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云阳县海峡小学邓建国

(云阳县双江街道梨园社区海峡路联系电话:158********邮编: 404500)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高效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意义;有效教学;高效;数学教学;教学模式;实践;反思

一、有效教学的意义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在我国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大形势下,我国的教育形势已经从“有学上”发展到“上好学”的目标追求,因此,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而课堂教学质量则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提倡有效教学或者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提倡有效教学或者打造高效课堂,主要还缘于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现象严重。观察发现,教师的不少行为偏离了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使教学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与消极作用,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等低效现象十分普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制性教学行为。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还有相当的比例。一切“教师说了算”,“我教你学什么,你就得学什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讲解过度,指导过度,作业过度,包办代替,课堂交往和有效互动建立不起来。

2.盲从性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缺乏主见,盲目赶时髦,形式化,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如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滥用表扬,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曲解对话,削弱基础,等等。学生活动量大了,但思维含量少。盲目化、形式化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教师尚未真正树立新课程理念。

3.偏失性教学行为。

“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不少教师无论从备课目标还是从上课行为都偏重认知目标的完成,甚至把认知目标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忽视了其它目标的落实,致使教学效益不大。

4.缺乏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教学行为。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限于自身素质和思想认识等原因,没有把教学从更高专业性的角度去考虑,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行为,都缺失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二、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课堂是学生自主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构建的过程,不是教师的强行填充与灌输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将自己的教转化成学生的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激励和评价,带领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

有效课堂是关注情感的课堂。在有效课堂里,师生之间有的是平等对话和协商、有爱交流与合作,没有钳制和压抑、责骂和喝斥,应总是洋溢着动人的真情。

有效课堂是贴近生活的课堂。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需要感性材料作为支撑,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则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源。教师在课堂上应力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用生活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有效课堂是重视活动的课堂。课堂上,教师不应陶醉于个人的精彩表演与展示,而应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试一试、尝一尝、练一练、摸一摸、想一想、演一演等多种活动方式,经历学习过程,强化学习记忆。同时教师要能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知识与能力状况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以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有效课堂是趣味盎然的课堂。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要善于挖掘学习材料本生的趣味性,将知识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新颖奇特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有效课堂是充满艺术的课堂。有效的课堂立足课堂却不囿于课堂,基于教材却不为之所困。在有效的课堂里,总有引人入胜的导语、余音袅袅的结语、渐入佳境的层次、一线串珠的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娓娓动听的讲解、亲切从容的教态和恰到好处的评价。

三、有效教学模式

为了能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实际情况出发,认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拓展运用——反思归纳。

1.创设情境

思维是数学的命脉。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思维和学习习惯。问题要鲜明和有针对性。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出发点。要使数学课堂动感与鲜活,教师必须创设情境。然而创设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数学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正如孙晓天教授所说:一个好的情境其实是很简单的。如一架梯子,靠在墙上,太陡了不行,太平了也不行,这个“陡”不“陡”是生活中的事,这里又是数学的事,“陡”不“陡”其实就是梯子长度和梯子的影子这两条“边”的比的大小问题,这个“比”的大小就是数学的学问了。伴随着思考和讨论,渐渐地“正切”就出来了。梯子“陡”不“陡”是情境,研究三角比从这里开始肯定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好。学生的经验派上用场,发现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目标,不仅数学味道浓,而且学生不会被动——这就是好的问题情境。

2.自主探究

科学设计操作活动,提高主体参与的广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而且通过这些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缩短与认知对象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广度。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笔者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运用转化的方法研究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让我惊叹不已。

有的把圆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用底×高得到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用长×宽得到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把圆剪拼成等腰三角形,再用底×高÷2得到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把圆剪拼成等腰梯形,再用(上底+下底)×高÷2得到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如何科学设计操作活动,提高主体参与的广度?根据笔者的实践与研究,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让学生明确操作要解决的问题,了解教具或学具的操作使用方法。第二,要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独立操作,而不是指令性操作,教师对学生操作不事前作各种规定,不过多强调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按设计好的程序操作,本质上是对学生探索学习的限制,是一种伪操作或无效操作。第三,要重视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和概括,使操作不流于形式。第四,操作以小组形式进行,留足操作时间,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

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础。我们认为没有主体的自由自主探究,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教学。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围绕问题看书自学,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视,作个别指导,不要事事包办代替。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有目的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探索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发学生的争论,让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探索的过程中还应善于播种情弦,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探索后要求学生语言数学化——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

3.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能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有助于思维的碰撞、灵感的激发,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的合作交流中,笔者让学生上台展示剪拼的成果,并说明剪法、拼法及其道理。学生争相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不时地评价别人。这样,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激发,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1)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与交流,这种小组的形式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含作。

(2)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

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我们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我们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教师要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枝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问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4.建构知识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维、富有特色的理解与加工,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出新知识与新方法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识。

5.拓展运用

新知识的运用与拓展,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层次与序列,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总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功,感受创新的快乐。要不断引导学生:你是如何想出来的?你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对新知识能灵活应用,能拿来解决问题,会对知识转化应用。拓展还可以分为:

(1)课前拓展。精选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学习的素材,必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活动可让学生“代劳”。

(2)课间激活。学生走进课堂并非白纸一张,而是一个个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活生生的个体。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巧妙地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亲身体验知识的来源,使学生倍感亲切,理解深刻。

(3)课后拓展。要促进学生有效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满足于课堂上的体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将数学活动、体验学习延伸到课外。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动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如在学习统计之后,可设计一些小课题研究活动:调查居民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并结合环保知识加以分析;调查食堂中学生就餐的情况,并分析卫生、节约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6.反思归纳

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否则,我们就会错失一个提高的良机。此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

基本思路、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监控能力和进一步参与的能力。此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关键的一步,也是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思路等,你认为你的学习有效吗?你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你准备怎么办?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反思能力。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运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各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的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有研究发现,数学思维品质以深刻性为基础,而思维的深刻性是在数学思维活动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大家知道,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教师不可能传授,只能是由学生在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做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从所教学生来看,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按老师要求进行作业后的反思,而这部分学生95%的数学能力很低、成绩差,他们只会做“结构良好”的题目,以获得对问题的答案为目标,不会提问,这部分学生中,没有一个会对命题进行推广,而坚持写反思的学生情况就大不一样,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归纳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传动整体。自主合作反思教学模式整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思性学习三种先进的学习理论,它以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为主轴,以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较好地适应了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开放的。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才能针对当前课程及教学内容选用恰当模式,并因材制宜地调控和综合运用最优组合模式,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的自主探求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把原来近似于枯燥的数学内容,用全新的理念和手段使之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新鲜、活泼的教育形态。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做好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考虑的一个课题。在数学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运用和创新,研究数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创造教学模式。

通过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和探讨,丰富和发展数学教学理论,更好地提高教学实践。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做到数学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提高我们自身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数学教育质量。众所周知,“教学

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探索出真正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和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2]武多义.有关数学教学模式问题的若干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1(11).

[3]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