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物的发展变化

记事物的发展变化
记事物的发展变化

记事物的发展、变化(体验式写作初二下学期)

学习目标

1.能够选取某一事物的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进行观察、调查、访谈,体验、感悟事物的发展、变化。

2.能够围绕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3. 能够恰当地运用对比的手法或片段组合式的方法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

一、活动体验

1.方法导航

(1)首先要确定观察、调查、访谈的事物。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具体的事物如道路、村庄、住宅、交通工具等,抽象的事物如精神面貌、生活条件、民风习俗等。

(2)要具体地选取事物的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进行观察、调查、访谈,特别注意要捕捉最能体现事物发展、变化的细节。

(3)要通过多方面的调查、访谈,了解事物以前的具体情况,思考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2.活动体验

(1)学校,恐怕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了,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它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请你留心观察一下,看看校舍有怎样的改变,教学设施有怎样的变化,校园环境有怎样的变化,师生的精神面貌有怎样的变化……询问一下你的老师、家长或学长,了解学校以前是怎样的,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电视机的更新换代可谓日新月异。仔细地观察你家、邻居家、亲朋好友家,看看现在的电视机的外观、功能,了解现在可以收看的电视节目、家家户户的电视机的拥有量等。通过回忆或向长辈了解过去的电视机的外观、功能、能够收看的电视节目以及家家户户的电视机的拥有量等,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3)自主进行其他符合要求的活动体验。

二、阅读借鉴

1.阅读文章

母亲的发型

就在前几天,妈妈突然打电话给我,兴冲冲地说:“我和你姨妈打算去理发店烫个头发,也赶一下时髦。”语气中充满着激动。我立马接到:“好啊,你烫发肯定好看!”放下电话我心中充满了喜悦,为妈妈感到高兴。这一年我一直说服妈妈去做头发,但她一直不肯。今天她终于开窍了,我不由得想像着妈妈烫发后的模样,不自觉地就想起了妈妈发型的几次转变。

小时候,我看过妈妈还未出嫁时一张很小的黑白照片。那时她把头发扎成一个马尾,弯弯如月的眉眼中噙满了笑意,全身充满了飞扬的活力,好像随时都能从照片中跳出来。

记事时,爸爸常年外出打工,于是家里盖房子的重担全落在妈妈一个人的肩上:请小工、买菜做饭、挑砖,还要照顾我和弟弟,含辛茹苦,任劳任怨。为了省事,妈妈把她心爱的长发织成了一个麻花辫,长长的一条甩在脑后,特别精神。只有在忙完活后,她才会小心地把橡皮筋取掉,那乌黑的长发便如瀑而下,泛着金色的光晕。随后,她开始小心翼翼地梳理长发,看她梳发的神情,像是一个内心充满憧憬的小女孩。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上了初中,弟弟也已长大。可家里由于盖房子欠下债务,一直摆脱不了贫困的束缚。每次看着一辆辆大货车满载着黄橙橙的橘子从我家门前经过时,我和弟弟都会目不转睛地盯着车子离去,好像那令人垂涎欲滴的橘子正在向我们招手,而妈妈总是强行把我们拉回家。直到有一天放学回家,妈妈笑着对我们说:“两个馋鬼,快来吃橘子,给你们买了一大筐。”顿时我和弟弟欢呼雀跃,急忙跑去抢橘子。弟弟眼尖,发现妈妈有些异样,就问她:“妈妈,你今天怎么戴了帽子?”“没什么,我把头发剪了。”妈妈轻描淡写地说着,似乎剪的并不是她的头发。摘下帽子,我和弟弟都呆了,妈妈引以为傲的齐腰长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还未齐耳朵的短发,虽然清爽,可参差不齐的,实在不好看。一直那么喜欢自己长发的妈妈怎么舍得把它剪了呢?我一瞬间觉得有些心痛。妈妈看着我和弟弟吃惊的样子,笑着说:“傻孩子,头发剪了可以再长嘛,看着你们有橘子吃我就很高兴了。”原来,妈妈把她留了二十多年的头发剪了,只为了我和弟弟能吃上橘子。

之后很多年妈妈的头发都没能长长,因为她在外面打工,早出晚归,没有时间打理,索性就一直保留短发。直到前几年,在我们的一致要求下,她才留了今天的长发。上次在家我“怂恿”她去做头发,她执意不肯,总说:“我还不如拿那些钱给你们姐弟添置些衣物呢。”

今天又接到妈妈的电话:“我现在已经是卷发了哦。”她的声音明亮轻快。“感觉怎么样呢?”我问道。“比以前的发型时尚多了。”听着电话那头妈妈爽朗的笑声,想着妈妈发型的几次转变,我感慨良多。母爱是朴实的,也是伟大的。岁月流逝匆匆,无论母亲的发型怎么变,她对我们的爱都会始终如一。

车子变奏曲

坐看岁月变迁,怀念着,期冀着。

——题记

在时光中兜兜转转,蓦一抬头,身边的风景已然陌生。带着甜蜜的过去,匆忙跟上生活改变的步伐。背后,大道坦荡,视野开阔;前方,风景独好,柳暗花明。这场旅途,没有终点。

荡漾在自行车上的温暖

风声似空灵的歌,在冗长的记忆中迂回,不经意间,吹起了微泛褶皱的童年往事。对家乡最开始的记忆,便是我幼时所住的村子,而其中最深刻的影像,就是父亲那辆自行车。每次出行前,自行车都会被父亲擦拭得光洁如新,像个威风凛凛的战士一般,接着父亲便将我抱到后座,用粗糙的大手拍拍我的脑袋,骑上车晃悠悠地出发了。那时乡下的路上尽是泥沙石子,崎岖不平,车身在路上不住地起伏颠簸

着,有时遇到些坑洼多的路段,颠得肺都好像要咳出来,更是苦不堪言。不过虽然如此,我的心中却还是甜蜜惬意的,父亲一路给我讲着光怪陆离的故事,偶尔遇到熟识的人,便停下车来寒喧几句。这些熟人们通常会夸我可爱,我便会得意地扭扭腰,朝他们笑。太阳慷慨地洒下金光,柳条在微风中荡漾,摇曳生姿,一路春花灿烂,我把它定义为温暖。

徜徉在摩托车上的美好

阳光穿过记忆中的重重雾霭,照亮了我脑海中如美酒般醇香的少年时光。随着我开始进入小学,受到知识的熏陶,我们一家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父亲也换了一辆摩托车。学校离家很近,摩托车对于送我上学这事是派不上什么用场的,但每逢周末,父亲总会用摩托车载我和母亲回乡下看望爷爷。印象最深的,便是冬天。此时的道路早已平坦无比,摩托车行驶得也稳当。刺骨的寒风迎面打来,远远变成了空洞的回音,即使穿着厚厚的衣服,我们也是冷得不住地瑟缩。不知是谁先起头,我们一起唱起了歌,车的马达声轰轰作响,和着我们的歌声竟意外得十分和谐。身上的寒气早已悄然褪去,因为心是暖的。

秒针滴答转动,每一下对我来说都是美妙悦耳的,因为它是生活改变时的伴奏,是对生活无比热爱的倾吐。那辆摩托车,现在也已不被使用了,它在储藏室中静静地躺着。但我仍记得它,怀念它。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工具,而是游离于物质与现实之外的美好。

流淌在汽车里的幸福

细雨微凉,滴进现实,谱出一曲古淡清醇的音律。父亲在前专注地开着车,却突然对我说:“下雨了。”是啊,下雨了,可是我们在汽车里,又有什么好怕的呢?我惬意地把头轻靠在座椅上,视线慢慢移到窗外。行道树飞速地向后退着,宽阔的水泥马路上偶有撑伞通过的行人,但更多的是急速掠过的汽车,扬起朵朵水花。我有些困乏了,坐在一旁的母亲说:“你别睡,现在和以前不一样,马上就到家了。”我点点头,不禁再次感到生活变化之巨大。雨滴前仆后继地拍打在车窗上又流淌下来,却丝毫碰不着车内的我们,车内环绕着淡淡的乐声,让人莫名觉得安心与幸福。所谓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不过如此。

生活没有刹车可以踩,而且它是加速行进的。在祖国的日新月异中,我们的生活也在悄然变化,就让我们在这车子的变奏中,一边缅怀着过去的美好回忆,一边不断进步,期许着未来的征程。不要停滞,不要踌躇,跟上生活改变的步伐,追上更加美好的明天。

未来,让改变继续发生!

家乡的变迁

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回过乳山老家了。记忆中的家乡是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家家户户住在低矮潮湿的土坯房里,过着一穷二白的日子。由于贫穷,许多男人都娶不上老婆,所以我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光棍村”。记忆充满忧伤,让人难忘。

今年暑假,应堂叔的盛情邀请,我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乡。一到镇上,堂叔就开着小货车来接我。二十多年不见,春风满面的堂叔却越活越年轻。当小货车飞驰在宽敞平坦的沥青路上,思绪又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那时,这条通往家乡的路是崎岖的羊肠小道,坑坑洼洼的,石子零乱地散在地上,到处杂草丛生。大风天,冷风刮着泥沙,急速从面前掠过,能吃进去好几口沙子,行路也十分艰难;下雨天就更苦不堪言了,到处都是浑浊的水坑,泥泞的道路让人迈不开腿,要是不慎摔倒,那就更麻烦了,因为成了“泥猴子”,就要回家换衣服,这学可怎么上呢?那时我每天徒步到镇上上学,吃尽了“行路难”的苦头。可如今,踏平坎坷成大道,“村村通”公路修到了家门口。一路上,与堂叔闲聊,我得知如今政策好了,农民购买小货车可以获得10%的补贴,所以村里许多人都买了小货车搞运输,大家都致富了。“现在呀,咱村变化可大了!”堂叔兴高采烈地说。

说着说着,车至村边,绿树掩映中露出一栋栋小洋楼,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一下车,我就迫不及待地在村里溜了一圈,想寻找儿时的记忆。但是,村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熟悉的家乡竟是如此陌生!以前全村赖以生存的是一个小水塘,每天要走好远去水塘打水,一瓢水能用五次,赶上旱季甚至吃不上水;可现在村里已经建成了自来水塔,村民喝上了甘甜可口的自来水。那坑坑洼洼的泥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那破烂不堪、夏热冬冷的土坯房变成了红砖绿瓦的洋楼……我亲爱的家乡,是谁让你旧貌变新颜?你的改头换面激起了我胸中的一股股暖流。

来到堂叔家,堂嫂正在用煤气炒菜,厨房干净卫生。想起当年我们用稻草煮饭,很长时间才能生好火,而且还会被熏得满脸烟灰,我不禁感慨万千:“叔,咱村变化可真大啊!我都快认不出来了!”堂叔深有感触地说:“是啊,政策好,变化大!国家注重民生,惠民政策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滋润。种地不用交粮纳税,还有补助;看病有报销;就连买车买电器都有补贴。呵呵,这些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是啊!我是从穷日子里走过来的,那时家家户户日子过得都难,有时连饭都吃不上。现在,我们的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啊。”在旁的老叔公接过话茬,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咱村还计划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家园示范村,那时咱村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可算有奔头啦!”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也激情澎湃:斗转星移,时光匆匆,从前那个贫穷落后的家乡已不复存在了;现在的乳山老家,是一个随着国家的富强而变得越来越美好、富裕的新农村!

消失了的河流

我的家乡有一条河,叫老哈河,是这座城市的母亲河。如今河道还在,那潺潺的流水,却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是一条美丽快乐的河。粼粼的波光像多彩的梦境,日夜不息地哼着轻盈的歌谣,孕育出两岸旖旎的风光。河水潺潺而清澈,河的两岸是一大片茂密的树林,相互簇拥着一路逶迤而去,像一条绿色的飘带,飘在城市的腰畔,荡起了一座城市里最为动人的眸光。

每到暑期,清澈的河水弹拨出快乐的音符,呼唤着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放了假的孩子就像一只只蜻蜓,从两岸飞到小河里,与潺潺流水谱写出一段美丽的时光。

天气晴朗的时候,阳光明媚,可以清晰地看见水里那一颗颗圆润、色彩斑斓的河卵石。流水在它们的身边、脸颊潺潺而过,它们沐浴在盈盈的爱意里,柔柔地沉

醉。鱼儿在河卵石的缝隙中钻来钻去,和我们捉着迷藏。我们没有渔网,没有鱼钩之类的捕鱼用的工具。即使有,也用不上。我们就赤着脚,挽起裤腿,在河里用手去扑捉那些鱼儿。

在河水里玩够了,就拎着鞋,披着衣服,钻进岸边的树林里。

河流是动的,树林则是静的。一动一静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流动的河水滋养着幽静的树林,而幽静的树林则日夜守护着这条城市的血脉。树林幽静而潮湿,让人有一种非常优雅、舒适的感觉。野草茂盛地生长着,野花无忧无虑地绽放着,鸟儿们在树上叽叽喳喳地聊着只有它们才感兴趣的话题。我们肆无忌惮的在这里玩耍嬉戏,飞扬的快乐在树枝上摇曳飘荡。

直到太阳渐渐沉了下去,树林里完全暗下来。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各自回家。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两岸的树林被一点一点地伐光了。高楼如雨后春笋,一座一座地拔地而起,城市加快了圈地的步伐。没有了树林日日年年的陪伴,没有了树林抵挡泥沙的怀抱,没有了树林清凉的绿荫,老哈河变了,他寂寞的病了,在迷茫中无助地呻吟着,生气在一点点被抽离。

渐渐地,河道变得浑浊起来。听不见了潺潺的流水声,看不见了那些快乐的游鱼,那些漂亮的河卵石也被暗绿的浊流包裹起来,沉入淤泥之中。河中漂着大量的垃圾,十分刺眼,一阵阵难闻的气味从河道上散发出来,令人几欲作呕。人们不禁疑惑:是谁,把老舍的“龙须沟”搬到这里呢?或者,是闻一多先生所描绘的《死水》吗?

终于到了这凌迟的一天,老哈河彻底断流了,这条不知流淌了多少岁月的河流停止了流动,河的灵魂已经飘渺远去。老哈河翻山越岭穿州过府,一路蜿蜒着,曲折着,不知肥沃了多少土地,不知滋养了多少生灵。如今,它流尽了最后一滴泪水,留下了一条干涸的河道,像一具皑皑白骨,又像一只被折断的笔,书写着最后的悲凉。人们说不清为什么:有人说上游修建了好几座水库,把水都拦截了;有人说城市发展太快了,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水位下降,河水自然就断流了;有人说环境恶化了,河道断流是早晚的事。反正,昔日美丽的老哈河的确是断流了。不见了那潺潺流水,那些美丽的景色也自然随之消失了,随之被尘封的,还有我们那快乐的记忆。

没有了流水的河道成了污水池,成了垃圾场,成了风沙飞扬的发源地。像一道深深的裂痕,把一座城市无情地撕裂开来;像一道流血的伤痕,日夜折磨着这个城市里的人们,让整个城躁动不安;像一双枯槁的手,直指人们心中丑恶与自私;像一张已经无声的嘴,感叹着世态炎凉。

“那条河哪去了?”也许你也会问。嘘,我小声告诉你,请别忘了他,他是人们所谓建设城市的牺牲品,人们啊,你在快速扩张建设家园的同时有没有想到,是你亲手扼杀了曾经的美好……

2.借鉴写法

(1)赏析、借鉴《母亲的发型》

按照一定的顺序具体地写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文章紧紧围绕母亲发型的变化,细致地展现了母亲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本文开篇从母亲打电话告诉“我”想去烫发写起,回忆了母亲发型的四次变化:扎成马尾、织成麻花辫、短发、烫发。不同的发型反映的是母亲精神风貌的变化。母亲扎起来的马尾,透露出的是一颗充满青春活力的心;一束织成麻花的辫子,我们从中窥见的是母亲勤劳的身影;从母亲剪掉的一头秀发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母亲对孩子的一片赤诚的爱心;而今,我们又可以从母亲长发烫成卷发的形象里,读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赏析、借鉴《车子变奏曲》

①运用片段组合式的方法写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文章围绕车子的变化,选取了“荡漾在自行车上的温暖”“徜徉在摩托车上的美好”“流淌在汽车里的幸福”三个片段,渐次展现了伴随着生活的变化所带来的交通工具的变迁。

第一个片段为“荡漾在自行车上的温暖”,主要描述了童年时“我”坐在父亲车后座上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的情形。有了父亲暖暖的爱,辛苦颠簸的路程也变得甜蜜惬意。

第二个片段为“徜徉在摩托车上的美好”,主要描述了少年时父亲用摩托车载着“我”和母亲回乡下看望爷爷的情景。平坦的道路上稳当地行驶,刺骨的寒风中和谐的歌声,温暖了一家人的心。

第三个片段为“流淌在汽车里的幸福”,主要描述了现在父亲开着车子载着“我”和母亲在雨中回家的情形。微凉的细雨,急速的汽车,淡淡的乐声,让一家人感受到无比的安心与幸福。

本文运用片段组合法,以“车子的变化”为线索,截取了三个片段,并拟定了紧扣主题、形式优美的小标题,共同表现了“车子变奏曲”这一主题,赞美了我们生活的变化。

②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方法。

以小见大,就是从身边的小事物中发掘其中的变化规律,见微知著,由点及面,来表现某个比较重大的主题思想。这种方法要求在写作中对事物进行取舍、浓缩,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文章选取的生活中一个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事物——车子,但作者却借此抒发了对生活美好变化的赞美之情。

(3)赏析、借鉴《家乡的变迁》

①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围绕“家乡的变迁“这一中心,作者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加以刻画: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沥青路,低矮潮湿的土坯房变成了一栋栋小洋楼,赖以生存的小水塘变成了自来水塔,稻草煮饭变成了煤气做饭,还有现在的种地不用交粮纳税,看病报销,买车买电器有补贴……这些角度的对比,都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是党带领勤劳的家乡人用双手描绘出家乡多彩的今天。

②运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抒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变化的赞美之情。

间接抒情指作者不直接出面,而是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或借文中人物之口,或通过叙述事件、描写景色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人物口中、具体事件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如,“我”与堂叔闲聊时,堂叔兴高采烈地说:“现在呀,咱村变化可大了!”还有堂叔深有感触地说:“是啊,政策好,变化大!国家注重民生,惠民政策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滋润。种地不用交粮纳税,还有补助;看病有报销;就连买车买电器都有补贴。呵呵,这些以前连想都不敢想。”以及老叔公的话,都是借人物之口来抒发对家乡变化的赞美之情。另外,在叙述、描写回乡之旅的所见所闻中,无不洋溢着对家乡变化的赞美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4)赏析、借鉴《消失了的河流》

①按照一定的顺序具体地写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文章先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家乡老哈河的清澈、美丽以及“我”和同伴在河畔玩耍的情景;接着写到两岸的树林被一点一点地伐光了之后老哈河的情形;然后描写了当河道变得浑浊起来的时候,河水被污染的令人几欲作呕的状况;最后写老哈河流尽了最后一滴泪水,留下了一条干涸的河道,最终彻底断流,成了垃圾场,成了风沙飞扬的发源地的惨状。一幕幕令人不忍目睹的变化,饱含着作者的无比痛惜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漠视环境保护的人类的深深的谴责之情。

②运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先写童年记忆中的老哈河,然后写在城市急速发展之中的老哈河。在写童年记忆中的老哈河时,作者围绕河水清澈、环境优美等特点,先总写老哈河是一条美丽、快乐的河。其中,通过晶莹圆润的鹅卵石、在石缝间穿来穿去的鱼儿以及“我们”用手捕捉鱼儿来表现河水的清澈以及它所带给我们的快乐;通过树林的幽静潮湿、野草的茂盛、野花的绽放、鸟儿的活泼来表现环境的幽静美丽。伴随着高楼的拔地而起,树林的被砍伐,老哈河变得浑浊:不见了树林,不见了游鱼,不见了鹅卵石,甚至不见了流水。作者通过老哈河的前后对比,表达了对城市发展、圈地砍伐树木带来的后果的沉重思考。

写法总结

(1)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如《母亲的发型》一文,开头先从妈妈几天前打电话告诉“我”要去烫发写起,依次回忆了妈妈还未出嫁时、“我”记事时、“我”上初中、前几年等不同的时期母亲发型的转变,最后又写到母亲现在的新发型,首尾呼应,表达了对母亲的精神风貌变化的赞美之情。

(2)要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方法。

以小见大,就是指能从生活中的细小之事、微小之物中挖掘出其不寻常的内涵,或揭示事物的本质,或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或传达一定的社会意义。如《母亲的发型》一文,作者从母亲发型的前后变化中,捕捉到母亲精神面貌的变化;如《车子变奏曲》一文,作者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抒发了对生活美好变化的赞美之情。

(3)可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

如《家乡的变迁》一文,作者紧紧围绕家乡变化这一中心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加以刻画: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沥青路,低矮潮湿的土坯房变成了一栋栋小洋楼,赖以生存的小水塘变成了自来水塔,稻草煮饭变成了煤气做饭……通过这些角度前后的对比,突出了家乡在党的领导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抒发了对祖国不断富强美丽的赞美之情。

(4)可运用片段组合式的方法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

如《车子变奏曲》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线索,选取了在不同时期的三个生活片断——童年时“我坐”在父亲车后座上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少年时父亲用摩托车载着“我”和母亲回乡下看望爷爷,现在父亲开着车子载着“我”和母亲在雨中回家,回顾了一家人的生活变迁,表达了对祖国日新月异变化的赞美之情。作者紧扣主题拟定的三个形式优美的小标题,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密,主题更为突出。

(5)可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如《家乡的变迁》一文,一方面在结尾处作者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对家乡在党的领导下所发生的多彩变化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作者或借文中堂叔和老叔公之口,或通过叙述、描写回乡之旅的所见所闻间接的抒发了对老家变迁的赞美之情。

三、自主写作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1.我们学校变化大(自己命题也可以)

2.电视机的变迁(自己命题也可以)

3. 根据自己进行的自主性活动体验自命题写作。

四、讲评修改

1.集体评改

温馨提示

(1)能否按照一定的顺序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2)能否恰当的运用对比的手法或片段组合式的方法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

(3)文章的主题是否明确、深刻。

(4)修改语言。

2.个人修改

3.收获反思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廖志刚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和掌握发展、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2.能力方面:通过运用分析论证的方法,学习和理解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3.觉悟方面:结合电子计算机发展过程的事例学习,在思想上树立现代科技意识,提高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希腊的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同学们议论并说明这一句话反映了什么道理?(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出新课。) 这句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讲授新课: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同时带来事物向前发展。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我们知道整个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构成的,所以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以人类居住的地球来说,地球从产生到现在大约已经有46亿年,经历了“天文时期”和“地质时期”两大演化阶段。“天文时期”最显著的变化,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异和圈层的形成。地球在形成的初期,是一个冷的均质的球体,没有地壳、地幔、地核之分,更没有海洋和大气。后来,随着地球质量和体积的不断增大,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蜕变,地球的快速旋转以及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所产生的热在地球内部积聚,使地球不断增温。当温度相当高时,原始地球的物质发生熔融和分化,最后形成了地壳、地幔、地核这样具有不同物质和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圈层结构。 在地球物质的分异过程中,一部分物质形成地球内部的圈层,一部分易挥发的气体喷出地面,形成原始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附答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附答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知识点一:发展的普遍性 1.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阿拉巴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马克?乌恩曾宣布,现代鲸类的祖先也曾长有四肢,而且它们在水中行进时依靠的主要是两条后肢。乌恩指出,鲸类的远古祖先曾经也是生活在陆地上、依靠四肢爬行的动物,之后,它们逐渐开始了半水生的生存方式。随着生存方式的变化,鲸类祖先的身体形态也逐渐发生了适应水中生活的变化――原先的四肢演化成了鳍,而尾巴的形状也变得与鱼类非常相似。鲸类的演变表明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鲸类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前进的上升的过程C.没有自然界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2.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表明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C.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D.变化就是发展 3.在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世界顶级天文学家通过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为“矮行星”。冥王星被降级后,大阳系最大的行星海王星也正面临着被开除的危险。这表明别了①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②旧的理论观点是荒谬的③真理是不 断发展的④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4.“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发展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点二:发展的实质 6.(2010江苏盐城调考)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 B.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性质的变化 D.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 7.(2010江苏盐城调考)事物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 A.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 B.变化是发展,发展不一定是变化 C.变化是倒退向下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D.变化既有前进的也有倒退的,而发展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

高中政治2.2.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学案(旧人教版必修2)

第二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学法指导】 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理解:(1)结合实例,在比较新旧事物中揭示出发展的实质。 (2)理解和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3)了解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 重点:发展的实质,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导学检测】 常考考点: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1、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①和过程 2、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1)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2)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3) 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总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都处在永不停息的②之中, 绝对不变化、根本不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④和远大前途的东西。相反 , 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 则是旧事物。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⑤ , 有没有强大的⑥和远大的发展⑦ 【考点达标】常考考点: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1、“天上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 联系是多样的,可变的 2、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B.后来出现的事物代替原有事物的变化 C.同一事物的反复循环 D.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事物发展的是() 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②21世纪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③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④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新事物的是() ①苏联解体,东欧演变②我国的改革开放③比较完备的、成熟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⑤电脑算命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5、变化和发展的关系是() A.任何发展都是变化 B.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C.发展和变化是一回事 D.显著的变化就是发展 6、(05·江苏卷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B.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C.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高考演练】 1、(06·全国Ⅰ·29)“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案课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目的:识记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标准理解发展的实质重点:发展的实质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教程:【复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导新】左边漫画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导学检测】常考考点: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阅读教材第一段至第十一段回答:为什么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1、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案 课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目的:识记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标准 理解发展的实质 重点:发展的实质 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教程: 【复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导新】左边漫画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导学检测】 常考考点: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阅读教材第一段至第十一段回答:为什么世界一切事物

都是变化发展的? 1、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①和过程 2、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总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都处在永不停息的②之中, 绝对不变化、根本不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阅读教材第十二至二十段回答: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④和远大前途的东西。相反 , 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 则是旧事物。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⑤ , 有没有强大的⑥和远大的发展⑦。 结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个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归纳分析]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框题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学习发展的观点,包括了解发展的普遍性,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发展的实质,说明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从而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他们涉世不深,对事物的认识易出现偏激和偏差,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因此,若没有正确引导,他们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把握可能不够全面、准确和理性。 三、设计思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探究法、讨论法、分析法,创设具体的情景作为载体,总结分析哲学道理,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理解哲学道理过程化、自主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发展的实质 2、难点:区分运动、变化和发展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第一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古时,荆人欲夜袭宋国,先派人在白天测量了雍水的水位,而后在夜间徒步过河。结果却溺死千余人,夜袭计划失败。 多媒体连续播放多幅画面。包括动植物演化过程的图片、人类进化的图片;人类生产工具的演变、人类进步的阶梯示意图;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人类对机器人研究的深化。 (一)、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的普遍性包括三个层次: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案

2.2.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案 2.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案 课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目的:识记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标准 理解发展的实质 重点:发展的实质 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教程: 【复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导新】左边漫画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导学检测】 常考考点: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阅读教材段至第十一段回答:为什么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①和过程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总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处

在永不停息的②之中,绝对不变化、根本不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阅读教材第十二至二十段回答: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④和远大前途的东西。相反,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则是旧事物。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就要看其是否符合⑤,有没有强大的⑥和远大的发展⑦。 结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个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归纳分析]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例:教材P64第二段 例:社会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不断进步。 交通工具:马车——笨重火车——快速火车——飞机 通讯工具:点烽火——送信——手摇电话——手机

高二政治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生活与哲学》第8课学案 一、基本原理: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1)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 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例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例2】《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联系的,认识了前者就认识了后者 ②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④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例3】许多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把GDP最大化增长作为唯一目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在发展观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主要是…() A.没有把握好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B.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C.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没有很好地贯彻全局观念 【例4】(经典题)温家宝指出: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人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不行,那样经济运行紧张,难以为继。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温家宝总理的上述分析体现了() ①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②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P63--64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2)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例5】(经典题)2005年全球媒体短信收入将达到425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100%。由于短信在传递信息、沟通感情、增进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快捷和便利,深受人们青睐。这反映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巴东三中赵金英 一、教学内容 本框题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学习发展的观点,包括了解发展的普遍性,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发展的实质,说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从而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而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身边具体事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轻松把握教材的理论。 三、设计思路 本课力争在教学过程贯彻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尝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争做引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重视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探讨中破解教材的重难点,体现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快乐学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发展的实质;理解发展的普遍性;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能力目标 运用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展观点和创新意识,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六、教学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具体的情境作为载体,分析情景中的哲学道理并加以总结。真正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使学生理解哲学道理的过程自主化。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引入新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黑板板书: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自主学习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和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发展的普遍性

高二政治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高二政治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第二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学法指导】 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理解:(1)结合实例,在比较新旧事物中揭示出发展的实质。(2)理解和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3)了解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 重点:发展的实质,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导学检测】 常考考点: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1、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 事物的① 和过程 2、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1)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2)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3) 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总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都处在永 不停息的②之中, 绝对不变化、根本不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④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相反 , 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 则是旧事物。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 就要看其是否 符合⑤ , 有没有强大的⑥和远大的发展⑦

【考点达标】常考考点: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1、"天上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D. 联系是多样的,可变的 2、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B.后来出现的事物代替原有事物的变化 C.同一事物的反复循环 D.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事物发展的是() 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②21世纪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③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④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4、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新事物的是() ①苏联解体,东欧演变②我国的改革开放③比较完备的、成熟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⑤电脑算命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 5、变化和发展的关系是()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哲学基础——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l)联系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教学方法:例举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性质: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多样性 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四性”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一定存在着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因此,我们要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3)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地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脱离具体条件孤立地考察事物,一切都无法理解。因此,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对各种不同的联系要作具体的分析。 3、联系的意义: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 4、基本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 (1)坚持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2)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既全面又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3)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做到既着眼于整体,又重视局部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事物的因果联系及其特点。 (1)因果联系的含义:在两种现象中,具有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才叫因果联系。 (2)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3)因果联系的特点: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4)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区别:一是含义不同。二是时间顺序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形成先行后续的顺序。三是地位作用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是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 正是因为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所以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发展的实质,理解:发展的普遍性,运用:说明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列举事例、主动探究,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树立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教学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有哪些特点?联系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正是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第一个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新课讲授】 一、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课堂探究1:观看视频《生命演化》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课堂探究2:展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见幻灯片) 思考:中国的历史变迁,说明了什么? 教师:中国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我们把它扩大到全世界、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 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从低到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我们现在处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第四单元、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事物发展原因——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 (1)、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原因。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2)、关系: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基于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必须做到:既要重视内因,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第一,要懂得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闭关自守和崇洋媚外的错误倾向。 2、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含义:在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而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2)、关系: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提示:这里要注意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特别是第二种性形)——一是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二是事物构成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不同而引起的质变。 (3)、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变化、发展的。 (4)、方法论意义: 第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 3、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2)、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首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社会领域的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的利益,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国考面试答题中的马克思哲学思维系列之一--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2018国家公务员笔试成绩即将公布,安徽华图刘晓庆老师为你准备国考面试备考文章,你准备好迎接国考面试了吗。希望对你的面试有所帮助。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排名:https://www.360docs.net/doc/ff9657003.html,/zt/gkcjpm/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入口:https://www.360docs.net/doc/ff9657003.html,/zt/gkms/ 国考面试答题中的马克思哲学思维系列之一 -----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华图教育刘晓庆 国考面试偏重考察学生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就是考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思考问题的一种具体分析能力。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要摆脱感性认识,学会理性思维,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笔者将会从国考面试中最常涉及到的思维方法,帮助考生学会如何在面试答题中巧妙使用马哲思维,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笔者将会主要分析三种思维,分别是: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本文为系列一,主要分析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个观点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基本内容。原理内容是: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这个基本观点构成了我们理性认识的第一步,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唯一不会变化的就是变化本身,就连最新的量子宇宙学理论也证明了这一观点,量子宇宙学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演变的过程就是存在的过程,也就是说变化就是一种存在,这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谋而合。这个理论给我们的方法论指导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可以解决很多面试真题。比如综合分析里经常会考察一些时事热点,经常会出现新兴事物,谈谈你的看法。具体而言,像“互联网经济、共享时代、直播平台、移动支付”等等新兴事物的出现。就需要考生能够从变化发展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现象。很多考生在谈论这些现象的时候,只能浮在表面,几句话就匆匆结束答题,是因为思维没法打开,而思维没法打开是不了解这些现象的本质特点。这个世界的本质规律就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旧事物必然会被新生事物取代,旧事物必然会灭亡。当然新生事物在孕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重重问题,我们只有顺应形势、行之有效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互联网经济的大趋势下,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你可以选择当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优秀教案案例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优秀教案案例 2016-02-16 09:17 489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高中思想政治人教2003课标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探究法、讨论法、分析法,创设具体的情景作为载体,总结分 析哲学道理,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理解哲学道理过程化、自主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 的发展观。 高中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他们涉世不深,对事物的认识易出现偏激和偏差,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因此,若没有正确引导,他们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把握可能不够全面、准确和理性。 1、重点: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引导阅读、启发思考、自主探究、课堂练习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包括哪些知识原理?联系的含义是什么?正是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PPT图片展示:以社会生活变迁和广告语引出发展主题(“祖孙三代赶集”图片、广告语)。师:同学们,首先我们先来看几组图片。提问:从这几组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揭示的便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决定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其内因。 一个人想要成功,自身的努力是内因,而成功的机遇则是外因。一个人终日无所事事,缺乏人生目标,那么他这一辈子很可能都是碌碌无为。而一个人如果平日里一直踏实努力地工作学习,那么有一天幸运的女神就一定会眷顾他的。他的成功源于日常的积累,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做好自己,有足够的内因作为准备,才能使事物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士为了实现自己的壮志,寒窗苦读数十年,只求一朝登科及第。虽然许多诗人才子没能踏上理想的仕途,但是他们却凭借自己的才华,留给了后人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些在今人看来都是一种巨大的成功。而这些成功背后正是他们对自己梦想的不断坚持的努力。而这些努力正是他们才华修养提升的最重要的原因。 同样的,一件事的发生也会有多种原因构成,然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其内因。就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维持了世界20年短暂的和平,而二战的爆发成为了一种必然。一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在巴黎和会上被美,英等战胜国进行瓜分,引起了德国国内强烈的民族情绪。而这种情绪以及德国一直以来保留的军国主义传统,便成为了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建立在战胜国的意志上的,丝毫没有考虑到战败国的利益,也因此,在一开始德国考虑到军事实力的差距,对英国惟命是从,而当其国家实力发展以后,便一直伺机报复,导致二战的发生。这场战争的爆发其实也可以说是一战的延续,是一战问题未能很好解决所引发的。这让我们看到,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取决于其内因。 而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是遵循着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这一规律。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也是经过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过程的转变,而这之中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等先后的失败也告诉着人们,若要真正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就必须经过从器物,到体制,到思想文化上的改革,而这种政治体制的改革就是能够中国社会真正迈向现代化的内因。中国几千年以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致使中国一直处于一种与外界隔离的封建社会中。而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唯一的方法就是从源头入手,大胆地改变这一政治体制。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晚朝时,标志着民主共和取代了封建专制,中国社会的才算是真正走向了近代。 总而言之,无论是做人,处事,还是了解社会,都离不开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遵循此道理,才能更好的理解世间万物。

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发展的实质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学法指导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知识链接 富兰克林的妙语故事 有一天,避雷针的发明者、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1706—1790年)邀请人们参观他的新发明。在这些被邀请的人当中,有一个阔太太问他:“你发明的这个避雷针有什么用呢?”富兰克林微微一笑,反问道:“夫人,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 问题: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呢? 基础梳理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和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向、由到的运动过程中。 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纵观历史的进程,人类社会经历了、、、,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会经历着由到、由到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入的过程。

二、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 和 ,是 的产生和 的灭亡。 互动探究 探究一: 1、结合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谈一谈人类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而来的。你认为未来的人类将 会是什么样的?人类演化的过程能够说明什么? 2、人类产生以后,人类社会经历了哪些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说明了什么? 3、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 深刻。这又说明了什么? 4、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由此可见,世界上的一切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你能列举一些你熟悉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吗? 探究二: 有人说,“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也有人说,“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你赞成那种观点,为什么? 北京时间2009年5月20日消息,据 美国生活科学网站19日报道,5月19日, 科学家在纽约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 宣布,考古发现找到了人类进化中“缺失环 节”。考古学家在德国挖掘的一个0.47亿 年前类似狐猴的骨骼化石,可能是现今猿 类、猴类和我们人类的共同祖先,这无疑 是人类进化研究中的重大发现。

高二政治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全国一等奖教案及点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说明: 思想支配行动,正确的教学思想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师的指挥棒。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里的“发展”是指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分层发展和可持续、终身发展。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宗旨,在设计中我努力做到四个调整:调整教学目标,调整师生关系,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教学分析: 1、教材处理: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思想政治课课本因其内容的特殊性,常变常新。因此,要上好课,就应该吃透教材,明确其编写意图、结构、重难点。但这绝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拘泥于教材,要破其卷、取其神、消化教材、优化结构。以此为指导思想,我对本框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目的是让学生更主动地关注社会现实,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在基本遵循教材编排顺序的基础上,个别地方做了调整,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再加工;同时选取部分事例,运用多媒体课件活化教学内容,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合作和探究。 2、学情分析: 教学受众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其思维的独立性虽有显著发展,但总体上仍具有局限性。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仍有片面性。但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对教师纯粹地讲授哲学概念、原理兴趣不大。所以,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很好地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抽象的哲学知识上来,使他们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懂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理解发展概念和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通过“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判断新旧事物标准的教学,提高学生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探究法、讨论法、分析法、辩论法,创设具体的情景作为载体,总结分析哲学道理,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理解哲学道理过程化、自主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教学方法:讲授法、目标分层教学法、创造性思维培育法、案例分析法、辩论法、讨论法等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景设置,疑问导入) 同学们,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回顾一下问候语的变化历程吧。多媒体显示:《问候语的变化》,设疑:问候语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问候语的变化告诉我们,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高精尖产品不断涌现出来,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和方便,因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这一物质的根本属性,那么,什么是发展,它与运动和变化的关系如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