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ARα-γ信号通路在高脂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全球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2012年6月 陈小丽 译 戴宁 审校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科(310016) 审阅小组 Douglas LaBrecque (chair)USA Zaigham Abbas Pakistan Frank Anania USA Peter Ferenci Austria Aamir Ghafoor Khan Pakistan Khean-Lee Goh Malaysia Saeed S.Hamid Pakistan Vasily Isakov Russia Maribel Lizarzabal Venezuela Manuel Mojica Pernaranda Colombia Juan Francisco Rivera Ramos Mexico Shiv Sarin India Davor?timac Croatia Alan B.R.Thomson Canada Muhammed Umar Pakistan Justus Krabshuis France Anton LeMair Netherlands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 2012

内容 1 简介 3 2 流行病学 4 3 致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7 4 诊断 12 5 治疗 18 6 总结 21 参考文献 22 表格目录 表1NAFLD/NASH的死亡率3 表2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识别 4 表3地区肥胖/超重的数据 (典型例子) 5 表4超重与肥胖—各地区发生率概况 (2004) 6 表 5NAFLD 和 NASH 的患病率估计7 表 6危险因素及相关的疾病9 表7胰岛素抵抗计算9 表8肥胖症的NASH计分系统 10 表9和单纯脂肪变性及酒精性脂肪性肝炎(ASH)相比NASH 的生存率 11表10从 NAFLD 到 NASH 到肝硬化/肝衰竭及HCC的疾病进程 11 表11NASH临床研究网络组织学评分系统 13 表12脂肪肝的诊断检查 14 表13充裕的、中等的、有限资源的分级诊断 17 表14随访检查及时间 19 表15分级治疗——医疗资源充裕、中等、有限 20 图目录 图. 1年龄大于15岁的男性和女性肥胖发生率的估计 (BMI > 25) (2010) 6 图. 2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多重打击”学说8 的处理流程15 图. 3 NAFLD 图. 4疑似NAFLD病人肝脏活检的流程16 的诊断方法16 图. 5NAFLD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一)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一) 【摘要】脂肪肝的三种基本治法。一、辨证施治法:目前一般认为痰、湿、瘀、积等病理产物是脂肪肝形成的条件,各种外来因素(病毒、酒精、不合理膳食等)所致的肝损伤是脂肪肝形成的基础,疏肝理气、健脾消导、化痰祛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是治疗脂肪肝的基本治法。常见证型有五种。二、辨病论治法:从脾、肝、肾三脏着手,确立疏肝健脾益肾,祛湿化痰活血为论活本病大法。立法依据:1.脾主运化、脾主散精;2.脂肪肝病位在肝;3.肾主水、主气化,中医肾对机体能量代谢有调节作用。三、病证结合辨治法:在明确脂肪肝诊断以后,运用中医学整体观方法,从调控脏俯气血入手,确定辨病论治基本治法,再根据病机演变情况,结合辨证……随症化裁,常能收到满意疗效。 【关键词】脂肪肝;肝硬化;辨证论治 脂肪性肝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综合征。因此,如何正确有效的促进肝脏脂质代谢和加速肝内脂肪转运,清除过量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在肝内沉积,是治疗脂肪肝的重要环节。 脂肪性肝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脂肪肝在中医学中无相应的病名,根据其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肝痞”、“胁痛”、“积聚”等范畴。文献中的有关描述,可以启示我们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疗的思路。《济生拔粹》认为:“风寒暑湿得以外袭,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食啖生冷,过饮寒浆,扰动中和,如是阴气当升不升,阳气当降不降,中焦痞塞,必成胀满”。《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古今医鉴·胁痛》:“胁痛者,……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皆为痛……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又《张氏医通》:“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脾。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关幼波老中医从中医所谓“肥人多湿”,“体胖多痰”的认识出发,又根据他对湿热凝痰,痰阻血络的体会,认为此类病证,应从痰湿论治。综上所述,“痰湿”乃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而痰湿的形成,多由饮食失节,或七情内伤,或病后失调,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脏腑功能失调,痰瘀交结而成本病。临床治疗可选用以下三种基本治法。 1辨证施治法 目前认为,痰、湿、瘀、积等病理产物是脂肪肝形成的条件,各种外来因素(病毒、酒精、不合理膳食等)所致的肝损伤则是脂肪肝形成的基础。因此,疏肝理气,健脾消导,化痰祛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是脂肪肝的基本治法。常见证型有以下五种。 1.1脾虚痰阻临床表现:倦怠乏力,脘腹痞闷,头身沉重,面部虚浮,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细或濡缓。治法方剂:健脾益气,化痰除湿。方用胃苓汤加减。 1.2肝郁气滞证临床表现:肝区胀满或胀痛,胸闷纳少,嗳气,心情不畅时诸症加重,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1.3湿热内蕴证临床表现:口腻而干,渴不欲饮,脘胀痞闷,大便干或溏黏而恶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清热利湿。方用温胆汤加减。 1.4肝肾阴虚证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口干,消瘦,腰膝酸软,肢体麻木,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法:滋养肝肾。方用一贯煎合二至丸加减。 1.5瘀血阻络证临床表现:肝区疼痛,甚或刺痛,肋下可及明显肿大的肝脏,并有触痛,舌质暗或暗紫,脉细弦。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消积。方用复元活血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

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的饮食及注意事项

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的饮食及注意事项 诊断: 1、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39mmHg和/或舒张压≥89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 血压分为1、2、3级。 2、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高血压饮食(多吃) 1、芹菜: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萝卜:可以降血压,食谱:萝卜猪骨汤、萝卜海带瘦猪肉汤。 3、猕猴桃: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 4、黑蒜:最为常用饮食疗法,食用简单,可以降低高血压及其引起的高血糖、高血脂。 5、冬瓜:可以利尿、治高血压。 6、富硒米: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对高血压有着良好的功效,还可以对抗脂肪肝。 7、洋葱:被誉为“菜中皇后”,营养丰富,含抗坏血酸及18种氨基酸等。预防心脑血管病、抗氧化、美容等作用,长期食用可以稳定血压,降低血管脆性。 8、苦瓜:有清热解毒、清心消署、明目降压之功效。吃前注意热水焯一下去苦味。 9、碘含量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海带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及膳食纤维、钙,能降 低胆固醇、降低血压。 10、植物油,如:菜籽油,大豆油等。 11、多食蔬菜水果。 12、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制品、猪血等动物血类。食用量推荐:各类鱼肉、去皮鸡肉、鸡蛋白、牛奶、大豆制品(豆腐、腐竹、油豆腐)>瘦猪肉>猪蹄、牛肉、羊肉。 13、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芹菜、豆类等。这类食物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促进排便。 14、深色食物:如黑豆,黄豆,香菇,洋葱,茄子,羊血,黑木耳类食物。 15、富含钾的食物:新鲜的蔬菜、水果、豆类、菌类、薯类、瘦肉、贝类、钾盐。钾直接 扩张血管,使尿钠排出增加。 16、富含钙的食物:牛奶、虾皮、海带、黄豆、香菇。钙摄入量低可以增强高盐膳食对血 压的作用。 高血压饮食(少吃): 1、盐:每日食盐量降低到4~5克,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4~6毫米汞柱。少吃腌制、卤制、熏制的食品,如咸鱼、咸蛋、榨菜、酸菜、皮蛋、腐乳;香肠、午餐肉、烧鸡等熟食

代谢组研究利器之脂质组-定量脂质组

一、研究热点--脂质组 近年来,脂质组学研究非常热门,经常出现在CNS期刊上。 脂质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之一,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2003年韩贤林教授等首次提出脂质组学的概念,对生物体系脂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它主要研究生物体系(生物体、组织、细胞甚至亚细胞)受刺激或扰动后,脂质种类、亚种类或单个脂质分子的变化。通过系统的研究机体内脂类物质代谢的变化,从而揭示与其他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脂质组学是代谢组学的一个分支。脂类代谢(如血浆中约70%的代谢物是脂类)是动植物的代谢中第一大类物质,是动植物代谢研究中最为关注的热点,参与能量运输、细胞间的信息通讯与网络调控等生长发育过程。 脂类作为脂质组学研究的内容,依据“脂质代谢途径研究计划”(LIPIDMAPS)可分为8个大的类别:1.脂肪酰,2.甘油脂,3.甘油磷脂,4.鞘脂,5.甾醇酯,6.丙烯醇脂,7.糖脂,8.聚酮。脂类物质不仅是我们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不少疾病也与脂类异常代谢有关,如阿兹海默症、糖尿病、肥胖以及肿瘤发生发展等。 我们都知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脂类参与构建了细胞膜和亚细胞膜。脂类既是结构分子,也是信号分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转化成二酰基甘油和三磷酸肌醇,后者作为第二信使,激活下游的激酶并诱导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 脂质组学领域中最核心的研究手段是电喷雾电离-质谱技术,能对各种脂质尤其是磷脂进行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通量的分析。 二、定量脂质组 脂类具有数目众多、结构多样的特点,这就给定量脂质组分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定量脂质组学是通过一种或多种稳定同位素标记内标对脂质进行大规模绝对定量的一种方法。因此定量脂质组分析具有以下要点: 1.LC-MS/MS仪器进行脂质定量,最优的检测模式是SRM/MRM; 2.不同类别的脂质在仪器中响应强度不一样,变化趋势不一样,因此内标

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和分型

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和分型 如何诊断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下面贵州泉州瑞金肝病专家来为我们一一解答: 一、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较为常见,因此,在诊断上应考虑区分为单纯酒精性肝病抑或酒精性肝病合并HBV和HCV等病毒感染。 (一)酒精性肝病 1. 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酒精量>40g/d,女性略低;或2周内有暴饮史。 2. 禁酒后血清ALT和AST明显下降,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即在2倍正常上限值(ULN)以下。如禁酒前ALT和AST<2.5ULN者则禁酒后应降至1.25ULN以下。 3. 下列2项中至少1项阳性:(1)禁酒后肿大的肝脏1周内明显缩小,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2)禁酒后GGT活性明显下降,4周后降至1.5ULN以下,或小于禁酒前40%. 4. 除外病毒感染、代谢异常和药物等引起的肝损伤。 (二)酒精性肝病合并肝炎病毒感染 1. 肝炎病毒现症感染标志阳性。 2. 禁酒后除血清ALT和AST下降可能不明显外,其他符合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 3. 通常禁酒4周后ALT和AST均应下降至3ULN以下,禁酒前<3ULN者则应至少下降70%. 未能符合上述条件者,应取得组织学诊断证据。下列项目可供诊断参考:AST/ALT>2,血清糖缺失转铁蛋白(CDT)增高,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增高,酒精性肝细胞膜抗体阳性,血清谷氨酸脱氢酶(GDH)/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OCT)>0.6,以及早期CT测定肝体积增加(>720cm3/m2体表面积)。应注意在Ⅱ型醛脱氢酶(ALDH2)活性低下者,即使饮酒折合酒精量<40g/d也会发生酒精性肝病。酒精量换算公式为: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酒精比重)=g. 二、酒精性肝病的组织学诊断 酒精性肝病的组织学诊断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4型。 1. 酒精性脂肪肝:在酒精性肝病的组织学改变中,酒精性脂肪肝出现最早,出现率也

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

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甘油三酯在肝内蓄积过多所导致的病症。因此,轻度脂肪肝患者的饮食治疗原则就是要控制总能量、供给高蛋白、摄入低脂肪、限制胆固醇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专家指出,具体做法是:轻度脂肪肝患者每天所摄入的总能量应该控制在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20—25千卡左右,不宜吃得太饱和太油腻,避免脂肪过多合成;同时可适当多选用脱脂牛奶、鸡蛋清、鱼类、虾类等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促进肝细胞复原和再生;动物内脏、蛋黄、蟹黄、鱿鱼、沙丁鱼、脑髓、鱼卵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是必须限制食用的。除了胆固醇,还应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所以最好选用粗粮及小米等粮谷类,不吃或少吃精制糖类、蜂蜜、果汁、果酱、蜜饯、水果罐头和各类甜点心。同时,轻度脂肪肝患者每日食盐量应该在5克以下,因为盐能增加胃液分泌,促进食欲。 此外,得了脂肪肝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吃肉,但要限制肥肉、肉皮的食用,可以适当选用鱼肉、兔肉及煮过的瘦猪肉、牛肉、鸡肉等。在烹饪方法上,最好采用蒸、煮、烩、炖、熬、焖等方法,忌油炸、煎、炒的方法。一次进餐肉制品在75克—100克为宜,在喝肉汤时要把上面厚厚的一层油撇掉。 专家建议,轻度脂肪肝患者要多进食蔬菜和水果,它们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加速肝细胞修复,其中的膳食纤维还能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加速胆固醇排泄,降低血脂。酸奶、大蒜、洋葱、香菇、木耳、山楂、绿豆等有降脂作用,平时也应该多吃一点。在酒水上,不宜喝可乐、雪碧等高糖饮料,要多饮绿茶,或喝些含糖少的猕猴桃和山楂饮料;最好戒酒,因为酒精可促进内源性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合成,加重脂肪肝程度,并对肝脏有损害。 最后指出,脂肪肝是可逆性病变,尤其是轻度脂肪肝,如果持之以恒地进行饮食调节,并配合适当的运动,是可以使细胞内沉渍的脂肪逐渐减少、肝功能恢复正常的。 为此,专家告诉我们几个脂肪肝的食疗验方: 一、蘑菇250克,豆腐200克,调料适量。煮汤服食。每日1剂。功效:清热润燥、益气解毒。 二、紫菜30克,鸡蛋1枚,调料适量。煮汤服食。每日1剂。功效:滋阴清热、软坚润燥。 三、芹菜黄豆汤鲜芹菜100克,洗净切成片,黄豆20克(先用水泡胀),锅内加水适量黄豆与芹菜同煮熟,吃豆吃菜喝汤,一日一次,连服三个月,效果颇佳。 四、绿茶每天上下午各用绿茶10克,开水浸泡后坚持饮用。研究表明,绿茶可化解中性脂肪,有利于清除肝内多余的脂肪。 五、海带绞股蓝汤海带50克,洗净切丝,绞股蓝50克,泽泻20克,草决明20克,生山楂30克,加水适量煎服,一日一剂连用3-6个月,效果良好。 温馨提示:中度脂肪肝患者除了要进行饮食调整外,还需要适当增加运动,促进体内脂肪消耗。每天跑步,每小时至少6公里才能达到减肥效果。仰卧起坐或健身器械锻炼都是很有益的。(责任编辑:李桂妹)

【自然基金 标书 实例】脂类代谢素乱导致脂肪肝-973项目

项目名称:脂代谢紊乱导致脂肪肝及高脂血症发生 的机制 首席科学家: 起止年限:2012.1-2016.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根据我国高脂血症和 NAFLD 的特点,我们围绕高脂血症和 NAFLD 的诱因、重要发病环节以及生物标记物的发现这几个方面,凝炼出 6 个有特色、有创新性的科学问题: ●NAFLD 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易感基因和表观遗传特征? ●我国居民膳食营养和生活方式(运动)与NAFLD 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 关系? ●代谢性炎症在NAFLD 和血脂紊乱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肝脏营养感应调控及脂代谢稳态失衡与NAFLD 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外周脂质向肝脏异位以及肝细胞内脂肪重分布在NAFLD 发生、发展中的作 用? ●NAFLD 和高脂血症不同疾病阶段及转归的生物标记物是什么?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的遗传学研究:易感基因及表观遗传 利用我们项目组人群队列及病人活检样本资源、部分中国人群的SNPs数据和国内外脂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研究成果,重点研究:1)NAFLD和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以及表观遗传因素:利用代谢基因数据库(WIT)和本项目组研究获得的SNPs数据,通过外显子深度测序筛查进一步确定中国汉族人群NAFLD和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位点,并在长期大样本人群队列研究和肝组织活检标本的基础上验证其与不同阶段NAFLD(SS和NASH)以及不同预后转归(肝硬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在NAFLD动物模型的不同阶段进行全基因组启动子甲基化位点扫描、microRNA表达谱分析;并利用上述平台进行高脂血症和/或NAFLD患者肝组织活检样本检测,从而识别并明确与高脂血症和NAFLD相关的表观遗传学因素;我们也将特别关注两个极端人群,即“吃水也胖”和高脂饮食而不发生脂肪肝和高脂血症人群,并通过上述手段研究其易感/保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综述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西医学名词,着重从解剖定位、组织病理学角度描述,病名本病是现代医学针对该病病因、病位及病理改变综合定义而命名。中医学多从症状、病因病机等方面命名,将其归属于胁痛、痞满、肝胀、肝痞、肝癖、肝着、积聚、痰证、痰浊、湿阻、瘀证、肥气、积证等范畴[1-4]。中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对该病进行过观察和记载,《难经》中载有:“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黄帝内经》记载到:“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邪在肝,两胁中痛,塞中,恶血在内”。《古今医鉴》提出:“胁痛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留为病”。孟胜喜[5]等学者通过查阅中医学古籍文献,从病名、病因、病机、病证等不同角度,发现与该病相关的中医学病名可达 44个。“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协作组将NAFLD 的中医病名确定为“肝癖”。2009 年发布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6]将NAFLD的病名定为“肝癖” “胁痛” “积聚”。如《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提出:“癖者,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中医学对NAFLD的命名主要是依据其症状、体征特点结合病因病机。该命名不仅可以相对全面和准确地概括其病位、病机特点,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特色。 1. 对病因的认识 1. 1饮食失节 饮食是人体生存、生长发育和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人体通过饮食,从食物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化生为精、气、津液等,以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只有做到饮食规律,搭配合理,五味均衡,使脾胃健运,气血生化充足,才能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如果饮食失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或饮食口味的偏好均可形成饮食失宜。

脂代谢紊乱导致脂肪肝与及高脂血症发生的机制

脂代谢紊乱导致脂肪肝与及高脂血症发生的机制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根据我国高脂血症和NAFLD的特点,我们围绕高脂血症和NAFLD的诱因、重要发病环节以及生物标记物的发现这几个方面,凝炼出6个有特色、有创新性的科学问题: ●NAFLD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易感基因和表观 遗传特征? ●我国居民膳食营养和生活方式(运动)与NAFLD和高脂 血症发生、发展的关系? ●代谢性炎症在NAFLD和血脂紊乱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肝脏营养感应调控及脂代谢稳态失衡与NAFLD发生和 发展的关系? ●外周脂质向肝脏异位以及肝细胞内脂肪重分布在 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NAFLD和高脂血症不同疾病阶段及转归的生物标记物 是什么?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的遗传学研究:易感基因及表观遗传 利用我们项目组人群队列及病人活检样本资源、部分中国

人群的SNPs数据和国内外脂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研究成果,重点研究:1)NAFLD和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以及表观遗传因素:利用代谢基因数据库(WIT)和本项目组研究获得的SNPs数据,通过外显子深度测序筛查进一步确定中国汉族人群NAFLD和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位点,并在长期大样本人群队列研究和肝组织活检标本的基础上验证其与不同阶段NAFLD(SS和NASH)以及不同预后转归(肝硬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在NAFLD动物模型的不同阶段进行全基因组启动子甲基化位点扫描、microRNA 表达谱分析;并利用上述平台进行高脂血症和/或NAFLD患者肝组织活检样本检测,从而识别并明确与高脂血症和NAFLD相关的表观遗传学因素;我们也将特别关注两个极端人群,即“吃水也胖”和高脂饮食而不发生脂肪肝和高脂血症人群,并通过上述手段研究其易感/保护基因(位点)(注:综审专家建议);2)易感基因及表观遗传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针对获得的NAFLD和高脂血症相关性易感基因/易感位点,应用EMSA、super EMSA和Chip技术“挖掘”与之相结合的转录因子,验证易感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对基因转录/翻译、信号通路活性、细胞生理功能的影响;结合筛选获得以及前期工作发现(SREBP1c、FoxO1、PGC1 、SIRT1基因甲基化)的表观遗传学因素,在原代肝脏细胞和动物模型水平验证其对基因表达、信号通路活性、细胞糖脂代谢功能的

生物化学代谢复习之糖代谢、脂质代谢

一、糖代谢 (一)糖的无氧氧化 1.基本概念糖酵解:一分子葡萄糖在胞质中可裂解生成两分子丙酮酸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是葡萄糖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的共同起始途径。 糖的无氧氧化:在不能利用氧或氧供应不足时,机体分解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氧化,也称为乳酸发酵。 2.糖酵解的基本过程①葡萄糖在己糖激酶的催化下消耗1分子ATP生成葡糖-6-磷酸。②葡糖-6-磷酸异构为果糖-6-磷酸。 ③果糖-6-磷酸在磷酸果糖激酶-1的催化下消耗1分子的ATP生成果糖-1,6-二磷酸。 ④果糖-1,6-二磷酸在醛缩酶的催化下裂解为1分子磷酸二羟丙酮和1分子3-磷酸甘油醛。⑤磷酸二羟丙酮异构为3-磷酸甘油醛。(前面的步骤相当于1分子葡萄糖裂解产生了2分子3-磷酸甘油醛) ⑥3-磷酸甘油醛在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催化下与1分子无机磷酸结合,脱下的氢由NAD+携带,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高能化合物)。⑦1,3-二磷酸甘油酸在磷酸甘油酸激酶的催化下水解高能磷酸键(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ATP,生成3-磷酸甘油酸。⑧3-磷酸甘油酸变位为2-磷酸甘油酸。⑨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高能化合物) 。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丙酮酸激酶的催化下生成丙酮酸,产生1分子A TP(底物水平磷酸化)。 该过程需要关注的几点:(1)三个限速反应:①③⑩,同时催化这三个反应的酶为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 (2)该过程有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包含了两个高能化合物(3)调节糖酵解流量最关键的酶是磷酸果糖激酶-1 (4)能量的产生与消耗 思考:1.1分子葡萄糖完全分解产生2分子丙酮酸可以产生多少个ATP? 2.糖原分子中葡萄糖酵解时可以净产生多少个ATP? 3.丙酮酸在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由NADH+H+提供氢,使丙酮酸还原为乳酸 4.糖的无氧氧化的生理意义:①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肉收缩很重要②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依赖无氧氧化③神经细胞、白细胞、骨髓细胞等代谢极为活跃,即使不缺氧也常由糖的无氧氧化提供部分能量 (二)糖的有氧氧化 1.基本概念糖的有氧氧化是指机体利用氧将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的反应过程。这个过程是体内糖分解供能的主要方式。 2.糖的有氧氧化的三个阶段 (1)同糖酵解(2)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由转乙酰酶、二氢硫辛酸胺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组成)的催化下与辅酶A反应氧化脱羧,脱下的氢由NAD+携带,生成乙酰CoA和CO2。(参与的辅酶有TPP、硫辛酸、FAD、NAD+、CoA) (3)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 ①乙酰CoA与草酰乙酸在柠檬酸合酶的催化下生成柠檬酸,反应所需的能量来自乙酰CoA。 ②柠檬酸经酶-顺乌头酸复合体异构为异柠檬酸。③异柠檬酸在异柠檬酸脱氢酶的催化下氧化脱羧,脱下的氢由NAD+携带,反应生成α-酮戊二酸及CO2。 ④α-酮戊二酸在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的催化下与辅酶A反应氧化脱羧,脱下的氢由NAD+携带,反应生成琥珀酰CoA及CO2。 ⑤琥珀酰CoA在琥珀酰CoA合成酶的催化下水解掉高能硫酯键,与GDP磷酸化偶联,生成琥珀酸、GTP及CoA。 ⑥琥珀酸在琥珀酸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延胡索酸,脱下的氢由FAD携带。 ⑦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 ⑧苹果酸在苹果酸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草酰乙酸,脱下的氢由NAD+携带。 该过程需要关注的几点:(1)三个限速反应:①③④,同时催化这三个反应的酶为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也是关键酶(2)该过程只有一步水平磷酸化,只有一个高能化合物(当然乙酰CoA也是高能化合物) (3)生成三个NADH+H+和一个FADH2 (4)两次氧化脱羧(5)能量的产生与消耗 思考:1分子葡萄糖完全分解生成CO2和H2O可以产生多少ATP?(两种情况均思考)

脂肪性肝炎诊疗常规

中医内科非醇性脂肪性肝炎专病诊疗常规 一、定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牲与其发病关系密切。 二、临床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6年指南制定)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 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含乙醇量男性每周小于140g,女性每周<70g; 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4.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 5.血清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 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7.肝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三、临床分型标准 (一)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 凡具备下列第1-2项和第3或第4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 1.具备临床诊断标准1-3项; 2.肝生物化学检查基本正常; 3.影像学表现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 4.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单纯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凡具备下列第l-3项或第l和第4项者即可诊断。 l.具备临床诊断标准l-3项; 2.存在代谢综合征或不明原因性血清ALT水平升高持续4周以上;

脂肪肝诊断标准

脂肪肝诊断标准 来源:北京嘉仁康文化健康传播中心作者:王琴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表现不一,包括 一、临床诊断标准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任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 2.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酒精量每周<40g; 3. 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Wilson病、全胃肠外营养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4. 除原发病临床表现外,可出现乏力、肝区隐痛等症状,可伴肝脾肿大; 5. 血清转氨酶可升高,并以ALT为主,可伴有GGT、铁蛋白和尿酸等增高; 6. 肝脏组织学有典型表现; 7. 有影像学诊断依据。 二、影像学诊断 (一)单纯性脂肪肝B超表现为:(1)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2)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3)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 仅具备(1)项者作为疑似诊断;具备第(1)项加其余1项以上者可确诊为脂肪肝。CT平扫表现为肝脏密度普遍低于脾脏或肝/脾CT比值≤1。肝脏密度降低,CT值稍低于脾脏,肝/脾CT比值≤1.0者为轻度;肝/脾CT比值≤0.7,肝内血管显示不清者为中度;肝脏密度显著降低甚至呈负值,肝/脾CT比值≤0.5,肝内血管清晰可见者为重度。 (二)脂肪性肝炎除上述影像学表现外,可出现肝实质密度和信号改变,脾增厚或肿大,胆囊壁增厚或胆囊形态改变等。 (三)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肝裂增宽,肝包膜厚度增加,肝表面不规则,肝内回声/密度/信号不均匀,各肝叶比例失常,门静脉主干管径增粗,门静脉每分钟血流量参数增加,脾脏体积指数增大, 胆囊壁增厚或胆囊形态改变等。 三、组织学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改变主要为大泡性或大泡性为主伴小泡性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组织学诊断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一)单纯性脂肪肝低倍镜下1/3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但无其他明显组织学改变;即无炎症、坏死和纤维化。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的肝细胞<1/3者为肝细胞脂肪变。占肝小叶1/3~1/2为轻度脂肪肝;占肝小叶1/2~2/3为中度脂肪肝;占肝小叶2/3以上者或肝细胞弥漫脂肪变性呈鱼网状者为重度脂肪肝。 (二)脂肪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内有大泡性脂肪滴贮积,伴肝细胞气球样变,甚至肝细胞不同程度的坏死,以及小叶内和门管区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可伴有肝纤维化、糖原核、小叶内脂肪性肉芽肿、嗜酸小体和脂肪囊肿等表现,少数病例可见Mallory小体和肝细胞巨大线粒体。

雌激素通过瘦素信号通路途径调节脂肪细胞代谢生成

雌激素通过瘦素信号通路途径调节脂肪细胞代谢生成

雌激素通过瘦素信号通路途径调节脂肪细 胞代谢生成# 李文娟,许良智,陈焱,牟丽,许文明,程萌,庄静,李婷婷,詹晶**

10 15 20 25 30 35 40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探讨雌激素是否是通过瘦素相关信号通路对女性形体改变产生影响。方法:二 月龄雌性 SD 大鼠随机为去势组及假手术组,术后 14 周收集生殖器周围脂肪、内脏脂肪和 皮下脂肪,并分别检测瘦素受体表达,同时通过 17-β雌二醇及瘦素对脂肪细胞前体细胞 MSCs 进行干预,检验瘦素受体亚型、瘦素表达及成脂分化的指标 PPARγ的变化。结果: 通过对造模期间大鼠体重的每周监测,发现去势组体重增长及术后 14 周Lee’s 指数均明显 高于假手术组 P 0.001 。瘦素受体在去势组的脂肪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加,内脏脂肪中尤为明 显。体外实验显示,随着瘦素和雌激素浓度的增加,MSCs 上瘦素长形受体和短受体的表达 均随之下降;随雌激素浓度的增加,MSCs 中瘦素表达呈下降趋势,同时,MSCs 中 PPAR γ表达也受到抑制。结论:在低雌激素的影响下,去势后大鼠发生类似绝经后女性样的形体 改变,高浓度雌激素可抑制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雌激素对瘦素及瘦素受体的 影响可能是绝经后女性体型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妇产科学;雌激素;瘦素;瘦素受;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R339.6 Estrogen regulate adipocyte metabolism through leptin signaling pathway LI Wenjuan, XU Liangzhi, CHEN Yan, MU Li, XU Wenming, CHENG Meng, ZHUANG Jing, LI Tingting, ZHAN Jing West China Second University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Postmenopausal women often present obvious body composition changes under the absence of estrogen, including overweight, obesity and android-like body fat distribution, therefore poses serious threaten for women’s health. Although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trogen and body appearance have been noticed,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We assumed that estrogen may regulate fat distribution through affecting leptin signal pathway, which has been shown playing major role in energy homeostasis.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we randomized female SD rat into ovariectomy OVX and sham group, and then collected adipose tissue around genital,

脂肪性肝病first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 脂肪肝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脂肪肝(liver steatosis and fatty liver)是一种病理学概念,系指肝内脂肪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肝活检30%以上肝细胞有脂肪变且弥漫分布于全肝。根据肝细胞内贮存脂滴的大小,分大泡型和小泡型脂肪肝,类脂质沉积病属于特殊类型的小泡型脂肪肝。通常所述脂肪肝主要指慢性弥漫性大泡型为主的脂肪肝。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为一种临床概念,系指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理上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三种类型,临床上则根据患者有无过量饮酒史,分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s, A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Wilson病等亦可导致肝脂肪变,但因其病变主体在汇管区,有特定疾病命名,不属于普通脂肪性肝病的范畴。 病因学 脂肪肝的病因和诱因众多。1 营养因素:如肥胖、恶性营养不良、饥饿、恶液质、全胃肠外营养、重度贫血。2 化学因素:包括黄磷、砷、铜、苯、四氯化碳、氯仿等工业毒物;四环素、丙戊酸盐、乙胺碘呋酮、环已哌啶、皮质类固醇、雌激素、核苷类似物和抗有丝分裂类药物,以及慢性酒精中毒。3 内分泌代谢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妊娠、Cushing氏综合征。4 遗传因素:包括Wilson病、乏β脂蛋白血症、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积病等。5其他:包括HCV或HDV感染,炎症性肠病、胰腺疾病、艾滋病。 其中,肥胖、2型糖尿病、酗酒是当前脂肪肝的主要病因。但仍有20%的脂肪肝病因难以明确。 临床表现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主要与其病因、病理类型及其伴随疾病状态有关。包括脂肪肝本身所致的症象、原发基础疾病的表现,以及脂肪肝的并发症,特别是脂肪性肝

引起脂肪肝的六大因素

引起脂肪肝的六大因素 脂肪肝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后果。济南协和肝病医院专家在长期研究和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导致脂肪肝的原因主要有六个,被称为引起脂肪肝的六大因素: 一:长期酗酒酒精是损害肝脏的第一杀手。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还可诱发肝纤维化,进而引起肝硬化。 二:营养过剩长期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植物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这些食物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过剩的营养物质便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肥胖、高血脂和脂肪肝。 三:营养不良肥胖者容易得脂肪肝,但并不是说瘦人就不会得脂肪肝。临床上也常发现有的人很瘦但也患有脂肪肝,这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缺少蛋白质和维生素,同样可引起营养缺乏性脂肪肝。如因患有慢性肠道疾病、长期厌食、节食、素食、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胃肠旁路手术等原因,造成低蛋白血症、缺乏胆碱、氨基酸或趋脂物质,从而使肝内脂肪堆积,形成脂肪肝。 四:糖尿病、肝炎、甲亢、重度贫血等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不足,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为了补充能量,体内脂肪酸显著增加,这些脂肪酸不能被充分利用,就会使肝脏的脂肪合成亢进,从而引起脂肪肝。60%肥胖患者会发生糖尿病,他们发生脂肪肝的比率较无糖尿病者要多2倍。 五: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占成人肝炎的1/10,脂肪肝是常见类型。有数十种药物与脂肪肝有关,如四环素、乙酰水杨酸、糖皮质类固醇、合成雌激素、胺碘酮、硝苯地平、某些抗肿瘤药及降脂药等,都可以导致脂肪在肝内积聚。 六: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与脂肪肝关系密切,其中以高TG(甘油三酯)血症关系最为密切,绝大多数常伴有肥胖、糖尿病和酒精中毒。 此外,某些工业毒物,如黄磷、砷、铅、铜、汞、苯、四氯化碳等也可导致脂肪肝。妊娠、遗传或精神、心理与社会因素,如多坐、少活动,生活懒散等也与脂肪肝发生有关系。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上述引起脂肪肝的六大因素,

猪脂肪代谢的整个网络

猪脂肪代谢的整个网络(消化---吸收---转运---贮存---分解合成) (一)脂肪的消化 猪的口腔和胃几乎不消化脂肪。脂类到达十二指肠后,在肠蠕动的作用下与胰液和胆汁混合,胆汁中的胆汁酸盐使脂肪乳化并形成水包油的小胶体颗粒,以便于脂肪和胰液在油水界面充分接触,脂肪被充分的消化。胰液中含多种消化脂肪的酶类,包括胰脂肪酶,辅脂酶,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A2等。胰脂肪酶在辅酯酶的协助下将甘油三酯水解为甘油二酯和甘油一酯;磷脂酶A2将饲粮磷脂水解为溶血磷脂和脂肪酸;胆固醇酯酶将胆固醇酯水解为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 (二)脂肪的吸收 脂肪消化产物在十二指肠下段和空场被吸收。甘油和短中链脂肪酸直接经小肠粘膜细胞吸收入门静脉血液,而长链脂肪酸和2-甘油一酯以混合微粒到达小肠粘膜细胞被吸收,随后在黏膜细胞中转化为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酯及少量胆固醇,再与黏膜细胞内合成的载脂蛋白一起形成能溶于水的乳糜微粒,乳糜微粒以胞饮作用的逆过程溢出黏膜细胞,经细胞间隙进入乳糜管,再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然后由血管内皮细胞的脂蛋白酶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而被组织利用。 (三)脂类的转运 血浆中所含的脂类叫做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和游离脂肪酸。 游离脂肪酸是与血浆清蛋白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运输,其他血浆中的脂类常与肝脏和小肠粘膜细胞合成的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并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输。脂蛋白酯酶LPL对其运输有重要的调节作用,LPL活性的高低是脂肪蓄积程度的标志,也是决定脂肪细胞大小的重要因素。血浆中各种脂蛋白的基本结构基本相似,由疏水性较强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形成的内核和由双极性分子以单分子层形式形成的表层结构。根据不同脂蛋白所含脂类,蛋白质的多少,用超速离心法将脂蛋白分为五类,即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血中脂肪转运到脂肪组织,肌肉,乳腺等的毛细血管后,游离脂肪酸通过被动扩散进入细胞内,甘油三酯经毛细血管壁中的酶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后再被吸收,未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经血液循环回至肝脏代谢。 (四)脂类的代谢 动物体内脂类的代谢受饲粮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超过需要时多余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脂肪沉积在脂肪组织中,低于需要时分解体脂肪供能。 1肝脏中脂肪的代谢:肝脏是脂肪合成,运转和利用的主要器官,进入肝脏的脂肪来自于消化道的吸收,少部分来自体内脂肪组织。肝细胞可氧化游离脂肪酸 转变为能量,供细胞代谢利用。饲料来源的游离脂肪酸和内源性脂肪酸都可被 肝细胞摄取并重新合成甘油三酯,新合成的甘油三酯很快以脂蛋白的形式释放 入血液,少部分的内源性脂肪酸还可合成磷脂和胆固醇。多余的沉积在肝中。 2脂肪组织中脂肪的代谢:猪和反刍动物在脂肪组织中进行脂肪代谢,脂肪组织也是储存脂肪的主要部位,沉积在脂肪组织的甘油酯是预先合成的,或是在机 体内脂酰辅酶A和L-3-磷酸甘油反应合成。 脂酰辅酶A的合成:一是在细胞液中由乙酰辅酶A或丁酰辅酶A合成棕榈酸, 棕榈酸可转化成几乎所有其他脂肪酸。二是主要在内质网也有少量在线粒体中 合成丙二酰CoA,丙二酰辅酶A与酰基载体蛋白(ACP)结合形成丙二酰ACP复 合物,乙酰辅酶A与ACP结合,使脂肪酸连接上两个碳原子而延长,最终形成 棕榈酸ACP复合物。三是仅在内质网中进行,其作用是使饱和脂肪酸去饱和,

最新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2006年2月修订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该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进一步规范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本《指南》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见表I,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证据等级定义 I随机对照试验 11-1非随机对照试验 11-2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II-3多时间系列,明显非对照实验 III专豕、权威的意见和经验,流仃病学描述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对酒精性肝病诊治作出正确决策,并非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该病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 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酒精量男性>40g/d女性>20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酒精量〉80g/d。但应注意性别、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的影响。酒精量换算公式为:g=饮酒量(ml) 酒精含量(%) X).8o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蜘蛛痣、肝掌等症状和体征。 3. 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和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等指标升高,禁酒后这些指标可明显下降,通常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AST/ALT >2,有助于诊断。 精品文档

酒精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第十四篇 酒精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序言 肝纤维化是对各种各样的慢性肝损伤刺激的损伤愈合过程,在西方工业国家其主要的病因是酒精成瘾。目前西方国家50%的肝硬化病人是因为酒精成隐引起,典型的是,出现明显的肝硬化结节前总有多年的饮酒史。在酒精性肝纤维化发生之前,肝脏经历了包括脂肪变性,汽球样变性等几个阶段。早期的肝纤维化仍然是可逆的,然而,肝硬化属肝纤维化的终末阶段,几乎不可逆。持续的肝炎易于发展成肝纤维化。为延缓它的进程,必须了解是什么导致早期肝脏疤痕聚积。纤维化典型的特征是大量的细胞外基质主要是1型胶原占的沉积。存在于肝窦状隙周围细胞,本来处于静止状态,即肝星形细胞(HSC)(又称之Ito细胞,贮脂细胞或肝脂细胞)的活化对肝内的1型胶原的合成与沉积起作用。 紧跟着纤维形成的刺激,肝星形细胞也经历了复杂的活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从静止的含有维生素A细胞转变成活化了的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发生增殖和纤维化。肝星形细胞的这种特性首次七十年代发现,在DNA合成和细胞增殖中伴随着肝星形细胞的活化。在信使RNA和蛋白质水平上胶原合成变化,胶原1型合成有惊人的增多;3型4型胶原,虽然少些但也有明显增长。这篇文章将提供导致酒精性肝纤维化在分子水平的病理生理学的概述。 导致肝纤维化与乙醇相关的机制 酒精能引起肝脏机能和形态学变化。在肝中最早期发生的明显变化即是乙醇的代谢致脂肪肝的形成(肝脂肪变性),接着即发生酒精性脂肪肝炎(ASH),后向小血管周围桥纤维化发展。酒精性肝病的最终就是微小结节性酒精性肝硬化,也称作为Laennec’s硬化。肝硬化代表着最终不可逆性肝形态学和脉管上的重塑。 酒精性脂肪变性 以前认为喝酒对身体无害,现在知道乙醇本身、它有毒性产物和由此衍生肠毒性产物都有使脂肪肝转成肝纤维化特性。与酒精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上也有联系。很明显,酗酒能致明显肝细胞内脂肪积聚。酒精性肝脂肪变性(图1)在肝腺泡的第三区比较突出,而此区是围绕中央静脉部位,许多呈现大囊泡样。酒精性脂肪样变性也可呈现出大囊泡样脂肪变。也是早期肝损伤的严重表现,也称之为酒精泡沫样变性。更为严重的是肝脂肪样变与伴随着肝星形细胞活化的早期肝纤维化有关。 乙醇导致脂肪肝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乙醇有通过乙醇脱氢酶产生NADH改变了线粒体氧化还原电位势,乙醇代谢可引起氧化应激。此可影响脂肪酸的β氧化和三羧酸循环活性,导致肝细胞内自由脂肪酸增高,增加了三酰基甘油的形成,同样作为一种代偿机制也增加了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趣的是,乙醇干预脂肪代谢比以前所认为的要严重得多。例如,乙醇通过上调脂肪形成酶(肝L-a甘油磷酸酯酰基转移酶,脂肪酸合成酶)来增加脂肪酸的代谢。还有乙醇阻抑了内源性的脂肪受体和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PPAR)-a,而它们是在脂肪酸降解中起关键作用。除了肝内自由脂肪酸和三酰基甘油的蓄积,还有长时间乙醇代谢引起脂质分泌和来自于肝的VLDL使血浆中的脂质浓度增加。然而,这种代偿机制没有阻止酒精性肝损伤的发展,主要由于毒性代谢产物的增加。阻止了脂蛋白的外排发生的可能原因主要通达含微管素的乙醛蛋白吸收(微管素是一种蛋白负责内皮小囊泡的运输)和由于增加了氧化应激使脂肪过氧化。因此,肝脏的脂肪蓄积继续增多,且可在硬变肝中被检测出来。 持续的酒精消耗则可加重肝损害促肝纤维化的形成。再者高脂肪的饮食伴随着乙醇的消耗加速了肝纤维化的发展。然而,对此还有争议,就是那一类型脂肪在酒精性肝病患者中更多引起脂肪样变性。用多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配合乙醇老鼠灌胃发现能降低脂肪过氧化以及酒精引起的肝损伤。另一方面用添加不饱和磷酸卵磷酯的乙醇食物老鼠灌胃,能改善鼠肝纤维化形成。即如能停止消耗酒精,肝酒精脂肪样变能恢复至正常状态。这个过程一般在3至4周。 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