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描述煤氧化过程中失碳速率的新模型

一种描述煤氧化过程中失碳速率的新模型
一种描述煤氧化过程中失碳速率的新模型

一种描述煤氧化过程中失碳速率的新模型1

顾俊杰1,2,李大伟1,2

1.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2.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 (221008)

E-mail: jundaxiagjj@https://www.360docs.net/doc/2c6645160.html,

摘要:碳元素脱离煤体转移到气态产物中是煤氧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为描述出煤失碳速率的动力学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并从理论及实验两方面予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以程序升温方式将煤加热,使其从常温氧化至110℃的过程中,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描述出失碳速率,还可解释一些失碳特征的成因。

关键词:煤自燃;标志性气体;失碳速率;煤氧化;矿井火灾

煤炭自燃是矿井的主要灾害之一。为了研究煤的自燃特性,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众多的测试方法[1,2]。从测试方法所能直接测定的宏观参数的角度,笔者将其分成四类:第一,以测温度为主,获得温度(或温差)对时间(或温度)的曲线,如绝热氧化法[3],交叉点法[4],差热分析(DTA)[5];第二,以测重量为主,获得重量对温度的曲线,如热重分析(TG)[6];第三,以测热量为主,获得热量对温度的曲线,如差示扫描量热(DSC)[7];第四,以测试气态产物的成分及浓度为主,获得气体产物浓度及浓度变化速率对温度的曲线[8]。

煤的低温氧化过程是认识煤自燃的关键阶段,然而,上述四类方法中的大多数在研究煤低温氧化过程方面不占优势。这是由煤低温氧化过程放热少、生成水、重量变化较小的特点造成的。氧化过程中放热少,使得准确量热困难重重——绝热氧化升温速率极小,绝热测试时间长达几十个小时;在低温阶段(如<110℃)不会出现交叉点,无法用基于交叉点的参数研究自燃特性。低温阶段(尤其是低于85℃)产生的水分,会给DSC等热分析仪的测试准确度造成较大的影响。重量变化极小,与热重分析仪的精度处在同一数量级上,使得测试结果具有较大误差。庆幸的是,煤低温氧化过程中有规律地产生多种标志性气体,且这些气体浓度可以通过气相色谱仪进行准确测定,这使得以测试气态产物的成分及浓度为主的方法成了研究煤低温氧化特性的首选。

低温氧化过程中,涉及的气体主要有氧气、热解产生的气体(如烷稀烃)及氧化产生的气体。国内外学者通常选取其中的一种气体对氧化过程建模。其中,耗氧是由四部分因素引起的,即物理吸附、化学作用(包括化学吸附与化学反应)、氧气在煤孔隙结构中的扩散及从主流气体到煤表面的扩散。能够反应氧化进程的氧气是化学作用所消耗的氧气,然而这部分耗氧量究竟多少难以确定。热解产生的气体有多种,氧化生成的气体究竟是CO、CO2、H2O中的哪几种还存在争议[2],因此不管用哪一种气体,都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热解产生的气体及氧化产生的气体。由此可见,直接采用其中的一种气体对氧化过程建模存在若干问题。

换一个角度看,煤氧作用生成气态产物的过程,实际是碳、氢、氧等元素从固态煤转移到气相的过程。气态产物中的碳元素完全来源于煤,而煤失去的所有碳元素也完全转移到气相中。定义单位时间内生成的气态产物中所含碳元素的总量为失碳速率,单位mol/s。既然气态产物是有规律地生成的,失碳速率必定会呈现一定的特征。由于氧化产物及裂解产物中均含有碳元素,因此失碳速率能代表热解所产生气体及氧化所产生气体的总体特征。与氢元素相比,碳元素更易准确测定,因为水分的相变波动不会给失碳速率造成影响;与氧元素相比,碳元素来源更为单一,它完全来自于原煤,而所失氧元素还可能来自于实验所用的氧化

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0674088的资助。

性气体(空气)中。

由此上述分析可见,从失碳角度研究煤的氧化特性不失为一个较有前景的视角。然而,国内外专门报导失碳速率模型的文献极少[9],停留在唯象性地描述,缺少理论分析[9]。本文提出一种描述煤低温氧化失碳速率的新模型,并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予以证明。

1. 模型内容

该模型的基本观点为:

1)煤的氧化过程是煤与氧气发生反应致使煤失去碳元素C 、氢元素H ,并产生氧元素O 及少量硫元素S 的过程。反应过程可以用下式表示:

21234O a C a H a O a S +??→+++煤

(1)

式中C 、H 、O 、S 分别指生成的气态产物中包含的所有碳、氢、氧、硫元素。a 1~a 4为元素计量系数。

2)若以恒定程序升温速率加热煤,使其与流态空气发生上述反应,则在该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温度Tcr , 其数值通常在60℃左右,在其前后,失碳速率将有较明显的变化。并且,从室温到110℃的范围内,失碳速率与煤温度之间的关系符合如下模型:

1*exp[1/(273.15)]2*exp[2/(273.15)]Rc A B t A B t =+++

式中,Rc 为失碳速率,mol/s ;t 为煤的温度,℃;A1、A2为总指前因子,A1、A2、B1、B2均为可以由实验测定的经验常数,其中,在室温~Tcr 的温度范围内,A2取为0;在Tcr ~110℃的范围内,A1取为0。也可以说,该模型认为,在整个温度范围内发生的反应分为两类,两类反应先后发生:从室温~Tcr ,仅发生第一类反应,自Tcr ~110℃,仅仅发生第二类。

2. 模型的理论推导

在煤与氧反应失去碳元素的过程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假定满足:

1)失碳速率与氧气浓度的某个幂次n (即反应级数)成正比,该温度范围内,n 恒定不变,活化能E 、指前因子0k 均不随温度变化;

2)失碳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阿仑尼乌斯方程;

3)失碳反应速率与关于平均粒径的某个单值函数()f d 成正比;

因此,由(1)式可得:

102exp()()(273.15)

n C O E R a k C f d R t =?

+ (2)

式中,令A=102()n O a k C f d ,B= -E /R 。实验过程中所用干空气中氧气浓度为定值,由于所用

煤样的平均粒径不变,因此()f d 也是确定的。结合前提假定1)

,可知A 与B 均为常数,代入式(2),可得: *exp(/)Rc A B t =

当在室温~Tcr 及Tcr ~110℃的范围内分别满足上述假定时,可得11*exp(1/)Rc A B t =、22*exp(2/)Rc A B t =。因此,在室温~110℃的范围内失碳速率与煤温度之间的关系符合:

1*exp[1/(273.15)]2*exp[2/(273.15)]Rc A B t A B t =+++

式中,在室温~Tcr 的温度范围内,A2取为0;在Tcr ~110℃的范围内,A1取为0。证毕。

3. 实验验证

3.1 程序升温实验

取大块煤样内部的煤,破碎后筛分出40~80目(0.20~0.45mm )的颗粒50g 作为实验煤样。实验系统如图1所示,主要由控温系统及气体分析仪构成。将煤样置于铜质煤样罐内,再将煤样罐置于程序控温箱中。连接好气路和温度探头(探头置于煤样罐的几何中心),检查气路的气密性。首先,通入纯氮气,在30℃恒温运行十五分钟,目的是尽可能清除吸附于煤样中含有碳元素的气体。之后,以程序升温的方式加热煤样,并通入50ml/min 的干空气。当煤样每达到一个预定温度时,从离罐气体中取样分析气体成分和体积浓度。

3.2 实验数据

从实验直接获得的是各温度时离罐气体的成分、各成分的体积浓度及出罐气体压力p 。假定:i R 、i a 分别为出罐气体中第i 种气体组分的摩尔生成速率和体积浓度,T 为气体温度,

R 为气体常数,

_V 气为气体流速,即为50ml/min 。则由公式_

i R pV =气i a /(RT)即可换算出i R 。 实验温度范围内,出罐气体中含有碳元素的气体有且仅有CO 、CO 2、

CH 4、C 2H 6、C 2H 4、C 2H 2、C 3H 8,显然,其中的碳元素均完全来源于煤样。因此,煤样各温度处的摩尔失碳速率可以由下式换算出: 24242226382()3C CO CO CH C H C H C H C H R R R R R R R R =++++++

式中R 均为摩尔生成速率,下标代表相应的气体。

由此,得到了三个代表性煤样在各温度下的摩尔失碳速率,如图2所示。

图2 三个煤样在各温度下的失碳速率

Fig2 curves of loss rate versus temperature of three coal samples

3.3 模型的确定

以朱仙庄876机巷煤样为例。作出该煤样失碳速率自然对数ln Rc对其热力学温度倒数1/(t+273.15)的曲线,如图3。

图3 失碳速率自然对数对其热力学温度倒数的曲线

Fig3 natural logarithm of loss rate of a coal sample versus reciprocal of its thermodynamic temperature

由图3可以看出,存在一拐点将整条曲线分成两段,每段均呈现出明显的线性特征。由拐点位置确定出该煤样的临界温度Tcr为65℃。在煤样起始温度~Tcr及Tcr~110℃这两个温度段内分别对实验数据作线性拟合,再经简单变形即可得失碳速率模型。按照同样的方法处理剩余煤样,求得的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求解出的模型及误差分析

Table1 the model worked out and error analysis

煤样温度区间(℃)失碳速率模型最大相对误差

(%)

平均相对误差

(%)

30~65 Rc=1.27e-7exp(-202.99/(t+273.15))

朱仙庄876机

巷65~110 Rc=2.33e-4exp(-2772/(t+273.15))

6.52 2.50

40~65 Rc=4.31e-6exp(-2158.3/(t+273.15))

长广矿中央采

区65~110 Rc=0.82exp(-6292.1/(t+273.15))

6.52 4.23

30~65 Rc=9.28e-6exp(-1683.8/(t+273.15))

北皂矿煤样

65~110 Rc=0.75exp(-5513.5/(t+273.15))

4.75 2.52

3.4 模型效果分析

采用最大相对误差及平均相对误差评价拟合效果,计算方法如下:

1

max(||/);[(||/]/n

i i i i i i i Y y y Y y y n ==?=?∑最大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

式中,Yi 为在实测温度xi 处由模型计算出的值,yi 为在实测温度xi 处的实测值,n 为实验数据点总个数。

如表1所示,采用该模型拟合,三个煤样的最大相对误差均不超过6.6%,平均相对误差都小于5%。由此可见,该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描述效果是比较好的。

3.5 该模型对一些失碳速率特征的解释

由图2可以发现,在相同温度下不同煤样的失碳速率会有较大的差异。由模型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由于其表观活化能不同,还因为其总指前因子存在差异。而总指前因子存在差异,是因为煤质不同造成同温度下其指前因子、反应级数及每消耗1mol 氧气产生的碳元素的物质的量不能完全相同。

同时,同一种煤在两个温度段内失碳速率也有较大差异。由表1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其活化能及总指前因子均有较大改变。进而认为,同一种煤在不同温度段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有着较大差别。

4. 结论

提出了一种新的描述煤氧化过程中失碳速率的模型,并从理论及实验两方面予以验证。研究表明:

1)在以程序升温方式将煤从常温氧化至110℃的过程中,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描述煤的失碳速率,还可解释一些失碳特征的成因;

2)总指前因子对失碳速率有着较大的影响。因而,在鉴定煤自然倾向性的过程中,只考虑活化能而不考虑指前因子的做法是错误的。

参考文献

[1] ZHOU Fu-bao, WANG De-ming. Directory of recent testing methods for coals to spontaneous

combustion[J].Journal of Fire Sciences,2004, 22(2): 91-96.

[2] H. Wang, B.Z. Dlugogorski, E.M. Kennedy. Coal oxidation at low temperatures: oxygen consumption, oxidation products, reaction mechanism and kinetic modeling[J],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2003, 29:487-513.

[3] 陆伟,王德明,周福宝等.绝热氧化法研究煤的自燃特性.中国矿业大学报,2005,34(2):213-217.

[4] A. Kü?ük, Y. Kadιoglu,M.S. Gülaboglu.A study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Turkish lignite: particle size, moisture of coal, humidity of air[J].Combustion and Flame,2003 (133):255~261.

[5] S.C.Banerje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and mine fires, Rotterdam Balkema,1985.

[6] 何启林,王德明.TG-DTA-FTIR技术对煤氧化过程的规律性研究.煤炭学报,2005(1) :53-57.

[7] Garcia P.The use of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to identify coals susceptible to taneouscombustion[J].Thermochemical acta,1999336(1~2):41~46.

[8] 戴广龙.煤低温氧化及自燃特性的综合实验研究[D].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

[9]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典型易燃煤层自然发火期预测研究报告,1995.

A new model for carbon loss rate during coal oxidation

Gu Junjie1,2 , Li Dawei1,2

1.School of Safety Engineering, CUMT, Xuzhou (221008)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Resources & Safe Mining, CUMT, Xuzhou (221008)

Abstract

Transfer of carbon element from coal to its gaseous products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zation of coal oxidation. For description of the dynamic characterization of loss rate of carbon element, a new model is derived, then proved both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Research shows, as for coal oxidation heated by temperature programming from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to 110℃,this model can describe the loss rate of carbon element very well and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some carbon loss characterizations.

Keywords: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dex gas, loss rate of carbon element, coal oxidation, mine fire

作者简介:顾俊杰(1985-),女,江苏启东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煤自燃、安全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平方差公式

1.5平方差公式 1.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以及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理解;(重点) 2.掌握平方差公式的应用.(重点)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2.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并讲解一种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平方差公式.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平方差公式 【类型一】直接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 -5)(3x +5); (2)(-2a -b )(b -2a ); (3)(-7m +8n )(-8n -7m ); (4)(x -2)(x +2)(x 2+4). 解析: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解:(1)(3x -5)(3x +5)=(3x )2-52=9x 2-25; (2)(-2a -b )(b -2a )=(-2a )2-b 2=4a 2-b 2; (3)(-7m +8n )(-8n -7m )=(-7m )2-(8n )2=49m 2-64n 2; (4)(x -2)(x +2)(x 2+4)=(x 2-4)(x 2+4)=x 4-16. 方法总结: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2)右边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3)公式中的a 和b 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类型二】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便运算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013×1923 ; (2)13.2×12.8. 解析:(1)把2013×1923写成(20+13)×(20-13 ),然后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2)把13.2×12.8写成(13+0.2)×(13-0.2),然后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解:(1)2013×1923=(20+13)×(20-13)=202-(13)2=400-19=39989 ; (2)13.2×12.8=(13+0.2)×(13-0.2)=132-0.22=169-0.04=168.96. 方法总结:熟记平方差公式的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地球系统的碳循环文字资料

地球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在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之间,CaCO3、MgCO3、CO2,、CH4、(CH2O)n(有机碳)等形式相互转换和运移的过程。 碳循环的重要性: 1、植物的光合作用驱动的碳循环不但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食物,而且是煤、石油、天然气和森林形成的前提,为人类提供在时空上可以调节的基本能源。 2、受到全球碳循环调节的大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由于可以吸收由地表放射回来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因此,碳循环通过调节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而调节地球表面温度,使其适合生命的发展。 碳在圈层间的循环和效应: 1、大气碳库是联系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大气中的碳来说,岩石圈和人类活动圈是其净源,水圈和生物圈可能是源也可能是汇。 2、海洋具有储存和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影响着大气二氧化碳的收支平衡,有可能成为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最主要的汇。大气二氧化碳不断的与海洋表层进行碳交换,浅层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并通过生物化学过程向深部转移;海洋是碳酸盐沉积的主要场所,由陆地水文系统输送到海洋的碳酸盐成分,主要在温热带海底沉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碳并且向深海和海底沉积物输送。 3、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是全球碳循环中受人类影响最大的部分,全球碳循环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来自陆地生态系统。 4、地球内部的二氧化碳通过地热区、活动断裂带或火山活动不断的释放出来,直接进入大气圈或存储在沉积地层中形成二氧化碳气田;在岩溶作用中,一方面由于碳酸盐的溶解通过水从大气吸收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由于钙化的沉积则向大气圈释放二氧化碳。 影响碳循环的因素 一、碳循环的载体 1、生物因素 (1)动物因素 动物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体,当然C是组成一切生命的最基本的元素,所以地球上的碳循环无处不在,动物主要是以消费者的形式出现的,他们不但呼吸排放CO2,而且它先是使碳循环在其机体里合成葡萄糖,然后转化成身体的各个组织或排除体外的排泄物,等到他们死亡,尸体又被其他微生物分解,因此完成了碳循环中的使碳从有机界过渡到无机界(2)植物因素 植物一方面通过呼吸作用排除二氧化碳,一方面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合成含碳有机物,是大自然天然吸收二氧化碳的工具,而且使他转化成生物赖以生存的能源物质 (3)微生物因素 微生物通过分解动植物尸体,把有机碳转化为无机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 影响碳循环的主要因素包括了生物和非生物,几个方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动物作为消费者是二氧化碳的主要产生者,而植物又是转化二氧化碳的主体,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去分解动植物的有机体,所以世界上才不会有堆积如山的尸体,使有机碳变成了无机碳,是碳循环过程中又以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生产者,那么地球上的动物和有些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使全球气候变暖,改变地球环境 2、非生物因素

平方差公式(一)学案

平方差公式(一)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3.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学法指导 (一)探究平方差公式 自主探究: 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观察上述算式,你发现什么规律?运算出结果后,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同学们分别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叙述这个公式. 用字母表示: 平方差公式是多项式乘法运算中一个重要的公式,用它直接运算会很简便,但必须注意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才能应用. 在应用中体会公式特征,感受平方差公式给运算带来的方便,从而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二)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在例1的(1)中可以把3x看作a,2看作b. 即:(3x+2)(3x-2)=(3x)2 - 22 (a + b)(a - b)= a2 - b2 同样的方法可以完成(2)、(3).如果形式上不符合公式特征,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转化工作,使它符合平方差公式的特征.比如(2)应先作如下转化: (b+2a)(2a-b)=(2a+b)(2a-b). 如果转化后还不能符合公式特征,则应考虑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解:(1)(3x+2)(3x - 2)= (2)(b+2a)(2a - b)= (3)(-x + 2y)(- x- 2y)= 例2:计算: (1)(y+2)(y-2)-(y-1)(y+5) 解:(1)(y+2)(y-2)-(y-1)(y+5) 应注意以下几点:

平方差公式

14、2、1平方差公式 课标要求 能推导平方差公式:(a+b)(a-b) =a2-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2 能力训练目标: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类比和建模的思想。 3个性品质目标: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学会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获益。 教学过程 (一)、善激(创设情境,引入目标) 李大爷有一块菜地,如图正方形中的阴影部分。为了创建和谐社区,欲在此地建一个公园,以供居民休闲,李大爷非常高兴,欣然应允。办事处决定另批给李大爷一块长方形菜地,它的一边比原正方形边长多y米,另一边比原正方形边长少y米。你能帮李大爷判断一下,李大爷现在的这块长方形菜地与原来菜地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了?你会用几何方法解释吗? 学生板书两块地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提出问题:这两块地的面积相等吗?你会不会比较? (二):善习(回忆旧知引向新知)

习旧知 (1)(3x+2)(x-2);(2)(1+a)(1-3a); (3)(x+5y)(x-5y);(4)(y+z)(y-z). (三):善学(依标自学,寻疑思疑) 预习课本P107页内容,根据多项式相乘完成下列问题。 (1)(x+2)(x-2) (2)(1+3a)(1-3a) (3)(x+5y)(x-5y) (4)(y+3z)(y-3z) 做完之后,观察以上算式及运算结果: 1、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2、那么如何用字母来表现刚才同学们所归纳出来的特殊多项式相乘的规律呢?如何用语言来描述? (四):(善研)小组合作,问疑释疑 针对步骤三中的练习和问题,小组成员间互相对查答案,对于不同答案,要说明自己的理由。 【学生回答】 用语言描述就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五)善导(教师主导,点拨升华) 表扬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出课题──平方差,并说明这是一个平方差公式和公式中的字母含义.可以用(a+b)(a-b)表示左边,那么右边就可以表示成a2-b2了,即(a+b)(a-b)=a2-b2. 【教师讲述】 平方差公式的运用,关键要认识到这里的字母a和b不单指数字还可以是单项式或者多项式。正确寻找公式中的a和b,一切就变得容易了.现在大家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从中得到启发. 习新一: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x+3)(2x-3);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课时练习( 含答案)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等; 产生氧气的途径是。大气中的氧气的含 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和物质的燃烧 等运动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 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自然界中的氧是在不断循环变化的。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单质和化合物的形态出现,碳在自然界中也是可以循环的。碳的循环主要通过CO2来进行的。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是植物经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化合生成有机物,在一作用中又以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 (2)是植物被动物采食后,有机物被动物吸收,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硪,并通过释放回大气中又可植物利用。 (3)是动植物残体被分解,以及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人生态系统和碳循环。 3.温室效应 大气中等温室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从而产生。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55%,其他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氯氟烃等。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①;②;③;④。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②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 (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开发新能源;③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题型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1)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填“是”或“不是”)缓慢氧化。 (2)下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 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产生氧气 的有。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 法。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氮气(N2) 与氧气(O2)分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该 过程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是,消耗氧气的途 径有(任写一点)。从氧循环的角度分析,早晨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傍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要, 你的理由是 。 题型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 湿地碳循环主要包括2个基本过程:①植物通过绿色叶片的光合作用固定大气CO2并形成总初级生产力,此过程主要受太阳辐射、气温、水分和养分供应等因子的驱动.此过程中植物需要消耗部分光合产物为其自身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同时释放CO2.②植物死亡后其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一部分形成转化成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organiccarbon,POC)和简单的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organic C,DOC),在水介质中经过微生物作用或直接氧化为CO2(HCO-3),一部分形成泥炭,逐年堆积.上层泥炭以及仍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继续参与以上分解转化.此过程是个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受植物残体本身性质、气候条件和周围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开放或半开放的湿地系统,POC和DOC是外界与系统之间碳交换的2个重要形态,它们在湿地系统的碳收支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至少应当具有底部土壤、水体介质和生活在介质中的有机体 ,并且具有完整的营养级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链条。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均由实体和过程组成 ,湿地的碳循环也不例外。一般来说 ,它一方面包含了碳库 ,另一方面又包含碳库之间的碳通量。碳库之间的碳通量变化是由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引起的。作为实体的湿地碳库可以区分出3 种碳库类型 :活生物区碳库、碎屑碳库 (多由动植物残体组成) 和被溶解气体碳库 (即水溶无机碳库) 。同理 ,湿地碳循环的过程也可分为生物过程、物理/ 化学过程和分解过程(后者大部分为生物分解 ,也有小部分的物理和化学分解) 。碎屑碳库是目前湿地中最大的有机碳库 ,远远超过湿地中细菌、浮游生物、动植物区系有机碳量。 泥炭地及其他类型浅水型湿地的碳循环 泥炭地、草本沼泽和三角洲冲积湿地是几种较为常见的浅水型湿地。其中 ,泥炭地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湿地类型 ,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尤其是在北半球北部的中高纬度地区。泥炭地占全球湿地面积的 50 %~70 % ,总面积达 400 万km2,碳储量为世界土壤碳储量的三分之一 ,相当于全球大气碳库碳储量的75 % (Joosten H andClarke D. ,2002)。1996 年和 1999 年的 Ramsar会议已把泥炭地列为国际重要湿地类型加以保护。据Joosten 等(2002) 估计泥炭地碳的蓄积速率为 20~30 gC·m- 2yr- 1,加拿大泥炭地包含有 200 ~450 Pg(1Pg = 1Gt = 1015g) 碳 ,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泥炭地资源。目前许多研究表明 ,占世界大部分泥炭地的北部地区在未来可能变得更温暖 ,同时也表明中部大陆地区变得更干旱 ,沿海地区变得更湿润 ,但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 NPP 和分解都与湿度和热量条件紧密相关 ,如果气候变化真如预料的那样 ,泥炭地的碳动态变化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潜在变化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变化趋势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平方差公式证明推导过程及运用详解(数学简便计算方法)

数学简便计算方法之平方差公式证明推导及运用详解 平方差公式是小学奥数计算中的常用公式。 通常写为: a2-b2=(a+b)x(a-b) 它的几何方法推导过程是这样的: 如下图所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DEFG为正方形,边长分别为a和b,求阴影部分面积。 显然,阴影部分面积有2种求法。 第一种方法 阴影面积=大正方形面积-小正方形面积 即,阴影面积=a2-b2 (G老师讲奥数) 第二种方法 作两条辅助线,延长FG、EG,分别交线段AB、BC与点H、J。 阴影面积=四边形AEGH面积+四边形HBJG面积+四边形GFCJ面积 跟G老师一起分别计算下上述三个四边形的边长吧。

分别计算出三个四边形的边长后, 我们发现四边形GFCJ=四边形AEGH面积。 接下来,我们将四边形GFCJ旋转后挪到四边形HBJG右侧。 即如下图所示,将③移到④后, 纯手绘,就认为和上边的图一样吧 此刻, 阴影部分的面积=①+②+④组成的大矩形面积。 阴影部分面积=(a-b)x[b+(a-b)+b]=(a-b)x(a+b)。 因为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都是计算阴影部分面积, 所以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a2-b2=(a+b)x(a-b) 当然,代数方法也可以证明。 令A=(a+b), (a+b)x(a-b) =Ax(a-b) =Axa-Axb (乘法分配律) =(a+b)xa-(a+b)xb(代入A=a+b) =a2+ab-ab-b2 =a2-b2 【例题】计算:48x52+37x43 分析:48和52刚好都与50相差2,37和43刚好与40相差3。 48x52+37x43 =(50-2)x(50+2)+(40-3)x(40+3) =502-22+402-32 =2500-4+1600-9 =4087 这类题目往往不会明确告知你需要用什么技巧简化计算,关键在于自己要熟练掌握,牢记于心,灵活运用。(更多知识总结,在“G老师讲奥数”)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课程论文]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摘要:随着近些年温室效应的加强及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全球碳循环体系中,已经发生了初步的变化,在地球系统中,海洋、大气和陆地以及其中的生命与非生命部分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人类正在以各种方式根本性地改变着地球的各种系统和循环。碳循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包括碳元素在各个储库的贮存和在不同储库之间的流通。不同时间尺度的碳的自然循环都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人类活动触动了这种平衡机制,成为当前全球碳循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本文主要探讨碳循环的概念及其变化的原因,并对减缓碳循环变化提出展望与建议。 关键词:碳储库;碳循环;人类活动 引言: 碳元素不是地球上丰度最高的元素,但它独特的原子结构使其成为存在形式最为复杂的元素,也是地球上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元素有4个共价键,这些键很容易跟其他元素链接成长而稳定的复杂分子,以吸收、储存、交换周围环境的物质和能量。自然界的碳稳定同位素有 C和 C两种,丰度分别为98.89 和1.11 ,我们熟知的MC是碳的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是5 730 a。碳元素的自然赋存状态有单质和化合物,其中包括数以百万计的有机化合物。自然界中碳同位素的分馏主要有动力学分馏效应和碳同位素交换反应。从根本上影响碳同位素分馏的是生物因素。但生物过程复杂多变,难以像物理过程那样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而得出准确严谨的解释。这也正是为什么碳循环的研究要比水循环更加复杂的原因。研究自然界中碳的循环规律是揭示地球环境因子变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碳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过程影响着地球气候与环境的变化,CO2。在大气中含量的变化是地球气候发生改变的关键;另一方面,碳是生命物质的最基本元素之一,生命活动是碳元素在自然界进行循环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生命有机物质中碳元素中“轻碳”( C)比“重碳”(坞C)含量高,因此通过研究岩石中碳的同位素

平方差公式教案(公开课)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归纳能力; 2、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3、会用几何图形说明公式的意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运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复习多项式乘法法则 提问:( a+b)( m+n) =_____ 举例:计算( x + 2)( x +5)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王剑同学去商店买了单价是9.8 元/千克的糖块 10.2 千克,售货员刚拿 起计 算器,王剑就说出应付 99.96 元,结果与售货员计算出的结果相同。售货员惊讶地 问:“这 位同学,你怎么算得这么快?”王剑同学说:“我利用了数学课上刚学过的一个公 式。”你知 道王剑同学用的是什么数学公式 吗?学了本节之后,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探索新知,尝试发现 一、拼图游戏 45 45+15 45-15 452-152 151 1、边长为 45 的正方形去掉一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5)后剩下的面积 =45 2- 152=2025 - 225=1800 2、用割补的方法得右边长方形,其面积=( 45+15)( 45- 15) =60 ×30=1800 由此得:( 45+15)(45- 15) = 452-152

二、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 1)(x+1 )(x-1 ) = _____________; 1

( 2)(2+ m)( 2- m) =____________ ; ( 3)(2x+3 )(2x-3 ) =____________ . 依照以上三道题的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①式子的左边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②它们的结果有什么特征? ③能不能用字母表示你的发现? 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式子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这 两个数的差的积,右边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并猜想出:(a+b)(a- b)=a2- b2. 三、总结归纳,发现规律 你能用文字语言表示所发现的规律吗?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a b)(a b) a 2b2 四、剖析公式,发现本质 在平方差公式中,其结构特征为:(a+b)(a- b)=a2- b2 (1)公式左边两个二项式必须是相同两数的和与差相乘;且左边两括号内的第一项 相等、第二项符号相反 [互为相反数 (式 )]; (2) 公式右边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即右边是左边括号内第一项的平方减去第二项的平方. (3)公式中的 a 和 b 可以代表数,也可以是代数 式.五、巩固运用,内化新知 例1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5+6x)(5 - 6x) ; (2) (x+2y)(2y - x);(3) ( - a+2b)( - a- 2b). 解: (1)(5+6x)(5 - 6x) (2) (x+2y)(2y - x)(3)( - a+2b)( - a- 2b) =5 2-(6x)2 =(2y+x)(2y -x) =(-a) 2- (2b) 2 =25-36x 2 =(2y) 2-x2 =a 2-4b2 =4y 2-x2 注意:当“第一 (二 )数”是一分数或是数与字母的乘积时 , 要用括号把这个数整 个括起来,最后的结果又要去掉括号。 情系中考 1、【上海】( a-2b)( a+2b) =____________ 2、【宁夏】( x-y )( -y-x )的结果是() A.-x2+y2 B.-x2-y2 C.x2-y2 D.x2+y2 例 2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02× 98 解: 102× 98 =(100 +2) (100×-2 ) =1002 - 22 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质课教案

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舒才有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的危害,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1.请学生观看视频,思考:生物死后去 哪了? 2.看完视频,引出“循环”,并思考: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 学生观看视 频,思考问 题,回答问 题。 引出“循环”, 从而引出课题

碳循环自 主 探 究 师:不同生物体所含的蛋白质核酸等化 合物的种类各不相同,但生物以及无机 环境的元素种类却具有统一性。可见生 态系统中参与循环的物质应该是一些化 学元素。 师:细胞中最基本的元素是什么 师:那我们今天你就以碳循环为例,来 探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几个小问 题。 师:生态系统由哪两部分构成? 师:无机环境中碳的存在形式是什么? 师: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是什 么? 师:同学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很好。接 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这些 含碳物质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构建起碳循 环的?要求以草原生态系统中具体生物 和物质为例,并用文字和箭头表示。时 间3分钟,开始。 (师巡回指导) 师:好,时间到。我发现同学们很有创 造性和逻辑性,都完成的不错。我们请 同学上来展示你们小组的成果。 师:很好。刚才这位同学构建的循环是 否合理完善呢?我们再请一组同学来点 评一下。 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 生:碳元素 生:生物群落 和无机环境 生:二氧化碳 生:有机物 学生上台展示 并讲解循环图 学生互评,补 充循环图 学生通过合作学 习,小组探究, 理解碳循环的过 程 成 果 优 化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碳循环的过程 已经大致出来了。为了同学们更好的理 解和应用,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过程再简 化一下,并明确途径。 师:首先,无论是草还是其他植物,他 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什么? 师:这些动物是什么成分? 师: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是? 师:剩下的就是无机环境中的CO2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配合老师 一起来确定这四者间进出的途径。 师:大气中的CO2和生产者之间分别通 过什么途径进出? 师:生产者的含碳物质通过什么途径进 入消费者? 思考回答碳循 环途径 生:生产者 生:消费者 生:分解者 生:光合作用 和呼吸作用 生:食物链 学生对知识理解 后的应用以及归 纳总结学习成果 和解题方法

平方差公式讲义

平方差公式专题 一、基本知识 1、公式推导 计算:()()a b a b +- 2、平方差公式及其特征 (1)符号描述:()()22a b a b a b +-=- (2)结构特征: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即含有相同项和互为相反数的项,右边为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3)文字描述: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符号相同项的 例1 计算:()()3232x x +- 变式:计算 ()()()()()12215y y y y +---+ ()()()222x y x y -+-- ()()()2232772m m --- 例2 计算:1001999? 变式:计算2 100991011 ?+ 2、公式的逆用 例3 22 5522x x ????+-- ? ????? 3、公式的推广 例4 计算:()()a b c a b c +++- 变式:计算 ()()x y c x y c --+-+- 4、公式的连续运用 例5 计算: 2111339224x x x ??????----- ??????????? 变式:计算 222221111111111234910??????????----- ????? ????????? ???? K

三、练习 1、下列多项式乘法中,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2323a b a b --+ B.()()3443a b b a -+-- C.()()a b b a -- D.()()a b c a b c +---+ 2、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2111 x x x -++结果正确的是 () A.4 1x - B.4 1x + C.()4 1x - D.()4 1x + 3、计算 ()1()()222323x y x y +- ()2()()66x x +- ()()()32323m n m n --- ()114111010???? + - ???? ??? ()5497503? () 2 220006199819971999 -? ()()()7x y z x y z +--+ ()()()82323a b c a b c -++- ()()()()2292x xy y x y x y ++-+- ()()()()21032422a a a b a b ??-+---?? ()()()()()442211x y x y x y x y +++- 4、先化简,再求值: ()()()211,x x x x +-+-其中1 2 x =- 5、解方程: ()()()()231231x x x x x -+=+-+

平方差公式(一)

平方差公式(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能力目标 1.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达,从而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捷美.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二)教学难点 用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做一做,记作(§1.7.1 A) 第二张:例1,记作(§1.7.1 B) 第三张:例2,记作(§1.7.1 C) 第四张:练一练,记作(§1.7.1 D) 四、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01×1999;(2)992-1 [生]可以.在(1)中2001×1999=(2000+1)(2000-1)=20002-2000+2000-1×1=20002-12=4000000-1=3999999,在(2)中992-1=(100-1)2-1=(100-1)(100-1)-1=1002-100-100+1-1=10000-200=9800. [师]很好!我们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将(1)(2)中的2001,1999,99化成为整千整百的运算,从而使运算很简便.我们不妨观察第(1)题,

2001和1999,一个比2000大1,于是可写成2000与1的和,一个比2000小1,于是可写成2000与1的差,所以2001×1999就是2000与1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即(2000+1)(2000-1);再观察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算出来的结果为:20002-12,恰为这两个数2000与1的平方差.即 (2000+1)(2000-1)=20002-12. 那么其他满足这个特点的运算是否也有类似的结果呢? 我们不妨看下面的做一做. Ⅱ.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和符号表示其规律 [师]出示投影片(§1.7.1 A) 做一做:计算下列各题: (1)(x+2)(x-2); (2)(1+3a)(1-3a); (3)(x+5y)(x-5y); (4)(y+3z)(y-3z). 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什么规律?运算出结果,你又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例验证你的发现? [生]上面四个算式都是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 [生]上面四个算式每个因式都是两项. [生]除上面两个同学说的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例如:算式(1)是“x”与“2”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2)是“1”与“3a”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3)是“x”与“5y”的和与差的积;算式(4)是“y”与“3z”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 [师]我们观察出了算式的结构特点.像这样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它们的结果如何呢?只要你肯动笔、动脑,相信你一定会探寻到答案. [生]解:(1)(x+2)(x-2) =x2-2x+2x-4=x2-4; (2)(1+3a)(1-3a) =1-3a+3a-9a2=1-9a2; (3)(x+5y)(x-5y)

土壤侵蚀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过程与机理

土壤侵蚀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过程与机理 碳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广泛地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沉积岩和生物体中,总的来说,地球上主要有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以及岩石圈碳库四大碳库,并在各大碳库之间不断循环变化。碳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碳循环还与生命活动紧密相联。亿万年来,在地球的生物圈和大气圈中,碳通过生命的新陈代谢,往复循环,生生不息。无疑,碳在各种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决定了其成为最佳研究载体的地位。 碳的蓄积、储量、潜力甚至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生态系统中都存在较大差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以及荒漠湿地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碳主要蓄积在森林之中,它们主要以2种形式储存:一是以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等生物量的形式储存;二是以土壤有机碳的形式储存。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的储存主要是以地表以下植物有机质和土壤蓄积的形式,大部分具有很高的碳年吸收率,农田生态系统吸收的大部分碳通常以农产品及其副产品或废弃物的形式运走或很快释放到大气中。当然下一个作物生长季,碳又被蓄积,如此循环往复。当前,农业土壤经常是一个净碳源,然而如果通过良好的农业措施,如免耕、休耕等,又可以减缓农田碳源的排放,甚至变源为汇。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绝大部分碳储存在土壤中。这些碳蓄积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但也受人类活动及外来扰动的影响,如果载蓄量超过其承载能力,或者火灾频发,都会使碳大量丢失。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几乎全部作为死的有机物存储在土壤中,且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如排水可使碳释放,而造林又可以抵消其排放。在副极地附近的湿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永冻土融化也可能使土壤碳释放进入大气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将碳储存在植物体内,固定为有机化合物,形成总初级生产量,同时又通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进行的各种呼吸途径或扰动将CO2返回大气。其中一部分有机物通过植物自身的呼吸作用(自养呼吸)和土壤及枯枝落叶层中有机质的腐烂(异氧呼吸)返回大气,未完全腐烂的有机质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形成化石燃料储藏于地下;另一部分则通过各种(包括人为和自然的)扰动释放CO2,形成大气——植被——土壤——岩石——大气的碳库之间的往复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

《平方差公式》教学案例

数学教学案例(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2.1) 案例名称:《平方差公式》 所属课程:数学 所属专业:初中数学 授课课时:一课时

《平方差公式》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内容 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2.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的是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平方差公式是学生学习了整式的加减及整式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在已经掌握了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之后,自然过渡到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的乘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的典型范例。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不仅给出了特殊的多项式乘法的简便算法,而且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同时也为以后的因式分解、分式的化简、二次根式中的分母有理化、解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因此,平方差公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理解平方差公式,掌握其结构特点,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运算。 本节课的难点:①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含义,即公式:2 2 = a- +中 b - a ) )( (b b a

的字母a,b可以是具体的数、单项式、多项式、分式乃至任何代数式。正确找准哪个数或式相当于公式中的a,b.②平方差公式的变式应用。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1.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感悟从具体到抽象研究问题的方法;在验证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感知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在运用公式的过程中,渗透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大胆猜想的创新思维品质。 2.目标解析 (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2)让学生经历具体——抽象的过程。从中发现、体会、理解公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观察、归纳、猜想、推理能力,利用几何图形的面积验证公式的过程中,感知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运用

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 式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的推导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就叫做乘法的平方差(a+b)(a-b)=a-b, 公式,22 平方差公式结构特征: 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①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即用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熟悉公式:公式中的a和b既可以表示数字也可以表示字母,还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或者一个多项式。 (5+6x)(5-6x)中是公式中的a,是公式中的b (5+6x)(-5+6x)中是公式中的a,是公式中的b (x-2y)(x+2y)中是公式中的a,是公式中的b (-m+n)(-m-n)中是公式中的a,是公式中的b (a+b+c)(a+b-c)中是公式中的a,是公式中的b (a-b+c)(a-b-c)中是公式中的a,是公式中的b (a+b+c)(a-b-c)中是公式中的a,是公式中的b 填空: 1、(2x-1)( )=4x2-1 2、(-4x+ )( -4x)=16x2-49y2 第一种情况:直接运用公式 1.(a+3)(a-3) 2..( 2a+3b)(2a-3b) 3. (1+2c)(1-2c) 4. (- x+2)(-x-2)

5. (2x+12)(2x-12 ) 6. (a+2b)(a-2b) 7. (2a+5b)(2a-5b) 8. (-2a-3b)(-2a+3b) 第二种情况:运用公式使计算简便 1、 1998×2002 2、498×502 3、999×1001 4、× 5、× 6、(100-13)×(99-23) 7、(20-19)×(19-89 ) 第三种情况:两次运用平方差公式 1、(a+b )(a-b)(a 2+b 2) 2、(a+2)(a-2)(a 2+4) 3、(x- 12)(x 2+ 14 )(x+ 12) 第四种情况:需要先变形再用平方差公式 1、(-2x-y )(2x-y) 2、(y-x)(-x-y) 3.(-2x+y)(2x+y) 4.(4a-1)(-4a-1) 5.(b+2a)(2a-b) 6.(a+b)(-b+a) 7.(ab+1)(-ab+1) 第五种情况:每个多项式含三项 1.(a+2b+c )(a+2b-c) 2.(a+b-3)(a-b+3) +z)(x+y-z) 4.(m-n+p)(m-n-p) 平方差公式(1) 变式训练:1、 2、填空: (1)()()=-+y x y x 3232 (2)()( )116142-=-a a (3)()949137122-=??? ??-b a ab (4) ()() 229432y x y x -=-+ ② 拓展: 1计算:(1)22)()(c b a c b a +--++ (2) ()()()()() 42212122224++---+-x x x x x x

平方差公式教案(公开课)上课讲义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归纳能力; 2、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3、会用几何图形说明公式的意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1、 学会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运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复习多项式乘法法则 提问:(a+b )(m+n )=_____ 举例:计算(x + 2)( x +5)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王剑同学去商店买了单价是9.8元/千克的糖块10.2千克,售货员刚拿起计 算器,王剑就说出应付99.96元,结果与售货员计算出的结果相同。售货员惊讶地问:“这位同学,你怎么算得这么快?”王剑同学说:“我利用了数学课上刚学过的一个公式。”你知道王剑同学用的是什么数学公式吗?学了本节之后,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探索新知,尝试发现 一、拼图游戏 1、边长为45的正方形去掉一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5)后剩下的面积=452-152=2025-225=1800 2、用割补的方法得右边长方形,其面积=(45+15)(45-15)=60×30=1800 由此得:(45+15)(45-15)= 452-152 二、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x+1)(x-1)= _____________ ; (2)(2+ m)(2- m)=____________ ; (3)(2x+3)(2x-3)=____________ . 依照以上三道题的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①式子的左边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②它们的结果有什么特征? ③能不能用字母表示你的发现? 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式子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右边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并猜想出:(a+b)(a- b)=a2- b2. 三、总结归纳,发现规律 你能用文字语言表示所发现的规律吗?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2 2 a- = ( b - + ) )(b a a b 四、剖析公式,发现本质 在平方差公式中,其结构特征为:(a+b)(a- b)=a2- b2 (1)公式左边两个二项式必须是相同两数的和与差相乘;且左边两括号内的第一项相等、 第二项符号相反[互为相反数(式)]; (2) 公式右边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即右边是左边括号内第一项的平方减去第二项的平方. (3) 公式中的a和b 可以代表数,也可以是代数式. 五、巩固运用,内化新知 例1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5+6x)(5?6x); (2) (x+2y)(2y?x); (3) (?a+2b)(?a?2b). 解: (1)(5+6x)(5?6x) (2) (x+2y)(2y?x) (3)(?a+2b)(?a?2b) =5 2-(6x)2 =(2y+x)(2y-x) =(-a) 2-(2b) 2=25-36x 2 =(2y) 2-x2 =a2-4b2 =4y2-x2 注意:当“第一(二)数”是一分数或是数与字母的乘积时, 要用括号把这个数整个括起来,最后的结果又要去掉括号。 情系中考 1、【上海】(a-2b)(a+2b)=____________ 2、【宁夏】(x-y)(-y-x)的结果是() A.-x2+y2 B.-x2-y2 C.x2-y2 D.x2+y2 例2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02×98 解: 102×98 = (100 +2) ×(100-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