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海洋学复习

生物海洋学复习
生物海洋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2.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即反气旋向西太平洋移动,从而导致信风由西向东吹,并推动海水上层的暖洋流覆盖秘鲁冷洋流,使后者的温度猛升3℃—6℃。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3.盐度(salinity):溶解于1 kg海水中的无机盐总量(克数)。

4.海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也叫洋流。是海水运动的形式之一。

5.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制造有机物的速率(mgC/m2·d)。包括:(1) 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是指自养生物生产的总有机碳量;

(2)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总初级生产量扣除自养生物在测定阶段中呼吸消耗掉的量(呼吸作用通常估计为总初级生产力的10%左右)。

6.次级生产力(secondary productivity):除生产者之外的各级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利用已经生产的有机物经同化吸收、转化为自身物质(表现为生长与繁殖)的速率,也即消费者能量储蓄率。

7.次级生产量(Secondary production ):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其生产或固定率称次级生产力(secondary productivity)。

8.现存量(standing crop):指某一特定的时间、某一空间范围内存有的有机体的量,即个体数量乘以个体平均质量。它是在某一段时间内生物所形成的产量扣除该段时间内全部死亡量后的数值。单位: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有机碳量或能量来表示。自养者生物量出可以用叶绿素含量来表示。

9.周转率(turnover rate):是在特定时间阶段中,新增加的生物量与这段时间平均生物量的比率(P/B)。

10.周转时间(turnover time):周转率的倒数,它表示现存量完全改变一次或周转一次的时间。

11.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生态系或群落中,数量多、出现频率高的物种。

https://www.360docs.net/doc/ff7835652.html,mon species(习见种):群落中分布广、但数量不是很多的种类。

13.Locally abundant species(局限种):局限分布于某一海域或地区的种类。

14.Uncommon species(少见种):群落中少见的种类。

15.Rare species(稀有种):海域或群落中数量稀少,分布窄的种类

16.Cold water species(冷水种):生殖、生长最适温度低于4℃,自然分布区月平均水温<10℃的生物;包括寒带种(适温0℃左右)和亚寒带种(适温0-4℃)

17.Temperate water species(温水种):生殖、生长最适温度4-20℃,自然分布月平均水温10-15℃;包括冷温带种(4-10℃)和暖温带种(10-20℃)。

18.Warm water species(暖水种):生殖、生长适温>20℃,自然分布区月平均水温>15 ℃的种类;包括亚热带种(适温20-25℃)和热带种(适温>25℃)

19.Tropical submergence(热带沉潜):某些广深性冷水种生物,能分布在南、北两半球冷水水域,同时也能通过赤道深层水域,而呈现南、北两半球的连续分布。这一现象多见于某些终生浮游动物。

20.Bipolarity(两极同源):也称两极分布(bipolar distribution). 海洋生物的一种分布隔离现象。一个动物的种或类群同时分布在南北两半球海洋的某一区域内,而不分布在中间的热带海洋。如哲水蚤同时分布在北大西洋和新西兰的海洋中。

21.北方两栖:指分布于北半球温带海区,即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东西两岸的动植物,它们出现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北部两岸,而不见于北极水域。如鳕鱼、粘管藻等植物。

22.Discontinuous distribution(隔离分布):一个物种或类群的分布区不是连续的,它们的分布区有2个或几个相距很远的地区或水域所组成,中间地区没有该种或该类群生物的存在。这种分布状态称为隔离分布。导致隔离分布往往是由于环境的温度、盐度所引起的;此外,海底地貌的也是导致隔离分布的原因之一。

23.Geographic isolation(地理隔离):由地理障碍,入开阔海洋、河口或其它因子所产生的对生物分布的隔离。

24.Vegetative distribution(营养分布):某些生物的分布区超过其适于生殖的分布区,在不宜生殖的分布区的种群,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移入成体或幼体。生物在这种分布区的分布称为营养分布。25.海洋食物网(Marine food web ):海洋生物群落中各种间的营养关系十分复杂,从群落的食物链结构来看,一个群落可能形成多条食物链,这些相互联系的食物链通过营养联系,相互交叉,错综联结成的网状结构。

26.回声定位:某些动物能通过口腔或鼻腔把从喉部产生的超声波发射出去,利用折回的声音来定向,这种空间定向的方法,称为回声定位。

27.海洋鱼类被划分为3 大类群:无颌纲(Agnatha),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硬骨鱼纲Osteichyes

28.渔业(fisheries):是指捕捞和养殖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过程。包括:海洋渔业:marine fisheries,淡水渔业:freshwater fisheries ,捕捞渔业:capture fisheries 、养殖渔业:aquaculture 。

29.渔获量(fishing catch)习惯称水产品产量或渔业总产量,包括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产量之总和。

30.渔业管理:为维护渔业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和取得最适持续渔获量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和方法。

31.海洋渔业资源科学管理的目标: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

32.海水养殖(mariculture):是指在浅海和滩涂的某一限定海域中用人工孵化和饲养的方法,把鱼、虾、贝类和藻类培养成熟以供食用的过程。

33.底栖―水层系统耦合benthic-pelagic coupling:海洋生态系统通过能流和物流的传递而将水层系统和底层系统融为一体的各种相互作用的过程。

34.河口(estuary)是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沿岸海湾。

二、简答与论述

1、论述K—对策者和R—对策者各有哪些生态特征?举出海洋动物中这两种对策者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人们必须更加重视K—对策者资源的保护工作。

答:r–对策者,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因为其生境不稳定,种群超过环境容纳量不致造成进化上的不良后果,它们必然尽可能利用资源,增加繁殖,充分发挥内禀增长率(r)。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大部分海洋真骨鱼类是偏向于r–选择。

K–对策者,其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环境容纳量K值上下。因为其生境是长期稳定的,环境容纳量也相当稳定,种群超过K值反而会由于资源的破坏而导致K值变小,从而对后代不利。在这种稳定的生境里,种间竞争很剧烈。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扩散能力较差,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其进化方向是使种群保持在平衡密度上下和增加种间竞争的能力。很多软骨鱼类(鲨、鳐)趋向于采取K–选择。

r–对策者的种群数量不稳定,但它有很快的种群增长速率,当超过环境负载量以后,其数量会迅速下降。由于它有很高的增殖能力,因此在数量很少时也不易灭绝。而K–对策者种群数量较为稳定,种群有一个稳定平衡点,当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平衡密度时,都有向平衡密度收敛的趋势。同时,K–对策者种群还有一个灭绝点(X),当种群数量低于X时则会走向灭绝。地球上很多珍稀物种都属于典型的K–对策者,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人类对其生境的破坏或无节制的捕杀),都面临着灭绝(或已经灭绝)的厄运。因此,我们特别要注意对珍稀物种的保护。

2、简述什么是Marcet ‖原则,或称―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

答:海水的总含盐量或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要组分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

3、简述海流的生态作用?

答:

A. 海流对海洋生物最直接的影响是在于海流散播和维持生物群的作用。

1)暖流可将南方喜热带性动物带到较高纬度海区。

2)寒流则可将北方喜冷性动物带到较低纬度海区。

3)海流也有助于某些鱼类完成―被动洄游‖。

4)海流将浅水区内的底栖动物的浮游性的卵和幼体带到很远但又适宜栖息的地方,在变态后

就定居下来。扩大了底栖动物的分布范围。

B. 在某些封闭海区,依靠海流的作用,从外地输入幼体来维持其独立的生物群。例如,在北大西洋的藻海中,微弱的反气旋型环境流形成一个半永久性的闭合系统,这里堆积了随着海流漂流而来的大量岸边固着植物的马尾藻,形成一个特殊的生物群。

C. 海流与海洋生物生产力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海水的辐散或辐聚与海洋表层浮游植物所需营养盐类能否得到补充有关。表层的无机营养盐类(硝酸盐、磷酸盐等)含量很低,而这些营养盐却在深层大量积累。因此,凡是有海水涌升的海区,表层营养盐很丰富,浮游植物繁殖茂盛,浮游动物和鱼类等消费者也可获得丰盛的食物。

D. 海洋中几个强大的暖流和寒流交汇的海区,多形成世界上良好的渔场。如太平洋的北海道渔场、大西洋的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在中国海,台湾暖流和不同性质水系(如沿岸水、冷水团等)的交汇面,也都有良好的渔场,如烟威渔场和舟山渔场等。

4、什么是赤潮?赤潮赤潮现象有哪些危害?

答:赤潮(red tide)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面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是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海洋灾害之一,其危害的主要方式是:

(1)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海面或附着在鱼、贝类的鳃上,使它们的呼吸器官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而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2)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细胞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海水严重缺氧,鱼、贝类等海洋动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3)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或死亡。如链状膝沟藻(Gonyaulax catenella)产生的石房蛤毒素就是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

(4)居民通过摄食中毒的鱼、贝类而产生中毒。

5、简述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变化的原因?

1)由气候改变引起的变化。如不少浮游动物(背光性或趋弱光性)在阴天栖息上层,而在晴天移居

中、下层。这是光度变化所致。

2)由生殖引起的变化。如有些浮游甲壳动物到了生殖期,上升到表层产卵。

3)由发育引起的变化。这在浮游动物中相当普遍,如幼体系趋强光性,又摄食浮游植物,故栖息上层,

而成体则因系背光性或趋弱光性,又摄食其他动物,移栖中、下层。

4)由海流引起的变化。如上升流可把下层浮游动物带到上层,从而改变垂直分布情况。

5)由食料引起的变化。如中、下层草食性浮游动物到了晚间为摄食浮游植物而上升至表层。又如

中、下层肉食性毛颚类为追逐食料,到夜晚跟着桡足类上升至表层。

6、什么是浮游生物的周日垂直迁移,有哪几种形式?

答:浮游生物的周日垂直迁移是浮游生物24小时周期内的垂直迁移。

包括三种形式:

1)夜迁移:每日升降一次,即落日黄昏时开始上移,接近黄昏时由上层往下迁移。

2)晨昏迁移:24小时内两升两降。日落时上升到最小夜间深度,夜间有一次午夜下沉,日出时再

次升至水表面,随后下降至白天的水深。

3)反向迁移:白天升至表面,夜间下沉至最大深度。不常见。

7、简要回答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1)浮游生物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

(2)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3)浮游动物既通过摄食浮游植物影响和控制初级生产力,其动态变化又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

(4)浮游生物在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8、论述鱼类洄游的类型及研究意义

答:包括三种类型

(一)产卵洄游:鱼类产卵繁殖期间常集合成群,游向产卵场地进行产卵活动。有三种类型:1.由深海游向浅海或近岸:多数海洋鱼类。2.由海洋游向江河的溯河洄游,指在海洋中生活,繁殖期间到江河(包括河口)产卵,它们一生中要经历二次重大变化,一次是其幼鱼从淡水迁入海洋环境,另一次是成年时期又从海洋洄到淡水环境中进行繁殖活动。3.由江河游向海洋的降河洄游,以鳗鲡最明显,它们平时栖息在淡水里,性成熟后开始离开其索饵、生长的水域,向江河下游移动,在河口聚成大群,游向深海。

(二)索饵洄游是鱼类追随或寻找饵料所进行的洄游。索饵洄游在产卵后的鱼群或接近性成熟和准备再次性成熟的鱼群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三)越冬洄游亦称季节洄游,多见于暖水性鱼类。因鱼类对水温的变化非常敏感,一般在晚秋和冬季,由于水温降低,鱼体代谢强度显著下降,摄食强度亦随之下降,甚至停止摄食活动,变得不大活动,有时甚至陷入休眠状态,在此场合下,鱼类不是停留在索饵场地过冬,而是主动地选择它们所适宜的海区进行集群性移动,洄游至海底地形、底质、温度等条件都适于过冬的深海区,这种因水温下降而作的集群性移动叫做越冬洄游。

研究意义:

(一)海洋捕捞、资源的繁殖保护方面:由于处于洄游时期的鱼类,往往集合成群,向一定方向作有规律的运动,能在一定时期、一定地点大批出现,因而形成了捕捞的旺汛,并能观察到鱼卵和仔

鱼的出现产地,掌握了这些规律,对于发展海洋捕捞、资源的繁殖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二)鱼类洄游的研究对于开展海水鱼类增养殖工作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进行海水鱼类增养殖研究时,总是要选择一些经济价值高、洄游距离小、放流后回捕率高的品种作为对象的,摸清经济鱼类的洄游规律,使增殖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9. 简述河口区的环境特征和生物组成特点?

答:(一)环境特征

1)盐度:变化剧烈,有梯度性、周期性和季节性。

2)温度:水体体积小而表面积大,受陆地气候的影响,变化较开阔海区和相邻的近岸区大。

3)底质:基本上是柔软的泥质底,富含有机质,这些物质可作为河口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河

口底质常有厚厚的一层还原带,常呈缺氧状态。

4)波浪和流:水浅,由风产生的波浪较小,是个相对较平静的区域。水流受潮汐和陆地径流的

共同影响。在河道中央流速最大。暴风雨与洪水可大量冲刷底质,对生物有极大破坏。

5)混浊度:阻碍光线,影响光合作用。

6)营养物质的富集河口区除了有来自陆地的营养盐补充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滞留营养物的水

文和生物机制。“自我富营养化”的系统——河口区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很高的区域。

(二)河口区的生物组成:河口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生物种类组成较贫乏,多样性较低,而某些种群的丰度却很大。广盐性、广温性和耐低氧性是河口生物的重要生态特征。

1)植物:包括浮游植物、小型底栖藻类和海草、沼泽草和海藻等大型水生植物。种类

多样,整年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2)浮游动物:季节性种类较多,而终生浮游动物的种类较少。

3)游泳生物:暂时性较多,产卵及索饵洄游等。

底栖动物:碎屑食性和滤食性种类较多。

10、论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境特征及红树的适应机制,及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一)生境特征:

1.温度:分布中心年平均水温约为24~27℃。

2.底质:细质冲积土,pH值常在5以下。往往在河口附近。

3.地貌:多分布于隐蔽的堆积海岸。

4.盐度:红树生物都不同程度具有耐盐特性;不同种类有相应的分带模式。

5.潮汐:潮汐及潮差决定潮水淹没时间。水交换过程可以输出部分物质(包括有机碎屑、代谢废物),也可输入营养物质。

(二)适应机制:

1.根系:环境是细泥、缺氧,根分布广而浅,生有表面根、支柱根或板状根、气生根等,有助于呼吸和抵抗风浪冲击的固着作用。

2.胎生:种子在母树上即发芽,没有明显的休眠期。

3.旱生结构与抗盐适应:热带海岸云量大、气温高、海水盐度也高,生理干旱环境。

(1)叶片的旱生结构(表皮组织有厚膜且角质化、厚革质);

(2)叶片具高渗透压;

(3)树皮富含丹宁(抗腐蚀性),幼苗表面的单宁可防止动物摄食;

(4)拒盐或泌盐适应,通过非代谢超滤作用从盐水中分离出淡水;通过盐腺系统将盐分分泌出叶片表面之外。

(三)保护意义:

红树林沼泽是海岸重要景观生态系统,保护红树林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和社会经济意义。

1、稳定和保护海岸;

2、过滤陆地输入的各种有机物质和污染物;

3、为许多海生和陆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提供持续性渔业生产的基础;也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4、传统燃料;利用抗水性建造船只、房屋;丹宁;纸制品。

海洋声学基础讲义-吴立新

海洋声学基础——水声学原理 绪论 各种能量形式中,声传播性能最好。在海水中,电磁波衰减极大,传播距离有限,无法满足海洋活动中的水下目标探测、通讯、导航等需要。 声传播性能最好,水声声道可以传播上千公里,使其在人类海洋活动中广泛应用,随海洋需求增大,应用会更广。 §0-1节水声学简史 01490年,意大利达芬奇利用插入水中长管而听到航船声记载。 11827年,瑞士物理学家D.colladon法国数学家c.starm于日内瓦湖测声速为1435米每秒。 21840年焦耳发现磁致伸缩效应 1880年居里发现压电效应 31912年泰坦尼克号事件后,L.F.Richardson提出回声探测方案。 4第一次世界大战,郎之万等利用真空管放大,首次实现了回波探测,表示换能器和弱信号放大电子技术是水声学发展成为可能。(200米外装甲板,1500米远潜艇) 5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被动声呐,水声制导鱼雷,音响水雷,扫描声呐等出现,对目标强度、辐射噪声级、混响级有初步认识。(二战中被击沉潜艇,60%靠的是声呐设备) 6二、三十年代——午后效应,强迫人们对声音在海洋中的传播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建立起相关理论。对海中声传播机理的认识是二次大战间取得的最大成就。 7二战后随着信息科学发展,声呐设备向低频、大功率、大基阵及综合信号处理方向发展,同时逐步形成了声在海洋中传播规律研究的理论体系。 81、1945年,Ewing发现声道现象,使远程传播成为可能,建立了一些介质 影响声传播的介质模型。 2、1946年,Bergman提出声场求解的射线理论。 3、1948年,Perkeris应用简正波理论解声波导传播问题。

海洋学导论练习题总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潮汐: 平太阳日: 风暴潮: 朔望月: 岩石圈: 海底峡谷: 天然气水合物: 对流层的气温分布特征 热带(赤道)辐合带(ITCZ) 季风产生的原因 东亚季风的主要特征 台风 ENSO事件 赤潮 海洋污损生物 海洋钻孔生物 初级生产力 海洋次级生产量 赤潮 生物多样性 恢复生态 卫星海洋遥感 空间平台 被动传感器 主动传感器; GIS系统 SeaWiFS 辐射量定标 SAR; 海洋光学关系式的含义 雷达高度计 压强梯度力

地转流 热盐环流 副热带辐聚区 海水状态方程 位温 海洋水团 波高 振幅 波长 周期 波速 中尺度涡 八分算潮法 海洋水团 第二部分填空: 卜 1) 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的情况,可以把潮汐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2) 1平太阴日= ,平太阳时≈小时分钟。 3) 由于科氏力的影响,北半球的旋转潮波系统基本为方向,南半球的旋转潮波系统基本为方向。 4) 天体通过天子午圈叫,一昼夜内天体两次通过天子午圈,其中靠近天顶时叫,靠近天底时叫。 5) 由引潮力计算可知,海洋的潮汐主要是由产生的,其次是由产生的。 李 1) 地壳根据其结构、组成和厚度的差异可分为地壳和地壳两大类;陆壳为双层结构,上地壳为层或层,上地壳为层或质层。 2) 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和三部分,相应地又称为、和。 3) Wilson旋回包括、、、、 和期。 梁 1)海水中的含盐量是海水浓度的标志,海洋中许多现象和过程都与其分布和变化有关。过去是用海水中的“氯度”来表示海水的盐度。氯度是指海水中的溴和碘以当量置换,

氯离子的总克数,用表示,国际上统一使用的标准海水其盐度值为。而现在是通过测量海水的的来测盐度的,这种方法测海水盐度精度高,速度快。 2)研究海冰的物理性质主要是要研究海冰的、及热学、力学和光学性质。 3)海洋内部的热交换方式由诸多因素形成。在铅直方向上的热交换主要由来实现,在水平方向的热交换主要通过来完成。 4)海洋温、盐、密的细微结构,根据剖面而结构特征不同,其薄层结构可分为:和。 宁 1. 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因所处地域的不同变化很大,许多生物类群在热带地区的多样性比寒冷地区的得多。 2. 海洋有比陆地得多的物种多样性。 3. 全球海洋内的主要生物群落有: 4. 海洋生物的三大生态类群是: 5. 赤潮发生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6. 钻孔生物与污损生物不同,污损生物是生长在物体的,而钻孔生物则钻到物体 周 1)卫星海洋遥感是利用,从卫星平台观测和研究海 洋的分支学科。 2)遥感的电磁波谱段包括,和。其中,可见光 波长范围;热红外波长范围;微波波段范围(频率)。 3)目前主要传感器种类有、、、、、等。 4)卫星海洋遥感系统包括空间平台及轨道,、、、 和。 5)卫星海洋遥感的优点有。 6)海面叶绿素遥感的可见光波长范围是从到。 7)卫星红外遥感海表面温度广泛应用于,,,和。 8)雷达散射计主要用于遥感。 9)雷达高度计主要用于测量,,,, 等。 陈 1. 海洋“生物泵”的起点是浮游植物在海洋表层的,这种生物化学作用过程除了阳光与色素外,还需要生源要素参与反应。一般把海水中的、和等

生物制品学试题库

生物制品学试题库 生物制品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1、生物制品学 2、生物制品 3、联合疫苗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5、诊断制品 6、细菌类诊断制品 7、病毒类诊断制品 8、抗原 9、疫苗10、核酸疫苗11、遗传重组疫苗12、基因工程疫苗13、冷链系统14、免疫佐剂15、微生态制剂16、免疫调节剂17、减毒活疫苗18、灭活疫苗19、细菌类疫苗20、病毒类疫苗21、类毒素22、细菌内毒素23、血液制品24、正常人免疫球蛋白25、特异性免疫球蛋白26、细胞因子27、基因治疗28、核酸药物29、基因置换30、成分输血31、基因增补32、静注丙球33、集落刺激因子34、细胞因子35、基因失活36、干扰素37、肿瘤坏死因子38、促红细胞生

成素39、干细胞因子40、益生素41、益生元42、合生元43、体内诊断制品44、体外诊断制品二、填空题1、病毒疫苗的制备方法包括、、和。2、制备生物制品要选择最佳生长时期的原料,植物原料要注意生长的、动物要选取适 1 当的、微生物原料最好选取。3、自原始代工程菌种经传代扩种获得的菌种称为,用于制备生产用的工作代工程菌种。4、与其它商品相比,生物制品的特殊性表现在:、和。5、GMP 根据其适用范围可分为三类:的GMP、的GMP和的GMP。6、生物制品的检定一般分为、和三个方面。7、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类生物制品主要包括、、、和。8、生物制品在制造过程中被某些细菌或其他物质所污染,可引起机体的致热反应。目前公认的致热物质主要是,其本质是脂多糖,通常用进行检测或量化。9、目前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诊断及血液筛查的诊断试

剂主要有、及。10、细胞因子通常以或形式作用于附近细胞或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在局部以高浓度短暂地发挥作用。11、干扰素的种类很多,根据结构、功能来源等主要分为、、三种。 12、每类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各分为四级,按照其防护级别,最低,最高。 13、于具有向内流动的气流,可防止柜内产生的感染性物质对工作人员和附近环境的污染,是一个有效的防护系统,也称一级屏障。14、是疫苗中最主要的有效活性成分。15、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是:、和。16、疫苗的基本性质包括:、和。17、疫苗生产用菌毒种采用种子批系统,分为三级,即:、和。18、影响佐剂质量的优劣或能否适用于人用疫苗的主要因素为:、和。19、根据所参与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的不同,可将免疫反应分为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和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相应地,不同的疫苗和不同的接种途径也会产生不同的免

海洋生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有机体的起源、分布、形态结构、进化与演替特征、生命过程及其规律,并探索海洋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海洋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生殖与发育、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物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2.设计思路: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海洋生物学》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习性、分布以及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教学思路如下:1)介绍海洋生物学的概念和特点、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2)简述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及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条件的适应;3)讲述海洋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主要介绍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海洋真菌、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包括海洋鱼类、海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4)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基础生态学等;并行课程:环境海洋学、环境微生物学、 - 1 -

环境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毒理学;后置课程:海洋生物学实验、生物海洋学。 本课程与上述课程构成了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物与化学方向有关海洋生物与生态的课程群,内容和要求各有侧重、联系密切。 二、课程目标 《海洋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海洋生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各生态类群的研究方法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授课与讨论、课外作业等形式,要求学生做到课前提前预习教材相关章节、课后完成课下作业;教学过程中,重点内容会组织小组讨论,由学生分组针对特定的科学问题做调研,并以PPT的形式课上报告,交流讨论。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文献和背景资料阅读等作业,其中大部分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 1 -

生物制品学

第一章 1、生物制品学(biopreparatics):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功能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 2、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第二章 一、生物制品原料的保存方法:(1)冷冻法:该方法适用于所有生物原料。(2)有机溶剂脱水法: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丙酮。该法适用于原料少而价值高、有机溶剂对活性物质没有破坏作用的原料,如脑垂体等。(3)防腐剂保鲜:常用乙醇、苯酚、甘油等。该法适用于液体原料,如发酵液、提取液等。对于不同的生物还有不同的保存方法,例如对于动物细胞,有组织块保存法、组织悬液保存法、单层细胞保存法等。 二、蛋白类制品的分离纯化方法:【1】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形状和密度差异进行分离纯化(1)过滤和超过滤技术:过滤、微过滤、超过滤(2)离心和超离心技术(3)凝胶过滤层析技术(4)透析【2】利用蛋白质的电性进行分离纯化(1)等电点沉淀(2)离子交换层析技术(3)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3】利用蛋白质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即溶解度)进行分离(1)盐析技术(2)乙醇和聚乙二醇沉淀法(3)疏水层析法【4】利用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分离纯化(1)辛酸沉淀法(2)利凡诺沉淀(3)固相化染料层析(4)螯合柱层析【5】利用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分离纯化:亲和层析法【6】利用蛋白质的多种结合能力,用羟基磷灰石层析进行分离纯化 三、原料选择的注意事项: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可合成不同的生化成分,所以生物的生长期对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影响很大。对于不同来源的原料,要注意选取其最佳生长时期。植物原料要注意它生长的季节性;微生物原料最好选取对数生长期,因为这时的微生物生长代谢能力最强;动物原料要选取适当的年龄和性别。 四、选择原料时应遵循的原则:原料来源丰富,产地接近,成本低;原料新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并易于获得;杂质含量尽可能少,对原料中的杂质、异构体,必要时应进行相关的研究并提供质量控制方法;起始原料应质量稳定、可以控制,原材料应由来源、标准和供货商的检验报告,必要时应根据制备工艺的要求建立内控标准。 第三章 ⒈GMP: 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控制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将差错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而保证生产出优质药品的一套管理制度。生物制品属于药品,其生产和质量管理也应遵循GMP要求。 ⒉生物制品的物理化学检定:生物制品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和不利因素,需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检查出来,这是保证制品安全和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㈠物理性状检定⑴外观①透明液制品:应为本色和无色透明液体,不得含有异物、白点、凝块、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物②悬浊液制品:应为乳白色混悬液,不得有摇不散的菌块和其他异物。③冻干制品:应为淡黄色、白色疏松体,呈海绵状或结晶状,应无融化现象。⑵真空度:冻干制品进行真空封口,可进一步保证冻干制品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⑶溶解时间:取一定量冻干制品,按药典要求,加适量溶剂,检查溶解时间,其溶解时间应在规定时限内。㈡化学检定⑴蛋白质含量测定:①凯氏定氮法②酚试剂法③双缩脲法⑵防腐剂含量测定:①苯酚含量测定法②游离甲醛含量测定③汞类防腐剂含量测定④氯仿含量测定⑶纯度检查:很多生物制品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因此常用电泳法进行纯度检查。①区带电泳②免疫电泳③凝胶层析⑷其他①水分含量测定②氢氧化铝与磷酸铝含量测定。③磷含量测定④O-乙酰基含量测定。 ⒊生物制品的安全检定:生物制品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安全性检查:①菌毒种和主要原材料的检查②半成品(包括中间品)检查③成品检查。⒈一般安全性检查①异常毒性试验:是生物制

国科大化学海洋学期末复习重点

海水的化学组成 盐度:在1kg海水中,将所有的碳酸盐转变为氧化物,所有的溴和碘为等摩尔的氯所取代,且所有有机物被氧化以后,所含全部固体物质的总克数。单位g/kg,符号S‰ 氯度: 在1kg海水中,当所有的溴和碘为等摩尔的氯所取代,所含氯的克数。单位g/kg,符号Cl‰ 海洋盐度的分布: 沿岸海域,受河流径流和地下水输入的影响,盐度变化大 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主要受控于蒸发导致的水分损失与降雨导致的水分增加之间的相对平衡 亚热带海域较高盐度赤道和极地附近海域较低盐度 北大西洋盐度高于北太平洋原因在于北大西洋海水蒸发速率约为北太平洋的两倍,而两个大洋的降雨量接近,尽管输入北大西洋的河水量高于北太平洋,但海水蒸发的效应要强于淡水输送的影响。 海水中元素存在形态:1 颗粒物质2胶体物质3气体4真正溶解物质 元素组成:常量元素:在海水中的浓度高于0.05mmol/kg,其中包括Na+K+Ca2+Mg2+ Sr2+5种阳离子Cl- SO42- Br-HCO3-(CO32- ) F- 5种阴离子和H3BO3分子 恒比定律:海水的大部分常量元素,其含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不变的。 原因:水体在海洋中的迁移速率快于海洋中输入或迁出这些元素的化学过程的速率。因为加入或迁出水并不会改变海洋中盐的总量,仅仅是离子浓度和盐度 的变化而已,对于其中的常量元素,它们之间的比值基本保持恒定 元素的停留时间定义计算

痕量元素 海水中浓度小于50μmol/kg和浓度小于0.05μmol/kg的元素分别称为微量和痕量元素 定义意义分析采样手段 来源、迁出 来源:大陆径流、大气沉降、海底热液作用、海底沉积物间隙水向上覆水体扩散、人类活动迁出:氧化环境下颗粒物表面的吸附与沉淀 结合进入生源颗粒物 还原性环境硫酸盐还原为S2-,S2-和溶解态金属浓度高,可以产生硫化物沉淀(FeS2)热液活动 垂直分布:7类分布特点级形成原因及代表元素 1、保守行为型其垂直分布与温度、盐度变化相一致。仅受控于物理过程,不会富集于生源物质。Rb+ Cs+ MoO42- WO42-

海洋生物学复习题

海洋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初级生产者: 具有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将简单无机物合成高能有机物质的细菌、藻 类或其它绿色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 2.河口:河流进入海洋的区域,该区域的盐度在淡水与海水之间变化。 3.赤潮:指海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而使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水 中缺氧,鱼类大量死亡。 4.溶解潜伏热:1克的冰在同样温度下溶解为1克的水所产生的热量。 5.孤雌生殖:只有雌性个体参与的单性生殖方式。 6.光照层:海洋中的表层,在该水层中的光线能够保持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 7.浮游植物:在海洋中随水漂流的微型植物,个体多小于20微米。 8.牧食食物链:生物链的起点为活的海洋藻类,可以是浮游植物、也可以是大型藻类。 9.共生关系:对共生生物和宿主都有利的关系 10.潮间带:海岸张周围涨潮时的海平面与退潮时海平面之间的地区,称为潮间带,即位于低 潮线与高潮线之间的地区。 11.Salinity:水中总的含盐量称为盐度,以千分比的形式表示。 12.最低含氧带:在水深1000米左右,由于水中动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消耗氧 气的速度与氧气的产生速度相当,而导致溶氧量低的地带。 1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的各种元素沿着特定的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 终又回到环境中。其路线包括有生命阶段和由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所决定的无生命阶段,共同组成此循环。 14.食物链:能量和营养沿着生态系统中有生命活动的生物群落所经历的路线称为食物链,分 为牧食链和碎屑食物链。 15.寄生:存在于两种生物之间,一方受益,一方受到损害,受到损害的生物为前者提供营养

生物制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兽医生物制品学(Veterinary biopreparatics): 以预防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得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生物性制品的制造理论和技术、生产工艺、制品质量检验与控制及保藏和使用方法,以增强动物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时准确诊断动物疫病,并给予特异性治疗,防止疫病传播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菌(毒)种: 菌毒种就是有毒的菌种,像用于制造和检定生物制品的细菌、立克次体或病毒等,还有病原微生物等,用来制药或其它用途的。 灭活疫苗: 该类疫苗由完整病毒(或细菌)经灭活剂灭活后制成,其关键是病原体灭活。 混合疫苗: 又称多联疫苗。指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按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组合而成。接种动物后,能产生对相应疾病的免疫保护,具有减少接种次数和使用方便等优点,是一针防多病的生物制剂。 多价疫苗: 指用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 异源疫苗: 包含: ①用不同种微生物的菌(毒)株制备的疫苗,接种动物后能使其获得对疫苗中并未含有的病原体产生抵抗力。②同一种中一种型(生物型或动物源型)微生物的菌(毒)制备的疫苗,接种动物后能使其获得对异型病原体的抵抗力。 同源疫苗:

指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微生物株制备,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疫苗。 转基因植物疫苗: 把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和机体免疫机理相结合,生产出能使机体获得特异抗病能力的疫苗。 重组活疫苗: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病源微生物致病性基因进行修饰、突变或缺失,从而获得弱毒株。 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 将病原体免疫保护基因克隆于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实现体外高校表达,获得重组免疫保护蛋白所制造的一类疫苗。 微生态制剂(probiotics): 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可调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 免疫程序: 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免疫,第二阶段为高度免疫。 保护剂: 又称稳定剂,是指一类能防止生物活性物质在冷冻真空干燥时受到破坏的物质。 催化抗体: 也叫抗体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免疫球蛋白,兼具有抗体的高度选择性和酶的高效催化性。

海洋生物学期末试卷A复习进程

海洋生物学期末试卷 A

上海海洋大学特色类选修课2013学年第二学期 《海洋生物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赤潮: 2.钝顶螺旋藻: 3.游水母科: 4.海洋生物学: 5.海洋底栖生物 (benthos):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水层在海洋中是 范围内。 A.200m 以内 B.200—1000m C.300—1000m D.200—500m 2.海洋生物外来物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由原来栖息地区扩散到其它地区,下列不属于这种途径的是 。 A.人为引进 B.天敌减少 C.船底携带 D.压舱水 3.下列关于藻类的论述,错误的是 。 A.藻类是低等植物,分布广,绝大多数生活于水中 B.个体大小相差悬殊,小球藻 3-4μm ,巨藻长 60m C.具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生物 D.大部分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但存在极少部分有根、茎、叶的分化 学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4.下列不属于藻类的繁殖方式的是。 A.有性繁殖 B.无性繁殖 C.异养繁殖 D.营养繁殖 5.关于描述:有些种类则在细胞内另生被膜,形成休眠孢子(hypnospore)。它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到了生活条件适宜时,再行繁殖,描述的是。 A.厚壁孢子 B.动孢子 C.不动孢子 D.休眠孢子 6.下列不属于藻类生活史中的类型的是。 A.营养生殖型 B.孢子生殖型 C.无性和有性生殖混合型 D.三相型 7.植物生殖方式的演化方向是。 A.营养生殖、孢子生殖、有性生殖 B.营养生殖、有性生殖、孢子生殖 C.孢子生殖、营养生殖、有性生殖 D.孢子生殖、有性生殖、营养生殖 8.藻类的英文名是。 A. Algae B. Algea C.Cryptogamia D.Xanthophyta 9.关于海带的孢子体和配子体之间的差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带的孢子体和配子体之间差别不大 B.孢子体小但有组织的分化,配子体较大 C.存在异形世代交替生活史 D.存在营养生殖型生活史 10.下列按照海带发育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幼龄期、凸凹期、厚成期、脆嫩期、成熟期、衰老期 B.幼龄期、脆嫩期、凸凹期、厚成期、成熟期、衰老期 C.幼龄期、脆嫩期、厚成期、凸凹期、成熟期、衰老期 D.幼龄期、凸凹期、脆嫩期、厚成期、成熟期、衰老期 11.下列属于海带厚成期特点的是。 A.叶片肥大,有韧性 B.生长部细胞分裂旺盛,叶片生长迅速 C.积累大量水分 D.合子分裂产生的小孢子 12.下列不属于头部附肢的是。 A.第一触角 B.第二触角 C.第三触角 D.第一小颚 13.下列属于樱虾科的是。 A.毛虾属 B.鼓虾属 C.管鞭虾属 D.对虾属 14.小三毛金藻区别于球等鞭金藻的最显著特征是。 A.具有3根近等长的鞭毛 B.具有3根鞭毛,中间一个较长,外边2个稍短 C.具有2根鞭毛,但其鞭毛较长 D.具有3根鞭毛,中间一个较短,外边2个近等长 15.拟软体动物包括形态差别极大的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帚虫动物,但这三者均有的且区别于其他门类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A.体腔庞大,体不分节 B.营固着生活 C.具有触手冠 D.发育过程有类似担轮幼体期 16.剑水蚤的特征是。 A.可动关节在胸腹之间,尾叉刚毛5根。第一触角22-26节,一般大于体长一半,雄性第一右触角为执握肢。

海洋生物学整理2

1 课前知识 盐度:用‰表示。海水的盐度为35‰,可以省略千分号,即海洋的盐度为35。 海洋中六种主要离子:氯离子、钠离子、硫离子(硫酸根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钙离子; 四种次要离子:碳酸氢根离子、溴离子、硼酸、锶离子; 微量元素:铁、锰、钴、铜。 海洋的重要性:货物的运输通道之一;国防的重要领域;物质沉积;影响地球气候…… 地球上大于百分之六十的人口集中居住在离海岸线120千米的范围内。 海洋的危害:疾病的爆发地;污损生物影响航速、破坏潜艇…… 生物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的区别: 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研究海洋有机体与其物理化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主要关注海洋生物本身,在细胞、机体和种群水平上, 研究生物形态结构、生理以及行为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 动物界的33门中,除有爪动物门之外的32门都有动物在海洋中生活。 海洋物理特性的生态学意义: ?溶解性:溶解大量营养物质; ?透光性:光合作用; ?流动性:扩大分布范围; ?浮力:个体小、结构简单而脆弱的生物得以生存; 海洋沉积物: 大陆边缘沉积(陆源沉积); 远洋沉积(深海沉积):红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 生物量:某一给定时间,一定水体中总细胞数、总细胞群数以及叶绿体的量。 现存量:某一时刻,一定水体总植物生物量。 初级生产力:每天每平方米水体碳吸收量。 光合作用速率:每小时每个细胞所吸收的碳量。 总初级生产量:总碳吸收量。 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碳量。 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非生物因子:光强、水温、水的密度、光的波长、日照时间、营养的可获得性、垂直混合、湍流及深度…… 生物因子:光合速率、浮游植物产量、捕食…… 临界深度和补偿深度:临界深度(植物的光合等于植物的呼吸)有机物总量减少,补偿深度(植物的光合

133005生物制品教学大纲

GDOU-B-11-213 《生物制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生物制品学》是在微生物学、免疫学、传染病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等技术和方法,研究和制备生物制品,用以解决人、畜疫病防治的一门新兴应用科学。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生物制品生物学,主要讨论如何根据病源理化特性、培养特性、致病机理及免疫机理,获得合乎生物制品质量要求的生物制品。二是生物制品工艺学,主要研究生物制品制造工艺、保藏条件和使用方法等,保证和提高生物制品质量。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属于生物技术专业任选课,2.5学分;总学时45学时,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教学27学时。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类生物制品的特性和用途,掌握各类生物制品的基本制造理论、生产工艺流程等,了解生物制品的制造新技术和国家对生物制品研究、生产及使用中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关政策。为今后从事生物制品相关的专业性和管理型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面向专业: 本科程面向生物技术专业 四、先修课程: 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制品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学生必须在掌握一定的免疫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学好生物制品学。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生物制品学的概念与应用 一、生物制品的概念(A) 二、生物制品学的概述 1. 生物制品学的研究内容 (B) 2.生物制品学的相关学科(B) 三、生物制品学的应用(A)1.免疫预防2.诊断、3.治疗 四、生物制品学的任务 (B)1.研究制造安全高效生物制品;2.杜绝生物性有害因子的污染和传播;3.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第二节生物制品的分类与命名 一、生物制品的分类(A) 1.疫苗 2.类毒素3.诊断制品4.抗病血清5.微生态制剂 6.副免疫制品 二、生物制品的命名原则(B)。 第三节我国生物制品发展的历史与成就(c) 一、生物制品发展的历史成就(C)1.生物制品在国际上发展历史2.生物制品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二、我国生物制品现状(C) 第四节兽医生物制品学的发展方向与前景(C) 思考题 1.基本概念:生物制品学、生物制品、疫苗、活疫苗与灭活疫苗、重组活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抗独特里疫苗、单价疫苗、多价疫苗与混合疫苗、同源疫苗与异源疫苗、益生素、副免疫制品 2.生物制品有什么作用?有哪些种类? 3.简述生物制品的命名原则。 4.了解我国生物制品的生产、管理、销售和使用的现状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章灭活剂、保护剂与免疫佐剂(2学时) 第一节灭活剂 一、灭活与致弱的含义(A)1.灭活2.致弱 二、微生物灭活方法(A):1.物理方法;2.化学方法:常用灭活剂种类(A);灭活作用机理(B) 三、影响灭活作用的因素(A)1.灭活剂特异性2.微生物学种类与特性3.灭活剂浓度4.灭活温度5.灭活时间6.酸碱度、7.有机物的存在 第二节保护剂 一、保护剂(稳定剂)概念及作用(A)1.概念2.作用 二、保护剂分类(B) 三、保护剂的组成与作用机制(A) 1.保护剂组成(A):营养液、赋型剂、抗氧化剂

海洋化学基础(考试必备)

第一章:1.定义:海洋化学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以及海洋化学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化学问题的科学。2.资源类型: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3.海水淡化与海水晒盐:海水蒸发(粗盐提纯—主要成分氯化钠)(母液—多种化工产品)4.工业上如何从氯化钠中提取出氯气?(电解饱和食盐水)5.深海锰结核:自生于深海底的矿物。以锰和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为主要组分,含多种金属元素如铜、镍、钴等,结核状。锰矿球、锰矿瘤、锰团块或多金属结核,是潜在金属资源。来源:一是来自陆地,大陆或岛屿的岩石风化;二是来自火山;三是来自生物,浮游生物体内富集微量金属;四是来自宇宙。6.可燃冰:地球上的甲烷主要存在于陆地的地壳深处和海底的深海沉积物中。海底油气渗漏以及海底微生物厌氧反应会生成甲烷气体,在海底的高压和低温环境下,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类似冰块的天然气水合物结晶,存在于海底沉积物的空隙之中(甲烷泄漏到空气中,会比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还厉害。甲烷被利用,可缓解能源紧张)7.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滨州8.青岛发展海洋科技的优势:海洋自然资源丰富、海洋科研优势突出、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的科研项目。 第二章:1.海水远动形式:波浪【风浪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破坏力巨大)】潮汐洋流。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3.每逢初一、十五,太阳、月亮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对海水的引力合在一起,海水面凸出更高,形成大潮。每逢农历初八、二十二,太阳、月亮和地球互相垂直成直角,引力被抵消了一部分,海水面凸起较少,形成小潮。4.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的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分类:从低纬向高纬流动的洋流为暖流,从高纬向低纬流动的洋流为寒流。作用: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它促使不同海区间进行大量的水量交换、热量交换、盐分交换和溶解气体交换等。5.洋流形成原因:

浙江大学-海洋科学概论-海概复习总合集

邸雅楠 Habitat of 230,000 known marine species, over 10 million marine species estimated估计 1.Nekton:自游生物 marine mammals, fish, cephalopods头足类(章鱼)and crustacean甲壳纲类(海龟) 2.Plankton:浮游生物 zooplankton(浮游动物) (Copepod 桡足类Jellyfish水母Krill 磷虾Foraminiferans孔虫) phytoplankton(浮游植物) single-celled algae (micro-algae) and bacteria 3.Benthos(海底生物): Zoobenthos(底栖动物)and phytobenthos(底栖植物)?Multi-cellular algae (藻类)called by “seaweeds”(海藻)or macroalgae(大型藻类) thallus,(叶状体) photosynthesize(光合作用) Blades(叶片), not true leaves they lack veins(叶 脉) gas-filled bladders(气囊)or floats(漂浮物) or Pneumatocyst(气囊)maximize sunlight exposure. contain carbon monoxide (CO)

the stipe(菌柄), not found on all seaweeds A holdfast(固着器)holds the seaweed to the bottom. does not aid in gathering nutrients Chlorophyta = Green: Ulva(石莼/海白菜)Phaeophyta = Brown: Laminaria (海带)Rhodophyta = Red: Porphyra (紫菜) Flowering Plants(开花植物) ?Over 250,000 species exist worldwide,only a few of these exist in the marine community ?Those plants that do exist there must have mechanisms(结构)for dealing with salinity(盐分)。 ?These plants have true leaves, stems, roots and conducting tissues —Mangrove trees (Rhizophora, 红树木科) —Seagrasses —Salt marsh Plants Animals 1.1Classification of animals ?phyla (界), and then classes, orders, families, genus, and species invertebrate does not refer to a strictly defined scientific group, it is a handy term(随意的术语)meaning ?Invertebrates are far more abundant in the ocean and on land than vertebrates are,about 97% of animals are invertebrates Sponges (海绵动物)Cnidarians (腔肠动物)Flatworms (扁形虫)Ribbon

海洋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 设有海洋生物学专业的大学研究生院 辽宁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同济大学 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中山大学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 海洋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 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特别是海洋生态。其目的是阐明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 洋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 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海洋生物学发展简史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中记述了170多种海洋生物,按现代分类包括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蠕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原索动物、鱼类、爬行类、海鸟、海兽等十多个主要动物类群,其中海洋鱼类即有110多种。 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刊行的中国《黄帝内经》中,已有用墨鱼和鲍治病的记录。公元前一世纪前成书的《尔雅》,不但记载有海洋动物,而且还有海洋藻类。公元

初古罗马普利尼乌斯的《自然历史志》,记录了170多种海洋生物。中国明朝屠本睃的《闽中海错疏》,记载有200多种海产生物。 随着自然科学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海洋生物学进入到科 学的研究阶段。1674年,荷兰列文虎克最先发现海洋原生动 物;1777年,丹麦米勒开始应用显微镜观察北海的浮游生物; 19世纪前期,爱伦贝格在海洋中发现硅鞭藻类;英国达尔文 对他在1831,1836年“贝格尔”号航海中采集的蔓足类和珊 瑚类,进行了出色研究;德国米勒于1845年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和研究海洋浮游生物。 英国福布斯在19世纪中期先后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按深度将爱琴海分成九个带,并发表《英国海产生物分布图》;德国亨森于1887年提出浮游生物的概念,并对海洋浮游生物开展了定量研究;1891年,德国哈克尔提出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两个概念;1908,1913年,丹麦彼得松的工作奠定了海洋底栖生物定量研究的基础;1946年,美国佐贝尔的《海洋微生物学》奠定了海洋微生物,主要是海洋细菌的研究基础。

生物制品学复习题 2

生物制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总分20分) 生物制品:指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用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体来生产某些初级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或利用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制成作为诊断或治疗或预防疾病或达到某种特殊医学目的的医药用品。 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指利用加热或甲醛等理化方法将人工大量培养的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杀死,使其丧失感染性和毒性而保持其免疫原性,并结合相应的佐剂而制成的疫苗。 减毒活疫苗:又称弱毒疫苗,是指将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方法,连续传代,使其对原宿主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亚临床感染,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遗传特性,用这种毒株制备的疫苗就叫减毒活疫苗。 亚单位疫苗:是指提取或合成细菌、病毒外壳的特殊蛋白结构,即抗原决定簇制成的疫苗,这类疫苗不是完整的病毒,是病毒的一部分物质,故称亚单位疫苗。 细胞因子:是一组由机体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或中等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多肽)与糖蛋白。 合成肽疫苗:也称表位疫苗,是指使用化学方法合成能够诱发机体产生合成免疫保护的多肽制成的疫苗。 微胶囊疫苗:也称可控缓释疫苗,是指使用微胶囊技术将特定抗原包裹后制成的疫苗,是一种使用现代材料和工艺技术改进现有疫苗的剂型,简化免疫程序提高免疫效果的新型疫苗。 死菌疫苗:又称灭活疫苗,是指通常采用自然强毒菌株或标准菌株人工大量培养后,经加热处理或福尔马林、戊二醛、内酯等化学处理而制成。须加佐剂以提高其免疫效果。 单克隆抗体:将抗体产生细胞与具有无限增值能力的骨髓瘤细胞相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及克隆化使杂交瘤细胞成为纯一的单克隆细胞系,此细胞系能产生结构和特异性完全相同的高纯度抗体。这种抗体是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又是单一的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故称为单克隆抗体。 血液代用品:是指具有载氧功能、维持血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及扩充容量的人工制剂。 人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妇女在妊娠时由胎盘滋养层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异源二聚体 糖蛋白激素。 基因工程抗体:又称重组抗体,是指借助DNA重组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按人们的意愿在基因水平上对Ig进行切割、拼接或修筛,重新组装而成的新型抗体分子。 普通冰冻血浆:又称冷冻血浆(FP),将保存期内过期不满5天的抗凝全血或保存期满1年的新鲜冷冻血浆在4度条件下离心后分出的血浆迅速用—30度冰箱或速冻冰箱将血浆速冻成块,并 冻存在—20度以下,由此制得的血浆称为冷冻血浆。 血浆蛋白制品:是指从人血浆中分离制备的有明确临床疗效和应用意义的蛋白制品的总称,国际上将这部分制品成为血浆衍生物。 冷沉淀:又称冷沉淀抗血友病因子。将约200ml新鲜冷冻血浆在1~6摄氏度复融后留下冰渣状 不溶性成分,迅速高速离心,移去上层血浆,剩下的白色沉淀物即为“冷沉淀”。 基因工程疫苗:也称遗传工程疫苗,是指使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制成的疫苗。 人源性抗体:又称改型抗体或重构型抗体。用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CDR区序列替换人Ig中的 互补决定区序列,使人的Ig具有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抗原结合特异性 细胞工程:是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某些生物学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学基础-重点知识

海洋科学导论重点知识 第一章 1.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海洋---海水、海水的组成、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的边界(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河口、海岸带,海面上的大气等)。 研究内容: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军事活动应用研究等。 2. 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1)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 3) 4)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5)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相似问题:海洋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①海洋科学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②海洋中水---汽---冰的转化时刻都在进行; ③海洋作为一个自然体系,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 3. 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类型 ·分布特点: 深海锰结核以锰和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为主要组分,富含锰、铜、镍、钴等多种元素。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超过3000米的深海底部。以太平洋中部北纬6°30′~20°、西经110°~180°海区最为富集。 世界96%的锆石和90%的金红石产自海滨砂矿。复合型砂矿多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斯里兰卡、巴西及美国沿岸。金刚石砂矿主要产于非洲南部纳米比亚、南非和安哥拉沿岸;砂锡矿主要分布于缅甸经泰国、马来西亚至印度尼西亚的沿岸海域。 中国近海水深小于200米的大陆架面积有100多万公里,某中含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有7个:渤海、南黄海、东海、台湾、珠江口、莺歌海及北部湾盆地,总面积约70万公里,并相继在渤海、北部湾、莺歌海和珠江口等获得工业油流。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广东和

生物制品总复习整理

一、《生物制品学》有关的概念 1、什么是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s) 指以微生物、植物、动物体作为起始材料,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或手段人为地创造条件,生产某些初级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制成用以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或达到某种特殊医学目的的医药用品,通称生物制品. 2、什么是外毒素?什么是类毒素? 外毒素:一些细菌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毒性物质。 类毒素:外毒素经化学法处理后,失去毒力作用,而保留抗原性,这种类似毒素而无毒力作用的物质称为类毒素。 制剂的特点:吸收慢,刺激时间长,抗体滴度高,免疫效果好。 3、高免疫血清 指由特定抗原免疫动物(如,马),分离血浆或血清,精制而成的生物制品。 4、等电点沉淀法(Isoelectric point precipitation) 是利用蛋白质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而各种蛋白质又具有不同等电点的特点进行分离的方法。 5、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QM) 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6、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 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或活动。 7、什么是血液制品(blood products)? 指由健康人的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血浆蛋白组分,以及血液有形成分统称为血液制品。 用于治疗或被动免疫预防。 8、什么是冷沉淀(cryoprecipitate)? 又称冷沉淀抗血友病因子。 将约200ml 新鲜冷冻血浆在1~6摄氏度复融后留下冰渣状不溶性成分,迅速高速离心,移去上层血浆,剩下的白色沉淀物即为“冷沉淀”。 用于治疗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XⅢ缺乏症病人。 9、什么是疫苗? 疫苗是针对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或其蛋白质(多肽、肽)、多糖或核酸,以单体或通过载体经预防接种进入人体后,能诱导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使机体获得预防该疾病的免疫力。 10、什么是基因工程疫苗(engineering vaccine)? 指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将其转入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使其表达出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疫苗;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 ●基因工程疫苗类型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载体疫苗 蛋白质工程疫苗 基因缺失疫苗 基因疫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