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龙柏林老师的毛概笔记(2016学年)

第一专题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条件:

(一)时代背景

1.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如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西方迷梦的破产

2.苏俄、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

(二)历史需要:革命运动的客观需要

(三)阶级基础

1.工人阶级的壮大

2.工人运动的发展

(四)思想条件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马列主义的传入与传播:儒家的仁爱思想、民本思想、平均思想、大同理想等与马克思主义有某种相通之处,有对接可能性。

(五)实践平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平台。

1.毛泽东等人与王明等人不同,毛泽东更为了解中国社会,而中国革命的胜利正需要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2.毛泽东等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文化运动

①“打倒孔家店”:新文化运动反对的是礼教,而不是儒学;重在破坏旧习俗等。

②家庭文化受到抨击:打破“三从四德”教条等(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家庭文化经历三次重要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自由主义)

③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重建中国文化: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现代社会重建家庭文化所要面对的困难

①谁来做家庭文化: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正确教育;城市父母忙于工作

②家庭教育的内容:重技能而轻道德

★20世纪20年代欧洲(西欧)工人运动的失败的反思

①西欧对阶级意识的缺乏、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存在差异类型学(卢卡奇)

②没有掌握文化领导权(这启示了中国现今的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知识分子。

★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美国例外论”

①美国工人有更好的表达意见的渠道,不需要采取暴力的工人运动;美国工人的福利比欧洲工人好;美国工人有离开体制的选择,如开发大西部(桑巴特)

②美国社会是独特的,如国家认同、宗教制度、政治结构,也没有历史等级结构的传承。(托克维尔)

③美国两党制使工党难成气候(李普塞特)

二、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一)为什么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个人原因: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深入实际、注重调查;信念坚定;逆境中不消沉;热爱人民;身体健康

(二)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必须把握的四对关系:

1.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运用和发展

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实践是对的,毛泽东思想不包括错误

3.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区别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先辈革命者的思想结晶

4.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前者是智慧的总结,后者是错误的

(三)毛泽东错误的原因:

1.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所作的决定不全面不彻底,获得的信息不完全

2.群众对毛泽东的神化,使得他难以获得准确信息,与基层脱节

★观看影片《走进毛泽东》的感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时代背景

当代国际局势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1.刻骨铭心的两大灾难:两次世界大战

2.时代主题的当代转化:和平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题

3.步履维艰的追求进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等使南北差异逐渐扩大

(二)历史根据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根据。

(三)现实条件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现实条件。

1.以苏为鉴——邓小平理论

2.苏联解体导致社会主义低潮、六四国内风波以及党情的挑战——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后改革中国——胡锦涛同志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思想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与践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精髓。

1.恢复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破除阻力

★犹太裔思想家阿伦特对历史发展的反思:

①只要牢记过去就能避免重蹈覆辙,这低估了思考的作用

②在现代人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把握、在孤独和焦虑中无所适从的情况下,极权统治的未来世界蓝图才有可能打动人心。

③“文雅”虚无主义;“野蛮”虚无主义

★德国与日本二战史观的迥异比较

(一)两个国家的不同表现

①对自己国家罪责的认识不同:德国总理在华沙纪念碑前下跪,德国教科书从回避历史到正视历史;日本投降时措辞暧昧,粉饰自身侵略行为,认为自身是受害者,而教科书至今不肯承认历史

②战争赔偿

③对战犯的审判和惩处

(二)不同表现的原因

①地缘环境:德国位于欧洲内陆中心,周边强国众多,为求发展,德国必须承认过往错误;而日本是岛国,而且二战结束时的中国并不强大

②政治:日本与美国有利益交易,美国对审判的干扰

③文化宗教:德意志民族是理性思辨和基督教的罪感文化;日本是回避遮掩历史的耻感文化

★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

②戈尔巴乔夫对共产主义的背叛

③西方对苏联的“和平演变”

★经济发展,人民未必幸福的原因

①工资上涨,但购买力并没有提升,房价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②增长效益被平均,实际上少数人占有大部分的效益,贫富差距大

③幸福不仅是经济指标,还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食品安全等重要的民生因素

★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两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予了我们怎样的现代性启示?

①共同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

②共同的理论品格:与时俱进

③共同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④共同的价值取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第二专题当代中国的改革话语与实践

一、全面改革“三步走”路线图

(一)1978-2010年: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二)2010-2025年: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

(三)2025-2050年: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

二、改革个案:经济转型论

(一)转型模式

1.曾经流行的速度划分标准:中国整体为渐进式

2.经济学家科尔奈的区分标准:

战略A:有机发展战略,创造有利条件是私有部门从下而上的生长起来

战略B:国有资产转为私人资产

3.雷默:北京共识(基于创新的发展;不以GPA增长为发展标准而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平等程度来衡量经济的成功)

4.中国和其他国家相对于美国的自主性(反对“华盛顿共识”,根据自己的主张参与全球化)

(二)中国式改革道路的特点

1.中国的改革起源于以速度为主要目标到以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调整

2.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第一推动力,改革从农村向城市逐步推进

3.以对外开放带动对内改革,改革开放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

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改革由体制外向体制内逐步推进

经济格局转变为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①取消对外资企业的不公平待遇②国企向央企转化,央企走向垄断

5.先试验,后推广,从点和局部做起,逐渐推开

【民营企业的支柱:苏兰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中关村模式、山城模式、上海青浦模式】

三、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一)中国改革的成就举世瞩目

(二)中国改革的棘手问题丛生

四、再造辉煌,实现崛起(中国梦)

(一)回望中国历程

(二)四种论调分析:“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民族情绪论”(三)和平发展,走向崛起

个案聚焦1:贫富差距问题(经济)

一、贫富差距考验中国社会公平和谐[数字看中国社会断层]

二、问题求解的三大路径【分配之术】

第一路径:紧抓发展、扩大就业、完善劳动等生产要素所得为主的分配体制,促进社会效益最优。

第二路径:改革财政税收等再分配方式,实施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路径:发动社会慈善活动,提倡社会责任,帮助弱势群体,建设爱心互助社会。

三、分配公平的知识扩充: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分配之道】

个案聚焦2:阶层分化问题(政治)

一、当代中国的阶层分化状况

(一)改革开放前的阶级状况

1.“两阶一层”的阶级合化:工农阶级和知识分子并存的社会结构

2.影响阶层分化的主要力量:“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等国家权力的产物,充当

了阶层差别的主要力量。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阶层状况

二、阶层分化的效应及典型问题

(一)效应:阶层分化加速了中国民主和法制化的进程,也对社会政治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典型问题:群体性事件

三、构建政治整合网络的有效对策

(一)全面从严治党:增强执政党的整合威望与能力

1.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制约机制来遏制腐败

2.抓住关键少数,提升领导干部的精神生活品质

3.提升执政党的三种话语整合能力

(二)硬整合:完善治理机制和制度建设

1.市场层面,实现机会平等,建立利益均衡机制。

2.政府层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认同政治。

3.社会层面, 优化社会结构,共建和谐社会。

(三)软整合:营造文化记忆和社会共识

1.纵向维度,激活文化记忆,防止“断裂化”。

2.横向维度,凝聚社会共识,防止“碎片化”。

个案聚焦3:信任问题(社会)

一、信任的概念

作为一种关系的信任;作为人格特质的信任;作为文化规则的信任

二、信任的功能

(一)信任有利于唤起他人的积极性,增强自身的本体安全感。

(二)信任能大大节省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三)信任是民主运转的社会资本,是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四)信任是道德主义的根基,对文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信任危机:“杀熟”现象:先赋性熟人关系和获致性熟人关系

(一)工具(经济)理性对熟人关系的侵蚀。

(二)传统习俗型信任文化日渐式微,而现代契约型信任系统并未有效运转。

四、信任风险:老人摔倒敢不敢扶?

五、信任的重建: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个案聚焦4:价值问题(文化)

多元社会的价值共识——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内化于心:认知上培育价值共识

(一)多元社会的价值乱象,需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多元社会的价值整合,需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外化于行:行动上践行价值共识

(一)示范引领,多元中求共识的“高地”

(二)制度保障,多元中求共识的“机制”

(三)舆论引导,多元中求共识的“土壤”

(四)实践养成,多元中求共识的“路径”

★哈耶克的自由至上主义

★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整合变迁

①阶级化:家庭社会到阶级社会(文革时期的阶级斗争、划成份、“戴帽子”)

②集体化:个体社会到集体社会(土地改革以后,中国农村经历了集体劳作的时期)

③社区化:家庭社会到社区社会(村民委员会,村民通过建立社区办理自己的事情)

★为什么选珠海、厦门、深圳、汕头等城市开始改革

①地理环境:都是沿海城市,海上运输便利,有利于和其他国家贸易;临近香港、台湾、澳门等发达地区

②经济方面:选择未开发的城市,降低失败后的风险;“一张白纸好画画”,失败代价小

③政治意图:辐射港澳台地区,打开改革开放的窗口

④文化圈子:海外华侨的故乡,侨商资源强大,吸引华侨回乡建设

⑤历史脉络:通商口岸集中,当地人民的思想开放,胸襟广阔

⑥民意所向:改革开放后的香港发展迅速,大部分深圳与其他地区的人偷渡到香港寻求发展

★中国富豪移民的原因

①优良的教育资源

②安全感:财富贬值较缓慢和灰色收入少

③良好的工作环境,向往新的生活方式

④更好的收益:其他国家有更多的优惠政策

★中国制造的危机

①国内经济环境:企业压力大

②企业自身问题:缺少创新、自主研发技术

③国际市场的挑战

④付出的潜在代价:环境污染

★如何看待“为富不仁”?

★如何面对中国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