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数论_

初等数论_
初等数论_

作业小结

第一章 整数的可除性

第1次作业:P4 题2、3;P9 题2

主要问题:

1、P4题2:个别同学犯了逻辑错误,注意本章讨论的是整数的可除性,个别同

学还是停留在实数范围内考虑。如 因为3221(1)(21)3(33

n n n n n n ++=++),所以得证。这是不对的,因为322133

n n n ++对所有可能的取值并非都为整数。 n 2、P4题3:利用带余除法易证。

3、P9题2:

(1) 要证0(,)a b ax by 0=+,只需证00(,)|a b ax by +且00|(,)ax by a b +同时成立。

其中显然,要证0(,)|a b ax by +000|(,)ax by a b +借助P4 题3,易得且,再由推论4.1即得。

00|ax by a +00|ax by b +(2) 推广到n 个整数的情况,利用归纳法易证。

第2次作业:补充:

1) 证明:任意奇数的平方减1是8的倍数。

2) 证明:如果,9中有一个能被17整除,那么另外一个也能被17整除。

23a b +5a +b 13) 求下列最大公因数 或 最小公倍数:(,[。 120,504,882)135,513,3114]4) 设均为正整数,证明:在数列中,b 的倍数的个数等于。 ,a b ,2,,a a ba "(,)a b

主要问题:

1、题1)中,对于奇数不妨设2n k =+,则

221(21)1n k ?=+?24()4(1)k k k k =+=+,

由于为连续两个整数,则必有,k k +12|(1)k k +。剩下易证。 有部分同学没有把问题解释清楚,只写到221(21)14()n k k 2k ?=+?=+,即说得证。

2、题2),有好几位同学犯了上一次作业第1题中的逻辑错误,没有注意到本章讨论的是整数的可除性,而不是在实数意义下的可除性。因此,在解答过程中应注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正确性,应该是一个等价变换的过程,而不能张冠李戴。

比如,还有同学:因为17|23a b +,则存在使得,由,则28?

d 2317a b d +=2389a b d d +=+,39a d b d ==此题,在答题过程中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逻辑问题,这里就不列举了,请作业批改中有问题的同学认真思考,逻辑错误在哪里。

做题课程中应认真思考,严谨答题,切莫没逻辑性的乱写!

3、题3),对于多个整数间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可分别参见P8定理6和P12定理5来做。不妨设,我们知道,对于两个整数有,,0a b c >[,](,)

ab a b a b =。事实上,利用[,](,)

ab a b a b =,我们可以得到三个整数间类似的公式,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

(,)([,],)abc a b a b c = ((,)[,],(,))abc a b a b a b c =(,(,))abc ab a b c =(,,)

abc ab ac bc = (120,504,882)6=,[135,513,3114]887490=。

当然,利用算术基本定理也很容易算得上述结果(根据P16 推论3.3)。

4、题4),事实上,注意到题目所列的数均为a 的倍数,要求其中为b 的倍数。那么就必然是[,的倍数。那么显然个数有]a b (,)[,]

ba a b a b =。 对于本题,还有好几个同学分情况讨论:即(1) 当时,则(,;

(2) 当|b a )a b b =|b a 时,则? 如 (,)1a b =4|6,那么(4,6)1=? 误用了P15 定理2,注意定理2考虑的是质数的情况。因此,对于教材中的定义、定理一定要深刻理解其含义,才会避免犯这种低级错误。

初等数论练习题及答案

初等数论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τ(2420)=27;?(2420)=_880_ 2、设a ,n 是大于1的整数,若a n -1是质数,则a=_2. 3、模9的绝对最小完全剩余系是_{-4,-3,-2,-1,0,1,2,3,4}. 4、同余方程9x+12≡0(mod 37)的解是x ≡11(mod 37)。 5、不定方程18x-23y=100的通解是x=900+23t ,y=700+18t t ∈Z 。. 6、分母是正整数m 的既约真分数的个数为_?(m )_。 7 8、??? ??10365 =-1。 9、若p 是素数,则同余方程x p - 1 ≡1(mod p )的解数为二、计算题 1、解同余方程:3x 2+11x -20≡0 (mod 105)。 解:因105 = 3?5?7, 同余方程3x 2+11x -20≡0 (mod 3)的解为x ≡1 (mod 3), 同余方程3x 2+11x -38 ≡0 (mod 5)的解为x ≡0,3 (mod 5), 同余方程3x 2+11x -20≡0 (mod 7)的解为x ≡2,6 (mod 7), 故原同余方程有4解。 作同余方程组:x ≡b 1 (mod 3),x ≡b 2 (mod 5),x ≡b 3 (mod 7), 其中b 1 = 1,b 2 = 0,3,b 3 = 2,6, 由孙子定理得原同余方程的解为x ≡13,55,58,100 (mod 105)。 2、判断同余方程x 2≡42(mod 107)是否有解? 11074217 271071107713231071107311072107 710731072107732107422110721721107213)(=∴-=-=-==-=-=-==??≡-?--?-)()()()(),()()()(),()())()(( )(解: 故同余方程x 2≡42(mod 107)有解。 3、求(127156+34)28除以111的最小非负余数。

初等数论 第三章 同余

第三章 同 余 §1 同余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所有奇数;所有偶数,例如,。 不同余,记作:对模则称;若所得的余数不同,同余,记作:对模则称所得的余数相同,与去除两个整数,称之为模。若用设)2(mod 1)2(mod 0)7(mod 18)(mod ,)(mod ,≡≡≡≡/≡∈+a a m b a m b a m b a m b a b a m m Z 定义1。 故同余关系是等价关系;(传递性),则,、若;(对称性) ,则、若;(反身性) 、:关系,它具有下列性质同余是整数之间的一种)(mod )(mod )(mod 3)(mod )(mod 2)(mod 1m c a m c b m b a m a b m b a m a a ≡≡≡≡≡≡ 。 则,,,设。 ,,即同余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模整数)(|)()(mod ,0)(|,2121212211b a m q q m b a r r m b a m r r r mq b r mq a t mt b a b a m m b a -?-=-?=?≡<≤+=+=∈+=-证明定理1Z 。 ,则若; ,则,若)(mod )(mod )2()(mod )(mod )(mod )1(21212211m b c a m c b a m b b a a m b a m b a -≡≡++≡+≡≡性质1 。 ,则特别地,若; ,则,若)(mod )(mod )(mod )(mod )(mod 21212211m kb ka m b a m b b a a m b a m b a ≡≡≡≡≡性质2 。 ,则, ;特别地,若则 ,,,若)(mod ,,2,1,0)(mod )(mod ,,2,1)(mod )(mod 0110111111 111 111m b x b x b a x a x a n i m b a m y y B x x A k i m y x m B A n n n n n n n n i i k k i i k k k k k k k k +++≡+++=≡≡ =≡≡----∑∑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定理2。,则,,,若)(mod )(mod 1),(1111m b a m b a m d d b b d a a ≡≡===性质3

初等数论作业

《初等数论》作业 第一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0(b ( ). A b B b - C b D 0 2、如果a b ,b a ,则( ). A b a = B b a -= C b a ≤ D b a ±= 3、如果1),(=b a ,则),(b a ab +=( ). A a B b C 1 D b a + 4、小于30的素数的个数( ). A 10 B 9 C 8 D 7 5、大于10且小于30的素数有( ). A 4个 B 5个 C 6个 D 7个 6、如果n 3,n 5,则15()n . A 整除 B 不整除 C 等于 D 不一定 7、在整数中正素数的个数( ). A 有1个 B 有限多 C 无限多 D 不一定 二、计算题 1、求24871与3468的最大公因数? 2、求[24871,3468]=? 3、求[136,221,391]=? 三、证明题 1、如果b a ,是两个整数,0 b ,则存在唯一的整数对r q ,,使得r bq a +=,其中b r ≤0. 2、证明对于任意整数n ,数6 233 2n n n + +是整数. 3、任意一个n 位数121a a a a n n -与其按逆字码排列得到的数n n a a a a 121- 的差必是9的倍数. 4、证明相邻两个偶数的乘积是8的倍数. 第二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 A ),则不定方程c by ax =+有解. A c b a ),( B ),(b a c C c a D a b a ),( 2、不定方程210231525=+y x (A ). A 有解 B 无解 C 有正数解 D 有负数解 二、求解不定方程 1、144219=+y x . 解:因为(9,21)=3,1443,所以有解; 化简得4873=+y x ;

初等数论 第五章 同余方程

第五章同余方程 本章主要介绍同余方程的基础知识,并介绍几类特殊的同余方程的解法。 第一节同余方程的基本概念 本节要介绍同余方程的基本概念及一次同余方程。 在本章中,总假定m是正整数。 定义1设f(x) = a n x n a1x a0是整系数多项式,称 f(x) 0 (mod m) (1)是关于未知数x的模m的同余方程,简称为模m的同余方程。 若a n≡/0 (mod m),则称为n次同余方程。 定义2设x0是整数,当x= x0时式(1)成立,则称x0是同余方程(1)的解。凡对于模m同余的解,被视为同一个解。同余方程(1)的解数是指它的关于模m互不同余的所有解的个数,也即在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中的解的个数。 由定义2,同余方程(1)的解数不超过m。 定理1下面的结论成立: (ⅰ) 设b(x)是整系数多项式,则同余方程(1)与 f(x) b(x) b(x) (mod m) 等价; (ⅱ) 设b是整数,(b, m) = 1,则同余方程(1)与 bf(x) 0 (mod m) 等价; (ⅲ) 设m是素数,f(x) = g(x)h(x),g(x)与h(x)都是整系数多项式,又设x0是同余方程(1)的解,则x0必是同余方程 g(x) 0 (mod m) 或h(x) 0 (mod m)

的解。 证明 留做习题。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次同余方程的解。 定理2 设a ,b 是整数,a ≡/0 (mod m )。则同余方程 ax b (mod m ) (2) 有解的充要条件是(a , m )b 。若有解,则恰有d = (a , m )个解。 证明 显然,同余方程(2)等价于不定方程 ax my = b , (3) 因此,第一个结论可由第四章第一节定理1得出。 若同余方程(2)有解x 0,则存在y 0,使得x 0与y 0是方程(3)的解,此时,方程(3)的全部解是 ??? ????-=+=t m a a y y t m a m x x ),(),(00,t Z 。 (4) 由式(4)所确定的x 都满足方程(2)。记d = (a , m ),以及 t = dq r ,q Z ,r = 0, 1, 2, , d 1, 则 x = x 0 qm r d m x r d m +≡0(mod m ),0 r d 1。 容易验证,当r = 0, 1, 2, , d 1时,相应的解 d m d x d m x d m x x )1(20000-+++,,,,Λ 对于模m 是两两不同余的,所以同余方程(2)恰有d 个解。证毕。 在定理的证明中,同时给出了解方程(2)的方法,但是,对于具体的方程(2),常常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 例1 设(a , m ) = 1,又设存在整数y ,使得a b ym ,则 x a ym b +(mod m ) 是方程(2)的解。 解 直接验算,有 ax b ym b (mod m )。

“4-6 初等数论初步”简介

“4-6 初等数论初步”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胡永建 初等数论是研究整数的性质和不定方程(组)的整数解的一门学问,它与几何学是最古老的两个数学分支。初等数论中至今仍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如哥德巴赫(Goldbach)问题,孪生素数猜想,奇完全数的存在性问题等,它们对人类智慧产生了极大挑战。人们在解决一些初等数论问题的过程中所作的贡献,对数论乃至整个数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一些直接与数学有关的新的重要数学分支。初等数论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工程中有许多重大的实际应用。在本专题中,同学们将通过具体的问题,学习初等数论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有关整数和整除的知识,用辗转相除法求解一次同余方程(组)和简单的一次不定方程等,初等数论中蕴含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我国古代数学在初等数论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重要成就。 一、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 本专题的学习初等数论的一些基本知识,具体包括:整数的整除、同余与同余方程、一次不定方程和数论在密码中的应用四部分内容。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要引导学生:1.通过实例,认识带余除法,理解同余和剩余类的概念及意义,探索剩余类的运算性质(加法和乘法),并且理解它的实际意义。体会剩余类运算与传统数的运算的异同(会出现零因子)。 2.理解整除、因数和素数的概念,了解确定素数的方法,如埃拉托斯特尼(Eratoshenes)筛法,知道素数有无穷多个。 3.了解十进制表示的整数的整除判别法,探索整数能被3,9,11,7等整除的判别法。会检查整数加法、乘法运算错误的一种方法,如弃九验算法。 4.通过实例,探索利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理解互素的概念,并能用辗转相除法证明:若a能整除bc,且a,b互素,则a能整除c。探索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性质。了解算术基本定理。 5.通过实例,理解一次不定方程的模型,利用辗转相除法求解简单的一次不定方程。并尝试写出算法的程序框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上机实现。 6.通过实例(如物不知其数问题),理解一次同余方程组的模型。 7.理解大衍求一术和孙子定理的证明。 8.理解费马小定理(当m是素数时,a m-1≡1(mod m))和欧拉定理(aφ(m)≡1(mod m),其中φ(m)是1,2,…,m-1中与m互素的数的个数)及其证明。 9.了解数论在密码中的应用——公开密钥。 二、内容安排 本专题共安排了四讲,其中最后一讲“数论在密码中的应用”可根据教学时间的实际情况机动安排,可由教师讲授,也可作为学生课后的阅读材料。本专题教学时间约需1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第一讲整数的整除约5课时 一、整除的概念和性质约2课时 二、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约2课时

2013年春_西南大学《初等数论》作业及答案(共4次_已整理)

2013年春西南大学《初等数论》作业及答案(共4次,已整理) 第一次作业 1、设n,m为整数,如果3整除n,3整除m,则9()mn。 A:整除 B:不整除 C:等于 D:小于 正确答案:A 得分:10 2、整数6的正约数的个数是()。 A:1 B:2 C:3 D:4 正确答案:D 得分:10 3、如果5|n ,7|n,则35()n 。 A:不整除 B:等于 C:不一定 D:整除 正确答案:D 得分:10 4、如果a|b,b|a ,则()。 A:a=b B:a=-b C:a=b或a=-b D:a,b的关系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C 得分:10 5、360与200的最大公约数是()。 A:10 B:20 C:30 D:40 正确答案:D 得分:10 6、如果a|b,b|c,则()。 A:a=c B:a=-c C:a|c D:c|a

正确答案:C 得分:10 7、1到20之间的素数是()。 A:1,2,3,5,7,11,13,17,19 B:2,3,5,7,11,13,17,19 C:1,2,4,5,10,20 D:2,3,5,7,12,13,15,17 正确答案:B 得分:10 8、若a,b均为偶数,则a + b为()。 A:偶数 B:奇数 C:正整数 D:负整数 正确答案:A 得分:10 9、下面的()是模12的一个简化剩余系。 A:0,1,5,11 B:25,27,13,-1 C:1,5,7,11 D:1,-1,2,-2 正确答案:C 得分:10 10、下面的()是模4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A:9,17,-5,-1 B:25,27,13,-1 C:0,1,6,7 D:1,-1,2,-2 正确答案:C 得分:10 11、下面的()是不定方程3x + 7y = 20的一个整数解。 A:x=0,y=3 B:x=2,y=1 C:x=4,y=2 D:x=2,y=2 正确答案:D 得分:10 12、设a,b,c,d是模5的一个简化剩余系,则a+b+c+d对模5同余于()。 A:0 B:1 C:2 D:3 正确答案:A 得分:10 13、使3的n次方对模7同余于1的最小的正整数n等于()。 A:6 B:2

初等数论练习册汇总

作业次数:学号姓名作业成绩 第0章序言及预备知识 第一节序言(1) 1、数论人物、资料查询:(每人物写600字左右的简介) (1)华罗庚 2、理论计算与证明: (1 是无理数。 (2)Show that there are infinitely many Ulam numbers 3、用Mathematica 数学软件实现 A Ulam number is a member of an which was devised by and published in in 1964. The standard Ulam sequence (the (1, 2-Ulam sequence starts with U 1=1 and U 2=2 being the first two Ulam numbers. Then for n > 2, U n is defined to be the smallest that is the sum of two distinct earlier terms in exactly one way 。 By the definition, 3=1+2 is an Ulam number; and 4=1+3 is an Ulam number (The sum 4=2+2 doesn't count because the previous terms must be distinct. The integer 5 is not an Ulam number because 5=1+4=2+3. The first few terms are 1, 2, 3, 4, 6, 8, 11, 13, 16, 18, 26, 28, 36, 38, 47, 48, 53, 57, 62, 69, 72, 77,

《初等数论》教学大纲

《初等数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10823 课程名称:初等数论 学时/学分:54/3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开设教研室:代数与几何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初等数论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是研究整数性质和方程(组)整数解的一门学科,也是一个古老的数学分支。初等数论是现代密码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高等学校信息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初等数论在计算技术、通信技术等技术学科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课程任务:初等数论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数论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的解题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深入地理解初等数论与其它邻近学科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信息安全领域的其它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初等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历史上遗留下来没有解决的大多数数论难题其问题本身容易搞懂,容易引起人的兴趣,但是解决它们却非常困难。本课程的目的是简单介绍在初等数论研究中经常用到的若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整数的性质的了解,更深入地理解初等数论与其它邻近学科的关系。 1. 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等概念的内容按“知道、了解和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计算、解法、公式和法则等方法的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2. 本课程开设在第5学期,总学时54,其中课堂讲授54学时,课堂实践0学时。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幻灯片以及CAI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3. 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完整word版)初等数论练习题一(含答案)

《初等数论》期末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0(b ( ). A b B b - C b D 0 2、如果1),(=b a ,则),(b a ab +=( ). A a B b C 1 D b a + 3、小于30的素数的个数( ). A 10 B 9 C 8 D 7 4、如果)(mod m b a ≡,c 是任意整数,则 A )(mod m bc ac ≡ B b a = C (mod )ac bc m ≡/ D b a ≠ 5、不定方程210231525=+y x ( ). A 有解 B 无解 C 有正数解 D 有负数解 6、整数5874192能被( )整除. A 3 B 3与9 C 9 D 3或9 7、如果a b ,b a ,则( ). A b a = B b a -= C b a ≥ D b a ±= 8、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 ). A 因数 B 倍数 C 相等 D 不确定 9、大于20且小于40的素数有( ). A 4个 B 5个 C 2个 D 3个 10、模7的最小非负完全剩余系是( ). A -3,-2,-1,0,1,2,3 B -6,-5,-4,-3,-2,-1 C 1,2,3,4,5,6 D 0,1,2,3,4,5,6 11、因为( ),所以不定方程71512=+y x 没有解. A [12,15]不整除7 B (12,15)不整除7 C 7不整除(12,15) D 7不整除[12,15] 12、同余式)593(mod 4382≡x ( ). A 有解 B 无解 C 无法确定 D 有无限个解 二、填空题 1、有理数 b a ,0,(,)1a b a b <<=,能写成循环小数的条件是( ). 2、同余式)45(mod 01512≡+x 有解,而且解的个数为( ). 3、不大于545而为13的倍数的正整数的个数为( ). 4、设n 是一正整数,Euler 函数)(n ?表示所有( )n ,而且与n ( )的正整数的个数. 5、设b a ,整数,则),(b a ( )=ab . 6、一个整数能被3整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的( )数码的和能被3整除. 7、+=][x x ( ). 8、同余式)321(mod 75111≡x 有解,而且解的个数( ). 9、在176与545之间有( )是17的倍数.

《数学史》教学大纲

《数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学分:总学时:54 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开课学期: 先修专业:无后续课程:无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选修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能够以数学的、历史的眼光分析数学发展的内在原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剖析数学发展史。 (三)课程基本要求:全面了解数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了解各个时期主要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对数学发展的贡献,掌握重要的数学事件,理解主要的数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历史文化背景。 二、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一章:综述(8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分三阶段综合叙述数学历史发展过程,掌握各阶段的框架和脉络,理解中外各主要数学中心发展、转移、变化的过程。 2、教学重点:在教学上要求把握一个整体、三个阶段的特点(古典数学、近代数学和现代数学)。 3、教学难点: 4、本章知识点:⒈数学历史发展过程(5学时),作业量:1。 ⒉主要数学中心发展、转移、变化的过程(3学时),作业量:1。 第二章:东、西方初等数学的代表作(4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全面了解东、西方初等数学的代表作,即中国的《九章算术》和古希腊的《几何原本》的内容、背景和特点,把握两者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学术文化特征。 2、教学重点:把握《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学术文化特征。 3、教学难点: 4、本章知识点:⒈数学历史发展过程(2学时),作业量:1。 ⒉主要数学中心发展、转移、变化的过程(2学时),作业量:1。 第三章:作图工具与计算工具(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中、西方古代作图工具、计算工具的形成、发展过程的介绍,重点把握古希腊作图手段——尺规作图法,以及中国古代著名的计算工具——算筹的具体情况和历史背景。 2、教学重点:把握古希腊作图手段——尺规作图法,以及中国古代著名的计算工具——算筹的具体情况和历史背景。 3、教学难点:尺规作图法。 4、本章知识点:⒈尺规作图法及算筹的具体情况和历史背景。(2学时),作业量:1。 第四章:初等几何(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沿着数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轨迹,重点了解记数的方法、数的运算以及数系扩充的历史发展过程,突出中国十进位制的历史地位和功绩,理解在数的扩充过程中,人类所表现出的困惑、好奇和对未知世界执着探索的精神状态。 2、教学重点:数系扩充的历史发展过程。 3、教学难点: 4、本章知识点:⒈数系扩充的历史发展过程。(2学时),作业量:1。 第五章:算术(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自然数是基数与序数的统一,把握正负数的定义及分数的运算法则,

初等数论习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0f8349670.html, 《初等数论》习题集 第1章 第 1 节 1. 证明定理1。 2. 证明:若m - p ∣mn + pq ,则m - p ∣mq + np 。 3. 证明:任意给定的连续39个自然数,其中至少存在一个自然数,使得这个自然数的数字和能被11整除。 4. 设p 是n 的最小素约数,n = pn 1,n 1 > 1,证明:若p >3n ,则n 1是素数。 5. 证明:存在无穷多个自然数n ,使得n 不能表示为 a 2 + p (a > 0是整数,p 为素数) 的形式。 第 2 节 1. 证明:12∣n 4 + 2n 3 + 11n 2 + 10n ,n ∈Z 。 2. 设3∣a 2 + b 2,证明:3∣a 且3∣b 。 3. 设n ,k 是正整数,证明:n k 与n k + 4的个位数字相同。 4. 证明:对于任何整数n ,m ,等式n 2 + (n + 1)2 = m 2 + 2不可能成立。 5. 设a 是自然数,问a 4 - 3a 2 + 9是素数还是合数? 6. 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n 个整数,必可以从中找出若干个作和,使得这个和能被n 整除。 第 3 节 1. 证明定理1中的结论(ⅰ)—(ⅳ)。 2. 证明定理2的推论1, 推论2和推论3。 3. 证明定理4的推论1和推论3。 4. 设x ,y ∈Z ,17∣2x + 3y ,证明:17∣9x + 5y 。 5. 设a ,b ,c ∈N ,c 无平方因子,a 2∣b 2c ,证明:a ∣b 。 6. 设n 是正整数,求1 223212C ,,C ,C -n n n n 的最大公约数。 第 4 节 1. 证明定理1。 2. 证明定理3的推论。 3. 设a ,b 是正整数,证明:(a + b )[a , b ] = a [b , a + b ]。 4. 求正整数a ,b ,使得a + b = 120,(a , b ) = 24,[a , b ] = 144。 5. 设a ,b ,c 是正整数,证明: ) ,)(,)(,(),,(],][,][,[],,[2 2a c c b b a c b a a c c b b a c b a =。 6. 设k 是正奇数,证明:1 + 2 + + 9∣1k + 2k + + 9k 。

初等数论c++

备注:纯手写代码,注释。 数论 1、素数 (1)暴力求解法 根据素数的概念,没有1和其本身没有其他正因数的数。所以只需枚举比这个数小的数,看能整除即可; C++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bool determine(int number) { if(n<=2)return false; if(!n%2)return false; for(int i=3;i<=ceil(sqrt(number));i+=2)

//去掉了偶数的判断,效率提高一倍 /*如果number整除以i,那么会得到两个的因数, 而较小的那个因数不会超过number的二分之一次方; 所以只需判断到number的平方根向上取整即可;*/ if(number%i); else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int main() { int sum; cin>>sum; if(determine(sum)) cout<<"YES!"; else cout<<"NO!"; return 0; } 时间复杂度:o(sqrt(n)/2); 空间复杂度:几乎没有; (2)一般线性筛法: 因为任何一个合数都能分解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 所以可以做一个表,首先把2设为质数,然后将2的倍数设为合数,剩下的数就是新得到的质数,然后重复这个过程,直到筛到合

适的范围即可; 但是这个算法有缺陷: 1、同一个数可能被筛多次,这就产生了多余的步骤。 2、占用空间很大,如果使用bool数组的话,只能筛到1e9; 3、从1-n筛,不能从m-n开始筛; C++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bool s[1000000000]; int m,n; int main() { cin>>m>>n; memset(s,true,n); s[0]=s[1]=0; //输出M—N之间所有素数; for(int i=2;i<=ceil(sqrt(n));++i) if(s[i]) {

初等数论作业(3)答案

第三次作业答案: 一、选择题 1、整数5874192能被( B )整除. A 3 B 3与9 C 9 D 3或9 2、整数637693能被(C )整除. A 3 B 5 C 7 D 9 3、模5的最小非负完全剩余系是( D ). A -2,-1,0,1,2 B -5,-4,-3,-2,-1 C 1,2,3,4,5 D 0,1,2,3,4 4、如果)(mod m b a ≡,c 是任意整数,则(A ) A )(mod m bc ac ≡ B b a = C ac T )(m od m bc D b a ≠ 二、解同余式(组) (1))132(mod 2145≡x . 解 因为(45,132)=3|21,所以同余式有3个解. 将同余式化简为等价的同余方程 )44(mod 715≡x . 我们再解不定方程 74415=-y x , 得到一解(21,7). 于是定理4.1中的210=x . 因此同余式的3个解为 )132(mod 21≡x , )132(mod 65)132(mod 3 13221≡+ ≡x , )132(mod 109)132(mod 3132221≡?+≡x . (2))45(mod 01512≡+x 解 因为(12,45)=3|15,所以同余式有解,而且解的个数为3. 又同余式等价于)15(mod 054≡+x ,即y x 1554=+. 我们利用解不定方程的方法得到它的一个解是(10,3), 即定理4.1中的100=x . 因此同余式的3个解为 )45(mod 10≡x ,

)45(mod 25)45(mod 3 4510≡+≡x , )45(mod 40)45(mod 3 45210≡?+≡x . (3))321 (m od 75111≡x . 解 因为(111,321)=3|75,所以同余式有3个解. 将同余式化简为等价的同余方程 )107(mod 2537≡x . 我们再解不定方程 2510737=+y x , 得到一解(-8,3). 于是定理4.1中的80-=x . 因此同余式的3个解为 )321(mod 8-≡x , )321(mod 99)321(mod 3 3218≡+-≡x , )321(mod 206)321(mod 3 32128≡?+-≡x . (4)?? ???≡≡≡)9(mod 3)8(mod 2)7(mod 1x x x . 解 因为(7,8,9)=1,所以可以利用定理5.1.我们先解同余式 )7(mod 172≡x ,)8(mod 163≡x ,)9(mod 156≡x , 得到)9(mod 4),8(mod 1),7(mod 4321-=-==x x x .于是所求的解为 ). 494(mod 478)494(mod 510 )494(mod 3)4(562)1(631472=-=?-?+?-?+??≡x (5)???????≡≡≡≡) 9(mod 5)7(mod 3)5(mod 2)2(mod 1x x x x . (参考上题)

初等数论第2版习题答案

第一章 §1 1 证明:n a a a ,,21 都是m 的倍数。 ∴存在n 个整数n p p p ,,21使 n n n m p a m p a m p a ===,,,222111 又n q q q ,,,21 是任意n 个整数 m p q p q q p a q a q a q n n n n )(22112211+++=+++∴ 即n n a q a q a q +++ 2211是m 的整数 2 证: )12)(1()12)(1(-+++=++n n n n n n n )1()1()2)(1(+-+++=n n n n n n )1()1/(6),2)(1(/6+-++n n n n n n )1()1()2)(1(/6+-+++∴n n n n n n 从而可知 )12)(1(/6++n n n 3 证: b a , 不全为0 ∴在整数集合{}Z y x by ax S ∈+=,|中存在正整数,因而 有形如by ax +的最小整数00by ax + Z y x ∈?,,由带余除法有00000,)(by ax r r q by ax by ax +<≤++=+ 则 S b q y y a q x x r ∈-+-=)()(00,由00by ax +是S 中的最小整数知0=r by ax by ax ++∴/00 下证8P 第二题 by ax by ax ++/00 (y x ,为任意整数) b by ax a by ax /,/0000++∴ ).,/(00b a by ax +∴ 又有b b a a b a /),(,/),( 00/),(by ax b a +∴ 故),(00b a by ax =+ 4 证:作序列 ,2 3, ,2 , 0,2 ,,2 3,b b b b b b - -- 则a 必在此序列的某两项之间

初等数论

问题一:数学教育专业分为专业基础课: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以及专业课:实变函数论,点集拓扑,复变函数论,微分几何,概率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初等数论,数学教学论。数学主要的学科首要产生于商业上计算的需要、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测量土地及预测天文事件。这四种需要大致地与数量、结构、空间及变化(即算术、代数、几何及分析)等数学上广泛的领域相关连著。除了上述主要的关注之外,亦有用来探索由数学核心至其他领域上之间的连结的子领域:至逻辑、至集合论(基础)、至不同科学的经验上的数学(应用数学)、及较近代的至不确定性的严格学习。 一、李永乐:李永乐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后来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 他还是前二李全书的代数执笔者,李永乐全书和660题的主编,可以说是考研数学界的权威代表。他的研究方向是线性代数。 二、汤家凤:汤老师是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他的研究方 向为高等代数。 三、李林:李林老师毕业于北师大数学系,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研究 所教师,职称为讲师,研究方向为常微分方程。 四、武忠祥:西安交通大学数学系教授,从事高等数学教学和考研辅导23年, 国家高等数学试题库骨干专家。 五、王式安:王式安本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后来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学。王 式安老师是前考研命题组的老师,主要是讲概率。 六、方复全: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为微分几何、微分拓扑学。 七、曹一鸣: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师范大学特聘 教授。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 八、戎小春: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美国Rutgers大 学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微分几何理论。 九、王贵君:天津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模糊测度与积分,模糊神 经网络,模糊系统逼近。 十、汪晓勤: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 大学数学系教授,学科教育(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问题二:数论的发展史及现状 数论早期称为算术。到20世纪初,才开始使用数论的名称,而算术一词则表示“基本运算”,不过在20世纪的后半,有部份数学家仍会用“算术”一词来表示数论。1952年时数学家Harold Davenport仍用“高等算术”一词来表示数论,戈弗雷·哈罗德·哈代和爱德华·梅特兰·赖特在1938年写《数论介绍》简介时曾提到“我们曾考虑过将书名改为《算术介绍》,某方面而言是更合适的书名,但也容易让读者误会其中的内容”。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 公元前300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证明了有无穷多个素数,公元前250年古希腊数学家埃拉托塞尼发明了一种寻找素数的埃拉托斯特尼筛法。寻找一个表示所有素数的素数通项公式,或者叫素数普遍公式,是古典数论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数论从早期到中期跨越了1000—2000年,在接近2000年时间,数论几乎是空白。中期主要指15-16世纪到19世纪,是由费马,梅森、欧拉、高斯、勒让德、黎曼、希尔伯特、Heegner等人发展的。

初等数论总复习题及知识点总结

初等数论学习总结 本课程只介绍初等数论的的基本内容。由于初等数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与中学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初等数论对于中学的数学教师和数学系(特别是师范院校)的本科生来说,是一门有着重要意义的课程,在可能情况下学习数论的一些基础内容是有益的.一方面通过这些内容可加深对数的性质的了解,更深入地理解某些他邻近学科,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他们的数学训练,这些训练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益的.正因为如此,许多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都开设了数论课程。 最后,给大家提一点数论的学习方法,即一定不能忽略习题的作用,通过做习题来理解数论的方法和技巧,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如果学习数论时只注意到它的内容而忽略习题的作用,则相当于只身来到宝库而空手返回而异。 数论有丰富的知识和悠久的历史,作为数论的学习者,应该懂得一点数论的常识,为此在辅导材料的最后给大家介绍数论中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大定理的阅读材料。 初等数论自学安排 第一章:整数的可除性(6学时)自学18学时 整除的定义、带余数除法 最大公因数和辗转相除法 整除的进一步性质和最小公倍数 素数、算术基本定理 [x]和{x}的性质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 习题要求3p :2,3 ; 8p :4 ;12p :1;17p :1,2,5;20p :1。 第二章:不定方程(4学时)自学12学时 二元一次不定方程c by ax =+ 多元一次不定方程c x a x a x a n n =++ 2211 勾股数 费尔马大定理。 习题要求29p :1,2,4;31p :2,3。

第三章:同余(4学时)自学12学时 同余的定义、性质 剩余类和完全剩余系 欧拉函数、简化剩余系 欧拉定理、费尔马小定理及在循环小数中的应用 习题要求43p :2,6;46p :1;49p :2,3;53p 1,2。 第四章:同余式(方程)(4学时)自学12学时 同余方程概念 孙子定理 高次同余方程的解数和解法 素数模的同余方程 威尔逊定理。 习题要求60p :1;64p :1,2;69p :1,2。 第五章:二次同余式和平方剩余(4学时)自学12学时 二次同余式 单素数的平方剩余与平方非剩余 勒让德符号 二次互反律 雅可比符号、 素数模同余方程的解法 习题要求78p :2; 81p :1,2,3;85p :1,2;89p :2;93p :1。 第一章:原根与指标(2学时)自学8学时 指数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原根存在的条件 指标及n 次乘余 模2 及合数模指标组、

初等数论 第七章 原 根

第七章原根 原根是数论的理论和应用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本章要介绍原根以及与它有关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指数及其基本性质 定义1设m > 1,(a, m) = 1,则使 a r≡ 1 (mod m) (1) 成立的最小的正整数r,称为a对模m的指数,记为δm(a),在不致误会的情况下,简记为δ(a)。 由Euler定理,当r = ?(m)时式(1)成立,因此,恒有δm(a) ≤?(m)。 若a≡b (mod m),(a, m) = 1,则显然有δm(a) = δm(b)。 定义2若δm(a) = ?(m),则称a是模m的原根。 例如,当m = 7时,因为 21≡ 2,22≡ 4,23≡ 1 (mod 7), 所以δ7(2) = 3。又因为 31≡ 3,32≡ 2,33≡ 6,34≡ 4,35≡ 5,36≡ 1 (mod 7), 所以δ7(3) = 6 = ?(7),3是模7的原根。 以后,在谈到a对模m的指数时,总假定m > 1,(a, m) = 1。 定理1记δ = δm(a),则 a0, a1, , aδ- 1 对模m两两不同余。 证明用反证法。若有0 ≤i < j≤δ- 1,使得 a i≡a j (mod m), 则由(a, m) = 1得到 a j - i≡ 1 (mod m), 这与δ = δm(a)的定义矛盾,所以定理成立。证毕。 154

155 定理1说明,若g 是模m 的原根,则 g 0, g 1, , g ?(m ) - 1 构成模m 的简化剩余系。 定理2 设δ = δm (a ),r 与r '是正整数,则 a r ≡ a r ' (mod m ) (2) 的充要条件是 r ≡ r ' (mod δ)。 (3) 特别地,a r ≡ 1 (mod m )的充要条件是δ∣r 。 证明 不妨设r > r '。因为(a , m ) = 1,所以式(2)等价于 a r - r ' ≡ 1 (mod m )。 (4) 若式(4)成立,记r - r ' = q δ + t ,q ∈N ,0 ≤ t < δ,则由定义1,有 a t ≡ a q δ + t = a r - r ' ≡ 1 (mod m )。 由δm (a )的定义可知t = 0,即δ∣r - r ',也即式(3)成立。必要性得证。 若式(3)成立,则存在q ∈N ,使得r - r ' = q δ,则由定义1,有 a r - r ' = a q δ ≡ 1 (mod m ), 即式(4)成立,从而式(2)成立,充分性得证。 取r ' = 0,得到定理的第二个结论。证毕。 推论 δm (a )∣?(m )。 证明 由Euler 定理及定理2得证。 定理3 设k 是非负整数,则 ) ),(()()(k a a a m m k m δδδ=。 证明 记δ = δm (a ),δ ' = δm (a k ),δ '' =),(k δδ ,则由定理2及 a k δ '' ≡ 1 (mod m ) 可知 δ '∣δ ''。 (5) 由定理2及a k δ ' = (a k )δ ' ≡ 1 (mod m )可知δ∣k δ ',因此 δ '' = ),(),(|k k k δδδδ'。 (6) 由于1),(,),()( =k k k δδδ,所以由式(6)可以推出δ ''∣δ '。由此及式(5)得

[VIP专享]“初等数论初步”简介

“初等数论初步”简介  初等数论是研究整数的性质和不定方程(组)的整数解的一门学问,它与几何学是最 古老的两个数学分支。初等数论中至今仍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如哥德巴赫 (Goldbach)问题,孪生素数猜想,奇完全数的存在性问题等,它们对人类智慧产生了极 大挑战。人们在解决一些初等数论问题的过程中所作的贡献,对数论乃至整个数学的发展 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一些直接与数学有关的新的重要数学分支。初等数论在计算 机科学和信息工程中有许多重大的实际应用。在本专题中,同学们将通过具体的问题,学 习初等数论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有关整数和整除的知识,用辗转相除法求解一次同余方程(组)和简单的一次不定方程等,初等数论中蕴含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我国古代数学在 初等数论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重要成就。 一、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 本专题的学习初等数论的一些基本知识,具体包括:整数的整除、同余与同余方程、 一次不定方程和数论在密码中的应用四部分内容。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要引导学生: 1.通过实例,认识带余除法,理解同余和剩余类的概念及意义,探索剩余类的运算 性质(加法和乘法),并且理解它的实际意义。体会剩余类运算与传统数的运算的异同 (会出现零因子)。 2.理解整除、因数和素数的概念,了解确定素数的方法,如埃拉托斯特尼(Eratoshenes)筛法,知道素数有无穷多个。 3.了解十进制表示的整数的整除判别法,探索整数能被3,9,11,7等整除的判别 法。会检查整数加法、乘法运算错误的一种方法,如弃九验算法。 4.通过实例,探索利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理解互素的概 念,并能用辗转相除法证明:若a能整除bc,且a,b互素,则a能整除c。探索公因数和 公倍数的性质。了解算术基本定理。 5.通过实例,理解一次不定方程的模型,利用辗转相除法求解简单的一次不定方程。 并尝试写出算法的程序框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上机实现。 6.通过实例(如物不知其数问题),理解一次同余方程组的模型。 7.理解大衍求一术和孙子定理的证明。 8.理解费马小定理(当m是素数时,a m-1≡1(mod m))和欧拉定理(aφ(m)≡1(mod m),其中φ(m)是1,2,…,m-1中与m互素的数的个数)及其证明。 9.了解数论在密码中的应用——公开密钥。 二、内容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