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读书笔记

文化人类学读书笔记
文化人类学读书笔记

文化人类学读书笔记

【篇一:文化人类学笔记汇总】

文化人类学

第一章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

一、人类学定义

? 人类学:是一门外来的学科,英文为anthropology。这一词源来

源于希腊文,是人(anthropos)和学问(logia)两个字的组合。

意思是研究人类本身的学问。

?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从语源上讲,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这门学科试图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地研究人,并

且特别强调人类的差异性及种族和文化的概念。 ? (美国百科全书):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两个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一门科学。人

类学中牵涉到把人类作为一种动物的那部分,称为体质人类学;牵

涉到有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创造的生活方式的那部分,称为文化人

类学。没有哪个人类学家个人都能够精通这两大分支学科。不过,

完整的人是所有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 (世界百科词汇):人类学,是以人类共有的本性为背景,研究

人的文化差异和生物差异的一门科学。大多数人类学家研究人类的

社会生活和文化。有些人类学家从很专的体质角度,研究人类进化

的生命现象。

? (新时代大百科全书):在美国和英联邦国家,人类学是研究人和

人的行为的学问。虽然它构成知识的许多分支,其中有许多学科已

经独立发展。现在人类学朝着两个宽广的方向发展:体质人类学,

或对人本身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对人的行为的研究。这些领域还

可划分的更细。在世界的另一些地方,尤其是欧洲大陆‘人类学’这个

术语通常是指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得内容则化为别的学科范围。 ? (苏联百科辞典)认为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人种的形

成和人体结构的正常变异的科学。19世纪中叶形成独立科学。主要

有人体形态学、人类起源学、人种学。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支学科

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

?

?

?

?

?

? 人类学分支学科,涉及人类进化、人种分类和人类体质变异等领

域的比较研究,主要技术包括测量及观察等手段。根据所探讨的问

题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不同,传统上体质人类学再被细分成灵长

目学、古人类学、种族人类学、人种测量学等分支学科。灵长目学

主要通过比较人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在身体构造和行为上的异同来探

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古人类学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古代人类骨骼、古人类及与之近似的动物化石来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演变

过程。种族人类学主要研究种族分类、种族的起源和演变、种族体

征差异的意义。不同种族的人体测量学主要对人类各种群的体质进

行测量,对各种族的肤色、发型、头型和体质进行分类和比较研究。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体质人类学不断同有关学科相结合,又

产生了诸如优生学、营养人类学、医药人类学、分子人类学等边缘

分支学科。

考古人类学

? 考古人类学是利用人类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来研究远古人类文

化的一门学问。其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个分支。史前考

古学除了利用一些遗物,如石器,灰烬,陶器,骨器等来揣测史前

人类的生活方式外,也对一些生活方式与远古人类社会颇有类似特

点的当今原始人群进行研究。历史考古学家则从不完整的残留资料中,获取每一个重要的线索,试图了解和解析当时社会中人们普遍

的日常生活。

语言人类学

?

?

? 描述语言学:探讨语言的结构以及它的各个部分之间是如何协同

地发展出一个连贯的沟通系统的。历史语言学:探讨语言的演化过

程和分布状况。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因子之间的关系,这

些社会因子包括年龄、性别、族群本质及社会阶级等。语言和文化:主要探讨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或我们的信仰与价值观优势如

何影响我们

的言语表达方式。

社会文化人类学

? 社会文化人类学是以近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创造、社会制度、

行为方式、认知状况及团体

生活等为研究对象。社会文化人类学中最大的分支是民族学,这是

一个已系统与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现存文化的型态及其发展过程的学问。另一个分支则是收集各民族的文化资料,详细描述和记叙各个

社会的文化及其过程,称之为民族志。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

?

?

?

?

?

?

?

?

? 文化人类学:许多人类学家认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

层次人与自然物质文化人与社会组织、结构、制度、习俗、语言

人与自身知识、思想、信仰、观念、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文化人类

学的学科观文化整体观首先是指人类学家在研究一种人类行为是,

必须研究与该行为有关的其他方面的行为,即多角度,多方位的研

究人类经验的众多方面。另一方面是指文化人类学家在比较各民族

文化时,注意的是不同民族的生活生活方式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

传递给下一代的。在对不同民族的行为模式的比较研究中,人类学

家认识到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各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文化相对

观文化普同观文化适应观文化整合观

文化相对观

?

? 民族中心主义:以为本民族的文化是最优秀的,以本民族文化的

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的观念。文化相对观: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

人类学家博尔斯开始到他的学生赫斯科维茨,逐渐发展出

一套文化相对论的思想。认为文化时特定社会中人们行为、习惯和

思维模式的总和,每个民族都有其世代相传的价值观。由于每种文

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一切文

化都有它存在的理由而无从分辨孰优孰劣,对异文化要充分尊重,

不能以自己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和评价。

文化普同观

? 人类学家认为自人类产生以来,人类心理的基本状况是大体相同的,所有的人完全平等的。

文化时为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产生的,文化内外环境相似的民族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反应,不同的环境尽管产生的文化会有差异,但由于人类心理基本状况大体相同,因此在文化的不同部分也同样具有所有文化的共同特色。同时正式因为人类心智和心理的相同,各个不同的文化才可以相互交流、传播、学习,各个文化之间的要素才可以相互借用,吸纳甚至融合。

文化适应观

? 适应:个人或人群为了维持生存,必须想出一些方法去面对不同的环境状况的过程,也指在

这种过程下的最终产物,即某些特定的行为及社会制度或具体的社会结构。

?

?

?

? 当某个群体的成员们为了克服一些基本的环境问题是,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去运用一些基本的方法,这被称为适应策略。人类在开发环境时所采用的适应策略主要是根据文化的三个层面:技术社会组织价值观和信仰

文化整合观

? 文化整合指的是构成文化的诸要素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

与和谐的状况。

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 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

2、背景分析

3、跨文化比较

4、主位与客位研究

5、大传统与小传统研究

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 ? 田野调查的缺点:文化人类学家进行天也研究或调查时的精确性常受到田野环境因素以及人

类学家个人喜好及理论偏见的影响。

? 参与观察也称为居住体验法,指的是田野调查中主要依靠调查者参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活

动,对他们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直接观察,或调查者居

住于当地社会之中,对当地人的实际生活进行体验的一种方法。

? 深度访谈也称为访问法,这种方法能够提供大量详实的材料,能

够解释受访者的思想感情

以及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并能核实参与观察所获得的资料,了

解一个群体的一般情况及有关信仰等方面的特殊情况。可分为正式

访谈(结构性访谈)与非正式访谈(非结构性访谈)

背景分析法

? 也称为社区关系研究法,田野调查的直接

成果就是产生民族志报告,但是文化人类学家的目

的并不仅仅是记录和描述自己所研究社区的文化现象,还要在民族

志报告中用背景构架来解释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如马林若夫

斯基在太平洋特洛布里恩德岛的田野调查。

跨文化比较法

?

?

? 跨文化比较法,也称为交叉文化研究法,泛文化研究法或比较文

化研究等。指的是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报告中抽样,把抽样的资

料做统计分析,籍以说明或验证假说,探究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及文

化的差异性,并从中发现某种规律或通则。历时态研究对单一社会

或特定区域内某种课题或者较大范围内社会实例作历史的纵向研究。共时态研究是对某一社会或特定区域作横切面的分析研究,一般只

考察某一特定时间内社

会文化的特点和社会生活的表现,并对它与其他相类的社会文化进

行比较。共时态研究就是跨文化比较,

主位与客位研究法

? 主位:指被调查者自己对本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

? 客位:指调查者等外来者对该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

大传统与小传统研究

?

?

?

讨论

? 学习文化人类学的意义。

以人类学的视角去透析文化的内涵,从中发现文化的生成、发展、

演变的规律与特征。文化人类学强调的是以整体观的态度去看待文

化,解释文化。因而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怎样去应对我会

的变迁或涵化,是人类学家们的重要工作

文化与文化变迁

1、什么是文化

?

?

?

?

?

?

?

? 美国学者罗威勒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

以让人琢磨了。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称为无穷无尽;我们不

能叙述它,因为它没哟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蚊子来框定它的意义,这正像把空气抓在手里一样,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

们手里以外,无所不在。我国古籍中,文化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所

实行的文治和教化方式。如汉代刘向《说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

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现代,一般国人所说的文化指的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的知识,如

学习文化、文化水平等。在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后来引申为对人身体和精神

两方面的培养。到18世纪以后,才逐渐把整个社会的知识和艺术、

学术作品的汇集等包括进文化的范畴。人类学对文化的界定爱德华.

博内特.泰勒在1871年撰文,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

习性的复合体”。 20世纪50年代北美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从文献

中搜集160个关于文化的定义现在的文化定义倾向于更明确地区分

现实的行为和构成行为原因的抽象的价值、信念以及世界观。也就

是说文化不是可观察的行为,而是共享的理想、价值和信念,人们

用他们来解释经验,生成行为,而且文化也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之中。(哈维兰)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这

种生活方式包括技术,价值观念,信仰以及规范。(raymond scupin)

2、文化的特性

文化是适应性的;文化是变迁的;文化是共享的;

文化是一套共享的理想、价值和行为准则;文化是习得的;

所有文化都是习得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著名人类学家拉尔夫.林

顿把这称为“社会遗传”。人们与文化一起成长,因而学会自己的文化,文化借以从一代人传递到下一代的过程被称为濡化;文化以符

号为基础

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源自符号的使用,他表

达了所有人类学家共享的观点。文化的最重要的符号方面是语言;

文化是整合的

为了比较和分析起见,人类学家习惯上把文化分解成许多看起来分

离的各个部分,虽然这种区分是武断的。因为文化是系统,所以,

始终如一地考察文化某一方面的人类学家,发现也有必要考察文化

的其他方面。就如在任何系统中,为了发挥作用,文化的各个方面

必定合理的整合在一起。

3、文化要素

? 精神要素主要是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

以及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内容。

? 语言和符号语言和符号都具有表意性,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二者

都起着沟通的作用。 ? 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 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 物质产品

4、文化的功能

?

?

?

?

?

?

? 文化如果不能成功地处理基本的问题,就不可能持续存在下去。

文化必须为生活所必须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必须

通过其成员的繁衍,为生物的延续提供保障。它必须使新成员濡化,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用的成人。它必须维持成员之间的秩序,以及

他们与外人的秩序。它必须激发成员持续生存下去并参加持续生存

所必须的各种活动。在改变条件下要保持适宜,必须能够变化。

5、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现存的社会秩序,包括它的组织、信仰和知识,以及工

具和消费者的目的,或多或少地翻身迅速改变的过程。(马林诺夫

斯基)

? 变迁的原因:变迁的发生是对诸如环境危机、外敌入侵或在文化

内行为和价值观的改变的反应。

? 变迁的表现

创新;传播;进化;涵化;文化的恢复和重新解释;革命和改良。?创新

? 创新指的是在文化质的方面出现了不同于以往任何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的总称。包括发现和发明。

? 发现:指的是由观察原已存在但先前没被注意到的事实。

? 发明:指的是人们运用获得知识,创造出一种可以为社会共享的

新做法,新观念,新制度或新事物。

传播

? 文化传播指的是一个文化发明创造出来的文化要素乃至文化的结构、体系想文化之外的地域扩散或转移,引起其他文化的互动、采

借及整合的过程。

传播的选择性传播的互动性

进化

? 进化是由社会内部发展而引起的变迁,如生产技术由低级发展到

高级,社会组织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的过程。

涵化

? 涵化:指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触,经过长时间,两者

相互采借,适应,彼此都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包括强制变化

和非强制变化两种类型。

? 涵化的结果

【篇二:体育人类学读书笔记】

《体育人类学》读书报告

我读的这本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的,由胡小明和陈

华主编的。胡小明,男,四川涪陵人,土家族。体育人文社会学专

业方向。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长期深入中国西南边陲羌、藏、彝、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考察传统游戏,并多次赴海外从事学术活动。

陈华,又名陈琦元。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体育人文社会学

博士。这本书一共分为六章,分别是绪论、体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人类的发展阶段与体育的形成、民族体育与文化、竞技与人类学、体育与人类的发展。

体育人类学是从体育的角度去研究人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要了解体育人类学就必须了解学习人类学。只有在了解人类学的概

念、定义、研究内容、理论流派沿革及应用分支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对体育人类学有较全面的了解。作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的结合点,它揭示和分析人类与体育相关的因素,综合研究人类的

体育问题。它从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研究体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在

理论上表现的具体形式,揭示体育过程的内在结构,在不同形式的

体育过程和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共同的规律。体育人类学的

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体育原理,以建立全面认识体育的新视角;民

族体育,以深挖和弘扬人类传统文化遗产;竞技,以摆脱单纯追求

人体极限的误区;定位和标示,以把握未来人类体育的发展轨迹。

体育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有关体育的文化活

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体育人类学包括以下主要研究领域

(1)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全球不同文化和社会、传统和现代的体

育竞技和运动休闲娱乐行为,各种体育参与者使用话语表达的特点

及其社会功能,探讨在体育交流中如何增进对不同文化、不同种族

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2)根据考古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所发现的

材料,从人类进化、迁徙和交流的角度,研究各种体育运动的起源、进化、发展和传播;

(3)将体育或身体文化看做是文化体系中的一种要素,研究体育与

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体育在提高人类生存适应性方面的作用等;

(4)探讨在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

的体育

和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不同种族的人类群体在生理、体型和运动

能力上的差异,如何让选手参加适宜的比赛并提高竞技运动水平;(5)研究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体育、竞技和

身体娱乐活动,利用全球丰富的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资源,促进体

育与人类的同步发展。

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节是第四章的第四节,从民族体育到奥林匹克

竞技。民族体育是当代世界流行的国际体育之母。但是,当代国际

体育一旦形成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便表现出与各民族传统体育

之间的种种差异,进而产生冲突、消长、生灭、融合、共存等种种

复杂的情况。西方文化带着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无视其他民

族文化包括民族体育的价值,并且蛮横地剥夺其生存的权利。在初

始阶段,民族体育抗拒西方体育,是试图摆脱其征服。一些民族传

统体育活动随着民族本身的衰亡而衰亡,另一些民族的传统体育活

动也陷入艰难困境之中,他们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在城市生活和教

育中的影响急剧削弱。为何近现代体育主要是西方体育在国际体坛

占统治地位?原因很简单:体育文化可以借助强大的经济杠杆向生

产力欠发达地区渗透。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而获得巨大效益的英国以

及紧随其后的德、法等国,把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而初期处于被

动接受状态的美国,待自己强大以后,体育文化随经济地位提高而

倒灌输出,如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风靡全球。奥林匹克是西方文

化的产物。而东方各国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发展契机,只能够被动接受。

而第五章中还针对人类的种族、文化、性别、生存环境等差异对其

竞技水平的影响。在体育和竞技中对人种、种族和种族问题的研究,以及对训练和比赛的环境、性别等问题的研究,正处于兴起阶段。

分别从肤色,形态,环境等因素解释了正是高水平竞技的成绩和记

录中产生明显的差异的根源。世界上既有人种差异存在,就必然有

形形色色的种族问题产生,体育人类学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种族差异,发掘各人种身体活动的巨大潜能,使人类整体走向健康。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绪论一章对于体育人类学是门交叉学科,对人

类学以及人类学的理论流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没有开门见山的讲

体育人类学,这样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人类学慢慢的渗透

到体育人类学,使得下面的知识很容易接受。

以上就是我的读书报告。

【篇三:人类学名著选读期末读书笔记——读《社会人

类学方法》有感】

读《社会人类学方法》有感

《社会人类学方法》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最后一

部遗著,但这不是一部专著,而是1923年到1951年的五篇文章和

那本未完成的社会人类学著作的前五章的编篡之作。

拉德克利夫-布朗(1881-1955)是现代社会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结

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曾任芝加哥大学、牛津大学教授。师从里弗斯,推崇法国社会学大师涂尔干的理论和方法。他曾到印度、澳大

利亚、南非、美拉尼西亚群岛、中国以及东南亚做过田野调查。代

表作有:《安达曼群岛岛民》(1922)、《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社会的自然科学》(1957)、《社会人类学方法》

(1958)以及与福德合编的《非洲的亲属制度和婚姻制度》(1950)。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在1939—1955年主导

学术界,重心在牛津大学,田野工作在非洲大陆,研究主题是亲属

和政治制度,承接的是摩尔根、梅因、里弗斯的课题,关键词是社

会与结构,相关学科是社会学和政治学,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平衡

和人与文化对结构的适应。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社会结构论属于理性

抽象型,类同于哲学上的唯实论。他认为经验事实只是表象,背后

还有作为抽象结构的真实本体,功能不是真谛而只是通向结构的路标。1

这本书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论范围和方法,包括:第一章/

民族学的方法和社会人类学的方法;第二章/关于人类学实际应用于

原始民族管理的历史和功能的文化解释;第三章/人类学研究的现状;第四章/社会人类学的意义与范围;第五章/社会人类学的比较方法。

第二部分为社会人类学,包括:第一章/定义;第二章/先驱者;第三

章/社会人类学的形成;第四章/社会结构;第五章/社会进化。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

(一)主张将社会人类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功能与结构的

思想。

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以往的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的主要

理论缺陷是:他们或者用历史学观点来反对心理学的观点(或采取

先历史而后心理的观点),如博厄斯、拉策尔、史密斯、格雷布内

尔等人;或者是名为采取社会学1 《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庄孔韶主编 2003年1月版第54页

的观点而实则采取心理学的观点,如弗雷泽、里弗斯、韦斯特马克

等人。他追随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主张研究社会人类学应该坚持

社会学的观点,即认为社会现象是不同于生理学、心理学等现象的

本质和规律性,不能求诸于社会之外,而只能在社会生活内部进行

研究,也就是在社会学的意义上进行研究。社会人类学应是运用社

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科学。拉德克利夫-布朗

甚至认为社会人类学不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而是社会学本身或比

较社会学,他的研究对象是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一切文化现象,

只不过重点是原始社会。在研究社会文化现象时,布朗认为一切社

会制度或习俗、信仰等等的存在,都是由于它们对整个社会有其独

特的功能,也就是说,对外起着适应环境、抵抗外力,对内起着调

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或之间关系的作用。例如图腾制度。他

认为任何文化都是一个整合的统一体或系统,在这个统一体或系统中,每个元素都有与整体相联系的确定功能。社会结构是制度化的

角色和关系中人的配置。在社会结构中,被认为是社会生活行动者

的单个的人及个人是最终组合,社会结构就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人的

配置组成。结构的连续性也就是这种配置的连续性。社会结构应被

定义为:“在由制度即社会上已确立的行为规范或模式所规定或支配

的关系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

(二)对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进行了区别。

1. 历史的方法

以博厄斯为主的历史特殊论学派认为“历史方法”是“批判性的方法”,它“不仅建立在一般性的基础上,而且重视每一单个文化事例,在多

数情况下更倾向于各自独立的起源、更倾向于传播。”他们主张研究

每一个民族、种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

理解为历史的产物,其特性决定于各民族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

但布朗认为这种方法不是真正的历史学家的方法,因为它依据的不

是有据可查的“信史”,而是对历史的臆测或构拟。他主张社会人类

学应采用比较方法,这种方法是新社会人类学区别于旧社会人类学

的主要特征。

2. 比较方法

所谓比较方法,就是自然科学中的归纳方法在人类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归纳方法的前提是:所有现象都受自然法则支配,运用某种逻

辑方法来发现和证

明某些普遍归律当然也是可能的。归纳方法主要指:事实必须是观

察得来的,假设必须能够解释这些事实,并且要再次返回到观察中去,以便进一步证明或验证自己的假设,这一过程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直至最后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比较方法关注的不是个别事物、“起源”等,而是“本质”、“功能”和“通则”。布朗指出,任何个别事

物都只不过是普遍规律的一个具体例子。

布朗还强调了比较方法有新旧之别,旧的比较方法就是将从事结合

各地收集来的表面上相似的现象排列在一起。新的比较方法的重点

是比较各种文化、各种社会现象的差异点。他的比较包括“共时性的

比较和历时性的比较”。前者是研究一特定时期的文化本质与功能,

后者是研究文化变迁的规律性。强调共时性研究。

〈1〉不考虑文化的历史和起源,将文化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在这

个系统中,文化的每一个因素都扮演一特定的角色,都具有一种功能。

〈2〉他并不绝对反对历时性研究,他主张的历时性研究主要指文化

变迁的研究,而不是文化起源的研究。

(三)主张理论辨析与田野工作相结合。

首先,拉德克利夫-布朗强调理论研究应与田野工作建立密切的关系,这是归纳方法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且也只有归纳方法才能做到这点。他主张作为一个称职的社会人类学者,既要熟悉有关理论发展的情况,又要在田野工作上训练有素,并且至少要在他所研究的地区与

当地人民共同生活一两年。

其次,他认为理论研究的结论必须有实用价值,即有助于解决土著

居民的实际问题。在这方面,他身体力行,曾进行过多次土著教育

和殖民地行政官员的社会人类学课程训练。他认为大英帝国对殖民

地的统治、行政管理和教育应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这种认识

自然反映了布朗对英国殖民统治所持的态度,他希望功能主义理论

能对殖民政策有所帮助。但是,如果说他和功能主义学派的研究主

要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的话,则是不妥和片面的。

(四)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自己坚持的是斯宾塞的进化论,并指出

摩尔根和所谓进化论学派不是真正的进化论,而是一种“进步”的学说。

这种“进步学说”认为:“文化的发展是单线的,我们所知道的所有不

同的文化都只是一条道路上单一的顺序排列,在这个系列中的任何

高级文化所经历

的阶段,都将被较低级的文化所重复。”

布朗认为这种观点“已经越来越难以解释我们这个世界上人类的知识

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他认为:有机体进化和社会进化都是受制于

自然规律的自然过程。进化过程是一种趋异的发展。有机体生命形

式的差异性是作为进化特征的趋异性发展的结果。同样,各种现存

的或者我们从历史上得知的社会生活的形式,也是趋异发展的结果。无论是有机体进化还是社会进化,其中都存在一普遍趋势,这就是

斯宾塞的“组织的进步”。进化不一定意味着进步。

(五)支持对一般社会学规律进行最终的心理学解释。

尽管布朗反对心理学解释,尽管他认为“个人的行为或心理在相当大

的程度上是由文化所决定的”,尽管他指出新社会人类学研究这些文

化现象所得出的通则是社会学而不是心理学的,但是,他最后仍认

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最终由“人性”决定。

1. 在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中所发现的规律必定是社会学的,而不是

心理学的。

2. 任何根据个人心理活动过程来解释具体社会现象的理论都是错误的。

3. 但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由人的心理-生理结构的本质所决定的,

所以当我们发现了社会学规律时,也就是发现了这些规律的心理-生

理过程基础。

4. 个人心理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决定的。

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社会人类学是一门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的理论

性自然科学,它研究社会现象,所用的方法与物理和生理科学所用

的方法基本上相同。在他看来,社会人类学其实就是“比较社会学”。他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引进社会人类学研究,他也意识到会遭到一些

人的反对,尤其是一些民族学家或人类学家,他们认为,把自然科

学的理论方法用来研究社会现象是不可能的,或至少说是不会有什

么成效的。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人类学定义为对于人类社会的研究,不但要研究人类的行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隐藏在行为身

后的结构与机制。而与此同时,有些人把社会人类学界定为对于文

化的研究。拉德克利夫-布朗意味深长的说道:“人们或许认为这种定

义上的差异并不重要,但实际它所导致的则是两种不同的观点,在

对问题的理论概括上两者是很难达成一致的。”他此话的目的就是在

于要人们知道,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两种层面上的东西,一

2019年 语言与文化 期末考试答案

语言与文化 一、单选题(题数:40,共分) 1被称作“美国人类学之父”的是()。(分) A、索绪尔 B、洪堡特 C、康托尔 D、鲍亚士 正确答案: D 2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出自哪位文学家()(分)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老子 正确答案: A 3 ()是西藏那曲中“曲”的藏语含义。(分) A、湖泊 B、河流 C、丘陵 D、山峰 正确答案: B 4 “包氏父子”属于哪种所指关系()(分) A、无限集 B、空集 C、不定集 D、有限集 正确答案: D 5 ()是英语、汉语、傣语的亲属称谓中都有区分的语义特征。(分) A、血缘 B、长幼 C、远近 D、性别 正确答案: A

6首先发现了最大序数悖论的数学家是()。(分) A、康托尔 B、布拉里·福蒂 C、华罗庚 D、塞万提斯 正确答案: A 7语言起源的多元论指的是早期智人第几次走出非洲()(分) A、第四次 B、第三次 C、第二次 D、第一次 正确答案: C 8我国哪位思想家提出过符号任意性原则()(分)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正确答案: D 9自相论认为语言系统体现了人类什么能力()(分) A、语言能力 B、后天经验能力 C、语言能力和后天经验能力的交互作用。 D、遗传 正确答案: C 10 “语言是有限规则和单位生成无限的句子”这句话出自于哪位语言学家()(分) A、索绪尔 B、洪堡特 C、乔姆斯基 D、韩里德 正确答案: C 11智人走出非洲称为()。(分) A、第一次走出非洲 B、第二次走出非洲

C、第三次走出非洲 D、第四次走出非洲 正确答案: B 12在语言中形成的最为高级的语言是什么()(分) A、符号 B、英语 C、汉语 D、数学 正确答案: D 13 ()是指由词演变成词组的过程。(分) A、虚化 B、语法化 C、词汇化 D、组合 正确答案: C 14下列哪类人的进化程度更高()(分)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正确答案: C 15沃尔夫的()观点认为“同一个物理证据,并不是所有的观察者都得到相同的宇宙图式,除非他们的语言背景相同或相似。”(分) A、语言共相论 B、语言相对论 C、语言自相论 D、文化相对论 正确答案: B 16茶马古道路过的中甸是现在的()地区。(分) A、丽江束河镇 B、香格里拉 C、西藏那曲 D、云南大理

《组织行为学》讲义

三钢集团后备干部培训《组织行为学》讲义 主讲: 参考教材:《组织行为学》MBA系列教材傅永刚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组织行为学案例与练习》傅永刚编辑(自印讲义) 引言――课程介绍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 介绍组织管理活动中的原则及方法,重点是各项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提升管理人的能力,掌握管理人的相关学科的内容。 2.《组织行为学》在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工商管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图 项目管理技术经济 企业战略 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 国际贸易 会计学 财务管理 HR管理 经济法物料管理 MIS 信息管理 管理沟通运筹学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西方经济学 西方工商管理教育的变革趋势

由“菜单式”走向“整合式”,打破课程间的孤立,强调知识间的关联。 加大管理技能课的比例,提倡互动式教学。 增设管理专题讲座,实践人士走上讲台。 3.教学方法与策略: 传统讲授——互动式教学 案例教学+模拟练习+分组讨论+记日记 案例(Case)——采用文字声像等媒介给出的一段/一个真实的管理情景(或个案)。案例的核心特征——真实性+包含有管理问题。 课程内容 专题1、管理与管理者 专题2、个体特征与行为管理 专题3、如何有效激励员工 专题4、管理中的群体行为 专题5、如何有效决策 专题6、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 专题7、领导与组织变革 专题一、管理与管理者 一、管理的内涵 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通过别人实现目标(把事情办成)。 附:让下属完成目标的基本条件与过程 1.你明确知道事情的性质和特点; 2.你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人; 3.你能与这个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4.这个人能尽心尽力地去办事情; 5.在过程中,你能给予有效的指导、支持; 6.对事情的结果给予明确的评价; 7.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惩。 二、管理的价值

人类学课程简介

《人类学》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三、周学时:2-0 学分:2.0 四、预修课程:世界古代史 五、教学内容简介: 本课程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简史和主要理论学派三部分。介绍人类学学科体系,人类起源、人类和猿类的异同。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作为人类规范文化创造的婚姻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制度等以及作为精神文化的宗教艺术等形态进行考察。讲述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学派及其研究方法。 六、推荐教材:《现代人类学》,周大鸣、乔晓勤编著,重庆出版社,1990 《人类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周学时:2-0 学分:2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人类学课是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相关学科课程,也是文物及博物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听课、阅读讨论、实地调查、写读书报告,了解并掌握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其研究方法。 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一)人类学研究对象、相关学科、人类学产生简史3学时 (二)灵长目、人猿异同3学时 (三)人类在自然界位置、人类起源理论3学时 (四)人类进化谱系、化石证据、人种3学时 (五)文化的基本特征3学时 (六)作为研究方法的实地调查3学时 (七)婚姻的性质、功能,婚姻形态,其演变3学时 (八)家庭的性质、功能3学时 (九)亲属制度、亲属称谓3学时 (十)讨论课3学时 (十一)宗教的起源、性质3学时 (十二)艺术3学时 (十三)参观3学时 (十四)人类学理论、学派6学时 (十五)应用人类学3学时 (十六)课堂讨论、报告实地调查有关内容3学时

华师教育人类学在线期末作业

1.第1题 简述课堂人种志研究的特点。 答案:课堂人种志研究是质性的;课堂人种志研究是直观的;课堂人种志研究是描述的;课堂人种志研究是微观的。 您的答案:答:课堂人种志研究特点是:1、课堂人种志研究是质性的。2、课堂人种志研究是直观的。3、 课堂人种志研究是描述的。4、课堂人种志研究是微观的。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2.第2题 简述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 答案: 主要目标在于:证明以现存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可以变更为能够容纳不同族群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 您的答案:答: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证明以现存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可以变更为能够容纳不同族群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分析现有课程与教学中的两个领域加以验证:第一,通过修正一系列的文化障碍而达成多元文化主义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即分析课程与教学中的偏见问题;第二,表述一些方法以达成多元文化主义在课程与教学中的结合,通过某些课程的修订而使来自不同族群文化的学生在更高成次上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推广和普及一种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3.第3题 什么是本质生成模式? 答案:本质生成模式指研究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的互动关系和生成发展,也就是说研究人之所以成为人和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以及他们的互动关系,特别重视从人与教育的本质的形成、发展、改变的一般特性上,把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一般作用模式。 您的答案:答:本质生成模式是指研究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的互动关系和生成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人之所以成为人和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以及它们的互动关系,特别重视从人与教育的本质的形象、发展、改变的一般特性上,把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一般作用模式。 题目分数:10

人类学入门书目

个初步的人类学书目(入门部分·一) 转引自人类学学习交流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ff18468822.html,/www/bbs/ 编者按:以下是中国的(中文的)人类学、民族学专业的基本入门读物。其他专业的学生或者社会上对人类学民族学感兴趣的朋友,想轮廓性地了解人类学民族学(基本理论、学科框架、研究方法、概要历史),以下是一些最基本的读物或参考书目。这些书目以中国大陆作者所著和来源于中国材料方面的出版物为主,略选少量外国的及港台的。(加 * 号的为推荐) 概论部分: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杨堃著《民族学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梁钊韬等编著《中国民族学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美)基辛(Keesing,M.R.) 著;北晨译《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美)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美)墨非(Murbhy,Robert F.) 著,王卓君、吕辿基译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 理论与方法: 夏建中编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庄锡昌,孙志民编著《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 著;夏建中译 《社会人类学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 田野调查概论: 汪宁生著《文化人类学调查》*。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 ------------------------------------------------------- 学科史: 王建民等著《中国民族学史》(上、下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998。 林耀华、庄孔韶著“中国的民族学:回顾与展望”。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六期。 (美)顾定国(Gregory Eliyu Guldin)著,胡鸿保、周燕译 《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 散论(或文集):

信息行为学读书笔记

《信息行为学》读书笔记 《信息行为学》是北京师范大学乔欢老师在2010年出版的一部新著作,主要介绍了信息与行为相关联涉及部分的某些特点及研究模型。 信息行为学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用户在信息查询过程中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律,以便在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设计以及应用中,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一门学科。 与图书馆学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信息行为学不单单从传统技术角度构建用户查询、检索、筛选信息的技术平台,而是深入到用户的心理、行为、社会交往等方面研究信息资源和系统设计应用的主观方向,根据大多数用户的行为规律进行技术革新和研发,总结出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更全面、更有效、更简练的方法。这就是信息行为学的研究目的。 本书共分为九章: 第1章绪论 第2章人类信息行为 第3章信息行为理论与模型 第4章信息行为的心理基础 第5章信息行为主体 第6章信息需求分析 第7章信息查询与实用行为 第8章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行为 第9章信息行为案例与角色分析 这九章内容从纵向上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信息行为的发展,在横向上扩展了传播学、心理学、进化论等各学科相联系的一些观点。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信息行为学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及研究方法。肯定了信息的传播依赖于人的行为,承认了信息行为学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第二章介绍人类信息行为,其中在2.3.2信息行为研究空间中提出了信息行为环境的概念。作者认为,信息环境是由信息资源、计算机硬件、运行平台、操作系统和存储区域以及社会和文化构成的行为空间。信息行为情境是指各类信息行为发生条件和环境的总和,包括技术、认知和社会等因素(Spink,2002)。由此可见,当前的信息环境主要依赖于信息资 源、计算机、操作系统等数字资源和媒介。构成信息行为情境则有更多条件,其中加入了人为的认知和社会等因素。 第三章信息行为理论及模型 本章首先介绍了范式、理论和模型的概念。 范式中含有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共有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和方法等。理论克用于揭示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对未来趋势作出推论和演绎。模型出现于正是理论之前,而且其应用于有限的范围内。模型与理论都是对现实的“简化”,模型多以图表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内容具体而实际。

文化人类学期末考试试题

文化人类学 ----------------------------------------------------------------------------------------------------------------------- 一、单选题(共10分) 1、文化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哈里斯的代表作是() A《文化唯物论》B 《原始文化》C 《洁净与危险》 D 《忧郁的热带》 2、《江村经济》的作者是() A 林耀华 B 费孝通 C 瞿同祖 D 吴文藻 3、基诺族属于() A 平等社会 B 阶层社会 C 阶级社会 D 开放的阶级体制 4、马埃男子社团属于() A 年龄社团 B 性别社团 C 区域社团 D 民族社团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是()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6、“男耕女织”表达的是一种() A 年龄分工 B 性别分工 C 地域分工 D 阶层分工 7、认为宗教是精神鸦片这是()的观点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8、《癫狂与文明》的作者是() A 德里达 B 福柯 C 涂尔干 D 米德 9、年龄和性别分工() A 存在于狩猎社会 B 存在于采集社会 C 存在于工业社会D存在于一切社会 10、对“神圣”与“凡俗”的区分出自() A 布朗 B 涂尔干 C 马克思 D 韦伯 二、多选题(共20分) 1、狩猎与采集社会的一般特点() A小规模的社会群体B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C没有恒久稳定的领导者 D食物共享 2、下面关于形式主义流派说法正确的是() A以研究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为自己的基础 B以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指导 C形式主义流派是经济人类学中历时最久的、影响最大和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派。 D主张从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交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问题。

人类学经典必读书目

人类学经典必读书目 第一阶段:1902~1945年 《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 1 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 by Marcel Mauss 《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 11 How Natives Think by Lucien Lévy-Bruhl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 18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by Emile Durkheim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 29 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by Marcel Granet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39 Aro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 47 The Andaman Islanders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 《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 53 Man and Culture by Clark Wissler 《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 61 The Gift by Marcel Mauss 《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70 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著 79

《组织行为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B.一切人的行为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2.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 A.面谈法 B.电话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案例研究法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4.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D.按人的行为模式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 A.角色知觉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定式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 A.群体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效应 C.协同效应 D.责任分摊效应 7.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表明,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 ) A.集束式 B.流言式 C.偶然式 D.链式 8.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在人的诸多个性品质之中,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是( ) A.聪明能干 B.热情 C.刻苦认真 D.有责任心 9.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10.不同层次领导者所需能力结构是有差异的。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 ) A.技术能力 B.交际能力 C.行政管理能力 D.沟通能力 11.按照管理方格理论的观点,对工作和人都高度关心的领导行为类型是( ) A.乡村俱乐部式管理 B.任务式管理 C.中间型管理 D.团队式管理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被领导者群体已经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工作成熟度时,最适宜的领导方式是( ) A.指令型领导 B.说服式领导

纪录片读书笔记

《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读书笔记 学院:传媒学院 年级专业:2010级广播电视艺术学 姓名:时郁婷

一.图书及内容简介 作者:梅冰,朱靖江。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纪录片在中国的文化视野里,长期徘徊在国家话语与民间述说的双行线上。对于任何一个关注中国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人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独立纪录片创作都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章节。 本书主要收录了吴文光、段锦川、蒋越、康健宁、李红、杜海滨、杨荔娜、郝跃骏等十几位纪录片创作者与研究者的访谈,以及他们代表作品的介绍,内容广泛而又深入。意在为较少专业背景的通读者搭建一个了解当代独立纪录片作者与作品的平台,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与创作理念,兼而为一些有志于纪录片创作的影像爱好者作一份入门的参考。 二.作者简介 梅冰,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进入《中国环境报》报社,现供职于一人文地理类杂志。著有《绿色生活指南》一书。 朱靖江,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9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文化人类学专业。著有《DV宝典》一书。 三.读书笔记 纪录片在中国的文化视野里,长期徘徊在国家话语与民间述说的双行线上。前者构成了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成为官方正史的影像注脚;后者则源于个体的意志,寻求一种有别于主流意识形态,真实而自觉的记忆形式。 段锦川───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关系,纪录片是一个最基本的电影形态,就像绘画和素描的关系。实际上素描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是材料,一个是作者的本体,还有一个是客观世界。他怎么通过一个有限的材料手段,把他作为一个主体对客观外部世界的惊艳表达出来。那么素描是一个开始,一个起点。我觉得纪录片在电影文化中解决的就是这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它是一个基本的电影形式,就是你怎么样通过很有限的电影手段,把对外部世界的直接经验,通过电影的方式纪录下来或者表现出来,传递出来,传递给观众,纪录片从文化角度来说就是完成这样一种功能。 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排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很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同学们: 为进一步推进我院人文素质教育,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具专业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的业务支持,现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及部分电子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各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进行选择、阅读,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可反馈至(邮箱),我们将不断改进。 书目的选择秉承如下原则:(1)价值导向积极向上;(2)所选书籍应为该领域中公认的经典著作或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术著作;(3)符合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4)书籍便于查找。 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 2 014年5月1日 电子书: 1、《邓小平时代》 2、《叔本华美学随笔》 3、《技术、医学与伦理学》 4、《疾病改变历史》 5、《科学革命史》 6、《老子的智慧》 7、《我们怎样死-关于人生最后一章的思考》

8、《教育哲学》 9、《自然科学的哲学》 10、《哈耶克的政治思想》 11、《常识》 12、《道德情操论》 13、《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14、《如何阅读一本书》 15、《温家宝2012年9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16、《阿基米德的浴缸:突破性思考的艺术与逻辑》 17、《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 18、《创造性破坏》 19、《错误的正确:世界经典趣味博弈》 20、《大学精神档案》 21、《人与国家》 22、《人与世界》

23、《人与自我》 24、《与世界伟人谈心》 25、《中国哲学简史》 26、《佛教常识答问》 27、《改变世界的100大医学发现》 28、《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29、《勾勒姆医生》 30、《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 31、《活出意义来》 32、《急诊医生的临床思维方法》 33、《剑桥插图医学史》 34、《健康是什么?》 35、《大学之理念》 36、《敬畏生命》 37、《旧制度与大革命》

组织行为学第十章 组织变革

第十二章组织变革 第一节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 一、变革的动力 1.《财富》杂志认为,下列趋势被认为是提前多年已对组织发生深远的影响。 阅读课本P.299——300页:组织变革的动力 2.主要的变革动力 (1)全球化:组织面临空前规模的全球竞争。全球化的意思是说世界经济的主要玩家是跨国或多国公司。它们的出现给国内公司压力,促使国内公司去全球化和重新设计运作方式。全球市场现在对于大多数产品都存在。公司为了有效竞争,必须经常改变其文化、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 ●二战战败国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复苏; ●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出现,如韩国、台湾和新加坡;

●东欧和前苏联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也是如此; (2)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组织面临的第二种变化来自于精密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包含计算机网络、远距离通信系统合遥控装置。信息技术对单个个体、团体和组织有着深远影响。 (3)劳动力的性质变化:除了应付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外,组织必须从不断改变的劳动力市场吸纳员工,劳动力的需求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二、变革阻力 ①在对个体和组织行为的研究中发现,组织和成员抵制变革; ②对变革的抵制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显而易见的缺点; ③变革阻力不一定以标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阻力可以是公开的、潜在的、直接的和延后的。 1.个体阻力 2.组织阻力

三、克服阻力理解员工 沟通 员工参与 促进与支持谈判 操纵和收买强制

第二节组织变革模型 一、卢因的三步模型 解冻行动重新冻结 1.解冻unfreezing:克服个体阻力和群体从众的压力,打破现状的平衡状态,必须先要“解冻”。 推动力driving forces:增加脱离现状的直接行为; 抑制力 restraining forces:减少维持现有平衡的活动,以达到阻碍作用。 两种方法的结合。 2.行动阶段movement:组织、部门或个人的行为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3.重新冻结阶段refreezing:一旦变革付诸实施,要想成功,还需要重新冻结新形势,使它长久保持下来。 案例: 一家大型石油公司的管理层决定重组它在美国西部的三家分公司,这三家公司的办公总部分别设在西雅图、旧金山和洛杉矶。公司决定把三个合并成为一个,总部设在旧金山。这次重组意味着150多名员工需要调动工作,取消一些重复性的管理职位,建立一个新的指挥系统。不难想象,这样的重要举措难以保密,在正式决定宣布前的几个月里早已是谣言四起。这一决策本身是由纽约的经营总部单方制定的,受其影响的人们无处申诉自己的理由。在西雅图或洛杉矶的员工可能不喜欢这项决定以及其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搬迁到另一座城市、孩子们要离开学校、要结交新朋友与新同事、要接受新任务分配等等,而他们唯一的办法只有辞职,事实上,有不到10%的人这么做了。 石油公司的管理层预见到了员工会抵制这项合并决定,为了克服阻力,他们运用正面措施来激励员工接受变革。例如,给接受搬迁的员工提高工资;由公司支付数量可观的搬家费;提供低成本的抵押资金让员工在旧金山购买新住房。当然,企业也通过解除抑制力的办法来解冻现状。例如,可以对员工进行个别咨询、倾听和澄清每一个员工的关注和担忧。我们假定大多数恐惧都是不合理的,因此,咨询顾问可以使员工确信没有什么可怕的,并且通过有力的证据向他们表明,阻碍变革是毫无道理的。 当变革实施之后,石油公司的管理层通过把暂时的动力系统地转化为持久的动力来达到这个目标。例如,管理层使上调的工资固定下来,正式的规章制度也加以修正并巩固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群体自身的规范也逐渐发展起来,维持这种新的平衡。 二、行动调查模型 1.行动研究:它首先系统地分析信息,然后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选定变革行为。它的重要性在于为推行有计划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2.行动研究中包括五个阶段:诊断、分析、反馈、行动和评价。 (1)在行动研究中,变革推动者通常是外部顾问,他们从组织成员那里收集变革所需要的信息,这种诊断类似于医生了解病人所得的病。在行动研究中,变革的推动者提出问题,与员工面谈,翻阅各种记录,并倾听员工关注的问题。(2)分析:人们认为哪些问题最关键?这些问题以什么形式出现?变革推动者把有关信息综合成这样几个方面:人们关心的问题、问题的范围以及可能采取的行动。

人类学读书笔记

《体育人类学》读书报告 体育人类学是从体育的角度去研究人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要了解体育人类学就必须了解学习人类学。只有在了解人类学的概念、定义、研究内容、理论流派沿革及应用分支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对体育人类学有较全面的了解。作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结合点,它揭示和分析人类与体育相关的因素,综合研究人类的体育问题。它从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研究体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理论上表现的具体形式,揭示体育过程的内在结构,在不同形式的体育过程和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共同的规律。体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体育原理,以建立全面认识体育的新视角;民族体育,以深挖和弘扬人类传统文化遗产;竞技,以摆脱单纯追求人体极限的误区;定位和标示,以把握未来人类体育的发展轨迹。 体育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有关体育的文化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体育人类学包括以下主要研究领域 (1)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全球不同文化和社会、传统和现代的体育竞技和运动休闲娱乐行为,各种体育参与者使用话语表达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探讨在体育交流中如何增进对不同文化、不同种族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2)根据考古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所发现的材料,从人类进化、迁徙和交流的角度,研究各种体育运动的起源、进化、发展和传播; (3)将体育或身体文化看做是文化体系中的一种要素,研究体育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体育在提高人类生存适应性方面的作用等; (4)探讨在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体育 和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不同种族的人类群体在生理、体型和运动能力上的差异,如何让选手参加适宜的比赛并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5)研究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体育、竞技和身体娱乐活动,利用全球丰富的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资源,促进体育与人类的同步发展。 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节是第四章的第四节,从民族体育到奥林匹克竞技。民族体育是当代世界流行的国际体育之母。但是,当代国际体育一旦形成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便表现出与各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种种差异,进而产生冲突、消长、生灭、融合、共存等种种复杂的情况。西方文化带着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无视其他民族文化包括民族体育的价值,并且蛮横地剥夺其生存的权利。在初始阶段,民族体育抗拒西方体育,是试图摆脱其征服。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随着民族本身的衰亡而衰亡,另一些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也陷入艰难困境之中,他们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在城市生活和教育中的影响急剧削弱。为何近现代体育主要是西方体育在国际体坛占统治地位?原因很简单:体育文化可以借助强大的经济杠杆向生产力欠发达地区渗透。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而获得巨大效益的英国以及紧随其后的德、法等国,把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而初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美国,待自己强大以后,体育文化随经济地位提高而倒灌输出,如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风靡全球。奥林匹克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而东方各国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发展契机,只能够被动接受。 而第五章中还针对人类的种族、文化、性别、生存环境等差异对其竞技水平的影响。在体育和竞技中对人种、种族和种族问题的研究,以及对训练和比赛的环境、性别等问题的研究,正处于兴起阶段。分别从肤色,形态,环境等因素解释了正是高水平竞技的成绩和记录中产生明显的差异的根源。世界上既有人种差异存在,就必然有形形色色的种族问题产生,体育人类学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种族差异,发掘各人种身体活动的巨大潜能,使人类整体走向健康。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绪论一章对于体育人类学是门交叉学科,对人类学以及人类学的理论流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没有开门见山的讲体育人类学,这样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菊与刀读书报告

《菊与刀》读书报告 一、书名:《菊与刀》 二、著者:露丝·本尼狄克特 三、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 四、内容背景: 二战后,美国为制定对日政策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女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的委托写出《菊与刀》一书。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本尼迪克特在研究日本及日本人后所作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以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还参考了大量的书刊以及日本文学和电影,得出了日本政府会投降并且要保留天皇、利用日本原有的行政机构统治日本的结论。 本书共包括十三篇,每一章都有不同的主题内容。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第四章明治维新 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情义最难接受” 第八章洗刷污名 第九章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儿童学习 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人 在日本,“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本尼迪克特把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不在于人的内心。 五、简评: 《菊与刀》是一本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特性的书,用,日本皇室家徽的象征“菊”和武家文化的象征“刀”,这两种充满强烈对比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这本书让我对日本人、社会、乃至文化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我对以前许多对日本人许多行为的不理解转化为了理解,书中对日本人的描述,生性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背叛;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让我感觉确实如此,很多时候日本人对一些事件的处理方式就完

人类学民族学经典书目

书目 1.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华夏出版社,200 2.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506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2.[英]马凌诺夫斯基著; 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713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参考: 瞿明安主编,《现代民族学》(下卷:第一册,第47章文化解释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891/713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5.费孝通著:《江村经济》,北京:三联出版社/1985.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5.2/584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6.马歇尔·萨林斯著,张宏明译《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露丝·本尼迪克特著,黄道琳译《菊与刀》,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综合阅览室 K313.03/5273-1 归 还参考外借资料 8.[英]埃文思-普里查德著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华夏出版社2002. 9.[英] 贝特森《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展开的民族志实验》(1936) 10.[美] 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1977)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Q98/502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1.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C912.4/7120 12.[美] 克利福德,[美]马库斯编《写文化》,商务印书馆,2006.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18/422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3.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0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A124/8405-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4.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B933/252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5.林耀华著,庄孔韶,林余成译:《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I246.5/4992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6.[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0225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7.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6月上海图书馆综合 1

组织的发展和变革(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大市场的接轨,企业组织的稳定与变革之间,管理者会不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状况?因为管理者如果极力维护组织的稳定就有可能导致组织的僵化,如果积极推进组织的变革,又有可能造成组织不稳定和人心涣散。管理者盲目地推行变革也同样会使组织消亡,甚至会使组织消亡得更快。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推动组织变革时要非常谨慎,必须首先确定组织的变革已经是非常必要的,才能展开变革的进程。在组织的变革中,还需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也就是说,必须根据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趋势,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组织进行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的变革获得成功,才能使组织得到生存和发展,反之则会使组织倒退或消亡。 一、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概念 组织变革是指对组织结构、组织关系、职权层次、指挥和信息系统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组织建立起来,是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的,当管理目标发生变化时,组织也需要通过变革自身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的要求。 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有小到大,有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有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既事物的内因。所以组织发展的概念是“组织的自我更新和开发”。它是组织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产物,将外界压力转化为组织内部的应变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以改善组织效能。在人力资源方面,它能通过参与,增加成员的激励水平,提高士气和满意度。二、组织变革与发展的过程及特征 (一) 组织发展思路与方法的演变 组织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演变而来,一是对工业组织运用了实验室训练方法;二是用调查反馈方法了解并改进企业和组织成员的态度。 (1)实验室训练方法。这个方法主要从1940年代开始运用,采用群体讨论和案例研讨等方式,认识和改变各个管理层次的工作行为。例如,举办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班,逐步发展成了“群体训练实验室”,从事群体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成为组织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 (2)调查反馈方法。组织发展的另一来源,是在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的同时,运用态度调查和结果反馈方法,进行详细的多层次态度调查,然后对所搜集和整理的材料进行分析,并把结果反馈给参加训练的人。 从上述两个方面,逐步发展成目前的系统多样的组织发展技术,迅速而广泛地在各类企业和组织中应用。 (二)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 组织发展是提高全体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手段,也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有效途径。组织发展有几个显著的基本特征。 (1)组织发展包含深层次的变革,包含高度的价值导向。组织发展意味着需要深层次和长期性的组织变革。例如,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新的竞争优势,计划在组织文化的层次实施新的组织变革,这就需要采用组织发展模型与方法。由于组织发展涉及人员、群体和组织文化,这里包含着明显的价值导向,特别是注重合作协调而不是冲突对抗,强调自我监控而不是规章控制,鼓励民主参与管理而不是集权管理。 (2)组织发展是一个诊断──改进周期。组织发展的思路是对企业进行“多层诊断”、

文化人类学期末考试

二、谈谈自己对于整体观的认识 人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 --------人首先属于氏族,相应地依次属于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最后,人类建立起国家,人也就属于国家 --------人必将属于基于两性的各式各样的婚姻家庭 -------人必将属于基于婚姻的亲属制度 --------人永远不能孤立存在,个人主义只是近代的一种产物,属于近代历史发展的成果。个人至上主义以及其反面国家至上主义都有其局限性,人只能是某种社会的存在,一定依赖某种组织,某种将人“笼罩”的各式各样的组织 整体观是关于事物整体及其特性的理论。这里所说的整体观是指起源于中国的整体观,不是指起源于西方的整体论。它分为古典整体观和现代整体观两部分,古典整体观又叫天人合一整体观,现代整体观又叫混元整体观。 古典整体观包括宇宙整体观、人体整体观和天人整体观,它涉及到了道论、气论、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和八卦理论等内容。现代整体观包括混元论、整体论、人的混元气、意识论、道德论、优化生命论与混元医疗观。 不论是古典整体观还是现代整体观,都认为宇宙不但存在着实体性物质,还存在着非实体性物质------气,正是气的存在使事物具有了整体的特性。 现代整体观认为,宇宙中任何事物都是混元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其中实体性物质是混元气的凝聚状态,非实体性物质是混元气的弥散状态。宇宙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它们互相兼容并且互相转化。 现代整体观认为,事物的整体是指该物混元气的时空结构,整体不是事物各个部分相加的和,而是在此基础上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及其动态平衡,是事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混化而成的整体自身及其特性。事物整体及其特殊体性是一种真实存在,是可以被人认知的。因此可以说,一个事物的整体就是这个事物的混元气,掌握事物的整体特性就是掌握混元气的特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另外,整体是相对于局部而言的,整体与局部对应着人的两类不同的意识活动。当人的意识活动处于整合状态时称为整体意识活动,它对应着事物的整体,整体意识活动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当人的意识活动处在分散状态时称为局部意识活动,它对应着事物的局部,局部意识活动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对立的过程。目前,人类的意识活动只是局限在局部意识活动之中,因此现代科学和人类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事物都属于局部事物,或者说是整体的一个侧面。 现在整体观与古典整体观的一个主要区别是,现在整体观揭示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规律与实质,指出了人的意识活动同样具有整体特性,人可以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整体意识活动,进而通过运用整体意识去认识和改变事物,从而建立起人类新的文明。(老平 2011-1-1)三、试述摩尔根关于氏族形成的理论?如何理解氏族制度?氏族制度是如何演变来的? 试述摩尔根关于氏族形成的理论?他指出,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氏族,氏族是一个由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血缘亲属所组成的团体,只包括有共同祖先的一半后代。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他还进一步指出,氏族、胞族、部落以及部落联盟还是历史发展中顺序相承的几个阶段;部落联盟或部落联合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民族的出现,民族由同一地域内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所组成。

人类学参考书目汇总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斯基 《安达曼岛民》拉德克里夫-布朗 《努尔人》埃文斯?普里查德 《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文学科的实验时代》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 《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露丝?本尼迪克特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做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玛格丽特?米德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玛格丽特?米德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研究》林耀华 《他者的眼睛——人类学入门理论》罗伯特?莱顿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 《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李亦园 《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乔健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夏建中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马文?哈里斯 《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主编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

《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阿拉腾 《礼物》马塞尔?莫斯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E?杜尔干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西敏司 《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朱晓阳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阎云翔《裸猿》莫里斯?戴斯蒙维 《人这动物》 《穿裤子的猴子》 《传统的发明》 《原始文化》 《金枝》佛雷泽 《黑猩猩在召唤》珍妮?古多尔 《文化人类学基础》 《语言论》萨皮尔 《第二性》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塞维斯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 《后现代时代中的文化理论》马文?哈里斯 《母权论》巴霍芬 《原始婚姻》麦克伦南 《古代史研究》麦克伦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