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

《中庸》节选
《中庸》节选

《中庸》节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子谈谈“中庸”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自学

【先独立完成,再在组内商讨得出合理的答案,最后展示。要求又快又好。】

(一)《中庸》原是《》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

(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孟子为“”。

(三)何谓“中庸”?

1.《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如,中庸之道。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

2.程颐、程颢: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

3.课文注释:

中:

庸:

二、合作互译

【译读要求:1、圈划文段中的重要字词(注音、释义),明确字词的特殊用法或含义,积累文言词句。2、标出译读中的疑点、难点。3、此外,学生若能能补注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并能切合文意自是更好。】

1

(一)翻译课文节选第一节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

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翻译课文第二节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三)翻译课文第三节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三、合作探究

1.“中庸”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请在划横线的地方填写你认为能概述“中庸”的精神实质的关键词)

2.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2

3、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之道还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B、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四、读写训练

请问:文章中哪句话对你最有启发?你怎样理解“中庸之道”?(300字微写作)

3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着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其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和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它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做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书中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这些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注音 中庸.________ 须臾. ________ 忌惮.________ 笃. 行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率?????率.性之谓道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 莫?????莫. 见乎隐 人莫.知其子之恶 人莫. 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天下莫. 柔弱于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至莫.夜月明 图久远者,莫. 如西归

《中庸》节选导学案(学生版修改)

《中庸》节选导学案 编者:王余芳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一、独立自学(A级) 【先独立完成,再在组内商讨得出合理的答案,最后展示。要求又快又好。】 (一)《中庸》原是《》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 (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孟子为“”。 (三)何谓“中庸”? 1.《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如,中庸之道。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 2.程颐、程颢: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 3.课文注释: 中: 庸: 二、合作互译,质疑解难(AB级) 【译读要求:1、圈划文段中的重要字词(注音、释义),明确字词的特殊用法或含义,积累文言词句。2、标出译读中的疑点、难点。3、此外,学生若能能补注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并能切合文意自是更好。】(一)翻译课文节选第一节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中庸导学案

《中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与《中庸》有关的文学常识,能准确诵读,读准字音、句读,把握大意; 2.通过诵读翻译,积累文言词句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思想,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知人论世 子思,名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 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解读文本 1. 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有何作用? 2.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 拓展探究 3、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4、文中提出了“五步”学习的方法,“五步”具体指哪五步?请结合自己的 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角度】《论语》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请以“感受孔子”为主题,写一段文字。 【示例】 寂寞的孔子 孔子是寂寞的,因他活了太久。看惯了近旁的生死离别,喝多了永诀的苦酒,却依然遏制不住心底蓦然泛起的悲痛。 他还在。是的,他还在。但曾经熟稔的那些人呵,孔鲤、颜回、子路……他们都去了,只有他还在。 记得么?《论语》中有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我还以为你死了……”电影中常见却矫情的话,在孔子口中,却极淡,极轻,平凡如早期的问候。张爱玲曾写道:于时间的荒野中,于千万人之中,碰到你所要见的,没有迟一步,亦没有早一步,唯有说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就是这般淡然又小心隐藏着无限喜悦的话。 然而孔子还在,颜回终是先走了。《论语》描述: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是他自己曾说,过犹不及,但为颜回,他愿放下这一切,痛痛快快地破一次例。醇厚年代奔涌的真性情。孔子言语中也能有凤姐的泼辣。 但更多时候,他只能用圣贤般含蓄而端庄的语言,不小心,抑或故意漏出一丝丝悲凉的心绪。子曰:“从我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离别过后的,哀而不伤。 孔子是寂寞的,因他与学生欢悦的曾经。 《论语》中也可找见: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訚訚、行行、侃侃,极可爱的搭配,幽默地刻画出学生性格。读到“子乐”,伴随的定然是由衷的会心一笑。但之后,孔子提出的,却是“不得其死”。当时,也许只是有依据地开玩笑,不想这个预言竟成真——在乱战中,子路被杀。不知孔子,他可曾悔? 也许没有这话,也是一样的结局。但对于孔子,便是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和无法抹灭的内疚。虽然他曾多次骂过子路,但那并不代表子路不是他最喜爱的学生之一呀!即使那些斥责,也是客观中饱含着亲昵。 易中天说他读《论语》,最喜欢的就是孔子与学生间的对话。 可惜,只如彼时阳光。相形之下,黯淡了孔子独自的岁月。 孔子是寂寞的,更因为他圣贤的地位。高山仰止,所以遥不可及。 然,他是教育家,他是思想家,他更是一个普通人。他只是一个对于生命和思考兴味盎然的小老头,甚至,他还有年少轻狂的美好青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可在今人的眼中,他只能当一个略略佝偻着身子,睿智而慈祥的圣人。却不知他也曾怀着梦想四处奔波,他也曾和学生谈笑风生,他也曾因当不上官而赌气要漂流到小岛…… 但这一切都过去了,只剩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爷爷。 不知,他会不会羡慕庄子那只毕生在泥里拖着尾巴的龟…… 历经千年,怎样的孔子也只能是自家想像。于是人们在他身上把所有的美好和希冀寄予,尽管这与真实的孔子已有一定差距。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孔子的不同理解从音乐就可见一斑。于丹讲《论语》是闲适而恬淡的,易中天的便是悲壮中的刹那欢愉。 无可否认的,是《论语》赋予中国文化的淡青底色和草纸样粗糙而质朴的手感。所谓中庸,如灰色的孔子能搭配桃红和洁白,如略高于体温的水带来源源不断的温暖。 《论语》的寂寞,弥散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怎样华美的语言,也显得形只影单。 世事看上去残忍,转身,却也是一种慈悲。寂寞的孔子,开创了不寂寞的文化;诗词歌赋,在这片质朴的天地间摇曳芳华。 我之罪是湛蓝,翅膀在天空下哀伤——如是孔子,如是,孔子的寂寞与过往的离殇。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曾德元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 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 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文言主现象与翻译 教学难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想 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 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 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 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 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 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 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 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 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 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 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 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 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 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 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 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 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 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

完整word版,《中庸》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庸》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曾德元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 四课时完成。一、二课时学习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三、四课时理解运用。 第一二课时 一、知识链接 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 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 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 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3、什么是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二、自主学习 1、朗读正音 发而中节民鲜能久矣敬大臣,则不眩笃行之 不可须臾离也莫见乎隐好学近乎知

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大学》节选导学案

【知识链接】 1、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3、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①明明德:彰显美好的德行; ②亲民: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③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同步练习教学提纲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 同步练习

《中庸》节选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致.中和,天地位焉 致:达到。 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放下。 C.小人反.中庸 反:反对。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勉励,指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解析:反,违背。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喜怒哀乐之.未发 A.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B.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C.填然鼓之. D.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指示代词。C项,音节助词,无义。D项,助词,的。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容 ..中道,圣人也 B.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 C.好学 ..近乎知 D.吾从而 ..师之 解析:A项,古义:指自然而然。今义:不慌不忙、镇定、沉着。B项,古义:指审慎地询问。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D项,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表动作的承接。今义:一个词,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尊贤.,则不惑 D.子.庶民也 解析:A、B、C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D项,意动用法。 答案:D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中也者,;和也者,。 (2)好学近乎知,,。 (3),,,明辨之,笃行之。 (4)诚者,;诚之者,。 答案:(1)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达道也(2)力行近乎仁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带答案)

及第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制:秦海杰张华伟演做:王永静审核:王玉娟审批: 《寡人之于国也》训练题 一、双基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a)兵 B.孝悌(tì)饿莩(fú)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 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④⑤ 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7.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知文章,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通过哲学思想的探讨,掌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原则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经典的思想魅力,提升“人性”境界。 教学重点研读文章,理解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由浅入深地理解中庸的精神实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中庸 易中天教授在《中国智慧》这部著作里说到,法家是斗争的哲学,道家是转化的哲学,而儒家是中庸的哲学。很多人将中庸理解为折中、模棱两可、保守与妥协、骑墙、和稀泥、好好先生,各打五十大板,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识中庸 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2.《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 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用理性来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中庸 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 (1)狂狷.(juàn)(2)讪.(shàn)(3)徼.(jiāo) (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 2.重要词语 (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民鲜.久矣:少 (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 (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 (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 (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

(7)小大由. 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 :和,和谐。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同,等同。指无差别的同一 (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 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 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 上者:毁谤 (12)恶徼. 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 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 3.通假字 (1)然则师愈与. :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 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 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 ,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 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 以为勇者:通“逊”,谦逊 4.虚词用法 (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与??? 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 之:结交,动词 5.特殊句式 (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其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和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它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做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书中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这些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注音 中庸.________ 须臾. ________ 忌惮.________ 笃. 行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率?????率.性之谓道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 莫?????莫. 见乎隐 人莫.知其子之恶 人莫. 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天下莫. 柔弱于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至莫.夜月明 图久远者,莫. 如西归 微?????莫显乎微.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恨晨光之熹微.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体?????体.群臣也 轻暖不足于体.与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即冈峦之体. 势

高二语文《中庸》第1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理解中国“和”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独立自学(A级) (一)《中庸》原是《》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孟子为“亚圣”。 (三)何谓“中庸”? 1.《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如,中庸之道。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 2.程颐、程颢: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 3.课文注释: 中: 庸: 4.于政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持一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不巴结权贵,不行巧言令色钻营取巧之术;亦不消极等待。全凭一身修养,一腹经纶,一腔热血,适时而为,进而不骄狂,退而无愧悔,安守现状时不颓废哀怨,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为中庸。 于美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岂可灭绝心性?见色而不起淫心,

人教版2020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4.2《中庸》节选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庸》节选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所给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yú 须臾. 丰腴. 阿谀. 奉承 B.zhòng 中.节 中.意 中.转环节 C.xuàn 不眩. 船舷. 泫. 然泪下 D.dǔ 笃.行 驽.钝 好高骛. 远 解析B 项,“中转环节”的“中”应读“zhōng”;C 项,“船舷”的“舷”应读“xián”;D 项,“驽钝”的“驽”应读“nú”,“好高骛远”的“骛”应读“wù”。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C. D. 解析D 项,“笃”的意思是“坚持”;“措”的意思是“放下”。 答案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B. C. D. 解析A 项,①细微的事;②如果没有。B 项,①遵循;②全、都。C 项,体恤,体谅。D 项,①弘扬;②聪 明。 答案C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B.“大学”相对“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大学问。 C.《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子思所作。是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D.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把它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解析D 项,表述错误,是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答案D 5下列各句从句式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B.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C.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D.诚者,天之道也 解析B 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其他三项是判断句。 答案B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天命. 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命. 之谓性 命:赋予。 B.喜怒哀乐之未发. 发:发生。 C.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 育:孕育。 D.小人而无忌惮. 也 惮:害怕。 解析B 项,“发”的意思是“出现,表现出来”。 答案B 7下列语句中,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B.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C.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D.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解析D 项前后两个分句是承接关系,其他三项是并列关系。 答案D 8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认为,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B.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C.孔子总结自己的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这种主张。

《中庸》节选学案2012学生___龚德国

《中庸》节选同步学案 一.疏通课文 第一段 天命之谓性.(本性),率.(遵循)性之谓道,修.(修明)道之谓教.(教化)。道也者,不可须臾 ..(片刻,一 会儿)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 ..(警戒谨慎)乎.(在)其所不睹,恐惧乎.(在)其所不闻。莫.见.乎.(在)隐.(没有什么比隐秘的地方更易被发现),莫显乎.(在)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表 现出来),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符合节度),谓之 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也。致.(达到)中和,天地位.(安于其位)焉,万物育.(生长繁育)焉。 第二段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段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很少)能久矣!” 第四段 子曰:“道之不行.(实行)也,我知.(知道)之矣:知.(聪明)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 (知道)之矣:贤者过之,不肖 ..(不贤的人)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段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 ..(努力实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了)。”知.(懂 得)斯三者,则知.(知道)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 ..(的方法)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第六段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 亲.(亲爱)亲也,敬大臣也,体.(体恤)群臣也,子.(像爱护自己的孩子爱护)庶民也,来.(招来)百工也,柔.(善待)远人也,怀.(安抚)诸侯也。修身,则道立. (确立);尊贤,则不惑.(迷惑);亲亲,则诸父昆弟 ..(兄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迷惑);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第七段 诚者,天之道.(道理)也;诚.(努力达到“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努力)而中.(符合),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坚守不渝)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放弃)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坚持),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 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小人闲居 ..为不善 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4.莫知其苗之硕. 5.其机.如此 三.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之谓性性:本性 B.中也者,天下知大本也中:适合,符合 C.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 D.子庶民。则百姓劝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不勉而.中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B.喜怒哀乐之.未发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尊贤,则.不惑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D.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四. 翻译下列句子 1.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3章) 2.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 3.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第6章)

人教版《中庸》节选-原文及译文

《中庸》节选原文及译文 【原文】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 【原文】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原文】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文】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原文】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同步练习

《中庸》节选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致.中和,天地位焉 致:达到。 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放下。 C.小人反.中庸 反:反对。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勉励,指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解析:反,违背。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喜怒哀乐之.未发 A.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B.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C.填然鼓之. D.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指示代词。C项,音节助词,无义。D项,助词,的。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容 ..中道,圣人也 B.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 C.好学 ..近乎知 D.吾从而 ..师之 解析:A项,古义:指自然而然。今义:不慌不忙、镇定、沉着。B项,古义:指审慎地询问。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D项,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表动作的承接。今义:一个词,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尊贤.,则不惑 D.子.庶民也 解析:A、B、C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D项,意动用法。 答案:D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中也者,;和也者,。 (2)好学近乎知,,。 (3),,,明辨之,笃行之。 (4)诚者,;诚之者,。 答案:(1)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达道也(2)力行近乎仁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中庸之道(学生版)

十四、中庸之道 班级:学号:姓名: 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然则师愈与.()2.无适也,无莫.也()3.必也狂狷.乎()4.乡原.,德之贼也()5.恶徼以为知.者()6.恶不孙.以为勇者() 实词(解释加点的词) 1.其至.矣乎!()2.民鲜.久矣。()3.然则师愈.与?()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5.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6.斯为美,大小由.之。()7.恶.称人之恶.者()8.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9.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 1.中庸之.为德也()2.君子之.于天下也()3.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4.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5.不得中行而与之.()6.义之.与比()7.礼之.用,和为贵()8.先王之.道,斯为美()9.师与.商也孰贤()10.然则师愈与.()

11.义之与.比()12.不得中行而与.之()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4.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5.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6.恶讦以.为直者()17.狂者.进取()18.恶称人之恶者.() 古今异义(指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2.恶勇而无礼 ..者,恶果敢而且窒者。()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并翻译): 1.乡愿,德之贼也()2.义之与比()3.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固定句式(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有所 ..不行。()..不为。有所 2.乡人皆好之,何如 ..?()相关成语(解释下列成语): 中庸之道: 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

《中庸》节选 精品教案

《中庸》节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 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 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 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 1 / 9

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 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 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四、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 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 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五、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板书设计】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2 /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