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罗德住宅设计设计分析

施罗德住宅设计设计分析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又名乌德勒住宅。设计人:格里特·托马斯·维尔德。

风格:光滑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的玻璃,横竖线条错落搭接的构图,与荷兰著名风格派画家蒙特里安的绘

画有极为相似的意趣。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由此可以看到风格派对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

20世纪20年代,一位颇具独立意识的荷兰女性,楚斯·施罗德——施雷德夫人在一位年轻设计师格里特·里特维德的帮助下,终于拥有了梦想中的房子,而这栋房子按照她的要求打造出来的二层小楼日后竟成了现代家居设计的鼻祖,荣耀地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 建筑位于城市边缘的普林顿·亨德利克兰街道旁的一块用地,这是一个偏僻的地方,接近郊区,它的旁边是一座“丑陋笨拙”的传统公寓。但这块用地最大的优点就是从它可以眺望对面广阔的郊外,那里是一片树林、牧场、运河的低地。

施罗德住宅建造在连接住宅的端头,依附于红色的砖砌山墙上,所以有三个外露的立面,可以得到的砖砌山墙上,所以有三个外露的立面,可以得到充分的光线和空气,并且可以观赏田园景色,里特维尔德概括其选址的特点为“光线、空气、空间和自由”。

我们先来看看施罗德住宅的平面图:

很明显,建筑把功能空间(及悬吊平台和阳台体积)从立方体的核心离心式地甩出去。平面由正方形进行增加和减少,渐渐地从矩形的矩形转变到不规则的多边形。

然后我们看一下其人流动线图:

对于以上二图,我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字相互串通、首尾相连、关系紧密。不像别的建筑有明确的功能空间的区分。

整个建筑都是由简单的几何形体穿插拼凑起来的,各

个部分组合严谨有序,色彩用红黄蓝三原色,简单明了,充满设计色彩,简约而不简单,

充分体现荷兰风格派的特点。现代风格建筑的开端。

整个设计从室内到室外,从体形到色

彩都典型地体现了风格派的理论,比较符合建筑造型艺术要点。他利用建筑板材、支架色彩的变化,使建筑形体产生了雕塑一般的效果。施罗德住宅底层尚可谓传统:排列于一个中心楼梯的是厨房和三个起居室,生活区在楼上,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人的开房区,除了一

个单独的卫生间和一个浴室。上层是作为生活空间它被用于各种形式的开放和细分,这是通过滑动和旋转板而实现的,当家

人要睡觉时就会把房间隔开,但是在白天,他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当被全部分割时,生活层包括三个卧室,浴室和起居室,在此状态以及开放状态之间是各种各样可能的排列,每个排列皆可提供其自身独特的体验,立面是平面和线条的拼贴,其构件有目的地相互远离,看起来像相互滑过,这使若干露台成为可能。像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一样,每个构件都有自己的形式,位置和颜色,颜色被选作加强立面的可塑性:表面为白色而阴影为灰色,黑色的窗户和门框,以及一些在原色中的线性元素。

设计师十分大胆地大面积使用红黄蓝三原色的搭配,使室内充满简约明快,活跃的氛围,但是又很经久耐看,不显俗气。

家居一般采用明朗色调,比如他设计的红蓝色椅子。即使到了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这个设计还是那么发人深思,很是美。

尤其让我最喜欢的是它的排窗设计。十分简单,使用直线和简单的白色来做成,一方面是采光,使室内十分明亮,照在充满三原色的房间,十分有意思,明快,简约,另一方面,是很避重就轻得烘托他想要三原色充斥房间的想法,这就很好的符合了他一开始的

设计想法。其实,整个室内,当然包括室外,都是用了这种明快的线条,也是受到包豪斯当时所崇尚的少即是多的影响。非常美观,其次是其洁白的墙面,也是融入了白色派的元素。

明快的线条、洁白的墙面、简单的三原色、丰富和舒适的室内空间,而最令人愿意呆在这个空间的还是环境,施罗德住宅拥有优雅的环境,室内环境不必多说了,设计师十分精巧的设计,相比也是有所了解,其与室外环境的融合也是十分美观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植被,白色的墙体在绿色中显得十分明显,但并不突兀,反而显得很一体,柔美的

绿植,明快的线条,难道不是天作之合?

历时5年的建造让这房子成为最能体现里特维德建筑与设计观念的作品,也让两人由友情转为爱情,他们在这座共同设计的房子中生活了一辈子,直到1964年里特维德去世……

施罗德住宅设计分析

室内空间设计

乌德勒支住宅

乌德勒支式住宅(又名施罗德住宅) 简介: 乌德勒支住宅(SchroderHouse,1924年),荷兰的乌德勒支,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设计。新造型艺术运动以及里特维德的代表作。简洁的平面构成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细部处理上表现出许多生活细节。 由里特维德设计的这座住宅大体上是一个立方体,但设计者将其中的一些墙板、屋顶板和几处楼板推伸出来,稍稍脱离住宅主体,这些伸挑出来的板片形成横竖相间、错落有致、纵横穿插的造型,加上不透明的墙片与透明的大玻璃窗的虚实对比、明暗对比、透明与反光的交错,造成活泼新颖的建筑形象。 如果注意一下万·陶斯柏等人在前一年(1923年)所绘制的一个住宅设计图解,我们就更能了解风格派建筑的特点了。里特维德设计的这所住宅,可以说是风格派画家蒙特里安的绘画的立体化。 建筑理念: 乌德勒只是住宅强调面的因素,所以大面积的形体如烟囱、阳台板以及入口处的垂直白墙面等垂直构建掩饰住了这些构建后面的水平向构建,譬如阳台板向下压得很深,完全挡住了阳台跳梁和地板的视线,从而净化了立面:水平向与垂直向的相交方式的第三种模式是二者皆不出头,强调含连续性,给人含蓄、精细之感。1923年底,里特维尔德设计了荷兰乌德勒支市郊的一所住宅,这是他第一件重要的建筑作品,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各个部件在视觉上的相互独立。通过使用构件的重叠、穿插以及使用原色来强调不同构件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开放和灵巧的建筑形象。室内陈设也体现了与室外一样的灵活性(图7-11),楼层平面中唯一固定的东西就是卫生间和厨房,因

而可以自由划分,适用于不同的使用要求,外部的色彩设计也同样用在室内,以色彩来区分不同的部件,又富于装饰意味。 作品展示:

施罗德住宅

施罗德住宅建筑分析 建筑师: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 (Gerrit Thomas Rietveld) 里特维德简介: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父亲是当地一位职业木匠,里特维德从7岁起 就开始在父亲的作坊中学习木工手艺。l911年他开设了自己独立的木工作坊, 同时开始以上夜校的方式学习建筑绘图。里特维德不是建筑学或设计方面的科 班出身,但他对所学的任何实际知识都非常用心,并始终有独到的理解。在现 代设计运动中,里特维德是创造出最多的“革命性”设计构思的设计大师。 里特维德一生富于革命性,是家具设计史上第一件现代家具的设计人: 19l7~l9l8年他设计并制作了“红蓝椅”,并于次年成为荷兰著名的“风格 派”艺术运动的第一批成员。“风格派”运动是几乎与德国包豪斯齐名的现代 艺术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多才多艺的设计师和理论家提奥·凡·杜斯伯 格,著名现代派画家皮尔特·蒙德里安和里特维德,其中包括许多当时非常 “前卫”并在设计思想上崇尚创新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和理论家。

荷兰风格派: 荷兰风格派又称新造型主义画派,于1917~1928年由蒙德里安等人在荷兰创立。其绘画宗旨是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只用单纯的色彩和几何形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代表人物还有 奥特·凡杜斯堡、巴特·凡·德·莱克等。 “风格派”即是荷兰的一些画家、设计家、建筑师在1917年到1928年之间组 织起来的一个松散的集体,说其松散是因为比起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运动,风格 派运动并没有完整的结构和宣言,参加这场运动的不少人都互相不认识,且参加的 人从没同时展览作他们的作品。他们没有成员身份,唯一能够展示“风格派”风格 的展览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巴黎举行的展览。这场运动的主要促进者是杜斯柏 格,而维系这个集体的中心是这段时间出版的一份称为《风格》的杂志,这份杂志 的编辑者也是杜斯柏格。 一战期间,荷兰作为中立国而与卷入战争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相互隔离。在极少外来影响的情况下,一些接受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观念启迪的艺术家们开始在荷兰本土努力探索前卫艺术的发展之路,且取得了卓尔不凡的独特成就,形成著名的风格派。 风格派正式成立于1917年,其核心人物是蒙德里安和凡·杜斯堡,其他合作者包括画家列克、胡札、雕塑家万东格洛、建筑师欧德、里特维尔德等人。显然,风格派作为一个运动,广泛涉及到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诸多领域,其影响是全方位的。 风格派从一开始就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它反对个性,排除一切表现成分而致力探索一种人类共通的纯精神性表达,即纯粹抽象。艺术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是:简化物象直至本身的艺术元素。因而,平面、直

中国集合住宅规划与建筑设计创新

中国集合住宅规划与建筑设计创新 授课人: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薛峰概述 一、研究框架 二、主要研究内容 1、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集合住宅规划与设计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城市空间轮廓线与层次的变化 ?·城市风貌与人文规划

?·城市色彩韵律与跳跃 ?·建筑形态“露而不争,合而不同,兼容并蓄” 2、从城市经济的角度出发,集合住宅规划与设计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城市产业规划与住区开发 ?·城市土地统筹与住区开发 ?·城市功能配套与住区生活 3、从住区建设的角度出发,集合住宅规划与设计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居住与生活 ?·建筑与细节 ?·风情与环境 ?·地形变化与空间层次 ?·围合空间与邻里交往 ?·技术配置与项目定位 三、中国集合住宅规划与建筑设计创新应考虑的“八大关系”: ?1、住区与城市 ?2、住区与环境 ?3、住区与生活 ?4、住区与风情 ?5、住区与住宅 ?6、住区与细节 7、住区与技术

8、住区与开发 四、本课程内容 综合以上问题的研究,将中国集合住宅规划与建筑设计创新归纳为以下十方面进行讲解: 第一讲、住区主入口规划 第二讲、容积率与开发策略 第三讲、院落单元与环境 第四讲、地形再造与环境 第五讲、车行道路与环境 第六讲、短板结构优点 第七讲、拿来主义风情 第八讲、户型设计亮点 第九讲、细节与材料语言 第十讲、环境部品与品质 第一讲、住区主入口规划 1.1、住区主入口规划分类 1.2、住区主入口风情规划 1.3、城市轮廓线与主入口 1.1住区主入口规划分类

1.1.1、主入口空间与集中环境空间相结合的开敞型入口空间 将景观环境与大尺度的开敞空间相结合,并将休闲、健身等功能融入其中。例如:深圳万科城、北京顺驰领海等主入口。 1.1.2、主入口空间与住区文化活动、生活配套等功能相结合的风情 型入口空间 用适宜的空间尺度,将景观环境与居民文体活动,购物、小型餐饮、会所、居民休闲广场等功能相结合,凝聚人气、展示住区的主题风情。例如:深圳万科四季花城、北京绿城百合苑等主入口。 对于规模较小的组团型住区,将会所作为住区的步行主入口,将会所定义为整个住区的“城市会客厅”,以体现住区的生活品质。 1.1.3、主入口空间密植高大乔木,使其与建筑物形成互映关系的密 植型入口空间 将高大乔木及各类灌木密植于入口空间,以入口空间作为景观节点,运用多种造景手法塑造建筑与植物的融合关系,创造绿茵茂密的自然氛围。例如:深圳中海香蜜湖一号,龙湖佛罗明戈等主入口。 1.1.4、将以上三种手法综合使用并结合地形和住区交通规划形成复 合型入口空间 以上三种手法并非只能独立使用,很多住区加以综合使用,并将主入口空间对外开放,既作为项目开发的展示区,同时又保证了生活配套设施的经营效益。例如:深圳万科城、深圳金地香蜜山,广州星河湾主入口等。

施罗德住宅设计设计分析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又名乌德勒住宅。设计人:格里特·托马斯·维尔德。 风格:光滑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的玻璃,横竖线条错落搭接的构图,与荷兰著名风格派画家蒙特里安的绘 画有极为相似的意趣。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由此可以看到风格派对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 20世纪20年代,一位颇具独立意识的荷兰女性,楚斯·施罗德——施雷德夫人在一位年轻设计师格里特·里特维德的帮助下,终于拥有了梦想中的房子,而这栋房子按照她的要求打造出来的二层小楼日后竟成了现代家居设计的鼻祖,荣耀地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 建筑位于城市边缘的普林顿·亨德利克兰街道旁的一块用地,这是一个偏僻的地方,接近郊区,它的旁边是一座“丑陋笨拙”的传统公寓。但这块用地最大的优点就是从它可以眺望对面广阔的郊外,那里是一片树林、牧场、运河的低地。 施罗德住宅建造在连接住宅的端头,依附于红色的砖砌山墙上,所以有三个外露的立面,可以得到的砖砌山墙上,所以有三个外露的立面,可以得到充分的光线和空气,并且可以观赏田园景色,里特维尔德概括其选址的特点为“光线、空气、空间和自由”。 我们先来看看施罗德住宅的平面图: 很明显,建筑把功能空间(及悬吊平台和阳台体积)从立方体的核心离心式地甩出去。平面由正方形进行增加和减少,渐渐地从矩形的矩形转变到不规则的多边形。 然后我们看一下其人流动线图: 对于以上二图,我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字相互串通、首尾相连、关系紧密。不像别的建筑有明确的功能空间的区分。 整个建筑都是由简单的几何形体穿插拼凑起来的,各 个部分组合严谨有序,色彩用红黄蓝三原色,简单明了,充满设计色彩,简约而不简单, 充分体现荷兰风格派的特点。现代风格建筑的开端。 整个设计从室内到室外,从体形到色 彩都典型地体现了风格派的理论,比较符合建筑造型艺术要点。他利用建筑板材、支架色彩的变化,使建筑形体产生了雕塑一般的效果。施罗德住宅底层尚可谓传统:排列于一个中心楼梯的是厨房和三个起居室,生活区在楼上,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人的开房区,除了一 个单独的卫生间和一个浴室。上层是作为生活空间它被用于各种形式的开放和细分,这是通过滑动和旋转板而实现的,当家 人要睡觉时就会把房间隔开,但是在白天,他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当被全部分割时,生活层包括三个卧室,浴室和起居室,在此状态以及开放状态之间是各种各样可能的排列,每个排列皆可提供其自身独特的体验,立面是平面和线条的拼贴,其构件有目的地相互远离,看起来像相互滑过,这使若干露台成为可能。像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一样,每个构件都有自己的形式,位置和颜色,颜色被选作加强立面的可塑性:表面为白色而阴影为灰色,黑色的窗户和门框,以及一些在原色中的线性元素。 设计师十分大胆地大面积使用红黄蓝三原色的搭配,使室内充满简约明快,活跃的氛围,但是又很经久耐看,不显俗气。 家居一般采用明朗色调,比如他设计的红蓝色椅子。即使到了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这个设计还是那么发人深思,很是美。 尤其让我最喜欢的是它的排窗设计。十分简单,使用直线和简单的白色来做成,一方面是采光,使室内十分明亮,照在充满三原色的房间,十分有意思,明快,简约,另一方面,是很避重就轻得烘托他想要三原色充斥房间的想法,这就很好的符合了他一开始的 设计想法。其实,整个室内,当然包括室外,都是用了这种明快的线条,也是受到包豪斯当时所崇尚的少即是多的影响。非常美观,其次是其洁白的墙面,也是融入了白色派的元素。 明快的线条、洁白的墙面、简单的三原色、丰富和舒适的室内空间,而最令人愿意呆在这个空间的还是环境,施罗德住宅拥有优雅的环境,室内环境不必多说了,设计师十分精巧的设计,相比也是有所了解,其与室外环境的融合也是十分美观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植被,白色的墙体在绿色中显得十分明显,但并不突兀,反而显得很一体,柔美的 绿植,明快的线条,难道不是天作之合? 历时5年的建造让这房子成为最能体现里特维德建筑与设计观念的作品,也让两人由友情转为爱情,他们在这座共同设计的房子中生活了一辈子,直到1964年里特维德去世…… 施罗德住宅设计分析 室内空间设计

浅谈日本小户型住宅设计

浅谈日本小户型住宅设计 文章摘要:日本普宅以小户型为主,其中集合住宅户型面积一般在90平米以下,居住着工薪阶层和青年家庭。由于特殊的区位和建筑物资短缺等原因,日本在住宅设计和产品研发上追求精益求精,形成了长期坚持开发小户型、注重细节且舒适的开发理念。 关键词:集合住宅小户型布局紧凑人性化 1.日本小户型住宅发展历史 日本小户型住宅起源于战后伊始。当时,日本的1700万户中约有420万户缺房,为了在短期内缓解住房短缺的问题,日本政府建造了大量集合住宅,其中大部分为面积在40—90m2不等的小户型。最初的标准设计方案是在1949年提出,最有代表性的是面积只有40 m2的公营住宅标准设计51C型,成为该时期住宅设计的原型。1953年前后,社会经济水平有所提高,新一代建筑师们提出了nLDK型方案,即以L(起居室)、D(餐厅)和K(厨房)为住宅的基本要素,以起居室为中心,布置各房间,连接n个卧室。这种类型的住宅通过标准化构件的设计和推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降低了造价,使大量生产和普及推广成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住宅紧缺问题。由于卧室面积和个数的可变,可衍生出不同的类型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很受居民们的青睐,这一形式直到现在仍为日本城市住宅的主流。 2.日本小户型住宅现状 2.1小户型仍是日本集合住宅的主流户型 目前,日本集合住宅由政府、“住宅公团” 及开发商进行开发,多为租赁形式。除市中 心的部分高层住宅外,以低层和多层为主, 呈现低层高密度的特征。日本小户型集合住 宅主要为大城市中的工薪阶层和青年家庭 服务。此类住户的基本家庭结构为2—3口人 的核心家庭模式,因此,三室户成为集合住 宅的主流户型。在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日 本,为节约土地、争取较高的容积率,日本 集合住宅的户型平面多为瘦长型,总面宽较 小,三室户为8m左右,而进深相对较大,11m —13m左右(不含阳台和走廊)、户型面积一 般较小,在不计阳台、外廊等公共面积的情 况下,多数户型都在90平方米以下,三居室 的套内面积也基本上在80方米左右。 2.2平面布局相当集约、高效、科学 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而 今,其住宅平面和户型结构设计已逐步趋于 成熟,达到了集约、高效、科学的布局。在 总体布局上,除了普遍采用大进深、小开间、 单面外廊、公用电梯楼梯的布局外,还采用 日影斜线法精确控制建筑日照间距,建筑层 高控制在2.6—2.8m,以降低建筑总高度, 减少建筑间距。大进深、小开间的矩形平面 节地效果十分显著,但同时带来套内自然采

安藤忠雄 六甲集合住宅

六甲集合住宅 安藤忠雄 100345 陆垚

建筑由一系列单元构成,每个单元长5.8米,宽4.8米,其剖面顺着山势而设计,平面对称,建筑物之间空隙泽设计了上下交通的阶梯,他们使整个建筑物统一起来,同时,它们也可作为小广场。 各个单元在斜坡上组合在一起形成阶梯状,于是每个单元都有开阔的视野,设计的意图就是想让生活在单元里的人们走到跌落的屋顶上去与自然交流。 1983年六甲集合住宅一期完工时,安腾又开始着手设计位于它附近的第二组住宅集合体。如果说安藤在一期工程中试图创造纯粹的居住环境,那么,在二期工程中则引入了公共空间。刘家几个住宅二期与六甲一期一样建于60°的斜坡上。六甲一期占地仅1900平方米,配置20户。 整个项目设计建立在5.2×5.2平方米的网格上,其中的每一组建筑为一个正方形平面,每边长为网格边长的5倍。整个项目就由两组遮阳的建筑组合在一起。

地表式 跌落布局 目的: 一、每个单元都有面向山下的开阔视野 二、使跌落的屋顶成为人们与自然环境交流、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室外空间

山体呈60 度的倾斜,从上往下看,住宅楼与其说是建在山坡上,不如说是建在几乎垂直的陡壁上,这在建筑学上无疑是一个挑战。安藤采取把斜面削平之后深挖、将建筑“栽”在地下的方法。如此一来,限高和遮蔽率的问题迎刃而解,六甲山集合住宅成了一个地上2 层、地下1 层、加起来共10 层的标准小户型模范住宅社区. 中央楼梯沿坡地笔直而上,穿过整栋建筑,成为整个建筑的轴线。住宅单元不止在轴线两侧,有很强的秩序感,无论是坡度还是体量上都与环境十分和谐,融入了整个山体。

小型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大型建筑或建筑群则会大面积覆盖或使用山地,如何协调建筑与山体的关系是一个主要问题。六甲集合住宅是一个颇为成功的例子。安滕忠雄觉得之前日本的山地建筑对山地的破坏和影响较大,他希望用一种新的方式使建筑融入山体。保持着城市的密度与特性,从1981年开始的六甲集合住宅工程沿着山势向下一直延伸到大阪海峡的水边。背倚六甲山,前方俯瞰神户市区和大阪湾,沿山的斜面,一个裸露着混凝土的现代风格的复合住宅楼呈阶梯状嵌在山坡谷地上。这幢不大的建筑,宛如在绿树掩映的山麓上故意安放的一个由混凝土盒子和玻璃组成的装置玩具,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惊人地融 合,浑然天成。

施罗德住宅分析

施罗德住宅 李硕 0923211017 建筑师: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 建造地点:荷兰乌得勒支 建成日期:1924年 建筑流派:荷兰风格建筑派 施罗德住宅是荷兰风格派建筑最杰出和最具典型性的代表,其简明的几何体块,错落的线、面穿插,素朴而鲜明的颜色组合,都与荷兰风格派画家的绘画有着极为相似的意趣。它将视觉要素和建筑理念从传统的解释中分离出来,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是现代建筑非常重要的开端。里特维尔德的施罗德住宅在内部和外部都是对其之前的所有建筑学的根本性颠覆。这个双层住宅建在一排连栋房屋末端,但它并不试图与其相邻的建筑物相联系。其内部并没有房间的静止堆积,而是动态的可变的开放区。 平面图: 住宅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各部分都由面与线构成,是一座由简洁的几何体块、光滑的墙面、形状简单的大片玻璃所组成的高低参差、横竖错落的建筑。建筑立面由一些不同方向、不同比例的方块和长方块穿插而成,充满了单纯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建筑表面涂抹着以白色为主的朴素色彩,杂以不同深度的棕色,鲜明地反映出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组合的风格派特征。栏杆是金属的水平细管,和外部构成十分统一。整个构图充满了大小、方向、形状的巧妙穿插和对比,并不对称,却因共同的简洁纯净的风貌而十分统一和谐。就像是蒙德里安式绘画的立体化,若即若离,充满想象的意趣。 在建筑空间的安排上,住宅的另一设计者施罗德夫人提出是否“不用墙但仍然可以分割空间”的要求,里特维尔德便产生了“活动隔断”的想法。于是,他打破了常规的设置,设计创造了“活动隔断墙”的新手法,将楼梯放在中央,而没有像通常那样放在角落。围绕着它,房屋可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利用异常灵活的隔断墙来自由地分割空间,构成流动的变化。除椅子外,室内家具全部是固定的,式样简洁明快,充分显示出设计者的匠心所在。这种构思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 施罗德住宅自建立之初,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就进行着不断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完善与改进建筑的设计。整个设计从室内到室外,从体形到色彩都典型地体现了风格派的理论,比较符合建筑造型艺术要点。它利用建筑板材、支架色彩的变化,使建筑形体产生了雕塑一般的效果。

六甲集合住宅设计分析

六甲集合住宅设计分析 一、最初的构思 六甲山原来是一座岩石山,滑坡现象经常发生,安藤的业主委托的建设用地前面有一小块平地,后面是树木茂盛的陡峭斜坡,坡度有六十度。关于如何处理这个坡度,业主的回答是必须做一面坚实的护崖墙。于是安藤便在这是来了灵感,想利用靠在六十度斜面上的护崖墙设计一座集合住宅。这就是浩大工程的开始。 二、必须越过的墙 最初的想法是设计成将帆船埋在绿丛林的建筑。但城市规划的高度限制为六米,所以就放弃了。 安藤有好些建筑就是因为有经济性、社会性、法律法规等问题上有这些或那些的不如易,因此有很多设计没有建成。在设计六甲集合住宅时安藤总结了经验,使其变成了现实。 三、方案与施工 在设计方案定下来之前,他们考虑了很多方案。 最初的方案是将市区中常见的连这个盒子式的住宅错一下位,住宅横着一排,是一个乏味的建筑。住在后面一栋建筑的人只能看到前栋建筑的后壁。 由于施工危险,大的建筑公司不给施工,找了个小的建筑公司,最后安藤和他们一起在那个很危险的随时可能塌方的斜坡上施工。最后六甲集合住宅用了五年的时间在1983年圆满竣工。 但是安藤希望每户都能体会到外部空间生活的乐趣,但是通过这个设计他明白了日本人大部分并不愿意在室外生活。他们在上六七点离家上班,回到家已经是夜

里十点以后了,对于无法享受生活乐趣的日本人来说,设计中的大阳台是没有意义的。 从断面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住宅分成两个部分(平地部分、坡地部分)。平地部分为六层建筑,在四层的地方与坡地部分相连接。坡地部分每两层为一个单元沿山坡呈台阶而上,上面的单元依托下面的单元支撑,最下面的单元完全接地,这样就使得上面的荷载有序得传递到最下面一个单元的地基,这个办法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建筑接地的面积,使60度的山地建筑成为可能。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最下面那个完全接地的单元,只要有了这个单元山地的坡度就不会对建筑建造造成任何影响。 四、建筑与安全 第二期是一座不到六米的网格互相重叠着的14层集合住宅,50户的平面全部都是不同的。从原理上讲,集合在一起居住,就是为了设计出很宽松的公共空间的概念。即使有,也是设在不见阳光的北侧,所以人们都不愿意到这里来。 之后又设计了最复杂的方案。各家各户都有一个自己的小庭院,每户面积从36平米到70平米,有单层户型,也有跃层户型还有一些户型的门厅设计了很高的上下贯通空间。每户平面都是不同的,成了非常有魅力的建筑。

现代性在建筑中的体现

现代性及其在建筑中的体现 盛希晨3110103566 一.现代建筑派的起源 1.历史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带来先进的资金、技术与设备,它们突破地域的限制被带到欧洲与北美各地区,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放,而生产方式的机械化又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大调整,新的研究手段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口也在成倍的激增,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资本主义开始走向政治舞台。对于功能单一化的传统古典主义建筑来说,它已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而随着许多新技术、新材料的问世,使能更节省成本、时间、功能更加多样化的新型建筑的产生成为可能。 2.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 进入19世纪,整个欧美地区迈入了工业化时代,由于资本主义阶层对物质财富的执着追求,随之便出现了具有功能化、多样化、复杂化的建筑。如出现了同时具备展示、交流、交易等功能的商业博览会、银行机构等。功能型多样性的建筑更能迎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古老传统的古典主义建筑则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其多功能需求。 而后现代派建筑产生的一个巨大历史推动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由于世界大战过去之后所留下的断壁残百业待兴的局面,城市、街道、建筑被无情的炮火炸得面目全非,一幢幢成本低廉样式崭新功能齐全的现代主义建筑高效快速的拔地而起,城市与街道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原貌。 3.战后初期建筑探新运动 此时,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仍流行与战后初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依旧有着一席之地。不过当时对历史建筑的复兴已经不那么严格,经常是有些混杂的产物,因此更多的被称为古典主义或者新古典主义。 把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建筑样式凑合在一座建筑中的折衷主义建筑也不断出现。1923年建成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The City of Stockholm)就是一个有名的例子。这个包括了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威尼斯、哥特的以及文艺复兴等不同时代的和不同地区的建筑样式组合成这座折衷的浪漫主义建筑。尽管这座建筑形象优美,但设计思想是向后看的,它缺少新的时代气息。 上述保守派的建筑思想在一战后由于政

国外小户型强悍的户型设计图

国外小户型强悍的户型设计图 家展示几张关于日本小户型的户型图,从户型图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家居生活的要求和特点。 在空间布局上,日本的集合住宅由于外廊式结构,多从北侧入户,户型平面呈“十字形”,即:户型中间为走廊,卧室靠近住宅入口玄关附近,沿走廊两侧布置,并不强求南向;住宅中部一般为卫浴空间和厨房,厨房不要求必须对外开窗;起居室则位于最南端,一般与餐厅相连,共同构成餐起空间;和室(榻榻米)作为日本特有的第二起居空间,一般与起居室相邻设置;一些可间接采光而不必直接临窗,从而节省了面宽。日本住宅的主要点为:餐起并置、餐厨相连,卫浴空间分区设置,储藏空间分类灵活分布。 比起中国的住宅,日本的户型设计在功能区分上有三个特色,一是厨房位于户型中部,多为开敞式与半开敞式。二是卫生间常按使用功能分为洗浴、化妆、如厕三个各自独立空间,使业主既拥有了完整的卫浴功能。日本的住宅面积虽小,但储藏空间丰富,且设置位置考虑周到、分类明确。 总的来说,日本住宅重视空间的流动和视线的贯通,户内面积虽小,但门窗洞口及动线的巧妙设计,使得室内空间显得丰富,做到了

小中见大;再加上卫生间的合理分布、储藏空间的有效设置,使住宅空间的利用率高、舒适性强。 70㎡房间布局 门厅位于中央 门厅到南面的起居室由走廊连接、 两侧分布有西式房间、厨房、

卫生间?浴室、 南面配置起居室。 80㎡房间布局 走廊位于中央, 西式房间正对阳台, 走廊东面分布有卫生间、浴室。

起居室位于南面,与上述70平米房间布局基本相同,但这种布局将厨房也配置在了南面。照顾到了家庭主妇的工作 90㎡房间布局——仅供参考。至于为什么90平米在日本还叫小户型抱歉不清楚…… 与80㎡的房间布局并无太大不同,但是由于配置了屋顶阳台,所以使公寓也充满了独户住宅的味道。

施罗德住宅建筑

129 施罗德住宅建筑浅析 廖含璐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摘 要:1924年建成的施罗德住宅是里特维德的代表作之一。它具有体现自然材质的白色抹灰墙面、穿插的空 间以及大片拐角玻璃窗,所有这些使它形成横竖错落的塑形建筑,如同一座三维的蒙特里安绘画。别具一格的施罗德住宅可视为现代建筑的重要开端,虽然也有人批评它是严格遵循“风格派”教条设计的形式建筑:过于突出塑性特征忽略而了其实用性。但它却是现代建筑发展的例证和先导。 关键词:施罗德住宅;风格派;现代建筑;建筑解析 1 里特维德与荷兰“风格派” 1.1 关系概述 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德(Gerrit Thomas Rietveld )是 20世纪初荷兰“风格派”中最具代表的家具设计师和建筑师。“风格派”艺术家倡导设计艺术的几何构图和原色运用。1924 年建成的施罗德住宅是里特维德的代表作之一。它具有体现自然材质的白色抹灰墙面、穿插的空间以及大片拐角玻璃窗,所有这些使它形成横竖错落的塑形建筑,如同一座三维的蒙特里安绘画。别具一格的施罗德住宅可视为现代建筑的重要开端,虽然也有人批评它是严格遵循“风格派”教条设计的形式建筑:过于突出塑性特征而忽略了其实用性。但它却是现代建筑发展的例证和先导。1.2 建筑的促成 从二维平面发展到三维空间,如果说里特维德的“红蓝椅”是有名的“风格派”画家蒙特里安绘画的三维表现,那么施罗德建筑就是在“红蓝椅”基础上的又一延伸。正如“风格派”核心人物凡?杜斯堡指出的观点:建筑具有“要素性、经济性、功能性、非纪念性、动态性、形式上的反立方性和色彩上的反装饰性。” 2 建筑环境与外观 2.1 周围环境 建筑座位于荷兰乌特勒支市一条街的尽头,后部紧靠一排低层连排住宅的端头。周围建筑大多具有红墙黑瓦、双坡屋顶的特征。建筑正面为宽阔的街道,并无太多遮挡,因此光线能通过条形大窗引入室内。施宅虽建于1924 年,但8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感受到他的别具一格而给人的“前卫”气息。 2.2 看似支离破碎,实际细节入微、统一规划 细节的处理上,体现在墙面“风格派”的色彩设计:既对比又和谐,体现出统一的设计观。墙面线条虽层次多变,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每部分的组合都有它特定的道理。例如:只在小面积的建筑支架上着颜色规划、门的颜色设计为与白墙形成鲜明对比的黑色使入口醒目。 水平地板与垂直墙面的延伸和退进、色彩的运用让建筑物呈现凹凸有致的外观。虽然这样的处理使得建筑物整体轻盈,具有漂浮感和雕塑性。但过多的追求“风格派”的设计 效果使得建筑显得过于形式化。3 从平面到立面 3.1 一层平面:平面即离心,又向心 一层平面大轮廓为矩形,但室内为区域划分,作了不规则的墙体设计。外墙的封闭性被打破,平面“从承重墙的阻隔和穿孔式开口的限制中解放出来。” 产生动态而通透的效果。楼梯位于偏离平面中心的离心,连通上下建筑物的上下两层。门厅、书房、工作间、储藏间、女仆房、厨房环绕楼梯布置。各空间的联系紧凑有序,浪费较小。3.2 二层平面:开放可变的平面 二层平面为施罗德别墅设计的重点。经过里特维德与委托人的多次沟通,决定把二层作为起居活动的主要空间。此空间最大的特点是流动性强,整个二层平面除洗浴间采用固定墙体,其余三个卧室、一个起居室都采用活动的隔断墙封开,随着隔断墙的开、闭房间的功能也随之改变:白天的大活动空间在夜间变成各自私密的小空间。 3.3 抛弃传统,打破对称——“平面的水平穿插、立面的纵深穿插” 平面并非规制的几何形,承重并没有放在拐角的立柱上,所以墙面能自由布局。加上悬吊阳台、平台的穿插,平面展现出一种不规则的延伸、拼贴、缩减的效果。与平面相同,立面也在纵深方面做了设计:大面积的玻璃、转角窗的利用使房间采光优良,结构墙的突出给立面增添活力。 4 空间解析 4.1 “反立方体”的建筑——建筑空间的穿插 平面和立面的可变性,直接导致了空间的相互渗透:楼梯空间上升突出于平屋顶。玻璃封顶,不仅使空间有层次产生变化,也解决了楼梯间的采光问题。室内卧室延伸出半封闭的阳台,使室内外空间相连接。虚空间与实空间的对比,让人在置身其中的时候感受到空间的节奏和韵律。4.2 建筑投影 建筑外墙延伸出的悬吊阳台、支架不仅拓展二层平面,也为下层形成遮蔽效果。在光线的作用下,在建筑外墙上形成投影,赋予建筑生命力。在功能上,悬挑结构的阴影正好打在建筑入口或窗沿上方,也起到隐藏建筑入口、遮蔽强光的作用。

浅析南方集合住宅紧凑型中小户型设计策略

第11期(总第199期)规划设计_ 浅祈南方集台住宅紧凑型中小户型设计策略 王剑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房地产快速发展促使住宅建筑设计从粗犷型向精细化转变,而集合住宅建筑设计的中小户型成为工作的 重点。针对南方集合住宅中的中小户型的特点,强调空间尺度以设计对象、生活方式、家居装备为依据,通过合理设计策 略用精准尺寸来组织户型设计,以提升户型高使用率、高性价比、高舒适度。 关键词集合住宅;建筑设计;中小户型;空间尺寸;生活方式;家居装备;家居级配 0引言 房地产市场经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总体呈现出房屋总 价越来越高,户型使用面积越来越小的趋势。住宅建筑设计 工作方式从“黄金时代”的“糙、快、大”向“白银时代”的“抠、磨、小”转变。中小户型设计成为工作中主要任务。 现代派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把住宅比作“居住的机器”。虽 然这句名言颇受争议,但是从中充分说明家居功能和空间尺 寸丝丝人扣紧密关系。中小户型设计不是简单将户型面积缩 小,而是需要高效的功能组合,合理使用极限尺寸,这需要建 筑设计师了解使用对象组成、了解使用者生活方式,运用设 计策略用更为精准的尺寸来组织生活。 1使用对象组成和生活方式 对于二居室的使用对象是一对年轻的夫妇或者是准备 结婚的情侣组成的青年夫妇家庭。这类用户家中暂无小孩,父母偶来看望。他们多为刚参加工作不久,事业处于起步期,时常在加班,平时在家中休闲活动以围绕电脑为主。周末可 能在外聚会活动,偶尔在家招待亲朋。对于三居室的使用对 象是青年核心庭和中年核心庭。青年核心庭-对青年夫妇、孩子(未成年)、二个父母,家駐要以孩子(未成年) 为中心,常需要与父母同住,以便照看孩子生活和学习,工作 之余多数在家里陪伴孩子生活学习。中年核心家庭:一对中 年夫妇、孩子(成年)二个父母。随着孩子外出上学或者工 作,中年核心家庭常住人口变化最为大,有时家中只有中年 夫妇,有时又是三代同堂。伴随子女成年,中年夫妇的个人时 间增加,对于个人的爱好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2户型的设计策略 中小户型的设计策略,一方面要避免自发无序粗放性 “混合性质”空间;另一方面要延续绝对“功能空间组团”的设 计思路也是行不通的。因此既要户型设计上强化“空间利用 紧凑化,功雛用复合化”,又要充分掌握满足不同的需求匹 配使用不同家具装备能力,还要在细节设计上熟练掌握家具 尺寸和施工工艺以及完成面的控制。2.1功能复合化设计 住宅的复合功能空间不是新鲜 的设计策略,但在中小户型设计中 使用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户 型设计中复合化的空间,从面积来 说分隔和交通的面积是可以省略 的;从空间来说连贯的空间给人以 开阔的心理蔽,同时也可能衍生 出为其他功能提供临时使用空间。 ⑴厨餐复合化。在公寓户型的 设计中,考虑到简易酿的使用频 率小,油烟少,空间小等原因,通常 考虑将餐台和开放厨房的柜台结 合,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保证整体空 间的连贯性(姻1。除公寓外,规 范中明确要求酿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这种情况下厨餐复合 化即为将餐厅融人厨房的封闭空间中去。 ⑵客餐复合化。在户型设计中,通常将客厅和餐厅分别 设置为二个厅,这种空间布局空间比较零碎,而对于中小户 型来说空间感觉显得更为局促。无论客餐复合化是南北组合 还是东西组合,将餐厅融人客厅中,减少交通空间的面积,扩 大视觉空间成为家中的核心区⑵图2)。 图2客餐复合化 图1厨餐复合化 ? 45 ■

蒙德里安及其“风格派”对建筑和设计的影响05644692

蒙德里安及其“风格派”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风格派”介绍 “风格派”又称“新造型主义”,是产生于荷兰的一种艺术运动。“风格派”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主张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认为抛开具体描绘,抛开细节,才能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获得人类共通的纯粹精神表现。“风格派”,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并不局限于绘画,它对当时的建筑、家具、装饰艺术以及印刷业都有一定的影响。事实上," 风格派" 内的许多成员正是各艺术领域的积极活动家。 二、彼埃·蒙德里安介绍 彼埃·蒙德里安荷兰画家,是“风格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早期大量作品风格介于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之间。20年代初开始从事纯几何形的抽象创作,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原色红、蓝、黄及灰色,这种画被称为新造型主义。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净化,只有用抽象的形式,才能获 得人类共同的精神表现。蒙德里安是立 体派的代表人物,最典型的作品是油画 《百老汇爵士乐》。晚年移居纽约,大 幅度扩展创作领域,对建筑、工艺和设 计产生很大影响。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 画派的先驱,与德士堡等组织“风格派”, 提倡自己的艺术“新造型主义”。 百老汇爵士乐 三、蒙德里安及其“风格派”对建筑和设计的影响 1.“风格派”建筑:施罗德住宅 施罗德住宅设计人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

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是现代建筑非常重要的开端。里特维特受美国建筑师弗兰克·赖特的影响,施罗德住宅风格完全是“风格派”的立体性展现。 1.1蒙德里安构图对施罗德住宅立面的影响:

集合住宅调研报告

一、所在城市住宅发展进程的总体描述,重点描述影响这种进程的主要原因。 1.适用经济型(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后,全国开始开展试点小区建 设,也从规划设计理论、施工技术及质量、 四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推动我国住宅建设 科技的发展。在规划设计上,根据住宅建设 规模迅速扩大的需求,开始实施,统一规划、 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建设模式。 小区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特征:逐步重视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开始研究居住空间对人们的心理影响。 2.发展转变型(20世纪90年代) 这是城市化进程逐步加速的阶段,这一 阶段的关键词是“过渡”,我国尝试了一系 列的住宅制度改革。这是时候开始提出了小 康的设计理念和功能原则。 特征:全面重视居住空间(室内和室外) 对人们生理、安全、心理的影响,是发展 转变的探索和实践阶段。 3.景观舒适型(21世纪) 这是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 阶段,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战略,建 立起了"人-建筑-环境"互相统一协调 的整体设计观念,和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平 衡的生态设计观念。住宅科技含量提高, 住宅建筑节能由点到面展开。住宅单体设 计与组群规划结合,以人为本,注意节约 用地,出现了功能合理、环境优美、布局 紧凑并各具特色的住宅组群。小区在基本 服务设施上大大提高,新增了会所、健康 中心、大型停车场及物业管理。 特征:初步形成了住宅建筑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二、所选典型住宅小区所处环境及现状的有效描述,如图纸、照片、文字等,重点描述周边城市环境与住宅小区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这次我主要选择适用经济型,发展转变型和景观舒适型三类住宅进行分析。 (1)适用经济型(1983年完工的某小区) 1.这是三门峡某单位的老家属院,现在居住在这个小区内的大多是一些退休职工和老年 人。 2.该小区距离市中心600米左右,位于市中心西侧,所以并不吵闹。 3.该小区周围生活配套设施很多,小区正对面是比较大的一个 医院,平时人员来往密集,会有一些嘈杂;距离小区东侧 400米左右有一个小学,500米左右有一个中学,方便孩童

世界著名的住宅设计师代表作全赏析文档

世界著名的住宅设计师代表作全赏析 来自:新永川(互联网) | 点击数:1683 | 发表时间:2008-10-10 22:18:47 | 编辑:新永川薇 袄 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06~1916年) 建筑师:E.沙里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 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 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师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中,把重点放在造

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 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

分析施罗德住宅

47 施罗德住宅(乌德勒支住宅) 建筑师: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 设计人G.里特维尔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是现代建筑非常重要的开端。 2风格 20世纪初荷兰美术界出现“风格派”的艺术流派,倡导几何形体与纯粹色块的组合与构图。风格派对现代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这座由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里特维尔德设计的位于荷兰乌德勒支市的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在建筑领域最典型的代表。简洁的体块,大片的玻璃,明快的颜色,错落的线条,与荷兰风格派画家蒙特里安的绘画有极为相似的意趣。这座住宅1924年建成。 简介 里特维尔德设计的施罗德住宅,位于荷兰中部乌得勒支省首府乌得勒支市。20世纪初,世界建筑学领域涌现出一支崭新的流派---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派。其成员为一批年轻的建筑师,他们摆脱传统设计理论的束缚,大胆创造出许多适应工业化社会需求的形式新颖的建筑。他们强调简洁的设计概念,重视实用性、经济性、广泛采用现代建材。里特维尔德的施罗德住宅由荷兰建筑师格里特·里特维尔德为图卢斯·施罗德--施雷德夫人及其三个孩子所建,建于1924年。她定制的是被设计为最好没有墙壁的住宅。该住宅是“荷兰风格派运动”建筑的最为知名的样例之一,大概也是唯一正宗的荷兰风格派运动建筑物。格里特·里特维尔德,生于荷兰中部城市乌德勒支。他是荷兰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大师。他没计的一些经典作品,对于世界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派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里特维尔德的施罗德住宅在内部和外部都是对其之前的所有建筑学的根本性颠覆。这个双层住宅建在一排连栋房屋末端,但它并不试图与其相邻的建筑物相联系。其内部并没有房间的静止堆积,而是动态的可变的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