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的证伪主义

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的证伪主义
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的证伪主义

自然辩证法研究

Vol.14,No.11,1998

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的证伪主义

蔡 仲

摘 要 证伪主义近年来一直是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了证伪主义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起因及其发展的历史线索。本文认为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困难:如经济学理论的证实性差,经济学理论的抽象化,实证性的趋势的加强等是证伪主义的起因。但经济学家在赞扬证伪主义的同时,并没有在自己的实际研究工作中采用证伪主义,造成了布劳格所称之为的“无关痛痒的证伪主义”的尴尬局面,本文认为这是西方经济学家仅注意波普科学哲学中证伪主义的部分,而忽略其批判理性主义和科学知识进化论所造成的结果。

1938年,英国经济学家哈奇森发表了《经济理论的意义和前提》一书,首次把波普的证伪主义方法论明确引入经济学后,证伪主义逐渐被经济学界所认识,特别是布劳格1980年的《经济学方法论》这本被誉为里程碑式的著作发表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对证伪主义的讨论达到了一个高潮。据里德曼(Redman)的统计,七十和八十年代这20年间西方经济学界出版了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哈兹(Hands)在1991年总结了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达到了13个共识点中,就有七个和证伪主义是直接相关的。这场讨论涉及到经济理论的检验、评价及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方法论问题,本文拟对这场讨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作一番考察和评论。

1 经济学方法论中的波普证伪主义

波普的证伪主义之所以对经济学家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在于:

首先,和逻辑实证主义的传统比较,波普的目的不是考虑科学知识的理论辩护问题,而是企图为科学家提供一组在经验探索中学习的方法论规则。几乎所有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家都坚信科学知识是靠归纳法而发展的,哲学家的任务就是为了这一发展过程提供合理性的辩护。对经济学来说,这种科学知识的辩护无法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因此,逻辑实证主义传统对经济学的影响不大。熊彼特在其《经济分析史》中甚至断言:经济学中“实证”一词和哲学上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实证性”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经济经方法论的传统问题不是为科学实践提供哲学上的辩护,而是提供一组方法规则,能指导经济学家的具体的实践活动。同时,哈奇森认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有其自身严重的缺陷,经济学的前提和基本假设是同义反复,并非完全自明的,其结果的证实性很差,几乎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滞后于经济现实。为了保持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哈奇森要求所有的命题,包括经济学的基本命题(如最大化原则),在经验上是可以证伪的。因此,在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的方法论思想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证伪主义的倾向:弗里德曼在其那篇被誉为本世纪经济学方法论中影响最大的论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就说:“事实证据从来不能‘证明’一个假说的正确性;它只能证明假说的不正确性,用有点不准确的说法,这就是我们假说已经被经验‘证实’的通常意思是……一个假说在它的假设中的描述应该是虚假的。”〔1〕布劳格称弗里德曼的文章“满页都是波普分子的味儿”。〔2〕这篇文章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其结果是刺激了经济学家对证伪主义的兴趣。J.希克斯的文章《经济学中的“革命”》明确怀疑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对经济学的应用,而H.西蒙的文章《从实质理性到程序理性》,则赞赏证伪主义中约定主义成份。萨缪尔森早在其1947年的成名作《经济分析基础》中就明确地提出了证伪主义的思想。萨缪尔森宣称他本书的目的就是在经济学中导出在操

作上有意义的原理,“对于有意义的原理我只不过是指,如果只是在理想的条件下做出关于资料的假说,那么可以想象这个假说会遭到反驳”。〔3〕布劳格对此评价说:“萨缪尔森所定义的在操作意义上有意义的原理是以维也纳圈子里的语言表达的波普的证伪主义”。〔4〕现代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和波普保持长期的学术上的联系,是经济学中波普方法论的坚定的捍卫者和宣传者,其方法论代表作《科学的反革命》就深受波普的证伪主义的影响。布劳格概括二十世纪经济学方法论的特征为:“证伪主义的故事”。

其次,经济学研究脱离现实的抽象化研究是证伪主义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经济学家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倾向,第一类经济学家强调经济理论的应用性,强调理论对经济政策的直接和间接的引导,如弗里德曼、列昂节夫等人;第二类经济学家则把经济学看作是一种吸引人类智力的游戏理论,如萨缪尔森、希克斯、罗宾斯等人。希克斯有一段常被引用的话:“许多经济学理论之所以吸引人们,是因为它们在智力上的吸引力,经济学理论是一场好的游戏,我们不应为此感到害羞,因为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众多的纯数学分支中”。〔5〕经济学抽象化趋向的加强是有其自身的理论原因的,这主要是经济学理论中的参数的不稳定性:在经济学中,参数不是作为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作为一个代数常数,“外生”参数可视不同的境况给出不同的解释,其结果是不仅无法使经济关系转化为明确的定义,量度的可检验性大大降低,而且还使理论在预言落空时不受伤害。克兰特(K lant)称之为“参数悖论”(Parametric paradox)。这也是所谓“卢卡斯批判”的基础。正因如此,罗宾斯在他那篇影响很大的论文《一篇经济的本性和意义的论文》中“反对定量的微积分”,“观察特定时空中的鲱鱼市场,我们能保证这种观察的共效(coefficients)有任何永恒意义吗?……从少数几个自明性假定出发,通过逻辑演绎去发现不可抗拒的真理”,〔6〕就是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这就是所谓的“定性微积分”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把经济学变成一个非量化的,逻辑上不可证伪的纯分析的演绎系统,反对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的直接介入。然而,正是在罗宾斯所任教的学院,也是波普证伪主义的大本营———伦敦经济学院中,罗宾斯的一群学生起来反对他的这种先验主义。这批年轻

的经济学家在李普西(Lipsey)和阿奇邦德(Archi2 bold)的带领下,定期召开李普西称之为“方法论,测量和检验方面的L ES成果的研讨会”:其目的是“摆脱占统治地位的罗宾斯传统的影响,以经验的可证伪性来构造经济‘知识’”。在这个讨论班(自称为L SE小组)中,他们研究波普的著作,并吸收波普的学生参加。该小组的一位成员马奇(Machi)在概括波普的影响时说道:波普“给这个小组什么启发呢?首先,他促进了在经验的可检验性上构造理论;……其次,波普不仅追求可检验的理论,而且还制定了如何追求这种检验的方法论规则,使你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来通过事实———理论之网的密雾;……再次,波普提倡理性的批判,否定我们能获得确定性的知识。难道这不是给这群革命者的最好礼物吗?”〔7〕。

再次,不满经济学中的“价值中立”的实证性倾向的加强是波普证伪主义兴起的第三个原因。经济学的实证性是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分析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韦伯认为客观性就是对实际发生事件的一种不带有任何偏见的描述,但人性有弱点,不易达到“价值中立”的客观描述,克服这些弱点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一种理想化的理论(idealiza2 tion),把理论变成一个演绎系统,以便能统一我们各个背景、个性迥然不同的评价者的价值经验。正如克兰特所说“在经济学家中广泛流传的观点是,经济理论研究的客观性是由‘分析性’来担保的”。〔8〕波普在与法兰克富学派的那场著名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论战中,明确地反对社会科学中所谓“排除价值判断的实证性”研究。在这场论战中,波普发表了论文《社会科学的逻辑》,其中反对“排除价值判断的实证性”研究的第11,12,13命题被经济学家经常引用。另外,克兰特的《自然的秩序》一文在证伪主义的框架中,从“参数悖论”的角度指出经济学纯“实证性”研究的不可能性。〔9〕

尽管有这么多理由使波普证伪主义成为经济学最有希望的方法论工具,然而,哈兹却指出:“大胆猜想和严峻检验的方法———证伪主义的方法,经常被经济学家宣扬,然而,在他们的实际研究中却几乎没有什么用处”。〔10〕这是当前经济学家达到的一个共识点。布劳格形象地称当代经济学家为“无关痛痒的证伪主义者”(innocuous falsificationism)。康特伯里(Canterbury)和伯卡哈德(Burkhardt)在1983年曾研究过发表在《美国经济研究评论》上1973———1974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14卷 第11期

年间的542篇经验检验方面的研究论文,其结果表明仅有三篇文章试图证伪受检验的假说,其余的都是想证实假说,这事实表明经济学家不是在试图证伪,而是在力图证实他们的理论。面对着波普证伪主义在经济学中的这种尴尬局面,经济学家作出了两种不同的回答:

麦克罗斯基(McCloskey)等人认为波普证伪主义对经济学是一剂太强的药,证伪主义的要求是如此之严,以至一旦把它严格地应用,经济学就很少有生存的余地。他提倡经济学家的目光应转向修辞学(Rhetoric),把经济学变成一种“说服人的艺术”,变成一种“对话的科学”。于是后现代主义者的名字如哈贝马斯、加达默尔、利科尔等人的名字在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中频繁出现。这方面的代表作是麦克罗斯基的《经济学的修辞学》(1985)、

《经济学中的知识与说服》(1994)和《经济学与解释学》(https://www.360docs.net/doc/0b18181597.html,voie编, 1990)。

另一方面,布劳格等人坚持证伪主义的立场,强烈批评现代西方经济学未能满足证伪主义的标准: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的一部分“纯粹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在经济上是不可证伪的”〔11〕;萨缪尔森的“显示偏好理论对需求关系的预言能力并不比此前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更好:由于它依存于无约束的一般表述,它很难从经验上证伪”;〔12〕竞争的厂商行为理论“在理论上是贫乏的,在经验上是无法确证的,它只是二流的理论”〔13〕;而一般均衡理论更受到布劳格的最严历的批评:“一般均衡框架则从任何意义上说都并不主张描述现实世界,更不用说评价它”〔14〕。布劳格不仅批评了正统的主流经济学,而且还批判了英国的新剑桥学派,美国制度主义和新奥地利学派,说“琼?罗宾逊口头上对波普主义颇感兴趣,但剑桥学派的著作仍旧没有走出实在论者的争论”。〔15〕他的结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关键弱点在于不愿意产生一种其内容明确能经受反驳的理论,从而普遍不乐于使这些内容与现实相一致”。〔16〕“错误在于,经济学家并没有按他们所说教的那样去做”〔17〕迈尔(Mayer)却形象地批评经济学杂志偏爱发表大量证实假设的文章,这会使大量尚存疑问的假说获得“正确”的结果,因为“如果你有足够长的时间去拷打‘数据’,它们就会向你屈服”。〔18〕不过,经济学家也普遍认识到波普的证伪主义过于苛刻,布劳格、拉斯特等人认为应以拉卡托斯的“精致的证伪主义”代替波普的“朴素的证伪主义”。

2 经济学方法论中拉卡

托斯的证伪主义

对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精致的证伪主义)和经济学方法论的关系,经济学方法论家曾召开过两次专门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一次是在希腊召开的“物理学与经济学中研究纲领”的纳夫普里(Nafplion)学术会议(1974年)。会议的论文后来由拉斯特整理出版,书名为《经济学的方法和评价》, (1976年)另一次在意大利召开的“拉卡托斯和经济学”的喀普里(Capri)学术会议(1989年)。会议的论文会后由布劳格和马奇整理出版,书名为《评价经济理论:在研究纲领方法论中的研究》(1991年)。

拉卡托斯对经济学家之所以有很大的吸引力,主要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减轻了波普朴素证伪主义的苛刻的要求。如拉卡托斯认为理论系列的进步有两种:一是理论上的进步,即每一理论比以前的理论有超余的经验内容。这种进步允许理论有相对独立发展。它认为“单纯的反驳”在理论的检验不能扮演关键的角色,认为科学家忽视“反例”的态度并不是非理性的,特别是在理论发展的初期。正如哈奇森说:“如果我们用批判的眼光考察政治经济或经济学史,我们很难发现,当面临着第一次‘朴素’的和不加区分的证伪主义所称的‘判决性’结果时,一个谨慎的经济学家会退却或放弃他那‘初露头角的研究纲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借助于各种各样的约定主义的策略,理论被固执己见保持着数十年,甚至半个世纪,尽管存在着不利于它们的证据。”;〔19〕二是经验上的进步,即如果上述超余的经验内容中有一部分被确证了。正因为如此,拉卡托斯的术语“硬核”、

“理论上的进步”等术语大量在经济学方法论和历史的著作中涌现。罗斯伯格甚至断言: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方法论正在被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所代替。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在采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评价经济理论时,却只持经验进步的标准,放弃理论进步的标准。只有E.R.温特劳布(Weintraub)的工作较全面地反映了拉卡托斯的进步标准。

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一书中,把对一般均衡论的批评作为评价新古典经济学的一部分。在本

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的证伪主义

书的第一部分,布劳格把评价的逻辑确立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认为评价的单位不应是一个单独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系列,他认为应利用内核,启发法,保护带和证伪者的概念来评价新古典经济学的各种“子纲领”:如消费品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一般均衡论等。对于每一个“子纲领”,都应确定是在何种意义上进步。然而在第三部分具体评价时却只采用经验进步的标准。布劳格评价一般均衡理论的标题是“一个理论,还是一个框架?”,他评价道:“一般均衡框架的主要特征是在毫不考虑关于实际经济行为的可证伪定理的情况下建立的,对纯逻辑问题作没完没了的形式化,而考虑关于实际行为的可证伪定理的建立,我们认为仍然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20〕尽管布劳格已看出一般均衡论在理论上的进步:“一般均衡论在均衡方面很强……对这个框架的传统捍卫,是精确叙述一般均衡论能设法搞清现实世界实际达到均衡过程的充要条件:……它便于对通常坚持却无效的观察作出决定性的反驳。”〔21〕但布劳格的结论是:“由于一般均衡论没有经验内容,它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理论,而它的最卓越的捍卫者实际上已经很谨慎地把它称为一种纲领或范式”。〔22〕

温特劳布在《一般均衡分析———在评价中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新瓦尔拉斯研究纲领,这一纲领有一组内核和一组正、反面启发法命题。随后模仿拉卡托斯《证明与反驳》一书的写法,以教师和学生对话的形式,重构了1930———1954年间经济学家对竞争的均衡存在性证明的历史:瓦尔德(Wald)在1934、1935和1936年间发表的三篇论文中提出一个模式,这一模式表明行为者、市场和最优化假说需要一种竞争的均衡的存在,但为证明均衡的存在性,他作了一些不真实的假说。冯?诺依曼(1930年)也提出了一个关于行为者的选择,最优化、市场和均衡的假说,并证明了均衡的存在性,表明上述假说不仅是一致的,而且是相容的。两个模型的内核基本相同。希克斯1939年扩展了对硬核的解释,给出了更明确的厂商的概念,最优选择(特别是家庭的选择)、商品(包括时间,资本货物和某种形式的货币)和与硬核术语相关的均衡概念。虽然,希克斯的模式对厂商、厂商的选择和市场提供了一个非常丰富的概念框架,但这一模式的有关结果的一组命题的相容性并没有得到证明,并且生产模型也没有建立在最优化的假设之上。1951年库普曼生产模型弥补了这一点。这些硬核命题的假说和解释导致一组相容的模式,阿罗和德布罗1954年证明了在这一模式中存在竞争的经济均衡,并证明了一般均衡论的内在逻辑的相容性。在这一系列历史的逻辑重建中,温特劳布想说明的是“这一系列论文代表着对纲领内核的加强,这种结果的进步表现为对硬核术语的一系列解释:(1)每一后继的解释是在相容模式中的一种阐述;(2)每一后继的解释包含着前者的解释;(3)每一后继的解释包含着前者未能解释的内容。这正好是拉卡托斯所称的理论上的进步,并不是拉卡托斯所要求的超越的经验内容和扩展了的解释被确证的进步”。〔23〕这一历史的逻辑重构无非是想表明:“这一硬核类似于欧几里德几何中的公理体系:人们要研究欧几里德几何,就必需接受这一公理体系。随后产生的问题是,这些新瓦尔拉斯研究纲领的硬核命题是否相容?……这一证明在阿罗和德布罗那里达到顶点。”〔24〕这一硬核的加强过程类似于纯数学的研究过程,它正是拉卡托斯在《证明与反驳》中表现出来的数学发现的逻辑,而不是波普在《猜测与反驳》中表达的经验证伪的方法。因此,要问这一硬核是否反映现实,这是无意义的,象布劳格那样批评一般均衡论缺乏经验内容,实际上是把纯理论的研究和其经验解释混为一谈。温特劳布这一历史的逻辑重建工作被经济学家认为是最出色的,但批评他的工作缺乏“经验上进步”的意义标准。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温布劳特在后来的一篇论文《新瓦尔拉斯纲领是经验上的进步》中,以他称之为“新瓦尔拉斯纲领保护带”中的3个应用理论:新古典的、贝克尔的和纳什博弈的家庭经济行为理论的的发展关系为案例,来阐明经济学理论“经验上进步”的意义,从而弥补了这一点。〔25〕

总的来看,西方经济学家对波普的的证伪主义经历了一个盲目的接受、冷静的批判和最后的放弃的过程,结果分成方法论上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阵营,前者强调修辞学、解释学的方法,后者强调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但就波普而言,西方经济学家的主要注意力放在波普的证伪主义,而忽视波普中、后期在《猜测与反驳》中发展出来的批判理性主义,在《客观知识》中提出的客观知识理论,这三部分组成了波普的科学知识进化论,它是波普科学哲

(下转第17页)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14卷 第11期

经过研究,认为是得益于集成化和数字化信息革命。为此,欧盟计划在今后10年内投资2000亿埃居用于发展欧洲信息高速公路。尽管马来西亚经济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政府宣布多媒体超级走廊发展计划给予融资的优先权,一旦计划落实,使马来西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会更坚实,整体竞争力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Ten years of reform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2 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xperiences.By IDRC,

Canada,1995.

〔2〕Basic research-a new funding climate?Hans Skoie,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April1996.

〔3〕贾新民:“知识经济”对策与战略研究必须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研究通讯》。

〔4〕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 foresigh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ies for basic science,Ben R Mar2

tin,《proceedings of ISEGPDBD》1991.

〔5〕Why research performance measurement?Tom Brzus2 lowski,《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2

posium on research funding》,1995.

【作者简介】吴述尧,1939年生,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会政策局局长。

邮编:北京100083

(本文责任编辑 马惠娣)

(上接第10页)

学的完整体系。这种科学知识进化的方法论在经济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余地,如奥地利学派的冯?米塞斯,特别是哈耶克的经济学方法论思想与这种方法论的联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拉斯特也注意到知识进化的方法论所提倡的情境决定论(Situa2 tional Determinism)一直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分析的主导方法。事实上,按波普本人的说法,情境分析本身就来源于微观经济分析的边际分析法。哈兹也指出,经济理论的选择是在情境分析的框架中进行的。当代经济学方法论正在向后波普主义过渡,后波普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反基础主义(Antifoundationalism)和消除自然主义(Eliminative Naturalism),而这也是波普批判理性主义的特征。因此,挽救波普主义不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全面把握波普的科学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2〕〔3〕〔4〕〔11〕〔12〕〔13〕〔14〕〔15〕〔16〕〔17〕〔20〕

〔21〕〔22〕(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16、115、111、111、185、

183、198、206、224、270、9、208、205、205页。

〔5〕〔6〕〔7〕〔8〕〔9〕〔25〕Neil.De.Marchi(edited):《The Popperian Legacy in Economics》,Ca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985.,P170、144、149、105,Chapter2.

Chpter8.

〔10〕〔12〕〔18〕〔19〕D.Wade Hands;《Test,Rationality, and Progress Essays on the Popperian Tradition in E2

conomics Methodology》,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1993.P144,Chapter2,152,

131.

〔23〕〔24〕E.Roy Weintraub:《G eneral equilibrium analy2 sis———studies in appraisa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P117、114.

【作者简介】蔡仲,1959年生,南京大学哲学

系副教授,在职博士生。

邮编:南京210093

(本文责任编辑 王建军)

浅析科学管理的战略转折点

经济学方法论 三年来的学习总结

其实这篇文章基本是接着上一篇《微观经济学教材浅介》,但是在坛子里看到某位大牛的文章后决意东施效颦,所以把题目改成了这个样子,当然,大牛读得是econ的phd,我是math 的under,这个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希望大家权当经验交流,小生谢过了。 为了不使我的上一个帖子成为太监,我还是首先继续介绍我读过的一些经济学教材,希望对大家的经济学学习能够有一定益处。在版上经常看到有同学询问几本教科书之间的优劣,或是同一本教科书之间的版本问题,抑或是询问该读原版还是翻译版的问题。在我看来,有一个好的指导自然好,但是事实上读书这个事情是需要一定的量的积累的,还有就是同一本书要不停的过遍数,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在大学里感受深刻,因为我学的很多课程没有什么参考书供选择,大部分情况下只有一本教科书,书后有一些习题,那么就只有一遍一遍的看了。话说回来,我的意思是,大家其实没有必要在我上面指出的后两类的问题上过分纠结,比如平狄克的教材,人大就出过至少两版,都摆在那里,其实读哪一本都好,只要读完了,就一定有收获,如果硬要在读之前就希望给这些不同的版本分出个高下,个人认为过于功利了,不适合经济学学习, 好,言归正传,在介绍完初级教材之后,继续介绍中级教材,其实这才是我一开始写作的初衷,但是如果单写中级有限的有些单薄,所以另开了帖子写初级。 1.V arian《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本书是光华和ccer的考研参考书,同时也是不少院校财经专业的参考书,在群众中口碑最好,知名度最高,这个从其兴盛不衰的D版就可以看出来,光我自己就买过两种D版,一种纸比较光滑,书整体比较薄;另一种是今年见到的,仿轻质纸做的,书比较厚,但拿到手里比较轻,前一种印刷错误比较多,不太推荐,后一种还没细看,不好评价。这本书是那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皮经济学参考书系中的一本,这本书因为读过的人太多,所以我不想用太多笔墨,如果一言以蔽之,那么就是——必读。至于其特点,你只要认真读过一遍,就绝对能明白。这里要说的其实是它的配套参考书,官方有两本,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一本黄皮,一本蓝皮,我看过,差不太多,有些题很有意思,比较注重考查经济学思维,值得一做。 2.尼科尔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拓展》,这书的名气可能比现代观点稍差一些,主要是它的数理推导比较严密,一开篇就是数学基础,而且提了很多中级教材忽略的加边海赛阵等内容,足见作者治学之严谨。这本书习题很好,很规范,考研的同学可以做一做。这本书有个版本问题,第六版是比较厚的那本,土黄色封面,第九版是红色封面,第六版是朱宝宪老师译的,新版是他儿子译的,我推荐英语一般的同学看第六版,好一些的直接看北大出的9ed的影印版。 3.平狄克和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一个是MIT斯隆的教授,一个是Berkeley哈斯的教授,出的书一定不差,这本书我是大二上看得,看的是第四版,人大出的,个人认为无论从作者的文笔,还是翻译的文笔,都算一流,这个教材行文非常流畅,看着很舒服,唯一的缺点就是量化的例题及习题比较少,不适合应试,所以如果单纯应试,不推荐看这本书,但如果为加强经济学功底,很值得一读。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这书早年好像是ccer的参考书,后来为了避嫌就去掉了,但是很明显有偏数理的倾向,整体内容不错,个人认为尤以第十六讲为最佳,我看过很多中级教材介绍GE的内容,但是平老师写的最好。遗憾的是这本书关于博弈论虽有三讲,但内容还是有些单薄,有很多同学说十三讲之后看不明白,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踏下心来看,总想着会不会考,会不会考,如果抱着这个心理,我觉得是无益于经济学学习的,中心做微观的老师很多,这两年题目明显有倾向于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的内容,那么十三到十五讲都是值得一看的。 再次康桑阿米达……music……

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

浅谈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 摘要波普尔、拉卡托斯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进程中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证伪主义理论,拉卡托斯在发展他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精致证伪主义。本文从比较和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二者异同点的比较,分析了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的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对于以后科学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科学知识的增长 前言 波普尔处在一个自然科学革命的时代,也是自然科学期待重大发现的时代,需要建立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波普尔顺应了这种需要。他考察了古希腊的哲学传统,认为批判对于哲学、哲学家、哲学流派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这种批判精神打破了教条,人类僵化的思维,以及不可证实的科学。波普尔秉承爱因斯坦批判精神和康德唯理主义哲学思想,独创地把他们糅合在一起,于20世纪20年代开创“批判理性主义”学派。他在探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中,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提出了以证伪原则、试错法和科学发展动态模式为主要内容的证伪主义思想。拉卡托斯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他承认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赞同康德所说的“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1]拉卡托斯认为,从科学史的角度看,如果严格恪守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科学理论就无法发展,因为理论早在萌芽时期就被扼杀了,而且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始终处在动态的跌宕之中,与科学史和科学发展的实际不符。因此,拉卡托斯认为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是不恰当的,从而发展出了精致证伪主义,这是对波普尔朴素证伪主义的批判性继承。 一、证伪主义和精致证伪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证伪主义的主要内容 证伪主义既是波普尔解决“分界问题”与“归纳问题”的关键,也是他的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他认为,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从数学的观点看,无论过去的重复数有多大,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相比,所得概率只能是零。因此,他认为,归纳法不

一本研究型的西方经济学流派教科书_评方福前教授所著_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_

经济评论 2006年第4期ECONOMIC RE VIEW No14 2006 一本研究型的西方经济学流派教科书———评方福前教授所著《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马 颖 目前在我国设有经济学院(系)的各个院校中,大都形成了包括“西方经济学原理”、 “西方经济学说史”和“西方经济学流派”这三门课程在内的教学体系。从知识结构上来说,这三门课程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补充的关系。国内凡是讲授“原理”的各位同行都清楚,无论他们使用的是“初级”、 “中级”还是“高级”层次的教材,凡是进入“原理”课程的经济学知识基本上是那些已经被学术界所接受并成为定论的假设、定理、模型和结论。尽管在一些国内外教材中介述了一些尚处在学术前沿的存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但大部分教材却很少涉及。即使是在那些介绍了新近学术进展的教材中,也很少对那些属于假设、定理、模型及结论之外的知识展开讨论。我们知道,在西方经济学的演进中充满了理论论战。整个一部西方经济学演进的历史就是一部各个理论学派在不断论战的同时,又相互吸收并共同推进理论进步的历史。那些进入被称之为“原理”的教科书中的知识构成了由包括基本假设、基本定理和命题、各种数学模型和基本结论在内的庞大的现代经济学知识体系,但它们都经过了加工,或是被刨去了展现其理论锋芒的“棱角”,或是被做了“截头去尾”处理。因此,原作者的不少原创性思想在筛选进教材的过程中被省略掉了。对于以经济学为专业的学生来说,即使他学过一部流行很广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仍然有可能回答不了如下问题:那些支撑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关键概念和定理是谁先提出来的?它们又是如何被提出来的?如何被其他人推进和发展的?这些概念、定理及模型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在现代经济学的演进中有何重要意义?在经济理论和政策领域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在国内现行的教学体系内,只能托付给主讲“流派”和“学说史”这两门课程的教师了。 笔者长期以来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西方经济学原理”、 “西方经济学说史”和“西方经济学流派”这三门课程。授课的年头长了,养成了一种职业习惯,比较关心书市上销售的国内外同行们撰写的教材。近些年来,在市面上能见到不少涉及这三门课程的教材或可以用作参考书的有关专著。在“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教科书当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底出版的方福前教授所著《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以下简称《流派》)引起了我的关注。细读此书,可以看得出,此书是方福前教授长期研究并经过认真思考和细心整理后而写成的。同目前国内流行的其他教科书相比,该书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色: 第一,此书是一部标准的中级层次的研究型教科书。将此书通读下来,我觉得它是一部标准的中级层次的教科书,既适用于硕士研究生层次,也适合于高年级本科生。作为一部中级层次的研究型教科书,作者在全书的安排上颇费心力。首先,作者在内容的选取上做了严谨而独特的安排。作者显然不想使这部教材给人留下把当代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简单堆砌在一起的零散的、杂碎的印象,而是一反国内西方经济学流派教材几乎囊括所有流派的惯例,选取了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供给学派及新凯恩斯主义这五个主流学派以及新制度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奥地利学派共三个非主流学派,而古典学派则作为该课程预备章节也被编入其中。任何人著书立说都需要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选取,而不同的选取方式所带来的是不同作者的风格。 551

马克_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郭钰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经济学方法论》一书围绕“经济解释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也就是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确切关系是什么,这是本书最吸引我们的问题。全书大致分为四大板块:望而却步的科学哲学、从波普到新的异端、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以及最后的结论部分。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并剖析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不同学者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观点以及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的关系。文风简洁大气,逻辑思路非常严明。 作为一名研究生,广泛的深入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我们了解、掌握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研究及创新非常重要。本书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观点、方法,同时也对我的研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我想着重谈两点关于本书的见解:一是关于证伪主义的思考;二是关于本书的结论以及对我研究写作的启示。 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是证伪主义方法论的捍卫者,证伪主义思想成为贯穿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论点。甚至可以说他确定了上世纪80年代方法论研究的大部分议程,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推向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者议论中心。所谓证伪主义,是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之所以吸引经济学的运用,契合经济学这门学科方法论上的要求,原因在于证伪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容易接受的方法论规则,这种较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论规则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经济学中的问题不同于研究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它牵涉的因素比较多,影响成分比较复杂,甚至包含个人的主观因素。因此将证伪主义引入到经济学理论当中难免有些局限之处。 1、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的困难首先来自奎因—杜恒的“不确定性”问题。该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总是在孤立中被检验。经济学中“不确定性”例子比比皆是,经济学中简化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的假设,如“商品的多样性”等限制条件的非现实性;收益递减在逻辑上的不可证伪性;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完全性假设,在逻辑上可证伪但在实践上的不可证伪。 2、证伪主义方法论遇到的第二个困难在于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严格执行证伪主义标准,只会保护理论免于受证伪,采取防卫性的方法调整理论的假设或使用范围。现代经济学家把波普主义描述为难以吞咽的烈药,因为一旦证伪主义被严格的应用到经济学论证当中,许多经济学理论将无法存活,最后的结果就是防卫性保护。波普尔给予经济学家在众多理论中提出建议:选择那些最可证伪的命题,并试图去证伪它,如果该命题没有通过检验,就抛弃它。显然波普尔本人也在逃避这一点。 3、证伪主义方法论过于武断,即一次证伪成功便将该理论抛弃。如果将一种理论引入到时间序列当中,我们无法轻易地因为一次证伪而将它全盘抛弃,因为当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沈贤勇 学号102201216 天体物理中心(注:不是数理学院的天体物理) ——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 十六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强调观察与实验,要求科学知识“确实性”或是“实在性”,因此逻辑实证义便被很多科学家所接受,以至于成为当时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解标准。而波普尔的批判证伪主义是对经验主义方法论和在研究归纳法缺陷和解决科学划界标准问题中确立起来的。波普尔认为:从未经证实的单称陈述推导出的理论,这在逻辑上是不允许的,所以理论在经验上是决不可证实的,在演绎推理中,从单称陈述的真实性,推倒不出全称陈述的真理性结论,但是从单称陈述的假设或是可证伪性,却可以导致全称性陈述为假。波普尔针对可证实性作为分界标准批评时指出“可证伪性与可证实性在逻辑上是不对称的,因而二者是不可以互换的。波普尔指出“具有严格普遍形式的关于自然规律的科学理论与命题在没有被征伪之前都只是一个在操作上具有实用性的假说,理论在内容上通过批判的证伪机制不断地演化与完善,他将获得更高的可证伪度,其逼真度也将随之提高。这就是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最终波普尔得出一个结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是可反驳性”。可证伪性成为其科学划界的标准,以取代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是以反归纳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这种反归纳主义的方法论,就是波普尔所说的“猜想—反驳”方法论。既然归纳的方法不能促进知识的真正的增长,那么只有通过批判的其他人的理论或者是猜测,或者是采用批判自己的理论,这就是波普尔所自称的“批判理性主义”或者是“反证伪主义”立场。波普尔认为,“证伪主义找到了一种办法以实现把理性科学同各种形式的迷信相区别的古老理想,不管后来的归纳主义或是证明主义纲领以此而垮台”,这种方法无疑就是“猜想—反驳”的方法。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并不是观察的汇总,而是我们的发明,大胆的提出来准备试探的猜想。如果和观察不符,就清除;而观察很少是随意的观察,通常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的。旨在尽可能的获得明确的反驳根据,以来验证结论。”对波普尔来说这就是猜测和反驳的学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只能通过纠正我们的错误而增长”。试错的方法的逻辑起点就是理论或者是观察中的“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的人是天才,而解决问题的人只是技巧。这就说明了这一点,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是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问题的问题。这些已经成为大多数现代科学家的共识。但是即使这样,波普尔并不认为对一切都怀疑,因为怀疑一切就意味着从头开始,这就会导致批判或争论中夭折或者是中断。波普尔说过“如果我们一定要从亚当那里开始,我想我们没有理由比亚当前进的更多”。波普尔的试错法用公式表述为“问题—猜想—反驳—新的问题”。波普尔指出,科学发现包含猜想和反驳两大环节。所有的科学家从问题出发大胆猜测、假设,然后进入反驳阶段,根据经验与观察,对假设进行严格的检验。通过试错和纠错,获得逼真度高的理论,这样通过“猜想—反驳—猜想—反驳”不断地往复,科学知识就会不断地增长。波普尔据此得出一个结论,“这种以猜想和反驳为基本方法的”批判讨论的传统们知识的唯一行得通的途径。 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一个误解——可证伪性与已证伪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可以作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划界标准的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换句话说,并不要求科学系统能在肯定的意义上被一劳永逸地挑选出来;而是要求它具有这样的逻辑形式: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借助经验检验的方法被挑选出来;经验的科学的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科学是可证伪的知识,不是已证伪的(或得到证伪的)知识。可证伪性和证伪的不同:引进可证伪性只是作为陈述系统的经验性质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大纲 1.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一)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二)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批判了唯心主义对于社会历史的主观臆断。社会认识的出发点应当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三)马克思深刻分析了旧唯物主义者为什么在对自然的认识中尚能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一)基本内容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 (二)功能定位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促进科学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 (二)主体性原则 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特别要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地伟大作用,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地根本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整体的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特别要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四)具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具体的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分析任何社会问题,都要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之内,从其内在性质、空间范围、时间特性等方面具体的考察研究,从与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于社会事件的了解和掌握。 (五)发展性原则 坚持发展地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去回溯社会发展的历史、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 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 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 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西方经济学流派

各经济学思想流派观点及评价 (1)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ism)又称“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急先锋,其创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开始反对凯恩斯主义。认为长期内存在“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竞争中达到均衡时,由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实际因素决定的固有的失业率,包括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和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等。自然失业率是保持零通货膨胀率的最低失业率,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短期内由于货币幻觉,实际工资(Real wages)暂时下降,厂商扩大生产,增加就业,但长期内,由于“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工人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Nominal wage),引起实际工资和失业率回升,结果仅仅是通货膨胀(Inflation)。 弗里德曼还提出“恒常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of consumption),认为消费者不是根据现期收入而是根据“恒常收入”来安排消费,因此短期内扩张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费,再次否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 弗里德曼认为“唯有货币最要紧”,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Single-rule policy of money),即每年根据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货币供给,以稳定货币,稳定经济,根除滞胀。而要稳定货币,就必须放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主义。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纳(K. Brunner)在《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货币主义”一词。 (2)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expectations school)又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穆思(John F. Muth)1961年发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Rational Expec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一文提出“理性预期”概念,1970-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卢卡斯(Robert Lucas,1937-2001)进一步阐述,受到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华莱士(Neil Wallace)、巴罗(Robert J. Barro,1944-)等人重视。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能够根据相关信息对经济发展作出正确预测,即所谓“理性预期”。在存在理性预期并且工资与价格具有弹性的前提下,人们将会预料到政府的经济政策并采取相应对策,使之无法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失业,即所谓“政策无效性定理”(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主张政府放弃干预经济,或实行公开的永久不变的政策。 该学派还提出自然率假说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自然率假说(Natural rate hypothesis)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一种内在的动态平衡,外力可以暂时打破这一平衡,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平衡。“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由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朗恩(John Long)、普洛塞尔(Charles Plosser)等人提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随机波动现象,由技术、战争、人口、自然等实际因素对供给发生冲击引发,市场能够自动调整适应,无需政府干预。 (3)供给学派(Supply-side school)又称“里根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方面刺激总需求,使人们过度依赖政府,另一方面导致高税收,抑制企业家的积极性,影响供给,结果导致经济滞胀。该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Say's law),主张减税节支,减少干预,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企业家精神,促进供给。但实际执行时,“减税容易节支难”,造成高赤字、高利率、高汇率、高外债等一系列恶果。 供给学派又分“极端供给学派”和“温和供给学派”,前者以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商学院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作者李雷 学院投资工程管理学院 专业国民经济学(投资经济)年级2016 学号2016100046

摘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而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所主要关注的问题。因此经济学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要发展经济学就必须完善经济学方法论。在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先是完全排除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到重新开始认识和学习并接受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到现在我们逐渐与西方经济学理论接轨并展开对话。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经济学方法论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当前的基础上,我们应继续努力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方法论理论框架,更好地指导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发展 I

目录 1.经济学与方法论 (1) 1.1经济学简介 (1) 1.2经济学方法论 (1) 1.3中国经济及经济学方法论发展现状 (2) 2.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3) 2.1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3) 2.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 (3) 3.对中国经济学方法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4) 3.1加强经济学理论学习的意识 (4) 3.2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在中国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4) 3.3客观合理地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5) 4.中国经济学方法论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意义 (5) 4.1理论意义 (5) 4.2现实意义 (5) 5.总结 (6) 主要参考文献 (6)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1.经济学与方法论 1.1经济学简介 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学主要指的是西方经济学。这是因为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由西方国家学者推动,是现代经济学的各主要流派的奠基者。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企事业的经营管理办法和经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等。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上产生过: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等诸多流派。其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为资本主义制度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政策建议。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对它持否定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当然还要考虑到国情的差别。我国在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问题上可以运用。 1.2经济学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即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①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经济学方法论从学者们对经济学的研究中产生,是对其方法的系统概况,同

从归纳主义到证伪主义

一、从归纳主义到证伪主义 1.对科学技术的原层次探究:科学哲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科学可不可以被研究 2.什么是(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作为一种科学观 李狭简析科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主义概念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主义概念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它对应的大概时间阶段是这样的:早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成长期介于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成熟期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在早期,科学主义概念形成的主要理论基础直接来自于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以及19世纪末的马赫经验主义哲学,早期科学主义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指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排除形而上学,进而达到人类发展的实证阶段。可以说这时对科学方法的推崇只是一种处于低级形态的模仿与借鉴,希望以此来达到实证科学的目的。因此是一种弱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进入成长期的两个原因:其一,上个世纪之交,科学完成了意义重大的科学革命,,这种巨大的变化又一次为科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尤其是以物理学革命为标志,它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的认知模式;其二,新哲学即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与成熟,直接促成了科学主义概念内涵的丰富与成熟。这个时期科学主义的概念:只有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我们获得真正的知识。这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科学方法万能”的真正含义所在。这种科学主义的表现形式可以从逻辑实证主义者所倡导的运动中清晰地体现出来。例如1929年由哈恩、纽拉特(Otto Neurath,1882-1945)、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等发表的《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圈》、纽拉特和卡尔纳普倡导的物理主义语言、以及纽拉特发起的统一科学运动等都是这种强科学主义的典型表现。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论战的主角是哈耶克和纽拉特。对于哈耶克而言,科学主义是指:“它们(自然科学)的成功使另一些领域的工作者大为着迷,马上便着手模仿它们的教义和术语。由此便出现了狭义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对其他学科的专制。这些学科为了证明自身具有平等的地位,日益急切地想表明自己的方法跟它们那个成就辉煌的表亲相同,而不是更多地把自己的方法用在自己特殊的问题上。”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科学完成由小科学到大科学的转变,新的科技革命的发生,科学主义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次内涵的转向主要集中在价值论层面,而不仅仅是方法论万能这种低级形式了。如汤姆.索雷(Tom Sorell)认为:“科学主义是一种关于科学的信念——特别是自然科学——它认为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所以最有价值,是因为它最权威、最严肃和最有益的。”这个定义不是抛弃了方法论万能的信条,而是很巧妙地把这个内容变成了科学主义价值论的一个预设。 3.“两种文化”之争:斯诺(C.P.Snow)里德演讲,Sokal事件 “两种文化”的分裂久已存在,斯诺只不过是将其明确地表述出来罢了。1959年,身为物理学家和小说家的英国人斯诺(C. P. Snow, 1905~1980),在剑桥大学作了一场著名的瑞德演讲(Rede Lecture),讲稿后来以《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为题正式出版(最早介绍斯诺两种文化演说的中译者,用了《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这样一个书名,说明了译者对演说精神的把握)。他在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标准化期末考试试卷-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2.如何理解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关系: *所谓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按照社会本身的系统性,从社会整体与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与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精确地考察社会的一会方法论体系。主要包括整体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历史性方法和协同相关分析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根木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在唯物论的方法论辩证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 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核心地位。分析矛盾特殊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石主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烈对立,批判与维承相统一的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从某种现象的矛盾分析社会, 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系统分析方法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系统强调要素之间的彼此协调与相互促进,但是 这并不是说系统之间没有差异与矛盾的存在。与此相反,系统分析方法正是在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并且不断地丰富着矛盾学说。系统学说从实质上说就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矛盾网络。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之间具有辩证统一性,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 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是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进一步的补充;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统一。 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将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销合起来;实践为矛盾分析 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可能,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既相互区别,有所侧重,又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作进一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探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探究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只有转化为方法论,才能成为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体系,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中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地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就必须依次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正确转化,并必须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转化中的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系统中,实事求是方法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方法,而是作为根本方法始终贯穿于具体方法当中。矛盾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是具有深远的理论、实践意义的。它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本性,因此更有助于人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的科学抽象性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性可以有效地创建或改进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方法论启示更有利于人们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真正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向实践的转化。我们在探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目的就是通过实践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为推动、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世界观实践基本方法转化

第一章研究目的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说是真理,是因为它总是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一理论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遵循科学精神,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批判性,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马克思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只有转化为方法论,才能成为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深入分析,是为了能够提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系统理论,弥补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是为了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为了更直接地指导实践。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更多的是着重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或者说是研究某一个或者两个具体方法,也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相对独立性、辩证本性以及它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主题的转化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实现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求从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实际出发来分析社会生活,回答现实问题,全面地审视历史发展,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精密地梳理历史逻辑、准确概括历史规律,形成新的理性认识。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最新资料推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主讲人: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志伟绪论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 20 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 (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在公元前 4-11 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 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 12-15 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 1 / 3

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 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例如托马斯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至还有退步。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 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不过,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曾经有过一个重商主义经济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学说的主要特点是围绕如何发财致富问

论述证伪主义方法论的积极意义

论述证伪主义方法论的积极意义 摘要:在证伪主义哲学之前,逻辑实证主义一直占据科学哲学的主导地位。而证伪主义反对循规蹈矩地遵守归纳法,推崇理性演绎主义,以经验证伪作为确立理论科学性的标准,主张通过对观察结果的批判,推动理论的进步。这种方法为科学创新指出了路径和方向,成为科学哲学新旧观念的分水岭,同时也实现了经济学在思维方式上的革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从证伪主义的理论意义与其在影响经济学方法论时产生的积极意义两个方面,来阐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积极意义的,尤其在目前我国,本文的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积极意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方法论的提出使我们对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有了新的认识。逻辑实证主义者通过对科学语言意义的分析,提出并解答了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和说明模式、归纳方法的有效性等科学哲学中的重大问题。波普尔坚持科学哲学关心的问题不是语言的意义问题,而是认识的真假问题,提出了对于科学认识的真伪的判断。它虽然并非完美无缺,但它为我们进一思考科学理论的确认问题提供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相左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对当前我国具有诸多积极的意义,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启示。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一、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的理论意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证伪思想是其科学哲学的基石,是他庞大哲学体系的核心。它既丰富和发展了逻辑实证主义。又弥补了逻辑实证主义的不足,其积极意义有以

下三点。 (一)波普尔证伪主义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基本规律。 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即新的肯定阶段,反映了事物发展道路的起伏性和曲折性。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波普尔不拘于传统,表现出他的思想解放性和超常性。这种理性否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更应该如此。在我国现阶段,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借鉴波普尔的合理否定精神,相信我们的素质教育会有质的飞跃。 (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推动了思维领域的头脑风暴。 波普尔通过提出一个新概念向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从传统的实证思维方式向否证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实证的思维方式认为科学理论是否真实,是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和证实的。科学知识是一种肯定的信息,这种思维方式指引人们从理论上事实的共性去理解科学知识,认为包含真实内容的理论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和无意义的。而否证思维方式正好相反,它认为科学知识是否定。它虽然承认科学给予我们肯定的信息,但这并不是简单的肯定,我们必须从否定方面去寻找。否定思维引导人们敢于去怀疑和批判,敢于向现有的科学理论权威挑战,其中包含着一种强烈的否定或批判意识。波普尔的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人类理性的辩证思考是有积极意义的,尤其在我国,科学家之间缺少公开的、批评性的学术交流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批判精神几乎成了奢侈品。工作、学习、处世缺乏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