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文化中的陵墓雕刻

第22卷第4期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X)8年12月JournalofYananCollegeofEducationV01.22No.4Dec.2008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其中之一就是有着民族特色的丧葬文化。这一民间文化延续千年的传统礼制.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时代与人民。在时代精神与博大的哲学及宗教信仰的相互交织中,丧葬文化背后的陵墓雕刻也丰富多彩,折射着每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与民族文化。

【关键词】丧葬文化;陵墓;雕刻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01(2008)04—0029—03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不仅孕育了儿千年的文明。更重要的是这一文明在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从未中断,也正是这种连续性缔造了中国文明的多样性。而其中之一便是繁缛的丧礼和持久的厚葬文化。芸芸众生从来到这个世间便不可避免的要走向死亡。普通人的生命完结可能不如“一支鸿毛”。而历史上的一个个人问帝王的生命完结却在形式上达到了“重于泰山”。这一“重于”留给后人的便是一座座陵墓。今天当文明再次走近这一特殊的文化时。不禁使人联想起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或一统天下或风云一时的千古帝王们。千年的历史早已将他们变成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存活的也便是一座座陵寝和传说中的极乐世界的另一种生存。殷代就形成了“帝”、“上帝”至上的观念,西周以后又有了“以德配天”、“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天命神权理论并制定了“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的等级制度。千年的封建文化是基于血统上的家族制,而这一家族制观念在儒家的伦理纲常中,便是历来的“孝”,进而也有了所谓的“孝道”。历来浓重的家族观念加上祖宗崇拜统治阶级还制定了“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的等级制度。汉代以后儒家的思想被定为通行天下的唯一思想,于是丧礼思想便成了封建社会具有法令性的礼的一部分。统治阶级在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统治社会麻痹人民的同时,似乎也以身作则地演化着“孝礼”。于是历代帝王便大肆修建陵墓,丧葬便不在是为了死后的安寝和升天,而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习俗。这一习俗影响之深远远超越了丧葬的本身。回过头来再看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似乎这一切便在这多重交织中有了统一的一面。基于

?78?这种多重因素帝王们的陵墓也才如此庞大恢弘,可谓令人叹为观止。这也自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秦统一六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个统一王朝。可以说秦的统一给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使得秦之后的又一个王朝国势强盛,而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也在这种强盛中掀开了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而其具代表性得便是汉武帝陪葬霍去病墓的石雕群。其址在陕西兴平。霍去病曾为汉的强盛建立了不朽的战功,而其墓葬便是一座具有纪念碑式墓冢。其石雕在汉代雕刻中极为杰出。

在茂陵除了一座象征祁连山的大型墓冢之外,那便是一件件古拙、雄大、深沉、叫人看后不由得惊心动魄的石雕。表现霍去病战功的便是那件“马踏匈奴”石雕(花岗岩,高:168em;长:190em,公元177)。其雕刻古拙,刀法洗练加上独具匠心的没计,将一个模样怪异的匈奴人置于一匹膘悍的汉血马之下。马下匈奴人似乎在悲鸣,而马却神气十足直视前方。有一种胜利者的喜悦藏1=目中。整件石雕刻古拙淳朴有力。更有一种喷薄欲发的激进姿态。这也是汉代充满时代精神的象征与代表。

汉代时才出现护墓石兽,在茂陵霍去病墓的石雕群中除了“马踏匈奴”之外还有一批石雕刻,现举两例:其中一件“野猪”雕刻。(花岗岩,长:163era;宽:62era),利用了石块的整体性,雕者片j了简单的几刀便使一块冷冰冰的石头顿时有了温度。采用线刻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使“野猪”栩栩如生,那笨拙的样子憨太可拘。那种浑然天成又不失为雕琢的感觉才应

[收稿El期】2008—10—16

【作者简介】王文权(1966--)汉族,男,陕西志丹人.现为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副教授。

第22卷第4期丧葬文化中的陵墓雕刻

是艺术所应具有的品味。

中国是一个有者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家。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畜力便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连。霍去病墓就有一件表现牛的作品——“卧牛”石雕。(花岗岩,长:260cm.宽:160era)其雕者也是利用了石块的整体性,在需要的地方轻轻雕上几刀,一只“卧牛”便突硅眼前,其双目直视前方,圆圆的鼻孔中似乎还有呼吸,那强健有力的四肢,温顺可爱的样子,不由让人感叹雕刻的成功。少了几分匠气,多了几分天成的感觉。这正是汉代雕刻所具有的古拙质朴的艺术感染力。

这批成就卓越的雕刻却代表了汉代的雕刻艺术成就。其洗练的雕法,简洁明快而又有概括力,使石块本身所具有的形状在几刀之下就有了形象,看后憾人心魄。也lF是那样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精神才会产生那样永不衰竭的艺术品。

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极其鼎盛的时代,也就是这种鼎盛铸就了其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这种繁荣具有着十分博大兼容并包性。在那个时代其艺术大放异彩,也深刻体验着那个时代豪迈、饱满、高亢的艺术精神,其丰富艺术手法和大胆的想象也融合在了雄浑博大的艺术实体中了。

庸代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先河.而这一时期的陵墓雕刻也鲜明而又有特色地展示着时代精神。其雕刻以高祖献陵的石犀、石虎;太宗昭陵的“六骏”;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的石狮、瑞兽、瑞禽和“无字碑”;睿宗桥陵白.狮、瑞兽、瑞禽和华表;肃宗建陵瑞兽等杰出的作品为典型。现以乾、昭两陵为代表作以论述。

太宗昭陵的“六骏”可谓唐代陵墓雕刻中的精品。六骏为太宗李世民在唐开国中曾骑过的六匹马。冷兵器时代,马在战争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六骏分别为:飒露紫、拳毛觚、白蹄乌、特勒骠、青雅、什伐赤。六匹马均为浮雕,于贞观十年(636年)十一月,太宗特命民间优秀的雕工雕制而成,并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在马头顶上的方形石块上。具传草图为大画家阎立本起草设计。“昭陵六骏”为何人所刻,今天以无人知晓。但其无名的艺术家刀下的艺术精品不禁叫人赞叹。其六马分为飞驰、行进和挺立三种姿态,但雄浑壮阔的姿态却有着一种统一的精神。其中飒露紫和拳毛觚最为完整。图片中的飒露紫是一匹站立的马,身旁站一人,其马的身体雕刻圆润而有力度。旁边的人物比例协调,微微前挺的用力状态与马的直立可谓一张一弛。雕者用圆雕的形式表现了强大的体积感,其马身上是绳索及人物的衣纹,雕刻线条流畅,巧妙地运用留白使得画面主体突出,使骏马矫健有力神气十足。由此一件便可窥见当时艺人的高超水平。

乾陵位于陕两乾县北6公里处的粱山。为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高宗李治葬于685年,后武则天合葬于705年。陵墓规模宏大,石雕精美在唐陵雕刻中技艺杰出。乾陵中武则天的“无字碑”最具争议。历代帝王为了歌功颂德均立碑铭以宣扬纪念,而女皇武则天却在自己的碑上一字不刻颇叫人费解。静静地站于碑旁看着那空空碑面,思绪却不知飞向了何方。抬头仰望那一整块臣石雕刻的石碑直逼蓝天,耸立于咸阳广袤的土地之上显得伟案而崇高。“无字碑”最为精彩的莫过于其圆形的碑首有八条螭缠绕并分刻于两侧,艺术表现苒‘屈一指。八条螭首雕刻得劲健有力,侧看排列褴齐有序,极其装饰美感,正面看相互缠绕,实踏碑身,节奏明快,棱角分明。雕刻巧妙地与碑身自然结合,庄严雄浑气势磅礴。“无字碑”旁还有许多狮子雕刻。石狮四足踩地,张着血盆大口,似乎发出憾天动地的鸣吼,形象威猛,象征了皇权的威严,也展现了唐的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和时代精神。

唐代的艺术文化集中体现着汉民族在高峰时期的豪迈饱满的民旅精神。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的最鼎盛时期,其雕刻作品也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唐代雕刻艺术有着独特的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性,集中体现着一种历史繁荣时期的民族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也焕发出了充沛的活力和对生命精神的自由的执着追求。

在唐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战乱,政治、经济都受到了重大的影响。美术也处在了低潮时期。但在陵墓雕刻中却出现了在宫殿庙宇前置立体石雕的现象,而其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后蜀皇帝王建的陵墓雕刻。

王建墓名为“永陵”。其陵墓雕刻中有一件十分成功的人物雕像——王建坐像。像为行质圆雕,坐高86cm,最宽处为14era,置于后室石床正中,可移动。王建六面大耳,阔口高额。袖手坐于“架头”之上,头戴“纱帽”,身着陵袍,腰柬玉带。后背有云头装饰浮雕,前出脚垫。后蜀承唐制,故其服装也应为皇帝便装。这件石雕技法简练,其质地表现很有真实感,在虚实比例和人体雕刻上也很到位。雕刻者将其姿态和眼神均十分细腻的刻画了出来。折射出帝王应有的气象。

王建墓的雕刻中有一组表现乐舞伎的石刻,雕刻精美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发达程度。舞伎有两件,乐伎有二十二件均为浮雕。现举两例:舞伎刻于须弥座ljl:『靠中的地方。其中之一高30era,最宽处为13em。梳着高高的发鬃,肩披云镀,腰系长锦带,面带微笑动作优美,丰满的体态似乎有唐的遗风。艺术表现生动活泼充满载歌载舞的情调,似乎有着节奏和韵律。在乐伎中有一个弹奏箜篌的也为浮雕,坐高26.5cm,最宽处32cm。刻于须弥座前第五格,所弹乐器为少数民族乐器。图片中仅能看到乐伎的右手,动作专注,似乎在侧耳倾听。吹排萧一个乐伎也为浮雕,坐高27cm,最宽处35cm,刻于须弥座前地二格。表情严肃,姿态稳重大方,衣带飞动使严肃中又有几分灵动,可爱而又不失专注。

王建墓在雕刻技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代表了五代时期的雕刻艺术的杰出成就。

明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蒙古贵族对中原人民的统治。即而也结束了元人不建陵寝的“潜埋”形式,重新恢复了数千年的山陵墓葬形式。明朝在位皇帝十六位,其中十三个为皇帝的陵寝在北京城约60km的天寿山脚下,陵区总面积120余平方公里,规模宏大俗称“明十三陵”。其建筑有着鲜明的特色,各陵园郜有前代的某些特点,fⅡ各自又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十三陵虽各有自己的享殿、明楼、宝城成独立单位,但陵区之内长陵

?79?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2月

的神道作为公共的总神道及公用的钉牌坊、石刻群使陵区各自相连,其整体性达到历史上空前水平。明朝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和统治阶级财思想文化严加控制的时期,岗此该时期的雕塑作品不冉有汉唐时的雄伟气势,而开始呈现衰微。在这种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阶段,其陵墓雕刻却出现了一个新的门类,那就是圆雕的出现,也算这一时期陵墓雕刻的新亮点。现举其保存最完整的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合葬的长陵做一分析。长陵的仃道建筑中的石牌坊,大红门,下马碑,长岭神公圣德碑厅。石望柱,石像生,龙风门以及南北五空桥均保存较好。石牌坊、以白石青石雕琢组装而成。其形仿木制结构,面阔五问,通阔28.86米,明间阔6.46米,次间阔5.94米,梢间阔26米。个楼均做无殿形制,兽、勾、滴、均做四角内倾的梅花望柱形成。柱下端个有加柱石,四面雕饰极为精美。中间两柱均雕云龙,前后雕麒麟,两侧雕宝山。各柱及夹柱石之下雕饰莲瓣础盘。龙门坊上架单额坊。其中明间的龙板上刻有匾额,额上无字。石牌坊整体结构严谨,雕刻优美,规模宏大体现着封建统治阶级对权利的极度向往与控制。其威严可射四方,高大宏伟而义精美致极的石牌坊参差掩映,与蓝天白云之下格外醒目,气惯长虹直逼蓝天。

石像生也保存基本完好。将军、品官、功臣像均做立像,各高3.2米,宽1.2米,均头雕翅盔身雕铠甲,甲片有金销甲,鱼鳞甲等,其样式极为讲究。身上的装饰品也雕刻的极富趣味。前面两尊怒目圆睁形象威武。后面两尊相貌俊秀,双手交叉置于前,左跨配剑。品官及功}芑像高3.2米。宽1.5米均双手执于胸前,着朝服。品官头部雕七梁冠,功臣雕七梁箭,加笼巾貂禅。

除此之外明孝陵前的石雕行列也有别于唐、宋两代。叫类别有瑞兽十二对.包括狮子、骆驼、大象、麒麟和翼马各两对。文武伺臣各两对,共八人,其雕刻与唐、宋帝陵比少了朱雀、马头鸟身的瑞兽。以及唐宋两代的蹲狮与外国客使。

在明十三陵中,其雕刻雄大深厚体积丰硕而富有感染力。反映了明代初年一统中国后所具有的坚实的气魄与洗练的艺术特点,也从侧面体现着明建国初年有向唐学习的风气。

其陵墓建筑规模宏大布局整体统一,陵区注重对山川形式的追求,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方面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使得本来就有着尊卑关系的陵区建筑群在与山川形式的配合中更显得主次分明,充满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式的气氛.这一奇迹般的艺术效果应属历史空前。明陵虽有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实用性和装饰性相组合的优点,但其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使得雕刻缺乏生气与力度,甚至僵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走向没落时代那种偏袒与绵软的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

一代一代龙的传人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繁衍着,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勾勒出数千年的文明。不管是威振四野的帝王还是凡夫俗子,他们最终都选择了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作为他们的归宿。也许是“入土为安”给了人们太多的束缚,也许是他们的生命本来就属于这片土地。今天他们早已离我们而去,留下的仪是那一座座荒冢和那些手持通天长剑守卫他们梦想中不死灵魂的石佣,儒家在讲“孝道”;佛家在宣扬“生死轮回”;道家在寻求不死之方,这一切在这累累荒冢问早已变得荒诞而苍白,随着时光的流逝也开始灰飞湮灭。无论多巨大的陵寝还是一个小墓冢。千百年之后都由时间把他们化作了一持黄土。建陵、掘陵是生着的人对死后的期待与渴望,但死后的那个世界永远只属于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们,也只有他们才能感知。但无论任何美好的愿望终归是好的,人生也只是有了梦想才变的有了张力。

不管什么民族什么文化都在其历史演变中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手法展示着其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每一个大放异彩的时代,其艺术文化必然繁荣而灿烂。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在她历史的每一个特定时期,都用她独特的一面展示着特有的民族魄力或流光异彩、或博大精深,或惊心动魄。历史总是用她那慧眼在洞察着世间的每一个生灵,逃不脱的也是她织下的网。

参考文献

[1]王子云?《中国雕塑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2]陈安利?《唐十八陵》[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胡汗生?《明十三陵>[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大出版杜,2001年[5]李浴?《中同美术史纲》[M],辽宁美术出版社,1988年[6]常青?《建筑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7]《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刊》[J]第二辑,三秦出版社,1995年

MausoleumSculpturesinFuneralCulture

WangWen.quail

(LuxunCollegeofArt,Yan’allUniversityYan’an,Shaanxi716000)

Abstract:TheChineseculture.broadandprofound,embodiesthcfuneralculturewithdistinctnafionalcharacteristics.Thisfolkcul.turehashadaprofoundeffectoneveryepochanditspeoplewithitstraditionalritesandcustomsofthousandsofyears’history.Intheinterweavingof

theepochspiritwithprofoundphilosophyandreligiousbeliefs,themausoleumsculpturesbehindthefuneralculturearealsobecomingrich

anddiversified,reflectingboththeartisticspiritofeachepochandnmionalculture.

Keywords:fuheralculture:mausoleum;sculptures

?80?

丧葬文化中的陵墓雕刻

作者:王文权, Wang Wen-quan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刊名: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AN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8,22(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

1.王子云中国雕塑史 1998

2.陈安利唐十八陵 2001

3.胡汗生明十三陵 2001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2001

5.李浴中同美术史纲 1988

6.常青建筑志 1998

7.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刊 1995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徐伟静穆中的伟大——丧葬文化下的唐代陵墓雕刻-艺海2008,""(5)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孕育了上千年的文明,更重要的是这一文明在千年历史演进中从未中断,也正是这种思绪性缔造了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2.期刊论文刘永连.Liu Yonglian突厥立像习俗探析-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23(1)

作为其丧葬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突厥立像习俗颇具民族特色.首先,从其遗留至今的石人雕像考察,它们在外表形象上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其次,与中原陵墓所附设的石翁仲截然不同,突厥石人在民俗学方面有着独特的内涵;再次,突厥立石为像很可能源于刻木为像的形式,并经石桩等形式演化到石雕像,形成自己一部完整的立像习俗发展史.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33315087.html,/Periodical_yajyxyxb200804029.aspx

授权使用:台州科技职业学院(tzkjy),授权号:52fabd9e-558c-4c17-afa1-9e55012a170f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