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先河,而其理论目标和中心环节是其悲观主义的伦理学,即关于生存意志痛苦的理论,悲观主义几乎成为叔本华哲学的首

要特征。叔本华提出了两种解救人类痛苦的途径,

这种悲剧拯救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味。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内容1.人是痛苦的人。叔本华把意志看作人的本质和内在内容,生存意志体现为欲望和本能冲动,一个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欲望和冲动,就是因为还没有得到满足,是想得到又没有得到,因此,欲望和冲动只能是痛苦。叔本华说:

“任何一种愿望也都是痛苦,愿望的诛求使我们不得安宁,而那种难以忍受的无聊更使我们的生存成为沉重的负担。”[1]

欲望使人不得“安宁”,人只能与痛苦相联系。2.人生是痛苦的人生。按叔本华的说法,分裂性的矛盾伴随着人的一生,因为一个人总是一种欲望得到满足,另一种欲望会随之产生,人生俨如钟摆一样,总是在一种欲望和另一种欲望之间摆来摆去,由于人人都无法逃脱这种分裂性的矛盾,所以人生不可能有什么欢乐和幸福。3.人生是灾祸。叔本华认为,每个人所追求的只能是自己的欲望,别人的欲望是由别人的意志决定的,一个人不会知道别人的欲望是什么,不会按别人的欲望行事,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根本不存在利他主义,自私自利乃是人的“自然立场”。人的“自私本性”使人与人之间和“狼与狼之间一样”,必

然出现争斗、欺诈、战争、人的生活不会有半点和平和谦让。4.人生是无价值可言的。叔本华认为,一个人死了,也就没有了“我的意志”,所以是世界末日;而在这个人生前,世界只会是这个人的意志,因此也只是

“无”;叔本华说,“人生没有任何价值,只是由‘需求’和‘迷幻’所支使活动。这种活动

一旦停止,生存绝对荒芜和空虚便表现出来。”[2]

即是说,除了

在“需求”和“迷幻”下的活动外,人生哪有什么真实性的价值,世界本来是绝对荒芜和空虚,人的活动哪有什么意义可言。5.人生是一场噩梦。叔本华说:“如果我们把人生比作一条由炽热的煤炭铺成的环形跑道,中间有几处清凉的地点,而我们必须在这条跑道上不断奔驰,那么,陷于幻想中的人现在所站的那个清凉地点,或者眼看就要达到的那个凄凉地点,对于他就是一种安慰,而他马上又要离开这个地方到道路上奔驰。”即是说人生受与生俱来的意志驱使,永不会停止。那种所谓“清凉地点”不过是人的“幻想”,是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安慰”,所以人生如一场噩梦。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产生的原因(一)叔本华的哲学背景1.柏拉图“理念”的理论给养。罗素说过:“他(叔本华)承认他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优婆尼沙昙(奥义书)。”[3]

而“理念”学说显然是从柏拉图那里获取理论资源的。叔本华在《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称柏拉图是“神妙非凡的柏拉图”[2]

,从中窥见出柏拉图对他的影响。叔本华明确柏拉图“理念”的矛盾,而他借用柏拉图的“理念”就同时也一同接下了“理念”与现实事物之间的矛盾。在对其进行改造的过程

中,他抛弃掉的是柏拉图的灵魂,用他的

“意志”置换了柏拉图的“理念”,从而清洗掉了“理念”本体论内涵,赋予它可认知的“表象”身份。但它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象”,而是“意志的直接客体性”[4]

2.继承康德关于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世界的分立以及意志高于理性的思想。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将世界分为表象和自在之物的思想,又继承了柏拉图有关理念的思想,进而将这两家思想融合,提出了他自己的思想。他认为,“自在之物是可以认识的,那就是意志,而理念就是意志的直接,因而也

是恰如其分的客体性”[5]

,意志客体化为表象需要理念作为中介,通过理念,意志客体化分为若干等级,每一等级的理念为

该等级的表象确立一个模式。叔本华认为,不仅对表象的认

识是直观的认识,而且认识理念也必须直观。这种直观需要主体必须是纯粹的主体,是摆脱了为意志服务的认识才能达到对理念的直观,进而认识理念[6]。3.从佛教中得到悲观厌世的思想。叔本华虽然是一个西方人,却深信东方的佛教,在他看来,虽然社会的进化在许多

领域都取得了发展,可唯有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仍处于蒙昧阶段,人即不知为何生,也不知为何死,且不知生之意义何在,他认为世界就是表象与意志,意志是世界的自在之物,一切现象都是意志的客化体即表象。在这种生存意志的基础上,

叔本华推出了一幅带有浓厚悲观主义色彩的人生哲学图画[7]

。(二)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基础

叔本华是直接从他的形而上学体系推出他的悲观主义伦理学的。

1.意志这一世界的本质的提出。在叔本华哲学里,意志是指一般世界观意义上的意志,它实际上就是意欲,是一种生存意志、生命意志。从人的内心、人的主观意识领域出发,叔本华得出了“世界的本质是意志”的著名命题。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真正的“自在之物”,是整个宇宙间的真理,而且是最

高意义上的哲学真理。客观世界是意志的客体化。这个自我的意志是无处不在的,但意志的客体化程度有高低大小之分,而人类身上的意志是最完善、最发达、最鲜明的。叔本华正是通过对人的双重认识,进而推出这世界既是表象,又是

意志的。“身体乃是我们认识自己意志的条件”[1]

,“世界和人自己一样,彻头彻尾是意志,又彻头彻尾是表象,此外,再没

有剩下什么东西了。”

[1]

2.从意志出发走向悲观主义。既然意志是世界的本质,那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外在表现、“意志的客体化”。意志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

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8]

意志便是欲求,欲求就是痛苦。“一切追求挣扎都是由于缺陷,由于对自己状况的不满而产

生的,一天得不到满足,就要痛苦一天,况且没有一次满足是持久的,每一次满足反而只是又一新的追求的起点……追求

挣扎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的,没有终止

的。”

[8]

“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黑龙江史志2009.18(总第211)】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盖东芳

崔月政

(长江大学政法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摘要]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这种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厚的哲学背景,叔本华是直接从他的形而上学体系推出他的悲观主义伦理学的,并且他提出了两种解救人类痛苦的途径,即艺术拯救和伦理拯救。叔本华的悲剧拯救理论具有现代性特色,关注人生,人们如何才能从痛苦境遇中得以解脱,是叔本华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叔本华哲学处处洋溢着这种关注人自身的厚重现实情怀,体现了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关键词]叔本华意志

悲观主义

人生哲学

114

(上接第112页)飞禽走兽、鱼鳖虾蟹不与人争饮,不与人争食,并不与人争居。随天地之造化而生,按四时之气化而活,皆有性命存焉……不杀胎、不妖夭、不覆巢,皆言顺时序、广仁义也。如无故张弓射之,捕网取之,是于无罪处寻罪,无孽处造孽,将来定有奇祸也。戒之,戒之。”本着人之外的生物与人同样有生命的观点,道教认为,它们的生命必须得到保护和尊重。为此,道教制订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划,例如,不得“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不得“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不得“用药杀树”,不得“春月燎猎”,此外,还有“禁火,莫烧山林”、“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勿宰耕牛”等等规范。如此之类,不胜枚举。

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道教生态伦理思想是科学未充分发展前思辩的产物,含有不求改造环境等消极因素。这些局限性和不足只能在当代生态哲学的视野中得以弥补和克服。

三、道教生态智慧的现代价值

现代社会信息流通的速度变快了,生活节奏和步伐也变快了,人们对权力、财富的追求,使得人们的生活紧张感加深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异化性,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感加深了。道德感缺失、精神危机等问题都需要人类消除自我中心主义,回归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道教哲学提醒着我们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反思,反思我们的行为、思想、生活状态。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工业文明让人类对生命曾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统治的权力,使得农业文明时代与生物圈相对平衡的力量被打破,全面征服自然界的战争已经造成了生态退化的后果,而事实上人只是大地母亲的孩子。他认为科学的后果仅由科学本身单一的行动使得不到根治的,而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持的人类中心主义,故担当不起拯救自然的使命。相比较而言,佛教、道教的古代万物有灵论、敬畏自然,才有可能担当起拯救地球的使命。

对于道教生态思想的研究,首先有利于人们更加全面的了解道教。道教既是一种宗教,同时也是一种文化。重视对道教文化方面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道教的理解。道教把人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整体中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的生命与宇宙不仅具有同源、同构以及同具有道德性的对应关系,而且互相依赖、互相影响,这充分反映了道教的生态思想。同时,道教还就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提出了许多有意的思想和原则,道教典籍、道教戒律、方术和禁忌中也有着丰富的生态伦理的思想和规范。其次,研究和挖掘道教的生态思想有助于现代生态学以及生态思想的发展,道教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为建构新的生态伦理理念提供思想资源。第三,对于道教生态思想的深入理解并注入实践,对于提高现代人的生态意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将道教生态智慧作为整个社会生态意识的组成部分,可以对全社会普遍的生态意识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33-37.

[2]乐爱国.道教生态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王正平.环境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黄式刚.老子庄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汤燕芬(1984-),女,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生,中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道家道教。

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8]。我们在叔本华的著作里,丝毫看不到半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只能感到人生的痛苦,无休止的烦恼,生存空虚,以及没有任何希望的未来[8]。

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悲剧拯救及其现代意味

1.悲剧拯救的途径。叔本华提出了两种解救人类痛苦的途径,即艺术拯救和伦理拯救。这两条途径分别是通过摆脱为意志服务以及否定意志而予以实现的。

艺术拯救是直观认识(审美的方式),它摆脱了欲求和功利,摆脱了为意志服务的关系,直观到了事物之理念。人们把自己从欲求中分开,孤立地去考察作为意志客体化的表象世界,成为了纯粹认识的主体。“那么,我们都要把艺术看作这一切东西的上升、加强和更完美的发展;因为艺术所完成的在本质上也就是这可见的世界自身所完成的,不过更集中、更完备、而具有预定的目的和深刻的用心罢了。因此,在不折不扣的意义上说,艺术可以称为人生的花朵。”[3]

叔本华认为,艺术拯救是暂时的,伦理拯救才是永久的。伦理拯救是否定生命意志,走上禁欲主义的人生之路,达到清心寡欲、无我无求的涅磐境界。欲求是生命意志的表现,意志愈强烈,人生愈痛苦。只要有意志的存在,人生就被系于欲求挣扎的痛苦和空虚无聊的两极之间,必然得不到解脱。禁欲的实质就是彻底否定生命意志。这种“领悟生命意志之否定的人;从外表看尽管他是那么贫苦,那么寡欢而总是缺这缺那,然而他的心理状况却充满内心的愉快和真正天福的宁静。”[3] 2.悲剧拯救的现代意味。叔本华的悲剧拯救理论具有现代性特色,他的悲剧因果观是悖论性的,既存在现代性的建构因素,又有后现代的解构因素。悲剧拯救的是人生的痛苦境遇,关注痛苦人生,把人从上帝的手中拯救出来,从而走上了一条个人的,世俗化的道路;人生痛苦境遇的解脱把人从上帝世界中,从了无生趣的理性世界中解救出来。关注人生,人们如何才能从痛苦境遇中得以解脱,是叔本华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甚至可以说就是叔本华哲学的最终目的。意志本体的确立是为了说明人生痛苦的根源;审美的愉悦是一种摆脱了欲求忘记了痛苦的人生最幸福的瞬间;禁欲主义的人生之路更是远离着痛苦的现实人生。因此,叔本华哲学处处洋溢着这种关注人自身的厚重现实情怀,体现了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9]。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M].陈晓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4]宋国栋,蒋丽霞.理念:在意志和艺术之间——

—叔本华的”理念”学说的美学意义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7,(1).

[5]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房鸣一.浅谈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认识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

[7]王英.酒神精神的异同比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8]吴雁飞.试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7,(12).

[9]刘泽民,陈科科.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及其现代性意义[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4).

作者简介:盖东芳(1980-),女,山东烟台人,长江大学研究生学院07级学生,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崔月政(1981-),男,山东烟台人,长江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