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心脏性猝死者绝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浸润性病变、传导异常(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脏阻滞)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另外,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亦可引起。

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则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一些暂时的功能性因素,如心电不稳定、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等使原有稳定的心脏结构异常发生不稳定情况。某些因素如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失调、过度劳累、情绪压抑及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都可触发心脏性猝死。

临床表现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1.前驱期

在心脏性猝死前的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可出现胸痛、气促、乏力、软弱、持续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但有些患者亦可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终末事件期的表现

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

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因室颤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另有少部分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

3.心脏骤停期

心脏骤停的症状和体征如下:①突然的意识丧失常或抽搐、可伴有惊厥。②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③听诊心音消失。④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伴发绀。⑤瞳孔散大。

4.生物学死亡期

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可出现由于缺氧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血pH值下降;血糖、淀粉酶增高等表现。

2.心电图检查

有3种图形:

(1)心室颤动(或扑动)呈现心室颤动波或扑动波,约占80%,复苏的成功率最高。

(2)心室停搏心电图呈一条直线或仅有心房波。

(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虽有缓慢而宽大的QRS波,但不能产生有效的心脏机械收缩。一般认为,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复苏成功率较低。

3.脑电图

脑电波低平。

诊断

突发意识丧失,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最主要的诊断标准。心脏骤停时,常出现喘息性呼吸或呼吸停止,但有时呼吸活动可在心脏停搏发生后持续存在1分钟或更长的时间,如复苏迅速和有效,自动呼吸可以一直保持良好。心脏骤停时,常出现皮肤和黏膜苍白和发绀。在心脏骤停前如有严重的窒息或缺氧,则发绀常很明显。

治疗

一旦诊断心脏骤停,即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级基本生命支持和复苏后处理。

1.基本生命支持

(1)开放气道一旦确诊心脏骤停,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呼救。将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松解衣领、裤带,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假牙、粘液和呕吐物等。一手置于患者额部,另手抬举下颌,使其头部后仰,颈部伸直,避免舌下坠阻塞气道。

(2)人工呼吸迅速确定呼吸是否停止。如无自主呼吸,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用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气后贴紧患者口唇外缘用力吹气。先吹气2次,每次1000~1250ml。在人工呼吸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胸廓运动,参照其胸廓起伏情况控制吹气量。避免发生胃胀气而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如患者出现胃胀气,应将其侧转并压迫上腹部,排出胃气后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3)胸外按压检查颈动脉搏动,如动脉搏动消失,立即胸外按压。操作者两手掌重叠交叉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双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有节奏地垂直向下按压,将胸骨下段压下4~5cm为宜,按压后放松,使胸廓复原。按压频率约80次/分左右,同时观察有无颈动脉搏动。按压部位不宜过高或过低,切忌按压胸骨下剑突处。按压节律均匀,切忌用力猛击造成胸骨或肋骨骨折和血、气胸等并发症。胸外按压连续进行,直至心跳恢复。如需描记心电图、心内注射或更换操作者,间断时间不宜超过15秒。

(4)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如一人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约为15:2,如三人进行心肺复苏则约为5:1。

心源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心脏性猝死者绝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浸润性病变、传导异常(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脏阻滞)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另外,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亦可引起。 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则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一些暂时的功能性因素,如心电不稳定、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等使原有稳定的心脏结构异常发生不稳定情况。某些因素如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失调、过度劳累、情绪压抑及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都可触发心脏性猝死。 临床表现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1.前驱期 在心脏性猝死前的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可出现胸痛、气促、乏力、软弱、持续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但有些患者亦可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终末事件期的表现 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 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因室颤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另有少部分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 3.心脏骤停期 心脏骤停的症状和体征如下:①突然的意识丧失常或抽搐、可伴有惊厥。②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③听诊心音消失。④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伴发绀。⑤瞳孔散大。 4.生物学死亡期 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猝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猝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猝死是指平素似乎健康的人由于潜在性疾病或功能障碍而突然出人意料的死亡.医学上认为在1小时之内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都属于猝死. 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从病理生理改变的角度可将心脏性猝死分为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型猝死和循环衰竭型猝死。 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占绝大多数,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指出:“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国内文献指出:“在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80%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其他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另一类是非器质性心脏病,即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造成的猝死。 2.非心源性猝死 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约占全部猝死的25%。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神经内科疾病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此外还有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内源性高血钾)等。

预防: 冠心病猝死占全部心源性猝死的90%以上,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猝死,其主要的目标是预防冠心病猝死,如果能做好冠心病猝死的预防,就能大大降低猝死的发生率。 1、科学的生活方式,包括科学饮食、坚持运动、摒弃恶习(最重要的就是戒烟)等,还要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通过上述做法多数情况下能有效地防止和延缓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2、在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上调脂药物,还应定期去医院检查。 3、多运动多喝水,增强新陈代谢。 4、注意休息,不能透支体力。 5、不吃不熟的海鲜及肉类。 6、保持身体的清洁,远离病毒。 7、保持良好心态,遇事不惊。 生命比较脆弱,我们要学会爱惜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源性猝死健康指导

[键入文字] 心源性猝死健康指导 1、定义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导致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作者主张定为1小时,但也有人将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者也归入猝死之列。各种心脏病都可导致猝死,但心脏病的猝死中一半以上为冠心病所引起。 2、症状 发生猝死时,患者突然昏倒,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脉搏消失,其心电图表现为心脏骤停及心室颤动。患者如得不到有效救治,可在发病几分钟至1小时之内死亡。猝死有时发生在一般工作或生活中,有时发生在过分劳累或精神高度紧张、兴奋时,有时也发生在睡眠之中。 3、病因 猝死的原因,十有八九是心脏病,其中尤以冠心病居多。其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阻塞、痉挛,或二者同时发生,引起心肌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 此外重度心肌病、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心脏高度肥厚、扩大,都能引起猝死。高血压、吸烟、饮酒、精神过度兴奋、紧张都可能与猝死的发生有关。 4、风险因素 不明原因的昏厥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昏厥或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及卧床或睡眠时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异常鼾声等。

?心肌梗塞后频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后频发心绞痛或疼痛剧烈,梗死面积广 泛或前壁心梗伴有心衰、休克、严重心律失常。 ?心肌梗塞脆弱期心绞痛首次发作后1个月内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性达59%。 ?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44%~70%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16%发生 猝死。 ?陈旧性心肌梗塞陈旧性心肌梗塞并室壁瘤,可再次或多次发生心梗,心肌梗 塞后6~18个月为危险期。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出现无症状心肌缺血,应警惕心源性猝死。 ?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如ST段缺血性低血压,ST段明显抬高及T波直立高耸, 巨大U波,双束支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等。老年心源性猝死抢救成活的病人其一年内复发率达30%~40%,应警惕再次猝死。 5、诊断手段 大多数病人应该进行全面的心肌功能评价和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肥厚性心肌病和瓣膜性心脏病在内的疾病很有用; ?核磁共振检查对有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症的诊断很有用; ?心肌活检对浸润性疾病如心肌炎、淀粉样变、结节病很有用。 ?应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评估冠脉阻塞性疾病的存在并排除冠脉的结构异常。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分层及预防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分层及预防 心源性猝死(SCD)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据推算,我国猝死总人数约为54.4万/年,SCD的防治任重道远。 SCD的病因有哪些? 各种疾病都可导致SCD,常见病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冠状动脉异常 冠心病是SCD最常见的原因。ACS和缺血性心肌病所导致的SCD约占SCD总数的80%。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异常包括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痉挛等。 2.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尽管随着逆转重构等药物治疗方案的改进以及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及死亡率得到改善,但整体的治疗结果仍不甚满意,SCD仍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诸多研究表明,LVEF减低是SCD的高危因素。新近研究表明,心力衰竭若伴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NSVT、LVEF显著减低<0.25、晕厥或先兆晕厥,则具有更高的SCD风险。 3. 心肌疾病和其他结构性心脏病 包括原发性DCM、HCM、ARVC、心脏瓣膜病、左室肥大、心肌炎、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代谢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Chagas病和心肌炎,以及原发或转移性心脏肿瘤等。

4.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如LQTS、SQTS、Brugada综合征、CPVT、特发性室颤、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等。 5. 其他 药物等外界因素,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洋地黄过量、拟交感药物、抗抑郁药和锑剂中毒等。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也会导致心律失常,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镁血症和酸中毒等。另外,还包括心脏外科手术后、造影或心导管刺激等。 如何识别高危心脏骤停(SCA)和/或SCD患者? 目前认为,以下人群为SCD的高危人群,SCA幸存者、曾有过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发作、心肌梗死后、SCA家族史、任何原因引起的LVEF低下等。 对上述患者,临床医生应根据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定、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性、T波电交替等无创性检查指标,结合遗传性标志物(如相关致病基因)等检查,并结合临床进行风险预测。值得指出的是,有创的电生理检查更有助于发现高危患者。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1. 病史和体格检查 应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已有心电数据以及既往检查结果等(ⅠC)。 (1)与心律失常相关的症状/事件(心悸、头晕、晕厥、呼吸困难、胸痛、SCA)、与基础疾病相关的症状(静息或劳力性呼吸困难、水肿、胸痛等)、诱发因素(低钾血症等)、合并疾病(冠心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应用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延长QT间期药物等)。

猝死的病因和治疗原则

猝死病因和治疗原则 猝死(sudden death)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死亡。按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其定义为: 6 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不能预期的突然死亡。因多数发生在症状出现 1 小时之内,而更多主张定义为发病后 1 小时死亡者为猝死。猝死指生物学功能不可逆的停止。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指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是猝死的最常见的病因。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则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如及时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有可能逆转,但多导致死亡。 一、病因 临床上猝死较常见于以下情况: (一)冠状动脉异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导致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约占心源性猝死的80%以上。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发生的缺血再灌注,陈旧性心肌梗死疤痕基础上的暂时缺血加重均可造成暂时的电不稳定而猝死发生。在年轻人的心源性猝死中,川崎病及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是常见的病因。 (二)心肌异常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是致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另一重要疾病。其病程中自发或诱发的持续性室速、平均信号心电图阳性且伴右心受累被认为是猝死的高危患者。右心室心肌病可导致右室心动过速和猝死。病毒引起的心肌炎出现心脏传导阻滞或室性心律失常为儿童和年轻人猝死的原因。 (三)先天性心脏病一组 3 个月至20 岁的法氏四联征患者,修补术后猝死的发生率为6%。 二间瓣脱垂伴复杂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在有猝死家族史、晕厥史、Q-T 间期延长者为猝 死的高危患者。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肺动脉瓣狭窄也可发生猝死。 (四)心律失常先天性Q-T 间期延长综合征,校正的Q-T 间期超过500ms 和家族有猝死者 有猝死的危险。预激综合征合并短不应期的前向传导出现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有一定猝死的 危险性。窦房结病变、传导系统异常亦为猝死的原因。 (五)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严重的高血钾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产生室内传导阻滞 导致心脏骤停。严重的酸中毒使细胞内钾外移,减弱心肌收缩力,若伴有高钾,可导致心脏骤停。(六)药物中毒及过敏致心律失常药物及心脏毒性药物可引发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脏抑制而发生猝死。某些药物及血清制剂则可能因严重的过敏反应导致心脏骤停。 (七)电击、雷击或溺水电击和雷击可因强电流引起猝死。溺水则因氧气不能进入体内进 行交换而发生窒息。 (八)某些医疗操作或手术引发的意外可见于心导管检查与治疗、气管镜检查、麻醉意外 等导致自主神经不稳定及心律失常引起心脏骤停。 (九)其他包括急性胰腺炎、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急性心包填塞、主动脉夹层、心腔内肿 瘤或血栓等,严重哮喘、可卡因中毒、COPD酒精滥用也可以致心脏骤停。 二、病理生理 虽然猝死例数随年龄而增加,因为冠心病人随年龄而发病多。但是按年龄百分比,猝死率在65 死以下的年龄组中占50%以上,在65 岁以上低于50%,说明中年是多发期。患者多无前驱症状,或仅有乏力、胸闷、心悸等不特异的感觉,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剧烈的体力活动不是常见的诱因,半数以上发生在一般活动时候。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病 1 周内),可能发生危险的室律失常及猝死,若能及时抢救生存,预后较好,再犯机率很低(2%)。 猝死多发生于院外,事先也没有明显的症状。在推广了动态心电图和监测病房后对发生当时的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与护理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与护理 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脏意外的引发意识骤然丧失、死亡。一般不超过1小时,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科急症,由于猝死前病情稳定,又缺少预兆,处理不当可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 此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了解猝死的基本知识,掌握对猝死的症状与病情的判断以及基本的急 救知识与护理。 据研究:心跳停止3-5秒正常人可感到头晕,10-20秒可发生晕厥,40秒左右可出现抽搐,瞳孔散大,60秒呼吸可停止,大小便失禁,4-6分钟脑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因此要 使病人在此阶段复苏,避免脑细胞的损伤,就需要分秒必争,力争在5分钟之内进行有效的 复苏,实践证明,抢救的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一、急救与配合 1 心跳骤停的急救加强心肺复苏的培训,掌握各种抢救方法,患者一旦发生心搏骤 停,要总出正确的判断,若情况紧急,应在现场就地行徒手心肺复苏,其抢救可按ABC 程 序即:A开放气道,要判断神志是否有意识存在,立即使病人处于仰卧位,松开衣领腰带, 清理口腔、鼻腔分泌物,将其头后仰,使其呼吸道保持通畅,再次确定呼吸是否存在,及时 通知其他医务人员参加抢救。B人工呼吸,对呼吸停止的病人应行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亦可用简易呼吸器。C胸外按压,病人呼吸心跳停止无意识时,则应行胸外按压以建立有效 的循环,其按压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频率成人100次∕min,按压深度成人为 胸廓下陷4-5cm,5-13岁儿童为2-3cm ,婴幼儿为1-2cm,按压与呼吸的比值是30:2即按压 30次吹气2口 2医护的配合 在复苏的现场护士不仅要掌握各种抢救流程,及时准确的完成各项操作,执行医生的医嘱,为抢救争取时间,还要在病人到达之后妥善安置,要询问发病史,家族史,详细病情, 熟悉抢救室各仪器的操作,药品的剂量、用法,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各种急救药,保 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气管插管,呼吸机的使用,动态心电监护的应用,必要时用电除颤, 并详细记录抢救过程和病情变化,医护要熟练配合,做到忙而不乱,又序的抢救。 二、复苏后的护理与体会 1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1)生命体征的观察,复苏后的病人病情尚未稳定,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瞳孔、尿量、意识、末梢循环等。(2)持续心电监护,能够及 时提示心脏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各种变化,防止再次出现心搏骤停。(3)建立两条静脉通 路,因为此类病情发展快,用药复杂,只有保持两条静脉通路才能及时有效的用药,一路静 脉通路输注抗心理失常药物,一路静脉通路输注营养心肌等药物。 2 脑复苏的护理恢复脑功能是复苏成功的标志,血液循环停止,中枢神经细胞因 缺氧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在复苏成功后要继续治疗脑复苏,防止脑缺血与再灌注的 损伤,要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1)降温,应用冰帽,保护脑组织。(2)脱水,减轻脑 水肿,一般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3)防止抽搐。(4)高压氧治疗,增加血氧含量,提 高组织的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 3 一般护理(1)饮食,给予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刺激性食 物,少量多餐。(2)绝对卧床,严禁搬动,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是复苏成功的重要步骤。(3)持续氧气吸入,以改善心肌缺氧,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胸闷、气促等症状(4)保持口腔、皮肤清洁(5)避免用力排便,训练病人在床上排便,保持大便通畅,解释用力排便可使心 脏负荷加重心肌缺血血氧,诱发心律失常,因此要避免过度用力或屏气,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4 心理护理由于心源性猝死发病急,抢救过程中可有多处损伤,病人会处于极度紧 张、恐惧甚至频死状态,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耐心细致的观察,主动与病人沟通、交流,使 其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恐惧,避免外界刺激,增强治疗信心,并告知家属保持愉悦的必要性,

2021年心血管疾病与心源性猝死相关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全文)

2021年心血管疾病与心源性猝死相关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全文)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有(或无)明确诊断的心脏疾病患者,由于心脏骤停死亡,其死亡的方式和事件是意料不到的。从症状出现到意识丧失,通常在心脏骤停后1 h内很快死亡。尽管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可能生存更长时间,然后去世,但这种情况仍被认为发生了SCD[1]。每年全球有100~150万人死因SCD,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CVD)发病率逐年的增加,SCD也将呈增加的趋势[2]。虽然SCD主要的原因是心力衰竭(HF),但是,80%以上CVD患者死亡的原因为心源性,最常见的原因是SCD[3]。因此,如何识别CVD患者SCD的危险因素、如何对SCD高危CVD患者提前进行警示、怎样对高危CVD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对除了HF以外的有关CVD与SCD相关性最新研究进行梳理,目的是提高对CVD患者SCD 的警惕和预防。 1 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包括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PAS)和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ous origin of a coronary artery,AOCA)引起心肌缺血是SCD主要原因之一,心肌梗死(MI)后SCD发生率是一般人群4~6倍。这可能与急性心肌缺血时电生理改变和MI后心肌电机械重构相关[4]。V?h?talo等[5]进行了一项对比活检病例对照研究,入选了5869例患者,

其中3122例既往有冠心病史。结果显示,发生SCD的74.8%冠心病患者以往有隐匿性心肌梗死(Sil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SMI);SMI 患者合并心肌肥厚并且在运动时发生SCD;SMI后发生SCD者67%有心电图异常。Feng等[6]分析了4个队列人群并随访11.5年,结果显示,HF、MI、卒中和心房纤颤(AF)患者SCD发生率最高。SCD与HF、MI、卒中和AF独立相关。 Hess等[7]对APPRAISE-2、PLATO、TRACER和TRILOGY ACS 试验中37 555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受试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SCD与MI复发(HR=2.95)和任何住院(HR =2.45)有关。相反,那些曾接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的患者发生SCD危险显著降低(HR=0.75)。该研究提示,NSTEACS后,大约三分之一的心血管死亡归因于SCD。血运重建可以预防和降低NSTEACS患者SCD的发生。此外,Merinopoulos等[8]研究证实,冠状动脉慢性主干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病变也是SCD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PAS)家族中的SCD通常归因于MI期间的致死性心律失常。然而,这种心律失常也可能是由非缺血性遗传易感性引起的。Bruikman等[9]分析了所有因不明原因的家族性SCD而接受Ajmaline检测以筛查Brugada综合征的患者。在出现SCD的PAS家族中,Ajmaline测试的阳性率与SCD发生率相似。SCD和PAS家族的SCD

预见性护理在心源性猝死预防和抢救中的作用

预见性护理在心源性猝死预防和抢救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9-09-11T11:41:01.86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8期作者:黄丽萍[导读] 通过临床采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心源性猝死患者疾病预防与抢救有效率, 云南省腾冲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腾冲679100 【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心源性猝死预防和抢救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接收抢救的心源性猝死患者50例为对照组,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接收的心源性猝死患者50例为护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有效率。结果:经过不同护理措施介入,两组患者均有一定抢救有效率,其中对照组患者存活人数7例,护理组患者存活人数13例,两组患者抢救有效率对比,护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采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心源性猝死患者疾病预防与抢救有效率,对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心源性猝死;预防抢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相应的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中,老年患者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并在当前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老年群体出现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呈上升阶段。目前心源性猝死已经成为全球猝死患者的首要病因,由于其具有发病突然、进展迅速、致死率高等特征,如何实施可预见性护理服务成为临床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重要任务[1]。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于1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不同护理方式开展比较,目的在于探讨心源性猝死预见性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研究对象以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接收抢救的5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为对照组,以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之间收治抢救的5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为护理组。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平均年龄(62.17±5.82)岁;护理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平均年龄(63.41±6.21)岁。所有患者均存在原发性心脏病史,主要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两组患者一般性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高可比性。 1.2 方法1. 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当患者出现剧烈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症状时,护理人员立即开展抢救措施,主要包括患者心电图检测,为患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采用吸氧方式维持患者呼吸循环。在这一基础上依据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用药。当患者出现急性症状时,采用相应的心肺复苏,抢救患者生命。 1.2.2 预见性护理 护理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首先需要加强医疗知识普及,重点在于普及心源性猝死知识宣教,向患者阐述诱发心源性猝死因素以及常见症状,例如患者在多种因素下诱发极端情绪、存在抽烟饮酒等不良嗜好以及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会增加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的几率。并且需要向患者家属阐述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时急救措施,提升患者生命保障。在这一基础上,需要向患者开展疾病先兆症状讲解,当患者存在胸闷气短、心绞痛以及心慌心悸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接受检查,降低出现心源性猝死发生几率其次,住院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疾病发展情况,临床护理人员需要做到患者病房时刻巡视,针对患者病症采用相应的生命体征监测设备观察准确,以防止患者突发疾病。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具有耐性、细心的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就患者反馈的不良反应予以高度重视。在这一基础上,护理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源性猝死疾病相关知识,针对患者表现能够做出准确判断。 最后,由于患者病症存在急性、突发性,具有较高临床发病情况。在这一情况下在患者护理观察病房需要摆放患者急救所需的急救药物以及相应的急救设备,当患者发病时能够第一时间投入患者急救。在患者急救过程中,需要注意护理人员各司其职,做到不慌乱,从而实现患者的有效急救。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疾病存活率,即包含患者存活人数、死亡人数,分析两种不同方式护理措施的实用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x2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经过不同护理方式干预后,两组患者均有一定急救效果。其中对照组患者存活率为14%,护理组患者存活率为26%,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含义(P<0.05),见表1。 3.结论

心源性猝死原因分析

心源性猝死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对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及相关病理疾病作出粗略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对SCD的快速识别率和抢救成功率;方法:选取我院2001年4月至2011年4月内抢救的心源性猝 死98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得知心源性猝死病因中冠心病及其并发 症,约占77.6%,发病前约94.9%存在一定的诱因,66.3%的存在先兆症状,发病季节冬春 季60.2%,时间上午发病占57.1%,患者男性占71.4%。结论:识别心源性猝死最直接的病 因主要为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大部分患者具有诱因(以吸烟、情绪激动为主)、先兆症状、 及季节和性别特点,临床上可通过对这些高危因素的进行提前干预和治疗。 关键词心源性猝死; 诱因;先兆症状;病因;特点;预防 猝死是指平素健康或有严重器质性疾病, 但病情已基本稳定, 而突然发生的非人为因素的死亡, 发病一般不超过6小时, 排除非正常死亡(自杀、他杀、中毒、外伤等)。由于心脏原因如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等引起的, 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自然死亡称为心源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SCD的发生率报导尚不一致,发达国家发生率较高,常为交通事故的三倍在美国每年约45万人死于SCD占猝死总人数的89%占总人口数约0.1%而日本报道占总猝死人数的78% 在我国SCD发生率为41.8例/10万每年约有54.4万人死于SCD猝死的发生率约占各种死亡的1% - 31.6%, 而中老年人猝死的比率达56% - 80%, SCD则占到老年人猝死的80% - 90% 以上[1]。SCD在运动性猝死所占的比率最大,尤其是中青年SCD的主要死亡原因。本文对我院近10年内抢救的98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分析其高危因素及相关病理疾病,以期提高临床对SCD的快速识别率和抢救成功率。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98 例患者, 男70例(71.4%), 女28 例(28.6%)。年龄27 - 89岁, 平均58.17 岁, 其中45 岁以下10 例, 46 - 55岁19例, 56 - 65岁34 例, 66 - 75岁23例, 76岁以上12例。 (二)入选标准 1、病例全部为急诊抢救患者; 2、发病6h内死亡; 3、既往体健或有严重器质性疾病, 但病情稳定; 4、排除非正常死亡, 如交通事故、中毒等; 5、经心电图、心肌酶学标志物、彩色多普勒证实存在心脏病。 (三)发病诱因 入选病例中只有5例没有明显诱因,其余93例具有一定的发病诱因,约占总病例数的94.9%。,部分病例同时存在两到三项诱因。其中吸烟者,有51例(约占52.1%);其次为情绪激动和运动,

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心电图特征

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心电图特征 刘杰吴永全胡大一 关键词:心源性猝死心电图特征 近年来,对于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的识别和治疗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是对长QT 综合征(LQTS)、肥厚型心肌病等遗传学研究以及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防治心律失常性猝死的应用。同时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并不理想,且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心电图作为一种临床常规的诊断技术,实施方便快捷,是其他任何技术无法取代的。它是对心电活动的整体描述和综合反映,其内部所蕴涵的心电活动规律仍值得人们去挖掘。近年来在这方面也获得了重要进展,如Brugada综合征的发现,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心电复极活动的新思考。本文描述几种与猝死相关的心电图特征,以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LQTS 先天性LQTS从临床的角度主要分为两种类型:Jervell和Lange-Nielsen综合征(伴有耳聋)[1]及Romano-Ward综合征(不伴耳聋)[2,3]。前者很少见。近年来的遗传学研究已发现先天性LQTS有4个突变基因[4],其中3个基因编码钾通道、1个基因编码钠通道。对于LQT1和LQT2,钾通道功能的负性缺失是潜在的分子机制;而对LQT3则为钠通道功能的放大(附表)。它们所对应的心电图T波形态也有明显的不同(见图1)[5]。另外还有一种少见的心电图类型是QT电交替,其具有诊断意义[6],甚至可见间歇依赖性U波电交替(见图2)。该综合征猝死危险性高,主要由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和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所致。先天性LQTS具有肾上腺素依赖性的临床特征,TdP常于运动、激动、惊恐等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时发作。这类病人平时的QT间期可正常,U波也不明显,而在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出现明显的QTU延长、U波增大与TdP。TdP发作前虽不一定有长间歇(图3A),但在窦性心动过速时TdP也常以间歇依赖的形式发生[6],即TdP紧跟着早搏后间歇或间歇后的窦性心跳之后发生(图3B)。这种在肾上腺素能刺激下QT间期频率适应性的异常可能缘于基因异常所致的动作电位控制机制的缺陷。三种基因型LQTS静息时T波形态的不同也提示这种缺陷。针对不同基因型的初步观察结果表明:7号染色体异常的LQT2(钾通道基因缺陷)运动期间QT间期延长,TdP为肾上腺素依赖性发作;而3号染色体异常的LQT3(钠通道失活缺陷)在运动期间QT间期明显缩短,TdP发作常为心动过缓依赖性[6]。LQTS 的另一种心电图表现为随运动出现的窦性心动过缓和心率减慢。有这种心动过缓的人心动过缓的程度个体差异很大,提示在某些基因缺陷上或修饰基因表达上的差异。对疑似病例,肾上腺素试验有助于诊断。TdP若短期内自行终止,则患者仅发生晕厥,若恶化为室颤则极可能导致猝死。未经治疗的有症状(晕厥)的患者1年死亡率超过20%,10年死亡率达50%。若给予治疗,5年死亡率可下降到3%~4%[7]。先天性LQTS的治疗主要是使用病人可耐受的大剂量β受体阻断剂,对于大约75%的病人可预防晕厥发作,也可联合使用苯妥英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预测、预防及治疗 豫西协和医院李秦予 1猝死概述 1.1 概念:指外表似乎健康的人,因内在疾病而发生的急速、意外的死亡。 男性多于女性,其原因: (1)、与体内性激素有关; (2)、男性嗜烟酒、暴饮暴食以及性情急躁者; (3)、男性体力负荷重、户外活动多、社会交往广、精神和生理应激较为复杂。猝死的两个高峰期:1、出生后至6个月;2、30-50岁。 1.2猝死的特点 (1)、死亡急促 从症状的发生或恶化到死亡之间的时间短暂,24小时内。 (2)、死亡发生出乎意料 指死亡发生是其家属、甚至经治医生都未预料到的。 (3)、死亡是自然疾病(排除人为因素) 猝死的根本原因是潜在的、能致死的自然疾病。 1.3猝死的原因 1.3.1 成年人猝死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占首位,呼吸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次之。 新生儿和婴幼儿猝死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1.3.2据统计: 心血管疾病猝死40-50% 呼吸系统疾病猝死16-22% 神经系统疾病猝死15-18% 消化系统疾病猝死8-10% 泌尿生殖疾病猝死5-10% 其他疾病猝死5- 8% 1.3.3常见疾病: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炎、主动脉瘤、原发性心肌病、心内膜炎、心瓣膜病、肺动脉栓塞、心包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暴发型脑膜炎、癫痫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肠梗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大块肝坏死、胃肠道出血、胃溃疡穿孔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 生殖系统疾病:异位妊娠、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后出血、子宫破裂 其他:外伤、药物中毒或药物反应、暴发性感染(包括流行性脑膜炎菌血症)、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甲状腺功能减退、淀粉样性变、白血病、内分泌腺功能障碍。 1.3.4 原因不明的猝死 1.3.4.1 青壮年猝死综合征 特点:①死于睡眠中;②多为青壮年,主要在20-49岁;③绝大多数为男性,男女比例13.3:1;④死者生前多身体健康,发育、营养良好,死前多无明显诱因;⑤死亡迅速,多为即时死;⑥尸体解剖多无明显致命性病变,共同性改变为急性心功能衰竭。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猝死,是指平素健康或有严重器质性疾病,但病情已基本稳定,而突然发生的非人为因素的死亡。发病一般不超过6小时并排除非正常死亡(自杀、他杀、中毒、外伤等)。由于心脏原因如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自然死亡称为心源性猝死。中老年人猝死的比率达50%~80%。心源性猝死则占到老年人猝死的90%以上。 冠心病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主动脉根部夹层破裂冠脉畸形高血压特发性左室肥厚心脏手术后并发症1.3 先心病 其他 一、心源性猝死常见病因: 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心脏病是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占70%~90%,其次是心肌炎,心肌病(特别是梗塞性心肌病)、心脏动脉瘤破裂、先天性心脏病,梅毒性心脏病及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 二、心源性猝死常见诱因: 主要包括用力排便、跌倒、情绪激动、过度劳累、高血压、吸烟、酗酒等。过度劳累、用力排便、精神紧张、情绪过度激动可使交感-肾上腺素神经张力增高,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增加心脏负担;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多,病变的心肌不能担负交感神经兴奋等所造成突然增加的代谢负担,导致急性心力衰竭而猝死;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加,易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而猝死。 冠心病患者特别是冠状动脉多支严重病变者,容易发生急性血栓事件,斑块破裂出血、冠脉痉挛引起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导致局部电生理紊乱,严重心律中国人中猝死的死因

失常及心功能障碍,若再存在精神诱发因素、用力排便时,均有较高的猝死发病率。 三、心源性猝死的防范措施: 1、积极控制高血压、血脂、血糖、戒烟、限酒等。吸烟 与其它危险因素如高血 压、高胆固醇有协同作用,可使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性 成倍增加。 2、应避免较大的情绪波动,如暴怒、大喜大悲等,缓解 自己的精神压力。 3、切忌用力排便,可遵医嘱使用通便的药物或甘油灌肠等措施,减少便秘的发 生。 4、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性。 (1)选择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肉、牛奶、大豆等。 (2)宜吃植物食用油如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等。 (3)多食富含食物纤维的粗粮、蔬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多食新鲜瓜果,控制甜食。 (4)低盐饮食,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 (5)用餐不宜过饱,少食多餐。 5、防止肥胖:肥胖给心血管系统带来不利的负担,体重超重5公斤,心脏的负 担增加10%。因此,要不遗余力的防止肥胖。 6、生活规律:按时起床,按时睡眠、定时进餐、适量锻炼、适当休息、劳逸结 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7、入住抢救室病房的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活动。 8、家属应密切配合医务人员保持环境安静,严格遵守探视时间,共同为患者提 供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猝死原因及预防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a4762111.html, 猝死原因及预防方法 作者:陈和茂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3期 猝死是人类最严重的一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内,因自然疾病而死亡的情况称之为猝死。猝死具有发病突然、高发病率的特点,对人类生命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一般猝死都发生在医院外,而对于患者而言,在院外发病就意味着发病后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所以猝死的发生率非常高。为了能够降低猝死发生率,我们就必须对猝死这一疾病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比如要了解猝死的原因,掌握猝死的预防方法,这对于降低猝死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猝死的原因 1.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患者突然死亡,心源性猝死是猝死的常见原因和主要原因。心源性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就是冠心病,而冠心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社会环境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冠心病的发病了也越来越高。很多患者虽然平素身体健康,但是如果具有冠心病一项或多项易患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就会增加猝死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冠心病患者很容易发生急性心肌缺血,而突发的心肌缺血就会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室颤,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发生猝死。器质性心脏病和非器质性心脏病也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就器质性心脏病而言,包括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等,就非器质性心脏病而言,包括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1]。这是因为器质性心脏病 和非器质性心脏病很容易发生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进而使得离子无法正常出入心肌细胞,促发心搏骤停,最终导致猝死的发生。 1.2非心源性猝死 非心源性猝死是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脑出血、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等,这些疾病都有可能导致非心源性猝死的发生。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饮食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非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猝死的预防方法 猝死具有发病率高、发病突然、死亡迅速的特点,且大部分患者都是在医院外发生猝死,所以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为了降低猝死的发生率,就必须加强对猝死的预防,我们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猝死预防方法。 2.1坚持锻炼

猝死的预防与急救

猝死的预防与急救 1.猝死的定义 猝死,指表面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病人发生了预料不到的、突然的心搏、呼吸停止,而且于发病后6小时内发生(心源性猝死于发病后1小时内心搏骤停,约占全部心搏骤停患者的80%以上)。日常所说的猝死一般是指心源性猝死,它通常是因为心跳节律发生异常导致的。正常的心跳应该是像钟摆一样有节奏的,但是当心跳节律性被破坏时心脏就会进入“心室颤动”的状态,心脏原本有节奏的有力的收缩舒张运动就变成了无规律的无效颤动,全身血液循环会在数秒钟内停止,而心脏则进入“心脏骤停”状态,大脑功能随之马上停止,人在几分钟内就将死亡。 2.发生心源性猝死有何临床表现 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⑤昏迷;⑥瞳孔散大。判断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 猝死发生前:有的没有任何先兆,甚至无冠心病史,部分病人在猝死前数分钟至数天可出现心前区痛并可伴呼吸困难、心悸、疲乏感等,或有心绞痛加重。有些病人有急性心肌梗塞症状。 猝死发生时:当心脏丧失有效收缩超过10-15秒时,即出现神志不清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乃至停止,紫绀明显,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到等。有些病人在睡眠中死去,死前可能发出异常鼾声或叫声,也可能无动静。 3、心源性猝死的应急处理措施:尽快实施心肺复苏抢救 一旦发现有意识丧失的病人时,要快速的进行识别,如果是心源性猝死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的时机,同时尽快与120急救取得联系。只有对心脏骤停的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抢救,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如果心搏停止的时间超过4~6分钟才开始抢救,则很少复苏成功;超过10分钟,则无复苏成功的可能。

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 文章目录*一、心源性猝死的概述*二、心源性猝死的典型症状*三、心源性猝死的病因病机*四、心源性猝死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心源性猝死的并发症*六、心源性猝死的防治方案 心源性猝死的概述 1、定义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 2、别称心脏性猝死 3、发病部位心脏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所有人群 6、科室心内科

心源性猝死的典型症状 1、心源性猝死的典型症状猝死发生前可无任何先兆,部分病人在猝死前有精神刺激和/或情绪波动,有些出现心前区闷痛,并 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极度疲乏感,或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伴 有室性早搏。 2、心源性猝死的分类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和死亡期。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病机 心脏性猝死者绝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浸润性病变、传导异常(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脏阻滞)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另外,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亦可引起。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则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一些暂时的功能性因素,如心电不稳定、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等使原有稳定的心脏结构异常发生不 稳定情况。某些因素如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失调、过度劳累、情绪压抑及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都可触发心脏性 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突发意识丧失,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最主要的诊断标准。心脏骤停时,常出现喘息性呼吸或呼吸停止,但有时呼吸活动可 在心脏停搏发生后持续存在1分钟或更长的时间,如复苏迅速和有效,自动呼吸可以一直保持良好。心脏骤停时,常出现皮肤和黏膜苍白和发绀。在心脏骤停前如有严重的窒息或缺氧,则发绀常很明显。 心源性猝死的并发症由于心脏呼吸骤停所导致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及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尚未纠正,机体各重要脏器细胞损伤后其功能尚未恢复,经常会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出现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紊乱,常出现休克、心律失常、脑水肿、肾功能不全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心源性猝死的防治方案 1、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方法定期体检。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注意过度疲劳的危险信号及重视发病的前兆症状。对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治疗。 2、心源性猝死的治疗方法一旦诊断心脏骤停,即应立即进行

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SCD)的诊治心源性猝死(SCD)被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在症状出现后一小时内的院外、急诊室或者入院途中出现的死亡,其直接原因可能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无收缩或者非心律失常性。在美国,每年大约有45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SCD),占所有心源性死亡63%,而SCD的幸存者仅为1-5%。在我国,SCD 的发生率为0.42‰,若以13亿人口计算,每年SCD的总人数约为54万人。 SCD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有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血流不稳定室速、室颤等),其中包括缺血性心脏疾病、左室功能减退、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Brugada综合征和长QT 综合征等等。在这些高危患者,SCD的年发生率在10%-20%,因此,对于这些患者可以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ICD治疗作为SCD的一级预防,但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同时也会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甚至有些是致命的。 ICD也存在有感染、错误放电、设备故障等一些并发症。所以指南建议对存在有猝死的高危患者,常规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EPS),进行SCD危险分层,指导治疗。 电生理检查预测猝死的发展史 1970s Josephson和他团队成功对室速进行了研究并进行标测。1983年,Roy 等发现,在心脏骤停后存活下来的患者,61%能够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1980s 成功植入第一台ICD,同时也证实了了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1990s出现了两个标志性的研究:MADIT和MUSTT,共同揭示了左心功能不全合并冠脉疾病的患者,具有猝死的高危风险,可植入ICD作为SCD的一级预防。同时也强调了在EPS中,对于可诱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SCD的高危患者。 电生理检查预测猝死的适应症 在Brugada综合征、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史的严重冠状动脉疾病、心脏停搏的幸存者和特发性室颤患者中,EPS能诱发出多形性室速和室颤,对SCD有预测价值。 在冠心病患者中,EP检查推荐用于陈旧心肌梗死、并伴有提示为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的患者的诊断性评价(Ib);EP检查推荐用于冠心病患者指导和评价VT消融的疗效(Ib);EP检查可用于冠心病伴机制不明的宽QRS波心动过速患者的诊断性评价(Ic);EP检查用于陈旧性心肌梗死伴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且左室射血分数等于或低于40%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是合理的(Ib)。 在晕厥患者中,EP检查推荐用于原因不明的晕厥伴左心室功能受损或伴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Ib);EP 检查可用于怀疑为缓慢或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的晕厥,但非侵入性诊断手段无法得出确切结论的患者(IIb)。 电生理检查的方法 对于临床上考虑SCD的高危患者,EPS的目的就是通过程序电刺激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 电生理检查的标准做法是在8个固定周长的心室起搏后程序刺激出1个、2个或3个室性早搏(S1S2、S1S2S3、S1S2S3S4)。通常需要用两个不同周长(400ms 和600ms)和两个不同部位(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进行程序刺激。但是越多的程序刺激,带来的可能是越高的敏感性和越低的特异性。Josephson建议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