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考复习提纲

第三册

专题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诸子百家的概念及形成的意义:概念: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思想流派纷呈,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形成的儒、道、墨、法等诸多学派称之为在“诸子百家”。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对以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起了深远的促进作用,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也有着重要启示。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

考点2、孔子、孟子和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1、地位:

答: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

(1)政治观:A、核心:

一是:仁“和”“礼”及主要内容:

答:“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二是:“仁”的要求和目的:

答: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目的: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有利于民生。

三是“克己复礼”的含义和目的、评价:

答:含义:(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1.必须遵守“忠恕”之道;2.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评价: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B、“为政以德”、逐步改良。

(2)鬼神观:答: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臵

(3)教育观: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主张学生独立思考

3、影响:答: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孟子:1、地位;

答: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奠基人、孟子被人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主张:

(1)核心的政治观:“仁政”;答: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2)伦理观:答:主张人性本善说。

(3)价值观: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荀子:1、地位: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之集大成着,唯物主义者。

2、主张:(1)自然观:朴素的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伦理观:“性恶论”;

(3)政治观:继承儒家思想,吸收法家思想:礼法并用,以礼为主。

四、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它学派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到战国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百家中的大宗。

考点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一、新儒家的背景、来源、目的、基础、施政纲领:

(1)背景: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来源:依据《公羊春秋》之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3)目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5)施政纲领:以德为主,以刑为辅,提出了“三纲五常”。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2、影响:

答:1.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植根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3.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专题十九: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看书第6、7课划线部分)

考点二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林则徐和魏源:林则徐:称谓: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作为:《四洲志》、《各国律例》;

影响: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主义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魏源:称谓:放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主要作为:《海国图志》;影响: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体用之争”:体:(洋务派)含义:只有“力师西法”,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求富”、

“自强”;用:(顽固派)含义: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代表人物:康有为;主张: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

到了启蒙作用

4、康有为的思想特点,著作,影响:思想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学经史相融合;

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影响: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5、梁启超的思想主张: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他还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6、严复地位与主张:地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主张:“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

7、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辩论要点和影响:辩论要点:1.是否维新变法?2.是否兴民权、实行君主

立宪制?3.是否废“八股”;影响: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的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考点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变法思想,大大的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他们

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和新民权倡新学;

2.极大的冲击了封建主义,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考点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刊物名称:《青年杂志》又名《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的三大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考点4、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答: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考点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又于1919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考点6、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答:1921年,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促使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专题二十一: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点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反对民族压迫;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考点2、孙中山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1、三民主义基本内容和新三民主义的实质性进步:三民主义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反对民族压迫;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新三民主义的实质性进步: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1、三民主义的意义: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2、新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

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考点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基本内涵: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2、主要内容:

(1)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发端、标志:发端: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

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标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毛泽东找到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探索出了工农武装

割据,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在农村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3)从遵义会议到抗战结束,毛泽东思想成熟: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

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三大改造的方法。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大改造的方法: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和平赎买政策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逐步过渡的形式);

B、中共“八大”上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提出。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的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

报告中,毛泽东又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考点4、毛泽东思想对近代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A.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

指导思想;

B.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C.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渊源和理论先导,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着巨大和深远的指导作用。考点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基本内涵: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2)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基础);

●社会主义的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

本点”;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并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坚持建立社会主义独

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

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

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以改革开放为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两手抓”(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要坚持

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

●祖国统一理论:“一国两制”。

考点6、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A.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社会主义、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要

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B.邓小平理论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路线的强大思想。

专题二十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点1、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答: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2、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3、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4、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核弹头远距离精确命中目标,成功爆炸,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5、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6、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又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三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7、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

育出“超级杂交稻”。(西方媒体因此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8、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9、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的送上了太空。

考点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答:1、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如“两弹一星”,打击了企图遏制中国的霸权主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不断的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科技的发展,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如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培育问题。

考点3、我国教育的发展。五大方面:

一、是扫盲问题(82年《宪法》规定,01年完成;

二、是义务教育问题(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到01年基本实现);

三、是恢复高考的时间(1977年)

四、是“三个面向”及意义:1983年,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意义: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五、是科教兴国战略

1、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和科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臵;

3、是指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4、是指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专题二十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考点1、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关注:

1、智者学派:

(1)出现的时间、地点。时间:公元前5世纪;地点:希腊

(2)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答: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3)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的观点和意义。

答: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意义: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题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人的尊严。

2、苏格拉底:(1)观点:知识即美德。

(2)意义: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2、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1、薄伽丘:揭露教会的腐化与贪婪,抨击教师的伪善与丑行,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

与尊严,提倡众生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2、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含义和影响:

含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影响: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考点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答:用“人本”对抗“神本”,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肯定世俗生活的享受和乐趣,崇尚理性和科学,关注对人、社会与自然的研究。

考点4、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

1、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2、伏尔泰:地位: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主张: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影响:

3、卢梭:地位: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张:人民主权著作:《社会契约论》

4、康德:国籍:德国观点:人非工具影响: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考点

5、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答:以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为主将的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考点6、达尔文和进化论:

1、诞生的标志:1859年,达尔文(英)《物种起源》出版。

2、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内容(达尔文的主要观点):

(1)、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彼此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3)、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自然界的规律;(4)、进化;变异;同源;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3、1871年,达尔文发表了另一部著作《人类的起源》,进一步的论证了进化论的观点。

专题二十四: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答:1、近代世界科学进步足迹:

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改变蒸汽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蒸汽机发明后,欧美出现了发明使用机器的热潮,各主要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例: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轮船,结束了航运史上的帆船时代。

1814年美国人史蒂芬发明了火车,从而方便了人们的密切交往和经济文化的联系,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器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9世纪后期,科学新发现催生了发电机。蒸汽动力方兴未艾,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又登上了历史舞台。人类从此进入了电力时代。

电力的广泛应用与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爱迪生的创造发明达 1000多项。他发明和改进了我们在工作与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电灯、电话、电报、电影。

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又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资本主义从此确立全球优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科技生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的生活从此更加方便舒适、丰富多彩。

3、二战后,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对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1)它促进了新的经济形势,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发展;

(2)它突破了空间限制是世界更紧密的连成一体,使人们的工作生活交往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引起了学习上的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期末高考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期末高考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 一、主观题必背 1、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直接因素)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2)价值决定价格(根本因素)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其它因素(间接因素)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实现的。 2、价格变动的影响有哪些?(注意曲线图题)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般来讲:价格降低——需求量变大;价格升高——需求量变小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若某商品价格上涨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值规律作用的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之一)

①调节产量: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3、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居民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和收入差距) ①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2)重要因素:物价变动 (3)主观因素:消费心理、消费观。 4、促进消费水平的措施 (1)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2)保进就来,增加居民收入。 (3)建立健全社全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预期。 (4)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5)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6)消费者要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5、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最新整理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提纲(知识点概括版)汇总

思想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商品的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商品的属性 1、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货币的本质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 纸币的含义 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信用卡的含义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信用卡的优点 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使用,简化首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支票的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外汇的含义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 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提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 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 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变动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 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往往不会导 致消费者对其需求急剧减少。高档耐用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则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 的迅速增加。 3、消费者对于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 的影响。(然后答替代品和互补品)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需求 1、调节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2、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4、消费者的心理 5、物价总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因素 消费的类型 消费包括钱货两清的消费(一旦交易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即由买主自己享有)和贷款消费。按照消费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成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及其特点、评价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人们跟风、随大流的心理,往往能够引发对某类商品或某 风格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评价: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进行具体分析。盲目 从众是不可取的。合理健康的从众心理,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否则是有害的。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有些人消费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评价: 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 了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个别同学受攀比心理影响,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服装消 费向名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评价: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考知识点

精心整理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考知识点 一、保持人民币稳定的意义是什么?★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1)) (2)1.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四、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是什么? 1.调节生产。(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规模减 2. 3. ;反 来收入可能性就会加大;反则反。③社会总体消费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④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人们购买力下降;反则反。⑤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也影响人们消费。 六、恩格尔系数

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与消费关系: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七、消费心理影响消费是什么?★ 1. 2. 3. 4. 的成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更要戒奢从俭。 九、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 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

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⑤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任何社会都需要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这就是再生产,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1 2 制力上,既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作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 必须占支配地位。 十二、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称为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统一体。 3、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观念货币):①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体现价值。 (2)流通手段(现实货币):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货币—商品—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2)纸币的本质: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国家强制方能使用。 (3)纸币的发行:纸币的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W价格水平×待售W数量/G流通速度) 5、通货膨胀: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6、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2、信用卡功能: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简捷、安全、方便等优点) 3、外汇和汇率: (1)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汇率的波动及影响(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保存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2)价值决定价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2、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3、价值规律的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价值规律的作用: A.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原因: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结果: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 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结果:使企业部实现优化配置) C.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原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结果: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汇总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高一必修一政治期末考试卷

高一必修一政治期末考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50分,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选项并填入括号内.) 1.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了7.1级大地震,全国兄弟省市向灾区运送了大批帐篷,活动板房,食品等救灾物资.这些物资属于() A.是商品,因为他们具有使用价值 B.不是商品,因为他们不是劳动产品 C.不是商品,因为他们没有用于交换 D.是商品,因为他们是人类创造的 2.2010年春节期间,消费者抢分黄金等金银首饰的巨大蛋糕。其黄金首饰的本质是() A.不是商品 B.价格 C.是商品,因为用于交换 D.一般等价物 3.节日期间各大超市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商品,如电饭锅为500元,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1)执行货币的流通职能(2)是现实中的货币 (3)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4)是观念上的货币 A.(1)(2) B.(1)(3) C.(2)(4) D.(3)(4) 4.2010年上海举办了“世博会”为了观看上海世博会,家在新疆的小明携带()去上海较为安全. A.大量现金 B.信用卡 C.股票 D.债券 5.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在“两会”闭幕后答记者提问时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经上升到20%.这说明() (1)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下降(2)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上升 (3)人民币兑换美元增多(4)人民币兑换美元减少 A.(1)(4) B.(2)(3) C.(2)(4) D.(1)(3) 6.有时我们会看到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以同一价格出售,有人赚钱,有人亏本.这是因为他们生产同一商品的() A.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同 B.使用的原材料不同 C.产品质量不同 D.劳动生产率不同 7.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C.价值和供求决定价格 D.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8.价格变动对以下商品的需求影响较大的是() (1)家用电器(2)大米(3)电脑(4)汽车 A.(1)(2)(4) B.(2)(3) C.(2)(4) D.(1)(3)(4) 9.一般来讲,下列商品互为替代商品的是() (1)羊肉与牛肉(2)汽车与火车(3)钢铁与砖头(4)食品与水 A.(1)(2) B.(2)(3) C.(2)(4) D.(1)(4) 10.“大米涨价了,也得买.”“金银涨价了,以后再买.”上述情况表明() A.价格变动对高档消费品的影响较小 B.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须品的影响较小 C.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一样的 D.商品需求量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变动 11.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标,恩格尔系数越小则意味() A.收入水平在不断下降,生活质量越来越差 B.食品支出在不断下降,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 C.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在不断下降 D.消费结构在不断恶化

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与基本属性: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自然属性——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社会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3、有价值的物品一般有使用价值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2、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 币产生。 3、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③货币的基本职能: A、价值尺度: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只需现实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4、货币的其它职能: (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必须是金、银) (2)支付手段(地租、利息、税款、工资),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 (3)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国际间结算) 5、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叫价格。 6、纸币的含义、产生原因、优点及发行规律: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原因:金属铸币在流通中会磨损,纸币是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③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运输,避免铸币在流通中磨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卷2013.11.08.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 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 3. 中国封建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相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B.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为路、州、县 C.明朝废丞相制度 D.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 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5. “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 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6.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 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7. 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 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8.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 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 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曰,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 的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A.王位世袭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 D.宗法制 10. 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 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11. 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都察院 D.参知政事 12.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13.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14. 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 A.辽阳行省 B.云南行省 C.江浙行省 D.福建行省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 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6.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 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7.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8. 据统计:1931年欧美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1937年上海则集中了欧美在华投资的79.2%,不久上 海还一度成了欧美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欧美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B.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C.苏伊士运河开通,欧美与上海的距离缩短 D.列强在上海成立了“工部局”投资力度加大 19. 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 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 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1.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为求得“中国之自由解放,集余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 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的这种认识出现在下面哪一时期?() A、决定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时 B、1894创立兴中会时 C、1905年组织同盟会时 D、1911年武昌起义时 22. 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有() ①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反封建的成果更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3. 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目的是() A、北上抗日 B、将革命推向全国 C、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 D、实现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精选整理5篇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精选整 理5篇 高一政治必修一是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复杂,对于高一的同学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政治,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①资源配置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决定的. ②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 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3、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 ③哪种商品在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生产;哪种生产要素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市场中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4、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市场秩序 2、市场规则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高一政治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政治必修一期末考 试试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国民收入的分配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 A.由广大群众的意愿决定的 B.由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的 C.受客观经济条件制约的 D.由党的政策决定的 7.今年我国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国家调整了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关注和解决就业、教育、生态、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问题。这表明A.财政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财政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C.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制约财政收入 D.财政是国家掌握的收入 8.2005年10月27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上调到1600元,同时要求高收入者自行报税。有专家评价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时表明,国家希望通过一松一紧达到平衡贫富的目的。这表明 A.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 B.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C.个人所得税调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D.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9.随着个人住房、汽车、助学、耐用消费品贷款等消费信贷项目的开办,越来越多的个人与银行建立了信贷关系。这说明 A.信用是商品的暂时转让 B.信用是货币的暂时转让 C.货币已成为消费的中介D.银行充当了信用的中介

10.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这说明中国人民银行 A.是国家权力机关 B.为居民储蓄和企业经营提供服务 C.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D.具有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能11.居民选择购买国债明显高于股票,这主要是因为 A.国债利率比股票利率高 B.股票风险大,国债风险小 C.股票期限比国债期限长 D.国债流通性比股票强 12.2005年,投入巨资与湖南卫视共同打造“2005快乐中国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的蒙牛乳业,借“超级女声”的广告效应火爆了一个夏天。广告市场A.属于消费品市场 B.属于服务市场 C.是基础市场 D.生产资料市场 13.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这时A.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将逐渐增加 B.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将逐渐增加 C.借贷消费和租赁消费将逐渐增加 D.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将逐渐增加 14.下列属于家政服务市场特点的是 A.购买人数众多,市场广阔,设施分散 B.商品的专业性强,技术服务要求高,购买数量大 C.交易的商品是无形的服务性劳动 D.商品的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通常是分开的 15.市场上一度出现“搭配”销售风,这种销售办法侵犯了消费者的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卷提纲(需自己填空)

思想政治 1.商品:用于的。 ①基本属性:(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和(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的商品。本质是。 ①基本职能:(观念货币)、(现实货币)。其他:、、 。 3.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由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①发行主体:国家或地区。②本质:。没有任何价值,只有使用价值。③使用:国家 或地区。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拒绝使用。④面值和购买力:国家能规定面值、发行量,不 能决定购买力。⑤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为限度。 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 。 4.结算:核算一定时期的经济往来的收付。方式:结算、结算。工具:和。 ①信用卡:集存款、取款、、结算、借款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收款手续, 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性,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是的支付凭证,出票人委托银行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的票据。分现 金支票和支票。 5.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 ①汇率:又称汇价,两种货币之间的。用100单位外币可兑换更多人民币,说明外币汇 率。 ②保持人民币币值。即保持对内稳定,对外稳定。有利于 安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影响价格的因素:①影响价格,影响它的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文 化因素等。②价值价格。价值是价格的,价格是价值的。 ③、社会劳动生产率通过影响进而影响商品价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下,在社会平均的和 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需要的时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成反比。 7.价值规律。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决定,商品交换以 为基础实行。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的影响,围绕上下波动。 8.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影响:生活必需品需求受影响、需求弹性;高档耐用品需求 受影响、需求弹性。 9.对互补品和替代品的影响 某种商品价格变化状况该商品需求量变化互补商品需求量变化替代商品需求量变化上涨 下跌 10.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①调节。②调节的投入。 1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⑴根本因素:。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必须保证。 ⑵主要因素:和物价总体水平。 ①收入是消费的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精华总结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精华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 1、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价值规律的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需求法则——商品价格升高,需求减少;价格降低,需求增加。(2)不同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需求弹性(生活必需品反应小,高档耐用品反应大);(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补品呈反向变动,替代品呈正向变动) 5、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投入。 6、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性因素。 (2)居民收入是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受收入差距影响。 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应践行的基本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8.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9、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质量, 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10.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高中政治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梳理

高中政治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1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A消费的实现是生产行为的完成标志 B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现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2)意义: ①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④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改革是强国之路 ①内容:A 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B 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②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误区:把改革误认为要改变社会主义性质。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组成部分:公有制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A 含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 地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A 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的经济。 B 地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 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 B(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6、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2)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3)外资经济: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7、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