的?

3.文化与经济、政治是怎样相互交融的?

4.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如何?我国如何应对?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基础上

合作探究二:1893年,郑观应最早提出了在中国举办世博会的设想。1910年,南阳劝业会召开时,更有人提出中国应在不久的将来举办“全球大博览会”。对于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而言,这些设想只能是

遥不可及的梦想。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举办的第一个真正意义

上的综合型世界博览会,也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举

办世博会,对中国而言,可谓“百年梦圆”。

对中国而言,“百年梦圆”的原因有哪些?说明了什么道理?(从经济、政治、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归纳:

“百年梦圆”的原因:1.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我国

的综合国力;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家的

富强为世博会的举办提供了物质基础。

2.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没有中

国的积极参与,许多国际事务将难以顺利进行。

结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

反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世博会是各国经济政治的“晴雨表”,是大国发展的“助推器”。世博

会不仅是一次展示各国、各地区科技、文化特色的盛会,其背后更

是一场“暗潮涌动”的经济盛宴。据专家估算,上海世博“产出影

响”794.77亿元、“文化消费”468.64亿元,其经济产出效益抵得上3个北京奥运会的效益。

世博会还是一个外交盛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平台。“和谐

世界,从邻开始”。我们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大力促进与周边国家

的睦邻友好。

结论:虽然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但是文化又反

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篇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设计人:张妙(枣庄二十四中学)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

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

所以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二、课程标准

以《申报》、商务艺术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掌握在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

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中国近代生活和古代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

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观、发展观。

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

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

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我们

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

的革命精神。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申报》、商务印书馆、民国以来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对社会进步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包括沉重的历史代价)的正确的认识,能够形成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社会生活中的高科技产品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2010

等你来》。教师:随着人们生活的精益求精,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城市——让

我们生活更美好!那么近代中国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什么样的?那么

这节课我们一起穿越隧道,回到近代中国,感受不一样的社会生活

变化。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以精美的图片和欢

快的音乐为开端,贴近学生的生活,既活跃课堂气氛,也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望。)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与世界接轨——交通工具的变化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水、陆交通工具有

哪些?(出示图片)

学生:有木船、马车、手推车、轿子等。

教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这些交通工具有一个共同点,即行进的

动力主要

依靠人力、畜力,或借助风力。大家想想,这些动力有什么缺点呢?学生:力量有限,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或用起来不方便。

教师: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蒸汽机并作为动力。

新式交通工具于19世纪末期传入中国,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是

马力大,速度快,

播放视频《世纪初期电车在上海出现》

教师:除了电车之外,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还有哪些?

展示:近代的交通工具(轮船、火车、汽车、电车、飞机)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并结合材料,小组讨论找出近代

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是利还是弊?

学生:出行方便,速度快。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学生:污染环境。

教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有时看电视发现科举考试的时候,很多人需要提前很长时间

出发,翻山越岭,才能赶上科举考试。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小明和他妈妈的谈话也可以让我们认识到

进到交通工具出现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益处。

展示:第一幕(清末民初)——“外公电报了”

郑观应《盛世危言》

教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使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

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

二、并轨的时代——通讯与时代的变迁

教师: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也陆续传

入中国,不仅体现在交通方面,而且出现了新的通讯方式——电报。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是人们生活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思

考一下,电报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便利?

展示:早期电报机

学生:电报出现以后,人们可以传达信息,联系亲友;商人可以传

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发挥新闻报道。

教师: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同学们请看“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找出中国近代在文化生活方面对人民群众

的影响。

学生:照相、电影、报纸、出版机构。

教师:我想我们大家都有一种认识,就是在相互传达一件听闻的事

情的时候,每个人因为理解不同,主观成分的增加,就越来越远离

事物本来面目。如果用照片来记载的话,就能比较客观一些。说到

拍照,就不能不说酷爱照相的慈禧以及末代皇帝溥仪和他的皇后婉容。正是这些照片的存在为历史探索的留下了史实依据。

展示:慈禧太后和末代皇帝溥仪、皇后婉容的照片

教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找一找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的三部影片,完成小游戏(连线)。

学生: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定军山》(北京)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

上获奖的影片《渔光曲》

教师: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

他在说什么?

学生:伴以朗读、录音机或留声机的配音。

教师:前面同学们说了,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

和出版业。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前面学习的知识。戊戌变

法时、辛亥革命时、新文化运动时用来宣传的报纸有哪些?

学生: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辛亥

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刊物;新文化运动时期:《新

青年》【原名为《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这些报纸大都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强,主要是为了宣传

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而创办的。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

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

其中最著名的是什么?

学生: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展示:《申报》图片

教师:《申报》刊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新闻、广告、评论等内容。

教师:也就是说,它所面对的读者是人民大众、普通百姓。内容比

较丰富。那么报纸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

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

信息。

教师:报纸的出现,促进了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同学们思考一下,有关近代出版机构的事情?

学生: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规模

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

展示:第二幕(清末民初)——改错练习

学生:1.没有数码相机;

2.《定军山》是无声电影;

3.民国初年,上海最著名的报纸不是《江南晚报》,是1872年《申报》;

教师:由于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和文化生活的变迁,再加上中国近

代不断变革的政治大潮,特别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颁布移风

易俗政令,使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说明:以巧妙的设问,引导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带着兴趣、怀

着好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学生存在的难点。)

三、民族的转轨——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师:闲暇时,小明陪外公逛街,在街头他们看到了以下一幕……

展示:第三幕(清末民初)——《剪辫风波》图片

教师: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近代社会习俗的

变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改跪拜礼(握手礼)、改称呼

展示:剪辫,易服,禁止缠足、跪拜之礼,改称呼相关图片

教师: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学生: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相互尊敬。

教师:那么跪拜之礼彻底废除了吗?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跪拜礼吗?(举例说明)

学生:没有,过年的时候会跟长辈行跪拜礼。

教师:是的,说的很棒!禁止的跪拜之礼是针对封建等级的礼教制度,而现在依然行跪拜之礼,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对长辈的一

种尊重、敬意。刚才我们还说到了服装的改变,孙中山先生不仅是

一位伟大的领袖人物,他还引领了中国近代100多年来的服装潮流。比如国家的领导人在出席重要会议、场合的情况下都会身穿正式的

中山装,也是很多男明星们出席重要场合时首选的服装之一。

展示:中山装图片

教师:你知道中山装的含义吗?(封闭竖领、前襟五扣、袖口三扣、四个口袋、袋盖)

学生:封闭竖领:“三省吾身”

前襟五扣:“五权分立”,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

袖口三扣:“三民主义”

四个口袋:“礼”、“义”、“廉”、“耻”

袋盖:“以文治国”

【篇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

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

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本

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

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

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

个方面去探究。(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文化“万花筒” 文化

的形式和现象(ppt图片展示)总结:①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文化

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

处不在;③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都呈现出各自独有的色彩。2、文化是什么讨论:引导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1)文化的含义广义的

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的统称。与“文明”的含义相近。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

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

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内容:①文化

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不同于经济和政治。②文化包括意识形态部分和非意识形态部分。

补充:什么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2)文化的特征

(事例引入)特点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a、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b、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图片引入)特点二:文化又是一种文化素养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讨论引入)特点三: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公开课教案

肥东圣泉中学研究课教案 课题: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执教者:赵卫 时间:2009年4月2日上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史料,了解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市民风貌和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宋代士农工商生活状况。 2、通过分析有关史料,了解宋代的乡村生活和市民风貌。 3、通过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的风俗,并与宋代主要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作比较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进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感。 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同学间协作学习、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了解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市民风貌等,培养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难点:培养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宋代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与现代家乡传统节日风俗比较,学习比较学习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的社会 生活与风俗,导入新课 提起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自学思考题1、试分析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及形 成过程? 2、如何认识宋代乡村生活? 3、通过对市民生活的分析,怎样透 视宋代社会? 明确本节课自学思考题 围绕重点自学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自学情况 依据教师布置的自学重点展开自学 检查自学成果通过问题的设计、场景再现,调动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自身实 际操作和口头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 点拨自学得失点评学生归纳成果并予以点拨依据教师点拨,全面认识本课讨论自学未解 小结新课 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东京注意提取教材的有效信息 巩固自学成果督导学生完成练习完成作业

八上 道德与法治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课时我与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能力目标: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鲁宾逊漂流记》片段。 提出问题:鲁滨逊是真的到了世外桃源了吗?他是真的与世隔绝了吗?鲁滨逊在孤岛上生存了四年。这期间,他的知识、技能、手中的火枪等工具帮了他很大的忙。但这些都是在社会中获得的,像他这种极端的例子都不可能真正脱离社会而存在,更何况我们呢? 导读问题: 1.参考“李铭的一天”,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3.结合P3探究,说明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 4.阅读P4相关链接,思考:如何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讲授 (一)丰富的社会生活 活动一:图片欣赏(展示图片) 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 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3.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 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4.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第1框我与社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我与社会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根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2.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的意识。 3.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能力目标 1.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2.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知识目标 1.知道了解社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感受社会不同的社会生活,体会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2.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教学难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从襁褓之中的嗷嗷待哺的小孩到今天的中学生,我们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我们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去认识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去感受它的美。 第一目感受社会生活 1.探究一:观察P2运用你的经验——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图片,思考: (1)你是通过通那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的? (2)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 点拨:(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途径有很多: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旅游等等,许多方法都可以让我们认识社会。 (2)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这些都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与每个人承担的责任不可分离。 2.探究二:阅读“中学生小华的日记节选”, 暑假里,中学生小华经历了很多“大事”,以下是他的日记节选: 7月16日 我今天到科技的儿童乐园当志愿者,引导和照顾前来玩耍的小朋友,一天下来,虽然累得精疲力尽,却很有成就感! 7月25 日 在外婆家,我和表弟一起熬菜园里除草、采摘蔬菜,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劳动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案(1)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一课。两宋时期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这种文明也反映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其特征就是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社会生活都丰富多彩。宋代的习俗承前启后,在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时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宋代城市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极其丰富,城市习俗多姿多彩,呈现了中国传统农业习俗在城市生活孕育之下的新发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本课紧承上课两宋经济从社会各阶层的状况、乡村生活、城市风貌三个方面来介绍宋代的社会生活。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渐增浓,有了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有了切身的体会,尤其是今年的清明节是我们国家首次确定下来的法定假日,学生休息了三天的小长假,很容易激发他们探寻今天传统节日的风俗与宋代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之间的关系。因此,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本课以历史教材中的资源为依托,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初步学会用历史的眼光从整体上看社会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设定: 课程标准: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属于识记层次。 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科书提供的史料,了解了解宋代士农工商的生活状况,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城市风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科书,教师引导,了解宋代社会主要阶层士农工商的

社会生活状况;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有关史料,了解宋代的乡村生活和市民风貌,学生初步懂得获得历史信息的多种途径。 通过小组交流,介绍自己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并用宋代主要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做比较,找出异同点,学习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社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培养同学间协作学习、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 四、重点难点分析: 与本课教学内容类似的历史问题,在以前各版中学历史教材中均没有出现过,属于全新的教学内容。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基本上属于社会生活史的范畴。在这一课中,教材展现了宋朝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的方面,从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很难用传统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标准来衡量。 本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要阶层方面,包括士农工商,可以说正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在当时不同程度的提高了,才为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乡村生活和城市风貌两项内容。物质生活作为人和社会基础性的需求,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稍多一些,在教学中可以更强调一些;但是对于精神生活的内容,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了解宋代社会乡村生活、市民风貌,培养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可以视为重点内容。 如何认识宋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和发展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五、学法教法选择: 1、初一学生对古代历史上人们生活各个方面都非常感兴趣,很想了解古代人民的节日活动、城乡生活,这些对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是由于这些知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所以,在教法上,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所提供的各种资

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概念问题的思考_李慧波

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看上去似乎是极其简单的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伴随我们左右,然而当我们真正想把它们厘清时,却又显得无能为力。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究竟如何定义,学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其观点可谓是异彩纷呈。在讨论这两个概念之前,有必要对其共同的修饰语“社会”一词作出解释。中外学者对“社会”下过多种定义,到目前为止,学界已基本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即社会是以共同的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 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1] 。有学者认为: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特别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 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系统” [2] ;“它(社会)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合力形成的,并要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生产和再 生产出来”[3] 。可见,社会是在生产和消费的基础上形成的一 种多元的、 复杂的、具有共同维系力的有机组织。这种组织非常类似于佛教华严宗里所描述的一多互摄、重重无尽的“因 陀罗网” ① 。对于“社会史”这一概念,克拉克曾说:“社会史是一个多义词,因为‘社会’行为过于广泛以至于不可能把它定义为一 个学术范畴。”[4] 的确,社会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 维概念。 因为它涉及到太多的领域和学科。在这种多要素、多成分体系之下,很难用几个词来阐明它的概念。目前学界主要探讨的是“社会史”范围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说研究者在各自所理解的实践中不断架构社会史的研究体系。至于其研究对象究竟包括哪些,直到现在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②。其实,我们不妨把思路转换一下,即从社会史的角度去研究传统的“分支”学科,如政治史、经济史、法制史等。因为即便是政治史、法制史这类专史,它不仅与社会上层有关,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与不同范围内的群体有关。当然社会史作为一种运用方法在每个领域所占的比重有可能不同,如在研究政治史或法制史时,社会史可能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而在研究文化史领域的时候, 社会史所占的比重可能会大一些。所以,社会史首先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注重其它各个领域的社会内涵。研究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如何把所设计的理论框架与史实相结合,将其容纳到通史和断代史著 作中,使社会史这一概念得到完整的体现。” [5] 一、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在对“社会”这个范畴作出界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再来谈“社会生活”的概念。社会生活是人的活动,但这里的“人”已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下,“相互联系”的个体或群体。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再来考虑“生活”的 摘 要:“社会” 是一个有机组织,它是建立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之上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为了维护“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正常运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互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从而创造出种种“社会生活”。而文化又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定格,是维系社会这个有机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纽带。社会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体现,是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社会生活又是研究社会文化的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社会;社会生活;文化;定格中图分类号:C 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7(2010)02-0041-03 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 概念问题的思考 李慧波1赵红红2 (1.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48;2.繁峙县育英中学,山西 繁峙034300 )收稿日期:2009-09-10 作者简介:李慧波(1979-),女,山西左权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 ①“因陀罗网”又叫天帝网、帝网,是帝释天的宝网,此网的每一结都缠有宝珠,其数无量。每一宝珠都映现其它宝珠,所有宝珠因此无限交错相映,重重无尽。《华严经》以因陀罗网为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也是这种重重无尽、相互含摄的关系。一事物中拥有万法,所有的事物相互拥有。②(英)C.M.屈维廉认为社会史研究的是社区、婚姻、监狱等方面的历史和各种社会集团的生活状况、特征,将历史与政治史、文化史区别开来。邵雍则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等方面来研究,强调“因此完全可以将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历史学研究,开拓社会史的新领域”。张静如认为“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历史学中层次最高的部分,是立于各类专史之上的学科”, “是研究社会全部的历史。”李慧波赵红红: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概念问题的思考 41·· DOI:10.16392/https://www.360docs.net/doc/ff12739856.html,ki.14-1057/c.2010.02.022

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我与社会》_18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1课时我与社会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根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理解越来越深刻。 2.水平目标 ◆提升适合社会、参与社会的水平。 ◆使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逐步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思考。 3.知识目标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几种主要社会关系的理解。 难点: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确立的。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从襁褓之中的嗷嗷待哺的小孩到今天的中学生,我们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那么我们与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来揭开这个答案——我与社会。 阅读教材P2-3使用你的经验,回答: (1)在李铭的一天中,他做了哪些事情? (2)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我们能够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3)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答案提示:让学生据实回答,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答案不统一。 教师:各位同学回答得都非常不错。我们能够通过观察、亲自实践、与人交流、借助多媒体等各种方式来了解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 【讲授新课】 一、感受社会生活 1.教师: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2.阅读教材P3探究与分享,回答: 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答案提示:据实回答即可。 3.教师:大家都谈论了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持续延展,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理解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注重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1.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自身在社会关系网中的经历和教材P4的相关链接,回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案20

第十三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市民风貌河民间传统节日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述故事,以故事将三块内容紧密联系 (2)通过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增加感想认识 (3)通过学生表演小品剧“榜下捉婿”加深学生对社会阶层的了解。 (4)通过辩论“农村好,还是城市好?”将后两块内容重点突出。 (5)通过学生介绍现在的节日、节日的活动与宋代的节日对比,使学生体会宋代生活的丰富多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家乡节日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学生表演、辩论,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学习方式和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代多元文化的发展 难点:古今传统节日的变化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多媒体展示、比较法 学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我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课余文化生活中有喜欢体育运动的(哪些同学,请举手),有喜欢唱歌跳舞的(请举手),有喜欢看电视、玩电脑的(请举手)。看来我们的爱好还是很多种多样的,说明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我国古代的人民生活也这么丰富多彩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宋代去了解那时的社会生活吧。 讲授新课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想不想听啊?话说宋代有一个老财主,家财万贯。年岁已高,却无儿养老,幸好有四个女儿。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到女婿家养老也行啊。这天,正好是老财主的六十大寿,四个女婿都来贺寿。(找四个同学上来配合)酒席宴上,老财主说:“我老了,打算把家产卖了,你们哪个孝顺,愿意招我,我就去跟你们哪一个过。”四个女婿听了,都争着要老财主去。老财主说:“你们也别争了,咱们以桌上的酒菜为题,说几句话,我听着哪个说的顺耳,我就跟哪个去。”大女婿当仁不让、摇头晃脑地说:(幻灯片,分别找同学读)“壶之中有酒泱泱,碟中有菜乎香香;老泰山者,东床再生父母也……”老财主一听,用了之乎者也,读书人啊,又把自己比作再生父母,很是高兴,二女婿不服,打断他的话说:“大壶里倒酒你喝酒,大碗里盛饭你吃饭,吃不饱你再吃我带来的大鸡蛋!”三女婿说:“白瓷碗里盛鱼虾,青瓷盘里装西瓜,装不下还有我烧的大青花。”四女婿说:“一壶老酒三贯三,满桌饭菜三两三,半斤八两一边多,大家吃酒我买单。”同学们想:以今天的眼光,我们该选哪个女婿呢?(生答)而在宋代,这四个女婿分别代表一种人,要想养老,既要选有孝心的,又要选家庭条件好的。财主应该选哪个呢?为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来回答问题。 一、社会阶层士农工商(板书)

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生活 考点解读 1.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①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②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的行为举止。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认识、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①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②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5.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①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影响,都是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学案教案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主备:骆永勤课型:新授课审核:七年级历史组 班级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市民风貌等。 难点:比较宋代与现代传统节日的风俗。 三、课堂学习 课前准备: 1.宋朝开国后实行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2.宋代的地主阶层占有大量田地,靠剥削为生。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农和农,另一部分是租种他人土地的。3.宋代大部分官营、私营的手工业作坊都使用雇佣,作坊主按契约支付给一定数量的工钱。 4.宋代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他们成为城市的主体。 一.学习过程 1.士农工商 阅读课文,概括宋代有哪些社会阶层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如何哪些是统治阶级哪些是被统治阶级 2.乡村生活 阅读课文,宋代民间有哪些传统节日与今天的传统节日做个对比。简单概况乡村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 3.城市风貌 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城市特点,对比唐长安图和北宋东京图,看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 二.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宋代城市中的瓦舍是固定的娱乐场所B.宋代城市风行蹴鞠之戏C.宋朝多数农民不能够维持温饱生活D.宋代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2.北宋的都城是()。

A.洛阳 B.临安 C.东京(开封) D.南京3.“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魏泰《东轩笔录》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让进士负责宫中的选美 B.宋朝的士农工商中,士的地位一般C.国家让进士担当高官 D.国家不重用进士 4.北宋东京城里的“瓦舍”是()。 A.专供演出的圈子 B.娱乐兼商业的场所 C.穷苦艺人卖艺的地方 D.小商贩摆摊的地方 5.“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此诗反映了宋代农村的什么风貌() A.蔡中郎死了,在做法事B.反映了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 C.表现了农村中秋节的热闹场景D.赵家庄人娱乐的场面 6.《水浒传》中奸臣高俅因踢得一脚好球得到宋徽宗赏识而平步青云的情节,此句的“互不球”是宋代城市风行的什么之戏() A.足球B.杂技 C.蹴鞠 D.瓦舍 (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一朝代的节日欢乐气氛 请回答:(1)上述诗句出自哪位历史人物 (2)此诗反映了宋朝时什么节日的景象今天还过这个节日吗 (三)连线题 扫墓、郊游踏青寒食节 禁烟、吃寒食重阳节 登高避祸端午节 划龙舟比赛冬至 以锟饨祭祀先清明节 教后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4-3-6社会生活与文化

社会生活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方面。通过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讨论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感受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传统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盛极一时的宋词元曲 2.教学难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前面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对宋代(元代)的总体印象。”展示课题,直观浏览宋元生活场景图片;阅读教材P111,了解宋元社会生活概况,并概括出教材讲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阶层2、日常生活3、节日活动4、都市娱乐。) (二)宋元社会生活。讨论探究案例: (三)故事A :南宋绍兴府有一个老员外庆祝六十寿辰,四个女婿都来贺寿。酒席宴上,四个女婿以桌上酒菜为题,劝说老员外去自己家里住。大女婿摇头晃脑地说:“壶之中有酒泱泱,碟中有菜乎香香;老泰山者,东床再生父母也……”二女婿说:“大壶里倒酒你喝酒,大碗里盛饭你吃饭,吃不饱你再吃我带来的大鸡蛋!”三女婿说:“白瓷碗里盛鱼虾,青瓷盘里装西瓜,装不下还有我烧的大青花。”四女婿说:“一壶老酒三贯三,满桌饭菜三两三,半斤八两一边多,大家吃酒我买单。”请从四位女婿的话中,分析他们分别属于士、农、工、商中的哪一类。老员外会喜欢哪一个女婿,为什么呢? 故事B :老员外喜欢大女婿,二女婿不服气,说:“爹,吃完饭,先接你老到俺们城外赵家庄住几天,你老看俺乡村好,你老就住,你老看俺乡村不好,你老就走,咋样?”日月穿梭,光阴如箭,转眼到了年底:老员外和众人要向二女婿告辞,回家过年,二女婿死活不答应,非要大伙在赵家庄过年。大年初一早上,老员外和众人被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吵醒,起来一看,门外到处在放炮,二女婿正站在门口帖对联,边大声吟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边向爹拜年。故事反映了农村哪些风俗

社会生活与文化

社会生活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方面。通过对宋代社会生活的了解,通过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理解经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感受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传统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盛极一时的宋词元曲 2.教学难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现2013年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创设情境。熟悉的场景,热闹的场面,这就是每年一度的春节文化盛宴,春晚已成为新的文化传统,走进了中国人们的生活,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将穿越千年,回到宋元时期,来领略宋元时期的文化和生活。引用一句话:给我一节课,换你千年情!我们春节除了有春晚,还有哪些民间习俗?那宋元时期,人们又是如何过春节的,我们看一下王安石的《元日》是如何描述的? (二)教与学 1、宋元春节节目之一—走基层 思一思:诗中反映了北宋过年的哪些习俗? 春节即将来临,让我们伴随春节走基层节目组一起走进千家万户百姓家,来采访一下:宋元时期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还有哪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想一想:举一些在宋元时期已经形成的一些传统生活方式 2、宋元春节节目之二——众星灿烂 宋元时期,文化底蕴深厚,人们的生活也丰富多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春节晚会。宋元晚会,节目丰富,明星众多。希望大家好好欣赏,选出自己喜欢的节目。传统歌曲(宋词)——豪放派(苏轼)PK婉约派(李清照)(播放曲子),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节目。链接:宋词简介。 元曲——流行歌曲(马致远散曲)PK杂剧(关汉卿)(播放曲子)链接:元曲简介 草根选手(各瓦子选派)—滑稽剧(赵本祖)PK大宋好声音(金志先) 3、宋元春节节目之三—共同关注 思考:为什么在宋元朝时期人们的世俗生活会如此丰富多彩? 综合评述: 4、结束语:远处传来铿锵豪放的大江东去,关汉卿悲愤欲绝的演绎着千古奇冤,寻寻觅觅时,断肠人已在天涯!当风花雪月的文化走进下里巴人的世俗生活时,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着中国文明一步一步向前发展。 我们今天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包括今天我们坐在这宽敞的教室里学习,都得益于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支撑着民族伟大而 坚强的集体灵 魂。

第3课教案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八上《道德与法治》新版教案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第1课时维护秩序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秩序的含义及范围;理解社会秩序的意义;知道社会规则的含义及范围;明白社会规则对社会秩序所起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感受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能力,能够通过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来维护秩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社会的有序运行靠规则维护,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 重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难点:社会的有序运行靠规则维护。 一、导入新课 【生活观察】观看机场、工厂、十字路口、银行、学校餐厅等有秩序与无秩序的视频资料,并回答问题:以上资料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学生分享所得结论,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国家的繁荣富强与我们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一团糟。 设计意图:从生活的小视角导入,能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秩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二、讲授新课 (一)社会生活有秩序 【材料分析】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金街与“禁街” 小区旁边有一条集各种特色小吃与服装、杂物于一体的商业街,名叫金街。每天早上4

点多,形形色色的生意人便陆续开门忙碌起来,整条街亮如白昼,但嘈杂声四起,各种临时小摊更是杂乱地占满了整条街道。大概6点钟左右,特色小吃门店与小摊开始上客,到7点多钟后更是忙碌。早餐客退去,购买服装、杂物等商品的客人又陆续赶来,直到晚上10点以后,金街才迎来难得的清静。如此繁荣的背后,却是周围居民的无奈。孩子上学要早出门半个多小时,不然就不能赢回被拥堵浪费的时间,辛苦一天的年轻人们难以入眼,身体虚弱的病人更是难以安心静养……金街变成了人们苦恼的禁行、禁眠的“禁街”。 (1)周围的居民有哪些烦恼? (2)你认为这些烦恼是怎样造成的? (3)请你和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如何改变现在的混乱状况。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学生站在不同视角分析问题。 【教师总结】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社会生活需要秩序,并对所发现的问题给予分析和解决。 (二)你说我说话规则 【学生活动】 学生填表,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这些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设计意图:让学生搜集身边的规则,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生活离不开规则。同时让学生重点体会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进而形成规则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三)违反规则有代价 【材料分析】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 太和三中王素敏 教学目标: 认识近代中国在社会生活反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让子弹飞》中马拉火车的片段,由此导入。 设问: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三个方面来学习本课。 讲述新课: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 提问:近代以前,人们出行有哪些交通工具?学生思考回答。 近代以来有哪些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除了书上提到的还有哪些? 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2、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电话)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展示一些老照片,提问:拍照片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哪些乐趣和作用?

2、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播放视频《渔光曲》片段,提问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巩固小结: 1、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堂练习。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教案

y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1课时我与社会 知识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每个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能力目标 1.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能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2.明确自己不同的社会身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个人离不开社会,通过感受社会生活,从而增强对社会的热爱之情。 2.每个人的社会身份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是不同的,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社会身份。 重点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对几种主要社会关系的认识。 难点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教师准备:教材第2页和第3页的四个情景幻灯片或其他与此情景相关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一、情景导入,场景激趣 故事一:“猪孩”王显凤的故事 1983年4月的一个清晨,辽宁省台安县某农村的乡村教师王允林出门办事,路过村后的树林时,突然在一群正在野外觅食的猪群里看到一个小女孩儿。她大约七八岁的样子,衣衫破烂,蓬头垢面,夹在猪群里,一会儿爬,一会儿走,一会儿把头拱在地上吃草,一会儿又和小猪们一起挤在母猪身边抢吃猪奶…… 她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那个“猪孩”啊!王老师惊呆了,他马上写信给中国医科大学报告了这一情况。中国医科大学立即组织了由9位心理学和儿科学的教授专家参加的“猪孩”考察小组,驱车200公里赶往这个偏僻的农村,从猪圈里把满身污垢,屎尿一裤,浑身散发难闻臭气的女孩儿拉了出来,女孩儿受到惊吓,两眼直直地盯着周围这一大群人。 这个女孩儿叫王显凤,1974年12月剖宫产出生,无任何异常情况。其母5岁时因患大脑炎而导致重度智残,不会照顾刚出生的女儿。其父是继父,对王显凤漠不关心。她家住在村子的最南端,四邻不靠,加上她的父母心理异常,村民很少与他们来往。 王显凤的家以养猪为业,土房前并排修了三个猪圈。猪圈与住房无隔栏,猪可以随时进房上炕。长期和猪生活在一起的王显凤就以猪为伴,吃猪奶,学猪爬,抢猪食,啃猪草,和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教案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教案:我是文明小乘客 一:活动目标 1.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 2.懂得安全乘车的基本规则,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能根据老师的提问,清楚、连贯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1、在活动室用椅子模拟摆放成公共汽车。 2、道具:小动物的图片、方向盘、胡须、布娃娃等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导入活动师:小朋友,你们坐过公交车吗? 你们上车时会怎么做呢? 今天呀有一群动物也来乘公交车了,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是怎么坐公交车的! 教师讲述故事《文明的小乘客》并提问: (1)小动物们是怎么样上车的?虎大哥上车时怎么做的?你认为它做得怎么样?为什么? (2)小花狗乘车时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它做得怎么样?为什么? (3)鸡大婶乘车时不小心踩了虎大哥一脚,它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它做得怎么样?为什么? (4)虎大哥乘车讲文明吗?虎大哥最后下车了吗?为什么会下车呢? 2.教师组织幼儿自由讨论。 (1)提问:你平时乘车时怎样做的?除了故事中说的,乘车时还应该注意什么? (2)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巡回倾听。 3.教师引导幼儿集体讨论,并根据讨论结果,归纳和小结。 (1)乘坐公共汽车时,上车应主动投币或刷卡。 (2)要从前门上车,后门下车。

(3)上车后要坐好或抓好扶手,不能在车上随意走动,更不能将头、手、身体的其他部位伸出窗外。 (4)一人一位,不要随便占座位。 (5)要主动给老人、残疾人、抱小孩的人让座。 4.游戏:乘公交车教师用椅子摆成公交车的样子,幼儿自选角色,如:司机、乘客、爷爷、残疾人等,一起玩"公共汽车"的游戏。 故事:文明的小乘客嘀嘀嘀,森林巴士准备出发了。门一开,大家争先恐后地往车上挤。哎呀,小松鼠的鞋挤掉了,小白兔的花衣服给扯破了,虎大哥仗着自己力气大,把大伙推到一边,连钱都不给就抢先上了车。小花狗着急地喊:"大家不要挤,排好队,一个一个上!"大家听了小花狗的话,排好队,一会儿就都投币上了车。 车上,狐狸大叔提醒大家:"没有投币的,请回来投币噢。"大家都看着虎大哥。虎大哥装作没听见,扭头看着窗外。 车开了,第一站停靠青草坡,山羊爷爷摇摇晃晃地上车了。狐狸大叔说:"请给老弱病残和乘车需要帮助的人让个座。"山羊爷爷走到虎大哥的面前,虎大哥赶紧闭上眼睛装睡觉。坐在最后的小花狗站了起来:"山羊爷爷请到这儿来坐吧。"说着,扶着山羊爷爷坐下来。山羊爷爷乐呵呵地摸着小花狗的头说:"你可真是个好孩子呀。"车子又停了一站又一站,车上的人越来越多。鸡大婶不小心踩了虎大哥一脚,忙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虎大哥却蛮不讲理对叫起来:"谁知道你是不是故意的,你把我的脚踩伤了,赔钱!"鸡大婶吓坏了。小花狗不服气了,说:"她确实不是故意的,车上人这么多,大家应该互相谦让才是。"车上的动物们都同意小花狗的意见,批评虎大哥不文明。 一会儿,车停了,虎大哥灰溜溜地下车了。 中三班:崔莹莹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教案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教案 广阳镇一初中冯文修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863” 计划的制定以及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应用;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了解我国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明确单元知识要点。 2、在学生自主温故、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训练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整合、理 解记忆本单元重要知识点,从整体上把握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概况。 3、通过学习科技教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具体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增 强爱党爱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 本单元知识要点。 难点 理清本单元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注意历史 与现实的联系。 【复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引入新课:本节我们复习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板书课题)。【过渡语】请看学习目标(出示投影,生齐读),目标明确的同学请举手。【过渡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二、自学指导(基础自查,强化记忆)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86-107,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第15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指的是?研制或实验成功的时间、意义(地位)是什么? 主持研究的邓稼先被誉为? 2、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成功时间,赢得了什么称号、评价及奖项? 3、863计划:倡导者的四位科学家是?批示者是?八大领域是? 4、网络:为什么说网络是双刃剑? 第16课教育事业的进步 1、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划和成就。 2、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于1983年的题词,内容是? 第17课文化体育与卫生事业的发展 1、文学:两个创作高峰期,代表作品的特点。茅盾奖四个作品各是什么? 2、体育:特别是近20年的世人瞩目的成就,有何原因、现实意义。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1、衣食住行的变迁:根本原因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有何变化? 2、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有何变化;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哪些制度,哪个是最密切关注的,对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

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学院:研究生学院 专业:英语口译五班 姓名:信馨 学号:2120920

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文章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作品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一种文化载体,先秦有诸子散文,汉有汉赋,唐有唐诗,而宋代则是词极大繁荣的时期。词的产生不仅是一种新型文体的出现,它更是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新的时代的产物。“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的词是融于世俗的,是属于大众的,是贴近生活的。透过柳永的词,我们能追溯他所属那个时代的点滴——北宋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动态,文化的趋势。 北宋是个繁荣的时代。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各种市民文艺蓬勃兴起。柳永的词从题材,到形式,到审美取向无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题材上,柳永的词,记录了盛世的美好,城市的繁华,人们生活的悠然自得。那首《望海潮》便是繁华都市生活最好的写照。杭州自古以来都以钱塘繁华闻名于世,也是当时的东南第一州,柳永来到杭州,便被这里的大都市气息所深深吸引,写下这千古名篇: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是北宋前期杭州的传神写照,气势磅礴,文笔华美。词中作者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绿树白沙,江水奔腾;珠宝遍陈,物阜民丰;湖水清嘉,桂花飘香;笙管悠扬,菱歌回荡;老人悠然垂钓,儿童烂漫嬉戏。这是怎样一幅太平盛世的图景!全词将这都市风貌,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极致。 形式上,柳永大力发展慢词,这首《望海潮》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使用慢词,是因为小令这种过去盛行的词的形式已不能充分表达当时词人的思想感情。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文化传播速度加快。小令渐渐无法全方位地反映高度繁华的城市风貌,也不能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于是,慢词这种新的文体应运而生。慢词篇幅增大,词调较长,节拍缓慢,回环反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