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历史上最大的骗局 (钱锟)

生物学历史上最大的骗局 (钱锟)
生物学历史上最大的骗局 (钱锟)

钱锟著

每一个人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都有一个鱼的时期,外形跟鱼的胚胎相似到离奇的程度呢?

生物学在自然科学中,是最复杂又是最年轻的一门学科。百多年来不断地成长,到如今可以说达到突飞猛进的地步。每天在新闻报导中都可以听到有新的生物学发现。不少人都认为廿一世纪肯定是生物学的世纪。在这成长的过程中,随著观察和实验的增加,当然会修正过去的一些错误。

但是在1997年,生物学上有一个重大的发现,这个发现不是“修正”过往的错误,而是揭开了生物学历史上最大的丑闻(注1),也可以说是最大的骗局--科学家兼名教授海克尔伪造图片、蓄意欺骗。

但是据我所知,在美国除了两家科普性的杂志(注2)(注3)对此做了简单报导之外,各大城市的报章杂志都丝毫没有反应。偌大的事,就这样石沈大海吗?幸好有基督徒的努力,在 1999年,才出现较详细和公允的报导(注4)(注5)。

旧金山日报的错误

打开美国旧金山唯一的日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s,1999年2月7日版,其第6页(注6)几乎用全版,报导加州大学使用斑马鱼(Zebrafish, 也常作玩赏用)及其透明的卵和胚胎作实验的优点。作者是相当有声望的“常驻记者”,他乘著机会图文并茂,用半篇文章给读者彻底洗一次脑。

他用现今流行的进化论,也就是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来解释:斑马鱼在分类学上属於脊椎动物,在4.2亿年前从与人类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笔者注:这是假设,不是已证的事实),所以鱼类与人非常相似。尤其是在胚胎时期,因为人类进化必经过鱼类的阶段,所以每一个人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都有一个鱼的时期,外形跟鱼的胚胎相似到离奇的程度(uncanny resemblance)。因此,研究鱼的胚胎可以帮助了解人的胚胎及其发展过程(注一)。

提起人类胚胎与鱼的比较,多数读者或多或少尚能记忆:过去念生物学时,好像读过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在百多年前为了支持达尔文进化论而提出的胚胎重演律(Ontogeny recapitulates phylogeny)。该重演律说:人的个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重覆种系进化的过程。因为人类最初从鱼类进化而来,所以人的胚胎有一时期极像鱼(图一)。

我不知道你是否相信这种说法,但如果你打开儿女如今的中学或大学生物学课本,无论是中文或英文的,无论是国内或海外出版的,你几乎都可以找到海克尔的图片。该

日的《旧金山日报》即在报纸的中心地位,以大版面刊登了彩色的海克尔胚胎比较图,“证明”人类、兔子、鸡、乌龟都是从鱼进化而来。

很多不知内情的读者,连科学工作者,甚至生物学家,也可能认为,这篇报导不但言之有理,尚有图片“为证”,所以深信不疑。从那图画看来,人的胚胎在第一期“鱼”的阶段真好像有鳃,并且还有长长的尾巴呢!(注二)

但当我看了这篇文章,马上想写一封读者来信给该报编辑,揭露这生物史上最大的骗局。在美国旧金山这高度文明的地方,一份有名望的报刊怎麽可以犯这麽大的错?虽然我洞悉作者暗地里的动机是给读者洗脑,想灌输进化论,我也理解每人写文章都有他的立场及目的。但这篇文章所用的手段实在太卑劣了!海克尔的胚胎图最近才重新被证实是一个骗局,作者怎麽这般斗胆,还用它来骗人(读者大概都知道美国传媒都以扞卫达尔文主义为荣)?

手头报纸还没有放下,心中却另生一个意念:我为甚麽不用我的时间精力,给中文读者写篇报导,以免我们同胞受骗或犯同样的错呢?

揭露真相的人

英国伦敦有一位医生李察逊(Richardson),他也是胚胎学家,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人的胚胎,但他从来没有见过人胚胎有“鱼”的阶段!所以他立意要更正百多年来的错误。但是他很聪明,知道从海克尔传下来的这种“伪科学”,不是他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推翻的。

所以,他组织了十七个单位的科学家,研究了50种不同脊椎动物的胚胎及其生长过程,并且仔细观察、记录。除了海克尔用的鱼、蝾螈、龟、鸡、人、及三种哺乳动物,共四个纲的动物之外,他们还研究了圆口纲的七鳃鳗、软骨鱼中的电鳐、两栖纲的树蛙、爬行纲的鳖,哺乳动物中又加了澳大利亚的有袋类和胎盘类猫科的代表等等。

李察逊等人终於联名在1997年8月的Anatomy & Embryology学报上发表了他们惊人的结果(同注1)。以下做简单的综述:

一、海克尔声称的“第一期”胚胎,其实并非真正的最早期胚胎。因为各纲动物

从受精卵开始分裂的过程和原肠胚的形成完全不同,原肠胚以後外形上才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到後期又大不相同。所以,他说动物发育越是早期越相似,乃不尽不实之言。

二、各类动物在海克尔的第一期、也就是所谓“鱼”的时期,还是各不相同。图

二是李察逊等重新绘制的八类代表的胚胎。这些最新的资料显示出,这些动物的胚胎有相当的差异。为甚麽海克尔的原图中的八类胚胎如此相似呢?当然是动了手脚。

三、海克尔有意选择了较相近的胚胎。他选水生的蝾螈而不用青蛙代表两栖

纲,是因为蝾螈本身就更像鱼。相比之下,青蛙不甚像鱼,圆口纲及软骨鱼的代表与海克尔的期望相差更远。所以不选用。

四、那麽,海克尔到底动了什麽样的手脚,以便将人的胚胎画得像鱼一样呢?

原来他将人胚胎的鼻子、心脏、肝脏等大部份的内脏,及手、脚的胚芽都挖

掉,再加长脊椎成尾巴!经过如此删改,想要它像甚麽都可以了(图三)。

五、根据李察逊等研究的结果,海克尔删改的不只这些,他还随意加添。例如

鸡的胚胎,在这时期的眼与其他动物不同。它是没有色素的,而海克尔则将它涂黑,使它与其他动物看齐。还有,海克尔在大小比例上也随意更改,他的伸缩性可达十倍,以增加不同胚胎的相似性。

六、李察逊等人的文章还指出,海克尔刻意选用不同动物作为代表,却隐瞒这

些代表的种名,使人以为同纲的动物一定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即使是很接近的种,它的胚胎也很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不同种的鱼,它们胚胎的形态和发育的途径都可以各异。李察逊就此得出惊人结论,即“海克尔的胚胎”是

生物学上最“著名”的骗局。

是再度发现的骗局

《科学》周刊的标题更指出,这个大骗局并不是首次发现,而是“再度发现”(rediscovered)。原来当年海克尔还在德国Jena大学任教期间,他伪造的这些假图就已经被人揭发。

李察逊为了证实这是遮掩了一百多年的骗局,亲自到Jena大学去查史料。不出所料,海克尔当年被同事指控,他不但承认伪造,并且被判有罪(同注3)。所以,至今在德国的课本中找不到海克尔的图画。

但是为甚麽在英文和中文的课本中,这些伪作流传了126年,甚至直至今天呢?李察逊说:“这才是最大的谜。”(注三)

本文作者现居旧金山,为著名美籍华裔生物学教授,曾任旧金山大学生物系主任多年,现为该系教授。

附注:

注一:用动物模式做实验是进入临床试验前必须的步骤。各类动物之间有一定的异同,用比较方法研究更能深入了解生物之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并不需要推到4.2亿年前的假想祖先。

相反地,笔者十年前凭著蚯蚓与人类都是由一位造物主所造的信心,首创用蚯蚓作重金属污染的实验。其结果与用老鼠作的实验可以比对,与在人体的观察也非常相似。现在蚯蚓的模式已渐渐受环保及毒理学人重视。所以,在科学探讨中,动物“同源的假设”(不是已证的事实),完全可用“同一设计”的理论模式代替。换句话说,进化与创造的模式在实验科学上同样可用,但进化论理论本身却是哲学上的推论。生物学不需进化论为主导。

注二:所有脊椎动物的胚胎不是都有鳃,而是都有咽囊(phyraygeal

pouches)。鱼类的咽囊发育为鳃,但在其他动物中咽囊发育成与鳃无关的结

构,如内耳,和副甲状腺等。人类有尾的传说,有一部份由海克尔伪造的图而来。从图三清楚可见海克尔将脚的胚芽画成尾芽,不少人就为自己想像出尾巴来。

注三:笔者1999年暑期在中国曾接受北京某出版社副编的专访,其中问及人和鱼的胚胎比较。我建议在中学课本中删除海克尔的图画。据说这项更正在两年内可能完成。若果真如此,中国在教材上的改进要跑在英、美的前面。

引用文献:

(注1)Richardson, M. K., Hanken, J., Gooneratne, M. L., Pieau, C., Raynaud, A.,

Selwood, L. & Wright, G. M., 1997

There is no highly conserved embryonic stage in the vertebrates: Implications for

current theories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Anatomy & Embryology 196: 91-106.

(注2)Elizabeth Pennise, Sept. 5, 1997

"Haeckel's Embryos: Fraud rediscovered"

Science 277(5331): 1435.

(注3)In Brief, Sept. 6, 1997 Embryonic Fraud Lives On

New Scientist 155(2097): 23.

(注4)Jonathan Wells, 1999 Haeckel's Embryos & Evolution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61(5): 345-349.

(注5)Larry Witham, Jan. 25-31, 1999

Darwinism icons disputed

The Washington Times (National Weekly Edition) p.28.

(注6)Tom Abate, Feb. 7, 1999

Window on Lif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s, p.6.

附图:

图一:海克尔手绘的胚胎比较图。从正左到右为鱼,蝾螈,龟,鸡,猪,牛,兔,及

人胚胎的第一至三期。第一期也就是所谓的鱼时期,所有种类的胚胎都画成完全一样

没有分别(identical)。

图二:李察逊等画的八种动物代表,相当於海克尔“鱼”时期的右侧图(d例外,为背侧图)。 a)海洋七鳃鳗Petromyzon marinus, b)电鳐Torpedo ocellata, c)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d)多明尼加树蛙Eleutherodactylus coqui, e)欧洲鳖 Emys orbicularis, f)鸡Gallus gallus, g)袋鼠Trichosurus vulpecula, h)家猫Felis catus.

图三:海克尔删改人类胚胎的例证。左图为海克尔画的人胚胎在“鱼”的时期,右图为人胚胎真实的形态。海克尔几乎将人所有的内脏和手、脚的胚芽都挖掉。

摘自《海外校园》第四十期

海洋生物学的研究与思考

2.海洋生物学-发展简史: 1674年,荷兰A.van列文虎克最先发现海洋原生动物。1777年,丹麦O.F.米勒应用显微镜观察北海的浮游生物。19世纪前期,C.G.爱伦贝格在海洋中发现硅鞭藻类。英国C.R.达尔文对他在1831~1836年“贝格尔”号航海中采集的蔓足类和珊瑚类,进行了出色研究。德国J.米勒于1845年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和研究海洋浮游生物。英国E.福布斯在19世纪中期先后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按深度将爱琴海分成8个带;发表《英国海产生物分布图》;出版《欧洲海的自然历史》。德国V.亨森于1887年提出浮游生物(Plankton)的概念,并对海洋浮游生物开展了定量研究。1891年,德国E.H.哈克尔提出游泳动物(Nekton)和底栖生物(Benthos)两个概念。上述3个生态类群的概念,至今仍广为应用。1908~1913年,丹麦C.G.J.彼得松的工作奠定了海洋底栖生物定

量研究的基础。1946年,美国C.E.佐贝尔的《海洋微生物学》奠定了海洋微生物,主要是海洋细菌的研究基础。瑞典S.埃克曼的《海洋动物地理学》(1935、1953)、美国J.W.赫奇佩斯等主编的《海洋生态学和古生态学论文集》(1957)和H.B.穆尔的《海洋生态学》(1958)等,都促进了海洋生物学的发展。 19世纪下叶 各国竞相派出海洋考察船、设立滨海生物研究机构,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日益兴盛。其中,最有名的海洋考察是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历时三年半(1872~1876)的环球调查,学者们采集了大量深层和中层生物,出版了50卷巨著,所记载的生物的新种达4400多个,使当时已知的海洋生物种数翻几番。最古老的海洋生物研究机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那波利)海洋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872年,1874年正式开放。1888年,英国海洋生物学会成立了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美国在大西洋岸的伍兹霍尔,于1888年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在太平洋岸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前身海洋生物实验所,于1891年创建,等等。它们至今仍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特别是伍兹霍尔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工作,对海洋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 60、7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论、控制论和微量化学元素测定等数理化新成就、新技术的应用,海洋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如英、日学者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出控制海洋鱼苗性别的方法;美国发射海洋卫星调查海洋鱼群的数量和种类变化等。该阶段的特点是:①海洋生物学研究出现了大综合趋势,海洋生态系研究兴起。如对珊瑚礁生态系、上升流生态系的研究。②实验生物学研究大力开展,并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进行水产增养殖研究,“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据统计,中国海藻养殖1983年年产150多万吨(鲜品),日本约为50多万吨;中国对虾养殖产量1984年已达2万吨,大大超过了同年的捕捞产量。③向深海和远洋两个方向发展。研究深海和远洋生物的生命活动、代谢规律和演变及其资源,如对南大洋磷虾资源的调查和利用;美国等国学者在深海海底,发现独特的化能自养的细菌和动物等组成的海底热泉生物群落,它们组成了一个与陆地、淡水以及绝大部分海域迥然不同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④海洋生物药物研究兴起。自50年代后期在柳珊瑚中发现有价值的药用成分后,沿海各国纷纷从海洋生物中寻找药物,目前已知的海洋药用生物已有一千多种。 中国对海洋生物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曾活跃一阵。30年代初在厦门组织了全国性的“中华海产生物学会”,30年代中期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逐渐转移到青岛。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国海洋生物研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50年代及其以后,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水产局和海洋局系统以及一些省市,先后建立了海洋生物的研究机构,开展了全国性的海洋调查、渔场调查、海洋水产养殖和栽培,以及实验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较高水平的成果。 3.海洋生物学- 研究内容 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且随着海洋调查手段和开发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地发展。可以说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分类、形态、区系分布、生态、生理、生化、遗传等,在海洋生物学中均有相应的发展。但研究程度相差甚远,目前海洋生态的研究较为成熟,已形成海洋生态学。

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商务课程感想

课程感想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整体格局下,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核心组成部分。世界贸易组织在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多边贸易的谈判以及贸易争端的解决上都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环境比较恶劣,各国经济表现相对疲软,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多层次和多种类的问题,多边贸易谈判越发困难,原定部分自由贸易区域的计划落实不理想,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框架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世界贸易组织发达成员国通过自身优势和对贸易规则的利用,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使用不同手段逃避既定义务,保护本国利益,这严重破坏了WTO的精神和原则,导致多边贸易谈判的内容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世界贸易组织整体框架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在课堂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贸易保护一节,在课堂上和课下查阅资料时,我意识到:虽然“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学说”并没有当代贸易保护理论具有说服力,可以说给我满意答案的不是这些学说而是李斯特的个人经历——从普鲁士时期鼓吹城邦与城邦之间的自由

贸易,并实现关税同盟,到德国统一后强调贸易保护主义。我突然明白,一个国家是实行贸易保护还是贸易自由不应该由“主流经济学说”决定,也不应该由发达国家对你的政策的看法决定,而应该由国家利益和实际情况决定。当我们的制造能力强,工业、科技发达,我们就当然应该提倡自由贸易,当我们的工业基础薄弱,我们就应该集中力量办大事,进行本国贸易进行适当的保护,并同时优化国家的产业结构。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各国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环境比以前更加复杂,不同国家和经济体需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贸易挑战。与此同时,新技术、新局势、新需求等都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推动了国际贸易新趋势的出现,把握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对于提高我国的外贸水平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全球分工更加细化,分工形式出现新变化。世界经济和分工的变化使得国际贸易的模式和交易方式也发生转变,从而使得国际贸易表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外贸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而,我认为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趋势,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

《难以忽视的真相》和《全球变暖的大骗局》观后感

全球变暖观后感《难随着科技影片已成为一个倍受争议的话题,“全球变暖”最近一段时间,以忽视的真相》和《全球变暖的大骗局》的上映,继而“丑闻三重门”事件的曝光,更是把“全球变暖”问题推向了有一个巅峰。全世界那些著名的科学家们形传统的一方坚持认为是由于人类社会工业的大力发展所产成了两个对立的观点。造成了全球变暖;而持有怀疑的一方却认为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了CO2生的的增加。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偏向于后者的看法。CO2人们会理所当然的将其解当谈到全球变暖这个问题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增强→地球升温→今天的人类面临空前的生释为:存危机,这个因果链条,作为教科书式的准则,无论理念阐释还是逻辑关系,俨然而全球其权威性不容置疑。正如地球绕着太阳运转一样,然已成为真理代言,的增多而惹的祸吗?在看过《难以忽视的真CO2暖化究竟是怎么回事,真的是、全球变暖1相》和《全球变暖的大骗局》之后,首先我有几个问题想要提出:太阳大气运动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关键是变暖的原因是不是二氧化碳。是事实,、二2辐射、洋流、宇宙射线都会参与其中,怎么能简单都怪在二氧化碳上呢?而且这么小组分的气体增加有多少是人引氧化碳只是地

球大气的很小组成部分,、温度3起的也很难说,因为海洋,动植物腐败等等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生发展发速高业工类人,辅不程进的展发类人和线曲的碳化氧二和年间,1975—1940年之前,而在1940年间,但是温度急速增长却在1975—1940、温度和二氧化碳的相互关系:更像是因为气温上升了4温度基本呈直线下降。如果因为海洋本身能存储二氧化碳,这可以解释为:二氧化碳的量才跟着增加,,95%、温室气体中水蒸气占到5温度升高肯定会有二氧化碳从里面释放出来。CO2、6引起了气温升高呢?CO2为什么就能肯定的说是,0.054%却只占总量的次大的温暖期,对于中国而言在这两个温暖期,都是经济十分2万年内就有过1未来究竟可是现在的言论却是全球变暖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繁荣的时期,那个全球变暖的重经过我对于全球变暖这一问题的大量考察,、10是怎么样呢?要证据的“曲棍球”气温曲线在科学界到底有没有可信度?“气候门”事件不正CO2说明了一些支持引起温度升高的科学家们有不轨企图吗?而如今气温的升高的现象也确实存地球气温自古以来本来就十分的不稳定,。“史无前例的气候巨变”并不是所谓的然而与历史上那些发生过的变化相比,在,的增多的观点我也不是十CO2对于造成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 开展课题研究,尤其在填写项目申请书时,都会涉及到研究方法的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供大家参考。 1、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确理解研究对象。 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阅的文件资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选用。 3、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4、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求出数量分析结果,用于支持研究。 5、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于指导今天的研究。 6、比较法。对某类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7、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现 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分类记录下来。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条件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性。 8、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然后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个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说服力。 历史研究法课程心得 杜宝宗 1、赵恒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的论述 在课堂上赵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谈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关于论文的选题,赵老师谈到,论文题目必须有自己的见解,看到题目自己最起码有自己独立成型的思维,确定题目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对一个选题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衷,才会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另外,确

海洋生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有机体的起源、分布、形态结构、进化与演替特征、生命过程及其规律,并探索海洋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海洋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生殖与发育、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物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2.设计思路: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海洋生物学》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习性、分布以及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教学思路如下:1)介绍海洋生物学的概念和特点、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2)简述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及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条件的适应;3)讲述海洋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主要介绍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海洋真菌、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包括海洋鱼类、海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4)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基础生态学等;并行课程:环境海洋学、环境微生物学、 - 1 -

环境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毒理学;后置课程:海洋生物学实验、生物海洋学。 本课程与上述课程构成了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物与化学方向有关海洋生物与生态的课程群,内容和要求各有侧重、联系密切。 二、课程目标 《海洋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海洋生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各生态类群的研究方法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授课与讨论、课外作业等形式,要求学生做到课前提前预习教材相关章节、课后完成课下作业;教学过程中,重点内容会组织小组讨论,由学生分组针对特定的科学问题做调研,并以PPT的形式课上报告,交流讨论。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文献和背景资料阅读等作业,其中大部分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 1 -

《难以忽视的真相》、《全球变暖大骗局》

《难以忽视的真相》、《全球变暖大骗局》 两个记录片中的观点有许多不同,试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所学的理论加以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你自己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答: (1)《难以忽视的真相》是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二氧化碳。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来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骗局。是在向发展中国家推卸责任尤其是向中国、印度这种发展中大国。戈尔在他的演讲中运用大量的数字、图表、新闻影像,形象而深刻的说明了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后果。然而1998年,作为副总统的戈尔象征性的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环境问题在美国就是一种美国的“外交政策”与美国民众国内工作与生活的矛盾。如果美国从总统到国会都愿意执行京都议定书,减少CO 2排放,那么美国国内的产业结构必然要做大的调整。因为美国如此大的排放量使得它必然要承担最多的减排任务,所以那些顾及眼前利益的跨国企业就有可能不在全面寻找替代方案上投入最大的资金,而会将传统的产业转移到减排义务低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造成美国本土各企业缩小公司规模诸如裁员。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都是大型的重工业企业,控制着经济增长和大量就业,在政治上同样拥有极强的话语权,而与之对抗的,只是一些科学家和环保团体,力量根本微不足道。片中谈的是美国政客在全球变暖这个问题上的暧昧回避态度,因为牵涉到巨大的利益。因此避开政治上的回答而强调发展中国家CO 2排放进而将责任推卸到第三国身上。 (2)《全球变暖大骗局》是说全球气候与二氧化碳无关,是由于温度的升高导致CO 2增加。该片称全球变暖不是由人类活动制造的二氧化碳导致的,人类行为导致全球暖化是科学史上最大的骗局。全球在浪费时间、能源和金钱,为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制造不必要的恐惧和惊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变化的,二者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Swindle有意识地使用了许多混淆概念的暗示或潜台词。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史学的基础知识 一.历史是什么?关于“历史”,有四种解释: 1.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2.过去的事实;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通常说的“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注意区别下面两类历史: (1)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记载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2)历史撰述:是人们在诸多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会通并按照一定的体裁、体例写成的历史著作。历史撰述有规范性的特点。 书写的历史不同于客观存在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经过史学家的思考和编撰而呈现出来的。客观历史是书写的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 二.历史学是什么?研究和认识历史的科学 1.从宏观上分,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而自然史又包括天文、地理、海洋、生物;人类史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民族、城市、社区、村镇、移民、工业、农业、个人传记。 2.从世界范围内分,可以分为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 3.根据研究方法分,可以分为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 4.从时间分,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三.历史学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栽体;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的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导向。 四.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历史学家“重现”历史的基础。主要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史实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直接作为研究历史时的根据。

1、历史资料的分类: (1)按是否为文字记载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 ①文字资料:史书、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口述史料。其他: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②非文字史料: A.有图像类(如绘画、壁画、刺绣图案); B.有实物类(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 C.风俗类:借由对于当今流传风俗文化的观察,作为讨论历史现象的依据, D.社会调查所得的资料。 E.由人物专访所得的史料即口述史料。被访者亲历、亲见、亲闻,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2)按其加工程度、内容性质、实用价值可分为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 ①第一手资料即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其标志,一是具有原始性,二是具有真实性。 ②第二手材料不是当时当地耳闻目睹者的直接记载,而是间接得来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从史实到史料的运用者,如果超过一个人的加工处理,便成为的第二手材料。 (3)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大类 ①文献史料──凡是用文字记载的,包括铭刻、文书、著述等都是文献史料。 ②实物史料──考古遗迹和遗物都属于实物史料。 ③口述史料──当事人叙述的往事回忆,它是一种重要的历史信息来源。 2.史料的判断价值 (1)文献/实物/口述 ①历史文献是对历史的客观记载,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历史的全貌。但受材料、视角、方法、素养等诸条件的限制,史家的论述也会存在错误。

媒介读后感

《外国新闻传播史》读后感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通史的方式,以时间为经,以前述的七大剖面为纬,以新闻事业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展开为主干,移步换形,力求藕断丝连,将西方与世界新闻传播事业史的宏观画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本书涵括的主要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埃及、南非、巴西和墨西哥等。作者通过对这些国这家新闻传播的介绍,包括外国新闻传播史上所有重要的关节点。 在远古时期,人类只是通过发出一些简单的,来源于身体结构的声音、姿势、手势等体语来传递信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传播需求的增大,人们逐渐创造出一套在一定范围内约定俗成的传播方式,如标志、声光图式及一些象形符号和表意符号。真正使人类传播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的是语言的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生活内容的丰富,传播活动的频繁,口头传播的局限性日渐显现,于是人类研制出文字及书写材料,传播史上进入了文字传播时代。随着印刷术发明,近代的印刷传播随之发展起来。20世纪初电子传播工具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子传播时代。20世纪后半期,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得以应用,宣告国际互联网传播时代的到来,了解从各个阶段依次过度到下一个阶段的过程,将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新闻传播活动以及人类的生存方式变化的必然结果。 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还表明,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能力是随着媒介的改良与发明而增强;传播活动的形式,也是随着媒介的发展而改变;每一个新闻传播新时代的到来都以技术的突破为前提,即它对传播技术的进步有依赖性。这就是我们以此作为新闻传播史历史分期的依据和道理。 传播发展的过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每一次技术都使人类的传播能力有了飞跃。这种传播能力在进化过程中一代一代的积累、升华、传递这是人类发展和生存和发展基本的一面。 在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发面的需要,不断想法设法革新和发展传播技术。传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又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外国新闻传播史》这本说在对这个复杂矛盾的现象进行剖释,从中探索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 世界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级到高级,从落后到现如今的发达阶段,新闻的传播介质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从之前的石头到今天的电子。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总论按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国际互联网传播五个部分予以论述。

世界海洋生物学研究历史

世界海洋生物学研究历史 海洋生物学是海洋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关注海洋生物本身,在细胞、机体和种群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以及行为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杨万喜 2012)。自古以来,人类就因为捕鱼、航海等活动与海洋发生着关系,逐步了解一些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但是,海洋生物学作为一门系统学科的历史较短(沈国英施并章 2002)。 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四世纪),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在《动物志》中记述了170多种海洋生物,按现代分类包括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蠕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原索动物、鱼类、爬行类、海鸟、海兽等十多个主要动物类群,其中海洋鱼类即有110多种(价值中国网站 2006 )。而在中国,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刊行的中国《黄帝内经》中,就也已经有了用墨鱼治病的记载。更不要说公元前一世纪前成书的《尔雅》,不仅记载有海洋动物,甚至还有海洋藻类。还有公元初古罗马普利尼乌斯的《自然历史志》,记录了170多种海洋生物。中国明朝屠本睃的《闽中海错疏》,记载有200多种海产生物(价值中国网站 2006 )。不仅如此,《闽中海错疏》即是我国也是世界比较早的一部水产经济动物志,又是动物学从以实用为主向系统动物学方向发展的重要著作之一。而且《闽中海错疏》比较全面地记载了福建的水产动物,包含不少动物形态、生态和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湖南省科普网 2010)。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人类就已经体现出了对海洋生物学的巨大好奇以及浓厚兴趣。尽管那时还没有海洋生物学的这个学科观念,但这并没有阻止人类对海洋生物的探索。这便是海洋生物学的萌芽阶段。 随着自然科学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海洋生物学进入到了科学的研究时期。海洋生物学逐渐由萌芽阶段向初始阶段迈进。一些科学家开始进行零星的调查。例如,1674年,荷兰列文虎克最先发现海洋原生动物;1777年,丹麦米勒开始应用显微镜观察北海的浮游生物;英国的Forbs用底托网采集并观察底栖生物,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潮间带(littoral zone)、昆布带(laminarian zone)、珊瑚藻带(coralline algae zone)以及深海珊瑚带(deep sea coral zone)并且按深度将爱琴海分成九个带和发表《英国海产生物分布图》(沈国英郭丰黄凌风施并章 2010)。以后科学家们也相继进行了多次大范围的海洋生物调查。19世纪前期,爱伦贝格在海洋中发现硅鞭藻类;英国达尔文对他在1831~1836年“贝格尔”号航海中采集的蔓足类和珊瑚类,进行了出色研究;德国米勒于1845年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和研究海洋浮游生物。1908~1913年,丹麦彼得松的工作奠定了海洋底栖生物定量研究的基础;1946年,美国佐贝尔的《海洋微生物学》奠定了海洋微生物,主要是海洋细菌的研究基础(价值中国网站 2006 )。 此外,海洋生物学的一些概念、术语也陆续被提出来。例如,1887年Hensen首先使用“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1891年德国的Haeckel首先提出“底栖生物”(benthos)和“游泳生物”(nekton)两个名词,这是迄今为止仍继续沿用的海洋生物三大生态类群(沈国英施并章 2002)。此时,海洋生物学已经初步形成了一门系统的学科。 19世纪下半叶开始,出于自身的好奇心理,各国竞相派出海洋考察船,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日益兴盛。各国的海洋生物学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其中,最有名的海洋考察是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历时三年多(1872~1876)的环球调查,学者们采集了大量深层和中层生物,出版了50卷巨著,所记载的生物的新种达4400多个,使当时已知的海洋生物种数翻了几番(沈国英施并章 2002)。各国在此期间也设立了许多考察站,相继建立了许多海洋生物研究机构(最古老的海洋生物研究机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洋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872年,1874年正式开放。1888年,英国海洋生物学会成立了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美国于1888年在伍兹霍尔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等等(价值中国网站 2006 ))这对海洋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初至50年代可以认为是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海洋生物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大量的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定量研究。例如,对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数量分布的研究等等。而且,在游泳生物上,人类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例如研究人员开始对一些鱼类的分布、洄游和数量变化等开展调查(沈国英郭丰黄凌风施并章 2010)。这对捕鱼业以及鱼类研究专家积累了很多珍贵的材料资源。

《难以忽视的真相》和《全球变暖的大骗局》观后感

全球变暖观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全球变暖”已成为一个倍受争议的话题,随着科技影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和《全球变暖的大骗局》的上映,继而“丑闻三重门”事件的曝光,更是把“全球变暖”问题推向了有一个巅峰。全世界那些著名的科学家们形成了两个对立的观点。传统的一方坚持认为是由于人类社会工业的大力发展所产生的CO2造成了全球变暖;而持有怀疑的一方却认为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了CO2的增加。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偏向于后者的看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当谈到全球变暖这个问题时,人们会理所当然的将其解释为: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增强→地球升温→今天的人类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这个因果链条,作为教科书式的准则,无论理念阐释还是逻辑关系,俨然已成为真理代言,正如地球绕着太阳运转一样,其权威性不容置疑。然而全球暖化究竟是怎么回事,真的是CO2的增多而惹的祸吗?在看过《难以忽视的真相》和《全球变暖的大骗局》之后,首先我有几个问题想要提出:1、全球变暖是事实,关键是变暖的原因是不是二氧化碳。大气运动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太阳辐射、洋流、宇宙射线都会参与其中,怎么能简单都怪在二氧化碳上呢?2、二氧化碳只是地球大气的很小组成部分,而且这么小组分的气体增加有多少是人引起的也很难说,因为海洋,动植物腐败等等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3、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曲线和人类发展的进程不辅,人类工业高速发展发生在1940—1975年间,但是温度急速增长却在1940年之前,而在1940—1975年间,温度基本呈直线下降。4、温度和二氧化碳的相互关系:更像是因为气温上升了二氧化碳的量才跟着增加,这可以解释为:因为海洋本身能存储二氧化碳,如果温度升高肯定会有二氧化碳从里面释放出来。5、温室气体中水蒸气占到95%,CO2却只占总量的0.054%,为什么就能肯定的说是CO2引起了气温升高呢?6、1万年内就有过2次大的温暖期,对于中国而言在这两个温暖期,都是经济十分繁荣的时期,可是现在的言论却是全球变暖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未来究竟是怎么样呢?10、经过我对于全球变暖这一问题的大量考察,那个全球变暖的重要证据的“曲棍球”气温曲线在科学界到底有没有可信度?“气候门”事件不正说明了一些支持CO2引起温度升高的科学家们有不轨企图吗? 地球气温自古以来本来就十分的不稳定,而如今气温的升高的现象也确实存在,然而与历史上那些发生过的变化相比,并不是所谓的“史无前例的气候巨变”。对于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是由于工业发展产生的CO2的增多的观点我也不是十分的赞同,有资料表明,温室气体中的CO2仅占总量的0.054%,而这0.054%中自然界放出的CO2又占到了一大部分,比如说火山的爆发、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等,因此由于工业发展所造成的那部分CO2增量则是少的可怜。同时我们也知道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它能吸收大量的CO2,而其面积又占到了地球的71.8%,所以说,留在大气中的CO2还没有多到能完全的影响气候的变化,当然我并不是说温室效应的产生完全不关CO2的事,只是温室效应的产生并不是完全又CO2所引起的,我们要知道在温室气体中有95%的水蒸气,变热的空气将保留更多的水分,而湿度的增加会极大的促进暖化,如此反复循环,更会使温度迅速的增加。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模型绘制出的“曲棍球柄曲线图”也不具有充分的可信度,因为全球变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包含了太阳的辐射、海洋的吸收作用、宇宙的辐射作用以及自然界所发生的种种因素在里边,怎么能用一个简单的计算机模型就能草率的推断出呢?更何况,在最近的“气候门”事件中,由于黑客侵入了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一:浅析心态史学方法论述评 论文关键词:心态史学年鉴学派史学特征史学功能 论文摘要:心态史学既是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又是史学研究的一种新理论、新方法。自年鉴学派笃力耕耘以来,心态史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之评述有利于推动这一史学研究新视角的发展。本文拟从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特征、史学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 一、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 “心态”一词出自英语,最早出现在17世纪,是17世纪英国哲学的产物,指的是集体心理学,即“人们、一个特定的人们集团等等”所特有的思想和感知方式。然而,英语中的这个词只是哲学术语,在法语中,该词却很快被广泛运用起来。启蒙运动后,法语"态”一词具有了“心理状态”这一更为宽泛的内涵。本世纪初,由于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心态”一词的含义在法语中就表示“原始后期”人们的心理,它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现象。心态研究被广泛运用到历史领域,是随着年鉴学派的产生发展而萌生、勃兴的。于是年鉴学派的各大史学家们便对心态史学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由于“心态”这一概念的含义本身太广泛而又太模糊,虽然心态史学在法国已热闹了很多年,至今仍没有人能对此作出明确而又被公认为权威的界定。在我国,关于“心态”

一词的解释,主要被收集在一些辞典条目中,如《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指心理状态,内心世界活动的状态”。史学界对于心态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界定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借用年鉴学派的一些看法。可见,由于心态史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至使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飘忽模糊。目前,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可的一种概念可总结为:心态史是研究一定时代群体心理表现和大众意识 状态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的史学分支。它注重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并着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与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心态史学研究的特征 心态史的问世是年鉴派新历史观结出的丰硕成果。年鉴派历史观的核心是“总体历史”,这一总体性最初是通过社会史和经济社会史实现的。于是心态史家们一开始便注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注重一定时代群体心理和大众意识的状态,注重从各种社会因素与社会存在出发研究个人心理成长与发展的历程,注重从历史文献和遗迹而不是任何模式出发去重建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类精神生活,注重用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问题等。这种研究的史学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心态在历史运动中的“中介”地位和反作用 社会心态在历史运动中扮演着“中介”角色,这种中介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社会角度讲即:社会环境—人—社会运动; 二是从个体角度讲即:社会意识—心态—行为。前者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显示心态受社会环境影响发生变化,其中“社会环境”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后

海洋生物学考研

海洋生物学 一、专业介绍 海洋生物学(070703)隶属于海洋科学一级学科,是海洋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特别是海洋生态。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海洋生物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厦门大学为例: (01)海洋浮游动物学 (02)海洋鱼类学 (03)海洋动物生理学 (04)海洋生态学 (05)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学 (06)海洋动物生化遗传学 (07)海洋微生物学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海洋生物学的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术,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利用近代水生生物学、藻类学、微生物学和水产养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海洋微生物、动物和藻类等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技术。有严谨的求实态度和科学作风,品格端正。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畅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进行学术交流。 3、专业特色 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且随着海洋调查手段和开发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地发展。与其它相关学科相比,海洋生物学的发展受到调查手段和工具设备的影响较大,因此,该专业的发展亟待调查和实验手段、仪器的革新。另一方面,海洋生物学不但与海洋渔业生产直接相关,同时为海洋生态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等研究提供依据。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或(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40)单独考试英语 (620)细胞生物学或(625)海洋科学导论 (832)生物化学或(840)普通物学(海洋系) (注:以厦门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 二、推荐院校 海洋生物学硕士全国招生较强的单位有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宁波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汕头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大连水产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烟台大学等。 三、相同一级学科下设的其他相近专业 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 四、相关课程设置 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海洋生物学的硕士必修课程有: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基础英语、专业外语、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学、专业外语、海水养殖学、海洋微藻培养技术、海洋病原微生物、生化分离工程等。 五、就业前景 人类进入21世纪,人口增长、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海洋生物学研究将在本世纪自然科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海洋生物学和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和发展将在解决生命起源和进化以及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增长、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三大难题方面起突出作用。该学科应用广泛,海洋生物与

作文-华为的世界读后感1800字

华为的世界读后感1800字 现在公司门卫有了书架,为公司员工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料。因为领导开会多次提到华为,我也对华为产生了神秘感,所以从哪里买了本《华为的世界》,看了这本书感触很深。 首先就是本书的简介吸引了我。在中国,充满神秘感的企业往往被认为有问题,而这些企业也往往真的会如预期一样的倒下,似乎只有华为是个例外。要了解这个中国企业的奇迹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就必须了解华为的领袖任正非,了解神秘的任正非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执著和影响力从哪里来以及他对企业如何“基业长青”这个终极问题持续10多年的寻觅和思考。实际上,任正非就是华为,对这个企业家“神”的一面和“凡人”的另一面的了解,对他管理思想甚至是个人性格变化轨迹的考证,就是解读华为从注册资本2。4万元人民币的代理商成长为60亿美元营收的准世界级公司的关键。对所有追求世界级企业梦想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华为的经验不仅仅是一个满足“好奇心”的故事。华为管理模式的演进、华为的“死而复生”、华为的技术研发、华为的海外拓展以及华为的接班人,这经验背后都是华为和任正非付出的巨大代价,而这些也应该成为中国企业珍惜并共同拥有的。

我认为从华为内部说,有两点促使华为的进步: 一。华为的使命和目标“将来电信设备市场将会三分天下,西门子、阿尔卡特、华为。”——1994年的任正飞。而写入《华为基本法》的是:华为追求的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客户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任正飞在谈到这一点时,全场鸦雀无声。毕竟这是在十年前,华为所有高管被任正飞的伟大梦想所震撼。然而华为也是在这个梦想的驱动之下,一步一步逐步走到了今天。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一个公司的使命是多么神圣和伟大。我们公司在成立十二年后,也总结了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有了公司的使命:为中国特种化学品领先全球而倾尽全力。我们每天晨会都在喊,喊我们这个世界级的使命,但每一位员工是否真正理解“倾尽全力”的含义和对我们每一位员工的鞭策和要求。使命就是一种信念,深深扎根在我们心里和骨头里,每时每刻都在要求和激励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倾尽全力,不要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留有遗憾,做事要追求尽善尽美。我们现在的一些员工没有认识到倾尽全力的内涵,每天背诵使命、愿景、理念敷衍了事,做事情不注重细节,不追求完美,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这已经违背了我们的使命。我们只有在公司神圣使命的引导下,兢兢业业干好自己的工作,努力把我们的公司做大作强。只有公司大发展了,我们个人才有大发展,才能

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800字

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800字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第1篇 在这次暑假中,我观看了《难以忽视的真相》这部荣获奥斯卡奖的电影,片中的主角——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对全球变暖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的讲座令人胆战心惊。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戈尔揭露了气候变迁、全球变暖的资料并对此做出预测。由于环境恶化、二氧化碳过多,大气层增厚,红外线留在了地球上,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温度上升、水土流失······不久将会导至一次全球性的灾难!戈尔呼吁:只要人类觉醒起来,多种树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将会阻止全球变暖对全世界造成的影响! 看了这部电影,我感触良多。全球变暖所造成的灾难如阴影一般在我大脑挥之不去。当然,造成今天这样的后果,终究到底还是人类的错啊!是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全球变暖到底离我们多远?可能不久以后,当我想去西藏,发现雪山雪崩,想去云南,发现梅里雪山上的雪越来越少. 卡特里那飓风的形成和温室效应有关.全球自然灾害的发生量大大增加.还有印度洋上的海啸.人类的所谓的最终审判日到来了吗?了不起的人类到底有多了不起?在灾难面前,人类毫无抗拒之力! 什么是真相?全球变暖就是真相!人们无家可归就是真相!全球变暖导致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导致气候反常,导致海洋风暴,导致土地干旱,导致水土流失·····为何人们总是忽视真相而对一场一场的灾难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呢?因为科技的进步很快,但是人性的进步很慢。海平面上升,将会导致一亿人生活在海平面之下,后果可想而知。大家知道北极熊因为气候变暖,导致冰层融化而必须游泳96公里觅食,结果体力不支溺死吗? 北极的冰如果全部融化,海平面上升,上海肯定就不存在了.这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 人类啊,觉醒吧!只要人类觉醒起来,保护环境,多种树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展开低碳生活,那么,全球变暖的阴影将会远离我们而去,我们又将会生活在安居乐业的环境之中啊!

史料分类及史学研究方法

史料分类及史学研究方法 一、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一)文献(文字)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 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 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 (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 (二)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地位: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3.局限 a.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b.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2)、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二、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 (1).含义:①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 ②第二手材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 究对象的情况。 (2)价值: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 3.与三类史料的关系: 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 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 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四、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全球气候变暖大骗局

全球气候变暖大骗局 姓名:吴文炯 学号:1311084007 班级:光学工程13研 院系:数理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 2014年4月10号

摘要:西方国家所谓“气候变暖”问题缺乏事实和科学依据,并不是科学定论,温室气体不能决定气候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炒作“气候变暖”的目的是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挥舞大棒,确保其能源安全和世界霸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从科学家间的争论发展成为国际政治博弈和经济竞争的焦点,有关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变成对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和发展权益的争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要认清气候变暖问题的本质,从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当今世界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他们总是提出形形色色、亦真亦假、似是而非的命题供世界讨论和施行,其目的无非是保持他们对世界的霸权和垄断,实现大垄断财团———石油财团、军工集团和金融集团的利益。例如,利用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武断地、别有用心地认为都是人为原因,这实际上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幌子。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 的气候变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从气候变化的概念来看,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气候变化没有具体科学标准,到底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气候变化呢? 这就为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提供了空间,并产生了许多可能相互矛盾却不能算错的结果。卡尔·波普尔( Karl Popper) 的可证伪理论,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学说。可证伪性就是可检验性、可反驳性。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是否能称为科学,在于其可证伪性。这个观点可能与我们通行的观念不一样,一般都认为,一个理论是否科学,在于其能够被经验证实。而波普尔认为,所有的伪科学或者非科学都采取了一种类似这种占卜术的表达方式。它们的陈述极其含糊,什么事情都能解释得通。但正是因为这点,它们破坏了自己的可检验性和科学性。气候变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既不能被证实,又不能被证伪,因此是伪科学,伪命题。第二,气候变化不会朝一个方向改变,它必然包括气候变热、气候变冷、气候稳定、气候恶化、气候异常、气候巨变等多种情况和可能,否则辩证法就失败了。 一、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 人类的工业活动会极大地影响地球气候的观点是1908年由瑞典科学家斯凡特·阿兰纽斯首次提出的。1896年,他曾在论文中指出,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一倍,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增加5.26摄氏度,纬度越高,增幅越大。1908年,他在自己的专著《形成中的世界》中指出,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重在未来几个世纪中会增加到引人注目的程度。不过阿兰纽斯对气候变暖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实际比重并不大,每年煤炭燃烧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只占大气二氧化碳的1/1700,并且海洋能吸收约5 /6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同时,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更加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物产,对寒冷地区来说,尤其如此。阿兰纽斯因其研究成果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G.D.卡兰达1938年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学术演讲中指出,人类排放的微量气体足以改变全球气候。他比较了大气中可测量到的二氧化碳的增长与200个气象台的记录,认为这些数据支持了阿兰纽斯关于二氧化碳比重与气温关系的理论。同阿兰纽斯一样,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持乐观态度,认为补充的二氧化碳对北温带的农业是有好处的,同时气候变暖会防止“致命的冰川时代的回复”。直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一直是: 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会被海洋吸收,因此没有理由担心燃烧化石燃料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