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的特点

学校文化的特点
学校文化的特点

学校文化的特点

(1)选择性

学校担负着培养人的历史重任,学校文化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因此,学校文化必须对社会文化进行严格的整合和选择。

(2)熏陶性(渗透性)

学校文化往往以有形或者无形的方式,对置身其中的人施予影响,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润物无声”的熏陶。学校文化正是通过这种渗透性,锚株积累,慢慢地滋润着人的心灵。(3)传承性

学校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各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学校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工具,人类文化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代代相传的过程。

(4)正统性

学校文化传播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层的文化,因此,学校文化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手段和方法,深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学校文化的正统性,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学生的发展方向。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孤立的文化,都反映一定社会阶层或团体的利益。为此,学校文化的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5)自主性

学校文化虽然是社会文化的影子,对社会的依存度较大,社会对学校文化的决定性较强,但学校文化也有相对的自身规律。学校文化可以按照规律发展其自主性,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文化不像茶楼酒店等社会俗文化那样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是学校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规格,经过精心设计、严密组织而形成的系统文化。

5、学校文化的功能

(1)选择功能

从总体上说,人类文化来自于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相似的积累过程,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为保持自身文化的纯洁性,每个文化圈子都有一个过滤网,对自身既有文化进行净化,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和同化。没有哪一种文化愿意毫无保留地接受异质文化。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个人认识的有限性与人类文化发展的无限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此,有必要在文化传递过程中进行整理和选择。

(2)浸润功能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文化所烘托的氛围,所创造的环境,往往使置身其中的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成人的品格、素养,仍折射出儿童时代的影子,散发出学生时代的气息。所以,人们在界定素质定义的时候,认为素质就是当人们把在学校里学过的东西都忘记了以后,所剩下的就是素质。素质的形成,恰恰是学校文化长期熏染的结果。

(3)凝聚功能

学校文化能加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团结师生,凝聚师生,好好的工作、学习、发展,还可以把学校、家庭、社会凝为一体,形成办学的合力。

(4)导向功能

学校文化体现一种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追求一种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诉求一种教育责任和价值取向。这些教育准则和道德规范,起到约束、规范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学生的发展方向,推动学校和人的发展。

(4)融合与传播功能

学校文化汇聚了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它取长补短、吐故纳新。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是

孤立存在的,各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与此同时,各种文化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形成新的地域文化。如同深圳市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相互碰撞和相互融的合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特区文化。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要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主流文化,有选择地传播大众文化、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了解、交流、融合和发展。

二、学校文化的生成过程

现代学校文化与时俱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代多元文化,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服务大众,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个人全面发展。“人是能孕育文化的动物。”人既能创造文化,也为文化所塑造。人不仅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同时还是接受文化塑造的客体。而这种塑造首先是在学校文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学校文化的性质、内容、方式、氛围,势必对处于学校文化中的人群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学校文化又是怎样生成的呢? (一)学校文化生成的基本阶段

学校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一所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其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学校是教育的基地、文化的场所,是传播文化的教育机构。学校文化的生成是一个过程,经历初始定位阶段、渐成雏形阶段、成熟稳定阶段和提高发展阶段。至于每一阶段应该经历多长时间、达到多高水平,则因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学校文化生成的运作机理

1.构成学校文化的要素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构成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一般有物质要素、行为要素、观念要素。

具体来说,物质要素包括环境、制度、科技、知识、经验等,行为要素包括传统、风俗、习惯、活动方式、实践模式、人际关系、校风、教风、学风、班风、领导作风等,观念要素包括行为准则、社会舆论、心理环境、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

在这些要素中,物质要素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行为要素是学校文化的载体,观念要素是学校文化的中心。学校文化离不开科技、知识、经验、语言、符号、形象和习俗。它们就像构筑文化大厦的一块块砖头,可以砌垒成形式各异、风格多样的建筑物。可以说建筑材料是相同的,但因为不同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最终建筑物的风貌和质量也不同。学校的属性大同小异,但学校的水准却不尽相同。

2、学校文化生成的条件

(1)遵循一定的文化规范

文化规范是一定社会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依据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的主张,它包括社会习俗和道德习俗两方面内容。任何一所学校的创建都是有所追求的。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办学者遵循一定的文化规范行事,力求体现办学者的思想。一定的文化规范,不仅包括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同时也包括办学者自己总结积累的教育经验。

(2)引导群体的文化共识

文化认同就是在文化筛选甄别的基础上,接受既已存在的文化体系,使之能够同化异质文化,形成同类文化意识,以期达到自我认同、自我约束、自我实践的目的。教育是文化传递的主要途径,是文化选择和加工的重要工具。学校是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通过学校文化的熏染,人类文化的成果成为个体及群体的精神财富,使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保存、继承和继续发展。

(3)科学有效的文化传播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是进行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它承担着文化移入、文化保存、和文化传递的任务。文化知识是教学传播的主要内容。知识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知识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人认识客观世界和丰富自己的

精神世界,在学校教育中,知识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在明确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传播的内容之后,还要有传播的手段。学校文化传播手段先后经历了口耳相传、以身示范的言传身教阶段;粉笔黑板、模型挂图的手工劳动阶段;声光电磁、软硬件结合的多媒体电子教学阶段。显然,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大众化,为文化的进一步推广普及和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4)积极参与的文化主体

文化主体既是文化影响的对象,又是影响文化生成的根本因素。在学校教育中,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尤其是校长、教师和学生。学校因有师生而存在,师生因有学校而发展。所以,教师、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是教师和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地。

(5)自然状态的文化环境

任何一种文化的生成,都有与之相应的文化土壤和文化环境,学校文化的生成也是如此。校园美化、净化的环境,有助于对人的感化、教化;校园温馨和谐、有序关爱的氛围,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校园开拓进取、创新高效的价值取向,有助于鼓舞人的士气和斗志。

(6)社会性遗传的文化行为

学校的文化行为,是学校理念文化的动态体现。判断一所学校所奉行的文化理念,不是光看怎么说的,最终是要看怎么做的。学校的一切行为都和文化相联系,无论是常规行为,还是创意行为;无论是对内行为,还是对外行为;无论是管理行为,还是教育、教学行为,都一一渗透着学校的文化理念,传承着社会性的文化遗传。所以说,学校的文化行为,是衡量学校文化水准的试金石,是学校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

四、学校文化的建设

学校的个性,是这个学校的文化个性,是这所学校文化的内涵,是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这所学校的精神积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学校文化是一棵生命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学校所在地的本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

学校的核心优势是学校文化,它体现为一种学校品牌,要打造学校的品牌,品牌是一种象征,一种归属感,一种认同感;品牌是一种文化标志,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学校最重要的“资产”。品牌学校需要准确的自身定位,因而必须首先发现和科学定位自己的核心价值,为谁办学,我们的教育哲学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价值思想是学校文化的根本所在,是学校办学的灵魂。从哪里寻找价值学校也罢,在其发展的关键时期,总是要追寻自身的历史,要寻根,要在它的历史深处找寻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内核。学校不能忘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来自历史,来自经历,来自土地。忘了身份,等于没了“魂”,丢了“根”。寻根就是聆听,聆听学校在其发展历程中留下的声音。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历史虽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需要一种智慧,能够听懂历史说话更需要自身有巨大的才智,这需要懂得历史,懂得当下,懂得历史与当下的血脉关联,必须学历史读当下,在静静的聆听中听懂历史的教诲。

自立精神是指学生所具有的自主自立的精神,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自理,自治,自信,自强。所谓共生意识是指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意识,有与自然、社会合作共生的意识,具有全球视野、历史视野,包括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理解多元文化的素质态度。所谓科学态度是指具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具有批判精神。所谓人文情怀是指对人的深厚情感,积极向善,理解他人,同情弱者,既关爱身边的人,又关爱民族,关爱人类。所谓领袖气质是指具有创业的意识、组织的才能、领导的艺术,具有包容性和高度的团队责任感以及自我牺牲精神。“领袖气质”是当下学生比较稀缺、又是现在社会非常需要的一种气质,各个层面都需要团队精神,而团队当中的核心人物就是领袖。

学校文化建设至少要从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师生文化四个方面来考虑。

(1)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由学校师生员工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通过它们给人以一种感情熏陶和启迪。学校物质文化是表层的外显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外在体现。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设备文化、环境文化、标志文化等。

学校建筑文化、设备设施文化包括图书馆、阅览室、校园网络、宣传标语、宣传栏等,是学生文化活动的场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可能什么都很充裕,但倘若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为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籍,那就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可能是许多东西都缺,许多方面都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知识世界之窗的书籍,这就是学校了。这充分道出了图书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成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校园网络在促进师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网络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以及网络文化的创建中,在加快学校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是最为显现的,比较容易实施,但并不是有了标识、建了图书馆和网络就有了物质文化,必须注意开发物质中的“文化”精髓,做到两个统一:即外显的物质和内隐的价值观的统一;直观冲击力和教育人文内涵的统一。

环境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外部环境场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师生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情绪,优雅清新,园林式的校园可以安定情绪、放松心境,高雅舒适的场所可以启迪思想,陶冶情趣。因此,优化学校环境,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是体现学校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途径。

学校标志是一种浓缩了的富有特色的或者典型的学校实体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基本要素系列表现为:校名、校徽、校旗、校歌、校花、校报、校色、典型建筑物等;应用要素系列表现为:办公用品系列、宣传制品系列、环境装饰系列、人员服饰系:列、事物用品系列等等。如清华大学的石门坊、上海建平中学的走廊内玉制的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壁挂等等,都是学校的典型标志。正是这些不同风格与内容的标志物,使得这些学校与其他学校区分开来。(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是相对于学校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而言的。钟启泉先生指出:“制度文化是作为一种制度的学校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学校教育目标、课程、课时表、教科书与教材等,它们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于新生代必须习得的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的要求。”肖川在《办好学校的策略》强调:“制度是一种正式组织必不可少的联结纽带,组织缺少了制度,就好像人缺少了精神思想,散乱而盲目。”可见,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包括学校在日常管理要求或规范中长期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制度文化建设从另一个角度也可说是管理制度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文化的建设主要从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个方面来培育:

学校管理机构及其培育学校管理机构是学校为了有效实现学校目标而建立的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否适应学校管理的要求,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此,在学校管理机构的建设中力求做到:

第一、学校管理机构的建设,必须有利于学校目标的建设。学校办学目标是学校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管理机构建设的目的是为实现学校的目标做机构上的保证,为此,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要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可在参考古典组织理论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组织机构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设计(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理想的组织结构有以下六个特征:a专业化:将常规性的工作以固定的方式分配员工,而因此促成员工工作技巧、熟练程度的提高,达成专业能力的形成,以便产生良好的效率;b职业评级与奖

惩:员工按能力自立确定升迁,也依据此标准确定人员的雇佣、奖惩:c等级体系:级别分明、上下有别。上级管理下级,下级向上级负责的垂直成员关系;d规章制度:清楚明确的工作规则,让员工按章办事,并依此为准则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e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组织的投资人员与组织的行政管理人员分离,让管理者能够理性地发挥其作用;f纯粹人事关系:组织成员间,除了工作目的以外,不存在任何的个人关系,公事公办,不感情用事,保证行政管理人员能够例行公事,发挥效率)确定学校管理组织的基本原则,确定承担各项管理和业务的各个管理层次、部门、岗位及其职责等。

第二、学校管理机构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要在建构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学校管理机构要根据自身内、外环境和条件,确定基本思路,要在分析组织职能的前提下,设计各职能部门及其职责、考核和评价,还要将运行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修正,使之不断完善。

第三、学校管理机构的建设,要充分了解并重视非正式组织,因势利导,发挥其在学校工作中的正向功能。任何团队中都存在着因爱好、性格和利益等因素一致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一经形成便逐渐产生特定的行为规范,它们与正式组织的目标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甚至相抵触。因此,学校管理机构的建设,要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的特出关系,巩固正式组织机构,促进管理任务的完成。

学校管理制度及其培育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的规定和条例,包括学校的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人事聘任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及班级管理制度、对外宣传、外事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奖金分配制度等。作为师生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学校管理制度在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维护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一般经过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萌发期。始于学校成立之初,在这一时期学校领导的主观意志起决定性的作用,大多效仿和参考他校的制度和经验。第二个时期:成长期。在学校现有规章制度的前提下,逐步吸收师生员工意见改善现有制度,试图形成适应自身发展的模式。第三个时期:成熟期。学校在建立了基本的制度保障机制基础上,将学校特有的习惯礼俗、学校价值观融于其中,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制度文化,此时,校领导的主观影响退居次席,学校制度文化更多地体现出对师生主体的尊重。第四个时期:发扬期。亦可称为“后制度文化”。是学校制度文化形成后,根据实际变化和需求不断完善和创新的时期。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在其成长期和成熟期,应特别注意两点:一要在各具体条文中突出学校的目标追求,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赋予制度以学校精神文化的色彩。因为“从更深的意义上讲,学校组织制度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摸索、选择、积淀下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二要提高人在制度体系中的主体性,学校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要突出以人为本,重点是尊重人、发展人,突出尊重与参与、学习与创新,以激活教职工个体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学校管理制度,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并为全部或大多数师生员工接收、认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表现为学校的校风、传统和全体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从学校价值观、学校团队精神、校风培养几个方面来建设。

第一:学校价值观及其培育

马克思曾指出: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一事物是否有

价值,不仅取决于他对什么人有意义,还取决于谁在作判断。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判断。基于此,学校价值观是学校大多数师生员工所推崇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目标。学校价值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决定着学校的基本特征,规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对师生员工的行为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学校在价值观的培育上,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应突出学校特色,从学校自身的教育实践和师生员工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来,决不能生搬硬套。

一般而言,学校价值观的培育注意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职员工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学校价值观的选择、定义和建构中来,教职工参与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其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感的过程。第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借助一切可利用媒介,坚持不懈地宣传学校价值观,使学校价值观深入人心,特别是学校领导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第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塑造标兵、楷模,带动师生员工,以求学校价值观最大限度的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个体的价值观。

第二:学校团队精神及其培育

学校团队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校主导意识。通常在学校的校歌、校训、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目标及其他活动中表现出来。学校团队精神的形成如同价值观一样,都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可以形成“文化磁力场”,对师生员工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培育团队精神已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魏杰从《企业文化塑造》中进行了解析,其中强调:团队精神理念最充分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的内在需求;团队精神理念以充分发挥人们的比较优势为核心;团队精神理念是协调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因此,培育学校团队精神应做到:第一、精心设计,注重方式上的有效性、整体性和反复性。切忌“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切忌简单化搞形式主义。要通过师生常规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创造性的活动营造氛围,引导和培育学校团队精神。第二、培育学校团队精神应注重从培养凝聚力入手。凝聚力“就是成员愿意留在团队中,并对它承诺的一种引力。”“凝聚力受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相融度的影响。那些非常愿意留在团队中并真心接纳其目标的成员组成了高凝聚力的团队。”“低的凝聚力与低的遵守相联系,然而高的凝聚力并不仅仅存在于高遵守的团队中。高效率的团队有高度的成员承诺感和在一起工作的强烈愿望,同时彼此尊敬和鼓励个体差异。当凝聚力产生于信任的人际关系并对行动目标共同承诺,高效团队就可能发展起来。”

第三:校风建设与培养

校风就是学校的风气,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或应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是一所学校区别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气,校风的形成离不开校训的指导,校训是校训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简洁形象的表达出该校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学校特色和精神风貌。校风的建设一是加强校训的制定,校训是培养校风的基础,制定不同的校训,意味着期望形成相应不同的校风,校训的形成也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与研究,不断修改而最终确定的。

二是校风建设要加强领导作风、教风和学风的培养。领导作风:即学校各级领导管理者的思想行为作风。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校风气的发展。一所学校要有好的校风必须要有好的领导作风。教风:就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行为作风,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集中体现。学风:是师生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校风的核心,是校风水平的主要标志,良好的校风应是学习型的。

(4)学校师生文化的建设

学校师生文化的建设是从实施主体上来讲的,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的因素,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最生动的表现,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师生文化建设包括校长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建设、其他教育管理和辅助人员的建设。

校长文化建设

校长文化建设之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地位重要,是与校长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特别是中小学校长,地位尤其重要。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传承者、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者、学校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正因为此,很有必要加强校长的建设。

第一:加强校长建设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我们知道学校文化的建设不可能一朝一夕形成,它是全体师生员工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个逐步汇聚的过程,只有在不断超越别人和自己的同时,才能完成量的积累而走向质的变化,一个稳定的学校环境是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前提。讲稳定首先是学校从事文化建设人员的稳定,人员的稳定中校长的稳定是很重要的。有的地方把学校作为行政单位,把校长看作行政官员,校长像走马灯似地换,校长没有长远的打算,学校没有长期规划,搞形象工程,追求短期效应。这对传承学校文化是不利的,学校文化得不到系统的发展。其次是校园内外环境的稳定,这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在和谐、支持性的校园环境中,学校文化才能得到发展,校长才能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对学校文化耐心的培育、创造,才能继承学校发展历史,提炼以领导作风、教风、学风、校训、校风为代表的学校精神,从而解决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学校精神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第二:加强校长建设还需要校长加强自我建设。

有人说学校文化即是“校长文化”是有道理的,因为从根本上说学校文化总是反映了校长本人的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从校长的角度说,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校长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积淀、倡导的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校长的学识、胆略、人格和办学理念往往决定着学校文化品位的高低,校长的精神状态、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往往决定着学校文化根基的深浅,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引领者。

校长要真正成为学校文化的引领者,就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味的文化人,这是加强校长自我建设的首要要求。有品味的文化人就要求校长要成为一个“学习者”“、思想者”和“研究者”“学习者”是指校长要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要爱好读书,要博览群书,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有一颗充实而又空灵的心,识得书中真味,不被红尘万丈的世俗欲望所充塞。读书、思考,才会有知识的丰富、思想的深邃,才会铸造高尚的灵魂和学校精神。在校长得引导下让读书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使师生成为读书人、学习者,让学校成为书香校园,成为学习型校园。“思想者”是指大凡优秀的校长,都是思想型的,都是能够将理念浓缩成概念的人。校长如果没有思想,如果不能适时地提炼出能承载教育理念的办学思想,就形不成独特的文化,也就形成不了特色学校,整个学校的工作与师生员工的行为就缺乏导向和基本准则。校长有没有思想,是衡量校长为学校领袖还是学校管家的重要标准。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可以说,正确的办学思想是形成学校优秀文化的根基。“研究者”是指校长要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领头人。校长要通过教育科研唤起教师探索和研究工作的兴趣,校长要成为有威信、博学多识的“教师的首席”,自己必须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校长还要为教师从事研究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努力引进外部资源,整合各种有利的资源,鼓励教师独立钻研,帮助教师寻找更好的、更有效的科研方法,把教师队伍培养成“学习研究型”的团队。

其次,校长自我建设就要使自己成为学校文化发展的掌舵人。学校文化既要有永恒不变的基本理念,又要与时俱进,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因此,校长对学校文化既要传承又要发展。校长要站在时代文化的前列,把握时代的主流文化脉博,以社会的主流文化引领学校文化,用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师与学生,让社会的主流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使学校文化永葆青春的活力,与时俱进。校长要反思昨天,要奋斗今天,更要思考明天,为学校的

明天当好设计师,要对学校的文化发展进行设计,并把设计的美好的学校文化发展的蓝图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奋斗目标。校长必须要运用准确的形势发展的洞察力,正确把握学校发展的方向,给未来学校的发展做好“定位”,为学校发展掌舵,成为学校文化发展的掌舵人。校长只有不断地加强自我建设,才能在指导学校文化建设中游刃有余。

第三:校长建设还需要对校长进行文化建设的培养与教育。

校长的素质是良荞不齐的,各地主管学校文化建设的部门,应多给校长提供一些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专家讲座、考察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从理论认识、认识眼界、实践探索等各方面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更好的指导本学校的文化建设,从而形成当地文化建设特色,形成区域文化建设的合力。教师文化及其建设

教师文化是教师的生活方式、学习工作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等教师个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价值观念的反映。教师境界的高低、素质的差异,决定着教师文化品位的高低。学校教师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比如对知识的认同与追求,对教育理想的使命的认同与追求,培育学校教师群体的文化,不是抹杀教师个体的独特性,而是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引导本校教师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认同,凝聚成整体的教师风尚。教师文化建设应把握以下几点:

在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教师文化建设应树立新的教师权威观念。面对现代教育发展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教师文化建设要在思想观念上进行“真实性教师改变”,即“不仅要关注教学价值、观念和实践的改变,而且要重视情感和互动的重要性。”这需要教师改变其固有的、不合时宜的关于教育教学的价值观念。在强调人性、人本和人格的今天,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之际,教师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在教学中严谨务实、积极进取;在师生关系中谦虚、诚信、耐心、尊重、平等待人,使学生心悦诚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权威观是教师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建设的内容上,教师文化建设应注重提升教师的现代教养水平。现代教养“就是指现代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现代教养就是现代人的真善美。”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现代教养应该倡导“治学从教,人;应该培育必备的现代思维意识:即识和主体意识”;应该形成崭新的视界,“求真意识、贵在有德”、与人交流,以德待理论意识、创新意识、批判意积极吸纳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并使之内化,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提升教育境界;应该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固守一份超功利的精神,使自己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追求奉献。良好的教师教养一方面凝聚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形成一种优秀的文化组织环境,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教养的习得与实践,提升自身主体的精神境界。

在处理教师之间的关系上,教师文化建设要建立自然合作文化。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文化可以分为教师文化的内容和教师文化的形式两个方面。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交往方式能体现教师文化的特征,并进而影响到对学校文化建设。教师文化的形式是指学校教师成员之间具有典型意义的相互关系的类型和联系方式。按照哈格里夫斯的划分通常有以下四种教师文化形式:

第一种:离散的文化。同事之间很少有相互对话,通过独立的方式从自己的教育经验中学会教学,大部分教师不求助于其他教师,也不愿意指导其他教师,更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第二种:巴尔干式文化。学校被分裂成一个个独立的团体,教师个体分属于某一团体。在团体内部教师之间联系紧密,有一定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各团体成员之间却互不交流、漠不关心,甚至处于竞争状态。当团体利益冲突加大时,就会出现损人利己的结局。

第三种:人为合作文化。这种教师之间的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程序人为设定的,以鼓励教师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学习和分享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并协助一切新方法、新技术的实现。第四种:自然合作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教师既公开接受别人的观察,又观察别人的

课堂,同事间开诚布公的探讨教育教学体会、观点和看法,从而打破了孤立主义的藩篱。教师个人也不断积极学习、改革和创新。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开展的过程中,选择和创建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是现代学校发展的需要和趋势。

学生文化及其建设

学生文化指学生集体所特有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学校文化是一面镜子,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影子。可见学生文化和校长文化、教师文化一样,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体现,它通过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技能、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表现出来。任何学校都存在着学生文化。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看,学生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从学校文化的角度看,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由于学生群体人数众多,他们与社会、社区、其他人群联系广,学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上容易受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新鲜事物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加强学校学生文化建设非常必要。在学校中,虽然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上都有独特的表现,但是,由于学生是处于经常性的相对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大家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将会持久和深刻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生活于班级中,班级是学生稳定的活动场所,通过班级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及培养,是最合适的方式。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曾用诗意的语言描述班级文化的影响力:“班级像一座长长的桥,通过它,人们跨向理想的彼岸。班级像一条挺长的船,乘着它,人们越过江河湖海,奔向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高山、平原、乡村、城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相互关心着,帮助者,相互鼓舞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便离开了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学生社团是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另一重要途径。学生社团是学校中较为活跃的集体组织,其文化活动构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魏书生认为:“用孩子心灵深处的能源,去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显然是最节省能源的方法。”活动是学校常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中发挥着作用,是学校文化的主要载体。学生文化往往最直观、最生动地体现在班级和学生社团的集体活动中。因此,建设班级文化和学生社团集体文化活动是学生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建设中要注意做到:首先,要体现学校精神。在学习态度、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和行为习惯上,必须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教师文化为引导和熏陶,不能任其发展。其次,要突出主体作用。学生是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参与者、实施者和传承者,文化建设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判断力形成的过程;成为学生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集体观念和荣辱感不断深化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塑造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学生是自己发展的主人。

1.学生文化的重构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它与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同存于学校这个大环境之中,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学生文化就是在这种环境与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学生是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意识等各方面都未成熟的个体,他们的言行及支配其言行的信仰、价值观、态度等并非完全首先以体现社会意志为准则,而是首先以满足个体需求为目标。也就是说,以学生这种角色生存在社会上必须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人的特有本性:自为性。自为本性意味着人不仅必须领悟自己的存在,而且还需要自己去规划自己的生活,自己去预设自己的存在前提并创造自己的未来。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构学生文化。(1)发扬学生文化主体性

从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角度看,重视发扬学生文化主体性非常重要。提升学生文化主体性,就要保持文化弹性。文化弹性是检测特定文化活性的重要指标,它通常存在两个方面的观测点:一是一种特定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受纳性、兼容性;一是这种文化对其他文化的辐射力和

影响力。前者表现为文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能力,后者表现为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能力。在学校文化中,教师文化和课程文化之于学生文化的弹性、受纳性不足,辐射力、杀伤力有余,不仅有碍于文化的共存、融合与创新,而且容易导致文化暴力或殖民主义。一种文化的整体推进本是各种亚文化互化的过程,学校文化的发展必须保证三种文化之间必要的张力与弹性。在当前的形势下就是确立学生主体在文化共享与流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现有学生文化的处境不足以同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形成张力,构成独立的文化单元。确立学生文化主体观,对学校来说就是要倡导文化多元化,即确立学生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价值独特性,破除教师文化和课程文化霸权,反对文化歧视。只有形成多元化文化共同繁荣的场景,才能真正确立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主体性的存在和发挥提供文化底蕴和士气铺垫。(2)培养文化判断力

文化判断力是主体对一定文化现象及其价值进行选择、识别、取舍、整合的高级认识能力,作用于主体文化生活的意识形态层面。文化判断力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做文化信息主人,开发学生文化创新潜能,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是学校引导学生构建健康向上文化、适应多元文化大交汇的应对之策。

在学习过程中,青少年面临两项主要任务,一是吸纳文化知识,二是发展以文化判断力为内核的认识与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文化知识的接受学习与文化判断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接受文化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必要要求,发展文化判断力是学生学习的充分要求。文化判断力是以一定文化知识的接受与知晓为前提的,没有对一定文化知识的接受与知晓,就不会产生内在意义上的主体体验,也就难以表达文化上的判断和理解。而文化知识的接受与知晓则是以一定文化判断力为条件的,接受文化知识与建构文化意义是人的判断力智慧的集中表现。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上,文化判断力愈强,接受文化知识愈容易。在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文化判断力的参与,这种学习就是外加的、机械的且无推进的。因而不能为书本和课堂所限。在多元文化面前,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日益有赖于生活主体的自主选择与决断,那种单向地灌输、被动地应试,忽视发展文化判断力的教育难以提高青少年对文化信息的比较识别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文化判断力的培养。

在各种文化思想激荡面前,那种只关心书本知识传授而轻视学生日常生活的文化判断、体验和建构的狭隘的课程目标已落后于时代。因此,各科课程要架设训练文化判断力的脚手架,使课堂成为形成文化判断力的学习平台;要明确提出文化判断力的教学目标,采用情境性、反思性、讨论式等教学策略,开展文化认知冲突引导,注重对不同内涵、不同背景的文化材料的比较,强化对不同价值的文化的哲理辨析,指导学习文化判断的思路与方法,让学生在对自我见解和他人见解的比较中学会有根据地作出判断,在对现有见解的批判中澄清文化价值;要突出文化判断力的实际训练,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例证、不同文化现象开展探悟性训练,加强学生在广域文化的涉猎和吸收中抵制消极成分的能力训练,从中提高分辨调控能力;在有关学科的考核与评价中加重学生的文化判断力这一项内容,引导他们在文化判断力训练与考核中主动构建进取的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同时发展学生良好的文化判断力是当代教师的使命,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提高自身的文化判断力,才会有效指导学生提高文化判断力。教师要研究青少年文化判断力发展特征及其培养的策略,研究文化误区的诱惑力及对其防范的对策,探索开创青少年文化判断力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

文化判断力教育是一项在青少年文化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上的教育创新。它对于认识青少年形成文化判断力的心理、教育、社会机制,对于引导青少年积极把握自身文化价值取向,提高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文化识别能力及独立性和创造性,自觉抵制劣质文化的侵蚀,对于激励教师革新课堂教学,实现对青少年主体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实践意义。

(3)加强课程适应性

课程文化是学生文化中的“主文化”。学生的知识、价值观、美感等的形成无不受着课程文化的熏染。学生所接受课程文化是从已有的或现实的文化中选择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合社会价值规范和取向的东西,把它组合、美化、凝固,化约成法定文化,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知识在课堂中整合和生成过程。所谓课堂知识的整合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差异知识转化为同构的、共享的规范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从教师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看,还是从教师的知识水平抑或个性差异来看,他们都不可能完全“忠实地”传递作为“规范性文化”的课程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理解教材的程度,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与加工,所以,教师文化也不完全等同于“规范性文.化”。再从学生的角度看,即使课程文化是学生接受的主要文化,但学生不是像教师那样是社会“规范性文化”的代表者,他们来到课堂里带来了各自生活背景的大量非主流文化。

立足实践,以生为本,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立足实践,以生为本,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校园绿化环境的创造,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隐形课程,对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本课程开发,受学校、地域、文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地方性,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也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存在着普遍性和共性。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生实践;校园文化 一、龙港的自然地理背景 龙港高级中学位于浙江温州龙港镇。龙港镇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水充沛。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7.6℃,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全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约280天,年降水量1100~2200毫米。土壤呈酸性,适合植物生长,植被资源也比较丰富,林木种类较多。综上所述,我校的植物生存环境还是比较优越的。学校投入了资金购买了大量的植被,校园物种也比较丰富,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条件。 二、联系实际,引出课题

呈现我校校园绿化的图片(如文化走廊、校门口、操场边等)。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在哪里?照片上显示的是什么植物?它有什么特点?……激发探究热情。 自古以来,人类与植物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植物不仅可以美化我们周围的环境,而且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增添了乐趣。说起植物,人们的脑海中会立即浮现出各种画面――牡丹的华贵、玫瑰的芳香、荷花的高洁、腊梅的不屈、松柏的坚挺、杨柳的悠扬……植物给我们以视觉的享受,给我们以嗅觉上的愉悦,甚至还丰富了我们的食谱,成为餐桌上的佳肴,没有植物的世界是不能称之为世界的。所以我们把研究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校园植被鉴赏与规划”。 三、立足实践,以生为本,研究课题 根据问题类别,学生自由选题,成立研究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何鉴别植物?植物有哪些功能?”等等。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为3个子问题:植物的鉴定、植物的功能、校园绿化的规划。学生成立几个研究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小组,并且推选一位组长。由组长带领各组员进行活动方案设计,各组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各小组展开调查和研究活动,并及时做记录。汇总资料、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小论文、写活动体会。

(完整版)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虽然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指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信仰、教风和学风等方面,但校园文化建设却不能仅仅从这些方面着手,因为影响这些方面的因素很多,决不仅仅限于精神方面。具体来说,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包括如下的内容: 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食堂、宿舍等方面的建设,这些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塑造优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有人把这些称为显性校园文化。 (1)校园建筑。如果是新建学校,校址最好选在较为洁净和宽敞的地方,周围不要有太多的商店,特别是应该离集贸市场远一些。学校的建筑应力求体现某种风格,或朴素,或典雅,或造型别致。尽可能避免设计成“火柴盒”式的传统校舍,给人一种呆板单调的印象。即使是老校舍,也要力求体现特色,如在走廊、墙壁、楼梯旁等场所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小装饰,给人一种和谐悦目的感觉。 (2)学校标识。为营造鲜明的校园文化,每一所学校最好有自己独特的标识,如校牌、校服、校旗、校徽、校报等。这些标识一方面突出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校容校貌。如果说学校建筑是学校的身体的话,那么,校容校貌就构成了学校的外貌。对校容校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学校的整洁、干净和卫生。第二个要求是校舍内部如教室、走廊等的装饰和布置。校舍的装饰布置要富有教育意义,同时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味,还要考虑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目前较普遍的做法是布置名人像、语录牌、科学家照片、学生自己的作品等。也可设想一些其他的风格,如张贴一些美丽壮观的大自然风景图片,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鉴赏能力和环保意识。 (4)校园绿化。绿化、美化校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但能改善学校的环境,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而且也能给人一种美的熏陶,激发良好的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提高师生员工的学校生活品味。学校要尽可能做到校容校貌整洁优雅,使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的作用。校园绿化要和学生的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进行,要提倡自己动手建校园,这样学生才会爱惜绿化成果,同时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 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校园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告诫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这样一种功能,自然离不开必要的制度。(1)机构设置。学校机构设置不仅仅是出于学校管理的需要,也是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例如,中小学一般都要设立党团组织、学生会、少先队、运动队以及各类文艺团体,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它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保

浅析学校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学校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总听到学校老师在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整天只知道吃和玩,差生越来越多,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作为一名分管业务的领导,我也深知我校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的现状,在深感惭愧的同时,我时常在思考教学质量下滑的主客观因素,我认为有必要从教学观念、教学管理、师生教与学的情况、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的配合等多反面进行剖析,查找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异动大。每学期从不同地方转入我校的学生普遍基础差,学风差,学习自觉性差,学困生多;而转出的大多是优生。导致我校差生比例越来越大。而学生放学大多要集中乘车,考虑到安全问题,到了放学时间马上督促学生离校回家,不能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困生转化难以落实。 2、留守儿童问题多多。村小撤并后,学生集中到我校就读,学生覆盖全镇二三十个自然村,很多学生每天花在乘坐公汽、面包车、三轮车的时间两到三小时,其劳累程度可想而知;加上绝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经商,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这些孩子大部分缺少亲情,缺少父母的严格督促,养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如有的乱买吃的,有的上网打游戏,有的逃学旷课、不做家庭作业等,这也是教学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3、家庭教育配合不够。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家长忙于赚钱,却无暇顾及孩子们的成长,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就放心了。孩子要钱给钱,需要什么就买什么,对孩子缺少督促,孩子们的自觉性往往较差。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缺少耐心,动辄打骂,更谈不上什么激励了。另一类家长教育水平低,自身素质差,对于学生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根本辅导不了,家庭教育相当缺失。 4、开设校园超市弊大于利。自从我校开办校园超市以来,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越来越坏,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据我观察,在我校所谓的校园超市中,其商品主要是不合格的零食、劣质饮料及煎炸食品,这些商品对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每天学生一进校门,就是冲进去买一堆零食(此时校园超市的门几乎被挤

学校核心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解读

学校核心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解读 学校核心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解读 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实施幸福教育,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大器人物。以“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为核心理念,文化理念是“习惯养成教育”,让习惯养成贯穿于学校管理和师生工作学习的始终,精心培育每一名学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一支素质较高的适应教学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坚持以人为本和以质量为中心,规创新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特色意识,注重建立学校品牌。 一、核心理念 1.教育理念: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大器人物。从孩子所具有的独有天赋来看,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要教育得法,普通孩子也会成为大器人物。所谓大器人物,就是充满了道德感和责任感,能够创业和服务于社会的某个领域的能工巧匠或大家巨子。人人生而平等。每个学生都有做人的权力和尊严。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生存价值,才能把每个孩子打造成大器人物。 2.校魂: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幸福人生”有两层涵义,第一,要创设生动、活泼、健康、快乐的学校生活,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第二,要为孩子的学习奠基,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基,为孩子拥有幸福人生奠基。我们要为孩子储备一笔能够全面发展和终身受享用的精神“财富”,使之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创造人生的辉煌。 3.管理法则:用“习惯养成”的校园文化理念实施“精雕细琢、终成大器”。 4.校训:教有特色,学有特长。 5.校风:让读书成为习惯。 6.教风:关爱人、相信人、发展人。 7.学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成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8.培养目标:培育品学兼优的幸福孩子,打造中西合璧的大器人物。 9.学校追求:打造“优质教育”。“优质教育”就是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的教育——让问题孩子变成正常孩子,让正常孩子变成优等孩子,让优等孩子变成大器孩子!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精)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淮安市新安小学蒋寿桐 杨叔子院士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则不打自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所学校都将成为“植物人”。 文化不只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认识一所学校,要认识他的文化,要研究一所学校,也要研究他的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特色,就是学校个性,就是学校品牌,就是让你记住哪个学校的东西。 下面我就从学校文化建设这个角度谈几点个人的理解,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历史和传统是学校文化的生长点,要很好的传承和创新。 不研究校史的校长不是一位称职的校长。校长要了解校史、阅读校史、研究校史、走进校史、宣传校史。 淮安市新安小学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一所实验性学校,也是著名的少儿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的母校。 1929年6月6日,陶行知先生在淮安河下的莲花街创办了新安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1930年春,陶行知委派他的学生汪达之来到新安小学接替他任校长;同时委派晓庄师范的学生孙铭勋同志创办了新安幼稚园。 新安小学从创办之日起,就坚持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思想,坚持“教学做合一”,强调手脑并用,注重实践,大力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当年新安小学老师没有薪水,经费非常困难,他们宁愿把自己唯一的大衣拿到当铺去当,坚持艰苦办学。陶行知先生曾经题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高度赞扬新安小学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1935年,新安小学的14名学生,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新安旅行团”,修学旅行全国,宣传抗日救亡。他们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余里,足迹遍及全国二十二个省、市、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谱写了中国少儿革命史的壮丽篇章。

强化学校文化建设 促进学校内涵提升

强化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提升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与底蕴。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学校内在的精神。一所学校只有形成并践行了具有自身特质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才能拥有持续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双沟中心小学强化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提升,取得了丰硕成果:2009年,学校顺利地通过了省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2010年,区特色学校参观考察团一行100余人来我校调研指导工作。我校的办学特色是“营造书香校园,建设学习型学校”,围绕这一办学特色我校做了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也可以说是五大亮点:1、在走廊及过道内张贴名人名言、名人读书立志故事、古典名篇欣赏、地方文化名人及古迹介绍的高清放大写真图片。2、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并使之成为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文化载体及展示平台。3、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随时有书读。4、创办校刊,使之成为师生展示文学艺术才华的平台。5、建立“红领巾广播站”,传播师生关注话题,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考察团成员在解说员的带领下饶有兴趣的参观了上述我校的五大亮点,刘颖区长和赵勇局长对我校在特色学校创建方面所作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赞赏。 一、构建以人为本、立体丰盈的理念文化 在反复讨论、不断揣摩的基础上,双沟中心小学确定了自己的理念文化框架:以“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作为学校使命,以“为腾飞学子添翼、为成功人生奠基”作为办学理念,倡导“顺应人的成长规律,促进师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自然与自觉”的学习境界。这个理念建构后,又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和讨论,促进大家全面理解和领会“成长文化”的建构,“成长教育”的开展,引领师生“关注成长”、“追求成长”、“共享成长”,努力追寻自我身体的发育、情感的丰富、智慧的生长、道德的提升的最佳途径,为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践行关注需求、促进成长的教师文化 (一) 了解成长需求 每个教师有其个性需要,也有其共性追求。他们都渴望成熟、成功、成名。社会和学校也期盼教师“成名”,因为教师的“成名”是建立在师德和业务素质精良基础上的。学校根据教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展示的

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的认识 重庆市江北区蜀都小学·陈戈亮办教育就是要办有品位的学校,有品位的学校是内在发展较好的学校,学校内涵发展是增强教育强势发展的血液,循环于学校整个躯体之中,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让学校内涵发展起来,正是带着这样的认识体会和价值追求,我们在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实践着学校内涵发展的路子。 一、对内涵发展的认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容;另一层是指内在的涵养,与内涵相对应的概念是外延,外延是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所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是一种相对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是出自内在需求。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变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学校以先进的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及精细化实施,形成自己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使其保持强大

生命潜力。 二、为什么要强调内涵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集团化办学及学校规模扩张已几近极限,学校格局调整已基本结束,随着国家双高普九的实施,学校硬件建设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不少学校管理落后的状况并没得到多大改变,特别是管理理念的缺失,学校的文化精神、文化符号、文化传统、文化环境建设被疏漏了。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同时也是教育本质发展的需求。 三、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做法 1、抓住一个根本: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不仅是传播文化的场所,也是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园地。文化是学校最丰富、最迷人的内涵。校园文化是师生以校园为背景,围绕教育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造并共享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所学校由历史传统积淀而成的文化,彰显着学校团队成员的人格意识和道德实践意识,对他人、对社会有着持久的吸引力。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精神文化包括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质,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无形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校园文化的无形资产,与学校的办学质量紧密相连,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要素之一。 学校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实现:

教学质量现状分析报告

庙沟中学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 根据我校近年来的教学成绩一滑再滑的现状,结合“316”督导评估提出的整改意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现就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一、目前的现状 (一)、三年来的综合成绩情况 2008-2009学年度我校综合成绩全县评比中位居第12名; 2009-2010学年度我校综合成绩全县评比中位居第14名; 2010-2011学年度我校综合成绩全县评比中位居第18名。 (二)、教学常规现状 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在县局、室的指导下,经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已逐渐步入正规化轨道,新的教学理念也已逐渐形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效果也在慢慢提升。近几年来,教师克服了等第评价和实施新课改的压力,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置,教学评价滞后,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上述原因外,就具体教学方面重点剖析以下几个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客观方面: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调动频繁。 2.教师专业和任教学科不对口。 3.教学条件、教学设施相对落后。 4.应付上级文件检查和上级文件精神指示较多,教师的教学精力严重分散。 5.新岗教师和特岗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文凭高,文化基础较好,但是缺乏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适应期和培训期较长,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主观原因: 1.主要领导没有深入教学一线,没有细钻、深研教师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 2.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显现不出成效。主要表现在“三多三少”: 一是制度要求的多,行动落实的少;二是限于一般检查的多,具体指导的少;三是提出问题的时候多,跟踪纠错的少;因而致使工作过程落不实,发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管理手段与管理过程脱节。 3.教学质量奖惩力度不够,无压力,就没有动力,无动力,岂能进步。 4.学校“留守学生”较多,缺少有效的家庭教育,这样常此以往,“双差生”面逐渐扩大。 5.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课堂效率不高。造成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学方法落后。从平时的听课看,教师理念更新不够,方法陈旧。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灌输式、注入式教法多,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方法少;教师唱“独角戏”的多,学生主动参与的少;重视“双基”训练,忽视了“三维”目标的培养等。二是教学手段滞后。教学设施条件配备不足,现有的使用率低。 ②.现代教学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尽管2009年我校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但使用率很低,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课堂上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根教鞭”进行教学的现象仍在上演。 ③.教研工作相对薄弱。一是校本教研没有落到实处。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而不重视教研的实效,致使教研内容空洞,没有目标,没有重点。把“校本教研”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留于形式。二是教研组没有发挥相应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形同虚设。三是钻研教材不够,抓不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甚至不备课,抄教案,下载、照搬现成的教案,致使教师教研意识、问题意识、反思意识相对薄弱。 ④.常规工作缺少实效。表面看起来,各项常规工作都很到位,然而经过细致调查,问题还是很多:教师的备课基本上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一部分教师是课上完后补备,备学生无从谈起。一些教师的备课质量不高,过程过于简化。课堂上一些教师还是“满堂灌”,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很被动。作业训练形式单调,语文学科抄抄写写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外积累与运用等训练的时间安排较少,造成训练不全面,以至学生参加检测难以适应灵活的题型。平时检测只做数据统计,未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阶段性努力目标不明 ⑤.部分教师缺乏进取精神。除了少数教师是身体因素外,还有一部分是抱着“轮到码头车到站”的态度进行教学,教好教坏一个样。 二、对策与措施: 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结合我校工作的实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坚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和“关爱每一位学生,

解读校园文化

解读校园文化 ---xxx小学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师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一、我们的解读是: 1.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 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 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 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 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 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 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 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 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 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 3.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 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 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 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 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二、怎样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长铺镇中心小学 陈文丰 校长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内驱力、生命力,是学校师生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而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应。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能较好调节、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培养良好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学校规范化管理,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着力发展学校内涵,优化育人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历史文化建设,彰显和久深邃的传统公园 校园历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师生创造、积淀并共同遵循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校作风与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体现上述内容的各项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一所学校没有历史文化,犹如鲜花缺少水份的滋养,就失去了发展的潜力,失去了生存的活力,更失去了精神与灵魂。校园历史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积累,也是一种历史沉淀,更是一种历史绵延,具有强大的惯性,带有鲜明的学校特征和时代特征,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文化成果。如何总结和创新学校的历史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优秀传统和鲜明特色, 是舒活学校发展脉

络的重大工程。特别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校历史文化不断地被注入人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被融进社会与生活的内容,其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宽广,更体现了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开放性、包容性和继承性,更彰显了学校发展中源远流长的历史精髓和独具特色的博大情怀。 二、加强人文文化建设,构筑和融温馨的幸福家园 学校人文文化,是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是人文文化的灵魂——在分析学校办学传统、办学优势、挖掘学校文化内涵的同时,结合现代办学的总体趋势和要求,逐步提炼、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是人文文化的中心内容,是社会考察评价学校的基本着眼点;校训是人文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对全校师生进行训导、激励的信条和法典,具有至高的权威性。 学校的人文文化还体现在舆论宣传阵地。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收集、整理和陈列,呈现学校的艰苦创业的人文精神。积极挖掘学校自身的闪光点,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广大师生开拓奋进、敢为人先的风貌精神,使全校师生员工自然产生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进而形成学校人文景观。 三、加强环境文化建设,营造和润雅洁的书香花园 环境文化通过校园物质“环境”而存在。它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精神氛围,弥散在师生之中,以特有的形象向师生灌输着某种观念、思想和价值倾向,更以特有的形象符号感染着学生,有着强大的内在

经典阅读深化校园文化内涵

经典阅读深化校园文化内涵 发表时间:2015-07-29T15:19:01.817Z 来源:《教育学》2015年9月总第85期供稿作者:黄文见王爱国 [导读] 校园文化是由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并认同的、体现师生共有价值趋向及目标追求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三进”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侧记 黄文见王爱国江苏省泰兴市焦荡实验学校225400 摘要: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把“品味经典——阅读助腾飞”阅读活动与进一步打造“教师儒雅、学生文雅、校园高雅”的“三雅”文化校园品牌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项阅读活动。使学生最终达到教育自己、规范自己的目的。深化了校园文化内涵,促进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阅读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由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并认同的、体现师生共有价值趋向及目标追求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无疑具有重要作用。我校开展的 “品味经典——阅读助腾飞”阅读活动,进一步营造了“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良好氛围和文明风尚,提高了师生思想道德和科学素质,为推动学校学习型校园建设,打造“教师儒雅、学生文雅、校园高雅”的“三雅”文化校园品牌夯实了基础。 一、制订方案、严格要求、按序落实,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自接到泰州市《关于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活动的意见》,我校根据通知精神,制定了相关活动方案。明确了要把“品味经典——阅读助腾飞”阅读活动与进一步打造“教师儒雅、学生文雅、校园高雅”的“三雅”文化校园品牌相结合,切实提高学校师生思想文化水平。以“三进”活动为契机,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引领广大师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汉语言、书法艺术和中华经典的魅力,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增强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品位。将《焦荡实验学校“品味经典——阅读助腾飞”阅读活动方案》下发到每一位师生手中,并召开会议,就活动的意义以及活动的具体实施进行了统一的认识和部署,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希望各职能部门深入领会文件精神,创新活动形式,扎扎实实地做好阅读活动的各项工作。并派专人负责整个活动的实施,确保阅读活动顺利进行。 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项阅读活动 近年来,我校一直在努力打造“教师儒雅、学生文雅、校园高雅”的“三雅”校园文化品牌。“三雅”文化要求实现“德”“雅”文化的“三个融入”:即将“德”“雅”融入到生活文化中,将“德”“雅”融入到班级文化中,将“德”“雅”融入到学生心中。学校在举行“品味经典——阅读助腾飞”阅读活动期间,以书为媒介将阅读活动和打造“三雅”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让本次活动指定阅读书目 “进班级”、“进科室”、“进心里”,从而实现“书香科室”、“书香班级”、“书香之星”。另外,学校各年级、各班级都举办自己的阅读活动,从而让“书香满校园”。 1.经典、优秀书目推荐活动。由教科室负责,通过校园网站、张贴公示的方式,公布所推荐的经典书目和优秀出版物,引导全校师生养成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由校图书馆准备所需经典书目,组织集中展示和借阅活动。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畅游学海,我的未来——我做主”征文等系列活动。 2.开展“青年心·中国梦”读书系列活动。由各年级组负责,在学生中开展“读书论坛”、“爱国诗朗诵会”、“阅读经验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学团史、知团情、树信念”读团史活动。由团总支负责,组织开展团史、团课公开讲座。要求每名入团积极分子在活动期间至少读一本团史方面的书籍,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由团校自行评比表彰。 4.“品读名家经典”读书笔记、读后感展评活动。由政教处、各年级组共同负责,组织开展“品读名家经典”系列讲座;学生根据学校和班级推荐的书目,结合自身实际,至少选择其中1-2本列入自己的学习计划,认真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教科室收集活动资料,并组织开展优秀读书笔记、读后感评选及表彰活动。 建设书香校园,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特色,一个亮点。几年来,我校师生一直在学校组织的古典文化诵读活动中领略中华古典诗词的深厚底蕴,塑造了教师崇高的职业灵魂,提高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经验、建立机制,把“品味经典——阅读助腾飞”作为学校“三雅”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品味经典——阅读助腾飞”阅读活动开展几年来,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进一步深化了学校“三雅”文化品牌内涵。让广大师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不仅可以开拓视野、积累知识、提高修养,还可以全面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为学校创新读书的内容和方式,适应师生学习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坚持从师生自我实际需要出发,为开展读书活动搭建不同的载体和平台,提高读书活动对广大师生的吸引力,提供了新机制。 此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体会、自我感悟、自我汲取和自我内化,最终达到教育自己、规范自己的目的。这种来自学生主体内在自觉的规约机制其生命力更加旺盛,影响力更加深远。深化了校园文化内涵,促进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特色文化案例

三井小学求原文化解读 核心理念(校训):求原 是我校挖掘“井文化”的内涵发展而来的核心价值观。 求,索也,寻找、追求的意思;原,同“源”,根本、根源的意思;原,高 远的理想,美好的境界。 教育的目的是“成就每个人”,根本任务是追求人的发展。 成就每个人,就要回归教育本真,回归儿童本真,探寻和遵循育人规律,培养“学真、向善、益美”的井小学生。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和 学校。 求原,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是思维方式,更是行为方式。 求原,即学如穿井,追本求源,向往高远。 教风:至情、至深 “情”“深”,体现了对教育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爱生,对职业的爱——敬业。启示着井小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追求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教 育艺术。 学风:至清、至远 清,从道德层面来说,体现了求真、向善、行美;从求学角度来说,体现 了学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远,体现不断探寻,持续发展。 启示着井小学生保持童真,学会探寻,志存高远。 师生成长目标(发展目标): 水滴石穿之毅——坚韧不拔、勇于挑战。 文江学海之识——见多识广,个性鲜明。 海纳百川之心——悦纳之胸,仁爱之心。 学校发展愿景:让校园成为回归本原,绽放生命的舞台。 学校一切为了儿童,让儿童象儿童,让每个儿童都精彩。 《少儿国学》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2014.12 一、缘起 1、以课题研究成果建设课程体系。 2000年起,学校的省级重点课题《小学生古诗文诵读与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从尝试研究到成型推广,再到2012年《少儿国学》课程基地建设,十五年的研究与探索中,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学校发展、师生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诗的润泽是美丽的,绘诗演诗、诗文讲座、主题征文,诗,让龙小的学生底蕴十足、自信非凡、体验成功。诗的熏染是珍贵的,以诗铭志、古诗擂台、吟咏诗会、背诵诗文,滔滔不绝;“一二分钟,赋诗一首。”诗,是龙小学生抒情的一枝好花,诗,让学生的品德在无形中得到浸润。诗的事业是美丽的,十多年来,龙小师生踊跃参与到《少儿国学》课程中来,通过“童眼荐古诗”、“童手写古诗”、“童心绘古诗”、“爸妈讲古诗”、“背诗擂台赛”、“儿童创作诗”、“畅游诗词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学校涵发展 长铺镇中心小学 文丰 校长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驱力、生命力,是学校师生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而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应。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能较好调节、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培养良好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学校规化管理,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着力发展学校涵,优化育人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历史文化建设,彰显和久深邃的传统公园 校园历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师生创造、积淀并共同遵循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校作风与传统、行为规和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体现上述容的各项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一所学校没有历史文化,犹如鲜花缺少水份的滋养,就失去了发展的潜力,失去了生存的活力,更失去了精神与灵魂。校园历史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积累,也是一种历史沉淀,更是一种历史绵延,具有强大的惯性,带有鲜明的学校特征和时代特征,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文化成果。如何总结和创新学校的历史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优秀传统和鲜明特色, 是舒活学校发展脉络的

重大工程。特别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校历史文化不断地被注入人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被融进社会与生活的容,其涵更丰富,外延更宽广,更体现了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开放性、包容性和继承性,更彰显了学校发展中源远流长的历史精髓和独具特色的博大情怀。 二、加强人文文化建设,构筑和融温馨的幸福家园 学校人文文化,是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和行为准则。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是人文文化的灵魂——在分析学校办学传统、办学优势、挖掘学校文化涵的同时,结合现代办学的总体趋势和要求,逐步提炼、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是人文文化的中心容,是社会考察评价学校的基本着眼点;校训是人文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对全校师生进行训导、激励的信条和法典,具有至高的权威性。 学校的人文文化还体现在舆论宣传阵地。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收集、整理和列,呈现学校的艰苦创业的人文精神。积极挖掘学校自身的闪光点,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广大师生开拓奋进、敢为人先的风貌精神,使全校师生员工自然产生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进而形成学校人文景观。 三、加强环境文化建设,营造和润雅洁的书香花园 环境文化通过校园物质“环境”而存在。它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精神氛围,弥散在师生之中,以特有的形象向师生灌输着某种观念、思想和价值倾向,更以特有的形象符号感染着学生,有着强大的在力

校园文化品牌定义及内涵(精)

一、校园文化品牌定义 校园文化品牌是指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校园文化特色项目,校园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是校园文化的精华的集中体现。 胡建新,王珉编著 . 大学校园文化特色论 .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9.10 即所谓文化品牌,是指那些具有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并且有独特标记的产品。其中,对于一般产品而言,文化品牌是指具有明显的文化附加值,能给消费者提供除物质享用之外的另一种有关精神享用的产品。 即文化产品品牌除了其独具特色的品牌外在标识之外, 品牌构成的关键还在于文化品牌产品本应具有的一种文化功能的效益 (价值和独特的文化意蕴 王钧,刘琴编著 . 文化品牌传播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04. 从以上两种关于文化品牌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也符合我们之前的关于品牌概念的定义, 可以说此定义是对品牌概念在文化领域内的延伸。即任何一种品牌都是一种标识和象征。 所以在此对校园文化品牌作如下定义:校园文化品牌是一个学校长期形成的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特色项目,是校园文化精神和价值的集中体现。 进行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的目的是什么? 二、校园文化品牌要素 显性要素:文化项目符合、标识、宣传语、口号等;隐形要素:文化内涵、价值、精神等。 三、校园文化品牌内涵 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有三个层次

1.表层的物质文化 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品牌的名称、标志、口号等。表层文化更多从感官上给人以强烈感受,其塑造有利于校园文化品牌的外在形象的形成,作为校园文化品牌的视觉系统,在展示文化品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2.中层的行为文化 即以组织制度为载体的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具体化和社会化。具体表现为校园文化品牌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规范原则和考评制度等等。 3.深层的观念文化 即校园文化品牌理念, 精神实质, 追求目标, 要实现的价值。主要体现为校园文化品牌的文化理念等。它是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内容和魅力所在,是校园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品牌理念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和推广起到统帅作用。物质层是校园文化品牌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物质成果,制度层集中体现物质层,起到系统化、规范化的作用,深层的观念层是准绳,一切以次为中心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核心和灵魂,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胡建新,王珉编著 . 大学校园文化特色论 .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9.10 校园文化品牌内涵也是对其标识意义和象征意义的进一步阐述。

中心学校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中心学校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根据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的有关数据,结合平时调研、检查以及参加各种活动所掌握的情况,就教学质量作如下分析: 目前的现状 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在县教育局工作思路的指导下,经过校长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已逐渐步入正规化轨道,质量意识正逐步深入人心,新的教学理念也已逐渐形成,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课堂教学效果也在慢慢提升,教学质量在逐年不断提高。也可以这样说近几年学校和教师们,努力克服了小学学生人数急剧下降和实施课改的压力,保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上学期的教学质量情况;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来衡量,仍有不小差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置,教学评价滞后,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上述原因外,就具体教学方面重点剖析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效率不高。造成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学方法落后。从平时的听课看,教师理念更新不够,方法陈旧。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灌输式、注入式教法多,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方法少;教师唱“独角

戏”的多,学生主动参与的少;重视“双基”训练,忽视了“三维”目标的培养等。二是教学手段滞后。教学设施条件配备不足,现有的使用率低。 2、现代教学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尽管2006年我校实施了“农远”工程,但能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却很少,农远设备使用率很低,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课堂上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根教鞭进行教学的现象仍在上演。 3、教研工作相对薄弱。一是校本教研没有落到实处。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而不重视教研的实效,致使教研内容空洞,没有目标,没有重点。把“校本教研”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留于形式。二是教研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形同虚设,没有发挥相应的示范和指导作用。三是钻研教材不够,抓不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甚至不备课,抄教案,下载、照搬现成的教案,致使教师教研意识、问题意识、反思意识相对薄弱。 4、发展不平衡。各年级、学科之间存在差距。总的讲,从年级来看二、三、四、五一班较好,从学科来看英语较好。这些都影响着小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5、常规工作缺少实效。表面看起来,各项常规工作都很到位,然而经过细致调查,问题还是多多:教师的备课基本上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很少有教师是有备而上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是课上完后补备,更有甚者是临近检查再追备,备学生无从谈起。一些教师的备课质量也不高,过程过于简化,尽管照搬照抄学校订购教案的现象很少,但并未绝迹。课堂上一些教师还是“满堂灌”,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还是很被动。作业训练形式单调,语文学科抄抄写写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外积累与运用等训练的时间安排较少,造成训练不全面,以至学生参加检测难以适应灵活的试题。平时检测只做数据统计,未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阶段性努力目标不明。

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与办学特色 晋中市介休连福一中李强 学校教育不能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不能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每所学校都必须树立起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以实现其发展目标。学校文化的构建,学校特色的显现,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变革的原因所在。创建特色学校就是创建一所学校的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所以要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文化育人的新举措、新路子,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坚持走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办学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让学校各项工作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雷校长提出:文化是文明积淀传承创新的二元共赢。学校文化是由师生积淀创造,大家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和制度。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制度制订正确并得以坚持不懈地执行,使之成为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就内化成了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学习文化、文明习惯、寝室文化、橱窗文化、课余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

构。 二、学校文化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要基础和重要载体 1、什么是办学特色所谓的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 思路或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换句话说,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特色是比较而言的,特色还要不断创新。办学的特色有两个基本属性:即优质性和环境适应性。概括地说,创造学校特色就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是对社会的主动适应。从学校内部看,创造特色就是要更新思想观念,重新组织和运用资源。 2、办学特色反作用于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自身的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必定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影响。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必然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就会突显出与众不同的学校精神。这无疑于丰富了学校文化内容,深化了学校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还是办学特色所应具备的基本内涵来看,学校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两者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一方面不断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始终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方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博大精深的学校文化也为办学特色的形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加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彰显。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应将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