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2经济学常识考点归纳

选修2经济学常识考点归纳
选修2经济学常识考点归纳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整理教案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

考点一:了解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

㈠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1.斯密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的认识。

⑴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有时是指使用价值,有时是指交换价值。(斯密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⑵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⑶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⑷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2.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1)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存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2)他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㈡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

1.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全部产品要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个部分。

(关于工资与利润的来源。斯密一方面认为,资本出现后,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另一方面,斯密又认为,工资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利润是对资本家垫付的自身生活资料的补偿,是他实际费用的一部分。斯密一方面认为,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认为,地租是地主借给农业资本家使用的自然力的产物,其大小取决于想象上的自然力的大小。)2.斯密关于三种收入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

他的“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则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考点二:理解斯密关于市场作用与自由放任的基本观点

1.斯密的分工理论

⑴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

⑵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

①分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②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③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⑶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因此,他认为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

⑷评价:斯密意识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非常可贵的,但他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2.利用市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⑴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⑵市场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及时、灵活地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本的投向,从

而强调市场的作用。这对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⑶要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实行经济自由。

总结(1.2.):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实行经济自由。

3.通过“看不见的手”实现社会利益的增进:

⑴①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②人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通过追逐个人利益,(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③“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④斯密主张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来增进社会利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⑵评价:①斯密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了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②斯密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4.国家的职能:

斯密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在他看来,国家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守夜人)

考点三:了解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1.自由贸易是自由放任的重要内容。斯密认为,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不只限于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同样可以给参与国带来利益。

2.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3.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①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②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4.评价:

(1)各国多获得的利益,是由国际分工带来的。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

(2)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3)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2)大卫·李嘉图与比较成本理论

考点一:了解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1.李嘉图继承了斯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观点,批判了斯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交换价值的观点,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2.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的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李嘉图将劳动价值论推到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

考点二:了解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1.李嘉图认为,收入分配状况是影响社会财富增长的关键因素。国家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资本积累来自利润。主张降低地租的方式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2.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3.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这是从他的一元劳动价值论必然得出的结论。(李嘉图的上述认识,从质的方面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4.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5.李嘉图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观点。

((1)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工人的货币量,是工人获得的名义工资;工人用获得的货币工资所能购得的生活必需品,是工人获得的实际工资。

(2)名义工资上涨,实际工资不一定增加。)

(3)真实反映雇佣工人生活水平的应该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把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归因为人口的增长,表明他对此问题未能作出科学的回答。

考点三:理解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1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2.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①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②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3.评价: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①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但这一学说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③对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注意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注意:①开放观念和②③风险意识)

④实际上,它同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一样,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1)马克思与《资本论》

考点一: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大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它不仅

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⑶马克思主义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⑷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研究方法,所以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考点一:了解劳动二重学说的含义及意义

1.劳动二重学说的含义

⑴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⑵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价值的源泉是抽象劳动。

2.意义

这一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历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考点二:说明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作用

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⑵它的基本内容是: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②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⑴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why?)

⑵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why?)

⑶实现优胜劣汰。(why?)

考点三理解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⑴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他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⑵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回答了古典学派没有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⑶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考点一:理解剩余价值的含义、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1.剩余价值的含义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⑴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得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⑵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考点二: 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⑵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考点一: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有两个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它们的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创立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1)罗斯福新政

考点一: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新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33年3月开始,主要任务是实现调整与复兴;第二阶段,自1935年5月开始,主要任务是进行改革。

罗斯福新政强调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

通过法律形式,讲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是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

①整顿金融业。整顿银行,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减少银行破产;禁止银行从事股票和债券交易,处理联邦储备保险公司,防止金融投机和灾难性挤兑现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和有节制的通货膨胀,提高物价、刺激生产、扩大出口。

②恢复和稳定农业。稳定农业经营收入。

③复兴工业。要求企业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工作条件、废除童工、承认工会、提高工资,以实现工业复兴,促进工业生产的增长。

④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救济、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障法等,保障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

考点二: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是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

①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得以形成;③罗斯福新政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罗斯福新政“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也为美国此后连年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实践证明,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灵丹妙药。

(2)凯恩斯革命

考点一:理解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减产停产、乃至倒闭破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摆脱危机。

考点二:理解“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凯恩斯革命”的影响:①《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到目前为止,《通论》仍然是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之一,凯恩斯仍然是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者之一。

②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危机具有积极作用。因此,③凯恩斯提出的各种反危机主张,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④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凯恩斯的政策主张遇到了怀疑,但其影响依然存在。

◎“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①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②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③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④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⑤他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⑥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因此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考点三:了解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虽然各学派的理论内容各不相同,政策主张也有差异,①但它们一般都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②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③都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3)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考点一:理解三种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①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②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③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④劳动力

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属于这一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①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②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③强调社会保障。欧洲大陆与北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一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①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②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和诚实感。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也属于这一模式。

△对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来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但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导特征明显。这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面,但易于形成商官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

考点二:理解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点

这三种市场经济模式各具特点,它们的基本点却是相同的:

①它们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②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③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三种市场经济模式,既体现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在要求,也反映了社会化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发展一般要求。

对各种模式,都应认真研究、认真分析,既要认清它们的阶级实质,决不能照搬,又要剥离出反映一般规律的东西,从我国国情出发吸收学习。

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1)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考点一:了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苏俄自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是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标志);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重要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即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考点二:理解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09年江苏已考)

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主张消灭商品经济,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由国家调节商业。不过,列宁仍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考点一:理解《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

怎样借鉴苏联经验,避免我们少走弯路,成为当时我国必须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在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主要观点:

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这是贯穿《论十大关系》全篇的中心思想。(详细分析见P71)

②协调比例关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要按照农轻重的秩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使重工业的发展有可靠的基础;

为改变历史形成得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战备需要,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但要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础,使我们更有力量发展和资源内地工业;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必须加强经济建设。

③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必须兼顾。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下,扩大地方的权力,以正确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的地方两个积极性。

④向外国学习。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切民族、一切国家好的东西都要学,必须有分析有批判的学,不能盲目的学。

《论十大关系》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其中多数政策主张,直至今天,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苏为鉴,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考点二:了解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民经济恢复期间,毛泽东对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都持积极态度。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即在工商经营方面,应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应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消灭商品经济的尝试失败的背景下,毛泽东坚持了列宁关于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的主张,坚持了斯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他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4.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

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受斯大林的影响,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及其意义

考点一: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的背景、基本特点和作用。

(1)背景:①发展工业、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需要;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

(2)基本特点。①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①;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①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②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③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

考点二:了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与我国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造成国民经济条块分割,不利于社会资源合理流动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③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总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这些缺陷,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考点三:了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

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这一提法打破了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打开了缺口。(1981年6月)

2.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1984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运行模式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7年)

3.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2年)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计划体制的框架。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考点四:说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及其意义。(09年江苏已考)

①创新:邓小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②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一: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⑵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⑶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⑷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⑸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三个基本环节。围绕这些环节,我们大胆改革,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步伐。

考点二:理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①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②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一体制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体制保证。

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扩大开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考点三:当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⑴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⑵健全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规范分配,实现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环境。

⑶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

⑷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

⑸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⑹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可以提高我们的整体竞争力。

高中政治选修二重要知识点复习提纲

经济学常识复习资料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遗产 一、1、斯密的劳动与分工理论 (1)主要观点 ①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这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的政策。 ⑵简要评析 ①看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难得可贵的。 ②但他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2.斯密关于市场的作用与自由放任政策的基本观点 ⑴基本观点 ①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②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指导,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市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⑵评析 ①科学性。认识到市场通过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积极作用 ②局限性。未能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和分配不分等问题。 3.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⑴主要观点: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别国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⑵评析: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二.大卫·李嘉图与比较成本理论 1.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1).李嘉图认为,收入分配状况是影响社会财富增长的关键因素。国家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资本积累来自利润。主张降低地租的方式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2).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3).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这是从他的一元劳动价值论必然得出的结论。(李嘉图的上述认识,从质的方面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4).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相对工资是

专题复习经济常识之基本经济理论

经济常识之基本经济理论 一、知识结构 二、复习提示 本专题应重点把握的知识有: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的宏观调控。 高考尤其应予以关注的知识点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中的增加就业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具体做法即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等。 三、学科内知识联系 第一、运用商品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的知识,分析商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尤其是分析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绿色环保产品问题。 第二、运用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变化及原因,特别是物价上涨问题,分析商品生产者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第三、运用分配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准确理解宪法确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意义,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第四、运用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实践,分析说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垄断、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重要性,分析说明我国目前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正确性。 第五、用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理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

第六、用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分析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展对外贸易的必然性。 第七、用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理论分析企业竞争,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八、运用宏观调控的理论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九、联系银行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理解宏观调控。 第十、把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财政、税收的作用联系起来,分析增加财政收入和税收的必要性。 第十一、结合市场交易的原则理解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 四、结合十七大,把握知识联系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 1.全面把握与价值规律有关的五对关系 (1)市场经济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从根本上说,这种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是由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个根本原则决定的。 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说到底,仍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在价值规律作用下,竞争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的压力,会促使他们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优胜劣汰,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尽快得到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 当然,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使竞争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盲目的竞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会导致垄断,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2)价值规律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价值规律被称为“无形的手”,国家的宏观调控被称为“有形的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单一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自发地追求自身的利益,造成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具有盲目性,使单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具有滞后性,也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3)价值规律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企业必须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为此,企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获得发展。 在市场竞争中,价值规律促使企业优胜劣汰,这就必然会出现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企业兼并是把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企业兼并有利于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企业破产也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的活力,促使企业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它可以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4)价值规律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因此价值规律必然存在并发生作用。我国的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有

经济学常识选修知识点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得理论遗产 一、亚当·斯密与瞧不见得手 1、15世纪重商主义得基本观点 (1)金银就是社会财富得唯一形态,在一国没有金矿得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对外贸易得顺差,财富来自流通领域。 (2)要实现国家财富得增长,就必须使本国劳动者处于贫困状态,即所谓得“民穷国富”。因此,她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采取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得政策。 2、斯密“富国裕民”主张 (1)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得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2)给人民提供充足得收入。 (3)给国家提供充分得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3、斯密得劳动价值理论 (1)对商品得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得认识 ①科学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得概念;认为商品具有使用 价值与交换价值,商品得交换价值不就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得。 ②局限性。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得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2)劳动价值论就是二元论 ①科学性。正确揭示了价值得源泉,认为商品得价值就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得劳动量所决定得。 ②局限性。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得关系,认为商品得价值就是由其交换价值决定得。 4、斯密得劳动与分工理论 (1)主要观点 ①国民财富得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得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得主要途径就是分工。这就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得工作技巧与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得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得发明与使用. 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得发展与国民财富得增长。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与交换得措施,自由放任得政策. (2)简要评析 ①瞧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得制约,这就是难得可贵得。 ②但她颠倒了分工与交换得关系。实际上就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就是交换决定分工。 5、斯密关于市场得作用与自由放任政策得基本观点 (1)基本观点

高考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活页作业

高考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 知道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但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使他将资本投于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样的场合,像在其他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利用所学经济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请 (1)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什么? (2)应当如何评价斯密的上述观点? 2.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自由放任思想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表现,就是主张对外贸易的自由化,反对对外贸易 垄断和政府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斯密这一主张的理论来源在于他批判重商主义时提出的对外贸易优势原理。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斯密如何运用绝对成本学说解释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3.材料一李嘉图提出:资本的丧失可能立刻把一个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变为停滞的国家。一个国家只有在它积 累资本的时候才是前进的。 材料二李嘉图还认为:财富往往是在地租稳定甚至下降的时候增加得最为迅速。 (1)在李嘉图看来,国家财富增长的条件是什么? (2)李嘉图认为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条件?

4.李嘉图认为,利润是商品价值中扣除工资后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因此,工资高低决定利润大小。工资上升, 利润下降;工资下降,利润上升。所以,要提高利润率,就必须降低工人工资。 他又认为,工资是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而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劳动者维持其自身与其家庭所需的食物、其他必需品的价格决定的。因此,要降低工资,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降低个人购买的各种必需品的价格。 如何才能降低这些必需品的价格呢?李嘉图认为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贸易扩张,从国外进口廉价的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从而使国内市场上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下降;二是通过机器改良,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本国生产的食物和必需品的价值,进而降低价格。 结合材料回答:在李嘉图看来,发展对外贸易对提高利润率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案 1、(1)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2)①斯密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与此相应,他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在他看来,国家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②斯密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了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他未认识到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2、(1)在对外贸易中,不同国家生产相同的产品,其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2)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本国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所以各国都应该参与对外贸易。 3、(1)李嘉图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他认为增加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2)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而积累资本来自利润,所以他主张通过降低地租的方式来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在他看来,收入的分配状况对财富的增长影响重大。 4、(1)发展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 (2)原因:①在李嘉图看来,工资高低决定利润大小,要提高利润率,就必须降低工人工资。要降低工资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必须降低个人购买的各种必需品的价格,从国外进口廉价的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从而使国内市场上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下降是一条重要途径。因此,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②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经济学常识选择题

经济学常识练习题 专题一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18世纪中后期,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A.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 B.殖民战争的爆发 C.“圈地运动”的加速 D.大批失去土地的劳动者的出现 2.为了增加国家财富,重商主义者主张()。 A.富国裕民 B.民穷国富 C.国穷民富 D.民穷国穷 3.在重商主义者看来,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是()。 A.谷物 B.布匹 C.牲畜 D.金银 4.斯密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这一观点()。 A.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B.正确地揭示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C.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D.掩盖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5.斯密所主张的经济学目标是()。 A.富国裕民 B.民穷国富 C.扩大出口 D.经济自由 6.李嘉图认为,增加资本积累的必要条件是()。 A.降低工人工资 B.发展对外贸易 C.实现财富增长 D.降低劳动力价值 7.下列关于工资的说法中,符合李嘉图观点的是()。 ①工资是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②工资高低与利润率成正比③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④相对工资从量的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李嘉图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以及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以降低本国生产的食物等必需品的价值,可以()。 A.提高本国劳动力的价值 B.带来农业、商业和制造业的繁荣 C.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D.降低个人购买的各种必需品的价格 9.李嘉图认为,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当每个人都可随意使用资本的时候,他自然会寻找那种最有利的行业。商品价格的波动,使资本恰好按照必要的数量而不致过多地分配到某种商品的生产上。这一观点主要阐明了市场能够()。 A.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B.调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C.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D.使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近年来,我国商品出口结构出现了由纺织、服装、鞋帽等低附加值的产品和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为主,到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总额比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2006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2%。同期,纺织、家电、玩具、鞋等传统商品的出口增速呈现回落趋势。钢坯、未锻轧铝、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量同比分别下降35.6%、20%和10.7%。材料表明()。 A.我国已完全改变以低附加值产品和“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为主的局面

经济学常识教学大纲

《经济学常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采用的是中国城市出版社的《轻松读懂经济学知识》。本课程是中职学校会计、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 1、了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 2、熟悉有关经济学原理的基本图形和基本模型,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经济应用问题中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课程教学目标 了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有关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经济应用问题中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开发、发展、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精明理财的经济知识 理财规划不嫌早 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钱少更要会理财 丰足不奢华的新节俭 个人理财的三大误区 如何开展家庭理财 在稳定中增值的储蓄 做明天交易的期货 人人都在谈股票 让你省心的基金 比存款划算的债券 系上安全带的保险 化解风险需理性投资 第二章提升个人价值的经济知识 盘点个人的升值资本 职业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为什么高学历拿高薪 关注个人素质短板

不可替代性帮你拿高薪 跳槽未必真划算 树立你的个人品牌 警惕职场原地踏步 需求第一,专业第二 如何缩小工资差异 高效岗位和高效劳动 播种快乐,获取职场幸福 第三章管理企业的经济知识追求企业的最适规模 小需求也能催生大产业 重视顾客的满意度 不可忽略的品牌效应 为企业找条新出路 水活源于鲶鱼搅 激励比惩罚更有效 分槽合槽,各得其所 21世纪,人才最贵 简单就是美和高效 一切根源于制度 制度的“热炉法则” 9对隐形素质的挖掘 第四章社会热点中的经济知识人民币升值是好事吗 奥运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摸不着的虚拟经济 扩大内需就要摒弃节俭吗 你所喜欢的拉弗曲线 喧嚣的“黄金周”背后 何谓考试经济热 “她经济”顶起半边天 悄然崛起的会展经济 网络经济的成长 角落里的地下经济 安定是生活的底色 第五章经济思维要用的经济知识

高中政治经济学常识专题二考试卷新选修2

选修2经济学常识专题二考试卷 1.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其不同点是( ) A.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国民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们所研究的只是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B.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唯心主义,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 C.资产阶级学家用片面的方法,马克思用全面的方法 D.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能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能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 A.《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1858年草稿)》的写作 B.《巴黎笔记》《伦敦笔记》的写作 C.《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 D.《资本论》的发表 3.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最初的动因是() A .马克思遇到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 B.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实质 C.马克思对经济学情有独钟

D.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4. 一种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首先必须() A.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B.具有一定的价值 C.凝结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耗费人的体力和脑力 5.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实质是() A.工人自己劳动成果的全部回报 B.资本家利润的一部分 C.生产或再生产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D.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标志 6. 尽管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多次“喊停”,但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的投资过热现象仍愈演愈烈,这一切都源于市场上钢铁、电解铝、水泥的价格不断上涨。这说明() A.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对生产产生影响 B.商品价格的变化可以促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C.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大 D.生产决定消费,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7. 甲经过数十年的学习、专研和实践成了火箭的成功制造者;而乙未经过专门学习、训练,成了植树工人。则甲和乙的劳动

选修2_经济学常识_(高考真题+模拟新题)doc

高考真题 (浙江卷自选模块).“经济学常识”模块(10分) 在讨论“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时,某同学认为,在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下,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但通过制定和执行必要的政策法规维护了自由竞争。 另外,德国早就建立了完整的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现已超过德国,我国也应该建立德国那样的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 (1)该同学看到了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哪些主要特点?(4分) (2)评析该同学关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其适用于中国的看法。(6分) 答案: (1)注重市场机制与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2)该同学只认识到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而没有认识到高福利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削弱德国的国际竞争力等消极作用。尽管我国国内 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但人口多,起点低,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借鉴德国的 经验,但必须适合中国国情。 模拟新题 1.(2010·北京西城二模)近年来,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国际文化市场。回 答下列问题。 丙:我对政府资助动画出口的建议有异议。我认为应给动画产业以“自由”,把动画出 口问题都交给市场来解决,这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就是市场自由 化、贸易自由化。 (3)运用《经济生活》以及《经济学常识》的知识辨析丙的观点。 答案:①丙的观点是片面的 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 后性的弊端。如果动画产业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出口受挫、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③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④如果照搬新自由主义的主张,推行市场自由化、贸易自由化,随意减少政府干预,会削弱 中国动画的国际竞争力。 (仅表态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2010·北京宣武一检)试运用《经济学常识》所学的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分析“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 答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各国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通过贸易从中获得好处。“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在于低成本,吸纳更多的就业。但企业利润很低,易出现贸易摩擦,我国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2010·广东广州调研)改革开放30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经济的 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但仍存在着: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水平低;行业垄

选修:《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

选修:《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遗产 一、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 1、15世纪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1)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在一国没有金矿的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对外贸易的顺差,财富来自流通领域。 (2)要实现国家财富的增长,就必须使本国劳动者处于贫困状态,即所谓的“民穷国富”。因此,他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采取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的政策。 2、斯密“富国裕民”主张 (1)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2)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 (3)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1)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 ①科学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概念;认为商品具有使用 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 ②局限性。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2)劳动价值论是二元论 ①科学性。正确揭示了价值的源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的。 ②局限性。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交换价值决定的。 4、斯密的劳动与分工理论 (1)主要观点 ①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这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的政策。 (2)简要评析 ①看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难得可贵的。

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

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遗产 一.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 1.15世纪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在一国没有金矿的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对外贸易的顺差,财富来自流通领域。 ⑵.要实现国家财富的增长,就必须使本国劳动者处于贫困状态,即所谓的“民穷国富”。因此,他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采取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的政策。 2.斯密“富国裕民”主张 ⑴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⑵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 ⑶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⑴.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 ①科学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概念;认为商品具有使用 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 ②局限性。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⑵.劳动价值论是二元论 ①科学性。正确揭示了价值的源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的。

②局限性。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交换价值决定的。 4.斯密的劳动与分工理论 ⑴主要观点 ①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这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的政策。 ⑵简要评析 ①看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难得可贵的。 ②但他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5.斯密关于市场的作用与自由放任政策的基本观点 ⑴基本观点 ①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②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指导,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市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③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

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知识点

《经济学常识》学案(完整归纳版)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斯密的理论贡献 (1)斯密的理论产生的背景 18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的加速、对殖民地掠夺的加剧和科技进步的加快,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加快发展。但受重伤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束缚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观念和政策依然存在。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支持。 (2)斯密的经济学目的及财富的含义 ①斯密的经济学目的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②财富的含义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斯密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他的观点看到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但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4)斯密的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 ①斯密的阶级结构理论,斯密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②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2、斯密的政策主张 (1)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 ①斯密的增加财富理论,斯密认为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财富增加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有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②斯密的自由放任理论,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因此它的观点认识到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但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③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关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又须国家的宏观调控。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6-04-07T11:18:21.98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1期作者:刘文 [导读] 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就会使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鲜活易懂,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刘文(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铁岭 112000) 【摘要】 "货币不是某位圣贤的发明,而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让学生在图示上的"价格下跌"和"获利增加",之间连线,并让学生在线上写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如下图所示)。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就会使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鲜活易懂,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研究性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11-054-02 高中思想政治课开设选修课是新课程的一个突破。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可是对于习惯了高中传统教学内容的绝大多数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思想政治课选修2《经济学常识》的内容是全新的,是陌生的。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经济学常识》,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是每个政治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的。下面就《经济学常识》的教学方法阐述一点自己不成熟的做法。 一、运用必修课知识引导学生理解选修课内容,架起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知识桥梁。 (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讲解《经济学常识》内容。 思想政治的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的延伸和扩展。其中选修2《经济学常识》是必修1《经济生活》的延伸和扩展。学生也正是在学习《经济生活》知识基础上,选学《经济学常识》的。所以,教师要能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学生已有的《经济生活》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经济学常识》内容,就会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用《经济生活》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的优点、不足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等知识,分析、把握《经济学常识》专题一中的"斯密、李嘉图的经济自由理论";结合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相关知识,讲授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2、用《经济生活》第一课"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中的内容,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和本质方面理解选修2《经济学常识》的专题二中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 "货币不是某位圣贤的发明,而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内容。 3.《经济学常识》中关于"价值规律理论",可以运用《经济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 去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用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去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特别借助《经济生活》教材17页价格、供求对生产的调节示意图更能明了的解释示价值规律"自发的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的流动"的作用。如图: 还可以利用此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企业能否增加盈利,通过什么途径。这样就引出价值规律的有一个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必修《经济生活》教材14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后,让学生在图示上的"价格下跌"和"获利增加",之间连线,并让学生在线上写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如上图所示)。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就会使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鲜活易懂,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指导学生学习《经济学常识》内容。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学习哲学知识可以为我们学习各门学科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中关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内容,对于我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认识的过程;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过程。如何正确评价他们每个人的观点,正确的评价不同时期经济理论的历史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同时也进一步领会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经济学常识》中的各种思想观点。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经济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晶,是文化的内容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一定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生活》中关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关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关于文化创新途径中"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等对于我们学习《经济学常识》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学习"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献",探索"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就是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取人类经济理论的精华,全面了解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为

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训练(13) 经济学常识(含答案)

专题限时训练(十三) 经济学常识 一、选择题 1.漫画《守夜人》主张________,这是经济学家________的观点。 A.限制政府的作用李嘉图 B.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斯密 C.限制政府的作用凯恩斯 D.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马克思 2.马克思曾经引用过这样一句话:“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资本家为了利润,为什么敢冒绞首的危险呢?这是由________决定的。( ) A.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B.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 C.来自流通中发生的价值增殖 D.来自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虽然当前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但在经济运行中,最基本的调节手段都是( ) A.市场竞争B.社会化大生产 C.经济发展计划D.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4.凯恩斯认为,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把它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再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然后听任私有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那么,失业

问题就不会存在,而且受此影响,社会财富也会增加。可见,他主张( ) A.增加货币供应,拉动经济增长 B.减少政府干预,激发市场活力 C.提高社会福利,刺激居民消费 D.增加政府投资,扩大社会需求 5.毛泽东曾说过,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在此,毛泽东认为( ) A.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B.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C.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要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6.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持放管并重,建立纵横联动协同管理机制,实现责任和权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探索实施统一市场监管。对违背市场竞争规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国家采取上述措施( ) A.可以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法制基础 B.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C.可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D.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思想保证 二、非选择题 7.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但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使他将资本投于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1)上述材料反映亚当·斯密关于市场作用的哪些基本观点? (2)联系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评析亚当·斯密关于市场作用的观点。

高中政治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复习 新人教版选修2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复习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第一框 1、斯密的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斯密生活的年代,一方面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随着“圈地运动”的加速、对殖民地掠夺的加剧和科技进步步伐的加快而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重商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存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受到严重束缚。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支持。 2、叙述斯密的经济学目的及财富的含义。 (1)斯密的经济学目的: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2)财富的含义: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1)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①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②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③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2)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①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②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4、斯密是如何划分阶级结构的? 斯密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5、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容? 斯密关于三种收入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①他的“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②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

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则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二框 1、根据斯密的观点,怎样增加国民财富? (1)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2)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关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他认为最好办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2、斯密对于市场的作用是如何认识的? (1)斯密看到了市场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及时、灵活地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本的投向,从而强调市场的作用,这对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3、斯密认为国家的职能有哪些? 斯密主张限制政府的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行自由放任。他认为,国家的职能应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4、斯密“绝对成本学说”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学说? (1)内容: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自己在生产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即本国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成本绝对地少于其他国家,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各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高中政治选修二_经济学_知识梳理

新课程选修二经济学知识梳理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一、亚当·斯密理论贡献 考点一:经济学的目的和财富的含义 目的有二: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给国家提供充足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财富含义是指一国生产的所有产品,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考点二: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1、斯密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2、斯密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 (1)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2)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3)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3、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1)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存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2)他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考点三: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 1、关于工资与利润的来源。斯密一方面认为,资本出现后,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另一方面,斯密又认为,工资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利润是对资本家垫付的自身生活资料的补偿,是他实际费用的一部分。 2、关于地租的来源。斯密一方面认为,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认为,地租是地主借给农业资本家使用的自然力的产物,其大小取决于想象上的自然力的大小。 3、斯密关于三种收入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他的“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则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斯密的政策主张 考点一:自由放任与市场作用与看不见手的原理 1、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有: (1)财富增加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3)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对这些途径的评价: (1)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有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2)斯密意识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非常可贵的,但他颠倒了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3)关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又须国家的宏观调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