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血液循环

04血液循环
04血液循环

[04]:血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1. 心动周期

2. 心音

3. 每搏输出量

4. 每分输出量

5. 射血分数

6. 心指数

7. 心的定律

8. 心室功能曲线

9. 心肌收缩能力

10. 心力储备

11. 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

12. 快通道与慢通道

13. 有效不应期

14. 期前收缩

15. 自动节律性

16. 窦性心律和异位心律

17. 超速驱动压抑

18. 心电图

19.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20. 血管的可扩张性

21. 泊肃叶定律

22. 血压

23. 外周阻力

24. 收缩压和舒张压

25. 脉压

26. 平均动脉压

27. 动脉脉搏

28. 中心静脉压

29. 微循环

30. 有效滤过压

31. 交感缩血管紧张

32. 缓冲神经

33. 轴突反射

34. 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

35. 心血管中枢

36.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37. 血-脑屏障

二、填空题

1. 当进行强烈体力活动时,由于___系统活动增强,将通过动用___贮备及收缩期贮备,使心输出量增加。

2. 收缩期贮备是通过减小心室___容积活动增加搏出量;而舒张期贮备是通过加大心室___容积来提

高搏出量。

3. 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动脉血压增高,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峰值将___,射血速度将___。

4. 对在体心脏而言,心室肌收缩的前负荷是指___,后负荷是指___。

5. 第一心音标志心室___开始,第二心音标志心室___开始。

6. 心肌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___,另一类为___。

7. 心脏的工作细胞具有兴奋性,___性和___性。

8. 心肌细胞的钠通道有___、___和___三种状态,它们都是___和___依赖性的。

9.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1期又称___,复极3期又称___。

10. 心室肌平台期Ca2+持续而缓慢内流的原因是钙通道激活过程较钠通道___,加之胞外Ca2+浓度远比胞内___。

11.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4期,通过___和___的作用,将进入细胞内的Na+、Ca2+排出细胞外,而摄取K+入细胞内。

12. Na+-Ca2+交换是一种___转运,其能量是由___提供的。

13. 与浦肯野细胞比较,窦房结细胞0期除极速度___,幅度___,而4期自动除极速度___。

14. 在心室舒张末期,主动脉约___mmHg,左心室内压接近___mmHg。

15. 心肌的自动节律性,以___细胞自律性最高,而___自律性最低。

16. 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是通过___和___实现的。

17. 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增大,自律性将___;4期自动除极速度增快,自律性将___。

18. 阈电位水平下移,与___之间的差距减小,兴奋性将___。

19. 心室肌的___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机械反应的___期早期。

20. 心室肌细胞在超常期时其兴奋性___与正常,此时产生的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将___与正常。

21. 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变化幅度___,而主动脉压力变化幅度___。

22. 心电图的QRS波群代表左右两心室的___过程,而S-T段代表心室肌处于___,表明心室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

23. 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径小,对血流的___大,成为___血管。

24. 真毛细血管交替开放主要受___影响。

25.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由___带回至血液中,使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保持较低水平。

26. 静脉回流受阻时,组织液生成增加而致水肿,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血压___。

27.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___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生成增加。

28. 冠脉循环血流量主要取决于___的高低和___的长短。

29. 副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为___,后者与血管平滑肌的___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30. 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其主要作用的是___,它是通过对体内___的调节而对动脉血压起调节作用的。

31. 心迷走神经节后神经元为___能神经元,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起作用可被___受体拮抗剂所阻断。

32. 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为___能神经元,其末梢释放___,其心脏作用可被___受体拮抗剂所阻断。

33. 给动物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压___,因反射性作用,心率则___。

34. 给动物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引起骨骼肌血管___,心率___。

35. 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的神经纤维为___,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的纤维称为舒血管纤维,二者又统称为___神经纤维。

36. 当交感缩血管紧张___时,血管平滑肌进一步收缩;当交感缩血管紧张___时,血管平滑肌收缩程度减弱,血管即舒张。

37. 心钠素是由___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具有强烈的___、___、血管扩张和血压降低的作用。

38.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可刺激___感受器,使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元释放___。

39. 运动时,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量增强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心交感中枢___和心迷走中枢___。

40. 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导致血管平滑肌___;与β受体结合引起血管平滑肌___。

41. 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有___受体和___受体两类。

42. 动脉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不是动脉___本身,而是对动脉管壁的___。

43. 当肾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___可激活近球细胞的___肾上腺素受体,从而使肾素释放增加。

44. 血管紧张素Ⅱ有使全身___收缩、血压升高和使___释放醛固酮的作用。

45. 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___频率的神经冲动,称交感缩血管的___活动,这种活动使血管平滑肌维持一定程度的收缩。

46. 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为___,它与___受体结合引起舒血管效应。

47. 平均动脉压在___范围内变动时,脑血管通过___机制使脑血流量保持恒定。

48. 局部组织低氧使体循环血管发生___反应,肺循环血管发生___反应。

49. 左心衰竭形成肺水肿的原因与肺静脉压力___,肺循环毛细血管压也随着___有关。

50. 在临床上可将不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直接注入___,使之较快的进入脑组织,这是由于___和___通透性很高的缘故。

三、简答

1. 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产生的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2. 为何讲用做功量评定心脏泵血功能意义更大?

3. 何谓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代偿间歇是如何产生的?

4. 心脏为何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始终保持着自动的、有序的收缩活动?

5. 房颤的危害性为何比室颤小的多?

6. 弹性贮器血管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7. 测量中心静脉压有何临床意义?

8.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有哪些因素?

9. 高温环境中久立不动和长期卧床病人由卧位突然立起时,为何容易出现头晕,甚至昏厥?

10. 组织液生成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哪些?

11. 简述调节血管舒缩活动的神经和体液因素有哪些?

12. 何谓窦弓反射?其反射弧是什么?有何生理意义?

13. 简述心迷走神经对心脏作用的原理。

14. 简述心交感神经对心脏作用的原理。

15.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调节血压中的作用是什么?

四、论述

1. 一次心动周期内,心室腔内压力高低、容积大小、瓣膜开关及血流方向发生了什么变化?

2. 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各期特点及形成机制。

3. 心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其特点如何?

4. 心输出量调节是如何进行的?

5. 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6. 中等量以下出血,血压回升机理是什么?

血液循环教案

第一节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 生: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二)、进行新课 【展示模型】揭开人体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脏,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

大小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学生总结】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不多。 【结构展示】把心脏模型解剖开,让学生观看。 师:心脏的内部结构到底怎样呢?引入正文。 【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学生体验】取一个新鲜的猪心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与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这与心脏的功能有何关系。观察连接心 房和心室的血管,联系所学动脉、静脉的知识,了解其特点。有的女生胆子小,不敢用手摸,应鼓励。对学生的疑问注意引导分析,不要盲目地进行解释。有异议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观察血管时,可对学生适当提示,以巩固动脉、静脉概念。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整理

血液循环 百科名片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目录 简介 过程和分类 血液的作用 肾脏血液循环 系统介绍 路线介绍 历史发现 能量介绍 简介 过程和分类 血液的作用 肾脏血液循环 系统介绍 路线介绍 历史发现 能量介绍 *主要功能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庇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 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 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 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编辑本段过程和分类循环过程 心血管系统 (systemacardiovaschlare )包括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心血管系统 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循环管道,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它不停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不断地吸入和压出血液,保证血液沿着血管朝一个方向不断地向前流动。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自心脏发出,经反复分支,血管口径逐步变小,数目逐渐增多,最后分布到全身各部组织内,成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呈网状,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就在此进行。毛细血管逐渐汇合成为静脉,小静脉汇合成大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完成血液循环。 循环种类

血液循环

- 1 -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导学稿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二、新课导入 三、 目标展示 【学习目标】1.说出血循环的概念。 2. 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知道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四、自主学习1、血液循环的定义及意义(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①、血液循环的定义:在 的推动下,血液在 中按 的方向不停地流动,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②、血液循环的意义:血液循环实现人体内 的运输 2、血液循环路线——体循环(培养读图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 ①、体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的出发点是心脏的 ,它收缩,射血进入 ,再流经全身的 ,到达 ,再过 ,最后汇集到 ,流回到终点站 。 ②、在全身毛细血管网是如何发生物质交换的? 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网时,把运来的 和 送给组织细胞利用,与此同时,把细胞产生的 等废物带走, 这样血液就有含 多,颜色 的动脉血 变成了含 少,颜色 的静脉血。 3、血液循环路线—肺循环(培养读图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 ①、肺循环的途径:肺循环的起点是 ,它收缩将血液压入 ,流经 ,再经 流回 ,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②、肺部毛细血管网处的物质交换 : 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 进入肺泡,肺泡中的 进入血液,这样血液就有含 少,颜色 的静脉血变成含 多,颜色 的动脉血。 4、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总结(培养应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①、火车接龙(学生依次口头做答) 体循环:1 2 3 4 5 6 7 肺循环:1 2 3 4 5 ②发生物质交换的场所在哪里? ③、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是否同时进行?起止点都在 在 汇合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五、展示交流 六、疑难点拨七、盘点收获八.板书设计九.自我检测 达标检测: 每题1分 并求出小组平均分,小组内错题纠错。 1、动脉血的正确概念是( ) A 含氧和营养物质都多的血 B 在动脉内流动含氧多的血 C 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 D 含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少的血 2、下列血管中流动着动脉血的是( ) A 主动脉 B 肺动脉 C 肾静脉 D 上、下腔静脉 3、肺循环的起点和体循环的终点分别是( )。 A.右心室 右心房 B.左心室 左心房 C.右心室 左心房 D.左心室 右心房 4、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共同规律是( )。 A.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B.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C.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D.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 5、血液通过肺循环,其变化是( )。 A.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B. 营养物质增多了,废物减少了 C.营养物质减少了,废物增多了 D. 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6、右图是血液循环模式图,据图回答:(15分) (1) 血液由[ ]______经过[ ]______进入肺。在A 处进行气体交换后,由______血变成______血,再由 [ ]______流回到[ ]______,完成肺循环。 (2)[A ]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_____来实现的,[A ]与[B ]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_____实现的。 (3)血液由[ ]______经过[ ]______给全组织细胞供血,在B 处进行气体交换,______血变为_____血,由[ ]______流回[ ] ______完成体循环。

心脏在血液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心脏在血液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心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一种身体器官了。心脏是掌管着全身血液正常流通的。所以心脏出现了疾病症状的话,那么身体就不能很正常的运转,严重的心脏疾病是会有可能让生命出现危险的。所以保证心脏的健康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是吗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 系统组成,血液在其中按一定方向流动,循环不已,称为血液循环。根据血液在体内循环路径不同,把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全身的静脉血都汇入右心房,经三尖瓣流入右心室,心脏收缩时将血液射入肺动脉,流经两肺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充分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后,暗红的静脉血又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然后由肺静脉送向左心房。从右心室到左心房这一血液流动途径称为小循环,即肺循环。接着,左心房的动脉血经二尖瓣流入左心室,当心脏收缩时,左心室内的新鲜血液首先被泵到主动脉,并通过逐级动脉分支到达毛细血管,流经全身(包括心肺)进行物质交换,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器官组织和细胞,

并带走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成为静脉血,最后由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将静脉血带回右心房。从左心室到右心房这一血液运行途径,称为大循环,即体循环。 心脏是一个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是血液循环动力的源泉。通过心脏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系统中不停地流动,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心脏泵出血液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它以每秒8米的速度射出血液。当人体活动量增加时,它泵出较多的血液以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则泵出较少的血液。由此可见,如果心脏这一中心驱动泵停止了跳动,血液循环就要终止,生命即告结束。可见心脏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是多么重要。 看过上面的心脏在血液循环中起什么作用介绍之后,现在都知道心脏的重要性了吧。所以在我们平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养心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适当的进行运动,增强我们心肺功能。积极的预防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保持愉快的心态,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出现。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的认识 “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血管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视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4 课型与时间 ①课型新授课 ②时间一课时 2. 学生分析 2.1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 2.2学生特殊特征分析 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管以及心脏的结构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可采用多媒体指导其观察。本节应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3.教学策略 3.1教学方法以实验法、问题法和讨论法为基本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前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3.2教具和媒体应用视频资源、PPT课件等。 3.3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学生学习测量血压的方法。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二) 知识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知道输血原则、献血的意义和四种血型系统分类。 3、描述血液的成份和主要功能。了解血液各成分的正常含量,能读懂血常规检验化验单。 4、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兔的血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教材 重点 难点重点: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 难点:血浆和血细胞的功能教具PPT课件 教学 方法讲授、讨论、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你知道一个人体内一共有多少血吗?一碗?一盆?一桶? 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呢?有没有其他颜色的血液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新认识一下我们每个人体内的血液。 二.引入新课 师:首先我想请大家自己来谈谈你所知道的有关血液的常识。 生:畅所欲言(比如:红色;在血管中流动;皮肤划破流血后,伤口较小时,为什么不久就会自然止血?……) 三.新课 师:血液和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正常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如果体重为60kg,大约血量为4.5kg或4500ml。如果一次失血超过总血量的30%,人的生命就会遭到威胁,今天,我们就来结合大家已知的知识,来进一步了解一下血液及其功能。 (板书)二.血液 【讨论】 1、含有抗凝血剂的血液。离心或静止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成几层? 因为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质,它们的比重不一样,所以会分层。分成三层。(幻灯展示:血液的分层现象) 2、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次?

生:学生观察,并找出几种血细胞。(有的找对,有的找错,并由其他学生更正)观察红细胞图片 师:请仔细观察一下,红细胞都是成什么形状的? 生:像一个两面凹的圆饼。 师:为什么红细胞都是红色的呢?(看书后回答)。 生:红细胞内含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所以使呈红色。 师:血红蛋白有什么作用呢?(看书后回答)。 指出血红蛋白的特性: 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生:血红蛋白帮助红细胞运输氧和一部分的二氧化碳。 师:对,它在氧浓度高的地方易和氧结合,而与二氧化碳分离,相反在氧浓度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而与二氧化碳结合。 另外还有一种气体,一氧化碳,它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是氧的160倍,所以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过高时就会导致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出现窒息的现象。这种现象我们一般称为什么? 生:煤气中毒,一氧化碳中毒。 师:我们应该怎么做来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呢? 生:安全使用煤气,一旦发生泄漏马上开窗通风…… 师: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如果血液中红细胞过少,或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都会贫血。 观察白细胞图片 师:白细胞的外形都一样吗?颜色呢? 生:它的外形是多种多样的,颜色也各有不同。 师:白细胞的外形是随时可以改变的,有多种类型,都有细胞核,是血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白细胞的功能是什么呢?(看书后回答)。 生:当人体受到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部位,吞噬病菌。 师:这时的伤口就会出现红肿,局部体温升高的现象,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炎”。 (图片展示“白细胞吞噬病菌过程”) 观察血小板图片,视频展示“血小板在伤口处凝结的过程” 师:看完图片和这段影片后,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血小板? 生:(几个学生补充后)无细胞核,体积最小。人受伤流血时,血小板会在伤口部位聚集,促进止血并加速血液凝固,防止大量出血及阻止细菌的入侵。 师:很好,我再介绍一下,在凝血时,血浆内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原,伤口附近流出的黄色透明的液体就是没有可溶性纤维蛋白原的血浆,称为血清。 师:下面,请大家试着以列表的方式来比较一下三种血细胞 血细胞形态数量主要功能 红细胞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课的教学 东乡实验中学李国兵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探索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达到“学”是为了更好地“学”这一目的,实现主导与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知识的前后联系: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北师大七年级生物教科书下册第九章第二节《血液循环》中的内容。本节课前面分别讲述了“血液”、“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和“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等知识,为学习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因为人体细胞需要的氧气、养料,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是通过血液循环来运输的,而且后面要学习的《呼吸》、《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排泄》等章,都要以本节课为基础,所以,《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3、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出血的基本护理知识。 三、分析学情及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初中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细心研究学生可得的学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根据学生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学法指导: 1)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大量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2)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方法: 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探究式、启发诱导式为主,学生自

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 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 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 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什么是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而一般所说的循环系统指的是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由心脏不停的跳动、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为机体的各种细胞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包括营养物质和氧气,也带走了细胞代谢的产物二氧化碳。同时许多激素及其他信息物质也通过血液的运输得以到达其靶器官,以此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因此,维持血液循环系统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机体得以生存的条件,而其中的核心是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人体的循环系统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组成。 体循环开始于左心室。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此间静脉管径逐渐变粗,数目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所有静脉均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即由此回到左心房,从而完成了体循环过程。肺循环自右心室开始。静脉血被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左心房的血再入左心室,又经大循环遍布全身。这样血液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断地运转,完成了血液循环的重要任务。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膈内的上方,两肺之间,约在身体正中线的偏左侧,在右侧,并略向左扭转,所以右半心偏于前方,左半心偏于后方。心脏外观可分为心底和心尖,两面和两缘。 心底朝向右后上方,较宽大,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相连,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脏的前面为胸肋面,大部分被两肺遮盖,仅小部分与胸骨和肋软骨相邻;后面为膈面,贴在膈上。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

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知识目标】 1、简述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从结构和功能上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3、可以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 5、了解心率、脉搏、血压等概念 【教学重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 3、了解和循环系统有关的生理常识 【教学难点】 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对运动对心率的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制作模型的动手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心脏结构和血管结构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人体是一个合理的有机体,进而形成对生命的热爱。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在运动和静止时分别测量自己每分钟的脉搏和心率,记录后课堂上汇报。 2、教师准备:(1)脉搏、心率测量记录比较表。(2)附表。 3、课件:心脏结构与人体血液循环视频。 【教学过程】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循环),基本常识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心脏的位置:胸腔形状:倒置的梨 心脏的结构:有个四个腔,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 左心房:连接肺静脉 心脏的四个腔左心室:连接主动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肺动脉 四个腔的壁薄厚各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 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 瓣膜: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房室瓣开口向心室方向。动脉瓣开口向动脉方向 心脏的功能:象一台水泵,使血液在提内不听地循环 二、心率和脉搏: 1、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安静状态下成年人:75次/分) 2、脉搏:动脉随心脏收缩和舒张而搏动 【课堂练习】识图(见下图)、填表(见上表)

血液循环系统概述

论文题目: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概述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2014年 11月7日 1

目录 1.血液循环系统 (3) 1.1.前人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3) 1.1.1.古代西方学者的研究 (3) 1.1.2.东方人的认识 (4) 1.2.血液循环系统的定义 (4) 2.红细胞的流变性质 (4) 2.1.红细胞的沉降率 (4) 2.2.红细胞的变形性 (5) 2.2.1.红细胞变形性的重要作用 (5) 2.2.2.红细胞的变形性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 (6) 3.血液的组成及其性质 (6) 3.1.血液的组成 (6) 3.2.血液的性质 (7) 3.2.1.血液的非牛顿粘性 (7) 3.2.2.血液的粘弹性和触变性 (7) 4.血液流变性质的定量描述 (8) 4.1.法林效应 (8) 4.2.轴流现象 (8) 5.血液循环系统动力学描述 (8) 2

1.血液循环系统 1.1.前人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1.1.1.古代西方学者的研究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开始认识到心脏、血管和脉搏之间的某些关系。如公元前4世纪,希腊医圣Hippocrates(460~375,B·C)就清楚心脏的位置以及它和血管的联系,但是,他们所观察到的是人尸体中的现象。在尸体内,几乎所有的血液都被驱入静脉,而动脉中则是空的。因此,他们断言动脉内充满来自肺进入的空气。Hippocrates认为,人体健康与否取决于体内4种液体的平衡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四素论学说。四素论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4种液体,即红液(血)、黄液(胆汁)、黏液和黑液(贮存于脾)。每种液体都有一定属性,血液温湿,胆汁温干,黏液冷湿,黑液干冷,认为只有4种液体的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机能。 古代西方学者对血液循环作过较系统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应为亚里士多德(384~322,B·C)。他对血管系进行了系统的观察,指出血管的重要性,心脏是最早成熟和最后死亡的器官。他描述了心包和心脏的轮廓,大血管在心脏的出入口。他认为血液是从心脏流至全身其他部分,并营养全身。 古罗马的盖仑是古希腊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的第一个伟大的医学泰斗,成为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动物生理功能的先驱,盖仑还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通过科学而巧妙的设计构思,进行了很多心血管功能的有益探索,对血液循环发现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盖仑通过解剖动物,研究了心脏、血管和脉搏,指出心脏有左右2个心室。他认为血液由肝生成。血液在“自然灵气”的推动下,一部分由肝分别送往身体的各部分,另一部分由肝静脉经下腔静脉注入右心室,后通过心室隔膜上的小孔,一滴一滴的流入左心室。血液在左心室注入由肺进入的“活力灵气”,从而使原来的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动脉血再分布至全身,进入脑部动脉血中的“活力灵气”变为“动物灵气”,从而使全身有了感觉。 3

(推荐)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反思一: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个人认为做得还可以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比较注意知识点的引入。比如利用复习提问引入血液循环的概念,利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引入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还有利用体检时体检表引入心率、脉搏和血压的概念等。 2、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如课前学生收集资料,多媒体课件的利用,学生相互讨论、亲手实验探究等。 3、基本上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贯穿整节课,每一个问题、实验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其中测量脉搏和血压的实验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到最高点。 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根据课后作业的反馈,少部分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路径还有点模糊,究其原因,个人课后也和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我觉得这主要是对于血液循环的动画没有利用好。由于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个难点,如果只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学生较难理解,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动画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来突破难点。 反思二: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反思三: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决定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课后进行了反思,总结如下:1、有效地注意知识点的导入。如提问从手背注射药物怎样才能到达患处,引入血液循环的概念,利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引入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2、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如课前学生查找资料,学生相互讨论等。3、充分利用教学挂图,课件,学生演板,课堂师生评价等贯穿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少数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途径还有点模糊,这提醒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要更加直观,更加感性,学生先要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才方面达到质的飞跃。利用口头评价方式:先考虑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然后请学习好的学生点评,锻炼其胆量和表达能力,提倡团结合作学习。 反思四: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血液循环这节课的内容是人体物质运输部分的重要内容,但是这节内容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是一个难题,个人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直观。

什么是血液循环系统

什么是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而一般所说的循环系统指的是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由心脏不停的跳动、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为机体的各种细胞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包括营养物质和氧气,也带走了细胞代谢的产物二氧化碳。同时许多激素及其他信息物质也通过血液的运输得以到达其靶器官,以此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因此,维持血液循环系统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机体得以生存的条件,而其中的核心是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人体的循环系统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组成。 体循环开始于左心室。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此间静脉管径逐渐变粗,数目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所有静脉均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即由此回到左心房,从而完成了体循环过程。

肺循环自右心室开始。静脉血被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左心房的血再入左心室,又经大循环遍布全身。这样血液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断地运转,完成了血液循环的重要任务。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膈内的上方,两肺之间,约2/3在身体正中线的偏左侧,1/3在右侧,并略向左扭转,所以右半心偏于前方,左半心偏于后方。心脏外观可分为心底和心尖,两面和两缘。 心底朝向右后上方,较宽大,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相连,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脏的前面为胸肋面,大部分被两肺遮盖,仅小部分与胸骨和肋软骨相邻;后面为膈面,贴在膈上。右缘锐利,左缘钝圆。打个比方,心脏在人体内的自然位置,恰如用右手写字时的位置相仿,手背相当于心底,手指尖端相当于心尖。 心脏表面近心底处有一环形的冠状沟,分隔心房和心室。心脏的前后面有前、后室间沟,为左、右心室的分界。 在心脏内部,由上部的房中隔和下部的室间隔将心脏分成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左、右两半又分别被左、右房室口及周围的瓣膜分为上部的心房和下部的心室。因此,心脏可分为四个腔,即上部的左、右心房和下部的左、右心室。通过左半心的是动脉血,通过右半心的是静脉血。

二招巧记血液循环知识

二招巧记血液循环知识 新田二中黄岚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关于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是教学上要突破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本人编制顺口溜和图解帮助学生轻松记忆。 一、心脏结构的顺口溜及图解 1、“四腔四管二瓣膜” “四腔”指心脏分为左、右心房,左、右心室这四腔。“四管”指心脏每一腔分别连一种血管。“二瓣膜”指心脏内部有房室瓣、动脉瓣二种瓣膜。 2、“左右右左”、“上房下室”、“房静室动” “左右右左”指在心脏解剖图上的左边实际是心脏的右边结构,而图上的右边则是心脏的左边结构。 “上房下室”指心脏的上半部分为心房,下半部为心室。 “房静室动”指心脏的心房连静脉血管,心室连动脉血管。 3、“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 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这句指心脏的四个腔分别相连的血管名称 4、“房室(瓣)开向(心)室,动脉(瓣)开向动(脉)” 这句指心脏内的瓣膜向一个方向开放,保证血液向一定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5、心脏结构图解如下: 二、血液循环的顺口溜及图解 1、“左(心)室右(心)房为体循环,右(心)室左(心)房 为肺循环,同时循环要牢记” 以上指体循环起于心脏的左心室,终于右心房。肺循环起于心脏的右心室,终于左心房,两条循环同时进行。 2、a.“(心脏)左为动(脉血),右为静(脉血),(流经)心脏成分不变化” 这句指心脏的左心室、左心房全为动脉血,而右心室、右心房全为静脉血,在心脏里血液成分不发生变化。 b.“(流经)毛细血管(网)要交换,流过肺部静(脉血)变动(脉血),其他部分动(脉血)变静(脉血)” 这是指血液成分的变化特点。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血液循环》教案1

《血液循环》的教学设计 仙桃市西流河一中杨会平 知识目标: 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 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思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概念图中,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血液循环 教案

第2节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 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 五、课时安排4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二)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四)课堂练习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讲述世界上第一张心电图的故事: 今天课堂讨论的主题就是心脏。人只要活着,心脏就在不断地跳动。将你的右手按住胸部的左侧,感觉一下心脏的搏动。一般来说,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那么,心脏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心脏的结构

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系统(blood circulation system) 可分为心脏(heart)和血管(blood vessel)两部分。其中心脏是动力器官, 为血液循环提供动能, 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血管则是输送血液、分配血液的管道,也是机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物质运输功能是血液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机体通过血液循环将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的原料和代谢产物运送到各有关器官,以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运送激素,使其作用到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实现体液调节; 通过物质运输和热量运输,保证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此外,血液的免疫功能也赖于血液循环,心血管也有内分泌功能。血液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生理现象如心率血压心音心电图等等对临床诊断治疗都有重要价值。 第一节心脏泵血功能 Function of Cardiac Pump 心脏的节律性舒缩活动,以及相应的心瓣膜开启和关闭,使血液获得动能在循环系统中沿着单一方向流动。心脏起着泵一样的作用,是由心肌和瓣膜等构成的泵血器官,因此称其为心泵(heart pump)。心脏的节律性舒缩活动是周期性的,它是血液循环功能活动的基础。也是分析心脏泵血功能时的基本单位。 一、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分为收缩期(systole or contraction)和舒张期(diastole or relaxation)。心房收缩在先,心室收缩在后,二者的时差约为0.12~0.20s。因为心脏泵血功能过程中,心室起主要作用。通常所指的心动周期是指心室的舒缩活动周期(见图4-1)。

生理学-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考纲 第四单元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二节心肌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第三节血管生理 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器官循环 你的血液在循环吗? 在哪循环? 循环的动力来自于? 你的心脏在干嘛? 答:心脏在泵血,就是把血液从静脉泵入动脉。 什么是动脉血? 什么是静脉血? 什么是动脉? 什么是静脉? 答: 含氧多的是动脉血; 含氧少的是静脉血; 与心房相连的是静脉——导血回心 与心室相连的是动脉——导血离心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生命之舞的节拍!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瓣膜的开闭?血液回心与离心? 三、心泵功能的评价——功率多少?性能如何?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什么时候泵血多?什么时候泵血少?

一、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进行一次收缩和舒张为心跳的一个活动周期,即心动周期。 心率:60~100次/分。 如:按心率为75次/分计算—— ◎生命之舞——心脏到底是怎么“跳”的? ◎生命之舞——心动周期的特点: →心房和心室机械活动周期的时间是相等的。 →舒张期的时间长于收缩期。 →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其中舒张期缩短的比例大于收缩期。 →心房和心室同时处于舒张状态,称为全心舒张期。 →心室血液的充盈主要依靠全心舒张期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70%),而不是心房的收缩(30%)。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

◎心室的泵血过程 〖心脏射血过程中心室容积、压力及瓣膜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时相压力瓣膜 心室容积变化血流变化心房心室动脉V A-V V A 等容收缩期Pa<Pv<P A关关无变化无 快速射血期Pa<Pv>P A关开迅速减少心室到动脉减慢射血期Pa<Pv<P A关开缓慢减少心室到动脉等容舒张期Pa<Pv<P A关关无变化无 快速充盈期Pa>Pv<P A开关迅速增加心房到心室减慢充盈期Pa>Pv<P A开关缓慢增加心房到心室心房收缩期Pa>Pv<P A开关继续增加心房到心室 ◇解题技巧:知其然。。。

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的作用 在人的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可以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并将人体内的废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当血液流出心脏时,它把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当血液流回心脏时,它又将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输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大约相当于体重的8%。血液把氧气、食物、营养素和激素运输到全身各处,并把代谢出来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血液还能保护身体,它能产生一种叫“抗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能黏附在微生物上,并阻止其活动。于是,血液中的其他细胞会包围、吞噬、消灭这些微生物。血液也能够凝结成块,帮助我们堵住出血的伤口,防止大量血液流失以及微生物入侵。 循环过程 心血管系统(systemacardiovaschlare)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循环管道,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它不停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不断地吸入和压出血液,保证血液沿着血管朝一个方向不断地向前流动。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自心脏发出,经反复分支,血管口径逐步变小,数目逐渐增多,最后分布到全身各部组织内,成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呈网状,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就在此进行。毛细血管逐渐汇合成为静脉,小静脉汇合成大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完成血液循环。 循环种类

血液循环根据其循环的部位和功能不同,分体循环(大循环)和肺循环(小循环)二部分。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体静脉)--右心房。 血液循环路线: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除了肺) 其中,从左心室开始到右心室被称为血液体循环,从肺动脉开始到左心房被称为血液肺循环。 1、体循环(大循环):体循环的血管包括从心脏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以及返回心脏的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及其各级属支。左心室的血液射入主动脉,沿动脉到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然后汇入小静脉,大静脉,最后经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体循环静脉可分为三大系统: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包括门静脉系)和心静脉系。上腔静脉系是收集头颈、上肢和胸背部等处的静脉血回到心脏的管道;下腔静脉系是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部静脉血回心的一系列管道;心静脉系是收集心脏的静脉血液管道。 2、肺循环(小循环):肺循环的血管包括肺动脉和肺静脉。肺动脉内的血液为静脉血,它是人体中唯一运送缺氧血液的动脉。心脏右心室的血液经肺动脉直到达肺毛细血管,在肺内毛细血管中同肺泡内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血液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经肺静脉回左心房。肺静脉是人体中唯一运送富氧血液的静脉。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完成的。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 3、冠脉循环(小循环)冠脉循环是为了给心脏自身提供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并运走废物的。是血液直接由主动脉基部的冠状动脉流向心肌内部的毛细血管网最后由静脉流回右心房的一种循环。 血液循环的能量 血液的流动是需要能量的,这些能量主要是心脏搏动产生的,而心脏搏动的能量归根结底又是细胞中的线粒体产生的,所以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含量是相当相当多的.其实线粒体也是能量产生的场所而已了,线粒体里面的活动主要是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有氧呼吸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