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复习资料选择题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选择题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选择题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选择题、名词解释 1. 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拉斯韦尔、勒纳。2. 最早给“政策科学”定义的是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3. 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4. 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战国策》。5. 《智囊补》冯梦龙著,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政策案例著作。 6. 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7. 所谓价值无涉,就是划清科学认识与价值判断的界限,前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将价值判断从经验研究中剔除出去。8. 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类型: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型公共组织;非强制型公共组织。9. 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的三个层次:具体的个别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一般。10.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主体系统(三个子系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间接主体);政策支持系统(四个子系统—信息、监控、咨询、评估);反馈系统。11. 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公共权力机关12. 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的三大层次: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第一层次);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的理论模型(第二层次);公共政策学的研究程序与技术性方法(第三层次)13. 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系统与过程理论模型:(1)理性主义模型(定义:“理性人”的特征;理性人的理性主义决策过程;理性主义模型的缺陷;西蒙的修正;理性优化模型);14. (2)渐进主义模型(代表人物:林德布洛姆;含义;两大命题;若干假设;缺陷)15. (3)规范最佳模型(代表人物:德洛尔;四项假设前提;特点—开放和兼容)16. (4)混合扫描模型(代表人物:艾齐奥尼;定义)17. (5)政治系统模型(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政治系统方法的创始人:伊斯顿;特点:最具解释力、最具普适性的模型)18. (6)机构—制度模型(特点:应用最广泛、最缺乏理论色彩的决策模型;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关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特征:合法性、普遍性、强制性)19. (7)集团模型(代表人物戴维。杜鲁门;莱瑟姆;假设;命题分解)20. (8)精英模型(现代精英政治理论的创始人:莫斯卡;帕雷托;米歇尔斯;熊彼得;拉斯韦尔。命题)21. (9)“上下来去”模型(特征:容纳性和开放性;亚模型“决策认识的真理性模型;群众—领导性模型;民主—集中性模型;个别—一般性模型。)22. 华莱士“科学环模型”标明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23. 公共政策是联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二者的至关重要的桥梁。24. 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1951年,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面世。这本书被誉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公共政策学的经典著作”。25. 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著《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和《政策科学构想》。也称之为政策三部曲。26. 20年代90年代,研究课题的选择偏重于伦理取向,管理取向和政府改革取向。27. 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产出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体。(第二章)28. 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上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29. 公共政策系统属于社会世系统,其构成要素有:政策主体、政策支持系统、反馈系统。30. 政策支持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信息传播或沟通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咨询系统和政策评估系统。31.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32. 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是由这样一些概念构成的:第一组,公共政策、政策构成、政策功能;第二组,政策系统、公共权力、政策过程;第三组,政策问题、政策诉求、政策议程;第四组,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第五组,政策执行、政策变通、政策资源、政策效果;第六组,政策持续、政策变动、政策终结、政策周期;第七组,政策对象、政策环境、政策反馈;第八组,政策分析、政策预测、政策评估、政策咨询。33. 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指的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34. 公共政策学概念的体系的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35. 西蒙提出了决策者有限理性命题。他认为决策者在决策时不可能达到最佳程度,而只能是追求一种近似的优化途径,即“寻求满意”的管理决策和结果。36. 德洛尔提出的综合模型叫做规范最佳模型。37. 政治系统模型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38. 机构—制度模型,这是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39. “上下来去”: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40. 兰

德公司的4W决策思考模式。即: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采取哪条行动路线?前景如何?是一种适合于人所有个体和群体的思考模式。41. 政策具有总括性和指导性,为决策、决定提供一定的原则;决策则是具有微观性的操作性。42.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43. 国家、政府、公共政策的关系:国家在本质上是讲公众的权力变成了支配公众的权利;政府是国家主权的管理者和行使者;政府是国家的中枢系统;政府存在的基础是政策。44. 政府过程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同一,或者说政府过程就是公共政策过程。45. 美国公共政策=

立法决定+行政决策+司法决策。46. 美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三权分立而又相互制衡。47. 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国会立法。48. 美国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49. 美国总统决策的主要类型:立法倡议;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外交立法;防务政策。50. 美国司法决策的主要形式:司法审查、推翻先前的判决、司法命令。51. 美国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52. 在美国不管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对美国的公共政策有极大影响,但是即使是执政党,其政策也不能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因此在美国,政党政策不属于公共政策。53. 中国:公共政策=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54. 中国公共政策形式构成的横向结构特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工程的运行。55. 中国人大决策的主要形式:宪法、基本法律、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人大决定。共5种。56. 中国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行政法规(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共5种。57.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的文件是政策性文件,而不是法规。58. 在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形式构成中不存在司法决策这一形式。59. 元政策,或者叫做总政策(以及总路线、总方针),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政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60. 元政策与基本政策二者之间存在着确定无疑的衍生与被衍生、涵盖与被涵盖、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61. 部门政策由元政策和基本政策所决定,体现和服从于元政策和基本政策。从分类的角度说,元政策和基本政策之外的所有政策都要以视为部门政策。62. 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的区分具有相对性;同时部门政策又可分为若干等级层次。高一层次的部门政策相对低一层次的部门政策而言,又具有统摄的作用。63. 政治政策包括外交政策、国防政策、国家安全政策、公共安全政策、人力资源政策、阶级政策、民族政策、政党政策,等等。64. 经济政策包括产权与经营权政策、农业政策、工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贸易政策、环境政策、房地产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等。65. 社会政策主要包括劳动政策、医疗卫生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公共救助(社会救济)政策、人口政策、宗教政策、等等。66. 程序性政策也叫作“例是政策”、“常规政策”、“重复性政策”,指的是在大政方针确定之后,政策主体在既有的规范和原则的指导下制定的政策。67. 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以政策协调社会生活的方式为标准划分为: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政策。分配性政策指的是向人们提供利益分配的政策,政策结果只会产生获利者,如免费公共学校教育政策。再分配政策涉及政府在社会各阶段或社会群体中进行有意识的财富、收入、财产或权利的转移性支配。68. 美国学者西奥多-J-络维为分析纽约市人事任免做的划分: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69. 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对象为标准划分: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70. 安德林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将公共政策划分为物质性政策和符号性政策。71.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72. 公共政策的主体,就是在特定政策环境中,能够把政策要求和政策支持综合、加工、改造、转化为政策产品的系统。73. 根据其在决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及参与决策的方式,将公共政策分为两大类—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74.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直接生产者。直接主体主要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组织以及某些领袖人物。75. 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即那些虽不直接参与政策产品的生产,但由于获得国家法律的保护或认可,能够通过压力等方式和渠道,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并能产生一定影响的组织或个人。间接主体主要包括在野党、利益集团和选民。76. 公共政策的客体,即公共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或者说,公共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制定政策。77. 公共政策的客体从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来看,

主要包括四类政策问题:政治政策问题、经济政策问题、社会政策问题、文化政策问题。78. 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我们把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群体。

79. 公共政策系统是由信息、咨询、决策、执行、评估、监控、反馈这七个子系统所构成的社会巨系统。80. 咨询子系统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81. 决策子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82. 霍布森选择:源于一个历史故事。1931年,英国剑桥产人霍布林将其所贩运的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蛤附加条件是只允许挑选离门口最近的那匹马。这个条件实质上是不让顾客挑选。所以后人讽刺这种无选择余地的选择为霍布森选择。83. 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由哪些环节构成?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84. 公共利益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85. 政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政策过程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一是政策议程的确立需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二是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参谋,三是专业人员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实施效果;四是政策效果需专业人员来评估。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够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86. 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含义:就是决策者及其他决策参与者尊重客观规律,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对政策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环境,事实求是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做出预测、判断和抉择。87. 政策过程民主化的含义: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88. 公共选择的民主原则主要有哪些?全体一致原则;过半数规则以及各过半数规则的变异规则。民主集中制原则。89. 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状况、政治文化状况、法律状况、人口状况、科技状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经济利益、经济体制、政治文化,它们对公共政策具有更重要、更直接的影响、制约甚至决定作用。90. 政治文化也是影响公共政策的重要变量。91. 治理能力的构成要素,或者说良好治理能力的标志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92.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将政策系统运行分为七个功能活动环节:情报、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终止。93. 公共政策运行要经过五大环节完成其生命周期、或政策周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评估、政策终结。94. 政策宣示(政策声明),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95.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96. 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有哪些?政治领袖;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民意代表;大众传媒;各类政策研究组织;政府部门本身。97. 所谓政策诉求,就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府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

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98. 边界分析就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99. 边界分析往往有三个步骤:饱和抽样、诱导性提问、边界评估。100.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实施阶段:组建团体;意见产出;意见评估;意见排序。101. 假设分析法,是指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102. 假设分析法的基本步骤:确定利害关系人、呈现假状、评比假设、汇集假设、综合假设。103. 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

过程。104. 系统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105. 政府议程:是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政府议程又称正式议程。106. 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要经过哪些阶段?四个阶段:创始、说明、扩散、进入。107. 所谓公共政策的制定,就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针对有关的重要政策问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拟定、评估和选择有关政策方案并最终择定的过程。108. 公共政策目标的特征:问题的针对性;未来的预期性。109. 所谓政策规划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评议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110. 听证制度的含义:核心要求是政府在作决策方案时要听取有关专家、有关管理主体、有关利益代表和公众的意见,以利于政策规划和抉择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公正化和规范化。

111. 预测性评估的方法:德尔菲法(直觉预测法)、时间序列分析、投入—产出分析。112. 公正政策的抉择主体(指主要的决策者)大致分为:国家元首、行政首长、民意代表、法官、执政党首脑、军事首长。113. 何谓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政策内容合法化;决策过程合法化;有关政策法律化。114. 政策变通的含义—在政策执行中,将原则性、时效性和灵活性辨证地统一起来,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遵循政策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政策。115. (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过程模型,这是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执行的政府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116. (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互适模型,有些学者称之为互动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其代表作是写于1976年的《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117. (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循环模型,当代美国学者M-雷恩和F-拉宾诺维茨在1978年构建了一个以循环为特色的政策执行分析框架—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他们认为政策执行经历三个阶段(拟定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遵循三个原则(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共识原则)。118. (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博弈模型。以美国学者E-巴德克为主要代表。视政策执行是一种游戏或赛局,包括以下规定:竞赛者、利害关系、竞赛资源、竞赛规则、竞赛者之间信息沟通的性质、所得结果的不稳定程度。119. 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含义: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和修正。120. 政策执行资源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121. 行政手段的含义:是指依靠行政组织权威,采用行政命令、知识、规定及规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特点是:①权威性。②强制性。③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122. 法律手段的含义: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法令、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特点是:①权威性。②强制性。③稳定性。④规范性。123. 经济手段的含义:指根据客观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特点是:①间接性。②有偿性。③关联性。124. 政策执行手段的法律手段是政策执行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保障。125. 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126. 政策执行矫正的含义: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127. 公共政策对象的含义:即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128. 现代意义的政策评估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它从一开始就存在两个层面即价值判断和技术分析层面的分野。129. 所谓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130. 事前评估,又称预评估。是在政策执行前所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事前评估的主要功能是将政策评估从单纯的事后检测变成事前控制的有效工具。131. 政策评估既要设立价值标准,也须设立事实标准。132. 事实标准在政策评估活动中的应用,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事实在上产生哪些效果或影响。133. 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的设立遵循不同的原则。134. 从政策评估标准的具体内容来说,事实标准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政策效率、政策效能、政策效益、回应的充分性、执行力。135. 价值标准大致有如下几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健康发展、社会公正。136. (公共政策评估方法)过程对比法主要包括“始—终”、“始—中”以及“有—无”对比。137. (过程对比法)“始—终”对比分析可进一步划分为:前—后、投射—实施后、控制对象—实验对象的对比法。138. 投射—实施后的方法也可称作“预测效果—实际效果”结对比法。139. “有—无政策”的对比分析法是测量政策“纯效果”的主要方法。140. 所谓价值分析法,就是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的最大功能。141. 所谓功能评价,实质上就是对功能的价值进行测定和评判。142. 进行功能评价,应用公式为:V(功能值)=f(实现功能的最低成本)/c(功能的实际成本)。143. 政策资源的混合?指的是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纠结在一起,分不清某项资源的支出到底是属于对那一项政策的投入,或每一项政策的总投入是多少。144. 政策的重叠?指的是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订执行各自政策,于是各种不同的政策的效果混杂在一起,很难将某项政策的实际效果从总体变化中分出来。145. 我国目前的政策监

督系统主要由这么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二是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三是纪检、监察部门;四是审计、统计部门;五是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等。146. 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147. 政策变动的两种类型:①断裂型。②渐进调整型。148. 政策调整的含义:是指对实施过程中的政策作出某些必要的补充或删减,修订或修改,调整或更新,使其更加完善和科学。149. 所谓政策调整,就是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150. 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者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151. 阻碍政策终结的力量主要有:一政策制定者;二政策执行者;三政策受益者。152. 政策周期: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过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153. 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阶段性政策周期、功能性政策周期和反复性政策周期。154. 公共政策分析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和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问题的解决,是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的社会过程。155. (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模式)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认为,政策分析中常见的形式是规范性分析与描述性分析,两者的区别在政策分析中也常见的。156. (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模式)沃尔夫分析模式,基本上从政策过程和步骤的角度,讨论了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157. (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模式)邓恩分析模式,侧重从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模式。他认为,公共政策分析基本上要解决三类问题:事实、价值和规范。158. 60年代初,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把公共政策分析的系统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军事领域,并很快在各政府部门推广,形成著名的“计划—规划—预算系统”(PPBS)方法。159. 何谓可行性分析?是指对政策方案是否具有接受河北贯彻的可能性的分析,包括以下内容:①经济上的可行性。②政治上的可行性。③行政上的可行性。④法律上的可行性。⑤技术上的可行性。160. 德尔菲法的含义:是指采取函询调查的形式,分别向专家提出问题,在相互不见面的情况下发表意见,交流信息,而后将他们的答复意见加以整理、综合。161. 脚本写作法的含义:就是准备脚本的过程,它通过对从现在到未来的某段时间内假定要发生的时间的逻辑顺序予以排列来编写脚本。脚本写作的特点:①以一系列假设为基础。②任何脚本只能描述一种可能的前景。162. 决策咨询的特点:①综合性。②法治性。③公共性。④时效性。⑤相对独立性。163. 以理性分析为基础和根据的定量分析是当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164. 定量分析是运用运筹学、统计学、数学、计量经济学、系统工程理论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政策分析的数学模型。165. 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比较有影响的一种分类方法是克朗在《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一书中完成的。分为确定型的分析技术和随机分析技技术。166. 二、简答题167.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168. 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169. 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170. 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对公共政策学作出了哪些界定?(1)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171. 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有

哪些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172. 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学中的运用继续受到关注;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个案研究受到重视。(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173. 公共政策学的近期有哪些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174. 科学有哪些品格?答:1、科学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致;2、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3、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与逻辑一致性;4、科学注重简单性原则。175.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转变为公共政策的形式?(1)直接形式—公报和讲话;(2)间接形式—联名发布政策方案;提出政策创议;政府决策以党的政策原则为指导176. 公共政策的内涵?答: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177.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答:1、政治性;2、阶级性、3、权威性;4、普遍性;5、目标取向是公共政策的灵魂;6、稳定性与变动性;7、预见性。178.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179. 决策者的素质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答:1、决策者的价值观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2、决策者的品质影响公共政策的性质;3、决策者的智力水平与公共政策的水平成正比;4、决策者的性格和风格影响公共政策的风格。180.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答:1、客观的社会现实;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4、团体与组织活动;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181.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答: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182. 三种政策议程构建模式(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外在创始模型(是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动员模型(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内在创始模型(属政府因解决春政府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183.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答:1、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2、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3、何谓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184. 政策执行过程的主要环节?185. 答:①政策宣传。

②政策分解。③物质准备。④组织准备。⑤政策实验。⑥全面实施。186. 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187. 答:①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②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③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188. 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①象征性政策执行(不务实或阳奉阴违)。②附加式政策执行(土政策)。③残缺式政策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④替代性政策执行(挂羊头,卖狗肉)。⑤观望式政策执行(软拖)。⑥照搬式政策执行(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执行。呆板执行)。189. 如何确保政策方案设计的科学性?答:1、设计的基本原则:紧扣政策目标;规划多重方案;方案彼此独立;方案要有创新;方案切实可行。2、设计阶段:轮廓勾画。即从不同角度和途径概要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案设想;细节设计。就是将政策方案具体化,探索实现政策目标的各种组织力量、具体措施等。190. 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答:1、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2、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191. 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怎样恰当确定公共政策目标?)答: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192. 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需要遵循的基本标准是什么?答: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2、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地少;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地小;5、政策实施的副作用尽可能的小;

6、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取舍和区分主次。193. 政策执行的原则?答:1、计划周密;2、执行准确;3、灵活创新;4、全局与局部的兼顾194. 怎样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保证政策合理变通的条件?答:1、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2、摸清实际情况;3、上情、下情有机结合。195. 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原则?答:1、实事求是原则;2、时效性原则;3、信息原则;4、民主原则;5、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的原则;6、宣传解释原则;

7、动态原则。196. 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答:1、象征式政策执行;2、附加式政策执行;

3、残缺式政策执行;

4、替代式政策执行;

5、观望式政策执行;

6、照搬式政策执行。197. 政策评估的功能?答:1、政策评估是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3、政策评估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4、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5、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198. 请比较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优点和缺点?199. 答:内部评估的含义:由公共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内部的评估者所进行的评估。优点:有利于评估的开展,有利于评估结果真正发挥作用。缺点:有可能在评估中夸大成绩、掩饰失误,评估容易走向片面,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技术要求高。200. 外部评估的含义:是由公共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外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优点:能够较公正的进行评估,能够提高评估质量。缺点:容易迎合委托人的意愿,出现不是对政策本身或社会效益负责的现象。201. 简述价值分析的内涵?答:1、其目的是:以最低的总成本获取政策方案所能达到的最大功能;2、其核心内容是:功能分析。3、其主要手段是:充分调动政策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尽可能地提高政策方案的价值和功能。202. 科学的政策评估包括哪三个阶段?:①评估准备阶段。②评估实施阶段。③评估总结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①政策评估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准备评估条件。②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过程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政策作出评估。③评估总结阶段的任务: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203. 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主要有哪些?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能。③政策效益。④回应的充分性。⑤执行力。204. 政策监控的主要功能有哪些?①保证政策制定合法化、科学化和民主化。②保证政策内容尽可能广泛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使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保证政策贯彻落实,尽可能地避免政策过程中发生对政策误解、曲解、滥用、消极抵制甚至反抗。④及时准确、真实地发现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便及时地实现政策的调整、完善或者终结。205. 简述政策调整的内容?答:1、主体调整;2、客体调整;3、目标调整;4、方案调整;5、关系调整。206. 简述政策终结的方式?答:1、替代;2、合并;3、分解;4、缩减。207. 简述政策终结的作用(功能)?答:1、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2、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3、可以避免政策僵化;4、可以促进政策优化。208. 怎样有效克服政策终结过程中的阻力?答: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2、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4、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5、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6、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209. 政策周期的研究意义?答:1、政策周期研究是完善政策科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2、是促进公共政策决策科学化的需要;3、是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的需要;4、是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需要。210. 简述政策分析的意义?答:1、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2、减少决策失误;3、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4、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211. 政策分析的要素有哪些?①问题。②目标。③方案。④模型。⑤评估标准。⑥实施效果。⑦环境。⑧信息。212. 简述公共政策分析的现代定性方法?答:1、价值分析;2、可行性分析;3、超理性分析;4、创造性分析法;5、辩证分析法。213. 简述公共政策预测的方法?答:1、趋势外推法;2、专家评估法;3、模型预测法;4、动态分析法,即历史分析法。214. 决策咨询的功能:①研究咨询功能。②参与决策功能。

③政策协调功。④人才开发功能。215. 简述决策咨询的特点?答:①综合性。②法治性。③公共性。④时效性。⑤相对独立性。216. 三、论述题217. 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218. (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219.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主要有哪些?220. 一是以国家主权身份,对一些重大问题,采取通过公民投拍哦

方式,直接进行决定。二是用间接的方式即公民自己选出代表,或制定、或修改、或执行公共政策。三是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修订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订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程。第四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定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去影响政策。第五对政策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影响政策结果。221. 联系实际谈谈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222. 答: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四种:第一,管制功能。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积极性管制功能;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犯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两种功能共同发挥作用。第二,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政策具有导向性。从作用结果来看,公共政策的引导功能有正向引导功能也有负向引导功能。人们既要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正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负导向功能,克服它的消极影响。第三,调控功能。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行治理的手段、工具和杠杆。它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上。政策的调控功能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并且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它的调控功能也有正向和负向、积极和消极之分。第四,分配功能。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或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什么是最好的乃至最佳的分配?223. 论述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224. 答: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公共政策运行的各个阶段或环节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完整性。我们用三个阶段、若干政策研究范畴对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过程做一描述:第一阶段,政策问题的形成。(1)政策问题。只有在满足了特定条件后,某一问题才能转化为政策问题。从客观方面说,政策问题必须具有公共的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有必要解决的状态;从主观方面说,政策问题必须明确表达出来,并且引起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2)政策议程。即政府议程。将一个政策问题纳入政策议程,是解决该问题的第一步。(3)政策分析,即设计方案。通常政策分析的结果会提出若干种可能的备选方案。第二阶段,政策决定。(4)政策选择,从各种备选政策方案择优选择认为最佳的政策方案。(5)政策决定,政策决定者最终做出的决定,包括发布的法律、法令、命令、规章等。(6)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正式向人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等。第三阶段,政策实施。(7)政策执行,泛指政府为实现政策宣示的内容的采取的全部行动。(8)政策结果,即由于政府作为或不作为,因而有意无意地对社会和公众造成的影响和结果。(9)政策修正,即对政策在实践中出现的错误或缺憾进行改正。225. 论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226. 答:第一,公共过程的理性化。公共决策的现代化首先是决策过程的理性化,因为从根本上说,优质的公共政策以及令人满意的政策效果来源于其过程的理性化。所谓政策过程的理性化,即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机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强制力。按照完全的理性决策模型,公共政策是基于合理计算的选择,是智慧运用过程的产物。完全理性决策过程包括:(1)设定明确的政策目标;(2)通过成本核算,进行通盘思考,挑选成本最小最有效达到政策目标的方案。第二,政策过程的专业化。(1)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其接触范围广,掌握的信息多,具有专业优势和特长,尽管在原则上那些处于最高层次的人有权正式决策,但实际上政策议程的确立常常需要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2)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谋。(3)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政策的执行,他们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的实施效果。(4)政策的执行效果一般也需要具有特定技术专长的人员进行评估,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政策过程的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第三,政策过程的科学化。(1)制定和执行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全面正确地把握政策问题的生成、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环节,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进行操作。(2)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的环节和程序是从大量决策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3)决策手段的自动化有助于决策过程的科学化。第四,政策过程的民主化与公共选择的民主规则。就形式而言,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主要包括:(1)在政策目标确立后,直接决策者要及时征求部门各地方的意见或建议,尤其是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2)在征求意见时,力求广泛而全面。(3)在实际决策过程中,要有一个反复研究和拟定、修改政策方案的过程。作为一种非市场决策,公共政策指向的是一系列公共问题,由于这类问题涉及的是公共利益,无法仅靠市场中的个人行为得到解决。因此,公共决策过程是一个“公共

选择”过程。227. 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和障碍有哪些?228. 答: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首先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其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发动。第三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229. 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一是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政策问题仍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二是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没有察觉其严重性;三是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四是不符合社会既得利益者价值规范的要求,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的问题;五是表达方式不当。230. 论述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231. 答:我国对政策合法化的界定是有: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这一概念实际上涵盖了三方面内容:第一,政策内容的合法化。指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政策内容的合法化是整个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统一、协调的具体保障。第二,决策过程的合法化。法定的决策程序在政策合法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政策抉择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不仅表现在它本身的具体过程繁多,而且不同机构不同主体的抉择过程也是各有不同的。232. 联系实际谈谈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233. 答:1、政策宣传。它是政策执行过程的起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利手段。2、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制定执行计划,以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编制出政策执行活动的路线图,明确工作任务指向,使执行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以下原则: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一致性原则。3、物质准备。它是保证政策执行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和必要的物力两方面的准备。4、组织准备。要有成效地进行管理,必须善于实际地进行组织工作。(1)确定政策执行机构;(2)选人用人;(3)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法规应包括:目标责任制、检查监督制度、奖励处罚制度。5、政策实验。既可以验证政策,及时反馈信息,又可以从中取得带有普通指导意义的内容。实验的步骤大致包括:选择对象、设计方案、总结结果。6、全面实施。要求严格遵循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执行的功能要素,以保证政策目标的圆满实现。以上诸环节构成政策执行的功能活动过程。只有每项功能活动都做好了,政策执行才能顺利进行,政策方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234. 论述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235. 答: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第一,矫正的对象。包括政策本身、政策执行组织、政策目标群体;第二,矫正的途径。主要有:政策修正、政策增删、政策更新。第三,矫正的方法。应采取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法: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执行人员素质、科学诊断问题、及时跟踪评估、强化监督控制、加强舆论宣传、采取相应强制措施。最后还需指出的一点是,对待政策执行偏差,要采取防范和矫正相结合的方法。要防范于未然。236. 我国政策执行偏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237. 答:(1)转型时期的政策环境(2)领导体制的缺陷(3)民主法制意识淡薄。238. 论述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239. 答:政策评估系统有五个要素:评估者、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政策评估的输入情况、政策评估系统的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的外部环境,都要对其评估结果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具体地讲,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有:第一,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目标是评估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前提。第二,政策影响的广泛性。一项政策的影响有直接的和间接的,共时的和历时的,象征性的和实质性的等等。政策活动的影响是如此的广泛和多样,以至于很难全面地测算出一项政策对社会的实际结果。第三,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于是就可能出现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两者给评估都造成的困难是:不易确定某项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因果关系。第四,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具体表现为:(1)政策评估涉及对政策结果的评判。评判可能对政策主体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他们倾向不做评估;(2)对政策过程的独占心理也驱使他们反对他人介入,以免影响这个过程按照既定计划和规范进行。(3)人们潜意识不愿接受他人批评,组织也总是习惯于一如既往的运行,不喜欢变革。第五,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政策评估者为在到某种不良目的,可能有意识夸大或缩小、掩盖或曲解有关政策的某些事实,或试图得出事先设定的结果,或试图将评估引向自己期望的方向。第六,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评估有赖于充分的信息。如果没有或缺乏政策信息,政策评估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七,政策评估所需经费获取不易。成本过高,评估工作无从谈起。政策评估的功利追求和科学追求常常陷评估于两难处境。

第八,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府的组成和运作一般都要受到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影响。当政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与政策评估的科学追求完全对立时,政策主体会坚决地拒绝和阻挠真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

自考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真题及复习资料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A )1-97 A.拉斯韦 尔 B.德洛尔 C.韦 伯 D.西蒙 2.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C )1-91 A.《国 策》 B.《谏逐客书》 C.《教战守 策》 D.《盐铁论》 3.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D )3-183 A.利益集 团 B.公民个人

媒 D.代议机关 4.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B )3-208 A.英 国 B.法国 C.瑞 士 D.美国 5.下列属于政策规划范畴的概念是( C )6-287 A.问题界 定 B.政策宣传 C.政策设 计 D.政策抉择 6.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政策学习类型是( B )6-300 A.工具学 习 B.概念学习 C.社会学 习 D.组织学习 7.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命题的学者是( D )1-94

森 B.戴伊 C.拉斯韦 尔 D.西蒙 8.托马斯·戴伊的著作《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对美国政治和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部著作所用的分析视角是( A )4-238 A.精英模 型 B.集团模型 C.混合扫描模 型 D.渐进主义模型 9.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的过程是( A )5-268 A.系统议 程 B.政府议程 C.正式议 程 D.规划议程 10.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雷恩和拉宾诺维茨在1978年构建了一个以循环为特色的政策执行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被称之为( C )7-327 A.过程模 型 B.互适模型 C.循环模 型 D.系统模型 11.下列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中,属于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是 ( D )7-330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闭卷考试试题及答案(1)

《公共政策分析》试题 一、简答题(21小题) 1.为什么公共政策学科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之一,就是政策科学的诞生。现代政府所面临的已经不是个别的、单一的、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是越来越具复杂性、尖锐性、普遍性、专业性和动态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公共政策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和现代政府的需要于20世纪50年代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 2.什么是政策科学? 答:政策科学是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3.什么是公共政策? 答: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件等的总称。 ☆4.政策的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政策导向功能。(2)政策控制功能。(3)政策协调功能。(4)政策象征功能。 5.我国的官方政策研究机构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俩大类:一是综合型,主要是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政策研究室(如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二是专项型: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相关部门的研究室(如中共中央纪委研究室以研究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政策为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以研究金融政策为主)等。这类机构是专职政策研究机构。 6.什么是政策制定? 答:政策制定是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即指从问题界定到政策方案抉择以及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7.什么是政策方案? 答:政策方案是指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 ☆8.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答: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主要有:信息完备原则; 系统协调原则; 科学预测原则; 现实可行原则;民主参与原则; 稳定可调原则等。 9.什么是政策合法化? 答:政策合法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10.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有: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自下而上的途径; “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 工具选择途径等。 11.什么是政策执行? 答: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成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12.什么是政策评估? 答:政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13.政策评估有什么标准? 政策评估有如下五个标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 ☆14.政策评估有哪几种模式? 答:政策评估有八种模式: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无目标模式、综合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经济模式、职业化模式。 15.什么是政策监控? 答: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的系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

Ch1.公共政策学 ●案例1-1(书P4-6)辨析是否属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单选/简答P157) (1)引导功能:正向与负向 (2)管制功能:对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管制与约束。 如《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消极性管制,还有突出正激励原则的积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不仅需要指明人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指明人民应该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Eg: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分类(了解) 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再分配性政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分配。 例如,累进收入税、养老退休金额度的重新分配),美国的“反贫困”计划。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如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兼具自我管制政策的性质。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最低工资标准、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等 设立教师节、环境政策 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国防是典型的涉公政策 而垃圾收集、邮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也带有一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Ch.2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与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理论模型 A**过程模型(P235): 1.公共政策的阶段性 2,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B渐进模型: 1. 林德布洛姆: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 2. 渐进模型有以下特点(P238): (1)政策具有承继性,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有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C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 直接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领袖权威人物 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非执政党/思想库 2.公共政策的客体 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 概念: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社会问题如何转化为政策问题:公共权威当局趋同(+概念) 目标群体: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目标群体理解、接受、服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3.公共政策环境(了解) 自然环境社会变迁国际环境 经济环境(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经济利益) 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行为模式) Ch3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的内涵:指政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简答)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 三分法(按国家干预程度分) 自愿性工具(非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 混合型工具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1)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政策工具本身是(C)的。 A.一元B.单一C.多元D.复杂 2、古德诺(Goodnow)认为,国家和地方利益矛盾,(C)可能导致国家解体或集权政府。 A.利益分配B.权力分配C.权利分配D.资源分配 3、解决国家和地方的矛盾的方法是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A)的范围。A.意志表达B.利益表达C.呼声表达D.情感表达 4、利益集团最早出现于(B)世纪末的北美13州。 A.16B.18C.19D.20 5、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B)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A.政治体制外B.政治体制内C.政治体制内外D.政治体制之间 6、政策环境是政策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政策活动的(B)客观因素的总和。 A.内部B.外部C.内外部D.所有 7、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是指(C)。 A.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B.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C.没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D.没有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 8、政府过程实质上即(C)政策过程。 A.执行B.监督C.公共D.评估 9、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C)。

A.主体B.客体C.中介D.环境 10、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C)的追求。 A.精神B.公开C.利益D.公正 11. Path Dependence 是指(C)。 A.制度依赖B.习惯依赖C.路径依赖D.心里依赖 12. public choice theory是指(C)。 A.社会选择B.自我选择C.公共选择D.生态选择 13. 现代政策科学诞生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A)。 A.政策科学运动B.社会科学运动C.自然科学运动D.工程科学运动 14. 行政决策目标的特征不包括(D )。 A.可行B.合理C.科学D.人治 15. Inter Market意为(B)。 A.外部市场B.内部市场C.国内市场D.国外市场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评估具有(ABCD)。 A.诊断功能B.预测功能C.反馈功能D.校正功能 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ABCD)。 A.理论渊源B.概念体系C.研究对象D.研究方法 3、政策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及其结合方案的选择,包括(ABD )。 A.实践主体的选择B.在特定的实践时空环境中的选择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1)

公地悲剧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公地悲剧是哈丁于1968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公地悲剧》中提出的。哈丁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有限理性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这并不是因为决策者头脑糊涂,一个富有理性的人,如果能够同样顺利求优的话,就不会止步于满意;如果能够做到最好,就不会安于次好或比较好。但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 群体狂想症 在决策小组中存在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小组成员趋向于怎样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了,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布里丹毛驴效应 从决策思维的角度来说,当几种选择方案具有同等的吸引力时,它本应当是最容易作出决定的。因为无论选中哪一个都会带来愉快的结果。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决定又如此艰难呢?问题就在于决策者不得不放弃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一般来说,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将获得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减;而一旦要放弃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增,选择的烦恼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点 2.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和转型社会的特殊功能 3.行动主体的定义和特性 4.政策不同阶段的参与者 5.具体行动主体有哪些 6.价值取向在政策活动中的作用 7.政策价值的特点 8.价值辩论的意义 9.政策工具的定义和实质 10.政策工具的作用 11.政策工具的类别 12.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 13.政策议程的含义 14.政策议程的类型 15.西方政策议程设立途径 16.中国政策议程设立途径(王绍光:六种模式) 17.政策规划的定义和实质 18.政策规划的取向 19.政策规划的步骤和原则 20.政策决策的定义 21.决策模型有哪些

22.政策合法化的定义 23.公共政策执行的定义 24.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25.政策评估的定义 26.政策评估的标准与方法 27.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 28.政策分析的意义 29.政策分析框架 30.政策问题构建过程 31.政策问题的特征 32.头脑风暴 33.德尔菲法 34.政策行动建议的定义 35.政策行动建议的标准 36.公共政策结构的定义 37.政策创新的定义 38.危机事件的定义、特点、类型、危害 39.如何决策危机事件 1.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点

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以科学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 戴伊:凡是政府选择作为或所不作为之诸事即公共政策。 威廉.詹金斯:是由政治行政主体或行动主体团体在特定的情境中制度的一组相关联的决策,。包括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这些政策原则上是行动力所能及的。 安德森:是某一行动主体或一群行动主体解决问题或相关事务的有意识的行动。 特征:1)公共政策活动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取向的。 2)公共政策活动是以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主导的。 3)公共政策活动是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为依托的。 4)公共政策活动是以科学民主决策为生命的。 5)公共政策活动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的。 2.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和转型社会的特殊功能 ①政策的导引功能: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针对社会利益矛盾引发出来的公共社会问题确立一定的行为准则,凭借这些准则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为,从而改变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空间分布与实践流动方面的配置,对社会过程的发展方向、速度、规模进行约束,使社会生活中基于利益的、复杂的、相互冲突的行为被有效地纳入到统一的轨道上来,保证社会形成合力的秩序,并朝某种既定的目标前进。两种途径:借助于目标要素,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借助于价值要素,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向。 ②政策的调控功能:必要性:因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之间不可避免的会有摩擦、冲突甚至对抗。可能性:因为现代社会运行不是一个自发的、无序的过程,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公共性:是区别于私人而言,是指政策属于从私人领域中抽离出来的,代表公共利益,而不是少数或个别人利益的。 分配性政策:通过合法化途径,对优惠的对象与契约进行法律认定,对社会中较重要部分的要求予以回应。 规制行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管制和约束 再分配性政策:发挥资源的再调配,以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 构成性政策:对政府机构和组织制度进行设计、变更、完善的组织政策 公共政策功能:指公共政策通过执行在现实环境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实施中将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会受到影响的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主体: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决定、执行、监督等过程的组织、团体、个人。 公共问题: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以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

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自由裁量权: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拥有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 权力:就是一个或若干个在社会生活中即使遇到参与活动的其他人的抵制,仍能有机会实现他们自己的意愿能力。 权威:来自某个确定源泉的某些命令被某个确定群体的人们服从的概率。 政策议程:指那些引起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列入商讨、规划、研究的议事程序,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政策合法化:指行政首长或相应的立法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按照特定程序使各种提议中的政策方案上升到法律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 公共政策规划:政策行动主体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方案 公共政策决策: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由政府、权力机关通过政治程序而制定的政策法规。 公共政策社会本质: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4.公共政策分配利益的过程具有动态性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2.公共性和偏好性 3.稳定性与适应性 4.特定性与普遍性 公共政策的分类:①形式上:横向: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 纵向: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②内容上: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③具体功能:分配型政策、再分配型政策、规制型政策 ④调整的社会内容: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法律政策、科学与 技术政策 ⑤内容的性质: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管制功能、导向功能、分配功能、调控功能、稳定功能、公平正义功能、促进社会革新功能 公共政策的历史沿革: 西方政策类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1、50—60年代:形成时期 以美国政策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和丹尼尔·儒勒于1951年合著的《政策科学》为标志。拉斯韦尔是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 美国政治学的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 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传统主义时期,着重于国有制度和国家观念的研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权力主义”时期,着重于权力关系和权力集团关系的研究。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行为主义”时期,运用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定量分析,着重研究个人或团体的政治行为。 ④70年代以来的后行为主义时期,提倡用“政治系统”的概念取代“国家”的概念,着重研究政治系统和政治环境的因果关系、相互作用。 2、70年代:发展时期 政策科学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 ①“趋前倾向”,主要表现为6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政策咨询潮流。 ②“趋后倾向”主要表现为7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策周期化研究。 3、80年代:比较研究时期 特点: ①政策研究机构普遍、多样; ②学科建设日益成熟; ③政策研究专业化。 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政策系统是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 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包括:官方的政策活动者、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 政策客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成员(目标团体) 政策环境:自然环境因素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地悲剧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公地悲剧是哈丁于1968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公地悲剧》中提出的。哈丁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有限理性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这并不是因为决策者头脑糊涂,一个富有理性的人,如果能够同样顺利求优的话,就不会止步于满意;如果能够做到最好,就不会安于次好或比较好。但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 群体狂想症 在决策小组中存在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小组成员趋向于怎样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了,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布里丹毛驴效应

从决策思维的角度来说,当几种选择方案具有同等的吸引力时,它本应当是最容易作出决定的。因为无论选中哪一个都会带来愉快的结果。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决定又如此艰难呢?问题就在于决策者不得不放弃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一般来说,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将获得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减;而一旦要放弃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增,选择的烦恼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霍布森选择:没有选择的选择 霍布森选择其实就等于告诉顾客不能挑选,所以,意思是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邦尼人定定律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人不是静止的物,而是方向不同的能量,相互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邦尼人定定律首先反映在合作者之间的负面作用上。这种负面作用一方面表现在相互推诿上,另一方面表现在相互掣肘上。邦尼人定定律其次强调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合作产生力量,协调是提高合作效率的不二法门。 法益均衡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利益造成不利的影响,行政权力的行驶除了有法律依据这一前提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对公民侵害最小的方式进行,即把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 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 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 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 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 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 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 (三)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1)利益选择。( 2)利益整合。( 3)利益分配。( 4)利益 落实。(四)增进社会利益 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 益。(五)公共政策的本质 我们认为,在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上,应突出以下内容:①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②对全社会的 利益进行分配;③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④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⑤要 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⑥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家列夫林( Rivlin )指出,政策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乃至美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无声的革命。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哈罗德 ?拉斯韦尔和丹尼尔 ?勒纳在 1951 年出版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 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二)形成时期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Dror )在1968 年至 1971 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 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1968)、《政 策科学探索》( 1971)、《政策科学构想》( 1971)。 (三)自我批判时期 1986 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讨了政策科学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提出了政策 科学需要在十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 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中国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 (一)“限购令”的出台: 我国于2010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2010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通知还指出,已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凡与本通知要求不符的,要立即调整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并加强对购房人资格的审核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2月中旬之前,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其他城市也要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出台住房限购措施。 2011年8月17日,住建部下发二三线城市限购标准。12月,住建部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于2011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政策分析”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提出。 2、作为一门学科,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15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4、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 ⑴公共政策: 具体的个别政策: 政策群和政策链: 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实践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而先后指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某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⑵政策系统: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⑶政策过程: 5、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

边际概念。 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丛书概念。 边际概念是指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十分发达的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7、古代中国重视政策研究的原因:中国古代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我国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形成的科举制度又让学业优良者踏上了“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 8、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共政策学的原因:古代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有显露出来,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太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只管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的解释往往是从权威和哲学的原则出发。 9、20世界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特点: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基本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 ②决策科学的而形成: 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2014)

1、(西方公共政策学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内容):1、起步阶段(20世纪50- 60年代):拉斯韦尔使用了政策科学这术语,对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内 容作了详尽论述。出现了第一批公共政策研究所。2、发展阶段(20世纪70- 80年代):在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的研究上取得了成就,在职业化方面政策分析师已成为正式的职业。3、最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这阶段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表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对原有研究主题的深化; 另一种是对新研究方向的拓展。 2、(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概念的重要标志)。 1主体: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2本质:公共目的性3环节:决定和实施过程 3、(公共政策的特征):1、公共性1)内容上,面对社会公共问题 2)制定上,代表全民的公共机构 3)阶级上,民主化带来公共化 2、价值性3、 权威性1)国家政府在享有决策资源方面权威性地位,2)政府机构对一些政策实行强制执行4、动态性1)任何公共政策必定有一个生命周期2)本身不断完善对外部环境的适应 4、(公共政策的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 2、法律规制功能 3、利益协调功能 4、政治象征功能 5、社会发展功能 5、(公共问题):社会问题中影响范围最大已经成为特定地区公众都关注的重大问题。特征:1、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2、发展到较严重的程度3、为 广大的公众所觉察4、带来利益价值的冲突5、公众中产生受剥夺感强烈到非采取行动程度6公众和政府认识到必须采取行动 6、 (公共政策价值):人民对政策的愿望的反映,是政策对于人的意义。它伴随着政策的产生发展。伴随着政策的制定,实施。公共政策价值类型: 1、公共政策的管理价值 2、公共政策的文明价值1)政策促进和保护物质财富的增长2)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3)理性价值 7、(公共政策价值的意义):1、合理确定公共政策的目标2、规范公共政策价值导向3、协调公共政策利益关系 8、(公共政策价值的内涵包括哪几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自由、平等、宽容、民主、效率、秩序、发展是公共政策价值内涵1、正义:公共 政策必须以维护社会正义为价值取向2、效率:公共政策是否以最小的工作量和成本解决政策问题3、平等:处理各种关系必须遵循对等原则和平衡原则4、民主:民主的价值观反映在公共政策上和公共领域中的公开性5、秩序:政府的政策目标就是要提供安全和秩序6、发展:强调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发展7、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内容包括:维护,增进和分配8、形态:独享和共享 9、(公共政策价值的冲突):1、效率与公平的冲突2、民主与科学的冲突3、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的冲突 10、(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1、公平是公共政策的本质体现2、公平是公共政策功能充分发挥的基本前提3、公平是民主政治的内在体现4、公平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诉求 11、(试述政策环境和公共政策的关系):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公共政策和政策环境形成的输入输出系统,两者相互影响,辩 证统一。1、政策环境是公共政策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2、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3、政策环境的改变是公共政策变革的压力和动力4、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2、(政策环境包含哪些):1地理自然环境2经济环境1)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2)提供了政策系统运行所需资源3)影响政策系统的经济目标取 向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为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3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公共政策直接影响因素1)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系统性质2)政治环境的政治文化的行为方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3)环境影响政策的民主化程度4社会文化环境5国际环境6工作环境 13、(转型期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转型期的政策环境不同于一般的政策环境,变异性和流动性的特征 1公共政策的周期缩短,政策风险增大2 转型期政策环境使公共政策在短期终结3公共政策执行阻力增加,政策的实效削弱4政策环境的变化使公共政策缺乏稳定,过渡政策增多5转型期政策环境变化呈现多元化特征,公共政策的价值体系受到影响 14、(决策体制划分为五大系统):智囊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信息系统、监督系统 15、(宏观政治决策体制)1议会制度(总统议会制.内阁制.英国,日本.联邦委员会制) 2独裁制3人民代表大会制:是社会主义中国公共决策的政治梯 子。特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中的领导作用体现为:第一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有党首先提出建议再有人民代表大会决策。第二政治局的常委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三党培养优秀干部到人民代表大会等机关去工作。 16、(政策终结的含义是什么):由政府组织的政策评估之后,政策决策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 17、 (政策议程):指那些引起深切关注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列入商讨,研究的议事程序,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采取行动,何时行动,采取什么 行动的政策过程 18、(政策工具特征):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1、有效性2、公平性3、适应性4、可操作性5、合法性和政治可行性 19、(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表现在:1)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代议民主共和政体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政权的 组织形式3)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具有全权性4)在法理上具有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 20、(我国现行公共决策体制存在哪些弊端,应该如何改进):1公共决策系统存在缺陷2决策未实现从经验到科学决策转变3科学理论滞后于决策实践 4研究人员素质不高。改进:推进我国决策的科学民主和法制化1公共决策优化前提是更新观念2决策优化的根本是完善决策机制3决策优化的基础是扩大民主参与4决策优化的关键提高决策者的素质5决策优化的保证是健全法制。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要,必须深入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形成与市场机制配套的宏观调控机制 21、(公共问题和社会问题有何区别?简述公共问题的种类有哪些):任何社会中存在社会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距,这就是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是 当人们价值观利益受到威胁出现的问题,是大众问题,一般超越个人特定的环境范畴,指人类社会存在的危机的困境。特征:1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具有影响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性。种类:1公共问题所属的不同领域划分: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 2公共问题的意义划分:过失性公共问题和结构性公共问题 3公共问题性质不同进行划分:管制性公共问题、基础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和保障性公共问题 22、(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1、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的产生2、公众议程3、政府议程形成4、政策认定议程 23、(政策制定的模式):1、理性决策2、有限理性决策: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式3、渐进决策:美国林德布洛姆构建的,现有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 变迁,对它进行局部的调适,并于比较以往政策,不断适合环境变化,就可作为新的政策被采纳。特征:1)要求决策者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注重研究政策的缺陷。3)着意于目标与备选之间的调适4)在面对同一社会问题不同解决方案时不注重目标的重新改进和手段4、系统决策 5、精英决策:精英模式揭示了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的政治过程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6、博弈决策24、(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特征与存在的问题):特征:1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3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调查研究是政策制定 过程中必须的工作 5坚持群众路线 6坚持循序渐进政策制定,问题:1决策系统有待改进 2智囊系统的作用有待发挥 3政策制定的合法化有待完善完善政策的建议1关于科学的纵向政策制定权限的划分 2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的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 3进一步改进政策规划和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25、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论述中国政策工具主要缺陷):1政策工具的选择缺乏科学化的依据2政策工具运用缺乏法制化规范3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 程序化指导4政策工具的运用受功利意识驱使5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稳定性,6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估 26、(什么是公共政策执行,它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有哪些作用):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组织形式运用政策资源,以实 施服务和宣传将政策观念转化为现实效果,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过程。政策执行的意义(作用):1是制定政策的目的归宿2决定着政策方案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3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 27、(简述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基本因素):1政策规划障碍2政策认知障碍 3政策体制障碍4政策资源障碍5外部环境障碍 28、(增强中国公共政策执行效能的思考):1、提高政策执行水平和能力2、提高政策执行对象的认同感3、有效利用政策执行的资源4创建良好的公 共政策执行环境5规范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6完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 29、(什么是公共政策评估,政策评估的意义何在):评估主体依照一定标准,运用特定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分析综合后作出的价值判 断,决定政策继续终结的依据。政策评估的功能和意义:1科学的检验政策效果2、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整或制定的依据3、有效的检测政策效率和效益4、政策评估是政策迈向科学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5、政策评估是提高政策水平的重要途径6、政策评估是改善执行不力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保障

公共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机关和其他公共权威组织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公众需求,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 (2)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是依据一定的政策理论、知识,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帮助决策者制定和优化具体政策的过程 (3)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指经过政策分析人员深入分析研究后,确认政府主管机关有必要采取行动,制定政策,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 (4)政策议程:指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议论、商讨与规划的程序。 (5)议程设定:指政府机关决定将一个社会问题予以接纳,并排入处理程序的过程。(6)政策规划:是政府为了解决某些政策问题,系统地制定解决预案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7)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8)政策法律化: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 (9)政策执行: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公共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一种活动。 (10)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1)政策持续:所谓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 (12)公众议程:也称系统议程指社会群体成员所共同认知的议题,引起了一般社会大众的注意,认为政府机关应加以适当处理,但尚未被政府机关接纳和处理。 (13)政府议程:指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议论、商讨与规划的程序。 (14)政府失灵: (15)市场失灵: (16)政策失灵: 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特征、功能。政策理念内容 公共政策的特征、功能: 政策理念可以归纳为:生命价值至上,自由为体,民生为天,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优先,民主法治为基,兼容异己,和而不同。 2影响政策问题认定的因素,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分析模型的功能 因素:社会问题本身的性质和特征,政治领导者的作用,利益集团和各种社会团体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 特性:(1)政策问题具有相依性(2)主观性(3)历史性(4)不确定性 功能:(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 (2) 认识和分析公共政策产生的社会效果; (3) 思考和预测公共政策未来的发展。 3政策议程的构成,创立议程的模型、政府在议程设定中扮演的角色 构成:(1)它是一项已经被提出的公共问题,如环保问题。 (2)它是由政策分析人员认定的。 (3)它是在政府机关管辖范围内,并确定有必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