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定位报告

扎实推进全县基础教育,争创全市一流水平

对标定位报告

继去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干部作风建设年之后,在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局认真开展了提升能力、提升标准、提升效率的活动,依据县局“三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和要求,开展“对标定位、创优争先”行动,经过一个阶段的深入学习,结合本人工作实际,现就对标定位报告如下:

一、现状评估

近几年来,我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坚持以推进教育现代化总揽教育工作全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积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区域性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上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致力加强教育管理,依法治教局面初步形成。

在县局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基础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一是中小学布局得到合理调整。改变了过去学校规模过小、条件简陋、教育水平低下的状况;积极实施普通高中办学格局调整计划,将原有的2所普通高中调整为目前的1所,另一所普通高中办成了县职教中心。扩大了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提高了普通高中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二是现代基础教育体系基本形成。高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和毕业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逐年提高;2006年学前三年教育通过省政府验收,基本普及

学前三年教育;兴建特殊教育学校并通过省市的验收。虽然我们在基础教育上去的了一些成绩,甚至在某些方面走在了省市的前列,但是,随着全县经济的好转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子女享受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呼声也水涨船高,区域内推进素质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迫在眉睫。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笼罩和左右着人们的思想,素质教育的推进亟待解决,这些状况都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二、存在问题和差距

我县基础教育虽然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基础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县教育资源与加快城镇化教育进程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县城人口急剧增加,县城现有中小学班容量饱和,生均占地明显不足,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县城面积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进度加快,学校布局规划得不到及时落实,教育用地得不到有效控制。二是队伍建设水平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小学教师结构不够合理,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清晰的办学思路、明确的办学目标还没有真正形成;名教师、名校长数量不多,示范辐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教育的内涵发展滞后于硬件建设。近几年来,学校的硬件设施、装备水平相对领先,但学校的内涵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学校管理的基础工作还未抓到位,细化程度不高;教师的敬业精神、钻研精神不够,

没有形成浓烈的教学研究氛围;学生的自主学习、刻苦学习精神不足;校长聚精会神搞教育,扎扎实实抓管理的氛围还未真正形成。四是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还需努力。首先是城乡差异,县城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和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均胜于乡区学校,对乡区薄弱学校,尤其是初中需加大各方面的扶持力度。其次是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差异,民办学校在用人、招生、管理机制上的灵活性,有利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办学校应适当借鉴,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公平的政策,以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争创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狠抓教育内涵发展,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努力促进各段教育快速均衡持续发展,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化;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完善多元化办学体制。

——教育发展水平。学校布局合理,规划切实。进一步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进一步做好全县教育发展规划,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年内,通过市对乡镇示范幼儿园的评估,县对省标以、二类园的评估,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0%以上,高质量通过省对我县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复检;小学“四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年巩固率和毕业率进一步得到提升;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98%以上,高标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高中阶段入学率得到巩固和提

高,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夯实基础。

——素质教育水平。积极开展课程改革,顺利完成普通高中的课改实验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扎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考成绩稳定在某市上游水平,高考成绩处于某市中上游水平;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资源;实施素质教育总体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教育管理水平。严格学校管理,基本形成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局面;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多元化办学体制不断完善;实行教师流动教学,有效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科研工作,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成果得到及时推广。

——教育投入水平。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合理配置优化教育资源;大力扶持相对薄弱学校,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规划教育事业,努力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措施

1、强化学校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教育管理机制。

牢固确立向管理要质量的观念,进一步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学校教务部门要经常性地进行教学常规抽查工作,及时向教师反馈检查结果,督促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水平。认真执行教学工作调研制度,组织人员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时进行整改。要强化对教学研究活动的指导与督促,形成教师间互相研讨、共同提高的浓烈的教研氛围,通过经常性的教学研讨,确立先进的教学思想、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模式,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按照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广泛深入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务求在新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地方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和推广、新课程评价体系的形成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出成果,出经验,使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评估制度。确定对学生阶段性发展目标的评价标准,正确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目标,采用开放式评估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正确评价;建立学生学业质量定期抽样监测制度,促使学生的学业成绩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学校评价机制,采取现场展示和民主测评等方式,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评选素质教育先进学校。

3、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完善教育信息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宽带教育城域网,全面实施宽带接入“校校通”、“班班通”工程;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发展。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积极探索计算机网络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根本改变,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

4、加大创优扶弱力度,加快基础教育优质化进程。

不断壮大优秀学校群体。积极鼓励和支持办学基础较好的学校开展创建名校工作,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进一步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继续调整学校布局,小学生在城镇就读率达到70%以上;初中生在城镇就读率100%。努力改善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实现平等教育奠定基础;继续开展校际结对扶持,组织全县示范学校与有关相对薄弱学校建立稳定的校际联系,促进相对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