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环境扫描研究综述_沈涛

第59卷第23期2015年12月

国内外环境扫描研究综述

*

■沈涛

赵树宽

李金津

支凤稳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长春130022

摘要:[目的/意义]对环境扫描现有研究进行评述,指出未来研究内容,在丰富环境扫描领域研究成果的同时,为相关学者更好地把握环境扫描研究问题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过程]针对国内外环境扫描的研究现状,对环境扫描领域的国内外核心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重点从环境扫描的研究概况、概念、环境分类及研究维度方面进行综述。[结果/结论]国外有关环境扫描的研究较多,研究内容全面,我国的环境扫描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领域;3种环境分类方法和3种环境扫描维度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扫描研究中;环境扫描的相关研究有待于得到进一步关注。

关键词:环境扫描环境分类

维度

研究综述

分类号:G250

DOI :10.13266/j.issn.0252-3116.2015.23.020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生命体进化理论的技术创新作用机理、发展规律及演化模型研究”(项目编号:12YJC63009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复杂合作情境下关系专用性投资治理机制的作用与适用性研究”(项目编号:714020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沈涛(ORCID :0000-0001-5815-3817),博士研究生,E-mail :shen_tao87@163.com ;赵树宽(ORCID :0000-0002-4743-2092),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金津(ORCID :000-0003-4138-4090),讲师,博士;支凤稳(ORCID :0000-0003-2260-0405),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15-10-05

修回日期:2015-11-05

本文起止页码:137-143,

93本文责任编辑:

易飞

环境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企业战略

信息的重要来源。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信息与知识新陈代谢的速度加快,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一方面,环境不确定性会导致企业的资源掌控能力有所下降,企业越来越难以获得支持决策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环境不确定性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各种发展机遇,然而,机会并不是以预先包装好的形式出现的。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如何有效地识别和分析环境中的战略威胁和机遇,并做出有效的战略决策就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基本任务之一,环境扫描(environmental scanning ,简称ES )能够通过搜集企业内外部的环境信息,有效地预测环境变化,使企业与市场环境变化保持同步,并及时识别和获取有关决策的信息,为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可见,环境扫描对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在回顾环境扫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环境扫描领域的相关文献,以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环境扫描的发展概况是怎样的?②什么是环境扫描?③环境的分类有哪些?④环境扫描行为的维

度有哪些?⑤环境扫描的未来研究方向是什么?以上问题的解答有助于相关学者厘清现有研究所遵循的研究脉络,掌握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更好地开展后续深入研究,同时,可以为企业开展环境扫描实践提供参考。为全面、系统、深入地归纳和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本文通过以下方法筛选环境扫描的相关文献:①为了解国外环境扫描的发展情况,笔者分别在SSCI 、SCT 、Emerald 、ProQuest 数据库中以“environmental scanning ”为篇名进行检索;②为了解国内环境扫描的发展情况,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中以“环境扫描”为题名进行检索。为了确保文献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只选择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与专著,去重后对这些文献进行逐篇精读,剔除非环境扫描研究主题的文献,最后筛选出核心文献89篇,其中英文文献63篇,分布在1967-2015年间;中文文献23篇,分布在1999-2015年间

2.1

起源与发展

196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F.J.Aguilar 在

第59卷第23期2015年12月

Scann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环境扫描概念[1],从此,有关企业(竞争)情报获取和利用的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关于(竞争)环境扫描的研究开始兴起。R.L.Daft等学者于1988年在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上发表了Chief executive scanning,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and company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一文,该文构建了高管环境扫描行为的理论模型,并以50家美国企业的CEO为样本,进行了规范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战略不确定性越高,越影响企业高管的扫描频率与扫描模式,而更频繁和广泛的扫描能给企业带来高绩效[2]。该文是环境扫描的标志性文献,引起了后续学者对环境(战略)不确定性与环境扫描行为关系的关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1993年,E.Auster等通过加拿大出版与电信行业的115名CEO的扫描行为验证了R.L.Daft等学者的结论[3]。1997年,D.S.Elenkov利用保加利亚141家企业CEO的数据,证明了感知战略不确定性与扫描频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4]。2015年,J.S.Al-dehayyat研究了环境扫描和信息资源利用的关系、环境扫描和组织特征的关系[5];D.Bedford等研究了环境扫描在知识管理活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环境扫描为交通运输业的知识管理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且有用的方法[6],这些是国外有关环境扫描的最新研究。

1996年,秦韬在《情报理论与实践》上发表了《组织论与环境扫描(上)———企业领导运用情报的行为方式》[7]和《组织论与环境扫描(下)———企业领导运用情报的行为方式》[8],这两篇关于环境扫描的论文是我国环境扫描研究的开始。2004年,王知津在他的《竞争情报》一书中专门利用一章的内容对环境扫描进行了介绍[9]。2006年,包昌火在其著作《竞争环境监视》中对环境扫描的研究内容做了国内学术界最全面系统的论述,指出竞争环境是由微观环境、行业环境、宏观环境3个部分构成的,并系统、全面、详尽地论述了环境监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0]。2012年,钟晨的博士学位论文《环境扫描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是目前国内对环境扫描研究比较深入的文献[11],而其2013年在《图书情报知识》上发表的《竞争环境扫描对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的概念模型研究》[12]以及随后在《图书情报工作》上发表的《竞争环境扫描对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的实证研究》[13],则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进行的总结和提炼。2015年,王萍在《情报杂志》上发表的《竞争情报扫描、动态能力与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14]及支凤稳的博士学位论文《环境扫描对企业知识创新的影响研究》[15],是关于环境扫描的最新文献。

2.2特点

目前,环境扫描活动在国外开展已有近50年的历史。在实践方面,环境扫描不仅被应用于企业、图书馆、政府,还被应用于医疗、教育、土地利用等其他领域[16]。在理论方面,特别是在实证研究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学者们把环境扫描作为自变量,集中研究了它对组织战略[17-18]、组织绩效[19]、开放创新[20]及竞争优势[21]的影响;作为因变量,主要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组织学习[22]、知识共享[23]、战略不确定性感知[24]对它的影响。国外环境扫描的研究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研究内容丰富、视角广泛。主要是对外部环境、环境扫描系统、扫描行为的影响因素、组织绩效与环境扫描关系的研究。②跨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涵盖了绩效管理、战略管理、知识管理、技术管理、信息管理等研究领域。③逐步扩展到新的研究领域,诸如组织学习、战略柔性、动态能力等。

环境扫描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总体上呈现以下研究特点:①理论研究以回顾相关文献为主,深入独到的综述较少。如王琳论述了扫描关注的焦点、信息源、扫描模式、影响因素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境信息的查询模型[25];张丽华综述了国外环境扫描理论与应用研究;邵玉磊对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高管环境扫描行为研究进行了综述[26];宋新平等对环境扫描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借助CiteSpaceⅡ软件对环境扫描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27]。②环境扫描的实证研究集中于关系研究。如董小英研究了中国企业高管的感知战略不确定性与环境扫描频率的关系[28];钟晨研究了(竞争)环境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11]。

③重视环境扫描在具体行业领域和战略管理中的应用。如简兆权不仅分析了环境扫描对企业的战略转移所发挥的作用,还明确了环境扫描作为管理者搜索内外部环境中的有关战略信息的途径和手段[29];邓学衷具体研究了中国电力行业的企业财务的环境扫描,认为其实施环境扫描是很有必要的[30]

F.J.Aguilar认为环境扫描是以服务战略管理为目标的寻找并获取环境中有关事件及发展趋势或者变革的信息的过程[1]。环境扫描主要包括事件、趋势及驱动力[31]。F.J.Aguilar的概念界定虽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还是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补充。笔

沈涛,赵树宽,李金津,等.国内外环境扫描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3):137-143,93

者对环境扫描的代表性概念进行了分类,如表1所示:

表1环境扫描的代表性概念

序号代表性概念代表性学者1环境扫描是组织搜寻和收集组织外部环境中有关事件、趋势及变革的信息的过程,目的在于帮助组织识别威胁与

机会,指导组织的战略管理

F.J.Aguilar[1]、E.Auster等[3]环境扫描是一种获取和利用企业外部环境中有关事件、趋势以及关系的过程C.Ngamkroeckjoti等[32]

竞争环境扫描是指管理者通过获取组织边界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组织整体绩效的所有信息,为战略决策的制

定和竞争优势的构建提供依据的过程

钟晨[13]

2环境扫描是一种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商业领域的重要的管理方法,它可以评估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对组织的战略决策、组织绩效乃至组织生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D.C.Hambrick[33]、R.M.Beal[18]、W.Choy[34]

环境扫描是一种利用外部信息改进战略决策的管理工具Liao Jianwen等[35]、H.Haase

等[36]环境扫描是一种识别、收集与组织有关的外部信息,并将其转化成有用的计划和决策的重要方法N.Elci[20]

3环境扫描是一种商业智能方法,它可以识别可能影响组织的经济地位的内外部因素D.Bedford[6]

4从情报学的研究视角来看,环境扫描本质上就是企业经理人的一种信息查寻行为王琳[25]

5竞争环境扫描是以企业的决策为导向的一种具有预警功能的情报活动,强调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以及行业环境

情报进行全方位的监视

钟晨[11]

学者们关于环境扫描的定义可以总结为5种观点:①认为环境扫描是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组织获取外部环境信息,从而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F.J.Aguilar、E.Auster、C.Ngamkroeckjo-ti、钟晨。②认为环境扫描是一种管理方法或工具,重视技术搜索、技术监控等在外部环境信息搜寻中的应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D.C.Hambrick、W.Choy、N.Elci。③认为环境扫描是一种谋取经济地位的商业智能方法,不仅关注企业的内部因素,也关注外部因素,这也是与第二种观点的明显不同之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学者是D.Bedford。④从情报学的角度来理解环境扫描,认为它是商业领域的信息查寻行为,其实施主体是企业的经理人,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学者是王琳。⑤认为环境扫描是一种情报活动,强调对企业环境的全面监视,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学者是钟晨。

可见,学者们对环境扫描概念的认识不尽相同,这一方面是因为学者们习惯于根据自身研究视角与方法对环境扫描加以解释;另一方面是因为学者们对环境扫描的主要目的、基本方法与具体流程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同,但这种差异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分歧。大部分学者都强调了组织外部环境信息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扫描服务于为战略决策,只有少数学者关注企业的内部因素。大数据时代,组织内部的信息也逐渐变多,管理者不像以前那样对组织内部的信息了如指掌,这就要求组织的管理者关注组织的内部环境。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企业环境扫描是企业为支持战略决策,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而发现、获取、分析和应用内外部环境中事件、趋势及变革的信息或情报的过程。环境扫描以获取环境信息或情报为动机,不仅重视组织外部的环境,也关注组织内部的环境。环境扫描可以帮助组织及时获得所需信息或情报,发现自身优势与劣势,积累和解析竞争对手的竞争活动(行为),最大限度地识别潜在机遇和威胁,是战略决策的前提。有效的环境扫描要求企业有能力访问和解码内外部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并能早于竞争对手利用解码信息构建机会利用框架

环境扫描关注的是环境,R.B.Duncan认为环境是指与组织决策行为相关的所有组织外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因素[37],该定义得到了普遍的认同。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术界把环境视为一个单一的整体来研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把环境整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考察是存在困难的,因此有必要把环境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和部分[38]。学者W.R.Dill最早把外部环境分解为两个层次,即任务环境和间接环境[39],从此学者们开始研究环境分类的问题。本研究对环境分类的经典文献进行总结,结果见表2。

因为每个环境领域的重要性不同,所以企业管理者对不同环境领域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在有关环境分类的研究中,以下3种分类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扫描:

(1)第1种方法是D.C.Hambrick提出来的。在R.E.Miles[40]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D.C.Hambrick把环境分为企业家环境、技术环境、行政环境、法规环境,并把这四大类细分成20个组成部分,研究了美国大

第59卷第23期2015年12月

表2学者们对环境的分类情况汇总

序号环境分类代表性学者

1创业、管理、行政、法规D.C.Hambrick[17,33]、B.K.Boyd[41]

2竞争者、顾客、技术;法规、经济、社会文化E.Auster等[3]、R.L.Daft等[2]、Z.T.Temtime[42]竞争对手、顾客、技术;政府/政策、宏观经济、法律/法规、社会文化董小英[28]

竞争者、客户、供应商、技术;政治/法规、经济、社会文化D.S.Elenkov[4]、J.E.McGee等[43]

竞争者、顾客;社会、经济、政治、技术L.Fahey等[44]

竞争者、顾客、资源;政治、经济、社会、技术B.P.Ebrahimi[24,45]、O.O.Sawyerr[46]

竞争者、顾客、供应商;经济、政治/法规法律、社会文化、技术邵玉磊[26]

3竞争者、顾客、供应商、企业内部、技术、社会政治经济R.M.Beal[18]、T.J.Qiu Tianjiao[21]、L.T.Tuan[22,47]、T.Luu[23]、支凤

稳[15]

客户/市场、竞争者、政治/法规、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资源R.C.May等[48]、W.H.Stewart等[49]

顾客、竞争者、技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钟晨[11]

学、医院和保险公司的环境扫描行为[33],检验了管理人员的环境扫描实践与组织战略的关系[17]。B.K.Boyd[41]采用这种方法探讨了高管环境扫描与感知不确定性的关系。

(2)在第2种方法中,两种宽泛的环境分类被确定下来,它们分别是任务环境和一般环境[50],用分号把两者包含的内容区分开来,任务环境又称直接环境,一般环境又称间接环境、宏观环境、远程环境。任务环境是指所有与组织目标设定和组织目标实现相关的环境,包括3个部分:竞争者、顾客和供应商;一般环境是指对组织有间接影响的环境,由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4部分组成[46]。任务环境与波特的五力模型中的现象相对应,一般环境则与PEST分析模型中的内容相对应。由表2可知,学者们对任务环境及一般环境的内容还未达成共识,如有的学者把技术环境看成任务环境[2,28],也有学者把技术环境当作一般环境[4,26]。一般来讲,竞争者/竞争对手、顾客/客户、供应商、资源被看作任务环境,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被看作一般环境的组成。

(3)第3种方法不区分任务环境与一般环境,只是根据研究需要把环境分为几个不同的子环境。R.M.Beal在研究小型生产企业的环境扫描时,把企业环境分为客户环境、供应商环境、竞争对手环境、企业内部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6个子环境[18],学者Qiu Tianjiao、L.T.Tuan、T.Luu都采用了这种方法[21-23,46]。R.M.Beal提出了企业内部环境,这是与学者R.C.May、W.H.Stewart、钟晨的明显不同之处。

总体来讲,这3种分类方法都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可,但第2种方法最为常用。在这种方法中,任务环境是企业环境扫描的焦点,得到了高管的青睐,这可能与企业高管的决策所需要的情报大部分来自于任务环境有关。有研究表明,企业高管通常认为任务环境战略的重要性高于一般环境[23]。然而,这也并不是绝对的,一般环境中的经济、政治等因素也会因其在特定时期的重要性增加而成为环境扫描的焦点。但与R.M.Beal的方法相比,其他分类方法还局限于外部环境。环境分类受到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的影响,还因企业所在行业的特性和政府的指导政策不同而存在差异[38]。大数据时代,任何组织都难以及时扫描所有的经营环境,因此环境扫描要求企业关注重点子环境并监视新兴趋势,以评估态势变化对战略决策的影响。企业环境是一个内容较广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包括内部环境,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和相关研究者重视内部环境的作用。包括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在内的内部环境,无疑关乎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R.M.Beal的分类方法更符合大数据的时代背景

自从D.C.Hambrick首次用扫描兴趣、扫描频率及每周扫描花费的时间来测量外部环境扫描行为后[33],不少学者开始用不同维度来测量扫描行为。笔者在大量相关经典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对环境扫描的维度进行了总结,见表3。

根据有关环境扫描维度的经典文献,笔者把环境扫描维度的研究归纳为3种,分别是单维、二维和三维。扫描频率、扫描信息来源、扫描活动的类型和扫描完整性都曾被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但扫描频率是一个最常用的单一维度。在环境扫描的二维研究中,扫描范围和扫描频率的组合是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其次是扫描频率和扫描模式的组合。在环境扫描的三维研究中,扫描频率、扫描兴趣和扫描时间三者的组合是常用的方法,其次是扫描兴趣、扫描范围和扫描频率三者的组合。

沈涛,赵树宽,李金津,等.国内外环境扫描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3):137-143,93

表3环境扫描的研究维度

分类维度支撑文献

单维扫描频率董小英[28]、W.H.Stewart等[49]

扫描信息来源J.S.Aldehayyat[5]

扫描活动的类型R.Subramanian等[51]

扫描完整性J.R.Hough[52]

二维扫描范围、扫描频率R.M.Beal[18]、Qiu Tianjiao[21]、L.T.Tuan[22,47]、T.Luu[23]、钟晨[11-13]扫描频率、扫描信息来源Z.T.Temtime[42]、J.E.McGee等[43]

扫描频率、扫描模式R.L.Daft等[2]、D.S.Elenkov[4]、W.H.Stewart等[49]、R.C.May等[48]

扫描频率、扫描兴趣B.P.Ebrahim[24,45]、B.K.Boyd[41]

三维扫描频率、扫描兴趣、扫描时间D.C.Hambrick[17,33]

扫描目标、扫描影响因素、扫描信息来源C.Ngamkroeckjoti等[32,53]

扫描兴趣、扫描范围、扫描频率支凤稳[14-15]

扫描频率、扫描兴趣、扫描信息来源O.O.Sawyerr[46]

由表3可知:常用维度有以下几个:扫描频率、扫描范围、扫描兴趣、扫描模式、扫描信息来源和扫描时间等,扫描频率和扫描范围是研究环境扫描行为的两个主要维度。与单维和三维研究相比,二维研究更为广泛地被应用于实证研究中。目前关于环境扫描的研究维度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很难说孰优孰劣,已有文献主要依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与之匹配的维度以达成研究目标。企业环境扫描的行为研究指标涉及多个变量,用单一指标来研究扫描行为和绩效关系,很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作用途径和作用效果[54]。与单一维度相比,不同维度的组合使用更能表征组织的环境扫描行为。学者们已在环境扫描维度研究方面做出了不少尝试,但还是招致了众多有效性和可靠性方面的挑战。学者们测量每个维度的量表大同小异,这虽然可以说明环境扫描行为维度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组织的内外部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因此,扫描行为的测量指标理应根据环境变化和企业实际情况不断发展完善

针对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扫描的总结和系统梳理比较匮乏的现状,本研究从环境扫描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内涵、分类、维度方面进行了综述。具体来讲,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①国外关于环境扫描的研究已有长达近50年的历史,研究视角全面,在战略管理领域、图书情报领域、技术管理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我国有关环境扫描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属于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只是形成了以图书情报学研究为主导的局面。国内现有研究注重分析环境扫描的理论基础,相关实证研究较为缺乏。虽然国内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一直在增加,但是与国外相比,研究成果不够丰富,也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和完善的理论体系。②本研究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环境扫描的代表性概念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环境扫描的概念,指出企业不仅要重视外部的环境,也要关注内部的环境,改变了以往只关注组织外部环境的局面。③梳理了环境分类的相关文献,总结出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扫描研究的3种环境分类方法,并分别回顾与评论了每种分类方法。

④基于大量的相关经典文献,本研究对环境扫描的维度进行了总结,并把环境扫描行为的研究维度归纳为单维、二维和三维。相比较而言,二维研究被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实证研究中。

竞争情报专家包昌火指出:“企业是竞争情报发展的沃土,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最终取决于企业。长期以来,我国情报界服务的重点一直是政府部门,企业服务做得很不够。国内情报界应转变思想观念,将学术活动多向企业倾斜。”[55]而环境扫描是竞争情报的基本任务之一,以企业为主体、研究企业的环境扫描活动,是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同时,中国作为近30年来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特殊环境中,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内外部双重变革的挑战。在这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企业如何科学地对待环境,有效地进行环境扫描,从而实现企业与环境的高度协调与匹配,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企业的实践活动,笔者建议企业管理者注意以下几点:①系统地掌握内外部环境状况,并将组织和环境的权变理论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②结合自身面临的环境和组织特征,明确环境扫描活动的工作流程和组织程序,构建有效的环境扫描系统。③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作用过程,建立合理的

第59卷第23期2015年12月

组织内部信息传导机制,以保证环境扫描系统的高效运行,并注重扫描结果的反馈与评价。希望以上3点建议能为企业构建有效的环境扫描系统、指导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综述,笔者发现环境扫描的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未来进一步关注:①现有研究多采用自填问卷收集数据方式,尽管这种主观评价的方法是当前实证研究领域流行的研究方式之一,但因问题的回答会受到调查对象主观感受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应尽可能利用客观数据源。②对于环境扫描行为的维度既不全面又难以量化的指标,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简化,往往是通过某方面来反映问题的全部,可靠性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找到一个可靠的方法,尽量客观地度量环境扫描行为,分析它与绩效的内在联系、影响路径,仍然需要后续学者进行大量的探索。③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组织的外部环境,而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环境的作用。大数据时代,组织的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影响环境扫描的因素也会变得更为复杂。组织内部资源与能力、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等内部环境因素应该被纳入将来的研究框架中,从经验的、概念性的分析,过渡到注重实证检验和实际应用,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将是大势所趋。④以往学者多是基于自身的研究视角探讨环境扫描的某些理论或实践,理论模型相对简单,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然而,环境扫描本身就是一个交叉研究领域,涉及的理论知识面较广,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在模型构建和研究方法方面下更大功夫。

参考文献:

[1]Aguilar F J.Scann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M].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67.

[2]DaftRL,Sormunen J,Parks D.Chief executive scanning,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and company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2):123-139.[3]Auster E,Choo C W.Environmental scanning by CEOs in two Ca-nadian industri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

tion Science,1993,44(4):194-203.

[4]Elenkov D S.Strategic uncertainty and environmental scanning:The case for institutional influences on scanning behavior[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4):287-302.

[5]Aldehayyat J S.Environmental scanning in business organisations [J].ManagementResearchReview,2015,38(5):459-481.[6]Bedford D,Harrison F.Leveraging environmental scanning methods to identify knowledge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transportation[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5,19(3):579-592.[7]秦韬.组织论与环境扫描(上):企业领导运用情报的行为方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19(5):55-59.

[8]秦韬.组织论与环境扫描(下):企业领导运用情报的行为方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19(6):52-56.

[9]王知津.竞争情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0]包昌火,谢新洲.竞争环境监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1]钟晨.环境扫描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以电子信息行业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12.

[12]钟晨.竞争环境扫描对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的概念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4):59-65.

[13]钟晨.竞争环境扫描对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1):100-105.

[14]王萍,支凤稳,沈涛.竞争情报扫描、动态能力与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3):50-57,106.

[15]支凤稳.环境扫描对企业知识创新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16]张丽华,曲建升,李延梅.国外环境扫描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8):49-52.

[17]Hambrick D C.Environmental scanning and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2,3(2):159-174.[18]BealR.Competing effectively:Environmental scanning,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small manufacturing firm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0,38(1):27

-47.

[19]Zhang Xue,Majid S,Foo S.The con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scan-ning to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Singapore Journal of Libra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1,40(7):65-88.

[20]Elci N.An exploration of open innovation:An environmental scan-ning perspective[D].College Park:University of Maryland,2009.[21]Qiu Tianjiao.Scanning fo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A managerial perspectiv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8,42(7/8):

814-835.

[22]Tuan L T.Leading to learning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J].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2013,20(3):216-239.

[23]Luu T.Knowledge sharing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J].Market-ing Intelligence&Planning,2014,32(3):269-292.

[24]Ebrahimi B P.Perceived strategic uncertainty and environmental scanning behavior of Hong Kong Chinese executives[J].Journal of BusinessResearch,2000,49(1):67-77.

[25]王琳.企业经理人的信息查寻行为———环境扫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4):35-44.

[26]邵玉磊.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高管环境扫描行为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14(7):69-74.

[27]宋新平,杜宏,陈梅梅,等.国际环境扫描的概念辨析及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SpaceⅡ软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2):97-101.

[28]董小英,鄢凡,刘倩倩,等.不确定环境中我国企业高管信息扫描行为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6):127-135,147.[29]简兆权,毛蕴诗.环境扫描在战略转换中的作用分析[J].科研

沈涛,赵树宽,李金津,等.国内外环境扫描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3):137-143,93

管理,2003,24(5):84-87.

[30]邓学衷.电力企业理财环境扫描初探[J].华北电业,2001(4):4-5.

[31]Maree C.Environmental scanning:What it is and how to do it[M].Melbourne:Thinking Futures,2009.

[32]Ngamkroeckjoti C,Speece M.Technology turbulence and environ-mental scanning in Thai foo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Asia

Paciic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8,20(4):413-432.[33]Hambrick D C.Environment,strategy,and power within top man-agement tea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1,26

(2):253-275.

[34]Choy W.Environmental scanning in an age of globalisation: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J].Journal of the

NUS Teaching Academy,2012,2(1):5-23.

[35]Liao Jianwen,Welsch H,Stoica M.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and scanning behavior: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maturity

[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Strategy,2008,19(1):15-29.[36]Haase H,Franco M.Information sources for environmental scan-ning:Do industry and firm size matter?[J].Management Deci-

sion,2011,49(10):1642-1657.

[37]DuncanRB.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

terly,1972,17(3):313-327.

[38]Bourgeois L J.Strategy and environment: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1980,5(1):25-39.[39]Dill WR.Environment as an influence on managerial autonomy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58,2(4):409-443.[40]MilesRE,Snow C C,Meyer A D,et al.Organizational strategy,structure and proces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1978,3(3):546-562.

[41]Boyd B K,Fulk J.Executive scanning and perceived uncertainty:A multidimensional model[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6,22(1):

1-21.

[42]Temtime Z T.Environmental scanning behavior of small and medi-um firm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Evidence from botswana[J].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01,1(3):263-269.

[43]McGee J E,Sawyerr O O.Uncertainty and information search activi-ties:A study of owner-managers of small high-technology manufac-

turing firm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3,41

(4):385-401.[44]Fahey L,Narayanan V K.Macro-environmental analysis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M].New York: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86.[45]Ebrahimi B P.Environmental complexity,importance,variability and scanning behavior of Hong Kong executives[J].International BusinessReview,2000,9(2):253-270.

[46]Sawyerr O O.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environmental scan-ning activities of Nigerian manufacturing executives:A comparative analysi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4):287-

299.

[47]Tuan L T.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upward influence behav-ior,team processes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J].Team Perform-ance Management,2013,19(1/2):6-33.

[48]MayRC,Stewart W H,SweoR.Environmental scanning behavior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Evidence fromRussia[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3):403-427.

[49]Stewart W H,MayRC,Kalia A.Environmental perceptions and sc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Convergence in entrepre-neurial information seeking?[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8,32(1):83-106.

[50]HallR.Organizations:Structure and process[M].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Hall,1974.

[51]SubramanianR,Kumar K,Yauger C.The scanning of task environ-ments in hospitals: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Research,1994,10(4):104-115.

[52]Hough JR,White M A.Scanning a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yna-mism:Gathering information for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J].

Management Decision,2004,42(6):781-793.

[53]Ngamkroeckjoti C.Environmental scanning of the corporate prac-tices in Thailand[D].Bangkok:Assumption University of Thai-land,2000.

[54]姜黎辉,张朋柱,龚毅.企业环境扫描行为研究综述[J].经济管理,2008(19):177-185.

[55]包昌火.对当前我国情报工作发展方向的几点建议[J].情报杂志,2014(5):1-2.

作者贡献说明:

沈涛:撰写论文初稿;

赵树宽:提出论文选题,构建论文研究框架;

李金津:参与文献搜集与整理,撰写部分内容;

支凤稳:负责论文后期修改。

ResearchReview on Environmental Scanning at Home and Abroad

Shen Tao Zhao Shukuan Li Jinjin Zhi Fengwen

School of Management,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isting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anning(ES),points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contents and rich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relevant scholars to better grasp the ES problems.[Method/process]Aiming at the domestic and

(下转第93页)

郭顺利,张向先,李中梅.面向用户信息需求的移动O2O在线评论有用性排序模型研究———以美团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3):85-93.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11]郭国庆,陈凯.消费者在线评论可信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10(32):17-23.

[12]王倩倩.一种在线商品评论信息可信度的排序方法[J].情报杂志,2015(3):181-185.

[13]张林,钱冠群,樊卫国,等.轻型评论的情感分析研究[J].软件学报,2014(12):2790-2807.

[14]彭岚,周启海,邱江涛.消费者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1(8):205-207,244.

[15]李志宇.在线商品评论效用排序模型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4):62-68.

[16]林先杰.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17]龚思兰,丁晟春,周夏伟,等.在线商品评论信息可信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3(11):202-207,180.

[18]GooSeeker.MetaSeeker[EB/OL].[2015-09-05].http:// www.gooseeker.com/product.[19]武汉大学ROST虚拟学习团队.ROST CM6[EB/OL].[2015-03-05].http://www.fanpq.com/soft/uploadsoft/ROSTCM6.

rar.

[20]王聪,刘启华,曹宇,等.融合情境的移动美食推荐系统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255-260.

[21]数据堂.台湾大学NTUSD简体中文情感极性词典[EB/OL].[2015-09-05].http://www.datatang.com/data/11837.[22]张吉军.模糊一致判断矩阵3种排序方法的比较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3,25(11):1370-1372.

[23]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14(2):80-88.

作者贡献说明:

郭顺利:数据处理、分析,论文初稿写作;

张向先:论文框架设计、方向指导,论文审阅修改及最终定稿;

李中梅:数据处理,实验设计。

Study on the UsefulnessRanking Model of Mobile O2O OnlineRevi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s Information Demand:Taking an Example of Meituan

Guo Shunli Zhang Xiangxian Li Zhongmei

Management School,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In order to accurately find out the useful online comments to meet users’infor-mation needs,this paper ranks the users’online review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sefulness and helps users make con-sumption decisions.[Method/process]Firstly,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xpert consultation,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O2O users online reviews,this paper selects8indicators which affect the usefulness of mobile O2O online reviews,and weights them with the fuzzy AHP method.Then it quantifies them with the quantitative method,calculates and sorts them through the weighted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and builds a usefulness ranking model.Finally,the online reviews data of Meituan products are collec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ranking results of Meituan origi-nal reviews,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method.[Result/conclusion]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p online reiews ranked with the usefulness ranking model of mobile O2O online reviews,contain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d refer to multiple dimensions of products or services,which can better meet the users’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needs and provide with greater reference value for consumer decisions.

Keywords:users’information demand mobile O2O online comment usefulness FAHP grey relational analy-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sis method

(上接第143页)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of ES,the authors systematically comb and analyze a large number of classic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ES,and mainly review from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concept of ES,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mension of environment.[Result/conclusion]Foreign studies about ES is more and the research area is comprehensive,relevant re-search about ES starts late in our country and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field of 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three kinds of environmental classification methods and three dimensions of ES are widely used in studies of ES;related researches about ES also need to be paid further attention.

Keywords:environmental scanning environmental classification dimensions research revie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