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菊花》

古诗三首《菊花》
古诗三首《菊花》

古诗三首《菊花》

一、教学内容: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菊花》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花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花中有哪四君子吗?(梅兰竹菊)都知道它们各自什么时候盛放的吗?(春兰、夏竹、秋菊、冬梅)。兰花色淡清香,生于幽僻之处,被称作谦谦君子。菊花芳香袭人,不与群芳争斗,还艳于百花凋后。竹子修长挺拔,潇洒一生。梅花迎寒而开,坚韧不拔。

2、在这花中四君子当中,你们喜欢想不想知道在文中作者眼中的菊花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菊花》(板书菊花元稹)

3、自读课文,找出生字。

菊、舍、遍、渐、偏

(二)走近诗人世界

1、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zh?n)(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

(1)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

(2)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3)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2.细品诗句。

(1)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一丛丛的秋菊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陶渊明的家。(我)专心致志地绕着篱笆观赏,以至太阳偏斜还舍不得离开。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房屋。(组词:宿舍、校舍)

陶——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似陶家——像陶渊明的家一样。

日渐斜——太阳渐进地偏西

篱:篱笆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了。偏——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尽——完。开尽:开完。

更——再

(3)思考:诗中两个“绕”字一样吗?

答:不一样。第一个“绕”字是说菊花开的正旺,一簇簇,一丛丛,围绕着自己的屋舍,写出屋外所种花之多。第二个“绕”字是写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充分表达了诗人爱菊之情。

(四)再读全诗,体会感情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

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五)

1.试背这首诗。

2.背诵默写古诗。

五、板书

秋菊满园似陶家

绕篱赏菊日渐斜

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爱菊情深

菊花开后更无花

古诗三首教案:望洞庭、菊花、枫桥夜泊 (S版四年级第七册)

古诗三首教案:望洞庭、菊花、枫桥夜泊 (S版四年 级第七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想像古诗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3、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四)作业。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菊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菊花吗?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菊花的名称? 2、请你用你喜欢的词语来形容菊花。 3、教师总结,板书课题。 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朗读古诗。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诗三首《菊花》同步练习A卷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诗三首《菊花》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86分) 1. (4分)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lǒnɡ zhào hénɡ ɡuàn kuān kuòjìjìn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分)看拼音,写汉字。 hú diéhuā huā lǜ lǜ ________________ 3. (4分)选词填空。 宣布宣告宣讲宣读宣传 我们要向低年级的同学________毛泽东同志的事迹。 老师在班会上________了关于表扬李文同志的决定。 老师________;学雷锋活动现在开始。 毛主席的________,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大江南北。 4. (5分)造句子 ①驰名中外: ②白相间: 5. (5分)句子加工厂。

①大家尊敬老师,你给老师挑毛病,老师会不生气?(改成陈述句) ②他被精彩的课文内容深深地打动了。(改成“把”字句) ③语文课上学习了今天《春》我们的朱自清(连词成句) 6.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巍然耸立: ②引人注目: 7. (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教导 ②富丽堂皇 8. (5分)抄句子,体味情感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9.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雨过天晴,蚂蚁清除了洞口的泥土,又出来寻找食物了。 ②夕阳染红了西天。 10.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渐斜遍绕秋丛 11. (3分)写出反义词 爱—________ 斜—________ 无—________ 12. (4分)形近字组词

古诗三首—菊花教案1

5 古诗三首—《菊花》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 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 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菊——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房屋。(组词:宿舍、校舍) 陶——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 偏——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此花,这个花。 尽——完。开尽:开完。 篱——篱笆。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 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 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 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得上它。(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 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 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 似/ 陶家,遍绕篱边/ 日/ 渐斜。 不是花中/ 偏/ 爱菊,此花开尽/ 更/ 无花。

元稹《菊花》

《菊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菊花元稹) (二)古诗学习,三步走 第一步:知音(知道读音,做到读准字音) 学生提出“知音”方法(如,查字典等工具书、问同学、请老师帮忙等等) 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指名读、老师范读) 3.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字的读音 4.齐读全诗 第二步:明意(明白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方法,老师相机补充(借助课下注释、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等) 自主学习 1.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秋菊古诗

秋菊古诗 秋菊古诗 秋菊古诗(一): 1、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2、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 3、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明沈周《菊》 4、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王如亭《菊城吟》 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 6、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 7、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刘克庄《菊》 8、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9、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10、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白居易《咏菊》 11、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唐杜甫《云安九日》 12、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晋陶渊明《饮酒首》 1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陶渊明。《过故人庄》 14、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 15、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二首》 16、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宋杨万里《咏菊》 17、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袁崧《菊》 1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19、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明唐寅《菊花》 20、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2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红楼梦》 22、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23、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2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25、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26、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宋苏轼《赵昌寒菊》 27、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陈佩《瘦菊为小婢作》 2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 29、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郑思肖《画菊》 30、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唐赵嘏《长安晚秋》 31、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唐杜甫《宿赞公房》 32、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宋梅尧臣《残菊》 33、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李师广《菊韵》 34、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唐太宗《赋得残菊》 35、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郑思肖《寒菊》

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菊花

《菊花》说课 五里牌小学李红 《菊花》是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作者元稹,唐代诗人。他崇尚陶源明的田园生活,向往并赞扬陶渊明的高洁品质。 先说说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再说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菊()——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 ( )——房屋。(组词:宿舍、校舍) 陶()——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 偏()——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此花,这个花。 尽()——完。开尽:开完。 篱()——篱笆。三、学习古诗。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菊花》

古诗三首《菊花》 一、教学内容: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菊花》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花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花中有哪四君子吗?(梅兰竹菊)都知道它们各自什么时候盛放的吗?(春兰、夏竹、秋菊、冬梅)。兰花色淡清香,生于幽僻之处,被称作谦谦君子。菊花芳香袭人,不与群芳争斗,还艳于百花凋后。竹子修长挺拔,潇洒一生。梅花迎寒而开,坚韧不拔。 2、在这花中四君子当中,你们喜欢想不想知道在文中作者眼中的菊花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菊花》(板书菊花元稹) 3、自读课文,找出生字。 菊、舍、遍、渐、偏 (二)走近诗人世界 1、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zh?n)(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

(1)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 (2)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3)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2.细品诗句。 (1)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一丛丛的秋菊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陶渊明的家。(我)专心致志地绕着篱笆观赏,以至太阳偏斜还舍不得离开。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房屋。(组词:宿舍、校舍) 陶——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似陶家——像陶渊明的家一样。 日渐斜——太阳渐进地偏西 篱:篱笆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了。偏——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尽——完。开尽:开完。 更——再 (3)思考:诗中两个“绕”字一样吗? 答:不一样。第一个“绕”字是说菊花开的正旺,一簇簇,一丛丛,围绕着自己的屋舍,写出屋外所种花之多。第二个“绕”字是写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充分表达了诗人爱菊之情。 (四)再读全诗,体会感情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