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的古诗句

关于学习的古诗句

关于学习的古诗句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2、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杨继盛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6、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7、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孟郊《劝学》

8、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

9、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0、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于鹄《题邻居》

1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12、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读书之要

13、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

14、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

1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16、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虞韶《日记故事》

1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1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9、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高適《答侯少府》

2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22、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王维《偶然作六首》

23、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欧阳修《画地学书》

24、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25、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6、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

27、寂历弹琴地,幽流读书堂。——刘希夷《蜀城怀古》

2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在品词析句中体现语文味

在品词析句中体现语文味 课文语言的丰富、精湛、耐人寻味,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窝?靠品-----品词析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析句,文章才能真正的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语文课有了品词析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课堂中有了品词析句,才能更好的使阅读与品赏结合起来,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味是品出来的。 在比较中品词赏句。在比较中品词赏句,这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容易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例如,《燕子》中有这样一段:“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这段话中的“痕”字用的准确、生动。在理解这个词时,我在黑板上写下“根”“条”,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痕”表现出来的隐隐约约的感觉。从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学生品出了用词的分寸感,描写的形象感,蕴含的情味感。这样长期训练,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教学的语文味不知不觉的从这里滋生。 在联系上下文中品词赏句。课文的思想情感总是蕴含在字、词、句之中的,是发生变化的。就字论字、就句论句的做法机械、割裂。正确的做法是联系句子

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在品味中理解词句,体会感情色彩及其变化。 在想象中品词赏句。通过想象,可以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的画面,可以使深奥难懂语句变得通俗易懂。尤其在诗歌教学中,更是离不开想象。《游园不值》中的经典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从小处折射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从一个点来反映整个面的效果。只让学生了解诗句表面的意思是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受到整个园中的盎然春意。这里想象是必不可少的。要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将他们想象中的春色满园的画面描述出来,以便更好的体会诗歌的韵味。 在拓展中品词析句。除了课本以外,课外的资料、学生本身也是很好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拓展中,我们就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品词赏句,给品词赏句更宽广的天空。例如,读着《燕子》中的“清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一句,学生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这时,我问道:同学们看到春天的景象了吗?看着,看着,你们想起了那些好词、佳句?学生回答道: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总是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读厚·读薄·读活:古诗词品读三部曲

读厚·读薄·读活:古诗词品读三部曲 经典古诗词语言精练,情感饱满而真挚。掌握正确的阅读诗词、鉴赏诗词的方法,是学习语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带领学生真正地读懂古诗词,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呢?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墨梅》一课的教学为例,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提出,品读诗词的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读厚。 其一,联系历史典故,将诗词读厚。 【片段一】 师:“我”家的梅花种在哪里? 生:洗砚池边。 师:一般人种梅花,要么种在花圃里,要么种在庭院里,但是王冕家的梅花种在哪里? 生:洗砚池边。 师:为什么?(生思考)不着急,我给你们提供一个信息。(PPT 出示王羲之洗砚池的资料)仔细看看这个资料,最终你会恍然大悟。 师:明白王冕为什么把梅花种在洗砚池边的请举手。 生:因为洗砚池是他经常去的地方。这也暗示了王冕和王羲之一样勤奋。 师:原来这个洗砚池是王冕像王羲之一样学习勤奋的象征,是王冕刻苦练画、勤奋练字的象征。所以,他把自己的梅花种在哪里? 生:洗砚池边。 师:当王冕在练画的时候、碰到困难的时候——(生: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在提醒他不要气馁。 师:当王冕练画有成、有点沾沾自喜的时候——(生:我家洗砚池边树)也是洗砚池在提醒他不要骄傲。 教学片段中,王老师恰当地补充了“洗砚池”的历史典故,引导学

生从王羲之洗砚的故事中,体会到王冕的勤奋刻苦。 其二,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将诗词读厚。 【片段二】 (PPT出示下列资料,生逐句朗读) 1. 史书记载,朋友李孝光推荐王冕去做府吏,被他拒绝了。 2. 史书记载,王冕的朋友泰不华多次举荐他为官,被他拒绝了。 3. 史书记载,王冕的老师王艮劝王冕做官,被他拒绝了。 4. 史书记载,元朝的达官贵人不惜重金向王冕求画,被他拒绝了。 5. 史书记载,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要重用王冕,他以出家为由,也拒绝了。 师:五句话,五件事,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五件事当中的主人公王冕做出了完全一致的反应,这个反应是——(生:拒绝)拒绝做官,拒绝卖画,拒绝出山。毫不犹豫地拒绝,斩钉截铁地拒绝。想一想,当王冕一次一次拒绝的时候,他可能失去什么? 生:失去朋友对他的关心。 生:还失去了做官的权力和金钱。 生:很可能失去了自己的地位。 生:失去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光宗耀祖的机会。 师:没错,当王冕一次次拒绝的时候,他失去了升官的可能,也失去了发财的机会,失去了在人前炫耀的机会。所以王冕一生清贫。想一想,他明知道会失去这个,失去那个,他为什么还要拒绝? 生:因为他谦虚。 生:因为他想“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因为他淡泊名利。 读懂古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里,王老师又一次补充了相关资料,使得王冕这个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眼中变得更加丰满。 其三,联系历代文学作品,将诗词读厚。 【片段三】

《诗经》中的生物学知识

《诗经》中的生物学知识 《诗经》305篇中,有141篇提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次数达到了492次;提到植物的篇目有144篇,共计505次;而涉及到自然现象的篇目有89篇,共235次。其中一些现象包含了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原理。在生物学教学中如果能尝试渗透《诗经》中的有关生物学现象,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说不定学生会对所讲内容印象更深。下面介绍几个例子。 农田生态系统 1.1 农田需要耕地、施肥《小雅·大田》中记载:“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意思是背起锋利的犁到田里耕地。《周颂·良耜》中记载:“荼寥朽止”。意思是将杂草等埋在田里,腐烂后可以作肥料。这说明我国古人已经认识到农田需要松土、施肥,从而获得丰收。这是因为耕地松土可以使土壤O2含量增加,农作物根系呼吸增强,促进矿质元素的吸收。杂草等废弃物在土壤中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杂草中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被农作物再吸收利用。这就是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模式。

图1 古代劳动人民耕地松土的农具——耜 1.2 农田需要锄草、除害虫《小雅·甫田》中记载:“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意思是农田中有的锄草有的施肥,农作物长势良好。《小雅·大田》中记载:“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意思是除去害虫。锄草可以降低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竞争,除去害虫可以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伤害。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角度来看,锄草、除害虫可以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湿地淡水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诗经》中记载的湿地淡水生态系统的例子很多,以下仅分析两个典型的例子。①《国风·周南·关雎》中记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意思是一对雎鸠在河中小岛上鸣叫。②《陈风·泽陂》中记载:“泽彼之陂,有蒲与荷”。意思是清清的池塘边长着蒲草与荷花。其共同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优势植物是水草与荷等水生植物,优势动物是鱼类与各种水禽。湿地淡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生活用水。而景色秀美的湿地也是人们观光的重要场所,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这都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 1、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生物的繁殖。春天到了,万物苏生,水里的微生物们也不例外。在江水中有一些是植物,如浮萍之类的,而有些是像藻类的动物,他们也大量的繁殖,一起构成了江水美丽的颜色。 2、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营养生殖--扦插。扦插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等(在园艺上称插穗),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而有些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致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加之蒸腾作用会丧失大量的水分,所以移栽后很难成活。 3、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嫁接。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或台木。接穗时一般选用具2~4个芽的苗,嫁接后成为植物体的上部或顶部;砧木嫁接后成为植物体的根系部分。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植物色素的作用或温度的影响。植物的叶子中含有不同的色素。【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叶绿素和花青素】在春、夏季节,枫叶、黄栌等树木的叶子由于光合作用强烈,叶绿素掩盖着花青素,因此呈现出一片绿色。一到深秋,树叶受到寒潮和霜冻的侵袭,叶绿素被破坏,叶子里的水分也减少了,不能及时运输掉的淀粉变成了葡萄糖,糖分就逐渐转化为花青素,于是,绿叶变成了红叶。 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茎的向光性。“红杏出墙”体现出植物的向光性。其原因在于墙外阳光(单侧光)刺激,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一侧弯曲 7、“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明《子西语录》)──日照对植物的影响当落叶树木叶片变红时,也就意味着树叶快要凋落了,引起落叶树木落叶的环境信号不是天寒而是日照时间的缩短,不过这两个信号的变化趋势在由秋入冬时恰好吻合,当植物接收到日照缩短这一信号后,在激素的调节下,叶柄基部的一种特殊结构──离层的细胞就迅速分裂,并产生大量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这些酶使离层细胞的中层和细胞壁溶解,最后离层处的细胞几乎都被溶解。于是叶子就掉了。“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成语“一叶知秋”的来源。(大家都知道生物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就是细胞,当大量的细胞被破坏之后,叶子和叶柄基部都被破坏,从而使得叶子掉落。)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第一课时 O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饮酒》其五),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初步品析诗歌中景中含情,情中见理的特点。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心中的田园 看到“田园”这个词语,你会联想到哪些景或物呢?你“心中的田园”是怎样的?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读出“悠然”诗韵 1.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2.听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概括感情基调:悠然)。 3.展读(点生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4.竞读(配乐,读出“悠然”诗韵。语速要慢,语气舒缓从容,声音要悠长,重点词、韵脚还可加重或适当延长)。 三、品读“悠然”真意 1.悠然赏美景。 (1)大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诗人的田园里有什么?结常、这些景物配一个合

适的修饰语,如:简陋的草庐、疏疏落落的篱笆。 (2)请发挥想象,尝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述画面。 (3)为什么悠然“见南山”,而不作“望南山”? 明确:“见”写出了一种无意为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望”则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2.悠然品真情。 诗人说“心远地自偏”,在诗人的心中,什么离他近?什么离他远? 明确:在田园之中,人闲适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采菊东篱、见南山、望飞鸟,诗人的内心是悠然的,这种关系是亲密的“近”的关系。在世俗官场中,诗人是否有这样的体验?(简介背景)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具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为官。 明确:诗人的“心远”,实质上是诗人对“官场”世界的疏远,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1.诗人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拓展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找出诗中所写的景和所做的事,思考:“真意”指什么? 屏显:

和生物有关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原生态系的恢复力稳定性 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向光性 忽如一日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影响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排汗散热,汗的无机盐和尿素供植物生长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营养生殖 春风不度玉门关———海拔对生物的影响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条件反射(谚语) 瑞雪兆丰年———低温冻死许多害虫; 稻花香里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益虫、害虫与丰收;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 )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光照充足,植物生长旺盛 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光是生态圈的能量来源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生长与水,阳光关系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叶绿素分解,花青素显现,枫叶如花红。特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鸟类的季节性繁殖和迁徙行为 一山难容二虎———能量金字塔 花退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日照长度影响生物习性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鸟类的迁徙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天是多种植物开化的时节 本是同根生———营养繁殖 . 飞蛾投火———生物的应激性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生物的竞争 鹬蚌相争————捕食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的适应性 千篇一律——细胞的有丝分裂 改头换面——胚后发育中的变态发育 华而不实——植物体缺少元素硼而出现的现象。 根深叶茂——根深才能充分吸收水和矿质离子,使二者最大限度地参与生命活动,保证植物茁壮成长。 ! 移花接木——植物的营养生殖方式。 津津有味——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而使味蕾感觉到甜味。 无师自通——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六亲不认——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印随。 惊弓之鸟——鸟类的条件反射。 画饼充饥——人的条件反射。 开花结果——开花受粉后形成种子,种子产生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 供不应求——异化大于同化。如人的甲状腺机能亢进。 言传身教——高等动物和人的后天性行为,使个体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 一枝独秀——植物的顶端优势,即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 红杏出墙——植物的向光性。生长素在背光侧比向光侧分布多,使枝条朝向光源一侧生长和弯曲。 良莠不齐——基因突变 内忧外患——生存斗争。 枯木逢春——温度等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恩将仇报——种间关系中的寄生。 弱肉强食——种间关系中的捕食。 东施效颦——拟态。我不是我自己。

关于道德品行的古诗词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讲解】正:使端正。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出处】《礼记·中庸》 【讲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 【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 【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处】《论语·季氏》 【讲解】患:忧虑,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出处】《国语·越语上》 【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讲解】摩:通"磨"。倜傥(ti tǎng):卓异。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 【出处】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 【讲解】浊:浑浊,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宁可一生清白贫穷,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讲解】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来怨恨。意谓为官者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一个小村庄的古诗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重点: 1.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境导入) 1、寻人启事 昨天地球爷爷给我了一则寻人启事,让我帮他找孩子,我想请同学们来帮帮忙,我们先看他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寻人启事)这个

小村庄哪去了?线索就藏在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名字叫做《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填空熟悉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图片欣赏)这个村庄有多美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能用语言来描述它的美吗?(填空) 2、学习第2、 3、4自然段 (1)思考:①后来发生了哪些变化?②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③村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村庄的? (2)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并继续探究下面的问题: ①“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砍伐树木随意) ②“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环境恶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③村民靠锋利的斧头得到了什么?(排比的手法) ④灾难来临时怎样?(看图)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吴寻刚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花青素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植物的叶都为绿色,是因为叶中所含的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叶黄素、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的缘故。但叶绿素有个特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不断的形成,又不断的破坏。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界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如果没有阳光,就不能形成叶绿素,人们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光来培养韭黄和豆芽菜。气温过低叶绿素也不能形成,此时,叶绿素的破坏速度却有增无减,随着叶绿素的减少,叶片便逐渐显现叶中其它色素的颜色,银杏、杨树等植物叶片到秋天变黄便是这个原因。而枫树在低温时叶片中的糖分可转变成花青素,这时花青素是红色的,含量又多,所以叶片变红,且红得鲜艳,故有“霜叶红于二月花”。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温度对植物分布影响

古诗词品读古诗畅写感想-作文

[古诗词]品读古诗,畅写感想 从小,我就被古诗的那种韵味所吸引,因为它能带给我欢乐与喜悦,还可以让我感受到诗人的那种对写诗时抒发的种种感情。 元朝王旭写的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是我小时候读的第一首诗,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属于仄韵格。 句中令我深刻的是雪花全似梅花萼。 雪花不似梅花薄。 ,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和反衬手法,对梅与雪有所褒贬,借景抒情突出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它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多首诗歌。 在艺术上,力倡转益多师,注意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又坚持别裁伪体的批判精神,成就极高,以律诗和古体见长,具有沉郁顿挫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江汉》一诗——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通过描写落日秋风,营造了雄壮、开阔的意境,而诗中的心犹壮病欲苏则让我读懂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阔达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其次,苏轼也是我喜欢的一个诗人,在读过的诗当中,苏轼的诗是我读的最多的,它被号为东坡居士,而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作为杰出的词人,他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又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因此,我对苏轼既是崇拜,又是佩服。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诗中又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苏轼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我不知道读过多少诗词,也不知读过多少名人的诗篇。 但是,每位诗人都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感受和不一样的人生体会,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仁、怀才不遇、山水之情的浓厚思想,也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在这些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雄浑豪放的语言风格中,我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成长长大。 我爱古诗词,因为他带给我无穷无尽的欢乐与喜悦,带给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人生启示,激励着我永远要向这些诗人一样,做一个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向光性)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向阳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的生态效应)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物质循环) 5.“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光周期现象,虫媒花) 6.“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无性繁殖) 7.“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 (有性繁殖) 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间竞争) 10.“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明显,所以呈现红色。) 1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召唤雌性的方式。)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动物应激性) 13.“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愤然自投掷,以我畏炎火”。(清·秦应阳的《飞蛾》) (动物趋光性) 14.“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应激性)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群聚现象) 16.“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魏晋南北朝·刘桢《斗鸡诗》) (种内斗争)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品读古诗,品味文化

品读古诗,品味文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中心小学谢奕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品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难点:体会中原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 教学思路:对同一时代的三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感观为核心,将三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设计理念: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教学内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选自课外的一首古诗,本次上课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诗人陆游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空盼王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积淀语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 组织形式:学校公开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 师:一曲我的中国心,道出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情。国是我们永远的家,我们永远爱我亲爱的——祖国。我们开始上课。上课! 一、谈话导入,渲染气氛。

师: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最耀眼的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宋陆游 课件出示陆游画像及生平简介。 师:陆游,一位我们并不陌生的诗人,他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 师:我们以前曾经学过他的一首诗,那是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背一遍: 生(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一首《示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那颗爱国的心,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一起走进一位年过六旬的老 人那悲愤而又充满着希望、无奈而又充满着激情的心灵,一 齐来把课题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师: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为什么? 生:感 师:“感”是什么意思? 生:感想、感受、感慨。 师:读到这个诗题,我想你的心中一定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你想问什么? 生:诗人为什么那么早就起来了?他是因为什么而睡不着? 生:诗人为什么心里会感到一阵凉意? 生:诗人因什么而伤感?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课件出示诗歌)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

品:诗词意境

诗词意境 意境,就是情与景、心与物的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 或者说是主观感情(意)与客观物象(景)的有机统一, 是从本质上反映出的真实图景。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它是指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 以意蕴、情趣取胜。 概而言之,含蓄、生动、传神等诸多表现技巧都有意境的影子。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意境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的结晶。 具体来说,意境的构成必须具备两大元素,就是意和境,或者说是情和景。 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景物或生活,属客观范畴; 而意是作者或读者对客观景物或生活所产生的思想、感情, 是作者或读者主观意识的再创造,属主观范畴。 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 在诗词中表现为情景交融,此谓之意境。 意境好的作品,像鸟语花香的公园或者景色优美的山川, 让人百看不厌,甚至因为回味无穷而读诵成瘾。 王国维先生有言:“词以境界为最上”,其实诗也一样。 诗词中人也多有同感。 创造意境即便算不上是填词作诗的不二法门,也应称得上是一条通向诗词王国的康庄大道。 守望意境是一桩值得尝试的事情。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之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又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思是说,在诗词的意境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是化景物为情思, 也是化情思为景物,而不是机械的去模仿、描摹自然。 现在有不少诗词作品,文笔绚烂夺目,描写花团锦簇, 但是除却这些美丽的外衣,内容空无一物, 全然是为写景而勾描,求细微而笔工,不知取舍,面面俱到。 这其实是缺乏意境的一种表现。须知意境是诗词的灵魂,没有意境,宛如木雕泥塑, 尽管文绘斑斓,色彩绚丽,但没有一丝活的气息。 意境,应该是作者创造出的一种新境, 是作者在心中经过过滤、浓缩、升华、提炼后的具有深厚感情的一些景物和心态的综合体。 诗人境界的生发基于入静或由動而之静的状态; 《人间词话》的思想体系也来自动、静二字。 可以下图表示之: 动的心理——有我——主观——造境——理想——出世——自然——大境界 静的心理——无我——客观——写境——写实——入世——经验——小境界 这二者都是极高的境界 以下举例说明。

[诗文品读]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答案

[诗文品读]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答案导入语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从小诵读古诗文,对人的一生治学修身大有好处。下面让我们走进那经典的古诗文中细细品味吧! 【古诗赏读】 坚贞与豁达 ——唐代送别诗二首品读 (一)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①芙蓉楼:古代建筑。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唐代称润州)城西北。 ②吴、楚:润州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战国时代属于楚国。诗中用来泛指送别友人的地方——润州。 ③冰心:像冰一样清澈透明的心。 ④玉壶:玉石制成的壶。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①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音乐艺人,善弹琴、琵琶。

②曛:昏暗。 赏读 古代文人或为游学,仗剑走四方;或因仕途变迁,任所不断改变,于是与友人离多聚少,而分别之际又常用赠别的诗句抒怀,这些赠别抒怀的诗,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送别诗。诗人们在诗中或念怀情感,或彼此激励,或倾吐心中块垒,无不情真意切,感动了暂别的友人,也感动了无数后世读诗的人。当然,境遇、心境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以及诗人个人性格的迥异,也使得诗句呈现出了极不相同的风格及情感色彩,显示了各自独有的个性。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诗人被贬南京时,亲自送北归的朋友辛渐至润州时所作。为送友人而远行百里,由南京送到了镇江(润州),可见情意之深。但滂沱的大雨,寒冷的江夜,却令送别的饮宴显得分外凄楚;而黎明时刻的江边道别,又让人更觉此一别山高水远,连身边的山峦都是那样的孤独…… 朋友将北归洛阳了,自己在洛阳也有亲朋故旧,他们若要问起“我”的情况,捎话的朋友需怎么回答呢?那就请转告:“我”对国家的心仍然冰清玉洁,毫无垢点,全然不变!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课前预习•品词析句•课外延伸———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三部

课前预习•品词析句•课外延伸——— 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三部曲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精练,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蕴含着深刻的 哲理。古诗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新课程也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可见,古诗词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让学生学习古诗,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需要,更是积累与感悟的需要。 1 课前预习,熟读成诵 古诗词,无论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所写的内容,都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而且,古诗词寄 予的是古人的思想与情感,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相当大的距离。课堂上 40分钟时间, 学生是来不及把整首诗所包含的知识点全部掌握的。因此,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了解古诗 的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能够捕捉到很多信息。古诗的题目较为凝练,必须花一番工夫才能真正理解。如《春日偶成》是诗人程颢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兴之所至 写下来的。这样教学,学生既培养了搜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 同时又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歌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 1.2 知人。一要了解作者,即诗人。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图书馆、网络等,进行查找、探 寻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以此来了解诗人。二要了解诗中的其他人物。如《别董大》这首诗中,“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君就是指董大。那么董大是谁呢?他和高适之间又有 什么关系呢?这就需要学生“知人”。 1.3 熟读。朗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会读的生字,拼一拼, 再多读几遍,争取熟读成诵,为后面的古诗学习作好铺垫。 1.4 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古诗也是如此。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要根据自 身情况,进行圈圈点点。对于难以理解的词语,学生可以通过查工具书、参考资料等加以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加以整理,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这样的学习 过程,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又更好地提高了听课效率。 2 品词析句,体味诗情 2.1 抓重点词语。都说诗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句都是诗人经过斟酌得来的,有的甚至达到 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地逐一讲解,反而会让古诗失去原本的魅力。新课标指出,古诗的学习,重点在于考查“是否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多点个性化的理解,把握中心,体味诗情。如学习陆 游的《示儿》,诗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就是诗眼,陆游悲的是什么?透过一个“悲”字,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明白了陆游悲的是祖国还没有统一。透 过“悲”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卧在床上,双手紧 紧地握住儿子的手,告诉儿子,自己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等到收复失地的 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失地的消息告诉他。这“悲”中有遗憾、有悲伤、有痛心,这是 多么悲壮的一幕,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2 善用想象。古诗是用凝练的词句创造 意境,勾画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循着诗所创造的意境及勾勒的形象去想象,这 样才能融入诗境,才能品悟诗情。比如在学习古诗《春日偶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绘春游时看到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读诗,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画面: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诗人闲来无事,于中午前后出去春游。一路上,只见鲜花翠柳,

和生物有关的诗句

落红不就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得分解作用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原生态系得恢复力稳定性 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向光性 忽如一日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植物开花受温度与光照影响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排汗散热,汗得无机盐与尿素供植物生长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植物生长得影响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营养生殖 春风不度玉门关———海拔对生物得影响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条件反射(谚语) 瑞雪兆丰年———低温冻死许多害虫; 稻花香里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益虫、害虫与丰收;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光照充足,植物生长旺盛 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光就是生态圈得能量来源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生长与水,阳光关系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叶绿素分解,花青素显现,枫叶如花红。特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鸟类得季节性繁殖与迁徙行为

一山难容二虎———能量金字塔 花退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日照长度影响生物习性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鸟类得迁徙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天就是多种植物开化得时节 本就是同根生———营养繁殖 飞蛾投火———生物得应激性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得关系 作茧自缚———生物适应得相对性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生物得竞争 鹬蚌相争————捕食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得适应性 千篇一律——细胞得有丝分裂 改头换面——胚后发育中得变态发育 华而不实——植物体缺少元素硼而出现得现象。 根深叶茂——根深才能充分吸收水与矿质离子,使二者最大限度地参与生命活动,保证植物茁壮成长。

有关道德品行古诗词

有关道德品行古诗词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讲解]正:使端正。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出处]《礼记·中庸》 [讲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 [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 [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处]《论语·季氏》 [讲解]患:忧虑,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出处]《国语·越语上》 [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讲解]摩:通"磨"。倜傥(ti tǎng):卓异。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

[出处]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 [讲解]浊:浑浊,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宁可一生清白贫穷,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讲解]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来怨恨。意谓为官者 要树德,不要积怨。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出处]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讲解]济:(对事情)有益。意思是:宁愿固守穷困以有益于心意,不愿低声下气去劳累自己。 不自信而人孰信之?不自度而安度人?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 [讲解]度(duó):揣度,认识。如果不相信自己,那么别人谁能相信你?如果不能认识自己,那么怎能认识别人?意谓人既要自信,也要有自知之明。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讲解]兰摧玉折:喻有节操才能的人死亡。萧、艾:古人以为恶

古诗与生物

用古诗描述生物现象的习题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水泛绿是由于下列哪类植物大量繁殖引起的 A.裸子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它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 A.阳光 B.江水 C.温度 D.空气 4、《说苑正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虽然这是用以比喻社会现象的用下列哪条食物链来表示 A 蝉→螳螂→黄雀 B .露水→蝉→螳螂→黄雀 C树→蝉→螳螂→黄雀 D 黄雀→螳螂→蝉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描述的是那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水 B.温度 C.光照 D.土壤 6、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环境要素是 A.光 B.水 C.温度 D.病虫害 7、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8、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了生物圈中的哪种因素 A.季节 B.水 C.生物 D.空气 9、“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哪一结构发育而来 A. 根 B. 芽 C. 叶 D. 茎 10、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草盛禾苗稀”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雨露滋润禾苗壮” 11、“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柳树可以采取下列哪种方式进行繁殖 A.种子B.扦插 C.嫁接D.压条 12、“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这里的“麻屋子、红帐子、红胖子”分别是指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分别是由花的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发育而成。 13、明朝诗人郭敦写过一首诗 , 题目叫《飞蝗》,其中有一句话“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 1 )从前面的一句诗中,可以知道蝗虫有 ____________ 习性。 ( 2 )农夫为什么如此伤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蝗虫之所以能给农作物造成严重灾害,这与蝗虫的 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据此特点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 )蝗灾之所以发生在干旱年份,这说明蝗虫能适应干旱的环境,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5 )蝗灾之所以发生的面积大、范围广,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白居易诗曰:“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这描绘的是燕子的 A、社会行为 B、防御行为 C、繁殖行为 D、觅食行为 14、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写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这句诗反映了鸟的 A、攻击行为 B、贮食行为 C、繁殖行为 D、防御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