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分析方法和常用计算公式

一.流水线优化部分:

1.输送带的pitch 时间 = 整日的上班时间/日产量*(1+不良率)

2.输送带的速度 = 记号间隔距离 /输送带的pitch 时间

3.日产量 = 整日的上班时间/实际际cycle 时间(瓶颈站的作业时间)

4.效率 = 投入cycle 时间/实际cycle 时间 = 第一站的作业时间/最后一站

5.的作业时间(当然也可用瓶颈站的作业时间来算, 不过观察最后一站总是较简单、实际)

6.在流水线上的在制品数量就= ( 最后一站的作业时间 - 第一站的作业时间 ) * (整日的上班时间/最后一站的作业时间)

7.稼动率 = 在作业的时间 / 整日的上班时间(所谓稼动就是流水线上有效的工作)

二.流水线设计部分:

1.先求节拍时间 C=

2.工站理论值 N=

3.评价流水线效率=

4.选择作业分配原则:

A 按后续作业量的多少来安排作业(第一规则遇到问题时采用第二规则)

B 按作业时间最长安排作业(若作业最长时间相同,任选其一安排作业) 三.生产线平衡部分:

1.生产线平衡率=各工序时间总和/(人数×CT )×100% =∑ti /(人数×CT )×100%

2.生产线平衡损失率=1-生产线平衡率 3、生产线平衡改善的方法

工时长的工序的改善方法:

A .细分作业内容,将一部分作业转移至其他工序 每天的生产时间

每天的计划产量 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总量 T

节拍 C

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总量 T 实际工站数目N ×节拍C

C.谋求工序机械化

D.通过改良,增大机器的运作能力

E.增加作业人数

F.调配经验丰富,作业技能高的熟练作业人员

G.“瓶颈”工序能力不足的部分,利用加班完成,或用其他方法完成

工时短的工序的改善方法:

A.细分作业内容,将作业转移至其他工序,取消该工序

B.从其他工序转移来部分作业内容,增加作业量

C.将同是作业工时短的工序合并起来

D.在不影响后工序的前提下,采用继续集中作业方式

4、生产线平衡分析步骤

决定分析对象和要达到的目标

取得相关人员的理解和帮助

分解各工序的作业单元

测定每个作业单元的时间

实际修正测定工时

求出每个线点时间

作成线点运行表

计算平衡效率(浪费率)

研讨工序平衡

5、现场生产线平衡分析

对生产中的生产线进行分析时,依下述步骤进行:

1)对生产线的各工程顺序(作业单位)予认定,并填入生产流动平衡表中

2)测算各工序实质作业时间以DM(Decimal Minute)为单位记入平衡表内(1人实质时间栏)

3)清点各工序作业人数,并记入人员栏内

4)1人实质作业时间÷人数 = 分配时间,记入时间栏 5)依此分配时间划出柱状图或曲线图

6)在分配的实质时间最高的这一工序顶点横向划一条点线 7)计算不平衡损失

上面斜线部分的总和即为不平衡损失的总和T (Lose )=Σ|Tm-Ti| 不平衡损失=(最高的DM×合计人数)-(各工序时间的合计)如下图

8)生产线平衡率

生产线平衡率=——————————————

9)生产线不平衡损失率=1-生产线平衡率

10)如使用输送带之动力传送,则应计算输送带的流动速度(M/时间单位) 称为节拍时间,符号TC 。 通常TC=实际工作时间 ÷ 生产量

在TC 计算出来后,在横向划线,划上节拍时间的线后生产线是否平衡就清楚了,将生产线流动平衡图画出,并计算平衡损失率及节拍时间后一条生产线的基本面貌就呈现出来了,根据这个面貌进行进一步的改善。

各工序实质时间(1人)合计

最高DM ×合计人数

改善依三个方向来进行:

(1)、如何减少耗时最长工序(第1瓶颈)的作业时间。

A.作业分割, 将此作业的一部分分割出来移至工时较短的作业工序。

B.利用或改良工具、机器, 将手改为工具,或半自动或全自动机器,或在原有工具、夹具做改善,

自然可提升产量缩短作业工时。

C.提高机械效率, 研究如何把现有的机器产能提升。

D.提高作业者的技能, 运用工作教导,提升作业者技能。

E.调换作业者, 调换效率较高或熟练作业人员。

F.增加作业者, 上面的工作都做了,还未达到理想,可能就得考虑增加此一工序的人员了。(2)从作业方法改善

运用改善四要法(工作简化法)进行方法改善。

「剔除」不必要的动作。

「合并」微小的工作。

「重排」作业工序或动作。

「简化」复杂的动作。

(3)对于有防碍效率的布置或环境进行改善。

四.生产设备部分:

某工序所需设备数S

?

:①与流水线同步完成加工:S?= t?/ C式中:S?——第i道工序所需设备数;

t

?

——第i道工序的单件时间定额,C为流水线节拍。

②与流水线节拍不同步完成(设定完成时段)

S

?

=[工序工时(分)×产量]/[所设时段内有效工作日]

计算出的设备需要量若不是整数,则采用的设备数S

?应取接近于计算数S

?

的整数,合并“同类项”(所有

车间共需同种设备),即可得某种设备的总数(可设不同时段),同理:可得各种设备的总数,工作地的数量可用同样方法求得。

S e ?——第?道工序的计算设备数量

④工序数为m 的流水生产线的总设备负荷系数K 等于

K = ∑S ?/ ∑S e ?

设备负荷系数决定了流水生产线的连续程度。

当K 值在O.75以下,宜组织间断流水生产线;当K 值在O.75以上,宜组织连续流水生产线。

⑤计算工人人数

A.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流水生产线上,工人人数可按下式计算:P ?= S e ?×g×W 式中:

P ?—— 第 ?道工序的工人人数;g —— 每日工作班次;W —— 第 ?道工序同时工作人数 整条流水生产线的工人人数是所有工序工人人数之和。

B.在以设备加工为主的流水生产线上,工人人数可按下式计算:P = (1+b )∑ 式中:P ——流水线工人总数;b ——考虑缺勤等因素的后备工人百分比;

f ?——第 ?道工序每个工人的设备看管定额。

⑥在采用机械化传送带时,需要计算传送带的速度和长度。

在工作式传送带连续运动时,传送带速度V ,可按下式计算:V L 0 / R 式中:

L 0——传送带分区(例相邻工位)单位长度。

工作式传送带的速度不能太快,以便工人安全顺利地完成工序作业,在工作式传送带间歇运动时、每隔一个节拍移动一次。

工作式传送带工作部分的总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L =∑L ?+L 0 式中:

L ——传送带长度;

L ?——第 ?道工序工作地长度; L 0——后备长度。

在分配式传送带流水生产线上,传送带起运输和分配制品的作用。

i =1

m S e?

×g

f ?

为使分配式传送带起分配制品的作用,必须在传送带上做号码标记。按号码标记将制品分配给工人加工。

例图如下:

五.IE部分:

1)動作改善法(動改法)

2)防止錯誤法(防錯法)

3)5·5W1H法(五五法)

4)雙手操作法(雙手法)

5)人機配合法(人機法)

6)流程程序法(流程法)

7)工作抽樣法(抽樣法)

A.工作抽样的观测精度,一般取2σ的范围,根据统计学中的二项分布标准差σ,子一定条件下有:

式中:P-觀測事件發生率,n-觀測次數,Z-正態分佈下的Z值,E为绝对精度

B.相对精度为绝对精度与观测时间发

生率之比:

C.观测次数的多少由绝

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公式

来确定:

正式观测以前,需要进行一定次数的试观测,通过试观测,得出观测时间的发生率,然后根据公式(公式四)或(公式五)决定正式观测次数

D.异常值剔除,运用三倍标准差法:设对某一操作单元观测n 次,所得时间为:x 1,x 2,x 3,---x n

则平均值为:

= =

标准差 = x

x 1+x 2+x 3+---+x n

x i

n

n

(x 1-x)2+(x 2-x)2+---(x n -x)

2

n

n

i =1

=

正常值为 ± 3 范围内的值,超出者为异常值应剔除。

E.剔除异常值后,决定每一单元的平均操作时间:每一单元的平均操作时间= F . σ

(x i -x)2

i =1

n

n

x

∑(观测时间值)

观测次数

G .观测次数是根据可靠度和精确度要求而定的,在可靠度取95%时,所需观测次数,可按下式计算:

H 、 离散型数据分析:U (Unit ):元件,元件測定可能機會的細節

DPU (Defect Per Unit ):每個元件內存在的缺陷數 DPO (Defect Per Opportunity ):每個機會損失數

DPMO (Defect Per Million opportunity )(每百萬要會損失數) 1,000,000單元存在的損失數

DPO × 1,000,000轉換Six Sigma 比率

P (ND )=None Defect :無損失,機會不能成為損失的可能性,P (ND )=1-DPO

利用泊松公式計算收率

利用泊松公式

這里

n=

4P(1-P)

E

2

4(1-P) S 2

P

用绝对精度E

用相对精度S

n=

Y :收率,DPU :元件缺陷數,R :,e :指數函數2.71828… r=0時

∴Y=e -dpu

∴對缺陷機會數越大,“Y ”越接近“0”

六、制程能力分析:

Cp (capability of precision )精确度:是衡量工序能力对产品规格要求满足程度的数量值,记为CP ,通常以规格范

围T 与工序能力6×σ的比值来表示,

即Cp = =规格公差/6×标准差

规格公差=UCL-LCL=规格上限-规格下限

1、 制程精密度,其值越高表示制程实际值间的离散程度越小,亦表示制程稳定而变异小,离中趋势与σ有关;

T 6×σ

精密度评价:

Ca (capability of accuracy)准确度:代表制程平均值偏离规格中心值的程度,若其值越小,表示制程平均值越接近规格中心值,亦即品质越接近规格要求的水准,值越大,表示制程平均值越偏离规格中心值,所造成的不良率将越大。

Ca= =

规格允差 T= 规格上限-规格下限,U 为规格中心, Ca 等级评定后处理原则:

制程平均值-规格中心值 规格允差之半 ×T/2

X-U

×规

格中心值

X

实绩

X

实绩

X

实绩

规格上限(下限)

12.5% 25% 50% 100%

A 、作业员依作业标准继续维持

B 、有必要时,尽可能改为A 级

C 、作业员可能看错规格或未按照作业标准操作,应加强训练,检讨规格及作业标准

D 、应采取紧急措施,全面检讨可能影响因素,必要时停产

Cpk 制程能力指数:一种以量度某一特性的变化趋势及概率的统计指标,

Cpk = Cp ×(1- |Ca |)=

Cpk =min (Cpu = ,Cpl = )

即,取两者最小值,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果都是一样的。 各种规格形态下的Cpk :

仅给出规格上限: Cpk =Cpu = 仅给出规格下限: Cpk =Cpl= 单边公差时,由于没有规格中心值,故Ca=N/A ,故定义Cpk=Cp Cpk 制程能力指数:

Cp 与Cpk 所代表的合格品率: T

6σ× [1-|

|]

2(U-X ) T

(USL-X )

3σ (X-LSL )

3σ (USL-X )

3σ(X-LSL ) 3σ

Cp U 为规格中心

七、效率管理:

生产力(效率)=

综合生产效率= 作业能率= =

标准生产量= 稼动率=

实勤时间=投入时间 投入时间=(出勤人数×出勤时间)+加班+借入-借出时间 损失时间=无作业时间=非生产时间之和 八、时间管理:

标准工时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产出量

投入量

作业能率×稼动率

实际生产量

标准生产量 标准时间

实用时间 实用时间

标准时间 实勤时间-损失时间

实勤时间

=观测时间?评价系数?(1+宽放率)

2)宽放率=宽放时间/周期时间

宽放系数表:

3)评比系数=1+(熟练度评价系数+努力度评价系数+稳定性系数+工作环境系数)各系数的确定参照下表:

层次分析法步骤.doc

层次分析法实例与步骤 结合一个具体例子,说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和要点。 【案例分析】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决策:层次分析法问题提出 市政部门管理人员需要对修建一项市政工程项目进行决策,可选择的方案是修建通往旅游区的高速路(简称建高速路)或修建城区地铁(简称建地铁)。除了考虑经济效益外,还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因素,即是多准则决策问题,考虑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应用AHP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明确要分析决策的问题,并把它条理化、层次化,理出递阶层次结构。 AHP要求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 ●目标层(最高层):指问题的预定目标; ●准则层(中间层):指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 ●措施层(最低层):指促使目标实现的措施; 通过对复杂问题的分析,首先明确决策的目标,将该目标作为目标层(最高层)的元素,这个目标要求是唯一的,即目标层只有一个元素。 然后找出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作为目标层下的准则层因素,在复杂问题中,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可能有很多,这时要详细分析各准则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即有些是主要的准则,有些是隶属于主要准则的次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关系将准则元素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组,不同层次元素间一般存在隶属关系,即上一层元素由下一层元素构成并对下一层元素起支配作用,同一层元素形成若干组,同组元素性质相近,一般隶属于同一个上一层元素(受上一层元素支配),不同组元素性质不同,一般隶属于不同的上一层元素。 在关系复杂的递阶层次结构中,有时组的关系不明显,即上一层的若干元素同时对下一层的若干元素起支配作用,形成相互交叉的层次关系,但无论怎样,上下层的隶属关系应该是明显的。 最后分析为了解决决策问题(实现决策目标)、在上述准则下,有哪些最终解决方案(措施),并将它们作为措施层因素,放在递阶层次结构的最下面(最低层)。 明确各个层次的因素及其位置,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连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了递阶层次结构。 【案例分析】市政工程项目进行决策: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在市政工程项目决策问题中,市政管理人员希望通过选择不同的市政工程项目,使综合效益最高,即决策目标是“合理建设市政工程,使综合效益最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考虑的主要准则有三个,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问题绝不这么简单。通过深入思考,决策人员认为还必须考虑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方便日常出行、方便假日出行、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面貌等因素(准则),从相互关系上分析,这些因素隶属于主要准则,因此放在下一层次考虑,并且分属于不同准则。 假设本问题只考虑这些准则,接下来需要明确为了实现决策目标、在上述准则下可以有哪些方案。根据题中所述,本问题有两个解决方案,即建高速路或建地铁,这两个因素作为措

IE七大手法总结

IE七大手法总结 ------复旦大学研究所 欢迎您的交流,一起交流IE的心得体会,为中国IE助跑加油。一、IE七大手法来由 在IE中有很多与数字有联系的东西,比如IE七大手法就是我们常常提到而且常常用到的知识。但是据我了解IE七大手法似乎没有一个定论。有很多种说法,那幺那种才是正宗的呢?也许没有。我们都知道质量管理有新旧七种工具,老七种工具分别为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调查表、分层法;新七种工具分别为关联图、系统图(也称树图)、亲和图(也称KJ法A型图解)、PDPC法(也称过程决策程序图法)、矩阵图、矩阵数据分析法、矢线图。那么IE 七大手法是什么呢?我查过一些资料,并没有从书中找到关于IE七大手法的介绍,同时从美国、日本传来的资料也并未说过有什么IE七大手法。我曾想是不是某些公司或者IE工作人员受QC新旧七种工具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IE七大手法。 以下是收集来的各种IE七大手法版本: 一、IE人员主要从事的七个方向,它们是: 1.研究与开发管理; 2.生产系统设计与控制; 3.效率工程; 4.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5.实施规划与物流分析; 6.工业卫生与安全; 7.人力资源管理。 二、基础IE里的东西: IE手法包括:方法研究(程序分析、动作分析),作业测定,布置研究,Line Balance 等,但好象不够七个。在现场IE里,IE七大手法包括:程序分析、动作分析,搬运分析,动作经济原则,作业测定,布置研究,Line Balance。 三、台湾公司教材里面的 1、工程分析。 2、搬运工程分析。 3、运动分析(工作抽查work sampling) 4、生产线平衡。 5、动作分析。 6、动作经济原则。 7、工厂布置的改善。 四、其它的各种说法1、IE七大手法为:作业分析、程序分析(运用ECRS技巧)、动作分析(动作经济原则)、时间分析、稼动分析、布置搬动分析、生产线平衡 2、七大手法:流程分析法、动作分析法、动作经济原则、时间研究、工作抽查法、人机配置法、工作简化法 3、七大手法:动作改善法(动改法)、防止错误法(防错法)、5*5W1H法(五五法)、双手操作法(双手法)、人机配合法(人机法)、流程程序法(流程法)、工作抽样法(抽样法) 4、七大手法:程序分析、时间分析、动作分析、流水线分析、稼动分析、物料分析、环境分析。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的相关知识 一、概念:因素分析法也称因素替代法。它是对某个综合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的变动原因按其内在的影响因素,计算和确定各个因素对这一综合指标发生变动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指标的分析,如:成本、利润、资金收益率等指标。 三、前提条件:当有若干因素对分析对象发生影响作用时,假定其他各个因素都无变化,顺序确定每一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是在具有乘积关系的指数体系中进行 四、一般程序: 1. 要根据经济指标形成的过程,找出该项经济指标受哪些因素变动的影响; 2. 要根据经济指标与各影响因素的内在关系,建立起分析计算公式; 3. 按照一定顺序依次进行因素替换,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计算某一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影响程度时,假定其他因素不变,通过每次替代后计算的结果与上一次替代后计算的结果相比较,以逐次确定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 4. 验证各因素影响程度计算的正确性。各因素影响程度的代数和应等于指标变动总差异。 五、主要作用:因素分析是从数量方面研究现象动态变动中受各种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它主要借助于指数体系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变动中各种因素变动发生作用的影响程度。 六、方法:因素分析法有连环替代法和差额计算法两种。连环替代法是将影响某项经济指标的各个因素列成算式,按照一定顺序替代各个因素,以确定各个因素变动对该项经济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分析计算时以计划指标为基础,用各个因素的实际数依次替代计划数,每次替代后实际数就被保留下来,直到所有的因素都变为实际数。差额分析法是根据各个因素实际数同计划数的差异,分别确定各该因素的变动对某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分析计算时也要按一定顺序逐项以实际数与计划数进行对比。差额分析法实际上是连环替代法的另一种形式,即直接用实际数与计划数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程度。这一方法较连环替代法更为简便。 差额分析法在发电企业燃煤成本分析中的Excel应用的具体操作实例 众所周知,在目前,电价由国家控制的情况下燃煤成本的管理好坏决定着发电企业的存亡问题,发电企业的燃煤成本占发电总成本的比例不低于60%,在当前煤价持续长涨的趋势下,这个比例将会更高,因此必须加大对燃煤成本的分析力度,从内部挖潜,加强管理,才是企业生存之本。而影响燃煤成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方面又相互关联,完全依靠手工相对因难,而各相关因素看起来也不直观,借助于Excel,可以实现自动化分析。下面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明Excel在燃煤成本分析中的具体应用。有关资料数据如下表所示。 M电厂2009年1月原煤成本分析表 A B C D 1 项目计划实际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计算步骤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计算 步骤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计算步骤 假定实验或观察中只有一个因素(因子)A ,且A 有m 个水平,分别记为,,,21m A A A 在每一种水平下,做n 次实验,在每一次试验后可得一实验值,记做ij x 表示在第j 个水平下的第i 个试验值()m j n i ,2,1;,2,1==。结果如下表: m A A A ,,21看成是m 个正态总体,而()m j n i x ij ,2,1;,2,1==看成是取自第j 总体的第i 个样品,因此,可设() m j n i a N x j ij ,2,1;,2,1,,~2==σ。 可以认为j j j a εεμ,+=是因素A 的第j 个水平j A 所引起的差异。因此检验因素A 的各水平之间是否有显着的差异,就相当于检验: μ====m a a a H 210:或者 具体的分析检验步骤是: (一)计算水平均值 令j x 表示第j 种水平的样本均值, 式中,ij x 是第j 种水平下的第i 个观察值,j n 表示第j 种水平的观察值次数 (二)计算离差平方和 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离差平方和有三个,它们分别是总离差平方和,组内离差平方和以及组间平方和。 首先,总离差平方和,用SST 代表,则, 其中,n x x ij ∑∑=它反映了离差平方和的总体情况。 其次,组内离差平方和,用SSE 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j x 反映的是水平内部或组内观察值的离散状况,即反映了随机因素带来的影响。 最后,组间平方和,用SSA 表示,SSA 的计算公式为:

IE分析方法和常用计算公式

一.流水线优化部分: 1.输送带的pitch 时间 = 整日的上班时间/日产量*(1+不良率) 2.输送带的速度 = 记号间隔距离 /输送带的pitch 时间 3.日产量 = 整日的上班时间/实际际cycle 时间(瓶颈站的作业时间) 4.效率 = 投入cycle 时间/实际cycle 时间 = 第一站的作业时间/最后一站 5.的作业时间(当然也可用瓶颈站的作业时间来算, 不过观察最后一站总是较简单、实际) 6.在流水线上的在制品数量就=( 最后一站的作业时间 - 第一站的作业时间 ) * (整日的上班时间/最后一站的作业时间) 7.稼动率 = 在作业的时间 / 整日的上班时间(所谓稼动就是流水线上有效的工作) 二.流水线设计部分: 1.先求节拍时间 C= 2.工站理论值 N= 3.评价流水线效率= 4.选择作业分配原则: A 按后续作业量的多少来安排作业(第一规则遇到问题时采用第二规则) B 按作业时间最长安排作业(若作业最长时间相同,任选其一安排作业) 三.生产线平衡部分: 1.生产线平衡率=各工序时间总和/(人数×CT )×100% =∑ti /(人数×CT )×100% 2.生产线平衡损失率=1-生产线平衡率 3、生产线平衡改善的方法 ? 工时长的工序的改善方法: 每天的生产时间 每天的计划产量 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总量 T 节拍 C 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总量 T 实际工站数目N ×节拍C

A.细分作业内容,将一部分作业转移至其他工序 B.改善作业本身 C.谋求工序机械化 D.通过改良,增大机器的运作能力 E.增加作业人数 F.调配经验丰富,作业技能高的熟练作业人员 G.“瓶颈”工序能力不足的部分,利用加班完成,或用其他方法完成?工时短的工序的改善方法: A.细分作业内容,将作业转移至其他工序,取消该工序 B.从其他工序转移来部分作业内容,增加作业量 C.将同是作业工时短的工序合并起来 D.在不影响后工序的前提下,采用继续集中作业方式 4、生产线平衡分析步骤 ?决定分析对象和要达到的目标 ?取得相关人员的理解和帮助 ?分解各工序的作业单元 ?测定每个作业单元的时间 ?实际修正测定工时 ?求出每个线点时间 ?作成线点运行表 ?计算平衡效率(浪费率) ?研讨工序平衡 5、现场生产线平衡分析

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步骤

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步骤不同 点 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 概念具有相关关系的p 个变量,经过线性 组合后成为k个不 相关的新变量将原数据中多个可能相关的变量综合成少数几个不相关的可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多数信息的综合变量 主要目标减少变量个数,以 较少的主成分来解 释原有变量间的大 部分变异,适合于 数据简化 找寻变量间的内部相关性 及潜在的共同因素,适合做 数据结构检测 强调重点强调的是解释数据 变异的能力,以方 差为导向,使方差 达到最大 强调的是变量之间的相关 性,以协方差为导向,关心 每个变量与其他变量共同 享有部分的大小 最终结果应用形成一个或数个总 指标变量 反映变量间潜在或观察不 到的因素 变异解释程度它将所有的变量的 变异都考虑在内, 因而没有误差项 只考虑每一题与其他题目 共同享有的变异,因而有误 差项,叫独特因素

是否需要旋转主成分分析作综合 指标用, 不需要旋转 因子分析需要经过旋转才 能对因子作命名与解释 是否有假设 只是对数据作变 换,故不需要假设 因子分析对资料要求需符 合许多假设,如果假设条件 不符,则因子分析的结果将 受到质疑 因子分析 1【分析】→【降维】→【因子分析】(1)描述性统计量(Descriptives)对话框设置 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检验多变量正态性和原始变量是 否适合作因子分析)。 (2)因子抽取(Extraction)对话框设置 方法:默认主成分法。主成分分析一定要选主成分法 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矩阵。 输出:为旋转的因子图 抽取:默认选1. 最大收敛性迭代次数:默认25. (3)因子旋转(Rotation)对话框设置因子旋转的方法,常选择“最大方差法”。“输出”框中的“旋 转解”。 (4)因子得分(Scores)对话框设置

(IE工业工程)IE的分析方法及工具__标准工时、工作简化

IE 的分析方法及工具(3)__ 標準工時、工作簡化 IE 的分析方法及工具( 3) 八、標準時間 標準時間又稱“標準工時”。 一個生產工廠,廠內生產部門有無建立標準工時,或標準工時的適用性,幾乎可衡量這個工廠的管理水準,因為管理落伍的工廠,對於工作人員的績效往往缺乏一種標準的衡量工具,而往往取法于主管的好惡,而標準工時的制訂,則可打破人為的偏差,對於績效的衡量建立在一個合理、公平的制度之下: (一)、標準時間的用途 1. 作業方法的比較選擇 對於不同的作業方法透過方法研究、時間研究,可以選擇最好的作業方法。 2. 工廠佈置之依據 有了產品,制程作了分析,每個作業制定了標準時間,即可測算每個作業(部門) 的負荷,依據負荷測算所需的作業空間,可達到更為流暢的工廠佈置。 3. 可預估工廠負荷產量 工廠空間有多大,制程上有了標準時間,即可測算工廠產能。 4. 生產計畫的基礎 生產管制部門的生產計畫,因有了標準時間,可以更精確的做生產計畫,如在進度 控制上有了問題,也可依標準時間來做人力調整。 5. 可作為人力增減之依據 做何產品?計畫產量多少?工作日多少?每日計畫工作時間多少? 有了上面的資訊再加上有了標準時間,即可計算所需的人力,也就可有準備的進行 增補或調整。 6. 可作為新添機器設備的依據 機器產能(標準時間換算)可得知生產量起伏時所需要之機器數量。 7. 流水線生產之平衡 一條流水線,諸多工序,依各工序的標準時間來配置人力,使生產線平衡,流暢。 8. 可決定人工成本 對製造成本及外加工之費用可依標準時間做基礎來估算。 9. 可作為效率分析的基礎 在多少時間內,完成多少產品,有了標準時間,就可計算效率因有明確的計算得予 提升。 10. 工作人員效率獎金計算基礎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和要点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和要点 结合一个具体例子,说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和要点。 【案例分析】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决策:层次分析法问题提出 市政部门管理人员需要对修建一项市政工程项目进行决策,可选择的方案是修建通往旅游区的高速路(简称建高速路)或修建城区地铁(简称建地铁)。除了考虑经济效益外,还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因素,即是多准则决策问题,考虑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应用AHP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明确要分析决策的问题,并把它条理化、层次化,理出递阶层次结构。 AHP要求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 ●目标层(最高层):指问题的预定目标; ●准则层(中间层):指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 ●措施层(最低层):指促使目标实现的措施; 通过对复杂问题的分析,首先明确决策的目标,将该目标作为目标层(最高层)的元素,这个目标要求是唯一的,即目标层只有一个元素。 然后找出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作为目标层下的准则层因素,在复杂问题中,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可能有很多,这时要详细分析各准则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即有些是主要的准则,有些是隶属于主要准则的次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关系将准则元素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组,不同层次元素间一般存在隶属关系,即上一层元素由下一层元素构成并对下一层元素起支配作用,同一层元素形成若干组,同组元素性质相近,一般隶属于同一个上一层元素(受上一层元素支配),不同组元素性质不同,一般隶属于不同的上一层元素。 在关系复杂的递阶层次结构中,有时组的关系不明显,即上一层的若干元素同时对下一层的若干元素起支配作用,形成相互交叉的层次关系,但无论怎样,上下层的隶属关系应该是明显的。 最后分析为了解决决策问题(实现决策目标)、在上述准则下,有哪些最终解决方案(措施),并将它们作为措施层因素,放在递阶层次结构的最下面(最低层)。 明确各个层次的因素及其位置,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连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了递阶层次结构。 【案例分析】市政工程项目进行决策: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在市政工程项目决策问题中,市政管理人员希望通过选择不同的市政工程项目,使综合效益最高,即决策目标是“合理建设市政工程,使综合效益最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考虑的主要准则有三个,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问题绝不这么简单。通过深入思考,决策人员认为还必须考虑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方便日常出行、方便假日出行、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面貌等因素(准则),从相互关系上分析,这些因素隶属于主要准则,因此放在下一层次考虑,并且分属于不同准则。 假设本问题只考虑这些准则,接下来需要明确为了实现决策目标、在上述准则下可以有哪些方案。根据题中所述,本问题有两个解决方案,即建高速路或建地铁,这两个因素作为措施层元素放在递阶层次结构的最下层。很明显,这两个方案于所有准则都相关。 将各个层次的因素按其上下关系摆放好位置,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连线连接起来。同时,为了方便后面的定量表示,一般从上到下用A、B、C、D。。。代表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从左到右用1、2、3、4。。。代表不同因素。这样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如下图。

IE的分析方法及工具

IE 的分析方法及工具 ——(摘自林荣瑞先生著作《管理技术》章节) 一、对IE的认识 1.IE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配合科学管理的技巧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 2.IE最终目的是经由管理的运作,使企业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是故与成本或经济效益有关,包括制 度、作业方法、机器、模具、夹具均应予掌握并加以改善。 3.IE是一门应用科学,其操作理论均要能符合实际的需要,是故IE工程师均应具备身体力行的能力, 而使理论与实务相得益彰,保证管理效果。 4.IE是运用重点管理的技巧,在任何问题上做重点突破。 5.美国IE协会(AIIE)对IE下的定义如下: IE是在工学之中以设计,改善,设定来综合人、材料、设备等系统的结合。为了明示、预测、评价该系统所产生的结果而使用工学分析或设计原理与技法,并融合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专门知识与经验。 对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IE是藉着设计、改善或设定人、料、机的工作系统,以求得到更高生产力的专门技术。 上面所提的“设计”是指制订新的系统。 “改善”是指把原有的系统修改得更完美更适合。 “设定”意指将“设计”或“改善”之系统,导入企业动作体系,并能够稳固的发挥。 6.IE(工业工程)在日本也被称为“生产技术”或“管理工学”。 7.IE 的基础也是最早的起源来自于“工作研究“,而”工作研究“的主要构成是来自泰勒(F。W。 TOYLOR 1856—1915)的”时间研究“与吉尔布雷斯(F。B。GILBRETH 1868—1924)的“动作研究”二者所构成。 8.现阶段的工业工程师主要的范围大致如下: 1.工程分析 2.工作标准 3.动作研究 4.时间研究 5.时间标准 6.价值分析(V A) 7.工厂布置 8.运搬设计 二、工作研究(OPERATION RESEARCH OR)

现代工业工程(IE)技术方法工具

现代工业工程(IE )技术方法工具 培训目标: 伴随人类社会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工程走过了百年历史。工业工程(IE )是一门旨在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工程技术,其任务是研究生产经营及管理系统的设计、改善和实施;其方法是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实施、评价和创新,把各种生产要素(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场地和信息等)组成更富有生产力和有效运行的整体系统,从而不断降低成本、确保质量、提高生产率。是一门把技术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科通过本课程培训,使学员实现从传统的生产管理,工程技术支持向现代的工业工程技术支持,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转变,帮助学员通过工艺及流程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动作分析,改善工艺流程,提高人机协作效率,提高动作的经济性并使动作更加符合人因工程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保护操作员工的身体健康;通过工厂布局及路径分析提高作业场地的利用率,减少无价值增值的移动。通过时间研究,工作抽样,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来科学地制定标准工时及工作定额。通过生产线平衡来消除流水线作业中的瓶颈,缩短制程时间。 课程大纲: 第一单元:工业工程概论 ?工程的定义 ?工业工程的作用和应用 ?工业工程的发展 ?工业工程的意识 第二单元:方法研究---程序分析 ?工作研究的内容和步骤 ?程序分析 --工艺程序分析 ---工艺程序分析介绍 ---案例:产品生产工艺程序分析实例 ---练习:用工艺程序分析的方法画出你所熟悉的工艺生产流程 --流程程序分析 ---流程程序分析介绍 ---案例:某产品生产流程分析实例 *人型 *物料型 ---练习:用流程程序分析的方法画出你所熟悉的工艺生产流程 --布置与路径程序分析 ---布置与路径分析的意义 ---几种Layout布局类型 *基于流程的布局*基于产品的布局 *固定式布局-大型设备的生产 *细胞式生产布局

关键因素分析法

关键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介绍及应用案例 一.方法介绍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指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例如,如果打算去旅游有3个旅游胜地A、B、C供你选择,你会根据诸如景色、费用和居住、饮食、旅途条件等一些准则去反复比较这3个候选地点.首先,你会确定这些准则在你的心目中各占多大比重,如果你经济宽绰、醉心旅游,自然分别看重景色条件,而平素俭朴或手头拮据的人则会优先考虑费用,中老年旅游者还会对居住、饮食等条件寄以较大关注。其次,你会就每一个准则将3个地点进行对比,譬如A景色最好,B次之;B费用最低,C次之;C居住等条件较好等等。最后,你要将这两个层次的比较判断进行综合,在A、B、C中确定哪个作为最佳地点。 二.使用步骤 1.第一步, 通过分析, 确定所给定问题要达到的总目标, 实现目标的准则, 可供选择的措施或方案。在这一过程中, 要广泛收集信息, 注意把握问题的主要因素, 做到不重不漏。 2.第二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 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当准则过多时(譬如多于9个)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 3.第三步,构造成对比较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 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 4.第四步,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 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

IE的分析方法及工具

IE的分析方法及工具 一、对IE的认识 1.IE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配合科学管理的技巧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 2.IE最终目的是经由管理的运作,使企业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是故与成本或经济效益有 关,包括制度、作业方法、机器、模具、夹具均应予掌握并加以改善。 3.IE是一门应用科学,其操作理论均要能符合实际的需要,是故IE工程师均应具备身体 力行的能力,而使理论与实务相得益彰,保证管理效果。 4.IE是运用重点管理的技巧,在任何问题上做重点突破。 5.美国IE协会(AIIE)对IE下的定义如下: IE是在工学之中以设计,改善,设定来综合人、材料、设备等系统的结合。为了明示、预测、评价该系统所产生的结果而使用工学分析或设计原理与技法,并融合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专门知识与经验。 对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IE是藉着设计、改善或设定人、料、机的工作系统,以求得到更高生产力的专门技术。 上面所提的“设计”是指制订新的系统。 “改善”是指把原有的系统修改得更完美更适合。 “设定”意指将“设计”或“改善”之系统,导入企业动作体系,并能够稳固的发挥。 6.IE(工业工程)在日本也被称为“生产技术”或“管理工学”。 7.IE 的基础也是最早的起源来自于“工作研究“,而”工作研究“的主要构成是来自泰勒(F。 W。TOYLOR 1856—1915)的”时间研究“与吉尔布雷斯(F。B。GILBRETH 1868—1924)的“动作研究”二者所构成。 8.现阶段的工业工程师主要的范围大致如下: 1.工程分析 2.工作标准 3.动作研究 4.时间研究 5.时间标准 6.价值分析(V A) 7.工厂布置 8.运搬设计 二、工作研究(OPERATION RESEARCH OR) 1、工作研究的目的是人们藉着物料、机器、工具及工作方法而产出产品,而此产出的方法是否是: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1、因素分析法。又称经验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指根据价值工程对象选择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凭借分析人员的知识和经验集体研究确定选择对象。 步骤 1、确定分析对象,利用比较分析法将分析对象与选择的标准进行比较,确定差异数. 2、确定分析对象的影响因素. 3、确定分析对象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式. 4、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代入各影响因素,确定各因素对分析对象的影响程度. ,某一个财务指标及有关因素的关系由如下式子构成:实际指标:Po=Ao×Bo×Co;标准指标:Ps=As×Bs×Cs;实际与标准的总差异为Po-Ps,P G 这一总差异同时受到A、B、C三个因素的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可分别由以下式子计算求得: A因素变动的影响:(Ao-As)×Bs×Cs; B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Bs)×Cs; C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Co-Cs). 最后,可以将以上三大因素各自的影响数相加就应该等于总差异Po-Ps. 简单来说就是保持两个不变,其中一个换成实际数,看与标准数的差距

又称经验分析法。分析人员凭经验确定价值工程活动对象的方法。通常先由熟悉产品性能和生产过程的专业人员,对产品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和可能改进的方法提出意见,然后通过集体讨论确定分 析对象;也可在专家评分法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特点是简单易行,节约时间,但缺乏确切依据,精确度不高。 3、变动成本差异分析的基本公式——因素分析法(差额分析法) 1.基本公式 1)用量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2)价格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2.注意问题 1)分析顺序:(顺序性、连环性)数量因素在先、价格因素在后 2)标准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实际产量×用量标准 (三)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1.直接材料用量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1)有生产部门原因,也有非生产部门原因。如产品设计结构、原料质量、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废品率的高低; 2)责任需要通过具体分析才能确定,但主要往往应由生产部门承担。 2.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实际材料成本-实际用量×标准价格

IE分析方法

IE分析方法 方法研究的定义 方法是人们进行工作和生活所运用的整体手段的组成部分,不论在工厂、工作单位和学校,人们都要使用方法来完成自己所要做的任何情况。好的方法,能够关心人们减少物质、能源、时刻以及资金的消耗和白费,从而降低成本:能够减人的精力的消耗,减少遭受损害和工伤的概率;能够关心人们利用有限的资源求得最高的産出,以提高生産率。 方法研究的定义是:对现有的或拟议的工作(加工、制造、装配、操作)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录和严格的考查,作爲开发和应用更容易、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以及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 方法研究的目的 1、改进工艺和程式 2、改进工厂、车间和工作场所的平面布置 3、改进整个工厂和设备的设计 4、经济的利用人力,减少不必的疲劳 5、改进物料、机器和人力的利用,提高生産率 6、改善实际工作环境,实现文明生産 7、降低劳动强度 方法研究的特点 1、求新意识——永不自满,永无止境的求新意识是方法研究的一个显着特点,不以现行的工作方法爲满足,力图改进、不断创新。 2、方法研究的指导思想──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力求在不投资(不增加人、机、物)或少投资的情形下,获得大的经济利益。着远的企业内部的挖潜。 3、方法研究的着眼点──系统整体优化 方法研究第一着眼於整个工作系统、生活系统的整体优化(程式分析),然後再深入的解决关键的局部问题(操作分析),再进而解决微观问题(动作分析),从而达到系统整体优化目的。

华安盛道治理咨询——关心企业提升生产力! ●程序分析(Program Analysis) 什么是程序分析 程序分析是对产品生产过程的工序状态进行记录、分析和改善的必要有效的IE手法,它是把工艺过程中的物流过程及人的工作流程以符号形式进行记录、设计的方法,通过它能够反映工序整体的状态,从而有效地把握现有流程的问题点,并研究制定改善计策,以提高现有流程效率。 那个地点专门强调的是程序分析的目的性,任何工作开始之前最为重要的是要抱有鲜亮的目的,才能在工作中明确方向达到目标。因此我们要明确IE程序分析的目的是排除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白费与不合理,从而提高效率。因此加工、检查、停滞、搬运任何工序并不因为其存在而合理,衡量的标准是制造价值的合理,否则是白费。由此看来除加工以外的任何过程都有白费的嫌疑。把握全部生产过程包括工艺过程、检验过程、运输过程的实际状态发觉并去除过程白费与不合理,是程序分析的要紧目的和作用。 程序分析的目的 程序分析的目的有如下几点: 1、准确把握工艺过程的整体状态 ·工艺流程的顺序; ·明确工序的总体关系; ·各工序的作业时刻确认; ·发觉总体工序不平稳的状态。 2、发觉工序问题点 ·发觉并改进产生白费的工序; ·发觉工时消耗较多的工序,重排简化此工序; ·减少停滞及闲余工序; ·合并一些过于细分或重复的工作。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8.3.2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运用AHP进行系统分析,首先要将所包含的因素分组,每一组作为一个层次,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这些层次大体上可分为3类 1、最高层:在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因此又称目标层; 2、中间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要考虑的准则,子准则,因此又称为准则层; 3、最底层:表示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又称为措施层或方案层。 层次分析结构中各项称为此结构模型中的元素,这里要注意,层次之间的支配关系不一定是完全的,即可以有元素(非底层元素)并不支配下一层次的所有元素而只支配其中部分元素。这种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所形成的层次结构,我们称之为递阶层次结构。 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及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一般可不受限制。为了避免由于支配的元素过多而给两两比较判断带来困难,每层次中各元素所支配的元素一般地不要超过9个,若多于9个时,可将该层次再划分为若干子层。 例如,大学毕业的选择问题,毕业生需要从收入、社会地位及发展机会方面考虑是否留校工作、读研究生、到某公司或当公务员,这些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如图8.1所示的层次结构模型。 图8.1 再如,国家综合实力比较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6 .2: 图6 .2 图中,最高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应用AHP所要达到的目标;中间层表示采用某种措施和政策来实现预定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一般又分为策略层、约束层、准则层等;最低层表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政策(即方案)。 然后,用连线表明上一层因素与下一层的联系。如果某个因素与下一层所有因素均有联系,那么称这个因素与下一层存在完全层次关系。有时存在不完全层次关系,即某个因素只与下一层次的部分因素有联系。层次之间可以建立子层次。子层次从属于主层次的某个因素。它的因素与下一层次的因素有联系,但不形成独立层次,层次结构模型往往有结构模型表示。 二、构造判断矩阵 任何系统分析都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AHP的信息基础主要是人们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的判断,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矩阵形式就是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AHP工作的出发点,构造判断矩阵是AHP的关键一步。 当上、下层之间关系被确定之后,需确定与上层某元素(目标A或某个准则Z)相联系的下层各元素在上层元素Z之中所占的比重。 假定A层中因素Ak与下一层次中因素B1,B2,…,Bn有联系,则我们构造的判断矩阵如表8.16所示。 表8.16 判断距阵 Ak B1 B2 …Bn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问题」1.连环替代法怎样替代总是搞不明白? 「解答」连环替代法的原理是这样的: 假设有一关联等式N0=A0×B0×C0 (1) 在进行替代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替代一个字母 第一次替代:N1=A1×B0×C0 (2) 第二次替代:第二次替代是在第一次替代的结果,即N1的基础上进行的,将B0替代成B1,即:N2=A1×B1×C0 (3) 第三次替代:第三次替代是在第二次替代的结果,即N2的基础上进行的,将C0替代成C1,即:N3=A1×B1×C1 (4) A的影响是(2)-(1),即(A1-A0)×B0×C0 B的影响是(3)-(2),即A1×(B1-B0)×C0 C的影响是(4)-(3),即A1×B1×(C1-C0) 「问题」2.差额分析法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如何理解? 「解答」连环替代法,是将各个因素依次替代,然后依次分析每个因素的变动对指标的影响。而在差额分析法下,直接计算各因素的变动对指标的影响,即: A的影响是(A1-A0)×B0×C0 B的影响是A1×(B1-B0)×C0 C的影响是A1×B1×(C1-C0) 贴现率:贴现利息与承兑汇票票面金额的比例就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 那么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需要支付多少给银行作为利息呢?我们可以套用下面的贴现计算公式 (设年贴现率为x%,月贴现率为y%)。 如果按照月利率计算,则贴现计算公式为:汇票面值-汇票面值×月贴现率y% ×贴现日至汇票到 期日的月数;

部分银行是按照天数来计算的,贴现计算公式为:汇票面值-汇票面值×年贴现率x% ×(贴现日 -承兑汇票到期日)的天数/ 360。 以上公式只是大致的承兑汇票贴现计算公式,实际中,还要根据是否是外地汇票、实际银行托收时间等在计算中加、减天数。最新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还要咨询当地银行,这个利率是随时都在变动的。 目前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有个人办理和银行办理,现就商业银行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简单说一下: 1、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是企业手里有一张银行承兑汇票,等钱用到银行去“贴现”,银行按票面金额减 去“贴现息”把钱给企业。 2、贴现息的计算:假设企业手里有一张2009年7月15日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金额是100万元,到期日2009年12月15日,企业2009年8月10日到银行要求“贴现”,要与银行签定贴现合同,贴现息的计算公式是:金额×时间×利率=贴现息,100万元×127天×1.88%利率=6632.22元。给企业钱 是:100万-6632.22元=993367.78元。 说明: (1)时间八月21天+九月30天+十月31天+十一月30天+十二月15天等于127天。 (2)利率是各行是按国家票据挂牌价上下浮动定的,如1.88%是年利率,要转换成日利率计算,该 日利率是0.000052222/元 (3)如天数是年,利率就不转换,天数是月就转换月利率,天数是日就转换为日利率。 (4)利率表示:年利率:0/100,月利率0/1000,日利率0/10000%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它是企业一定时期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的比率,是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期(天数)=365/周转次数=应收账款×365/销售收入 注:应收账款可用年末数进行计算,但如果年末数受一些因素影响较大,可用平均数进行计算。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余额年初数+应收账款余额年末数)÷2 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表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坏账损失。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应收账款的减值准备问题。

主成分、因子分析步骤

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步骤 不同点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 概念具有相关关系的p个变量,经过线性组合后成为k个不相关的新 变量将原数据中多个可能相关的变量综合成少数几个不相关的可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多数信息的综合变量 主要目标减少变量个数,以较少的主成分 来解释原有变量间的大部分变 异,适合于数据简化 找寻变量间的部相关性及潜在的共同因素,适 合做数据结构检测 强调重点强调的是解释数据变异的能力, 以方差为导向,使方差达到最大 强调的是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协方差为导向, 关心每个变量与其他变量共同享有部分的大小 最终结 果应用 形成一个或数个总指标变量反映变量间潜在或观察不到的因素 变异解释程度它将所有的变量的变异都考虑 在,因而没有误差项 只考虑每一题与其他题目共同享有的变异,因 而有误差项,叫独特因素 是否需要旋转主成分分析作综合指标用, 不需要旋转 因子分析需要经过旋转才能对因子作命名与解 释 是否有假设只是对数据作变换,故不需要假 设 因子分析对资料要求需符合许多假设,如果假 设条件不符,则因子分析的结果将受到质疑 因子分析 1 【分析】→【降维】→【因子分析】 (1)描述性统计量(Descriptives)对话框设置 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检验多变量正态性和原始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

(2)因子抽取(Extraction)对话框设置 方法:默认主成分法。主成分分析一定要选主成分法 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矩阵。 输出:为旋转的因子图 抽取:默认选1. 最大收敛性迭代次数:默认25. (3)因子旋转(Rotation)对话框设置 因子旋转的方法,常选择“最大方差法”。“输出”框中的“旋转解”。

IE分析方法

IE分析方法

●方法研究简介 方法研究的定义 方法是人们进行工作和生活所运用的整体手段的组成部分,不论在工厂、工作单位和学校,人们都要使用方法来完成自己所要做的任何事情。好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减少物质、能源、时间以及资金的消耗和浪费,从而降低成本:可以减人的精力的消耗,减少遭受损伤和工伤的概率;可以帮助人们利用有限的资源求得最高的産出,以提高生産率。 方法研究的定义是:对现有的或拟议的工作(加工、制造、装配、操作)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录和严格的考查,作爲开发和应用更容易、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以及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 方法研究的目的

1、改进工艺和程式 2、改进工厂、车间和工作场所的平面布置 3、改进整个工厂和设备的设计 4、经济的利用人力,减少不必的疲劳 5、改进物料、机器和人力的利用,提高生産率 6、改善实际工作环境,实现文明生産 7、降低劳动强度 方法研究的特点 1、求新意识——永不自满,永无止境的求新意识是方法研究的一个显着特点,不以现行的工作方法爲满足,力图改进、不断创新。 2、方法研究的指导思想──挖掘企业内部

潜力力求在不投资(不增加人、机、物)或少投资的情况下,获得大的经济利益。着远的企业内部的挖潜。 3、方法研究的着眼点──系统整体优化 方法研究首先着眼於整个工作系统、生活系统的整体优化(程式分析),然後再深入的解决关键的局部问题(操作分析),再进而解决微观问题(动作分析),从而达到系统整体优化目的。 华安盛道管理咨询——帮助企业提升生产力! ●程序分析(Program Analysis)

程序分析是对产品生产过程的工序状态进行记录、分析和改善的必要有效的IE手法,它是把工艺过程中的物流过程及人的工作流程以符号形式进行记录、设计的方法,通过它可以反映工序整体的状态,从而有效地掌握现有流程的问题点,并研究制定改善对策,以提高现有流程效率。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程序分析的目的性,任何工作开始之前最为重要的是要抱有鲜明的目的,才能在工作中明确方向达到目标。因此我们要明确IE程序分析的目的是消除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浪费与不合理,从而提高效率。所以加工、检查、停滞、搬运任何工序并不因为其存在而合理,衡量的标准是创造价值的合理,否则是浪费。由此看来除加工以外的任何过程都有浪费的嫌疑。掌握全部生产过程包括工艺过程、检验过程、运输过程的实际状态发现并去除过程浪费与不合理,是程序分析的主要目的和作用。

(完整版)主成分分析法的步骤和原理

(一)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即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且所含的信息互不重叠。[2]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单一的财务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财务情况的缺点,引进多方面的财务指标,但又将复杂因素归结为几个主成分,使得复杂问题得以简化,同时得到更为科学、准确的财务信息。 (二)主成分分析法代数模型 假设用p 个变量来描述研究对象,分别用X 1,X 2…X p 来表示,这p 个变量构成的p 维随机向量为X=(X 1,X 2…X p )t 。设随机向量X 的均值为μ,协方差矩阵为Σ。对X 进行线性变化,考虑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Z 1=μ11X 1+μ12X 2+…μ1p X p Z 2=μ21X 1+μ22X 2+…μ2p X p …… …… …… Z p =μp1X 1+μp2X 2+…μpp X p 主成分是不相关的线性组合Z 1,Z 2……Z p ,并且Z 1是X 1,X 2…X p 的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 2是与Z 1不相关的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 p 是与Z 1,Z 2 ……Z p-1都不相关的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三)主成分分析法基本步骤 第一步:设估计样本数为n ,选取的财务指标数为p ,则由估计样本的原始数据可得矩阵X=(x ij )m ×p ,其中x ij 表示第i 家上市公司的第j 项财务指标数据。 第二步:为了消除各项财务指标之间在量纲化和数量级上的差别,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矩阵(系统自动生成)。 第三步:根据标准化数据矩阵建立协方差矩阵R ,是反映标准化后的数据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值越大,说明有必要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R ij (i ,j=1,2,…,p )为原始变量X i 与X j 的相关系数。R 为实对称矩阵 (即R ij =R ji ),只需计算其上三角元素或下三角元素即可,其计算公式为: 2211)()() ()(j kj n k i kj j kj n k i kj ij X X X X X X X X R -=--=-=∑∑ 第四步:根据协方差矩阵R 求出特征值、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解特征方程0=-R E λ,求出特征值λi (i=1,2,…,p )。 因为R 是正定矩阵,所以其特征值λi 都为正数,将其按大小顺序排列,即λ1≥λ2≥…≥λi ≥0。特征值是各主成分的方差,它的大小反映了各个主成分的影响力。主成分Z i 的贡献率W i =∑=p j j j 1λλ,累计贡献率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