垟温州三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anyang

Wetland of Wenzhou

Major:Tourism Management

Direction of Study:Tourism Planning and Exploiting

Graduate Student:Zhang Sudiao

Supervisor:Associate Prof. Duan Wenjun

College of Tourism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une, 2012 to May, 2013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湿地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富的生态物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湿地也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开发。目前,我国正在大规模地开发建设湿地公园,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活动。温州三垟湿地作为温州地区最大的一个内陆湿地,其水源丰富、物种多样,是温州名副其实的“绿肾”。同时,该湿地位于温州的市中心,属于城市中心区,若将其合理的开发利用,将为温州市民的休闲旅游添加良好去处,同时也将大大增加温州的城市绿地面积。

温州三垟湿地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目前湿地污染严重、环境恶化。虽然目前湿地已经成功建成一个入口公园—五福源公园,但是由于湿地内居民长期进行无序建设,导致整个湿地内部的生态严重破坏、景观失调。因而,三垟湿地亟待进行合理的、可持续的规划和开发。

本文以温州三垟湿地为研究对象,一共分5章进行了研究。第1章是绪论,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章框架;第2章是相关理论基础。着重研究了湿地相关理论,生态旅游相关理论,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和三垟湿地的规划计划;第3章是介绍了三垟湿地的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主要介绍了三垟湿地和三垟湿地的旅游资源,分析了三垟湿地目前的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第4章是三垟湿地可持续旅游发展对策研究。本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利用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对三垟湿地的产品开发、资源保护、生态恢复、容量控制和机制完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第5章是结论和展望,主要对本次研究进行了总结,对亮点和不足进行了阐述,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旅游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温州三垟湿地,对三垟湿地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合理规划,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三垟湿地规划模型。本次研究是理论付诸行动的一次很好实践,亦可为全国各地的湿地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三垟湿地,旅游规划,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wetland, with its rich tourist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specie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Wetland is an important tourist resource, and it is gradually being developed. At present, our country has a large-scal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Wetland Park, wetland ecological tourism activities. The Wenzhou Sanyang Wetland as the largest wetland in Wenzhou, it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rich species, is be worthy of the name ―Wenzhou green kidney ". At the same time, the wetland which belongs to the city center area, if it was rational developed and utilized, it will add a good place for the citizens of Wenzhou leisure tourism, and also will greatly increase the city leisure index and the Wenzhou city green quantity.

Because of irrational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Wenzhou Sanyang Wetland in the long term, it was seriously polluted. Although the wetland h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a entrance Park – Wu Fuyuan Park, as the wetland residents long-term disorderly construction, leading to the serious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internal wetland, landscape serious deficiencies, and lack of beauty. Thus, the Wenzhou Sanyang Wetland needs to conduct planning and reasonab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which takes the Wenzhou Sanyang Wetlan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s divided into 5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i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methods, the research actualit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paper's framework;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theory. Focusing on the wetland eco-tourism related theory, related theory, planning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anyang Wetland; the third chapt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Sanyang Wetland, mainly introduces which is Sanyang Wetland, and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Sanyang Wetl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question of it, and the problems were studied;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Sanyang wetland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This chapter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This chapter main us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resource protection, ecological on Sanyang wetland restoration, volume control and mechanism are studied,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and outlook, the main of this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on the spot

and problems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further studies are prospected.

This paper combines theory with practice, the tourism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to the Wenzhou Sanyang Wetland, the reasonable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anyang wetland, formed a relatively mature the Sanyang wetland planning model. This study is the theory of action with a very good practice;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planning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can be all over the country.

Keywords:Sanyang wetland,tourism lay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1.1选题依据 (1)

1.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2研究内容和视角 (1)

1.2.1研究内容 (1)

1.2.2研究视角 (2)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2)

1.3.1研究思路 (2)

1.3.2研究方法 (2)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4.1国外研究现状 (3)

1.4.2国内研究现状 (4)

1.5研究技术路线与框架 (5)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 (6)

2.1湿地公园相关理论 (6)

2.2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6)

2.2.1可持续发展概念 (6)

2.2.2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 (7)

2.2.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内容 (7)

2.3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8)

2.3.1生态旅游概念 (8)

2.3.2生态旅游基本特征 (8)

2.3.3生态旅游的目标和内容 (9)

2.3.4生态旅游的重要举措 (10)

第3章三垟湿地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 (11)

3.1三垟湿地简介 (11)

3.2三垟湿地旅游资源概况 (12)

3.2.1人文旅游资源 (12)

3.2.2生态资源 (12)

3.3三垟湿地旅游开发现状 (13)

3.3.1代表旅游景点 (13)

3.3.2主要旅游项目 (15)

3.3.3客源与旅游市场 (15)

3.4三垟湿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5)

3.4.1缺乏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发展规划 (15)

3.4.2景区与社区的发展良性互动不够 (16)

3.4.3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缺少创意 (17)

3.4.4人文景观破坏严重 (17)

3.4.5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19)

第4章三垟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4.1制定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21)

4.1.1总体定位 (21)

4.1.2发展目标 (21)

4.2协调景区和社区发展 (21)

4.2.1完善社区参与机制 (21)

4.2.2发挥社区居民主体作用 (21)

4.2.3协调社区、景区、政府三者关系 (22)

4.3开发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产品 (22)

4.3.1开发湿地特色的水域休闲旅游产品 (22)

4.3.2开发温州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22)

4.3.3开发科普教育类旅游产品 (23)

4.3.4开发其他休闲配套旅游产品 (23)

4.4强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26)

4.4.1特色自然风貌保护 (26)

4.4.2生物资源保护 (26)

4.4.3人文景观保护 (27)

4.5恢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 (27)

4.5.1湿地生境恢复 (27)

4.5.2湿地生物恢复 (29)

4.5.3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 (30)

4.6严格旅游容量控制 (30)

4.7完善旅游管理机制 (31)

4.7.1形成跨区域旅游合作体系 (31)

4.7.2建立健全生态监管体系 (31)

4.7.3构建高水平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31)

第5章结论与展望 (32)

5.1研究结论 (32)

5.2局限与展望 (32)

参考文献 (33)

致谢 (35)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依据

湿地是地球上三类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海洋和湿地)之一。湿地由于具有广泛食物链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称为“生物超市”。它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独特的生活环境,因此在自然景观保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湿地因其对自然和人类产生的水和废弃物具有天然净化的作用而被称之为“地球之肾”;湿地还具有稳定水源供给,改变洪涝和干旱状况,净化水质,保护海岸线和调节地下水水位等功能。

数据显示,中国湿地的总面积占到世界湿地总量的10%,位居亚洲首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国境内,从北方到南方、从内陆到沿海、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大量的湿地分布,且湿地类型多种多样。中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国家林业局也专门成立了“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专门负责推动湿地保护和执行工作。截至2009年底,我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达37处。但实际上具备中国特色的湿地远远不止37处,许多湿地因为养在深闺无人识,至今仍无人问津。因而湿地公园的开发利用,一直是近几年来旅游开发项目上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1.1.2研究目的和意义

湿地由于其地理环境的特定性,我国拥有湿地的城市并不多,而能够对湿地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城市则更少。三垟湿地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的市中心,是温州市的城市绿肾和居民的主要休闲绿地。三垟湿地规划总面积1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和陆地比例达1.1:1。湿地内河流纵横交织,密如蛛网,形成了160余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岛”。三垟湿地内物种丰富,环境优美,但由于城市的发展和周边地域的高强度的开发,湿地内生态破坏严重,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同时,湿地周边人口密集,当地村民在湿地内生产生活,进行盲目的开发和改造建设,造成湿地内物种多样性下降,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如何保护和科学开发三垟湿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成为温州市民和历届政府广泛关注的课题。本文以温州三垟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旅游和生态恢复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其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湿地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方法,以其提出三垟湿地保护和开发的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同时为各地的湿地旅游可持续性开发作参照。

1.2研究内容和视角

1.2.1研究内容

本文以温州三垟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开发为主要研究内容。因为温州三垟湿地作为浙江省较大的一个城市湿地,也是温州市最大的生态湿地,又位于温州市中心,若其充分的进行保护性开发后,将成为温州市著名的一张金名片和温州人重要的休闲场地。

但是就目前来讲,温州三垟湿地保护欠佳,开发程度不够,生态系统缺乏合理的保护,

整个开发模式也缺乏可持续性。所以,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三垟湿地的资源评价;(2)三垟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3)三垟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对策;(4)三垟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1.2.2研究视角

本文的研究视角主要是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五个字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主要体现在保护、规划和提升。“保护”即对温州三垟湿地的生态系统进行充分保护;“规划”即在充分保护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对温州三垟湿地的总体开发进行前瞻性规划;“提升”即在规划的基础上,对温州三垟湿地的整体规模和档次实现质的提升,让其辐射面更大,知名度更高。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湿地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在理论分析和论文撰写过程中,遵循以下的指导思想:

(1)以当前温州三垟湿地的发展现状为基础,坚持将湿地旅游的特点同三垟湿地的实际相结合,研究三垟湿地的旅游模式和存在问题,进而开发三垟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以旅游学、生态学、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对温州三垟湿地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

(2)主要根据三垟湿地的周边实际和湿地旅游产业现状,充分挖掘其独到特点和独特之处,做到湿地旅游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而不仅仅是机械套用相关理论。

(3)本文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理论为原则,结合三垟湿地的自身特点,对湿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然后坚持湿地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湿地的促进作用,建立三垟湿地规划项目模型,进而提高论文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4)检查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既有对相关理论进行逻辑分析,也有进行实地

考察并进行资料分析,从而保证论文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1.3.2研究方法

首先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搜罗温州三垟湿地开发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利用生态旅游、旅游开发等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为研究理论提供基础与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框架和相关假设。然后利用相关数据加以分析和验证。这样,使研究成果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基础,具备较强的信服力。

其次是文献与调查相结合。通过搜集和阅读大量的文献材料,找出国内外关于湿地生态旅游的各种理论研究,然后进行系统的梳理,将对温州三垟湿地可持续开发有用的理论知识进行整理,为本文的研究作好指引。

最后是借鉴与实际相结合。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湿地项目开发经验,对温州三垟湿地未来发展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将这些成功的经验部分运用于温州三垟湿地,创建出一套适合温州三垟湿地可持续开发

的新模式。然后,从个例向普遍拓展,对我国湿地的保护性可持续开发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做出一个定性的研究结论。

由于温州三垟湿地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生态特点,针对该湿地特点,经研究,本文主要将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理论指导法。主要以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结合生态学、旅游开发学、市场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本次实践,同温州三垟湿地的实际相结合,探寻最佳的可持续开发的方法。

(2)实地排摸法。通过深入温州三垟湿地调研和走访,深入已开发的公园和未开发的点进行调研,实地排摸查,了解三垟湿地的开发和保护现状,掌握三垟湿地当前的政府开发意愿、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以及生态环境现状等一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三垟湿地现状报告。

(3)现场访谈法。通过对三垟湿地公园游客、当地居民以及温州生态园管委会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各个层面人员对三垟湿地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整理出对本次研究有用的材料,充实进本文里面。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国外研究现状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Hetzer)强烈倡导生态的旅游,他认为,世界的文化、旅游、教育等出现某种偏差,应进行反思,从而提出了生态的旅游。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概念。“生态旅游”概念的产生,源于人们认为环境污染和道德败坏的关系,强烈要求建立一种新的理论,支持环境和旅游的关系。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一些国家森林公园和生态保护区的环境和生态遭受了严重破坏,使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自然生物的保护产生深入思考,然后在当时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持续深入,进而逐步形成“生态旅游”理论[1]。1980年,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Claude Moulin)在他的论文“有当地居民与社团参与的生态与文化旅游规划”中,首次提出了这一与旅游直接相关的生态学概念--“生态旅游”(ecological tourism)。1983年,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在文献中第一次使用“生态旅游”一词。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这一名称得到了正式的确认[2]。在生态旅游概念开始提出后,世界各国也积极响应该理论,许多大学专门设置了各式各样的关于生态旅游的课程和研究生班,国际上各种绿色和平组织、旅游组织和研究机构等均对生态旅游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和宣传推广,国际上各种关于生态旅游的学术会议也不断召开,同时也有更多的学者和研究员成为“生态旅游”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同时,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态旅游概念的盛行,国际上也相应出现了一些类似湿地保护的研究。1971年2月2日,在伊朗城市拉姆萨尔,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该公

约于1975年12月份正式开始生效[3]。此后,为切实解决湿地的减少和功能退化问题,多个国家通过立法,颁布系列法律来保护湿地。同时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调整加强对湿地的生态保护性开发。

目前,随着位于伊拉克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三角洲地带--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历史上称为“肥沃新月”的重要湿地,在屡遭人们严重破坏之后,大片湿地美景消失殆尽。这引起了国际湿地界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对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的重视。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家在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就开始了湿地资源的研究(水域空间规划和滨水景观恢复)和开发,并将其作为城市景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利用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恢复生态学等理论对湿地公园的生态性可持续开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5]。

当前各国的湿地保护经验已经反复确认了湿地的生态保护性开发是确保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机制,这让人们做好湿地的生态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4.2国内研究现状

1995年,118位学者参与了由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在云南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会议讨论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定义,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的关系,以及生态旅游线路的优选,以及如何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等诸多问题,同时颁布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4]。在此次会议之后,一些研究生态旅游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1999年8月,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共同在昆明举办了生态旅游高级研讨会,进一步探讨了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加深了对生态保护的理解。200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了“2002·中国生态旅游论坛”,就中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相关政策、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对话[6]。

而中国对湿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礼记·王制篇》、《禹贡》、《水经注》等地理古籍均有相关湿地的记载,只是名称各不相同,反映其特征略有差异。而国外学者也证实了我国是研究湿地最早的国家[5]。虽然我国湿地面积大,研究早,但是我国对湿地的开发比较迟,研究人员和机构也比较少,致使研究进展缓慢。

在2007年4月份,北京湿地研究中心在首都成立。该中心是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由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园林局、水务局互相合作成立的,旨在为北京湿地资源的保护、恢复、湿地教育、湿地资源动态调查和监测、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湿地水质的防治等提供研究。同年,由国家林业局牵头、16个相关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并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工程总体规划》(2001-2010 年)。同时,我国相继出版了《中国湖泊志》、《中国沼泽志》和《中国湿地植被》等湿地著作[6]。随着我国湿地保护的发展,我国湿地的可持续性开发已经跳出了建立保护区和自然动物保护的狭隘概念,形成以生态和景观系统的保护与管理为主,

开展跨地区的全球性合作形式的湿地保护体系。

1.5研究技术路线与框架

图1-1技术路线和框架图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

2.1湿地公园相关理论

“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4]。“湿地公园”这样的一种公园,具有湿地保护利用、研究、科普、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湿地公园一般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一般来说,湿地系统拥有丰富的水源,良好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系统往往承载了一个城市防汛抗旱、调节水土、保持物种多样性和提供水禽栖息等多种城市功能。可以说湿地既是一个天然蓄水库,又是一个生物资源库。

湿地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开发湿地景观为湿地公园,供游人休闲娱乐。湿地公园通过整合湿地的水网特点,加以修饰建设,往往成为特色公园。现在,湿地公园已经成了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一些湿地公园通过加强人文景观和相匹配的旅游设施,尽力开发湿地内资源,达到保护和开发的相统一。

2.2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2.1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6]。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会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次研讨会集结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了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在那以后,世界各国的学者们纷纷开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并对其含义进行了多次界定,目前,已经形成了数百个涵盖国际、区域、地方等特定界别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出台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提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学者布朗(Lester R. Brown)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以保护基础资源、控制人口增长和开发再生能源的方式,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一书中,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

世纪议程》等文件[7]。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8]。

2.2.2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

公平性原则:主要指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实现利益均等、机会均等的发展。它不仅包括同一代区域平衡的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另一个地区的发展为代价;还包括几代人之间的均衡发展,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以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为代价。该原则指出,人类的世世代代均生活在地球这一独一无二的生存空间里,地球上的每代人,均对地球资源、生存空间拥有同等享用权。因而,可持续发展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各国各区的平等,世世代代的平等作为发展的首要原则。

持续性原则:主要指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因此,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必须有限制性因素来制约它。这些限制性因素包括人口、资源和环境,以及环境对当前人类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承载力。而其中,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程度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共同性原则:地球上每个国家、每个地区,虽然其各自的特点不同,特性各异,但是相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其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是想通的,是共同的。因而,地球上的各个区域必须联合起来形成整体,相互依存、共同认知,这便是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它能够超越文化与历史的界线来看待全球性的问题,它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因而,虽然各国国情各异,文化不同,但无论哪个国家,其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是不变的,是共同的。每个国家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坚持好三大原则,要思想统一、互相协作,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

2.2.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内容

(1)基本内涵

首先要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是集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一个完整现象。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人类普遍的、共同的权利,不论是发展中国结,还是发达国家,均应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其次要体现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主要突出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即同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再次是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对应发展的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最后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们必须更新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要学会保护自

然、师法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2)基本内容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通过实施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是一种正确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它能够在社会圈、经济圈、生物圈三个不同的层次中大道社会、经济、生态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流通、消费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从而在农业和工业上实现生态化,在农村和城市上实现可持续。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研究各式生命与其生存空间、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个系统科学,是关于生命、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科学。伴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飞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冲突也日益突出,生态可持续学科理论亦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生态可持续理论在人类活动参与自然改造中,成为连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梁,同时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在由于无序的生产、消费和旧的社会秩序下,所带来的全球社会环境日益恶化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它主张维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达到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观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它是一种面向人类未来、维护人类健康持久发展的新的发展观。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和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从不同的国家来说,应该从国情出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必须具有本国自身的特点。

2.3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2.3.1生态旅游概念

“生态旅游”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83年,当时首先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12]。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2.3.2生态旅游基本特征

生态旅游的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即让游客充分参与到生态之中,在与自然生态的实际接触中慢慢体会到生态旅游的真谛,使其更加热爱自然,进而更加推进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

生态旅游强调小型化旅游。即在自然的限定承受范围之内开展旅游活动,这样有利于提高的观光的质量,同时又不会对自然环境形成破坏。

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游客能够在进行生态旅游中获取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态体验,这种历练具备平时无法体会到的古朴、纯真和原始。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自然和游客负责的旅游方式。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2.3.3生态旅游的目标和内容

(1)生态旅游的目的

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目的地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其具体表现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旅游地居民个体上,其二是旅游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层次上。旅游地的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当地的居民,由于当地居民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拥有定向权,故开展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管理必须发动当地民众充分参与。民众直接参与有三方面的效益。从社会层面来看,生态旅游的开发能够对旅游地的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改观,能够让当地民众充分开阔视野,更好的融入现代文明;从经济层面来看,民众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能够增强他们的就业,增进他们的收入,进而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环境层面来看,当地民众对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更为熟悉,让他们参与管理,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有效防止环境破坏。

从整体上看,发展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蓬勃动力;在社会效益方面能够使收入更加合理的分配,能够使居民充分就业;在环保方面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即开发自然环境中的旅游资源,又提高了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总之,发展生态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环境方面,均有一定效益。

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这在国内外的旅游研究者中均已经达成了共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理论管理生态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对生态旅游需要的能力。

(2)生态旅游的内容

目前,生态旅游的对象主要是具备完整体系的自然生态系统,故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自然生态系统中,其主要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即生物存货的环境)两大因素组成。系统中由各式各样的生物组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便组成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些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均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对象。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就是一个个具备丰富资源和发展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由于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较稳定的系统,所以不允许对其资源进行任何耗竭性的消费。因而,人们在开发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时,必须做到尊重自然原则,服从自然规律,都必须进行保护性的开发,不能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只有这样,才可以维持自然和谐稳定,促使健康发展。这种对旅游对象尊重与保护的责任是生态旅游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2.3.4生态旅游的重要举措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推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主要做法有:

(1)通过立法保护环境。如美国在1916年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将各类国家公园的管理方式转为法制化管理。英国在1993年通过了新的《国家公园保护法》,新法大力加强了对英国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同时,日本在1992年制定了《环境基本法》,芬兰在1923年颁布了《自然保护法》。这些国家通过立法,向世人告知了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

(2)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如澳大利亚专门投入1000万澳元推挤国家的生态发展战略;美国为应对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制订了国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墨西哥政府通过制定“旅游面向21世纪规划”,将生态旅游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推介;非洲的肯尼亚政府也异常重视生态旅游,其许多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均将生态旅游作为重点项目纳入。

(3)充分重视地方权益。在菲律宾,当地政府通过转变传统的捕鱼方式,不仅使当地的旅游业充分发展,也为当地人提供了各式替代型收入;在肯尼亚,其生态旅游发展较早,对生态旅游也较重视,他们就生态旅游提出了“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在进行生态旅游的同时,充分保护野生动物,也大量的分享当地人的权益。

(4)大力宣传环保旅游。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倡议,例如日本旅游业协会召开多次旨在保护生态的研讨会,并发表了“游客保护地球宣言”;英国发起了“绿色旅游业”运动等。

(5)创新技术加强监管。国际上一些注重生态旅游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然后不断通过加强技术手段评价人文因素对自然环境和当地生态的影响程度,然后辅以一定的措施,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的管理和保护。一些国家通过将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和管理分开,实行二者互不干扰,独立运行,进而达到更好的保护和监管。

第3章三垟湿地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

3.1三垟湿地简介

三垟湿地地处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垟街道内,东邻温州开发区、龙湾区,南连茶山街道、南白象街道,西北连接梧田街道和城市中心区,规划总面积11.41平方公里。湿地内河流纵横交织,密如蛛网,形成了160余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岛屿”。根据《拉姆萨公约》的湿地分类系统,三垟湿地属于M型湿地,即内陆河流湿地。湿地内水域面积和陆地比例达1.1:1,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56%,陆域中47%为人工栽种的瓯柑,15.2%为城镇建设用地,其他为农业用地、荒地和水塘等。湿地东南被大罗山环绕,峰峦叠翠,山环水绕,自然风光秀丽,被称为“浙南威尼斯”。泛舟水面,绕岛而行,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

三垟湿地区域自然植被以及各种生物种类较为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据资料显示,三垟湿地内有记录的约有150余种高等植物,其中栽培物种占40%,其余的植物均以野生之物为主,如一些蓼科、唇形科、菊科、禾本科的杂草,而一些湿地特有植物则生长较少;湿地内有高等动物如鱼类10余种,鸟类大概有30余种。其中鱼类基本以人工放养的鲤鱼、鲫鱼、鲢鱼为主,鸟类则以喜鹊、麻雀、燕子等常见燕雀为主。其他底栖动物、土壤动物及昆虫类生物群落的数量和种类约为自然湿地的10%-30%。

图3-1温州三垟湿地

三垟湿地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温州的地貌轮廓特征基本形成于新生代第三纪末期。当时的大罗山居于海中,由于大量沙质、泥质沉积的堆积以及河水携带泥沙的淤积,经过了一个漫长过程的等待,在大罗山西侧与吹台山之间形成了一个浅且大的海湾。在江水、海水的双重作用下,这个大海湾与逐渐与外部的海水相分离,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泻湖,但当时的面积要比现在大的多。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赞之曰:“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谢灵运《游名山志》说:“帆游山地昔为海,永宁(今温州)安固(今瑞安)二县间,东南便是赤石,右枕海。”,赤石便是大罗山。当时的三垟一带由于属于古海湾的边缘,水深较浅,滩涂较多,加之山洪的冲刷,泥沙的沉积,使地形沟坎较多、水陆相杂,已经初具现在三垟水网地区的雏形。由于瓯江长期的搬运与沉积作用,使帆海的面积逐渐减小,大约在明代以前,北帆海最终消失。在这期间,唐宋时期大量的水利开发,如唐代韦庸修建会昌湖,宋代韩彦直、沈枢疏环城河道,修建温瑞塘河,挖深填浅,大量泥沙不规则的堆积、填满,连同原有的沟坎,将帆海原先大片水面分割成破碎的湖群。又经过数百年的桑海桑田,形成了今天的三垟水网地区自然形状。

3.2三垟湿地旅游资源概况

3.2.1人文旅游资源

湿地内的居民建筑繁多且杂乱,各类建筑无序。目前,湿地内的建筑等级可以分4个等级,一级最好,四级最差。在湿地旁边的三垟大道两侧极其边上的居民建筑新而等级较好,属一级或二级;往内延伸,则质量变差,以二级、三级居多;越往里则质量等级越差,特别是靠近水边和河边位置的居民建筑,多位三级和四级。当然,但沿水地带亦分布着一些湿地特有民间建筑。目前,湿地内区级文物保护建筑有1处,为位于后垟的街道政府。该建筑建于上世纪20年代,本是当地地主的宅邸,属西洋样式的建筑风格,后通过多次修葺,再辅以我国传统的元素图案,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同时,湿地村庄内民风淳朴。村子里年轻人会组织赛龙舟,一些上年纪的老人则经常会组织瓯剧表演和永嘉唱词表演,形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民俗风景。

3.2.2生态旅游资源

三垟湿地内水资源极其丰富,水陆面积比为1.1:1,湿地内水系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水系间小岛遍布,鱼虾竞渡、鸟鹭戏水,环境优雅,景色秀丽,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目前,湿地由于长期缺乏合理的管理和规划,内部一些人工景观如渡桥、驳岸、码头等均显得异常杂乱无序,缺乏美感。同时,湿地内水面及滨水植被单一,树种不丰富;水生植物较少,水系景观缺乏;农业种植以瓯柑等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鸟类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鸟不多;水系岸线较长,变化多端,但亲水性较差;驳岸时常坍塌,偶有水土流失等。

据温州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湿地内环境条件空气、土壤和水质相比较,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进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爱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不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治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爱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进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阻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

常规旅游的一种专门形式,游客在观赏和巡游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情愿到大自然中巡游而不是去现代的都市和海滨度假,强调进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爱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爱护,是可持续进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同时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制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同时,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专门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

2020年区交通局总结及计划

区交通局总结及计划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区交通局总结及计划》的详细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一、近五年工作回顾 xx-xx年是交通乘风破浪、阔步前行的五年,也是攻坚克难、成就斐然的五年,更是积极转型、和谐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交通运输系统以围绕美丽xx为目标,服从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力推进了我区交通运输业的大建设、大突破、大发展,实现了路网由“村村通”到“路网畅通”的蜕变。 (一)重点工程扎实推进 1.市级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维护良好的施工环境,确保在我区实施的市交通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我局主动配合,全力做好服务工作,积极推动了长淮卫淮河大桥、S306改建、蚌固路一级、小xx 公铁立交桥、小xx及大庆路公交枢纽站等项目建设,上述项目目前基本上均已建成通车或投入使用。 (二)民生项目全面发展

1、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实施有力。xx年省交通厅下达我区“十三五”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撤并建制村路面硬化民生工程建设计划24.81公里,我区实际实施26.99公里,所有乡镇xx年底全面完工。 2、城区公交事业优先发展。协调市交通局、公交公司等加强我区城市公交及农村客运班线建设,目前到达我区的城市公交线路有109、118等11条线路,新增公交车近100余台,有力推动我区“三区”建设,百姓出行更加便捷。 (三)行业管理有序高效 1.农村公路管理持续提升。多方争取上级各类管理养护资金700多万元,开展了日常化、规范化的养护活动,实施了梅裔路大修养护工程,完成了夏蚌路、周裔路、淝南路、曹梅路等80多公里路肩硬化工程,开展了周郢路、夏蚌路、西门渡路等水毁道路抢修,全面提高公路安全通行能力。强化渡口 ___,对沫河口、信湾、王咀3个渡口开展多次联合巡查,督促渡口营运人员落实各项制度措施,确保了安全运营。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摘要:生态旅游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生态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生态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所谓生态旅游,是以自然风光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旅游资源,促进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的完整保护,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一些地区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一些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

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风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区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这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三)风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一些风景区的水土、大气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噪音、烟尘超过了规定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二、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的成因 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做法,必须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生态旅游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由两大原因引发的:一是外在因素,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国情决

温州生态园导游词.doc

温州生态园导游词 温州生态园位于温州市未来大都市的核心,由大罗山和三垟湿地组成。温州生态园属于古老的冲积平原,有城市"绿肾"之称,是目前我国沿海最大的城市"绿心"。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温州生态园导游词,欢迎参考! 温州生态园导游词篇1 温州生态园位于现温州市区的东南部,是未来温州大都市空间结构的核心,将成为温州主城区、永强片、瑞安城镇群三大组团围绕的大都市内圈层的绿心。园区包括被称为"浙南威尼斯"的三垟湿地和与其相连的大罗山风景区,总用地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东部与龙湾区永强片相连,南部同瑞安城镇群接壤,西部是高教园区和瓯海区,北部余脉直抵瓯江。生态园区由四景一水网构成,它们分别是:仙岩景区、瑶溪景区、天柱寺景区、茶山景区和三垟湿地,集山、水、田、滨海于一体,成为温州城市天然的"绿肺",是温州东南的绿色生态屏障,对市区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及小气候环境将起到良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 生态园是大自然赐予温州人民的宝贵财富。目前,生态园内有仙岩和瑶溪两个省级名胜风景区,茶山和天柱两个市级名胜风景区,大罗山被古代道家称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大罗山──三垟湿地是杨梅乡、柑桔洲、棱角园、桂花山。生态园内山水相嵌、奇岩异洞、瀑布深潭、名寺古刹,集山、水、洲、濒海于一体。有着优越的区位条

件,高品位的风景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质的生态农业,具有旅游资源的综合性优势和发展生态产业的物质基础。 建设温州生态园,对加强温州大都市生态安全,提高温州城市的品位,形成绿色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的环境竞争力和建设"一港三城"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象生态园这种在一个经济正快速增长的地区中心搞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在全国来说都还是第一例,搞的好,对当前落实国家科学发展观将起到巨大的借鉴和典型示范作用。 20xx年8月,市九届人大会通过有关生态园建设的决定。20xx 年2月5日市政府通过了概念性总体规划,4月8日,总体规划正式通过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专家的评审,并正上报有关部门审批。我们的目标是,用10—20xx年时间将生态园建设成为一个集生态教育、绿色人居、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生态园区,成为城市生态调节中心,生态教育中心,休闲度假中心,成为大都市的内花园。 生态园的建设已经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被列为生态省建设的十二项重大建设工程之一。 温州生态园导游词篇2 温州生态园位于温州市未来大都市的核心,由大罗山和三垟湿地组成,总面积约为130平方公里。其中,大罗山117平方公里,界于瓯江和飞云江之间,是我市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有城市 "绿肺"之称。三垟湿地与大罗山相连,面积为13平方公里,内部水网密布,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近年来,生态旅游以其对坏境的关注,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重维护得到了广泛地认同,被看做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最佳形式。本人通过旅游实践及相应的专业学习对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浅析。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具备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就目前我国大众旅游的发展态势而言,其对生态坏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以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特殊专项化的,但特殊专项化能带来保护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吗?就目前来说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开展还受到诸多限制,其接待人数、经济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恐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难以担此重任。所以这就造成了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的案例依据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二)生态旅游地差别迥异,认证标准难以统一 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推动下,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过此认证标准的就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但只有少数的国际性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还有很多认证体系是建立在国外经典的认证体系基础上的,但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利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引导规范。各个生态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不同,所认证的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标准。 (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检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的设施设备、环境评价、容量控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

从交通与经济发展浅谈蚌埠市城市规划

从交通与经济发展浅谈蚌埠市城市规划 【摘要】蚌埠作为皖北地区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在经历“大起大落”之后其发展规划值得思考。本文通过对蚌埠市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其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与比较,且通过与旅游城市“扬州”的发展进行对比,深入挖掘城市发展与规划奥妙之处。 【关键词】交通枢纽;经济发展;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规划与发展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令每一块土地都有它的用处,发挥它的价值。合适的规划与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的品质,发展经济,给以城市人民更好的生活。蚌埠,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总人口376万多,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本文从其交通、土地利用情况、与“扬州”城市发展规划的对比来分析其特色。 一、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魅力 (一)交通枢纽――铁路带来的经济 在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过程中,最看重的就是城市的位置,因地制宜,沿海城市发展对外经济,临江城市发展运输,蚌埠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作为交通枢纽

的重要作用。 蚌埠的铁路发展可以追溯到解放前。清宣统元年1909年12月,津浦铁路蚌埠铁路桥始建,至1911年建成,花费白银100万两。从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蚌埠便从小渔村渐渐转型为安徽省的交通、?事、政治、经济中心。蚌埠成为当时安徽最为发达的城市,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曾多次作为安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 现在,蚌埠其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仍然不可小觑,作为华东铁路运输网的重要节点,京沪铁路、淮南铁路在蚌埠交汇,蚌埠南站为京沪高铁七大中心枢纽站之一,同时京福高速铁路自蚌埠南站引出。铁路对于蚌埠的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除了兴修铁路,蚌埠的水利交通也很发达,水路运输优势明显。蚌埠市地处淮河中下游,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水路枢纽。作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为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上千万吨。蚌埠港可四季通航周边等省市,一个城市交通的发展,会带动起其商业的发展,进而带动资本的流动从而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内部交通――多样化出行选择 蚌埠境内有京台高速、宁洛高速、蚌合高速、蚌五高速(在建)、徐明高速。除此之外,蚌埠绕城高速(含高铁连接线)项目建成后,对于拉开蚌埠市城市框架、促进城市组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80年代中期,河南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开发并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乡村旅游区,但是,与国内其他大城市郊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相似,河南的乡村旅游也呈现明显的初级化特征。笔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解剖河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策略的管窥之见,以期为提升我国乡村旅游档次提供借鉴。 一、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分析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 [2]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

三垟湿地现状调研与分析

三垟湿地的形成 早在在新生代第三纪末期,温州的地貌轮廓已基本形成,大罗山居于海中,由于湖相沙质、泥质沉积的大量堆积以及河水携带泥沙的淤积,经过了一个慢长过程,终于在大罗山西侧与吹台山之间形成了一个较浅的大海湾。在海水与江水的共同作用下,使海湾与外部的海水逐渐分离,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形成泻湖,但当时的面积要比现在大的多。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赞之曰:“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谢氏《游名山志》说:“帆游山地昔为海,永宁(今温州)安固(今瑞安)二县间,东南便是赤石,又枕海。”赤石便是大罗山。三垟一带由于属于古海湾的边缘,水深较浅,滩涂较多,加之山洪的冲刷,泥沙的沉积,使地形沟坎较多、水陆相杂,已经初具现在三垟水网地区的雏形。 瓯江的搬运与沉积,使帆海的面积逐渐减小,大约在明以前,最终使北帆海消失。在这期间,唐宋时期大量的水利开发,如唐代韦庸修建会昌湖,宋代韩彦直、沈枢疏环城河道,修建温瑞塘河,挖深填浅,大量泥沙不规则的堆积、填满,连同原有的沟坎,将帆海原先大片水面分割成破碎的湖群。又经过数百年的桑海桑田,形成了今天的三垟水网地区自然形状。 生态现状 三垟湿地被开发农用已有数世纪。目前陆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70.9%,水域面积仅占区域总面积的29.1%。年平均温度17.9℃;雨热同季,7~9 月气温较高,也是降水的高峰期,年均降雨量1800mm。平均水深3.4m, 水位相对较稳定,根据《Ramsar公约》, 三垟湿地属于M 型湿地系统,为内陆永久性河流湿地,总面积为11.41 平方公里,由160 多个岛屿和联通的河网组成,陆地面积

约占区域总面积的70.9%,水域面积为3.32 平方公里,占29.1%。三垟水体整体水质为劣ⅴ类水,南部接受来自大罗山的泉水,水质较好;西部和北部相连的是温州城市内河温瑞塘河,水质几乎常年为劣五类;湿地内部水质在众多小规模排污企业、居民生活垃圾、种植业(过去水稻为主,近年瓯柑和蔬菜为主)、河道网箱养鱼等影响下,基本上常年劣五类。三垟河道也是温瑞塘河的一部分,向北经温州老城区与瓯江相同;向南分2 支,一支经瑞安市达飞云江,一支偏东 进入东海。 陆域的47%为人工栽种的瓯柑,15.2%为城镇建设用地,其他农业用地、撂荒地、水塘等占37.8%。水域中50%以上的区域设有养鱼的网箱。 区域自然植被以及各种生物种类较为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全年共记录的高等植物有150余种,其种40%为栽培物种,野生种类则以禾本科、菊科、唇形科和蓼科杂草为主,基本没有湿地植物生长;鸟类30余种,鱼类10余种,而且基本上以人工放养的白鲢、鲤鱼为主。其他土壤动物、底栖动物以及昆虫等生物类群的种类、数量都为自然湿地的10~30%。 从全年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看,区域环境条件除大气、土壤质量目前尚好外,区域水环境质量严重受损,整体水质属于劣Ⅴ类,氮、磷、重金属等指标严重超标。其污染源主要为温瑞塘河河水的流入,以及区域中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的生产废水的排放。 植被现状:三垟湿地的主要植被主要为陆生栽培经济植被,主要以瓯柑果园、水稻田为主,其它还有油菜、白菜等蔬菜及少量香樟苗圃等。村落附近及道路两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学生姓名:赵红 联系方式: 准考证号:9 专业:旅游管理 2011年8月15日

<论文摘要> 生态旅游已经被确定为世界旅游业中迅速发展的领域。该文针对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领域,即风景名胜观光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考察/探险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湖泊湿地旅游、山(岳)地旅游、草原旅游和森林旅游等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生态旅游业得竞争力提供借鉴。分析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原则,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踢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生态旅游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生态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生态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对策

目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二、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1)生态旅游是一种满足高品位游客需要的旅游活动。…………………. (2)生态旅游是一种借助与外部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 (3)生态旅游是一种带责任感的旅游…………………………………………. 三、我国生态旅游地的类型……………………………………………………… (1)森林休憩生态游………………………………………………………………… (2)草原风情生态游………………………………………………………………… (3)湿地观鸟生态游………………………………………………………………… (4)沙漠探险生态游…………………………………………………………………. (5)农业体验生态游…………………………………………………………………. (6)海洋度假生态游………………………………………………………………… 四、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三)风景区环境污染严重………………………………………………………… 五、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三)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六、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民生态意识淡薄………………………………………………………………… 2、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 3、生态法制的有待完善和健全……………………………………………………

生态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六

生态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六 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组织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认识和实践上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旅游管理措施执行尚不到位等因此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势在必行。 本期应知版将就生态旅游的相关知识为读者进行解读。 1什么是生态旅游? 定义 生态旅游是指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旅游。注意力主要放在自然和文化资源如风景区、化石产地、考古或历史遗迹以及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等。 生态旅游特别强调对观赏对象的保护。20世纪70~80年代当人们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时担心旅游资源随旅游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提出了生态旅游概念即可持续旅游的意思。 生态旅游并不反对通过旅游获取经济收益但当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者的数量与景点的自然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生冲突时应坚决服从后者。 特征 生态旅游有以下特征:第一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第二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第三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第四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2如何规范生态旅游业发展?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相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日前发布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中指出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一是要紧密结合现行的旅游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相关法律规范与认证标准规范发展生态旅游;二是要构建生态旅游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指导与服务;三是要强化旅游环境监管坚决及时纠正借用生态旅游名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努力监督 与保证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四是要鼓励建设环保与低碳化基础设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类解说方式以实现游客的最佳体验;五是要加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六是要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建议各级政府制订生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采取多样化资金支持措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七是要启动面向各类人员的综合计划建立一支具备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3生态旅游资源和产品类型有哪些? (一)资源分类

关于都市休闲区建设的几点建议(精)

关于“都市休闲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提案人孙强 一,案由。七届瓯海区委求真务实、审时度势,准确定位,及时作出“一城四区”发展战略,其中“四区”之一是把我区打造成为“都市休闲区”,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我区作为“都市休闲区”,发展前景非常看好,理由有几点:一是区位条件相当优越,瓯海区是温州市辖的三大城区之一,位于温州市区西南面,总面积461平方公里,风景区面积达185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东接龙湾区,南连瑞安市,西接丽水市青田县,北邻市郊鹿城区,交通条件极为便利,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二是休闲旅游人气旺盛,休闲旅游资源丰富。休闲离不开旅游,瓯海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水网密布,河泊纵横,有温瑞塘河和戍浦江两大水系;西南部有崎云山、大罗山,悬崖叠嶂,银瀑碧潭,茂林修竹,别有洞天;西部有泽雅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中部有三垟湿地、大罗山生态保护区、茶山省级森林公园和温州乐园、五美景园;南部有仙岩省级风景名胜区。此外,众多的文物古迹,动人的传说故事,浓郁的民俗风情,无不令人悠然神往。三是景区开发已具规模。瓯海是温州的“山水精华”所在,景区建设已具规模和档次,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泽雅四连碓古造纸作坊群1处;茶山、岷岗2个市级风景区、白云山农业观光园主题公园,还有温州汇昌河水上公园、省级旅游区三垟湿地等。 二,存在问题。目前休闲旅游的规模不大,种类不多,层次不高,特别是度假型和农事体验型的较少,加上休闲娱乐项目单调,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不全,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休闲游客需求,游客重游率较低,尤为严重的是不少村民在“农家乐经济”诱惑下,不顾法律法规和政

府禁令,擅自挖山破土,甚至在主要景点违章建房,严重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必须引起区委、区政府的高度关注。 三,建议。为更好地推进都市休闲区建设,经过深入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后,我们提出如下几点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以泽雅景区为主阵地打造都市休闲区。泽雅风景名胜区距市区35公里,南起龙井山龙井寺,北至凌云山凌云寺,东起麻芝川百丈漈,西至崎云山荸荠嶂,面积128.6平方公里。占瓯海区风景区面积的70%,且整个景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既让人感觉离开都市的喧嚣,又不致路途遥远产生疲劳感,是温州市区近郊难得的天然氧吧和休闲好去处。从景观特色看,泽雅风景名胜区由龙溪、泽雅湖、西山、五凤、高山角、金坑峡、七瀑涧、崎云八大景区组成,全境有200多处景点,是一个以群瀑、碧潭、幽峡、耸峰、平湖等自然山水风光为特色的城郊型省级风景名胜区。域内还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四连碓”古造纸作坊群等。这些人文景观与山水景观融为一体,为发展都市休闲经济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 泽雅作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要积极申报“AAAA”级旅游区,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交通较为滞后,要尽快开通温州市区到泽雅景区的旅游专门班车;完成景区入口沿街农屋的立面改造工程;修建四连碓景区的纸文化长廊,并对四连碓景区二期游步道延伸建设;加强景区安全护栏及落霞瀑竹桥、九条际休息亭改建。同时,要加强对景区内的铁索桥维修、加固和改建工作;对各种休息亭廊等基础设施进行修缮;完成泽雅湖景区生态停车场设置,并在原有基础上对七步涧景区生态停车场进行改建。更需要开发建设大量的参与型、度假型项目。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泽雅的农家乐知名度,打响泽雅的“农家乐”品牌, 二、以大罗山休闲观光区为精品景点加大开发力度。

谈公园嬗变见证城市发展

谈公园嬗变见证城市发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题记:想必每个人对身边的公园都有特殊的情结,它记录着成长,蕴含着故事,更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从大塘公园到更名为珠园;从“老牌”张公山公园的日趋完美到“新秀”龙子湖桥头公园的华丽绽放,珠城在一个个特色公园的点缀下更加夺目耀眼。置身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它们与蚌埠的大建设同步、与蚌埠的历史文化相连,公园这一特殊的景象彰显了蚌埠的文化品位和城市的记忆。 揭开美丽的面纱 繁花绿草,怡静悠然的公园,传承着城市文脉,让市民在喧嚣的城市环境中拥有一方净土和安详之地。在享受公园美景中,却很少有人去探究公园的历史和内涵,即使每天去身边的公园遛弯、游玩的市民,大多也不了解它的形成以及文化背景,孩子们更是了解甚少。其实,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广义和狭义上的公园也有它的兴衰发展史,有关专家学者早已给出定义和定位。应该说现代开放式的公园是从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演变而来,是千百年来王孙贵族私家

花园的公众化。纵观历史和现代,公园是多层面的、多方位的和多内涵的,具有游玩、观赏、娱乐、学习、聚友、活动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等各方面的作用,无论是综合性的城市公园,还是植物园、动物园、儿童公园等主题公园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征,有的以名人的名字命名,比如蚌埠东郊的汤和古迹园、固镇许慎公园,皆因是历史“名人”使然。蚌埠最早的公园算是始建于1927 年的南山儿童公园了,原名为中山公园,后来经过多次改名,直到1981 年才确定下来,它是北伐军第六路军总指挥兼安徽省主席方振武,为纪念当年在小南山阻击清军而牺牲的160 名淮上军烈士、在小南山建立淮上军烈士纪念碑而命名,这个纪念碑目前还竖立在公园内。 对于每一处公园,其实都有各自的主题、脉络和精华所在。比如提起张公山公园,我脑海里闪现望淮塔的同时,大多会想到一个美丽的传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后解甲归田的明朝张姓战将,因为隐居在现在的张公山时济困扶贫,被尊称为张公,这里表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神所在。提起珠园,我就会联想到“高大上”的津浦铁路,因为它是由修建津浦铁路时留下的水塘改造而成,“小水塘”与“大动脉”密不可分,这里凝结了当年建设者们的心血与汗水。龙子湖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近年来在国际生态环境领域中,生态环境健康研究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健康”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态能保持相对稳定,并且系统能够可持续发展或不断完善。健康的完整的生态环境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良好的环境自我恢复和维持发展能力,不存在环境失调的症状,不会危害邻近的其它环境生态系统,并且能够促进推动人类身体的健康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不断破坏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目前已被公认为各国指导其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方针。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的开发在人口、环境所承受的范围内,并不影响下一代对资源的需求,让下一代同样享受祖先所遗留各种资源财富。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未来长期的发展需求,以粗放经营,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造成许多的资源浪费,生态环境遭到大量的破坏,早期工业革命的时期,资本主义在全球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可持续发展包括一下几个因素的发展: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形态等等,矿产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和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矿产资源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 三、目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地方政府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容易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将生活服务环节引入了环境敏感区,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对保证和维持生态生态与环境的和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发,势必要重新规划格局,这样一来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就将被拆除,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遗产的问题是难点。另一方面,外来游客的到来,使得村民能以此获得不菲的利润,同时拜金的思想也会在村民中传播,部分人可能会为了多挣钱而不惜让自己的孩子退学回家帮忙,这也是受目前就业难的状况影响。 四、开发生态旅游应坚持的原则 开发生态旅游是以不破坏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首要条件,同时还要对当地的生态具有保护作用。成功的生态旅游开发要保护好三个主要对象,一是资源环境的保护,二是社会文化的保护,三是经济利益的保护,这三个内容对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生态游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承载力控制原则 在对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遵守生态规律,遵循生态容量的基本规律,精心测算最佳游人数量,线路和关口的游客容量。 2、自然环保原则 生态旅游主要是以回归自然为主题,贵在自然,贵在原始,应尽可能减少人为景观,避免开发造成的环境损坏,规划设计要简朴、实用、方便,外观要与自然环境容为一体。 3、社区参与原则 开发旅游,环境效益是根本,社会效益是最终目标,经济效益是直接动力,只有社区的地方经济发展了,社区的居民才会自觉主动地保护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让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去,这样即可以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气氛,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让当地居民从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受益,改善当地据民的生活,直接缓解他们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压力。 4、环保教育原则 生态旅游与传统的大众旅游不同,除了享受丰富的山水资源,它的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环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时,必须认真考虑在旅游区中设计一些启示游

三垟湿地公园的导游词

三垟湿地公园的导游词 【篇一:湿地的恢复与营造——温州三垟湿地公园规划 设计】 湿地的恢复与营造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the restoration and creation of wetland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anyang wetland park in wenzhou 撰文/图片提供关来法 摘要:本文结合温州生态园三垟湿地公园的工程设计实例,从植物群落和动物栖息地的生态营建、游憩活动系统的统筹以及地域特征的景观表达三个方面来论述了湿地的恢复与营造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温州生态园地 处温州大都市区的 核心部位,由大罗山 和三垟湿地组成,总 面积约为125平方 公里。三垟湿地生态 园的的北端,与大罗 山相连,内部水网密 布,由160余座岛屿 组成,自然风光十分 11.5 具有温州地区独特的水网湿地景观特征,是温州城郊难得的水生生物群落聚集斑块,对温州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温州是瓯越文化 的发祥地,是充满文化 气息的历史古城。随着 现代温州的崛起,富庶 的温州人对人与自然 的和谐相处的要求越 来越强烈。开发三垟湿 地、改善城市生态环 境,是温州人所急切盼

望的。三垟湿地水网密 布,古时有“舍南舍北 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 来”、“有林皆橘树,无 水不荷花”的优美描 述,让人浮想联翩,心 驰神往,却也让设计师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恢复昔日三 垟湿地“烟水无际、鸥鹭翔集”的大泽气象,营造未来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应明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过程也是思考、研究和探索答案的过程。 经过数轮实地考察,我们认为植物群落和动物栖息地的生态营建、 游憩活动系统的统筹以及地域特征的景观表达是三垟湿地公园规划 的核心所在。 首先是植物 群落和动物栖息 地的生态营造。 由于经过常年的 农业开发,三垟 湿地植被现状极 为单一,几乎全 部是温州名产— —瓯柑果林,这 种单一的植被给 三垟湿地生态系 统带来了极为严 重的后果。本次 规划设计应用恢 复生态学、景观 完善 其生态结构, 建立 稳定高效、样性丰富的湿生态系统。在邻水 区域配植大面积 湿生草本植物群 落和湿生乔灌木

【生物】安徽省蚌埠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安徽省蚌埠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激素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B.人体成熟红细胞运输O,并进行有氧呼吸 C.所有细胞都具有以磷脂双分子层为骨架的细胞膜 D.直接为肝细胞生命活动供能的是肝糖原分解形成的葡萄糖 2.细胞膜上协助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有: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的被动运输和通过离子泵运输的主动运输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外流 B.缺氧会影响神经元兴奋是因为钠离子通过离子泵内流 C.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 D.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与离子泵运输离子的方式不相同 3.如图为人类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Ⅱ4为患者,不考虑突变和XY同源区段的情况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若I2携带致病基因,则Ⅱ3是杂合子的概率是2/3 B.若I2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I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Ⅱ3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 D.若I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4.下表为某病人血液化验的结果,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病人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垂体或下丘脑 B.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下丘脑和甲状腺

C.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功能上具有协同关系 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 5.已知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的合成。取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脱落酸缺失突变体幼苗,进行适度干旱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干旱处理40h突变体茎叶长度增加值大于野生型而根相反 B.据图推测脱落酸可能具有抑制茎叶生长、促进根生长的作用 C.实验中自变量是干旱处理时间,因变量是茎叶和根长度增加值 D.根据图示结果推测突变体植株可能不利于在干旱的环境中生长 6.miRNA是真核细胞中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其主要功能是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如图所示,BCL2是细胞中抗凋亡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该基因的表达受MIR - 15a基因控制合成的miRNA调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是BCL2基因转录的过程,其合成原料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B.②③是核糖体上合成的多肽链,构成它们的氨基酸序列不同 C.miRNA通过与BCL2基因转录的mRNA配对,阻断转录过程 D.据图推测若MIR-15a基因缺失,细胞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增大 29.(8分)光合作用中,当吸收的光能超过光合作用所利用的量时,过剩的光能会使光合作用下降,即发生光抑制。当叶绿素b缺失时,不同植物表现出不同的光抑制特性。科研人员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 题目: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以桂林为例姓名:曾丽萍 系部:旅游与休闲管理系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 10级旅管10班 指导教师:韦夏婵 2013年5月15日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创作任务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生签名:曾丽萍 日期:日期:2013年5月15号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以桂林为例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态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生态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态旅游发展的广度深度暂时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旅游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点,并结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提出了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措施。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3) 1.1研究背景 (3) 1.1.1生态旅游的概念与真正内涵 (3) 1.1.2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 第二章我国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4) 2.1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4) 2.1.1对我国旅游业产生这些问题的分析 (5) 2.1.2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6) 结束语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生态旅游的概念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而不是去现代的城市和海滨度假,强调发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同时,生态旅游应该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