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秒概念

时分秒概念
时分秒概念

1、钟面上有()根针,其中最长的是()针,最短的是()

针,走得最快的是()针,走得最慢的是()针。

2、钟面上一共有()大格,每大格又被分成()小格,一圈共有

()小格。

3、秒针走一小格是()秒,走一大格是()秒,走一圈是()

秒,也就是()。

4、分针走一小格是()分,走一大格是()分,走一圈是()

分,也就是()。

5、时针走一大格是()小时,走一圈是()小时,一昼夜是()

小时,时针要走()圈。

6、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

7、1时=()分1分=()秒

2时=()分5分=()秒

2时10分=()分1时20分=()分

3分15秒=()秒1分40秒=()秒

118秒=()分()秒90分=()时()分

100分=()时()分 1时5分=()分

1时35分=( )分65秒=()分()秒

比较大小:

1时()100分60分()1时

1分()10秒300分()3时

5分()500秒240秒()4分

1分()100秒10分()1时

5分()50秒200秒()4分

400分()6时1时40分()100分150秒()2分30秒150秒()2分30秒

补充合适的单位:

1. 一节数学课上了40()。

2. 小红上午在校时间约4()。

3. 小芳跳绳20下用了15()。

4. 课间休息10()。

5. 小明吃饭用了20()。

6. 小明做20道口算题用了2()。

7. 爸爸每天工作约8()。

8. 王艳跑50米用了10()。

9. 南京乘火车去上海用了5()。

10. 晚间新闻联播时间大约是30()。

1. 看一场电影用了90()。

2. 做一次深呼吸大约7()。

3. 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5()。

4. 夏天午睡大约1()。

5. 脉搏跳10次用了8()。

6. 小红下午在学校的时间是2()。

7. 一集电视剧的播放时间是50()。

8. 小惠每天晚上睡觉9()。

9. 小芳早晨起床穿衣服大约用了5()。

10.运动会上,小明跑60米用了12()。

初中化学公式概念方程式汇总

初中化学公式概念方 程式汇总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 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高效课堂的概念和特征

高效课堂的概念和特征 篇一我把我们的课堂称之为高效课堂。 我仍然要批评那些仅仅从字面上理解我们的人,有人甚至撰文批评高效课堂,我可以说他们不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让我们大声喊出来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超市是从分层出发,基于学情实施分类,即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超市,凸显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方式方法的尊重,它遵循的是差异性、选择性、人性化、个体性的教学原理。 超市的教学概念是通过黑板来实现的。黑板类似于超市里的货架,它是用来展示和陈列商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选择需求。 我们说黑板有三个意义。第一,是货架,用来陈列展览不同的学习内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我选择;第二,是竞技台,比较思维过程和创新成果;第三,是冶炼炉,思想碰撞、方法汇集,熊熊炉火,炼铁成钢。 因此我可以下一个绝对性的结论,高效课堂离不开黑板超市,没有黑板不能成其为真正的高效课堂,因为你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不能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仍然是大锅饭式的教学,好比是给脚丫子配鞋子,一旦鞋子不合脚,要么是削足适履,要么是小脚大鞋,合脚的才是最好的或者换句话说,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为了表述清楚这个教学主张,我还可以举例医生和教师的区别来加以说明。 对于医生看病,他能否要求所有的病人去照方服药当然不可以,因为病情不同,需要对症下药。即便是为了图省事,医生简单把病人分类,让每类病人按照一个方子去服药,恐怕这样做也不行。可我们的课堂竟然连简单的按病分类都没

能做到,这样的教学能有什么专业化真正的专业化是医生看病那样的望闻问切。遗憾的是,在我们旧式传统的课堂上找不到这样的专业化。我们让头痛和脚痛甚至没病的病人都必须服从于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进度要求,都必须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上遇到障碍,都必须按照教师课前猜测出来的难点去变着法子的强化训练。 狂欢是指向于生命的内在状态的,是指心动和神动,但提前是外在的动,即身动。也许很多人至今还没明白,课堂上让学生不开小差、不打瞌睡的,除了兴趣这个词外,还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谁见过走着路睡觉的 课堂要快乐起来,要坚决消灭苦学和如坐牢监、度日如年的感觉。我是实在无法容忍旧式传统课堂的不快活的,学生们学得太过于苦不堪言。因此,课堂必须正视和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我们有义务让他们学得快乐,我甚至在想,什么时候课堂能像开晚会那样,孩子们还会度日如年地盼着下课吗我们没有理由以学习的借口剥夺孩子们的快乐! 生命的狂欢,每当我说道这个词的时候,我就觉出了责任。因此,高效课堂一直无比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把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当成最重要的评价依据。在我们的评课里,即便是课堂知识达标率是100%,如果课堂气氛是沉闷压抑的,这样的课堂依然打零分,而这样的评价我们称之为一票否决。 那么如何实现狂欢 简单说,就是遵照儿童的方式。好比让喜欢饮酒的饮酒,让喜欢逛街的逛街,而喜欢表现的去尽情表现。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欲,只是我们缺乏激发而已。马斯洛的五大需求,我们的旧式课堂满足了哪个遵照儿童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就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为了兴趣而学的课堂一定是不会枯燥的。我又要评价一下减负了,我不知道咱们的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演变成负担的,如果饮酒对酒鬼

超越概念听力第二单元

PASSAGE1 A study reported that life expectancy has fallen or is no longer increasing in some pa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situation is worst among poor people in the southern states, and especially women. Public health researchers say it is largely the result of increases in obesity, smoking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They also blame differences in health services around the country. In 2006, a study found that only 4% of elementary schools provided daily physical education all year for all grades.This was true of 8% of middle schools and 2% of high schools.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22% of all schools did not require students to take any P.E. Charlene Burgeson is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She says one problem for P.E. teachers is that schools are under pressure to put more time into academic subjects. Also, parents may agree that children need exercise in school. Yet many parents today still have bad memories of being chosen last for teams because teachers favored the good athletes in class. But experts say P.E. classes have changed. They say the goal has moved away from competition and toward personal performance, as a way to build a lifetime of activity. These days, teachers often lead activities like weight training and yoga. Some parents like the idea of avoiding competitive sports in P.E. class. Yet others surely dislike that idea. In the end, schools may find themselves in a no-win situation. 参考译文: 2006年,一项调查发现只有4%的小学全年给所有年级的学生安排了每日活动时间。8%的初中和2%的高中学校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调查还发现, 22%的学校根本就不要求学生参加体育课。 Charlene Burgeson是全美运动和体育教育协会的执行理事。她说,体育老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学校在重压之下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文化科目。 另外,家长赞同孩子在学校进行锻炼。但因为老师通常青睐体育好的学生,很多家长至今保留着班级里分组时最后才被挑选上的不愉快的记忆。 然而,专家说体育课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说体育课的目的从竞技转为个人表现,而把其当作一种建立终身运动的方法。现在, 体育老师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如负重训练和瑜伽之类的锻炼。 一些家长支持不在体育课里教授竞技体育的想法。但另一些家长却完全不赞同。结果,学校可能会处于一种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处境。 Health and Fitness----To A Healthier and Stronger Life! Health and Fitness' is dedicated to all those who wants to have a better health for a better life. A fit body leads to a healthy mind and a healthy mind would in turn have a wealthy soul! So, the aim is to provide with information and guidance to achieve a healthy and wealthy body and soul.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题讲座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考点剖析: 1、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热点预测 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用化学用语表示微粒或元素化合价,根据物质名称或指定物质类别书写化学式是较典型的题。近年来联系最新科技信息的题目渐多,一般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式说明新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分子构成情况。 2、物质的结构和分类 分子、原子、离子定义及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是本部分考查的重点,联系环保、化工等问题,考查物质的类别、组成或构成及隶属关系。在介绍一种新物质或有关环保、毒品或中毒的事件后,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讨论和判断,是较新潮的题型。 3、化学方程式 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对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多与书写方程式相揉和,特别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必考点。 4、质量守恒定律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是本部分的基础,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各地中考题中的常见题型,如: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之中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求某物质的化学式或推断物质的组成。 说明:本部分内容在各省市中考题中都有,常常作为中考试题的开篇题,考核率为100%,命题的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 复习技巧点拨 1、掌握规律,把好记忆关,在记忆过程中注意总结,增强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2、复习时要有所侧重,在中考中,化合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必考知识点,对于这样的精品知识,复习时要重点突破。 3、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生本课堂的概念扭转

生本课堂的概念扭转 引言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认知。学生的前概念是生本课堂的起点,学生对于问题和概念的原有认知水平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设计和走向。对于学生已经知道的概念,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淡化和弱化;而对于学生错误的概念,则注重实质性的引导,通过实验或探究,实现学生的概念的本质上的拨乱反正;而有些学生的概念认知是一个“擦边球”,总体来说不能算错,但是有部分的认识则稍有出入,对于这一部分群体,我们则要在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微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正确与错误,从而逐渐扭转自己的认知。 小学的课堂中,有很多学生的前概念的错误或偏颇。例如影响沉浮的因素和浮力的计算,例如水蒸气的形态和识别水蒸气,例如了解磁铁的磁性及能吸引的物质。学生关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或基于小时候的玩耍,或家长告知,或自己理所当然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根深蒂固的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很难彻底纠正过来。学生有时候是固执的,不严谨的教学设计很容易被学生的牛角尖所质疑,也很难让学生信服。因此,关注合理的教学设计,无懈可击的教学思路,设计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来彻底扭转生本课堂的学生的前概

念对于教学质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接下来,我就以《水珠从哪里来》一课谈谈教学设计对于学生错误前概念的影响和扭转。 课例陈述 《水珠从哪里来》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本节课是从上一节在观察冰融化过程中伴随着产生的一个变化:在杯子的外壁上也形成了水珠,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测和实践证明,揭示水珠的来历和成因,为下一节课水蒸气的特点和蒸发做好铺垫。因此这一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有一个学生认知上的误区,而这节课就针对学生这个误区展开思维攻坚。 活动一,观察水珠的形成。学生观察盛有冰块的杯子,并且发现杯子外面的水珠。通过让学生自己亲手操作的过程,排除操作失误的可能性,说明即使在操作正确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水珠。同时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仔细观察冰块形成过程,并且要求学生仔细描述这一个过程:学生通过认真细致的描述,会得到这样一个现象:杯子的外面一开始形成了雾气,然后雾越来越浓,最后形成小水珠。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水珠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连贯思考下面的问题:水珠从哪里来?从外界还是从内部? 活动二,研究水珠的形成条件。每个学生从抽屉里拿

第一章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一、重点、难点概要复述 随机事件的定义及事件间的关系;概率的定义及性质;常见的三大概率模型:古典概型,几何概型,贝努利概型;条件概率与三大公式:乘法公式,全概公式,贝叶斯公式;事件的独立性。 1.设事件表示“甲产品畅销,乙产品滞销”,则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设为事件,则都发生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但与不发生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中不多于一个发生可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 3.设为随机事件,则。 A.B. C.D. 4. 设为随机事件,则。 A. B. C. D. 5.设事件满足,则 _______. 6.将20本书随机放入书架,则指定的某3本书挨在一起的概率是 ____________. 7.向半径为的圆内随机抛一质点,则质点落入圆内接正方形区域的概率为__________. 8.将一枚骰子连续抛掷100次,则事件“出现1点或6点”至少发生2次的概率为_______. 9. 一批灯泡共100只,其中10只为次品。做不放回抽取,每次取1只,则第3 次才取到正品的概率为___________. 10. 三个箱子,第一个箱子有4个黑球、1个白球,第二个箱子有3个黑球、3个白球,第三个箱子有3个黑球、5个白球。现随机地取一个箱子,再从这个箱子中任取一个球,则这个球为白球的概率为 ___________。若已知取得的球为白球,则此球属于第二个箱子的概率

为__________. 二、常见问题及解法 (一) 随机事件的表示: 1.随机事件的表示:设为随机事件,则 i)同时发生可表示为; ii)至少有一个发生可表示为; iii)发生但不发生可表示为 (二)随机事件概率的求法 1.利用加法公式: 2. 应用乘法公式:,其中. ,其中。 注:若,则由乘法公式可得 从而,也即与可以相互转换。又因 ; 故,可相互转换。 3. 在古典概型中求事件的概率: 4. 在几何概型中求事件概率: 5. 在贝努利概型中求事件的概率:在重貝努利试验中,事件每次发生的 概率为,则事件 恰发生次的概率为:,。 6. 利用全概公式与逆概公式求概率:设是完备事件组,,是任一个事 件,则 (i)全概公式: (ii)逆概公式:,其中。 (三)事件独立性的判断 1. 根据实际问题直观判断 2. 根据定义来判断或证明:事件相互独立当且仅当。 三、拓展练习 1.设事件满足求 2.设事件满足,已知,求。 3.设事件满足,,, 求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为。 4. 设事件满足 则有 (A) (B) (C) (D) 5. 设事件满足则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习题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习题 一.选择题 下列有关同位素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 A. 质量数相等,原子序数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B. 质量数和原子序数都相等,化学性质不同 C. 质量数不相等,原子序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 D. 质量数不相等,原子序数相等,化学性质不同 原子的摩尔质量,正确的描述是指( ) A. 任何一摩尔原子的质量 B. 标况下,一摩尔原子的质量 C. 含有阿佛加德罗数目个原子的质量 D. 数值上等于原子量,单位为g·mol -1的质量 一种未知气体,在一台扩散仪内以15.0mL·s -1的速度扩散,而此仪器内甲烷气体以30.0mL·s -1的速度扩散,则未知气体的分子量为( ) A. 64 B. 32 C. 144 D. 72 完全中和10升0.01mol·L -1 H 2SO 4需NaOH 的物质的量为( ) A. 0.2mol B. 2mol C. 0.5mol D. 0.4mol 与20克SO 3所含氧原子个数相同的CO 2的质量为( ) A. 33克 B. 44克 C. 16.5克 D. 22克 3.1克磷与氯气反应,生成PCl m 和PCl n 混合物,已知PCl m 和PCl n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PCl m 和PCl n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 A. 3 B. 2 C. 0.06 D. 0.04 E. 0.05 一定量的某气体于300K 时装入10升密闭容器中,此时压力为91.2kPa ,若温度升高为360K ,容器压缩为原来的3/4,此时压力将变为( ) A. 68.4kPa B. 121.6kPa C. 146kPa D. 73kPa 将等体积的氧气和氢气放入钢瓶中,此时的温度为423K ,压力为20.26kPa , 经点燃爆炸并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则P 总, P 2 O 分别为( )kPa A. 10.133 B. 15.199 C. 5.066 D. 0.1 E. 0.05 将100kPa 压力下的氢气150mL 和45kPa 压力的氧气75mL 装入250mL 的真空瓶,则氢气和氧气的分压分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 1、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物理变化: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这种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4、化学性质: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 活泼性---稳定性、酸性---碱性 5、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6、混和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7、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8、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9、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10、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11、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 12、无机化合物:(包括酸、碱、盐、氧化物) 13、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14、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另一种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15、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16、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17、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18、还原反应:这种含氧化合物理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1) 放热反应:反应后使体系温度升高。 包括:燃烧反应、氧化反应、中和反应、金属与酸反应、CaO与H2O反应等。 (2) 吸热反应:需要在不断提供热量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的反应。 包括:加热分解制氧气。 19、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0、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查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2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22、催化剂: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 催化作用。 23、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5、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6、相对原子质量:即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 所得的值叫做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7、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8、硬水: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29、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30、化学式: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31、合金:在金属中加热融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中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和物,叫溶液。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基本概念和理论

/初三化学(下)总复习测试卷(一)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C:12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市场上销售的食盐种类有加钙盐、加锌盐、加碘盐等,这里的“钙”、“锌”、“碘”是指( ) A 、分子 B 、元素 C 、单质 D 、阴离子 2、下列现象,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①有水滴产生的过程 ②浓硫酸放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了 ③碳酸氢铵露置空气中质量减轻了 ④爆炸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下列变化中,可以用来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是( ) A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氮气和氧气 B 、分解液态水得到氢气和氧气 C 、分离KNO 3和NaCl ,得到KNO 3晶体 D 、对天然水加热时有气泡冒出 4、已知用碳还原烘干的铬酸钠可制得氧化铬4Na 2CrO 4+4C+O 2==4Na 2CO 3+2Cr 2O 3,在这反应前后的两种含铬的化合物中,铬的化合价依次是( ) A 、7、3 B 、6、3 C 、6、5 D 、5、6 5、下列各组物质中,在物质分类里前者从属于后者的是( ) A 、纯净物、混合物 B 、氧化物、化合物 C 、单质、化合物 D 、金属、非金属 6、过氧化氢(H 2O 2)是隐形眼镜的洗液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 、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 D 、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7、一个CO 分子的质量为a 千克,其中氧原子的质量为b 千克,若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则CO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b a a -8 B 、b a a -12 C 、b a a -16 D 、b a a -32 8、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或通入到水中,所得溶液pH 小于7的是( ) A 、CuO B 、CaO C 、CO 2 D 、NaCl 9、使25克甲与5克乙充分反应,所得混合物中含10克甲和11克丙,还有另一种新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其化学式分别用A 、 B 、 C 、 D 表示,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A+B==C+D B 、A+2B==2C+D C 、2A+B==2C+ D D 、2A+B==C+2D 10、现代医学证明,人类牙齿由一层称为碱式磷酸钙的坚硬物质保护着。碱式磷酸钙 的化学式中除钙离子外还含有一个氢氧根离子和三个磷酸根离子(PO 43-),则其化学式正 确的是( ) A 、Ca 2(OH)(PO 4)3 B 、Ca 3(OH)(PO 4)3 C 、Ca 4(OH)(PO 4)3 D 、Ca 5(OH)(PO 4)3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杜红卫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 可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往往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概念教学,以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这是每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概念教学的现状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点,它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认知的思维水平的限制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一些抽象的、不常接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概念的网络,以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程度。对于概念教学这个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加强了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行动上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案例 1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关于“平方根”的概念教学课,上课开始,教师呈现一组面积不同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求边长 x 。 这组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能够很快的得到答案。由于边长都非负,所以学生的第一反应说出的都是这组数的算术平方根,因为教师设计要讲平方根,所以要求学生写出计算过 程,并强调,然后取正舍负,再由这四个例子进行抽象概括出平方根与算数平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专项练习题

综合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符号能同时表示一个原子、一种元素和一种物质的是() A. O2 B. Zn C. N D. Ca2+ 2.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C.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D.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 3.氧气由() A. 氧原子构成 B. 1个氧分子构成 C. 氧元素组成 D. 2个氧原于构成 4.在3CO+Fe2O33CO2+2Fe的反应中,还原剂是() A. Fe2O3 B. CO C.Fe D. CO2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C.合金是一种或几种金属混合在一起形成的 D. 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最重要的矿物能源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核带正电 B. 原子核中含有质子 C.原子中电子数不等于质子数 D.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7.在化学方程式3NO2+H2O=2HNO3+R中,R的化学式是() A. NO B. N2 C. N2O3 D. NH3 8.下列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改变的是() A. CaO+H2O=Ca(OH)2 B. H2O+CO2=H2CO3 C. CaCO3CaO+CO2↑ D. 2CO+O22CO2 9.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 A.最外层电子数 B.核外电子层数 C.核内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10.在通电分解水的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 A. 元素种类 B.原子个数 C. 分子个数 D.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1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液体 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由二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组成的 B.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硫分子和氧分子 C.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 D.物理变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13.下列方法中,能够使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的是() A. 增加水的质量 B.在水中增加硝酸钾的质量

课堂教学改革----概念

课堂教学改革----概念 依安县中心中学何福军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最为基础知识。很多初中生对概念只机械的记忆,缺乏对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从而导致对数学应用不是那么的得心应手,无法建立数学的基本模式。要对概念深刻理解,才能在解决数学问题中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建立数学模型。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以往教学中结论已不再适用,下面是我对个人的教学经验讲一讲我的看法: 第一、在教学基本概念中,应让学生学会理解 要记住数学概念、定理、定义,首先要理解透彻,不能囫囵吞枣,尽量让教师在讲概念时讲清。例如:在讲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的时候,教师会通过大量的实例建立数学模型,提出问题,你能否根据上面的函数的共同特点写出这种函数的一般形式。让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教师则通过学生的回答去关注学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是否到位。让学生从不同的关系式中找到反比例函数,让学生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养成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得到的概念学生是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在后面的数学实际运用中就应该很从容。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数学的一些事物有了足够的了解,然而这些不足以说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高度以经达到理性的高度,所以教师

要通过对概念的教学,达到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升华,从而得出经验。我认为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学习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最简单的方法。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在这样的认知冲突上,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达到获得数学基本技能的目的。 第二、在基本概念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会记忆的习惯 要理解数学概念,还应该进行必要的识记。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通过记忆来加深理解。 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记忆:1、 用顺口溜记忆。如:讲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时,我编了:“同大取出大,同小取出小,大的小、小的大中间找,小小和大大取不了。”有效的让学生克服了求不等式解集时常犯的错误。2、用数形结合法帮助记忆。如:讲实数的相反数时,既要讲其代数意义,同时又要讲几何意义“: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又如讲一次函数函数(0)y kx b k =+≠的性质“当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时,在初学函数的大多数学生而言,比较难以理解。这可结合具体的函数图象来讲解: O 2y x =+

难点1相与组织的概念

难点: 相与组织的概念 一、相的概念 在金属或合金中,凡化学成分相同、晶体结构相同并有界面与其它部分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叫做相。液态物质为液相,固态物质为固相。 固态合金中有两类基本相: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 1.固溶体 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和性能均匀的、且结构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与固溶体晶格相同的组元为溶剂,一般在合金中含量较多;另一组元为溶质,含量较少。 固溶体用α、β、γ等符号表示。A 、B 组元组成的固溶体也可表示为A(B), 其中A 为溶剂, B 为溶质。例如铜锌合金中锌溶入铜中形成的固溶体一般用α表示, 亦可表示为Cu(Zn)。 2.金属化合物 物 , 或称中间相。 金属化合物一般熔点较高, 硬度高, 脆性大。时, 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提高, 而塑性和韧性降低 。 二、组织的概念 将一小块金属材料用金相砂纸磨光后进行抛光, 然后用侵蚀剂侵蚀, 即获得一块 金相样品。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金属材料内部的微观形貌。这种微观形貌称做显微组织(简称组织)。

组织由数量、形态、大小和分布方式不同的各种相组成。 金属材料的组织可以由单相组成,也可以由多相组成。 例如, 图(a)为纯铁的室温平衡组织。这种组织叫铁素体,由颗粒状的单相α相(也称铁素体相)组成。 图(c)是碳质量分数为0.77%的铁碳合金的室温平衡组织, 叫珠光体。它是由粗片状的α相和细片状的Fe3C相两相相间所组成。 (a) 0.01%C 铁素体 500倍 (b) 0.45%C 铁素体+珠光体 500倍 (c) 0.77%C 珠光体 500倍 (d) 1.2%C 珠光体+二次渗碳体 500倍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17H35COO-、 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 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2+、Fe3+与S-不能大量共存;Fe3+与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2+。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

超越概念听力答案

Dialogue 1 Main ideas 1. This is not a naturally-occuring conversation; this is a conversation in a movie written by a film writer. 2.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s place in Ruth's home. The two speakers are friends. The first speaker's name is Barbara and the second speaker's name is Ruth. The conversation is about work related issues. Ruth doesn't like her job and is thinking of looking for another job. 3. Barbara feels terrible about her job while Ruth likes her job. 4. Barbara's attitude towards her job is not quite right. For her, meeting the public was tiresome and unpleasant because her attitude was cold and uncooperative, sometimes even antagonistic. 5. Narrator: It was as simple as that. For Ruth, meeting the public was pleasant because she enjoyed people and greeted them with a smile. For Barbara, meeting the public was tiresome and unpleasant because her attitude was cold and uncooperative, sometimes even antagonistic. Details and Inferences 1.F 2.T 3.F 4.T 5_F Dialogue 2 Main Idea 1. Her work came home last week and this job means their daughter's bedroom has been turned into a mini- studio and their house suddenly seems like the Bethesda bureau of NPR. In fact, she loves the fact that she is sitting at home right now. She has had a cup of coffee, and she is sitting m a very comfortable armchair. She has a home office. Despite all these, she is questioning how one can set psychological boundaries in the home to keep work from interfering, aside from a the lines are blurring. 2. The second speaker's name is Maggie Jackson. Her new book is called Balancing Work, Life and Refug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She states that "[B]ecause of technology, we are able to have our bodies at home, but our minds in a different place... You are doing work that separates you mentally from the home." She thinks that we're making the boundaries more flexible ;boundary- making is important, but we don't make enough boundaries In that sense, we are facing all kinds of problems and dilemmas while working at home Details and Inferences 1. Maggie says, "For me, I was writing about the world of the workplace, the work/life balance, and noticing that the lines were blurring and also, at the same time at home, I was gaining the technology to be more Ilexible in my work. I could come home for dinner, put the kids to bed, finish a story or interview people in California-and I'm on the East fhme, I felt as though my work was seeping and leaking and bleeding into the rest of my house."}} JQ`llcIt supports Magg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