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三角 —对当前网络传播困境的一种解释

失衡的三角 —对当前网络传播困境的一种解释
失衡的三角 —对当前网络传播困境的一种解释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新闻传播科学, 2015, 3, 23-29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0918955310.html,/journal/jc

https://www.360docs.net/doc/0918955310.html,/10.12677/jc.2015.32005

Imbalance Triangle

—An Explanation for the Current Internet Communication

Predicament

Hongmei Chen

Communication School,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CNU), Shanghai

Email: hmchen@https://www.360docs.net/doc/0918955310.html,

Received: May 27th, 2015; accepted: Jun. 10th, 2015; published: Jun. 17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0918955310.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orientation approach to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edia, the elite and the public in Inter-net context.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broken the power balance among the media, the public and the elite, and tha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current Internet communica-tion predicament. Individuals on the Internet do not always reflect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elite can communicate with the ordinary people directly on the Internet, but they are not fully pre-pared and able to maintain a positive orientation in the public agenda. The mass media trapped in the Internet is difficult in reporting independently and objectively. The key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is to rebuild the mass media influence.

Keywords

Internet Communication, The Media, The Elite, The Public

失衡的三角

—对当前网络传播困境的一种解释

陈红梅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

Email: hmchen@https://www.360docs.net/doc/0918955310.html,

失衡的三角

收稿日期:2015年5月27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10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17日

摘要

本文以舆论形成的互向模式为框架,探讨媒体、精英、公众三方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传播特征和相互关系的变化。本文认为: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在媒体、公众和精英之间长期形成的力量均势,是目前网络传播困境的主要原因。抽象的公众在互联网上被还原为具体的个体,并不总是能反映公共利益。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直接面对面,但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能在民众议程中保持积极的导向。媒体被网络牵引,而难以有独立客观的报道。改变现状的关键在于重建媒体影响力。

关键词

互联网传播,媒体,精英,公众

1. 引言

社会意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上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以社会心理学的认知协调理论为基础曾提出一个关于舆论的互向模式[1],认为对于社会各种问题的意见是由社会精英、一般公众以及媒体这三种因素及其动态关系决定的。在这个模式中,社会精英和一般公众是分化的两种力量,媒体则是协调两者关系的参考性因素。当精英阶层与公众对各种问题的感知有差异时,这种关系压力会导致公众从媒体获取信息,也会导致精英试图通过干预媒体来操纵受众认知。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普通个体可以轻易面向公众发布自己的信息,大大增强了普通社会公众的传播能力,同时也悄悄改变了精英和媒体这两个因素的特征以及公众、精英、媒体这三者的互动关系。

近年,互联网在一些公共事件中的表现激起学界高度关注。从公众理性协商和群体非理性这两个矛盾的角度,学界对互联网影响的判断也矛盾重重。乐观者认为,互联网上的意见表达汇聚成一个“公共舆论场”,带来社会话语权的分化,可以影响公共决策,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2]。相反的观点则充满担忧,认为当下的网络意见在非理性情绪的裹挟下,反权威和反精英成为主流,体现出强烈的民粹主义特征[3]。

实际上,网络传播的影响并非网络单独可以完成,它也是在公众与精英、媒体的互动中实现。要理解如今网络传播的困扰,从公众、精英和媒体各自的传播状况及其互动关系着手或可更为明晰。本文将描述互联网个人传播的状况,分析媒体、精英、公众这三者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传播特征和相互关系的变化,并探讨媒体在重建平衡关系中的重要性。

2. 网络传播的现状

网络传播形式多样,资料繁多,从公共影响的角度,我们选择《南方都市报》网眼版的报道情况为例来考察网络传播的一般状况。南方都市报于2006年改版之际创办“网眼”,旨在及时反映网络动态。

秉承南方都市报重视舆论监督的新闻传统,该版报道选题侧重公共价值,并曾得到2007年《南方周末》评出的“公众服务”年度致敬,近年国内重要网络事件大多曾得到其报道或参与,因此,以这个版面来考察国内网络传播状况具有一定代表性。

“网眼”通常每期一个版面,刊登2~3篇报道。本文对2012年1~6月“网眼”报道情况进行抽样。

以日期为单位,每隔4天抽取一个样本,共45个样本日期,然后再对被抽样日期的报纸版面情况进行整

失衡的三角

理,共30个日期有“网眼”版,刊登报道70条,牵涉到70个不同的议题。我们对这70个议题的内容情况、初始消息来源及媒介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并追踪了这些议题从互联网扩散到传统媒体的过程,发现当前的网络传播具有如下特征。

2.1. 在产生显著影响的公共议题中,网络已成为重要的初始消息来源,最初传播者主要是一般

网民。

统计显示(详见表1),在全部议题中,只有27%的初始消息来源是来自媒体报道,73%的初始消息来自网络,而来自论坛和普通微博等由普通网民发布的初始消息则占总量的41%。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虽然不能影响人们的意见,但可以有力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并因而具有强大的社会控制能力[4]。传媒社会学则认为[5],媒体总是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塑造社会认同和扮演社会稳定器的角色。当网络在媒体之外成为有影响力的消息来源,这意味着网络不仅在意见的层面产生影响,也在认知的层面对社会产生影响,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被打开一个很大的缺口,其社会控制能力也相应被削弱。而填补这个缺口的最主要是普通民众。

2.2. 普通公众和社会精英之间存在较大的感知差距

我们对70个样本议题的内容情况进行了分类(详见表2)。所有议题可以被分为4个类型。一是“个人经历见闻”,讲述发布者亲身遭遇或见闻的反常、不公平乃至冤屈之事,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获得解释或合适的处理,议题内容所指多与权力机构有关,占总量43%。二是“公共质疑监督”,主要是针对公共机构或公共人物的言行举措进行揭露或质疑,占总量27%。三是“社会评论”,对一般社会现象或动态进行评论分析,占总量14%。四是“网络动态”,主要是反映网络自身的一些动态情况,占总量16%。从公共影响的角度,这个内容结构并不出人意外,但是,将议题内容和初始消息来源进行综合分析时,则可以发现,19个“公共质疑监督”类议题中,初始消息来源来自媒体有8个,来自政府或机构网站(或官方微博)有10个。政府和机构网站(微博)的信息最初都是作为自我正面宣传或例行公事来发布,而在媒体消息来源中,也有超过一半的初始报道是正面或中性。也就是说,这些被政府和机构当作正面宣传的初始信息都是在网民解读中变得负面,并演变成公共议题。可见,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政府、机构与普通网民在对事件的感知的方式和感知角度上存在很大差距。

2.3. 媒介既是消息核实者,也是网络展示者

我们对初始消息来源主要来自微博和论坛的30个“个人经历见闻”类议题的“网眼”报道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报道结构都是由网络内容展示和记者的核实情况两部分构成,而且,从报道篇幅来说,“网络内容展示”一般占全文篇幅一半或以上。通常来说,“个人经历见闻”的消息源是普通网民,在互联网上并没有可靠的机制来保证其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媒体的调查核实非常必要;而媒体也向来以探求事实真相而自诩,这彰显了它在事实面前独立、客观的姿态。但是,我们看到,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对于媒体显然也不仅仅是消息源。传统的消息源对于媒体一般来说只是一个线索,记

Table 1.Statistics of the initial source

表1.初始消息来源统计

初始消息来源论坛普通微博普通博客媒体(含媒体官微) 政府、机构网站和微博精英微博(名人4记者3) 总量议题数量16 12 1 19 15 7 70 百分比23 17 1 27 21 10 100

失衡的三角

Table 2.Statistics of issues’ types

表2.议题内容类型统计

议题类型个人经历见闻公共质疑监督社会评论网络动态

议题数量30 19 10 11

百分比43 27 14 16

者的调查访谈构成报道主体;而这些报道中,网络内容与记者的网下采访核实平分秋色。也就是,媒体也成为网络内容的展示平台,扩大了网络传播的影响力。

3. 变化的传播环境

在传统环境中,媒体一直是舆论研究的焦点,公众的分散和沉默赋予媒体很大的代理权力,媒体的意见往往被直接等同于舆论。议程设置研究精细地论证了媒体塑造人们的认知,而沉默的螺旋假说则表明,即使民众有不同意见,在大众媒介的强势代理下,真正的民意也会趋于沉默。

那么,媒体所反映的意见究竟是代表民众,还是代表社会精英?不少理论家认为社会事实极其复杂,民众鲜有能力恰当处理,因此所谓民众意见常常是被引导的结果,也就是媒体反映的主要是社会精英的意见。例如,李普曼曾在《公众舆论》列举了生动的例子来展示媒体是怎样操纵公众的认知和态度[6],新闻学的消息来源研究也显示,新闻记者偏爱报道社会地位较高或身份较高的人[7]。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媒体依赖公众的接受而生存,因此也必然要满足公众的意愿和需求。可以说,在传统环境中,媒体、公众和精英三种力量之间达成了某种均势,并凝结于媒体。

互联网技术增长普通民众的传播力量,其实也就是打破了在媒体、公众和精英之间长期形成的力量均势,传播环境因之改变,公众、精英和媒体在传播结构中的功能、地位均不同于往昔。

3.1. 从公众到个体

公众是个复数概念,尽管是由个体构成,但从意见表达的角度,公众意见并不等于个体意见的加和。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曾小心区分“公意”和“众意”,认为只有那些抛弃一己私利、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正而理性的意见才堪称“公意”[8]。传统上使用“公众”这个词的时候,通常都是自动假设了这样一个公正而理性的复合体,价值判断和合法性论述都是以此为前提。但是,在互联网上,前台行动的实际上是个体。抽象的公众被还原为具体的个体,使公众意见遭遇一个新的问题:群体偏好。

互联网上个人所传播的信息只有在得到他人的回应(关注、评论、转发等),形成所谓网络热点时,才能真正产生影响。先是个人议题进入网络,然后寻求社群,形成群体议程,而后才进入媒体议程和成为社会议程[9]。在个体信息被群体关注和接纳的过程中,群体的偏好无疑发挥重要作用,符合偏好的更容易扩散,反之亦然。

从网眼版抽样的议题和近年的典型案例来看,网民群体体现出几个特征:一是凡是附有图像的议题都能在很短时间(媒体报道之前)形成网络热点。图像可以是视频记录,也可以是文本的图片格式。这其中的原因或许在于:对网络自身信息的不安全感,图像传播为信息的真实可靠提供了一层保障;影像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网民习惯于影像化思维的影响。二是对权力的高度警惕和质疑。如网眼6月20日《五保老人发请柬邀书记来帮忙锄草》、6月12日《副局长驾公车“报复”挡道车》,皆为普通的社会故事,社会程序也很正常,但却被从权力的角度过度解读。三是群体偏见和标签化认知。刻板成见是人的认知心理惯性,虽然事出有因,但它产生的偏见对人们认知社会实在是弊大于利。最典型的就是对社会群体的偏见[10]。在网络上,因为对事件和人物缺少真实的具体的接触,群体偏见尤其具有传播影响力,

失衡的三角

一旦人物被贴上某个群体的标签,不符合预期的事实真相甚至也会不被接受。如2009年轰动一时的邓玉娇案,《南方都市报》记者就因为报道的事实不符合网民预期而受到围攻[11]。甚至违背基本事实的标签也能被广泛接受,如2010年的药家鑫案,药家鑫因为一辆私家车而被网民贴上“富二代”标签,而罔顾其出身普通工薪家庭、家境清寒的基本事实。这使互联网传播极易产生误读和煽动起盲目的情绪。

群体偏好并不总是能反映公共利益。一是群体意识形态偏差。根据CNNIC第30次的调查报告,截止2012年6月,我国互联网使用人群的年龄段集中于10~39岁,占总量81.1%,其中10~29岁占55.6%;文化程度集中于为初中和高中(中专、技校),占总量69.2%。也就是说,互联网上主要群体年轻但文化教育程度有限,他们有激情,关心公共事务,但也易被盲目的情绪所控制;在社会阅历和知识能力上的不足也影响他们对社会事实作出理性和公正的判断。二是个体叙事的影响。互联网虽然使普通个体获得更大的传播权力,但是并不能使所有人成为具体事实的见闻者,互联网上的群体面对的仍然是虚拟的环境。李普曼说:“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出来的情感[12]。”人们总是用自己的经验来处理复杂的事实,如此就给个体操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为叙述者的事实筛选乃至修辞策略可能调动起人们完全不同的情感经验。

3.2. 分化的精英

按照民主的理想,社会精英应该代表民众的利益,并在公共政策制定中体现民众的需求,公众则理性地参与公共事务和提供建设性意见。如此,以美国社会为蓝本构造出来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模式就是议程设置:媒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公众议程影响政策议程;而在议程建构的阶段,精英议程影响媒体议程,并进而达成与公众议程的认同。媒体是沟通公众和精英的管道。

网络传播的发展改变了这种格局,社会精英走上前台,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发布自己的信息,也可以直接与公众进行沟通,不再依赖媒体的中介。从积极的一面,这种转变使精英阶层可以摆脱媒体的牵制,更好地控制自身信息的传播。但直接面对公众也带来承受公众即时情绪压力的弊病。美国政治学者约翰·金登认为[13],一个政策议程的形成应该有三个源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问题源流取决于官员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政策源流即政策备选方案和专家共同体,政治源流即国民情绪和不确定的公共舆论。网络使精英阶层更了解民众问题,但也使民众情绪对决策的影响加大,而政策的制定需要一个审慎思辨的过程[14]。也就是说,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金登所说三个政治决策源流中,问题源流和政治源流被强化,政策源流则被严重削弱。这对在“多数人的暴政”阴影之下的脆弱的民主制度无疑是不幸的。

网络带来的另外一个很值得关注的变化是精英团体与精英个体的分化。就像公众被还原为个体,精英团体在互联网时代也不再铁板一块,通过实名认证等方式精英阶层以个体的形式也参与到社会化传播体系中。现实的权力关系映射到网络,这些精英个体在网上一般会受到更多关注,也更容易制造议题。团体是一个理性决策的整体,团体内的互动不为外人所知,而个体的表达总是带有偶然性和情境性,并随时向公众广播,这使互联网环境下的精英团体与个体的关系需要重新厘清。

另外,从精英与公众的关系来说,互联网上的精英个体有极大的优势可以成长为舆论领袖,但就民众与精英存在很大的感知差距的现状来说,除了极少数的个例(如云南伍皓),精英反而极易成为被网民围观的对象。

总体上,互联网使精英阶层与普通公众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直接面对面,但目前的精英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赢得民众的认同,并能在公众议程中保持积极的导向。而他们本来可以以其影响力来引导普通民众的理性参与。

失衡的三角

3.3. 尴尬的媒体

网络传播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业自身。英国学者斯帕克斯认为网络给传统报纸带来两个新的挑战:行业环境的挑战,没有地方性报纸,因此也就没有区域垄断;新闻源的挑战,大部分的新闻来源(如政府、机构、企业)都可以直接与公众沟通,而不需要媒体。这种状况必然使报纸利用自身的优势,将新闻内容和商务交易融为一体,记者的工作变成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包括新闻和促销信息。新闻报道和商业广告之间曾经清晰的界线变得模糊,这给本来危机四伏的当代公共生活领域带来进一步的威胁[15]。

从微观的角度,网络对新闻生产的具体操作也带来冲击。2010年的一项对中国记者的调查显示[16],超过六成的记者曾经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线索或采访对象完成选题报道。对网络的依赖使新闻报道由“记者主导、单次刊发转向公众参与、循环报道”[17]。新闻生产的标准因之改变,“网民关注”成为新闻价值判断的一个重要依据,新闻报道中展示性内容和评论性内容强化,实际上,也就是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调查和核实事实的影响力被削弱[18]。

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之一是时效竞争。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记者叶铁桥曾记述了一个具体的案例[19]。

记者在2008年11月23日看到网贴,经过背景调查确认帖子题材的新闻价值后,11月27日飞往事发地亲自调查。当天,全国已有多家媒体通过简单的电话核实后于刊发了报道。28日中央电视台通过专家访谈对事件进行评说。29日深夜,实地调查的记者才拿到最后确切的消息完成报道,但这时全国媒体关于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已经铺天盖地。从行业竞争的角度,各家媒体的表现都无可非议。但是,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对于一个头绪繁杂的社会事实,仅仅依靠网络提供的原始信息,未经深入调查,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均已出场,确实容易落入操纵之手。

媒体的尴尬在于,一方面是媒体的报道扩散了网络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媒体又被网络牵引,而难以有独立客观的报道。

4. 重建媒体影响力

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互向模式中,媒体是维系社会共识和平衡舆论的关键因素。互联网时代,技术的进步增强了公众传播能力,增加了社会透明度,但是由于个体传播所固有的弱点,媒体在这个新时代所负有的责任并没有减弱,而是增强了。就当下的情况而言,媒体影响力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可堪期许。

4.1. 以专业的力量还原事实真相

所有真实发生的都是事实,但事实并不等于真相。李普曼曾经说:“真相的作用是揭露出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20]。”网民们在互联网上所发布的信息,即使是当事人讲述亲身经历,也只是一些事实,不等于真相。还原真相需要时间、金钱,还有专业的能力,并非任何普通个人可以担当,而媒体则有资源和能力来完成。目前,媒体在这方面的表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学者认为,当今的媒体有被网络舆论胁迫的倾向,在报道网络热点事件时,“更加注重立场,而非事实”,以固定的刻板偏见来简化和框架事实[21]。这种做法虽然暂时赢得网络世界的认可,但最终会伤害媒体的形象及其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4.2. 塑造互联网传播的群体共识

网络传播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张扬个体自由的过程。如果说早年的论坛还有版主的管理和论坛规则的约束,如今的微博可谓是个体面向大众的门户。但是从小众私语转向大众广播,只有建立合适的规范,网络才能真正成为积极的社会力量。规范的建立有赖于网络群体共识的形成,而这并非完全由网络自主萌发,传统媒体的引导和浸染作用不可忽视。在互联网环境下,诸多研究都发现媒体对公众有明显的影

失衡的三角

响,媒体长期关注的议题慢慢会成为公众关注的议题[22]。即使对于突发事件,笔者对2008年汶川地震时期网络流言的研究发现,尽管网民们鲜少引用传统媒体的报道,但传统媒体倡导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成为网络讨论的基调,因此,网络流言虽多,却并未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可见,传统媒体在塑造网络群体共识上还是有很强的影响力。

4.3. 传达权威、中立的信息

我国媒体虽然因为承担宣传功能而受到不少诟病,但也因此而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媒体的报道成为网民解读政府倾向和国家态度的风向标,尽管其中充满牵强附会的猜测。例如,在2008年的“抵制家乐福”网络运动中,在政府没有明确表态之前,网民们一面传递信息,策划行动,一面则搜集各种传统媒体的报道,希望能从中解读出政府支持或默许的态度。当后来政府明确表态反对网民的破坏性的抵制行动后,这一场声势浩大的网络动员也很快沉寂下去(陈红梅,2009b) [23]。由此可见,传统媒体享有很高权威性,并因此而对互联网的传播状态产生明显的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麦奎尔, 温德尔(1987) 大众传播模式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 34.

[2]笑蜀(2010)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 南方周末, 2010年1月14日.

[3]陈尧(2011) 网络民粹主义的躁动: 从虚拟集聚到社会运动. 学术月刊, 6, 24-29.

[4]麦库姆斯(2008) 议程设置: 大众媒介与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5]麦克莱, 著, 曾静平, 译(2005) 传媒社会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北京.

[6]李普曼(2006) 公众舆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276.

[7]臧国仁(1998) 新闻工作者与消息来源. 三民书局, 台湾, 1.

[8]卢梭(2003) 社会契约论. 商务印书馆, 北京, 35.

[9]高宪春(2011) 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 新闻与传播研究, 1, 12-20.

[10]Taylor, Peplau, Sears (2004) 社会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188.

[11]龙志(2009) 邓玉娇案, 一个记者的立场. 南方报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918955310.html,/nfdaily/media/cmyj/19/04/content/2009-08/26/content_5640516_8.htm

[12]李普曼(2006) 公众舆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10.

[13]刘伟(2011) 政策议程研究的代表理论及其评析. 湖北社会学刊, 10, 30-32.

[14]刘彦朝(2010) 民主政治: 必然之下的审慎建构. 江汉论坛, 6, 30-34.

[15]斯帕克斯, 著, 杨击, 译(2006) 从衰败的树根到鲜活的浮萍: 因特网对传统报纸的挑战. In: 库兰、古尔维奇,

Ed., 大众媒介与社会, 华夏出版社, 北京, 260-284.

[16]美通社(亚洲) (2010) 中国记者社交媒体工作使用习惯调查报告. 2010年12月9日.

https://www.360docs.net/doc/0918955310.html,/2010-12-09/126089174.html

[17]张志安(2011) 新闻生产的变革: 从组织化向社会化. 新闻记者, 3, 42-47.

[18]陈红梅(2009) 简论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闻记者, 5, 60-63.

[19]叶铁桥(2009) 网眼时代深度报道的挑战. 2009年4月20日.

https://www.360docs.net/doc/0918955310.html,/content/2009-04/20/content_2630156.htm

[20]李普曼(2006) 公众舆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256.

[21]白红义(2011) 汹涌的网络民意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挑战. 新闻记者, 6, 8-11.

[22]王晓华(2008) 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 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实证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 5, 32-36.

[23]陈红梅(2009) 表达与行动: 透析“抵制家乐福”事件中的媒介影响. In: 孙玮, Ed., 中国传播学评论: 传播媒介

与社会空间特辑(第四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海, 166-179.

教育学概论(按题型整理)讲课教案

教育学概论 名词解释、选择题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门科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 ·《爱弥儿》的作者是-----卢梭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赫尔巴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教育起源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 ·对终身教育提出系统阐述的是----保罗*朗格朗(法) ·下列不是原始教育的特点的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文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特定功能或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授促使受教育者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智力的沉睡状态进入激活状态,使其沉睡状态的潜能发展为动态的潜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育活动的构成: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的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当代社会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人的特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即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与特征方面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918955310.html, 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 作者:龙春晖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2期 摘要:媒介效果研究作为传播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所在,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本文主要以迅速蹿红网络的“贾君鹏事件”为样本,从中介变量的四个因素来分析贾君鹏事件走红的原因。此外,还从网络受众特点出发,通过对于网络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分析,浅谈网络文化。 关键词:中介变量媒介类型传播内容受众使用与满足 传统的效果研究分为受众研究、内容研究和效果分析三个部分。效果研究总是在传送端(媒介)和接收端(受众)之间不停钟摆。中介变量概念的引入使得效果研究逐渐从对传播两端(传播者和受众)的研究转向在传播流动过程中起过滤或折射作用的中间因素的研究。中介变量概念是对于影响传播效果因素的重新划分,增加了效果研究的科学性与开放性,研究者可以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进行,补充和丰富中介变量的内涵。此外,传播研究中历来都很重视对于受众的研究,受众是传播的终端,是传播效果的重要意义载体。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效果研究不断深入,新的领域的受众研究会备受青睐。以下则以迅速蹿红网络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事件为例,从中介变量和网络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两个角度来做分析。 “贾君鹏事件”简介 2009年7月16日,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发表了一篇题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文章内容只有“如题”两字。短短五六个小时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并在接下来的一天时间内吸引了710万点击和30万回复,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这起迅速蹿红网络的“神奇”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影响由互联网扩大到现实生活。《华西都市报》报道称这起网民的集体狂欢是800名打工者为“饭钱”制造的“假”货,其实质是一起人为的网络策划事件,也可以叫做网络炒作或是网络营销。“贾君鹏事件”产生这样强大的涟漪效果可能是策划者也始料未及的,让人不得不感叹网络力量的强大。 “贾君鹏事件”虽然是一起人为的策划事件,是一次蒙上了“网络恶搞”面纱的营销活动,但是 该事件从网络恶搞成功走向网络营销,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我们深思。将“贾君鹏事件”视为一次网络世界的传播事件,就从中介变量概念的四个方面以及网络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来分析它成 功的原因。 中介变量的作用 中介变量是指那些在大众传播刺激和受众反应之间的中间因素,是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而又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处于因果序列中间的因素。顾名思义,中介变量之所以谓之“变量”,是因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困境及转型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困境及转型分析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明确了发展困境的产生原因,进而提出商业银行后期发展过程中转型的方向和手段,目的是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标签:商业银行;转型;业务;发展困境 1 前言 在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迅猛发展,经济上升的速度逐渐减缓甚至出现停滞状态,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需要新的转变和改革促进继续稳步向前。对于我国金融行业来说,在国民收入增加,人们投资量不断加大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传统的利用与客户和投资者之间的存贷利率差值进行营利的手段和方法也逐渐显露出不足和缺陷,无法及时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使商业银行走入了发展的困境和瓶颈,急需依靠转型进行新一轮的发展和起步。 2 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以及困境 2.1 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受到收入和经济政策的限制,商业银行作为国内的主要存贷业务周转单位和机构,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将收入的盈余存储进银行,以利息的方式进行闲置资金的二次增值,对于银行来说,资金的借贷和存储之间的利息差,就成为银行盈利的来源和资金的储备方式。近几年来,由于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和新经济政策的不断推行,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方向也经历了多次的变动,在经济发展逐渐稳定,主流的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都逐渐变慢的背景之下,金融市场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风险和竞争。竞争带来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新型投资产品和理财业务相继问世,打破了原有的利率化的市场平稳,为传统的商业银行的盈利方式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导致银行内部存储贷款业务中产生的利润差值不断减少,面临着利益的亏损和业务减少的窘境。 2.2 客户投资减少,银行盈利来源下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闲置资金的累积让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理财方式,实现对资金的更高增值目的。并且随着人均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对待金钱的认识和对于财富增值的理解也不断加深,求富求稳成为了当代人选择理财方式的首要考虑方向。在人们追求增值空间的心理期望之下,商业银行传统的储蓄利息和储蓄方案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理财需求,虽然商业银行的储蓄方式较为稳定,受众面较广,但是由于其高利息的储蓄方式就需要更加长的时间限制,这对于流动资金来说,非常不方便,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原本储蓄在商业银行内的闲置资产取出,转投新的

社会保障概论

一、填空题 1、最早宣称建立“福利国家”是()。 2、中国历史上最富特色的官办慈善事业是()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的时间是()。 4、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框架构成包括()、()和()。 5、工伤责任认定的演变包括()、()和()三个阶段。 6、我国传统医疗保障制度有三种即()、()和()。 7、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保障体系通常包括()和()两大类。 8、最早颁布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的国家是() 9、中国历史上最富特色的官办慈善事业有()和()两种方式。 10、医疗保险费的支付方式可以分为()和()。 11、工伤包括()和()。 二、选择题 1、我国传统医疗保障制度有三种即()。 A、公费医疗 B、劳保医疗 C、农村合作医疗 D、县乡村三级医疗 2、构成慈善事业时代的三大支柱是()。 A、宗教慈善事业 B、官办慈善事业 C、民间慈善事业 D、商办慈善事业 3、传统体制下,中国的三级医疗保健网是指()。 A、市 B、县 C、乡 D、村 4、中国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的本质是()。 A、单位负责 B、国家负责 C、国家和单位共同负责 D、个人负责 5、实行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的国家有()。 A、德国 B、美国 C、法国 D、新加坡 6、医疗保障模式有()。 A、社会医疗保险 B、国家医疗模式

C、强制储蓄医疗保障模式 D、合作医疗保障模式 7、依据参加失业保险的意愿是否具有强制性,失业保险可分为()。 A、强制性失业保险 B、非强制性失业保险 C、权利型失业保险 D、调查型失业保险 8、现代意义上的工伤保险最早产生于()。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9、工伤保险费率主要有三种方式即()。 A、差别费率 B、浮动费率 C、统一费率 D、固定费率 10、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最早出现在()。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11、以政府介入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社会保障可分为()。 A、慈善事业阶段 B、济贫制度阶段 C、现代社会保障阶段 D、社会救助阶段 12、中国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的本质是()。 A、单位负责 B、国家负责 C、国家和单位共同负责 D、个人负责 13、下列哪些属于补充社会保障的范畴()。 A、慈善事业 B、社区服务 C、企业年金 D、商业保险 14、根据《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社保基金投资方式包括()。 A、银行存款 B、国债买卖 C、投资金融债券 D、投资证券市场 15、我国传统医疗保障制度有三种即()。 A、公费医疗 B、劳保医疗 C、农村合作医疗 D、县乡村三级医疗 16、美国的失业保险属于以下哪种类型()。 A、强制性失业保险 B、强制性失业保险+失业救助 C、失业救助 D、个人自愿型保险 17、当代实行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的国家有()。 A、新加坡 B、智利 C、中国 D、日本 18、养老保险的责任承担模式有()。

《体育概论》简答题-名词解释教案资料

名词解释第一章 1、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2、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身体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3、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第二章 1、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发生会的有力作用和效能。 2、自然质功能: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和负重等各种运动形式, 可以看是体育最原始的形式。 第三章 1.目的:所谓目的,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有意识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整合后产生并存在于人们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结果,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一个必然的内在的规律性。 2.家庭体育: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 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的余暇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 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3、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 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 区域性体育活动。 第四章 体育手段:是人们为了强身祛病.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 体育运动技术:为达到某种具体体育目的而完成的身体运动方法。 第五章 1、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把 体育科学定义: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哪些可以预见,评价与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的和精神的效果的原则。 2、体育科学体系: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及各学科之间相同联系和作用的关系。 第六章 体育人:(是指从事体育传播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 体育中介:(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支持‘体育人’与体育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媒介)。 体育学习者:(是指那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人)。 第七章 1.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点财富,包括与之相 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中的跟中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 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及相应成果 2.体育文化的创新: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特质和从结的产生及社会的融入,由此引起的体育文化局捕获总 体性改变. 第八章 1、体育体制的长期性:是指体育体制的建设过程涵盖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体育体制的稳定性:是指体育体制一旦确立,不易受现实的短期需求而随意更改,这种体制要能够科学 地反映体育体制的运行的基本规律。 3、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 4、机构:是指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专门从事某一工作的专业部门的构成。 5、职能:一般指人,事物和机构所具有的功能。 第九章 1.变商:指人处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成功的机会越大。 2.逆商:指人在逆境中的承受能力和能力,能承受逆境的压力,变逆境为顺境者就能成功。 简答题 第一章 1、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概况。(1)引进与移植 (2)探索与终结阶段 (3)挫折与停顿阶 (4)发展与丰富阶段 2、体育概论具有哪些特点?(1)宏观性和普遍性 (2)概括性或抽象性 (3)综合性(4)应用性 (5)创新性 3、体育概论课程学习的意义。(1)更新体育观念 (2)促进学科建设 (3)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改革实践 4、体育的多种属性。 ①健身性②教育性 ③文化性④竞赛性

当前我国企业转型发展的进展问题及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企业转型发展的进展、问题及政策建 议 ——基于大规模企业调研的分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 2013-1-21 10:07:5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1月11日本研究报告的目的是全面了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当前我国企业转型发展的现状、模式,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当前各级政府支持企业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反映企业的政策诉求,并提出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研究背景及调查情况 转型发展主要包括市场转型、经营转型、价值转型、产业转型、管理转型、绿色转型等六个方面。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离不开企业的转型与发展。关于企业转型发展,并没有一个非常权威的定义。一般地讲,转型发展指企业通过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包括在产品、产业、商业模式、生产工艺、市场结构和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变革,以获取并提升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它不仅包括转型升级,也包括虽然没有实现升级,但通过转型使企业更加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和自身特点变化的情形。基于上述转型发展的涵义以及企业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报告中的转型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市场转型:主要反映企业销售市场的结构调整情况;(2)经营转型:指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例如从代工到自主品牌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3)价

值转型:指通过各种途径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价值转型包括产品从低端到高端,也包括产品本身附加值的提高等,价值转型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研发创新和产品升级等;(4)产业转型:主要考察企业在专业化水平分工和完善产业链,以及产业多元化程度等方面的发展情况;(5)管理转型:主要考察企业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方面的进展;(6)绿色转型:主要考察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污染方面的进展。 本课题采用实地调研结合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研究。课题组分成6个调研小组,通过组织政府部门和企业座谈会、去企业实地访谈调研等形式,共对全国广东、浙江、上海、江苏、湖北、江西、辽宁、四川、北京等10个省区市约300家企业进行了访谈调研,与纺织服装、通用装备制造和医药制造业等行业的行业协会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另外,课题组回收了1491份调查问卷(其中包括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全部887家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 企业转型发展的进展情况 调研中的多数企业存在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特色不鲜明、表现出明显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和压力还很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部分企业在提高附加价值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调研中的多数企业由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特色不鲜明,表现出明显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在高速发展时期,这些企业受益于好的市场环境,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一旦遇到经济走缓,效益就明显下降,陷入经营困难或微利甚至亏损

东财《社会保障概论X》在线作业二(随机)1答案

东财《社会保障概论》在线作业二(随机)-0029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工人阶级的斗争是养老保险产生的() A.社会背景 B.政治背景 C.文化背景 D.经济背景 正确答案:B 2.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是() A.社会捐献 B.政府财政 C.企业缴费 D.税收 正确答案:A 3.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建立起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劳保医疗的保障对象为() A.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B.革命伤残军人 C.大学生 D.国有企业职工 正确答案:D 4.经济学说史上影响深远的凯恩斯主义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 )一书。 A.《福利经济学》 B.《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C.《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 D.《福利国家论》 正确答案:B 5.在政府的鼓励政策下自愿推行,根据权益或效率原则享受相应的待遇水平,举办者自负经营风险的医疗保险制度是() A.社会医疗保险 B.补充医疗保险 C.个人投保的商业保险 D.医疗救助和农村合作医疗等 正确答案:B

6.在确定待遇水平的方式中,()强调收入的作用,强调工龄或服务期限的长短。 A.生活费用基准 B.收入所得基准 C.个人需求基准 D.经济发展水平基准 正确答案:B 7.()标志着社会保障进入了高级阶段。 A.社会保险的发展 B.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完善 C.社会福利的普及与高水平化 D.社会救济制度的完善 正确答案:C 8.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二阶段的开始标志为() A.1986年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暂行规定》 B.1991年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C.1993年《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D.1997年《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正确答案:B 9.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责任主体是() A.个人 B.政府 C.企业 D.基金管理组织 正确答案:B 10.慈善事业本质上应是() A.官办事业 B.民办事业 C.个体事业 D.私营事业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共20 道试题,共60 分) 1.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包括的业务内容看,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A.社会福利

学前课程概论(复习题)

学前课程概论 1、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从目标上看: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在原有基础上进步。 从内容上看:选择:生活化的、可感知的、基础的、启蒙的。不以抽象知识为学习重点。不以系统性为必然要求。加工,将内容趣味化、可经验。直接经验的积累和整理。从方法上看:保教结合、活动中学习、游戏中学习、生活中学习。与物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可以获得物理经验、与人相互作用获得社会经验。思考可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从评价来看:评价的目的是诊断与教育、自己与自己比,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进行评价、质性评价与量的评价相结合。侧重质的评价。 2.《纲要》和《指南》的幼儿园课程目标比较 答:《幼儿园工作规程》中 体育目标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 健康领域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 《规程》中的语言目标: 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 《纲要》中的语言领域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情;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规程》中的智育目标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 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 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纲要》中的科学领域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 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 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规程》中的德育目标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 感, 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 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 开朗的性格。 《纲要》中社会领域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规程》中的美育目标 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纲要》中的艺术领域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 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3.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内容的范围是什么? 答:1、健康领域的教育内容范围: 基本动作: 走、跑、跳、钻、爬、攀登等大肌肉动作和生活自理、绘 画和手工中的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生活卫生习惯: 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 自我保护和自理能力: 安全、保健、自我服务。 良好情绪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快乐地参加体育锻炼, 适应环境的能力。 身体器官。 科学领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好奇心,探究的兴趣和愿望,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 动;有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尊重事实和他人的观点, 乐于合作、分享与交流;关爱自然和生命,有初步的资源 和环境意识。 科学探究 认识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 想与假设,观察,实验与制作,搜集、记录信息,思考、 解释与得出结论,表达、分享与交流。 认识常见的材料和物品的特性、功能; 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 认识常见的科学现象: 声、光、电、磁、力、弹性、沉浮、滚动、溶解、天文、 颜色的变化等科学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形成初步的数概念:数、量、形、时间、空间。 工具及设计技术 探究各种工具的特性及其功能;经历技术设计的过程, 体验技术设计的关键步骤;发现不同结构与特性的物体及 其不同的运动形式。 3、社会领域 爱老师、爱朋友: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体验同伴共 处的乐趣。 爱集体:遵守幼儿园各种学习、生活、游戏规则。 爱家庭、幼儿园、爱家乡、爱祖国:认识环境,了解家乡 的特产、风景名胜;认识国旗、国徽、国歌;知道台湾、 香港、澳门是祖国的领土。 爱人民:接触和认识与幼儿生活相关的不同职业的成人, 培养尊重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的情感;认识少数民族、知

网络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网络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网络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有人认为,,“网络传播” 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 我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网络传播有以下优势:信息多元化:表现形式立体化(网络新闻以互联网为基础,借助先进的传输技术,在新闻传播内容、形式、结构及便于阅读等方面,都很好地发挥了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收到了较强的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效果):传播互动化(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是网络传播的本质特征和社会意义的集中所在。报纸、广播、电视作为本世纪内的主体传媒,恰恰在这方面相形见绌。双向互动式传播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信息的传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与受众一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伙伴;网络用户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舆论监督功能在网络振荡中不断放大,具有无比的威慑力量。互动式传播内含着天然的民主亲和力与自由召唤力,从而构成了对现有传媒的致命冲击,构成了对传统意识的日趋迫切的反叛与否定)。 网络传播的劣势: 1.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 利用网络给手机发送短信息已经成为当下网络一族的时尚。内容丰富的节日问候、脉脉情话、开心笑话以及开机画面往往让接受者心情愉快。然而围绕网络短信的兴起也出现不少问题,一些内容低俗不堪的网络短信和新的恶作剧方式随之产生:2;. 网络传播和以往媒体不同的是,它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仅靠个人手段是无法在整个庞大的网络世界中找到恶意传播这的,这就无疑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的欲望。 3. 利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网络传播属于“全通道”型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传播效率低下。所谓浪费时间不讨好。希望随着网络传播文化的发展,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 4. 网络传播在向人们展示外面的五彩世界时,却将人们封锁的电脑的旁边,许多原来内向的人因为上网而变的开朗、外向,善于和人交际,但是也有不少的人沉迷于电脑的虚幻世界,甚至对于现实世界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样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5. 即时交流工具是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却不是对个人发展有利的,因为现在在网上的各个即时通讯工具,都有一个很热门的功能就是“群分”功能,即就是,有同一话题或者志同道合的人们形成的小团体,在这儿,人们围绕共同的话题来展开讨论,这无疑为专业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经常上这样的地方,虽然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爱好需求,可以满足一个人对交往需求的满足,但是却也对此人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筐,不利于他的全面发展。 6. 网络传播能使网络犯罪更加容易。 综上所说,网络传播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多利用它的优势做些该做的,而不是荒废时间,

如何看待国家转型发展出现的问题

如何看待国家转型发展出现的问题: 转型发展的中国 10113520112 音乐系刘海曼如何看待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这需要有转型期视角,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特别是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层面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全貌及其历史过程。有了这样一个视角,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判断才能避免以偏概全、不会执于一端,从而认清当代中国的主流和发展趋势。 首先,客观评价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当代中国的转型是以改革开放为标志、为核心、为动力的。就引起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来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必然会有风险和挑战。由于顺时应势,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使古老中国生机勃发,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也对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从切身感受和历史比较中,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未有穷期,变化变动实属正常。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当代中国转型的本质。 其次,辩证分析我国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当代中国面临许许多多矛盾和问题,其中既有长期积累的,也有新近出现的。如何看待这些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任何社会都有矛盾和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里进行这样一场深刻变革,没有矛盾和问题是不可能的。有矛盾和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视它、研究它、解决它。从现实情况看,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前进中的矛盾

和问题,只能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加以解决。面对矛盾和问题,我们应有正确的态度,不回避不掩盖,不放大不缩小;有必胜的信心,决不被它吓倒和压垮;有切实的对策,认真研究每一个矛盾和问题,千方百计加以解决。 再者,冷静对待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个人利益得失。社会变革必然伴随利益格局的调整。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显著改善、利益极大增进。具体地看,人们个人利益的实现并不是同步与平均的。正确对待个人的利益得失,既要注重主观感受,更要坚持客观标准。一方面应看到,许多利益问题是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造成的,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来解决;另一方面应明白,个人利益的实现既有赖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有赖于自己的努力奋斗。因此,我们应当妥善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尽量保持平和心态,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在增进全体人民利益的同时增进自己的利益。 下面,我就我国转型期出现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在“二次调控”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正在悄然变化:先是实施国家土地监察制度,向全国分派九个土地监察局,后是国家环保总局向全国派出11个常设执法监督机构。此外,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下放给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也被纳入了预算内,拟从资金上约束地方政府“卖地生财”的冲动。种种迹象表明,1978年以来“放权让利”式改革思路正在发生改变,中央政府正在收紧控制之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 1. 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由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2.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在社会保障活动中,依法享受权力与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3. 社会保障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机构与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对各种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的过程。社会保障管理不同于生产管理,它是一种社会事务和社会政策管理,致力于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4. 社会保障基金: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国家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计划、项目而预先建立起来的,用以保障社会成员在遭遇社会经济风险事故时所需要的、专款专用的资金。 5. 社会保险: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法律为基础,在权力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下,通过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共同筹资,为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补偿,使其能够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造成的社会生活问题面前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以保障社会安定与持续发展的社会互助制度。 6. 养老保险:是政府通过立法的制度性安排,以权力与义务一致性为原则,在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或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后,为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7. 医疗保险:广义医疗保险是针对人的健康的保险,它不仅包括医疗费用的保险,而且包括疾病预防、人体健康维护等方面的内容。狭义医疗保险主要是指针对医疗费用的保险。 8.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在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以农村居民为对象,在自愿和互助共济的原则下,通过集体和个人共同筹资,按一定比例补偿农民医疗费用的初级医疗保险形式。 9. 失业保险:是指依据国家法规,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渠道筹资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失业时给予失业金支付,以保障其最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充分就业,弱化失业负效应,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 10.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之一,是向法定范围的劳动者补偿其因职业病或工伤而导致的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由国家或企业单位对其生活给予一定物质补

幼儿园课程概论-复习

幼儿园课程概论 第一章: 一、幼儿园课程概念。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总和。 二、幼儿园课程特点: 1、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 2、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 3、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 4、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 5、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 三、幼儿园课程的分类: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经验课程 第二章: 一、什么是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一种决定、改进课程的活动与过程,探讨形成、实施、评价和改变课程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两种模式,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二、泰勒提出的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三、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 目标模式:博比特过程模式:劳伦斯·斯坦豪斯·宾特雷伊 四、幼儿园课程模式设计取向。 1、学科中心取向 2、学习者中心取向 3、问题中心取向 第三章: 一、课程目标分类。 1、普遍性目标 2、行为目标 3、生成性目标 4、表现性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对幼儿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和对学科知识的研究。 第四章: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兴趣性原则、基础性原则、逻辑性原则。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方式。 (一)基本方法 1、论理组织法 2、心里组织法 (二)常用方法 1、纵向组织法 2、横向组织法

三、课程实施的取向。 1、忠实取向 2、相互适应取向 3、课程创生取向 四、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1、课程计划因素 2、一线教师因素 第六章: 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原则及过程。 原则: (一)从课程评价的目的看 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 2、评价应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从评价的主体看 1、应以教师自评为主 2、重视家长的参与 3、要鼓励幼儿参与评价过程 (三)从评价的过程和方法看 1、评价过程应客观、真是、自然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四)从评价结果看 1、正确的看待评价结果 2、切实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 过程: (笔记)一般过程:集中问题→设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分析评价方案→解释资料、得出结论 (书本) (一)评价方案制定阶段 1、确定目的及评价内容 2、确定评价的程序、指标及标准 3、选择评价方法 4、确定评价人员的分工及合作 5、撰写评价方案 6、对参与评价人员进行培训 (二)评价方案实施阶段 1、搜集信息 2、整理信息 3、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4、撰写评价报告 专题: 一、陈鹤琴物质活动课程中心思想。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方面,即或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课程论,或教育的方法论。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困境及转型分析-银行会计论文-会计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困境及转型分析-银行会计论文-会计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明确了发展困境的产生原因,进而提出商业银行后期发展过程中转型的方向和手段,目的是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转型;业务;发展困境 1前言 在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迅

猛发展,经济上升的速度逐渐减缓甚至出现停滞状态,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需要新的转变和改革促进继续稳步向前。对于我国金融行业来说,在国民收入增加,人们投资量不断加大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传统的利用与客户和投资者之间的存贷利率差值进行营利的手段和方法也逐渐显露出不足和缺陷,无法及时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使商业银行走入了发展的困境和瓶颈,急需依靠转型进行新一轮的发展和起步。 2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以及困境 2.1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受到收入和经济政策的限制,商业银行作为国内的主要存贷业务周转单位和机构,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将收入的盈余存储进银行,以利息的方式进行闲置资金的二次增值,对于银行来说,资金的借贷和存储之间的利息差,就成为银行盈利的来

源和资金的储备方式。近几年来,由于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和新经济政策的不断推行,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方向也经历了多次的变动,在经济发展逐渐稳定,主流的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都逐渐变慢的背景之下,金融市场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风险和竞争。竞争带来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新型投资产品和理财业务相继问世,打破了原有的利率化的市场平稳,为传统的商业银行的盈利方式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导致银行内部存储贷款业务中产生的利润差值不断减少,面临着利益的亏损和业务减少的窘境。 2.2客户投资减少,银行盈利来源下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闲置资金的累积让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理财方式,实现对资金的更高增值目的。并且随着人均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对待金钱的认识和对于财富增值的理解也不断加深,求富求稳成为了当代人选择理财方式的首要考虑方向。在人们追求增值空间的心理期望之下,商业银行传统的储蓄利息和储蓄方案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理财需求,虽然商业银行的储蓄方式较为稳定,受众面较广,但是由于

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课程与教学的涵义,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深刻地把握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形成历史地看待课程于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课程与教学的多种涵义 2、难点: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的概念 (2)从不同角度理解教学的概念 (3)了解课程概念复杂多样的原因 (4)把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技能目标: 厘清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在共同的视阈中探讨二者关系 四、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概念 1、词源分析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实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2、关于课程概念的不同界说及其实际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进程。广义指所教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列出9种不同的课程定义,即: (1)在学校教育中,为了使儿童和青年掌握一系列思维和行为的方式,而将潜在的经验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这种经验组织就叫课程。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经验的全部历程。 (3)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4)课程是旨在探讨能够体现教师、学生、学科、环境影响的学科内容的各种方式方法。(5)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是一项指导生活的计划;课程构成了人们及前人积极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困境分析及城市转型途径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困境分析及城市转型途径 【摘要】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抚顺为例,分析了此类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安全、居住、就业、生态等多方困境,揭示出这些困境形成的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动因,并从城市空间重构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抚顺走出历史困境、实现城市转型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抚顺、困境、空间重构 1.问题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难题 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矿竭城衰、转型举步维艰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类似的城市发展困境,如生态环境破坏、接续产业缺乏、失业比例高等。其中,抚顺是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对抚顺城市问题、产业发展与空间重构等的研究和分析,将有助于抚顺和其他同类城市的困境突围与城市再生。 抚顺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市域总面积约11272平方公里,2010年市区户籍人口为138.4万人(抚顺市统计局, 2011)。抚顺素有“煤都”之称,它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投资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当时国家投资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8个安排在这里,数量名列全国第四。抚顺拥有共和国的7个“第一”,即第一吨成品油、第一吨铝、第一吨镁、第一吨硅、第一吨钛、第一吨特种钢和第一台挖掘机。1960年代大庆油田的开发,更是大大促进了抚顺石油化工产业的崛起。由于抚顺的煤炭、冶炼、化工、石油、电力、有色金属等产业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共和国的动力燃料炉”。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煤炭资源渐趋枯竭,抚顺由盛转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陷入低谷。在全国其它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反衬之下,抚顺在全国城市中的相对地位日益下降。 2.抚顺城市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 目前,资源枯竭型城市抚顺正处在大量城市问题和社会矛盾集中涌现的时期,“作为一个曾经不断创造辉煌的特大城市,现在要同时面对如此之多的城市危机却乏力解决,这在城市发展中是非常罕见的(周干峙,2006)”。 2.1.安全困境:资源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城市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近百年的资源开采行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对抚顺的城市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抚顺地质灾害危害要素之全、对城市自身及其下游城市造成的灾难隐患之深在全国都属罕见。在抚顺,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既有井工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区,又有露天开采形成的矿坑,还有采煤废弃物排放舍场,即“一区两坑三场”。此外,地质灾害的潜在危机还包括频繁的地壳断层活动,以及地表下沉、滑坡、地裂缝、矿震、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等现象。

山东大学成人教育《社会保障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名称: 年级: 层次: 专业: 姓名: 学号: 2013年 6月复习资料仅供参考考前完善打印携带考后上交

社会保障概论模拟题1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2、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3、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4、工伤预防采取各种奖惩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 二、简答 1、简答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公平与效率结合,即将效率高与公平,在社会保障领域实现更高境界的公平 2、失业社会保障制度由哪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失业保险、失业预防、就业辅助。失业保险是失业保障制度的最重要项目,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充分就业、弱化失业负效应、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失业预防及就业扶持是对企业解雇约束,建立商业预警系统,实施就业知道和再就业培训,政府支持再就业的政策 3、简述完全积累式(或储备积累式)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的主要特点。 答:可以用长期积累的基金对付可遇见的和未能遇见到的粉线 4、根据政府的介入程度,目前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大致有哪三种? 答: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管理的体制,以私营公司为主的管理体制 三、论述题 1、论述老年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答:发展老年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发展老年社会保障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老年社会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最重要,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很多国家的养老金支出是社会保障指出的主要份额。请再适当补充 社会保障模拟题2 一、名词解释) 1、现收现付式 以横向平衡为依据,先作出近年内需支付的保险费用的预测,然后以支定收,将这笔费用按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摊到参加保险的各个单位 2、社会保障管理 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和实施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政策,以及实现社会保障任务目标的行政工作过程 3、失业保险 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断收入的劳动者,提供限定时间的物质帮助以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4、农村合作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