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摄谱及分析实验讲义-2012

棱镜摄谱及分析实验讲义-2012
棱镜摄谱及分析实验讲义-2012

棱镜摄谱仪

光谱学是研究各种物质的光谱的产生及其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光谱是电磁波辐射按照波长的有序排列;通过光谱的研究,人们可以得到原子、分子等的能级结构、电子组态、化学键的性质、反应动力学等多方面物质结构的知识.在化学分析中也提供了重要的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发射光谱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别的光谱:线状光谱、带状光谱、连续光谱.线状光谱主要产生于原子,带状光谱主要产生于分子,连续光谱则主要产生于白炽的固体或气体放电.

预备知识

? 分辨本领,仪器分辨本领是指在用摄谱仪摄取波长为λ附近的光谱时,刚刚能分辨出两谱线的波长差。用R 表示,λ

λd R = ,式中λd 为能够分辨的两谱线波长差。显然λd 值越小,摄谱仪分辨光谱的能力越高。

? 棱镜的分辨本领λd dn b R =式中的b 是棱镜的底边长,λ

d dn 是棱镜材料的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率;可见,要提高棱镜摄谱仪的光谱分辨本领,必须选用高色散率的材料制作色散棱镜,且底边b 要宽。棱镜的R 大约可以达到104的数量积.

? 折射率n 随频率或波长变化,通常我们由柯西公式来表达 +++=42λλC B

A n

实验原理

棱镜摄谱仪的构造可以平行光管、棱镜、光谱接收三部分;按所用的波长的不同,摄谱仪可分为紫外、可见、红外三大类,它们所用的棱镜材料也不同;对紫外用水晶或萤石,对可见光用玻璃,对红外线用岩盐等材料.

本次实验所用的是可见光范围内的小型棱镜摄谱仪,S 为光源, L 为透镜,使S 发出的发散光会聚后均匀照亮狭缝,S 1为狭缝,以控制入射光的宽度;L 1的焦距位于S 1,这样可以产生平行光,经棱镜折射后再由L 2和L 3会聚到照相底板F.

本次实验中使用铁谱作为已知谱,中间为氦谱作为未知谱.因为铁光谱谱线丰富,而且几乎每一条谱线的波长都被准确地测定,故只要并列拍摄铁光谱与未知样品光谱,并对所摄的底片进行测量,通过计算即可求出未知谱线的波长.我们利用插值法,将12λλ-与12l l d -=近似看成线性关系,则

1λ 2λ

x d d x x =--121λλλλ ? d

dx x )(121λλλλ-+= 实验中必须用投影仪将底片上的谱图放大以便识谱和读谱;台式投影仪上有读数装置,可以直接测量各相邻谱线间的距离,而光谱投影仪则需要将底片放到读数显微镜上来测量相邻谱线的距离.

实验内容

1.摄谱前的准备:调节共轴,将光源S 置于准直物镜1L 的光轴上在光源与狭缝1S 之间加入聚光照明透镜L ,调节透镜L 的位置,使光源成像在入射缝上。若更换光源,只能调整光源的位置,而透镜L 的位置不应变动,以保证光源始终处在准直物镜1L 的光轴上。

2.调节与观察:毛玻璃放在暗匣的放底板的位置处,移动暗匣,使毛玻璃上现出光谱,取下暗匣,在暗室中装入底板。用哈特曼光阑控制各光谱。

3.摄谱:用已在暗箱中装好底片的底片盒换下毛玻璃,曝光时打开小遮板,曝光后关闭小遮板

4.对光谱片进行分析:在靠近待测波长x λ的两侧,选两条波长1λ和2λ为已知的谱线,用读数显微镜测出三条谱线在底板上对应位置的数值和,依据线性关系,求出x λ值。 实验重点:

1.对三棱镜分光原理和分辨率的理解;

2.弄清其构造,认识其在物质分析等诸多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难点:

1.仪器中影响底片清晰度的诸多调节机构的量化控制;

2.对拍摄结果的误差分析.

简答题

1.在摄谱时,不要哈特曼光栏也是可以进行正常实验?

A.是

B.不是

2.在计算波长x λ值时,没有线性假设条件照常可以进行计算?

A.是

B.不是

思考题

1.为什么摄谱仪的底板面必须与照相系统的光轴倾斜,才能使所有谱线同时清晰?

2.为什么在摄谱中要先拍摄氦谱而不能先拍铁谱?

3.为什么三棱镜可以作为分光元件?

参考书目:

1.《大学物理实验》第二册,谢行恕康世秀霍剑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大百科全书》I,II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光学教程》姚启钧高等教育出版社

4.《光谱仪器设计》吴国安科学出版社

张权

用小型棱镜摄谱仪测定光波波长(完整)

姓名:小田田学号:5502211070 班级:本硕111班 实验日期:2012年10月23日(第八周) 用小型棱镜摄谱仪测定光波波长 我们知道物质的原子和分子都能够辐射和吸收自己的特征光谱。分析物质的辐射或吸收光谱,就可以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各成分的含量。由于光谱分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别是对低含量元素的分析准确度较高,分析速度快。因此,它在科学实验和研究中有着重要应用。 【实验目的】 1.了解棱镜摄谱仪的构造原理。 2.掌握棱镜摄谱仪的调节方法和摄谱技术。 3.学会用照相法测定某一光谱线的波长。 【实验仪器】 玻璃棱镜摄谱仪,汞灯,氦—氖激光器,氦—氖辉光器,读数显微镜,暗室设备等。 【实验原理】 1,棱镜摄谱仪的构造 (1)准直管 准直管由狭缝S1和透镜L1组成。S1位于L1的物方焦平面上。被分析物质发出的光射入狭缝,经透镜L1后就成为平行光。实际使用中,为了使光源S射出光在S1上具有较大的照度,在光源与狭缝之间放置会聚透镜L,使光束会聚在狭缝上。 (2)棱镜部分 主要是一个(或几个)棱镜P,利用棱镜的色散作用,将不同波长的平行光分解成不同方向的平行光。 (3)光谱接收部分 光谱接收部分实际上就是一个照相装置。它包括透镜L2和放置在L2像方焦平面上的照相底板F,透镜L2将棱镜分解开的各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平行光聚焦在F的不同位置上,如图5—14—1所示。由于透镜对不同波长光的焦距不同,当不同波长的光经L2聚焦后并不分布在与光轴垂直的同一平面上,所以,必须适当地调整照相底板F的位置,方可清晰的记录各种波长的谱线。 分别是波长为和的光所成的狭缝的像,叫做光谱线。各条光谱线在底板上按波长依次排列就形成了被摄光源的光谱图。若光源辐射的波长等为分立值,则摄得的光谱线也是分立的,叫做线光谱;若光源辐射 的波长为连续值,则摄得的是连续光谱。

医学免疫学 实验设计 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参与介导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IL-35是否对Ⅰ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及其相关的免疫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仍有待继续研究和解决。 【实验目的】 本实验就是通过提高NOD系小鼠(Ⅰ型糖尿病患鼠)体内的IL-35水平,观测小鼠各期的血糖尿糖等水平及后期的Ⅰ型糖尿病发病率、胰岛炎评分等,评定IL-35对Ⅰ型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并与其它一些免疫抑制性的药物(环孢菌素A)等,进行药敏对比;同时,体外测定小鼠体内IL-4及干扰素-γ(IFN-γ)的等含量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含量等,对小鼠的免疫体质及IL-35对Ⅰ型糖尿病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有大体认识及方向把握,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从而为新药(联合药)的开发,免疫抑制领域的深入研究有一定意义。 【实验对象】 NOD系Ⅰ型糖尿病鼠和NON系正常不患病鼠(雌性4周龄) 起源在对ICR/Jcl小鼠进行近郊培育的第6代,从白内障易感亚系分离出非肥胖糖尿病品系(NOD)和非肥胖正常品系(NON)。在近交20代时,首先发现NOD雌鼠有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特征自发Ⅰ型糖尿病以及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小鼠。通过病理学观察发现,NOD小鼠自身免疫性胰岛炎发生于4周龄。NOD小鼠发病后,充分呈现该品系小鼠糖尿病的生理生化特征即:尿频·多饮·高血糖症状。在几周的时间內,血糖迅速升高,饮水量剧增,大量的排尿,体重迅速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患鼠血糖呈现迅速上升,后逐步下降,但仍维持高于正

随机信号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微弱信号的检测提取及分析方法 二、实验目的 1.了解随机信号分析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应用 2.了解随机信号自身的特性,包括均值、方差、相关函数、频谱及功率谱密度等 3.掌握随机信号的检测及分析方法 三、实验原理 1.随机信号的分析方法 在信号与系统中,我们把信号分为确知信号和随机信号。其中随机信号无确定的变化规律,需要用统计特新进行分析。这里我们引入随机过程的概念,所谓随机过程就是随机变量的集合,每个随机变量都是随机过程的一个取样序列。 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一般采用随机过程的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来描述,他们能够对随机过程作完整的描述。但由于在实践中难以求得,在工程技术中,一般采用描述随机过程的主要平均统计特性的几个函数,包括均值、方差、相关函数、频谱及功率谱密度等来描述它们。本实验中算法都是一种估算法,条件是N要足够大。 2.微弱随机信号的检测及提取方法 因为噪声总会影响信号检测的结果,所以信号检测是信号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低信噪比下的信号检测是目前检测领域的热点,而强噪声背景下的微弱信号提取又是信号检测的难点。 噪声主要来自于检测系统本身的电子电路和系统外空间高频电磁场干扰等,通常从以下两种不同途径来解决 ①降低系统的噪声,使被测信号功率大于噪声功率。 ②采用相关接受技术,可以保证在信号功率小于噪声功率的情况下,人能检测出信号。 对微弱信号的检测与提取有很多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自相关检测法、多重自相法、双谱估计理论及算法、时域方法、小波算法等。 对微弱信号检测与提取有很多方法,本实验采用多重自相关法。 多重自相关法是在传统自相关检测法的基础上,对信号的自相关函数再多次做自相关。即令: 式中,是和的叠加;是和的叠加。对比两式,尽管两者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不同,但频率却没有变化。信号经过相关运算后增加了信噪比,但其改变程度是有限的,因而限制了检测微弱信号的能力。多重相关法将 当作x(t),重复自相关函数检测方法步骤,自相关的次数越多,信噪比提高的越多,因此可检测出强噪声中的微弱信号。

免疫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免疫球蛋白的粗提(盐析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免疫球蛋白的粗提方法 2、实践IgG分离纯化过程 3、了解分离纯化抗体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和需要,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和其成分的提纯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纯化的方法很多,有单一法,常用盐析法、凝胶柱层析、离子交换剂层析以及免疫亲和层析等技术对血清抗体进行分离纯化。但大多数采用二步法以上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以硫酸铵提纯为基础,再经过透析或层析柱的方法来提高免疫球蛋白及其各成分的纯度最为常用。硫酸铵溶液能使蛋白质胶体脱水并中和其电荷而使之沉淀下来(称为盐析)。不同浓度的硫酸铵盐析蛋白成分不同,利用这一原理提取所需的免疫球蛋白成分。盐析只能粗提,为了获得纯化的免疫球蛋白成分,必须进一步采用层析的方法进行分离。 水膜与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是蛋白质胶体稳定的基础,在蛋白质胶体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H4)2SO4或Na2SO4盐类,使溶液中大部分自由水分子转变为离子水化分子,降低蛋白质极性基团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破坏蛋白质水膜,蛋白质溶解度也随之降低。蛋白质由于分子质量和携带的电荷不同,可在不同浓度的高盐溶液内分级析出。33% (NH4)2SO4为沉淀IgG的最适饱和度。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配制 1.人全血清(购买商品) 2.硫酸铵饱和溶液 硫酸铵800g~850g H2O 1 000ml 加热至绝大部分溶质溶解为止,趁热过滤,置室温过夜,然后以28%NH4OH 调pH至7.0(不调pH值也可以)。 注:硫酸铵以质量优者为佳,因次品中含有少量重金属对蛋白质巯基有影响。如次品必须除去重金属,可在溶液中通入H2S,静置过夜后滤过,加热蒸发H2S即可。 3.0.01Mol/L pH7.4 PBS液 A液:0.10Mol/L NaH2PO4液 NaH2PO4·2H2O 15.60g

棱镜摄谱仪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棱镜摄谱仪实验报告 篇一:棱镜摄谱和光谱分析 棱镜的摄谱和光谱分析 第90组姓名:龚俊辉学号:pb05013225实验目的:学会使用棱镜摄谱仪并能用它摄取光谱线,对所摄取的光谱进行光谱分析. 实验器材:棱镜摄谱仪,氦放电管,电弧发生器等.实验 原理: (1)棱镜摄谱仪: 棱镜摄谱仪的构造可以平行光管、棱镜、光谱接收三部分,其原理如图 : 按所用的波长的不同,摄谱仪可分为紫外、可见、红外三大类,它们所用的棱镜材料也不同;对紫外用水晶或萤石,对可见光用玻璃,对红外线用岩盐等材料. 本次实验所用的是可见光范围内的小型棱镜摄谱仪,s 为光源,L为透镜,使s发出的发散光会聚后均匀照亮狭缝,

s1为狭缝,以控制入射光的宽度,缝前有光阑,以调节狭缝透光部分的高度.L1的焦距位于s1,这样可以产生平行光,经棱镜折射后再由L2和L3会聚到照相底板F. 本实验中所用的氦放电管是获得氦原子光谱的元件,管内充有一定气压的氦气,两端有金属电极,两端加高电压时,管中的游离电子受到电场的加速作用飞向阳极的过程中,与管中的原子相撞使之处于激发态,当这些处于高能量的氦原子跃迁回到低能态时,辐射出光子. (2)光谱的定性分析: 本次实验中使用铁谱作为已知谱,中间为氦谱作为 未知谱.因为铁光谱谱线丰富,而且几乎每一条谱线的波长都被准确地测定,故只要并列拍摄铁光谱与未知样品光谱.并对所摄的底片进行测量,通过计算即可求出未知谱线的波长. ?1和?2为已知的两条铁谱谱线,?x为未知谱线的波 长,l1,l2和lx分别为?1,?2和?x处的读数,当?1和?2很靠近 时,?2??1与l2?l1近拟成线性关系,因此我们由插入法可得: ?x??1?2??1 即: ?

北理工随机信号分析实验报告

本科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随机信号分析实验

实验一 随机序列的产生及数字特征估计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随机数的产生方法。 2、实现随机序列的数字特征估计。 二、实验原理 1、随机数的产生 随机数指的是各种不同分布随机变量的抽样序列(样本值序列)。进行随机信号仿真分析时,需要模拟产生各种分布的随机数。 在计算机仿真时,通常利用数学方法产生随机数,这种随机数称为伪随机数。伪随机数是按照一定的计算公式产生的,这个公式称为随机数发生器。伪随机数本质上不是随机的,而且存在周期性,但是如果计算公式选择适当,所产生的数据看似随机的,与真正的随机数具有相近的统计特性,可以作为随机数使用。 (0,1)均匀分布随机数是最最基本、最简单的随机数。(0,1)均匀分布指的是在[0,1]区间上的均匀分布,即 U(0,1)。实际应用中有许多现成的随机数发生器可以用于产生(0,1)均匀分布随机数,通常采用的方法为线性同余法,公式如下: )(m od ,110N ky y y n n -= N y x n n /= 序列{}n x 为产生的(0,1)均匀分布随机数。 下面给出了上式的3组常用参数: 1、10 N 10,k 7==,周期7 510≈?; 2、(IBM 随机数发生器)31 16 N 2,k 23,==+周期8 510≈?; 3、(ran0)31 5 N 21,k 7,=-=周期9 210≈?; 由均匀分布随机数,可以利用反函数构造出任意分布的随机数。 定理 1.1 若随机变量 X 具有连续分布函数F X (x),而R 为(0,1)均匀分布随机变量,则有 )(1R F X x -= 由这一定理可知,分布函数为F X (x)的随机数可以由(0,1)均匀分布随机数按上式进行变

用分光计测三棱镜顶角实验报告

一、名称:用分光计测三棱镜顶角 二、目的: 采用自准法测量三棱镜的顶角。 三、器材: 1、分光计 (1)望远镜(2)载物台(3)平行光管(4)读数装置(5)底座 四、原理 图1是自准法测量三棱镜顶角的 示意图,图中所示三棱镜是横截面为等 边三角形的柱体。AB和AC是透光的光 学表面,又称折射面,其夹角A称为三 棱角的顶角;BC为毛玻璃面,称为三 棱角的底面。 实验中利用望远镜自身产生平行 光,固定载物台(或固定望远镜),转 动望远镜光轴(或转动载物台),先使 棱镜AB面反射的十字像落在分划板上双十字叉丝上部的交点上(即望远镜光轴

与三棱镜AB 垂直),记下刻度盘对称游标的方位角读数I I ??'和。然后再转动望远镜(或载物台)使AC 面反射的十字像与双十字叉丝的上交点重合(即望远镜光轴与AC 面垂直),记下读数??II II '和(注意?I 与?II 分别为同一游标窗口上读得的望远镜在位置I 和位置II 的方位角,而和则为另一游标窗口上读得的方位角),两次读数相减即得顶角A 的补角?。 ()()() 1211 22???????II I II I ??''= +=-+-? ??? 则三棱镜的顶角 ()() 1 1801802A ?????II I II I ??''=-=--+-??? ? 五、 步骤: (一)分光计的调节 为了精确测量角度,必须使待测角平面平行于读数盘平面,所以测量前须对分光 计进行调节。调节分光计的要求是: (1) 平行光管出射平行光; (2) 望远镜接收平行光(即望远镜聚焦于无穷远); (3) 经过光学元件的光线构成的平面应与仪器的中心转轴垂直,即平行光管和望远镜的光轴与分光计的中心转轴垂直,载物台中轴线与中心转轴重合。 调节前,应对照实物和图1的结构熟悉仪器,了解各个调节螺钉的作用。调节时要先粗调再细调。 1、目测粗调 根据眼睛的粗略估计,调节望远镜和平行光管上的高低调节螺钉14和29,使它们的光轴大致与中心转轴垂直;调节载物台下的三个水平调节螺钉,使其大致处于水平状态。粗调是细调的前提,也是细调成功的保证。 2、细调 采用自准调整法进行细调,这是以在物面上成一个与物对称的像为依据来调整光路的方法,也是光学实验中常用的一个方法。具体调整方法是: (1) 接上电源,打开开光,调节目镜,直到能够清楚地看到分划板上的双十字叉丝为止。旋转目镜装置11,使分划板刻线水平或垂直。

免疫试验设计

免疫学实验设计 题目:StreamlineDireetHST分离卵黄抗体班级: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12)班姓名:

StreamlineDireetHST分离卵黄抗体班级: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12)班 作者及学号: 一、实验背景 1、卵黄抗体即卵黄免疫球蛋白(Egg Yolk Immunoglobulin,lgY),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鸡卵黄抗体。母鸡接受免疫后,在卵黄成熟期,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IgG选择性的转移到卵黄中形成IgY。IgY是一种7S免疫球蛋白,分子量180kD,由两条重链(分子量22~30kD)组成,等电点接近5.2。IgY的结构虽与IgG相似,但其Fc段氨基酸组成与IgG相差很大,不结合类风湿因子,不与蛋白A、G以及哺乳动物Fc受体和补体结合。在免疫检测中,可代替哺乳动物来源的抗体,提高监测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已经证明特异性IgY对人及动物的许多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与其他用于被动治疗的免疫球蛋白相比,IgY具有价廉易得、稳定性好、可口服等优点,在疾病的免疫检测和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IgY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鸡与哺乳动物的种系关系较远,可产生针对哺乳动物保守蛋白的抗体(在哺乳动物体内难以产生),用于免疫学测定“同时IgY不与类风湿因子 (RF)及哺乳动物补体结合,减少了免疫检测的干扰,提高准确性”。 (2)经特定抗原免疫后,母鸡产生对抗原的持久性应答,可不断获得特异性的多克隆抗体,其均来源于同一个体,抗体均一性好。 (3)卵黄中的IgY含量明显高于鸡血清中lgG的含量,约为巧一25mg/mL卵黄在相同的免疫时间内,由一只鸡所生鸡蛋中提取的抗体量是由一只兔的血清制备的120倍。 (4)IgY还可抵抗幼龄动物的胃酸屏障作用,并可抗肠道中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的消化。 鸡蛋提供了廉价易得的IgY来源,从一枚鸡蛋中可获得100~250 mg IgY。如何将大量的卵黄抗体提取出来,是决定IgY能否被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前提。鸡卵黄中含水48%、蛋白质17.8%、脂肪30.5%,其中几乎所有的脂肪都与蛋白

随机信号分析实验报告二 2

《随机信号分析》实验报告二 班级: 学号: 姓名:

实验二高斯噪声的产生和性能测试 1.实验目的 (1)掌握加入高斯噪声的随机混合信号的分析方法。 (2)研究随机过程的均值、相关函数、协方差函数和方差。 ⒉实验原理 (1)利用随机过程的积分统计特性,给出随机过程的均值、相关函数、协方差函数和方差。 (2)随机信号均值、方差、相关函数的计算公式,以及相应的图形。 ⒊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 (2)采用幅度为1,频率为25HZ的正弦信号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原信号,在其中加入均值为2,方差为0.04的高斯噪声得到混合随机信号X(t)。 试求随机过程 的均值、相关函数、协方差函数和方差。用MATLAB进行仿真,给出测试的随机过程的均值、相关函数、协方差函数和方差图形,与计算的结果作比较,并加以解释。 (3)分别给出原信号与混合信号的概率密度和概率分布曲线,并以图形形式分别给出原信号与混合信号均值、方差、相关函数的对比。 (4)读入任意一幅彩色图像,在该图像中加入均值为0,方差为0.01的高斯噪声,请给出加噪声前、后的图像。 (5)读入一副wav格式的音频文件,在该音频中加入均值为2,方差为0.04的高斯噪声,得到混合随机信号X(t),请给出混合信号X(t)的均值、相关函数、协方差函数和方差,频谱及功率谱密度图形。 4、源程序及功能注释 (2)源程序: clear all; clc; t=0:320; %t=0:320 x=sin(2*pi*t/25); %x=sin(2*p1*t/25) x1=wgn(1,321,0); %产生一个一行32列的高斯白噪声矩阵,输出的噪声强度为0dbw

试验11小型棱镜摄谱仪的使用

实验二十八 小型棱镜摄谱仪的使用 实验内容 1.了解摄谱仪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习小型摄谱仪的定标方法。 2.观察物质的发射光谱,测定氢原子光谱线的波长,验证原子光谱的规律性,测定氢原子光谱的里德堡常数。 教学要求 1.进一步认识原子辐射的微观机理,学习借助分析原子光谱的规律性研究微观世界 的方法。 2.学习物理量的比较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 小型摄谱仪、汞灯及镇流器、氢灯及电源、调压变压器。 任何一种原子受到激发后,当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将辐射出一定能量的光子,光子的波长为λ,由能级间的能量差E ?决定: E hc ?=λ 式中,h 为普朗克常数,c 为光速。E ?不同,λ也不同。同一种原子所辐射的不同波长的光,经色散后按一定程序排列而成的光谱,称发射光谱。 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是不相同的,因而受激发后所辐射的光波具有不同的波长,也就是有不同的发射光谱。通过对发射光谱的测量和分析,可确定物质的元素成分,这种分析方法称为光谱分析。通过光谱分析,不仅可以定性地分析物质的组成,还可以定量地确定待测物质所含各种元素的多少。发射光谱分析常用摄谱仪进行。 小型棱镜摄谱仪,是以棱镜作为色散系统,观察或拍摄物质的发射光谱。 实验原理 1.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1885瑞士物理学家巴尔末发现,氢原子发射的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遵循一定的规律,谱线的波长满足巴尔末公式: )4 (22 0-=n n n λλ (28-1) 式中,n=3,4,5 ,组成一个谱线系,称为巴尔末线系。用波数(λν 1~=)表示的巴尔 末公式为:

)121(1~2 2n R H n n -==λν n=3,4,5 (28-2) 式(28-2)中,H R 称为氢原子光谱的里德堡常数。 用摄谱仪测出巴尔末线系各谱线的波长后,就可由式(28-2)算出里德堡常数H R ,若与公认值H R =1.0967761710--?m 相比,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就能验证巴尔末公式和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2.谱线波长的测量 先用一组已知波长s λ的光谱线做标准,测出它们移动到读数标记位置处时螺旋刻度尺的读数S TT 后,以S TT 为横坐标,s λ为纵坐标,作S TT ~s λ定标曲线。 对于待测光谱波长的光源只要记下它各条谱线所对应的螺旋尺上读数x TT ,对照定标校正曲线就可确定各谱线的波长x λ。 本实验利用汞灯为摄谱仪进行定标校正。然后测出氢原子光谱巴尔末线系各谱线的波长,再根据式(28-2)算出H R 。 操作步骤: 1.对着仪器参考图或仪器使用说明书,在A A '处装上看镜目镜,熟悉摄谱仪各部分的结构及操作方法。 2.将汞灯置于 “S ”处,前后移动聚光镜1,使光源清晰地成像于狭缝处。在目镜中观察出射光谱,转动转角调节轮,使任一条光谱进入视场,轻轻转动出射聚光镜2的调焦手轮,使光谱线像聚焦清晰;再转动角调节轮,逐个观察光源的各条光谱线并与附表中列出的谱线颜色核对无误后,开始测量。依次记下各光源不同波长谱线的s λ所对应的读数S TT 。 3.将氢灯置于“S ”处,(注意:氢灯用的是是高压,调压变压器输出指示数不能超过规定的值),测出氢原子光谱中红、蓝、紫三条谱线所对应的鼓轮读数x TT 。 4.数据处理与分析: (1)列表记录所有数据,表格自拟。 (2)用毫米方格作图纸,作出光谱仪的s λ~S TT 定标曲线。 (3)由定标校正曲线及氢光谱测得的x TT ,求出巴尔末谱线系中三条谱线的波长,并与氢光谱的标准波长比较。 (4)由氢光谱所测得的三个波长,按式(28-2)算出里德堡常数H R ,求出其平均值H R ,并与公认值比较,算出测量的不确定度。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实验—抗血清制备及抗体效价检测 摘要: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牛血清白蛋白(BSA)注入到健康动物例如鼠、兔的 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抗血清,是指含有免疫蛋白的血清。抗体效价指抗体的物理状态及其在体内滞留时间,以其与抗原反应的多少来表示其免疫效果。此次实验主要是进行小鼠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抗血清的制备过程,并通过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进行抗体效价检测。 关键字:牛血清白蛋白(BSA) 抗血清抗体效价免疫 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一共分为三个分实验: 实验一:免疫 实验二:抽血、放血,分离抗血清 实验三:ELISA测定抗体效价 实验一:免疫 一、抗血清制备的原理 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注入到健康动物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二、目的 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实验仪器:1mL 注射器,酒精棉球,剪刀 材料:家兔,小鼠 试剂:3%~5%苦味酸溶液或80%~90%苦味酸,牛血清白蛋白(BSA) 三、方法和步骤 1、动物编号 左前腿上部为1,左腰部为2,左后腿为3,头部为4,背部为5,尾基部为6,右侧从前至后依次为7、8、9。红色表示十位数,用黄色表示个位数。免疫前用金属编号牌固定兔耳,或用染料涂沫在动物的背部,作出明确的标记。

2、动物抓取及注射按 如下图所示抓取目标动物 家兔为300~600 μg/次(400),每次不超过2mL;小鼠为10~100 μg /次(10-20,20~40 μg / ml),每次不超过。 小鼠腹腔注射 以左手抓住动物,使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或右)下腹部刺入皮下,使针头向前推?~,再以45度角穿过腹肌,固定针头,缓缓注入药液,为避免伤及内脏,可使动物处于头低位,使内脏移向上腹。

掠入射法测量棱镜的折射率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掠入射法测量棱镜的折射率 二、实验目的: 掠入射法测定棱镜的折射率。 三、实验器材: 分关计、钠光灯(波长打=589.3nm )、棱镜、毛玻璃。 四、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为掠入射法。用单色扩展光源照射到棱镜AB面上,使扩展光源以 约90角掠入射到棱镜上。当扩展光源从各个方向射向AB面时,以90入射的光线的内折射角最大,为i2max,其余入射角小于90的,折射角必小于i2max,出射角必大于i lmin,而大于90的入射光不能进入棱镜。这样,在AC侧面观察时,将出现半明半暗的视场。明暗视场的交线就是入射角i^ 90的光线的出射方向。可以证明: 掠入射法 五、实验步骤: 1、由于扩展光源辐射进棱镜的入射角度具有一定的范围,因此在AC出射面观察出射光时,可看到入射角满足hmin < i^::90的入射光线产生的各种方向的出射光

形成一个亮区,存在两条明暗交界线。合理摆放钠光灯光源与棱镜入射面的位置,在望远镜中找出这个亮区。 2、旋转载物台,使入射到棱镜入射面的光线越来越少,当光源只有入射角约90"的入射光线射入棱镜,望远镜中观察到的视场将由亮区慢慢收窄成为一条清晰的细亮线,此时的亮线就是入射角i^ 90的光线的出射方向。记录此时亮线的角度 i lmin o 3、测量棱镜的顶角:?,计算棱镜折射率。 六、实验数据记录 棱镜顶角的测量数据 最小出射角测量数据 七、数据处理:

1、由棱镜顶角的测量数据可得: 干 59.515 能湎 6016 5 9.5°2 =59.5;38 4 2、测量不确定度 1(59.538,—59.5l5: +(59.538—59.537^ +(59.5:38 —60:16彳 +(59.5始8"—59.5^025 =0;4' 所以:一:—:.=59.538.04' 3、由最小出射角测量数据可得: 39.518' 3902' 3906'嘶08' = 3928' sin : 所以 n =n - n =1.59 — 0.07 平均值 Aa = 迟(X —X i J i 丄 所以hmin -kmin 二'■ i 1min =3928'二 O'4' 4、由 cos t " sin i 1min 可得: 平均值1min 2 cos 。+si n imin cos59.5‘38”sin39‘28' 丫 ;n :: sina 丿 sin 59.538 1 : 1.59 于也爲 <^1min = 0.07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5-08-26T15:57:35.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9期供稿作者:阳帆曹艳华杨志英李坚(通讯作者) [导读] 湘南学院基础医学部传统医学免疫学实验实验内容滞后,教学方法上普遍采取灌输式教学,考核办法僵化。 阳帆曹艳华杨志英李坚(通讯作者) (湘南学院基础医学部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传统医学免疫学实验实验内容滞后,教学方法上普遍采取灌输式教学,考核办法僵化。结合医学免疫学自身特点,以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为目标,对实验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在医学免疫学实验中开展以病例为引导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实施新的实验项目,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均得到提高。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365-02 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学科,其研究理论及相应技术的快速变革拉动着整个生命科学的快速进步,尤其是基于免疫学理论的新方法和手段。此外,基于免疫学理论的治疗手段与药物不断出现,免疫学知识在临床诊疗中运用已愈发广泛。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免疫学教学仍落后于发展,其中实验教学尤为突出,传统的免疫学实验教学大多是理论知识的验证与简单重复,实验内容设置难以适应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实践能力差、兴趣低下,实验报告往往相互抄袭。因此,我们尝试改革部分传统医学免疫学实验,新增了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旨在引入临床案例,从而使学生转变为教学主体,促使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也符合时代发展要求[1]。 1.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对实验教学提出了开设设计性实验的要求,并对设计性实验进行了定义:“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2]。设计性实验又被称为探索性实验,其基本过程包括:①明确实验目的,查阅文献,拟订立题报告;②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③进行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调整或修改设计方案,进行正式实验;④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⑤总结和完成论文,进行论文答辩[3]。 与传统实验相比,设计性实验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式教学辅助学生对问题开展调查、分析及验证,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可将基础知识与临床联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实验题目的选择 在选择实验题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及大纲要求,力求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在掌握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的同时,又能了解相关临床疾病的免疫学诊疗进展等。因此我们选择以某一疾病案例为出发点,要求学生就如何检测此疾病血清标志物及检测意义等进行实验设计。给出题目同时,教师将已具备的实验条件以及设计性实验组织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讲解。3.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3.1 实验设计 学生得到课题后,首先进行自选分组,要求每组8~10人,教师指导学生课余时间查阅相关书籍、文献及资料等。此后,学生整理并汇总相关资料形成各组实验方案以及注意事项。实验设计完成后以PPT形式进行小组汇报,要求教师及其他小组成员参与,对其实验方案进行讨论与评估。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 “引导者”,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其科研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 3.2 正式实验 学生确定方案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准备,通过准备实验帮助学生及时修正方案存在的缺陷。实验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将基本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向学生进行讲解与示范,运用多媒体、显微互动等多种手段进行直观讲解。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基础操作技能,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 4.实验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与评价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客观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或论文,报告内容包括设计方案、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注意事项、数据处理及体会等。 由于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就客观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促使其发现实验设计的不足,指导学生将临床病例与实验结果结合从而综合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在对学生报告或论文进行评价时,需着重综合素质的考评,考评的目的是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及实验完整性。 5.结语 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尽早地接触了临床,使其初步了解在临床病例中如何发现问题,并如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了其对免疫学的兴趣。实验开展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放于主体地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需就临床病例的选择、实验选题及整个实验有序开展进行大量前期准备,此外,对教学经费预算及实验组织统筹等要求较大,仍需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 王飞,沈利.病原生物学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结合教学的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2: 185-187. [2] 教高厅[2004]21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S]. [3] 周利梅,陈新民,李敏.在设计性实验中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7, 6(12): 1126-1127,1135. 资助项目:湘南学院“十二五”重点学科

随机信号实验报告

随机信号分析 实验报告 目录 随机信号分析 (1) 实验报告 (1) 理想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的产生与测试 (2) 一、摘要 (2) 二、实验的背景与目的 (2) 背景: (2) 实验目的: (2) 三、实验原理 (3) 四、实验的设计与结果 (4) 实验设计: (4) 实验结果: (5) 五、实验结论 (12) 六、参考文献 (13) 七、附件 (13) 1

理想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的产生与测试一、摘要 本文通过利用MATLAB软件仿真来对理想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进行研究。理想白噪声通过低通滤波器和带通滤波器分别得到低通带限白噪声和帯通带限白噪声。在仿真的过程中我们利用MATLAB工具箱中自带的一些函数来对理想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的均值、均方值、方差、功率谱密度、自相关函数、频谱以及概率密度进行研究,对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并讨论其物理意义。 关键词:理想白噪声带限白噪声均值均方值方差功率谱密度自相关函数、频谱以及概率密度 二、实验的背景与目的 背景: 在词典中噪声有两种定义:定义1: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引起人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定义2: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无规则地组合在一起的声音。如电噪声、机械噪声,可引伸为任何不希望有的干扰。第一种定义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从感性上很容易理解。而第二种定义则相对抽象一些,大部分应用于机械工程当中。在这一学期的好几门课程中我们都从不同的方面接触到噪声,如何的利用噪声,把噪声的危害减到最小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为了加深对噪声的认识与了解,为后面的学习与工作做准备,我们对噪声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测试。 实验目的: 了解理想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掌握用MATLAB 或c/c++软件仿真和分析理想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的方法,掌握理想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的性质。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 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

随机信号分析实验报告(基于MATLAB语言)

随机信号分析实验报告 ——基于MATLAB语言 姓名: _ 班级: _ 学号: 专业:

目录 实验一随机序列的产生及数字特征估计 (2) 实验目的 (2) 实验原理 (2) 实验内容及实验结果 (3) 实验小结 (6) 实验二随机过程的模拟与数字特征 (7) 实验目的 (7) 实验原理 (7) 实验内容及实验结果 (8) 实验小结 (11) 实验三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的分析 (12) 实验目的 (12) 实验原理 (12) 实验内容及实验结果 (13) 实验小结 (17) 实验四窄带随机过程的产生及其性能测试 (18) 实验目的 (18) 实验原理 (18) 实验内容及实验结果 (18) 实验小结 (23) 实验总结 (23)

实验一随机序列的产生及数字特征估计 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随机数的产生方法。 2.实现随机序列的数字特征估计。 实验原理 1.随机数的产生 随机数指的是各种不同分布随机变量的抽样序列(样本值序列)。进行随机信号仿真分析时,需要模拟产生各种分布的随机数。 在计算机仿真时,通常利用数学方法产生随机数,这种随机数称为伪随机数。伪随机数是按照一定的计算公式产生的,这个公式称为随机数发生器。伪随机数本质上不是随机的,而且存在周期性,但是如果计算公式选择适当,所产生的数据看似随机的,与真正的随机数具有相近的统计特性,可以作为随机数使用。 (0,1)均匀分布随机数是最最基本、最简单的随机数。(0,1)均匀分布指的是在[0,1]区间上的均匀分布, U(0,1)。即实际应用中有许多现成的随机数发生器可以用于产生(0,1)均匀分布随机数,通常采用的方法为线性同余法,公式如下: y0=1,y n=ky n(mod N) ? x n=y n N 序列{x n}为产生的(0,1)均匀分布随机数。 定理1.1若随机变量X 具有连续分布函数F x(x),而R 为(0,1)均匀分布随机变量,则有 X=F x?1(R) 2.MATLAB中产生随机序列的函数 (1)(0,1)均匀分布的随机序列函数:rand 用法:x = rand(m,n) 功能:产生m×n 的均匀分布随机数矩阵。 (2)正态分布的随机序列 函数:randn 用法:x = randn(m,n) 功能:产生m×n 的标准正态分布随机数矩阵。 如果要产生服从N(μ,σ2)分布的随机序列,则可以由标准正态随机序列产生。 (3)其他分布的随机序列 分布函数分布函数 二项分布binornd 指数分布exprnd 泊松分布poissrnd 正态分布normrnd 离散均匀分布unidrnd 瑞利分布raylrnd 均匀分布unifrnd X2分布chi2rnd 3.随机序列的数字特征估计 对于遍历过程,可以通过随机序列的一条样本函数来获得该过程的统计特征。这里我们假定随机序列X(n)为遍历过程,样本函数为x(n),其中n=0,1,2,……N-1。那么,

摄谱仪的使用及氦原子光谱

前言 光谱学是研究各种物质的光谱的产生及其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光谱是电磁波辐射按照波长的有序排列;通过光谱的研究,人们可以得到原子、分子等的能级结构、电子组态、化学键的性质、反应动力学等多方面物质结构的知识。在化学分析中也提供了重要的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发射光谱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别的光谱:线状光谱、带状光谱、连续光谱。线状光谱主要产生于原子,带状光谱主要产生于分子,连续光谱则主要产生于白炽的固体或气体放电。 摄谱仪的原理 【实验目的】 1、 了解小型摄谱仪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学习摄谱仪的定标方法及物理量的比较测量方法(线形插值法); 【实验原理】 1. 棱镜摄谱仪的工作原理 复色光经色散系统(棱镜)分光后,按波长的大小依次排列的图案,称为光谱。 棱镜摄谱仪的构造由准直系统、偏转棱镜、成像系统、光谱接收四部分组成;按所用的波长的不同,摄谱仪可分为紫外、可见、红外三大类,它们所用的棱镜材料也不同;对紫外用水晶或萤石,对可见光用玻璃,对红外线用岩盐等材料。 棱镜把平行混合光束分解成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是根据折射光的色散原理。各向同性的透明物质的折射率与光的波长有关,短波长光的折射率要大些,例如一束平行入射光由1λ、2λ、3λ三色光组成,并且 123λλλ<<,通过棱镜后分解成三束不同方向的光,具有不同的偏向角δ,如图1所示。 45?角全反射棱镜组成,如图2所示。 本实验系统就是利用了棱镜的色散功能进行工作的摄谱仪。在摄谱仪中棱镜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分光,即利用棱镜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折射率的性质来分析光谱。折射率n 与光的波长λ有关,这一现象叫做色散。当一束白光或其它非单色光入射棱镜时,由于折射率不同,不同波长(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偏向角σ,从而出射线方向不同。通常棱镜的折射率n 是随波长λ的减小而增加的(正常色散),所以可见光中紫光偏折最大,红光偏折最小。一般的棱镜摄谱仪 都是利用这种分光作用制成的。

免疫学实验整理

免疫学实验整理 一、凝集试验、吞噬试验 (一)凝集试验 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 2、间接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测定) 3、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 (二)吞噬试验(示教) 1、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小吞噬) 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大吞噬) 名解: 1.免疫学检测技术:利用免疫学原理来检测抗原、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等)及免疫细胞等免疫学研究对象的实验过程。如凝集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抗体,吞噬十堰可用于检测免疫细胞等。 2.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3.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4.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这种载体与免疫无关),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5.协同凝集实验(coagglutination):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能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结合而不影响其Fab段功能的特性,将已知的特异性抗体吸附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上,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的凝集反应即为协同凝集试验。 6.滴度(titer)、效价:The maximum dilution that gives obviously visible agglutination (++) is called the titer. 实验及注意点: 1、检测抗原抗体的基本原则: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用已知抗体(抗原) 检测未知抗原(抗体),有现象则说明有相应抗原,无现象则无相应抗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