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苯酚典型例题目

高二化学苯酚典型例题目
高二化学苯酚典型例题目

高二化学苯酚典型例题目

高二化学苯酚典型例题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有羟基的化合物一定属于醇类;

B.代表醇类的官能团是与链烃基相连的羟基;

C.醇类和酚类具有相同的官能团,因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D.分子内有苯环和烃基的化合物一定是酚类。

分析:由醇和酚的概念,羟基若连在苯基上则属酚类,得出A不

正确;由结构的差异,醇类无酚类具有的弱酸性等性质,得出C

不正确;由苯环可通过链烃基与羟基相连形成醇类,得出D不正

确。

答案:B.

【例2】下列有机化合物中,有的有多个官能团:

请填空:(1)可以看作醇类的是____;(2)可以看作酚类的是____。

分析:此题主要考察所学”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类别”的知识点。

根据定义羟基连在饱和碳原子上的化合物为B、D;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为A,B,C。

答案:(1)B,D(2)A,B,C

【例3】漆酚是我国特产漆的主要成分。下列说法中不属漆酚性质的是:

A.可以与三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B.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可以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放出二氧化碳;

D.可以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分析:此题主要考察能否灵活运用官能团的特性和性质,推测不熟悉的化合物的一般性质。由漆酚含有酚羟基可推测,漆酚可与三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也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而酚类酸性极弱,故不能与Na2CO3溶液反应放出二氧化碳。

答案:C.

【例4】A、B、C三种有机物的分子式均为C7H8O,与金属钠、氢氧化钠溶液和溴水作用的结果如下表(“+”代表有反应,“-”代表无反应):

请推断A、B、C可能的结构并写出结构简式。

分析:通过分析,分子式为C7H8O,氢原子数高度不饱和,-C7H8符合苯的同系物—C n H2n-5的组成,所以可能含苯环。含一个氧原子,可能为醇、酚、醚等。

性质分析:A与Na,NaOH,Br2水均能反应,说明A中含酚羟基。B与钠反应,说明含羟基,与氢氧化钠不反应,说明含醇羟基,不与溴水反应,说明无普通C=C和C≡C结构即含苯环。C与钠、氢氧化钠、溴水均不反应,说明无羟基。

答案:

【例5】从煤焦油里得到苯酚和苯的同系物的混合物,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它们分离?

分析:可以向苯酚和苯的同系物的混合物中加入NaOH溶液,使苯酚全部转化为苯酚钠,因为苯酚钠易溶于水,苯的同系物难溶于水,可用分液法把它们分离。在苯酚钠溶液中加酸,或通入CO2,就可以得到苯酚。

答案:见分析

【例6】某有机物含碳76.6%、氢6.38%。氧17.02%(均为质量分数),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乙烷的3.13倍,求它的分子式。这种有机物的水溶液和三氯化铁溶液呈紫色。写出它的结构式和名称。

分析:有机物M=30×3.13=94

含氧原子数(94-12×6-1×6)÷16=1

故分子式为C6H6O

由题意知此有机物是苯酚

答案:分子式C6H6O

【例7】向下列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能产生白色浑浊的是

[ ]

A.Ca(OH)2

B.C6H5—ONa

C.CaCl2

D.Ba(NO3)2

分析:往Ca(OH)2溶液中通入适量CO2生成CaCO3白色沉淀,通入过量CO2后CaCO3转化为易溶于水的Ca(HCO3)2

碳酸比苯酚的酸性强,因此往苯酚钠的水溶液中通入CO2后生成苯酚,苯酚的溶解也远比苯酚钠要小,故出现浑浊。

CO2溶于水生成H2CO3为弱酸,电离出的CO32-离子浓度很小,不足以和Ca2+结合生成沉淀。

Ba(NO3)2为强酸钡盐溶液,不能与CO32-结合生成BaCO3沉淀。

答案:(B)

【例8】已知维素生A的结构简式如下,关于它的正确说法是[ ]

A.维生素A是一种酚

B.维生素A的一个分子中有三个双键

C.维生素A的一个分子中有30个氢原子

D.维生素A具有环己烷的结构单元

分析:酚类有机物中,羟基必须直接连在苯环上。维生素A结构中的羟基连在碳链一端,应属于醇类有机物。

(B)维生素A链状结构中有小括号2,即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二烯烃结构单元,因此维生素A一分子中应该有5个碳碳双键。

(C)在计算维生素A的碳、氢原子数时也不要忘记小括号2,这样可知维生素A的分子式为C20H30O,即一分子含30个氢原子。

(D)维生素A不具有环己烷的结构单元,应该具有环己烯的结构单元,还具有两个异戊二烯的结构单元。

所以,说法正确的只有(C)。

答案:(C)

【例9】下列有机物:①乙醇,②苯酚,③甲醚,④丙三醇的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A.②>④>①>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D.③>④>①>②

分析:苯酚在常温下为晶体,其他三种物质在常温下为液体,肯定苯酚比其它三种物质的熔、沸点要高。

①、④均为醇类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就越高。另外,多元醇分子间的作用力也要比一元醇大。

①、③互为同分异构体,相对质量相同,但醚类有机物要明显比醇类有机物的熔、沸点低。

所以,沸点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苯酚>丙三醇>乙醇>甲醚,选(A)。

答案:(A)

【例10】写出C7H8O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并命名,还要指出哪些同分异构体显酸性。

分析:根据苯环上两个氢原子被x、y官能团或烃基取代

原则,可判断出C7H8O有三种酚类同分异构体。又知酚类能与芳香醇互为同分异构体,便可写出苯甲醇的结构简式。又知醇与醚存在着同分异构关系,还可以写出苯甲醚的结构简式。

答案:显酸性的有三种酚类同分异构体

2017-2018学年度高二化学《酚》知识点归纳总结 例题解析-word文档资料

酚 【学习目标】 1、了解酚类的结构特点、一般特性和用途; 2、掌握苯酚的化学性质。 【要点梳理】 要点一、苯酚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分子中羟基与苯环(或其他芳香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有机化合物称为酚。最简单的酚是苯酚。 1.苯酚的结构。 苯酚的分子式为C6H6O,结构简式为、或C6H5OH。 苯酚中至少有12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是极性分子。 2.苯酚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苯酚是无色晶体,暴露在空气中会因部分氧化而呈粉红色。苯酚具有特殊气味,熔点43℃。苯酚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常温下,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9.3 g),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 苯酚有毒,其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清洗。要点二、酚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1.苯酚具有弱酸性,俗称石炭酸,能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注意:苯酚、H2CO3、HCO3-的酸性强弱顺序为: H2CO3>>HCO3- 因此苯酚能与Na2CO3发生反应,且苯酚钠与CO2、H2O反应时,无论CO2是否过量,均生成NaHCO3,而不会生成Na2CO3。 2.苯酚与金属钠的反应。 苯酚与钠反应比醇与钠反应要容易,表明苯环对酚羟基上氢原子的影响大于乙基对醇羟基上氢原子的影响,使酚羟基上氢原子比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更活泼。 3.取代反应。 苯酚可与卤素单质、硝酸、硫酸等发生取代反应。 苯酚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2,4,6-三溴苯酚),此反应很灵敏,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4.显色反应。 苯酚的稀溶液遇FeCl3溶液时立即变成紫色。本反应也可用于鉴定酚的存在。 5.缩聚反应。 酚醛树脂俗称“电木”,它不易燃烧,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被广泛地用来生产电闸、电灯开关、灯口、电话机等电器用品。 6.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酚醛树脂、染料、医药、农药等,也可用于制备食品防腐剂和消毒剂。

高中化学_全册精品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

化学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全集 教案编号:1 课题:初中知识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 2、复习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 【道德情感目标】建立从实验学化学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难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器材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归纳整理]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填上分离的物质及应用举例及二、离子的检验。并交流答案。 [板书] 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投影] [讲述]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其彼此分开的 过程,分开后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 思考]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提问]过滤、蒸馏注意事项 [投影] [讲述]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如图: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板书]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 [投影] [讲述并板书]2、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提问]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讲述]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投影] [讲述并板书]3、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6)分液的操作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2018-2019学度度高二化学《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知识点归纳总结例题解析

2018-2019学度度高二化学《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知识点归纳总结 例题解析 【学习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2、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能辨别其名称和结构。 【要点梳理】 要点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要点诠释: ①烃是只含C 、H 两种元素的有机物。如甲烷、乙烯、苯等只含C 、H 元素,都属于烃。 ②链状烃和脂环烃又叫脂肪烃。 ③一种物质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属于不同的类别。如环己烷 )既属于环状化合物中的脂环化合物,又属于烯烃;苯酚 )既属于环状化合物中的芳香化合物,又属于酚类。 ④一种物质具有多种官能团,在按官能团分类时也可以认为属于不同的类型。如丙烯酸( )有两种官能团:和 。含有可认为属于烯烃,应具有和乙烯类似的化学性质;含有—COOH 也可认为羧酸,应具有和乙酸类似的化学性质。 要点二、常见官能团的名称、结构 1.定义: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如:乙烯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乙醇的官能团 为羟基(—OH);乙酸的官能团为羧基( ),一氯甲烷(CH 3Cl)的官能团为氯原子(—Cl)。 2.常见官能团 官能团名称 官能团结构式 结构简式 电子式 化合物所属类别 碳碳双键 烯烃 碳碳三键 —C ≡C — —C ≡C — 炔烃 卤原子 —X —X 卤代烃 羟基 —O —H —OH 醇或酚 醚键 醚 醛基 —CHO 醛 羰基 —CO — 酮 羧基 —COOH 羧酸 酯基 —COOR 酯 OH CH 2=CH —C —OH O —C — OH O —C —OH O —C —H O —C — O —C —O —H O —C —O —R O

高二化学苯酚教案

高二化学苯酚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节苯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苯酚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酚和醇性质的差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苯酚的比例模型 苯酚、水、浓溴水、NaOH溶液(5%)、FeCl3溶液、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 [师]比较两种水解产物,它们有何关系组成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讨论后回答] 1、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2、结构上的相同点:都含有苯环和羟基。 3、不同点:前者羟基连在苯环的侧链上,后者羟基直接连在苯环上。 [师]它们的官能团都是羟基,那么它们是不是都属于醇类 [生]不是。前者属于醇类,后者属于酚类。 [师]什么叫酚 [板书]酚:羟基与苯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化合物。 [讲述]酚分子中的苯环,可以是单环,也可以是稠环,如也属于酚。

“酚”是一类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总称,苯酚是最简单的一种酚类物质,通常又把它简称为酚。 [练习] 判断下列物质哪种是酚类 [说明] A为芳香醇,B为环醇,均不是酚类 [思考] 1、相同碳原子个数的芳香醇与酚类是什么关系 2、试推导饱和一元酚的通式,并思考符合此通式的还有什么物质 [板书] 饱和一元酚通式:C n H2n-6O(n≥6) (说明)我们这节课通过苯酚的性质,来了解酚类和醇类这两种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性质上的异同。 [板书]第四节苯酚 [师]演示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让学生写出苯酚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 [板书] 一、苯酚的分子结构 官能团:-OH (说明)苯酚中至少有12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是极性分子。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苯酚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苯酚的物理性质 (阅读)P161后小结苯酚的颜色、状态、气味。 (小结)纯净的苯酚是无色的晶体,有特殊气味,熔点43℃,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当温度高于65℃时,则能与水混溶。苯酚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长时间露置在空气中的苯酚晶体会因部分被氧化而呈粉红色,故应隔绝空气,密封保存苯酚。 思考:将较多的苯酚晶体投入水中,搅拌或振荡,形成浑浊的液体,将其加热至65℃以上,液体变澄清。将该澄清液体冷却至室温时又变浑浊。 苯酚是有毒的,他的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涤。(苯及其同系物、硝基苯、苯酚、甲醇、大多数卤代烃都有毒)苯酚的气味和医院的气味差不多。但医院给医疗器械和环境消毒不是用苯酚,而是用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篇一: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a)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 高中优秀教案化学 必修1 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3)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3)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5)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74)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75) 第二节离子反应 (90)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0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11)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112)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27)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52)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8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89)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206)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224)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254)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单元规划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 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 解物质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 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 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教科书把化 学实验列为第一章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此外,教科 书不仅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还把它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 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 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 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 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 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 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 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 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是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是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 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教 学重点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掌握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 应用。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课时安排

文库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等。在本节课内容中再次充分体现结构一性质一須 途”三者间的密切关系,还蕴含了“对比”的学科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学科思想的渗透。 二、重难点突破 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或“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可溶于水(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加压溶解更多些)。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液体或固体。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干冰升 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干冰常用作“制冷剂”,还可用来“人工降雨”。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学生能够相对系统学习的又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应该关注让学生进一步建构“物理性质”的知识体系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熔沸点、硬度”等内容,从而为学生在后续(乃至高中)物质的学习奠定基础。 (2)在认识二氧化碳状态的时候,帮助学生建构起“物质存在的状态与外界条件有关”的意识。 (3)对于物理性质的获取途径,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如下学科方法:物质的颜色、状态可通过观察获取(观察法);气味可通过鼻闻获取(实验法);密度即可通过对“存放时瓶口方向的观察”获取(观察法),还可通过实验的方法(实验法);溶解性则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实验法),或者查阅数据的方法来判断(文献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高低蜡烛”、“瓶瘪”、“干冰升华”等几个看似简单的实验的教学功能,不要忽视几个简单实验对学生学科思想方法建构所产生的影响。

(4) 对于“升华”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的概念,不仅需要学生清楚概念的含义,同时强调化学用语的正确书写,不要写成“升化”、“生化”、“生华”等错误写法,化学用语是化学的语言,不能正确使用化学语言也是缺少化学素养的一种体现。 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是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值时,能使人窒息死亡)。 (2)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受热分解会更快): h2co3—co2 f +h2o (4)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 co2+ca(oh)厂caco3 J +h2o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co2+2naoh—na2co3+h2o (5) 二氧化碳高温下与碳反应(第六单元课题1 所学): co2+c2co (6) 能与水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光合作用: h2o+co2 有机物+o2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对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已经有所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应该加深学生对这些性质的认识。在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反应”的探究活动

高二化学第二册第六章苯酚同步练习(带答案)

高二化学第二册第六章苯酚同步练习(带答案)苯酚有腐蚀性,接触后会使局部蛋白质变性,其溶液沾到皮肤上可用酒精洗涤。以下是第六章苯酚同步练习,希望 对大家提高成绩有帮助。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酚类的是( )。 答案:B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烃基和羟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一定属于醇类 B.分子内有苯环和羟基的化合物一定是酚类 C.代表醇类的官能团是跟链烃基相连的羟基 D.醇类和酚类具有相同的官能团,因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答案:C 3.下列物质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是( )。 A.乙醇 B.白磷 C苯酚 D.氢硫酸 答案:A 4.能证明苯酚的酸性很弱的实验有( )。 A.常温下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 B.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遇三氯化铁溶液变紫色 D.将二氧化碳通入苯酚钠溶液中,出现浑浊 答案:D

5.皮肤上沾了少量苯酚,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用稀NaOH溶液洗 B.用水洗 C.用酒精洗 D.用布擦去即可答案:C 6.在下列溶液中分别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最终有浑浊现象 的是( )。 A.澄清石灰水 B.苯酚钠溶液 C.稀碱溶液 D.水玻璃 答案:BD 二、填空题 7.通常情况下,纯净的苯酚是__________色__________态物质。如果暴露在空气中,会因__________而显粉红色。在常 温下将苯酚放入水中,振荡后得浑浊的液体,这说明苯酚在 水里的__________不大。将这种浑浊液体加热到70℃以上,液体会变__________,冷却后又变成__________,这说明 __________。在上述浑浊的液体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现象 是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若在反应后的澄清溶液里加入适量盐酸,现象是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答案:无,晶,小部分发生氧化,溶解度,澄清,浑浊,苯 酚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化,又变澄清, 8.A、B、C三种物质的分子式都是C7H8O,若滴入FeCl3溶液,只有C呈紫色;若投入金属钠,只有B没有变化。 (1)写出A、B、C的结构简式:A__________,B__________,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 【篇一: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a)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 高中优秀教案化学 必修1 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3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3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5)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74)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75) 第二节离子反应 (90)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0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11)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112)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27)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52)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8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89)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206)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224)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254)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单元规划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 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 解物质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 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 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教科书把化 学实验列为第一章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此外,教科 书不仅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还把它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 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 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 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 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 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 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 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 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是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是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 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掌握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 应用。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课时安排

苯酚和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

苯酚和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 二. 重点、难点 1. 掌握苯酚分子的结构特点 2. 掌握苯酚的性质、鉴定及主要用途 3. 通过乙醇与苯酚的性质比较,了解不同的烃基对羟基的影响 三. 具体内容 (一)酚的概念 酚是指分子中羟基(-OH)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 (二)苯酚——所有酚中组成、结构最简单的酚。 1. 组成、结构:分子式——C6H6O,结构简式:(或C6H5OH) 说明:苯酚从结构上可看作是苯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一个羟基(—OH)取代的产物。因此苯酚分子中的13个原子都有可能处于同一个平面上(除羟基上的氢原子可能不在苯环平面上之外,其余的12个原子肯定都处于同一个平面上)。 2. 物理性质: 纯净的苯酚是无色晶体,露置于空气中会因小部分发生氧化的反应而呈粉红色。苯酚具有特殊的气味,熔点较低(43℃),在水中常温下溶解度不大。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苯酚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说明: ①一般地,固体加入到水中所形成的浑浊体系为悬浊液,但苯酚较特殊; 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乳化为液态,因而其浑浊体系为乳浊液。这种乳浊液静置后将会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主要成分为水,内含少量的苯酚),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主要成分为苯酚,内含少量的水)。因此将苯酚乳浊液中的苯酚分离出来时,常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操作。 ②苯酚有毒,其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涤,一般不用水洗涤(因苯酚在冷水中的溶解度较小,虽其在热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但热水烫人) ③含苯酚的溶液不能任意排放,须经处理后才能排放。 3. 化学性质: (1)与强碱反应——苯酚表现出酸性(苯酚俗称:石炭酸) 说明: ①由于苯酚在水中能微弱地电离:,电离出的H+可被强碱 电离出的OH-中和,因而促进上述电离的进行。 ②苯酚虽俗称石炭酸,但不能把苯酚当成酸,它属于酚类物质,而不属于酸类物质,即石炭酸不是酸,类似于无机化学中所讲的:纯碱不是碱、双氧水不是水、干冰不是冰等。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5 醇 酚(2)-1教案

教案 主要教学活动

1.介绍苯酚的组成与结构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苯酚物理性质的学习 (1)纯净的苯酚是无色晶体,久置的苯酚往往是粉红色的,这是由于部分苯酚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生成对苯醌的缘故。(2)苯酚具有特殊的气味,熔点为43℃,沸点为182℃。 (3)苯酚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4)室温下,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但是当温度高于65℃,能与水混溶。 (一)性质预测 1.从苯酚结构入手结合已有的知识预测苯酚的化学性质 (羟基和苯基直接相连) 2.依据醇的性质(官能团—羟基)和苯的性质(烃基—苯基)

3. 类比甲苯分子内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分析苯酚的结构特点,进一步预测苯酚的取代反应 (二)实验探究 1.苯酚的取代反应 【实验1】 向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mL 无色的苯酚稀溶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溴水,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有大量的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苯酚与饱和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羟基确实增强了与其相连的苯环的活性。 2.苯酚的酸性 【实验2】 向盛有少量苯酚晶体的试管中加入2mL 蒸馏水,充分振荡得到苯酚浊液。继续向试管中滴加5%氢氧化钠,振荡。 通过类比甲苯分子内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苯酚的结构特点,进一步预测苯酚的取代反应,提升类比迁移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苯酚的 溴代反应,证实了对苯酚取代反应的预测。体悟到化学学科观念“有机化合物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现象: 苯酚浊液变为澄清溶液。 结论:苯酚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还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剂水将苯酚溶解了呢? 【实验3】 取两只规格相同的试管,分别加入2mL 苯酚浊液,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少量 5%的NaOH 溶液,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与NaOH 溶液等体积的蒸馏水,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加蒸馏水的试管中依然浑浊,而加NaOH 溶液的试管中,苯酚浊液变为澄清溶液。 结论:苯酚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钠盐——苯酚钠;苯酚具有酸性。 【实验4】 向上述反应得到的澄清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澄清溶液变浑浊 结论:苯酚的酸性比盐酸弱,苯酚具有弱酸性。 【实验5】 向澄清的苯酚钠溶液中持续通入一定量的CO 2气体,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澄清溶液变浑浊 结论:苯酚钠与CO 2和水反应得到了苯酚;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 问题1:苯酚钠与CO 2和水反应除了生成苯酚以外,还有什么产物呢? 问题2:数据分析可推知,苯酚和碳酸钠理论上是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的,二者是不能大量共存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通过改进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应用对比的实验方法,提升设计实验的能力。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加深对“强酸制弱酸”反应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能描述和分析苯酚的重要反应,能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竞赛题--苯酚

中学化学竞赛试题资源库——苯酚 A组 1.下列反应式表示苯酚的 -OH+H 2O-O-+H3O+ A 水解 B 水化 C 电解 D 电离 2.下列关于苯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苯酚和己醇是同系物 B 苯酚在常温下能跟水以任意比混溶 C 苯酚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 D 苯酚不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3.下列物质沸点的比较,错误的是 A 1-丙醇>乙醇 B 甲醛>甲醇 C 苯酚>苯 D 1-氯丙烷>丙烷 4.下列有机物不能与HCl直接反应的是 A 苯 B 乙烯 C 丙醇 D 苯酚钠 5.下列物质久置于空气中因被氧化而变质且颜色发生改变的是 A NaOH B FeSO4·7H2O C CaO D 苯酚 6.除去苯中所含的苯酚,可采用的适宜方法是 A 加70℃以上的热水,分液 B 加适量浓溴水,过滤 C 加足量NaOH溶液,分液 D 加适量FeCl3溶液,过滤 7.实验室为除去苯中含有的少量苯酚,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 加氢氧化钠溶液,用分液漏斗分离 B 加乙醇,用分液漏斗分离 C 加热蒸馏,用分馏法分离 D 加浓溴水,用过滤法分离 8.甲苯中混有少量苯酚,除去苯酚的最佳方法是 A 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振荡后,用分液漏斗分液弃除下层溶液 B 加入溴水,生成三溴苯酚,再过滤除去 C 加水,加热超过70 ℃(苯酚在热水中溶解度很大),然后用分液漏斗振荡分液后,弃除下层溶液 D 将混合物蒸馏(甲苯沸点110℃,苯酚沸点182℃),可先蒸出甲苯 9.下列化合物中,与FeCl3反应生成有颜色产物的是 A B C D 10.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溴水一种试剂不能加以区别的是 A 苯己烷甲苯 B 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C 苯苯酚乙醇 D 乙烷乙烯乙炔 11.有五种无色试剂:C2H5OH、NaOH、KSCN、C6H5OH、AgNO3,可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试剂是: A 溴水 B 盐酸 C 氯化铝溶液 D 氯化铁溶液 12.化学式为C7H8O,分子中含有苯环和羟基,其同分异构体可能有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13.某有机物分子里有一个-C6H5,一个-C6H4-,一个-CH2-和一个-OH,符合

高中化学——苯酚

烃的含氧衍生物——苯酚 1.苯酚的结构 苯环和羟基会相互影响,将决定苯酚的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 无色晶体;具有特殊气味;常温下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650C以上时,能与水混溶;有毒,可用酒精洗涤。 (1)在常温下,苯酚在水里的溶解度不大,温度升高时溶解度增大。高于65℃时,苯酚能跟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所以不能讲苯酚不易溶于水,只能说在常温下苯酚在水里的溶解度不大。 (2)苯酚的熔点较低。含水的苯酚熔点更低,在常温下就呈液态。所以实验中得到的浑浊液,实际上是苯酚水溶液和液态苯酚的混合液,因为不能完全互溶,所以呈浑浊状态,而不是析出的晶体。 (3)苯酚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物,所以可以用乙醇洗涤沾有苯酚的试管。皮肤上不慎沾上苯酚,要立即用酒精洗涤,以免受到苯酚的腐蚀。 3、苯酚的化学性质 实验现象 (1)向盛有少量苯酚晶体的试管中 加入2mL蒸馏水,振荡试管 (2)向试管中逐滴加入5%的NaOH 溶液,并振荡试管 (3)再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1)弱酸性 离子方程式为: 苯酚能与碱反应,体现出它的弱酸性。因此,苯酚俗称石炭酸。

说明:苯酚酸性很弱,比碳酸还弱。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现象:试管中立即产生白色絮状沉淀 ①此反应说明羟基对苯环产生了影响,使取代更易进行 ②溴取代苯环上羟基的邻、对位。(与甲苯相似) ③该反应很灵敏,可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 ④不能用该反应分离苯和苯酚,因三溴苯酚溶于苯 苯酚与苯取代反应的比较 苯酚分子中苯环上连有一羟基,由于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分子中苯环上的氢原子比苯分子中的氢原子更活泼,因此苯酚比苯更易发生取代反应。乙醇分子中—OH与乙基相连,—OH上H原子比水分子中H原子还难电离,因此乙醇不显酸性。而苯酚分子中的—OH与苯环相连,受苯环影响,—OH上H原子易电离,使苯酚显示一定酸性。由此可见:不同的烃基与羟基相连,可以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3)加成反应

高二化学《酚》练习题

- 1 - O O H O H O 高二化学《酚》练习题 1、能证明苯酚具有弱酸性的实验是 A.加入浓溴水生成白色沉淀 B.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 2后,溶液由澄清变浑浊 C.浑浊的苯酚加热后变澄清 D.苯酚的水溶液中加NaOH 溶液,生成苯酚钠 2、下列说法正确是 A B )分子组成相差一个—CH 2-原子团,因而它们互为同系物。 C .在苯酚溶液中,滴入几滴FeCl 3溶液,溶液立即呈紫色。 D .苯酚分子中由于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苯环上5个氢原子都容易取代。 3、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如下:推断它可以发生的反应类型有 ①取代 ②加成 ③消去 ④水解 ⑤酯化 中和 ⑦加聚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4、各取1 mol 的下列物质与溴水充分反应,消耗Br 2的物质的量按①②③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漆酚 ②丁香油酚 ③白藜芦醇 A.2 mol 、2 mol 、6 mol B.5 mol 、2 mol 、6 mol C.4 mol 、2 mol 、5 mol D.3 mol 、2 mol 、6 mol 5、.欲从溶有苯酚的乙醇中回收苯酚,有下列操作:①蒸馏 ②过滤 ③静置分液 ④加入 足量的金属钠通入过量的CO 2 ⑥加入足量的NaOH 溶液 ⑦加入足量的FeCl 3溶液 ⑧加入H 2SO 4与NaBr 共热,最合理的步骤是 A.④⑤③ B.⑥①⑤③ C.⑥①⑤② D.⑧②⑤③ 6、胡椒酚是植物挥发油中的一种成分。关于胡椒酚的下列说法:①该化合物属于芳香烃;② 分子中至少有7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③它的部分同分异 构体有醛基;④1 mol 该化合物最多可与2 mol Br 2发生反应。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7、尼泊金甲酯可在化妆品中作防腐剂。结构简式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物质属于芳香烃 B.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 8H 8O 3 C.该物质能够和FeCl 3反应,使溶液呈紫色 D.在一定条件下,1 mol 该物质最多能和2 mol NaOH 反应 8、下列有机物是 的同系物的是 A . B . C . D . 9、中草药秦皮中含有的七叶树内酯(每个折点表示一个碳原子,氢原子未画出),具有抗菌作用。若1 mol 七叶树内酯分别与浓溴水和NaOH 溶液完全反应,则消耗的Br 2和NaOH 的物 2OH

人教版高二化学羧酸教案

羧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羧酸的定义与分类 2、初步认识几种重要的羧酸 3、掌握乙酸的化学性质 4、能结合有机物的官能团分析出该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5、了解羧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设计探究实验了解乙酸酸性强弱 2、设计探究实验用一种试剂鉴别甲酸,乙酸和乙醛 3、搭建酯化反应产物球棍模型,掌握酯化反应的反应原理 4、能从乙酸的性质学习迁移到羧酸的性质学习,强化学生有机化学学习思维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究、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通过了解羧酸在生产生活中运用,体会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 教学重点:乙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酯化反应本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一、课堂导入: 以趣味视频实验“会跳的实验”引入本节课,原理是醋酸与鸡蛋壳中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反应,说明醋酸有酸性且酸性强于碳酸。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羧酸(甲酸,乙二酸,水杨酸)的结构简式,发现均含有相同的官能团羧基,因此,将这一类有机物称为羧酸。 二、学习新知: [板书] 羧酸 (一)多媒体展示 1.羧酸概念:由________与________相连构成的化合物。

2.通式:一元羧酸的通式为R—COOH,饱和一元脂肪酸的通式为CnH2nO2。 3.分类:(1)按分子中烃基的结构分 ①脂肪酸 ②芳香酸如苯甲酸:____________,俗名安息香酸。 (2)按分子中羧基的数目分 ①一元酸:如甲酸________,俗名________。 ②二元酸:如乙二酸:___________,俗名________。 ③多元酸:如柠檬酸: 4、几种重要的羧酸: (1)甲酸 (2)乙二酸 (3)邻羟基苯甲酸 过渡:那么羧酸具有什么性质呢?我们用最熟悉的乙酸为例进行分析 (二)多媒体展示 乙酸分子结构和性质。 教师提问1:在羧基的结构中,当O—H键断裂时,容易解离出H+,那么乙酸是强酸还是弱酸呢? 学生活动1:学生分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并从中选出简单易行方法进行实验验证。 教师总结学生的方案:1、分别取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盐酸和醋酸测其PH 2、分别取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氯化钠和醋酸钠测其PH 3、将氯化钠和醋酸钠晶体溶于水中,然后滴入酚酞溶液 得出结论1:乙酸是弱酸 教师提问2:那么乙酸酸性与苯酚相比呢? 探究活动1:利用下图所示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装置,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

高二有机化学苯酚的性质精选习题(附答案)

2020年03月18日xx学校高中化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 题号一二三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 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 ( ) A. B. C. 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医院里消毒用的来苏水,其主要成分是,它属于酚类 B.护肤用的甘油()属于三元醇 C. 冬天汽车里用的防冻液是乙醇 D.含有-OH(羟基)官能团的有机物不一定是醇类 3.能证明苯酚具有弱酸性的方法是( ) ①苯酚溶液加热变澄清 ②苯酚浊液中加NaOH后,溶液变澄清,生成苯酚钠和水 ③苯酚可与FeCl3反应 ④在苯酚溶液中加入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 ⑤苯酚不能与NaHCO3溶液反应 A.⑤ B.①②⑤ C.③④ D.③④⑤ 4.有机物分子中的原子(团)之间会相互影响,导致相同的原子(团)表现不同的性质。下列各项事实不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 A.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甲基环己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乙烯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烷不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C.苯酚与溴水可直接反应,而苯与液溴反应则需要铁作催化剂 D.苯酚可以与NaOH反应,而乙醇不能与NaOH反应 5.鉴别苯酚溶液、己烯和甲苯,可选用的最佳试剂是( ) A.溴水 B.FeCl3溶液 C.新制Cu(OH)2悬浊液 D.酸性KMnO4溶液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苯中少量的苯酚可先加适量的浓溴水,使苯酚生成三溴苯酚,再过滤而除去 B.将苯酚晶体放入少量水中,加热时全部溶解,冷却到50℃形成悬浊液 C.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但可以和碳酸氢钠反应放出CO2 D.苯酚既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又可以发生还原反应 7.实验室回收废水中苯酚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操作Ⅰ中苯作萃取剂 B.苯酚钠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C.通过操作Ⅱ苯可循环使用 D.三步操作均需要分液漏斗 8.丁香油酚是一种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它的结构简式是,丁香油酚不具有的性质是( ) A.与金属Na反应 B.与NaOH溶液反应 C.与NaHCO3反应放CO2 D.能发生加聚反应 9.漆酚是我国特产漆的主要成分,结构如图所示,苯环侧链烃基为链状,则下列有关漆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B.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 D.1mol漆酚与足量浓溴水反应最多消耗5mol Br2 10.下列关于苯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纯净的苯酚是粉红色晶体 B.苯酚有毒,因此不能用来制洗涤剂和软膏 C.苯比苯酚容易发生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D.苯酚分子里羟基上的氢原子比乙醇分子里羟基上的氢原子活泼 11.俗话说:"饭后一苹果,疾病远离我。"吃苹果能帮助消化,当我们把苹果切开后不久,果肉上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好像生了"锈"一般,其原因是果肉里的酚在空气中转变为二醌,这些二醌很快聚合成为咖啡色的聚合物。 这一变化(酚变为二醌)的反应类型为( )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学在实验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实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化学离不开实验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安全认识,物质的分离(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过程和方法:实验及PPT 第一课时化学实验安全 导入:化学史——化学发展与实验的关系 一、化学实验安全 化学实验安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一些安全注意事项 3、掌握药品、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4、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 具体详细知识word展示 (1)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高中化学常见的可能事故及处理方法 第二课时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知识与技能:物质分离和提纯一般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过程和方法:实验 导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就必须获得纯净的物质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P5阅读 1、过滤和蒸发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粗盐的提纯 实验1-1和实验1-2 总结:1、物质分离和提纯遵循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 具体需考虑问题:化学原理及试剂的选择、加入试剂的顺序、除杂试剂必须过量、过量试剂必须除去 2、蒸馏和萃取 蒸馏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1-3 萃取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1-4 其他物质分离提纯及检测方法 结晶、升华、洗气等;P9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计算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导入:P11 第一自然段 宏观物质计量、日常计量单位长度—米,质量—千克 设问:微观粒子如何计量 例:C+O2=CO2方程式意义(符号意义、计量意义) 1、物质的量 概念: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计量对象:微观粒子或原子团 符号:n 单位:摩尔mol 计量注意事项:微粒种类 国际规定:0.012Kg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约为6.02*1023 2、阿伏伽德罗常数 概念: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符号:N A 数值:6.02*1023单位mol-1 微粒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n=N/N A N1/N2=n1/n2 例1: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 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辨析:氢的物质的量为2mol;小米的物质的量为1mol 练习例题2 0.2mol氯化钡中含有多少摩尔钡离子,多少摩尔氯离子 2mol氧气约含多少个氧气分子,多少个氧原子 0.1mol的硫酸钠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个数分别为多少,离子总数为多少 1.204*1024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复习原子结构知识 例题3、1mol钠原子含多少摩尔质子,多少摩尔电子,1mol钠离子、1mol氢氧根、1molNH3又分别是多少 例题4 多少摩尔的水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与1.5摩尔的二氧化碳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相同相同物质的量的二氧化硫与氧气,其分子数之比、原子数之比分别为多少 例5 amol硫酸分子中含有b个氧原子,则阿伏伽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第二课时摩尔质量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尔质量的含义,掌握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质量的计算导入: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粒子质量不同,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 P12 观察结论: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