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

*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9771006)和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KZ 951-B 1-203-1)资助。

来稿日期:1998-09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

张雪芹 葛全胜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00101 北京)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IA M )的定义、组成、特点及应用。IA M 可

视为一种促进人类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工具,它为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益

的关注环境问题的框架或方法论。在此基础上,该文具体介绍了国外一个发展相对成熟的气候

变化综合评估模型——温室效应综合评估模型(IM A GE2.0)。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综合评估模型 温室效应的综合评估模型(I M A GE2.0)

全球变化研究至今已有20余年,与气候有关的研究通常围绕着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方面或空间尺度,在现实中气候问题却涵盖社会、生物圈、气候系统等相互关联的诸多因素。目前该项研究侧重于研究自然过程、生物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过程的相互作用,涉及意义重大的跨学科协作,而非多学科分别进行的合作研究[1,2]。气候变化的综合评估模型正是跨学科协作的一个重要尝试和新的生长点。90年代以来,经欧美国家学者的深入研究,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已从纯理论探讨进入应用阶段。近年的有关模拟结论已为IPCC 和UNFC-CC 重视并采纳[3]

。1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IA M )

1.1 概念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Integ rated Assessment M odels,简称IAM )是基于建模系统物理特性而进行输入条件假设的计算模型。采纳了相关学科包括被证明合理的尺度转化、非线性简化的无量纲化和参数化方案以及专家模型,可基本上描绘整个系统的关键动力学过程及相互关联的连续图象。尽管IAM s 无法进行具体的预测,但可提供不同(或若干组)综合假设条件(又称情景(Scenario ))下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用以支持各种层次上的决策。IAM 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计算不同外部假设条件下以及多个因子同时相互作用时的结果。

1.2 要素组成

气候变化IAM s 要素可分为4类(见图1):人类活动、大气成分、气候和海平面、生态系统[4]

。其中,人类系统通过两种途径与自然系统建立联系。一方面,人类活动(如CO2排放或土地利用)直接影响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亦受气候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譬如温度变化可直接影响室内取暖或制冷的需求,也可间接影响海平面、作物生产力第18卷第1期

1999年3月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GRESS IN GEOGRA PHY Vo l.18,N o.1M ar.,1999

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图1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要素框架

Fig.1 T he key co mpontents of int egr ated assessment models o n climat ic chang e

 

1.3 特点

IAMs 告知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将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相互作用情景,它可视为一种促进人类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工具,而并不是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的模型。IAM s 考虑了信息集成与评估的连贯性,为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益的关注环境问题的框架或方法论。但鉴于IAM s 待建模的系统庞大、复杂而无序,目前IAM s 仅能简单表征自然与社会系统,所给出的模拟结果也只是概念性和框架性的;另外,IAM 所涉及的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现在尚不完备或者匮乏,如人类、动植物的价值、健康和多样性都难以定量表述。因此,目前IAMs 在这些方面还无法明确告诉决策者如何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鉴于此,许多IAMs 开发者倾向于低调处理IAM s 结果的可信度,他们认为目前的研究尚不足以构成制定相关政策响应的基础。

IAM s 不同于大气环流模型(GCM s)。它通常包括自然和社会模型,考虑了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以及自然气候系统的政治、经济变量。GCM s 则仅考虑自然气候系统。尽管有些IAMs 的设计中也包括了多种气候建模计划,如,零维或二维能量平衡模型,但受计算时间的限制,集成三维大气环流模型和人文因素模型来构建综合评估模型,当前是不可行的。即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模型运行时间显著下降了,IAM s 也不能把整个的GCM 纳入到它们的模型结构中去,而只能依赖简单气候模型的未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所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情景。

总之,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的精髓可概括为:考虑了自然-社会-经济各种关系和反馈611期 张雪芹等: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

62地 理 科 学 进 展 18卷

过程;无量纲化做得好;给出了定量框架。其不足之处在于:参数化方案过于简单,假设情景已存有误差,则参数化后误差转移,并经多个量级放大,模型结果已无预测意义。1.4 应用

首先,IAM s主要服务于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决策者,它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了解并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机遇。尽管IAMs无法告知决策者如何处理气候变化,但通过快速估计不同的政策可能如何影响全球气候,IA Ms能够判断不同的政策取向,并进而帮助决策者确定新的政策。当前IAM s的结果正开始影响着政府间有关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讨论,而决策者也逐渐向IAM研究团体靠拢,并提出了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建设性意见和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其次,由于当前气候变化综合评估建模领域依然处于襁褓期,许多IAMs模拟工作主要致力于改进新一代IA Ms,筛选出优先研究领域,而不是直接提出政策响应对策。此外,IAMs亦为有价值的教育软件。

当今世界有20多个气候变化IAM s,其侧重点与适用范围有所差异。大多数模型侧重于经济问题(如,DICE),仅少数模型侧重于自然系统(如,M AGICC)。另外,除少数模型外(如,AIM),大多数模型是从全球尺度上探讨问题的(如,MiniCAM或IMAGE2.0)。因此,如何选择IAM s,将取决于拟待解决的问题或手头的任务。如就某个特定问题选择IAM时,有关专家建议应考虑如下基本准则:所选模型与拟解决问题尤其是关键问题最相近,其空间尺度与任务最匹配,模型由具有解决该问题相关背景和专家知识的专家所开发;模型不要太复杂以致于难以理解,模型外在假设清楚并很好地记录在档,模型不确定性在模型输入中被指定、在输出中应有所反映。

2 温室效应的综合评估模型(IM A GE2.0)

2.1 温室效应的综合评估模型特点

在众多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中,温室效应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M odel to Assess Greenho use Effect2.0,简记为IM AGE2.0)比较具有代表性,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它是一个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综合模型,用以模拟全球社会-生物圈-气候系统(Global so ciety -biosphere-climate sy stem)动力学特征,旨在探求系统的关联与反馈,并评估气候政策的影响[5~7]。

全球社会-生物圈-气候系统的科学和政策问题是多学科的,分局地、区域和全球三个层次。当前全球变化研究多集中在该系统的一个单一层次或单一空间尺度上。IM AGE2.0模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社会-生物圈-气候系统的学科与地理描述,以缩小全球变化研究在多学科综合方面的差距。该模型能提供关于社会-生物圈-气候系统的关联与反馈相对重要性的科学信息,以及与人类活动、全球生物圈和气候相连的政策信息。

与先前的IAM相比,IMAGE2.0不仅覆盖全球,而且还在全球0.5×0.5经纬度的网格尺度上进行了大量计算。高分辨率的网格尺度提高了模型对测量的可检测性,同时,IM-AGE2.0充分考虑了反馈过程,且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气候影响分析信息。此外,该模型相比先前的模型来说更加面向过程(Pr ocess-Oriented),而包含较少的全球参数化,因而提高了计算的科学可信度。当然,这也增大了模型计算和数据处理强度。

2.2 IMAGE2.0模型描述与检验

[5]

2.2.1 IM AGE 2.0模型的科学目标和政策目标

IMAGE2.0模型的科学目标和政策目标主导了IM AGE2.0模型的设计与研制过程。

(1)IM AGE2.0模型的科学目标

提供关于对社会-生物圈-气候系统各种要素关联重要性的理解;探讨该系统各种反馈过程要素的权重;估计导致相关联系统内不确定性的最主要因素;帮助确定关于该系统的知识的缺口,以便合理安排气候变化研究议事日程。

(2)IM AGE2.0模型的有关政策目标

通过明确的空间定位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科学和政策内容相关联,为决策服务;提供气候变化影响的、动态的和长期(50到100年)的预测;提供该系统相互关联的有关认识及各种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探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冲击;为因应气候变化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预防和适应措施)的成本与利润提供定量分析基础。

2.2.2 IM AGE 2.0模型子系统

该模型包括三个完全相链接的子系统:能源-工业子系统、陆地-环境子系统、大气-海洋子系统(见图2)。IM AGE2.0模型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它描述了上述子系统之间、各子

系统模型之间的重要反馈与关联。图2 IM A G E2.0结构图

F ig.2 A str uct ur al dia gr am of I M A GE2.0

63

1期 张雪芹等: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

64地 理 科 学 进 展 18卷

(1)能源-工业子系统

能源-工业模型把世界分为13个区域,各区域温室气体排放为能源消费和工业生产的函数,并利用各种经济/人口预测结果计算最终能源消费。该子系统包括以下子模型:能源经济、能源排放、工业生产、工业排放。

(2)陆地-环境子系统

基于气候与经济因子、生物圈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通量和其它温室气体,陆地环境模型模拟了网格尺度上全球土地覆盖的变化。该子系统包括以下子模型:农业需求、陆地植被、土地覆盖、陆地碳循环、土地利用排放。

(3)大气-海洋子系统

大气-海洋模型计算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及其所导致的温度与降水的分布。该子系统包括以下子模型:大气组成成分、地带性大气气候、海洋气候、海洋生物圈/化学。

2.2.3 IM AGE2.0模型的时空尺度

该模型的时间水平跨越为1970年~2100年。不同子模型的时间步长因其数学和计算要求而异,但一般来说变化从一天到五年不等。

模型的空间尺度,就陆地计算来说为0.5×0.5经纬度的网格尺度;基于经济的计算(与能源、工业生产、农业需求有关)是将全球分为13个区域;大气和海洋的气候计算则采用二维网格(100个纬度带以及9个或更多的垂直层)。之所以选用0.5×0.5经纬度的网格尺度,是考虑到: 几乎所有的气候变化潜在影响(如对生态系统、农业和滨海洪涝的影响)都有很强的空间变化率,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如土壤排放的N2O或农业活动排放的NH4)很大程度上依赖局地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而且,气候反馈,如温度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或CO2浓度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等,区位之间变动尤为剧烈。 决策者关注的是气候变化的区域或国家政策。一般而言,大部分气候政策是就特定区位制定的,尤其是森林与人工林的碳汇作用,或改变农业操作方式而减少的N20含量。与其它更为综合的模型相比,IM AGE2.0模型的网格尺度信息会提高模型对观测值的可检验度。

2.2.4 关于建模方法及模型检验

由于IMA GE2.0模型基于大型的全球数据系列及知之甚少的全球过程,许多参数定义不当、有很大的自由度是难免的。基于此,建模的基本方法是提出有过程细节可比水平的子模型,调整具有最大自由度的有限参数,在合理拟和度下模拟运算1970年~1990年数据。建模者检验了各子系统的每个子模型并调整了它们的参数,然后对模型的三个子系统进行关联和检验,最后检验了整个相关联的系统。检验再现了区域能源消费及与能源有关的排放、温室气体排放与陆地CO2通量、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土地覆盖变化等观测事实。此外,该模型也能模拟长期地带性平均地表温度和垂直温度。这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1970年~1990年期间所发生的全球变化。

2.3 IMAGE2.0计算情景[6,7]

2.3.1 主要情景简介

模型开发者们利用IMAGE2.0对社会-生物圈-气候系统的某些方面(包括初级能源消费、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温度、降水、土地覆盖和其它指示因子) (表1)进行了初步运算,包括一个“常规假设”情景(“Conventional Wisdom”

Scenar io )和该情景的三个变种:“生物燃料作物”情景(“Biofuel Cr ops ”Scenario)、“非生物燃料”情景(“No Biofuels ”Scenario )、“海洋加盟”情景(“Ocean Realignment ”Scenar io ),后三种情景可视为“常规假设”情景的敏感性研究。

表1 IMAGE 2.0模型中情景所赖以生存的主要变量

Tab .1 Main scenario -dependent variables in IMAGE2.O

社会-经济变量

与能源有关的变量与农业有关的变量与大气-海洋有关的变量人口

GNP 工业输出增加值商业服务增加值

个人消费

乘客车辆数

燃料混和比

燃料价格

初级能源转化率

自行效率提高粮食贸易,进口/出口氮肥使用与技术有关的作物产量提高动物生产系数粗饲料比率:家畜用粗饲料以特定农作物为食的动物饲料海洋环流格局

(1)“常规假设”情景(“Conventional Wisdom ”Scenario )对未来人口、经济和技术驱动进行了常规假设,其主要驱动力的输入数据部分基于IPCC 的IS92a 情景的输入假设。由于该情景没有做与气候有关的政策假设,故称之为参考情景。

(2)“生物燃料*作物”情景(“Biofuel Crops ”Scenario)在全球能源系统中与前述情景生物燃料使用量相等,差别在于有关现代生物燃料在哪里或如何种植的假设:“常规假设”情景中假设生物燃料不需要新增农田就可获得;而“生物燃料作物”情景假定大部分生物燃料将由新增农田所获得。

(3)“非生物燃料”情景(“No Biofuels ”Scenario)作为“常规假设”情景的一个变种,*此处术语“生物燃料”与“生物量”交叉使用,二者均指从农作物残渣、能源农作物、人工林和其它类似来源中获得的现代生物燃料,而非传统的生物燃料,如薪材。IM AGE 2.0的能源模型分为以下三类:现代生物量、薪材、可更新能源(不包括现代生物量和薪柴,如水电、太阳能和风能)。

它将后者的生物燃料用石油所代换,检验了全球气候系统对现代生物燃料使用的敏感性。(4)“海洋加盟”情景(“Ocean Realignment ”Scenario)讨论了海洋环流大规模变化对全球社会-生物圈-气候系统的影响,它表明一个发生可能性极小的事件不仅能促进温室气体的增长,而且也能造成北半球地表气温的暂时变冷。

2.3.2 情景结果

表2仅列出全球尺度的部分主要情景结果。由表2a 可知:四种情景下,世界能源/工业系统在1990年~2100年间CO 2排放都将显著上升,从1990年的6.1Pg C/y r 升至2100年的24.0Pg C/yr 或之上;生物圈将扮演着一个越来越大的大气CO 2汇,其值从1990年的

1.2Pg C/年增至2100年的7.6Pg C/yr 或更高;海洋也作为一个CO 2净汇,其值从1990年的1.6Pg C /年增至2100年的4.1Pg C /yr 或之上。从CO 2收支平衡看,上述趋势主要表现为大气CO 2浓度升高,其中“常规假设”情景下2100年大气CO 2通量净增加为11.6Pg C /yr (24.0-8.2-4.2=11.6),大气CO 2浓度从1990年的358ppm 增至2100年的777ppm

651期 张雪芹等: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

(表2b)。此外,从全球来看,农田总量在下个世纪末将扩展(表略)。由于农业活动在下世纪将扩展,作为主要与土地有关的排放(例如,湿地和动物),甲烷排放将持续增加(表2a)。

在上述四种情景下,由于人类活动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度提高,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从而引起南北半球温度上升,造成全球变暖(表2b)。

表2 情景结果

Tab.2 Summary of scenario results

表2a 主要温室气体排放

年+情景

碳循环(Pg C/yr)

能源/工业CO2排放生物圈净通量*海洋通量*

甲烷排放(T g CH4/yr)

1990 6.1-1.2-1.6492

2050

常规假设15.2-7.2-3.0688

生物燃料作物15.2-6.0-3.1692

非生物燃料17.0-7.5-3.2677

海洋加盟15.2-4.5-3.1686

2100

常规假设24.0-8.2-4.2778

生物燃料作物24.0-6.7-4.5793

非生物燃料29.2-8.9-4.8746

海洋加盟24.0-6.7-4.1778

注:除非特别指明,表中数据为全球平均值或总量。

表2b 大气浓度与温度变化

年+情景

大气浓度温度变化(℃)

CO2(p pm)CH4(ppm)对流层O3北半球南半球1990358 1.7-14.213.0

2050********

常规假设522 2.5+11.6%+1.4+1.0

生物燃料作物534 2.6+12.6%+1.5+1.0

非生物燃料539 2.4+9.0%+1.4+1.0

海洋加盟563 2.6+12.7%+0.0+1.1 2100

常规假设777 2.3+10.0%+2.4+1.8

生物燃料作物821 2.4+12.0%+2.7+2.0

非生物燃料857 1.7+0.2%+2.4+1.9

海洋加盟863 2.4+11.7%+1.2+2.0

注:除非特别指明,表中数据为全球平均值或总量

66地 理 科 学 进 展 18卷

参考文献

1 M iller R B.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间的相互影响与协作.AM BIO(中译本),1994,23(1)∶19~24.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球变化: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5~28.

3 Watson R T ,Zinyow era M C ,M oss R H etc .eds .6.C limate C han ge 1995——Impacts ,Adaptations and M itigation of Climate C han ge :Scientific -T echnical Analyses .C ontr ibution of W orking Group II to the Second As sess ment Re-port of the In tergovern 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 e:Cam bridge Un ivers ity Pres s,1996.

4 IPCC As ia-Pacific W orksh op on Integrated Ass es sment M od els.C limatic Change and Integrated Ass es sment M od-els [IAM s]-Bridging the Gap s .1997.1~123.

5 Alcam o J,Kr eileman G J J ,Krol M S et al.M odeling the Global Society-biosph ere-clim ate System:Par t 1:M odel Description an d Testing.In IM AGE 2.0:Integrated M odelin g of Global Climate C han ge,ed.J.Alcamo.Dord recht,Th e Netherlands :Klu wer Academic Pu blish ers ,1994.

6 Alcamo J,Van Den Born J G,Bouw man A F et al.M odeling th e Global Society-biosphere-clim ate S ystem :Part 2:C om puted Scenarios .In IM AGE 2.0:Integrated M odeling of Global Climate C han ge ,ed .J .Alcamo .Dord recht ,Th e Netherlands :Klu wer Academic Pu blish ers ,1994.

7 Alcamo J,Kreileman G J J,Bollen J C et al.Bas elin e s cenario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Global E nvironm ental Change ,1996,6(4)∶261~303.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ON

CLIMATIC CHANGES

Zhang Xueqin Ge Quansheng

(Institute of Geogr a p h y ,Chinese Aca d emy of S ciences ,Beij in g 100101)

Abstract

T 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int 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IA M )of climat ic change .T hen t he Int egrated M odel to A ssess Greenhouse Effect 2.0(IM AGE 2.0),a multi -disciplinary ,int egrated model designed t o simulat e t he dynamic of t he global society -biosphere -climat e system and t o evaluat e consequences of climat e policies is int roduced.T his suggests that IA M s are useful tools so far t o quantify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cause-eff ect relationships of the climat e change problem and t he cross -linkages and interactions betw een diverse issues con-cerned .Chinese research communit y should pay more at t ent ion t o the development of IA M s so as t o broaden our understanding of climatic change and t o aid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bout influences of human act ivit ies on environment al and climat ic change.

Key words climatic change ,int 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IA M ),Integrat ed M odel t o

A ssess Greenhouse Ef fect 2.0(IM A GE2.0)

作者简介

张雪芹,女,1971年9月生。199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1996年获该校理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已发表论文3篇。67

1期 张雪芹等: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实例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Model) 目录 [隐藏] 1 什么是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 模糊评价的基本思想 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类别[1] o 3.1 模糊评价基本模型 o 3.2 置信度模糊评价模型 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运用 5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案例分析 o 5.1 案例一: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企业跨国并购风险评价中的 应用[2] 6 参考文献 [编辑] 什么是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模糊数学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在对某一事务进行评价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类问题,由于评价事务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因而要对每一因素进行评价;在每一因素作出一个单独评语的基础上,如何考虑所有因素而作出一个综合评语,这就是一个综合评价问题。 [编辑]

模糊评价的基本思想 许多事情的边界并不十分明显,评价时很难将其归于某个类别,于是我们先对单个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对所有因素进行综合模糊评价,防止遗漏任何统计信息和信息的中途损失,这有助于解决用“是”或“否”这样的确定性评价带来的对客观真实的偏离问题。 [编辑]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类别[1] [编辑] 模糊评价基本模型 设评判对象为P: 其因素集 ,评判等级 集。对U中每一因素根据评判集中的等级指标进行模糊评判,得到评判矩阵: (1) 其中,r ij表示u i关于v j的隶属程度。(U,V,R) 则构成了一个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确定 各因素重要性指标(也称权数)后,记为,满足,合成得 (2) 经归一化后,得 ,于是可确定对象P的评判等级。 [编辑] 置信度模糊评价模型 (1) 置信度的确定。 在(U,V,R)模型中,R中的元素r ij是由评判者“打分”确定的。例如 k 个评判者,要求每个评判者u j对照作一次判断,统计得分和归一化后产生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思路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思路 1.风险度量的确定:风险度量v=用水量-供水量 若v>0,则存在风险,若v<0,则无风险。 计算自1979年至今2010年(2000年后的数据自己收集)的风险度量v,将风险度量大于0的求出平均值与标准差。 2.风险因子的确定: 通过计算各个影响因素与风险度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相关系数确定哪些影响因素为风险因子。其中风险因子的确定可以考虑题目提供的因子,关键是能够找到历年数据的因子,这些数据可以在北京2009统计年鉴上找,可以进入中国统计局网站和北京市统计局网站上收集。 3.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的综合评价模型 利用上述讨论的风险因子及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以风险度量为因变量,风险因子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中最后剩下的自变量即为主要风险因子,这些自变量前的回归系数即为该变量每变化一单位对风险度量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从而确定该如何调控风险因子,使得风险降低。该模型可以指出如果这些主要风险因子不加控制,将会对风险度量产生多大的影响,实质即为一综合评价模型。 4.风险等级的划分 风险等级的划分可以根据1计算所得的风险度量的均值和标准差来确定,如果1中计算所得的均值>0,则说明近几十年均存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等级的划分可以考虑为:均值+标准差—风险较大,均值+2标准差—风险很大,均值+3标准差—风险非常大。这样可以根据各年的风险度量来确定落在哪个范围,以判断其实什么级别的风险。 5.北京市未来两年水资源短缺风险的预测 可以考虑建立以时间为自变量,风险度量为因变量的一元回归模型,该模型有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曲线的,看具体的数据做出来的图像来判断。根据该模型可以对未来两年的风险度量进行预测,说明未来两年将处于什么等级的风险。也可以建立风险度量的时间序列模型来说明。注意:所建的预测模型是考虑主要风险因子并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情形,可见需要进行调控。

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一)

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一) 在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的文献综述基础上,剖析了经济学原理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在总结西方流行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评估、预测、分析方法和模型的前提下,回顾了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温室气体减排成本估算的方法和结果,特别分析和强调了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特点对经济模型和政策设计的影响,提供了有效的基于市场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气候变化经济学;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成本 一、引言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7a),近百年来,全球表面的气温升高了0.74℃。如果在2000年到2030年间依然保持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增加25—90%,预计未来20年间,气温将每10年增加0.2℃。科学证据表明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累积以及人类活动排放的其他温室气体如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发生的频率加大、风暴的密集度增加、大气降水模式的改变以及海平面上升等。这些自然系统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根本的影响,从而威胁生物的生存能力和人类财富的安全。 经济学家WilliamsNordhaus1982发表了题为“HowFastShallWeGrazeTheGlobalCommons”的文章,开始应用经济学研究气候变化,从此气候变化经济学就将焦点落在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提供积极的针对面临的气候问题的政策分析。虽然和环境经济学的其他领域有重叠,但气候变化经济学更多的是利用气候变化的鲜明特点,即温室气体影响的长期性、气候问题产生和影响范围的全球化、政策的效益和成本的不平衡的分布等,来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多个侧面。通过模拟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趋势,检验和分析技术选择对气候变化进程和减排成本的影响,选择控制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如碳税和碳交易等)。 气候变化经济学已经建立了其研究领域和基础要素,并在经济学界达成了共识。1997年,美国2500名经济学家,包括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共同发表了一项声明,指出最有效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法是通过基于市场的政策。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控制措施,温室气体继续排放将导致世界随着气候系统的变化经历根本性的变革。他们相信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能够利用大量的证据和量化的风险评估提供的信息来帮助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二、气候变化的损失和减缓的效益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后果,如平均气温升高、极端天气现象频率发生、降水模式的变化、海平面上升和生态系统的改变等,这些生物物理系统要素的变化将对人类的福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学家通常将气候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分为两类:市场和非市场的损失。市场的损失(marketdamages)来源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市场产品的价格波动和数量的变化给福利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生产量的变化受气候变化要素的约束。研究者通常应用气候依赖型的生产函数来模拟气候变化的福利影响。例如,小麦的产量是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函数,因此可以直接估算由于气候要素变化导致的小麦产量的变化。生产函数法还被用在森林、能源服务、水资源利用以及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洪水等产生的经济损失。有学者认为生产函数法忽视了产品之间替代的可能性。于是享乐价格法(hedonicapproach)则成为估算气候变化损失的另一选择。例如Mendelsohnetal.(1994)将享乐价格法应用到农业,基于选择最大化地租的假设,利用跨部门的数据检验自然、物理和气候变量对土地价格的影响。 非市场的损失(no—marketdamages)包括由于不利的气候变化导致的直接效用的损失、损失的生态系统的服务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的福利的减少。这些损失的价值不能够在市场上直接观察到。例如,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没有和价格的变化有任何明显的直接联系,也观测不到需求的变化。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是最有争议也是最为广泛被采用的评估非市场损失的方法。BerkandFovell(1998)利用支付意愿法研究了美国加州不同地域的公众为阻止当地的气候变化每月愿意支付的价格。结果表明冬季人们为阻止当地气候变得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周曙东周文魁朱红根王传星王艳 摘要: 阐述气候变化的特点, 分析农作物对温度、降水变化的敏感性, 昆虫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探讨了农业生产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干旱及洪涝灾害的脆弱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选择包括选育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 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种植技术; 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应性政策措施: 调整耕作制度, 提高指数; 完善江河湖泊防洪工程和防洪减灾体系; 加强土地合理利用; 发展设施农业, 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制订减灾应急预案; 积极推广农业保险。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敏感性; 脆弱性 一、引言 气候变化被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 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开始成为学术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农业是对天气变化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 因为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 到目前为止, 农业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气候变化对农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诱发的自然灾害将造成农业生产的波动、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 有待在2010年墨西哥城的第16 次缔约方会议上继续协商, 但气候变化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 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早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 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提前采取适应性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敏感性、脆弱性方面来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二、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气候变化是气候平均状态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10 年或更长时间)的变动, 具体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阅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基本准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坚持正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对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在会未来几十年内存在。 (四)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对中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中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1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二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是一种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分析和评价具有“模糊性”的事物的系统分析方法。它是一种以模糊推理为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的分析评价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在处理各种难以用精确数学方法描述的复杂系统问题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的优越性,近年来已在许多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2.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2.1.1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给定两个有限论域 U={u 1,u 2,…,um } (1) V={v 1,v 2,…,v n } (2) (1)式中,U 代表所有的评判因素所组成的集合;(2)式中,V 代表所有的评语等级所组成的集合。 如果着眼于第i(i=1,2,…,m)个评判因素u i ,其单因素评判结果为R i =[r i1,r i2,…,r in ],则m 个评判因素的评判决策矩阵为 111121221 2221 2 n n m m m mn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 ????????==???? ???? ???????? (3) 就是U 到V 上的一个模糊关系。 如果对各评判因数的权数分配为:1,2,,m A a a a ??=?? (显然,A 是论域U 上的一,个模糊子集,且101,1m i i i a a =≤≤=∑)则应用模糊变换的合成运算,可以得 到论域V 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即综合评判结果: 1,2,,n B A R b b b ??=?=?? (4) 2.1.2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在复杂大系统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往往是很多的,而且因素之间还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这时,应用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就很难得出正确的评判结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评判因素集合按照某种属性分成几类,先对每一类进行综合评判,然后再对各类评判结果进行类之间的高层次综合评判。这样,就产生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问题。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对评判因素集合U ,按某个属性,将其划分成m 个子集,使它们满足: 1 () m i i i j U U U U i j =?=????=Φ≠?∑ (5)

气候变化经济学

气候变化经济学 2006-2-6金融时报中文网 Scheherazade Daneshkhu、Fiona Harvey 美国“石油瘾”("addiction to oil")所要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该国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上周(在国情咨文中)提到的对政局动荡的中东各国的依赖。全球顶级气候学家们认为,人们对矿物燃料的依赖正造成一场全球变暖的灾难,最终可能会以地球本身为代价。 面对这些威胁,可以预计:理性的人们和政府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然而,却没什么人呼吁在短期内采取成本高昂的举措,以避开某种长期的威胁——特别是当这是一种天生就难以准确评估的的威胁时。 要说服个人和企业采取必要行动,以解决经济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这本身就需要经济学方面的论证。然而,应如何给全球气候及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灾难来定价呢? 随着《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即将于2012年到期,填补这一政策真空的种种尝试,突然使得环境经济学成为该学科最热门的领域。目前的挑战在于,要找出能够最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的政策,并提供一个有利于达成国际共识的理性基础,以便在政治家和商业人士中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经济学用了一段时间才步入主流。尽管该领域的科学知识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经济方面的进步却相对缓慢得多。你无须费力寻找其背后的

原因。绝大多数经济学理论都是用来处理那些相对短期或本国的问题。即便是国际经济学,在应对跨国境问题时也是捉襟见肘。 经济学家们发现,要想准确预测一年以后的事,就已经非常困难,更不用说100年以后了。然而,环境经济学必须在一个长得令人生畏的时间跨度内,应对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科学和政治两方面的因素。难怪英国政府资助的商业咨询组织碳信托(Carbon Trust)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格布(Michael Grubb)宣称:“要领会有关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就像试图在没有牛顿力学理论支持的情况下,去理解宇宙大爆炸。” 牛津大学新学院(New College, Oxford)经济系的迪特尔?赫尔姆(Dieter Helm)补充说:“在如此规模的挑战面前,经济学家们的常用工具似乎微不足道。”他表示,正如上世纪30年代的失业经历要求重塑宏观经济学中的很多内容一样,气候变化也需要新思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关气候变化)传统思维方式的缺点令人不悦地开始显现。当时,经济学家们受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委托,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来评估其对环境的破坏。在上述分析中,对一个美国人生活的估价,是生活在欠发达地区人口的15倍,此消息一出,抗议之声顿起。 另一个问题是,标准的经济学分析极少将环境商品纳入考虑范围,譬如清洁的空气和水、稳定的气候。为此,联合国开始推广“自然资本”的概念,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上的重大问题之一。那么是什么造成的,如何应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自西方工业化以来,世界人口在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急剧地增长,人类在日益强大的大规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模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大量开垦耕地、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掠夺与毁坏森林资源,大量地燃烧化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工原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致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使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了全球气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候日趋变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个全球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高的

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上升。 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米。祁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的雪线正以年均米的速度上升。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 破坏的主要因素。 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 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

中国科学院“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群简介

中国科学院“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群简介 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100864 作者:丁仲礼傅伯杰韩兴国葛全胜 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的全球气候变暖理论由3个主要环节组成:(1)大气CO2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升至450—550ppmv后,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将上升2℃—3℃;(2)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以上,将可能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突出地表现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热带传染病北上、全球粮食短缺、水资源供应不足,地区冲突增加等;(3)世界各主要国家必须立即采取各种行动,减缓全球变暖,使2050年CO2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排放水平的50%,且越早采取行动损失越小[1,2]。显然,这个理论的核心基础是气温对大气CO2浓度的高度敏感性,以及地球表层系统在适应气温变化时的极度脆弱性,其最终目的是减少或控制化石能源的使用量。积20余年之努力,这个理论已经走出学术界,被社会公众广泛接受和传播,同时也成为一部分政治家在国际政治、外交博弈中使用的工具。 但是,学术界对这个理论质疑的声音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大气CO2浓度增加1倍后,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3℃,这只是一个模拟值,它由不同的数值模式计算后平均得出,且不同模式输出的增温值可差5℃之多(从1℃左右到6℃以上)。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数值模式是否已成熟到能够准确评价全球平均气温与大气CO2浓度的关系?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已增加约0.74℃,大气CO2当量浓度已增加60%左右,那么,从过去100多年的记录中,我们是否可以准确评价气温对CO2的敏感性?如果这个评价同数值模拟不一致,则哪种方法更可靠?气候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人类对它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与机制是否已有足够充分的了解?比如,在一些要素的“驱动”下,气候系统也会产生负反馈作用,目前的文献谈了很多正反馈过程,那么科学界对其负反馈过程了解充分吗?围绕南极冰芯所发表的大量文章表明CO2浓度滞后于气温的变化[3-5],这说明,CO2“驱动”气温升高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减少CO2排放必须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而根据一些专业机构的预测,人类在今后20—30年间,还将以化石能源为主,这就面临一个如何在扶贫、发展和保护气候中达到平衡的问题,简言之,如果气温对CO2浓度没有那么敏感,人类值得去为之牺牲发展速度吗? 同样,对增温的影响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地质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地球几十亿年的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比目前温暖得多,比如距今5 000万年左右的始新世,气温至少比目前高10℃;在新生代,全球气温整体变化趋势是降温,如在3 600万年前后,东南极首次出现冰盖;到1 400万年前后,西南极出现冰盖,东南极冰盖扩张;在260万年前后,格陵兰出现冰盖,自此之后,地球反复地经历冰期-间冰期气候振荡,其温度变化幅度可达6℃—8℃[5-7]。也就是说,过去的气候变化无论在幅度还是在速率上,均比过去100年“温室效应期”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可能会经历的“增暖期”要大得多。那么,为何在有人类活动以后,地球气候系统、生态系统等会变得如此脆弱了呢?又比如,地质学的常识告诉我们,由于温度对全球水循环的控制作用,地球历史上的暖期往往是湿润期,其生物多样性、生物总产率均显著高于寒冷期。那么,为何在今后的增温期会导致粮食减产、水资源不足呢?同样,温暖期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地球从赤道到极地的温度梯度减小,整个大气环流趋向稳定,为何未来的增温反而会导致极端天气频率增加呢?地球的温度一直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那么,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实例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编辑] 什么是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模糊数学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在对某一事务进行评价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类问题,由于评价事务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因而要对每一因素进行评价;在每一因素作出一个单独评语的基础上,如何考虑所有因素而作出一个综合评语,这就是一个综合评价问题。 [编辑] 模糊评价的基本思想 许多事情的边界并不十分明显,评价时很难将其归于某个类别,于是我们先对单个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对所有因素进行综合模糊评价,防止遗漏任何统计信息和信息的中途损失,这有助于解决用“是”或“否”这样的确定性评价带来的对客观真实的偏离问题。 [编辑]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类别[1] [编辑] 模糊评价基本模型

设评判对象为P: 其因素集 ,评判等级 集。对U中每一因素根据评判集中的等级指标进行模糊评判,得到评判矩阵: (1) 其中,r ij表示 u i关于v j的隶属程度。(U,V,R)则构成了一个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确定各 因素重要性指标(也称权数)后,记为,满足,合成得 (2) 经归一化后,得 ,于是可确定对象P的评判等级。 [编辑] 置信度模糊评价模型 (1) 置信度的确定。 在(U,V,R)模型中,R中的元素r ij是由评判者 “打分”确定的。例如k 个评判者,要求每 个评判者u j对照 作一次判断,统计得分和归一化后产生 , 且 , 组成R0。其中既 代表u j关于v j的“隶属程度”,也反映了评判u j为v j的集中程度。数值为1 ,说明u j为v j是可 信的,数值为零为忽略。因此,反映这种集中程度的量称为“置信度”。对于权系数的确定也存在一个信度问题。 在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专家对指标评估所得的权重后,作关于权系数的等级划分,由此决定其结果的信度。当取N个等级时,其量化后对应于[0,l]区间上N次平分。例如,N取5,则依次得到[0,0.2],[0.2,0.4],[0.2,0.6],[0.6,0.8],[0.8,l]。对某j个指标, 取遍k个专家对该指标评估所得的权重,得。作和式 (3) 其中d ij表示数组中 属于的个数,a0 = 0,b N = 1。

气候变化会影响经济增长吗

气候变化会影响经济增长吗?对实证研究的综述 摘要:气候和气候变化是否会影响经济增长?传统的观点是气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随着气候变化越来越显著,近年来经济学家就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为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建模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结论。本文讨论了这一主题的计量方法和数据问题;评述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的主要结论,主要包括平均态气候的影响、极端气候的影响、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适应的作用、空间溢出和一般均衡效应;总结气候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具体途径与机制,包括气候变化对农业、工业产出、劳动生产率、电力消费、健康、冲突与社会稳定以及政治制度。我国学术界应加强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为国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灾害风险治理政策与行动提供支撑。 关键词:气候变化;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一、引言 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①是否会影响经济增长?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胡焕庸线”,就是气候和地理因素共同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典型例证。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气候因素作为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常常被经济学家所忽视。近年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天气与气候因素与经济增长这一主题又重新燃起了经济学家的兴趣②。主要原因是: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首先需要研究历史和当前气候和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了哪些影响,以及什么程度的影响,而当前学术界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未来影响时缺乏坚实的研究基础。因此采用实证研究有助于各类决策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为制定适应政策和行动提供支撑。其次,研究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家对未来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可能影响往往存在很大的争议,尤其是在利用综合评估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时,经济学家对未来可能的温升及可能的损害知之甚少,模型对气候损失函数的设定往往过于主观③。这促使部分经济学家转向现实,希望能从历史上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中寻找更为坚实的证据,以作为推断未来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的基础。 本文按如下思路对相关文献展开综述:首先讨论相关的研究方法、数据;然后评述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的主要结论,主要包括平均态气候的影响、极端气候的影响、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适应的作用、空间溢出和一般均衡效应;接下来总结气候变化影响经济的一般途径,包括气候变化对农业、工业产出、劳动生产率、能源(电力)消费、健康、冲突与社会稳定以及政治制度;最后是结论与讨论。本文所评述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国外采用计量方法(尤其是面板数据方法)进行气候对经济影响的定量研究上。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如果要寻找两个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或推断二者的因果关系,经济学家最常用的方 法就是利用计量方法进行统计推断。就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而言,气候因素对经济影响的一般方程为: ①天气(weather)、气候(climate)和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三者的差异主要是时间尺度的不同。天气一般指短时间内(一般为15天以内)的气象变化;气候指某一地区多年来天气的平均状况,时间尺度 有月、年、年代(十年);气候变化指气候状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通过其特征均值和/或变率的变化表 现出来,并将持续一段时期,通常为几十年或更长时间(IPCC, 2014)。 ②可见最新的综述Dell et al.(2014)。 ③用Pindyck(2013)的话说就是“[IAMs模型损失函数中的]参数值的选择基本上都是臆测”。对IAMs 模型中损失函数的评论,可见刘昌义和潘家华(2012)。

高中地理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读全球气温变化图,回答1—2题。 根据陆地和海洋观测资料绘制的全球地面气温距平演变趋势 1.下列词语中形容图中气温变化最恰当的是 A.保温作用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D.全球气候变暖 2.下列做法中对缓解图示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是 A.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 B.发展洁净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 答案 【答案】1.D 2.D 【解析】1.图中反映的是全球地面气温距平演变趋势,图中气温距平总的趋势是波动上升,说明气温变化的趋势是全球气候变暖。故本题选D。 解题必备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应对气候变化有技术措施、管理措施,还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对温室气体的吸收能力和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对策具体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1)多使用清洁能源 (2)提高能源利用率 (3)避免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加强对温室气体的吸收能力 (1)植树种草 (2)采用固碳技术 (3)防止森林火灾 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1)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3)沿海地区建设海岸堤坝 学霸推荐 读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迁移示意图,完成1—2题。 1.导致该“环境迁移”的原因可能是 A.地震B.滑坡 C.全球变暖D.台风 2.以下措施对该环境问题防治有明显效果的是 A.对建筑物进行加固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C.将人口全部迁出D.退耕还湖还湿 答案 【答案】1.C 2.B

(完整版)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016江西财经大学数学建模竞赛 A题 城市交通模型分析 参赛队员: 黄汉秦、乐晨阳、金霞 参赛队编号:2016018 2016年5月20日~5月25日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江西财经大学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章程。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中选择一项填写): A 我们的参赛队编号为2016018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 队员1. 姓名专业班级计算机141 队员2. 姓名专业班级计算机141 队员3. 姓名专业班级计算机141 日期: 2016 年 5 月 25 日

编号和阅卷专用页 江西财经大学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 2016年5月15日制定

城市交通模型分析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及道路交通流量急剧增加,交通出行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堵塞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削弱经济活力的瓶颈之一。本篇论文针对道路拥挤的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数学建模分析,讨论拥堵的深层次问题及解决方案。 首先建立绩效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了目标层,准则层(一级指标),子准则层(二级指标)。 其次,建立评价集V=(优,良,中,差)。对于目标层下每个一级评价指标下相对于第m 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由专家的百分数u 评判给出,即U =[0,100]应用模糊统计建立它们的隶属函数A(u), B(u), C(u) ,D(u),最后得出目标层的评价矩阵Ri ,(i=1,2,3,4,5)。利用A,B 两城相互比较法,根据实际数据建立二级指标对于相应一级指标的模糊判断矩阵P i (i=1,2,3,4,5) 然后,我们经过N 次试验调查,明确了各层元素相对于上层指标的重要性排序,构造模糊判断矩阵P ,利用公式 1 ,ij ij n kj k u u u == ∑ 1 ,n i ij j w u ==∑ 1 ,i i n j j w w w == ∑ []R W R W R W R W R W W R W O 5 5 4 4 3 3 2 2 1 1 ,,,,==计算出权重值,经过一致性检验公式 RI CI CR = 检验后,均有0.1CR <,由此得出各层次的权向量()12,,T n W W W W =K 。然后后, 给出建立绩效评价模型(其中O 是评价结果向量),应用模糊数学中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被评价城市交通的绩效进行分级评价。 接着在改进方案中,我们具体以交叉口为中心建立模型,其中包括道路长度、宽度、车辆平均长度、车速等等考虑因素。通过车辆排队长度可以间接判断交通拥堵情况,不需要测量车速、时间等因素而浪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成本和效率。为管理城市交通要道提供了良好的模型和依据。 【关键字】交通拥堵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 绩效评价 隶属度

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所关注的问题了,那么如何应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气候变暖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

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世界各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50年来,气温上升的脚步在加快。 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刘洪滨博士介绍,过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升高,本世纪变暖幅度还会增大。最新观测表明,1906—XX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上月底发表的研究报告说,XX年是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九个最热的年份,估计下一个厄尔尼诺现象今年或明年开始形成,全球地表气温可能将在今后

模糊综合评价

2 模糊综合评价 在对许多事物进行客观评判时,其评判因素往往很多,我们不能只根据某一个指标的好坏就作出判断,而应该依据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如技术方案的选择、经济发展的比较等.模糊综合评判可有效地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全面评价. 2.1 理论介绍 模糊综合评判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设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因素有n 个, 记为12{,,,}n U u u u =,称之为因素集。又设所有可能出现的评语有 m 个,记为12{,,,}m V v v v =,称之为评判集。由于各种因素所处地位不同,作用也不一样,通常考虑用权重来衡量,记为 12{,, ,}n A a a a =。 1.评判步骤 进行模糊综合评判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因素集12{,,,}n U u u u =。 (2)确定评判集12{,, ,}m V v v v =。 (3)进行单因素评判得12{,,,}i i i im r r r r =。 (4)构造综合评判矩阵: 111212122 212 m m n n nm r r r r r r R r r r ???? ??=?????? (5)综合评判:对于权重12{,,,}n A a a a =,计算B A R =,并根据最大隶 属度原则作出评判。 2.算子的定义 在进行综合评判时,根据算子 的不同定义,可以得到不同的模型。 1)模型I :(,)M ∧∨——主因素决定型 运算法则为max{(),1,2, ,}j i ij b a r i n =∧=(1,2, ,)j m = 。该模型评判结果 只取决于在总评判中起主要作用的那个因素,其余因素均不影响评判结果,比 较适用于单项评判最优就能认为综合评判最优的情形。 2)模型II (,)M ∨:——主因素突出型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评价的不确定研究进展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水资源研究, 2020, 9(2), 169-178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f3888830.html,/journal/jwr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f3888830.html,/10.12677/jwrr.2020.92018 Review for Impact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o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in Uncertainties Research Anfeng Qiang1, Ni Wang1,2, Shuhong Mo1,2, Xia Wei1 1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co-Hydrologic Engineering in Northwest Arid Region of China,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Received: Dec. 14th, 2019; accepted: Jan. 27th, 2020; published: Feb. 14th, 2020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fields o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on the uncertainty of climate change. It was mainly due to the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s about the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uncertainties under climate change. Although scholars and ex-perts attributed many factors to human activities, they ignored the uncertainties of the system itself.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common uncertainty assessment methods and estimated the uncertainty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to study and forecast the hydrology uncertainty more accurat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came up with clear research direction and guidance recommendations. It is significant to seek change adapt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Uncertainties, Evaluation Methods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评价的 不确定研究进展 强安丰1,汪妮1,2,莫淑红1,2,魏霞1 1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陕西西安 2西安理工大学省部共建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作者简介:强安丰,男,汉族,博士研究生,主要方向为水文学及水资源。

全球气候变暖及应对措施

2.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同时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试从C循环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及应对措施?(20分) 解答: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多种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大气中适量的温室气体可以维持地球温度不至于太低;然而过量的温室气体则会使地球吸收的热量无法散失,以至于使地球温度逐渐升高,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碳循环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物地化循环,它支配着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深刻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动态及其反馈效应密切相关。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因此,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我们有以下措施: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 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 3、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 4、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