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以想象创设意象的思维路径解读

《列子》以想象创设意象的思维路径解读
《列子》以想象创设意象的思维路径解读

关键词:经验世界;《列子》;意象世界;思维路径;自由境界

摘要:《列子》以为存在于直观感性之下的体验皆是瞬间现象,因此必须追问这些现象背后解释世间万变的根据。以文学形式承载哲学思考,用跨越自然生存空间的想象创设意象启发人们去思考现象背后解释万变的理想根据,可以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审美观照。这种思维历经三重路径:首先,体验感性直观经验世界的有限,描述自然状态下各类生命所经历的生存现象;其次,经由想象创设梦幻之境的人生镜像,在想象的空间里塑造一系列不受生存困扰的人物形象;最后,有限经由想象而见于无限,想象的无限可能使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趋于审美,使《列子》营造的生存充满意趣,最终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3-0126-05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inking path about the creation of

bian luxiao1,2, zhang yunyi1

《列子》描绘着生存世界的众生之象,以为那些直观感性之下的存在都是瞬间现象,因此必须追问这些瞬间现象之后可以称得上永恒的本源。《列子》以文学形式承载哲学思考,用跨越自然生存空间的想象创设意象,启发人们去思考现象背后理想的解释事物万变的根据。全书创作思维历经三重路径:首先,体验感性直观经验世界的有限。《列子》关注在自然生存状态下,生存主体对周围世界的不断感知以及他们在生命历程中的种种际遇,并把这些记忆中时常涌现的直观世界一一呈现,从而激起对从最原初当下生存的直观感受到理性本质认识的思考热情。其次,经由想象创设梦幻之境的人生镜像。《列子》以想象构设梦境和幻境,塑造一系列脱离生命三重困扰的人物形象,使他们置身于非逻辑、非连续、非经验的荒诞的想象空间里,把他们与当下的生存者和现实生存时空进行对比,在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凸显出一系列值得深究的相对于现象世界更为恒常的存在状态。最后,有限经由想象而见于无限。《列子》采取想象方式使生命生存的痛感在趋向于无限超越的精神境界里渐趋淡化,想象的无限性使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趋于审美,使《列子》营造的生存充满无限的可能,最终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实现对现世世界的审美观照。

一、自然生存的感性直观自然生存是指人类当下的、真实的生存,是人类能够直接经验到的现实存在者的生存,它们被人们自然而然地熟悉和理解,具有易逝性,因此显示出某种程度的不可靠性,于是哲学家们总是追问这些感性直观存在之后的本源。对于这样的追问,《列子》的回答不是直接的,而是在直观描绘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寻找一种经由想象而进行意象创造的方式,以表达作者对于终极生存的思考。自然生存是人类存在的现实方式和基本形式。《列子》文中提及了数十位以各种自然生存方式进行活动的人物,他们各具特点:有行乎?j之野的荣启期、底春被裘拾遗穗的林类、盗天时的大富国氏、学道于老商子的列子、寄身于高门的商丘开、为周宣王驯兽的梁鸯、操舟若神的津人、承蜩的佝偻者……他们无不在自然生存过程中与自然、与他人以及与自身相互间形成最基本的关系。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各种关系之间,他们作为群体性的现实生存者,置身于群体之中,始终以个体的感性直观的思维方式去选择与自然、与他人的交往方式乃至于交往细节,他们本能地凭借直观感受去判断自身既定的现实环境,以便选出最佳的关系组合,实现生存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就个体生命而言,自然生存问题实质上就是个人与外界的关系问题,而群体和人的类存在使个体生存的世界向外界空间不断扩展,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维时间线条上延伸,形成时间与空间上的交织与互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体所面对的将是自己当下所经历的以及自身、他人、人类存在的过去的全部经历,这些经历以传统的形式根植于个体内在生命之中,并在现世的群体交往中得到确证和说明。可见,《列子》作者对自身生存价值与生存意义的追问,恰恰就在现实生存中处理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以及以何种方式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

未来的过程中产生,这个过程最本源、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的感性生存。具体而言,个人在群体中生活,受制于各种精细而具体的规定,并依此处理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在有组织的群体中顺应整体意志处理着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本能的感官去感受各种群体和自然的形态以及它们时时刻刻的变化,形成最真实、最切近自身的对生存的直观感受,这可以称得上是最原初的来自于生存的思考。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3期卞鲁晓《列子》以想象创设意象的思维路径解读感性直观是人类思维的最基本方法,是一切思想的最初源泉,是人与现实最直面接触的瞬间,因此可以称得上是当下的直观。一系列的当下直观随着时间流逝渐次转化为记忆与印象,在某种特定情形下被人们唤醒,与新的感性材料加以比较,形成最初的思维。《列子》讲述了一则关于神巫季咸为人卜算生死、存亡、福祸的故事,故事中列子的老师壶子故意向季咸展示了像大地一样凝静、像天壤一样柔和、无迹像极虚静三种外貌形象,最后使季咸失去了判断标准,无法为壶子卜算祸福命运。实际上《列子》是想通过这则故事说明神巫通过对天地、远近事物的直观,以自然生存的周边环境为对象,进而揭示事物微妙变化而演绎出对生命的总理解,可见思想是来源于对周围事物的直观。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从文字的象形特点到阴阳与天地、日月的关系,皆从直观体验而来,因此中国哲学思想最原初的表现形态多由直觉体验和实践活动而来,不是西方逻辑化概念的严密推理。

然而,各种直观感受常常会引起人们对周边事物的惊奇,使人们主动地追寻事物的源处,从而获得更深的审美感受。人与人生活的世界,从自然的观点看,它早已先于人而简单的存在在那里,少有人去怀疑它的固有性和稳定性,即使有时侯会出现一些人们未曾预期的事物,令人感到惊异,但这并不能使人失去对经验世界的依赖与信任。一般来说,人们常常会主动接受经验世界所显现出来的样子,只有在面对特定的对象、特别的时刻时,才会激起对直观经验背后本源探索的兴趣,并在探索中逐步发现一些直观感知不到的东西,逐渐明白不仅我们未能尽知自身,也未能尽知我们周围的世界,这就使哲学的考察成为了需要。浅显的哲学思索可能起于对自己当下生活的追问,比如探寻自己的生命的限度、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如何活得更长久些、自己日常行为是否正确等等。这些思考皆源于感性材料所带来的最初表象,必须经由想象这一重要的桥梁才能过渡到对本质的理性思考。想象是一种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也是构造人们感性经验的另一种方式,它因人们的好奇而被激发。想象用思维的符号来说明未知之物,这样的过程是对具体意象的粉碎和重组,带着想象者的情绪与个性,满足其创作的心理动机与价值需要,从而创设出一个现实世界不能存在的意象空间,描绘出另一种世界图景,以便对世界源起和结构进行某种解释。

总之,人们在正常的现实时空里进行着各种各具特色又具有共性的生存活动,这些生存活动反映着人的存在、存在方式,以及由此而延展出去的关于活着、如何活着的种种思考。首先,作为现实的生存者,与外界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并在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经历着经验世界。其次,以顺应和容纳的态度接受着其他存在者,并与他们相互关联、共同存在、组成经验世界的有机整体。最后,超越现实的自身存在,凭借概念去把握那些深层的永恒客体,找寻一个无始无终的非时间性的存在者。自然生存形成了人存在的三重维度,建构了一个变化、发展、提高的生存空间,体现着人的生命价值取向和理想境界。《列子》在自然生存之下追求精神自由,起步于作为现实生存者对感性经验的思索,之后凭借想象最终抛弃自然生存空间物象,进入对世界的深层思索与解构,这样的想象超越了人的肉体生存的局限,在梦境、幻境的映衬下进入非自然生存空间。

二、梦幻之境的人生镜像自然生存下人们直观感受到的是自然生死的困扰,生的不可选择与死的不能拒绝使死亡成为首要的、无法跨越的界限,其可怕性正在于现实生死的无法抗拒以及死亡之后的无法预期。《列子》对此发出无奈的感叹:“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生命在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不断展开,使个体生命面临着来自

于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制约,在这些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客观背景下,生存不得不面对客观时势的困扰,以及难以预期的各种得失、祸福的出现。《列子》曰:“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1〕如果生死和时势的困扰是客观规律的限制,那么人们追求名利的主观要求则是社会关系的困扰:“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1〕称誉当前、扬名后世的欲望使人的自然本性渐失,生命的本质异化,畏惧之势更甚。面对来自自然规律、客观时势和生命欲望的三重困扰,《列子》慨叹:“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1〕“命”使个体生命的存在既是注定又不得不服从,因此,人成为不自由的存在。然而,《列子》并未放弃对自由的向往,客观上的不自由反而更加激发其对自由的渴望。基于这份热切的渴望,《列子》对“命”采取了

“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不执着的态度,转而追求自由以想象的形态在观念世界里的显现。

〔1〕《列子》早已认识到想象的不受时空限制和变化莫测的特点,以象征性的描绘表达对超越和自由的向往,凭借思想和意象的快速流动以象达意,在迅疾变化与深具游戏性的意象细节中展现内在体验与情感,以期达到精神上的、理想上的自由与超越。

《列子》以异乎常人的想象力构设出一个个梦境和幻境,把一系列人或物从现实的相互关联中凸显出来,将他们置于事实的必然性之外,经历着这样或那样看似不可能的生活,仿佛透过他们要看清楚更大更远的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和物以及周遭的一切都蕴藏着种种可能,在他们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看似模糊的非对立的互动互生模式,是一种融合物我的合而为一的异于常人熟识的一个空间。这不是浮泛浅薄的文字游戏,而是《列子》清晰自觉地对人生的深刻而明确的把握,在梦幻之境的空间通过意象的遣配组合、不断涌现的五彩斑斓的梦幻、光怪陆离的诱惑、不可思议的夸张,使人们进入一个物我不分、开放个性、玄妙无穷的自由精神世界,即意境。“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声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领悟和感受。”〔2〕在《列子?周穆王》的想象空间里有三种非常态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展示出不同心灵的忏悔与失意、向往与追求。第一种是能力超常、寄予人类超越自身束缚希望的人:如“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v。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的西极化人;具有“存亡自在,??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之能的擅长幻化的尹文先生及学幻成功的老成子;还有“其觉自忘,其寝不梦”的古之真人。第二种人仿佛是第一种人的对立,浑浑然梦觉不辨、真假不分:有以为“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的糊涂郑人;有“吾昼为仆虏,苦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昼夜不分、真假不明安于现状的老役夫。第三种是居于现世、异于他人的明觉者,自己主动放弃现实的常态生活和享乐,自觉地否定自己作为生命的一般存在,认为糊里糊涂、浑浑噩噩、不生不死才是生命的大道。如“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而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的华子,当他清醒过来时“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他做出这类疯狂之举是为了表达对现世生存状态的不满。还有“少而惠,及壮而有迷罔之疾。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飨香以为朽,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错者焉”的智慧天成、倒错一切的秦人逢氏之子。《列子》通过塑造这一系列不同层次的人物形象,描绘他们所处的外在环境,创设了一个意象世界,其所表现的艺术化的空间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的逼真摹写。文中所营造的意象世界是对人所处世界及所经验事件的映象与内心印象的糅合,缺乏日常逻辑经验世界的连续性,看似荒谬,实际上是对生命个体跨越世俗生活的尝试,它其实已经在确立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各种情绪与经验,试图通过幻与梦、梦与真、真与幻的交替出现,营造一个超经验的想象世界,以对现实的偏离换取对于本真存在的深刻洞察,从而更有力地表达对于人生超越的渴望。

梦幻之境的人物形象像镜子一样映射出《列子》对现世人生的思考,彰显着人类对于生而不自由的种种困扰与抗争。《列子》中人类以另类的生活方式体现自身对困境的不屈服,或者以拒斥外部世界的方式标示自身意志,或者以非意志实践的品格创造出体“道”的真人形象来寄予精神的绝对自由……《列子》试图揭示出个体生命的真正所“在”,即本真和无蔽无碍的生存方式。然而,现实存在的三层困扰不断使人陷入无根基的荒凉感、虚无感和孤独感之中,对此《列子》采取了审美的想象方式,试图在面对世界时暂时回避这些痛感,并在想象的无限可能之上寻觅生命虚无意识所引起的痛苦根源和实质,以便在更高的层次上走向审美的人生。

三、想象空间的无限超越浸润情感与心灵的想象使精神自由成为可能。艺术创作离不开想象,想象与创作的喜怒哀乐、爱憎忧悲的情感互动,也与褒贬是非、探求本质的理性思索相互印证。“心虽然在腔子内,不在腔子外,但其功能、作用则是无限的,它可以贯通万事万物,能创造一个意义世界。”〔3〕因此,想象不仅浸润着主体独特的感同身受的内在情感体验,而且使主体心灵得到最完全的自由。情感是启动想象的最佳“引擎”,各种渊源于现实生活的情感不断积蓄在《列子》作者的内心,那些历历在目的各色人物以各自的独特方式自得其乐的生存着,鼓琴而歌的荣启期,并歌耕作不停的百岁老人林类,倦于学而无所息的子贡,得天时的大富者与失天时的大贫者……这些或喜或悲的生活方式深深地触动着作者敏锐的神经,在其发挥想象之前,逐渐内化成为个人的自由情感,随之引发出《列子》作者内心最深层的对于自由向往的审美意识。

当然,自由生存是万物的共性,“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自己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4〕然而自身属性的规定性是任何物种永远不能卸去的枷锁,万物不可避免受到各种规定,这种局限性使物具有其自身的独特属性,同时也使自由的获得变得难以预料。人之为人的属性同样束缚着人的自由,只有忽略、忽视或者无视这种局限性,才能在想象创设的境域里体味自由。《列子》想象世界里的华子与秦人逢氏之子以忘记自我的方式尝试追求自由,却无法处理自身与所身处的外在环境以及他人的关系,成为了群体之异类。正是在这个例证之下,《列子》明确了身为种属便无法忽视种属所规定的社会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对自身的重重约束,现世生存是无法真正实现自由的。而学幻的老成子在《列子》的想象空间里,弃绝一切人之为人的种属规定,以幻象应对事物变化的幻象,成为众望所归的真人形象,却使自由在想象中成为可能。想象创设表情达意的意象,想象使陌生的诸要素聚而成意象,形成没有界限自由灵活的表现,从而实现对感觉世界的超越。苏珊?郎格认为:“在‘想象’这一字眼中,包含着打开一个新世界的钥匙――意象。在我看来,那种把‘意象’看成是对感性印象的复制的流行看法,已经使认识论哲学家们漏掉了‘意象’的一个最重要的性质,这就是‘意象’的符号性质。这一性质就解释了为什么‘意象’的感性特征总是显得模糊、短暂、破碎和残缺不全因而几乎不可能加以描绘的道理,也解释了它的感性形象往往与它所再现事物的真实形象不太相似的原因。”〔5〕《列子》以想象创设意象,以理性表现理想,使生命所居的空间在想象中得到生动活泼的扩充,“华胥氏之国在?m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1〕华胥氏之国的想象承载着作者对于理想之国的愿望,人们生活在一种梦一般的空间里,一切现实的对立与分离皆被打破,在广阔宁静的想象界域里,充溢着《列子》强烈的社会性情感,以及在这种情感激励下创设的不存在世界――主观构想的意象世界。

想象其实是人类审美地把握世界的方式,是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沟通的桥梁。人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有着天然的内在关系,同居于一个系统之内而又体现着不同的侧面,这种不同侧面用现代的表述来说即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列子》通过精神世界的想象创造虚幻的

艺术之境,使审美空间及对象世界具有不确定性及精神特征,同时展示出无限可能性,从而体现经验世界的另一面。“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基本幻象,这种幻象不是艺术家从现实世界中找到的,也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而是被艺术家创造出来的。”〔5〕《列子》通过梦与幻的寓言方式无所阻碍地自由出入现实世界和想象空间,它觉得充满荒谬的想象世界更有价值,更能体现事物的本真之美,因此《列子》以近乎怪诞的、颇具象征性的言语形式描述着“西极有化人来”、“老成子学幻”等离奇故事,使世界在它的游戏般创作里放纵地展示着超越现实自然生存的意象,在意象中展示《列子》对于生存的一系列透视和洞见,从而实现对世界的审美观照。

总之,从对经验世界的直观感受到想象世界的自我超越,《列子》面对世俗的是非以及有限世界的种种困扰,寻找在变动时代安顿心灵、成就自我的方式,感悟到最无限的境界只能是超越时空的境界――意象世界。《列子》以为只有在想象的时空里,人们把生死、谋划、世俗生活完全投射到无限之中,超越利害计较获得艺术化的生活,才能在精神上实现自由和超越。因此,《列子》沿着从个体与外界相互浸透的经验世界,到主客对立的超越境界这样的思维路径,用想象营造光怪陆离的幻境承载精神自由的愿望,有意识地沉浸于艺术想象的境界中以期实现艺术化的人格内心的再现,使个体内在超越在想象的空间里成为可能。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与 创新思维试题及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试题及答案 1.()产生于人们的创新实践活动,受到创新实践的检验,并在创新实践中获得发展。同时又指导着人们的创新实践活动,推动着人们的创新实践活动,升华着人们的创新实践活动。 A:实践观念 B:创新观念 C:创新理论 D:实践理论 B 2.今天,大多数创新是为了解决(),例如个人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发明等,它们都在最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A:技术革新的问题 B: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C:社会发展的问题 D:社会实践的问题 B 3. 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看,创新孕育兴旺发达,守旧导致苦难屈辱。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的民族,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始终保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伟大创新精神和强大的创新能力,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A:勤劳刻苦和创造能力 B: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C:忍辱负重和中庸之道 D:创新理论和创新能力 B 4新时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依托于创新能力,因而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之一。 A:基本能力 B:基础能力 C:核心能力 D:创造能力 C 5.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掌握知识别无他途,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地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 A:努力实践 B:抽空学习 C:勤奋学习 D:勤于学习 C 6. 专业技术人员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要在不断学习、获取新的知识的过程中,不断()。 A:提高自身能力 B:丰富知识内容 C:优化知识结构 D:提高信息质量 C 7.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思考的广度、深度、正确程度的唯一标准。 A:实践 B:理论 C:科学技术 D:创新 A 8. ()是成功地完成识记、保持、回忆或再现过程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和仓库,是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统一。 A:记忆力 B:想象力 C:创造力 D:注意力 A 9. 注意力是指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专业技术人员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否(),直接关系到学习、工作的效果。 A:增强记忆力 B:集中注意力 C:提高想象力 D:提高创

最新文言文练习题

(一)列子学射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②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②守而勿失:记住他,不要忘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请于.关尹子() (2)又以报.关尹子()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原文: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3.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王戎识李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①〔王戎〕晋朝人。②〔诸〕众。③〔游〕玩。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信然〕真是这样。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尝.与诸小儿游( )(2)诸儿竞走.取之( ) (3)惟.戎不动( )(4)人问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2)取之,信然。 3、读了本文你有什感受? (三)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曾子之妻之.市。()(2)妻止.之曰() 2、翻译句子: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四)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发表时间:2018-05-08T15:35:41.863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8年第2期作者:苏家平 [导读] 教学过程的传意互动,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广西省岑溪市三堡镇古道小学苏家平邮编543200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一言堂”的模式为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很少。新课改实施以来,对课堂教学也提出新的要求,要通过广泛交流,加强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补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得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平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教学、主动参与、 教学过程的传意互动,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学生期待得到新知的时候,通过全过程参与习得新知。 首先,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通过“我们应当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这一过程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课前在熟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开始,师生交流,确立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了什么?你看了以后还想说什么?可以跟同桌交流。 其次,教师要在学完一课之后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后,师生共同反思:师: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生:畅所欲言。但是,互动教学课堂不应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所以需要创造一种“双主”和谐、充分参与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深钻教材,了解“学情”,搞好教学设计(即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媒体),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为学生架好从已知迈向新知的桥梁。创设好基本事实情境,并启发学生感悟基本原理,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机会,留出空间。组织必要的讨论,对重点、难点进行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指向问题求解的过程。设计好练习,指导实践运用,启发创新意识。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 互动教学中师生、生生交互作用发展过程分三阶段:启动阶段(发动—萌动);联动阶段(调动—主动);能动阶段(助动—自动)。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行为状态分为七个环节:引发、投入、耦联、加速、深入、强化、拓展。互动发展分为七个过程:准备互动——开始互动——初步互动——充分互动——深化互动——内联互动——发展互动。各阶段、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及其与认识过程的对应关系如下: 准备互动——引发:学生开课后即不同程度地被引发互动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目标,产生求知兴趣,进入学习角色,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复习旧知。 开始互动——投入: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推入准运转状态架设桥梁,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习愿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产生问题,引发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从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感受新知。 初步互动——耦联: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外化为互动学习的运行,提出学习提纲,教师指导学法,组织学生自学,运用学法,了解、摄入学习内容,质疑问难,兴奋趋于明显热烈——理解知识。充分互动——加速: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层次上达到与环境互动的最大频率,以疑难为线索进行比较、分析、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在讨论中畅所欲言。 深化互动——深入:形式上暂时降低互动频率,以巩固、内化获得,为更具创造性互动作准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进行评价反馈,把新知识综合为完整的体系,加深理解,加强练习,矫正错误,把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巩固知识,从外在兴奋再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巩固知识。 内联互动——强化:学生各自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内在能动式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出现多向交互活动的冲动,情绪强烈,再一次外在化——掌握知识。 发展互动——拓展:在一定量和质的互动学习基础上,学生向更广泛的外部环境互动学习、发展,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着重思维品质的改善,发展创造性,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用于学习和实践生活以及新的学习中,并形成习惯。全体保持兴奋状态对运用创新产生欲望——运用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中,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互动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的流行趋势。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应该让师生、生生互动起来。

重视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作文中的作用 (教师中心稿)

重视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作文中的作用 (教 师中心稿) 郭志斌 要从现在的中学生的作文中找到想象奇特,富有灵气的文章,无异于大海捞针。对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同感。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在老师圈定的思路模式和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思维和写作。学生的想象力在无形中被扼杀了,至于创新能力就更谈不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与我们的作文教学思路有直接关系。 事实上,长期以来,教师命题或写作前为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已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更有甚者,要求学生背范文活生搬硬套现成的段落描写。教师如此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它的负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淡化了独立意识,形成了思维定势,导致学生思维僵硬,思路狭小;作文则是千篇一律,万人一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改革也有了新的突破。在此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作文需要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并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使作文教学走入另一个误区。 一、想象能力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想象能力呢?它和文学的关系怎么样? 想象能力指的是为了艺术的或知识的创造的目的而形成有意识的观念或心理意象的能力;它是“文学的翅膀”,如果文学没有了想象能力这个“双飞翼”文学会怎样?前苏联著名诗人别林斯基曾经指出: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学生的作文也是文学创作,同样离不开想象能力;同时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到想象能力也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之一。 (二)、想象能力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对中学生的作文很多人给了这样一个评价:空洞、言之无物、无病呻吟。要解决这个病症的途径很多,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其中的一种。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阶段,他们喜欢想象,善于想象,敢于想象。对此我深有体会。暑假期间我为学生上微机课,给他们讲了个笑话“专业用语”,导演的妻子说,我丈夫管吃剩饭剩菜叫做“节目重播”;足球运动员的妻子说,我丈夫称之为“打加时赛”;我补充了一条:教师的妻子讲,我丈夫美其名曰“温故而知新”;然后请同学们也写出他们的“专业用语”。结果,他们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写“废物利用”,有的叫“发最后一份光和热”,有的起名为“忆苦思甜”,其中一个学生的答案更让人不能忘记——“犬口夺食”(因为在他家里,剩饭菜是喂狗的)。这个小插曲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1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气魄(pò)狂澜(lán) 胸膛(táng)山涧(jiàn) B.喧闹(xuān)榜样(bǎng) 丰饶(ráo)哺育(pǔ) C.气氛(fēn)镐头(gǎo) 禾稻(dào)惩罚(chěng) D.诧异(chà)懊悔(ào) 默契(qiè)字帖(tiè)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是()(2分) A.颠峰奴隶污秽埋葬 B.诧异浊流缠绕田垄 C.斑斓亘古懊侮石碾 D.屏嶂钥匙誓言嗥鸣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B.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 C.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D.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4.下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B.他焦急地踱来踱去,不断地重复着那句话。 C.话剧表演就要开始了,许多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鹜。 D.在晚年生活的几十年里,他依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夏日的小镇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生物学专家给大家讲了有关许多人类起源的知识。 C.《红岩》这部小说塑造了共产党员江姐的英雄事迹。 D.语文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6.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于是,隔夜食物是否会危害健康的疑问,逐渐困扰起都市人来。 ②现代营养专家认为,隔夜食物并不等于洪水猛兽,只要不是放置时间过长、食用频率过多,就无需谈之色变。 ③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身体健康也越来越看重。 ④凉拌菜的卫生情况不好把控,冷藏更容易变质。 ⑤熟的河海鲜时间长易产生蛋白质降解物,会损伤肝、肾功能,甚至产生毒素。 ⑥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不包括熟的河海鲜和凉拌菜。 A.②③①④⑤⑥ B.③①②⑥⑤④ C.③①②⑥④⑤ D.②①⑥⑤④③

浅谈小学语文互动课堂的建立

浅谈小学语文互动课堂的建立 发表时间:2017-02-13T15:46:59.177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3期作者:袖宏 [导读] 我执教小学语文教学以来,认真研究语文互动课堂的建立,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四川省壤塘县上壤塘乡中心小学校62430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互动课堂的建立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互动课堂可以充分运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我们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过去的教学中,几乎是老师占用了课堂,一言堂造成了学生的思维禁锢,学习消极、被动,学生不是知识主人,而是知识的奴隶,大脑闲置思维功能,成为知识容器,题海战术让学生成为解题的机器,压抑学生的个性。在提倡素教育的今天,我们建立互动课堂势在必行,这是引领我们的教育走出低谷第一步。 我执教小学语文教学以来,认真研究语文互动课堂的建立,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深入课堂每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广泛参与,优化学生的群体智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互动课堂的界定与意义 什么是互动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或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是一种有结构的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打算学习知识。教师或导师会在上课时,教导最少一个学生,甚至更多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给学生提供了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反思自己的所为,规范行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含在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和操练,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然而激活课堂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师生共同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学习讨论与评价,这就是互动课堂。 语文教学互动课堂的建立是迫不及待的,因为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交流的任务,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它是我们交流交往的工具,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禁锢学生开放的思维,受益的学生是极少数的,现行小学语文新课标是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以书为本的错误做法,我们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我们要充分运用教学的因素,建立一个开放、民主、和谐、互动的语文课堂,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特长的平台,让学生全员参与,共享学习的过程与成果,让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优化群体智力的优势,促进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互动课堂建立的原则 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是引路人,旅行者才是学生,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学生不畏陡峭,才能领略语文课堂的无限风光,在过去我们认为这样课上不完,老师越殂代疱包办了一切,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研讨的机会。 2.调动全体学生的原则。 我们的教育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面向优生,我们在课堂分组学习,在分组的时候,要做到优生、中等生、后进生兼顾的原则,切记不要搞什么强强联合,兼顾可以让优等生给后进生一个向导,促进中等生的学习,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后进生我们绝不能放弃,它是我们研究教学的最有含金量的一块宝地,后进生的教学成功可以极大地鞭策优生和中等生。 3.建立和谐、民主、自由师生和学生关系。 和谐、民主、自由的师生和学生关系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可以缩短心理距离,便于沟通与交流,师生距离过远,心理存在障碍,师生探讨问题有顾忌,难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之中有着一定程度的歧视后进生的做法,这对后进生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背着沉重的自卑感,我们引导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 三、把建立互动课堂落实到实处 1.必须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课堂教学模式,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没有教师创造力量的充分释放,也很难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创造带动学生创造的过程,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的创造带动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正确的道路。 2.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获取知识、扩大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积极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由此,语文教师要使学生要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捷克大教育学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兴趣,使之愉快地学。”因此,在这方面我主要满足学生精神上的愉快。学生的性格各异,学生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感到满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 总之,语文互动课堂的建立的形式很多,我们选择适合学生个性和当地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试题答案

【青海试卷】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一、单选题(单选题) 共20 题 1、()是智慧的翅膀,有了智慧的翅膀,人才能飞得高、飞得远。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要努力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智慧的天空中展翅翱翔。(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注意力 B、想象力 C、记忆力 2、阻碍创新思维的因素有许多种,主要可分为外在阻力与内在阻力,思维定式是阻碍创新思维的(),是头脑中束缚思维创新的枷锁。(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A、外在阻力 B、内在阻力 C、不确定阻力 3、质疑思维来自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而问题意识来自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因 此,培养问题意识的根本途径就在于()的培养。(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想象力 B、记忆力 C、观察力和思考力 4、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依赖于()。只有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在实践中发挥创造力,不断开发、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有所成就。 (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实践 B、意识 C、知识

5、立体思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立体思维是指把常规的平面型思维思路模式扩展到空间,()。广义的立体思维则是指对一切固定观念、一切框框突 破的基础上展开的全方位创新思维。(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把一维思维演变成二维思维 B、把二维思维演变成三维思维 C、把单向思维演变成双向思维 6、在创新思维活动中,()是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是维持创造性活动的“精神能源”,是任何有志于创造的人尤其是科学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持久的耐力 B、顽强的意志 C、饱满的热情 7、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看,创新孕育兴旺发达,守旧导致苦难屈辱。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的民族,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始终保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伟大创新精神和强大的创新能力,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始终走在 世界的前列。(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勤劳刻苦和创造能力 B、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C、忍辱负重和中庸之道 8、具有发散思维的人,在观察一个事物时,往往会通过(),将思路扩展开来,而不仅仅局限于事物本身,于是常常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现象与规律。(本 题分数:2 分)存疑 A、分解与组合 B、分析与归因 C、联想与想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关尹子教射》练习题及答案.doc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关尹子教射》练习题及答案 一解释句中加红字。 1.列子学射,中矣() 2.弗知也() 3.未可() 4.勿失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2.可矣,守而勿失也。 三读读下列词语,找出轻声音节,在字下面画上横线。 (1)关尹子(2)匆匆(3)孩子(4)快了(5)鱼头(6)石头(7)燕子(8)写出一点新的东西(9)不辨东西南北(10)却看妻子愁何在(11)老婆就是妻子 四阅读答题。 薛谭学讴 《列子》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效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完全

学会,就认为全部学到手了,于是辞别了秦青回家。秦青不阻止,在城外大路旁为他饯行,并且边弹琴边高声歌唱。歌声振动树林,响彻云霄,使天空中飘动的云也止住了。薛谭这才赔礼道歉请求返回,终生都不敢说要回去的话了。 1.解释加红的字的意思。 (1)未穷青之技()() (2)自谓尽之()() (3)秦青弗止()() (4)薛谭乃谢求反()() 2.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读读背背。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六课外搜集一文言文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参考答案: 一1.射中了靶子。2.不。3.不行。4.不要 二1.你知道你为什么射中了靶子吗?2.可以了,你要记着所以射中的道理,不要违背它。 三(3)孩子(4)快了(6)石头(7)燕子(8)

新的(11)老婆 四1.(1)穷:尽,完全;技:技艺,本领。(2)谓:认为;之:指秦青的歌技。(3)弗:不;止:阻止。(4)谢:赔礼道歉;反:同返,回去。2.学无止境,永远不能骄傲自满。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和寨九年制学校张冬青 在新课程、新理念逐步走进校园的今天,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多重对话关系,包括了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那么,如何通过这多向交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我认为应该从三方互动即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入手。 一、生本互动,学生用“心”交流提高阅读能力 生本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从而积极主动地以文本为凭借进行平等对话。 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朝鲜战场上中朝人民的友谊,把学生的思绪拉入了那感人的岁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了第一次对话;然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第二次对话;最后我满怀深情地配乐朗读了全文,教室安静极了,有的孩子眼中泛起了泪花,孩子们在第三次与文本的对话中感悟了文本的情感;在随后的自由朗读中,学生充满情感的朗读告诉我,他们的感情和文本的感情合二为一了。于是我让学生再一次与文本对话,作了如下设计:假如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会对志愿军说什么?假如你是志愿军,你会对朝鲜人民说什么?学生或激动或深情的语言让我知道他们成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一种浓浓的情感在课堂中流动着。 二、生生互动,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或者消极的。而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学习者和积极的探索者。一位名人说过,两人各自交换一种思想,一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生生互动,使学生拥有了不止一种思想,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语文课堂真正得到了解放;另一

重视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作文中的作用

郭志斌 要从现在的中学生的作文中找到想象奇特,富有灵气的文章,无异于大海捞针。对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同感。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在老师圈定的思路模式和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思维和写作。学生的想象力在无形中被扼杀了,至于创新能力就更谈不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与我们的作文教学思路有直接关系。 事实上,长期以来,教师命题或写作前为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已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更有甚者,要求学生背范文活生搬硬套现成的段落描写。教师如此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它的负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淡化了独立意识,形成了思维定势,导致学生思维僵硬,思路狭小;作文则是千篇一律,万人一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改革也有了新的突破。在此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作文需要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并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使作文教学走入另一个误区。 一、想象能力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想象能力呢?它和文学的关系怎么样? 想象能力指的是为了艺术的或知识的创造的目的而形成有意识的观念或心理意象的能力;它是“文学的翅膀”,如果文学没有了想象能力这个“双飞翼”文学会怎样?前苏联著名诗人别林斯基曾经指出: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学生的作文也是文学创作,同样离不开想象能力;同时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到想象能力也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之一。 (二)、想象能力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对中学生的作文很多人给了这样一个评价:空洞、言之无物、无病呻吟。要解决这个病症的途径很多,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其中的一种。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阶段,他们喜欢想象,善于想象,敢于想象。对此我深有体会。暑假期间我为学生上微机课,给他们讲了个笑话“专业用语”,导演的妻子说,我丈夫管吃剩饭剩菜叫做“节目重播”;足球运动员的妻子说,我丈夫称之为“打加时赛”;我补充了一条:教师的妻子讲,我丈夫美其名曰“温故而知新”;然后请同学们也写出他们的“专业用语”。结果,他们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写“废物利用”,有的叫“发最后一份光和热”,有的起名为“忆苦思甜”,其中一个学生的答案更让人不能忘记——“犬口夺食”(因为在他家里,剩饭菜是喂狗的)。这个小插曲虽然不能代表什么,但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很富有想象力的。如果我们在中学生的作文教学中也能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力,那它们的作文可能就不再会是空洞、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了。 (三)、想象能力能使学生更好的把知识融会贯通。 想象就又极其广阔的空间正如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心雕龙》)一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现在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是很快的,我们要善于引导,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并用之于作文教学中。我曾经和物理、化学老师共同给学生留了一个作文《水》,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构造了自己所认识的水的世界,有的侧重文学角度,写了许多名人对水的赞美;有的侧重物理和化学角度,介绍了水在二者中不同的性质;有的则摇身一变,成为导游,领着我们漫游了一次水的世界,从微观到宏观,从现实的水倒文学的水。在这里他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融会贯通,可谓一举多得。 二、创新思维在作文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创新思维?它和作文教学有什么联系? 谈到创新思维,必须讲一下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一个人以知识为基础的、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与特性。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创新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互动教学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互动教学 教学可以被看作是一门艺术,想要得到卓越的教学成果,就一定要先把师生及课堂的关系处理好,应该把老师与学生的相处看作是一种合作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尤其是语文课堂上的互动,更是需要得到较高的重视,作为老师应该都知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与老师一同组成的双向交流,老师的专业发展由学生求知求学欲望促进,学生的知识素养积累由老师的孜孜不倦授课培养。其最终目标就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的高效性。本文浅谈如何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好师生互动,望可得到借鉴。 标签:小学语文;互动教学 了解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新要求。师生互动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它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遵循现代教育理念,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善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 一、师生互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师生互动的方式将老师与学生联系得更加紧密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不单单只是听老师讲,他们主要参与其中积极思考、不断提问,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情况也能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增加了学习兴趣。总之,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活跃了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的同时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辅助作用,优化了课堂结构,进而培养了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营造氛围轻松的课堂 我们都知道“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学生和老师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让学生对老师喜爱而不是惧怕,小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希望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可以和自己的学生如同朋友般相处,耐心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课堂疑问及课外常识,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让学生更愿意去与老师接触,更喜欢课堂上与老师互动,更享受学习的过程,在轻松的氛围中遨游在知识的世界中,激发出每个学生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眼中的爸爸和妈妈。通过将课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三、在课堂各方面的设置要配合做好师生互动 (一)设置语言奖励机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互动性的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互动性的提高 发表时间:2012-09-12T14:46:26.1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10月总第66期供稿作者:刘静[导读] 游戏法教学现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刘静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蒙西阳光学校016000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仅是教师的说教是不行的,还需要学生的互动。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差,试想,在批评不断、指责不停的环境中,一颗受压抑的心灵怎么能够积极地去思维、怎么能够去掉压力奋发向上取得好成绩呢?过多的批评、指责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致使悲观厌学,使其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那么,我们的教师是否可以采用赏识激励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为主旨,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 一、游戏与竞赛测试 游戏法教学现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边学习边游戏,寓教于乐,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然地接受知识,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会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竞赛、测试法教学同样也是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取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方法。许多实验研究表明,在竞赛、测试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自尊和自我求成的需要更为强烈。由于在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因而多数学生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要比一般没有比赛的情况下要好得多。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随堂测试、阶段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和模拟测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当然,竞赛、测试法教学要适度,否则,会使学生产生怯场心理,从而加重学生负担,会因失败而丧失信心和兴趣。 二、以心灵沟通激活内心需求 教育者,即教师和家长,在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中,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捕捉、分析、把握学生的内心需求,激发、挖掘、调动学生的内心需求,是赏识激励策略的本质特征。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最需要得到的是认可;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最需要给予的是赞赏;当学生受到委屈时,最需要给予的是安慰;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最要给予的是宽容;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最希望得到的是鼓励;当学生有某一兴趣时,最需要得到的是支持……只有教育者的赏识激励符合被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赏识激励才能产生预期效果。以心灵沟通激活内心需求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理性对话和情感互动。 三、用内部正因素战胜负因素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与缺点,都会表现出积极与消极,都可能发生对与错。有的学生可能在某一方面、某件事情上有自己的优势,可能在另一方面或另件事情上暂时处于劣势;有的学生由于周围的环境条件使其呈现了某些优秀品格,而有些潜在的能力和品质暂时还没有显露出来。赏识激励策略,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调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善于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利用学生的自信和内力去进行自我发现,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内力去激活隐藏着的潜在因素,利用学生的内在需求对自身某些不定向、不规则因素进行调节。充分运用学生内部的正面因素去战胜自身的负面因素,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调动,学生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四、鼓励法教学 正确评价、及时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主义感。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教师以温和、热忱、多赞扬的方式对待学生,比过多的指责、否定的效果好,表扬、鼓励多于批评、训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无论对于少年儿童还是成人都是适用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人们都希望自己获得成功,每当成功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别人的承认,就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慰,即我们常说的成功感。让学生经常感到成功的快乐,会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主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成人学习英语存在很大的障碍,就是怕别人笑话,不敢张嘴。教师应从心理上消除他的顾虑,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做起,读准一个单词,朗读一段课文,翻译出一个句子,正确选择一个答案等,让他们觉着虽然有困难,但是通过努力他们一样能够取得进步,切实感到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喜悦。教师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断加大难度、深度,同时不断给予鼓励,让学生满怀希望、充满自信地投入到更深层次的学习当中。 五、努力寻找可赏识、可激励之处 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内在需求和个性特点进行赏识激励,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如果对于学习好的学生给予有分寸的肯定与表扬,并指出其不足,指明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他们就会不骄不躁地努力向上;如果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的一点点进步或积极因素给予夸大赏识,如果帮助他们品味、体验进步乃至成功的欢乐,如果引导他们想象明天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即使学习差的学生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充满自信地、百倍努力地向下一目标冲击,不断地由进步走向成功。要在平凡、平庸之中捕捉闪光点,积极夸张,把常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在进步提高中评价赏析成功因素,强化欲望,激励内力,扬长补短,赞扬其特点优势,以促进形成个性特色,在失误挫折之中寻找正确和有利因素,增强自信,开发内动力。 以上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技巧的探讨归根结底是对教学法的研究,这实际上给所有教师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敬业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从而不断摸索教学规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小学生语文的互动学习能力。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1、创新能力强的人,()总是十分广泛,对任何事情总是抱有一种好奇的心理。他们总是善于在自己接 触到的现象,特别是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想象 B、兴趣 C、知识 2、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包含着必然性的趋势,又包含着偶然性的情形。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 性,也没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两者()。(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相互融合,相互同一 B、相互对立,相互矛盾 C、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手段的创新主要是实现管理手段()。智能系统和智能机的广泛运用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领域中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它使管理者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很多时间。(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信息化和科学化 B、自动化和智能化 C、全新化和制度化 4、材料移植法,就是将原有物质材料不加改变、添加某种物质或者进行处理后移用到其他的领域或物品 上,创造出新的()和新的功能的创新技法。(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利用价值 B、使用价值 C、使用方法

5、阻碍创新思维的因素有许多种,主要可分为外在阻力与内在阻力,思维定式是阻碍创新思维的(), 是头脑中束缚思维创新的枷锁。(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外在阻力 B、内在阻力 C、不确定阻力 6、()是指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与所解决问题无关系的图片,进行强制联想,从而启发思维的方法。(本 题分数:2 分)存疑 A、焦点联想法 B、图片联想法 C、自由联想法 7、()是知识、信息等要素,经过大脑潜意识思维激活后,瞬间产生出相应的答案信息,并由潜意识向 显意识闪电式飞跃的高能创新思维。(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灵感思维 B、质疑思维 C、逆向思维 8、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看,创新孕育兴旺发达,守旧导致苦难屈辱。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的民族,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始终保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伟大创新精神和强大的创新能力,使中国古 代社会经济发展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勤劳刻苦和创造能力 B、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C、忍辱负重和中庸之道 9、知识经济下的所谓知识,不是指知识的储存,而更多指的是知识的()。(本题分数:2 分)存疑

智慧树知到《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2020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测试 1、依照赫曼全脑模型划分,沙和尚属于() A、逻辑型 B、空想型 C、表现型 D、纪律型 答案:C 2、以下哪一项不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 A、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B、个性灵活、开放 C、力求稳妥,拒绝冒险 D、精力充沛、坚持不懈 答案:D 3、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我们可以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下列属于第二创造性的是()。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勾股定理 C、LED显示屏 D、四大发明 答案:D 4、人类社会在我们的不断创造中快速发展,那么我们不断实现各种突破性的创造的根本动因是()。 A、创造性动机

B、创造性需求 C、创造性行为 D、创造性目标 答案:B 5、创新方法的三阶段不包括()。 A、尝试法 B、试错法 C、头脑风暴法 D、疑问法 答案:C 6、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这是思维的()。 A、概括性 B、间接性 C、合理性 D、整体性 答案:B 7、右脑是创造力的源泉。 答案:√ 8、依照赫曼全脑模型划分,孙悟空属于() A、象限A:逻辑性强,好分析,重事实,善于强调量化。 B、象限B:有条理的,循序渐进的,重规则的,重细节的工作。 C、象限C:善交际的,重感觉的,重运动感觉的,情绪主导的。

D、象限D:善于用直觉的,整体的,演绎推理的认识与处理问题。 答案:C 第二章测试 1、长期按照相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但在很多方面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不好的影响,我们把这叫做()。 A、思维方式 B、思维定势 C、思维模式 D、思维定性 答案:B 2、超声波熔接缝纫机利用超声波在两块衣料间振动,摩擦生热并以极高的温度将它们熔接在一起,实现了无针无线,快速美观,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A、内容上的综合性 B、视角上的灵活性 C、对传统的突破性 D、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答案:D 3、在学习时,虽然也遇到过稍微复杂的数学问题、物理问题,但多数情况下是把类似的问题拿来照搬,也因为这样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导致解题失误。这属于()思维定式。 A、权威型 B、习惯型 C、直线型 D、从众型 答案:D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有效评价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有效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真情的交融,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对话、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是我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追求目标。下面谈一些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做法,求教于方家。 一、善于倾听是正确评价的保证 着名语文教育家周一贯说:“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由此可见,教师要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聆听学生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真实想法,捕捉到来自学生的思维火花,并及时作出回应,热情、全面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加以有的放矢的评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善于倾听直接影响到课堂评价的好坏,也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老师评价的接受程度。 1、倾听学生求知的声音 小学生正处于求知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中有着无数个为什么,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倾听他们的问题,逐一进行评价和解释。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有些问题在教学中师生共同给予解答,有的问题我鼓励学生向书本、课下收集资料中去寻求答案。这样这样就让学生在自主、轻松的状态下展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明。 2、倾听课堂中出现的“小插曲” 在课堂上,经常会发现学生新奇的创意和意外的回答,教师需要花些时间耐心地倾听和询问,作出正确、适当的评价。及时地肯定性评价,缓解了

课堂气氛,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倾听学生争论的声音 每一个学生都各有差异,各具个性,对于一些学习问题,他们也都有各自的见解。因而在课堂中,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则要用心地倾听,适时作出公平的评价,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提高评价的时效性 语文课堂运用情感评价的过程是引导、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对于提高课堂评价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真诚地赞美学生 赞美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学生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心灵深处却都隐藏着对自信心的渴求,赞美就是唤起学生自我意识的一剂“良方”。但赞美也需要讲场合、讲对象、讲分寸、讲实效,否则,只会让学生迷失方向,变得麻木,效果适得其反。归结起来,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引导中赞美。要从长远考虑,在肯定、夸奖的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引导和企盼,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出色。 (2)使赞美更具体。一些老师在赞美学生的过程中,往往简单的选用一些诸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言,时间长了,学生也习以为常了,提不起兴致。只有使赞美具体化、精细化、真实化,避免空洞乏味,才能让学生感到新奇和受用。 (3)赞美要恰如其分。善于区别赞美的广度和力度,避免夸夸其词、哗众取宠。如对成绩突出、进步明显的学生,应面对全班同学进行表扬,使成绩有目共睹。这样既很有说服力,同时也可鞭策其他学生,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那些微不足道的优点,教师则宜私下表扬,避免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否则,有些学生会因一点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另外,还要忌赞过多,让学生学会“惜赞如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