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 《诗经》两首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

学问目标1.了解《诗经》及思想内容,背诵两首诗

2.把握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

类活用等

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语句

力量目标

1.分析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倒叙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

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憧憬,理解古人对和平奇

特生活的渴望

[知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知背景]

1.《氓》

本诗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风俗更是浪漫,桑涧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氓》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出悲剧。诗歌深刻反映了春秋时期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可悲命运,显示了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公平,也在客观上揭露和控诉了那个时代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2.《采薇》

本诗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月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他历史记载的考订,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狁(即后来的匈奴)已格外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战胜狁的记载。

[知常识]

1.《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氓》《七月》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分的。“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方,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2.《诗经》名句精选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5)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6)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9)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1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氓》

1.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2)于嗟鸠兮(“于”通“吁”,唉)

(3)犹可说也(“说”通“脱”,脱身)

(4)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至于

..顿丘

古义:“至”,到,到达;“于”,介词,引出处所。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秋以为

..期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3)三岁

..食贫

古义:多年。今义:年龄。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1)言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

体无咎言(名词,预兆

(2)遂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副词,终究,最终

无往而不遂,无至而不通(形容词,通,达

(3)将宫使驱将惜不得(jiang,助词,无实义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jiàng,动词,率领(4)靡徒靡弹药(mí,动词,浪费

所向披靡(mǐ,动词,倒下

(5)乘车六七百乘,骑千余(shèng,名词,四马一车为一乘

兵旱相乘(动词,交加,连接

(6)载朕在位七十载(名词,年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动词,负载

(7)以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由于,因为

以尔车来(介词,用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

(1)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里)

(2)其黄.而陨(形容词作动词,变黄)

(3)三岁食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4)士贰.其行(数词的使动用法,使……不专一)

(5)二三

..其德(数词的使动用法,使……三心二意)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以秋为期”)

译文:把秋天作为迎娶的期限。

《采薇》

1.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岁亦莫止(“莫”通“暮”,年末)

(2)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3)狁孔棘(“棘”通“急”,紧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彼路斯何?君子

..之车

古义:将帅。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2)君子所依,小人

..所腓

古义:士兵。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

(1)作作奸犯科(动词,做出,表现出,制造出

不朽之作(名词,文艺方面的成品(2)使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动词,派,让

靡使归聘(动词,指使,委托

(3)斯登斯楼也(代词,这

彼路斯何(语气词,无实义

(4)来来即我谋(动词,到来

我行不来(动词,回家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

(1)雨.雪霏霏(名词作动词,下)

(2)岂不日.戒(名词作状语,每天,日日)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1)不遑启居,狁之故。(推断句,“不”表否定推断)

译文:没有时间安居休息是由于狁(北方少数民族)来侵害的原因啊!

(2)彼尔维何?维常之华。(推断句,“维”表推断)

译文: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

一、了解行文脉络

1. 《氓》

2.《采薇》

二、把握文章主旨

1.《氓》

《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大事。诗中女仆人公无可告示、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懊悔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

2.《采薇》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八句,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历程。

一、阅读《氓》,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共写了几次淇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颜色”,在女子眼中,淇水会是什么样子?

试参按例子,完善下面的表格:

写淇水的句子分析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此时,两情相悦,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好一个一往情

深、纯情浪漫的热恋女子呀。此时淇水当是红色,代表着甜蜜幸福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2)

提示:(1)此时,时移事易,物是人非。想当时有情人共涉淇水,看今朝负心汉令人心碎。淇水波涛翻滚,女子悲情汹涌;天地同悲,江河落泪。此时淇水当是黑色,代表着浓黑悲凉(2)此时,爱的玫瑰已然枯萎。淇水再宽尚且有岸,而氓的欲望却毫无止境,“我”的苦痛也无边无际。面对婚变,毅然决然。此时淇水当是蓝色,代表着冷静决绝。面对这一场没有了爱情的无望的婚姻,女子毅然地舍弃也不失为一种大胆的选择。就让我们祝愿这英勇的女子吧!起码,她的尊严和独立获得了保全

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语句

赏析诗歌的关键语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解词语意思。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

(2)赏析表现手法。在赏析诗歌关键语句的同时,要留意对语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比如修辞方面,使用比方会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使用拟人会使诗句更加富有情趣。又如,使用典故能使诗句意蕴更丰富等。

(3)品尝诗句句式。古代诗歌的句式特点一般涉及倒装、因果倒置、反问、设问、双重否定等,这些句式能够更好地体现诗歌描写的内容,表达诗人的情感。比如使用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内容,使用设问句主要引发读者思考,使用反问句主要表达猛烈的语气,使用双重否定主要表达猛烈的确定等。

(4)体会诗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语句,要留意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体会。比如诗歌描写了梦境的奇特,那么表达的情感至少有两种:一是对梦中景物的宠爱和赞美,一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再如,诗歌描写了在历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人,那么表达的情感至少有对描写人物的赞美之情,或对自己境况的不满(患病贬谪、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等)。

2.六个“矣”字传万情,读法各不同。试仿照示例完善下面的表格:

相关句子表达内容读音分析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倾诉苦水“矣”字宜重而缓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1)

“矣”字语气加重,语调上升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拳脚相加,家庭暴力,女子内心

由怨生恨

(2)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女子

的情感由恨转而为悲,感情抒发

达到高潮

朗读时“矣”字高重到了极点,

可谓大放悲声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3)“矣”字语气趋为平缓、低沉

提示:(1)日复年复,怨情顿生(2)“矣”字语气更重,语调更高(3)静心反思,感慨万千,心情由感动转

为安静

3.分析本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试完善下面的表格。

例句表现手法分析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赋

按事情发生的挨次来铺叙,本句是写

“氓”的初恋时期,表现了一个小伙子

为了爱情借交换布匹来找心爱的姑娘的

情景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

着迷;以桑叶新颖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

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

意浓密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兴(2)

提示:(1)比、兴(2)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方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

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

二、阅读《采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4.“采薇采薇”“曰归曰归”的主语是谁?两句在诗中反复消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提示:(1)都是士兵;(2)前者表现军粮不足,士兵生活艰苦;后者表现士兵内心思家的召唤。

5.“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三句中的叠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提示: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传达出抒情仆人公猛烈的骄傲感、昂扬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忱。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思的?

答:

提示:(1)对比、衬托。(2)前四句,以乐景写哀情,实写景,虚写情,以景寓情,以鲜亮的画面表达猛烈的感情;后四句先描写行军路上的感受,然后直抒胸臆。

对《氓》中的女仆人公的形象大家是如何生疏的?这一形象可以引发我们对古代女子的命运作怎样的思考?

观点1:

观点2:

观点3:

答案:观点1:我认为她是一位处处替别人着想,又善解人意的女性,有诗为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单纯、天真、和善尽显其中。“女也不爽”表现了她不仅钟情,且品德端正。

观点2:我觉得“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行说也”这两句诗还表现了她对苦痛婚姻的无限懊悔。“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她恪守妇道的宣言。“夙兴夜寐,靡有朝兮”表现了中国女性的勤劳可爱。

观点3:是的,女仆人公生疏到她的这段婚姻是错误的,通过“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与“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对比,最终生疏到男女的不公平,怀念奇特的爱情但决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刚烈坚决的性格特点。

倒叙手法

[课内·回扣]

《采薇》一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挡狁的侵扰,战士们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疆早日安定而返回家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概为之一振,战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从前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课外·拓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大事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连接。特殊要留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在写作中运用倒叙手法,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接受倒叙的方法,要达到增加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的目的。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文章通篇围绕“怀念”接受倒叙的方法行文,重点突出刘和珍牺牲的经过,集中表现了作者悲愤的思想感情。

(2)接受倒叙应从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动身。或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或为了结构变化的需要,或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千万不行为倒叙而倒叙。

(3)要从故事进展的结果开头叙述,然后再开头回述以往故事的发生和进展。如前苏联影片《这里的黎明静静静》,年迈的上尉带领几个年轻人在扫墓,然后倒叙墓碑下牺牲的年轻的女战士们在卫国战斗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影片结尾又回到墓碑前。有名影片《辛德勒名单》《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等都用了这种方法。

[迁移·运用]

下面是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请你阅读相关材料,在开头加上一段倒叙的文字。(不超过100字)

母爱深深

我的妈妈是一位中学老师。她一对闪着才智光线的眸子里,透着无尽的慈祥;一双经受千百沧桑的手中,含着厚重的恩泽。在我的印象里,她的眼睛与双手串联起来,承载起深深的母爱,化作一道道光辉,使我沐浴其中。

妈妈的眼神里总透露出无限的关怀。很小的时候,每当我一个人走路时,妈妈总是用她慈祥的目光凝视着我,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好像在为我扫除前方的障碍;稍大一些,当我能一个人出去的时候,妈妈则先嘱咐一番,再用她关切的目光送我出门,好像在提示我路上当心;现在,虽然妈妈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看着我走路,但我深知,她那布满关爱的目光,凝视着我在人生道路上前行……

写作示例:“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每当读到冰心的这首小诗,我的脑海里,就不由自主地消灭起妈妈的面容,那布满着深深母爱的面容。

素材主题思乡

[课内·提炼]

《采薇》是一首戍卒返乡诗。诗歌描绘了在寒冬中,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百感交集。掩盖全篇的情感主调是哀痛的家园之思。诗歌表现了征夫的思家忍苦之情。

[课外·延长]

1.莼鲈之思

据《晋书·张翰传》记载:苏州人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来被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家乡的代名词。由于思乡,怀念家乡的美食,竟然辞官回乡,这成为因美食而辞官的一段历史佳话。

2.眷恋故土的于右任

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真诚的爱国诗人、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于1949年被迫追随国民党退居台湾。1962年,在患病期间,于右任写下了带有遗嘱性质的《国殇》,一句“家乡不行见兮,永不能忘”表达其眷恋故土的情怀。

由于眷恋故土,他“沧海月明风雨过,子欲歌之我当和”,抒发了故土亲人不能聚晤的哀痛;由于眷恋故土,他“金马于今惊一世,河山何日得殊还”,表达了怀念大陆的感慨;由于眷恋故土,他“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名言警句

(1)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唐·李白

(2)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家乡。——唐·杜甫

(3)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唐·柳宗元

(4)不忍登高临远,望家乡渺邈,归思难收。——宋·柳永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

(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

(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8)冉冉老将至,何时返家乡?——三国·曹操

[运用·点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一个人的阅历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亲密的关系,可以说,家乡是一个人的根。正由于如此,人们对家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生的动身地,也是人精神的归宿。

(时间:40分钟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17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

..(忠厚的样子)匪来贸.丝(交换)

信誓旦旦

..(恳切的样子)

B.匪我愆.期(拖延) 体无咎.言(灾祸)

将.子无怒(愿,请)

C.言既遂.矣(满足) 岁亦莫.止(不)

我行不来.(回家)

D.彼路.斯何(高大的战车) 小人所腓.(遮挡)

今我来思.(语气词)

解析:选C“莫”同“暮”。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D .岂不日戒,狁孔棘

解析:选C A项,于,通“吁”;B项,说,通“脱”;D项,棘,通“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解析:选A①②均为助词,无义;③④意思相同,考虑。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接受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解析:选D“全部都是四言诗”错,也有不是四言诗的,如《伐檀》,基本是五言。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诗经·氓》中示意女仆人公对男子的忍耐也是有极限的两句是:,。

(2)《诗经·氓》中写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的两句是:,。

(3)《诗经·氓》中女仆人公以劝告斑鸠“”为喻来告诫女人不要沉迷爱情。

答案:(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士也罔极二三其德(3)无食桑葚

二、阅读鉴赏(2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11分)

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襟,衣领。②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⑤城阙:城门楼两旁的高台。

6.诗歌前两章接受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6分)

答:

答案:特点: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几个词语,如“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作用:①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仆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化,“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杳无音讯,又不见踪影。②情感上,女仆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③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7.诗歌第三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妙在语言悖理,请简要赏析。(5分)

答:

答案: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女仆人公的内心独白,“一天不见你的面,好像已有三月长啊!”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是不能等同于“一日”的,是有悖常理的。②从诗歌抒情看是合理的艺术夸张,

合理在热恋中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前两章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女仆人公在焦灼万分地思念恋人;“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她在城楼上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动作描写表现出女仆人公因久候恋人不至而更加心烦意乱。所以这一日之别,在她的心理上很自然地延长为三个月。③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女仆人公对恋人的猛烈的思念之情,看似痴语,却妙达恋人心曲,从而将其猛烈的心情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11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8.概括本诗表现的主要内容。(5分)

答:

答案:描写青年男子对秀丽姑娘的恋慕与追求。

9.请就诗中你最宠爱的诗句写一段赏析文字。(6分)

答:

答案:(示例)“琴瑟友之”中“友”指亲热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见相处时的和谐开心。“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吵闹场面。这两句写出了抒情仆人公对将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他简直已沉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

三、语言运用(16分)

10.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规律的一段话。(4分)

①葳蕤茂密的野花掩盖了整个草原。

②涉过浓密的江离,观察小溪里模糊有片白色的东西漂移——是谁不当心落了一件白衬衫?

③走过一条小溪沟,溪边繁星万点。

④这野花不就是《诗经》里的“蘼芜”,《楚辞》里的“江离”?

⑤走近看,那白衬衫竟是一只睡着了的白天鹅,脖子蜷在自己的鹅绒被上,旁边一只小鸭独拘束玩水的影子。

答:

答案:③①④②⑤

11.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规律严密,层次分明。(6分)

从读高校到当老师,我跟随郭先生十几年了。这十几年间,每每有不懂的问题,就去先生家,①__________有问,必有答。先生偶有记不清楚的,②__________亲自去图书馆查来,抄得整整齐齐地给我。这些年来,问的问题不计其数,③____________也不乏稚嫩之处。④____________张开嘴后自己都悔之不已,但是先生却认认真真地为我解答;有时先生才说两句我就表示懂了,先生⑤____________要我说出来,看我想得对不对。

答案:①凡②必定③其中④有时⑤则

12.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以“儒家学者”开头;不转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以变动。(6分)

《诗经》从一开头,尽管还没有赐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原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答:

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原来面目,对它进行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Word版含解析

岂不日戒,狁孔棘

载笑载言 不思其反 一月三捷 见复关,载笑载言。既,已经 。聘,聘任 ,二三其德。极,标准 止。刚,坚硬 言。咎,灾祸 之车。君子,指将帅 矣。暴,凶恶 止。阳,指阴历十月份

C.自我徂尔.尔卜尔.筮 D.女.之耽兮三岁贯女. 答案:D 解析:A项,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也,语气助词,表停顿。C项,尔,代词,你。D项,女,女子、姑娘;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6.下列对诗句所表达意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这句诗以桑叶肥泽,喻女子正在年轻貌美之时。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唉,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因为桑葚是我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句诗以桑叶枯黄而落比喻女子颜色已衰。 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句诗写出女子对“氓”的负心背义表示怨恨,并指出这不是女子的过错,表明女子本人已经认识事件的实质,也为她以后毅然决裂的行动奠定基础。 答案:B 解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句诗是以斑鸠不可贪吃桑葚,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惑。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卫风·氓》是写弃妇之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温柔、坚强却又被丈夫遗弃的妇女形象。 B.之所以造成这场婚姻悲剧,根本原因是当时的夫权制度,所以《卫风·氓》的主题就在于批判当时的夫权制度。 C.《卫风·氓》开头写到“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明女子年轻时很幼稚,情感波动很大,考虑事情不周到,这是他们后来婚姻破裂的原因之一。 D.《卫风·氓》全诗以“我”的口吻叙述,采用了对比手法,例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段就是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男主人公的变心原因。 答案:C 解析:这句诗重在表明女主人公当时与男主人公是真心相爱。 8.翻译下列句子。

《雨霖铃》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4-2《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组谢倩格老师编 一、教材内容分析 《雨霖铃》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是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文坛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大家,也出现了婉约词和豪放词两种风格。本单元学习宋词,择取篇目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感知词人形象,运用联想和想象以领略词境。同时,宋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因而又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以体会其声律之美,加深对词作的感受和理解。 《雨霖铃》是柳永因仕途不顺,决定离开都城汴京时所作,描写其与一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愁别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词作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序,借意象以烘托惜别之情,渲染凄清意境。学习时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词的声律之美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解读意象,把握和分析词作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深入体味词人的情感和凄清的词境。 本课的课时安排为一课时,教辅手段为板书和多媒体。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此前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已经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较好地把握诗词大意和情感基调。且学生已学习过柳永的《望海潮》,对词人及其词风有一定的了解,故在《雨霖铃》的学习中对柳永其人只做简单回顾,不多赘述。另外,学生对于诗词中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融入词人情感的意象的理解尚还不够成熟,因而仍需要教师在品读讲解中加以引导,使学生同词人之间产生更为深刻的共鸣,从而更

好地把握词作情感,体味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凄清哀婉的词境。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词牌“雨霖铃”及写作背景,以读带析,在诵读中品味词人同红颜知己别离时的依依不舍的情感以及词作凄清哀婉的意境。 ②解读意象,把握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词作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的阅读赏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反复诵读和品读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词作的声律之美的同时加强对词作情感的理解,从而进一步领略词作凄清哀婉的意境。 ②通过师生问答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意象解读,以把握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词作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借诗词诵读及品读赏析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②引导学生自主联系生活实际产生情感共鸣,体味词人同红颜知己别离时的无奈伤痛与依依不舍。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的意象解读把握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以进一步体会词人对于别离无奈伤痛与眷恋的情感;体会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刻分析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领悟词作哀婉凄清的意境。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用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4课《卫风·氓》教学设计(1课时)

《氓》教学设计 路井中学王娟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诗经》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2.结合注释,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1.叙事诗的情节;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2.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准确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进行课文编排,

《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法、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习过一定量的古诗文,常见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常见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并不陌生,加之新课标下的实验教材具有注释详尽的特点,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下注解疏通诗义。可通过反复诵读,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教法设计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 《诗经》两首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 学问目标1.了解《诗经》及思想内容,背诵两首诗 2.把握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 类活用等 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语句 力量目标 1.分析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倒叙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 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憧憬,理解古人对和平奇 特生活的渴望 [知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知背景] 1.《氓》 本诗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风俗更是浪漫,桑涧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氓》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出悲剧。诗歌深刻反映了春秋时期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可悲命运,显示了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公平,也在客观上揭露和控诉了那个时代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2.《采薇》 本诗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月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他历史记载的考订,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狁(即后来的匈奴)已格外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战胜狁的记载。 [知常识] 1.《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氓》《七月》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分的。“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方,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2.《诗经》名句精选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5)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6)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9)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二首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会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氓》诗中的女仆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仆人公爱情悲剧的缘由。 3、揣摩《采薇》诗中仆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受。 三、书目推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奇特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始终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芳香,接受其哺养,也让秀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 请一同学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殊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学问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宏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同学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同学自由诵读诗歌。留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二二节拍) •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小组争辩解疑) 自读文本,思考: 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仆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女仆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足,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 的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间消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难过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 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忱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沉痛 第六章:决绝——糊涂刚烈坚强 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仆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 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本诗的抒情仆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猛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期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布满着悲伤。 前三章的很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最终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布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骄傲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美已军的装备精良,气概雄壮。 (六)品析艺术手法 1、《氓》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爱好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仆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仆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忱。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行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仆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仆人公还生疏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公平的,从苦痛的经受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她懊悔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糊涂、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比,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比,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比女仆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加意蕴,产生形象鲜亮、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方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苦痛,也示意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年轻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格外符合女仆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示意了女子的勤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学校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像,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唱歌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日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接受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示意时间消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苦痛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五、课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仆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力量。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①从叙事角度入手;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 【明确】 (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其次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依据大事的进展挨次,实行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谈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0:第4课 《诗经》两首(含答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知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诗经“六义”。 3.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国风”独特的文化内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注意把握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分析诗中的情节内容,来挖掘人物的内心体验。 【教学难点】 分析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的分析,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其独特的文化内蕴。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发掘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内心变化。 3.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兴的艺术手法的体现。 【教学重点】 1.理清故事脉络,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点。

2.鉴赏各种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鉴赏各种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西方文化中有“两希”传统,其中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圣经》就像朝圣者心中的耶路撒冷一样神圣,从出生到死亡,陪伴着他们的漫漫人生路。而在中国,也有这样一部经典,从古至今吟唱不衰。百篇风雅颂,传唱千古情,它就是《诗经》。 首先说一说,“风骚”是什么意思?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这里,“风骚”泛指文学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形容人举止轻佻,如“举止风骚”。而最初,“风骚”本是两个词,“风”指《诗经》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浪漫主义的《离骚》交相辉映,并称“风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本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这节课先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预习交流 (根据预习资料,学生作答,教师补充)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以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风、雅、颂:《诗经》按表现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郑樵《六经奥论》)《诗经》中的“风”是指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卫、王、秦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

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版)检测: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Word版含答案.doc

4 《诗经》两首 流连于《诗经》卷轴上的笔墨,是岁月窖藏而出的芬芳。有时只需要一刻微妙的默契,一盏茶,一缕午后的阳光,一处静默的角落,一种守口如瓶的心情,便能从《诗经》淡至极美的文辞里满载一船星辉,在自由而恬雅的时空里觉察人间的清欢已如约而至。读《诗经》,仿佛是在梳洗那一段历史的脉络。即或关山阻隔,岁月迢迢,对于过往,我们常是仰望的姿态,但在涩暗的纸面里,与古人的心情对话,依旧刻写着真实。 历史的古桥头,有多少文字无比静默地栖迟着,有多少墨迹仍苍劲地伫立着。当它们涩暗的纸面被时间读到,重读,深读,都像是一场对历史的回顾,对人生的思考。我们从一卷卷典籍词章中走过,也将从一段段历史的厚重中走过,像思想的幽居者,在古典文籍中端详它流转的模样。

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而《卫风·氓》中的女子,在粉红的爱情里痴迷陶醉时,她纯真浪漫、柔情似水;陡然跌落至婚变的黑色深渊后她怨恨悲痛、伤心绝望;几番挣扎后,她战胜自我,勇敢决断,最终浮出水面,重新上岸,完成了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的穿越,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运用角度] “责任”“承诺”“爱情”“悲剧”“对比”等。 示例一: 悲剧是把美撕碎给人看,鲁迅如是说。氓妇正是用自己沉痛的人生经历把少女时代最美的梦想——爱情,无情地撕碎,血淋淋地展示给世人:鲜嫩的桑叶必然会枯黄飘零,忠厚的丈夫会变得无比残暴,昨天还信誓旦旦地承诺,明天就会“不思其反”,爱情之美转眼就随风而逝。 我敬佩这种撕碎,这种展示,就像敬佩德国每年都会在全国展示反映纳粹暴行的图片。敢于正视并反思自己悲剧人生的,一定拥有坚韧强大的心灵;敢于直面并批判自己民族悲剧历史的,一定是清醒自信的国家。正视悲剧,促人成熟。 与之相比,《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西厢记》都太缺少这种彻底、这种决裂、这种沉痛、这种坦荡。它们最终都安排了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它们,不敢逼视人生的悲剧,就像日本不敢坦然面对历史一样。在文化性格上,在民族心态上,它们都还未成年。 在人生废墟上的反思,得出的往往是最高峻的智慧。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芣苢》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芣苢》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结合注释,有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够结合朗诵,学会鉴赏诗歌声韵及句式特色,并展示交流。 3.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够结合舞蹈视频,为本诗写出有个性的鉴赏文字。 评价目标 1.能够清晰、流畅、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能够根据朗诵,鉴赏诗歌艺术。 3.能够写出与文本相应且具个性的鉴赏文字。 重难点 1.能够通过诵读多角度鉴赏诗歌艺术。 2.能够结合舞蹈视频,进一步鉴赏诗歌之美,表达出个性的鉴赏文字。

教学方法:师生品读,鉴赏表达。 所需课时:1课时 预习作业: 1.结合书本注释,通读诗歌,体验诗歌诵读的节奏规律。 2.学会联系舞蹈形象和诗歌语言的结合之美,能够充分酝酿诗情画意,写出具有个性的、鉴赏性的美文片段。 教学过程设计 【任务展示】 学生能够根据朗诵,鉴赏诗歌艺术,写出与文本相应且具个性的鉴赏文字。 (设计意图:展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这是整节课的“纲”,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都是围绕这一任务而设计。) 【朗读鉴赏】 (1)师生朗诵,品鉴声韵及用词上的特点。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朗诵体验,找到最佳进入诗歌的密码。 (设计意图:以朗读带动品鉴,为任务推进打下最扎实的基础。) (2)学生鉴赏发现 ①声韵之美。 全诗的韵脚总共变换了六个字,灵活运用了双声叠韵的手法,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本诗的声韵美感。第一句中的“采”和第二句中的“有”,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了,但后面几句中的“掇”“捋”“袺”“襭”,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了,这样的韵脚和谐使得其节奏舒卷动人,能够将人物动作和形态的节奏之美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②用词之美。 《诗经》中的字词非常含蓄精微,而本诗体现对摘采动作的描写更是精微而准确。用词非常精确,贴合人物的动作、心理形态,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劳动画卷。细细品味,其中每一部分动作非常精巧,连成整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4课《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4课《氓》 《氓》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诗歌,它出自《诗经》。《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在高一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通过诵读,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 1、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人物形象的领会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高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课前预习时对《诗经》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其表现手法了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经》中有大量反映爱情,婚姻的作品。《诗经•邶风•静女》中描写的那种甜蜜浪漫的约会,那种自主而又愉快的恋爱,大家已经感受到了,那么,我们今天再开看一看另外一种爱情,另外一种婚姻:《氓》 二、文本鉴赏 1、充满感情地齐读课文,初步感受《氓》。 典型的四言诗,节奏韵律非常明显,注意二三节拍。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通假字: 蚩—→媸无—→毋于—→吁说—→脱 泮—→畔匪—→非 实词: 将<请,愿> 即<走进,靠近> 愆<延误> 体<卦象> 咎<不吉利> 贿<财物,嫁妆> 熟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兴:本义起床) 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 总角之交:幼年时的交情 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 特殊句式: 氓之蚩蚩: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匪来贸丝:省略主语尔 兄弟不知:省略宾语之 2、结合课后的注解,理解课文,诗歌写到了什么事情? 明确《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它叙写了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她善良多情,追求幸福的婚姻,不料却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欺骗,最后遭虐待遗弃,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和痛苦。她悔恨交加,义正词严地控诉了男子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全诗反映了男权社会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对社会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教学设计

芣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诵读诗歌,把握朗读 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理解诗歌内 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诗经》中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理解内容,把握思想情 感,赏析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工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和《诗经》中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积铢累寸1.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2.走近《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

《氓》说课稿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诗经・卫风・氓》,本篇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次说课进行的是第一课时,下面开始正式说课。 一.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单元主要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学习本课,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诗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说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诗歌要了解诗歌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和其蕴含的精神风貌。基于此,我会讲授本篇的艺术手法并且通过课文分析,引导学生感悟本篇诗歌的情感意象。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学习诗歌要把握诗歌表现手法,感悟作品情感。因此我讲教学目标设定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重温《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提高赏析诗歌能力。 过程与方法:由教师讲解引导,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中的写作技巧与女主人公的对抗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汲取诗歌智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材重难点 诗歌学习重在表现手法,难在感悟诗歌情感智慧。因此我将本篇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精神风貌。 (五)说教材处理 对于本课的讲解,我认为应在重温初中学习赋比兴的知识上,老师进行适当拓展,并且引领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篇诗歌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特点,为了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决定主要运用对话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展开课文合作探究讲解,以此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三.说学情 在初中阶段学生就接触过《诗经》对其特点和风格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刻,手法运用还有对诗歌的表达情感内容的理解对学生都是难点。本课我会在学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讲解学习。四,说教学过程 (一)欣雅听诵,美感导入 此环节作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诗歌美意,吸引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 教师展示运用多媒体播放石咏莉的《极乐》一分半钟,教师总结并引入课文。 导入局部文雅优美的情境设置,会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二)比兴详解,感知情意 本环节着重解决文章中的重点。 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和多媒体展示来向学生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内容与赋比兴手法的含义及作用。 进行《关雎》《兼葭》的知识链接,使同学回顾初中时所学的知识。 此环节通过回顾知识与典例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诗经》相关内容和赋比兴手法的知识记忆。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 备课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说出两首诗韵律的不同。 2.借助注释,在朗读中展开合理的想象,能够生动形象的描绘诗中的画面,说出两首诗意象、意境特点的不同。 3.结合意象和背景,能够准确概括两首诗中寄寓的不同情感。 韵律——比异 【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评价任务1及评价量规】 评价任务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说出两首诗韵律的不同。 评价量规: 评价评价量规

标准符合标准基本符合标准不符合标准—— 读音 吐字清楚、准确,声音 洪亮吐字清楚,字音错一处吐字清楚,字音错超过 一处 活动 1、2 韵律节奏感强,能够灵活掌 握朗读时音的高低、轻 重、停连,读出韵律感。 节奏感强,但朗读时部分 音的高低、轻重、停连把 握不够准确,韵律感稍弱。 节奏感较弱,不能掌握 朗读时音的高低、轻重、 停连,没有读出韵律感。 活动 1、2 能够说出两处及以上两 首诗在韵律上的不同 能说出一处两首诗在韵律 上的不同 不能说出两首诗在韵律 上的不同 活动 3 仪态 大方、得体,精神饱满, 不矫揉造作较大方、得体,精神饱满, 稍显矫揉造作 不够大方、得体,精神 饱满,矫揉造作 活动 1、2 【教学活动】 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以下助读资料,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助读资料:五言、七言诗节奏划分有两种情况:(1)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例如:潮平/两岸/阔;七言诗为二二二一,杨花/落尽/子规/啼。(2)单音节在句中,五言诗为二一二,如:江春/入/旧年,七言诗为二二一二,如:闻道/龙标/过/五溪。 2.听范读,纠正朗读,读出韵律美。 (1)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读出韵律美。(或播放录音)。(2)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朗读,然后同桌互读,组内竞读。 (3)全班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明确: 《次/北固山/下》王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静女》《氓》群文教学案

《静女》《氓》群文教学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及“四书五经”等文化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仔细品读《静女》《氓》两首诗,通过注释学习熟记文言实词、虚词,并初步学会分析赋、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审美鉴赏与创作:认真体会诗歌,逐步学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诗歌中传达的对美好感情生活的向往之情。 ★预习案★ 1. 阅读《南方新课堂》第45页“自主预习”中关于《诗经》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 2.《诗经》的体制(内容)分为三种:风、雅、颂。(见下表) 体制解说 风意思是土风、风谣,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它包括了15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 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主要指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格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虽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 《国风》类似,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颂主要指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3.《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见下表) 表现手法解说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人借一个事物作比喻,可用来表现具体事物,也可用来比喻诗人的心态和情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引起下面的内容,起到寓意、联想、象征和起韵等作用。 ★探究案★ 《静女》 一、整体感知: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 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学情 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必修3时学生已经在前面接触了唐诗,对鉴赏诗歌有了基本的了解,因此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这样就有利于正确理解词的鉴赏手法。但是高一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处理综合能力较低,知识面较为狭隘,习惯于被动接受式教学,对词的鉴赏还有些隔膜,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针对这样的学情,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基本的宋词鉴赏知识,提高宋词鉴赏的能力。 核心素养: 这首词风格豪迈中见悲凉,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上阕写景,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用了七个短句,一气呵成。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显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阕抒情,作者连用三个典故,一波三折、一唱三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读这首词,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寒秋,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伫立在苍茫的黄昏中,正极目远眺,万水千山从他的心中奔腾而过。 不怕你满腔壮志,只恨你生不逢时。 联系我们现在,我们要学会辛弃疾的爱国精神!陆游曾经在他的《病起怀书》写过“位卑未敢忘忧过,事定犹须待阖棺。”爱国不是高谈阔论,也不是豪言壮语,而是表达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在日常的点滴里。所以,爱国,贵在实践!我们学生要教会学生该有的爱国情怀!同时,把他应用到日常中。

此次:参加过农民起义。参加农民起义自古就是当权者 忌讳 的,一旦参加过农民起义,几乎没有好下场,参考陈涉吴广 起义。当然,也有胜利的,不过这也是当权者怕的,谁知道你以 后会不会造反? 最后:意志坚决的主战派。无论是北宋南宋,都有一个 共同 点,那就是极喜欢屈辱求和!就连皇帝也是求和派的,你作 为一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本身就令朝廷很多人不喜,怎么重用 你? 当然,有一点我们是完全K 以肯 定辛弃疾的,那就是辛 弃疾的爱国精神, 陆游曾经彳 忘忧过,事定犹须待阖棺。” 并不阻碍他爱国啊!联系我们现在丁爱国 没有错!爱国不是高谈 阔论,也不是豪言壮语,而是表达在具体行动中,表达在日常的 点滴里。所以,爱国,贵在实践! 这堂课的最后,我送给学生们一个视频。(播放两分钟 视频) 板书设计: 上片: 景色:江天、山景、秋水、落日、断鸿、游子。 浩渺壮阔、 气势雄浑、 苍茫 悲凉。 动作:看、拍、会、登。 主要的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比喻、寓情于事。 报国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 下片: 律怀书》写过“位卑未敢 旨是一生得不到重用,也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二单元6.芣苢《诗经·周南》插秧歌杨万里

6.芣苢/《诗经·周南》插秧歌/杨万里素养目标备考指导 1.赏析诗歌使用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 效果。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及其诗歌韵律和谐、语言优美的特点。 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是古代诗歌阅读考查重点。[审美鉴赏与创造] 2.识记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是高考古代诗文 阅读的考查重点。[文化传承与理解] 情景导学 劳动恰如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载着青年人逆流而上到达理想彼岸。“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是范成大笔下的劳动图景;“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这是绵延至今的热爱劳动的传统。我们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响其中。劳动是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细小而平凡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单调,而是繁花似锦、热烈 充盈。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前预习 1.作者作品 “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 [简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的诗歌305篇,反映了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涉及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评价]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

[简历]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出生于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作品] 精于《易》学,有《诚斋易传》20卷,以史证《易》。 [评价] 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2.背景探寻 (1)《芣苢》: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2)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基础梳理 1.字音识字 芣苢..(fú)(yǐ) 掇.(duō) 捋. (luō) 袺.(jié) 襭.(xié) 兜鍪.. ( dōu )(móu) 胛.(jiǎ) 半霎.(shà) 莳. (shì) 未匝. (zā) 2.一词多义 (1)薄.⎩⎪⎨⎪⎧ 薄. 言采之(助词,无实义)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动词,看不起)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动词,迫近)

新教材2021-2022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教案:第2单元 Word版含答案

第二单元 4.1 《论语》十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孔子,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文学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付诸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三、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四、题目解说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 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 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 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 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 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 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第七部分(第7 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第八部分(第8 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 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 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 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 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群”“怨”等多方面的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