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的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固相)、土壤水分(土壤液相)、和土壤空气(土壤气相)三相五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3、土壤肥力: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自然肥力: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人工肥力: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发展起来。

4、土壤生产力: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5、成土因素: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土粒

1、矿物: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按矿物的结晶状态,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岩石是指由一种(单质岩)或数种(复成岩)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岩石的类型: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具有成层性,常有化石);变质岩(定向排列性)。

4、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主要原因是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所以大都属于热力学风化。物理风化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但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特点: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的物质。化学风化一般包括:溶解作用(溶解于水);水化作用(矿物化合为含水矿物,增大体积,降低硬度);水解作用(水解离出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碱金属置换,水的解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氧化作用(产生各种酸)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崩解和分解。包括机械破碎和生物化学作用。

5、母质: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输送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其颗粒小,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表面积增大,颗粒间多孔隙,疏松,有一定的透水性、通气性及吸附能力。母质类型:残积物——未经外力搬运,残留于原地的淋失风化物的杂乱堆积体;分布于山地与丘陵顶部较高的部位。没有明显层次性(层次薄),大小不一,质地疏松,透气性好。

坡积物——重力+雨水冲刷,山坡上部风化产物搬运到坡脚或谷底堆积而成。搬运距离不远,分选度差,层次不明显,大小夹杂,通气透水性好,水氧丰富,肥力较高。

洪积物——临时性洪水暴发下泻至平缓地带沉积而成。分选性差,从顶部到扇缘肥力逐渐提高。

河流冲击物:河流搬运岩石沉积物于河谷地区形成,具有成层性,成带性,成分复杂等特点。

湖积物:湖水泛滥沉积而成。水分足,养分多,肥力高。

海积物:海边的海相产物,很有较多盐分。

风积物:风力搬运堆积,一般分为砂质沉积物和黄土两类。

黄土快沉积物;冰碛物(无层性,分选性,养分较缺乏。)

6、粒级:根据矿质土粒大小及其在性质上的划分,将土壤矿质颗粒分级。卡庆斯基分级标准:

>1mm 石砾;<1mm 细土(1-0.05mm砂粒,0.05-0.001粉粒,<0.001mm粘粒)

简易:1-0.01mm物理性砂粒,<0.01mm物理性粘粒。

7、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质量分数,也称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粘土。

8、砂质土。特大孔隙,通透性良好,透水排水快,易耕作;持水量小,保蓄养分能力低,昼夜温差大,耕作质量差。施肥时应多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化肥施用则宜少量多次。发小不发老。

粘质土。毛管孔隙发达,排水透气性差,不耐涝,持水量大但水分损失快;矿质养分丰富,有机质分解缓慢,腐殖质累积多,保肥能力强,养分稳而持久,土温变幅小。发老不发小。

壤质土: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

9、不同质地土壤的改良

客土法:掺入客土调节粘砂比例至3:7或4:6。耕翻法:翻淤压砂或翻砂压淤,使砂粘掺和。

引洪漫淤法:对于沿江沿河的砂质土壤,可以把洪水引入农田,使细泥沉积于砂质土壤中。实施时注意边灌边排,提高进水口。

增施有机肥:有机质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可有效改善土壤。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2、土壤微生物起数量上细菌最多,其次为放线菌,再次为真菌。

3、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物的最早来源,动植物、微生物残体和有机肥料是土壤有机物的基本来源。在土壤学上,一般把耕层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含有机质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土壤有机质的主要元素组成是C、O、H、N、P、S。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O

2,H

2

O,NH

3

等),并释放

矿质营养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使简单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5、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有机残体特性:物理状态——新鲜程度、破碎程度、紧实程度;

化学组成——糖、淀粉、简单蛋白质分解快,木质素、酚类化合物分解慢;

C/N比——当土壤有机物质C/N约为25:1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分解速度最快。当C/N <25:

1时,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可向土壤中释放矿质态氮,>25:1时,微生物缺乏氮素营养,会与

植物争夺原有的氮素养分。

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过多的水分导致土壤氧减少,从而改变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和产物

温度:在0~35℃温度范围内,提高温度能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最适温度25-35℃;

土壤特性:pH——pH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而影响有机质的降解;

质地——由于粘粒的吸附可减弱土壤酶、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对于粘重土壤,有机质不易分解。

6、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产生有机酸。

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氮源物质、矿化分解提供CO

2

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腐殖质能吸持大量水分,带有两种电荷可吸附阴阳离子,有很强大缓冲酸碱变化的能力。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使砂土变紧,粘土变松,土壤的保水透水性以及通气性都有所改变。

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植物生理活动;减少农药和重金属污染。

第四章土壤的质地和结构

1、土壤孔性:土壤孔隙度、大小孔隙搭配比例及其在土层中分布情况的综合反映。

孔隙度:孔隙容积/土壤容积;孔隙比:孔隙容积/土粒容积。

2、孔隙的类型:非活性孔(无效孔),毛管孔(贮水孔隙),通气孔(空气孔隙或非毛管孔)。

3、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包括土粒和孔隙)干燥土壤的的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比

称为土壤容重,它与土壤孔度呈反相关。

4、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包含结构体和结构性两重含义。

5、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作用:

一、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水、气矛盾得到很好解决。团粒之间多为通气孔隙,而团粒内部微团粒之间以及微团粒内部则为毛管孔隙。团粒结构具有稳定性,保持良好的孔隙状况。

二、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表面好气性微生物作用,有机质迅速分解供应肥养分,内部嫌气微生物活动有利于养蜂的贮藏。

三、团粒结构土壤宜于耕作;团粒之间接触面小,粘结性较弱,因而耕作阻力小,宜耕期长。四、团粒结构土壤易形成良好的耕层构造;团粒间疏松多孔,利于根系伸展,而团粒内部,孔隙小又利于根系的固着和支撑。

6、微团粒结构:增加水田孔度,改善水田透水性,避免过快的渗水、漏水、漏肥,改善水田耕性。

7、土壤的物理机械性。

土壤粘结性:土粒之间通过各种引力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质。它使土壤具有抵抗外力而不被破碎的能力,是土壤耕作时产生阻力的重要因素。土粒粘结是发生在土粒表面的一种现象,凡是影响土壤比表面积大小即土壤固相构成的因素,都对粘结性有所影响。

土壤黏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的情况下,土粒粘附在外物上的性质,是影响耕作难易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影响因素是活性表面及含水量。

土壤可塑性:一定含水状态的土壤在外力作用下的形变性质,即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可被外力塑成任何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变化了的形状。它使影响耕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确定宜耕期的重要依据。

8、土壤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及耕作后一系列土壤物理性质及物理机械性的综合反映,包括含水量不同时土壤所表现的结持状态,以及耕作时土壤对农机具所表现的机械阻力,是土壤的一项重要生产形状,常与四大肥力因素并列评价土壤的生产性能。

土壤宜耕性:土壤适于耕作的性能,与土壤结持性密切相关。

第五章土壤水

1、土壤水的有效性:土壤水的有效性是指土壤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

2、土壤含水量:表征土壤水分状况的数量化指标,又称为土壤含水率,土壤湿度。表示方法有——

质量含水数: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湿土质量-干土质量)/干土质量*100%

容积含水量: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积百分数,又称为容积湿度。=土壤水容积/土壤总容积。

容量含水量=质量含水量*土壤容重。

土壤水贮量:一定面积和一定厚度土壤中含水量的绝对数值,用水深或绝对水体积表示。

相对含水量:土壤实际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

3、土壤含水量的测试技术:经典烘干法;快速烘干法;中子法;电阻法;TDR法。

4、土壤墒情:汪水(相当于田间持水量以上);黑墒(75%);黄墒(50%-75%);潮干土(50%以下);干土(含水量少)。

5、土壤水分类型及性质。

吸湿水:由土粒表面吸附力所保持的水分,具有固态水的性质,不能流动,其相对密度很大,植物无法吸收利用。

膜状水:当土壤水分达到最大吸湿量时,土粒表面还有剩余的吸附力,虽不能再吸收水汽,但可以吸收液态水。这部分水被媳妇在洗湿水层之外,定向排列为水膜,称为膜状水。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最高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或萎蔫点。

毛管水:土壤中粗细不同的毛管孔隙连通而形成复杂的毛管体系,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

毛管悬着水:借着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毛管孔隙中的水分;

毛管上升水:借助于毛管力上升并保持在上层土壤的地下水。

重力水:不被土壤保持而受重力支配向下流动的水。

6、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含水量,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一般把田间持水量

视为土壤有效水的上限,凋萎系数视为土壤有效水的下限。所以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之间的差值即土壤有效水的最大含量

7、饱和土壤中的水流推动力主要是重力势梯度和压力势梯度,土壤非饱和流的推动力主要是基质势梯度和重力势梯

度。

8、土壤气态谁的运动表现为水汽扩散和水汽凝结两种现象。

9、土壤中的溶质分子扩散是由于分子的不规则运动即布朗运动一起的,其趋势是溶质由浓度高处向低处运移。

第六章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1、土壤空气组成特点:1、土壤空气中的CO

2含量高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的O

2

含量低于大气。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

量一般高于大气。4土壤空气中有时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如CH

4、H

2

等。

2、土壤呼吸:土壤空气的对流(土壤呼吸)是指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的整体流动。

3、土壤空气与大气气体交换的方式:1、整体交换(气体质流);2、气体扩散(主要。浓度大-浓度小)

4、土壤的通气性:土壤允许气体通过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粗空的数量。

5、土壤的热量来源:太阳的辐射能(土壤热量的最基本来源);生物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释放的热量);地球内热(地

球内部向地表传热,温泉、火山口附近影响较大)。

6、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度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质量热容量和溶

剂热容量两种表示方法。

7、土壤空气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影响种子萌发;影响根系发育;影响根系吸收功能;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状

况;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状况。

第七章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

1、保肥性:土壤吸持和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供肥性:土壤向植物提供有效养分的能力。两者相互矛盾统一。

2、土壤胶体:直径小于1μm的固体胶粒。主要有——

矿质胶体:包括层状硅酸盐类的粘土矿物和铁、铝、硅等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粘土矿物。

有机胶体:硅酸盐矿物彻底风化的产物,呈非晶质的水凝胶状,也可脱水老化结晶而成隐晶质的粘土矿物。

有机矿质复合体:土壤有机胶体有50%-90%是与矿质胶体结合的形成有机矿质复合体。

3、层状硅酸盐矿物是土壤粘粒的主要矿物,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构成。一层硅氧片和一层水铝片形成1:1型矿

物,主要为高岭石类;两层硅氧片中间夹一层水铝片形成2:1型矿物,主要有蒙脱石类、蛭石类和水云母类。

4、土壤胶体的性质:巨大的比表面;带电性(一般是负电);分散性和凝聚性。

5、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

同晶置换——硅酸盐矿物中的硅氧片或水铝片中的配位中心离子,被大小相近而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所取代,但其晶层结构未变。(名词解释)

表面分子解离:土壤胶体上的一些基团,由于解离出H+ ,使胶核表面带负电荷。

断键:一般认为是引起高岭石带电的主要原因。

胶体表面从胶质中吸附离子。

6、可变电荷:由表面分子解离、断键、胶体表面吸附等原因引起的胶体带电荷,会受到介质ph值影响。

7、离子吸附:根据物理化学的反应,溶质在溶液中呈不均一的分布状态,溶液表面层中的浓度与其内部不同的现象称

为吸附作用

8、阳离子交换作用:在土壤中,被胶体静电吸附的阳离子,一般都可以呗溶液中另一种阳离子交换而从胶体表面解吸,

把这样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反应称为阳离子交换作用。受到电荷价和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的影响。

9、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是指在pH=7的条件下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

厘摩尔数表示。它直接反应了土壤的保肥、供肥性能和缓冲能力。受到土壤质地、胶体类型、土壤酸碱性和盐基饱和度的影响。

10、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盐基饱和度常常作为判断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盐基饱和度≥80%的土壤,一般认为是很肥沃的土壤;盐基饱和度为50%-80%的土壤为中等肥力水平,而盐基饱和度≤50%的土壤肥力较低。

11、(简答)土壤胶体上吸附的养分离子对植物的有效性不完全决定于该种吸附离子的绝对数量,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离和被交换的难易。通常应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1)离子对饱和度:土壤中某种交换性阳离子的数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该离子的饱和度越大,被解吸和交换的机会就越多,有效性也越大。可见,在生产上才有集中施肥的方法,如把肥料条施或穴施于作物根旁,而不是撒施在全片田地上,将更有利于提高该肥料的有效性。

(2)互补离子的影响。与某种交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交换性阳离子称为互补离子。一般如果互补离子与胶粒的吸附性强,则与之共存的阳离子更易于解吸,有效性便较高;反之共存的阳离子有效性便越低。

(3)粘土矿物的种类。不同类型的粘土矿物具有不同的晶格构造特点,因为吸附阳离子的牢固程度也不同。在一定的盐基饱和度范围,蒙脱石类的矿物吸附阳离子一般位于晶层之间,吸附比较牢固,有效性较低。而高岭石类的矿物吸附阳离子通常位于晶格的外表面,吸附能力较弱,有效性较高。

12、土壤供肥性的调节:合理施肥,提高供肥性能;合理耕作和广安,促进养分的转化供应;用养结合,进行合理的轮、间、套作;消除有害物质,改善养分供应状况。

13、土壤酸碱性是土壤溶液的重要性质,当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离子浓度时呈酸性反应;反之,氢氧离子占优势时呈碱性反应;而当氢离子与氢氧离子相等时呈中性反应。土壤中的氢离子和氯离子是土壤酸性的根源;碳酸钙是维持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的物质基础;碳酸钠的存在时土壤呈碱性与强碱性的原因。

14、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

气候。高温多雨地区盐基易淋失,所以我国土壤呈现东南酸西北碱的分布趋势。

地形。处于高坡地形的土壤淋溶作用较强,pH常较低地形部分的低。

母质。酸性母岩(如流纹岩、花岗岩)常较碱性母岩(如石灰岩、大理岩)所形成的土壤有较低的pH。

植被。不同植被因组分的差异而对土壤酸碱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人类活动。耕作土壤的酸碱度受人类耕作活动特别是施肥影响很大。

盐基饱和度。在一定范围内,土壤pH值随盐基饱和度的增加而增高

氧化还原条件。

15、土壤的缓冲性: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土壤具有缓冲期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它可以稳定土壤溶液的反应,使酸碱的变化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16、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土壤产生缓冲性的主要原因;(2)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3)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

17、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1)土壤通气性;(2)易分解有机质;(3)易氧化物质或易还原物质;(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

第八章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1、土壤形成的因素。

母质因素: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股价,是土壤中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

气候因素:气候影响风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土壤矿物质迁移等过程。

生活因素: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

地形因素:重新分配母质,支配水热条件,影响无让发育。

时间因素:其他因素的作用随着时间延长而加深。

人为因素:具有独特作用,定向利用和改造土壤。

2、主要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从岩石露出地面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植物定居之前。可与岩石风化同时进行。

有机质积聚过程:在各种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粘化过程: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包括淋溶淀积粘化合残积粘化。

钙化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淋溶、淀积的过程。

盐化脱盐过程:土体中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积聚的过程。

碱化脱碱过程:土壤吸收性复合体为钠离子饱和的过程,又称为钠质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土体中出现还原高铁高猛作用而使某一土层漂白的过程。

灰化过程:土体表层(特别是亚表层)R

2O

3

及腐殖质淋溶淀积而SiO

2

残留的过程。

潴育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交替进行的过程。潜育化过程:土体中发烧的还原过程。

富铝化过程: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

草甸化过程:草甸土主要形成过程。

熟化过程:一般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和其他措施,盖草土壤的土体构型。

3、自然土体的土体构型。

4、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5、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XX土的改良措施;

水稻土的特点

(完整版)土壤学复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容重 3.土壤退化 4.土壤养分 5.BS 6.同晶替代 7.富铝化作用 8.土壤圈 9.粘化作用 10.土壤肥力 11.CEC 12.土壤质量 13.土壤结构性 14.可变电荷 15.土壤呼吸强度 16.有机质腐质化 17.田间持水量 18.土壤热容量 19.土壤污染 20.有机质矿质化 (二)填空题 1.土壤肥力因素有、、和。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和三种。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等。 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等。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 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和,其中,Al3+为,NH4+和Ca2+为。 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和。 (三)简答题 1.制备1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1mm和0.25mm 孔径的筛子? 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

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 4.今有一容重为1.2g/cm3的紫色土,田间持水量为30%。若初始含水量为10%,某日降雨30mm,若全部进入土壤(不考虑地表径流和蒸发),可使多深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5.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 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 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 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1.砂土和粘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 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13.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 (四)问答题 1.试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谈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灌溉都要考虑土壤质地状况? 3.“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为什么?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6.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9.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学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1.325g.cm3,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26.5:23.5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 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20、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是离子饱和度、互补离子和粘土矿物种类。 21、酸性土的指示植物有茶树、映山红、铁芒箕、石松。 22、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是土壤质地、 PH 、粘土矿物类型。 23、评价土壤质量的参数指标应符合的条件是代表性、通用性、灵敏性和经济性。 24、我国将土壤退化分为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不包括以上各项的土壤性质恶化和耕地的非农业占用。 25、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是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土壤质地。 26、土体内物质的移动按机理可分为溶迁作用、还原迁移、螯迁作用、 悬迁作用、生物迁移。 27、水田土壤中的有效氮以铵态氮为主,而旱地土壤中的有效氮则以硝态氮为主。 28、土壤团粒形成的粘结团聚过程包括凝聚作用、无机物质的粘结作用、 有机物质的胶结及复合作用和有机-矿质复合体、蚯蚓和其它小动物的作用等过程。 29、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异养型。 30、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有水溶态、交换态、专性吸附态、有机态、铁、锰氧化物包被态、矿物态。 三、简答题

土壤学复习

土壤学 绪论: 本章重点: 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 生态上不同的植物,它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即植物只有种植在适宜它生长的土壤中其肥力才是高的,种在不适宜它生长的土壤,即使该土壤肥力水平很高,对该植物来说也是不高的。在林业生产上,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2、试述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 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1.土壤形成的时间长 2.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 3.土地退化日趋严重 4.人口剧增 3、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1.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 2.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4、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1.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 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2.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3.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第一章 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及粘土矿物的结构与性质。 根据矿物的结晶状态,矿物可分为:结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一般常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①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绝对优势。 ②土壤中原生矿物类型和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矿物的稳定性,如长石和石英。 ③土壤原生矿物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和榄橄石以及其它硅酸盐类和非硅酸盐类。硅酸盐矿物的结构 1、基本构造单位: Si-O四面体 2、结构类型 a 岛状构造 b 孤立环状构造 c 连续链状构造 d 连续层状构造 e 架状构造 2.本章的重点是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认真理解和掌握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对学习好以后各章有重要的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 土壤圈:覆盖与地球陆地表层,处于其它层面的交界面上,构成了结合有机界和无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土壤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又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受到种种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为疏松物质,这一过程叫做风化作用。所产生的疏松物质就是土壤母质。 比表面积: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在相同的体积内,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土壤质地:指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如方解石是有碳酸钙溶液沉淀而来的;高岭石是由钾长石风化来的 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粒矿物。 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它是由位于中心的一个硅原子与围绕它的四个氧原子所构成的配阴离子[SiO4]4-,因周围的四个氧原子分布成配位四面体的形式,故名。 铝氧八面体:是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它是铝离子等距离地配上六个氧,三个在上,三个在下,相互错开作最紧密的堆积,配位形成八面体的形式,而得名 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硅铝铁率(SiO2/R2O3):是判断土壤矿物的风化程度与成土阶段;作为土壤分类的数量指标之一;代表土壤中酸胶基和碱胶基的数量;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矿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 腐殖酸的络合性-络合物的稳定性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在Ph4.8时能与Fe、Al、Ca等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但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会产生沉淀。 腐殖酸的电性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腐殖质的负电荷数量随pH质的升高而升高。 HA/FA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一般我国北方的土壤,特别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土壤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HA/FA比大于1.0而在温暖潮湿的南方的酸性土壤中,土壤中以富里酸为主,HA/FA比一般小于1。在同一地区,水稻土的腐殖质的HA/FA 比大于旱地。在同一地区,熟化程度高的土壤的HA/FA比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3*10=30分)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P240 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 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作用: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分子键,使分子变成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硒的生物甲基化:金属硒和硒离子等无机硒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转化成甲基硒和二甲基硒。 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 N2O、 N2的过程. 同晶替代: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并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说课材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 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 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6、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 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10、土壤缓冲性能

东北农业大学 土壤学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力是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肥力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土壤肥力高,土壤生产力不一定高;土壤生产力高,土壤肥力也高。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有效肥力: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肥力只有一部分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简答题及论述 1.土壤学包含的主要分支学科 答: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土壤生物化学、土壤地理 2.土壤在农作物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答:①营养库作用。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除了 CO2 主要来空气外,氮、磷、钾及中量、微量营养元素和水分则主要来自土壤。 ②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在地球表层系统中通过土壤养分元素的复杂转化过程,实现着营养元素与生物之间的循环和周转,保持了生物生命周期生息与繁衍。 ③雨水涵养作用。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多孔结构的介质,具有很强的吸水和持水能力。 ④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使绿色植物根系可以在其中生长和穿插,获得机械支撑,保证了绿色植物地上部分能稳定的站立于大自然之中。土壤中还孕育和滋养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微生物。 ⑤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交界面,是各种理化作用最为频繁和活跃的地带,它具有对温度、湿度、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变化的缓冲能力,同时也具有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着一个稳定的环境。 3.写出四种国家级土壤学期刊的名称 答: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土壤通报,水土保持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生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农业环境保护学报4.土壤肥力的主要内涵 答: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其中营养条件是指水分和养分,为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环境条件指温度和空气,对植物生产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称之为环境因素或环境条件。“协调”是指土壤中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的。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四大肥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协调。 5.土壤肥力因素包括哪些?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如何?答: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四大因素同时存在,而且要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 第一章粘土矿物 名词解释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次生矿物:土壤按矿物的来源分类,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同晶替代作用: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简答题及论述 1.高岭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南方热带亚热带土壤 中大量普遍存在。 1)1:1型 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 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 键,3-15cmol(+)/kg 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可塑性,粘 结性,粘着性,吸湿性弱。0.2-2μm 2.蒙脱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2:1型膨胀型粘土矿物,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分布广泛。 1)2:1型 2)膨胀性 3)电荷数量大,同晶替代普遍 4)胶体性突出,可塑性,粘结性,黏着性吸湿性 突出。 3.粘土矿物对肥力的意义 答: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矿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如何对土壤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及生物化学性均有深刻影响,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含丰富的Ca、Mg、K、N、P、S等常量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经风化作用释放供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一些硅酸盐粘土矿物发声同晶替代作用,吸附离子防止流失)。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名词解释 - 1 -

土壤学总复习题(北林2016)

《土壤学C》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40个) 1、原生矿物; 2、次生矿物; 3、沉积岩; 4、变质岩; 5、地质作用; 6、地质营力; 7、物理风化; 8、化学风化; 9、生物风化; 10、成土母质; 11、土壤剖面; 12、根际效应; 13、生物固氮; 14、共生真菌; 15、土壤有机质; 16、土壤矿质化过程; 17、土壤腐殖化过程; 18、氨化作用; 19、硝化作用; 20、反硝化作用; 21、土壤腐殖质; 22、土粒密度; 23、土壤容重(土壤密度); 24、土壤孔隙度; 25、物理性粘粒; 26、粒级; 27、土壤机械组成; 28、土壤质地; 29、土壤吸湿水; 30、毛管水; 31、吸湿系数 32、凋萎系数; 33、田间持水量; 34、土壤有效含水范围; 34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 3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36、土壤盐基饱和度; 37、土壤胶体; 38、土壤活性酸; 39、土壤潜性酸; 40、土壤碱度。 二、单项选择题(45个) 1、室内风干土样含有的土壤水分类型是。 A、吸湿水 B、膜状水 C、气态水 D、毛管水 2、植物根系吸收的主要土壤水分类型为。 A、吸湿水 B、膜状水 C、毛管水 D、重力水 3、灌溉土壤时,应达到的理想土壤含水量为。 A、全容水量 B、土壤田间持水量 C、最大分子持水量 D、最大吸湿水量。 4、在酸性土壤环境中,仍能很好发育的土壤微生物是。 A、真菌 B、放线菌 C、细菌 D、藻类 5、1:1型的粘土矿物是。 A、高岭石 B、伊利石 C、蒙脱石 D、蛭石 6、土壤胶体双电层构造中,具较强的活性,可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发生代换,也可直接向稀溶液中扩散。 A、胶核 B、扩散层 C、非活性亚层 D、决定电位离子层 7、在外界风化环境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常见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正确的为。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

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1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20、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土壤学复习参考

土壤地理学 名词解析 1、土壤地理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土壤科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土壤 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主要内容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2、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3、土壤圈:是由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4、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肥)和环境条件(气、热)的能力。 5、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6、原生矿物:经过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都没有改变; 7、次生矿物:它们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所改变。 8、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质地。 9、土壤孔隙度:指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孔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 10、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固相成分之一,是土壤肥力、缓冲及净化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11、吸湿水:土粒依据其强大的表面能从土壤空气中吸收的气态水分,是最靠近土粒表面的一层水膜。 12、膜状水:土壤含水量达到吸湿系数后,土粒剩余的表面力和水分子引力而吸附和保持的液态水膜。 13、毛管水: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时依靠毛管力保持在毛管孔隙中的液态水。 14、毛管悬着水:土体中与地下水位无联系的毛管水称毛管悬着水。

土壤学复习题

土壤学 - 中国大学 mooc 第一讲绪论单元测验 - 绪论 1、土壤指覆盖于的疏松层。 B、地球陆地表面 B、水域底部 A、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D、浅水域底部 参考答案:A 2、水、肥、气、热是土壤要素 B、肥力 B、环境 A、营养 D、健康 参考答案:B 3、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 B、表层 B、交界面上 A、中心 D、底层 参考答案:B 学派。4、提出五大成土因素学说的是 B、农业化学土壤学 B、农业地质土壤学 A、土壤发生学 D、现代土壤学 参考答案:A

5、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那些方面? B、贮存和供应养分 B、接纳、贮存和供应水分 A、生物支撑作用 D、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 参考答案:AD 6、土壤的固相由组成 B、矿物质 B、有机质 A、空气 D、水分 参考答案: 7、国际土壤年的主题是“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希望唤起全世界对土壤的关注,提高对土壤保护的认识,推进土壤管理工作,促进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答案:正确 8、德国化学家法鲁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田间作物的产量决定于施入土壤中的矿质养料的数量。 参考答案:错误 9、2013年12月第 68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决议,将 12月日定为“世界土壤日”, 2015年定为“国际土壤年”。 参考答案:5 10、土壤学的主要分支为、土壤化学、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土壤地理学。参考答 案:土壤物理##%_YZPRLFH_%## 土壤物理学 单元作业 - 绪论 1、简述土壤健康具有哪些核心指标?(30%)健康的土壤能维持哪些功能?(30%)

土壤学复习

土壤学复习 绪论: 一:概念 1:土壤:是地球表面岩石风化体及其再搬运沉积体在地球表面环境作用下形成的疏松物质。 2:地球表层系统:是地球表层上始大气对流层上界,下到海底深处和岩石上部,由大气圈(Atmosphere )、水圈(Hydr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土壤圈(Pedosphere)和岩石圈(Lithosphere)组成的一个由非生物和生物过程叠加的物质体系。 3: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皮肤,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是地球表面随时空变化的景观连续统一体的一部分,具有水平、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处于陆地表面特殊位置,独特的疏松多孔结构将其与其他四个圈层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它在各圈层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地球陆地上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载体。 4:土壤肥力:土壤供应养分的能力(西方土壤学家) “土壤矿质元素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德国李比希) 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美国土壤学会) 土壤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同时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数量的养料和水分的能力。(俄国威廉斯)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中国土壤》第二版) 5: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 力(Doran and Parkin,1994) 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质、空气质量 以及支承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美国土壤学会,1995 )。 6 :土壤剖面(profile):由若干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层组成从地表面至母质的垂直面。包括三 个基本层:A层(腐殖质层)、B层(淀积层或过渡层)、C层(母质层) 7:单个土体(pedon):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它足以包含各土层和它们性质的微小变化,其面积一般为1~10m2,,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 &聚合土体(polypedon ):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形状相近的若干单个土体的组合。 9: 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10: 土壤资源:土壤资源是具有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 二:简答与论述 1: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它 对各圈层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起着维持和调控作用。土壤圈各种土壤类型、特 征和性质都是过去和现在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的记录和反映。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个圈层的演化和发展,乃至对全球变化产生冲击。 2: 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与气体圈层的相互作用 土壤与大气圈:接纳大气降水和沉降物质;大气温室气体的源与汇 土壤与水圈:除江河湖泊外,土壤是保持淡水的最大储库;土壤水处于土壤一植物一大气连 续统一体(SPAC中。 土壤与生物圈:生物圈中绝大部分生物分布在土壤圈及其表面。 土壤与岩石圈:土壤固相骨架的矿物组成占土壤质量的95%以上;土壤矿物是土壤养分的主 要来源;对岩石起保护作用,减少外应力的破坏。 3 :如何理解“土壤”这一概念: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物地球化

土壤学章节复习资料题

土壤有机质 一、解释名词 1. 土壤有机质:广义地说:土壤有机质是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狭义地说:土壤有机质一般主要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2.土壤腐殖质:由一些抗分解的植物组织的混合物, 微生物死亡后经过分解合成的部分有机体组织的混合物。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暗色的有机物质。 3. 矿化作用: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营养元素的过程。 4. 腐殖化作用:指矿质化过程的某些中间产物再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 7. 腐殖化系数: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暗色的有机物质。 8. 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物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9. C/N:有机质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重量比 10. 腐殖酸:腐殖酸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分子结构非常复杂。有许多模式,但相对统一的认识是中心为芳香核(疏水性基团),周围有许多支链化合物(有许多功能团)成为网状结构特征。 11. 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 二、问答题 1. 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答:土壤有机质,广义地说:土壤有机质是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狭义地说:土壤有机质一般主要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存在形态:动、植物残体(新鲜)、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其中腐殖质最重要! 2.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 答:增加土壤有机质要坚持两个原则,即”平衡原则”和“经济原则”。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免耕法、施用有机肥、实行绿肥或牧草与作物轮作、秸秆还田同时施加氮肥、旱地改成水田等。其中,施用有机肥最显著。 3. 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 答:(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的N、P、S、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而且,多种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质部分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料的有效化,一些与有机酸和富里酸络合的金属离子可以保留于土壤溶液中不致沉淀而增加有效性;(2)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各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它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保肥性,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并且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4. 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为什么? 答: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在厌氧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等)作用下形成的,这类细菌必须在

土壤学复习资料

(0)绪论 1、土壤肥力的生态性相对性 (1)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是针对植物而言的,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2)如果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所能提供的生态性质不一致,即使土壤具有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植物也不能利用或利用很少。 (3)通俗意义上讲的土壤肥力高低,如果不指明植物,一般只能说明其有机质和养分的高低及适宜的物理性质。 2、土壤肥力的量化指标 (1)以地上部分生物量来评价 (2)以土壤的某些性质和养分数值来评价 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 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全氮等。 3、肥力的影响因素水气热:受土壤中不同粗细颗粒的控制。土壤颗粒的粗细取决于母岩中稳定性矿物和易分解矿物的比例。 养分: (1)受母岩释放的养分多少控制。土壤养分取决于母岩中含有的盐基离子即金属离子的数量。(2)受土壤细粒部分吸持养分能力的影响。 一、土壤矿物质 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是胶体的主要成分)(一)构造特征:(1)硅氧四面体,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2)铝氧八面体 3、单位晶层:1:1型单位晶层:由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构成。硅片顶端的活性氧与铝片底层的活性氧通过共用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这样1:1型层状铝硅酸盐的单位晶层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由具有六角形空穴的氧原子层面,一个是由氢氧构成的层面。 2: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这样2:1型层状硅酸盐的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 2:1:1型单位晶层:在2:1单位晶层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八面体片水镁片或水铝片,这样2:1: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一个铝片和一个镁片(或铝片)构成。 4、同晶替代: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2、土壤中同晶替代的规律 1)高价阳离子被低价阳离子取代的多;因此,土壤胶体一般其净电荷为阴性。 2)四面体中的Si4+被Al3+离子所替代,八面体中Al3+被Mg2+替代。 3)同晶替代现象在2:1和2:1:1型的粘土矿物中较普遍,而1:1型的粘土矿物中则相对较少。 3、高岭石和蒙脱石的区别?(简单题) 高岭石:(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4)胶体特性较弱。蒙脱石:(1)2:1型的晶层结构(2)胀缩性大(3)电荷数量大(4)胶体特性突出。 4、粘土矿物的南北方哪边肥力更强?为什么?(问答题) 答:北方更强。北方以2:1型矿物为主,含蒙脱石、水云母较多,土壤反应又多为中性或微碱性,因此,阳离子交换量一般较高,则保存养分的能力大。其胀缩性大,吸湿性强,易发生同晶替代,因此永久性电荷数比较多,其粘结性、可塑、胀缩性比较强。而南方以1:1型矿物较多,为红、黄壤地带,无机胶体以高岭石和含水氧化铁、氧化铝为主,土壤酸性大,pH值低,阳离子交换量小,晶格内的水铝片和硅氧片很少发生同晶替代,因此无永久性电荷。晶片与晶片之间形成氢键而结合牢固,水分子及其他离子难以进入层间,并且形成较大的颗粒。因此其吸湿性、粘结性和可塑性较弱,富含高岭石的土壤保肥性差。 二、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1)动物、微生物残体 2)植物残体

土壤学复习资料

环境土壤学 一:土壤环境(负载)容量 1. 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土壤环境容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物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量之差。 将土壤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地土壤临界值。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 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它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 本上保持自然背景值;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2.土壤环境容量的确定 (1)土壤绝对容量(静容量):在一定环境单元与一定时限内,假定污染物不参与土壤圈物质循环情况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Qsi=W(Cci-Coi)—w为耕层土重,Coi为污染物i 原来含量,Cci为污染物i临界含量,Qsi污染物i静负载容量

(2)土壤年容量(动容量):考虑土壤污染物的输入及输出循环。若假定年输入量为Q,年输出量为Q′,并且Q大于Q′。则:残留量为Q-Q′。残留量(Q- Q′)与输入量Q之比,称之为累积率(K)。 若计算几年内土壤污染物累积总量AT(含当年转入量),则:AT=Q+QK+QK 2+……+ QKn,而n年内的污染物残留总量RT(不含当年输入量)则为:RT = QK+QK2+……+ QKn 当年限n足够长时QKn 趋于零,且AT 达到最大极限值。——等比有限累积规律:其数学模式:A′T = K(B+Q) A′T: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年累积量,mg/kg; K :土壤污染物年残留率(%),即残留量与输入量的比率; B :污染物的区域土壤背景值,mg/kg; Q :土壤污染物的年输入量,mg/kg。 3.影响土壤环境容量大小的因素 土壤性质的影响:土壤类型差异 土壤Cu、Cd、Pb容量由南至北增大,As则相反。 指示物的影响:作物品种,部位差异污染历程的影响:污染时间长,可能形成沉淀。环境因素的影响:温度:温度高增加水分蒸腾,植物吸收多。化合物类型的影响 二:土壤元素背景值 1.土壤背景值的概念: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原始含量。

环境土壤学复习要点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和浅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中心位置),即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它们的支撑物。Sq=f(L,H,B,A,i)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土壤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行为、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冲击、土壤环境工程等 环境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综合与交叉的方法;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传统的研究方法与现代新技术相结合。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同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或者说是物质流与能量流所贯穿的一个开放性网状系统。其结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 土壤的机械组成(质地):土壤颗粒(土粒),构成土壤固相骨架的基本颗粒。 土壤粒级:土粒大小分成若干组,称土壤粒级(粒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壤颗粒划为一组。粒级制: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土壤颗粒分级:(mm) 直径国际制美国制卡庆斯制中国制(1987) 石砾>2 >2 > 1 >1 砂粒2-0.02 2-0.05 1-0.05 1-0.05 粉粒0.02-0.002 0.05-0.002 0.05-0.001 0.05-0.002 粘粒〈0.002 〈0.002 〈0.001 〈0.002 物理性砂粒:1-0.01mm 物理性粘粒:〈0.01mm 土壤质地分为:砂性土、壤性土、粘性土。 1、砂质土壤主要特性:砂粒大于50%;通气透水;养分少,不保水肥;环境容量小;易耕;温度变化快,暖性土。 2、粘质土壤主要特性:粘粒高于30%;通气透水不良;保水保肥、养分含量高;升温慢,冷性土;耕性差,适合于禾谷类作物。 3、壤质土壤主要特性:粉粒大于30%;环境容量相对大;性质介于黏土与砂土之间。 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