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惠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

1)他谴责一切封建关系,既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峻的批判,又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进一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经济自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方法上,他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

3、克劳塞维茨的贡献:

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他认为要取得相对的优势,即在决定性地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就往往必须准确地选定决定性地点并使自己的军队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向,就必须有决心为了主要的东西而不惜牺牲次要的东西。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马克思的贡献:

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2)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论路线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主要阶段的一般特点。 3)他的历史唯物论为我们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5、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贡献

1)他强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社会科学称做文化科学。 2)他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动机和目标。 3)他提出了官僚制理想模型,并通过对官僚制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探讨了合乎理性的、科学的决策模型。 4)他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建树,就是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

6、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学的六点界定

他是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从物之一。

代表性著作:〈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 2)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3)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 4)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5)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它们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7、德洛尔的主要学术成就:

第二代公共政策学家,其学术背景是公共管理学而不是政治学。 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误区。 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大力主张将这种方法引进公共政策学。 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

政策”“政策系统”的概念。 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

8、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取得的成就:

1)方法论的多样化。(1)行为主义虽受到批评,但是尽可能地赋予公共政策学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仍然是重多学者的追求。(2)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3)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论。(4)个案研究受到重视。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第一阶段重点在政策的制定上,第二阶段转变为政策的执行。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9、学科的近期发展:

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1)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2)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3)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10、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系统论——贝塔朗菲((1)系统论原理(2)系统方法(3)系统工程)

信息论——申农

控制论——维纳

三论提供的思维方式的特点:系统性、动态性、最优化。

三论提供的基本方法:系统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2)决策科学的形成(巴纳德、西蒙)

西蒙理论的贡献:

(1)以“有限度的理性”“令人满意的准则”这两个基本命题构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型;(2)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决策过程进行了科学分析,概括出他的决策过程理论。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泰勒——设定理性人为经济人,首创科学管理理论。梅奥——设立理性人为社会人,创立“人群关系理论”。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主张抛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国家的经济职能,实行国家调控,干预经济体系的运行。它认为市场失败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只要国家采取适当政策调节经济,就可以增加有效需求,消除经济危机。第二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概念的内涵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2)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在国家、政府、政党的职能活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各个知识领域,在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所包括的三个方面

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3、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所包含的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3)政策一般。

4、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

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5、科学的品格:

1)第一个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须经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 2)第二个品格是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 3)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 4)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

1)经验主义:

(1)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也就是感觉经验是认识的真正源泉。(2)强调人的认识须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3)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4)强调归纳逻辑作为认识工具而具有的根本作用,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一贯性。(5)关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培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强调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是经验主义的共同特征。

3、政策控制

1)程序:

(1)确立标准(2)衡量绩效(3)纠正偏差。

2)分类:

(1)预先控制、同步控制、反馈控制;(2)目标控制、界限控制、效力控制、效应控制。3)政策控制的方法:

(1)矩阵控制法(2)例外导向法。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和周期

(一)公共政策的持续与变动

1、政策均衡的特征:

1)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 2)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性; 3)政策均衡意识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 4)政策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2、政策持续的具体原因:

1)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 2)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 3)目标具有长期性; 4)执政者的长期稳定

3、政策持续的后果:

1)积极:

(1)有助于将决策者的思想贯彻到底,从而取得明显的成效。(2)有助于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3)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的成本。

2)消极:可能导致政策僵化。

4、政策调整的三个基本内容:

(1)政策补充(2)政策修正(3)政策终止。

5、政策调整的原因:

(1)决策者的价值取向;(2)政策环境;(3)政策资源。

6、政策调整的内容:

(1)主体调整(2)客体调整(3)目标调整(4)方案调整(5)关系调整

7、绝大部分的政策变动都要遵循渐进调整路线的原因:

1)利益刚性的限制; 2)现行政策的制约; 3)公共意志的趋中; 4)变革成本的约束; 5)人类理性的局限; 6)社会稳定的需要。

(二)政策终结

1、原因:

(1)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也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应该予以终止;(2)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在的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2、对象:

(1)功能(2)组织(3)政策(4)计划。

3、方式:

(1)替代(2)合并(3)分解(4)缩减。

4、作用:

(1)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2)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3)可以避免政策僵化;(4)可以促进政策优化。

5、推动政策终结的力量:

(1)反对政策者。(2)明智领导者。(3)锐意改革者。(4)政策评估者。

6、阻碍政策终结的力量:

(1)政策制定者。(2)政策执行者。(3)政策受益者。

7、克服阻力、顺利完成终结的策略主要有:

1)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 2)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 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 4)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 5)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 6)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三)政策周期

1、类型:

1)阶段性政策周期: 2)功能性政策周期: 3)反复性政策周期:

2、政策周期的研究意义:(1)政策周期研究是完善政策科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2)政策周期研究是促进公共政策决策科学化的需要;(3)政策周期研究是保护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的需要;(4)政策周期研究是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需要。

第十章公共政策的研究及其应用

(一)公共政策研究组织

1、特征、宗旨和类型:

1)特征:(1)从组织功用看,政策研究组织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包括对政策制定系统的功能与组织机构进行改进,从而为产出高质量的政策方案服务。(2)从人员及其知识结构看,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前政治活动家、前高级公务员组成的智囊型的群体。(3)从体制构成看,政策研究组织实行学科分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4)从组织运行看,政策研究组织坚持研究、教学(培训)、开发(咨询)三位一体,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并重。(5)从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看,政策研究组织尤其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6)从组织环境看,政策研究组织必须尽可能地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2)宗旨:

(1)帮助决策者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为决策者拟制、评估备选政策方案。(3)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4)构建分析模型和相关理论,发现公共决策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或相关性。

3)类型:

(1)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2)半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3)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

2、体制和作用:

1)体制模式:

(1)直线型;(2)职能型;(3)直线参谋型;(4)双重领导型。

政策研究组织:(1)内部管理体制;(2)对外组织体系(一是国际交流部门;二是在国外设立的分支机构)

2)作用:

(1)作为咨询性参政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2) 作为知识的积累者和创造者,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新的思想和观念。(3) 作为评估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有关政策结果的信息。(4) 作为人才成长、储备的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5) 作为宣传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可以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和观点。

3、研究风格:

(1)立足现实,着眼未来;(2)价值取向上的科学诉求;(3)研究成果的文本化;(4)研究方法上的多元化;(5)跨学科研究。

(二)公共政策的分析和预测

1、意义、要素和原则:

1)总体意义:在于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拟定政策方案,建立评估标准,依据这些标准权衡政策方案的利弊得失,设计执行计划,并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以避免或减少政策过程中的消极状况和结果。

2)具体意义:

(1)通过整合性与科技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2)减少决策失误。(3)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4)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2)要素:

(1)问题;(2)目标;(3)方案;(4)模型;(5)评估标准;(6)实施效果;(7)环境;(8)信息。

3)原则:

(1)民主化原则;(2)系统性原则;(3)协调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分合原则;(6)预测性原则。

2、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模式及基本关系:

1)模式:

(1)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2)沃尔夫分析模式;(3)邓恩分析模式。

2)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1)应然与实然的关系;(2)宏观与微观的关系;(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4)现实与未来的关系

3、公共政策分析的系统分析方法:

1)概念:是一种根据公共政策客观具有的系统特征,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以及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政策分析方法。

2)特征:

(1)系统分析把所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具有内在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即系统;进而确定该系统的边界,使之独立于周围的系统;同时对该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确定各子系统。

(2)系统分析重视所给定系统与外部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3)虽然系统分析大力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分析领域,借助这一工具使公共决策逐步走向定量化、精确化,但系统分析并不忽视对非计量因素的研究,而是将其作为分析的“难点”来对待。

3)内容:

(1)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2)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3)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4)作用:

(1)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比较;(2)鼓励政策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3)强调并突出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使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4)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5)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

4、公共政策分析的现代定性方法:

1)基本评价: 2)价值分析: 3)可行性分析: 4)超理性分析:

5)创造性分析方法:

(1)个人判断法;(2)头脑风暴法;(3)德尔菲法;(4)脚本写作;(5)运筹博弈; 6)辩证分析方法。

5、公共政策预测:

1)必要性:

(1)避免和减少政策失误是政策预测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由。(2)可以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3)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

2)分类:

(1)时间——短期、中期和长期(2)方法——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3)功能和性质——目标性预测和探索性预测。(4)政策涉及范围——宏观(国家)、中观(地区、部门)、微观(单位)。

3)内容:

(1)公共政策实施的总体环境和具体条件预测。(2)公共政策的绩效预测。(3)公共政策实施的社会心理因素预测。(4)对政策系统内的各部分的互动、配套和协调情况进行预测。

4)步骤:

(1)确定政策预测目标。(2)进行政策环境的现状调查。(3)确定公共政策的合理结构。(4)选择政策预测方法。(5)对政策预测的结果进行论证。

5)方法:

(1)趋势外推法。(2)专家评估法。(3)模型预测法。(4)动态分析法。

(三)公共政策咨询

1、类型和作用:

1)类型:

(1)决策咨询(2)政策信息咨询。

2)作用:(1)帮助决策者准确地判断政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2)帮助决策者科学地择定政策方案,并对政策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3)有效地保证政策效果,减少政策失误。

2、公共决策咨询

1)必要性:

2)功能:

(1)研究咨询功能。(2)参与决策的功能。(3)政策协调功能。(4)人才开发的功能。

3)特点:

(1)综合性;(2)法治化;(3)公共性;(4)时效性;(5)相对独立性。3、政策信息咨询:

1)基本原则:

(1)准确全面的原则;(2)客观公正原则;(3)最小努力原则;(4)优势放大原则;

2)功能:

(1)社会大脑功能;(2)信息传播功能;(3)决策支持功能;

3)程序和方法:

(1)政策信息的收集;(2)政策信息的储存;(3)政策信息的加工;(4)政策信息的利用与反馈;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

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马克思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2)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3)历史唯物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政策的本质,更加深入地认识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本质关系等问题。

9、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对后行为主义时期政策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有显著的影响。(2)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着动机和目标两大基本因素。这一主张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3)提出了官僚制的决策模型。(4)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理想类型的提出为认识现实提供了中介手段。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第一阶段、50年代)

1、学科形成的时间和历史条件时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

2、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勒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1)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第四节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

1、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的批判:(1)偏重于方法论和忽视政策内容的研究;(2)片面强调运用纯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差别,以及各种政策问题在性质上的相互差别;(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计量方法,而实际上有大量政策问题包含着价值判断,或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2、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学中的运用继续受到关注;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个案研究受到重视。(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

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4、公共选择理论(35)创始人是布坎南。该理论假定理性人为经济人,并以此为起点研究集体决策;其研究范围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环保等政治和政策问题。

5、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6、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

7、1983年孟繁森在《理论研讨》杂志第七期上呼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

8、1984年李铁映在《哲学研究》第四期发表《决策研究论文》指出决策须由硬结构和软结构组成。

9、1997年初北京大学建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宁骚教授任所长,这是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所。

公共政策考试重点

考试题型: 1.简答:3×10’ 2.论述:2×20’ (谈理解,内涵+理解) 3.自选政策分析:30’ (选择比较能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论述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以及解决结果。做可行性评估和效果评估) 考试重点: 1、东亚社会福利模式 社会经济成长优于福利分配的决策取向;家庭在福利提供中扮演重要角色; 较低的政府福利角色;福利等差,中于精英阶层。 2、公共政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3、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 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所谓社会资源的配置,指的是政策主体为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调配与组合。所谓社会价值的分配,指的是作为政策成本的社会资源投入后,随着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获取的政策收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间的分布。这里的社会价值,指的是财富、权力、荣誉、地位、机会等等被统称作“价值”和利益的那些东西。 4、政策系统法律、法规体系 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是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这三种形式构成的;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上是由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的。 (1)、中国的人大决策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而是高于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大在立法上享有最高权限,其立法权限的行使不受任何制约。人大决策主要采取如下几种形式: ①宪法。 ②基本法律。 ③法律。这里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而是指特定意义即现行宪法所界定的意义上的法律,其确切含义是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为规范。 ④人大决定。人大有四大职权,即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作为人大决定权行使的结果,就是决议、决定、命令、条例等的制定和颁行。 在一定意义上,不仅人大行使决定权,而且行使任免权、监督权,都属于做决定。具体而言,“人大决定”包括: 第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决定权的行为。 第二,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人事任免权的行为。 第三,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监督权的行为。 第四,地方人大中除了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区条例和单行条例之外,其他县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乡(镇)人大做出的全部决策。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闭卷考试试题及答案

资料 一、简答题(21小题) 1.为什么公共政策学科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之一,就是政策科学的诞生。现代政府所面临的已经不是个别的、单一的、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是越来越具复杂性、尖锐性、普遍性、专业性和动态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公共政策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和现代政府的需要于20世纪50年代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 2.什么是政策科学? 答:政策科学是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3.什么是公共政策? 答: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件等的总称。 4.政策的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导向功能。 (2)政策控制功能。 (3)政策协调功能。

(4)政策象征功能。 5.我国的官方政策研究机构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俩大类:一是综合型,主要是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政策研究室(如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二是专项型: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相关部门的研究室(如中共中央纪委研究室以研究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政策为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以研究金融政策为主)等。这类机构是专职政策研究机构。 6.什么是政策制定? 答:政策制定是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即指从问题界定到政策方案抉择以及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7.什么是政策方案? 答:政策方案是指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 8.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答: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主要有:信息完备原则; 系统协调原则; 科学预测原则; 现实可行原则;民主参与原则; 稳定可调原则等。 9.什么是政策合法化? 答:政策合法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10.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大工16春《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复习题解析

机密★启用前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6年春《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考试复习题 ☆注意事项:本复习题满分共:4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中主要承担断的重要任务的系统是()。 A.行政决策信息系统B.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 C.行政决策控制审批系统D.行政决策研究系统 答案:A 2、“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B.伊斯顿 C.戴伊D.安德森 答案:B 3、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A.立法决策B.行政决策 C.司法决策D.政党政策 答案:D 4、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A.政策执行B.政策研究 C.政策制定D.政策分析 答案:A 5、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A.沟通功能B.管制功能 C.监督功能D.平衡功能 答案:B 6、下列不能归入政策终始对象的选项是()。 A.政府B.功能 C.组织D.政策 答案:A 7、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这指的是()。A.正式评估B.内部评估 C.政策监控D.非正式评估 答案:C

A.政策均衡B.政策终结 C.政策持续D.政策调整 答案:D 9、以下说法中错误的说法是()。 A.不采取行动也是一种政策 B.法律是一种公共政策 C.公共政策制定的唯一主体就是政府机关 D.公共政策涉及社会价值的分配 答案:C 10、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问题。 A.公共B.集体 C.跨区域D.群体 答案:A 11、()是衡量整个行政管理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准。 A.行政效率B.行政组织 C.行政职能D.行政技术 答案:A 12、集权制与分权制划分的依据是()。 A.行政领导体制B.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 C.经济体制属性D.国家结构属性 答案:B 13、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 答案:A 14、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A.功能取向B.过程取向 C.结构取向D.目标取向 答案:D 15、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A.政策效率B.政策效益 C.政策效能D.国应的充分性 答案:D 16、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A.阶段性周期B.功能性周期 C.反复性周期D.结构性周期 答案:C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1)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政策工具本身是(C)的。 A.一元B.单一C.多元D.复杂 2、古德诺(Goodnow)认为,国家和地方利益矛盾,(C)可能导致国家解体或集权政府。 A.利益分配B.权力分配C.权利分配D.资源分配 3、解决国家和地方的矛盾的方法是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A)的范围。A.意志表达B.利益表达C.呼声表达D.情感表达 4、利益集团最早出现于(B)世纪末的北美13州。 A.16B.18C.19D.20 5、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B)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A.政治体制外B.政治体制内C.政治体制内外D.政治体制之间 6、政策环境是政策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政策活动的(B)客观因素的总和。 A.内部B.外部C.内外部D.所有 7、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是指(C)。 A.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B.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C.没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D.没有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 8、政府过程实质上即(C)政策过程。 A.执行B.监督C.公共D.评估 9、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C)。

A.主体B.客体C.中介D.环境 10、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C)的追求。 A.精神B.公开C.利益D.公正 11. Path Dependence 是指(C)。 A.制度依赖B.习惯依赖C.路径依赖D.心里依赖 12. public choice theory是指(C)。 A.社会选择B.自我选择C.公共选择D.生态选择 13. 现代政策科学诞生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A)。 A.政策科学运动B.社会科学运动C.自然科学运动D.工程科学运动 14. 行政决策目标的特征不包括(D )。 A.可行B.合理C.科学D.人治 15. Inter Market意为(B)。 A.外部市场B.内部市场C.国内市场D.国外市场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评估具有(ABCD)。 A.诊断功能B.预测功能C.反馈功能D.校正功能 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ABCD)。 A.理论渊源B.概念体系C.研究对象D.研究方法 3、政策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及其结合方案的选择,包括(ABD )。 A.实践主体的选择B.在特定的实践时空环境中的选择

公共政策分析单选题(2)

一、单项选择题(100题)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B )A.勒纳B.拉斯韦尔 C.德洛尔D.马克思 2. 研究者对政策过程进行_______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公共政策学才有可能产生。( A ) A.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B.认真地、正确地 C.间接地D.客观地 3. 以下那部作品很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政策案例著作。( D ) A.《史记》B.《吕氏春秋》 C.《论语》D.《智囊补》 4. 马克斯·韦伯强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社会科学称为( A ) A.文化科学B.文明科学 C.行为科学D.经验科学 5. 决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决策活动B.组织活动 C.政策执行活动D.政策制定活动 6.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公共组织B.公共政策 C.公共秩序D.社会伦理 7.以下哪个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 A ) A.理性主义B.渐进主义 C.政治系统D.精英主义 8. “上下来去”模型所依据的哲学认识论是( B ) A.逻辑实证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历史辩证法D.理性主义 9. 以下哪种研究是分析哪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政策主体的选择行为的,是怎样影响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怎样。( D )A.决策行为B.政策评估 C.政策监督D.政策过程 10.哪种模型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A )

A.政治系统B.精英主义 C.混合扫描D.规范最佳 11. 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前期重点是( A ) A.政策的制定B.政策的执行 C.政策的监控D.政策的评估 12. 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研究后期的重点是( B ) A.政策的制定B.政策的执行 C.政策的监控D.政策的评估 13. 国家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公共政策在总体 上是________的体现。( B )A.阶级压迫B.国家意志 C.集体智慧D.公共利益 14.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B ) A.总统决策B.国会立法 C.执政党政策D.司法命令 15.就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而言,当代中国的共产党组织更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 C ) A.政党B.国会 C.政府D.司法机关 16.政治政策的核心价值是( D )A.维护阶级统治 B.保卫国家安全 C.增进民族团结 D.获取巩固、防卫与增益国家权力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A.在美国政党政策不属于公共政策 B.在野党对美国的公共政策不具有影响力 C.美国最高法院不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只能解释法律 D.美国总统在内阁决策中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 18.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的文件被认为是( D ) A.行政法规B.行政措施、决策和命令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试题 A卷

公共政策试题A卷 公共政策分析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最早提出“政策分析”概念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德洛尔 C.林德布洛姆 D.西蒙2.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申农 B.维纳 C.贝塔朗非 D.韦伯3.在国家能力中,构成公共政策财力基础的能力是( ) A.社会抽取能力 B.社会控制能力 C.社会规范能力 D.社会适应能力4.英国内阁议会制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 A.三权分立制 B.合议制 C.民主集中制 D.合议、三权分立制5.美国政府的政策效能主要取决于( ) A.议会 B.总统 C.法院 D.执政党6.对各项政策方案效果进行预测性分析和比较,这项工作属于( ) A.政策方案择优 B.政策方案评估 C.政策方案规划D.政策合法化7.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政策研究者建立了许多政策执行模型,其中\过程模型\的建立者是( ) A.史密斯 B.麦克拉夫林 C.雷恩 D.巴德克8.公共政策评估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 )

A.确定评估对象 B.作出评估结论 1 C.制定评估方案 D.准备评估条件9.最初提出阶段性政策周期理论的学者是( ) A.琼斯 B.布鲁尔 C.德龙 D.林德布洛姆10.\头脑风暴法\应归类于( ) A.现代定性方法 B.定量方法 C.系统分析方法 D.趋势外推法11.在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德洛尔为代表的学者对拉斯韦尔等学者倡导的如下方法论作了全面批评( ) A.渐进主义 B.行为主义 C.系统分析 D.统计分析12.提出有限理性论的学者是( ) A.德洛尔 B.西蒙 C.拉斯韦尔 D.韦伯13.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的是( ) A.公共问题形成 B.政策方案的制定 C.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D.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14.关于政策与理论的关系、政策与实践的关系的不正确表述是( ) A.政策的理念依据是社会实践 B.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C.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 D.理论是政策的指导思想 15.不属于政策实施阶段的环节是( ) A.政策执行 B.政策调整 C.政策宣示 D.政策修正16.以下四项,不属于政策方案设计基本原则的是( ) A.方案为多数人认可 B.方案切实可行 C.方案紧扣政策目标 D.规划多重方案17.在政策规划阶段,拟定出政策方案后,接下来的环节是( )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试题解答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 单项选择题: 第一单元 1、被人们当作政策分析学科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B.拉纳和托克维尔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政策分析学科起到方法论解放作用的学者是:C、库恩 3、在政府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上,亚当。斯密的基本态度是:B:不主张政府介入资源配置过程 4、政府干预主要针对以下哪种市场失灵:A、市场固有失灵。 5、政府失灵的最一般表现是:D: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 6、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属于政策特征的:C:政治性 7、把政策分析界定为“以制定政策规划和政策备选方案为焦点,运用新的方法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的学者是:B拉斯韦尔 8、以下不属于政策分析的政治学研究途径的选项是:A:公共选择理论 9、在政策分析研究中,把“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有利的行动方案”,这一假设作为基本出发点的理论是:D:公共选择理论 10、从政策分析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策理论,总结党和政府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这种状况属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分析学科的发展的:B:第二阶段 第二单元 1、上世纪50年代论及政策工具基本原理的著作《政治、经济和福利》一书的作者是:C:达尔和林德布洛姆 2、以下哪一项是不属于推动工具研究盛行的选项:D:社会团体的推动 3、在政策工具研究中“后现代工具”的提出者是:B:休普 4、以下哪些选项属于政策研究的古典途径:A:工具主义 5、用木工匠和园艺业比喻政府治理工具的学者是:C:胡德 6、把政策工具分为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的学者是:D:狄龙 7、以下属于全面质量管理(TQM)核心业务的选项是:B:不断进行员工工作流程分析 8、关于听证会开始于哪个国家的说法,以下正确的选项是:A:英国 9、以下不属于影响政策工具因素的选项是:C:社会团体 10、以下不发球政策工具选择策略的选项是:D:以政策执行者的偏好为标准 第三单元 1、把政策问题觉察机制形象地称为“扳机触发器”的学者是:C:安德森 2、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是:C:代议制 3、以下不属于方案规划环节的选项是:D:听证票决 4、以下不属于政策目标规范性要求的选项是:A:政策目标要体现决策集团的利益 5、政策方案抉择要依据有关标准,以下不属于这些标准的选项是:C: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属于中度水平 6、把合法化严格限定在政治秩序被认可层面的学者是:B:哈贝马斯 7、以下关于政策合法化含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法律法规不存在政策合法化问题。 8、以下关于政策合法政府化地位与作用的各种说法不正确的是:A:政策合法化是领导意志转变为群众意志的过程 9、政策合法化的主体要有合法依据,以下国务院有关构成部门哪个即使经国务院批准也不能发布规章:C:国家统计局 10、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我国政策制定的原则性要求:B:群众路线 第四单元 1、将政策执行看作,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是:D: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 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政策执行的地位和作用的确主要表现方面:B:保证法律法规实施的主要手段 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的原则:A:政治性 4、政策执行过程有诸多环节,包括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定,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度:C:质量监测制 5、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传统的政策执行手段中行政手段的特点:D:结果的不容置疑性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而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改进执政党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 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觉察、认同、感觉出来的,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7.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政策制定者就某个广为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及采取什么行动。 8.公众议程: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是指公共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要求政策制定者将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9.政府议程:指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特定程序而把公共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研究和处理的过程。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行动过程。 10.方案规划:指发展一个计划、方法和对策,以满足某种需求,解决某项问题。 11.政策规划者是指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研究、审议等活动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他们可分为政策系统内部的规划者和政府系统外部的规划者。 12.方案审议指有关机构、团体和人员对围绕某个政策的所有备选方案进行鉴定、评估和考察。 13.方案择优是指决策主体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优化方案的阶段,它是决策程序中最关键的步骤,其中包含两个紧密衔接的环节: 一是对所有方案进行分析论证,作出评价;二是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从中选优,拍板定案。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1. 公共政策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 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的解 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 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 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资料

答案+我名字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哪位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A.威尔逊 B.托马斯·戴伊 C.拉斯维尔 D.理查德·罗斯 2.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 A.总统决策 B.国会立法 C.执政党政策 D.司法命令 3.现代西方政治体制多以()为原则构建国家的公共权力。() A.总统制 B.三权人立 C.君主识 D.内阁制 4.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它往往是整个社会问题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这个论断说明了社会问题的() A.系统性 B.渐进性 C.客观性 D.重要性 5.()的“地理因素说”对我们理解地理环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启示。() A.达尔文 B.马克思 C.魏源 D.孟德斯鸡 6.下列哪种情况适用渐进模型() A.人口剧增 B.社会稳定 ·C.环境污染 D.资源医泛 7.结构性社会问题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 A.人口爆炸 B.老龄化现象 C.各种不平等现象 D.种族歧视 8.通过类比发现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机械性,从而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用于另一类问题上,这是() A.经验联想

B.经验迁移 C.逻辑思维 D.真觉思维 9.有许多决策群体看似存在众决的形式,实乃个人专断的翻饭,这属于() B.反衬效应 C.颈歌效应 D.乐队效应 10.政策终结是一种() A.自然现象 B.人的无意识行为 C.人的主动性行为 D.过时行为 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 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 C.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D.在政治领域出现由治理政治向统治政治的转化 12.下列关于政策,制度,法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制度与政策是截然不同的 B.制度,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情形并非罕见 C.法律有时不是“统治者”,而是统治者的工具 D.制度与政策有时很难截然分开 13.现代政策科学兴起的背景是(), A.文艺复兴 B.民权运动 C.产业革命 D.二次大战 14.20世纪早期美国的专业政策研究部门有() A.遗产基金会 B.布鲁金斯学会 C.商业圆桌委员会 D.三边关系委员会 15.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 A.道格拉斯·诺思 B.戴雄·书默 C.艾丹·维宁 D.拉斯维尔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填涂A、错误填涂B.错涂、多徐或未涂均无 1.设计政策方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 2.理性必然导致最佳的公共政策() 3.雾头垄断集团是一个排外集团.() 4.大集团的集体行动能力总是较小的,() 5.阿罗惊论说明“集体“应该是没有理性的.() 6.较稳定的普适价值和信念能使一个难以驾取的复杂世界更易于我们管理.() 7.在当前中国社会中,强调“结果平等“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只需要形式公正,程序公正。() 8.一致同意规则的外部成本为零.() 9.对投票规则的精心选择不能让集体拥有理性,但可以降低决策的预期成本.()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

Ch1.公共政策学 ●案例1-1(书P4-6)辨析是否属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单选/简答P157) (1)引导功能:正向与负向 (2)管制功能:对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管制与约束。 如《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消极性管制,还有突出正激励原则的积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不仅需要指明人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指明人民应该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Eg: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分类(了解) 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再分配性政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分配。 例如,累进收入税、养老退休金额度的重新分配),美国的“反贫困”计划。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如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兼具自我管制政策的性质。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最低工资标准、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等 设立教师节、环境政策 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国防是典型的涉公政策 而垃圾收集、邮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也带有一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Ch.2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与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理论模型 A**过程模型(P235): 1.公共政策的阶段性 2,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B渐进模型: 1. 林德布洛姆: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 2. 渐进模型有以下特点(P238): (1)政策具有承继性,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有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C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 直接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领袖权威人物 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非执政党/思想库 2.公共政策的客体 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 概念: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社会问题如何转化为政策问题:公共权威当局趋同(+概念) 目标群体: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目标群体理解、接受、服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3.公共政策环境(了解) 自然环境社会变迁国际环境 经济环境(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经济利益) 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行为模式) Ch3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的内涵:指政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简答)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 三分法(按国家干预程度分) 自愿性工具(非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 混合型工具

4月公共政策真题及答案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古代提出“国待农耕而富,主待农战而尊”的政策主张的政治家是( A ) A.商鞅B.诸葛亮 C.李世民D.李斯 2.《国富论》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学发展为一种完整的体系。这本书的作者是( D ) A.韦伯B.马克思 C.克劳塞维茨D.亚当·斯密 3.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这就是( C ) A.政策群B.政策链 C.政策一般D.政策系统 4.强调公共政策在本质上始终是统治阶级的政策的理论模型是( D ) A.政治系统模型B.渐进主义模型 C.理性主义模型D.精英模型 5.混合扫描模型的提出者是( C ) A.洛克B.培根 C.埃齐奥尼D.西蒙 6.在美国,不属于 ...公共政策的是( B ) A.司法决策B.政党政策 C.国会立法D.行政决策 7.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是( A ) A.前者是属于后者的一种基本类型 B.后者是属于前者的一种基本类型 C.二者互不隶属 D.二者互相排斥 8.决定公共政策性质的核心因素是( B ) A.国家结构及其关系模式 B.决策权的归属、分配及其使用状况 C.决策者的人数多少及其地位关系

D.国家的政体形式 9.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是( C ) A.信息子系统B.执行子系统 C.决策子系统D.监控子系统 10.代表特定的行业或职业利益,核心目标并不在于上台执政,但竭力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是( D ) A.政党B.法院 C.政治领袖D.利益集团 11.公共政策问题一定是( A ) A.已经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B.尚未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C.不需要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D.没有引起公共权力机关注意的公共问题 12.下列不属于 ...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的是( B ) A.外在创始模型B.集团模型 C.内在创始模型D.动员模型 13.政策方案设计中的灵魂是( B ) A.方案的综合性B.方案的创新性 C.方案的独立性D.方案的方向性 14.政策议程通常可分为( A ) A.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B.系统议程和公众议程 C.政府议程和国会议程D.政府议程和非政府组织议程 l5.查尔斯·琼斯认为政策规划的明显特征在于( B ) A.增加规划主体B.提出解决办法 C.实现利益补偿D.延长规划时间 16.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又称( C ) A.互动理论模型B.琼斯模型 C.雷恩一拉宾诺维茨模型D.马尔科夫模型 17.最基本的政策执行资源是( B ) A.执行保护B.经费和人力 C.信息D.方案和目标 18.下列关于政策监控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政策监控的主体包括个人和组织 B.政策监控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 C.司法机关和利益集团都可以对政策进行监控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这样的权威机构运用其职能来实现规与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以及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等价值目标的方案或决定。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 公共政策分析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三、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 (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资源(5)政策评估标准(6)政策效果(7)政策环境(8)政策信息 第二章 一、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 二、公共政策主体构成 (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政党(5)利益集团(6)思想库(7)大众传媒(8)公民个人 官方政策主体: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执政党 非官方政策主体:1、利益集团2、非执政党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公民和选民 三、什么是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公共政策主体而言的,是指公共政策发生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方面。 四、公共政策环境的定义 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五、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 一般把公共政策环境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 六、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 1、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2、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 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1、政策环境制约政策主体的行为; 2、政策主体又能能动改造政策环境 (3)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1、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高度融合在一起;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在地位上具有相 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章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 公正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生存、发展条件和价值规中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并经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反映到政府有关部门,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条件 (1)客观情势的存在;(2)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3)问题的影响程度深,影响围广(4)属于政府及其有关政策部门职权围;(5)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 三、公共政策问题确认的过程 1、问题察觉; 2、问题描述; 3、问题分析; 4、问题界定 三、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核心环节,是由一系列功能活动或环节构成的复杂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与确定、政策议程的设立、政策方案的规划和政策方案合法化几个活动相互关联的过程。 四、公共政策议程的定义 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公共部门的议事日程,公共部门正式决定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决定如何制定有效政策加以解决的过程。 五、公共政策方案规划程序 (1)确定政策目标 1、政策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2、政策目标的性质和特点; 3、确定政策目标过程中遇

大工公共政策分析课程考试模拟试卷A

2014年3月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考试 考试形式:闭卷试卷类型:(A)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D )。 A.选举C.罢免B.监督D.立法 2、在下列的几种环境中,公共政策系统的基础环境是( B )。 A.社会环境C.人文环境B.自然环境D.科技环境 3、( A )是国家机关的总称,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身意志和利益而建立起来的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 A.国家机构C.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D.司法机关 4、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B )。 A.总统决策C.执政党政策B.国会立法D.司法命令 5、就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而言,当代中国的共产党组织更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 C )。 A.政党C.政府B.国会D.司法机关 6、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 )。 A. 渐进主义模型C. 规范最佳模型 B. 理性主义模型D. 政治系统模型 7、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评估( D )。 A. 政策效率C. 政策效能 B. 政策效益 D. 政策的充分性 8、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C )。

A. 阶段性周期C. 反复性周期 B. 功能性周期D. 结构性周期 9、以下组织属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 C )。 A. 学校 C. 行政机构B. 工会 D. 妇联 10、下列行为中,属于公共政策诉求的是(B )。 A. 学生要求学校减免学费C. 工人要求工厂增加工资 B. 农民要求政府减轻负担 D. 公众要求传媒关注生态环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综合西方学者观点,结合我国实践,我们认为公共政策运行经过哪些环节(ABCDE)。 A.政策制定D.政策评估B.政策执行 E.政策终结 C.政策监控 2、多角度分析通常从下列(BCE)角度进行分析。 A.伦理角度D.理论角度B.个人角度 E.技术角度 C.组织角度 3、政策目标一般具有下列哪些特征(AB)。 A.问题的针对性D.效率性B.未来的预期性 E.可选择性 C.公平性 4、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包括(ABCDE)。 A.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B.建设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 C.努力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 D.健全行政法制 E.改善行政环境 5、关于公共政策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下列哪些论述是正确的?(ABCD) A.公共政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没有公共政策就没有行政管理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政策分析”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提出。 2、作为一门学科,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15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4、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 ⑴公共政策: 具体的个别政策: 政策群和政策链: 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实践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而先后指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某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⑵政策系统: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⑶政策过程: 5、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

边际概念。 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丛书概念。 边际概念是指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十分发达的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7、古代中国重视政策研究的原因:中国古代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我国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形成的科举制度又让学业优良者踏上了“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 8、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共政策学的原因:古代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有显露出来,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太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只管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的解释往往是从权威和哲学的原则出发。 9、20世界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特点: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基本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 ②决策科学的而形成: 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公共政策复习试题及答案[1]

公共政策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l、"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伊斯顿 c.戴伊 d.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a.功能取向 b.过程取向 c.结构取向 d.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a.外在创始模型 b.动员模型 c.内在创始模型 d.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a.合议制 b.合议、三权分立制 c.民主集中制 d.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a.拟定政策方案 b.评估政策方案 c.确定政策目标 d.择定政策方案 7、"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 a.象征式政策执行 b.残缺式政策执行 c.替代式政策执行 d.附加式政策执行 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a.政策效率 b.政策效益 c.政策效能 d.国应的充分性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a.阶段性周期 b.功能性周期 c.反复性周期 d.结构性周期 10、以下组织院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 a.学校 b.工会 c.行政机构 d.妇联 11、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a.脚本写作 b.头脑风暴法 c.博弃论 d.个人判断法 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a.政策评估 b.政策制定、 c.政策执行 d.政策终结 13、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a.利益表达 b.利益综合 c.政策制定 d.政策执行 14、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a.立法决策 b.行政决策 c.司法决策 d.政党政策 15、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a.政策执行b.政策研究c.政策制定d.政策分析 16、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a.沟通功能 b.管制功能一 c.监督功能 d.平衡功能 17、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a.林德布洛姆 b.西蒙 c.德洛尔 d.戴伊 18、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a.政策问题的认定 b.政策目标的认定 c.政策方案的认定 d.社会问题的认定 19、下列行为中,属于公共政策诉求的是()。 a.学生要求学校减免学费 b.农民要求政府减轻负担 c.工人要求工厂增加工资 d.公众要求传媒关注生态环境 20、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是()。 a.系统议程 b.政府议程 c.公众议程 d.社会议程 21、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决定政策去向的最有效方式是()。 a.政策制定 b.政策宣传 c.政策延续 d.政策评估 22、下列不能归入政策终始对象的选项是()。 a.政府 b.功能 c.组织 d.政策 23、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这指的是()。 a.正式评估 b.内部评估 c.政策监控 d.非正式评估 24、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采取渐进方式,对现有政策加以补充、修正,这是()。 a.政策均衡 b.政策终结 c.政策持续 d.政策调整 25、以下说法中错误的说法是()。 a.不采取行动也是一种政策 b.法律是一种公共政策 c.公共政策制定的唯一主体就是政府机关 d.公共政策涉及社会价值的分配 二、多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有三个或三个以上,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策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a.人大决定 b.基本法律 c.一般法律 d.地方性法规 e.宪法 2、政策依其涉及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类型()。 a.政治政策 b.文化政策 c.经济政策 d.基本政策 e.元政策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a.选民 b.立法机关 c.利益集团 d.行政机关 e.领袖人物 4、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 a.关联性 b.主观性 c.单一性 d.静态性 e.动态性 5、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a.政治环境 b.自然灾害 c.经济环境 d.社会心理环境 e.生态环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